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本科院校职业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0 16:27:57

本科院校职业教育

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篇(1)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驻马店共识》是落实国务院“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探索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和特色应用技术性大学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1.1高等教育的时展要求

高等教育早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核心动力源。尽管奥尔托加・加塞特认为“大学的教育包含三项职能:文化的传授、专业的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但欧美高等教育体系中并不是所有大学均将这些使命交由不同层次的大学分别承担。高等教育要注重“科学研究(知识的创造)与新科学家(高精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也不能忽略“专业的教学”,培养大量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基础领域和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加大职业技术教育高校建设发展力度。

1.2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生存发展要求

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出现困境常态化,其中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就业率垫底。分析内在原因,除受经济发展形势影响外,供求失衡是重要原因之一。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推行以来,毕业生人数突飞猛涨,201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70万人,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并出现专业结构失衡。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普遍存在脱节现象,即没有真正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观念。“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理念造成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欠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高校必须吸纳先进教育理念,改变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展潮流中获得生机。

1.3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有强大的职业教育。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劳动力支持,对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高。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1.4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要求

职业技术教育历来就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从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师傅带徒弟的手把手式的技术传授,到18世纪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直至近代工业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的生产力对生产者的智力素质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也就意味着对于工种的要求会越来越细也越来越高,这就对我们的职业技术及职业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一般本科院校面对这一新的职业技术要求,必须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上。

2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2.1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学生职业发展培养方向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必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强调一专多能;调整课程结构和体系,强调职业导向性、技能主导性和内容适用性,使专业教学内容与行业或职业所要求的学识、技术与能力相一致;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强调个性培养,在注重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突出专业技能培养。

2.2创新培养模式,调整学生素质技能培养方向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必须本着“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增技能”的原则,重构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重视文化素质类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夯实学生的理论功底;强化专业课程,增设职业技能课,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扩大学生选课的自与自由度;适当减少理论课时数,突出并强化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环节,注重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

2.3加强校企合作,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一方面要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强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实践活动能使学生较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加以运用,从中训练和提高基本技能,并强化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对于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必须要有规范性、组织性和指导性,不能流于形式。

2.4拓展视野,确立长远建设发展目标

(1)各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应当立足长远规划发展,避免只看到短期利益而看不到长远利益,使高等职业教育流于短期行为,从而损害其健康发展。(2)应着力培养既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并定期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使教师能更好地将书本知识同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学生也才能更好地对口实践岗位。

参考文献

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篇(2)

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在本质上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本科教育一样,都属于高等教育,但同时相较于后者,它又具有显著的个性特征。首先,在定位上,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调的是培养对象的实践操作能力,而普通高等教育则更加强调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学习;其次,在属性上,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强调学生的职业针对性和归属性,学校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培训,以保证教育和就业的无缝对接;第三,在培养方式上,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而是将教育的形式由“课堂内”转向“课堂外”,在实训基地,受教育者通过具体的实践和操作过程来完成学习,这种“学习”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被动的理论“接受”,而是主动地通过实验和实训的方式自己去探索和检验知识和理论。

二.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模式

1.教学模式:产教融合

本科院校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上最大的创新就是将生产和教育融合起来,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性作用,融合二者,不断促进教育质量的增效升级,其具体方法途径有:

1.1专业共建

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建设,往往依靠各高职院校自己来实现,因为缺乏市场的导向作用而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专业共建,充分调动了企业的参与性和合作性,将学校的骨干教师和企业的精英人才联合起来,借助于学校或者企业提供的平台,培养和打造具有丰富专业理论并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①,也就是在这种专业和课程共建的过程中,一方面社会节约了资源,降低了培养人才的成本,另一方面对学校而言,也可以借助“市场”这块试金石,依靠企业来检验学生的培养效果和培养质量,进而不断更新专业项目和内容,实现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同时对企业来说,他们也可以通过学校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教育”,培养出他们需要的员工,从而实现社会、学校、企业和学生本人在最终目标上的高度契合。

1.2师资培养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这要求教师要具备“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的双重素质和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学校、企业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自己要有从传统的“讲台”上走下来的决心和勇气,他们要敢于挑战自我,主动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并通过这种实践性的“训练”不断巩固和升华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学校则应该将培养“双师”教师制度化和规章化,并鼓励教师,尤其是新入岗的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同时对企业来说,他们应该与学校合作,并在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为建立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提供一个广阔而坚实的平台。

1.3实训基地建设

要完成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重要的一块内容,在本文所讲的的本科院校职业教育中,这需要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合作来实现和完成。一方面,企业可以将实训基地建在学校里面,通过模拟让学生进行参观学习,这样一方面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也方便学生就地完成实践操作,但在效果上往往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直接组织学生到企业的生产基地集中进行观摩和实训②,实践及策略选择虽然成本高,但是真实的操作环境往往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综合而言,在实训阶段的划分上,目前国内主要是“3+1”和“2+2”模式,即学生先在学校先完成3年或者2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再到实训基地参加1年或者2年的实训操作,但不管哪一种模式,其目的都是一致的,即通过理论和实训的结合来完成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和对专业理论的的全面认知。

2.管理模式:校企合作

目前,国内的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大多数还停留在“校企分离”的状态上,也就是说学校和企业还未完全合作和结合起来,职业本科教育的任务还主要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来实现,但从实际上来讲,从高等职业本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上来看,这种“分离”的状态实际上并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要提高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质量,“校企合作”的管理模式是一个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人才③,而在这一培养过程中,企业作为市场的“代言人”和培养对象质量的“检验者”,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方式有着不容小觑的发言权,那么企业要投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双方合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只要学校和企业双方要在共同目标下建立合作关系,就必须有一套双方约定的规划和制度,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这套规划,并以此来约束和规范双方的行为,合作关系才能健康的发展下去。

2.2设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

那么,怎样设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呢?

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首先可以推举代表人物,设立理事会和董事会等专业委员会,依靠这一委员会来共同决策和管理合作事宜;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某一方为主导,另一方为辅助来参与管理,这种形式就需要双方实现约定好主导方和辅导方,但不管哪一种方式,都应该设有专门的监督部门和机构来实施和保证民主监督,从而客观公正地使合作机构顺利运行。

2.3建设校企合作的投入机制

众所周知,相较于企业,职业本科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教育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他们拥有可开发知识产权的技术,他们的产品也可以设计成技术成果,这些成果在具体的运行中可依法在企业作价入股,从而调动学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同时,对企业来说,它们作为经济利益体,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资源设备,可以为职业本科教师和学生提供物质和设备支撑,在具体的合作中将来源于学校的软件投入和企业的硬件投入两种不同性质的投入系统结合起来,两方互为发展,进而形成丰富的多元性和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3.培养模式:创学结合

“创学模式”是指高等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将“创业”和“学习”两种方式结合起来。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目前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自主或它主创业率已远远超过本科层次的学生,但是在创业规模、技术含量和盈利水平上却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这说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学生创业数量可观但创业质量并不理想。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具有职教学生和本科学生的双重优势,因而可以规避理论知识欠缺和技术动手能力差的双重问题,学校和企业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创业培养”,就能规避很多方面的问题,进而在创业方面取得明显优势。

3.1“创业意识”的培养。

今天,就业压力日趋增加,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式,高等职业本科院校首先应该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设置跟“创业”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借助于思想道德修养和哲学等基础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3.2“创业情景”的模拟

为了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创业模式和过程,学校和企业可以规划并创造一些“创业”情景,如大学生科技园,借助学校和企业的经济力量和设备支撑,让学生们自己“当老板”,投身到“创业”的队伍中来,这种模式的创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掌握创业之关键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避免因初涉创业所带来的市场冲击。

