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0 16:28:2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033-01

1 研究土壤肥料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相关研究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土地出现了污染、肥力下降等问题。因此,对土壤肥料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的重要性便由此显现。因此,对土壤肥料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相关研究能够有效促进土壤的保护以及改善,能够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能够从基础方面保证我国的农业的可持续的发展。

2 土壤肥料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性

土壤的健康与否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活动能否正常开展农作物能否在土地上种植以及结果的质量和数量的好坏、多少。从普遍意义上来讲,土壤中必须含有足够的养分才能支持作物的生长,而一些地区的土壤比较贫瘠,无法正常供给养分,也正是由于此,对土壤施肥这一手段成了增加土壤肥力、促进作物高产的一大有效手段。在近几年,随着人们对一些高产技术的不断重视与推行,土壤肥料也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有了一席之地。

3 土壤肥料在可持续性发展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3.1 土壤质量下降

随着一些地区不重视农业生产以及其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过多地占用土地、废水废渣直接排向田地,造成了土地质量的严重下降。同时,由于一些农户在种植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指导,将多种作物混植,长期对土地施加肥料,对土壤本身的营养供给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与负担,使得土壤质量严重下降,给农业的快速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3.2 土地面积下降

前面说到,一些地方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过多地占用了土地,使得农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虽然国家已经在政策以及资金方面大力倡导增加耕地,减少土地浪费等行为,但是许多地方的耕地面积却只增不减,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了一句空话,土壤肥料的相关应用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3 肥料利用程度低,缺乏合理性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如若能正确地对土壤施加肥料,能够使得土壤长期保持肥力,促进作物的生长以及高产,将农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些土壤的表现情况:许多农户对肥料的利用程度相当低,而且存在混乱的现象,其合理性相当差。首先,由于我国农业部门的长期宣传,人们对于氮、磷、钾这三种肥料的认识还是比较清楚的,其使用的频率以及量也在合理的范围内,但是对于其他作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的认识以及施加很少,同时,不仅是农户对肥料的施加比例不尽合理,即使是肥料的生产厂家,有时候为了节约成本,鱼目混珠,往往人为地调整了肥料的构成比例,这不仅造成了肥料质量的下降,同时人为的调整肥料构成比例,不仅会浪费多出的元素,还会对作物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相关的疾病,给农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4 解决土壤肥料在可持续性发展中的相关措施

4.1 加强土壤质量建设

针对于我国普遍出现的土壤质量下降的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向解决土壤肥料在可持续性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首先,从政府的层面出发,应该在保持第二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大力扶持农业的发展,对于土壤被污染的情况,应该予以立即治理。对由于工业排放的原因被污染的土壤,应该勒令企业退出本地区或者迁入相关的工业集群中心,将污染源排除在外,才能进行后续的治理措施;对由于肥料的大量使用而导致的土壤质量建设,相关的农业技术部门应该对农户进行指导,为其说明适量的肥料施加对土壤的益处以及郭亮的肥料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的事实,同时结合相应的治理理论,改善土壤质量。

4.2 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科学施肥

首先,在本措施实行之前,要杜绝滥用肥料的现象。其次,在对作物进行施肥之前,要对肥料的配比进行科学测量,同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其他特殊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同时,对于肥料生产厂家来说,要严格坚持相关的技术标准,不能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就肆意地更改技术指标,这是对自身品牌的不负责任以及对整个农业生产的冷漠,会严重制约我国土壤肥料的相关建设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相关的农业技术部门要对每一个技术人员划分相应的指导范围,技术人员对区域内的农户进行施肥指导,确保能够利用科学来施肥,将土壤肥料的价值利用到最大,促进作物的高产以及农业的发展。

4.3 各方面加强重视以及监测

一方面,相关的科研院所要加强对高效土壤肥料的的研究,尽快将一些科技前沿的技术以及蓝图变为现实,带入到生产实际当中去;其次,高等院校应该注意对相关的人才的培养以及输送,具体来书,可以与一些农技站建立相应的对接关系,根据农技站的需要,定向输送相应的人才;最后,政府以及相关的检测部门应该加强对土壤质量的监测,一旦发生土壤质量下降等情况,要作出迅速的反应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以免情况进一步恶化造成严重后果。

5 总结

我国土壤肥料的应用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也是极其深刻的。严格控制土壤肥料使用的质以及量,是解决土壤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笔者在此呼吁,相关部门需要对土壤肥料的使用进行管理与指导,利用科学化指导的方式来指导土壤肥料的生产、销售以及使用,才能使得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其应有作用,促进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篇(2)

植物保护作为一项农业技术措施,是针对自然界中有害生物发展的规律所采取的一种有效的农事管理活动。其是以保护人类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目标,以科学和经济的方法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方法。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是以保护和使用自然资源为基础,不仅要保证当代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后代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为出发点,从而在农业生产中以质量、产量、效益、环境等各因素达到最佳的配合的一种生产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二个方面,其一是在保证后代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下,实现当代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其二是保护环境的良性发展及资源的供需平衡。人类在从事的各项社会活动中,所需要的能源主要由植物所供给,植物对农业的良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加强对植物的保护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因此,二者是相互依存着发展,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

1.加强植物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在目前我国的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来达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农业发展的目标。但在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生物灾害频繁发生,受外来有害生物侵害严重,对我国本就较为脆弱的生物灾害监测防控能力是非常严重的考验,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安全;其次,目前在农业种植上广泛的依靠化学农药,且使用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对土壤、水源和农产品都造成严重的污染;最后有害生物对粮食安全的威胁,使粮食从生产到储存到市场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安全隐患。最近几年,由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所造成的安全事故日益增多,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农业要想可持续性的发展,则需要解决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这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增强我国的国力,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针对当前的问题,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植物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威胁,减少污染的发生,保证所出产的农产品达到无污染、纯绿色的标准,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使农业得以可持续发展下去。

