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课堂教学提问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7 15:35:54

课堂教学提问

课堂教学提问篇(1)

1. 激疑性提问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有疑才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

例如在学习平方根的概念时,为了使学生弄清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正负两个数,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一个不为0的数的平方是一个正数还是一个负数?一个一次方程对应几个解?学生回答后再进一步问:为什么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正负两个?在他们的经验中,平方运算只与“正”联系在一起,关于方程,他们所熟悉的也是一次即一个方程对应一个解,而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涉及正负两个数,事实上这两个数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这与他们的经验有差别,以至于对平方运算只与“正”联系,一个方程对应一个解的结论产生了怀疑,思维中出现了疑问,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求知欲望.

2. 发散性提问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教师若能在授课时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处. 这种提问难度较大,必须考虑学生知识的熟练程度.

例如在讲完一个例题后,启发学生一题多解地提问,或题目延伸性提问,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有这样一道题:若抛物线y = x2 - 4x + c的顶点在x轴上,求c的值. 多数学生先配方,因顶点在x轴上,令顶点的纵坐标为0,可求出c. 至此教师可进一步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这个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积极思考讨论、探究等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之中. 最后总结如下:抛物线的顶点在x轴上,说明抛物线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即b2 - 4ac = 0,可求出c. 教师有意识地经常选取一些适当的例题,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寻找多种解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3. 探究性提问

这种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折长方形”,学生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周长后,教师给每人发一根长32厘米的铁丝,要求折出一个长方形,并说出思考的过程. 学生有的先折后量,有的先算后折,气氛热烈,发言踊跃. 有的说:长与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32厘米的一半是16厘米,折出的长方形长是 10厘米,宽是6厘米.有的说:先折出一个长方形,用尺量发现长是12厘米多一点,宽是4厘米少一点. 还有的说:把这根铁丝先对折,在对折处一剪,再把这两根一样长的铁丝对齐,并在任意一处剪一刀,长些的两根作长方形的长,短些的作宽,则可很快摆出一个长方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一步提问:你们认为哪种方法好?能折出多少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思考讨论后说,方法各有特色,不要规定哪种方法好,有学生指出,可折出8个. 也有学生说,可以折出很多不同的长方形,只要两邻边的和是16厘米就可以了. 还有学生说,他发现了长与宽的变化特点,长变短时,宽变长,当长为8厘米时,四条边相等了,而且这时我真正理解了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这时教师再进一步提问:把32厘米长的铁丝折成三边长都是自然数的三角形,可以折出多少个?通过这样的提问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 铺垫性提问

这是常用的一种提问的方法,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要提问与本课有联系的旧知识,为传授新知识铺平道路,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例如在教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时,教师问:① 一元一次方程是整式方程还是分式方程?② 含有几个未知数?③ 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几?④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些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这种提问的设计既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了条件,也为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作了铺垫. 当学生回答了最后的问题时,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得出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得到的数学概念,学生就会感到易理解、好掌握.

课堂教学提问篇(2)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19-02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设疑提问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提问,不仅有助于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下面就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提问的设计谈谈本人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提问的技巧

1.把握好难度

难易不当的提问是毫无意义的。如果问题过难,学生回答不上来,提问的目的自然没有达到;如果问题过易,学生回答轻而易举,提问的目的同样没有达到。一般说来,提问要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所提问题要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而定。

2.提问形式的多样性

一般来说,教师可充分考虑所问问题的意图,回答问题的覆盖面,回答次数的多少,并根据班内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以下提问形式,如单个回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3.提问的针对性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应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在课文里、蕴含在课文内容中的知识加以综述;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如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明真伪,找出原因,并作创造性回答。

4.提问过程中的策略

教师提出问题后,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应帮助、诱导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具体做法可用以下步骤和策略:

(1)提示。有时候,学生可能回答不了,或仅仅提供问题的部分答案,需要教师进一步提示,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

(2)重新措词。如果学生未能听懂问题,较为妥当的策略是用一种他们能够懂得的形式重新措词。例如一个教师说“Can you elaborate your answers?”若学生没能反应,教师应迅速改变说法,如“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it?”等等。

(3)补充问题。有时候,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够充分,表达含糊或不全面,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他们澄清思路,给他们一个全面的答案。