3.3“创业效果”的反刍

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篇(3)

职业农民

石泉县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调查摸底工作 陕西省石泉县农业局将9名农业系统业务骨干确定为石泉县农民教育培训教师。随后将出台教师聘用、教师培训、教师考核、教师管理等制度,确保遴选的教师做得了课件、上得了讲台、下得了田间、做得好示范。

第十二“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组在山西开展调查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河北农业大学组成的调查组到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进村入户开展为期1个月的新型职业农民专题调查工作。调查组根据调查情况,及时与县农委相关同志举行座谈会,专门研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试点的具体工作,指导该县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进程。

新疆43名农民获首批新型职业农民中专毕业证书 在日前举行的新疆首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大会上,43名沙湾县农民获得新型职业农民中专毕业证书。新型农民职业中专班开设园艺技术和畜牧兽医两个专业,采用半脱产学习模式。3年来,这43名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自己扩大生产、增产增收,还带动身边农民建立了33个合作社,种植蔬菜1.1万亩、红薯6000亩。

西安市开展首批中级职业农民认定考试考核 考核认定工作分果业类、畜禽养殖类、瓜菜综合类三个专业,考核分笔试和面试两种形式,其中笔试成绩占30%,面试成绩占70%。来自全市八个涉农区县的70名职业农民参与此次认定考核。

浦东新区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 论坛围绕农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渠道建设、生鲜电商等主题展开。与会人员以独特的视角,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并就自身合作社或企业遇到的难题寻求解决方案。

江苏加大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数量培育职业农民 江苏计划增加社区教育中心、村民学校的数量,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采取苏南、苏北高校对接的方式以提高苏北高校办学水平,目前首批参与合作计划的12所学校已经签订了合作协议。

沙湾县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签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合作协议 合作的内容包括建立健全培育农业管理型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发展规划、制定开展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休闲农业与创意农业、合作社管理、家庭农场管理以及外向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规划等。

扶持政策

宜都市农广校喜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 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项目计划,是农业部改善基层职业农民的培训手段,帮助基层农技推广与服务,把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送到田间地头的一项举措。农业科技直通车完全能够满足宜都农广校开展田间服务和农民培训所需的条件,使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如虎添翼,真正做到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为农民送教上门。

岱岳区农广校喜迎科技直通车 近日,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农广校将一辆印有农业部“农业科技直通车”标志的汽车开进了农业局院内,标志着农广校有了自己的田间流动课堂车。随着培育职业农民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区农广校将发挥职能优势,深入田间地头,扩大培训规模,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职教视野

河北省2万名农村劳动力将享受到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今年,河北省2万名农村劳动力将享受到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并将获得转移就业帮助。培训对象为准备转移到当地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或在当地县域内企业初次就业半年以内的农村劳动力。

广西将下放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审批权 市属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由市教育局负责审批,并报自治区教育厅备案,区直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经办学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自治区教育厅备案;各市教育局下达所辖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年度招生计划,区直中职校学前专业年度招生计划由办学主管部门审核。

重庆成立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等6所重庆市属高校成立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联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应用技术大学研究,推进联盟成员间合作,提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等。

上海首推中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 9月起,上海将首推中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在3所中职校和2所本科院校试点,首批计划招生120人,“中职+本科”学习年限为7年。

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篇(4)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在不断地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教育方面应该更加的职业化,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要结合社会的工作需要,培养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社会培养教育出更多的人才。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大学是学生开始就业的前奏,在大学期间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避免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出现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提高他们的就业效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少走弯路,有一个自己不断努力的目标,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规划教育的策略

应用型本科院校既不同于传统的本科院校,也不同于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点在于应用,需要学校能够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培养出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加注重学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认真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规划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及早的进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职业和学业规划

我国的教育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特别进入到大学后学生没有了以前老师和家长的督促、监督,觉得到了大学可以放松了,这种心态和想法使得很多学生大学不能掌握多少知识,在浑浑噩噩中就过去了。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越来越严重,学校应该及早的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当大一的新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就要开始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自主性差,有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掌握的少之又少,所以,学校十分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学业规划,让学生能够有计划的规划自己大学的学习。

(二)建设具有特色的实践教育体系

(1)建立运用科研促进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不断加强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科研训练。这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充分运用学校内部的科研平台,把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和科研训练相互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早期夯实基本功,逐步展开校外实践,不断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进入到大学学习的中期阶段,要增加学生的校外实践,着重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到最后学生面临毕业的后期阶段,加强专业技能,深入校外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2)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教育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展开符合学校教学特色的合作教育。比如带领学生到相关的企业、研究所等进行实践活动;请一些企业的成功人士或者研究所的专业人员到学校来给学生进行讲座或者经验的传授;学校也可以和企业联合开发相关的课程,鼓励校内外专业相关人士到学校开设选修课程。

(三)教学管理机制体现人性化与灵活性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学校可以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把学生的在校学习学期和实践学期交替进行。学生的实践学期可以依据他们自己的兴趣和自身专业需求选择,指定相关的老师进行指导。学校可以为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一定的审核,给予学分,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适应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需要拥有具备一定行业经验的教师。大部分院校的教师比较缺乏工作经验,对企业的运作模式以及工作流程都了解的比较少,由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该加强对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定有助于人才培养的相关人事制度,鼓励教师参加相关技能的培训。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也开始向更加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学校需要教育学生朝着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个性之路发展,努力做到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相互结合,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为以后学生真正走向工作岗位努力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促进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吕祥. 论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阻滞的学校性归因[J]. 江苏高教. 2006(06)

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篇(5)

新建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任务基本完成,进入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这批高校的科学定位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难点之一。在职业教育领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今后十年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焦点问题之一是如何突破专科层次的上限举办本科乃至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而新建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属性将这两个领域中看似无关的热点连接起来,从而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和探讨。

一、新建本科院校面临发展取向的选择

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特定的高校群体概念,一般是指20世纪末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以来,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由省、地(市、州、盟)共管,地(市)投资举办,主要为本地(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综合性本科高校”。这些院校多以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通过“合并、重组、转制”等方式升格而来,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实现了专科向本科的提升,单科向多科的扩张,学校规模从小到大,形成了本、专科教学共存以本科教学为主的局面。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新建本科院校248所,约占本科高校总数的34%,在校生数也已达到本科生在校生数的1/2,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高等教育大众化急剧扩张的洗礼,新建本科院校开始走上常规发展之路,亟待对发展走向做出抉择。当前它们正处在“前后冲突”、“左右摇摆”和“上不着天下不接地”的尴尬境地。

“前后冲突”是指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新建本科”与“旧有专科”之间的冲突。升格之后为了突出“本科”层次,新建本科院校有意无意地走向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而抛弃其高等专科时期的职业教育积淀、从零开始又难以为继。这种新的发展意向与旧有基础之间的冲突使学校发展充满迷惘,在时间维度里呈现学校升格前后的矛盾与冲突。“左右摇摆”是指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路径选择上面对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摇摆不定。它们想走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但这部分市场已被建校时间较长的老本科院校抢占,留下的发展空间狭小有限,而且办学实力也难以与其竞争;另一方面,面对新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没有现成的发展模式可以遵循和借鉴,开拓创新要承担的成本代价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也使他们在这条路上踯躅不前。“上不着天下不接地”是指新建本科院校既缺乏普通高校“形而上”研究学科基本理论的基础、条件和能力,难以生产出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知识;又不乐于职业教育“形而下”培养改造世界的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高层次技能人才,将自己悬于半空之中。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在空间维度里上下向度的悬浮。