2.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植物资源的保护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保证农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保护。因此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在保证粮食丰产增收的前提下,注重粮食的生产安全;其次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民的收入,有效的解决农村的贫困状况,促进农村的综合协调发展;最后要实现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实现农业可持续性 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步伐,将对植物资源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将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将有更多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这就有利于农民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区域植物资源的保护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从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上看,通常情况下以粗放式经营利用、精细密集利用和高新技术产业选择利用三种方式,目前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采用粗放式经营利用型的较多,此种方法不仅达不到有效的利用效率,同时也不利于植物保护的进行。精细密集利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在经济发达地区广泛利用,不仅达到了较高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对区域植物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农业的发展速度也得以不断的加快,这将有效的带动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将逐渐被精细密集利用和高科技产业选择和所取代,从而更加有利于区域植物保护的进行。

第三,在某此区域内,由于经费的缺乏,对于一些珍稀动植物资源和特色农业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因此需要针对这些地区的特点,增加经费的投入,使植物保护得到落实。

3.加强植物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不断提高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

实践证明, 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成正比。据调查,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在中学以上的农户比文盲农户平均单产高18.9%, 人均收人高67.31%。农民文化素质提高了,科技意识就会增强,对科技推广项目接受能力提高, 农药的正确使用才会成为现实。因此, 各级部门应努力营造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各种环境,不断提高和增强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

3.2 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加快新型农药研制及推广应用

为了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在使用各种化学农药时,既要对其使用的主要问题,如农药本身的质量问题及药品的使用不当问题等有所了解,又要对其使用条件,如化学特性、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 危害规律及其使用的有关环境条件等有所认识。 同时, 可通过选择合适的药物类型对症用药、选择合适用药时机、用药量及选择合理混合交替使用化学农药, 还要注意使用的安全性和更新喷药设备等措施,达到用药量省、施药质量高、防治效果好、不发生药害、对有害生物不产生抗药性、对人畜、天敌及水生动物安全无害等要求。其次,从目前来看, 因为化学农药防治仍然是控制农业有害生物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农药仍是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所以植保部门要高度重视高效、 低用量、易分解、低残留农药等安全、经济的“绿色农药”的推广,加速“绿色植保”技术的普及。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加快新农药、新剂型、新防治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步伐,做好适用性、安全性评估,积极推广使用适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农药品种, 特别是生物农药等绿色农药;采取行政、技术措施,逐步降低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防治成本;同时,加大农药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经营假冒伪劣农药的行为。

3.3 加大生物防治力度

可以把人类对害虫防治的方法归结为2大类即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来得快速彻底,但因为强调物种全部消灭, 造成自然生态平衡的极大破坏;而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则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受害水平之下, 维持自然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平衡。采用生物防治配合其他防治措施,改变了过去定期施药的状况,减少了农药的施用次数,降低了农业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为我国国民经济和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3.4建设与推广生态农业

篇(3)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的可抟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生产的可持续性三方面,其中生态的可持续性是指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适应和合理利用规律的特性,而不能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而无视甚至破坏自然规律,既要提高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资源环境的能力,又要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经济的可持续性是指通过改进产业生产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使社会产品更加丰富,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生态的可持续性指的是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以满足人类发展的基本物质需要。

 

在当今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的时期,可持续农业观念尤其存在的必要性,只有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我国欠发达地区主要是传统农业经济模式,人口众多、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且粗放式发展,技术发展缓慢,传统农业经济模式下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是十分依赖的,可是有限的农业资源根本满足不了人口的膨胀式增加,人们会为了生存为了扩大土地面积而围垦湖泊、破坏草原、砍伐森林,这样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在传统农业经济模式下很难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另外,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是现代工业式农业,这种生产模式主要以机械与农业化学品为主,虽然可以一定程度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生产环境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例如农业机械、化肥、地下水的过度使用会造成土地盐碱化、板结问题突出,农产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农膜、农药等残留物也会严重勿扰农业环境,破坏水体和大气的正常循环,人类对农业资源的过度索取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问题严重,而且农产品中有可能残留化学品中的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就是遵循整体协调发展、循环再生理念,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利用农业自身的生态平衡系统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采用现代管理办法,对农林牧副鱼的生产进行科学调控,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三色农业。三色是指绿色、白色、蓝色,其中绿色农业是指以土、水、气为基础的传统绿色植物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蓝色农业是指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为主的水域农业;白色农业是指以生物工程为技术主体,以微生物学为科学基础的包括高科技生物工程的“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的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新农业。

 

(三)发展精确农业。精确农业是指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变率处理设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的以产出较低、牺牲环境、消耗资源的农业生产模式相对的,能够准确获取形象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以及农田小区作物的实际产量等空间与时间差异性信息,能够准确分析影响作物产量差异的原因,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业技术调控的农业。

 

(四)发展集约型可持续农业。集约型可持续农业包括优化农业政策环境,构建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化农业生产的管理体系,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基础;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持续提高农产品自给率、商品率和土地生产率等,这种农业发展形式适用于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

 

四、如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避免土地荒废,鼓励对土地进行承包,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进行种植,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工,大量发展养殖业,促进协调农林牧渔业的发展。

 

第三,合理安排资源的配置,加强控制农村人口快速增加,对于病虫害、杂草等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控制,加强推广灌溉技术,改变土地原有的漫灌方式。

 

第四,组织农民合作创新,相关的政府部门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建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将市场风险降到最低。

 

第五,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加强农业科技的投入,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和管理知识,大力培养高素质的青年人才,壮大农业科研的人才数量,提高农业的种植素质。

 

第六,建立农业保护体系,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建立包括农业风险基金、对农产品进行储备、农产品最低价格保护制度在内的风险保障体系,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026-02

