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年患者临终护理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1 提供舒适环境。
临终老年患者应安排单人房间,室内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湿度适中、空气新鲜、避免噪音。其目的是让老年患者安静舒适的休息,最大限度地为老年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治疗环境,让老年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中度过最后时光。
1.2 做好基础护理 。
帮助老年患者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勤翻身,勤拍背,以预防褥疮、肺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密切配合医疗,及时准确地完成各种治疗和护理任务,如输液、吸痰、吸氧和采集各种化验标本等,不随意终止各种维持生命的措施。
1.3实施心理疏导 。
临终老年患者的心理极为敏感、复杂,心理护理是临终老年患者护理的重点。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老年患者真实的想法,随时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根据各自不同的职业、心理反应、社会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进行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
1.4切实做好临终老年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 。
家属是老年患者的亲人,也是老年患者的精神支柱。家属的精神痛苦会影响老年患者的情绪变化,使老年患者症状加重,因此要做好老年患者家属的工作,促进家属的心理适应。
1.5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
融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减轻老年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痛苦。护理人员应站在老年患者的角度,体察他们的需要,并运用敏锐的洞察力,适当地将患者内心的情感反映出来,使他感受到被了解及接纳。
2 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基本要求
2.1护士要具有亲切温柔自然的表情。
温柔、亲切、自然会使患者无戒备心理容易接近,使患者具有安全感。
2.2护士要具有镇定自若的眼神。
护理人员镇定自若或忧郁惊恐的眼神都可做为导体给予患者不同刺激,眼神惊恐会使患者慌乱,眼神凝注会使患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怀,眼神镇定会使患者放松对死亡的关注,增加面对死亡的勇气
2.3护士要具有准确表达语言的能力。
恳切语言是一门艺术,在临终患者的护理中对语言有更高的要求,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年龄、职业等层次的患者要使用不同语言,语言恳切真挚,语速稳健和缓并配合非语言交流的方式如抚摸等,使患者在生命最后一刻处于被关怀体贴慰藉之中,濒死者进入死亡阶段后视力模糊、语言困难但听觉保留时间长,护理人员在床边既不能窃窃私语以免增加患者猜疑焦虑也不能毫无顾忌,讨论病情防止患者受到意外刺激。
2.4护士要具有动作敏捷轻柔的操作能力。
对临终患者实施护理措施时动作要特别轻柔敏捷,有序操作准确尽量降低人工呼吸机等各种抢救设备噪声,增加舒适度。
3 临终患者不同心理阶段的护理
3.1否认期的护理。
否认是患者抵御严重精神创伤的一种自我保护心理,护士在此阶段应与患者坦诚沟通既不要揭穿患者的防卫也不要对患者撒谎,要了解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程度理解患者心情,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维持他们的适度希望,缓解其心灵创痛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逐步面对现实。
3.2愤怒期的护理。
此期护士应把愤怒看作是一个健康的适应性反应,对患者是有益的,而千万不能把患者的攻击看作是针对某个人的并予以还击,对患者不礼貌的行为应忍让克制同时也应做好患者家属工作,共同给予患者关爱、宽容和理解使他们能发泄自己的愤怒宣泄他们的感情,并在必要时辅以药物稳定他们的情绪,尤其被事业家庭、子女等困扰的中年患者,发怒时要充分理解尊重他们的人格,护理上尽量做到仔细、动作轻柔,态度和蔼可亲得到患者的谅解。
3.3协议期的护理。
此期患者尽量用合作和友好的态度来试图推迟和扭转死亡的命运,因此护士应理解这个时期的心理反应,对患者是有益的,应抓住时机主动关心患者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动和希望,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并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减轻痛苦控制症状。
3.4忧郁期的护理。
此期护士应允许临终患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悲哀,尽量安抚和帮助他们允许家属陪伴,让患者有更多时间和亲人在一起,并尽量帮助患者完成他们未竞的事宜,此期患者有强烈的因孤独产生的关怀需要,虽然患者有时会有独自静一静的想法但不可误解患者喜欢孤独,事实上是患者担心自己害怕孤独造成家人情感上的负担与不舍。这种心理反应是家属和护士在提供爱心的支持与关怀时应特别注意的地方。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76-01
晚期恶性肿瘤在临床中十分常见,老年人群是高危人群,具有十分高的死亡率;现阶段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主要是控制与稳定病情,避免和防止肿瘤的进一步恶化与发展[1]。本文选择于2012年到-2013年期间我社区的恶性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对象,具体信息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患者均经临床症状、影像学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介于60-79岁之间,平均年龄(70.2±9.3)岁;其中属于肺癌13例,胃癌12例,肠癌10例,肝癌7例,乳腺癌5例,卵巢癌3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介于61-82岁之间,平均年龄(71.2±8.8)岁;其中属于肺癌14例,胃癌13例,肠癌9例,肝癌8例,乳腺癌4例,卵巢癌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于上述基础上展开临终关怀护理,具体如下:
1.2.1 常规护理:优化患者的生活环境,根据患者的喜好和性格安排布置患者的病房,保证患者病房的干净整洁,并保持病房的安静以避免患者受到打扰影响;患者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并定期接受放疗、化疗治疗,通过肠内营养支持的方式改善器官的功能与免疫状态,从而缓解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毒副反应。
1.2.2 临终关怀护理:①心理护理。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不良的心理情绪,消极对待治疗甚至拒绝治疗,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恶性肿瘤患者对生命的尊重与治疗的信心;将部分抑郁的恶性肿瘤患者与乐观开朗的患者安排一起,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支持与鼓励。②疼痛护理。恶性肿瘤不仅保守疾病存在的症状,同时由于长期放化疗治疗会导致患者免疫力降低,会引起持续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疼痛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显著。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疼痛情况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必要时可以尝试应用安慰剂和针灸镇痛。③饮食护理。患者由于长期的放化疗治疗以及心理等因素可能会出现食欲降低、腹胀、恶心呕吐的症状体征,因此护理人员尽量提供患者喜欢的食物,以高热量、优质蛋白质、丰富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有必要时可鼻饲进食。
1.3 效果观察。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SCL-90主要包括抑郁、焦虑、躯体化、恐怖、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以及偏执等九大因子,分值越高表示该项症状越严重,于护理前、护理后2周、护理后4周、护理后6周以及护理后8周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相差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护理2周、4周、6周、8周后患者的SCL-90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显著(P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X±S,分)
3 讨论
肿瘤的发病原因只要包括物理致病因子、化学致病因子以及病毒致病因子,早期患者的症状并不明显,而进入晚期,患者会表现出消瘦、无力、食欲下降、胸痛胸闷、睡眠质量下降等症状体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很大程度上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恶性肿瘤的患者通常治愈的可能性较低,主要通过药物对症治疗和放化疗治疗控制和稳定疾病,绝大部分的患者以死亡告终,因此患者通常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如焦虑抑郁、恐慌、偏执、精神失常等不良心理状况,对患者的产生十分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对恶性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经护理后患者各阶段的SCL-90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加强社区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慌敌对等不良情绪,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维持自身的尊严意义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中图分类号] R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a)-0128-03
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相关科学、护理、心理、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1]。随着干休所老干部群体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临终关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2]。临终关怀的任务是使老干部患者在有限的生存期内,在充满人间温暖的氛围中安详而平和、舒适而有尊严、无憾无怨地离开人世。干休所医护人员接触临终老干部患者的机会最多,对临终关怀的认知水平和行为特征直接影响着临终关怀的质量和发展。该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来探讨干休所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的认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开展临终关怀提供依据。现选取2010年2月―2012年12月收治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该次调查对象为干休所在职医务人员,其中医师120名,护理人员80名。男性76名,女性124名;年龄最小22岁,最大56岁,平均31岁。大学本科128名,专科65名,中专7名。高级职称40名,中级职称82名,初级职称78名。从事老干部保健工作20年以上24名,10~20年81名,5~10年52名,5年以下43名。
1.2 调查内容
干休所医务人员临终关怀知识的获取途径、对临终关怀知识的认知、对从事老干部临终关怀的行为特征、希望加强学习临终关怀的相关知识等。为了更清楚地反应调查对象的态度强弱程度,部分试题采用利克特式量表的五级记分方法,对正向问题记分为: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不确定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对负向问题反向记分。对于医务人员的行为及知识需求参照其态度情况进行5级记分。
1.3 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形式,由笔者亲自发放,调查对象自填问卷,统一指导语,但不做引导回答。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均为有效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100%。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统计数据,计数资料数据以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临终关怀知识获取途径
干休所医务人员临终关怀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为学校后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而学校获得仅占21%,学校后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占79%。干休所医务人员临终关怀知识获取途径见表1。
2.2 临终关怀知识认知情况
对于临终关怀的对象,66名干休所医务人员认为是患者,占33.0%,134名医务人员认为应包括患者及家属,占67.0%。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概念、宗旨和内容的认知情况见表2。
2.3 临终关怀行为特征
调查显示,干休所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及行为多比较积极,能最大限度为患者创造良好医疗环境;积极开展死亡教育,消除患者及家属对死亡的恐惧心理;积极控制不适症状,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痛苦;选择适宜时机告知患者及家属真实病情;并积极对患者家属试试临终关怀。该组内容努力控制疾病疼痛得分最高(4.12±0.64);告知患者真实病情得分最低(3.32±0.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对临终关怀知识的需求