如此分析,新建本科院校正处在前后、左右和上下三个维度之间张力的作用和博弈之中,难以定位。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急需新建本科院校突破专科终结的局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状态,它既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与普通教育实现相互融通,又要能促使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现代”与“传统”(传统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应,没有很强的时间指向性。该概念第一次明确提出是在2002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沿袭这一提法,到目前其内涵略有发展和变化。两个“决定”均是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审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认为“服务于终身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功能”,偏重于教育色彩的描绘;而今天所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是基于现代产业的视角,使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相协调,提高服务于现代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强调要发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经济功能。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正式进入工作程序,体系规划的编制已成为支撑国家“十二五”规划的96个专项规划之一。

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直不完整:从初中教育开始分流出现中等职业教育,往上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出现空缺,没有高校认为自己隶属于职业教育体系;同样,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虽以“推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名义、以“专业学位”的身份得到“大力发展”,但却鲜有研究生培养单位承认自己进行的是职业教育研究生的培养,也鲜有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自己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可见,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以专科层次为最高限度,与完善的普通教育体系极不对称。

从教育外部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提出迫切需求,对职业教育体系带来严峻挑战,强烈要求办出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以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由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构建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影响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目前现实情况下,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既不能依赖普通高等教育机构,因为这类院校的办学资源、优势、特色决定了他们举办职业教育并不具备优势,而且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也对接不上普通高等教育的知识类型,致使入学、培养都存有难度;也不能依靠现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升格完成,因为从中等职业学校演变而来的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积淀不够,短期内难以实施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较为可行的途径是,将具有职业教育属性、发展处在抉择关口的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提高和体系的延伸。这样,无论是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还是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抑或是对整个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都有积极意义。

三、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依据、理论支撑和现实基础

(一)梳理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原属于职业教育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大都由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来。所谓“专”有“专门”的意思,具有较强的职业指向性。民国时期的近代学制明确规定专科学校具有职业教育属性。1912年《学校系统令》把高等教育分为大学和专门学校,专门学校本科3年或4年,预科1年;同年《专门学校令》规定“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为此专门学校可以说是现代高等专科学校的雏形。1929年《专科学校组织法》规定“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两年或者三年,以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为目的”,这里的“专科学校”已经具有了现代意义上高等专科学校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整改造,高等专科教育继续有所发展”,但一直“地位不明确”、“层次不稳定”。每当经济加快发展,高等专科学校就作为花钱少、见效快的教育模式迅速扩张;而当经济收缩调整时,又都是首选的削减和裁并对象。在实践上,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基本上是参照本科的体系,以学科为主设置;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人才规格等方面也都以本科教育为标杆,只是在学制上稍短;毕业生也是享受“干部”待遇,而非定位为一线工作人员。所以,高等专科实质上是作为本科教育的“压缩版”在实施普通教育。“这样办专科教育,从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期。”

1990年,专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专科教育是高中教育基础上的一种专业教育,主要为基层部门、生产一线岗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较强适应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而后,国家逐渐明确了高等专科学校的职业教育办学取向。1993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通过改革现有的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以及举办灵活多样的高等职业班等途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把高等专科学校明确为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并从普通高等教育系列转入职业教育系列,使之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此后,高等专科学校就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上明确隶属于职业教育体系。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它们升格为新建本科院校,又显现出向职业教育体系之外游离的迹象,业务上并不接受职业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纵观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其职业教育功能时强时弱,但在名义上却一直具有职业教育意蕴,在实践上也积累了一定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所以,作为其后续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完全有条件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二)从学理上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具有职业教育属性

首先,厘清“职业教育”的内涵和“高职”的外延是论证可以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先决条件。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内涵范围覆盖着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和以培养技术管理型人才为目标的技术教育”,与国际通用的“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同义,只是由于用语习惯我们称之为“职业教育”,将其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其内涵涵盖国外称之为vocational eduction、technical eduction和profes sional eduction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它是一种教育类型,而绝非一个“流品”概念。所以,“职业教育”概念完全有空间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进来。“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是一个涵盖多个层次的系统概念,不应该仅限于专科层次。我国一直将“高职”与“高专”并称使用,于是人们产生了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专科教育的错觉。殊不知,“高职高专”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当年或许是为了将高等专科学校转入职业教育体系,强化其职业教育属性,才出现了这一概念和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在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今天,使用这一概念应当厘定清楚:“高职”是属概念,“高专”是种概念;“高职”涵盖包括“高专”在内的各级高等职业教育;“高专”只是“高职”的一个层次,也可以说是“高职”办学的一种机构,但并不是唯一。如此看来,新建本科院校完全可以纳入“高职”范畴。

其次,新建本科院校有没有职业教育属性,实质上是学校定位和发展取向的问题。定位的实质是“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哪一层次的人”,所以,学校的定位和发展道路可以通过其培养的人才类型表征出来。目前,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类型的研究有“应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专业人才”、“专门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诸多观点和认识,但无论是哪一种表述都应包含在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范畴之内。对此,我们不妨认可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要明确这类高校具有职业教育属性,隶属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将其发展职业教育的状态明朗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合理、协调、健康发展。

再次,分类标准是高等学校分类的前提。《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年修订版(Re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将教育分为9级,其中早期幼儿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为0级,1级为初等教育(primary education),即我国的小学阶段,8级为博士层次(doctoral or equivalent educationl的高等教育,5级为短线高等教育(short cycle tertiary education),即我国的专科教育。其中,从2级(lower secondary eduction,即我国的初中教育)开始到8级都有普通教育(general/academiceducation,用“A”①表示)和职业教育(vocational/professional education,用“B”表示)的分野。在这个分类标准框架中,我国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层次上应属于6级学士学位层次的高等教育,在类别上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当归于professional eduction。将层次和类型组合起来,新建本科院校处于“6-B”的位置,即为职业教育类学士学位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这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施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依据和范式,也为职业教育体系和普通教育体系的划分提供了基本参考。基于此,笔者认为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也是符合国际规则和教育分类标准的。

(三)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看,亟须职业教育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

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遵循教育结构协调发展的教育内部规律,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外部要求的体现。继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2011年我国人均GDP又跨入5000美元大关,这意味着我国开始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经济增长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在内部和外部的共同作用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折期的首要任务。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㈣。加快推进产业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点,也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抓手和主攻方向。产业结构调整不但需在横向上实现转移和承接,更重要的是在纵向上进行升级和优化,不断从生产效率低的结构形态向生产效率高的结构形态演变,以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低端地位。经济学的微笑曲线显示,处于产业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的附加值和利润率最高,中间环节的产品制造、组装加工的附加值和利润率最低。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正位于微笑曲线的谷底,处于产业链利润率最低的环节。所以,我们必须要注重在产业链的每一环节进行创新升级,走自主创新之路,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升级。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的支撑,这也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重任,但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却难以承载。一方面,在数量上,现有职业教育体系生产的技能人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内不少地区技术人才都供不应求,以致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以及一些内地城市频频出现“技工荒”。另一方面,在质量上,现有职业教育体系以专科层次为终结,无力培养经济社会亟须的高层次技能人才,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能人才短缺、高技能人才奇缺”的现象。这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要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布局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占得先机,抢得有利位置,必须要加快技能人才尤其是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这是我国能否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升国际产业链中低端位置的关键。由于当前职业教育体系无力完成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的任务,具有职业教育属性的新建本科院校恰可予以弥补,若顺势将其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统筹管理,可以发挥出比现在处于分离状态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功能。从这个角度看,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处于一个历史机遇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

