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投资机会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2:57

投资机会分析

投资机会分析篇(1)

关键词:文化产业 数字电影 投资机会 文化投资

目前投资作为经济运行的一个基本变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数量水平和结构水平产生影响。从我国的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危机中文化产业呈现出逆势增长的特点,凸显了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且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渐转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其它产业的逐渐复苏和政策利好形势将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继续深入发展。在2009年我国的文化产业投资就迅速异常迅猛。对一国的投资者而言,文化产业的最大投资机会来自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从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到今年《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一个判断:2010年银行信贷政策也将向文化产业倾斜,为文化项目投资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政策的利好将有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同时也会助推资本市场上相关板块的增长。

所谓的文化投资,就是文化生产能力的整个形成过程。本文着重以数字电影为例,进行文化产业投资机会的相关问题讨论。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电影作为电影产业中艺术和技术完美结合的新兴项目,以其高品质的画音效果、始终如新的放映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同时,更凭借其便捷高效的创作手段、高效低价的传输发行方式、方便可靠的版权保护等自身特点日益引起资本持有者的关注。

所谓的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在中国,数字电影业的首个行业组织――中国数字电影产业推进联盟于2003年9月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数字影院的部级推进组织。2008年,历时两年半建设、总投资近20亿元的“中国国家数字制作基地”落成并正式营运,同时,成立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和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加大科技攻关和重点项目实施力度。2009年12月,中国数字电影与数字节目联盟成立,结合了来自产业、学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力量,通过相互交流和资源整合构建合作网络,共同发掘产业和市场机会。

截止至2009年2月底,全国主流电影市场已安装2K数字银幕747块,居世界第二位,其中3D数字银幕192块。数字电影已经开始以不可阻挡的态势走到我们身边,数字技术不仅已经成为电影制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将主导整个世界电影产业的发展。以数字电影为实例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宏观政策引导的文化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十五”期间,围绕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数字化推进和广播影视重点工程建设等领域,国家广电总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有积极影响的政策文件。主要包括产业发展方面的《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我国影 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数字化推进方面的《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的实施意见》、《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等。表明了数字化是在政府政策支持下的电影放映载体的结构性调整。

在国家财政投入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投入,扶持和推动电影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投入资金2.5亿元,购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财政部投入5亿多元资金,用于补贴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广电总局投入资金6亿多元,用于加快电影数字化拍摄制作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攻关和实施重点项目。在国家经济政策方面,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2007]38号)规定:从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的单位,可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经济政策;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2008]114号)规定:对电影制片企业销售电影拷贝和转让版权取得的收入、电影发行企业取得的电影发行收入、电影放映企业在农村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

而且,从2000年开始,国家对广播影视产业相关准入政策的颁布实施,不仅表明电影产业进一步降低了准入门槛,更从电影的生产、经营、发行等各个环节出发,鼓励非公有资本及境外资本积极投入电影产业,这为我国电影产业,包括数字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开放的投资政策,极大地吸引了资本持有者的注意力和对投资数字电影的信心。

基于数字电影播放途径的文化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以影院播放为主的数字电影

数字电影院除青海、外在全国各大中等城市都有分布,且已具备一定规模,并且在技术标准制定、数字影院设备技术论证、数字影院技术应用、数字节目传输、发行、加密和数字影院的增值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数字电影正快速地向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其拓展空间和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直接利用数字设备拍摄影片发展迅速:从2005年52部数字电影到2008年86部数字电影,其制造了6.93亿元票房,无论是产出量还是票房收益都呈逐年递增趋势,同时其在发行过程中不需要拷贝而导致发行成本降低,因此,总体上来说,对投资者而言,其资本回报率有保证。例如:2006年出品发行的《疯狂的石头》制片成本为300万元人民币,但其票房收入超过2200万元;2009年年底上映的《三枪拍案惊奇》就其2800万元的制作成本而言,作为贺岁档唯一赚钱的影片,换回了高达2.7亿元的票房;再看科幻巨制《阿凡达》,3.5亿的影片成本、1.5亿的宣传费用,由此成为史上最昂贵的电影制作,但从12月18日全球首映至2010年3月14日,《阿凡达》的全球票房总收入为26.4亿美元,而这还不包括通过付费电视及DVD等模式继续推广所带来的投资收益。由此可见,数字电影投资回报率相当可观。

(二)电视电影

电视电影作为影视合流的产物,于上个世纪50年代出现在美国,是专为电视播出拍摄的电影。电视电影由于大多采用16毫米胶片摄影机或高清数字摄像机进行拍摄,加之其拍摄的题材贴近现实,对场面及情节要求不如电影高,在制作队伍方面可以大胆启用新人,因此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而言,其制作成本低。

从电视电影的主要播放途径――电影频道来看,2006年国内各电影频道的收入为12亿元,到2009年该项收入已达16.89亿元,增加了4.89亿元。同时,有线电视网络、地面数字电视以及卫星频道的普及,都可以将数字化文化节目传输覆盖到千家万户。加之优秀的电视电影更可在电影院播映,从而丰富和推动电影市场的发展。伴随互联网、手机的普及,视听新媒体产业发展迅速,IPTV(即指以IP协议为技术基础、以计算机和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交互多媒体业务,甚至也可以包括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开展的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等新技术以其方便、快捷、伴随等特点越来越收到人们的欢迎。因此,电视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讲被视为站在电影和电视两个巨人肩膀上的影视新品种,独具多种传播形式的优势,因而其投资回收途径也更为广泛。

(三)网络电影

网络电影特指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一般长度为5分钟,最长也不过30分钟。它主要以目前职场中的新生力量和大学校园中的主流人群,即“Y一代” (即对1981-1994年间出生的人的统称)为受众对象,剧情与观众群具有高度相关性,而5分钟一集的剧情长度符合他们的快速生活节奏和多变的兴趣点;故事情节的发展可由观众通过投票来决定,满足了“Y一代”参与和主导的精神。加之视听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和推广,网络电影更可以让他们能够随时随地享受新媒体带来的高品质服务。

网络电影的兴起揭开了电影制作在社会大众间的神秘面纱,由于其在制片、发行、营销、放映过程中的低成本投入优势,越来越受到年轻一族的关注和追随,尤其在当前网络空间人气高涨的时代。同时,伴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日益重视,及数字化产品日益方便、可靠、严谨的保护措施,网络电影带来的市场投资机会更为广阔。

数字电影中隐含的投资机会分析

完整的电影产业不仅仅是电影制作与国内外发行,更包括衍生产品开发与电影后产品开发,同时电影产业由于其自身的需要,还辐射到相关的设备制造与销售产业和人才培训产业。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主要包括主体公园、歌剧、玩具、电子游戏、音乐、出版物、服装、旅游等产品或行业的研发,电影后产品开发则包括有线电视、网络电视、电视台等的播放授权,以及录像带、DVD、VCD等的授权印制。数字化电影产品由于其自身独有的数字转化可能性及便利的发行放映措施,可进一步转制成家庭录像带、VCD或DVD等音像制品,动画电影更可以其独创的电影元素研发玩具、电影游戏等相关产品,拓展了其回收成本的空间,保证甚至增加资本的投资收益。再者,就数字电影行业内部发展的趋势而言,其应用技术研发、数字化修护、设备更新、从业人员的进修等都具备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由此看来,作为数字电影的支持力量,存在巨大的投资机会。

由于数字电影播放渠道的多样性,使得数字电影中的贴片广告、植入式广告的宣传效应更为广泛,这不仅实现了广告媒体的宣传目的,更为数字电影增加了收入来源,缓解了其资金压力,以达到融资的效果,对投资者而言,是一种降低投资风险、保证其投资成本回收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以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这一电影衍生业务的发展应用从某种角度上而言增加了投资者的信心,间接扩展了投资机会。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深入改革,电影产业运行模式逐步完善,电影产业链及投资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快速发展;同时,依法行政、管理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初见成效。在这个基础上,伴随着逐年增加的数字电影生产量及其电影票房的一路飙升,可以预期中国数字电影将继续繁荣,数字电影产业的生产能力将大大提高,市场将进一步扩大,中国数字电影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中国城市影院发展协会联合编制.2007中国电影市场报告[R],内部发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2008.3

2.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中国城市影院发展协会联合编制.2008中国电影市场报告[R],内部发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2009.3

3.盛世华研管理咨询公司.2010~2015年中国影视行业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R].盛世华研管理咨询公司,2009.12

投资机会分析篇(2)

在“2001年预增指数”构造中,我们以“2001年盈余预增公司”为样本,以2000年12月29日为基点,以总股本进行加权。这种指数构建思路与“上证指数”基本类似,目的是使其与“上证指数”具有可比性。同时,为方便将“2001年预增指数”走势与“上证指数”相对应,比较时须同一化处理,于是假定上证指数基点为2000年12月29日,其数也为1000,定义为“上证综指”,其值为上证指数实际数与2000年12月29日实际数之比再乘1000(其余指数的计均按此原则)。

(一)2001年盈余预增公司走势明显强于大盘

通过事后构造的“2001年预增指数”来回溯“2001年盈余预增公司”的整体走势(详见图1),并与“上证综指”对比可以发现:

附图

1、在2001年5月以前,“2001年预增指数”与“上证综指”走势也基本同步,投资该板块的公司的超常收益率(指“高于上证指数或大盘的收益率”,下同)也极小。

2、2001年6月之后,“2001年预增指数”明显强于“上证综指”,且之间的差额有放大之势,这与部分公司的业绩增长信息在2001年中报中有所反映相关。

3、盈余预增公司的超常收益率随大盘的上升而有所放大,这从“2001年预增指数”与“上证综指”在2001年7月至2002年1月、以及2002年2月至今的两个时间段的走势可见一斑。