地处西部的贵州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发展缓慢,要实现农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当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都要求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Q村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Q村是省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村,辖10个村民组,1 956人,现有耕地2 490亩(其中,水田930亩),2家企业在该村生产。村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水、电、路、闭路电视全面贯通。在国家建设新农村和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政策支持下,该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结合该村实地调查和走访观察,对该村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村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与示范项目的可持续性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从个案微观的角度研究如何培养、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该村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是农业低水平、粗放型生产。作为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山区,农业生产依然采用传统的父传子农业生产技术,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产量。一些不适宜种植的山顶、山坡、瘠薄地依然在耕种,土地生产率低,精细型农业只占极少部分。农户笑称庄稼比山高,该村所有山头全部开垦完毕;部分农户种植面积过大,单产低。如该村六组的马某某,60多岁,土地约1.2公顷,玉米亩产量仅仅500多斤,这种现象在该村其他组也有出现,甚至有农户认为,“我的土多,浪费点无所谓”。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机耕道少,没能通达田间地头;全村约30%土地依靠牛犁,90%以上田土依靠人工种植、收获。农业生产组织停留在传统的一家一户生产阶段,土地流转较少,一般是在近亲间承包。

二是农业生产滞后于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6.84公里的环村路连接全村10个组,户户连通水泥路,4.8公里的排水渠和防洪大沟修建完毕,闭路电视全面贯通。新修的环村路吸引了无数商贩到该村收购农产品,商品流通加快,给全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该村商品经济意识仍然不够发达,约40%农户农业生产停留在自给自足阶段,尚未形成强大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市场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水平低。

三是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后劲乏力。经过几年的发展,Q村社会事业有了较大进步,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等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新农村建设进入由温饱到小康、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村集体领导建设新农村的能力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村民主管理、文化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有待加强。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农户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较高,但一般是被动参加实施,在项目设计、实施尤其是评价成效方面,农民的参与度不够高。随着劳动力的外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的培训工作需要加紧进行。

2.农业资源利用不尽合理、环保工作有待强化

农业资源好坏是制约农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约束因素。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由于该村土地贫瘠,大量荒地和不宜耕种的土地都被开发殆尽,容易造成土壤和土地肥分流失。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家肥使用较少,致使土地更加贫瘠,有机质减少,影响土地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化肥施用方式不合理,有约10%的地块化肥撒在土层表面,容易造成肥料流失、利用率低。

3.示范项目配套措施不够,效应持续性有待加强

项目建设示范带动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一个首选路径,然而,一个项目的成功除了项目本身外还需要长期的技术支撑、市场开发、经营管理,需要基层政府和市场经营主体及老百姓的支持配合等各方面服务支持措施,从项目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方面尚有很大欠缺。

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对该村经济发展倾注了大量精力,把生产发展作为该村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般项目一两年就结束了,时间短,百姓难以扎实掌握相应技术。引进公司和百姓没能形成稳定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往往导致公司违约或者百姓违约,导致双输局面。该村曾经发生几次引进外来公司发展蔬菜、食用菌等,然而因种种原因,老板一撤走,导致老百姓利益受损失,影响了老百姓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实施项目时的一些承诺难以兑现,引进的项目多,成效不大,引起老百姓和基层政府的关系不和谐,破坏了基层政府的形象。

二、从Q村所发现问题引发的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1.建立并应用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

西部地区在中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该地区的生产发展应该更加注重生态功能,不能仅仅着眼于一时一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的,政府的行为和舆论导向对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效应极其显著。定性地宏观上或者原则上强调生产如何发展是难以有效地引导当地政府的行为,可以通过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纳入基层政府的考核目标,作为实施绿色GDP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真正用于村级指导新农村建设实践。可以考虑在一定地区采用此类考核办法进行试验,待成功后向更大的地方进行推广。

2.发挥科技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主导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符合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而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见效快,农民容易接受,这也是后发地区赶超发达地区的一个有效途径。

应用现代科技不仅仅是引进优良品种、科学规范化种植、养殖,更要在科学规范种植养殖中引入现展理念,用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改变传统的不合理的种植方式,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型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打下基础。

新农村建设必须尽快形成主导产业。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组织化水平,由地区级或县级政府统一规划,围绕当地(镇、县或市)现有基础,利用光、热、水和污染少等方面的优势,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加快发展优质、无公害、绿色、安全的特色农产品,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一村或几村出一品,更大些的区域合在一起又能构成更大的主导产品,在主导产品的基础上,加快产业化进程,形成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严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合理打造主导产业。西部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路:一是发展循环农业,走种植到养殖、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资源化处理回归农田的循环经济道路。二是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旅游业。贵州很多地方农村依然保持别具特色的农业原始风貌、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既宣传当地景观、发展经济,又不破坏资源环境。

3.加快培养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能力建设。一是加强村组织的能力建设。当前新农村建设暂时缺乏有效的领头人物或组织,因而村组织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首要选择,承担了大部分新农村建设任务;但西部地区村组织一般集体经济实力弱,没有行政权能,为百姓提供公共服务的实力低下。当前重点是提高村组织的发展生产、民主管理和应对市场经济等方面的能力,除了传统的村寨能人担任村主任(支书)外,可以考虑由乡镇政府或科技人员下派挂职村主任、支书或科技二把手,由他们来推动新农村建设。二是基层政府的能力建设,主要是基层乡镇和县级政府引领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包括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市场、公共产品供给、农业社会化服务、保持农村公平等方面的能力。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原始启动力量,是原发性、第一位的动力,而政府的引导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制定严格的考核体系,对相关人员的新农村建设绩效加以考核。建立政府人员可进可退出机制,大胆进行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精简机构,适当裁减人员,建设高效率、科学、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政府服务体制,是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

积极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现实中农村劳动力外流,现有农村劳动力参加新农村建设实力相对偏弱。为此,要积极构建以高素质农民、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村支部和企业家为主的新农村建设主体。

4.加强项目整合管理,多项目协同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5)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经济改革的全新局面,并以惊人的速度保持增长的趋势,跃居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国。但是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粗放型的经济生产,导致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代价是能源的过渡消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因此越来越多学者和专家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进行探究。

