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工匠精神的价值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7 15:35:50

工匠精神的价值

工匠精神的价值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140 ― 03

据统计,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面对国际经济新常态下新一轮工业革命竞争的加剧,制造业大国并非制造业强国,由此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2016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强调弘扬“工匠精神”的号召。“工匠精神”的频频被关注,一方面反映出当前我国人才培育在质量上还缺乏核心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折射出“工匠精神”作为衡量现代人才培育水平的重要标准。基于此,本文着力就“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展开论述,并就当前职业教育人才职业价值观的现代性传承提出积极的应对建议。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

《诗经》中所描述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是对传统“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我国传统“工匠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如儒家所提出的“止于至善”作为做人、做事的最高准则,由此延伸出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学艺先做人”、“德艺兼修,以德为先”、“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等思想。在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更加丰富,一方面代表了工匠们对自我职业、自我价值追求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代表了工匠们对其工作作风、职业技能、工艺水准与品质所坚守的一种职业精神。具体来讲,“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包含了对人民的服务精神,对岗位的敬业精神,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对职业的精益求精精神等。同时,作为工匠们的立身之本,职业操守更是“工匠精神”的显著特征。如在追求精湛技艺上,以修身、敬业、严谨、务实来热爱并忠诚于自我职业,以乐于奉献、一丝不苟来专注于自我职业,以淡泊名利、视技术与声誉为生命来提升职业境界,以追求完美细节与品质,打造最优秀、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来交付客户。

二、“工匠精神”在应用型人才职业价值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机遇期的到来,对于应用型人才培育质量,迫切需要从“工匠精神”的渗透中来完善人才支撑体系,来提升人才的软实力,来增强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可见,立足新常态来积极推进“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工匠精神”是打造“制造强国”战略的人才基础。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通知中多次强调“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战略的根本”,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工匠精神”不仅是人才职业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也是优化职业教育改革模式,塑造和培育具备“工匠精神”就业者的根本需要。当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人才质量水平相对较低,与“工匠精神”的缺失有较大关系,特别是职业教育功利性问题,在强调职业技能培养上,忽视人才职业价值观的引导。二是“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重塑办学质量的软实力。职业院校肩负着高技能型人才培养重任,在学科职业技能培养上,一味关注职业技能的提升,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尤其是在专业、敬业、专注、坚持、耐心、创新、创造等精神特质教育中更处于弱势。中国制造需要中国特色的“大国工匠”,而职业院校在突显办学理念上,更应该兼顾专业技能与人才成长协同,关注并强化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让学生成为健全人格的应用型“工匠人才”。三是“工匠精神”是促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成长的现实需要。培育具备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而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优秀的职业操守和良好的职业适应性,更是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育质量的关键。

三、应用型人才职业价值观中“工匠精神”的价值维度

应用型人才是将成熟的理论、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面对社会转型中不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毕业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职业成长水平。如“眼高手低”、“频繁跳槽”、“缺乏坚守”等等。从我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来看,具备高尚的职业精神,需要从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中来创造至臻完美的先进产品。为此,面对职业教育人才职业价值观培育中“工匠精神”的时代性传承问题,迫切需要从“工匠精神”的价值维度来进行归纳。

(1)坚持知行合一的价值主张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从“良知”、“认知”上做到与实践的统一。王守仁提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将“知”与“行”作为亲身躬行实践的基本要求;黄炎培在反思传统教育时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观念,来改变只读书而不动手实践的教育弊端。职业教育首先要体现职业性,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合,尤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培养满足市场、适应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战略的推进,就是要从深化“知行合一”上来兼顾人才知识、技能的双向迁移,来培育学生具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

(2)坚持敬业乐业的价值传递

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中对干将、莫邪铸剑的故事进行了生动描述。干将为铸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莫邪为铸剑,“断发剪爪,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可见,为了能够铸造出至臻完美的宝剑,他们的专注、敬业、执着与坚持成就了宝剑的至臻化境。同样,在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其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与追求,也成为其职业精神的极高荣誉。德国的工匠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中,成就了“德国制造”的高品质标准,他们的勤俭务实、信守承诺的职业精神,成为德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日本的马桶盖之所以深受国人的疯抢,与其卓越的品质不无关系,更是折射出日本的“工匠精神”。为此,关注每一件小事,注重每一个细节,只有以专注、敬业来作为职业人才价值观的培育内容,才能真正提升职业教育人才水平,才能满足社会人才岗位需求。

(3)坚持德艺并举的价值实现

德艺并举将“德”与“艺”建立统一,儒家的“德”,强调作风、品德、道德、恩德;儒家的“艺”,强调技能,追求精湛。只有“德”与“艺”结合方能成就“道”。从中国文化来看,“德”是一种精神,“艺”是一种体现,“德艺并举”是中国人从做人、做事上所提炼的一种“理想人格”。做人不能贪图眼前利益,做事不能偷工减料,将“德”与“艺”作为服丈缁帷⒊删腿松的根本准则。因此,职业教育人才价值观的培育,要从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高超的专业技艺上来实现人才培育目标,彰显应用型人才的“工匠精神”。

四、立足“工匠精神”来促进人才职业价值观的传承对策

从“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意义上来审视人才职业价值观的培育与传承,需要立足职业教育实际,深化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的内化,注重“工匠精神”的引领,优化课程专业教育模式,深化产教融合。

(1)以互联网思维来整合应用型人才课程教育模式

2015年国务院通过《“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将“互联网+”作为创新创业、绿色生态等领域的行动纲领,尤其是对“工匠精神”的融合与应用,将专业、专注、精致、严谨注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业态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均衡性。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在“互联网+”背景下,将人性化、多元化、在线式、开放式教学作为发展重点,特别是微课程、翻转课堂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更有助于整合课程教育资源,实现实施互动互学。“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战略推进的基本导向,尤其是在应用型人才职业价值观培养上,更应该从教学资源、教学成果的整合来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依托互联网平台,以“工匠精神”来融入到新型、技能型人才提升战略中,为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提供广阔的交互式教育学习平台。

(2)以优化专业设置来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产业需求的契合

职业院校在人才培育发展上要优化专业结构,尤其是防范专业“同质化”倾向。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8)》,明确提出了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办学质量,实现与区域内产业升级的有效契合。对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不仅关系到人才培育质量,更决定了办学特色。立足“工匠精神”为教育导向,从行业、企业岗位职业需求调查中来优化专业结构,提升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岗位适应力。管理学大师克劳斯比将“质量”定义为“满足需要”,而人才质量就是满足和适应产业发展、就业市场需求的过程。因此,职业院校要仅仅围绕行业、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从专业设置、课程结构、项目导向、教育目标、人才标准等方面,重视与各产业需求的契合度,科学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为适应产业升级、转型培育更多的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

(3)以职业生涯规划来渗透“工匠精神”

生涯规划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学生制定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方向和途径。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及价值维度上,立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确学生的职业定位,强化生涯规划意识,增强应用型人才的敬业观、专业观、职业信念和理想。同时,结合职业院校理论教学与实训实践环节,从提升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职业态度、职业操守等方面,强调对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特别是社会责任感、社会价值观的导向,让学生能够从中正确认知自我,正确处理择业、就业中的问题。

(4)以“工匠精神”来协同校企共建与互赢

深化校企合作,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拓宽校企合作范围与途径,从提升职业院校人才职业价值观上,以“工匠精神”来培育现代企业文化,来营造优秀的企业价值观氛围。职业教育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工匠精神”应该成为现代企业工作环境的重要内容,立足校企合作来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的“工匠精神”,将之融入到生产、服务的各个过程,引领广大学生从中感悟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职业认同感。

〔参 考 文 献〕

〔1〕叶军.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和支柱〔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03).

〔2〕崔景贵,姚莹.工匠精神与现代职业教育:一种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江苏教育,2016,(36).

