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自主学习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7 15:35:55

自主学习教案

自主学习教案篇(1)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的简要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教学,可安排3个课时。第1课时:熟悉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反射弧、兴奋等基本概念知识,为后学内容做好铺垫。第2课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基本过程。第3课时: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本节课为第2课时的学习内容,重点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兴奋的传导”涉及到跨学科(物理学)的知识,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难点。“兴奋的传递”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难点知识,既涉及到跨学段(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又有所遗忘的生物学)的知识,又涉及到跨模块(如必修1中“细胞膜的信息传递”等)的知识。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上的认知难度,教师采用了“导学案”教学的方式。通过“模型建构”“微课视频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概念图建构”等教学手段,有序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到“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既有效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巧妙的化解了教学难点。

2 教学目标的确立

2.1 知识目标

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说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2.2 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物理模型,探究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变化;观看教师自作的微课视频,初步学会分析并做出一定的判断。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分享学习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学会关注生活,关爱生命。

3 教学过程的设计

3.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反射弧的相关内容,提出兴奋在沿着反射弧5个环节传导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在同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还涉及到在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由此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前学知识让学生温故知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2 建构模型,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3.2.1 引入经典实验

课件展示教材经典实验,即“刺激蛙坐骨神经,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的实验动画,使学生知道坐骨神经受到刺激会有电流产生,以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由此提出“神经冲动”的概念。

教师进而提问: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呢?

3.2.2 阅读教材,小组讨论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18页图2-2及相关文字段落,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完成导学案中的模型建构:

① 什么是静息电位?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外电位的分布特点?

② 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变化特点?

③ 局部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图1表示一段神经纤维,其中a表示膜外表面,b表示膜内表面

3.2.3 建构模型

①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神经纤维的一段,以上侧膜为例,让学生利用磁性贴裁剪的正负电荷模型,摆出在没有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得出静息电位时,膜电位的分布为内负外正。

② 给神经纤维中部一个刺激,请学生到讲台建构出受到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其他学生在导学案中完成同一内容。

③ 教师简要解释:① “动作电位”这一术语说明“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叫兴奋部位,呈现静息电位的部位叫未兴奋部位”;② 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差,有了电位差就会发生电荷移动,从而形成“局部电流”。

④ 教师请另一学生到黑板上标出局部电流的方向,其他学生在导学案中完成同一内容。

⑤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明确膜内外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的关系。

3.2.4 展示动画,总结特点

通过课件展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兴奋传导过程”的动画,加深学生对这一过程的认识。

教师继续提问:从兴奋的传导过程中可发现,刺激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时,兴奋不仅向一侧方向传导,同时也向另一侧方向传导。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兴奋传导的特点。

3.2.5 讨论做出结论

学生讨论解释“指针为什么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最后归零”的原因。教师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与分析,明确“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上,是以神经冲动(电信号)的形式作双向传导的”。

设计意图:通过模型建构,学生自主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能力。以电流表指针偏转这一现象引出要探讨的问题,在学习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后再让学生解释指针偏转的原因,首尾呼应,并检查学生对兴奋传导过程的认知情况。

3.3 微课视频教学,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师提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以此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3.3.1 播放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认识突触结构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微课视频脚本的主要内容如下:

内容1:认识突触结构的组成。

突触小体(神经元轴突末梢的膨大,其内含有突触小泡);

突触(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的接触部位);

突触前膜(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后膜(后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突触间隙(两膜的间隙,充满着组织液)。

内容2: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过程及特点。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到达突触小体时,其内的突触小泡就会释放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

想一想:此时信号发生了什么变化?

神经递质到达突触前膜处,通过线粒体提供能量,扩散到突触间隙中。

扩散到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进而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再发生电位变化。

想一想:此时信号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提醒学生可到校园网下载微课视频,课后反复观看学习。)

3.3.2 阅读教材,建构概念图

在观看微课视频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9页图2-3、2-4及相关文字段落,完成导学案上概念图(图2)的建构。

教师做好督查和适当点播,并鼓励学生互助合作,相互评价。

3.3.3 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习小组作业,调动他组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教师做好点评。

3.3.4 课件展示与评价

教师向学生展示“兴奋传递过程”的概念图,强化学生对关键知识要点的认识。

3.3.5 简要比较并总结特点

师生总结兴奋在神经末稍的传递特点:由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相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只能是单向性的。

3.3.6 回归对反射弧的认识,加深理解“兴奋传递的单向性”

教师用课件再次展示“缩手反射反射弧”的模式图,引领学生加深理解:由于突触结构中的兴奋传递具有单向性,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兴奋只能从传入神经元传向中间神经元再传向传出神经元。也就是说,在一个反射弧中,兴奋只能沿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的方向进行单向传递。

3.3.7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师用课件展示小资料,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后结合“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原理,尝试解释吸毒者很依赖的原因。

设计意图:利用微课视频,呈现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过程,可使难以理解的重点学习内容变得直观一些,同时也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且便于学生课后反复观看,有效达成知识目标。引入小资料还可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学会“关注生活,关爱生命”。

3.4 总结归纳,巩固练习

① 表格比较:兴奋的传导和兴奋的传递的不同。

② 基础练习题(略)。

3.5 学生朗诵自编生物诗歌《生命之歌》,结束课程

4 教学后记

自主学习教案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85-01

一、复习学案对学生的影响

1、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学案导学教学中,学生不再是配角,而是活动的主角。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每一步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有疑问时,他们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完成知识的建构, 也形成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2、自主学习意识增强