(4)鼓励学生预测答案。当学生对答案没有把握时,他们常常不愿贸然回答,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信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采取假设或猜想的方法预测答案。

毫无疑问,课堂上让那些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更应随时给以提示,以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5.提问的思想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思义,借助一些问题的设计,把德育渗透到情景设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具有时段性特点,课堂提问在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1.读前热身提问

教师导入新课时,用设问的方法,制造悬念,造成学生渴求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过渡处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问,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

3.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时提问

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的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4.复习时提问

对已学过的知识复习,巧妙设问,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总之,教师课堂提问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提问,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应不断地探寻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提问篇(3)

新课改理念的教学,要求强调思维活动程序,经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多种观念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才能获得,也才能真正理解和巩固。课堂提问,是一种以提问的形式来进行质疑教学的交流方法,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设疑提问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传授知识,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提问,让学生“顺藤摸瓜”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课堂提问,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迅速思考,整理已有的知识来组织表达,还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且还能锻炼学生在大庭广众中发表意见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提问教学中,合理的提问设计会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并能在提问的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如果课堂提问提得精当、合理、科学,那么“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就会更加和谐融洽,师生互动关系会更加积极。这样,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会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独立思考中去。所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而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①所以,课堂提问必须要有针对性,要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智力的发展。好的提问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有助于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同时还会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他们的而学习兴趣。

一、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提的问题要针对课文的内涵实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文重点的字词句段的分析理解上引发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如果课堂提问漫无目的、信口开河,甚至把提问当成口头禅,让学生无从作答也无需作答。比如动不动就来一句“是不是?”“对吧?”这种把提问与口头禅相混让学生不知所措。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提出具有层次阶梯性难度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可以点名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回答,在让其他学生来评判或补充。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举手回答,这样,学习好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而作出回答或想法受到了训练,同时给学习较差的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更难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形成问答。让学生选择性、递进性的问答,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如果提问没有针对性,问题过于片面化,要么简单的问题学生不用多想就回答“是”“不是”“能”“不能”,这样的提问并不能使学生受到训练。如果提得问题过于片面化,有的这样讲,有的那样答,甚至有的学生借机起哄捣乱,老师根本听不清谁是谁非,课堂气氛倒是“热闹”了,然而收效甚微,甚而至于得不偿失。

二、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一位哲人说过:一位好教师不是向他的学生奉送真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由于课文中有的句段写得相对含蓄,理解起来需从文章的整体性、上下文之语境上来加以思考,上课前,老师要对文本深入研究,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生长点,预设一个或多个启发性的问题,以便激活学生思维。提问时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怎样去分析理解,让学生回答时不是要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要引导他们学会怎样去分析问题的实质,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要把知识的内容用提问的形式表现出来,把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教给学生自己,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智力的前提下去探求、掌握知识,最终形成“教是为了不教”。

三、提问要难易适中

提问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个别。如果问题提得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答了上来,那么学生并不能受到训练,这种提问最多不过只使课堂“热闹”而已。如果问题提得过难,超出学生的思考能力或认知能力,问题提出来,学生只能摇头瞪眼,还有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于有的学生还会认为老师是有意为难二产生敌对情绪。比如一次听一个教师公开课讲《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师对课文串讲后提问:“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欣赏和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该问题对高一学生不加引导启发地提出,当时的课堂显得较为突兀,该教师让学生进行了一番形式上的讨论后也无人回答。该问题如果改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达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欣赏和赞美的?”或“梁任公先生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对问题有文本的切入点,效果就会更好。当然,课堂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有思考讨论的意义,而且问题的答案要有多元性而非唯一性。教师要在“游刃有余”的提问中,要能迅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调控,以改善或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

四、课堂提问的次数要适宜适度

一堂课,时间有限,只需要收获一点知识、一点感悟、一点道理,留下一次感动。课堂教学中要“善问”“精问”而不是“串问”“滥问”。善问、精问即就是把“课堂提问”优化后,把知识的重点、难点提供给学生,调动他们思维的主动性,还可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如果只追求一个个问题炮弹群般密集地狂轰滥炸,让学生长时间处于思考过程中,容易导致学生疲惫,这样一堂课下来,就会把学生炸死。但如果提问太少,或没有提问则会流于“满堂灌”,致使教师唱独角戏,让学生只听不想,“学而不思则罔”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教师于课前应想到“问什么”“怎样问”“起什么用”,让学生的语文兴趣“活”起来。