Artisan spirit: the inheritance of modern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values of Applied Talents

Gao Jingjing

工匠精神的价值篇(2)

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尤其在总理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之后,该词汇成为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在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背景下,工匠精神需要更多地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不断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同时,从实践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因此,要深入探究当前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站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r值观的立场,对工匠精神培育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富强”、“文明”内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各行各业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行业竞争力,从而推动国家走向富强和文明。首先,我国工业正进入精细化生产的阶段,产品质量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砝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由于国际经济环境并不理想,我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受到了一定挑战,因而培育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步上一个新台阶,也将提高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其次,工匠精神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现象,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工匠精神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培育工匠精神、发扬工匠文化,不仅能推动物质文明进步,还能在精神层面传达更多的正能量,改变从业者的精神面貌,从而实现两个文明的共同进步。

工匠精神的“公正”、“平等”内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破坏着市场经济的平等性。例如产品以次充好、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等,都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偏离了以质量为中心的基本准则,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强化产品质量,用品质带动良性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公平健康的市场竞争秩序得到回归,进而能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公正”、“平等”的价值观理念在经济领域得到践行。

工匠精神的“爱国”、“敬业”、“诚信”内涵。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品流通日益频繁,“中国制造”正代表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国一张响亮的名牌。因而,“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如何,就愈发关系重大。培育工匠精神,能够提高从业者的工作责任感,为产品质量提升不遗余力,还能够提高从业者的敬业程度,使其以更加严谨、认真的态度投入到产品生产中,发扬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改进与完善产品,提升企业品牌力和市场号召力,从而提高“中国制造”的信誉度。此外,用心完成好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精确把握制造过程的各个细节,也是工匠精神“诚信”内涵的体现,能够促进产品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诚信”的口碑。 时展背景下工匠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传统观念影响、工匠制度不健全、工匠文化缺失

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学而优则仕”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即通过读书走上仕途,只有在读书这条路走不通的情况下,才会去做工匠。这种传统观念至今还影响着许多人的人生理想,很多人期望通过读书“修身养性”再“治国平天下”,而工匠这一职业显然不在他们的人生规划中。因而在社会上,“学人”既有声望又有地位,而“匠人”则容易被边缘化和忽视,导致工匠们往往有较为强烈的职业自卑感。职业自卑使得大多数工匠缺乏存在感和成就感,更难激发其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从而导致工匠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工匠职业声望的提高。

二是工匠制度不健全。从当前发展情况看,我国的工业化和自动化水平日益提升,这直接影响到传统手工业的传承,使得一些从业者一直秉持的职业精神逐渐淡化,而大多数企业的工匠制度不健全,也导致工匠精神的培育缺少制度支撑。在自动化生产链中,从业者分散在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对于产品质量很难有整体的把控,缺少产品改进的发言权,从而影响到其工作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完善的工匠制度做支撑,将很难改变这种状况。此外,基层从业者如果长期工作在同一岗位,如何寻求自身职业发展的路径,企业管理者又如何对从业者进行评级、激励、升迁等,都迫切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制度来进行规范。由此可见,工匠制度不健全,是影响工匠精神培育和传播的关键因素。

三是工匠文化缺失。工匠精神的发扬光大,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但从目前情况看,工匠文化缺失的现象较多。在我国传统观念中,许多人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因而各行各业工匠文化缺失的现象较普遍。例如,当一些技术创新或者产品改良被媒体宣传时,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看到品牌名和企业领导的名字,而真正做出贡献的从业者却未被提及,这是工匠文化缺失的典型表现。所以,我国的工匠文化培育应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比如以工匠名字对品牌进行命名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工匠精神培育

工匠精神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是人才培养的准则。各大高校、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落实。一是要明确工匠精神在“敬业”中的重要性,将工匠精神培育升格为价值观教育,为“人才”注入更深的内涵。二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在学生实践中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鼓励学生来到生产第一线,感受产品高品质的重要意义。三是要深入发掘工匠精神的新内涵,在传统含义的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彰与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应贯穿整个生产活动。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日渐加快,工匠精神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工匠精神应贯穿于生产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企业和员工的生产过程中。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企业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许多企业都非常注重员工思想的引导,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开始组建党组织、工会组织,这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创造了很好的“土壤”。

完善和创新工匠文化。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来说,工匠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发扬工匠精神的必要因素。工匠文化的完善和创新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更是各级政府、社会组织需要宣传的内容,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消除社会对工匠这一职业的偏见,让工匠精神重新焕发内在活力。同时,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从业者给予一定的鼓励,并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和报道,为工匠文化的推广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此外,还要不断健全制度体系,在企业内部构建良性竞争的工匠文化,通过技术比武、流程改造、设备攻关等方式,形成健康的竞争环境,促进从业者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共同进步,使工匠文化能够落到实处、细处。

(作者为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的价值篇(3)

2016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上,让人耳目一新,又振聋发聩。目前,国家正在努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希望建设制造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这也是全面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些国家战略的实现需要大批高素质实用型技能技术人才。作为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技术人才的主要承担者,职业教育要切实承担起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需要认真研究工匠精神的内涵、时代意义,以及培育的方式和路径。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近几年,工匠精神受到制造业和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对其研究和认识在不断深入。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工匠精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工匠精神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广义是泛指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这种职业精神。有人在对比分析我国和西方文化视域中的工匠精神的内涵的基础上,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等内容 。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出现无数的“能工巧匠”,他们的发明创造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生产和社会的发展,也凝聚了“工匠精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现代社会,传统的手工小作坊基本上被机械化的工业批量制造所取代,“工匠”也渐被“工人”“技术人员”所取代,但是沉淀下来的“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优秀的职业精神依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工匠精神依然是各行各业倡导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制造业的灵魂,也是高科技、互联网企业不可或缺的。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产品享誉全球,得到认可和信赖,除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外,还与质量可靠、做工精细考究密切相关,其中也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苹果手机就是其中的典型。工匠精神也不仅仅局限于“工匠”、手工业者,是所有从业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是一种“隐性”素质、能力,在从业者的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三、工匠精神的缺失及其原因

当今世界,互联网、科学技术盛行,技术、机器成为经济、产业的主导,主宰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职业与生活,创新、创业精神深受重视,而作为手工业职业精神象征的“工匠精神”被部分人认为已经过时。生产、服务一线出现从业人员好高骛远、不愿从事生产一线工作、频频跳槽、得过且过、心不在焉、责任心缺乏、差不多就行、技术粗糙、不愿精益求精等问题。“与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不缺技术,而是缺少一种‘工匠精神’,如果不唤起‘工匠精神’,中国就谈不上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四、“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重要性,明确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实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具有特别的意义。要把它作为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作为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的重要内容,明确纳入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制造业相关专业。其中,关键是要将“工匠精神”与各专业的专业精神有效结合起来。

(二)发挥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职业指导课程是我国开展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职业院校应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将工匠精神的内容纳入思政教育中,采用合适的方法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

(三)发挥专业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专业课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应该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要研究和分析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将其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中,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宣扬、塑造“爱岗敬业、做事专注、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等精神,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

(四)发挥实践教学的实效作用。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培育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教学中,模拟企业真实情境,布置企业真实工作任务,按照企业的工作标准和管理要求训练学生;重视校企合作,走出校园到企业参观、考察,引进行业专家、能工巧匠讲座示范,特别是利用顶岗实习,以员工的真实要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能够真正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五)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应该加强自身职业精神,热爱教师职业,关爱学生,认真钻研教学艺术,潜心科学研究,精益求精提高教学技艺和实践技能,提升自己的双师素质,处处展示工匠精神,特别是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要成为工匠精神的“代言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六)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文化具有强大的熏陶作用,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要认真设计、布置宣扬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实训室墙上张贴体现工匠精神的口号、事迹,定期举办有关工匠精神的专题宣传、辩论赛、演讲等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引入企业文化,将追求自由、自主、个性的大学文化与爱岗敬业、负责专注、守时守纪、精益求精等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隐性教育资源,传播、弘扬工匠精神。中国制造离不开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责无旁贷。职业教育要充分重视工匠精神培育,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技术人才,为我国的制造业强国建设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