4、“盈余预计大幅增长”信息披露后,“盈余预增公司”投资仍具有超常收益,其走势强于大盘,并有放大的趋势。

因此,仅从“2001年盈余预增公司”的整体走势来看,其收益明显强于“市场整体”,特别是在“强市或上升市道”中,获利效应更加明显。

(二)2002年中期预增公司、预亏公司与上证指数对比

为进一步评估业绩预增公司是否能带来超常收益,我们对2002年中报期间的“2002年中期盈余预增公司”与“2002年中期预亏公司”在预告之后的整体走势,除相互之间进行对比外,还结合同期上证指数走势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发现:

1、“业绩预增”公司的走势强于“业绩预亏”公司,并强于大盘

在2002年第1季度,“2002年中期业绩预增”公司的整体走势并未强于大盘(本文中,大盘均指上证指数),预计与其业绩预增信息并未被市场认识有关。但从2季度初开始,部分公司开始披露其“2002年中期业绩大增”,该板块开始走出明显强于大盘的独立行情,而且随时间的推移,其整体的超常收益率也逐渐提高。

“2002年中期预亏”公司的整体走势则略弱于大盘,而且由于58.32%的公司在2001年末已出现亏损,因此使该板块在2001年底至2002年第1季末的走势大大弱于大盘。1月末,受银广夏等问题股的带动,亏损公司、问题公司、ST公司等均有较大的反弹,使其与大盘走势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但是,中报披露之后,“2002年中期预亏”公司的整体走势再次明显弱于大盘。

2、业绩变化是能否获得超常收益的重要基础

从“2002年中期预亏指数”、“2002年中期预增指数”与大盘走向的比较上看,在部分时间段可能出现的“预亏公司”有较大的反弹力度(如2002年1月中旬至2002年2月中旬)。但在大部分时间中,其与大盘相比的超额收益基本为负,与“盈余预增公司”相比,其收益率也要低得多。因此,可以认为“业绩仍是股价的重要支持,能否增长是获得超常收益的重要因素”。

二、盈余预增信息能带来超常收益

(一)盈余增长预告当日的股价走势特征

1、盈余增长预告当日股价涨多跌少

盈利增长信息公告当日的股价走势备受关注,“见光死”似乎已被广为接受,其中也有相当多的公司出现“高开低走”。但是,“2001年盈余预增公司”在预告当日平均涨幅达到3.50%,其中有85.37%在当日有不同程度的涨幅;“2002年中期业绩预增公司”在业绩预告当日也有65.52%出现上涨。但是,由于预告业绩增长的时间差异、所处市场环境差异、以及盈余增长信息在非正式渠道的可能提前等因素影响,各公司在公告当日走势的差异较大。如在“2001年盈余预增公司”中,有超过15%的公司在公告日出现“涨停”。

2、公告当日仍具有明显的超常收益率

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当日的涨跌,可能还会受大盘(或行业、板块)整体走势的影响,会使其上涨动力受到抑制或推动,因此其当日的涨跌可能未真实地反映“业绩预计增长将达50%以上”对股价的推动。于是,需要计算超常收益率,即“上市公司股价涨幅”减去“同期大盘的涨幅”(本文所有的超常收益率均采用此算法)。

统计结果显示,“2001年盈余预增公司”在公告当日有90.24%走势强于大盘,平均超常收益率达到4.06%。预告当日各公司的超常收益率差异较大。其中,2001年业绩预增公司,在预告日当日超常收益率最大值达到11.75%,而最低值则为-2.94%,“四成以上”业绩增长公司在预告当日的超常收益率在3-6%之间。

(二)盈余增长预告后的短期走势特征

盈余增长预告是否会对上市公司股价“正常”走势产生影响,需要对“预告”前后的股价走势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大致表现出如下特征:

1、盈余增长预告前的股价走势对“盈余增长”已有所反映,特别是在预告前1日,股价有明显异动。这从股价平均涨幅与超常收益率的变化上可以看到这一点。

2、盈余增长预告后,上市公司股价在短期内仍会有小幅上涨,超常收益率有所下降(但仍具有超常收益率)。

3、盈余预告会使当日股价走势出现明显异动,反映出有相当多的投资者示能提前获得(或关注)有关信息。

(三)盈余增长预告后的中长期走势特征

上市公司股价在盈余增长预告后有明显异动,其整体超常收益率也明显提高。

通过对预告前1个月、预告后1个月、预告后3个月的股价走势与大盘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盈余增长预告”后的股价中长期走势特征(详见表2):

1、“盈余增长预告”公司在预告前后的走势均强于大盘。

2、“盈余增长预告”后1个月的“超常收益”最高。如,对“预告2001年业绩增长”的公司,在“预告”1个月后的整体超常收益达到6%,但3个月后的超常收益只有5.14%。

3、对披露“年报业绩增长”的公司的认同度,高于披露“中报业绩增长”的公司,预计与中报不经审计有一定关系。

4、大盘上涨期间预告“业绩增长”的公司,所具有的超常收益相对较高。

三、盈余增长预告后股价高低点的时间特征把握

(一)中期投资点与风险点的分布

“盈余增长预告”的公司,在预告后1个月(中期)的股价走势明显强于大盘,但是何处是低点与高点,其可能的超常收益范围大致是多少,则是根据公开信息选择投资时机的重要依据。

对“盈余增长预告”后股价走势中的高低点分布特征分析,可以发现:

1、大部分公司的高点出现在“预告”之后的19-20个交易日,其中有42%的公司在这两日出现高点。但是,应注意的是此类公司中有近一半公司的预告时间在2002年1-2月,此时上证指数相对处于低位。

2、大部分公司在“预告”日后数日出现低点,其中有30.49%的公司低点出现在公告当日,21.95%的公司低点出现在公告次日。但是,公司基本面的改善,对中期股价走势仍有较明显的支持,因此其后的超常收益率有明显提高。这一结论与前文的“在预告后,距预告日越近,超常收益率越低”的结论基本吻合。

(二)长期投资点与风险点的分布

我们以预告日之后的3个月作为“长期”。

对“盈余增长预告”之后的长期高低点分布分析,大致可以总结出如下特征(详见表3):

(1)距公告日越近,出现低点的概率越大,其超常收益率越小。特别是盈余预告后2周内,出现低点的概率最大。此判断与短期走势中的高低点分布特征基本一致。

(2)“盈余增长”预告后的第3周开始,出现高点的上市公司数明显增加,同期的平均超常收益率也明显提高。估计从此时开始,因“盈余增长预告”造成的股价“冲高回落”之后,开始走出低点。

四、盈余预增公司的差异分析是谋取超常收益的关键

从整体上看,投资于“盈余预增公司”可以取得超过大盘的收益率,但是各公司股价走势的分化相当严重,既有相当多的公司涨幅明显,也有部分公司出现下跌。其中,于2002年1月29日盈余大幅增长预告的深宝恒(000031),其后60个交易日的涨幅达到58%以上,但浪潮软件(600756)在2002年1月22日盈余大幅增长预告后,股价很快见顶,投资该公司的超常收益率(60个交易日)为-24.12%。

附图

分析处于“股价涨幅、超常收益率”最低与最高“两极”的上市公司,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一)基本面改善带来的业绩增长,产生更高的超常收益

“主营业务明显改善、重大资产重组已经见效”等因素是公司基本面实质性转好的重要表现。如果公司的业绩增长能来源于此,则对取得超常收益会有直接支持,其中如粤华电、如意集团、江铃汽车等公司。但是,部分公司(如银基发展、金融街)的业绩增长与补贴收入增长密切相关,部分公司(如轻工机械)因为出售不良资产带来非经营性收益增加,并由此带来业绩大幅增长,但其“业绩增长预告”之后股价走势仍弱于大盘。

(二)预告前股价累计涨幅的差异影响后期的超常收益

信息不对称、不同投资者对非正式信息(或业绩增长前兆)的敏感程度或判断差异,仅有部分投资者能优先利用业绩预增信息,并造成预增信息前股价涨幅较大,但这会使“盈余增长预告后”的超常收益率明显下降。如宁波的韵升、江苏吴中、盐田港等公司在业绩增长预告前1个月分别上涨10.18%、-0.06%、4.16%,对应的超常收益率达到17.05%、16.42%、15.31%,这使得业绩预告之后的走势明显弱于大盘。但西安饮食、湖南投资、丽珠集团、中国高科等公司,在业绩增长预告前1个月内股价下跌24%-33%,较上证指数多跌去9%-16%,但业绩增长预告后的1个月内股价上升都在30%以上,其平均超常收益率也在20%以上。

(三)行业环境变化也影响后期超常收益

行业环境发生转变并预期能够持续好转,此时“业绩预计增长”将对公司股价产生较强支持。其中,一汽轿车在预告业绩将出现大幅增长后,其1个月与3个月的超常收益率分别达到6.35%与20.54%,其在第一季季报中披露的业绩增长原因是“如果第二季度轿车市场仍能保持良好的势头,预计公司本年中期利润水平较去年同期增长幅度可能达到50%以上”。从股价走势上看,投资者对一汽轿车业绩增长前提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但中兴通讯在2002年1月24日利润增长将在50%以上预告(来源于第1季报),但全球通讯市场变化、通讯类上市公司股价下跌,其业绩增长预告并没有带给投资者的超常收益(在4月份其拟赴境外上市的消息尚未明朗,暂还未对股价走势产生明显影响)。