五、提问需有始有终

“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②要帮助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其有疑),分析解决问题(教其无疑)。教师的每一个提问,无论学生回答得对还是错,教师都要加以分析引导,及时给以恰当的肯定和作出委婉的指正。不要连珠炮式的发问而不求结果地草草收兵,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混沌状态。

六、提问要有逻辑和连贯性

对难的问题可以采用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的“层层剥笋”方法,引导学生刨根问底、追本溯源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层层作答,从而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实质。如:关于朱自清《背影》的第2、3自然段,如果一开始就问:“这两段不是写背影,能否将其去掉,为什么?”那就会让学生觉得突兀而难以作答。如果问:①这两段写的是什么?(家庭境况)②这两段写家境对课文写背影有何作用?能否去掉?请说理由。这样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将一个难题分解成几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并将它们有机的连贯起来,层层剥笋,就容易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总之,课堂提问,教师要善问、精问,要适时适度,要循序渐进。其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思考的习惯,通过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不是让学生提着口袋走进课堂,让老师灌满答案后离开教室,而是让学生养成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生成的习惯,并成长为一种能力。这不仅教了书,而且还育了人。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方为终身之用。传之以知,不如授之以法。”③课堂提问除了向学生讲解和传授知识以外,更应该努力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这样,是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能力和课外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提问篇(4)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此,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运用都要有利于促进教学互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也是最富影响力的教学艺术。但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设计的只是简单的问答式提问,有的教师为了克服“满堂灌”的弊端而采用了“满堂问”,问题的设计缺乏思维含量,不利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只有优化课堂提问,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适应课程改革要求,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1 增加提问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并预想学生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使课堂提问具有计划性、确定性和针对性,克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大简单、大频繁、大笼统的弊端。

1.1 导入新课时设问。在导入新课时选择恰当的设问点,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形成一种渴望获得新知识的激情。如教学朱自清《背影》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接着问:“这首歌是歌颂什么人的?”待学生回答后,我顺着说:“母爱伟大,哪父爱又如何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便能了解。”这样用问题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学生便能带着探究问题的热情去学习课文,提高了激发兴趣的效果。

1.2 抓住文章的课题设问。文章的课题好比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如教学《白杨礼赞》一课时,导入新课后迅速提出问题:“‘礼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这样通过文章的课题创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就能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

1.3 抓住文章的重点设问。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就等于抓住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这时创设问题就能突出重点、掌握重点。如教学《白杨礼赞》一课时,分析课文到了关键处设问:“作者为什么对普通的白杨树要崇敬和赞美呢?”追问:“谁能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是在学生接触新知的关键处设问,学生经思考后懂得:是因白杨树的不平凡才赞美,这个词就是“不平凡”。又问:“作者难道是仅仅赞美白杨树吗?”“作者是怎样由写树过渡到写人的?”“写了哪些人?”“白杨树象征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学生就能掌握《白杨礼赞》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

1.4 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设问。文章的重点语句往往包含深刻含义,教师就要创设问题,启发思考,使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如鲁迅《故乡》的一课中,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为了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我是这样设问的:“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闰土为什么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的帮手,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不够吃?”这么一连串的问题,拨动了学生思维的脑筋,这样设问能鞭策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5 抓住文章的矛盾处设问。在文章看似矛盾的地方巧妙地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启智能的宝库。如在教学鲁迅《孔乙己》一课时,我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思维延伸到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读了这句话后,部分同学提出了疑问:“这句话中的‘大约’与‘的确’是否相矛盾?”此时,我引导学生围绕疑问展开讨论,学生通过思索,了解到:“大约”表示推测,因为无人关心孔乙己的遭遇,得不到确切的消息,只能估计;而从孔乙己最后一次去酒店的情形看,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身无分文,衣不遮寒,食不果腹,只能是死路一条。学生掌握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后,就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能吃透作者的创作本意。