[2]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

工匠精神的价值篇(4)

“工匠精神”一直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虽然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在2016年提到的“中国制造2025”中,得到了体现。在“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到“质量的发展不但是强国的基础,还是立业的本质工作,更是国家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这无不体现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可以被理解为事情做好、实现做到极致的欲望。而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则被理解为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欲望。

一、弘扬“工匠精神”核心理念

第一,高职院校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和价值观,重新对“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进行价值上的审视,区分出两者的不同与联系,以便于“工匠精神”中民族精神、社会期待的发现,以此作为“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精神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树立具备“工匠精神”人才观、发展观和质量观的高职院校教育者;第二,要合理设计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将“工匠精神”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价值体系、教育理念价值体系和教风学风价值中,使高职院校得到治校方面的正确指导;第三,将“工匠精神”纳入制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以实现“工匠精神”在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融入,使“工匠精神”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自觉[1]。

二、传承“工匠精神”主要渠道

第一,高职院校放在要对接工业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构建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工业文化不但体现出工业的发展,还体现出社会的进步,而“工匠精神”是推动工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所以高职院校要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和专业观等方面,制定以思想道德、职业人文和专业文化等素质作为“工匠精神”培育核心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第二,高职院校应将“工匠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以专业课作为承载体,将“工匠精神”潜移默化的灌输到学生心里,进而实现专业知识和技术体系中“工匠精神”的挖掘,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有利于将“大国工匠”中的技术美、力量美和平凡美彰显出来;第三,进行高职教学时,要同时考虑教学有效性和的价值性,使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时实现工具和文化品格的同时构造;第四,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专业,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培育、对学生的职业精神进行熏陶,帮助学生获得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校、专业技能培训、事业追求、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获取“工匠精神”[2]。

三、内化“工匠精神”关键环节

第一,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时,要提高学生的实践体验频率。对此要鼓励并带领学生到社会中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工匠精神”社会价值;第二,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及学生需求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比例,在实践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实践教学可以通过项目导向、工作过程指导、相关案例推演、角色扮演及实训等方法实现,不但有效增强了学生职业性,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有效性学习”发展;第三,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体悟细分和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并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工艺大师、能工巧匠等资源有效整合,组建“工匠精神”培育团队,实现在实践中学习“工匠精神”的目的,有效深化了社会实践内涵和发展;第四,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社会实践实施方式,以此扩展社会实践发展空间,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切身实践,使“工匠精神”烙印在学生心中[2-3]。

四、渗透“工匠精神”重要环境

(一)加强尊崇“工匠精神”社会氛围的营造第一,进行高职人才“工匠精神”培育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强高职人才的敬业感和荣誉感,以此提高高职人才“工匠精神”;第二,根据总理提出的《大国工匠》结合现代高科技技术,如新闻媒体等,大力宣传和解释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实现尊崇“工匠精神”社会氛围的营造。(二)加强支撑“工匠精神”经济环境的营造第一,高职院校进行“工匠精神”培养时,要结合“中国制造2025”政策要求,制定强有力的“工匠精神”培育和运用制度,以此鼓励高职人才培养在技术上的自主创新、产品质量上的提高、高端人才上的培养、品牌的创造等;第二,要培养高职人才在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检测标准认知及制定能力,以此实现经济环境的营造;第三,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以此营造良好的支撑“工匠精神”经济环境,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3]。例如,某校根据“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18项高技能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加强了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的合作力度,有效促进校企联合招生、教师进企等活动开展,实现对高职人才“工匠精神”的有效培育。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对于高职院校综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可以有效提高高职人才的综合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使高职人才在实际企业工作中更具有做好工作、精致化工作的欲望,适应了“中国制造2025”十五年发展要求。

作者:李含春 向立宏 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的价值篇(5)

叶桉、刘琳在《职教论坛》2015年34期撰文,肯定当代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呼唤,创新性地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职业院校德育和素质教育中以培育当代工匠精神,从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逻辑关系和模式机制入手,着力阐发红色文化的精神动力、普遍价值和特殊意义在培育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为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开拓了新思路,创造了新途径。

当代工匠精神的塑造一方面要从传统时代的工匠技艺与民间文化吸取营养,另一方面要汲取西方工匠精神的内涵精华。然而传统的工匠文化和西方的工匠精神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中产生的,不可避免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在对传统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的继承和扬弃的同时,培育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工匠精神刻不容缓。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作用,既与传统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同条共贯,又呈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哲学品质,红色文化一方面丰富了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时代精神、红色烙印、民族特点和社会责任,继而成为普世的观念;另一方面,为职业院校的育人模式、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拓展了新空间、新理念、新方法。以此为桥梁纽带和平台管道,可以为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支撑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工匠”精神塑造的新途径。

从理念层面上作者指出:1.应在“文化时代”以红色文化凸显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中心地位,用红色文化弘扬创建职业院校文化氛围;2.应通过红色文化内涵与当代工匠精神的科学对应分析,找准和构建红色文化传承与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对接点和融合面;3.应把握红色文化促进当代工匠精神培育协同创新的正确路径,将红色文化纳入职业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等顶层设计和各个环节之中。

在操作层面作者建议:1.首先要在红色文化引导下建构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理论模型。2.要加强红色文化推动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证研究。3.要坚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当代文化思想发展规律和把握文化理论研究的前沿,基于当前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建立健全存在的问题和当代工匠精神缺乏的状况,凸显红色文化在革新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和形成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等方面对培育当代工匠精神的巨大影响。4.要遵守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并善于适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传统与方法,将红色文化纳入到学校德育工作顶层设计内容之中,有机地与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党政工作共同部署、协同进行,在制度层面、在载体层面和表现形式上发挥红色文化作用,为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当代工匠精神提供良好文化氛围。

工匠精神的价值篇(6)

工匠精神与产品质量紧密相连,培育工匠精神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培育工匠精神是打造企业品牌的需要,培育工匠精神是困境突围制胜市场的需要。提及工匠精神,古今中外,故事数据不胜枚举。 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极致的做事态度,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养成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习惯,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从这个意义上讲,各行各业都需要培育工匠精神。从个体来说,工匠精神体现在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善始善终、坚韧不拔、一丝不苟和对卓越与完美的崇高追求。从集体、企业或者行业来说,工匠精神是品牌的塑造和核心价值的建立。从国家层面来说,工匠精神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体系性构建。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让员工尊崇工匠、热爱工匠、甘当工匠、当好工匠,需要企业在解决思想观念下功夫,抓好转变思想观念这个总开关,破除打工心理和雇佣观念,树立“老板”心态和主人翁意识,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建立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命运共同体。二是破除好高骛远见异思迁的浮躁情绪,树立干一行、钻一行、干好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在全体员工中大力倡导不分岗位,只要尽心尽责干好工作,都是好员工;不论学历,只要肯钻研、有技术、能解决发展难题的都是人才,并在待遇和使用上得以体现,使广大员工感到不论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只要有专长、有技能,干出成绩,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三是破粗放粗心不负责任的敷衍态度,树立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要求员工按照一流标准,细心细致地做好本职工作,确保各个环节无漏洞、无瑕疵、无可挑剔。四是努力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大力表彰爱岗敬业先进模范人物,让工匠精神成为员工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追求。着重从爱岗敬业的一线工人中选拔代表进行表彰,让默默无闻、敬业奉献、创优创佳的员工有荣誉、有地位、有回报。转变思想观念,培育工匠精神,把质量做优、把品牌做精,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培育工匠精神和品牌建设,制度建设至关重要