一、中国经济现状

改革开发30余年,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保持持续增长令全球瞩目,虽然中国人均GDP总体水平偏低,但已经从贫困国家收入水平上升到中下等收入水平,人均购买力和生产率(TFP)也逐年上升,被誉为“中国的奇迹”。但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依靠大量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其中科学技术投入水平低,呈现出高能源消耗、高成本投资、高密集劳动投入、高环境代价、低技术生产率的中国经济特点,导致经济与环境发展不协调,曾被某些国外学者描述为不可持续增长的经济。此外,近年来随着外贸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依靠出口产品拉动内需获得经济增长的特点日益凸显,使出口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重要的支柱产业。

2008年美国经济遭遇金融危机洗劫,同时迅速蔓延到欧洲和其他国家,在国际市场出现萎缩的情况下,针对作为对欧、美出口大国的中国而言,其经济实体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经济增大遭受严重的创伤。如果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来自其大量消费、高额负债的经济模式,那么过渡依赖出口和内需不足必将是中国目前或未来要面临的经济挑战[1]。

二、经济增长的影响要素

由于我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实现经济增长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本和劳动力。在经济发展初期,很多国家均表现出资本不足但劳动力过剩的经济投入特点,因此要保持经济发展初期的高效增长,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是关键要素。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经济模式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经济发展相对较慢。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东亚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通过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国家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型,通过转移劳动力提高劳动资源的配置效率,促使剩余劳动力投入到生产中,创造有价值的经济效益,不断促进国家的经济由传统农业型向现代工业型转变,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是高效催化剂,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影响要素中,不但包含要素投入,还包括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当前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相比发达国家具有一定的差距,极大的制约我国经济的增长。因此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技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提高科学技术生产力,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三、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

在漫长的人类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模式进行了多次的变革,包括传统农业经济型向现代工业经济型的转变、经济增长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的转变、资源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出口拉动增长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等,每次的变革都给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上个世纪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迅速增长,为社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劳动资源,但资源的消耗率与人口的增长率成正比,人口众多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资源的消耗和经济的阻滞。因此,应当从我国国情出发,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彻底的变革,通过改变劳动力要素的投入比例,调整适应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建立质量型增长方式的经济模式。经济质量型的增长方式具体表现在:(1)经济增长效率高,即通过技术的引进和创新,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贡献率。(2)国际竞争力强,即提高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实现效益最大化。(3)通货膨胀率低,即通货膨胀低于经济增长率,或经济增长中通货膨胀程度小。(4)环境污染程度低,即经济增长过程的环境污染面小和污染率低[2]。

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持续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必要措施。

四、我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不但要进行经济投入要素的良好配置,转换传统的经济模式,更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措施,确保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成本的控制。通过控制生产成本,减少生产能源的消耗,促使经济由高碳型向低碳型转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2)完善经济管理信息化。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对经济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经济方式,对经济的发展进行高效的管理,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3)完善可持续经济发展制度。通过建立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对生产企业进行管理,保证经济增长与环境友好发展。(4)创新技术促进经济效益。通过各种途径,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加大技术引进力度,自主创新,提高生产率,促进可持续发展。(5)促进消费,加大内需。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和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体系,少收入差距,促进国内消费,有效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3]。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进行经济模式的转换,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刘竞.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问题研究[J].学理论,2010,10(23):56-58.

篇(6)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在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以满足人们当前和子孙后代继续增加的需求。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目标和方式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政策方面的定性研究基础上,要积极进行必要的定量研究,即在生产实践中找到如何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衡量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应用分析。因此,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就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和量化控制的关键,也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2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为了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状态和目标实现程度度量的问题,要逐渐建立和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展开。1991年粮农组织曾在荷兰举行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会议,明确指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取积极措施增加粮食生产,必须考虑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和适当调剂储备相结合以稳定粮食供应;二是促进农业发展多样化,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三是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合理利用并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这些目标,既考虑到一些国家重视环境与追求更高的生活标准的双重利益,也考虑到一些国家必须采取的为生存斗争和继续发展的愿望,因此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同意接受这一提议。

该文所涉及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经历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阶段之一。这一阶段的任务和基本目标是:基于现代农业科学和技术,使传统农业技术的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劳动生产力和土地使用率得以提高,实现发展农业生产和保护农村环境的协调,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产品的高品质、低功耗,逐步建立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管理系统;通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的成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生产率,防止污染和保持农业生态平衡,逐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管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必然要遵循全面、准确、科学地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的目标,这就要求指标体系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2.1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

农业资源的承载能力包括一定空间内各种支持农产品需求的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农业生产的“生存支持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资源不仅能够支持当代人生存发展需要,而且不能损害后代未来发展的需要。如果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发展所需资源分配的成本,可以认为该“生存支持系统”应当首先具备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不具备,那么就要尽量挖掘替代能源,将“生存支持系统”保持在与满足农产品需求的实际资源相当的水平。

2.2农业可持续发展生产能力的评价

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必须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方面的能力必须在不危及其他系统的发展和子孙后代需要的前提下,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并确保其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即农业发展速度保持一个稳定的趋势,使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抗干扰能力,不仅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而且遭到破坏后系统能迅速重建,从而避免系统崩溃或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稳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允许正常波动变化过程,但主张更稳定积极的变化速度。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一个动态积极的稳态。

2.3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协调能力的评价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应当保持在允许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区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之内,否则不能实现持续发展。虽然掠夺式的生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满足生产者的当前利益和需要,但造成资源的破坏会有深远的影响,不仅会导致农业生产难以维持并获得长足发展,甚至会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一个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1-2]。

2.4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管理协调能力的评价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农业生产体系系统内的元素之间必须保持和谐的关系,才能维持系统状态的稳定、效率和可持续性。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和区域间协调发展是系统管理协调能力的2个方面。可持续农业生产系统应该在一定范围内,与区域社会形成功能互补的有机整体或区域系统整合,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和地区之间协调发展的基础,省、市、县或其他行政区域或农业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和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形成了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深化农业产品加工,与其他各方面发展水平相协调,以改善农业生产系统的整体经济效益的基础[3-4]。