自主学习学案以人文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秉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课前先预习,课上合作探究、教师精讲点拨。复习课学案导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提高他们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在交流中迸发思想的火花,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学习策略科学化

复习学案的应用,使学生明确了每节复习课的目标,明确了学习重、难点,对突破难点做好了思想准备,他们的学习就会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状态。复习课课前,学生可以依案自学,自己参照课本和相关的复习材料,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为知识的应用扫清障碍,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突破重、难点并能有重点有条理地记笔记,有问题及时向老师、同学求教,能将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有多种记忆知识点的方法。

4、学习效率提高

有了复习课自主学习学案,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课前,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前置自学积极主动的弥补基础知识的漏洞。课前扫清了基础知识的障碍,学生就会更自信,更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空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学习自测帮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及时的走下讲台观察“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必要的反馈,根据发现的问题,有的放矢,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后,精心选择的作业则可指引学生课后复习和延伸,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的成就感。

二、学案对教学过程的改变

1、课堂主体的改变

学生会学习才是教学的真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复习课自主学习的应用改变了学生被动的接受者角色,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应用学案的五个阶段就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人地位。

2、课堂形式多样化

课堂不再是“一言堂”的单一形式 。学案的应用使教师开始有意识地转变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更好的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和帮助者。课堂的形式也逐渐的多样化。课堂中有学生的自学、独立思考,有同位互助,有小组交流,有全班的思维碰撞,有学生的质疑,有老师的及时点拨。

三、如何提升复习课自主学习学案的效率

英语复习课自主学习学案的应用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合理的应用复习课自主学习学案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本研究应用了复习课自主学习学案来辅助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媒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是,任何方式的教学都不是万能的,都各有利弊,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具体学情对复习课自主学习学案进行改善、扬长避短,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教学。

2、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人文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实验又证明:我们的学生有自主学习能力。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大胆放手,一切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学案给课堂留白―给学生留时间、留空间、留内容,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求异探索,独立发现知识的奥妙,体会成功的喜悦。留时间,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体会、归纳、总结所学的内容。此外有些题目是开放性的,让学生的思维不受任何限制的飞跃。

3、教师要有效的整合教材,体现自己的创造性

复习课自主学习学案的应用使教师深刻的认识到自己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是“创造性教育者”。因为学案教学很大的程度上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且“学案”的设计是要有梯度的,包括难度比较小的基础题目、简单的问题和难度比较大的可以培养创新性思维的题目,这样既照顾到了低层次的学生,又考虑到了高层次的优等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到了兼顾优差生,有效的整合教材,才能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只有教师腹中有诗,指上有金,讲解才能触类旁通, 语言才能科学幽默,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本身才能惬意的享受教学带给自己的内在快乐与价值。

自主学习教案篇(3)

中图分类号:G424.1

在新课改的今天,能否自主学习,是否具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一、课前自主预习习惯培养策略

1、课前自主预习必须以任务为驱动。“任务是人的一切活动和行为的内驱力。”在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初期和中期,学生自主学习尚不能达到自觉的高度。这时,教师需要在“学教练案”的“自主预习、认真准备”栏目下清楚地打印出一节课课前预习的任务,提前一天下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并且,这个任务越具体越好。任务越具体,学生的自主预习才能越到位。

2、课前自主预习必须以兴趣为前提。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是好学的基础。数学教学中都有许多知识点是学生津津乐道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激趣点”做文章,将“任务驱动型”预习转化为“兴趣助推型”预习,并最终将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兴趣扩展成对这一学科的兴趣。例如教学“黄金分割”时,就可以提出“请准备一个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简要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预习要求。学生定能在课前热情搜集资料,课中活跃交流,对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大有裨益,可谓一举多得。

3、课前自主预习必须以督查为抓手。要想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们还必须以多种多样、灵活有效的督查手段作为具体的抓手,让学生在教师日复一日的检查下由被动走向主动,最终形成自觉的自主学习习惯。这些检查手段可以是课前口头提问、课前预习成果展示,也可以以收缴查阅“学教练案”预习内容、翻阅课本阅读批注等形式进行。

二、课中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1、教师“懒”一些,学生勤一些。“懒老师带出勤学生”,虽不是真理,但也有几分理由。老师什么都干了,学生无事可做,想不懒也难。新课改下的“学教练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已往那种老师包办代替或设“陷阱”似的问答式教学模式,尽量“懒”,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勤起来、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师不做;学生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老师指导做;学生不愿做的事情,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乐意去做。

2、讲少一些,练多一些。“学教练案”六环节教学模式下,教师遵循“小步子、小梯度、大密度”原则在学教练案上设计了许多新颖别致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主动阅读课本,仔细思考探究得出正确的结果。这时,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耐心地等待学生,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里独立自主思考,积极主动探究,使学生慢慢克服对老师的依赖,体会自主探究成功的快乐,逐步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习惯。

3、批评少一些,表扬多一些。“表扬和赞美是孩子成长的阳光、雨露。”适时、适度的一句话,往往会产生无穷的力量,让学生信心倍增,进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把学生内化为在自我意识激励和监控下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持久而不易改变的自觉行为。自主学习习惯的内化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把学习当作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必不可少。这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的过程。因而老师必须改变以往以单一的分数或等级来评定学生学习优劣的评价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评价,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点滴的闪光之处不吝语言、目光、动作、微笑、神情加以表扬和鼓励。“恶语伤人六月寒”,切忌挖苦讽刺学生。