加强临终关怀知识教育是提高临终关怀认知水平的重要环节。调查中有58.3%的医务人员表示需进一步加强有关临终关怀知识培训,重点是对患者及亲属生命伦理教育及不良心理安抚技巧,与亲属关怀知识及症状控制方法知识需求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终关怀是一门涉及医学、护理、心理、社会、伦理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学科,而医务人员处于临终关怀的最前沿,是临终关怀工作的主体,其知识认知与态度行为对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3]。
3.1 临终关怀知识的获取途径
该调查显示,干休所医务人员临终关怀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为学校后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而学校获得仅占21%,学校后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占79%,说明学校对临终关怀教育缺失。这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①临终关怀在我国起步较晚,自1988年天津医学院成立首家临终关怀机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20余年时间,我国20~21世纪初毕业的医学生,基本未涉及临终关怀知识内容。②目前即使医学院校涉及此项内容,也多以讲座形式,并未列于必修课程。彭琰等[4]于2007年9月,对全国135所本科医学院、医科大学和中医学院教育工作者发送自拟问卷调查表,结果显示,有临终关怀教育的大学为12所,开设必修课的仅有7所。军队院校培养的医学生,临终关怀的对象,在战争环境下,以士兵个体为主,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关注的对象方包括患者家属[5],均未将老干部临终关怀列为教育内容。目前,总后卫生部委托各军医大学专门为干休所医务人员开设的全科医师轮训班,较为系统的介绍临终关怀的发展史、国内外现状、社会伦理问题、临终期相关症状控制、心理援助、死亡教育等,是干休所医务人员获取临终关怀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医学院校临终关怀系统知识的教育,是保证临终关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3.2 临终关怀知识认知状况
该调查显示,对临终关怀的概念、内容、宗旨完全了解的干休所医务人员分别为49.0%、48.5%、44.0%,均明显高于郭辉等14.7%、9.6%、6.6%[3]的调查结果。这与3方面的因素有关:①郭辉等与本文调查时间相隔数年,在这数年中,我国临终关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6]。②2010年,由总政干部部和总后卫生部联合颁发《军队干休所卫生工作考评标准》,把对老干部临终关怀作为医疗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将老干部临终关怀工作情况作为评先创优的必要条件,并提出具体要求,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对老干部的关怀,无疑也是对老干部临终关怀工作的一个极大推动[7]。③干休所离休老干部年龄均在80岁以上,普遍进入“两高期”,每年都面临着老干部的离世,临终关怀已成为干休所一项常态医疗保健服务项目。目前干休所临终关怀服务,已达到“4赢”的目标:即“患者赢”,老干部获得生活品质的提升及善终;“家属赢”,因生死两相安而使家属顺利度过哀伤期;“卫生所赢”,圆满完成了最终的医疗使命;“国家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8]。
3.3 临终关怀的行为特征
该调查显示,作为干休所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及行为是积极的,正向的,他们对老干部的临终需求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在医疗实践中面对临终患者多积极进行症状控制和心理援助,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其生命质量,维护临终患者的权利和尊严,让临终患者安详、无憾地到达生命终点。但临终关怀不同于一般的医疗服务,它对从事这一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心理承受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从事临终关怀的医护人员应具有高尚的医德,有同情心、爱心、有高度的责任感,有较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能对患者及家属突发事件进行适当的处理,还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医护技能[9]。该调查中,干休所医务人员临终关怀行为特征中最为重视的内容依次为:努力控制疾病疼痛,积极开展死亡宣教,关怀患者亲属,创造良好医疗环境,告知患者真实病情。另外,通过调查还发现,从事老干部保健工作时间越长,对老干部临终关怀的积极性就越高,掌握临终关怀的技能就越娴熟。
3.4 临终关怀知识需求
该调查显示,58.3%的干休所医务人员希望更加系统的学习有关死亡及临终患者的医护技术,重点是生命伦理教育与心理安抚技巧,而亲属关怀知识与症状控制方法知识需求相对不很迫切,这与前者学科相对较新,而后者与日常医疗保健工作紧密相连有关。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医疗关怀服务,它集医学、护理学、伦理学、以及心理学于一体,是在医学不能最终解决病痛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心理疗法和暗示疗法,进而从精神和心理上去关心和安抚每一个病人,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生存的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从而以正确态度面对死亡[10]。国内有关资料显示,41.1%的医院提供的临终关怀重点是疼痛控制,而心理服务比重仅为35.1%[11]。《军队干休所卫生工作考评标准》中明确要求“重视临终关怀工作,掌握临终关怀知识、理念与方法技巧”。虽然军队还没有开展大规模的临终关怀技能培训,但干休所作为一线医疗机构,老干部临终关怀需求日趋增加,应采取多种形式,自行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临终关怀生命伦理及心理安抚知识与技巧,按照《干休所工作条例》要求,积极开展临终关怀工作,为老干部提供亲情化、人性化、精细化服务[12]。
通过对我区部分干休所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服务认知度及行为的调查,证明干休所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的认识是清楚的,态度是积极的,行为是自觉地,但要加强低资历医务人员的思想教育,使其从事老干部临终关怀成为自觉行动。同时干休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让医务人员普遍接受临终关怀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培训,从而树立正确的临终医护观,主动为临终老干部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奉献爱心,让临终老干部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满意地达到生命的终点。
[参考文献]
[1] 姜学革,杨晶,夏文俊.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的需求的调查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0):1406-1407.
[2] 秦根生,孙红娟,刘勇,等.在干休所开展临终关怀工作初探[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2,14(1):63-64.
[3] 郭辉,李小惠,范爱飞,等.某院肿瘤相关科室医务人员临终关怀认知现状调查[J].护理学报,2009,16(6B):9-11.
[4] 彭琰,张杰,王治仁,等.医科院校临终关怀教育初步调查[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3):286-287.
[5] 顾珊,常运立,杜萍,等.军事医学院校“死亡教育”的伦理诉求[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750-751.
[6] 尚巧玲.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3):65-66.
[7] 郭雨禾.干休所卫生所规范化建设与服务管理[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1(3):263-264.
[8] 李萍,张梦梓,吴荣彬.干休所开展临终关怀工作初探[J].人民军医,2011,54(8):655-656.
[9] 杨晶,杨萍,刘玉春.老年病房护士对死亡及临终关怀的认知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4,19(9):14-16.
[10] 杨莉,刘慧.临终关怀与心理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0(3):156.
1.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2013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本报告提到,2012年我国老龄化水平达到14.3,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94亿,预计2013年老龄化水平达到14.8%,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与此同时,老年人口的内部变动致使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是高龄老年人口持续增长,2013年比2012年增长100万人,达到0.23亿,而且这种年均增长100万的趋势将持续到2025年。二是失能老年人口持续增长,2013年比2012年增加150万人,达到3 750万。三是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增长较快,2013年突破1亿人。四是空巢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2013年也已突破1亿人。五是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逐渐增加。因为实行计划生育的那一代渐渐步入老年期,加上独生子女的风险因素,没有子女的老年人持续增加。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我国人口年龄分布已经远远超过国际标准,过早地进入老龄化时代。
快速的高龄化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是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加之疾病谱的不断改变,导致老年人死亡的疾病有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老年人患有的这种疾病均有发展相对缓慢的过程,导致很多老年人在疾病和痛苦中徘徊。而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部分,这些老年人在临终之际只有一个子女照顾,致使老年人照料成为一个大难题。二是伴随着快速的老龄化使劳动力数量减少,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劳动生产效率。而且,通过社会或者市场商业化养老机构来供养和照料他们难度很大,现阶段我国社保基金缺口较大,给目前老年人照料造成很大的困难。
2.能够有效节约卫生资源。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而且这种局面在短时期内也不会有较大改变。因此,要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讲,要坚持最有效的原则,从人道主义观念出发,关注生命质量。对那些身患不治之症的病患来说,除了自身承受巨大的病痛折磨,甚至还会花费巨额的医疗费用。尽管临终关怀需要社会支付较多的服务费用,但相比临终病患的医疗费用而言,它将会使这些节约的费用转移到其他人有结果的治疗上,使医疗保险费用发挥最大的价值。临终关怀改变了过去医疗机构对任何病人都进行医治的做法,而是承认对某些患不治之症的病患无法救治的客观事实。通过设立临终关怀机构对他们提供舒适的照料,而不是消耗无谓的卫生资源,这才是真正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的精神。
二、我国临终关怀面临的问题
临终关怀在我国发展了近20年,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差很远,这也与我国老龄化规模和速度不成正比。目前,我国临终关怀面临以下问题:
1.总体水平低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相继创办的临终关怀机构大约有200多家,基本能维持运营的有100家,从业人员在4-5万人。而随着老龄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疾病谱的变化,老年人医疗保健和照料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与此相关的临终照护也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我国目前的临终关怀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覆盖率低,总体水平低下。具体表现为:一是临终关怀覆盖率低,从业人员缺乏。目前人口老龄化规模不断扩大,癌症患者逐年增加,这就导致我国居民对临终关怀需求日益强烈。而现在临终关怀机构覆盖率还很低,供需矛盾加剧。二是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待提高。