在整个社会被功利主义风气所侵染的环境下,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建设,工匠精神就只能停留在个人的绝技和修为上,而不能成为一种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加强制度建设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培育制度土壤和文化环境。浮躁,是工匠精神的天敌,也是“工匠精神”缺失的深层原因。如果急功近利、追求速度成为企业员工的普遍心理,而精耕细作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回报,多数人就没有耐心去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件事或一件东西。“工匠精神”的孕育和传承,先决条件是改变人们的观念,确立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它需要在长期的价值激励中慢慢形成。二是要将培育工匠制度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德国和日本的产品质量为全世界所称道,与其说他们有“工匠精神”,倒不如说是他们有保证工匠精神的一整套制度。工匠精神、工匠制度的确立,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市场体系的管理和规范。一方面,国家要建立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使技能人才经济上有保障,社会上有地位,人格上受尊重;另一方面,政府必须严格监管市场竞争者,对违规者给予严厉惩罚。如果市场秩序混乱,就没有人会愿意去精益求精。有研究表明,消费者的需求都是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精的转型升级,消费者的“挑剔”行为,恰恰是企业改进产品质量的重要外在力量。供给的极大丰富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将会促使企业追求品牌和品质。

三、用工匠制度养成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

工匠制度建设的实质,是通过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使技能型职业重新成为劳动者的普遍选择,让工匠成为人人羡慕的楷模。第一,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制度,使企业员工无须为基本生存烦忧,充分享受自己的?诙?成果。只有当制度设计能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需求时,才能促使其专注执着、爱岗敬业,不懈地追求产品的极致和完美,才有可能激发工匠不竭的潜能和无尽的创造力。因此,民营企业应该为企业员工创造一个体面的生存环境,使企业员工潜心工作,心无他物。第二,用严格的制度培养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也就是说,培养人才要先培养其基本心性、品德,再进行技艺传承;还要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中,打造现代学徒。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源头培育。要加强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培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让企业员工在锤炼技能的同时,将“创新基因”深植于心。第三,强化对技能人才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使高技能人才真正感受到“才有所值,能有所得”的社会公平。在企业中营造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制定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具体措施,使工匠精神在企业开花结果,把企业基础做实、把形象做优,在品牌上做功课、创精品,提升品牌竞争力,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工匠精神的价值篇(7)

作者简介:张娟娟(1979-),女,江苏如东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育研究重大课题“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培育”(编号:GYJY/2016/01),主持人:马斌。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5-0035-05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大国工匠》,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八位工匠默默坚守岗位、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勤俭奋斗、无私奉献,凭借着传承和钻研、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神话。这就是“工匠精神”(Crafts man’s Spirit)。有着“工匠精神”的人,不管从事的是何种职业,都会视之为一种信仰,力争做到最好,绝不浅尝辄止,更不会敷衍应付。总理在2016年初的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也是中国政府首次在国家高度提及有关“工匠精神”的话题。众所周知,德国和日本拥有诸多知名企业,恰恰也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德国和日本制造业崛起和成功的钥匙。正是因为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坚守,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蜚声海外、誉满全球。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就需要“工匠精神”,有了“工匠精神”,“中国制造2025”才有可能实现。

职业院校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良好职业操守和专门技术技能劳动者的主要阵地,国家近几年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政策,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职业院校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国家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克服困难、突破障碍,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改变以往粗鄙的状态,力争把职业教育做“精”、做“细”、做“强”,提高办学软实力。政府和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呼吁和期盼与职业教育做“精”、做“细”、做“强”的办学目标不谋而合。职业院校应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等顶层设计中,结合专业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用“工匠精神”认真负责地培育好每一位学生,为企业输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质量技能人才,真正创出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职业教育才能更有竞争力,才能获得社会、企业、家长和学生更多的认可和青睐,才能扭转公众认为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的偏见。

一、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呼唤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传统的工匠虽然也从事制作活动,但那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一项简单机械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劳动,而是一种持续性的创造过程,是一个不断对技艺、产品进行提升完善的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乏榫卯、赵州桥、都江堰等饱含“工匠精神”的产品。如今,“工匠精神”是政府为了适应经济转型升级而提出的新人才观。所谓“工匠精神”,不仅指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拥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随着时代的变迁,“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指手工业者所应具备的价值取向,而是任何职业人在普世工作中的信念和精神追求;“工匠精神”蕴含的不仅仅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内涵释义,更多地被视为人类进化过程中所积累的最具价值的文明财富。努力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解决问题,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这是与将工作视为谋生手段有显著区别的价值理念。倡导“工匠精神”回归,已成为当下社会共识。如今,“工匠精神”被提及,绝不是对传统工匠技艺的追忆,而是对一切职业的道德呼唤。

“工匠精神”是在工匠技艺和品德传承中形成的文化,是敬业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对工业文明发展的最高精神成果的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具体化理解,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它分为三个层次:工匠专注、细致于技术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精神;工匠忠诚、献身技术工作必须具备的良好的职业态度;工匠乐于技术工作必须具有的较高的人文素养[1]。因此,“工匠精神”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三大特征。只有把握好“工匠精神”的本质定义,才能使“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又高于职业教育;源于工业文明,又进入后工业文明[2]。

今天,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德国、日本是制造业强国,早就意识到了“工匠精神”对于国家制造业和经济的价值,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精神纳入职业教育的范围,塑造和培养准职业人的工匠精神,并在实践中传承和发展这一精神[3]。随着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失,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已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对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这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是一个“利好”的局面。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倒逼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民众的学习观念、就业观念以及企业的用人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职业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但令人遗憾的是职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质量离学生、家长和企业的期待还有一段距离。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专业技能运用得不够娴熟,工作中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这是很多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场生存状态。职业教育若要乘势而上,长远发展,就得改变原来的唯规模、唯速度、唯成果、唯奖杯的人才培养模式,摈弃“粗鄙”,走精细化建设和发展之路,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做“精”、做“细”、做“强”,回到“慢”的艺术上来。这里所说的“慢”不是指凡事漫不经心或慢节奏,而是指拒绝虚名、沉下心来、用心揣摩、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映射。从学校经营和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踏踏实实、尽心尽力地做好育人工作。对于任何事,哪怕是小事,只要有利于人才培养,都研究透了,并且都做到最好。“工匠精神”培养是职业教育的“强心剂”,是职业教育的新机会、新挑战、新起点和新方向。培养和塑造“工匠精神”刻不容缓。职业教育应紧跟上这股潮流,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戒骄戒躁,认认真真地思考如何做“精”、做“细”、做“强”,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打造职业教育的品牌。

二、“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缺失及回归

纵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工匠精神”培育都未写入其中,更别说落实到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仅限于培养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学会应用某项技能,牟簧婕耙导学生追求工作过程中“极致”和“完美”这样的高远目标。“工匠精神”培育理念和培育方法在职业教育中是一块有待开发的荒芜之地。究其原因,中国传统思想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和本科教育被认为是“正统教育”,而职业教育被看作是“次等教育”。所以很多高职院校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升本”上。另外,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一直不如人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习惯差、学习欲望弱,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仅仅定位于“基本或熟练掌握某种技能”。这种局面制约了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

“工匠精神”本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但实际上却成为了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盲区。职业教育侧重技能培养,看重就业状况,而忽略人的价值观塑造,这样的现状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需要确立和重塑工匠精神的地位。职业教育应自觉承担重任,遵循职业教育内在规律,摆脱普通教育目标对它们的影响,看清职业教育的目标,重拾“工匠精神”,评估“工匠精神”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把“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工匠精神”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以确保毕业生入职前就具备强烈的工匠意识,拥有卓越的工匠品质,养成良好的工匠习惯。“工匠精神”培养让学生在获得工具性能力的同时又获得了与技术、技能相关的精神力量,真正懂得技术、技能的实质。这既遵循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又满足了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诉求。