3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遵循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等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不但能够客观地反映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运动及外部影响状况,做到全面准确反映实际状况。同时,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兼顾数据搜集处理在实际分析的可操作性,便于统计调查的进行。只有可操作、可应用于实践的科学才富有生命力,可以说科学性是可操作性的准绳,可操作性使科学性得以实现。在该文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尽可能使用便于获取信息、易于操作的指标类型如百分比、单位面积产出、单位投入产出、利用效率等,以便于普遍地应用于实践。

3.2代表性与可比性相结合

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涉及面十分广泛,影响因素众多,纷繁复杂,很多指标在实际调研中难以收集到理想的数据和确定参数,使数学工具运用十分困难。因此,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应简单明了,应尽量选取富有代表性、多用途性和可定量化的指标,使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既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评价对象的整体全貌,同时还能够通过相互联系的指标,较好地度量和评价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模式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目标实现的程度,尤其是一定要在指标选取合体系设计上注重时间、地点和适应范围的可对比性,以便于从横向比较和经济的推广与应用。

3.3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动态与静态的辩证统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过程具有周期性,因此某些指标很难在1个周期内界定,经过1个或1个以上的周期循环才能得到反映;二是随着科技的创新和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范畴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变化,因而要求评价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特点。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静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当包含可以反映农业生产、生态和经济、社会的状态的指标,以便描述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范围内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和相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专门化的工作过程,需要时间、人力物力等的成本性投入,而且指标体系一经建立就需要时间进行验证和改进,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不宜频繁变动,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满足数据采集的有序性和指标核算的可比性,同时节约成本,加强可操作性。

3.4系统性与层序性相结合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基于自然生态基础和地理区域限制的由不同层次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是既有人类社会本身又包括与人类社会有关的各种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的有机综合系统。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复杂的有机系统的特点,一方面,要遵从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效果的规律,较为广泛地覆盖评价项目,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综合反映和标准化衡量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各种因素,包括可持续性是否理想,资源利用率是否较高,农业生产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是否合理,农业生态环境是否趋向良性循环等方面内容。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区域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相关的联系点和耦合点进行相应的指标覆盖,使指标体系更具层次性和逻辑性,进而对分析整体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信息。

4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结构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是整体的综合性的概念,每个指标反映农业可持续的一个侧面或小的方面,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需要进一步分为更小的目标与类型,各个小的目标和类型构成所需的指标体系。

4.1根据指标的作用和形式划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一般由绝对数来表示,拥有一定的计量单位,反映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绝对数量关系,如农作物总产量(值)、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积、农业人口数量等。质量指标一般是相应的数量指标的比值,其计量单位由相互比较的2个指标的相互关系与特征来决定,主要用来表示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与发展过程的相对状态。

4.2根据指标描述对象和反映内容划分为结构性指标和功能性指标

系统的状态及其演变发展总是首先反映在其结构功能上,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就是通过结构性与功能性2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衡量和标准化的,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综合,结构性指标反映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如农业生产结构、农业人口构成、农业资源利用结构等指标。功能性指标反映农业系统内部各种功能及其影响,如反映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收入与产值类、信息流、能量流等指标。

4.3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特征指标

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定量评价农业发展的状态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指标系统,不同类型的指标反映了被评价对象的不同特征,分别描述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各个不同方面和层次,不同量纲的指标必须进行无量纲处理以便于比较,使各指标的可持续性得到一个整体性的评价。除了定量反映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外,定性指标也必须进行量化,所有指标的集合必须包含能反映农业生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全面信息。最终形成一个方法系统,达到综合全面科学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依照农业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和规律将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4个层次(表1)。第1个层次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第2个层次分解为农业自然基础、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生产能力、农业生产发展等;第3个层次分解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社会、经济、技术等12个方面;第4个层次是对第3个层次的进一步细化分解。通过各类指标的组合对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也可以根据需要对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农业生产水平可持续性、农业生产能力可持续性以及农业生产发展过程可持续性等作出相应评估。

5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注意事项

5.1经济发展指标与可持续性指标

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业生产和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发展的指标,但是是否将经济发展指标作为考察农业生产和发展的主要指标却有待研究。以追求高水平、高速率发展为典型特征的生产方式恰恰是导致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较高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所表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一定是可持续的。当前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强大压力已经向世人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的可持续性在逐渐降低。从长远来看,将经济发展指标作为可持续性的主要衡量标准是不合适的。因此,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要将经济发展指标纳入其中,作为重要的区域背景指标,但却不能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判别准则[5]。

5.2资源使用效率指标和可持续发展指标

资源使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使用效率。资源供需条件相同时,资源使用效率越高,资源可持续性越强。科技进步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最为有效的途径,包括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技术。决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是资源消耗速率与资源更新速率或资源存量间的关系。只有当区域资源消耗总量有效地控制在适度水平时,技术进步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才可真正视为对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做出了贡献。

5.3指标选取过程中的时空覆盖率

一般来说,应用于指标分析的农业自然资源数据在统计途径上是按照流域、农业生态圈等空间划分的,而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的社会经济数据则是按照行政区划来搜集的,这样的空间错位使得指标数据在空间坐标上的差异很复杂。因此,在指标选取中要十分注意这2类空间划分的统一程度,统一度越高则指标选取就会越成功,以后的数据分析结论也会更契合于整个农业生产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程度考核目标。

另外,自然资源数据在空间坐标上主要分为点和面2类,比如气象气候数据必须由特定站点采集,而土地方面的指标(地形地貌、土壤品质、土地利用等)则可以通过平面图件资料获得。时间坐标则是由现有指标的统计调查、资源测绘等工作开展的年份所决定的。因此,造成新出现的指标缺乏历史数据、时间坐标的参考系而难以确定的情况。此种情况使得农业自然资源的时空坐标有时难以满足评价的需要。因此,在评估过程中必须注意处理这一复杂的问题。