2.传统伦理思想的束缚。首先,我国传统的生死观过分强调生的问题,缺乏对死亡本体性研究,因而造成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从而避谈这个问题。中国人的生死观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必然导致人们对死亡缺乏理性的认识,面临终关怀必然要和病人及家属谈论死亡问题,因此,临终关怀和我国传统死亡观存在着内在冲突。其次,在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强调百善孝为先,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些表明孝是评价人们行为准则的最高标准。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不管父母亲人患有何种绝症,儿女及家属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治疗,而不能放弃,否则就会背上不孝的罪名。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忽视了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感受,更忽视了老人的生命质量和死亡尊严。在这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我国临终关怀机构受到冷落,往往出现空床的现象。
3.缺乏社会资源的支持。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不仅需要精神的支持,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尤其是在资金和医疗政策方面的扶持。凡是接受临终关怀的病人,一般都是采用姑息治疗,使用药品一般也都是比较便宜的,因此,临终关怀机构的收入相较一般医院收入相对较少。但是临终关怀机构对病房设施等投入相对较高,这就导致一般临终关怀机构入不敷出。而且,临终关怀机构人员需要进行培训,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果没有国家财政和社会资金的支持,这些机构存在的基础就没有了。目前,政府财政对临终关怀机构支持比较少,阻碍了这些机构的发展。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实力有限,医疗保险覆盖面还不够大,导致临终关怀机构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
三、发展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积极推进临终关怀理念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更加关注死亡的过程。身患绝症的病患在后期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通过临终关怀能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能够安详、舒适、有尊严的离开人世。发展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必须要进行大力宣传教育,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接受这种临终关怀文化。一是开展死亡教育,树立正确的死亡观。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束缚,绝大部分人不能正确认识死亡过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是对传统死亡观念的巨大冲击,人们需要加强死亡教育,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这样能帮助病患亲人缩短病痛过程,提高生命质量。在很多发达国家,死亡教育已经是学校教育的一门学科,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医疗机构,都能接受这种教育。而我国开展死亡教育的学校或医疗机构都很少,这就需要我们在医学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尽快增加相关死亡教育课程,使医护员工正确对待病患的死亡,并能指导病患家属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二是对传统观念的重新理解和认识。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孝在人们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观念要求善始善终。而当今对孝和善终的认识异化,对临终病人的过度治疗,不关心病患的临终感受,病人死后大操大办,这都不是孝的真正表现。孝敬父母,要估计父母生理和心理上的感受,使他们得到关心和尊重。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2
一、绪论
随着社会转型的发展,老年朋友的临终关怀问题逐渐凸显。传统的死亡模式人们对临终关怀认识的影响、日益小型化的家庭结构使子女无力对老年人进行细致的家庭照顾、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等成为主要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人们对有尊严死亡的关注等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人们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关怀临终者、让临终者“善终”“优逝”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老年人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老年人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及心理护理。临终关怀通常整合了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的力量,成为一支跨学科、专业性又很强的队伍来共同参与完成的,承担了包括治疗、护理、控制疼痛、减除病人及家庭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等一系列任务。
老年人临终关怀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对老年人的关怀,通过对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帮助来减轻老年人在临终时的痛苦,使他们能够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二是对家属的关怀,主要专注于老年人家属的心理。社会工作的介入主要针对老年人和家属的心理问题提供一些专业方法来减轻他们的痛苦,达到临终关怀的目的。
二、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临终关怀的意义
(一)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维护生命尊严。传统的临终关怀主要以医疗关怀为主一般来说,医疗行为主要以治愈疾病为目的,并未着眼于老年人临终的特殊需要进行关怀与照顾。而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临终关怀,可以更好地协助医护人员,缓解或解除老年人生理上的痛苦以及心理上的不安与恐惧,极大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使老年人带着人世间的温暖静静地有尊严的离世,并且使家属的悲伤情绪得到有效的缓解。
(二)通过宣传教育改变人们错误的死亡观念。目前我国仍缺少有效的关于死亡的教育,绝大部分人对死亡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对死亡怀有恐惧心理,也不能接受这一事实。美国学者Kubler Ross提出人们在面临终老问题上总要经过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五个临终心理发展阶段,而开展老年人临终关怀,就是让老年人平静地度过这五个阶段。社会工作者在与老年人及其家属接触时,可以利用社会工作理论与专业方法适时地开展有关死亡教育的一些活动,使他们意识到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也属于生命的一部分。社会工作介入可以降低老年人对死亡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死亡。
(三)减轻老年人家属的悲伤使其顺利度过悲伤期。老年人临终前后,其家属心里必然承受痛苦和折磨,最终给自己留下阴影,而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可以使家属顺利度过哀伤期。社会工作者对老年人家属的安抚和照顾可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生死观,使老年人家属保持平缓的心态,积极配合对老年人的护理治疗;同时在老年人去世之后,老年人家属的悲伤情感也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使之不至于破坏老年人家属的正常生活,使之能够正常地生活下去。
三、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临终关怀的途径
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一种专业的助人学科,有其独特的优势如专业的价值理念、专业的服务过程、专业的伦理守则,同时还可以通过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来解决老年人的心理等问题以及老年人家属的问题,使老年人能够更好的走完余生。
(一)个案工作对老年人临终关怀的介入
个案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一,是指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感情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其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良好的正常状态。
临终老人常常会在心理上、情绪上出现各种问题,个案工作介入老年人临终关怀,主要在于为临终老年人及其家属提供心理上的辅导和情绪的支持,以帮助老年人能够正确认识现状,明白死亡对于人生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帮助老人做好面对未来的打算,并做好当下的安排,调整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跨专业资源整合的作用,协助其他团队成员对老人进行全方位的呵护,如医护人员对老人的治疗和疼痛的减轻,心理学工作者对老人的心理平和和情绪稳定等工作协调和协助。最后,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临终的老年人计划其临终生活,帮助老年人进行后事的交代工作做出葬礼计划,也可以帮助老年人完成一些特殊的心愿。社会工作者帮助老年人找到生命中有意义的事情以及存在的价值,使老年人回顾自己的人生,并为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了解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并无悔地与他人道别。
个案工作的对象除了老年人,还要为其家属进行服务。在老年人去世后其家属也承受巨大的痛苦和折磨,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安抚照顾老年人家属,使家属在对老年人的后事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机构,共同完成对老年人的临终关怀,从而能够使老年人善终;另一方面,使老年人安安静静地离开人世,也使家属能够平静地度过悲伤期。因此,为家属提供悲伤辅导也成为社会工作者临终关怀工作内容之一。一般来说,丧失亲人的家属都会产生悲伤甚至一些反常的行为,悲伤辅导的目标就是为了帮助家属适应因亲人去世而引发的各种情绪困扰而提出的,使他们及时调整不良状态,从亲人离去的悲痛中释放,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
(二)团体工作对老年人临终关怀的介入
团体工作也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它是通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协助团体成员增进社会功能,以及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问题的方法。团体工作介入老年临终关怀,可以通过建立临终老年人团体和临终老年人家属团体两种团体形式,相互提供支持和帮助,从而促进老年人临终关怀事业,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首先,建立临终老年人团体。临终老人群体是属于同质性极高的群体,社会工作者据此把临终老年人组成带有自质的小群体,通过引导,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老年人朋友获得经验的分享、人生的感悟和精神的支持,从而促使老年人建立良好的精神状态,消除其面对死亡的消极心态。社会工作者经常可以组织一些活动,为临终老人提供一个积极的支持平台。
其次,建立临终老年人家属团体。把临终老年人的家属组成一些相似性群体,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相关活动,为大家构建相互交流平台,促使家属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彼此能够从其他有类似经历的朋辈处获得精神支持和生活鼓励,获得建立相互支持网络,彼此之间分享照顾老人的经验,这种经验的分享可以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家庭护理质量,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维护生命尊严,从而让老年人更加舒适地度过余生。
(三)社区工作对老年人临终关怀的介入
社区工作也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之一,它是以整个社区及其居民为服务对象,提供助人的、利他的服务方法。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临终关怀,主要是通过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开展有效互动,整合社区所拥有的资源,为临终老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社区居委会和相关机构建立联系,利用专业技能开发、整合社区内物资、人力等各种资源,为临终老年人营造一个更适合他们晚年生活的舒适、便利的社区环境。对社区其他人士进行关于老年人临终关怀的宣导,从人文关怀上为老年人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从而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进行家庭访问、社区活动(如茶话会),邀请相关机构(如非盈利组织)和专家讲解相关的知识,为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方法,促进老年人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四、结论