投资机会分析篇(3)

在现实生活中,投资决策者进行投资决策时,有时会首先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一定的目标,要求实际收益率比某一期望收益率要大,并以该目标为约束制定相应的最优策略使风险最小。charnes和cooper提出,在不利情况发生时,可允许所作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不满足约束条件,但该决策应使约束条件成立的概率不小于某一置信水平。这被称之为投资机会约束。

假设在一个不确定的资本市场上,存在n种可交易的风险资产和一种既可借入,同时也可贷出的无风险资产。风险资产的收益率记为x1,x2…xn,将其表示为随机向量x,x的期望为μ=μ1,μ2,…μn,方差 cov(x)记为σ=(σij),xn(μ,σ)分布。同时,我们设该无风险资产的贷出收益rf1小于该无风险资产的借入成本rf2。以n维向量ω=(ω1,ω2,…ωn)t记在风险资产上的投资结构,即在x1,x2…xn上分配的资产比例。则整个的投资结构可以记为(ωl0,ωb0,ω1,ω2,…ωn)t=(ωl0,ωb0,ωt)t。其中ωl0,ωb0分别指在无风险资产上的贷出和借入。满足以下约束:

ωl0-ωb0+etω=1,其中e=(1,1,…1)t

ωl0≥0,ωb0≥0

这时的期望收益率为:

           

,相应的风险用方差ωtσω表示。存在借贷利率不等的无风险资产时,投资机会约束可表示为:

prob(xtω+ωl0rf1-ωb0f2>r)≥a

若在指定的收益率r下使投资风险ωtσω最小,从而形成以下的规划问题:

            

因为:

                

令a=etσ-1e,b=μtσ-1e,c=μtσ-1μ,=ac-b2>0,

下面我们求解规划问题p2:

记e=ωtμ=(ωl0rf1-ωb0rf2),,机会约束意味着点(e,σ)与(0,r)连线的斜率不小于a,规划问题p2的解取决于机会约束线rf同有效边界rf1m1m2n的交点。如图:

  

点(0,r),连线的斜率为:

                        

参考文献:

投资机会分析篇(4)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孟加拉采取了鼓励民间资本发展和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与措施,如:大幅提升外国直接投资的市场准入水平和保护水平;实施贸易和外汇自由化;货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投资体制自由化等等,从而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外国资本的流入。

从投资来源国看,孟加拉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为美国、挪威、马来西亚、日本、英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德国、南韩、印度、新加坡、泰国、法国等。

从外国直接投资的领域看,一直以来,最主要和最集中的投资领域是能源行业,如天然气勘探开发和利用、电力建设等,其他投资领域主要还包括制造业尤其是纺织和服装业、电信业等。根据孟加拉国投资局《2002年孟加拉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状况》调查报告,2002年外国直接投资中制造业所占比重大幅增加,达到44%,这意味着孟国工业化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从吸引FDI的趋势上看,孟经历了一个低水平―高水平―低水平的循环,即从1985-1995年均不足300万美元,到2000年的高峰2.8亿美元,再到2002年仅4500万美元的低谷。2001年以来吸引FDI下滑的趋势已引起孟加拉国内外及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要求孟政府尽快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孟加拉投资局《2002年孟加拉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状况》调查报告,2002年孟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高达3.228亿美元。而且,根据该局于2003年9月30日最新的《孟加拉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状况调查报告―第2期》(2003年1月―6月),孟加拉今年上半年共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约2.87667亿美元,同比增加71%。其中,新增股权投资1.68655亿美元,再投资额9789.3万美元,公司间借款2122万美元。这二份报告似乎表示,孟加拉国利用FDI趋势已经转好,前景也一片光明。不过,孟加拉国外资统计数据存在较大争议,众多业内人士和专家对孟投资局的调查结果持怀疑态度。

总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孟加拉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比如,如果没有国际石油公司参与孟加拉国天然气资源的探测和开发,孟巨大的天然气资源可能仍然处于未开发状态,从而会严重制约孟加拉紧缺的电力工业发展,并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

鉴于FDI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目前,孟加拉政府已制定了“2003―2006年利用FDI中期战略计划”(见表2),拟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积极吸引和利用FDI。

投资机会分析

我国在孟加拉投资兴办企业始于1985年,1990年以后发展较快,已先后在孟建立合资合作、独资企业几十家(不含港资、台资企业),投资领域涉及服装、纺织、陶瓷、装修、饮料、医疗、养殖、家电等,比如中孟陶瓷企业有限公司、大吉麻制品限公司、中孟YMSC有限公司永业纯净水厂、中国塑料制品(孟加拉)限公司、贺氏海尔有限公司、孟加拉运城制版有限公司等。

尽管目前我国在孟投资规模尚小,但从长远看,孟加拉国作为人口近1.4亿的国家,仍然具有一定投资环境优势,未来我在孟投资存在众多合作机会。

1.对孟直接投资的政治环境良好。

一方面,这体现在孟加拉国政府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支持。尽管孟两大主要政党―孟民族主义党和孟人民联盟在政治上斗争十分激烈,但他们上台后均无一例外地非常重视吸引外资。因此,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孟加拉历届政府即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民间资本的发展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比如:外国直接投资仅需在孟政府投资局登记而无须获取事先批准;对外国直接投资比例无最高限制;对投资所得和利润汇出孟国不限制;在投资鼓励和进出口政策方面对国内外投资一视同仁;对外国投资者的歧视性政策极少等。根据世界银行报告《孟加拉的外国直接投资―长期持续发展议题,1999》认为,孟提供了“可能是南亚地区最自由的外国投资管理体制”。

另一方面,中孟两国政治与经贸关系十分友好,经贸合作一直顺畅,中国人民在孟国人民心中的地位也很高。这对于减少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至关重要。

2.孟加拉国是一个相当“同质的”社会。

在孟近1.4亿人口中,孟加拉族占98%,孟加拉语使用者95%,伊斯兰教信徒88.3%, 英语在孟广泛使用。相当“同质的”社会使孟加拉国基本没有重大的内部种族冲突,这有利于确保我国在孟投资企业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3.孟是一个成长中的潜在大市场,并有望借此进入其他市场。

外界对孟加拉国的一般印象是:人口密集而贫穷,人口众多但购买力极低。其实,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随着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经济持续增长,年均GDP增长率高达5%左右,孟加拉国民收入不断增长。而且,孟加拉存在拥有一定购买力的中产阶层,而且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使中产阶层规模不断增长,他们拥有不断膨胀的购买力和日益增长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因此,孟加拉国市场规模及其潜力仍不可小视。

此外,孟国还有可能成为我们进入其他市场的桥梁。

一是通过孟加拉进入其他南亚市场。因为,孟是“南亚经济合作联盟”(SAARC,以下简称南盟)的成员国。南盟早在1993年即达成了“南亚优惠贸易安排”,1996年该组织成员国的商务部长承诺在2005年前建立“南亚自由贸易区”。因此,即使相对贫困,“单一南亚市场”因为其众多的人口(12.5亿以上)和持续增长的国民经济其规模也是十分巨大的。一旦“南亚自由贸易区”成立,我们就可能通过在孟投资企业进入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不丹、马尔代夫、尼泊尔等南亚市场。

二是通过孟进入欧美日等国市场。由于孟最不发达国家地位,孟在欧美日加澳等众多国家享受免关税、免配额等优惠贸易待遇,我国在孟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可因此获益,同时还可达到绕过有关国家贸易壁垒进入其市场的目的。

4.孟是潜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基地。

劳动力价格低廉是各界最经常提到的在孟投资最有吸引力的因素。作为人口大国,孟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且价格低廉,即使按地区标准也颇具竞争力。

我国目前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上升很快,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因此,某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一定时候可考虑向孟加拉迁移。

5.孟加拉有其自身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天然气。

孟加拉有其自身的资源优势。除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外,储量最丰富者当属天然气。据孟能源和矿产资源部估计,孟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为20.42万亿立方英尺,其远景储量为41.8万亿立方英尺(注:孟天然气具体储量无统一说法,存在较大争议)。

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吸引了外国公司的极大兴趣,国际石油公司如Unacol、Shell 、Cairn等纷纷进入孟国市场从事天然气的开发与输送业务,成为至今为止孟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产业。

孟其他重要的资源主要还包括:石灰石、磐石、煤炭、硅砂、白粘土、黄麻、原皮、鱼类资源、待开发的石油、丰富的农业原材料等。

对此,我国可采取产业转移和产业开发等方式进行对孟投资与经贸合作。

所谓产业转移,就是通过直接投资向孟转移耗用资源、且在我国已趋于成熟或饱和、而在孟尚处于短缺的产业,如耗用天然气的化肥工业(特别是大颗粒化肥)、耗用白黏土的陶瓷工业、耗用木材的造纸工业(在孟可利用黄麻、竹子)、耗用煤炭的冶炼工业等,产品既可在当地销售,也可向周边国家辐射,进入其他国家市场,还可返销国内,平衡双边贸易。