1.6 抓住文章的难点设问。在教学中,如能紧扣文章的难点提出问题,就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浅化难点,使学生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如教学朱自清《背影》一文时,学生对作者看到其父亲“青布棉袍”和“黑布马褂”的背影即潸然流泪而难于理解,这时我向学生提出一个提示性的问题:“当时作者的家庭情况是怎样的呢?”经过提示,学生很快了解到作者当时家境颓唐,祖母新逝,父子相别的家庭情况,这样就使学生不难理解作者看到父亲就流泪的悲伤情感。

此外,课堂上针对性的提问还有“抓疑点设问”、“抓关键点设问”、“抓模糊点设问”、“在新课结束时设问”等等,只要问得是时候,问得富有创意,就能不断提高课堂提问效果,为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增加活力。

2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提问的形式是多样的,设计那种提问形式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整体提问和个体提问相结合,要引导更多学生的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要纠正在课堂教学中只提问几位优良学生的做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困生提出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启发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难度较小的问题先让学困生回答,通过“细问”、“追问”、“加问”等多种方式引导他们解决问题,确实不能回答或回答不完整时再提问成绩好的同学补充。难度较大的问题让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回答,从而带动全班同学都来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问题层次化,回答多样化,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诱导、启发、点拨和提示,就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新知识。

课堂教学提问篇(5)

学案是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为基础,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自主发展为目标,经过教师集体备课制定的指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以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通过学案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只有学生自己亲自发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教学目的不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陈述的内容,而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卓越的智力。" 灵活运用学案,预留问题线索,优化课堂提问,才能使学生有的放矢,真正学以致用,得到提升。

1.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会存在大量"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这种问题提问面过窄,往往不需要学生做出思考,过多的这种提问属于无效提问。同时,提问数量要适度, "满堂问"的形式不仅不会提高教学质量,相反会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美国教育家高尔总结教师课堂提问的文献后发现:教师的问题苍白无力,毫无意义。其中 60%为低水平记忆问题,20%为方法问题,只有20%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 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要有层次,并且提出的问题,应该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使学生既感到有困难和压力,又有解决问题的信心。要始终以全班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处于"探索者"和"发现者"的位置,使他们问有所思,思有所得。

把握课堂提问难易程度就需要教师对学情有充分了解,学案可以成为教师把握学情的重要媒介。学案一般分为预习案和导学案两部分,预习案用来检查学生预习水平,比较简单。导学案用来引导学生课堂学习,采取问题设置的方式。问题的设置具有梯度性,充分融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2.应当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

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 ,在学习心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诸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同的提问时机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课堂开始之前的提问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之上;结束讲解之后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讲授的内容;在课中讲授时,可以通过提问把已学知识和即将讲授的知识联系起来,起到探索思考的作用。

3.恰当选择提问的对象

教师在提问中要避免提问对象固定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和愿意回答每一个问题的,因此提问时选择适当的提问对象也是课堂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课堂教学设置的问题有这么几个层次:第一类是问"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断型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最简单的,只要稍微动动脑筋,一般每个学生都可以回答出来,因此,这类问题的提问对象应是或主要是差生。第二类是问"是什么"和"怎么样"的描述型的问题。第三类是问"为什么"的分析型问题。这两类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识记有关知识,甚至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解释和分析其中的原因,一般来说这类问题对差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两类问题的提问对象应主要是中等生。第四类是问"你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问题,对一般的学生来说,要较好地回答出这类问题很难,因此这类问题的回答只能由那些思维敏捷的优等生来完成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有所收获。

4.灵活掌握待答时间

美国教育家鲍里奇把等候时间分为两种: 第一等候时间,是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考虑答案的时间;第二等候时间,是在学生的回答之后直到教师或其他学生评论其答案的时间。候答时间一般在 3 秒左右。 为了追求课堂效率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通常在发现没有学生响应后,便重复问题或把可供探索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分解,学生因此失去了思考探索的空间。从听课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多数教师都缺乏耐心的等待。提问后供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

经过调查发现有部分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在点学生回答问题之前,等待的时间不足2秒钟。在学生作答之后,教师几乎没有任何停顿,直接公布正确答案。教师的教学节奏比较快,基本没有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很多情况是自问自答。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师的问题中,这种快速的步伐会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于教师提问之后等待2至3秒是很有必要的,当教师停顿3至5秒时,无论教师是否给出了正确答案,学生都会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并且经过思考,学生对问题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教学效果也会更好。但待答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对于简单问题教师只要留给学生几秒钟思考即可,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也应将待答时间控制在3分钟之内,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意见。