在职业教育中重拾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是一种更清醒地认识职业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更清楚地看到职业教育的方向和未来的表现。在职业院校中培育当代“工匠精神”是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战略选择,是中国特色“大国工匠”精神塑造的新途径。“工匠精神”承载了对技能培养和职业教育的雄心壮志,为这个风云变化的时代注入了永恒的信念,从而有助于人们形成一种健康、合理的公共认知:技能是效率,是品质,是口碑,也是劳动之美,崇尚技能、培养技能、强化技能正是职业教育独特的价值所在。归根结底,“工匠精神”回归职业教育,是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倒逼所致。我国能不能成为制造业强国,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只有以工匠群体以及工匠精神作为动力支撑,我国制造业才能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这个重任理应由职业教育自觉承担。

“工匠精神”要求人具备专注、执着、坚守、淡然、精细等品质和“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工作作风。这如同一阵春风,给职业教育这一片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最大的区别在于:高职院校更注重实际工作中技术、技能的培养。技术、技能的培养与职业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不是“两张皮”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技能型人才培养除了技术、技能的传授,一定要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并利于个人所属组织和周围群体的精神层面的感染和潜移默化,这样才能造就一个完整的、合格的、纯粹的、并能够持续成长、把工作做到极致的技能型人才。这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过程,来不得半点急躁。职业教育工作者如能参照“工匠精神”的每个棱面反思自己的心态和工作作风,不忘初心,凡事走心,不浮躁,不功利,不马虎,不敷衍,凡事从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考虑,把每件事都做到极致,坚守奉献,精益求精,职业教育定能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三、“工匠精神”培育在职业教育精细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实现途径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我国制造业虽起步晚,却发展迅速,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数量多而品质一般、创新能力弱等现象。当前,职业教育在中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现代职业教育系统变革是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也是为激活职业教育内部系统活力而变革。职业教育不仅要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应用型研究生的完整体系,更要注重现有职业教育内涵与质量的提升,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教育工作者静得下心、耐得住孤独和寂寞、日复一日地坚守奉献,要有“根雕者”的心境,用心揣摩、精雕细琢,逐步渗透“工匠精神”,塑造“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耐心专注、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内涵,以一己之力践行“工匠精神”。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践锤炼。职业精神是在工作实践中逐渐内化为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实践是渗透“工匠精神”培养,提升职业教育人文价值的重要渠道。将工匠精神和实际工作环境和任务关联在一起,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深切感受到它的价值,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和追求。构建仿真工作环境、进行专业实训是较好的培养方式。当然,实训虽然模拟了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但不能完全取代企业实习。高职院校虽拥有仿真的软、硬条件,但它的虚拟运营只能是短期的,不具备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全部真实环境,更没有浓浓的企业文化[4]。所以,还要进行校企合作,把学生送入企业顶岗实习,了解并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走进并融入企业经营文化,熟悉并掌握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近距离地向岗位上那些优秀的具有“匠人精神”的“大师们”学习,刻苦钻研、学而不倦,知识、技能、素养和品质高度融合,“技皮”、“术骨”、“匠心”一一到位,深入钻研、精益求精,真实地感受企业文化,通过长期工作实践积累和耳濡目染培养起“工匠精神”。

二是情怀培养。职业情怀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拥有的发自内心的、自然的情感和持有的真实的、稳定的态度。职业技能和职业情怀并非孤立存在。职业教育除了重视专业技能培养,还应该结合专业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职业的情怀。在学习、实习和实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职业领域中的佼佼者为榜样,学习他们热爱工作、坚定执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情操。一个人只有拥有强烈的职业情怀,才能从内心产生对自己工作的需求意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热爱自己的岗位以及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突出的敬业精神,才能专注于工作、坚持改进和提高,做出精品和优品。职业教育不能一味地追求技能大赛、奖牌和就业率,而忽略学生的职业情怀的培养。否则学生在入职以后很难热爱自己的岗位、很难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更别说追求完美和极致了。而这些正是现代企业在甄别人才时所看重的。“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情怀在从业者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热爱工作、专注于工作、追求卓越和不凡的人必定能极大地提高人力资本的附加值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利于未来职业的发展,并且以毕业生的良好社会声誉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

三是细节积累。好品质形成于好习惯。“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是不放过任何细节,需要从生活、学习的点滴做起,体知躬行。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训练资源,比如说,保持宿舍、校内公共区域和校外公共场所的清洁和有序,注重个人形象和言行举止,衣着朴素、整洁,做人诚信、可靠,为人谦恭、友善;课堂上认真听课、吸收知识的养分;课后有规律地复习,温故知新;对待作业毫不含糊,一丝不苟、全力以赴地完成;遇到难题“穷追猛打”、刨根究底;面对困难和挑战,要有不认输的精神,斗志昂扬,拼搏到底;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敷衍、不苟且,力求以百分百的热情实现百分百的满意。“工匠精神”的养成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注重细节、凡事全力以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日积月累地将“工匠精神”逐渐内化成自身的内在品质。

四是兴趣牵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人永无止境地探索未知问题、醉心于所喜欢的活动的驱动力,是保证一个人顺利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的最活跃的因素。兴趣牵引下的学习和工作是愉悦身心的活动,展现生命意义的平台,实现个人精神满足的通道。天赋挖掘、兴趣培养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切入点,是确保“工匠精神”培育有效性的前提。试想,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毫无兴趣可言,何谈“工匠精神”的闪耀?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结合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细心观察学生的特质,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力并巧于挖掘学生的天赋,培养他们在专业某一方向的兴趣,引领他们进行有创造性的探索,尽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某个领域钻研打磨、精益求精,这样才能逐渐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是文化渲染。“工匠精神”的培育还得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如果没有培养“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工匠精神”很有可能成为一种噱头。学校建设“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文化建设,是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育人环境的营造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样板的打造活动”[5]。职业院校虽然在校园环境、硬件设施、师资队伍、专业建设上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大多还未凝炼独具特色的精神理念,未能营造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工匠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形成于长期的价值激励。“工匠精神”的培养耗时耗力,且周期长、见效慢。职业教育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方面狠下功夫,摈弃以往浮躁、功利的工作作风,用长远的目光和理解、包容、鼓励的心态去评价每一个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不追求“短、平、快”的即时利益,不给教师和学生太大的压力,营造宽松、和谐、友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精品、优品要加大奖励力度和宣传力度,要塑造典型和榜样,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适合“工匠精神”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应该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滥竽充数,多一些心血之作。

六是系统传承。“工匠精神”一时兴起或被开始重视并不难,难在能坚持下去,更难在如何有系统、有组织地传承下去。德国那么多好的公司之所以能存续上百年,正是因为他们能通过信息整合,将公司优秀的技术、经验和理念一代代传承下去。职业教育可以借鉴这样的模式,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以数据的形式忠实地记录下来,并整理成数据库便于随时查找,用于人才培养和学校的长期发展,比如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资源、优秀作业和实习报告、技能大赛获奖作品、论坛、专栏、讲座、演讲、表演、展览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优质资源妥善地保存起来,用于指导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系统传承是“工匠精神”培育长盛不衰的制度保证。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教师好比是工匠,学生就是教师不断研磨、专心打造的产品。教师应当在德育上勇于担当、言传身教,在专业上抽丝剥茧、精益求精,像匠人一样追求育人工作的极致和完美。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不懈追求、对授课模式的反复推敲、对育人方法的用心琢磨,无不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对职业以及对人生的态度。教师要有甘当示范和典型的意识,用自己爱岗敬业、勤奋踏实、追求完美、允胤钕椎闹耙档赖潞椭耙迪肮呷デ币颇化地影响每一位学生,引领学生成长,唤醒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知识构建,探索教育教学艺术,将“技以载道”作为职业教育最核心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触及灵魂的职业教育。

如果说“工匠精神”经历过一段混沌的岁月,那么一个由“工匠精神”开启的高品质时代即将来临。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工作在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使命和传承技术技能和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应该义无反顾地担起培养和塑造“工匠精神”的重任,探索职业教育与工业文化普及、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的结合试点,推进具有“工匠精神”优秀人才的培养研究,引领“工匠精神”新风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以学历辨能力”的氛围,把职业教育做“精”、做“细”、做“强”,坚持“工匠精神”培养方法,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反过来,工匠精神培养促使职业教育重新审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手段,提高整体办学能力,并且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职教论坛,2016(22):85-89.

