骨科病人多数卧床时间长,常需身体的某部位的固定制动,活动受限;脊柱疾患者潜在继续损伤危险,甚至导致部分或全部丧失自理能力,因此骨科的体位护理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如何为特殊体位病人提供既舒适、安全、省力,又保证其生理与治疗要求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是目前待于进一步摸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在积累长期护理工作经验及结合人体力学原理的基础上总结出若干护理措施,并已在临床实践中取得很好效果,为我科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提供了帮助。现将此内容介绍如下。
1 脊柱损伤病人的特殊体位和护理措施;适于脊柱骨折、脱位、肿瘤及脊柱手术后的病人。
1.1 颈柱损伤
1.1.1 体位:应平卧于硬板床上,保持头颈中立、平直位,防止向任何方向弯曲的原则,应用一薄枕理平后垫于肩、颈、头下,必要时左右各放一砂袋或颈围制动,围颈围者颈下的枕垫应理凹使之悬空,防止患部受压,以平仰卧位,左右侧卧交替,q2h1次。
1.1.2 翻身法:有条件由1个护士配1个助手操作,无条件由1个护士操作即可。方法是先将患者两臂交叉置于胸前,两膝屈曲并翻向操作者近侧,操作者身体贴于床缘,两脚前后分开,一手插入枕垫下。手腕、前臂横置于患者枕、肩部,另一手放于患者臀部,以颈部为轴,协同翻转至近侧,尽量让病人向前倾,然后用3个枕垫分别垫于头、肩部的枕垫后,腰骶部及两膝之间,再作局部调整至病人感到舒适。若有助手,可站操作者对侧,辅以臀部的翻转及协助垫枕。恢复平卧时,先将患者两腿伸直放平,取出腰骶及膝部枕垫,操作者站在患者背侧,手插入枕下扶住头肩部,缓缓取走支撑在后的枕垫,将病人身体放平。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病人的呼吸和表情,若有呼吸改变或不适应暂停操作,颈柱手术要避免颈部受压,曾有一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由于护理的疏忽,家属不适当的加枕后,病人出现一侧上肢麻木,酸痛,CT示对侧椎板“活页”处塌陷骨折,出现“再关门”现现象,结果行第二次手术,给病人增加了痛苦和经济损失。
1.2 胸腰脊柱损伤
1.2.1 体位:平卧硬板床,在顾及脊柱曲线及病情的基础上,可在腰下垫5公分以下的薄枕,使病人更为舒适及使用便盆时减轻疼痛,以平仰卧、左右侧卧交替,q2h翻身1次。
1.2.2 翻身法:与颈椎损伤基本相同,但翻身时应以胸腰脊柱为制动部位,肩胛部和臀部应同时翻转。
1.3 脊柱侧弯手术后和体位护理:正常脊柱失状面有4个生理弯曲,额状面为一直线,脊柱失去这一正常形态则造成畸形,并影响正常生理功能,脊柱侧弯80%为特发性,青少年多见,尤为女性,畸形不仅向侧凸且向后凹,因此平卧硬板床有一定困难。我科对该病采取剃刀背切除,哈氏棒矫形内固定术85例,效果95%,院内无1例因护理不当发生脱钩、褥疮等并发症。做法是术后常规硬板床上加5—8cm海绵垫,术后4—6小时平仰卧,以压迫止血,以后则以左右侧卧为主,2小时更换一次,侧卧应完全侧卧或稍前倾,翻身方法同胸腰椎操作,防止脊柱旋转或单纯肩部抬高,以免发生脱钩,该手术后需卧床2—3周后上予加速干固。 转贴于
2 单侧下肢活动受限患者的体位护理措施:单侧下肢活动受限常见于单侧下肢骨折、脱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骨肿瘤及结核有病理性骨折可能及牵引患者等。该类患者由于活动受限加之疼痛,不便变换体位,易引起,骶尾部褥疮,不正确的翻身可增加病人曲,以健侧下肢足底及双侧上臂的手掌或肘部为三个支点,支撑起下段躯干,使臀部离开床面,护理人员酌情给予协助,并对骶尾部及受压处进行按摩,q1-2h1次,此方法简单易行,预防褥疮及肺部并发症效果显著。此外病情允许可半卧和平卧交替,对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髋关节脱位的患者应摆正骨盆,保持患肢外展,可在两腿间放一枕头;穿“丁字鞋”,防止足外旋,若要侧卧则应侧向患侧;牵引病人要抬高床尾,保持反牵引作用。
3 双侧下肢活动受限时的患者的体位护理:双侧下肢活动受限常见于双下肢的骨折、脱位、广泛软组织损伤或血管损伤及牵引的病人等,该类病人体位护理最为棘手,病人配合困难,最为发生褥疮。我们采用患者身体重心移动及配合躯干托起法为对策,做法是备1绿豆壳制做的长枕或2个短枕,将枕理为坡形,而后把病人一侧略抬高,将坡枕低的一边嵌入患者的大腿根部、臀部、躯干的一侧,坡枕高的一边向外,使患者身体重心向对侧偏移,同样方法1—2小时后换至另一侧,一个回后需2人分别站在病人的两侧,将病人躯干部托起,以臀部离开床面为度,使骶尾部和背部解除压迫并通风透气片刻,这样周而复始即能达到目的。
4 髋人字石膏固定后的体位护理:髋人字石膏固定是髋部、大腿部骨折及某些矫形术后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股骨截骨术、髋关节融合术、髋关节病灶清除术等的常见石膏固定法,是将髋关节固定外展20°,轻度外旋,膝关节屈曲15°,踝关节90°[1],加之石膏未干固前,易引起变形、折断,因此体位护理有其特殊之处。术后24小时内应平仰卧位,尽量减少搬运,排便便时应把整个臀部托起,勿折下肢石膏筒,48小时可以翻身,平低仰卧与健侧卧为宜,翘起的患侧用支架或矫橙支撑,架上放上枕为佳,侧卧角度尽量前倾,更为稳定,石膏全层干固需5—7天,因此要求动作轻,石膏部位要暴露。
5 下肢截肢术后患者的体位护理:截肢通常是为了挽救生命,但必然给病人带来身体的缺陷和不同程度的精神打击,安装假肢是患者功能重建及心理上的一个补偿,术后正确的体位是为安装截肢奠定良好基础的保证。因此要求术后2天内抬高患肢,以减少出血及利于静脉回流,以后应予伸展位,体位应于平仰卧或健侧卧位,在膝上或膝截肢者可俯卧位,不要在两腿间放枕,以免造成残肢上方关节的屈曲、挛缩及外展,侧卧健侧时应在残患和臀部放一枕垫,增加支撑面,病情允许2-3日可坐起,但不宜让残肢垂于床缘,5-6天可扶拐下床活动。
褥疮是骨科最常见的并发症,合理的体位与翻身是预防褥疮的最直接措施,对褥疮的高危患者可辅以气垫、水垫等设施;一些骨科病人减少活动的强度是有益的,但身体骨、肌肉及关节的固定可造成严重的永久性病变。常见肌肉、骨骼方面的疾患有虚弱无力,背部疼痛,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及挛缩,废用性骨质疏松等[2],因此在体位护理时应注意关节活动,肌肉收缩与按摩等方面的锻炼;在体位护理前应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说明体位和翻身的意义,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加病人床上无能运动,提高肺活量及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1 基本护理
1.1日常护理
晨间护理可促进病人血液循环和保持口腔卫生,使病人感到清洁舒适,有利于预防并发症,能通过观察疾病的进展情况,为诊断、治疗和制定护理计划提供依据,内容包括:口腔、脸、手足、皮肤、床位的清洁以及头发梳理和按摩受压处。
晚间护理: 可使病人舒适、清洁、促进睡眠,在晚饭后为病人做1次晚间护理。除重复晨间护理外,给病人擦背和臀部,用热水泡脚,女病人冲洗会阴等。整理床铺,注意保暖。 协助病人进餐: 先排尿,洗净双手,用棉被或大枕头托住病人腰部,双手放在床的餐桌上,协助病人进餐。餐后洗手并整理用物,对不能取坐位进餐者,可采用侧卧位进食方法。
1.2预防功能伤害体位的摆放
下肢瘫痪者极易形成足下垂,足部应给予支持,如使用足板托、枕头等物,使足与腿成直角,保持背屈位,预防跟腱挛缩。冬季保暖时,应注意棉被对足部的压迫,可用支架支撑被子,避免压迫足背,指导帮助病人锻炼踝关节,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等。
膝关节畸形预防 膝关节下放垫子,可防止膝肿胀和关节过度伸展,时间不可过长,每日数次去垫平卧。防止关节屈曲挛缩。
肩、髋部关节的预防。(1)平卧:肩关节下方放垫子,以防止肩关节脱位;腿、臀外侧放毛巾卷,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防止床垫太软,臀部凹陷,使臀部长期处于屈曲位而发生屈髋畸形。(2)健侧卧:患侧上肢内收于胸肘下方置垫子;患侧下肢屈曲,腿下放置垫子;背后放置枕头,防止躯干痉挛。(3)患侧卧:患侧上肢伸展位,健侧上肢屈曲于胸,患侧下肢屈曲,足下放置垫子。运动锻炼可防止关节僵直,肌肉萎缩,废用性变,这是保证康复期到来时关节活动的重要条件,可根据病情设定关节运动计划。
被动运动:病人不能进行主动运动时,可进行床上被动操锻炼。活动顺序由大关节至小关节,运动幅度从小到大。各关节各方向运动3~5遍,每日1~2次,速度要缓慢,手法轻柔,循序渐进。主动运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对不限制活动部位都要保持活动,进行锻炼,可鼓励病人做床上操,手关节用力握拳和充分伸展手指;足关节、踝用力背屈,足趾伸展活动,并经常保持手的精细动作的训练,如书写、用筷子进餐等动作。