5.4指标的聚合问题

农业自然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包含众多指标的体系,要想对其进行分析处理,指标聚合是比较通用的做法。但是科学总是存在着不确定性,无法量化的指标、指标不同的时空坐标、不同的量纲、不同成分之间相互作用机制与功能的了解程度都限制着使用常规数学方法对指标进行聚合。出于对农业自然资源自身特点以及影响其使用的诸多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的考虑,针对不同资源的表征指标分别构造适用的聚合方法较为合理。在准则或亚准则层进行聚合以适当简化指标,便于理解的同时不丢失任何关键因子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同时,依据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经验而不单纯拘泥于数学模型对指标权重进行确定,也是合乎情理的。

5.5影响因素的双重性或多重性

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并不是由某一种影响因素单一作用造成的。每一种影响因素都可能同时产生不同的影响效力。比如,有时既有保证可持续利用的正向效应,又有诱发非永续利用的负向效应。更甚至于同一影响因素的不同变化范围都可能使问题变得更复杂,如对土地生产力的可持续潜力而言,农田化肥施用量与可持续性在达到土壤养分供需平衡之前成正比,一旦达到平衡点(也是度的节点),施肥量的继续增加反而会使某些微量元素过量甚至产生毒性进而降低土地的持续利用潜力,甚至损害以土地为载体的生态环境。因此,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的双重性和多重性决定了不能依据表征该类因素的特定指标值来简单地判定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是否具有可持续潜力,而是要通过综合的分析比较以期得到客观的结论。

6参考文献

[1] 张淑焕.中国农业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严力蛟,朱顺富.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篇(7)

基于水文水资源的利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得以正常进行,海上交通运输和水养殖产业的发展更是紧密围绕水文水资源的利用,另外就是对于天气干旱导致的农业问题,对于以上出现的问题,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能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制定合理的布局和措施是当前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该积极发现水文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于远期的水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与策略,应当根据目前我国的整体情况以及实际情况,合理的做出变革与应对办法,让水文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得以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个人的生活。

1水文水资源的配置短缺

历史的进程告诉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但是中国的人口却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水文水资源所处的环境相对较混乱,由于地域等因素的限制,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分布相对复制以及不合理,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水文水资源的各方面相关管理和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实际的基本硬件配置却并未与水文水资源的科研技术步调一致,前者的发展速度相对是落后的。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水文水资源的浪费,以及各种不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导致可持续利用的水文水资源减少。目前的问题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在水文水资源相关的技术层面和科研并未设置专门的拨款资金,资金的配备相对不够,相对其他科学研究来说,在水文水资源的科研成本相对较高,研究成功与否的不可控因素多,工程的造价相对高,花费的人力物力也多。针对这个方面的问题,国家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投入,相关的技术研究人员也应当做好各方面的研究设计,做到最大可能的把控技术过关,以高要求做好每一步的技术把关,高标准严格实施研究的具体步骤,第二,对于水文水资源监控设备与世界接轨的一致性上,我国的部分设备相对比较落后,机器的自动化程度不够高,部分机器以及设备还是依靠人工的管控,导致其准确性略有误差,水文水资源管控的运行效率和质量相对打折扣,不能全面实现科学化的工作流程,针对这一问题,部门应该积极的引进更加高科技的设备,与前沿的先进技术接轨,各个环节把控设备的高精度,实现最大化的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最后,对于目前行业推崇的节约水政策,该技术的理论运用与实际情况的设备配备的先进性并不一致,设备配备落后于前沿的研究理论,针对这个问题导致的水文水资源问题,应该看到理论是应当服务于实际情况,应当配备节约水政策的相关设备,坚决不落后,以期让水文水资源优化,实现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2水文水资源的前沿科技

现代社会的科技日新月异,科学的发展速度相当快,人类社会总是在寻找最好的问题解决办法,不管是在工业发面、还是在农业发展等方面,但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过度的开发会导致我们留给后代子孙可利用的资源将减少,对于地球各类可利用的有限资源,我们在寻求最大化的可循环利用途径,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的,对于水资源也是如此,最大化实现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而现代的高科技技术为其提供了可能实现的途径。对于实现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来说,目前对于科学技术的利用率是不够的,首先,水文数据的精准性是科学决策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如果水文数据的监测不能得到保证,那么水文数据的工程建设就不会到位,专业化的程度就不够,无法实现现代化的管理,现代数据的可视化不能服务于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这将会制约经济的发展。那怎样利用现代科技前沿的技术才能实现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呢?应该对水文水资源的数据监测严控把关,以专业化的规范去做好数据的数字化,推进现代化的信息可视化,进一步促进水文水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研究。对于以往常用的水文水资源的设施以及利用程度来说,设施是比较落后的,且范围较窄,对一般的雨水的保存和在循环利用并不重视,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对工业的废水资源利用不到位,在这些水文资源方面的利用,是存在很大的空间和改进可能,对利用程度不高的水文水资源来说,应该加大改革力度,应该积极的建设好城市集中蓄水系统,同时做好污水净化设备,加强可循环利用的水资源,实现最优化的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而在防治洪水的泛滥方面,同样,应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全面看待,应该建设好堤坝以防灾减灾,而下一步就是对干旱的可控制化管理,蓄水管理应当作为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科学利用蓄水资源,积极灌溉农业作物,减少经济的损失,这也实现了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