所谓产业开发合作,就是利用我工业相对领先及技术相对成熟优势,以经济技术合作方式,开发利用孟相关资源。比如煤炭,我国作为煤炭大国,从勘探到设计、从开采到利用(承建燃煤电站)、从发电到废物(煤灰)利用(生产机制空心砖),完全有能力与孟在该领域形成梯度、链条式产业合作。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投资与合作业务已有所开展,比如,在黄麻利用方面已投资设立“大吉麻制品有限公司”;在白黏土资源利用方面已设立“中孟陶瓷工业有限公司”;在天然气利用方面已建成中孟合资机动车天然气加气站;在煤炭开发和利用方面,由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在孟总承包的巴拉普库利亚煤矿将于2004年底完工,同样由其总承包的燃煤坑口电站也已于2002年开工,二个项目合作总额达4亿多美元。

6.孟加拉需要大量投资来改进其落后的基础设施。

目前,基础设施开发已被列为孟加拉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因为孟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落后和低效率是制约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基础设施的好坏也对吸引外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孟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领域存在着众多的投资与合作机会。

7.孟加拉急欲吸引外资协助实现工业化。

不断发展工业以增加其在GDP的比重是孟当前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孟还没有进入工业化社会,仍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对GDP所占的比重近几年来尽管有所下降,但仍有约80%人口生活在农村,在6000多万劳动力中,62.3%就业于农业。工业则以原材料工业为主,包括纺织服装业、化肥业、水泥业、黄麻及黄麻制品业、皮革及皮革制品业、冷冻食品业以及茶业等少数工业;重工业微不足道,制造业欠发达,以技术密集为特征的战略产业结构远未形成。因此,孟急欲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以协助其实现工业化。

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轻纺、家电、电子、机械、化工、医药、建材、冶金等行业中,已有相当多产品具有较成熟的技术水平,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而且,现在很多产品在我国已趋饱和,生产能力出现过剩。由于孟国工业发展水平低,我国众多企业的设备与技术在孟仍属先进与适用,故通过设备投资和技术入股等方式对孟投资存在广大的发展空间。

8.我国在孟投资与合作的具体机会。

据笔者观察,我国在孟投资与合作的现实与潜在机会包括:

纺织业 这是孟目前急需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因为,孟最主要的出口产品是成衣(约占总出口76%),而成衣的原材料―纺织品主要依赖进口。特别是随着2005年MFA的结束,孟国将可能面临纺织品更加紧缺的情况,进而可能对孟成衣出口业造成巨大冲击。据有关统计,孟成衣业目前每年需求机织面料21.8亿米、纱线4亿公斤、面料2000万米;为此,孟需建立约75―80家拥有25000锭生产能力的纺纱、80家120梭织机能力的机织厂、120 家染色及制成厂和50家针织面料厂。

农副产品加工 由于孟加拉具有丰富的农业原材料如水果、蔬菜等,因此农副产品加工业因其潜力巨大逐成为优先发展行业,这对于增加孟农民收入、减贫扶困都有重要意义。而我国目前正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我国农副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均具较好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机电产品组装 尤其是冰箱、空调等家电产品及自行车、摩托车等产品的加工组装业务。我国家电产品、摩托车等已近饱和,而孟相关产品市场正处于发展初期,而且还可充分利用孟廉价劳动力。

基础设施开发 主要包括发电与输变电;电讯业;港口、机场、铁路的升级改造等。

鱼类资源加工利用 孟加拉鱼类资源丰富,冻虾冻鱼是孟主要主口产品之一。

皮革制品业 孟原皮丰富,品质优良,但加工制造设备、技术及工艺比较落后。

资源勘探开发 天然气、煤炭、黄麻及其它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与加工制造。

其他 如医疗、礼品业、玩具业、旅游业、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业等。

在孟直接投资的风险因素

孟加拉国与其他不断走向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在向外资提供巨大潜在机会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影响投资收益甚至人身财产安全的风险因素,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预防。

1.孟政策缺乏可靠性、稳定性和延续性

孟两大主要政党―孟民族主义党和孟人民联盟对抗性极强,每当政府换届,前政府所作决策经常被否定,甚至中止,前政府所批的项目要经过重新审核;而落选的一方则不与执政党配合,经常组织各种罢工等对抗活动。另外,孟加拉缺乏清晰的产业发展政策。因此,政策往往缺乏可靠性、稳定性和延续性。

2.开明的外资政策往往不能很好的实施与落实

如前所述,孟加拉国拥有较为自由的外国投资体制”。但是,孟吸收和利用外资的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尤其是近两年孟利用FDI额更是急剧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为孟政策落实不力,现有的开明外资政策得不到有效执行,甚至有些孟政府官员把外资企业作为自己谋利的途径,对外资企业进行敲诈。

3.腐败现象深入各阶层

孟加拉已被“国际透明组织”连续3年评为“世界最腐败国家”。孟政府存在办事公开索贿(如内政部在护照签证、工业部在“工作许可证”发放时公开索贿等)、项目审批官员腐败等众多腐败现象。对外资企业来讲,当地政府腐败一方面会增加其经营成本与风险,另一方面将降低办事效率。

4.基础设施落后。

孟加拉基础设施落后,如电力供应经常中断,电压不稳,企业大多必须另外准备备用发电机;电话/传真安装费过高且经常出故障,申请安装时间太久(超过6个月甚至一年);天然气供气压力不足、不纯;经常停水等。同时,孟最大和最主要的港口吉大港货运处理能力不足、效率低下、海关清关时间长(快则1―3天,慢则1个月,平均约一星期)。另外,孟加拉道路交通十分拥挤。

5.孟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质量急待提高。

孟加拉行政管理复杂而不透明,政府部门官僚习气严重,办事效率低下。比如,外资企业为其员工申请新“工作许可证”平均耗时约3―4月,“工作许可证”延期则需1―2个月,有时在不行贿时甚至6个月内也不能获得“工作许可证”。

6.法律和公共秩序不佳。

有些企业经常受到当地黑社会势力的骚扰如敲诈勒索等,有关当局在打击犯罪不力。

7.劳资关系处理风险。

投资机会分析篇(5)

一、背景分析

河南是全国小麦、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9、油料产量占全国的1/7、牛肉产量占全国的1/7、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其实绿色产品行业在河南省并不是一个新型的行业,河南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双汇”等,但是我们现在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现在国家一直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这无疑是给河南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好这一有利时机来发展呢?最关键且最有效的应该就是利用河南省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的优势,积极发展绿色产品行业。

二、相关可行性分析

(一)资源条件分析

在资源方面,河南省发展绿色食品行业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首先是食品行业的原材料丰富,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可供加工的农产品。如开封的西瓜、信阳的毛尖茶、西峡的猕猴桃,还有诸如道口烧鸡、华英鸭、桶子鸡等肉类产品。特色农业为绿色食品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其次是人力资源,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由于自古以来都是农耕文化,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农村自由劳动力待业在家,而这些闲置劳动力可以为河南省的绿色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丰富而又廉价的劳动力。再次是土地资源,河南省是我国中原五省之首,境内平原面积广阔,适于绿色食品行业的原材料的种植,且处于半干旱地区,夏季不易产生洪涝灾害,这些也会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另外河南省农村人口占多数,农村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及农副业发展也比较迅速。这些都为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二)技术条件分析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技术驱动主要通过制定并执行绿色食品技术开发和推广政策,加大对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生产资料开发技术、贮运和保鲜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政府要积极引导科研机构进入绿色食品领域,加快绿色食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节能措施

在节能方面,主要就是节水。河南省地处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不如南方地区和东北地区丰富,因此绿色产业的良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节水工程的开展。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农业方面,可以仿照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将灌溉水源经过地下管道输送至植物根部,从而达到既节水又提高灌溉效率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畜牧业方面,可以才进先进的动物饲养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提高饲养牲畜的质量。

三、项目评价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本身就是一项对环境有利的产业,另外该行业发展过程中也会想整个社会传达一种那绿色、健康、环保的理念,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对环境的保护。

另外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会带动该省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品牌效应等的发展,也会缩短农业大省贫富不均的现状,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社会的消费增长,最终促进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增长。其简单的传导过程如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就业增加 河南省经济发展 农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上升国家经济发展。

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1. 企业创新欠缺。河南省整体上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科技进步与创新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

2、市场监管力度不够,近些年来频发食品安全问题,给大众造成心理上的恐慌。如新近的蒙牛奶事件、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等,这些都使消费者降低了对食品行业的信心。

3. 绿色食品市场体系不健全。问题主要存在于: 没有形成营销策略和促销方式;销售渠道、网络不健全;缺乏整体宣传力度;品种单一, 结构不合理。

4. 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目前, 绿色食品生产与销售, 仅仅依据《商标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远远不够的。

5. 政府政策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虽然我国有了一定的法律和措施促进绿色食品的发展, 但是国家的支持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五、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目前面临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分别给出了建议:

1.企业加强创新能力。比如引进国外在绿色食品创新方面的技术,促进绿色食品行业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2.国家加强对绿色食品行业以及现有的绿色食品品牌的监督与管理,防止绿色食品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保证食品安全,加强公众对绿色食品产业的信心与认同,从而带动绿色食品消费的增长。

3.优化渠道管理,增加绿色食品品牌接触点。建议在大中型超市内设立绿色食品销售专区,配合终端广告,提高顾客注意力,设置专业导购促销人员与顾客沟通。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单独开设绿色食品专卖店、连锁店,以增加终端品牌接触点。

4.国家要加强绿色食品行业的法律建设。以法律来促进行业内部的将抗有序的竞争,保护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竞争力。

5.政府加强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如:给绿色产品生产厂商以价格补贴,或者可以适当降低其所得税率,从而使绿色食品厂家可以放心地扩大生产规模,进而促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投资机会分析篇(6)