2 个别护理
2.1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呼吸道感染
卧床病人体弱,免疫减退,抵抗力降低,呼吸道和肺部的预防功能减退,易发生吸入性和坠积性肺炎,口腔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的途径,口咽部细菌的吸入是产生细菌性肺炎的重要途径,因此,卧床病人在就餐后一定要漱口,必要时社区护士要亲自或指导家属做口腔护理,如遇限制饮水的病人,可利用全日饮水总量控制,分多次少量饮水,达到口腔清洁、预防呼吸道感染的目的
2.2皮肤护理防止褥疮
对于瘫痪或床上运动困难的病人,要有定时翻身和具体的翻身计划,白天每2小时翻1次,夜间不超过3小时翻身1次。计划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执行者记录,以保证计划的实施。夜间翻身可根据家属或照顾者睡眠习惯安排翻身时间。翻身前应先拍背,嘱其咳嗽后行翻身,每次翻身前均应检查受压的骨突部位,以便及时了解皮肤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受压的骨突部位,做局部按摩或使用气垫等措施以预防褥疮。对于在床上能活动的病人,视病情和耐受情况制定和指导自行翻身的护理计划,计划要切合实际,训练要循序渐进。
2.3针对大小便失禁病人的特殊护理
【关键词】优质护理;老年卧床患者;满意度;护士素质
据统计,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老年人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衰退,新陈代谢减缓,再加上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恢复起来病程长、预后差、合并症多[1]。因而导致骨科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内容杂、难度大,要求多。这对临床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庭都提出了较大的挑战。2010年卫生厅在全国号召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我科于2010年10月在骨科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笔者通过对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三个月骨科老年卧床患者的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及护士理论、操作成绩和沟通能力、礼貌礼仪方面进行比较,观察对骨科老年卧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各方面的反应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7月~2010年l2月,对骨科60岁以上老年卧床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对象意识清楚,认知能力正常,患者入院后卧床3天以上。共调查病例94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34例,年60-94岁,平均72岁,其中颈椎手术6例,胸腰椎手术28例,股骨骨折32例,骨盆骨折4例,髌骨骨折5例,胫腓骨骨折13例,踝关节骨折6例。合并高血压的27例,合并心脏病的l6例,合并糖尿病的l5例,合并中风偏瘫后遗症者6例,住院天数12-36天,平均l6天。7-9月43例为对照组,l0-12月51例为实验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治疗、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调查方法
1.2.1 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其基本内容源自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手册,结合骨科专科特点进行设计,邀请本院护理专家及骨科专科护师参与测评、修改。调查者由护士长或骨科责任组长担任,调查时机选择患者出院前l-2天。问卷内容包括l0个条目,均为选择题,包括服务态度、健康宣教、专业水平、基础护理、沟通解释5个方面,问卷还设计两个开放性问题:对病房及护理工作的建议,最满意的护士。问卷最后由调查者测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并发症登记。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
1.2.2 护士考核:由护士长和责任组长负责对护士进行每月理论和操作考核,理论试卷围绕骨科及老年患者的护理知识进行出题,每份试卷均由骨科护士长及专科护师审阅、修改,保证每月的考题无雷同,难易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考核则采取随机抽签的形式,对骨科病房常用的l6项护理操作进行抽签,每人一项,在病房对患者进行现场操作,评分以“省标”为标准,操作的难易程度、患者病情、配合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l0.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为x2检验。
2 结果
2.1 骨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老年卧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项目病例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 实施前4387.1539.5 实施后5197.7319.6 注:P
项目护理理论成绩护理操作成绩沟通能力礼貌礼仪 实施前75.1489.7478.680.9实施后80.4793.6492.8 96.l2 注:P
3 讨论
3.1 对骨科老年卧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p
3.2 对骨科老年卧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p
3.3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可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我院骨科的低年资护士比例较高,而低年资护士多为80年代独生子女,在“慎独”和“移情”方面比较欠缺,护患沟通能力不强。李湘平等调查结果显示:90.67%的护士认为应加强人际沟通知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低年资护士缺少社会阅历,临床经验缺失,更有必要对其进行护患沟通技能的培训[6]。彭华等还指出:对不同层次护士的操作合格率调查均显示新毕业护士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低,存在常用操作技术不规范、不熟练,应急能力和整体观念欠缺等问题[7]。低年资护士入院后虽已进行护理操作及护士礼仪培训,但培训时间短,实用性不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采用APN模式排班,实行分层次使用护士,由高年资护士与低年资护士搭配为一组工作,高年资护士在护理操作、病情观察、护患沟通、护理礼仪等方面以身作则,并对低年资护士随时进行现场操作示范、指导,加强了教学的效果,达到了实用的培训目的。久而久之对低年资护士有良性引导作用,对高年资护士有刺激激励作用。通过三个月的观察与考核,护士理论、操作成绩较前明显提高(P
4 小结
老年人由于疾病、受伤、手术或其他原因出现活动能力减退时常常被安排卧床休息。不管一个人由于治疗或者被忽视而卧床,身体的各个系统都将会遭受损伤[8]。对骨科老年卧床患者实行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照护压力,更保证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护士们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患者更多尊重和认可,也更激发了护士的职业成就感与自豪感。护士更爱岗敬业,促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 贴近社会”,真正创造让“患者满意 社会满意 政府满意”的优质护理服。
参考文献
[1] 王桂玲,吴风坡.浅谈老年骨科病人护理的特殊性.当代医学.2010,2,102-103.