5.要进行有效评答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把教师回应提问的水平划分为7个级别,对指导教师回答学生提问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第一级: 回绝问题。第二级: 重复问题。第三级: 承认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第四级: 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进而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可以分两种情形: 一是教师自己去寻找,二是鼓励学生去寻找。第五级: 提供问题的可能的解。第六级:鼓励学生对可能的答案进行评估。第七级: 鼓励学生验证可能的答案。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心中的答案为唯一标准,如果学生说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就给予否定,对学生回答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错误缺乏适时的分析、评价。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对学生经思考所得出的答案要及时反馈信息,进行评价。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也不能一概否定,要耐心的进行点评,对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释,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切记在评价的过程当中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同时要在点评中坚持全面兼顾的原则,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和一般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坚持公平公正的态度,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

总之,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树立新的观念,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学习者、研究者和组织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学案,充分利用好课堂提问,使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张谓城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课堂教学提问篇(6)

课堂提问是所有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从学生迈入幼儿园开始,课堂提问就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课程设置、课时设置及学生数量因素的限制,课堂提问的几率比小学阶段要少一些,因此在课堂提问的质量要求上要比小学阶段高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初中数学老师要仔细研究如何进行课堂提问,简而言之,就是要研究问什么、怎么问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提问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在上课伊始,我们常常会采用提问的方法引入新课,这种提问就叫做引入性提问;在讲课的过程中,当我们准备开始讲授新知识,这时候就需要采取激趣性提问;在讲授完重点和难点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当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们要采用启发性、提示性提问来给学生指路子,找方向。当一节课将要结束时,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反馈性提问,来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最后,我们还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留给学生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进行研究……所有的这些提问,如果不进行精心的设计,那就会流于形式,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而运用好了课堂提问这一环节,则可以将新授、复习、扩散等环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紧跟教师的步伐和节奏,和教师以及班里的所有同学形成一个良好的气场,实现良性互动。那么,具体到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课堂教学提问时,究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在新授课开始之前的复习环节,要注重考查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

数学课与语文课的最大不同在于相邻的课程之间往往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新授课开始之前,很有必要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并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调整本节课的讲授方法和教授策略。因此,在设计提问问题时,就要以本节课可能用到的重要的概念、定义、定理和相关法则为重点,比如要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课,我们就应该先从以下两个问题入手:

1.什么叫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第一个问题的提出,是要求学生回忆起“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这一定义,从而为判定三角形的全等树立起一个大的框架,第二个问题则相对具体,要求学生回答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这一重要概念,从而为下一步讲解“除了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也分别对应相等的条件之外,还有其他条件判定三角形全等”打下基础。

新授课开始环节的提问,所问的问题绝大多数是一些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确是学习新知必不可少的铺垫。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学习起新知识来,才会得心应手,充满兴趣。

二、在新授课开始后的激趣环节,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好的数学课,一开头就要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光,让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教师教学思路的指挥棒运转,这就需要我们的提问要有趣且具有挑战性,能够引起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浓厚兴趣,并把这种兴趣化为探究的主动性。还以上面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为例子,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1.三边对应相等、三角对应相等两个条件是否可以去掉一个?2.除了三边对应相等,三角对应相等之外,你还能找出怎样的条件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使用怎样的方法可以确定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在布置好以上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全面动起来,进入自主探究的美妙境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三个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提前了解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方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有一个小组的学生竟然采取了初中生很少用的排除法,将两个三角形的所有条件列出一个表格,然后一项一项进行比较,将那些不能证明全等的条件剔除,从而找到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所有方法。这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进步,更是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的确让人感到惊喜异常。

三、在新授课的讲解环节,要注意及时针对学生理解的薄弱点进行提问

课堂教学提问篇(7)

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可以用来组织教学,反馈教学信息,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大有益处。巧妙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同时,教师通过提问也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导向和强化作用。课堂提问的种类很多,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师生的双边交流,而且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途径,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以自己多年来从事教学的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课堂提问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关系。