[2]李小鲁.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6(5):4-5.

工匠精神的价值篇(8)

近几年,工匠精神受到制造业和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对其研究和认识在不断深入。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工匠精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工匠精神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广义是泛指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这种职业精神。有人在对比分析我国和西方文化视域中的工匠精神的内涵的基础上,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等内容 。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出现无数的“能工巧匠”,他们的发明创造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生产和社会的发展,也凝聚了“工匠精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现代社会,传统的手工小作坊基本上被机械化的工业批量制造所取代,“工匠”也渐被“工人”“技术人员”所取代,但是沉淀下来的“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优秀的职业精神依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工匠精神依然是各行各业倡导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制造业的灵魂,也是高科技、互联网企业不可或缺的。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产品享誉全球,得到认可和信赖,除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外,还与质量可靠、做工精细考究密切相关,其中也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苹果手机就是其中的典型。工匠精神也不仅仅局限于“工匠”、手工业者,是所有从业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是一种“隐性”素质、能力,在从业者的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三、工匠精神的缺失及其原因

当今世界,互联网、科学技术盛行,技术、机器成为经济、产业的主导,主宰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职业与生活,创新、创业精神深受重视,而作为手工业职业精神象征的“工匠精神”被部分人认为已经过时。生产、服务一线出现从业人员好高骛远、不愿从事生产一线工作、频频跳槽、得过且过、心不在焉、责任心缺乏、差不多就行、技术粗糙、不愿精益求精等问题。“与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不缺技术,而是缺少一种‘工匠精神’,如果不唤起‘工匠精神’,中国就谈不上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四、“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重要性,明确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实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具有特别的意义。要把它作为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作为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的重要内容,明确纳入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制造业相关专业。其中,关键是要将“工匠精神”与各专业的专业精神有效结合起来。

(二)发挥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职业指导课程是我国开展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职业院校应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将工匠精神的内容纳入思政教育中,采用合适的方法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

(三)发挥专业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专业课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应该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要研究和分析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将其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中,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宣扬、塑造“爱岗敬业、做事专注、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等精神,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价值篇(9)

《现代企业文化》(以下简称“文化”):请您谈谈工匠精神在全国企业中的实践趋势是什么?

朱则荣:本届两会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是在去年提出“工匠精神”的热点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2017年工匠精神的弘扬,建立在“立魂”“工匠文化”“职业操守”等深层次的工匠精神内涵上,并将工匠精神c“中国工匠”“中国品牌”“中国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工匠精神的呼声这几年一直很高,最终落实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是众望所归。工匠精神对企业界来说是很实际的一种热点落实,深刻体现了中国经济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兴起、建设新中国再到经历改革的三个发展历程中伟大的历史变迁,中国人从引进“洋机器”“洋货”到“艰苦奋斗”“自己动手”再到“引进先进技术”“中国企业走出去”,150多年来,“工匠精神”是应该与民族志气、民族自信、民族精神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国魂、精神与气魄。

同时也反映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三个发展力问题:工业与手工业合理并存的问题,不能一味地发展规模工业、无人化而消亡了手工业,全球市场上的高端品牌基本保持的是纯粹手工或主要采取工匠制;速成经济过程中使企业迷失了本性,企业发展速度要慢下来,要从认真做好每一个产品每一件事情重新开始;消费升级的本质是中国人口对品牌文化内涵消费内容的追求,工匠劳动价值的赋能和文化溢价水平的赋值是品牌经济发展的本质,企业的战略方向和发展方式要变,从价格转向价值的输出。

我们回顾这一年来全国上下推动工匠精神的热潮,总体上发现困惑多于实践,其核心是缺少理论支撑,许多企业纷纷反映工匠精神的实践缺乏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工匠精神的来龙去脉到底是什么,全社会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企业如何塑造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如何在品牌经济中发挥重大作用,工匠精神无法和企业全员的工作态度紧密结合起来,工匠精神如何成为员工自我主动追求的精神,大学如何为企业输送具有工匠精神的新人,职业院校如何将职业专业发展与工匠精神结合起来……

《文化》:《工匠精神原理与六大原则》界定的是工匠精神的原理与六大原则。那么在原理方面有什么突破?

朱则荣:政府、产业、工会系统和企业在实践层面都遇到了多种多样的实践难题,其本质是对工匠精神本身的科学认识不足所引发的。这种认识可以归纳为对工匠的来源认识不清、对工匠与职业发展的关系认识不清、对工匠的分层结构认识不清、对工匠的特殊性质认识不清,从而导致了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认识上出现极大的意识混乱,实际的结果必然千差万别。

工匠精神原理的界定包括了四个方面:科学认识工匠精神、人类自工匠始、工匠精神品状密码、工匠精神中的科学。一共四章,分别界定了人类工匠的来源、人类职业形成过程、工匠的级别层次、工匠的手眼心脑与普通人的明显区别,从而深层次揭示人类工匠及工匠精神的形成方式与遗传性质。

从总体概括上讲,从南方古猿出发,人类历经了“能人、匠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240万年的进化,先有了“工、匠、精、神”,然后才有了“工匠精神”,然后又历经七次伟大的工匠式裂变,从工匠中分离出了人类万千种职业和产业全貌,人的手、眼、心、脑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而形成了工匠与众不同的特征、性质与级别划分,构建了人类品牌发展的基本本体。工匠精神原理揭示了:我们曾经都是工匠,我们来自于工匠,工匠作为万业之祖,工匠精神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类的基因,并以品状遗传的特有方式承继于人类21世纪品牌经济繁荣之中。

公元前1530年5月1日,凯尔特文明中的第一德鲁伊Amergin(阿莫金)率领远征队成功登上爱尔兰岛,吟唱了一首著名的诗歌《阿莫金之歌》,其中包括“我是技艺精巧的工匠。”这首流传至今的伟大诗歌是作为第一德鲁伊发出的誓约公诸于世的,也被公认为最早的工匠精神誓约。作为一种职业誓约性质精神的最高追求,“技艺精巧的工匠”是凯尔特工匠建立在对生命灵魂、自然万物、技术发明、工匠技艺、完美表达、奢侈品使用经济价值基础上的最高精神世界追求,其工匠精神的本质是神圣的、永恒的、开创性的、完美主义的、极致创作性的、稀缺的。

这使得凯尔特工匠超脱于一般意义上的工匠,开创了许多永恒的经典产品形式、特有的思想表达形式、独有的文化表现手法。而凯尔特的手工技艺也因此保存至今,以手工技艺制作的各种精品没有被工业革命的大工业化制造所取代,相反成为遍布欧美的顶级高端品牌,享受最高的溢价空间。工匠们的制品与作品超然于一般意义上的物质产品形态,成为美好的文化内涵,高端典雅的追求形式,是王室、贵族、社会精英之间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的极致精神享受,这一市场的特征使凯尔特工匠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职业化专业奢侈品创始者,为开启后来的全球品牌高端市场完成了伟大的奠基。工匠们创始万物的本能在凯尔特工匠中淋漓尽致地得到了发展,这种精神誓约的深刻意义改变了今天人们所熟悉的现代文明形态。

人类发展是以伟大的工匠式裂变来不断分离出百工、百业及至人类今天的所有职业与产业、社会与经济的。人类的工匠式裂变形式,是成系统地根据社会需要从工匠中进行专业、职业、职称化分离的重要过程。今天人类中的任何一种职业、产业形成的特征都是从工匠特有的学徒制中演变过来的,当一个领域的学徒制需要进行正式系统的学校教育、考试、级别和正式资格,在社会经济中拥有一定数量的专门从业人员,并拥有相关的专业团体、职业组织和监管机构时,一个新的职业就会派生出来,成为正式意义上的职业。当涉及到专门知识、技术、能力和专业晋级时,就会产生出“专业技能”作为职业属性,涉及到最高层次的研究、分析、成果的等级性评价时,就会产生出“职称”。当不具备分工分层的社会经济条件时,统一称为工匠,存储于“工匠”这种原生群体中。

由于人们熟悉了各自的职业、产业,而缺乏对人类职业产业分工的本质性的全貌认识和了解,就被职业所迷惑了,这种原生的工匠式裂变几乎无人所知,但又会发现自己的职业并不是工匠,但工匠精神又为何适用于各种职业和各行各业呢,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疑惑与困惑。而事实上,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从工匠中走来,脱胎于工匠精神的世界。

《文化》:现在许多企业在广告和新闻宣传中,都大量使用“工匠精神”作为广告语或宣传重点。请您谈谈“工匠精神”的要义?