[2] 吴越娣.住院患者及家属对无陪护病房需求的调查分析.当代护士,2011,1:96-97.
[3] Pendergast DR,Fisher NM,Calkins E.Cardiovascular, neuromuscular, and metabolic? alterations with age leading to frailty[J].J Gerontol,1993,48(Speclss):61-67.
[4] Kathy Fletcher.Immobility:Geriatric Self-Learning Module[J].Medsurg Nursing.Pitman:2005,14,(1):35-38.
[5] Lindgren M. Unosson M.Fredrikson M.1mmobility―a ?major risk factor for development of pressurulcers? amonghospitalized patients:a prospective study 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2004,18(1):57-64.
[6] 李湘平,唐莹.护理人员人际沟通知识 态度行为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5,20(22):19―2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由股骨颈基底以远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所发生的骨折。粗隆间部位的骨质为海绵质骨,且老年人骨质疏松,轻度间接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对于一些高龄、体质太差、长期卧床肢体无法活动的患者,患有严重的内科疾病、心肺功能差的患者,或骨质疏松很严重,内固定也难以固定等情况,也只能采取加强护理等非手术措施的方法[1]。由于老年人全身各系统生理功能老化,再加上骨折的打击和骨折后需长期卧床及保持被动,骨折后易合并一些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从而增加了护理难度[2]。尤其同时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糖尿病等,很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各种并发症,因此,加强护理对促进愈合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2007年9月我科收治1例脑梗塞高龄患者,现卧床5年余。2012年12月26日给予翻身叩背时发现右侧腹股沟包块,X光片确诊为右股骨粗隆间骨折(病理性),给予持续右下肢皮牵引治疗,其病情较重、病史复杂,护理难度极大,经医护人员积极治疗护理,病情得以较快稳定,两周后局部包块消失,无红肿热痛,两月后X片示骨折端愈合良好,无其他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96岁,于2007年9月13日因语言障碍、左侧肢体活动不灵诊断为"脑梗塞"收住我科,行头颅CT检查示:双侧基底节及左侧放射冠区腔隙灶;老年性脑萎缩。住院后给予脱水、改善脑循环代谢及防止感染等治疗,病情尚稳定,但肢体症状无明显减轻。患者既往有返流性食管炎及食管裂孔疝、心肌梗塞、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史,在5年住院期间因受凉或误吸曾多次出现肺部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好转。2009年6月因反复误吸致发热、吸入性肺炎而行鼻饲管置管,鼻饲饮食。2012年10月12日再次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给予抗生素治疗,29日复查血气分析提示:二型呼衰,于10月30日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抗生素控制感染,于11月15日行气管切开术。2012年12月26日,给予翻身时发现右侧腹股沟外侧包块,经X线检查及骨科会诊,确诊为右股骨粗隆骨折(病理性)、骨质疏松症。即给予持续右下肢皮牵引治疗、营养支持。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病情较快稳定,骨折愈合良好。
2 护理措施
2.1一般护理 病区创造一个清洁、安静、安全的环境。保持空气新鲜,通风2次/d,30min/次,尽可能使病室温度达18~22℃,湿度达60~70%。根据患者复杂危重的病情,及时调整护理等级,必要时给予特级护理。及时给予治疗和各项生活护理,并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全身症状及局部皮牵引情况,并将病情变化及时记录、报告医生。
2.2 护理 无论牵引还是小夹板固定,护理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重要护理内容。在牵引的第1~2w,此期为新鲜骨折期应以制动、止痛为主,为使局部肌肉松弛,患者作肢体牵引时,下肢各关节应稍屈曲外展,防止内外旋活动。盖被不能压在脚上,以免导致患肢外旋[3]。患肢置于外展10~15°中立点,踝关节保持90°背伸位,足跟垫小棉圈,以保持正常功能位[4]。平卧时,在两大腿之间夹一个枕头,以控制患肢内收。不当易造成骨折重叠移位或成角畸形而导致治疗失效。处理大小便和更换床单时,先取下牵引物及腿套,请陪护及家属协助,3~4人共同完成,使腿部与身体成直线,动作轻柔,不可使髋膝关节弯曲或动作过猛。完成后,尽快回复右下肢的外展内旋位,并加以固定。早期应尽量减少更换床单等搬动患者的活动。
2.3皮牵引的护理 首先应正确使用牵引装置,保持牵引装置正确、有效,牵引重量不随意增减,注意观察有无松脱,经常观察患肢血运、皮温、足背动脉搏动以及感觉,在足部垫砂袋防足下垂;在膝外垫棉垫防腓神经受压;在牵引架与大腿小腿接触处垫海绵垫或用棉线毛巾包裹,防止局部压力过大使血运减少导致坏死和皮肤破损。患者应仰卧抬高床尾15°-30°,患肢需保持外展中立位,保持牵引绳与患肢的长轴一致,保持针眼处清洁,可用75%乙醇滴入,1~2次/d,以防感染[5]。
2.4皮肤护理 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手术患者是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该老年患者本身长期卧床,存在发生压疮的危险,加之骨折后不宜频繁搬动,长期受压部位更易发生危险,尤其骶尾部及足跟部。使用软垫科学安置,根据安置原则安置,搬动时先抬高患者再移动患侧臀部,健侧肩、臀、膝、足部垫软垫避免直接拖、拉,减少剪切力和摩擦力的不必要损伤[6]。除保持床褥平整干燥外,可采用气垫床、R型枕等护理用具协助,采取平卧位和左侧卧位交替的方法,左侧卧位1~2h,平卧位2~3h。左侧卧位时,保持右腿与右侧身体成直线,背下及臀下垫两个R型枕,使身体受力受压均匀。足踝部及大小腿用棉线毛巾包裹再固定腿套,并且定时松开牵引打开腿套观察局部皮肤,防止受压时间过长造成损害。
2.5预防感染 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处每日定时换药,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伤口感染。使用营养泵进行恒温恒速鼻饲饮食,适当摇高床头30°,喂水喂药不超过100ml/次,喂后30min内除非必要时,否则不可吸痰给予强烈刺激,防止返流和误吸,预防肺部感染。每日晨晚间行会阴护理,适当增加水的入量,记录24h尿量,预防泌尿系感染。
2.6功能锻炼及预防深静脉血栓:加强患肢小腿肌肉收缩,健侧肢体给予抬高、屈伸、蹬腿等被动活动,双上肢进行内收、外展、向上伸展的活动。每6h进行一次,预防深静脉血栓,同时预防肢体废用性萎缩。观察肢体水肿程度、肤色、温度、浅静脉充盈及感觉的情况,双下肢进行对比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反应,及时处理[5]。
3 体会
该股骨粗隆间骨折非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卧床时间长,病史复杂、病情危重。精心护理在整个治疗恢复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全科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找出主要的护理问题,实施科学护理,在机械通气、鼻饲饮食、深静脉置管基础上,正确实施皮牵引治疗和护理,同时加强基础护理、皮肤护理、护理,使病情尽快稳定,并避免了各项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常树松王玉兰.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的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3):180-184.