四、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积极意义

(一)符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属性和定位,有利于这类高校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之所以处于上述纠结的发展境地,归根结底是因为不安守职业教育阵地。如若理顺了归属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可以显示出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呈现勃勃生机。从社会分工的视角看,新建本科院校的诞生是高等教育机构不同分工使然,有其独特的历史使命。只有遵循组织社会分工的内在逻辑,通过变革原有本科教育的发展道路,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来设置专业并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新建本科院校才能找准发展方向,获取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优发展位置。也只有这样,走上职业教育的办学道路,与普通高等院校形成错位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才能摆脱受普通高等院校挤压之势,找到生存的立足之地,拓展发展空间。在人才培养上,新建本科院校也只有履行职业教育的组织功能分工,培养职业教育类的高层次人才,才能走出普通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底部,踏上职业教育金字塔的顶端,彰显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延伸高等职业教育的层级,对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引领作用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心在于高等职业教育。首先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职业教育是类型标识,高等教育是层次标识。层次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至关重要,“是职业教育赖以发展的空间,是职业教育对发展权的呼唤”。有了类型基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焦点便是拓展发展空间,举办更高层次职业教育。

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可以使职业教育专科学生摆脱升学无路的境地。在职业教育体系以专科为终结、又与普通高等教育沟通不畅的情况下,许多职业教育的优质生源纷纷流向台湾地区或国外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寻求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若为他们提供一个更高的求学平台,不但可以减少这部分教育资源和人才流失,而且还可以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分量。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增强吸引力。其次可以为专业学位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廓清道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与新建本科院校一样具有较强的职业教育属性,但目前只是在普通高校附带招生、组织和实施,并没有明确归属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后续转入铺平道路,大大加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进程。再次还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积累经验。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囿于高等教育办学积淀较弱,难以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但它们普遍都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部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实力雄厚,欲积极试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它们而言,新建本科院校的开拓和探索将是一笔宝贵财富,可以提供举办本科教育的参考、借鉴和质量标准。

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篇(6)

一、高职教育的科学定位

目前,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仍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确定好发展方向,促进高校自身发展关系重大。

我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学校特点,进行了科学定位,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以转变思想为先导,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专业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提高人才培养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总体思路。

二、教学实践

(一)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高职教育意识

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要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尤其领导阶层思想观念转变要先行。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不同。本科院校应协调好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系,利用教育资源,做到统筹兼顾、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校在举办高职教育之初就加强了管理干部、教师等有关高职教育方面的知识,提高了高职教育意识。

(二)专业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基本产生了如下共识:一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二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根本,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三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基本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四是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40%~50%比例;五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六是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途径。

1.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我校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是以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为基础,以两个部级试点专业为龙头,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深入开展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

如在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构建了产学结合“以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人文类、基础类、花卉应用类、树木应用类、经营应用类和任选课类6个模块,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3个层次训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3项基本培养”的“1633”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构建了校企合作“以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3项基本培养,人文社会科学、汽车技术基础、汽车构造与性能、汽车检测与维修4个模块,汽车基础技术能力、汽车驾驶技术能力、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能力、汽车维护与修理技术能力、综合应用能力5个层次能力”的“1345”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践教学上,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比例达到40%~50%。在各专业进行了基础理论必须够用、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整合。

2.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我校高职教育实验实训基地部分设施从无到有,规模由小到大,实训用教学仪器设备从少到多,从落后到先进。新建了1550m2智能温室一栋、多媒体教室一个、网络教学中心一个;扩建了一个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中心、一个园林技术实训中心、室内设计技术实训中心、生物资源利用实训中心和公共综合实验中心。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实验实训课时得到充分保证,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增多,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能力得到加强。在产学研结合上,我校通过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科研优势、设备优势,本着“双方需求、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企业开展了多种合作形势,建立起了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体验到了企业文化和工作的感受。

3.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教师,尤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我校加强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选送教师进行学习和培训,从企业调进人才作为教师和从校外聘用教师。大大加强了教师队伍,扩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

4.选用优秀教材,抓好教材建设。我校根据高职各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的整合,合理选用统一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对没有统一出版教材的学科,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任课教师协商,确定该学科暂用教材或自编讲义。目前,我校共出版了课程整合后的教材8本。

5.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我校首先出台了教学管理规定,其次,坚持课堂教学质量三级测评,建立了学院各级领导听课制度和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建立了新开课和开新课的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了学院领导与专家、学生评教的三级测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

6.开展“多证书”制度。开展“多证书”制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多证书制度是指学历文凭和其他如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驾驶证等的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对专业教学要涵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中所要求的应知应会的全部内容,由此来构建人才培养计划。多证并重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操作平台。我校推行了“多证书”制度,开展了驾驶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应用能力证、职业技能资格证等的教学与实训,促进了就业。

三、管理模式

目前,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校内管理模式主要有:一是本科院校设立职业技术学院(或应用技术学院等,有的与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合属办公)的管理模式;二是本科院校与社会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大型集团企业等合作办学,以独立的职业技术学院运行的管理模式;三是本科院校与中专(或成人、民办)学校联合办学的管理模式。我校采取的是第一种管理模式。高职学院全面管理,学校其他部门协调服务。我校高职教育由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全面管理,包括一切教学活动、学生管理等工作。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专业设置、制定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的选用、教学的具体实施、教师培训和聘任、教学监控与督导等。学生管理主要包括:学生的日常管理、在校外实习期间的管理、综合素质教育、党团活动、课外活动和就业等。招生由学校招生部门负责。

四、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的思考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由“十五”期间的规模扩张――外延发展阶段转入“十一五”期间的内涵发展阶段。担负高职教育的主力军角色是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院校约为174万人,本科院校约为63万人(略有下降)。在高职教育发展初期,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将大批成人高校和中专学校改造或升格为高职院校,本科院校担负起了高职教育开创者和探索者的使命,为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功不可没。但是,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就本科院校是否举办高职教育和如何办好高职教育是目前大家比较关心和正在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的自身优势

一是本科院校的品牌优势。可以提高高职教育在社会和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而具有良好的生源,为培养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本科院校具有优良的教育资源(如师资队伍、管理队伍、教学设施和基地、图书资料等)。高职教育可以依托学校“共享资源,机制创新,责任落实,规范管理”等机制来进行人才培养,能很快进入正常的教学运行轨道。三是利用本科院校具有良好的人才资源和科研能力做到高职教育的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利于办出特色。

(二)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有很多差别。发展初期,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处在摸索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但发展到现在还存在一些内在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本科院校没有把高职教育摆到一个正确的位置,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等;二是教学改革深度不够,还没完全脱离本科压缩式教学模式,难以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三是有的教师还不适合高职教学的要求,虽然他们的学历、职称很高,但只重视本科教学和科研,或在教学中难以摆脱本科生的教学方法;四是有的学校在培养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采取“双轨制”的教育方法,一方面试图按高职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在教学计划中满足“专升本”的需要,导致教学环节和培养方式上的混乱。

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55-0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机制、整体推进职教体系建设成为重中之重。2000年以来,全国陆续新建的本科院校有600多所,在现代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完成后,这些新建的本科院校开展现代职业教育已成为必然,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化学实验中心也需要立刻认识到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积极参与到现代职业教育事业中来。

1 新建本科院校化学实验中心的特点

新建本科院校化学实验中心和老牌院校的化学实验中心相比有很多不同,例如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管理模式等等都有不同,这些不同主要是由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特点造成的。