朱则荣:工匠精神是以特有的“品状遗传”进行承继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工匠精神的遗传特点,注定了人类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具有工匠精神。惊人的飞越发生在4.8万年前那一刻,当居住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尼安德特人在洞穴绘制岩画,第一次给后世的人类留下他们的红色手印,以想象、表达、技艺手法、原料材质、展现方式等人类文明形成,人类文明所独具的精神世界横空出世,人类得以通过运用想象的精神世界――从此使人类以“精神世界”的特有方式来发展,人类以思想、想象、追求、精神、科学、文明来开始建构并繁荣精彩纷呈的梦幻世界。

工匠精神品状遗传特征是――只有当工匠或其工匠式裂变的任何一种职业中,出现有精神追求的工匠式的人,品状遗传就是精神感知、精神创造的方式被继承并发挥出巨大作用,从而使这个人具有了工匠精神,由于品状遗传的本质是超脱于物质层面的独立且纯粹的精神力量,因此工匠精神只有在极少数具有精神层面追求的人之中才会产生,是一种单纯的、纯粹的、自然的、精神的、非金钱的精神力量,品状遗传将产生工匠并创造品牌。

工匠精神的品状遗传被体现为具有想象空间、超越水平、开创习惯、完美主义、自然感知的最高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将物质与自然、产品与文化、想象与现实、梦幻与真实充分的结合,从而推动了人类进步、文明开创与物质、文化的深层变化。

英文中的工匠,是一个严格的分级系统,从中世纪开始工匠就分成三个不同的群体,最核心的是Master craftsman(大师级工匠、主工匠、特级工匠),中层的是Artisan(手工业者,通常意识上人们认为的工匠职业),后者是Journeyman(技工、熟练工)和Apprenticeship(学徒),许多人将后两者所代表的社会群体误解为“手工业者”或现代意义上的“工人”。但在发达国家社会结构和品牌经济中经常所指的工匠是专指――大师级工匠。

大师级工匠是工匠群体中最有影响力、拥有较高社会地位和巨大经济创造价值的人群,作为一种重要的荣誉和成就,他们是品牌输出国的主导经济力量,也是最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战略竞争单元,是创始并运营百年品牌的关键力量。

中国远古的祖先们造字的时候,就已经从汉字结构的渊源中揭示了这个神秘而伟大的系统,作为中国人的遗传密码,只是不曾被发掘。

一直传承至今的工匠精神分别是“工”“匠”“精”“神”四个独立汉字以及“工匠”和“精神”“神”和“精”三种不同的组合关系,既代表着工与匠、工匠精神的不同等级的晋级关系,也体现了精神力量的伟大源泉,更深刻揭示了工匠精神的科学进步关系。

《文化》:工人是距离实践“工匠精神”最近的群体,企业如何实践“工匠精神”?

朱则荣:并不是每一个人生来就是工匠,也不是学校出来干几年就是工匠。工匠的手、眼、心、脑是长期训练的科学结果,这个并不是速成出来的,培养一名好工匠需要至少20年时间,当然每一个人如果努力,都有可能成为一名好工匠,未来是品牌经济的时代,也是一切真正的工匠最有发展前景的时代。工匠的科学性质决定了工匠的与众不同,工匠的身体Y构是人类中动作最敏捷、感知能力最强、制艺水平最高、技艺发挥作用最强的人类高阶群体。

一个工匠之所以能够处理更为复杂的物体制作、精巧制艺、技艺表达的工作职能,是经年累月中长期科学训练、动作习惯累积和神经触觉增强所产生的特殊劳动价值,这是普通人并不具有的特殊能力和运用水平。一个从未经过系统训练、技巧磨练的学徒、一个历经20年频繁熟练工作的工匠、一个拥有40年灵敏动作和触觉感知的大师级工匠,其技艺水平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资格和水平越高的工匠就越稀缺,因为他们所能创造的劳动价值是一个品牌最重要的宝贵财富。

手指的触觉同时也是消费者分辨各种品牌产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人们喜欢用手摸一摸来感觉物质的表面,尤其对于经常要用手使用的物品,指尖所创造的感觉是评判人们对品牌产品喜好程度的重要方式,而创造感觉就成为工匠精神最核心的运用领域。

手对于工匠来说,工匠在制艺作品时需要格外细致精心,小心并耐心地处理制品中不同质感、弧线等给出的视觉水平,也需要在不同的色彩中寻找最佳色彩表达。眼睛对于大师级工匠来说,是色彩感觉和感知水平的发明者、创作者、创造者,他们清楚视觉感知是来自于物体在反射的光线作用下进入眼睛的东西,因此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不同的色彩变化,对色彩的感知达到相当高的直觉判断水平。

工匠精神的价值篇(10)

[DOI]10.13939/ki.zgsc.2016.32.212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以就业为导向,为一线生产、管理和服务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职业素质包括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而职业精神涵盖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等方面。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大都重视对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常常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当前我国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开展供给侧改革,尤其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1 工匠精神的内核

工匠精神不是指具体的技能或方法,而是指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其核心是对产品精益求精的信仰和良好的敬业精神。互动百科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会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追求极致和完美,在专业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专注、敬业、专业、坚持等都是工匠精神的特质。因此,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的统一。而这是当前我国所缺乏的东西。

2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对人的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只有树立立德树人的标准,才能真正将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也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灵魂,而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工匠精神为本,就是将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途径,也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技能人才,并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思想内容。

我们提工匠精神,就会自然地想到瑞士的手表、德国的机械,正是由于这些国家对工匠精神的坚守,才创造了众多名牌和名企。在德国,除了众所周知的宝马、奔驰、奥迪和西门子等品牌外,尚有众多“术业有专攻”的中小企业,他们立足本职,在细分市场的产品上通过不断积累和创新,从而成为市场上的领头羊。

尽管我国古代有鲁班等类似的工匠,并创造出一些历史奇迹。但在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为了追求速度和规模,重视产品生产的数量和成本,而对质量重视不足,工匠精神的衰落就在所难免。工匠精神的衰落,也影响到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甚至对学生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明确在当前产能过剩的经济形势下,不能再依靠过去产能不足时的生产方式,单纯依靠速度和规模取胜,应该像德国、日本等企业一样,致力于打造百年老店,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环境,主动担负起育人的责任。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提出了“有才有德提拔重用,有才无德慎重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的原则,这也充分说明了德在企业招聘和使用员工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企业和员工都只有短期目标的前提下,企业短命的现象就成为了必然。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大型企业平均寿命只有7到8年,而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而日本企业寿命超过200年以上的企业有3000多家,德国有800多家,而我国有150年历史的企业仅有6家。职业院校要正确把握传技和育人的关系,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教育培育,尤其要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学生的技术和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当成为职业院校教学的指导思想,也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