[2]高琴.老年股骨颈骨折43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2):10-11.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 on the recovery of long-term bedridden patients.Method:178 long-term bedridden patient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and divided them equally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odevity of the patients ID,89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s in addition to regular nursing treatment and monitor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regular treatment and nursing monitoring,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nursing care of the two groups,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physical function,psychological function,social function and material function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self-care ability of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compared the two group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Long-term bedridden; Body function recovery;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
医院住院患者中,长期卧床的患者很多,尤其是在ICU、C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及各专科重症监护室[1]。患者因长期卧床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同时,伴有各个器官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并发症发生率高,住院频率高[2-3]。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逐渐来临,老年人医疗、保健、护理等问题凸显,与年龄相关疾病年患病率渐增,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也逐年增多[4]。长期卧床患者丧失自主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生命质量基本为零并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负担[5]。由于人的老化、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对长期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原则首先采取“维持基础生活护理和预防并发症”为主要目的,重点是要解决患者的心理、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等[6]。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只要对其制定周密的系统化护理干预,严格执行护理措施,就能有效减轻他们的痛苦,增强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7]。本研究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住院长期卧床患者178例,本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住院号的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89例,其中观察组男51例、女38例,年龄40~73岁,平均(61.25±12.42)岁;卧床时间20~38 d,平均(27.8±2.5)d;对照组男49例、女40例,年龄42~75岁,平均(62.17±13.09)岁;卧床时间22~40 d,平均(27.1±2.2)d。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无感觉性失语,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一般护理干预方法,常规护理干预包括:(1)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变化;(2)加强翻身,更换不同;(3)大小便护理,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保持胃肠功能;(4)安全护理,防跌倒、坠床、烫伤、损伤(感觉障碍);(5)心理护理―抑郁,关爱患者,亲人陪伴―亲情是最大的支持;(6)饮食护理:按需要量给予营养支持,补充机体生理需要的热量;(7)协助给予口腔护理、健康指导,病情稳定后给予常规功能锻炼。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1)支持性心理干预:由知识经验丰富的护士对患者照顾者进行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对于掌握欠佳者给予个性化的讲解,结合患者日常生活情况及面临的具体问题详细的解释。患者长期卧床,突出的心理表现是恐惧、焦虑、悲观、孤独、压抑。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告知其疾病常识,并传授健康知识,用心与患者沟通,缓解其心理障碍[8]。启发患者接受现实,面对现实,认识自己有利的方面,劝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面对人生,面对疾病,并介绍其他住院患者战胜疾病的实例,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与疾病抗争。对照顾者给予充分的信任、理解与支持,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所处环境,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每周组织一次交流会,谈谈照顾者在陪护期间睡眠不足,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增加等所导致各种身心不适感。解释恐惧不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机体的影响,指导照顾者每天进行放松训练[9]。并加强与患者家属人员的沟通,争取家属的配合,鼓励家属经常探视、关心,以平静、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10]。(2)皮肤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患者常规进行Braden压疮评分,皮肤极高危患者对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d,高危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d,轻中度危险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周,根据患者皮肤压疮评分的情况进行皮肤护理。保持病床单清洁、平整、干燥。长期卧床患者机体功能及免疫力下降,抵抗力下降,皮肤营养和弹性也逐渐降低,极易发生褥疮,老年患者皮肤胶原纤维萎缩,弹性降低,对外界的敏感性减弱。用温水为患者擦洗皮肤1~2次/d,擦洗完后用50%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出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减少局部受压,在患者身体空隙处垫软枕、海绵垫、气垫、水褥等,还可使用羊皮垫,促进血液循环,加强翻身,以改善受压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即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的压力,利于静脉回流,以杜绝褥疮的发生。(3)卧床护理干预:一般患者的应变换2 h/次,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间隔时间可延长。第一是仰卧位:头部放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膝关节下方垫1个枕头,防止膝关节伸展。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1沙袋,防止髋关节伸展、外旋。第二是患侧卧位: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外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第三是坐位训练:早期生命体征稳定者应尽早使患者坐起,这样可防止肺内感染,改善心肺功能。坐起时间以增加5~10 min/次为宜,坐位时给予患侧支撑。第四是被动运动:缓慢而持续的牵伸痉挛肌,不断地给予按摩,让患者身心放松,反复进行,使痉挛暂时得以缓解。第五是主动运动:引导患者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主动性活动,既抑制了异常的姿势反应,又使肢体的痉挛得以缓解。指导患者进行桥式运动、手膝四点站立、跪立位、坐位的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和减轻痉挛程度[11]。(4)功能锻炼干预:给患者四肢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治疗2~3次/d,通过充气与放气的过程使得人体血管和肌肉扩张和伸缩,用压力按摩血管和肌肉,能有效的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进肢体静脉窦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5)日常生活训练:随着患者病情好转,经日常生活的训练,使患者尽快能独立生活。训练应由简到繁,由室内到室外,逐步扩大:①让患者在床上学习如何来回移动,侧卧和坐起,渐延至起床、上下床;②拐杖平衡练习:学习和应用拐杖技巧,上下轮椅;③自我护理训练:个人卫生、刷牙、洗脸、洗澡等;个人体表修饰、梳头;上厕所或使用便器,大小便自我处理;就餐、穿、脱衣服等。
1.3 评价标准 (1)采用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分[12]。(2)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13]。(3)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总分计为100分,包括上肢功能33项,计66分,下肢功能17项,计34分。分值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总分计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14]。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SPS 17.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有差异者采用LSD两两比较),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指标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状态功能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自理能力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自理能力显著地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日常生活中,由于生病或受伤,患者遵医嘱或者由于患者角色强化以及家属的心理,患者自然地就会被安排或自我安排卧床休息[15]。长期卧床多患有中风、偏瘫、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等疾病,将导致患者生活满意度下降,并发症发生率高。还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如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对病情的恢复具有不利的影响。长期卧床的不良反应已经得到广泛认识、研究,心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减少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长期卧床患者通过护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的下降,尤其是经过系统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对性地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老年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障碍。
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等,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为因素所致的不良后果。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的重点在于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缩短卧床时间。本研究中经过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后Fugl-Meyer评分和ADL-Barthel指数均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说明经系统化护理干预后患者自理能力明显改善,与杨凤玲等[18]研究报道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长期卧床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肌力的恢复速度和避免肌肉萎缩情况的发生是一致的。
本研究通过对长期卧床患者制定周密的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计划,严格执行护理措施,采取支持性心理干预、皮肤护理干预、卧床护理干预、功能锻炼干预,有效减轻他们的痛苦,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存质量指标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经过系统化护理干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产生良性发展趋势,明显提高长期卧床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让长期卧床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降低,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增加,每天活动度增加,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减轻家庭负担和提高个人尊严。
参考文献
[1]李金玲.长期卧床患者褥疮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4):104-105.
[2]许方慧,杨新爱,刘朝晖.35例长期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4,9(7):217-218.
[3]朱晓萍,陈洪波,武变兰.对39例长期卧床患者社区干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2):931-932.