1引言

稳健性广泛用于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根据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在进行对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既不能高估高估资产和收益又不能低估负债和费用。在市场运行的过程中,稳健性的会计政策常有一定的治理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协调经济多方的利益,保证经济缔约的顺利进行,降低企业运行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

可从以下两个视角分析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缓解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降低冲突。

2缓解信息的不对称

股权市场和债权市场都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掌握信息多且全的一方会利用这一优势试图获取更多的利益,甚至侵害对方的利益。在企业融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通过不确定或有负债而确定或有资产来“掩盖”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使投资者不能清楚地了解企业的资金现状和未来的盈利能力,并可能因此导致错误的投资行为(投资的损失由投资人承担)。但在现实中,受稳健性质量要求的影响,企业管理层操控会计数据的能力减小,缓解了信息不对称。之所以说企业管理层会因会计信息的稳健性而减少对会计数据的操控能力,是因为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以及信息都受到严格的管制,这样的管制会抑制信息的不对称性。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可以增强这一管制的效益。

2.1缓解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投资人因不能直接参与企业内部的经营与管理,只能通过企业提供的会计报告及其他相关信息来判断该企业相关项目的利润并决定是否选择此项目作为投资对象。作为一项带管理性质的会计性质,财务报告的稳健性降低了管理者操纵会计信息和高估业绩的能力。稳健性要求确认收益和利润需要更高的可证实性,即需高标准确认,使得市场中“好消息”的质量得到提高。相对于可证实性较低的“软消息”来说,附稳健性的“硬消息”为市场的信息确认提供了一个更高的标准,这显然提高了市场中信息的总体质量。

会计信息的稳健性能起到“稳定预期”的作用,降低投资人对某类市场的过分乐观。在完美市场下,稳健性不利于市场效率的发挥,与现实的市场相反,在完美市场下,稳健性反而会导致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冲突。但现实的市场并不完美,存在这各种市场摩擦(经济泡沫、高估的价值等)。稳健性能有效地发挥定价的功能,约束市场上潜在的泡沫。在充满“硬消息”的市场里,股东能更快速地选择投资或撤资以保证自身的利益。

2.2缓解债权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一般情况下,企业管理层会更乐意披露好消息(资产和收益)而尽量避免坏消息(负债和损失)的披露。企业通过拖延或隐瞒的方式减少“坏消息”的披露,如此即可防止债权人要求企业重组或清算。而用之后的盈利额弥补之前的(可能的)损失,再在适当的时间将坏消息与其他消息一同公布或不。这样的做法可以降低负面影响,避免企业声誉的下降。债权人通过财务报告中企业的资产和盈利状况判断是否投资。

在稳健性的会计政策下,企业债务违约的成本和难度增加。这是因为,当企业及时地了坏消息,债权人通过估计企业的利润和净资产,能提前接受企业不能按时履行债务这一信号,会及时地做出相应的投资调整,如转移控制权。这说明,稳健性可以进一步加强债务约束,从而保证了债权人的利益。

3降低冲突

完美市场的会计是中立并公允的,那是因为完美市场中没有问题和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但现实市场并非完美市场,因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冲突等问题的存在,企业的投资效率低于理想状态。

上文分析了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如何通过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接下来笔者将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减少冲突的角度分析其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

3.1降低股权冲突

因冲突而诱发的道德风险使得成本上升,所以有必要增强契约的有效性和约束力。会计信息的稳健性会减弱经理人对会计信息的操控,维护股权人的利益,有利于签约成本的降低。当企业实施了会计信息稳健性的会计政策,损失和费用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确认,而资产和利润会被夯实。投资人能更为清晰、及时、有效地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减少股权人和经理人之间的冲突,加强了股权人对经理人行为的监控,避免了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

3.2降低债权冲突

在会计信息的稳健性的要求下,企业对不同类型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是不对称的。企业的某项资产发生减值时确认计量,而暂未实现的盈利不计入收益,这显然对债权人比较有利。当企业选择了盈利水平不高的投资项目时,若公司同时面临着少量的可抵押资产、较强的资产专用性以及严重的问题,此时公司最好的选择必然是运用严格的减值规划的会计系统。

2010年Ahmed和Duellman年通过研究美国1987―2004年上市公司的投资考察会计信息的稳健性的效益。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会计信息稳健性的水平越高,企业产生的边际贡献毛收益就会越高,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也越高,这表示特殊(额外)项目费用和发生的概率都会减少。所以,他们得出结论,稳健性的会计政策能降低投资中的成本。

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及时地确认损失可以加强债务约束,或者说加快其违反契约的速度,有利于企业的决策权及时地从经理人转移到债权人。这一干预使得企业的决策很快地发生改变,经理人将在自己的任期内确认损失,而不是将责任推脱给下一任高管。所以,在稳健性的约束下,经理人会更加谨慎地选择净现值高的投资项目,放弃可能会出现亏损的投资项目,避免未来可能会有的更大的损失。

3.3降低分权冲突

分权冲突不同于以上两种(外部)冲突,这是企业内部原因引起的冲突。其缓解方式也与前两种有所不同。可通过精神奖励、员工持股、增加培训等方式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业务能力,从而减少分权冲突。

如前文所述,可能会由于员工的怠工现象(如未能及时地生产出相应数额的某产品)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根据会计信息的稳健性,下级应及时地向上级报告这一损失,以便上级更为及时地做出调整(如从附近的仓库调货等),防止违约行为(不能按时为购货商发货)的发生,避免非效率投资的发生。

但由于分权冲突是企业内部冲突的这一特殊性,而稳健性原则管制意味过浓,不建议过多地使用稳健性来避免这一冲突。建议可以使用比较人性化的方式来降低这一冲突:如组织员工外游、建立长效的奖励机制、定期组织员工培训等,增强员工的办事效率和对企业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段华友,干胜道.企业问题与分权成本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15(2):151-156.

投资机会分析篇(7)

(一)政府频出助推债市

2002年上半年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及有关措施对于推动国债发行,支持国债市场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影响较大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央行下调存款利率。年初,央行实施了自1996年5月以来的第8次降息。此次降息源于刺激经济的需要,同时对国债现货市场形成直接利好,各券种纷纷以上涨作为回应。

2、短期内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会淡出。目前通货紧缩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不足,这对短期和长期的经济增长都是一个巨大压力。因此,不能以短期的财政收入平衡或赤字规模大小作为决定积极财政政策是否退出的依据,特别是要防止积极财政政策过早地淡出可能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3、净价交易顺利推出。根据有关决定,2002年3月25日起沪深证交所开始试行国债净价交易。这一交易方式有利于判断国债的市场利率,解决了市场走势的不连续性问题,也使交易佣金、交易经手费等均有所下降。

4、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平静登场。2002年4月初,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管理办法》。这一举措的积极意义不言自明,但由于利率偏低和存在价格波动风险,本期国债发行并没有出现火爆场面,这说明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依然存在被投资者逐渐认可的过程。

5、市值配售助推市场利率走低。在大资金的热捧下,国债现券市场终因其本身容量小、品种结构不健全等问题而不堪重负,在2002上半年,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在短期内猛降至历史最低位。在新股按市场配售政策出台之前,我国同业拆借和回购市场交投活跃的一个主要动力,是来自申购新股的资金需求,每当新股发行接二连三、市场资金面紧张时,3天、7天的回购利率会升至5%以上。新股发行实行二级市场市值配售后,同为拆借和国债回购在申购新股方面已失去用武之地,以往同业拆借和国债回购市场周期性喷发的强烈的短期融资需求从此终结。此外,市值配售之后,原来囤积在股票一级市场申购新股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转移到国债市场,也促使了国债利率的走低。

(二)多因素导致资金推动型行情

进入2002年,债券市场整体延续了去年的强势行情,国债各品种都有较好涨幅,虽然降息后市场价格有一定回落,但成交量保持温和,出现高位整固格局,预计投资者对降息后的国债市场仍谨慎看好。4月份之后,受国内物价走低和再次降息的预期,债券市场更是走出了一波大的扬升行情。

在降息利好出台和股市低迷的背景下,各类债券轮番上涨,现货和回购交易量上升,整个市场呈现出资金推动的投机特征。在4月份至6月份期间,债券市场总体上涨了2.72%,其龙头券种010107更是上涨了8.72%,与伺期股票市场下跌2.94%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国债一级市场招标利率的不断下降与二级市场收益率的下降对债券价格的上涨形成了推波助澜之势。从4月初的5年期国债招标利率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开始,连续数次的国债招标利率都是不断降低的。不断降低的招标利率,对二级市场的国债现货走势都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净价交易和银行柜台国债交易的推出、物价的持续下跌等情况也都助长了债市的全面上扬。

因此,每次财政部在一级市场发行国债时,都会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争取更大的国债份额,承销团成员之间免不了相互压价,使新券的招标利率屡次低于二级市场。于是,债券市场形成这样一个奇异的循环:新券发行利率走低,推动二级市场行情,然后再由二级市场价格上涨,对新券发行利率构成压力。

但是也应看到,经过2001年底和2002年上半年的炒作,债券市场开始面临较大的风险。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资金仍然是相对稀缺的资源,因此从长期来看,2.9%的长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无疑是较低的。并且,未来若干时间内,如果我国宏观经济走出通货紧缩境况,物价指数上扬,通货膨胀又将不可避免,人民银行完全有可能采用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手段。到那时,30年期国债票面利率为2.9%,对应二级市场的交易品种就可能出现跌破面值的情况。如果加息前债券行情没有充分调整,届时就会出现单边下跌走势。由于债市持仓主体大多为银行、保险公司、券商等机构投资者,持有国债的品种期限结构大都趋同,一旦风险突现,很难全身而退。