4、结果轻一些,方法重一些。现实中,许多教师视教材为“圣旨”,备课时千方百计找“要点”,挖“要点”;上课时费尽心思讲“要点”,划“要点”;下课后考“要点”,背“要点”。这种传统的重知识而轻情感体验,重结论,轻学生活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学习依赖性等不良后果。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质量,教师要精心设计,将学生中的突出存在的问题、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导学生实践的问题等等,设计成辨析题,或设计成主体参与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选择最满意的答案。

5、合作少上些,独立多一些。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的同时,也提倡合作学习。但现实中有些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贯彻新课程理念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意”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但往往却是只重形式而不重内容。初中受知识、视野等因素制约,许多时候他们不可能探究出具有实际价值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在课堂中减少合作学习的机会。课堂实践告诉我们,适合初中学生合作的数学学习任务主要是:①搜集资料中的合作;②学生观点和看法发生冲突时的合作;③问题难度特大,必须依靠合作;④检查学习任务和效果时的合作。

三、课后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自主学习教案篇(4)

经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对实践的总结,我们提出了构建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的十六字方针,具体如下:

1.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方法、进程和教学案的具体设计。“学”是学情,一是指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层次和对教学内容的预习状况;二是指学龄的基本特征和课标对学龄段的基本学习要求;三是指教学内容;四是指学习方式;五是指班级的整体氛围及相关的教学环境;六是指教师自己的学习领悟。一切从学情实际出发,决定教学行为。

2.多学少教。“多学”是指材料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疑问让学生辨,规律让学生寻,方法让学生找,知识体系让学生建。“少教”不是不教,更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评判者、激励者。教的过程要变“教”为“导”,以“导”来引领学生的学。

3.学教互动。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案互动生成,形成真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一个互动式的平等和谐、学教相长的整体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点拨、激励中放飞思维,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深入材料,进行个性化发现的旅程。

4.精练精讲。精练,要舍得给学生时间去自主阅读、思考、演练、讨论、争辩、梳理、归纳、修正,让学生倾听、比较、整理、笔记;精讲,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在巡查、审视、倾听、筛选,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难点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主讲,必要之处讲解。

二、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

1.目标准。目标适切学情要求,教学各环节目的性明确。教学目标要转化为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

2.环节简。教学过程环节简单,层次分明。把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成几个相互联系、循序渐进又十分精要的板块,把有限的课堂时间分成几段,与教学板块对应,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时间学,才能学得深入,学得有效。

3.方式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选择最佳的学和教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活动实。师生教学活动要有必要、有价值,活动形式恰当,时间充分,不为活动而活动。

5.反馈勤。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愿意及时反映自己的学习心得疑难,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任务完成状况,且及时将教师的关注或点拨传达给学生,教与学的互动不随意,针对性强,注重效果。

三、基于“教学案”的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1.教学目标。教学线索是否清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否渗透,学习目标表述是否符合学生主体发展本位等。

2.教学内容。目标意识是高效课堂的前提,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是高效的基础,没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就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活动。过程与环节的设计、内容与题材的选择都要有目标依据。

3.教学方法与策略。情境设计是否生动,是否创设了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的学习氛围;能否以一定的方式、时间、空间引导学生自学、思考、交流;能否渗透思想、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指导,是否注意提炼思维途径,举一反三;是否注重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学生参与时,情感是否积极,是否深入思考,参与的过程中是否采用一定的学法。教学机智是指教师能否根据动态生成的情况机智调整,灵活处理,能否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材料和教学媒体。教师的指导、点拨、补充、总结的行为是否合理适时。

4.教师素养。学科专业知识的功底是否扎实,分析是否深刻、清晰,问题设计是否科学,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渗透新课程理念,是否强调生活实践、自主探究和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是否有教师鲜明的个性和创意。能否根据教学情况合理使用一定的教学辅助手段来提高学习效果。教学语言是否准确、简明,有否有感染力,是否有个人的语言风格。板书是否清晰、合理。

自主学习教案篇(5)

所谓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它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也是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高中生上了那么多年的学,竟然不会学习,特别是处理完手头的作业后大都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无论是预习新知识还是复习旧内容,都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1.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过去的应试教育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在要改变这唯一的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探究、动手操作,强调学生的感受、体验、实践,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其主要方式为自主学习。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满足中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需要。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已由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已有一定的自制力和较强的独立思维意识,其抽象思维、分析、综合能力已有较大的提高。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历,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自控能力、认知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自学能力也有一定的发展。因此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最佳时期。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近年来的调查数据表明,学习自主性强的学生由于能系统地运用一系列学习策略,其学习成绩一般要好于学习自主性差的学生,那些智力、社会环境等方面明显占优势的学生,学习失败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自主性。

指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习惯的方法和途径很多,这些方法总括起来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全程渗透式策略,即将以学生为主体学法指导渗透于教学全过程、渗透于教学内容、渗透于学习各环节。而运用学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一种教学实践。[1]

二、利用教学学案培养学生化学自主学习的策略

“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学案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的自学,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对学生自学后能懂的问题,教师不讲。只有学生通过自学碰到疑难问题,急于渴求教师给以指点时,才作精讲点拨。正如《学记》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在尝试中获得成功。它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1.教学学案的设计应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思想。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只有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自觉、主动、深层次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知识,并获得相应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学案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思想。在编写时既要依赖于教材,又要高于或走出教材;既要以教材和大纲为蓝本,又要展现知识产生的过程,渗透化学思想方法,创造和强化主体参与所需要的教学活动情景。设计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保证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2.利用教学案,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学案编写要从学生的学出发,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特别是在知识的重难点等关键环节上更要注重问题的设置。学案中设置问题要有梯度与层次性,从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巧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向未知领域进发,使对学生提出的新的学习要求、任务与现有的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丰富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如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三《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学案的编写,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盐类水解的原理、实质和规律。那么如何由盐类水解的表象(不同的盐溶液表现出不同的酸碱性)发现盐类水解的本质(盐中的弱离子和水中的H+或OH-结合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这是我们在编写本节学案时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梯度的问题来完成。

问题引入新课:

(1)酸呈酸性、碱呈碱性、盐溶液是否一定呈中性呢?