[4]张洁.基础护理在长期卧床患者家庭护理中的作用[J].河北医药,2013,35(9):1431-1432.
[5]卢美秀,许淑莲.现代护理实务全书[M].第4卷.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64-67.
[6]张丽娟.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8):90-91.
[7]陈玲.长期卧床病人的并发症预防和护理[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7):881-882.
[8]王变娥,高颖.浅谈内科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护理的特点[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10):1206-1207.
[9]孙亚超.心理干预对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照顾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4,29(4):298-300.
[10]王法欣.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康复疗效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0-12.
[11]胡晓,黄署荣,衣国华.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06,4(9):31-32.
[12] Zung W W K.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J].Arch Gen Psychiatry,1965,6(12):63-70.
[13] Levi L,Anderson L.Psychological stress:population,environment,and quality of life[M].New York:Spectrum Publication Halsted press,1975:74-79.
[14]高天虹,张磊,薛有平.早期康复护理对髋部骨折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6):141-143.
[15]陈灏珠.默克老年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6-254.
[16]陈茜,叶敏.老年卧床住院患者便秘的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805-806.
【关键词】围术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 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脊柱方面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以2O~5O岁的青壮年为发病的好发人群。其发病机理主要是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其内主要成分如蛋白多糖、胶原、弹性蛋白和水等的丢失和成分比例的失衡并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起向椎管内突出压迫血管、神经、脊髓,从而引起的以腰痛为主,合并有坐骨神经改变性疼痛等一系列症状[1]。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病程时间长、症状时常反复、保守治疗效果差,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多采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间融合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内固定术,同时实施围术期的相对护理,对解除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2009年2月一2011年7月我科收治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椎板减压+髓核摘除,同时加强了围术期护理并配合传统热敷和中药熏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月-2011年7月我科手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病人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29岁~61岁,平均40.5岁;均行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本组病人均手术顺利,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出现脑脊液漏4例,神经牵拉性损伤l例;术后住院两周,出院后随访6周~12周。
1.2 在院围手术期护理包括:1.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2.术后:绝对卧床、基本护理、热敷、中药熏洗、康复功能锻炼。
1.3 疗效标准
腰部及下肢神经症状完全消失或接近消失,直腿抬高试验为阴性,并且下肢抬高大于9O°以上为优;腰部及下肢神经症状基本消失,腰腿部轻度疼痛并且直腿抬高试验大于70°为良;腰部及下肢神经症状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角度较前改善为中;症状无明显改善,不能恢复工作为差[2] 。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病人由于患病时间较长、疼痛及生活自理能力受限使病人对手术的期望值较高,同时由于对该手术不了解,甚至会产生恐惧负性心理,导致患者术前极度焦虑。经研究发现,焦虑情绪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内分泌系统和免疫功能,造成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护理人员应针对病人存在的心理,多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向其讲解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及优点,手术的方法和手术的效果,同时还要着重说明术后的注意事项,让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多向病人介绍成功病例,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解除其心理负担,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
2.1.2 术前准备 协助医生尽快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同时应指导病人练习深呼吸及床上训练大小便。指导其俯卧位训练,以使其适应手术。教会病人术后的辅助训练的方法,如直腿抬高、股四头肌锻炼、飞燕式训练等。术前一天备皮,上应至肩部、下应至大腿根部、两侧应过腋中线。术前12 h禁饮食,术前晚可考虑适当用镇静剂,以保证术前充分休息。
2.2 术后护理
2.2.1 绝对卧床休息:而椎间盘内的压力在坐位时较大,平卧位时最小,因此必须绝对卧床,在绝对卧床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卧硬板床,切忌床褥过软。② 要选择适宜的,一般仰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均可,但对L4/5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应强调采用屈髋屈膝仰卧位。③ 对于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的可适当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止痛。④ 要保证足够的卧床时间,一般行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后患者卧床不得低于3周,同时应要求患者吃饭、洗漱,二便尽量在床上进行。
2.2.2 术后基础护理:术后24 小时内应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同时应去枕平卧尽可能不翻身,以利于止血;密切观察尿色、尿量,经常行尿道口护理;定期指导患者翻身联系,防止压疮。 对于引流情况也应密切观察,若24 小时后引流量不减少或是减少后增多,且引流液为清亮淡黄色,伴头痛、恶心、呕吐时,应高度考虑为脑脊液漏。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同时应注意,给予病人心理疏导,缓解其紧张情绪,并且要注意保持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以防逆行感染。
2.2.3 中药熏蒸:本院采用自制中药熏蒸治疗腰突症,中药熏洗的基本组方为:白芷、川芎、独活、防风、桑枝、五加皮、艾叶等为基本组方。将配制的中药放人治疗床盆内,加温水浸泡药材,温度控制在39~45℃ ,以不引起患者局部疼痛为易,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 12到15次一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有无心慌、头昏、呕吐感,如有不良反应应停止治疗,以免引起休克或虚脱。
2.2.4 热敷的护理:在熏蒸的同时,用热敷理疗的办法在腰部行局部热敷,可有效缓解腰部疼痛,减轻症状,但应预防局部皮肤烫伤。一般病人每次热敷不能超过20分钟,每天也以不超过两次为宜。
2.2.5 康复功能锻炼:康复功能锻炼以加强背肌及腰部肌肉锻炼,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同时减少原有神经的粘连为主要目的。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直腿抬高练习,术后第1天即可在有家属陪同的情况下指导病人做直腿抬高练习,可由30°开始,先被动练动练习,逐日加大抬腿幅度,同时指导病人练习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每天至少3次,每次至少300次,直至最后直腿抬高达9O°[3]。在直腿抬高锻炼的基础上,可指导病人做一些屈膝、屈髋的运动,以增加双下肢肌肉的力量,同时也有利于减少术后神经根的粘连[4]。腰背肌的锻炼对增强脊柱的稳定性也很关键[5],可一开始用五点式,即用两足跟、两肘、后枕支撑抬起身体,使肩部、腰背部向上抬起,悬空后伸。待第3周后可改为飞燕式,即俯卧位,头、双上肢、双下肢同时抬起后仰,注意锻炼需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次数,同时锻炼应当坚持,出院后康复功能锻炼也应坚持锻炼半年以上[6]。
3 结果
从随访结果看:本组共100例,优70例,占70% ;良20例,占2O% ;中4例,占4% ,差6例,占6% 。有效率94% 。综上所述,认真做好围术期综合护理工作对患者康复很重要。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病人进行围术期综合精心护理,对患者术后恢复非常必要;只有正确的治疗、精心的护理以及病人积极的功能锻炼配合,病人的生活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邱贵兴.八年制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64―1065.
[2]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0.