1.1 基础薄弱

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格前大多数都为专科院校,更有相当大一部分为师范专科学校,化学教学基础薄弱,化学实验教学基础更加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验室场地小。整个校园占地面积一般是几十亩,教学场地和实验室占地面积一般都很小。例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升本之前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当时的化学实验室占地面积就很小,所有化学相关的实验室加起来总面积不足200 m2。第二,仪器种类少数量少。在专科时期,用的化学仪器设备一般型号比较旧,也比较简单。例如一般常用的有烧杯、量筒、酒精灯、滴定管、移液管、锥形瓶、烧瓶、冷凝管等玻璃仪器,分光光度计还是比较早期的,体积庞大,指针显示读数,也不带波长扫描等功能。第三,缺乏化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升本之前,化学实验室少,建设和管理都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升本之后,对化学实验室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经验缺乏,与老牌高校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1.2 发展迅速

随着学校由专科升为本科,办学层次提高,学校整体发展面临多次良好的机遇,获得各级政府的支持和资助,学校建设日新月异。化学实验中心也发展壮大,正所谓“鸟枪换炮”。随着升本,化学实验中心很多方面的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旧到新,发展异常迅速。办学规模扩大,升本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化学相关专业在校生人数翻了几番。

1.3 专业多样

不同高校对化学实验教学单位的设置和管理体制不太一样。一些老牌院校或者综合性院校的化学实验中心和新建本科院校的化学实验中心所承担的实验教学内容可能很有很大差异。老牌院校的化学实验中心教学范围比较明确。一般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的教学范围为基础化学相关的实验,专业实验则由相关学院或系的专业实验室完成,不属于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的教学范围。例如,从相关高校的官方网站可以查询到,清华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中心主要开设的实验课程有:面对全校的《普通化学实验》;面对理学院的《现代基础化学实验》;面对生物、化工、化学、环境、材料等院系的《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及化学系高年级学生的《综合化学实验》,共8门16种类型的课程。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开设实验课程门类大致如此,多为基础的化学实验课程。但是,新升本的院校由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历史遗留等方面的原因,化学实验中心除了承担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之外,还要承担化学等相关专业的课程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及毕业论文实验等,涵盖的专业广、学科多、课程门数多。例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化学实验中心不仅承担基础化学实验(基础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还承担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相关课程及专业实验(如中学化学教学实验、工业分析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化学反应工程实验、化工仿真实验、化工工艺学实验、制药工程原理实验、药物合成实验、药物分析实验、药理学实验、药剂学实验,制药工艺学实验、普通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基因工程实验,发酵工业实验、食品工程原理实验,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工艺学实验、乳制品工艺学实验及各个专业的专业综合实验等)等教学任务,同时还需要为开放实验、教师科研、大学生创新项目等提供实验场所及必需的仪器设备。因此,多数新升本院校的化学实验中心就像是一个火锅,什么材料都在里面“煮”。化学相关的不同专业的不同实验课程都在化学实验中心完成,专业实验和课程实验门数多,内容广泛、复杂。

1.4 工作人员不足

1.4.1 师资不足

由于升本带来了发展机遇,招生规模扩大各方面建设也稳步推进,但是师资队伍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此,随着招生人数的突然增加,师资力量显得相对不足。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实验指导教师大多数由理论教师兼任。

1.4.2 教辅人员不足

实验教学辅助人员不足问题突出。升本之前,学生少,理论教师课程不多,有空余时间兼职实验教师和实验教辅的大部分工作,包括实验准备和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管理等;升本后学生人数增多,理论教师和兼职实验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不再参与实验准备和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管理方面的工作。加之教辅人员的自然流失,这样实验教辅的工作量自然是更加繁重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2 实验中心建设措施

2.1 科学定位

科学定位是做好新建本科院校化学实验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如果定位错,既浪费资源,又无法取得效果。定位好,能为基础建设、规划发展、年度预算、仪器设备计划、人员配置、实验室教学安排、实验室功能归类等提供框架,确保实验中心工作的井然有序。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比较合适的。

2.2 社会需求

化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应结合当前市场的供需实际情况,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实验室建设的要求,从而避免闭门造车。使化学实验中心的建设都围绕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展开。一方面要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要研究社会需求的技术。

2.3 交流学习

由于经验不足,所以新建本科院校的化学实验中心建设应多向其他经验丰富的高校学习,通过交流学习后获得间接的建设经验,再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各项建设的细则。另外,多利用对口扶持等政策向相关对口支援单位学习,也是弥补经验不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2.4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加强化学实验中心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切实的知道目前企业在做什么,需要什么。同时也清楚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做。合作的领域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项目合作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例如,通过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通过科研项目的合作提高相互技术力量的熟悉和了解,通过师资队伍的交流合作可以弥补教师数量不足和工厂经验不足等缺点,可加强技术交流。

2.5 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可以解决先进仪器短缺的问题,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技术难题。有很多的大型精密先进的仪器,实验中心可以不需要购买,有一些先进的技术也不需要从头摸索,这些可以在协同创新的平台上获得。充分参与和借助系统创新平台是获得较高起点快速发展的一种好方法。

2.6 开放建设

化学实验中心的开放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场地的开放建设。主要包括实验室场地建设,要多引入外部的参与,多看几家的方案,多请教一些相关的专家。第二,制度的开放建设。制度开放建设主要是借鉴其他单位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结合自身情况拟定适合自身的管理制度,并请相关行业专家多提意见,综合考虑后定为管理制度。第三,人才的开放建设。鼓励人才不断提高,不反对人才流动。例如,鼓励工作人员通过学历进修、访问学者、短期培训、交流任职和参观学习等灵活的方式多学习多提高。第四,教学的开放建设。做好常规实验教学,鼓励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各类型实验教学应相互促进合理开展,避免互相干扰。教学安排和教学过程等各个环节应开放化、透明化和合理化。

3 结语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的化学实验中心需要抓住机遇、认清自己,广泛学习,才能做好科学定位、规范管理和特色发展,才能在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屹立不倒、获得发展并办出特色。

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篇(8)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299-02

0 引言

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2000年后600多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型现代职业教育,着力培养更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根据我国高校划分类型,地方本科院校属于多科性教学高校[1];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社会服务的地方性、科学研究的实用性是其主要特征[2]。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高校大扩招以来,地方本科院校规模迅猛扩张,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量的积累。然而,这种量的增长是通过简单的外延式发展方式完成的,因而也就必然产生一系列新的矛盾。

办学资源不足、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力需求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专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现实困境严重阻碍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落脚点是专业建设,如何优化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有限的办学资源就成为急需研究的课题。本文在分析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特点和转型发展困境的基础上,运用BCG矩阵法,提炼关键指标、细分专业类别、研究相应的处理策略,并提出实施方案。

1 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的特点

地方高校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主要特征表现为“量”的增长,具体到专业上主要有:①原有一些特色专业,历经扩招、升本、学校倾斜性的投入,构建了相当的竞争优势,它们是立校的根本。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达到本科教学办学要求,在保留特色专业的基础上,新设了许多专业。这些新专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且急需引进师资、新建专业实验室、保证稳定的招生规模,地方本科院校基础薄弱,不能兼顾每个新专业的发展需求。各个新专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争取学校有限的办学资源,容易导致资源分配的无序、低效。③原有部分专业本来的实力较弱,且未能及时调整、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逐渐发展成了“鸡肋”专业。“留之无用”,是学校转型发展的负担,但高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要考虑原有专业教师安置等问题,不能简单地停办,占据了宝贵的办学资源,形成“弃之不能”的局面。

2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现代职业教育的困境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现代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同时面临许多现实的困难。