(2)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用问题引出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为学习新知识做知识、方法、心理好准备。

讨论:盐溶液的水解规律(表象)

(1)思考氯化钠、氯化铵、醋酸钠这三种盐溶液的酸碱性,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2)从生成盐的酸与碱的强弱角度,可将盐分成哪些类型?

(3)针对实验结果与盐的组成类型上分析,可得出什么结论?

(4)应用结论推测:硝酸钾、氯化铝、碳酸钠溶液的酸碱性,并用实验验证结论是合理的?

以上四个问题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问题1选取三种具体的盐溶液让学生直观思考其酸碱性不同的原因,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盐的类型,结合问题1、2学生可以归纳总结出盐类水解的结论即问题3,问题4是对结论的运用。

讨论: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本质)

(1)溶液呈酸碱性的本质是什么?

(2)盐溶液中为什么含有H+、OH-?

(3)为什么不同盐的水溶液中c(H+)与c(OH-)大小可以不同?

(4)是否任意一种类型的盐都可以发生水解?

(5)哪种类型的盐才能发生水解反应?

(6)常见的弱酸根离子、弱碱阳离子有哪些?

问题1、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问题3做准备,分析和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盐电离出的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使c(H+)与c(OH-)不再相等从而表现出酸碱性,问题3又为下面三个问题做好了铺垫,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总结归纳水解规律,探讨盐类水解反应的表示方法。

阅读课本P80“信息提示”,同时思考:

(1)水解方程式是用“=”还是“?葑”?

(2)多元弱酸根水解方程式需分步来写吗?多元弱碱阳离子呢?

(3)气体用“”,沉淀用“”吗?

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参与进来,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寻找解决方法,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效率,还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教学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知识源于生活,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并在活动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化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化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学案,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能起到积极地作用。我们可利用高中化学选修内容《化学与生活》来完成,如:

①钢铁放在潮湿的环境中会生锈,你知道铁锈的成分吗?金属为什么会被腐蚀?如何防止金属的腐蚀?

②棉织物和丝织品如何区别?

③某些食品包装袋中有一小袋,袋中装有铁粉,你知道其作用吗?

④家中蒸馒头时往往要加些面碱,你知道其成分和作用吗?

⑤什么叫酸雨?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止?

⑥草木灰和铵态化肥为何不能混用?

⑦为何75%的乙醇溶液可用于医疗消毒,福尔马林可用于浸制动物标本,高温和紫外线可以杀毒?

⑧举出常用的净水剂并解释其净水原理。

⑨为何热的纯碱溶液去油污能力较强?

⑩解释盐类水解与泡沫灭火器的关系。

置身于生活情境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这些学习的动力资源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去寻找、验证、评价,甚至自主构建认知途径。

运用教学学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以教学实践为源泉,利用教学案进行自学、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能显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热情和动机。但课堂教学永远是动态的,教学的研究也是永无止境的。我通过“教学案对学生化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实践,以及对教育现状和教育发展情况的学习和思考,深刻体会到了学校内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对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新课改的精神下,逐步实践、摸索,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目标并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三维教学目标一同实现。

参考文献:

[1]付文临.运用学案导学提高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4-25.

[2]詹明静.导学学案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教学管理,2007.8.20:119-120.

自主学习教案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00-01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设计规划、自我调节,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对话,去领会文本意义,探究文本多重含义,并且能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的主动建构过程。在阅读教学之初,学生有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主提问、质疑乃至进行观察和调查;在阅读教学之后,学生能自我评价总结。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已的教学案例,给大家试图探索总结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来指导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性、创新性.

一、老师要创建和谐的课堂阅读环境。

阅读作为一种对话过程,它需要和谐的课堂阅读环境。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安全感,有利于减轻学生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主动阅读,主动探索。

二、课堂教学中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一切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具体、适度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省时高效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揭示目标,以目标激发求知欲望,引导求知方向。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从理性上对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进行明确,否则,自主学习是盲目的,难以持久。中学语文教材是按单元体系编排的,每单元由同体裁优秀作品篇目组成。每一单元按单元提示说明都有其训练的目的、重点。自主学习必须先要把握这些单元训练的目的、重点,对该单元文章有明确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向。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的激发,需要阅读愉快体验的积累。如何使学生有阅读愉快体验呢?我抓住语文学科本身绚丽多彩、包罗万象的特点,课前坚持3分钟美文品读或文化名人名句介绍,接下来新课导入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方式,或提问,设计疑点启发思维;或引用诗词、成语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抒情,使师生活动产生共鸣;或用图片等非语言手段,引起好奇,激发求知欲;或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等。在具体鉴赏文本中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阅读与鉴赏情景,把活动引进阅读课堂,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四、教学中要行为前移