老年人临终关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社会工作者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社会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社会工作真正介入老年人临终关怀,还有一段漫长的路。因此,我国的老年人临终关怀事业需要老年人及其家属的支持,也离不开政府和其它机构的支持。社会工作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应用专业的方法来帮助老年人,其着眼点既在于发挥社会工作的优势,也在于发挥其专业的工作方法来解决老年人的困境。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临终关怀符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也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因此,社会工作介入老年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余生生活质量和家属的生活质量人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随着全球性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临终关怀日益受到关注与需要。“生命需要尊严,当一个生命在走向结束的时候,尊严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给临终老人以关怀、帮助与支持,提高其在人生最后一个阶段的生命质量,是对其尊严的最好维护。
一、临终关怀的缘起及含义界定
“临终关怀”英文翻译为“Hospice Care”,其现代意义始于英国,由桑德博士(Dr.Saunders)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之后,加拿大、美国、法国、中国香港及台湾等60多个国家、地区相继开始了临终关怀服务。1988年7月,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在我国也开始了不断的探索与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对临终关怀的定义是:临终关怀是一种照护方法,通过运用早期确认、准确评估和完善治疗身体病痛以及心理和精神疾患来干预并缓解患者痛苦,并且以此来提高罹患威胁生命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江苏省老年学学会特约研究员刘鸿义在《试论老年人临终关怀》一文中指出,临终关怀是对那些现代医学治疗无望的病人实施缓解其极端痛苦、维护其至死尊严、增强其对临终时的生理、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并帮助临终者及其家属提供立体化社会卫生服务,让临终者安宁的走完生命最后历程。
二、从社会工作角度对临终关怀的研究
国外有关临终关怀的文献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文献强调了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美国学者Mularski认为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服务中应尊重病人价值,同时也为其家庭成员进行哀伤辅导。强调从事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必须有专业的护理技能和法律知识储备,必须在进行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沟通训练等的基础上方能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国内学者主要针对社会工作和临终关怀的关系、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和角色以及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三大方面进行研究。刘黄龙提出,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临终关怀有契合之处: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基础就在于人道主义,这种将人的尊严与权力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观念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管健、常子奎在阐述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和角色时提出,社工可以向病人提供意见咨询和心理辅导、可以缓解病人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可以使临终患者没有痛苦、带着温暖离去。
三、临终关怀的内容研究
在桑德博士(Dr.Saunders)的最初的临终关怀中,她通过与病人谈心交流来评估他们的需求,了解到大部分临终患者在生命结束之前都希望得到一些能够减轻病痛的照料。等到临终关怀得到迅速发展之后,学者们将研究内容从减轻病人的生理痛苦延伸到对其心理的照料,注重对临终患者心理的关注。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临终关怀服务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临终患者进行关怀,更重要的是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教育和心理辅导。与此同时,还要安排好临终者的遗愿、丧葬事宜等,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临终患者及其的生命质量。
国内关于临终关怀的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在很多文献中都能够发现会以比较明晰的条目展开,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大方面:一,加强死亡教育,刘鸿义认为,必须通过死亡教育转变临终患者对死亡的认识;二,临终心理关怀,刘鸿义指出临终关怀应该缩短否认期、愤怒期和抑郁期,促使其向有利阶段转化;三,临终生理关怀,其重要目标就在于解除病人的疼痛;四,临终生活关怀,通过关系其饮食情况、睡眠状况、个人卫生情况等临终关怀让患者生活在温暖与关爱之中;五,对临终患者家属的关怀。临终者家属在患者临终阶段以及死亡之后的情绪、心理也同样需要支持和帮助。
四、发达国家――英国临终关怀的发展现状研究
世界上第一家临终关怀院就建成于英国伦敦,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不管是制度还是形式,英国的临终关怀事业都是相对规范和高效的。
一,服务对象及纳入标准的规范化:临终关怀服务对象是晚期病人(预期生命不超过六个月者)会有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提供医疗服务;二,服务内容全面:临终关怀服务由多方人员共同提供。其主要工作包括:控制病痛、缓解症状、减轻或消除病人心理消极情绪和心理负担、舒适护理等;三,临终关怀机构齐全,规模相对庞大:有独立的临终关怀服务机构、隶属普通医院或者其他医疗机构的临终关怀病房和家庭临终关怀病床。四,民众的参与程度高,英国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会以各种方式接触临终关怀事业。五,募集资金渠道多样,每年全国各种与临终关怀相关的慈善团体收到约1.1亿英镑的捐助,其中四分之三左右来源于社会各界临终关怀事业的支持者。六,专业人员定期培训,在各种临终关怀机构,除了具备专业知识的医师之外,注册护士以及护理人员都要定期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培训。
五、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一点思考
通过整理并学习国内外有关临终关怀事业的文献、研究成果,看到了许多值得借鉴学习的方面,希望能够给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说,我国政府在临终关怀方面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来支持并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起现有的临终关怀资源,目前的闲置浪费情况是较为严重的。另外,在此基础上,要大力推动临终关怀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的兴起、发展。
其次,目前我国临终关怀人才匮乏、专业设施也比较落后,这都需要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对于现有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人员,也要加强其专业培训,推进生死教育、临终关怀教育等。目前,国人对于临终关怀的认识还比较浅,或者说临终关怀的普及度还比较低,应该通过宣传、介绍、专业介入来增强社会对临终关怀的认同感,需求是推动其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最后,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最大的一个难题之一就是资金的支持运转。如果没有资金的投入支持,即便社会需求呼声再高也无济于事。而这一方面的工作不仅需要依靠政府的投入支持,也需要发动社会的广大资源,只有调动多方、多渠道的资金募集,才能真正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义庭.临终关怀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S.An end-Of-life care case during my work.Social work with elderly.2010.
[3]M.R.Rajagopal(England).Palliative Care:an urgent need for most of worl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2007,64(3).
临终关怀是人道主义在现代社会的最高体现之一,是人类社会最具人性化的发展,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临终关怀是由社会各层面(护士、医生、社工、志愿者、政府部门和慈善组织)组成的机构为生命处于晚期的病人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全方位的照顾与支持,创造一种安宁、舒适和温暖的临终环境,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价值和质量,让他们有尊严,愉快、安详和不留任何遗憾地离开人世。经过近40年对临终关怀的探索,现代医学一般认为:临终关怀是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支持性和姑息性照顾的医护措施。它关注的是对临终病人照顾的姑息性(Care),而非治疗性(Cure),它不以延长临终病人寿命为宗旨,而以“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减轻临终病人的身心痛楚,同时给予病人家属心理支持和帮助,使他们能坦然地接受死亡事实”为目的,从而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让病人能够安详无痛苦地离开人世。目前我国社会关注研究的主要是老年人老年初期生活这个阶段的需求,面对老年人生命历程的另一个重要阶段―临终阶段的关心和研究则十分欠缺。因此,在我国对临终病人进行临终关怀已经是一个迫不及待的问题。
一、临终关怀的内涵
(一)临终关怀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人的积极与全面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病人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质量;临终关怀以缓解病人其他相关生理症状、控制疼痛,以及减少病人心理与社会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社工等服务人员为病人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系统性的照护,尽可能地使病人平静安详地带着尊严离开人世。与此同时,给临终者家属提供社会支持与丧亲辅导。总而言之,临终关怀主要针对临终病人死亡过程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为病人提供舒适的医护环境、坚强的精神支持和温暖的人际关系,在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方面提供照护和支持服务的过程,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临终者客观看待死亡,减轻对死亡的恐惧,提高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完成最后的生命旅途,并为家属提供情感和心理支持,给予安慰和关怀。简言之,临终关怀就是让患者“善终”、使家属“好生”的一种综合性卫生医疗服务。
(二)临终关怀的目的和意义
一方面是帮助病人了解死亡,接受死亡,在人道主义的关怀下,享受良好的医疗消费,使他们能够有尊严、有意义、有价值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超脱于身体的痛苦,安详而无牵挂地离开人世;另一方面是为病人家属提供情感和心理支持,给予安慰和关怀,帮助他们直面亲人的死亡,坦然地接受丧亲之痛和将要面对的问题。在我国社会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临终关怀不仅在生活方面有利于解决临终病人的照护问题,而且在精神层面上减轻临终病人的心理痛苦,排解临终阶段病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恐惧不安,意义更为重大。
(三)临终关怀的主要内容
临终关怀实际上是运用多种形式对临终者给予生活上的照护、情感上的慰藉、精神上的满足和对人的生命尊严的维护。临终关怀用温情和爱,让死亡变得不再狰狞和恐怖。
1、理解并接受死亡是临终关怀的首要内容。
2、减轻恐惧和不安是临终关怀的基本内容。
3、控制并减轻疼痛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
4、实现临终者的愿望是临终关怀的具体内容。
5、对临终家属的慰藉与关怀是临终关怀工作至关重要的内容。
二、中国临终关怀的缘起和发展
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于1988年7月15日。该中心是全中国(包括港台地区)首家临终关怀专业研究中心,标志着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开端。而同年10月创立的中国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则拉开了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序幕。与此同时,香港爱国人士李嘉诚先生在大陆捐建了20多家慈善性质的宁养院,每年拨款2 000多万元,为关爱生命、造福人民、促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2006年4月16日,由李家熙教授发起与倡导的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正式成立,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