3水文水资源的优化利用

在水文水资源的利用方面,目前,我国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当前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生态环境还不够理想,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一些地区较严重,众所周知,水作为人类最宝贵的和生命不可缺少的资源,水资源保护很重要,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循环利用,这也是生态可持续性的重要组成方面,在对于现代化城市进程遗留的污水来说,应当减少工业经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应该对源头产生的污水进行水净化处理,实现污水的零排放,另外,对于水文水资源的优化利用的农业经济方面,应该实现有效的浇灌制度,应该节约用水,合理化的灌溉模式。在最优化的利用方面,应当适当的改革不适合的水文水资源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对于水文水资源发展领域,不能是粗犷性的经济发展格局,对于水资源的治理来说,应该是严格监控水污染的情况,另一方面,应该实现水文水资源的共享,应该建立一个共享网络平台,数据共享模式有利于水文水资源的最大程度优化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循环利用。另外,对于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实时监测,其监测和预报技术应该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当然其预警也应该快速可防控性,现代化的卫星传感技术可是很快的监测到水文水资源的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水灾、旱情都有很好的可控性,一定程度的减少灾情的经济和人员损失。综上所述,在水文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手段实现水文水资源的合理化开发和利用,对于城市化的污水处理和工业化废水都应该最大程度实现二次利用,同时,做好蓄水的设备建设和管理,在干旱的防控上,应该合理的应用水资源,应用现代化前沿的科学技术做好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在利用,最后,应该最优化的实现水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应当保护源头水文水资源的零污染,做好水资源源头的净化,当然,这一步的前提是做好实时的监测,利用高科技的监测手段,只有做好了以上几个方面,才能实现水文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勇.水文水资源探析与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3(12):137~138.

篇(8)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82-01

水土资源是构成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人类的生存、繁衍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水土资源。水土流失破坏了水土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就破坏了人类生存的条件。而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以水土流失为主要特征的,因此,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也成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和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大障碍。在我们甘肃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原因,水土流失更为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持水土,防止水土的流失,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同样,经济的发展为水土保持措施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水土保持与经济发展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地区经济发展与水土保持的相互作用关系是衡量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水土保持与甘肃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对甘肃山区水土保持事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给甘肃山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和水土保持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提供了一些基础的依据,也给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对甘肃山区水土保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实现甘肃山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引起全球社会的普遍关注是在90年代初。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字面上看主要有两层含义:发展和持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应该由下述几方面组成:首先,与原先只注重经济发展的理念不同,可持续发展除了承认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外,特别强调生态学和社会学意义的可持续性。其次,它涵盖经济发展的广泛含义,包括现有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交通、水、电、通讯),现有服务的可持续性(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设施),现有管理的可持续性(协议、法律和法规、规章制度),还有政治和文化的可持续性(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再者,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社会公正、正义、平等和参与性(决策参与、执行参与、利益分配参与和评估参与)。最后,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政策决策原则密切相关,依赖于政府及有关组织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

为此,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就是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放在特定的地域 “山区”,用它来指导山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具有强大综合性与交叉性的研究领域,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众多的学科,可以有不同重点的展开。就山区经济的发展来说,其发展目标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使山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二、水土保持与山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理论上来说,水土保持就是输入人工辅助能,引进物质、能量和信息,引进以林草为主的绿色植物,使其由无序向有序、低序向高度有序转化,由生态失衡的恶性循环向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转化的有序化原则。在水土保持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两个彼此联系的有机成分中,水土保持是根本保证、是基础、是手段,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其要达到的目标;其应用的范围应是广大水土流失地区,并且水土保持本身也含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水土保持是实现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土保持是人们对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修梯田、建坝系、兴修水利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都是对干旱山区恶劣的自然生产条件的改善,使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水土保持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地相处,共同发展进步。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是推动山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客观上要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水土保持为此提供了途径。尤其是在甘肃广大山区,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差,社会发育程度低,要走优先发展第二、三产业,再以其来反哺农业的路子是行不通的,只有扎扎实实地抓好水土保持工作,在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基本农田产出率,不断丰富农产品供应,解决摆脱贫困、预防灾害的问题,进而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才是根本出路。实践证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水土保持,没有这个牢固的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

水土保持是实现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同时也是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通过水土保持可使退化了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重建,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特别是使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可再生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保护地球的生命支撑系统不被破坏。反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促进山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因此,在甘肃山区首先必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全面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为整个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是前提。否则,虽可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和很高的经济效益,但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乃至永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总之,水土保持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铸就了山区经济繁荣与稳定的坚实基础,是山区经济全面发展的助推器。

三、水土保持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机理

水土保持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在一个“空间范围”内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系统。这两个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其连接方式,决定这一范围内水土保持与经济的耦合发展。耦合(Coupling)是一个物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就山区来讲,这种耦合关系有前向耦合和后向耦合之分。

前向耦合是指为改善山区恶劣的自然生产条件,针对干旱缺水以及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等而进行的水土保持治理,主要是修梯田、建坝系,荒坡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这些水土保持措施改善了山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后向耦合是指粮食增产、经济林果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山区经济,使经济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因此,前向耦合是后向耦合的先决条件与基础。

总之,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来看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和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为水土保持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土保持项目中,这又促进了水土保持事业的长足发展。所以水土保持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忽略了或偏向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会影响到全局。换言之,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决定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开展,反之,水土保持对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山区经济如果能够得到水土保持工作的及时、大力支持,山区经济发展将会又好又快发展。山区经济发展了,水土保持工作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与保障,甚至会出现许多新的水土保持策略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静.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与实践-国民经济学系列丛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8:78~83.

[2]王育新.浅议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1994(04):72~73.

[3]杨丹萍.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耦合机理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5(08):18~20.

[4]尹亮,王关义.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与途径[J].商业研究.2002(240)02:9~11.

[5]许靖华,李成杰,等.侵蚀山区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索[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2(04):13~15.

篇(9)

1.环境好

村镇离城市有一定距离,没有市内车马喧嚣,也没有汽车尾气污染,环境幽静舒适,空气清新洁净,夏季平均气温与城市相比要低,利于避暑。

2.交通便利

随着城市开发向周边辐射,道路交通等配套设施也在向纵深发展。城市公交将开辟新的线路或将原有线路延伸至周边村镇,交通相当便利.