1、预习。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预习文本呢?首先初读课文,按“导读”提示、注释自学,接着深入理解课文,围绕课后思考练习进行。2、先学后讲。过去,课堂教学更多采用“先讲后学”。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先学后讲”。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还原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突出阅读中的体验和感悟。“先学后讲”就是让学生按学习目标、自己的阅读思路,先自主阅读,拥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并提出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讲解要重视学生的问题,要善于把自己的思路和学生的思路合二为一,去完善学生的阅读体验。比如古诗词教学,学生先自己颂读感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体裁特征、注释、意象、直抒胸臆的句子等,定基调,明确方向,推测写了什么内容,可能表达什么思想情感。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路、问题,解析应证。

五、方法指导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展开,教师要将一些必要的自主阅读方法介绍给学生,使他们有法可循,提高阅读效果。阅读课课前预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五法:看(导语、注释和练习)、读(课文)、查(工具书)、想(问题)、作(笔记),阅读课进行中,可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选择浏览、略读、精读、品读、朗读、默读的阅读方式。如: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领悟审美。

六、问题质疑,启疑引思

学生“生疑、质疑、解疑”是自主学习的标志之一。无疑则无学的愿望,无惑则无学的动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疑引思:启发学生生疑(无疑处教师生疑)―――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解疑。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自主解惑,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训练思维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阅读中学生自可生疑,疑之出则为不通处。然有疑却可能不会、不敢质疑,教师则要积极引导、启发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随着质疑的展开,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解疑解惑。

七、人际互动,合作交流

自主学习教案篇(7)

学生学习一门课的自信和信心对学好这门课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当学生有了自信和信心,认为自己并不差、能够学会、可以学通,思想和行动达到了统一,才可能自觉的学习、自主的学习、自主的学习;同时,使学生喷发喜欢的热情,对学习兴趣盎然,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对学好这门课更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思维达到“兴奋点”,才能带着愉悦、激昂的情绪去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探索认识,不断展现出自己的智能和才干,使学习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2.有效实施学案教学法

实施导学案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偏离这一目标实施任何改革都会事倍功半。

首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率的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是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学生只有长期处于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下,才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从以下几方面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上课认真听讲,筛选疑难点,下课后有针对性地练习;(2)学习时定心踏实、确定明确目标,或者寻找合适的竞争对手。(3)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4)及时复习;(5)不懂就问,多与老师交流;(6)学会一段时间后的整理归纳。每周要进行自主的小型复习,将一周老师所讲的内容自己梳理一遍。发现遗忘之处,尽快补上。(7)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作业的订正是重中之重。作业中的错误便是你自己的薄弱之处,一定要弄懂、弄清楚。(8)在考试前的复习、看书期间,自己可以列一份知识清单,将重点的知识和自己易错的知识点罗列在一张纸上,便于自己有针对性的复习。(9)针对薄弱环节多花时间或请“帮助”。

其次是有效的借重学案教学法的形式。(1)导学案的形式、质量是极重要的一环。(2)应当按“看目标要求”、“阅读课本”、“完成学案”、“应用练习”的顺序和架构编写和实施导学案。(3)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4)做好对学生的督促检查、科学评价工作。

3.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是每个内容每节课都要分组合作学习的,但对必要的内容和环节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以使学生能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喜欢学习、愉快学习,最终能够独立学习、创造性的学习为最终目标的。由于每个个体学习的速度、效率特别是基础和智力是有差异的,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就需要创造一个优化的学习环境。这一优化的学习环境正是分组合作学习模式所能创造的。在分组合作学习中,一要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使学生有一个“关心、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氛围;二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向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要建立竞争即奖励机制,形成个人和小组的比学赶帮、争先创优局面;四要合理分组,既要保证小组的稳定,又要以动态的形式保证小组内有学科带头人或“名师”;五要不断优化“提出目标―独立探究―交流讨论―反馈、点拨―总结、运用”的课堂结构,提高各个环节的效率。其中独立探究这一环节是不可缺少的。

4.学案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实施学案教学法要义是“学生自学、教师重点讲授、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三者的有机统一”。一般流程如下:

课前

(1)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目标要求,明确学习目的;

(2)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找出疑惑之处,写成提纲;

(3)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基本任务;

(4)学习小组组长检查组内同学导学案完成情况,并将问题集中。

课中

(1)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

(2)教师检查(抽查)导学案完成情况,并汇集反馈的问题;

(3)教师创设教学情境;

(4)分组讨论(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或反馈的个别问题、共性的问题设立目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巡查并关注课堂的反应。)

(5)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6)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7)当堂训练与反馈(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重难点,设计适量的训练题,及时强化);

(8)学生组内交流;

(9)教师或学生小结;

(10)目标达成与后续内容预设(针对目标达成过程中出现的理解难点与知识重点,合理选择训练题并适当布置作业,同时安排后续内容的预习)

自主学习教案篇(8)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陈旧周期越来越短,如何适应社会,心理学家卢仲衡指出:“有了自主学习能力,无论知识周期如何缩短,科学技术综合化的洪流如何奔腾,仍能用自主学习能力赶上。”[1]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决定一个人终身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已经成为学生走向社会,满足工作需要的必备能力之一。

大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通向终身教育的重要阶段,无论是从教学环境还是课程设置等都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大学学习活动中,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复杂,学习活动层次高,负担重,既具有专业定向性,又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大学课程设置和灵活的教学形式,先进的网络设施、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及期刊图书齐全的图书馆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选择;同时大学管理相对宽松,学生有较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具有更大的自主性。这些客观上需要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习任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影响其学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但中学阶段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仍停留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中缺乏通过自主探索获取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差,这不仅使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失去更多自主获取知识信息的机会,不能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且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视,以期为学生走向社会的生存及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案例教学法借助案例,教师以案例作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在互动和讨论教学氛围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教学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籍此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主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