21世纪中国面临着人口老年化的严峻考验,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但近年来中国对于临终关怀的探索从未停止,探索中国本土的临终关怀模式,推进中国临终关怀本土化进程。已形成的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李义庭的PDS模式,让医院、社区和家庭相结合进行临终服务,旨在解除病人病痛。二是施榕的“施氏模式”,即“中国乡村临终照护”模式,主要是家庭照护,致力于发展中国农村的临终关怀事业,适应我国已经步入的老龄化社会。他认为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在乡村将大有发展。三是家庭、社区和专业医护人员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家庭为临终病人提供全部或部分医疗费用,创建满意的临终环境,并对病人进行生活照护、精神抚慰及其他帮助;社区帮助安排志愿者作为临终团队成员进行筹资;由医院或社区医疗机构的临终关怀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进行其他相关的临终关怀医护服务。尽管上述三者都力求将家庭临终照护与社区临终关怀相结合作为临终关怀的主要形式,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却仍面临着各种现实性的挑战。
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相关的医学、护理、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新兴交叉学科。临终关怀护理是随临终关怀运动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护理方式。
1 研究现状 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临终关怀护理应该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临终关怀护理应包括恶性肿瘤患者及非恶性疾病患者[1],如(1)心力衰竭患者。(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肝功能衰竭患者。(4)慢性肾衰竭患者。(5)神经系统疾病患者。(6)晚期艾滋病患者(HIV/AIDS)。(7)晚期糖尿病患者。(8)其他。如亨廷顿舞蹈症患者、临终儿童等。
1.1 恶性肿瘤患者 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关于此类报告:周玲君[2]等认为:癌症患者临终阶段症状多样、复杂,部分症状可作为预测生存期的指标。李雪红[3]等通过在恶性血液病的临终关怀护理措施认为临终关怀护理能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可以减轻患者部分不适症状,有利于患者及家通过临终关怀护理,有88.9%能有效地减轻疼痛。
1.2 非恶性疾病患者
1.2.1 晚期艾滋病患者 晚期艾滋病患者姑息护理的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陈爱珍,王琦认为:对于艾滋病的姑息护理应正确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时进行心理调整是关键,为患者提供了一种符合人性的、科学的护理。
1.2.2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神经系统疾病临终患者多是老年人,认知功能不良,生理功能丧失,生活不能自理。钟月桂[4]等对41例脑梗死临终患者的临终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等后认为通过设置临终病房、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尸体料理、悲伤护理等能改善患者临终前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1.2.3 慢性肾衰竭患者 慢性肾衰竭患者是一种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它不仅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生理伤害,同时也在心理上带来严重创伤。慢性肾衰竭患者本身也伴有很多的精神症状,故雷延兰[5]认为建立以人为本的生命价值观,将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巧妙结合,配合良好的心理护理技巧,解决尿毒症患者因长期治疗而造成的情绪和行为异常,有助于他们树立战胜疾病和对生的信心,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4 临终儿童 周玲君[6]等认为大约有25%的癌症儿童将面临死亡,当目前的治疗措施对疾病没有任何帮助时,儿童、家属、癌症治疗专家将面对巨大的医疗、心理、精神上的挑战。儿童的临终关怀作为医护人员工作的一部分,不仅包括改善患儿生活质量、保持尊严、缓解症状,而且把患儿及家属看作一个整体,在死亡前后进行生理、社会、心理以及精神的支持。对患儿、家属需求的评估以及现实目标和希望的分析,既有助于改善患儿的临终护理,也可以增加医疗工作者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2 国内外临终关怀情况比较
2.1 中日临终关怀情况比较 日本其老龄化率达到19%,被认定的需要服务机构照顾的65岁以上老年人超过350万人。康凤英,金川克子[7]等通过中日社区护理体系和课题的比较发现,日本的社区护理由公共卫生护理和居家护理体系构成并统和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诊疗、照护功能。而我国社区护理面临着确立法律保障,开发公共卫生护理事业,完善体制构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扩展服务对象,充实服务内容,改革专业教育等需要完善的方面。
2.2 中美临终关怀情况比较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人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学者Leininger博士则认为护理的本质是关怀。美国的临终关怀有许多是值得我国借鉴的:如:(1)美国的临终关怀医院有不同的类型,大多数属于非赢利机构。(2)美国的临终关怀已经走上制度化道路,临终关怀服务大部分纳入到医疗保险之中,从而扩大了临终关怀服务的覆盖面。(3)美国的临终关怀发展过程还表明,仅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是不够的,临终关怀的推广需要人们在观念上进行一场革命。
其他国家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一些政策,例如英国和爱尔兰出台了详细的政策,鼓励社区建立整体性的、有效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体制;澳大利亚要求全科医生加强包括姑息护理在内的多学科的小组制照护知识[8]。
3 当前临终关怀模式及临终关怀服务机构
3.1 当前临终关怀模式 黄天士1988年于天津医学院在成立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后,具体实施的模式比较公认的有施榕的“施氏模式”和PDS模式。“施氏模式”主要着眼点在乡村,其核心是家庭临终照护,他认为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应该在广大农村发展。PDS模式以解除患者的病痛为中心;坚持临终关怀医院、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与家庭临终关怀相结合;坚持国家、集体、民营相结合;坚持国家、集体、社会相结合。
3.2 当前常见的临终关怀服务机构
3.2.1 专业的临终关怀医院 如我国北京松堂医院、英国的圣克里斯多福临终关怀院等。在这些专业性医院中,一般设备先进,人员配备齐全,独立服务性强。但因其设施要求较高,费用要求亦高,只宜少量逐步建立。
3.2.2 综合性医院的附设病房 这种形式较为多见,既可节省人力物力,又有利于医护人员及其他专业人员再学习、再提高,有利于普及临终关怀知识。同时在费用上可以减轻部分病人的负担。
3.2.3 家庭临终关怀 是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的临终关怀。可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基础。
3.2.4 养老院专设病房 这种形式首先在发达国家中逐渐开展。如美国现在每年大约有25%的老年人于养老院中临终。
4 目前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临终服务机构较少 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机构较少且规模不大。因此我国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临终病人得到最后的护理。
4.2 工作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大多数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而在发达国家,从事临终关怀的团队中除了医护人员外,还包括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神职人员和庞大的志愿者队伍。
4.3 服务模式较单一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医务人员对临终病人的服务仍以治愈为目的,从而忽视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临终病人的医疗费用过高及医疗资源的浪费。
4.4 医保政策支持不足 临终关怀服务除了基础护理外,还要给予心理护理,护士每天要尽量满足临终病人的愿望,同时还要对病人和家属进行死亡教育,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心理护理是一项劳务付出极多的服务,而目前并未纳入医保。
4.5 缺乏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 临终关怀服务需要由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和志愿者等组成团队,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人性化的服务。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志愿者仍较少。
4.6 服务项目收费不明确 目前我国对临终关怀对象的收治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临终关怀服务项目的收费缺乏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一些弱势群体很难得到帮助,从而影响临终关怀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5 临终关怀基本内容
5.1 创造舒适、安静、人性化的生活环境 病室应整洁、安静、阳光充足、温湿度合适;室内色彩柔和;允许患者亲友陪伴;医院环境应安静,绿化面积足够。
5.2 控制症状 临终患者常见的症状有疼痛、食欲减退或厌食、便秘、口干或口渴、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意识不清和褥疮等。其中疼痛是最普遍的一种症状,它严重影响临终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疼痛可采取以下措施:①正确评估疼痛程度;②学习并遵循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提供定时、定量、个体化治疗,并依据疼痛情况不断予以调整;③积极采取非药物止痛方法;④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关疼痛治疗的教育。
5.3 完善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的核心是激发临终患者潜在的生存意识,积极配合诊断治疗,正视现实,战胜自我,正确对待死亡。临终患者的心理变化比较复杂。美国精神科医师KublerRoss曾提出临终心理五阶段说:即否认、愤怒、交易、忧郁、接受。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应学习把握患者的心理分期和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护理。
5.4 加强死亡教育 临终关怀却使死亡在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之间公开化。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性格、职业、家庭背景,因人而异地展开死亡教育,帮助患者实现心理上的解脱。
5.5 对临终者家属的心理支持 医护人员应学习与病人家属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告诉家属病人的病情进展;医护人员对患者家属应给予同情、理解和帮助;指导其正确面对现实。
5.6 精神关护 提供条件使患者能够与他的亲朋好友道别,使其获得心灵上的安慰。与患者谈论其人生观、价值观,尊重患者的信仰,协助探寻生与死的意义,获得心灵安宁。
5.7 善终与善后 对生命即将结束的临终者,医护人员必须严肃、诚挚与同情,尊重家属的习俗,协助患者交付好未尽事宜;通知临终者的亲属、好友,使其陪伴在身边,做好尸体护理,令其有尊严的离开人间。
6 临终关怀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在威胁生命健康的疾病谱中跃居前列,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实际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临终患者急剧增多,虽然临终关怀在我国发展过程中仍然受到医疗政策和专业人员不足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但随着该领域研究工作的不断开展,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的解决。我们应该加大对临终关怀的宣传力度,加大对临终关怀法律规范的制定;加大对临终关怀治疗方式的研究,加强临终关怀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培训。总之,临终关怀是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卫生服务方式,我们应该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世正,徐燕,袁长蓉.非恶性疾病姑息护理研究和实践的进展[J].护理杂志,2009,26(2B):43-45.
[2] 周玲君,沈伟,赵继军.癌症患者临终阶段症状特点及与生存期的关系[J].护理学杂志,2009,24(6):6-8.
[3] 李雪红.90例恶性血液病的姑息护理措施及体会[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4(2):221-222.
[4] 钟月桂,刘凌云,唐小丽等.脑梗死患者临床临终关怀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9,16(3):233-234.
[5] 雷延兰,高小玲.尿毒症患者的护理伦理道德思考和人文关怀[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6(9):4045-4046.