[3] 孟宪国,孟宪中,申勇,等.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4,4(5):405406
[4] 何丽英.早期直腿抬高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1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3-201-01
坠积性肺炎是指长时间卧床使呼吸道分泌物难于咳出,淤积于中小气管,成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极易诱发肺部感染,它是长期卧床患者较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危害较大,是导致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青叶为常用清热解毒中药,具有抗病毒、抑菌、抗内毒素活性、免疫增强作用、抗肿瘤、抗炎的多重功效。为了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我们给予大青叶联合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住院的长期卧床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男79例,女71例,年龄51-75岁,基础疾病: 对照组有8例慢支,15例脑梗塞,12例高血压,9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8例股骨骨折,干预组有8例慢支,14例脑梗塞,13例高血压,9冠心病,10例糖尿病,8例股骨骨折,两组间没有差异。
1.2 方法
1.2.1 两组均积极治疗原发病
1.2.2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
① 一般护理方法:定时翻身拍背,白天2小时/次,晚上3-4小时/次,促进痰液排除。
②有效咳嗽咳痰训练:让患者做一次深腹式呼吸,迅速小口呼出后,让患者再吸一口气后猛呼出一口气,再让患者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呼吸2-3秒,做短暂咳嗽数次,将深呼吸道的痰液咳出。
③注意保持呼吸道的湿润,用超声雾化吸入2-3次/天,起到抗菌、消炎、解痉、湿化气道粘膜,减轻呼吸道粘膜水肿,稀释痰液,促进排痰的作用[1]。
④及时有针对性的吸痰。
⑤基础护理:口腔护理、保暖、营养支持等。
1.2.3 干预组除去常规护理外,增加了大青叶水煎剂10克,每日两次口服。大青叶对甲型流感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有抑制感染并有抑制增殖作用;大青叶具有光谱抑菌作用,张连同等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大青叶的水煎剂的体外抑菌活性,发现大青叶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抑菌效果更明显[2];刘云海等按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体外实验,热源检查法进行体内实验,观察了大青叶对大肠杆菌O111B4内毒素作用,体外实验结果发现大青叶氯仿提取物的1%溶液稀释24倍后仍有破坏内毒素作用[3];大青叶水煎剂灌胃(ig)给药对小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兔局部皮肤炎症反应,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大青叶醇降物与颗粒剂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及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
2 结果
应用大青叶水煎剂的患者比对照组的患者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低。
表1 干预后两组患者肺炎发生率比较
表2 两组不同住院天数比较
X296 P
3 讨论 长期卧床患者生理调节机能下降,抵抗力低下,咳嗽反射减弱,普遍起病隐匿,肺炎的常见症状如畏寒、高热、胸痛、咳嗽等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极易被原发病掩盖,一些患者早期会出现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的症状,肺部炎症病变广泛时才出现如嗜睡、意识模糊、表情迟钝等[5],从而发生坠积性肺炎的比例大,其主要原因是肺活量受限,活动无耐力,咳嗽反射减弱,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痰液阻塞气道,针对这些因素,我们把150例长期卧床患者分组后进行对照实验,通过实验证明,大青叶水煎剂联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长期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是改善肺部功能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患者的身心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淑慧,潘秀贞.老年坠积性肺炎临床观察.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9):822.
[2] 张连同,邱世翠,吕俊华,王志强,邸大琳.大青叶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 药,2002,13(5):283-284.
【关键词】 ICU;便秘;护理
ICU长期卧床患者,胃肠蠕动减弱,加之饮食和排便习惯的改变,常引起便秘。便秘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可见于多种疾病的症状群,是以下三种排便障碍中的任何一项或组合: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排便不尽感、粪便干结坚硬。 便秘可以是功能性异常或器质性病变的一种表现,是卧床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便秘,将会对患者产生心理、生理影响,严重时影响到疾病的治疗与康复。采用科学完整的护理方案,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现将本科对30例卧床并发便秘患者实施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4-95岁,平均年龄67岁。其中神经系统疾病13例,呼吸系统疾病6例,骨折及多发伤5例,术后及其他6例。临床表现为粪便干结、排便费力、常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口腔内恶臭味、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2 便秘的原因
2.1 疾病因素。疾病导致患者不能正常进食或拒食及活动减少,食物摄入量不足,经胃肠吸收后剩余的食物残渣对结肠壁产生的压力过小,不能引起排便反射。
2.2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影响便秘的主要因素[1]。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悲观、心情抑郁这些心理上的变化可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胃肠蠕动的减弱导致便秘。特别是老年卧床患者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
2.3 药物因素。许多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临床中某些药物常有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毒副作用,如环丙沙星、喹诺酮类药物等,易导致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引起便秘。
2.4 环境因素。住院环境改变使患者原有生活规律被打乱,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代谢率降低,使患者肠黏膜应激性减退,肠蠕动反射功能障碍,导致张力减退性便秘,是卧床患者便秘的主要原因。
另外,的改变使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有意抑制正常便意,结肠的活动受到抑制,引起排便放射的刺激减弱或消失而导致便秘。
3 护理措施
3.1 观察评估病情。评估并记录患者排便次数、性状及排便难易程度,向患者或家属解释引起便秘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3.2 心理护理。陌生的环境、人际关系的生疏,易引起患者的强烈情绪反应,住院后考虑问题多,担心预后不好,治疗时间长连累家人而产生忧郁情绪;卧床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单调而呆板的生活使患者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护士应因势利导,有足够的耐心和同情心去关心体贴患者,使患者感到亲切的同时,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和认识,消除紧张和焦虑的心理,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术,以减少患者的恐惧,精神紧张,心理不安,避免抑制排便。
3.3 饮食指导。在保证每日营养、能量的基础上,增加饮食中膳食纤维含量和饮水量。同时保证充足的进水量,每日清晨空腹饮温开水或蜂蜜水200~300ml,刺激胃肠蠕动。多食润肠通便的粗纤维食物,粗粮如玉米面、荞麦面、糙米、豆类等,蔬菜如韭菜、芹菜、大白菜、萝卜、菠菜、丝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嘱患者蔬菜和水果不能相互代替。留置胃管鼻饲时可将蔬菜、水果拌成匀浆从胃管内注入。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4 腹部按摩。 卧床病人病情稳定后尽早床上被动活动,定时翻身、叩背,有轻度腹胀的患者,可按摩下腹部。按摩方法:患者排空膀胱后取仰卧位,双下肢尽量屈曲,腹放松,用双手食、中、无名指重叠在腹部,由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作环形按摩,按摩力度由轻至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按摩时嘱患者深呼吸,20min/次,2~3次/d。腹部疾患、血小板低于20×109/L、应用者禁止腹部按摩。按摩后,按气海、天枢、双下巨、双三阴交穴,每个穴位按压lmin左右。也可在足内踝后方、向上四横指,做向心方向按摩[2]。此区是直肠反射区,按摩有利于排便排气。