3 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育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科技部部长万钢认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从职业教育抓起。

国际上德国和日本能在高端制造业中长期领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职业教育中十分重视学生的工匠精神。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可以说,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既顺应了国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适应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保障学生未来职业长远发展的要求。

首先,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目前,“中国制造”成为国外粗制滥造的标签,其根本原因就是制造企业缺乏工匠精神,进而导致不少消费者到日本抢购马桶盖、水壶,到香港等地争抢奶粉。事实上,120多年前的德国产品进入英国,同样被贴上了德国制造的标签,作为假冒伪劣产品区别于英国产品。日本数十年前的制造业同样是假冒伪劣成风,导致消费者维权组织在报纸上进行曝光相关企业。尔后,德国和日本企业开始重视产品质量,重视工匠精神,打造企业品牌,从而确立了在国际制造业的地位。我国制造业占GDP的三分之一,占据出口总额的90%,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必须弘扬工匠精神,这也是世界工业4.0的必然要求。

其次,工匠精神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德国和日本企业重视工匠精神,对产品精益求精,重视品牌质量,因而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工匠精神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潮头的利器,也是企业获得基业长青的法宝。需要说明的是,工匠精神作为企业的价值观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国企业过度追求99.99%的质量会导致成本上升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那么工匠精神就会被放弃。因此,要把工匠精神与企业经营战略协调运作,才能使企业质量、品牌和效益得到较好的协调发展。

最后,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目前一些职业院校领导把学校看作技术工人的流水生产线,重视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忽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目前职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但工匠精神的缺乏至关重要。因此,重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新导向,以工匠精神培育学生,也成为学生成才的市场需要。

4 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和途径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燃起一把火。高职院校领导应在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从多方面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学生点燃敬业精神的火种。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培育:

(1)从职业教育培育目标看,将工匠精神纳入职业道德教育之中。职业院校要着眼于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完善职业精神的职业道德教育,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职业道德的内涵,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积极改革职业教育的内容,为加强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指导,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提高职业技能。国务院从2015年起设立了“职业教育活动周”,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战略的实施,更需要大批工匠人才。职业院校应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培养体制,建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体系,以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为目标,培养既具有较强职业技能又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学生,提升培养质量,让教育回归到教育本身。事实上,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全新教学理念的挑战。

(2)将工匠精神纳入专业教育教学中。专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阵地,职业院校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具体的专业教育中,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工匠精神在专业教育中,可以结合具体的行业和专业特点,分析本专业所需要的职业精神,并纳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中,从而使学生在专业教育中逐渐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

(3)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心传身授”教学涵养工匠精神。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讲授职业精神的重要性,难以让学生形成亲身体会。而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具体实践能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并逐渐作为自身的职业追求。在实践教学中“心传”是内在精神的熏陶,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需要不断学习领悟和体会。而“身授”则是师生共同参与实践,躬身力行有利于营造工匠精神的体悟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西方的学徒制度就是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技术能力和水平,逐渐形成严谨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通过打造校园文化熏陶工匠精神。通过开展演讲比赛、展览等活动营造校园文化,从而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拓展其知识面,有助于职业精神的养成。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传播工匠精神,学生通过参观和实习等走出去和请企业专家进校园上课的方式,发挥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榜样力量,通过优秀毕业生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爱岗敬业,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工匠精神的职业素质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工匠精神得以更好的弘扬和传播。

5 结 论

美国作家亚力克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有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优秀职业技能的工匠。要重塑工匠精神,职业院校要走出忽视职业素质教育的误区,从职业教育目标、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入手,营造校园文化,通过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动,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本,积极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的土地上开花结果,才能真正使我国的制造业在工业4.0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寒.做产品需要工匠精神[J].创业家,2015(5):108-111.

[2]杨佩昌.德国的竞争力来自何处[J].领导文萃,2013(8):95-97.

工匠精神的价值篇(11)

总理在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之后,“工匠精神”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以及党和国家重要政策文件中的一个高频词。“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在提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时指出要“发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工匠精神”有助于造就“大国工匠”。

重视工匠的地位和待遇。“工匠精神”的基础在工匠,“大国工匠”的前提也是工匠。离开了工匠,“工匠精神”和“大国工匠”就成了无本之末、无源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只有心里装着工匠、眼里关照工匠、口中鼓励工匠,尤其在生活工作中重视工匠的地位和待遇,工匠才会心无旁骛地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服务企业、担当责任、钻研业务、提升自己,在企业形成学先进、做先进的良好氛围,为造就“大国工匠”创造条件。

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现在很多人在谈“工匠精神”,说出了“工匠精神”各种各样的含义,真所谓见仁见智。实际上,“工匠精神”就在“精神”二字。俗话讲,人有三宝精、气、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精、气、神上。中国不缺工匠,缺的是有“工匠精神”的工匠。造就“大国工匠”应该从发扬“工匠精神”入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既是做事的态度,更是做人的高度。人能做多大,事就能做多大。造就“大国工匠”重在“大”的精神:大责任、大追求、大境界。“工匠精神”就是做“大人”、成“大事”的精神。

践行“工匠精神”的途径。发扬“工匠精神”不能仅停留在学习上,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践行。发扬“工匠精神”就是为了造就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践行“工匠精神”,造就“大国工匠”的关键在于自己的行动。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尼采说,成为你自己。不管是认识你自己,还是成为你自己,最终都是为了成就你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而成就自己、践行“工匠精神”的理想途径是职工文化。

有效加强职工文化建设

职工文化一词与上个世纪自西方传入我国的企业文化一词,是相对应的一种文化形态。劳动关系是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是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果把企业文化比作汽车的方向盘,那么职工文化就可以比作汽车的发动机。企业文化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职工文化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发展方向与发展动力同等重要。在我国当前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重视职工文化的战略地位,理解职工文化的科学内涵,掌握职工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对于造就“大国工匠”,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着重大的战略价值和时代意义。

重视职工文化的战略地位。重视职工文化,就是重视职工。如果说企业文化是“要我做”的文化,那么职工文化则是“我要做”的文化。企业文化通过企业使命、企业愿景和企业价值观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职工文化则通过职工责任、职工理想和职工信念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一流的企业文化可以造就一流的企业,一流的职工文化同样可以成就一流的企业。因为,有一流的职工及其职工文化,才会有一流的企业。

理解职工文化的科学内涵。职工文化是以劳模等先进职工群体的先进思想文化为核心形成的职工价值理念、职工行为规范和职工精神风貌。职工价值理念是职工文化的中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职工文化的灵魂。劳动精神号召职工群众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工匠精神鼓励职工群众做最好的自己。劳模精神引导职工群众不仅做最好的自己,还要影响更多的职工做最好的自己。

职工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职工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主要分为四步:寻人、提魂、塑行、展风貌。寻人,就是在职工群众中寻找大家认可的先进职工。先进不仅指做事先进,业务出类拔萃;更指做人先进,点亮自己更照亮他人。提魂,就是在梳理先进职工的先进事迹过程中提取先进思想文化,供广大职工群众学习。塑行,就是将提取出的先进思想文化教化、感化和同化更多的职工群众,规范广大职工群众的日常行为。展风貌,就是全面展现职工群众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全面提升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

在我国,有的产品生产不出来,譬如总理曾经说过的圆珠笔的圆珠;有的产品我们能够生产出来,但是缺乏竞争力,譬如很多中国人漂洋过海跑到日本抢购电饭煲、马桶盖等等。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国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有待全面提升。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发扬“工匠精神”,是因为全面提升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造就“大国工匠”应该以全面提升职工群众整体素质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全面提升职工群众整体素质的意义、内容及其具体途径。

全面提升职工群众整体素质的意义。我党在每个历史时期取得的每一项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群众路线。在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经济社会转型的新的历史时期,坚持我党的群众路线就应该全面提升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为造就“大工匠”,振兴实体经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