1.课堂提问的主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反馈调控作用

课堂教学的最大优点之一是存在着师生的直接交流。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如何,通过教师适时与恰当的提问,可直接而迅速地获得反馈信息,教师可以此来调控课堂的教学方向,同时,学生通过答问,从老师那里获取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式等,使自己后继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

1.2启迪思维的作用

课堂提问是为解决问题,传授知识服务的,通过点拨式的提问,暗示学生此刻应该在认知结构中联系到已知的知识、暗示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方向、暗示学生思维中的观察盲点,在提问中表达出能达到目标的线索,从而开启学生思考的不同视角,积极思维,做出相应的反应,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发现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各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新境界。

1.3激励参与的功能

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显示自身价值的机会,在参与过程中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秩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1.4巩固强化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概念、公式、法则等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发人深思的问题的启发,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强化同样离不开精心设计的问题的诱导。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可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旧知识,强化新知识,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的掌握知识。

2.课堂提问的方法与策略,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合理性的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设计问题时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教材的特点合理的设计问题,切记教师提问的随意性。

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有一定的了解,可能直接设计两个问题:(1)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回答是180度;(2)有什么方法可以说明这个结论?让学生进行讨论,可以得出:用量角器量出三角的度数再相加;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到一起。由(2)引导提问能否把另外两个角通过作辅助线的办法移到一个角处,学生很容易会想到利用平行线的方法,这样不但鼓励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更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2.2提问的时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

问题的提出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精心设计,问到关键处。一个适时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的一个启发可以使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中恍然大悟。可相反,若掌握不好提问的时机,却会使学生得不到益处,更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导入新课时,通过引趣式提问,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课时,引用古代“鸡兔同笼”问题,同学以前用算术方法解非常麻烦,可用我们刚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却很简单了,直接引出课题。

2.3提问的类型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提问的类型很多,针对教材的特点能恰当的选择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上每一堂课都离不开提问,恰当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少走弯路,很容易掌握知识的要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着重谈谈观察型、分析归纳型、复习巩固型提问。

(1)观察型提问。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定圆,然后在黑板上通过移动直尺的演示。问:“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学生回答:“三种”。再问:“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什么联系?”。通过观察演示,教师适时提问,形成了师生互动的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分析归纳型提问。在“实数分类”小结教学时,利用数轴,来设计问题,通过提问回答来归纳实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区分和掌握两种分类方法,也向学生输入了点与数结合的思想。

(3)复习巩固型提问。这是教师最常用的提问方式,它即可以强化旧知识,又为新知识铺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时,问:“平行线有哪几种判定方法?”,学生回答后,反过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有关系?直接引出课题。这样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理解记忆性质定理的内容。

2.4营造提问的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

和谐宽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挥,教师在提问时要专心听学生发言,对学生回答困难时要作出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并给予鼓励。要充分尊重学生,切记挖苦学生,绝不能只提问好学生,提问时要针对问题的难易选择恰当的学生提问,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方法与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大力提倡教改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积极探讨教改,总结经验,为更好适应时代、适应学生的要求而努力学习工作。

课堂教学提问篇(8)

改变传统的提问方式,为学生创造富有情趣、意味、吸引眼球的提问情境。教师通过提问使学生变被动接收者为主动探究者,积极投入到问题当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数图形的个数”的习题上,当我提出:“同学们,你们能数出这个图有多少个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吗?”对于这样枯燥乏味的数图形的个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后来我尝试改变提问方式,以故事的形式展开提问,“有一个图形它可调皮了,它给自己身上多增加了一条线,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它有几个图形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闸门马上被打开了,积极投入到紧张的数图形中,并热火朝天地争吵着“2个”“3个”。当数完图形的个数后,学生竟然自主地说到调皮的图形又给自己增加了一条线,现在又该有多少个图形呢?又如在学习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简单的换算,我先让学生看硬币的厚度,告诉他们就是1毫米,10个硬币摞起来就是1厘米。然后再拿出直尺观察1厘米,画出1厘米,你能画出10厘米吗?10厘米就是1分米,那你知道10分米是多少高吗?有可能比桌子还要高还高?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我宣布结果:“和你差不多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热情。

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善于启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对于计算,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可是老师却有一个问题:“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过吗?经过计算讨论,大家明白了,余数比除数小。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提问篇(9)