①办学资源总量有限、且存在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办学资源包括师资、场地、经费、职能部门管理精力和服务能力等。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时间短、资源沉淀少,扩招、升本又要投入大量资源,地方高校普遍债台高筑。同时各专业为了自身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争抢资源,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②许多地方本科院校专业门类庞杂、关联度低,导致许多资源不能有效共享。同时为便于自身使用,共享意愿低,从而导致有限的资源也不能充分使用的现象。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素质、能力快速变化。④存在专业设置不能有效匹配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3]。地方本科高校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培养人才的主战场,理应更熟悉本地的人才需求,但高招规模迅速扩大带来的“好日子”,模糊了危机意识,专业内涵建设不能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导致匹配度下降。另一方面,新专业设置以“我”为主,根据现有办学条件和办学需要开办相应专业,将社会需求在新专业设置中的地位边缘化,形成对接不足、敏感度较低的现状。⑤资源意识不强,没有专门负责资源增值、分配、共享的部门和机制。如教务处负责专业设置,设备处负责实验用房、设备和教学设备费的管理,人力资源处负责师资,后勤部门负责房产管理。

3 BCG矩阵法在优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结构的应用研究

3.1 BCG矩阵法介绍 BCG矩阵法是由美国大型商业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首创的一种规划企业产品组合的方法,它解决了“如何使企业的产品品种及其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如何将企业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分配到各个产品中去”两大问题。各专业毕业生作为高校向社会提供的“产品”,如何使专业种类及其结构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如何将有限的办学资源合理地分配到各个专业中去,BCG矩阵法有着极高的实践价值。

3.2 关键指标 在企业中,BCG矩阵法采用市场引力与产品竞争力两个坐标参数,地方本科院校在实际运用时,相应的两个关键指标是:①地方经济和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对应市场引力;评价时以是否符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来判别,并按级量化。②专业竞争能力,对应产品竞争力;它由三个子指标构成:社会认可度(由录取人数和分数线确定)、科研能力、专业教师素质构成。在具体衡量竞争能力时,应与同层次的地方本科院校比较,“985”和“211”高校不在此列。

3.3 四类专业组合矩阵 按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和专业竞争能力,将全校各专业填入图1这个矩

阵中。

3.4 对应的处理策略 在确定了各专业所属类型后,还须进一步明确各专业在学校中的不同地位,从而进一步明确处理策略。

①“明星型”专业:“明星型”专业具有“高增长、高竞争能力”的特征,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支柱。要给予稳定、持续、适量的资源投入,并鼓励其走出去,通过多种形式挖掘外部资源。在加强自身竞争能力的同时,持续关注地方社会和经济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并以此作为专业内涵建设的新内容。

②“问题型”专业:“高增长、低竞争能力”说明社会需求强烈,但专业本身存在较多问题。对“问题型”专业要做进一步分析,按专业竞争能力排序,从中挑选最有可能发展成“明星型”的专业进行持续、稳定、大量的资源投入,以快速提高其竞争能力。为集聚办学资源,其它“问题型”专业应予以放弃,具体方法同“瘦狗型”专业。

③“金牛型”专业。“金牛型”专业已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但却有较高的竞争能力,建议学校予以持续、稳定、少量的资源投入,鼓励其利用现有竞争能力寻求外部资源进行转型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部分“金牛型”专业不能持续发展,将转变为“瘦狗型”专业。

④“瘦狗型”专业。“瘦狗”型专业既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没有竞争能力,必须“放弃”,减轻负担,以便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其它的专业中去。但高校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许多学校没有放弃的勇气和决心,依然默许其侵占有限的办学资源。

4 专业优化的实施

地方本科院校要转型现代职业教育,实现真正的跨越式发展,“归并有限的办学资源、并合理投放”是必然选择,前提是要放弃“瘦狗型”专业和不能发展成“明星专业”的“问题型”专业。

4.1 归并办学资源 放弃专业的主要阻力来自如何安置该专业教师,因为调整到其它岗位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同时收入和地位也可能有所降低,通过各种方式抵制将是普遍现象。

①专业放弃时机的创造与选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现代职业教育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为改革现有专业结构、优化资源分配提供了绝佳的理由和时机,为成功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多渠道、多方式宣传,建立共识、构建舆论压力,要将宣传的中心应放在放弃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

②建立专业调整机制:通过机制来调整,强调放弃“瘦狗型”专业和部分“问题”专业是组织行为,不是校领导的个人行为,抵消各方面对学校管理者的压力。同时分批处理,不贪快、不求急,避免矛盾集中爆发。

③加强专业放弃的全流程管理:专业放弃前期除了广泛的宣传外,要就专业放弃的办法和标准进行调研和征求意见,重点是那些可能被放弃的专业,事前的广泛参与可以有效提高工作的接受度。执行时要按制度严格执行,并将执行全过程和评分结果进行公示。后期要及时处理矛盾隐患,“如何安排老师”是工作的难点,应对的方法是让老师选择“继续其它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或者从事管理工作,安排一定时间的新专业或管理技能培训。

4.2 合理投放 通过多种努力归并的资源弥足珍贵,要优先保证“明星型”专业需求,加大对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问题型”专业的投入。

①建立校教学资源管理领导小组,协调各职能部门,对全校办学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②建立资源共享体制:优化的专业结构为资源有效共享创造了条件,及时建立资源共享体制就非常必要,如实验室的共享上,可按相近专业、相近类型、相近设备等来建立新的实验中心;同时建立办学资源使用的校内核算机制,鼓励对非本专业进行资源共享。

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篇(9)

积极发展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高职教育,系统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是建立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性已成共识,但在高职本科发展途径选择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许多高职教育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视角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完全对立。一些地区和院校在不同理论指导下开展了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实践,选择这些试点中的优秀案例,总结提炼经验,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一、发展途径和实践探索

途径一:将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改制,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我国部分本科院校是由高职专科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升格后走的多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有高职教育的基础,让其改制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新建高职本科院校所需资源,而且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同质化问题,实现高等教育的整体优化。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和地属本科院校都是由地方举办或管理,其办学主要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让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有利于地方统筹管理职业教育,实现专科职业教育和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系统培养地方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

目前,尚无普通本科院校转制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案例,但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地属本科院校逐步转变办学方向,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为其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奠定了基础。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特定背景、特定时间有特定内涵的一种界定,它不同于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更不是三年制高职高专教育的放大与拓展,它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也有高职高专教育的特征,是沟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桥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开展高职本科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成为我国高职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主体,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

途径二:由高职高专院校,特别是办学基础比较好、办学效益突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升格举办本科层级的高职教育。

许多职业技术学院,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职业教育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建设的,其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的办学经验丰富,升本后能继续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为培养高职本科人才发挥更大作用;允许优秀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可使其有上进的动力,并形成示范效应;当高职专科院校发展到一定水平,超过其它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水平时,限制其升格可能会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本、专层次倒挂现象,不利于甚至阻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方面,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通知规定:“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自此,除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外,高职专科院校升格都被禁止。按照我国教育体制,高职高专院校一旦升格成为本科,即有可能跨入普通高等学校范围,就摘掉了“职教”的帽子,脱离原来职业教育的道路。为了稳定高职教育的发展,教育部等部门的上述规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该规定也可能使有能力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院校因受限制而不能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因而不能充分利用原有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打击了这些院校的积极性。为此,可以有条件地允许部分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并采取有力措施来防止升格后去职教化。如:可以规定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之后必须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明确定位,而不能变成普通本科;设置严格的准入标准,限制高职专科院校升本数量,不能一哄而上,大量升本;制定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标准,指导院校办学。