3.5 适当的治疗。对于 3 d 未解大便者,要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在做按摩的同时配合服用胃肠动力药,如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如果效果不理想、对便秘较顽固者,如既往有便秘史的患者可适当使用缓泻剂,如番泻叶5~10g代茶饮可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排便。若有便意但排出困难者,可予以开塞露纳肛,软化粪便刺激排便反射。经上述方法仍排便困难者,可用开塞露40ml或60ml抽入60ml注射器连接吸痰管,让病人取左侧卧位,将吸痰管插入15~18cm,将开塞露全部挤入肠腔,尽量保留15~30min。必要时温盐水1000ml灌肠或戴手套抠出干硬粪便。
4 结论
排便是人类的基本生理需要,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3]。解除卧床患者便秘的痛苦,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ICU卧床患者便秘很容易发生,所以护理人员应掌握便秘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早期预防便秘的发生。针对ICU卧床并有便秘倾向的患者,医护人员应“以人为本”,对护理对象的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护理,尽可能地降低便秘的发生率,从而为患者解除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满足患者基本的生理需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殷磊,于艳秋.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2.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rospective study investigated massage of acupuncture points for the precaution of decubitus associated with ambulatory patients of orthopedics.methods the 265 patients of orthopedics involved with moderate risk and above were operated with massage of acupuncture points,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year of 2009. in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with the research of 2008, the incidence of decubitus and comfortabl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are statistical.results decubitus does not happen in the patients at all and the content of comfortable satisfaction is the percent of 84.9.conclusions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test, massage of acupuncture points is very effective, convenient and operative in the precaution of decubitus, including the advantage of non-trauma and non-paining.so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decubitus;precaution;massage of acupuncture points
压疮的发生不仅导致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而且增加医疗负担,压疮的发生趋势被很多医院和医疗机构报道,发生率为4.7%~18.6%不等,而来自欧洲压疮顾问小组的权威数据提示高达18%的住院患者发生过压疮,在英国每年用于治疗和预防压疮的费用更是高达数亿英镑[1],探寻行之有效的预防压疮的方法一直是护理界同仁不懈的追求。骨科病人卧床时间长,而且因为治疗的需要及疼痛等原因而采取被迫体位,是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现行护理常规如定时翻身、受压处皮肤按摩、理疗等因被迫体位而难以实施。我们从2009年1月起根据中医腧穴近治作用和远治作用的原理,在身体非受压部位循经取穴,实施手法按摩,不仅解决了卧床病人预防压疮的难题,而且病人舒适度大幅度提高,对融洽护患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共265例,男144例,女121例;年龄最大94岁,最小的12岁,平均年龄56.6岁。颈椎骨折伴脱位18例,其中颅骨牵引10例;胸腰椎骨折45例,其中手术32例;骨盆骨折23例,其中手术20例;下肢骨折179例,手术134例。卧床时间最短的5天,最长的90天,平均卧床时间45天。
2 方法
2.1 对压疮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针对骨科病人的特点,我们在braden评分的基础上改良制成骨科病人压疮发生高危因素评估表,评估内容从原来的五项增加到了十二项,评估分值从28~96分,分值越高,危险越大。本组病例评估分值均在38~62分之间,属于中度及重度危险。
2.2 循经取穴方法及常用穴位 根据卧床病人体位,在压疮好发部位的同一经络,在身体非受压部位,循经取穴5个,也可视病人情况随时增减。常用穴位见表1。
2.3 按摩方法 病人入院或手术后取被动体位,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在压疮护理常规的基础上,循经取穴5个,每穴用拇指指腹逆时针环揉按压1min,力度以皮肤微热,患者感觉酸、麻、胀、痛为宜,然后逆向经络(足三阳经从下到上,手三阳经逆心方向)推拿10min,每次共15min。入院后或手术后前5天每日早中晚各1次,5天以后可改为早晚各1次直至解除被迫体位。表1 循经取穴常用穴位
3 结果
3.1 判定标准 (1)压疮的判定标准及分期,参照《基础护理学》执行。(2)舒适度的判定分为很舒适、舒适、不舒适、很不舒适四个等级,按摩结束后由患者自行评定。
3.2 效果评价 本组病例中,无一例患者发生压疮,低于2008年全年1.7%的压疮发生率,两年压疮发生率见表2。卧床患者的舒适满意度由2008年的20.9%提高到了2009年的84.9%。两年病人卧床舒适度比较见表3。据spss17.0统计分析,2008年和2009年两年病人总数、骨折类型、病人卧床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2 2008年和2009年压疮发生率
4 讨论
4.1 经穴按摩预防压疮的理论依据
4.1.1 循经取穴的原理 中医经络腧穴理论认为,每个穴位除可以治疗局部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病症外,还可治疗同一经络远距离组织器官的病症[2],根据压疮的好发部位,在非受压部位循经取穴,既方便按摩,又避免受压部位的再次损伤。有学者认为,受压部位的按摩不但无助于预防压疮,反而加重局部组织的损伤[3] 。我们采用循经取穴手法按摩,避开受压部位,也正好与这一观点相吻合。
4.1.2 按摩手法的依据 中医认为压疮是毒邪内结、瘀血、寒凝气滞而成[4],邪气盛则实[5],压疮属实证。《黄帝内经》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遵循中医推拿理论,“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向心性为补,逆心性为泻” [6] 。我们采用泻法,即逆时针按摩和逆向性推拿泻其实邪,以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驱湿除寒,驱淤散结的作用。
4.2 经穴按摩预防压疮是对护理常规的完善和补充,它具有操作方便,无创伤、无痛苦、无经济负担的优点 观察表2,我们对2008年4例压疮患者进行了分析,4例患者均于入院或手术后1周内发生压疮,发生原因与疼痛和护理措施掌握不够有关,因此,加强早期的预防护理至关重要。我们对2009年265例压疮发生高危患者,结合护理常规,及时制定不同的护理措施和经穴按摩方案。如:对下肢骨折病人,我们指导患者利用4点或3点支撑法(双上肢、双下肢和头共5点)抬高臀部,以缓解局部的压力,也便于取穴;对脊柱骨折或手术患者给予轴线翻身暴露受压部位;骨盆骨折的病人给予气圈垫于臀部,以减轻身体局部压力,再根据受压部位,循经取穴,实施按摩。对完全制动的患者,增加按摩穴位和按摩时间,以达到预防压疮的目的。
4.3 经穴按摩提高了卧床病人的舒适满意度 从表3可以看出,2008年的骨科卧床病人由于被迫体位,病人的舒适满意度极差仅为20.9%,病人的痛苦可想而知;而2009年病人的舒适满意度提高到84.9%。因此,经穴按摩不仅疏通经络,预防压疮,而且由于某些穴位的独特功效,还起到安神醒脑、强身健体、预防便秘、缓解肌肉酸痛等作用,大幅度提高了卧床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融洽了护患关系。
5 小结经穴按摩预防压疮属于中医护理特色项目,是中医“上医治未病”理念的实践,是博大精深的祖国传统医学在护理领域的延伸和发扬,经临床验证,效果满意,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李小青,李金辉,罗俊.压疮的预防和护理的最新进展.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2008,23(2):428.
2 邱建华,周海英,郭清凤,等.艾灸预防压疮.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46-447.