[中图分类号] R248.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55-01
1 对于临终关怀的认识及应有态度
1.1 对于临终关怀事业的正确认识
临终关怀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桑德(D.C.Saunders)在回顾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护理生涯时,她认为病人的生命终究挽救不了,但全可以减轻病人身体的痛苦和心灵的哀伤。我们的社会还不至于穷到不能提时间、爱和金钱来帮助人们安然去世。对于那些身陷恐惧和忧愁之苦,而我们有可以解除其痛苦的法,我们不需要杀他们。[1]让自愿性的安乐死合法化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它会妨碍我们对于老弱残障和临终者的真正尊敬和负责任。
死亡是人的必经之路,如何让人们幸福地离开世界是全人类都想理解与追寻的事业。临终关怀对于提高生命质量,解决社会经济,卫生资源分配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这也符合了社会的发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死观的历史选择性。
1.2 对于护士自身职责及在临终关怀中的角色任务
作为护士,在临终关怀中有着重要位置,肩负为病患减少痛苦,给予心理支持,维护其死亡尊严的职责。要秉承高尚的职业道德,使患者最后的人生旅程减少痛苦,消减死亡给予人的惊恐和折磨。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正确的死亡观是开展临终关怀的必要条件。[3]
1.3 对于临终关怀对象和家属的真诚态度及理解
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从临终者家属的需求来更进一步对病患的护理与照顾。以晚期癌症患者家属为例,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需求是:确保患者得到好的医疗与护理 ;其次是能让患者家属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 ,而大部分家属对医护人员协助尸体料理的需求率较高 ,说明家属在失去亲人的伤痛中 ,希望得到帮助并满足习俗的要求 ,也是对死者人格的尊重和自身心理的安慰。[4]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对患者极尽关怀,对家属据实以告,共同努力用最恰当的方式做好对临终病人的护养,需将诚挚之心升入灵魂。
2 关于临终关怀的各方面心理问题
2.1 社会人群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患者的临终阶段, 实际上是由医疗为主的治疗转变为以护理为主的照护。这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人们都抱有“逝者魂安,生者心慰”的意识。[5]临终关怀的社会关注度也日益增加,人们遥想自己的将来以后,这是不可回避的。社会人群从家庭到个人都寄予临终关怀深入地人性化地发展和完善。
2.2 对于临终关怀病人的心理把握
临终关怀病人多为自身不能自理,患有晚期癌症或无法救治成活,一些老年人或老年痴呆病人等等多样性复杂性病症的有一定能力或机体缺陷的病患。作为医护工作者更应深刻认识这一严重性,竭尽所能地照料,成为患者在最后生存的精神寄托和支持。
2.3 对于病患家属的心理沟通及安慰
患者临终, 其家属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 对其进行关怀是不可缺少的。护士应根据临终患者各种心理给予疏导和鼓励,建立相互依赖与合作关系,当家属得知病人失去康复希望时,除了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 减轻病人疼痛,也是对家属的关怀和安慰。死亡是病人痛苦的结束,同时又是家属悲哀的高峰,护士必须认真进行尸体料理, 使病人清洁、整齐、安详地离去。这才可使家属得以接受现实,理解医护工作者。
3 其他护理
临终关怀会产生令人心安和温暖生命的强烈作用,让善良和感动蔓延。
3.1 临终关怀的重点工作是护理
临终关怀强调患者及家属情感、 心理、 社会、 经济和精神需要,由患者家属提供基本的日常照护,并由临终关怀机构常规地提供患者和家属所需要的各种临终关怀服务。[6][7]临终关怀注重姑息护理,是为生命即将结束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身心照护与支持。于是临终关怀的工作重点则转移到护理上面。[8]
3.2 多采取理性治疗,专业执行工作不放弃病人.
基本原则上临终关怀机构都采取护理尤其全身护理为主,以姑息治疗的方式来对待临终者。通过提供缓解性照料、 疼痛控制和症状处理以改善患者余寿的质量 ,并将对其尊严的关心作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9][10]护士要理性地进行保守姑息的需要治疗,对与病患的生理反应做出正确的判断及采取有效措施如疼痛控制,要专业而严谨,为病患带去生命最后的宽慰。
3.3 临终关怀工作中的感性护理
护理的感性过程在于,从事临终关怀的护理人不是单一存在于生命的末端,而是带着人性关怀对病患进行照顾。明确护士在临终关怀过程中除主要为照护者的责任还兼有、 心理疏导者、 健康教育者、研究者、协调者等。[11][12]同情心的培养有助于抚慰极度悲伤和痛苦的病患。[13]研究结果表明 ,在病人的疼痛情境,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经常处于同情细致的心理心灵活动。[14]这是可贵而必须的。
4 对于临终关怀工作的经验总结及事业展望
4.1 护理工作者的收获
护士的实践中得到人文关怀的深刻的领悟和成长。家属的理解与肯定对护士起到了鼓舞作用,护士指出工作虽然辛苦、 压力大,但是得到了家属的认可,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对此项工作更有信心。[15]
4.2 临终关怀的现状
随着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和人们对死亡观念的转化及卫生服务的发展,人们对临终关怀的需求日益增加。临终关怀是一种立体化、社会化的服务 ,是医护人员,针对现代医学治愈无望的病人,为其缓解极端痛苦,维护致死尊严,增强对临终生理、心理的积极应对能力,帮助临终者安宁走完生命的旅程和对临终者的家属提供居丧期在内的生理、心理关怀。[16]越来越多的老人和癌症患者迫切呼吁临终关怀。各种临终病人日益增多,受现有医疗卫生制度的制约及人们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家庭临终关怀护理成为一种普遍的需求,家庭、社区临终关怀护理可实现患者真正意义上的有尊严的死亡,体现了生命价值与质量 ,是实现临终关怀护理内容的理想形式。[17]
4.3 对于临终关怀的积极推广设想
临终关怀机构绝对有积极推广的必要。临终关怀机构的增加,由于工作人员的需要,不仅能为中国老龄化趋势的问题保证老有所养,还可缓解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基于临终关怀长期性,需求性,必然性集于一身并急需发展的事业,我们是主张和呼吁政府深入此课题来讨论探索及在一定程度上的建设。但在全世界范围内,经济所需的支持,特别是国家政府的巨大医疗财政支出问题成为不可逃避的现实。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发展中国家医疗经济的匮乏状态是不可能短时间解决的。我们作为医护工作者也有必要将临终关怀或死亡教育的宣教付出努力。然而在社区内的宣传会存在中国人自身的传统观念,对死忘的避而不谈等导致搁浅。可是在医院里可定期对此话题开设讲座吸引在医院的病人或家属了解并争求意见。当然我们更希望的是推广家庭护理,希望家属能传承中化民族的美德,对家人的照顾更是责无旁贷。如若护理工作者,定期去“家访”,对其病症及护理的一定指导,必要性地作疏导心理,排遣伤心等的人性化工作,发挥“天使”的本领,这将大大减少患者家庭的负担,也节约人力资源,减缓专业人员紧张的问题。于此,也将仁爱的思想传播,在人的心中种下爱心种子。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各个职能人员的作用,对生命的负责的态度和人道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 萧瀚;什么是真正的临终关怀.关于安乐死[J].开放时代,2001.11.
[2] 丁晓军;安乐死与临终关怀刍议On Euthanasia and Hospice .[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3] 谭文京,杨宇清,任卫红;护理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的调查[J].现代护理,2005,11.
[4] 洪秀萍;晚期癌症患者家属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杂志,2006.6.
[5] 陈长金;临终护理的进展[J].医学文选,2004.10.
[6] Fell owesD, GoodmanM,Wilkins on S,et al.District nurses’views of themarie curie nursing service[J]. Nurse Times,2003, 99 (14):342 35.
[7] Gage B, Susan CM, Kristen C, et al.Important questions for hospice in the next century[ EB /L] [2000 - 03].
[8] 刘霖 ,袁长蓉,徐燕;死亡教育与姑息护理[J].护理杂志,2006.6
[9] Mary E,Betty R F. Pnlimive care nursing education: Opponunity forg2er ont ol ogical nurses[J].J Geronto Nurs, 2005,31 (7): 452 46.
[10] 滑霏 ,袁长蓉 ,徐燕;美国姑息护理政策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护理杂志,2006,11
[11] 凌云霞 ,黄晶 ,李若惠 ,商艳霞 ,殷春红;我国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影响因素[J].护理杂志,2008.2.
[12] 孙建萍,吕巧云;临终护理中护士心态的调查分析 [J] .中华护理杂志,1996 ,31 (3) :26227.
[13] 姜雁;临终服务中护理人员的角色[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2003年9月 第20卷 第3期.
[14] 李惠玲 郎黎筱 沈利敏 陈惠芬 李红 霞 黄回 陈胡安琪;护生在临床安宁照护情境中的体验[J].中华护理杂志 2006年 5月第41 卷第5期.
中图分类号:R8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2-0043-04
收稿日期:2013-10-28
作者简介:徐晓红(1960- ),女,江苏宜兴人,副教授,工程硕士,主要从事高职院校管理工作。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realizing path of hospice care
XU Xiao-Hong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Nantong, Jiangsu,226007,China)
Abstract:The aging of population and change of death causes prompt the demand for hospice care, which is a requirement for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o release pressure as well as a reflection of social progress. The traditional attitudes have imped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ospice care, so it is urgent that education on death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working plan of related departments to change traditional ideas about death,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that hospice care plays, and promote scientific ways of hospice care for the ultimate goal of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hospice care service.