20世纪80年代末,社会学认知学派代表Zimmerman在研究中,将自主学习的心理维度与学习者的自主过程联系起来,指出自主学习本质的六个方面内容即动机、学习策略、时间管理、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学习结果[2]。其中动机是自主学习中学习者的内在激励因素,学习策略与时间管理反映学习者认知策略的应用,体现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而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则体现环境因素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影响,反映学习者营造和利用社会性和物质性资源的情况。

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既可以是一种能力,也可以是一种过程或活动,作为过程的自主学习是作为能力的自主学习的一个缩影或外在表现形式;而作为能力的自主学习是作为活动或过程的自主学习的概括特征,它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由知识因素、智力因素和个性品质因素构成。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与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1.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

第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需求,但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大学教学环境和课程设置与中学有明显的不同,高中时期只有七门主要课程,而大学通常有几十个以上的科系,每个科系开有很多科目,除正常的课堂教学外,大学教学为学生留有较多的自学时间,并提供丰富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学生要完成各科目学习及论文撰写,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储备相关的理论支持和必须知识,这些都使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自主学习需求。但由于中学长期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活动,使进入大学后学生仍然对教师依赖性强,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意识淡薄。

第二,有一定的学习动机,但意志品质薄弱。近年来,在学业和就业双重压力的驱动下,大学生学习目的的功利性色彩较浓,自主学习也成为部分大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发挥自己潜能和价值,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获取未来理想的工作。这种功利性动机缺乏近期就能看到的“美好”的结果的支持,常常在自主学习过程遇到困难时,自主学习活动终止。同时意志品质的薄弱,也难以排除外界干扰,对学习时间、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使自主学习效率低下。

第三,学习者个体间表现差异较大,总体能力水平不高。周炎根、桑青松对安徽及江苏部分高校调查分析显示,大学男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体水平显著低于女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在学习动机维度上,文科学生得分高于理科学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存在城乡差异,但来自城镇的学生在外在目标因子上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3]。应该说这种在学习者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在各高校都是普遍存在的,但从笔者就所在院校调查来看,自主学习能力有随年级升高而上升的趋势。通过调查,大一学生入校后,置身于高校全新环境中,虽然保持和发扬中学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未来有自己的规划,有一定的自主学习需求,但缺乏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与策略指导,学习盲目性、随意性大。另外,大一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划存在不足,并且在通过学业求助完成自主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自主学习能力水平不高。而随着年级升高,经历和熟悉了大学学习生活,在自我规划方面较大一学生有明显进步,同时在学业和就业压力下,为谋求更好的就业出路,自主学习需求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有明显提高。

2.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是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的真实反映,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既有个性品质等内在因素,也有环境氛围、教师学习模式指导等外在因素。

在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中,作为内在的激励因素,个性品质因素的影响是重要而且复杂的,个性品质包括动机因素和意志因素。从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产生了大学生在能力水平方面的差异。对自身需求的正确认识和生涯规划,能使学习者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而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规划,或即使有规划,但缺乏自我监控,不能按计划安排学习活动,进而影响自主学习的进行。学习者的内在独立性和毅力,会使学习者坚持并成功地完成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并对学习产生自信。而一部分大学生学习意志力薄弱,在遇到学习困难时,选择短暂休息后再学习或停止探索,也会使自主学习计划搁浅。

环境氛围、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指导等是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外在因素。中学阶段,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下,教师多以短时间内可以传授大量知识的讲授方法为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极大的信赖,并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丧失自主学习能力。而目前在高校教学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沿用传统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要求,使有自主学习需求的学生难以把潜在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提升和转化,并寻找到适合自身的自主学习方式。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途径

案例作为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作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互动、对话和研讨等形式,可以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入手,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和学习指导过程中。

(一)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

利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放在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培养他们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精神方面。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明显区别在于,案例教学是教师引导下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选择并呈现典型的教学案例,创设一个具体的问题情景,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在教学案例呈现和分析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在对问题的讨论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以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角色出现,通过引导组织讨论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需求和潜在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对自主学生产生自信心,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求适于自己的自主学习方式。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和使学生掌握最终的结论,而是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和方法。案例教学往往没有正确的答案,只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在案例教学中,应着重训练学生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也许在学习之初只有一个问题,而学习后可能会变成十个问题,但正是这些问题的产生,促使学生必须通过新的学习来解决,由此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的需求,并能够积极主动、自觉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性,营造自主学习环境氛围。

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自主学习产生影响,选择组织学习环境与选择榜样、寻求帮助是自主学习的重要过程,是学习者营造和利用社会性和物质性资源情况的反映。“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4]。案例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同学之间相互学习。教师应通过启发、引导,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使他们摆脱对教师和他人的依赖,积极提出自己的方案。教师通过汇总大家的智慧,总结集体的经验,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自己的人生经验。案例教学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活跃自己思维、独立做出选择和判断的良好环境氛围。

(三)注重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教学以积极主动的学习为特征,教学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教育,是一种集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为一体的教学形式。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充足的准备,阅读有关资料,准备自己的建议提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教学的双方带到矛盾的冲突之中,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发言,在反驳教师和同学观点的同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种独到的见解是建立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巧妙地引导,把枯燥单调的理论章节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在此过程中的教师讲授,不是简单地提供问题的答案,而是帮助学生寻求一个观察问题的视角,提供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

在案例教学课堂中纯知识或者纯技术性的内容应极少出现,这些学习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掌握,而课堂时间则在教师引导下,运用这些知识来讨论一个又一个的案例。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提问,来引导推动学生思考,将问题引向纵深,一步步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已有的理论素养、知识文化、转变成一种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卢仲衡.自学辅导心理学[M].地质出版社,1998.