此外,在国债回购交易中,机构投资者还通过反复抵押国债而取得贷款,转而购买更多国债,导致交易量数倍放大,这可能使市场风险数倍放大。因为,万一遇上债券市场利率反转或通货膨胀稍有抬头,债券价格受到冲击,必将导致机构无法售出所持债券偿还贷款,从而使国债市场受到冲击。

二、上市国债投资机会及风险分析

(一)近期国债二级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由于预计银行存贷款利率一段时间内不会下调,因此从银行流出的资金有限,因而银行居民储蓄资金和企业储蓄资金中流入国债市场的资金就不多,但由于2002年以证券投资基金特别是债券型开放式基金为代表的加快发行,机构投资者拥有的资金已达一千多亿元,加上其它资金,预计场外增量资金还是比较充裕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机构投资者在股市和国债市场因套利机会而进行资金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讲,场外资金有可能继续推动国债继续缓慢上扬。但是由于大部分老的现券品种目前市价均比较高,其到期收益率和持有期收益率比较有限,仅靠赚取二级市场差价存在一定风险,因此,预计老券价格再往上涨的幅度就很有限,而上市时间比较短的新券则很有可能受到场外机构资金的关照。

在相关市场因素方面,影响国债价格走势最紧密的因素是股票和基金市场状况。一般而言,国债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有跷跷板效应,股票市场好,投资收益高,资金就会流进股市,间接使国债市场受到冷落。因此判断股市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走势显得非常重要。对股市大盘的研判,本文认为大盘在经过深幅下调后风险已得到较多的释放,特别是国有股停止在二级市场减持政策出台后股市有重新走活的迹象,但根本上股市仍没有摆脱熊市的阴影,今后更多的走势很可能是以大箱体运行。基于这种认识,老的国债现券价格也很可能维持一个小箱体震荡运行态势,而新券则可能在大盘仍然低迷时受到场外资金的大力关照而稳健上扬,国债市场从去年至今的价格走势也印证了这一点。此外,由于基金没有稳定的利息收益而仅靠分红获取收益,但是因股市状况不好而使得目前基金运作业绩较差,投资者是否享受分红和分红多少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目前看来投资基金的收益不及投资国债的收益,一部分原先准备投资基金的资金也有可能转向国债市场,使得国债市场的运行有了资金面的支持。

(二)上市国债投资风险分析

由于国债是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所以它的信用风险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其投资风险主要来自于利率风险、机会成本和购买力风险。

1、利率风险分析。由于2000年我国国债利率采用浮动利率的定价方式,这是我国国债市场的一个重大创新,是适应其未来发展的需要,和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密切相关。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运行仍然良好,物价指数平稳,通货紧缩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GDP增长率维持在7-8%左右的水平,从这个意义说,当前的银行存款利率下调空间已经不大,一段时间内预计会维持目前的水平,上市国债的市场利率风险较小,如果今后国民经济出现通货膨胀,银行利率还有上升的预期。因此,目前从银行流入国债市场的储蓄资金比较有限,更多的是依靠场外机构资金和民间资金,国债二级市场走势可能维持一个温和震荡态势。

2、机会成本风险分析。由于上市国债流动性强,对其它债券存在的变现力风险和机会成本(再投资收益)对上市国债而言就很小。

3、购买力风险分析。购买力风险是指由于通货膨胀而使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风险。在通货紧缩期间,购买力风险几乎为零,而在通货膨胀期间,收益长期固定的国债受到的影响很大,通货膨胀程度越高,购买力风险就越大,而此时股票投资的购买力风险就相对小一些。目前我国经济存在一定通货紧缩趋势,因此,收益稳定的国债存在变现货币购买力风险就很小。

三、近期国债发行市场走势分析

投资机会分析篇(8)

目前,对国债市场运行现状理论界和实际部门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我国国债运行现状良好,具体分析如下:

(一)政府频出助推债市

2002年上半年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及有关措施对于推动国债发行,支持国债市场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影响较大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央行下调存款利率。年初,央行实施了自1996年5月以来的第8次降息。此次降息源于刺激经济的需要,同时对国债现货市场形成直接利好,各券种纷纷以上涨作为回应。

2、短期内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会淡出。目前通货紧缩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不足,这对短期和长期的经济增长都是一个巨大压力。因此,不能以短期的财政收入平衡或赤字规模大小作为决定积极财政政策是否退出的依据,特别是要防止积极财政政策过早地淡出可能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3、净价交易顺利推出。根据有关决定,2002年3月25日起沪深证交所开始试行国债净价交易。这一交易方式有利于判断国债的市场利率,解决了市场走势的不连续性问题,也使交易佣金、交易经手费等均有所下降。

4、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平静登场。2002年4月初,

在国债回购交易中,机构投资者还通过反复抵押国债而取得贷款,转而购买更多国债,导致交易量数倍放大,这可能使市场风险数倍放大。因为,万一遇上债券市场利率反转或通货膨胀稍有抬头,债券价格受到冲击,必将导致机构无法售出所持债券偿还贷款,从而使国债市场受到冲击。

二、上市国债投资机会及风险分析

(一)近期国债二级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由于预计银行存贷款利率一段时间内不会下调,因此从银行流出的资金有限,因而银行居民储蓄资金和企业储蓄资金中流入国债市场的资金就不多,但由于2002年以证券投资基金特别是债券型开放式基金为代表的加快发行,机构投资者拥有的资金已达一千多亿元,加上其它资金,预计场外增量资金还是比较充裕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机构投资者在股市和国债市场因套利机会而进行资金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讲,场外资金有可能继续推动国债继续缓慢上扬。但是由于大部分老的现券品种目前市价均比较高,其到期收益率和持有期收益率比较有限,仅靠赚取二级市场差价存在一定风险,因此,预计老券价格再往上涨的幅度就很有限,而上市时间比较短的新券则很有可能受到场外机构资金的关照。

在相关市场因素方面,影响国债价格走势最紧密的因素是股票和基金市场状况。一般而言,国债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有跷跷板效应,股票市场好,投资收益高,资金就会流进股市,间接使国债市场受到冷落。因此判断股市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走势显得非常重要。对股市大盘的研判,本文认为大盘在经过深幅下调后风险已得到较多的释放,特别是国有股停止在二级市场减持政策出台后股市有重新走活的迹象,但根本上股市仍没有摆脱熊市的阴影,今后更多的走势很可能是以大箱体运行。基于这种认识,老的国债现券价格也很可能维持一个小箱体震荡运行态势,而新券则可能在大盘仍然低迷时受到场外资金的大力关照而稳健上扬,国债市场从去年至今的价格走势也印证了这一点。此外,由于基金没有稳定的利息收益而仅靠分红获取收益,但是因股市状况不好而使得目前基金运作业绩较差,投资者是否享受分红和分红多少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目前看来投资基金的收益不及投资国债的收益,一部分原先准备投资基金的资金也有可能转向国债市场,使得国债市场的运行有了资金面的支持。

(二)上市国债投资风险分析

由于国债是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所以它的信用风险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其投资风险主要来自于利率风险、机会成本和购买力风险。

1、利率风险分析。由于2000年我国国债利率采用浮动利率的定价方式,这是我国国债市场的一个重大创新,是适应其未来发展的需要,和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密切相关。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运行仍然良好,物价指数平稳,通货紧缩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gdp增长率维持在7-8%左右的水平,从这个意义说,当前的银行存款利率下调空间已经不大,一段时间内预计会维持目前的水平,上市国债的市场利率风险较小,如果今后国民经济出现通货膨胀,银行利率还有上升的预期。因此,目前从银行流入国债市场的储蓄资金比较有限,更多的是依靠场外机构资金和民间资金,国债二级市场走势可能维持一个温和震荡态势。

2、机会成本风险分析。由于上市国债流动性强,对其它债券存在的变现力风险和机会成本(再投资收益)对上市国债而言就很小。

3、购买力风险分析。购买力风险是指由于通货膨胀而使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风险。在通货紧缩期间,购买力风险几乎为零,而在通货膨胀期间,收益长期固定的国债受到的影响很大,通货膨胀程度越高,购买力风险就越大,而此时股票投资的购买力风险就相对小一些。目前我国经济存在一定通货紧缩趋势,因此,收益稳定的国债存在变现货币购买力风险就很小。

三、近期国债发行市场走势分析

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稳健增长,但是,经济体系的内部需求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启动,物价指数仍然呈现结构性下降的趋势,据统计,同期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8%.除服务类收费项目如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外,食品价格下降0.9%,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下降1.1-2.4%.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4%.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9%.因此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投资和外贸,而内需则成为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保证经济的健康增长,我国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仍然没有淡出,国债的发行仍旧在较大规模地进行。另外,2002年4月份,国家出台了一项新政策,允许银行利用柜台交易记账式国债,由于以前记账式国债只能通过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限制了一些居民参与记账式国债的交易,因此此项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扩大了记账式国债的交易参与者,有助于我国记账式国债的发行。其次市场对于国债尤其是记账式国债的需求非常旺盛,目前的需求情况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保险公司的需求,二是基金供求的需求,三是投资公司为主的机构投资者的需求。目前新基金发行的节奏

投资机会分析篇(9)

目前,对国债市场运行现状理论界和实际部门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我国国债运行现状良好,具体分析如下:

(一)政府频出助推债市

2002年上半年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及有关措施对于推动国债发行,支持国债市场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影响较大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央行下调存款利率。年初,央行实施了自1996年5月以来的第8次降息。此次降息源于刺激经济的需要,同时对国债现货市场形成直接利好,各券种纷纷以上涨作为回应。

2、短期内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会淡出。目前通货紧缩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不足,这对短期和长期的经济增长都是一个巨大压力。因此,不能以短期的财政收入平衡或赤字规模大小作为决定积极财政政策是否退出的依据,特别是要防止积极财政政策过早地淡出可能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3、净价交易顺利推出。根据有关决定,2002年3月25日起沪深证交所开始试行国债净价交易。这一交易方式有利于判断国债的市场利率,解决了市场走势的不连续性问题,也使交易佣金、交易经手费等均有所下降。

4、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平静登场。2002年4月初,

在国债回购交易中,机构投资者还通过反复抵押国债而取得贷款,转而购买更多国债,导致交易量数倍放大,这可能使市场风险数倍放大。因为,万一遇上债券市场利率反转或通货膨胀稍有抬头,债券价格受到冲击,必将导致机构无法售出所持债券偿还贷款,从而使国债市场受到冲击。

二、上市国债投资机会及风险分析

(一)近期国债二级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由于预计银行存贷款利率一段时间内不会下调,因此从银行流出的资金有限,因而银行居民储蓄资金和企业储蓄资金中流入国债市场的资金就不多,但由于2002年以证券投资基金特别是债券型开放式基金为代表的加快发行,机构投资者拥有的资金已达一千多亿元,加上其它资金,预计场外增量资金还是比较充裕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机构投资者在股市和国债市场因套利机会而进行资金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讲,场外资金有可能继续推动国债继续缓慢上扬。但是由于大部分老的现券品种目前市价均比较高,其到期收益率和持有期收益率比较有限,仅靠赚取二级市场差价存在一定风险,因此,预计老券价格再往上涨的幅度就很有限,而上市时间比较短的新券则很有可能受到场外机构资金的关照。

在相关市场因素方面,影响国债价格走势最紧密的因素是股票和基金市场状况。一般而言,国债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有跷跷板效应,股票市场好,投资收益高,资金就会流进股市,间接使国债市场受到冷落。因此判断股市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走势显得非常重要。对股市大盘的研判,本文认为大盘在经过深幅下调后风险已得到较多的释放,特别是国有股停止在二级市场减持政策出台后股市有重新走活的迹象,但根本上股市仍没有摆脱熊市的阴影,今后更多的走势很可能是以大箱体运行。基于这种认识,老的国债现券价格也很可能维持一个小箱体震荡运行态势,而新券则可能在大盘仍然低迷时受到场外资金的大力关照而稳健上扬,国债市场从去年至今的价格走势也印证了这一点。此外,由于基金没有稳定的利息收益而仅靠分红获取收益,但是因股市状况不好而使得目前基金运作业绩较差,投资者是否享受分红和分红多少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目前看来投资基金的收益不及投资国债的收益,一部分原先准备投资基金的资金也有可能转向国债市场,使得国债市场的运行有了资金面的支持。

(二)上市国债投资风险分析

由于国债是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所以它的信用风险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其投资风险主要来自于利率风险、机会成本和购买力风险。

1、利率风险分析。由于2000年我国国债利率采用浮动利率的定价方式,这是我国国债市场的一个重大创新,是适应其未来发展的需要,和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密切相关。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运行仍然良好,物价指数平稳,通货紧缩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gdp增长率维持在7-8%左右的水平,从这个意义说,当前的银行存款利率下调空间已经不大,一段时间内预计会维持目前的水平,上市国债的市场利率风险较小,如果今后国民经济出现通货膨胀,银行利率还有上升的预期。因此,目前从银行流入国债市场的储蓄资金比较有限,更多的是依靠场外机构资金和民间资金,国债二级市场走势可能维持一个温和震荡态势。

2、机会成本风险分析。由于上市国债流动性强,对其它债券存在的变现力风险和机会成本(再投资收益)对上市国债而言就很小。

3、购买力风险分析。购买力风险是指由于通货膨胀而使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风险。在通货紧缩期间,购买力风险几乎为零,而在通货膨胀期间,收益长期固定的国债受到的影响很大,通货膨胀程度越高,购买力风险就越大,而此时股票投资的购买力风险就相对小一些。目前我国经济存在一定通货紧缩趋势,因此,收益稳定的国债存在变现货币购买力风险就很小。

三、近期国债发行市场走势分析

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稳健增长,但是,经济体系的内部需求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启动,物价指数仍然呈现结构性下降的趋势,据统计,同期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8%.除服务类收费项目如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外,食品价格下降0.9%,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下降1.1-2.4%.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4%.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9%.因此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投资和外贸,而内需则成为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保证经济的健康增长,我国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仍然没有淡出,国债的发行仍旧在较大规模地进行。另外,2002年4月份,国家出台了一项新政策,允许银行利用柜台交易记账式国债,由于以前记账式国债只能通过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限制了一些居民参与记账式国债的交易,因此此项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扩大了记账式国债的交易参与者,有助于我国记账式国债的发行。其次市场对于国债尤其是记账式国债的需求非常旺盛,目前的需求情况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保险公司的需求,二是基金供求的需求,三是投资公司为主的机构投资者的需求。目前新基金发行的节奏

投资机会分析篇(10)

巴西汽车市场发展现状

巴西汽车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在1956—1960年库比契克总统执政期间,出现了战后巴西经济的第一次飞跃,把建立和发展巴西汽车工业放在重要战略地位,标志巴西汽车工业的真正诞生。随后,巴西汽车工业逐步发展成巴西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巴西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巴西汽车工业产值达到835.86亿美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9.5%,对GDP贡献的比重达到4.01%。

1956年起,巴西借助外国资本和技术,开始生产汽车。汽车工业是巴西所有制造业中受外资控制最严重的工业部门,外资在巴西汽车工业的投资平均约占全部外资投资的13%。

1997年巴西政府提出了一项新的发展计划“巴西行动计划”。这项计划投资543亿雷亚尔,围绕基础构造和社会发展制定了42项具体计划,在交通运输方面,提出模式综合化、联邦公路网地方化、国土一体化和港口经营私人化等措施。同时,1997年巴西私有化进程加快,政府和私人投资持续增加,外国资本流入有增无减。

2010年3月29日,巴西联邦政府公布了第二期经济增长计划PAC2,计划2011—2014年1045亿雷亚尔、2014年以后45亿雷亚尔用于投资以公路、铁路、港口、水运、机场的“交通计划”,预计将新建公路7919公里,维修公路5.5万公里,总计1.26万公里。

至2010年底,巴西汽车行业投资额达到36.54亿美元,对进一步发展巴西汽车工业提供了良好机遇。

近几年,巴西汽车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汽车产量迅猛增长。2000—2008年,巴西汽车产量从168.2万辆高速增长至321.6万辆,之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巴西汽车工业受此影响,2009年汽车产量停滞在318.3万辆。近两年,巴西汽车工业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至2011年底,巴西汽车产量达到340.6万辆。

分车型来看,受需求的拉动,巴西乘用车产量近年来增速较快,从2000年的135.2万辆增至2011年的253.5万辆,复合增速达到9.13%,年均增长10万辆以上。商用车方面,轻型商用车、卡车、客车产量均呈稳定小幅增长态势,至2011年,巴西轻型商用车产量达到60.8万辆,卡车产量达到21.6万辆,客车产量达到4.8万辆。

2000年,巴西汽车产量中,汽油车所占比例为87%,之后几年巴西为了改变居住环境,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巴西的加油站主要提供添加乙醇的清洁燃料,乙醇的市场价格是汽油的一半,因此能同时使用汽油和乙醇燃料的混合燃料汽车受到市场的普遍欢迎。至2010年,巴西混合燃料汽车已占据绝对优势,其产量占汽车总产量比例达到72.1%,汽油车产量的比重下降至18.1%。

巴西汽车生产集中在七个区域,分地区来看,圣保罗地区的汽车生产企业最多,产量最高,所占比重最大。2010年,圣保罗地区汽车产量为174.6万辆,占巴西总产量的47.9%,当地的厂商包括福特、通用、本田、梅赛德斯-奔驰、斯堪尼亚、丰田和大众;其次米纳斯吉拉斯地区产量达到78.8 万辆,占比21.6%; 巴拉那地区产量达到42.3 万辆,占比11.6%;其余分别为里约热内卢占6.0%,巴伊亚占5.7%,南里奥格朗德占5.6%,戈亚斯占1.7%。

巴西汽车销量统计

近年来,随着巴西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购买能力的提升,巴西汽车销量呈迅速增长态势。至2009年,巴西汽车销量已经超过300万辆。2010年5月起,巴西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市场。随着信贷体系放宽,巴西汽车市场正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2011年,巴西汽车销量继续高速增长,达到363.3万辆。

从细分市场来看,在巴西汽车市场上,乘用车销量最大,占有绝对市场份额。近年来,在乘用车大力发展的同时,巴西的商用车市场也出现了不断增长的发展局面。

乘用车方面,2000年,巴西乘用车销量为117.7万辆,之后保持小幅稳定增长态势,至2005年达到136.9万辆,年均增长4万辆左右,2005—2010年,巴西乘用车销量持续高速增长,至2010年巴西乘用车销量达到264.5万辆,年均增量达到25万辆以上,2011年其销量为264.7万辆。