3 赵霞,周立颖. 国内压疮的研究及护理新进展.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6,4(4):227-228.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rospective study investigated massage of acupuncture points for the precaution of decubitus associated with ambulatory patients of orthopedics.methods the 265 patients of orthopedics involved with moderate risk and above were operated with massage of acupuncture points,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year of 2009. in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with the research of 2008, the incidence of decubitus and comfortabl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are statistical.results decubitus does not happen in the patients at all and the content of comfortable satisfaction is the percent of 84.9.conclusions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test, massage of acupuncture points is very effective, convenient and operative in the precaution of decubitus, including the advantage of non-trauma and non-paining.so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decubitus;precaution;massage of acupuncture points
压疮的发生不仅导致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而且增加医疗负担,压疮的发生趋势被很多医院和医疗机构报道,发生率为4.7%~18.6%不等,而来自欧洲压疮顾问小组的权威数据提示高达18%的住院患者发生过压疮,在英国每年用于治疗和预防压疮的费用更是高达数亿英镑[1],探寻行之有效的预防压疮的方法一直是护理界同仁不懈的追求。骨科病人卧床时间长,而且因为治疗的需要及疼痛等原因而采取被迫,是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现行护理常规如定时翻身、受压处皮肤按摩、理疗等因被迫而难以实施。我们从2009年1月起根据中医腧穴近治作用和远治作用的原理,在身体非受压部位循经取穴,实施手法按摩,不仅解决了卧床病人预防压疮的难题,而且病人舒适度大幅度提高,对融洽护患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共265例,男144例,女121例;年龄最大94岁,最小的12岁,平均年龄56.6岁。颈椎骨折伴脱位18例,其中颅骨牵引10例;胸腰椎骨折45例,其中手术32例;骨盆骨折23例,其中手术20例;下肢骨折179例,手术134例。卧床时间最短的5天,最长的90天,平均卧床时间45天。
2 方法
2.1 对压疮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针对骨科病人的特点,我们在braden评分的基础上改良制成骨科病人压疮发生高危因素评估表,评估内容从原来的五项增加到了十二项,评估分值从28~96分,分值越高,危险越大。本组病例评估分值均在38~62分之间,属于中度及重度危险。
2.2 循经取穴方法及常用穴位 根据卧床病人,在压疮好发部位的同一经络,在身体非受压部位,循经取穴5个,也可视病人情况随时增减。常用穴位见表1。
2.3 按摩方法 病人入院或手术后取被动,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在压疮护理常规的基础上,循经取穴5个,每穴用拇指指腹逆时针环揉按压1min,力度以皮肤微热,患者感觉酸、麻、胀、痛为宜,然后逆向经络(足三阳经从下到上,手三阳经逆心方向)推拿10min,每次共15min。入院后或手术后前5天每日早中晚各1次,5天以后可改为早晚各1次直至解除被迫。表1 循经取穴常用穴位
3 结果
3.1 判定标准 (1)压疮的判定标准及分期,参照《基础护理学》执行。(2)舒适度的判定分为很舒适、舒适、不舒适、很不舒适四个等级,按摩结束后由患者自行评定。
3.2 效果评价 本组病例中,无一例患者发生压疮,低于2008年全年1.7%的压疮发生率,两年压疮发生率见表2。卧床患者的舒适满意度由2008年的20.9%提高到了2009年的84.9%。两年病人卧床舒适度比较见表3。据spss17.0统计分析,2008年和2009年两年病人总数、骨折类型、病人卧床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2 2008年和2009年压疮发生率
4 讨论
4.1 经穴按摩预防压疮的理论依据
4.1.1 循经取穴的原理 中医经络腧穴理论认为,每个穴位除可以治疗局部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病症外,还可治疗同一经络远距离组织器官的病症[2],根据压疮的好发部位,在非受压部位循经取穴,既方便按摩,又避免受压部位的再次损伤。有学者认为,受压部位的按摩不但无助于预防压疮,反而加重局部组织的损伤[3] 。我们采用循经取穴手法按摩,避开受压部位,也正好与这一观点相吻合。
4.1.2 按摩手法的依据 中医认为压疮是毒邪内结、瘀血、寒凝气滞而成[4],邪气盛则实[5],压疮属实证。《黄帝内经》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遵循中医推拿理论,“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向心性为补,逆心性为泻” [6] 。我们采用泻法,即逆时针按摩和逆向性推拿泻其实邪,以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驱湿除寒,驱淤散结的作用。
4.2 经穴按摩预防压疮是对护理常规的完善和补充,它具有操作方便,无创伤、无痛苦、无经济负担的优点 观察表2,我们对2008年4例压疮患者进行了分析,4例患者均于入院或手术后1周内发生压疮,发生原因与疼痛和护理措施掌握不够有关,因此,加强早期的预防护理至关重要。我们对2009年265例压疮发生高危患者,结合护理常规,及时制定不同的护理措施和经穴按摩方案。如:对下肢骨折病人,我们指导患者利用4点或3点支撑法(双上肢、双下肢和头共5点)抬高臀部,以缓解局部的压力,也便于取穴;对脊柱骨折或手术患者给予轴线翻身暴露受压部位;骨盆骨折的病人给予气圈垫于臀部,以减轻身体局部压力,再根据受压部位,循经取穴,实施按摩。对完全制动的患者,增加按摩穴位和按摩时间,以达到预防压疮的目的。
4.3 经穴按摩提高了卧床病人的舒适满意度 从表3可以看出,2008年的骨科卧床病人由于被迫,病人的舒适满意度极差仅为20.9%,病人的痛苦可想而知;而2009年病人的舒适满意度提高到84.9%。因此,经穴按摩不仅疏通经络,预防压疮,而且由于某些穴位的独特功效,还起到安神醒脑、强身健体、预防便秘、缓解肌肉酸痛等作用,大幅度提高了卧床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融洽了护患关系。
5 小结经穴按摩预防压疮属于中医护理特色项目,是中医“上医治未病”理念的实践,是博大精深的祖国传统医学在护理领域的延伸和发扬,经临床验证,效果满意,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李小青,李金辉,罗俊.压疮的预防和护理的最新进展.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2008,23(2):428.
2 邱建华,周海英,郭清凤,等.艾灸预防压疮.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46-447.
3 赵霞,周立颖. 国内压疮的研究及护理新进展.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6,4(4):227-228.
实施前的评估 通过与病人沟通收集资料分析病人状况、病情、病人实际情况,以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实施方式与时期 护患间开展健康教育的时间是入院后23天病人容易接受的方法是结合病情进展的不同时期进行教育而希望家属参与学习。
1实施内容
对疾病的认识 责任护士根据病人病情适时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病人一律,知道其了解疾病的转归(发展过程及预后知识)。介绍同种病例康复病例,可让康复者与病人直接交谈,消除不健康的意识,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合理用药 对需要用药物治疗的病人,应该向病人讲解药物的用法、剂量及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合理用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以达增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同时用于房病人乱用土方、秘方,以免影响治疗计划,延长病情。
饮食指导 让病人明白合理饮食对疾病康复的重要作用,并根据病人不同的病情进行正确指导,经常知道病人做好饮食调整,减少卧床病人腹胀及便秘的发生,多饮白开水,减少输尿管和膀胱结石的可能。
2预防并发症
2.1预防压疮 骨折病人(如脊柱骨折、下肢骨折、骨盆骨折等)长期卧床、制动、卧硬板床、使用牵引架、石膏固定等,极易发生压疮,应建立皮肤护理卡,每2小时用红花酒精按摩受压处及骨隆突处,促进血循环,责任护士操作后签名,班班交接,保持连续性,避免物理性刺激,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渣屑,防止便器损伤皮肤等,并教会病人及家属增强预防为主的意识。
2.2预防肺部感染 长期卧床病人尤其是老年人要定时叩背,叫会病人有效的咳嗽、排痰,以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2.3 预防泌尿系感染 骨折病人最易放生泌尿系感染,应嘱咐病人多饮水,不要因排便不方便而限制饮水,女病人每次便后用问谁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洁净,减少细菌入侵机会。
2.4卧位 正确的卧位是骨科护理的基础,如股骨颈骨折的病人保守治疗时应平卧位,换肢行皮牵引(或骨牵引),外展15°中立位,不可外旋,为防止外旋,可穿“丁”字鞋固定,并做到不侧卧,不屈脚等。不正确的卧位如外旋可致“八字脚”侧卧使牵引无效,骨折处错位等,故卧位正确与否直接影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