自主学习教案篇(9)

课前预习设疑,能帮助学生正确、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预习学案中,设立一系列问题,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预习时思之有物。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使他们在听课时觉得有章可循,一些学生在认真品味教材的同时还能提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想不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讲授“立方概”一节,学生预习时的学案中提出下面一系列问题

(1)一个正数有几个平方根?

(2)任何负数没有平方根,那么任何负数有没有立方根?

(3)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性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为什么“如果a﹥0,那么 ”是立方根特有的性质,而平方根并不具备?

无论在传授式还是在启发式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环节。通过教师对知识的讲析、师生互动,使预习中的疑问得到分析、解决。同时调动学生拓展、创新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再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去分析、解决问题。由于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归纳能力的局限性,分析问题较肤浅,且缺乏一定的深度、力度,但对他们的回答要及时给予鼓励。下面的几个镜头让我们看到了数学课堂中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师: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那么一个正数有几个立方根?为什么?

生:因为互为相反数的平方是同一个正数,所以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根据立方根的定义,正数的立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是负数,因此一个正数只有一个立方根。

在讲授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设立这样的问题

师:结合实际,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哪条路最近?

生:有直路、弯路、折路,当然走直路最近。

师:(析疑拓展)直路即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如果走折路构成了一个三角形,从而可得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问题可由设疑、析疑得出本节课所要讲授的知识,学生容易接受)

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围绕目标在学案的练习巩固部分加入一些隐含条的题目,以激发学生思维深度,可以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计算 的值,当 时,得到的答案不同。

甲:

乙:

哪位同学的做法正确,为什么?

自主学习教案篇(10)

“学案教学”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一股新潮。笔者结合自己中学地理教学工作的经验,就如何使用地理学案教学,谈几点体会。

1.地理学案的设计、编制

编制出高质量的地理学案是实施地理学案教学的基础,而较高水平的地理学案设计是编制出高质量地理学案的关键,因此设计和编制学案尤为重要。

1.1 地理学案设计。

一是设计原则。以教材为依据,紧扣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因此,教师备课、编写学案要紧扣教材,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增减、合并或重组。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学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产生主动学习建构知识的欲望。

1.2 地理学案的编制。

学案的编制良莠不齐,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学案的编制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根据学生特点,认真编写,认真审核,编制出较高水平的学案,让学案成为学生高效学习的第一手资料。笔者认为地理学案编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一是编制学案初稿,分工合作,提前编制。备课组长将授课内容进行分工,至少提前两周分配给主备教师,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把学案初稿交给备课组长及各地理教师。二是形成学案正式文本。每周安排一次集体备课时间,在地理学案使用前一周的集体备课时间,备课组对学案初稿进行研究讨论,主备教师根据教师们的反馈情况对学案不足之处进行调整修改,修改后制成正式文本,胶印,发给学生使用。

2.地理学案的高效运用

编制出高质量的地理学案只是地理学案教学的第一步,而要使地理学案发挥功效,还必须在学案的课前完成和学案的课堂使用上做出要求。

2.1 地理学案的课前使用要求。

一是教师提前发放新学案。地理教师必须在实施新授课之前将学案发给学生。实践证明最好在新授课之前两到三天发放新学案。太早,学案易丢失;太晚,学案则不能高质量的完成,从而影响课堂上学案的使用效果。二是学生独立完成学案。新学案发给学生后,学生应独立完成学案上的知识梳理、问题探究、巩固练习等内容。教师要严厉查处学生抄袭他人学案、弄虚作假的行为,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只有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才可以真实地知道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使课堂讲授更具有针对性。三是教师提前批阅,及早发现问题。确保学生最晚在新授课的前一天完成学案并交给教师批阅。教师根据批阅情况了解学情,对学案进行灵活调整,优化教学策略,进行二次备课。

2.2 地理学案的课堂使用。

一是运用学案,自主预习。学生根据学案要求,研读教材,并完成学案所提出的学习任务,完成对教材的自学。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自学活动及时了解调控,关注学生学习状况,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为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做准备。因为已有了学生的课前预习,所以这一环节用时较少,主要是让学生再熟悉一下本节要学习的内容。二是问题探究,小组研讨。学生完成地理学案自学后,教师根据之前分好的地理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是一个“生生互动”的环节,教师要做好组织协调。通过学生的讨论研究,使学生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研究,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组织学生在小组间开展讨论,全班同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留给教师精讲点拨。三是小组展示,教师点拨。对学案上的问题探究及习题巩固,学生都有一个“自做-讨论-总结”的学习过程。做完这些工作之后要作必要的展示,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四是反馈总结,当堂消化。学习完新课之后,要求学生自己归纳所学的知识,总结答题规律和学习方法。五是学以致用,课外拓展。这一部分是本堂课的拓展延伸部分,设置在学案的最后一部分,以思考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作为一项课外作业。让学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等,拓宽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学会用地理知识解释一些社会现象。