Key words:aging of population; change of death causes; hospice care; attitudes towards death; education on death
一、临终关怀的内容与目标
临终关怀又称“安宁和缓医疗”、“善终服务”、“安宁疗护”、“姑息疗法” 。桑德斯博士于1967年在英国首创临终关怀院。临终关怀是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料,涉及医疗、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临终关怀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以照护为主替代治疗为主,以整体服务的形式提供适度治疗,满足患者及亲属的心理需要。临终关怀服务的目的在于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减轻,病情得到延缓,生命质量得以提高,安宁、舒适地完成人生的最后旅程,从而使患者亲属的身心健康也得到尽可能的维护。临终关怀服务包括四个方面:(1)对临终者进行姑息性治疗和护理,使其疼痛得到缓解,症状得到控制,增加其舒适感。(2)理解临终者的情绪,尽最大可能减轻焦虑和抑郁,使其从复杂的心理定势中解脱出来,坦然接受并面对现实,避免情绪失控和极端行为,安详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3)给临终病人留下安排后事的机会,最后一次履行对社会、家庭的职责,如对亲人的希望、个人遗产的分配、债务的处理、器官捐赠等。(4)帮助亲属做好临终与后事安排,包括临终照护安排、治疗方式、殡葬计划等。
二、临终关怀的现实需要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1.78亿,占13.3%[1]。党的十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因此,临终关怀的提出适应了我国的现实国情。
(一)临终关怀是人口老龄化与死因模式改变的需要
老年人口是一个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群体,据民政部透露,全国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有940万,部分失能老人更是多达1 894万。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恶性肿瘤已替代呼吸系统疾病成为全国城乡居民的第一死因[2]。也就是说当前社会的死因模式已经从从前的急性病为主发展为现在的慢性病、难以治愈且痛苦的癌症为主,这就要求医疗模式从单纯地关注疾病向注重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方向转变。人口老龄化、癌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提高,使得临终关怀的需求日益增强。
(二)临终关怀是病人及其亲属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
癌症带给病人突出的问题是肉体上持续的痛苦、高额治疗费用带来的经济压力以及精神上的恐惧。对于患者的亲属,在感情上难以接受即将失去亲人的现实的同时,还要承受持续、不断增加的经济压力、工作压力、精神压力与社会压力。有了晚期肿瘤患者的家庭多是不惜倾家荡产极力抢救,患者艰难存活,全家痛苦煎熬。由于手术、介入、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检测设备不断更新,当代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过度医疗时代,仿佛一切病痛只有尝试过所有可能的治疗手段,才能证明它的不可逆转性。事实上,对于进入生命晚期的病人来说,太多的治疗和检查已经没有实际救治意义,临终关怀才能给他们更大的帮助。曾有美国专家指出,即使越来越多的医学界人士意识到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化疗等疗法弊大于利,但仍有相当多的癌症病人在临终前接受了毫无意义的治疗,最终在十分痛苦的状态下离开人世。对晚期癌症患者来说,过度治疗既花钱又痛苦。手术或化、放疗等激烈治疗带来的痛苦可能比癌症本身更重,甚至可能加速死亡[3]。在这种情况下,临终关怀是病人及其亲属的最佳选择。
(三)临终关怀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体现
临终关怀不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让患者在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疾病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修正了过去只关注疾病本身,忽视对患者精神关照的做法,也适应了现代社会家庭人口结构的演变。另一方面,将大量的医疗资源用在无法治愈的病人身上,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亲人的负担,还浪费了大量的社会卫生资源。张朝霞等人对215例恶性肿瘤患者临终期医疗费用的调查结果表明,恶性肿瘤患者临终期的医疗消费十分惊人,给卫生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4]。美国有调查显示,在临终关怀上花掉1美元,会节约1.52美元的医疗保险费用[5]。临终关怀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是患者的需要,是患者亲属的需要,也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1992年卫生部原部长陈敏章在首届东西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上曾说:“对临终病人的照护,不仅体现对人类尊严的维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家庭和单位的负担,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内容,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善举”。
三、传统死亡观念与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
(一)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现状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2008年组织的“中国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每年大约需要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病人超过750万,临终关怀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6]。中国的临终关怀服务最早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1988年,天津成立了第一个临床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同年,上海创建了我国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但是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规模仍然非常有限。目前开设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约有100多家,几千张床位[7],临终关怀资源十分匮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英国一家调查机构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英国和澳大利亚成为最能获得“体面的临终关怀”的国家,中国排名37位[8],在40个主要经济体中排名倒数第四。在西方一些国家,临终关怀项目开展得非常普遍,无论是医院、老年公寓,还是居家住所,各种形式的临终关怀项目随处可见。如美国,有超过3 200个临终关怀机构[9]。在一些医院,只要有两位医生签字,证实某位病人患有不治之症,而且其寿命不会超过6个月,他(她)就有资格住进临终关怀医院(或者呆在自己的家里),主治医生的责任是千方百计地减少病人的痛苦,让他(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能享受人生,最后舒舒服服地、没有遗憾地走向死亡[10]。
(二)传统死亡观念对临终关怀发展的制约
中国在“体面的临终关怀”国家中排名如此之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死亡观念对临终关怀的负面影响。上个世纪中叶,一些发达国家积极开展死亡教育,普及死亡知识,特别是美国,制定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正规课程,使死亡教育系统化、规范化。而中国的死亡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使得临终关怀理念根本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理解与支持,与现代化的发展很不适应。郑晓江指出,中国传统的死亡观念有三大特征阻碍科学地认识死亡问题[11]。一是死亡态度的政治化。无论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还是传统的思想观念,都在极力倡导尽忠尽节可以流芳百世,苟且偷生则会遗臭万年的生死态度,导致中国人缺乏个体生命神圣的观念,缺乏对个体生命存亡的深切关怀。二是死亡的伦理化。历代贤哲无不鼓励人们应该且必须为其所属集团的利益和道德的价值而勇于赴死。个人生死的家庭家族化,使得个人的去世导致亲属的极大悲伤。三是死亡的神秘化。认为死后世界由魂魄、鬼神、阴间、极乐世界等构成,是一个无法确知却又充满很多可能的世界,致使中国人面对死亡常常产生极大的恐惧和痛苦。
传统死亡观念对临终关怀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回避死亡问题。尽管死亡随时都可能发生,但许多人仍不愿意正视它,因为死亡让人联想到的是一层层地狱,故而害怕死亡,对死亡采取否定、回避的态度。生与死是人生中的两件大事,但是,中国人很重视优生,却忌讳死亡问题,对于许多人来说,对死亡的探讨仍是一个。死亡教育基本上是空白,这使得不少人对临终关怀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北京地区调查发现, 77%的中老年人、71%的大学生不知道临终关怀。调查对象中,尤其是中老年人,不愿意接受有关此类问题的采访,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9]。死亡和濒死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晦气,但临终关怀却使死亡问题公开化。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老人自己可以谈论死亡,如果子女谈论,就会被扣上“不孝”的帽子,要是他人与老人谈论,就被认为是在咒他死。实践表明,如果在居民区设立临终关怀医院会让许多居民存在心理障碍,甚至有人将临终关怀医院称之为“死人医院”。临终关怀不被认可,也很难摆到桌面上来谈。二是传统孝道观的误区。许多临终病人家属不能接受放弃积极治疗而选择临终关怀,原因是担心被指责不尽孝道。甚至连送老人去老年公寓都不肯,认为这是不孝,认为“临终关怀就是送终、等死”。有资料表明:对于晚期癌症患者,亲属的求医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伦理上的考虑。很多患者的家属心存疑惧,如不把患者治疗到服侍到最后一息,不为病人多花一些钱,社会舆论受不了[12]。于是,多数人在亲人病危时要求医生尽全力抢救,期待奇迹出现,以人工呼吸机、心脏起搏器、血液透析和鼻饲等需要高额费用的方法来维持朝不保夕的生命,但这种抢救往往是过度的,可能会让病人已经濒临衰竭的身体增加数倍痛苦。还有,薄养厚葬思想下的死亡仪式缺少了死亡的高贵和神圣。各地的葬礼不乏大操大办,很多死者亲属在仪式上呼天抢地,而刚一吃完饭便开始打麻将,悲痛全无,厚葬仪式仅仅是向外人显示自己孝道的一种手段。
临终关怀是一种舶来品,是一种处置终极生命的方式,提倡对生命不可逆转的患者,转变延长无谓“生命”长度的治疗,转向关注患者在有限时序里生命质量的提高,使患者在最后的短暂时间里身心幸福并且有尊严地走完余生。