途径三:部分普通本科大学办高职学院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支持本科高等学校举办或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在这一政策指导下,许多普通本科大学通过成立应用技术学院来举办高职专科或本科教育。这一政策是在当时我国高职教育非常薄弱,仅仅依靠原有的职业大学、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举办高职教育的状况下出台的,鼓励本科院校参与高职教育,对扩大高职教育规模、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由于能够充分利用大学的学科和资源优势,又坚持高职教育定位,部分学院办出了特色,成为成功的案例,如同济大学技术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等。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学院因为受学科教育基本价值取向的影响,被普通高等教育“同化”,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职本科教育。普通本科大学通过创办高职技术学院实施高职教育是当时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时期,应该明确高校分类,并有效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找准定位,集中精力办出各自特色,如研究型大学应发展学术型普通高等教育而不应继续举办高职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可总结和借鉴高职技术学院的经验,重点发展高职本科教育。

途径四:选择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某些专业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由于当前教育政策禁止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优势专业的发展。让高职高专院校个别具备条件的专业培养本科以上学生并不会改变整个学校的办学层次,相反却既能够让院校安心发展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稳定高职高专学院的发展,又不会限制这些高水平专业的建设发展。

辽宁省率先对这一途径进行了试点探索,2011年8月辽宁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计划在全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遴选7个国家重点专业开展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试点,为将来推行高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提供标准和样例。目前遴选工作已经完成,计划利用1-2年时间,开发出具有辽宁特色的四年制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实施高职本科教育奠定基础。

途径五:通过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发展高职本科教育。

受传统“重学轻术”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直接转型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存在很大阻力,短期内难以实现。本途径是在不改变目前既有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高职专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对接来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合作,本科院校可以招收到优秀的生源,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为其培养的毕业生提供进一步升学渠道,提高学院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江苏省首先对本途径进行了试点探索,《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联合办学的模式。具体实施上,先由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合作方案,特别是统筹设计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保证两个阶段的教学体系衔接贯通,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招收的学生在高等职业院校学习3年(五年制高职学习5年),经过资格考核(考核的方式由本科院校和对口高职院校共同制定,并突出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2年,发展成为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发展高职本科教育需处理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应坚持高职本科教育实现途径的多样性和阶段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高职本科教育的实施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工作中应坚持分类试点,不搞“一刀切”,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在确保途径多样性方面,国家需出台专项政策文件,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和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实践,积极探索实施高职本科教育的有效路径、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撑等,并在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上升为政策措施,逐步推广试点成果。在实施的阶段性方面,高职本科教育的举办需分阶段进行,如上述五种发展途径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途径“四”和途径“五”是在现有高等院校类型结构框架下进行的,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的难度较小;途径“三”是在现有高等教育结构基础上,对原有教育政策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进行的;途径“一”和途径“二”是通过直接建立实施高职本科教育院校的方式进行的,需对现有高等院校类型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优化。因此,各地区和高校需充分考虑本地区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来选择合适的发展途径和方式。

(二)需处理好高职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关系

高职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共性方面,二者都属于高等教育本科层次,都需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差异性方面,二者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前者属于职业教育,后者属于普通教育。考虑到其共性,在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把高职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对立,造成高职本科教育封闭化,限制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好普通本科教育的丰富办学经验和资源。考虑到其差异性,我们不能沿袭普通本科教育的经验来办高职本科教育,而要充分研究二者的区别,特别是高职本科教育办学的特点,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普通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较深厚基础知识的学术型人才,高职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普通本科教育主要以学科为依据,而高职本科教育主要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在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上,普通本科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高职本科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侧重技能训练;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职本科教育必须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实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职本科教育要求必须具备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在教材等教学资源方面,高职本科教育必须具备较强的自我开发能力。

(三)需处理好高职专科教育和高职本科教育的关系

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篇(10)

随着我们国家目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创新进步,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教育有了新的更新变化。因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专科升至本科套读的人才培养形式,是我们国家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进步的成果,其中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创新进步息息相关。在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实施专本套读的人才培养教育形式是针对改进创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关键因素。

1、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专本套读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专本套读,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来分析,针对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创新进步以及教育事业的健全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持之以恒创新进步的有效方案,其中进行针对改革更新高等职业院校相对比较单一的人才教育形式也起着关键作用。

1.1从宏观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创新进步的需要。现阶段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进步拓展要求方法多样化以及综合化,针对企业人才知识层面、工作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人才的应用要求更加严格。在现阶段,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想要提高自己本身的学历,来进一步满足社会企业实际就业企业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专科升至本科的教育形式关键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应用以及实际工作实力,提高学历层次,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就业情况。然而,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贯彻落实学校和企业以及社会发展共同进步,合理推动社会经济创新进步。健全职业教育制度的要求,我们国家职业教育进步比较晚,未能形成比较规范的教育制度。在现阶段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发展比较好,中等职业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关系衔接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关键是经过专科升至本科或者经过自己学习考试的模式,来达到自己提升到本科学历,这样的情形并不能够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升学以及实践就业两方面的作用,所以就会导致整个职业教育在人才教育层面产生劣势。

1.2从微观角度能够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进步。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专科升至本科套读的教育模式,是现代以人为实质的教育观念的表现,又能够很好的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在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低,自我约束行为不严谨,没有建立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专升本套读可以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给学生的学习以及实践就业创建了有利条件。另外,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实施专本套读的教育模式,给学校未来创新进步,对学生的控制管理,高职院校稳定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由此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不断创新进步。因而,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专科升本科的教育模式必须要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条件,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系进一步改革创新学校内部的每一项工作,增强高职院校每项保障体制以及教育机制,为了顺利实行专科升至本科套读创建了相当有利的发展条件。

2、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专本套读的条件和影响

2.1社会经济进步状况的要求。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是我们国家高等人才教育的关键构成要素,在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创新进步中充分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目前社会经济的创新进步,先进科学技术在各个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社会在用人时期针对人才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要求非常严格。因而,目前民办高等职业院校要满足社会针对人才的要求,就要从实质上打破高等职业院校的传统教育模式。使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专升本教育模式能够贯彻落实高等教育以及自学升本科教育两者互相结合,能够满足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好的增强学历层次需求,有助于满足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创新针对高文化素养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这样新的发展形势下,民办高等职业学院实施专科升至本科教育模式是非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是非常可行的[2]。

2.2用人企业的需求。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创新,用人企业对人才要求方面思想观念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用人企业经常会需要专业知识比较夯实,又要相对比较强的工作技能的实践操作技能相对比较高的技术型人才。那么这就需要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时期,要进一步增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水平,拓展自己本身的科学知识层面,提高自己本身的综合素养,增强自己本身的实践就业竞争能力。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专科升至本科的教育模式,能够贯彻落实高职院校学生的科学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在一定基础上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也能够客观的满足用人企业针对人才的要求,最后贯彻落实民办高等职业W院实行专科升至本科套读的教育模式以后,大部分高职学生能够高质量就业,因而可以获得很多学生从实质上支持专科升至本科套读教育模式的目标。可是用人企业比较过分看重人才学历以及专业技能,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实行这种教育模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用人企业对人才合理的要求是针对人才教育形式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组成部分。

结束语: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以及自学本科教育都目前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形式。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关键在于学生工作实力的教育,因而自学本科教育重视学生专业理论内容的教育。在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经过把以上两者综合在一起实施人才教育,能够防止比较单一的教育形式在人才教育内容上产生影响,贯彻落实学生工作实践能力以及学历统一增强的目标。因此,民办职业院校专本套读依然会吸引学生,提高社会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认可,在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人才教育方面依然有很多优点。

参考文献:

[1]陈晓萌,王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沟通和衔接 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70-71.