商用车方面,2000—2011年,巴西商用车总体保持稳定增长,其中轻型商用车增长趋势明显,至2011年达到77.8万辆,卡车和客车仍呈现小幅增长态势。

分燃料类型来看,2005年之前,汽油车占据巴西汽车市场大量份额,从2005年,巴西混合燃料汽车销量首次超过汽油车销量后,该车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快速增长趋势,2010年占有率高达81.8%。

分地区来看,2010年,巴西汽车销量最大的为东南部地区,市场份额占到51%,其次为南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分别占19%和15%,市场份额相对较小的地区是中西部10%、北部5%。

2000—2011年,巴西汽车进口量总体呈增长态势。2003、2004年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巴西汽车进口量出现大幅下降,之后随着经济的好转,其进口量迅速回升,至2007年巴西汽车进口量已增至27.7万辆。近几年,巴西汽车进口量高速增长,至2011年巴西汽车进口量达到85.8万辆,其中乘用车增速明显,2011年进口量达到57.9万辆,轻型商用车为27.5万辆,卡车和客车的进口量分别为4074辆和92辆。

出口方面,2000—2011年,受巴西货币不稳定、出口基础设施较差、海关流程繁琐、税收体系复杂等影响,巴西汽车出口呈现较大波动。分阶段来看,2000—2005年巴西汽车出口基本呈增长态势,至2005年增至72.4万辆,也为近十年巴西汽车出口量的峰值。2005—2009年巴西汽车出口量逐年下降,至2009年巴西汽车出口量降至36.8万辆。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渐退去,巴西汽车出口量在2010、2011年出现好转,至2011年巴西汽车出口量增至54.2万辆。

细分来看,乘用车出口市场波动较大,波动趋势基本同汽车总体出口情况一致,但波动性更大一些,商用车出口波动相对较小。2011年,巴西乘用车出口量为40万辆,轻型商用车为10.6万辆,卡车和客车出口量分别为26321辆和7832辆。

巴西一直是各国特别是美、德汽车厂商的重要市场,世界著名汽车企业均在巴西投资设厂,包括德国的梅赛德斯-奔驰和大众,美国的福特和通用,意大利的菲亚特和依维柯,日本的本田、三菱、日产和丰田,法国的标致和雷诺,瑞典的沃尔沃和斯堪尼亚,英国的路虎等。

目前,通用汽车、福特、标致雪铁龙、大众、菲亚特、雷诺等各大汽车制造商都已宣布将加大在巴西的投资,同时我国自主车企奇瑞、江淮、长城、力帆等也加大了对巴西的开拓步伐。

从市场份额来看,2011年占据巴西汽车市场份额最大的是菲亚特,其市场份额达到20.76%,超过总销量的五分之一,其次为大众占19.37%、通用17.4%、福特10.31%,CR4达到67.84%,市场集中度较高。

巴西汽车市场未来展望

近几年,巴西汽车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0年,巴西汽车工业产值达到835.86亿美元,占工业产值的19.5%,占GDP的4.01%,巴西汽车工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巴西的重要支柱产业。

2011年至今,巴西汽车业受经济停滞不前影响较大,为了振兴处于衰退边缘的汽车工业, 在2012年5月22日推出了一项价值超过10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以重振苦苦挣扎的汽车业,同时财政部将削减金融交易税用于汽车贷款,央行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确保这些资金用于汽车行业。

未来,随着巴西国内经济的逐步好转及财政刺激政策效果的显现,巴西汽车工业将得到良好发展。

从企业方面来看,从1996年至2010年,巴西汽车行业投资总额高达300亿美元,汽车生产能力上升到年产365万辆,该数字在未来几年仍将持续增长。从目前来看,各大汽车制造商十分重视巴西汽车市场,也纷纷在巴西扩大产能或新建工厂,包括梅赛德斯-奔驰将对位于巴西圣保罗州圣贝尔纳多-杜坎普的工厂生产线进行扩建和现代化改造,计划使日产量增加25%,丰田公司也在积极筹划在巴西购地建新厂等。

因此,无论从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是从企业投资扩产情况来看,巴西汽车工业未来均将继续良好发展,产能也将得到提升。

未来几年,巴西将举办多个国际重大赛事,包括2014年第20届世界杯和2016年第31届夏季奥运会等。国际重大赛事的举办,国家和政府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改建和扩建,其中,巴西政府投资114.8亿雷亚尔(约合65.2亿美元)用于世界杯期间的城市交通系统建设,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将投资111亿美元,交通运输占50%。

道路交通的改善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汽车总体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对商用车的刚性需求较大。

在巴西汽车市场上,乘用车需求最大,销量稳步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渐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商用车需求增长迅猛,在巴西的商用车产品系列中,主流车型是轻型商用车,客车的比重较小。

投资机会分析篇(11)

一、机会研究的概念

机会研究是一系列有关投资活动的起点。是在将项目意向变成项目建议过程中,对所需的参数、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的主要工具。它应分析涉及项目的以下各项:自然资源、生产要素、经济规模、相关产业、衍生产业、政府政策、环境影响、市场分析、国际行情等。

机会研究包括一般机会研究和特定项目机会研究。

一般机会研究包括地区研究、产业研究、资源研究。

地区研究:设法确定在一个特定地区的机会,例如在四川省,在川西平原,在三峡库区等等。

产业研究:设法确定在一个限定的工业部门内的机会。例如在化肥行业,在饲料添加剂工业,在工程塑料工业等等。

资源研究:设法确定以利用自然资源、农产品和工业品为基础的机会。例如天然气加工工业,发酵工业,金属加工工业等等。

一般机会研究所确定的是项目清单,而特定项目的机会研究所确定的是清单中遴选出来的特定项目,因而特定项目机会研究通常应放在一般机会研究之后进行。

特定项目的机会研究,是将一个项目意向变成简要的投资建议,它比一般机会研究更为常见,它的目的是迅速而经济地确定一项投资可能性的明显论据,刺激投资者企业家作出响应,机会研究成果最好属于商品范畴,企业家选择的余地较大,而项目建议书是“由企事业单位、部门”编报的,选择的余地较小。

二、企业管理中的机会研究方法

1.内外在分析。内外在因素分析法是研究企业内部状况与企业所处的外部行业大环境的研究方法。内外在因素分析法较好地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纳入一体,但这个方法最大的缺陷在于它是一个静态的分析方法.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要求。

2.SWOT分析。SWOT分析是使企业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协调的研究方法。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然后再确定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SWOT分析法”虽然是一个很好的分析工具,但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第一,“SWOT分析法”不够准确。例如。如果不从产业结构与企业竞争优势来分析。有很多因素很难去断定对本企业到底是机会还是威胁;再如,很多企业的优劣势也不是显而易见的。而要视企业条件和产业关键因素而定。第二,“SWOT分析”重在长期的目标,而对厂商每天要面对的竞争战略的判定也必须通过产业分析作为其基础。

3.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是Michael Porter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这是一种分析企业内部环境的研究方法。

“价值链”的作用在于将企业的总体经营过程划分为具有不同功能的活动。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就是这些具有不同功能的企业活动的集合。这些活动又可以被划分为两个大的类别: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按照Porter的定义,“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而辅助活动则“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公司范围的职能以相互支持”。

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又可以划分为更加详细的类别,比如,基本活动可以划分为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营销和售后服务:辅助活动可以细分为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和采购。

价值链分析更适合用于对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分析,而不适用对行业的投资机会的分析。

三、发挥机会研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在初步筛选投资机会后,根据对企业拥有的资源分析,运用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的缩写,即优势、劣势、机会、对手)分析法,结合外部环境及其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制定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作为企业综合性战略,是企业制定未来至少l5年甚至30年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阶段性发展计划。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必须具有前瞻性,能够把握世界经济的潮流和发展方向,了解未来市场的变化、社会的需求、科技的进步,以此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2.制定投资战略。把握好投资机会的关键,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好投资战略,明确投资方向和投资组合。通常企业投资战略主要依托企业富有竞争力的核心资源进行发展,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合理运用企业的外部资源。投资战略一般都是依靠企业拥有的强大资金、技术、人力、管理等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可利用资源,并以此来发展和壮大自己。制定投资战略要分析即将进入的行业技术结构、技术水平和竞争结构差异及平均利润率水平,战略方向要面向产品和市场的发展。

3.把握投资方向。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投资战略,结合外部经济环境及国家经济政策,根据不同行业特点,进行科学地分析评估,选择具体的投资方向。在选择投资方向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析企业的产品结构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国家鼓励发展类的产业,还是限制类的或是禁止类的项目。

企业的投资方向主要包括:投资开发项目、填补市场空白项目、技术优势项目、配套加工项目、公用市政项目、政府鼓励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等。

企业投资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才能使企业真正得到发展。对产品有一定的市场容量的企业,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改造的力度,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对产品市场饱和、竞争剧烈的企业,要大胆调整产业结构,转产新产品;对产品单一、利润空间有限的企业,要推进多元化或上下游一体化战略;对达不到规模效益的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之产生规模效益;对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改造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

四、结束语

机会研究是投资项目前期工作最基础的工作。是进行项目建议书之前的准备性调查研究。它是提出项目设想,重点是投资环境分析,确定投资方向是指为寻找有价值的投资机会而对项目的有关背景、资源条件、市场状况等所进行的初步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以能满足投资者捕捉投资机会,决定是否发起项目,它是项目前期工作的起点。机会研究的方法主要是依靠经验进行粗略的估计,参考类似项目套算,精确度不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