3.实施地理学案教学的效果评价

3.1 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地理学案的使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纯的课堂听讲、课后作业变为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讨论和探究、课后反馈和总结,学生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在实施学案教学的学校,为了自学,学生必须熟读教材和学案,标注出疑点难点,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明显可以看出,学生的自学习惯要比没有实施学案教学的学校好。

3.2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利用学案作为媒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的学会自主学习。以地理学案来说,通过学案上的“知识梳理”、“问题探究”、“巩固练习”、“知识拓展”等一个个环节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预习、学习和复习,虽然老师的讲解时间变少了,但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却没有变少,而且学生的自学能力、地理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所以,在实施学案教学的学校,学生不仅基础知识扎实,知识也更能形成体系,自学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也更强。

3.3 有利于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

地理学案教学,使学生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从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从对概念的简单了解到对知识的迁移应用,一步步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简单引入深刻。

3.4 有利于“教”与“学”的角色转换。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案教学符合这一理念。学案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教师在教学难度较大的情形下给学生指导、帮助。所以,学案教学有利于“教”与“学”的角色转换。

地理学案教学让教师转变了“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地理学案教学为地理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也让课堂变得鲜活而富有生机,学生真正有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愉快学习的宽松环境,再加上课堂上老师的激励评价更给学生的探究学习增添了无穷动力。“把课堂还给学生”由理想变为了现实。

参考文献

[1] 郝赟.“学案教学”的应用浅析[J].内蒙古教育,2011,(6):48-49.

自主学习教案篇(11)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伴随着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的大胆尝试,“导学案”以其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而被广大教师接受。我校在前两年学习洋思教学法的基础上,经过实践和探索,创立了适合我校校情和学情的“导学案六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法”。以下是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对该教学法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并积累和总结出了自己的点滴感受,供同仁们借鉴参考。

一、导学案六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基本操做程序

以《中国历史》八上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为例。导入新课后:

(一)呈现目标,明确任务。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究:1.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2.中共一大召开时间、地点、代表人物、内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3.从的传单、口号分析其性质,体会其精神;4.从中共一大的召开,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问题的设计既有对重要知识点的概括,又有分析评价的能力要求,同时,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析体会五四精神,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合作预习,问题导向。小组讨论、同伴合作学习,解决学案上设计的相关问题:对(一)中的1和2两个问题列成表格,让学生通过填表完成相关要点的学习,对(一)中的3和4两个问题可用填空和简答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生问师答,定向释疑。学生对学习中看到或想到的问题向老师质疑,师生共同释疑: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被侵犯的命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当时的北洋政府外受帝国主义的欺压,内有政治经济的危机,所以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了。2.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共“一大”,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因为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所以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至此,将整堂课推向了高潮,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开启了他们智慧的闸门,使学生不但能发现问题,而且善于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

(四)盘点收获,拓展提升:在学生质疑问难、师生民主讨论答疑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总结归纳,小结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全面的、系统的认识。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巩固记忆,这时有学生提出新问题:为什么把每年的5月4日称为青年节呢?由于是爱国的青年学生首先发起的,为了纪念弘扬他们的这种爱国精神,以后就把每年的5月4日定为青年节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起到了陶冶情操,升华感情的作用。

(五)强化训练,当堂达标。学生通过做学案习题,巩固和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六)小组评价,师生反思。本课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对爱国学生的五四精神能畅所欲言,并产生感情共鸣。在生问师答,定向释疑时,提出的问题独到、新颖,很有吸引力。其他同学包括提出问题的同学均能积极思考,认真作答。盘点收获,拓展提升;强化训练,当堂达标等环节效果良好。总之,本节课运用了“导学案六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法”后,是令人满意的一堂课,以后应发扬并不断创新。

二、导学案六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法的特点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个人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而同伴合作学习则是个人思考探索的拓展和深化,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

(三)教师教案的导学性、开放性。为了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教案”,用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就少讲、精讲甚至不讲,学生在学习中不易理解的问题,在“生问师答,定向释疑”环节中提出,师生共同解决,从而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而且“导学案”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能促进教师的教学。这就是“盘点收获,拓展提升”所要达到的目的。

(四)学习信息及时反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盘点收获,拓展提升;强化训练,当堂达标;小组评价,师生反思等环节,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便随时给予学生必要的辅导和点拨,以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

三、运用导学案六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法应注意的误区

(一)导学案内容决不可以随意设计。首先,导学案中创设的问题不应是对教材现有知识点的简单分解,更不是依据教材内容布设的问题阵,而应当循序渐进,前后呼应。其次,导学案中创设的问题要有思维深度和广度,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读教材、学教材的肤浅层面。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将历史与现实密切联系,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的发展脉络,获得丰厚而深沉的人生启迪。第三,导学案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有情感、有意义,能激活学生的反省精神和探求渴望。

(二)导学案决不能代替教师的指导。导学案虽然重在“导”,引导学生去自学、去合作、去探究。但是,实施导学案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轻松了,相反要想使导学案在打造高效课堂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就要做大量的幕后工作。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及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还需不断尝试、探索和创新,力争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导学案各环节教学中决不能平均用时,而应张弛有度,主次分明。简单来说,在“呈现目标、明确任务”“小组评价,师生反思”这两个环节大约共用五六分钟,在“强化训练,当堂达标”环节用时五六分钟,而在二、三、四几个环节占用时间相应多一些,因为这几个环节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主体部分,是学生获得真知、陶冶情操、感情升华的关键所在。

当然,课程改革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要我们放开思维,在探索中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挑战,在教改工作中鼓足前进的勇气,不断更新观念和教法,就一定能推动教改工作继续向前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