[2]于秀英.在专科职业院校实施专本套读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3):222-223.

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篇(11)

作者简介:王晓红(1966-),女,江苏盐城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学理论;严颖(1985-),女,江苏南通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题“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及管理制度创新研究”(编号:JMZ2201223),主持人:王晓红。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3-0045-03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积极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然而,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前身多为中专或者成人高校,科研基础薄弱,科研意识淡薄,以至于高职院校要不要开展科学研究曾一度成为学界争议的话题。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职院校从初期重视量的快速扩张转变为重视内涵建设,推行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这一过程中科研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它不仅是高职院校持续、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办出特色、提升质量、创造品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更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国家对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也愈发重视。2011年6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全国职教科研工作会上明确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科研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加强领导、指导、协调和支持的力度[1]。从而在国家层面上确认了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然而,在从国家到高职院校都愈加重视科研工作的同时,必须看到,就整体而言,高职院校无论是科研项目还是科研成果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研究基础薄弱、研究力量分散、制度构建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科研工作明显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制约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当属“定位不明”。

一、关于高职科研定位的不同观点

所谓高职科研,只是为了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科研而进行的一种不规范的分类,体现的是承担科学研究的主体不同,但也表明了不同类型的院校在科研的主导方向和研究重点方面存在差异,而这恰恰关涉科研定位问题。高职科研定位问题,实质是关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认识论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虽然普遍重视科研工作的开展,但院校之间对于高职科研的发展定位却存在不同的认识。

(一)高职科研应定位于应用技术研究

该观点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技术”角度出发,提出高职院校不应当追求“高端、精尖、前沿”的创造性研究,也不适合进行学术性较强的基础理论性研究。高职科研应立足于应用技术研究及开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应该说,该定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技术人才为目的,在定位高职科研时,肯定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模式,盲目追求项目与成果的高精尖。然而如片面强调“职业技术”属性,将高职科研仅定位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则忽略了高职教育中的“高等”属性及“教育”职能,对高职院校本身以及教师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高职科研应定位于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普遍属于教学型院校,主要职能是培养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因而有观点认为,高职科研应紧密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为己任,更好地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服务。在这种理念中,科研就是教研,教研活动就是科研工作。诚然,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自然不能忽略“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但如将科研等同于教研,将高职科研局限于教学研究领域,则割裂了高等教育的职能,限制了高职科研的研究范围,同样也不利于高职院校本身以及教师的发展。

(三)高职科研应定位于追求高端项目和高水平成果

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科研重要性的日益显现,一些高职院校的科研导向开始偏向于本科院校甚至是研究性大学,将科研目标确定为争取高端科研项目(省部级乃至部级项目)、高水平研究基地、高级别研究成果,以期实现科研项目或成果的“顶天”目标。在该类院校中,无论是教师招聘、绩效考核,还是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诸环节,都把主持课题研究和的级别、数量等作为取舍的重要标准。然而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科研基础薄弱、教师整体科研能力不强、学校科研投入不足、科研条件有限等“短板”,真正能申报成功的高端科研课题很少,取得的高级别科研成果数量也难以与本科院校相提并论。即便少数高职院校取得了个别成功的先例,但就高职院校整体而言,成效并不显著,也不能彰显高职院校的优势和特色。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科研的不同在于“类别方向”,而非“水平高低”。单纯割裂地仅从某一个层面来定位高职科研肯定是片面的。而高职院校科研缺乏正确的目标定位,则势必导致科研工作缺乏针对性,不能扬长避短,结果是既无法在科研上与本科院校一较高下,也很难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有影响力的科研体系。

二、科学定位高职科研的对策建议

科研的准确定位是指应当对科研工作的性质、地位、目标、重点等形成基本认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学校的发展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科研的定位也不可能相同。高职科研能否准确合理定位,直接关系到科研方向的确定、科研特色的培育、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甚至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既不能因为科研条件不足而无所作为,也不能脱离实际盲目照搬本科院校科研模式,建设所谓的“科研型高职”。在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教领域研究大有可为的今天,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发展实际科学客观地进行科研定位,明确科研方向和研究重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高职科研应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为教育教学服务

高职院校所承担的任务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教学活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因此,高职科研应坚持与教学相结合,致力于解决来源于高职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应该说,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对教学领域的很多问题已形成了共识,但依然有一些问题至今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以高职教学改革为例,王明伦就提出:“说了多年的高职院校教学领域改革到底应该改什么?是改专业?是改课程?还是改课堂?”[2]如今,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教学领域有更多深层次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比如,中高职教育衔接、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等新型办学形式不断出现,如何实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科学衔接;如何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等等。对于这些来源于高职教学改革实践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立足院校实际,通过理论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来探索解决。同时,把这些教学中的疑点难点作为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研究,拿出研究成果或应对策略,既有利于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推动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真正发挥科研对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对教师学术水平提高的推动作用、对学校知名度的提升作用。

(二)高职科研应切实立足地方,产学研结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高职院校多为地方性高校,其“地方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在进行科研定位时,应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抓手,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式,积极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研究,着力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的具体问题。高职院校在为企业提供四技服务、开展各种横向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可以从生产一线捕捉项目难题,寻找科研内容,并从地方获取生存和发展的必需资源。高职院校面向生产、管理一线进行研究开发,既彰显了高职院校的优势,提高了服务社会能力,又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形成良性循环。

(三)高职科研应针对职教改革热点,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在2011年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就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科研要加强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系统培养技能人才制度、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职业教育国家制度、职业教育质量标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等重大问题的研究[3]。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都提出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强调要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职业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给职教研究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热点和难点。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的高职院校,积极投身职教领域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既是高职院校所应担当的重要职责,也是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

三、关于高职院校追求科研“顶天”目标的思考

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历来有“顶天”“立地”之说。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坚持科研“立地”定位被普遍认同,但一旦提出科研“顶天”目标,则会招致广泛的质疑。这是因为高职院校虽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办学层次、专业结构、师资队伍、科研能力、科研投入等都与本科院校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一般认为追求科研“顶天”目标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实际。那么,高职院校可否设定科研的顶天目标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从高职院校本身来看。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许多院校要求新进教师的学历至少须是硕士(有些院校甚至要求须为211以上高校硕士),而通过培养和引进等手段,高职院校近年来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率大幅提升,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同时,高职院校重视科研机构和制度构建,逐步建立健全了科研管理组织并构建起完整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了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科研投入加大,科研条件改善……这些都极大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对于科研基础好、教师科研能力强的高职院校,设定并积极追求科研的“顶天”目标是完全可以并可能实现的。近年来,部级科研项目中不断出现高职院校的身影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从国家对职教科研的要求来看。当前职教研究领域有许多重大并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职业教育模式创新,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这些职教领域的重大问题如果仅交由对职业教育并不了解的普通本科院校的学者来完成很难切合职教发展的实际需求,而由具备较强研究条件和能力的高职院校来承担就显得顺理成章。因此,高职院校可能在学科研究领域难以取得和本科院校比肩的研究成果,但完全可以在职教科研领域取得国内乃至国际的领先水平,实现科研的“顶天”追求。

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今天,职业教育教科研担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越来越重大,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凸显,既要“顶天”,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又要立地,为教学改革实践服务[4]。作为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历史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5]的高职院校理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科学研究的使命和责任,紧密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发展实际,科学客观地进行科研定位,坚持以应用性为主题,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职业教育的科学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术蕊.落实全国职教科研工作会议精神 切实发挥科研助推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8):73-94.

[2]王明伦.改造课堂切中高职教学改革“要害”[N].中国教育报,2015-0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