面对生命即将走到终端的老人、艾滋病人以及恶性肿瘤患者等,照护他们的终期生命,临终关怀应该成为一种理性和道德的选择方式。在西方很多国家,临终关怀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得到普遍支持,并且也被认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在中国,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我国老龄化步伐加剧,临终关怀逐渐被人们关注,但在现实推行中,却表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境况。笔者近期走访了上海、南京、武汉以及合肥等多家开展了临终关怀的医院或科室,这些地方确实是门庭冷落,甚至有的地方已经转变了临终关怀的服务方式,临终关怀的开展处于尴尬和窘迫的境地。
1临终关怀开展受阻的重要因素:传统伦理思想
我国推行临终关怀步履维艰,是移植过程中理论理解的偏差还是技术操作层面出了问题,还是我国根本就不需要临终关怀这种方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以及普遍存在着过度治疗终期患者的现实,无不强烈呼求一种更为理性的对待方式出场。二十多年来,内地志向于临终关怀的学者也大量介绍了西方有关这方面的情况,理论上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展临终关怀的条件,但是临终关J坏被移植到我国后,它与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适应度决定了它的生存状态。解决临终关怀推行艰难的难题,必须探求其与传统伦理思想的抵触点所在。
1. 1传统死亡伦理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我国实践中受阻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大众固守的传统死亡伦理观。在中国,一谈到“临终”二字,往往认为是生命即将消失,死亡的降临是对人的彻底毁灭,死亡是极力回避和忌讳的字眼,伦理观念上把死亡看作是最大的“恶”,所以面对临终关怀活动,国人从概念上就会拒斥,这其实反映出中国大众整体死亡态度为“重生忌死”。笔者在安徽中医学院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对此问题设计过问卷,其中对问题“您酬尺遥远的死亡问题一A有过思考;B从未思考过;C不愿思考;D忌讳思考”进行随树由取568人调查时,数据显示选择B, C. D的答案占到52%,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折射出把死亡价值看作是最大的“恶”仍然左右我们的思想,也就是传统“忌死”文化观还在起着强大的作用,因而临终关坏受到排斥。
1. 2传统“孝”道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我国推行艰难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认为它是违背“孝”道观的。临终关怀在西方操作上一般是把临终患者送到专门的医院或科室,进行舒缓治疗和关爱,使患者在医院或临终关怀科室里走完人生最后时一光。这样给人的印象仿佛是当老人即将临终时,家人或亲属把老人送到外面,然后撒手不管,在中国人看来这是违背了传统“孝”道观的。传统“孝”道观要求子女在老人即将谢世时必须床前守护,方可显示孝心。
1. 3传统医道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现实推广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医护人员面对临终患者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表现为医护人员对生命无法逆转患者的救治还是按照传统的救治方式来进行,总是设法使用现代医学技术和药物来延缓患者的无谓生命,至于用“关注护理而非治疗”的临终关怀理念来指导医疗实践,医护人员往往是措手不及,认为这样做是与医学坚持的传统医道观一一救死扶伤有悖的。
2临终关怀顺利开展的路径: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
临终关怀在我国实施与我们固守的一些传统伦理思想有诸多抵触,所以顺利开展临终关怀必须放弃、拓展或突破不利于临终关怀“生长”的伦理思想,营造出适合临终关怀“生长”的伦理环境。
2. 1颠覆死亡是最大“恶”的观念
开展临终关怀首先要颠覆死亡是最大“恶”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受着深层伦理文化影响,认识死亡必须回归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来解读。一般来说,生死是自然生理现象,本没有伦理评价的意义。但由于它关涉人生的两个终极问题,对它们的考量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把握以及形成行动的指导,这时人们对其探求就赋予了伦理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主流趋势的是儒家文化思想,儒家文化对待生死考量上,由于一味重视“生”的价值,忽略了对“死”的价值认识,甚至是排斥思考死亡的意义,以至于形成一种民族心理文化定式一一“重生忌死”。儒家思想发展脉络清晰呈现出这一点,我们知道自从孔子提出“未知生,焉知死”开始,就奠定了传统思想中“重生忌死”的生死文化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更把“生”的意义规约在“仁”的范畴之下,“生”的意义变成了对道德的追求。孟子也有“夭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就是看到了生死有别,强调通过道德修养来延长“生”的长度。其实都反映出传统思想着重于“生”的价值探讨,赋予“生”有积极意义,而缺少了对死亡价值意义的探求。这在现实中也确实是这样,因为死亡给人的表象就是一切现实的消逝,是对所有现存的彻底毁灭,“生死两茫茫|”、“死去元知万事空”等都是对死亡价值的消极认识表现,因而死亡被认为是最大的“恶”,人们因此过分贪恋生而不愿去思考死。这种生死观对临终关怀的推行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改变这种现状,要对死亡价值进行再认识,也就是对死亡是最大的“恶”的观念进行颠覆。伦理学上的“恶”其实就是对行为或事物存在的价值以否定的评价,或称为其与客观“应然”的相悖,按照黑格尔的意思就是“恶即是它与客观实在的不同。”按照这种思路来看待死亡的存在可以发现,死亡其实不能被看作最大的恶,因为它是与自然的符合并且也有着终极的价值意义。首先死亡是自然安排而无法逃越的现象,以自然观来看这是符合自然伦理的,也就是死亡是自然规律,顺其自然发生的事物不应从恶的角度来评价。相反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要积极看待死亡的价值,比如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早就有这样的思想,“老年时的死亡是成熟后的自然现象。我认为,接近死亡的‘成熟’阶段非常可爱。越接近死亡,我越觉得,我好像是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旅程,最后见到了陆地,我乘坐的船就要在我的故乡的港口靠岸了”其次死亡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机制是新陈代谢,也就是新的事物的出生必然有陈旧事物的消亡,社会以此来达到平衡,才能发展。死亡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社会的动力系统,丧失了死亡也就无所谓发展,因此死亡现象具有维护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再次死亡的存在是人完善的需要。人的一生包括生死两端,生与死是人生必须思考的两大问题,有死亡的存在,它会时刻警醒着人们对“生”的珍视,所以人们才会在有限的生存时间里奋进。丧失了死亡存在的人生,也就是对死亡不去思考的人生其实是麻木的存在,也就会没有目的意义的生存。只有死亡才是敲打人前进的最好武器,死亡在促进人完善方面也有最高价值。当然改变死亡观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可以完成的,但理论认识上的准备是必须的,接下去的任务是我们国家应该像西方一样,尽快开展全民死亡观教育,营造积极看待死亡价值的氛围,更应该宣传儒家文化思想外的一些超越认识死亡的思想,消解对死亡恐惧的心理。死亡价值观的改变才能使大众接受临终关怀这一事物。
2. 2摒弃临终关怀有悖“孝道”的观念
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来就是一个伦理型文化国度,伦理在维系国家发展和家庭延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孝”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孝”一开始就是作为至要德性被认知的,《孝经》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把“孝”上升为衍生一切善性的根基。孔子更有“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从而把“孝”凝固为贯通天地的要德以及人间的道德法则,“孝”成为检视和评判行为的标准。传统社会中,“孝”主要以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功能来表现,它是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中不可随意违背的天理。众所周知,传统中国是农耕文化为主,这就要求形成以血缘关系的家庭单位来协作劳动,为了维系家庭的延续,使劳作不至于因缺乏劳动力而停止,生育后代来传宗接代成为晚辈必须尽的责任,并且上升为“孝”的要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然,孝道观在家庭伦理中的意义要求作为晚辈不仅仅完成族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必须服从长辈和奉养长辈,因为晚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并且“三年而免于父母之怀”,这就要求晚辈在长辈老年时要在跟前赡养老人直到老人去世,甚至在老人去世后也要在坟前守上三年,《论语》中即有“父母在,不能远游”、“孝始于事亲”等,以此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而显示“孝道”。“孝”成为传统中国人在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最核心的伦理基础。
那么临终关怀是不是违背孝道观呢?其实要把临终关怀要义理解清楚,临终关怀在西方最早产生的原因是临终关怀先行者看到临终患者要么是受到过度的医疗救治,要么是在家庭里不能得到应有的护理,患者不仅要忍受躯体的折磨,更主要是心灵的痛苦不能去除,从而不能有尊严、幸福地走完人生,对待临终患者往往是过多关注“生”的救治而忽视了“死”的照护,所以提倡成立专门的临终护理机构,用伦理关怀来对患者短暂的最后时光进行“身、心、灵”的关爱。这其实是不违背孝道的,孔子曾有“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十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把传统“孝道”内涵表征为不仅仅是能给亲人吃好穿好就是“孝”了,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亲人的挂念和尊重,考虑如何使老年人在精神上感到幸福和尊严,“孝”应是一种心里的敬仰反映。那么现在我们在老年人面前怎么才算上“孝”呢?现在中国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即“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形成,传统尽“孝”基础的丧失要求我们对“孝”的观念进行重新认识,不是说把老人放在眼前亲自照护,能够吃好、住好就是“孝”。现实中对于一对夫妇要供养四位或更多的老人,为每位老人的去世而在床前尽“孝”或老人去世后要守“孝”三年现在己经不大现实,家庭照护老人的方式可以说己经呈现出不能承载现实状况的重压。把临终老年送入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让他们在那里得到充分的照护,其实对老人可以接受到家庭中不能完成的照护,这并不与“孝道”相悖。其实质只不过是把家庭照护转移到社会机构来进行的方式上的转变。
2. 3去除医“死”违背“医道”的观念
顺利开展临终关怀,作为临终关怀主要实施者医护人员的认识观念也要澄清,也就是面对临终患者,医护人员采取的舒缓照护方式违背医道吗?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