1.1 创设问题情境,唤醒提问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灵魂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让学生提问则是点燃学生个体内部这种“固有需要”的导火索。 学生天性好奇、好问,并不缺乏提问的意识和质疑的态度,然而随着年级的逐步升高,受多方面教育因素的制约,他们往往变得谨于提问了。 教师的责任首先就在于唤醒每一名学生心灵深处的这种沉睡的或渐被自我漠视的意识,引发学生的求知需求,使学生从自我封闭走向自我开放,敢于主动提问、随时提问。 而教师要特别注意创设和优化问题情境。

1.2 问题定向,即引导学生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使用“问题教学法”教学必须与“十万个为什么”的课型划清界限。 那么,教师用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组织教学,可以吗?当然不可以。 学生的认识水平、质疑能力有高有低,提出的问题必然是千差万别。 这时,教师对问题的甄别和挑选即对问题的定向尤为重要。 我认为,问题的定向应抓住两个标准:一是有思维价值,戒粗浅直白;二是能在课堂教学中起纲领性作用,戒繁琐芜杂。

2 问题的合理“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运用“问题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1 启发点拨,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以促进自身素质发展的一种学习模式。 教师要根据问题,创设发散的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做到“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时,启在探索中”,使学生有目的地自揣、自问、自练。

2.2 组织讨论,合作交流

合作性是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促进思想交流。 通过互动学习,使每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讨论中,分享合作成功的快乐,找到成为课堂主人的感觉。

3 问题设计的方法

3.1 设计生活式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生先前的经验和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他们能迅速进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等,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或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数学教学具体、生动、直观形象。

课堂教学提问篇(10)

首先,课堂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在讲授新课中穿插提问,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刺激的程度和效果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讲解。因为教师可以运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利用他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启迪学生,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从而获取或形成新知识。

其次,课堂提问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布鲁斯乔伊斯说过:“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而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无疑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

第三,课堂提问利于反馈信息,便于教学交流。讲授新课之后进行提问,是教学反馈的一种渠道。教学过程不应是直线式的,新课之后的提问是必要的,以此来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然后根据获得的信息,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或弥补。

由此,我们知道课堂提问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提问效果,达成教学目的,在进行提问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呢?为了达到最好的提问效果,课堂提问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教师要讲究提问的方式方法,尽量减少无用提问。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最忌讳“是不是”、“对不对”、“你知道了吗”等简单的问题,这种问题只是增加了课堂的热闹气氛,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注重实效性,富于启发性,激发主体性,追求开放性,具有差别性。

第二,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密围绕课堂教学中心,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掌握知识,是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进行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能为“提问”而“提问”,而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即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地方,其结果要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切忌离开课堂教学中心,毫无计划地东拉西扯随意乱问。

第三,教师在提问中起着主导作用,提出的问题要含有启发性和悬念性。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起主导作用,还应掌握问题的方向和范围,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抓住重点、难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努力使提问成为打开学生思路的钥匙。

第四,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针对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即因人发问。问题既要有普遍性,又要注意针对性。对好学生,提问的内容可适当增加难度,但不超越大纲要求;对基础知识稍差的学生,则应尽可能地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开而便于其回答,增进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第五,教师提问时应做到先向全体学生发问,再点名问。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充分回忆已有的知识,组织答案的内容,然后教师再点名问。这样,有利于全班每位同学都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如果反过来,采用先点名后发问,这样会使被问学生无思考时间,仓促应对,反映不出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同时,如果叫一个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就会对提问不注意听、不肯加以思考。

此外,提问应防止满堂问,要做到“少而精”。教师课堂提问的次数要适当,不能提得过多。如果一堂课提得问题过多、过碎,会使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造成重难点不突出;同时,过多的提问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课堂教学提问篇(11)

1.备教材要充分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首先,备教材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确定性语言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发散性语言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探索性语言来提问。然后,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最后就是要能换位思考,使自己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做到高效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2.备学生要充分

备学生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二、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例如: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

三、提问的适时性

课堂提问的适时性是指要抓住提问的时机。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时机有关,什么样的设问应在某节课的什么时机提出效果是不同的,这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课堂情境来确定。是否能够抓住提问的时机是提问是否具有艺术性的体现。

四、提问的梯度性

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所以,设问的梯度性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对它的把握直接决定教学的成败。

五、角度原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