3.户型新颖,居住面积宽敞

由于村镇的土地价格相对较低,设计者可充分考虑到购房者的居住需要,设计出户型新颖、居住面积宽敞、舒适的高级住宅公寓。这种公寓既可外销又可内销,收益较普通商品房高。

4.房价相对较低,满足大多数人的购买力需要

对部分收入较高人来说都已在市区购房,且不少已购车或正准备购车,但对经受一天紧张工作的他们更想找一个环境好,空气清新的住所来放松自己,村镇离城市不是很远,正是他们理想的住所。对一般收入不是很高的人,很想购房或者有必要购房,相对价格较低的村镇住宅应该是他们的首选。

5. 村镇农民本身购买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加上国家对农民的政策扶持,农民的人均收入绝对值日渐提高,农民已经摆脱贫困。特别是城市周边的村镇农民借助于地理优势,已经步入小康甚至走向富裕,购买新房已成必然。

二. 开发城市周边村镇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中期阶段,但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高,农业劳动力的数量过多,农业的经营规模较小,劳动者的文化和科技素质过低[3]。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巨大的任务就只能靠发展乡镇企业,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来解决;靠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用新的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使农业与工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涌现与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减缓了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压力,发展了农业经济,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为改造传统农业打下了基础。《福布斯全球杂志》中国地区调研员胡润认为“民营企业赚钱最多的行业是农业,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多,中国的农业以前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最近20多年发展得很快,许多人因此致富,而且以后可能发展得更快,很多的外国农业公司要进到中国农业市场上来,就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经济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更与村镇建设息息相关。村镇住宅的建设和发展从一个侧面来说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推动了农村经济,同时又能促进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 开发城市周边村镇的渐进性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从而导致我国的村镇住宅建设应该是渐进式的,不能一哄而上。从最新的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与城市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达1:5甚至1:6。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也指出村镇建设存在着几个问题:一是村镇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存在偏差,脱离实际。二是扶持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措施不配套,扶持资金分散,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不够。三是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和区域协调政策和措施。四是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市场化运作进展较慢。这一切说明村镇住宅建设只能采取“连续、有限、比较”的“渐进式”方式。

四.开发城市周边村镇的可持续性

对村镇住宅建设而言,笔者认为可持续性是指具有持久永恒发展的能力,可以更新或改造。目前,城乡接合部违反规划,私搭乱建,村镇环境脏乱差,村镇功能不全,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进行村镇住宅可持续性建设是大势所趋。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考虑土地的利用和环境的规划,并考虑到建筑空间的发展要求,具有可改造和发展的能力。

2.推广可持续性墙体材料,尽量不占可耗地,保护自然资源,注重节能措施。如非粘土类、石膏、砖、板材与砌块、稻草板墙体等。

篇(10)

近年来,由于农业种植中农药和化肥的大量施用,对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如何保护植物生态体系的健康发展,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俨然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植物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由于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所造成的安全事件日益增多,已被人们广泛关注。要想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解决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是当下的主要任务,也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可使国力增强,同时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具有非凡的重要意义。因此,采取有效合理措施对植物进行保护,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确保农产品达到无污染、绿色标准,真正做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互联系

(一)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中,由于植物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完善了病虫害防治体系,强化了病虫监测保障工作,很大程度上减少与降低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同时也有效地开发了绿色无污染农产品,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从而有效缓解了我国农业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因此,做好植物保护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促进与实现对植物资源的保护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在农业生产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向前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应注重食物安全生产,同时有效利用与保护农业生产的资源、生态及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应对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实施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强化植物保护意识,加大宣传力度

要想落实相关措施,就要强化相关从业人员及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并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力争做到全社会对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从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具体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根据地区、季节与作物的不同及生长情况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较合理的植物保护保障体系,并完善相关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采取更加适宜的植物保护措施,提高农作物的抵抗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

(二)科学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加快新型农药与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要想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使用各种化学农药时,要对其化学特性、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规律等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所以,进行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并加快与重视对新型农药的研制,以及对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在实际工作中,要对新剂型、新防治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做好适用性、安全性评估。

(三)建设与推广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与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联系,这是获更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与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包含植物保护)的一种农业生态体系,其在实践中已彰显出合理性与科学性,所以对生态农业要大力建设与推广。

(四)提倡生物防治

人们对害虫防治的方法无外乎两种方式: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虽可以快速彻底,但对自然生态平衡会造成较大破坏。相反,采取生物防治,以配合其他相关防治措施,既可改变以往定期施药的状况,可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同时还可降低农业成本及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篇(11)

1.发展的内涵

农业经济:所谓农业经济,自然是以农业为主题,它包括农业经济和非农业经济两大类,在国民经济中是非常重要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经济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在农村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后方保障的巨大作用。

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定义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的投入规模一般会很大,整个农业的投资水平也很好,而且他们也拥有较好的科技发展水平,所以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那高的要太多了,所以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重要的是如何提高产量,如何解决国内需求的问题,在这个方面,我国仍存在着,生产化水平比较低,农业经营未有大规模市场化,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它们的生产化已经足够高了,它们所遇到的问题是生态问题,所以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生态与发展相结合,做到协调发展。

2.内容

农业经济是一个综合的经济类型(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方面)。也是以矿产资源为主的副经济的产业,还有一些旅游方面的收入,都可称之为农业经济。

3.追溯农业历史发展

在以后,党提出了进行中国农业经济的伟大改革,后来我国农村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个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来。这个制度确实给我们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一系列的变化,也给我们的农业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突破,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1978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思想科技方面的开放,我国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不仅如此,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在了农村建设上,农业的作用不再只专注于满足个人温饱,更以此为契机,促进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利用我国国土面积广大,气候各有差异的独特优势,我国的农业推动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甚至解决了一些落后国家地区的温饱问题,为世界农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4.农业经济发展眼下状况与前景

现状: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这是因为农业经营的规模比较小,农村生产化水平比较低,资金不足,相对城市来说,科技运用并不充分,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再加上现在农村人口外流涌入城市就业,导致现如今农村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未来:在我国,国民的基础是农业,我国最多的人口也是在农村,所以说我国的最大市场在农村,农村能最好?l展的是农业,所以一定要解决好“三农”的问题才是治根治本了。其实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农民强则国强,农民弱则国弱,农民稳则国稳,农民不稳则国不稳。但是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关于有关农业的改革必须不断进行,这才是现在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农业经济改革的重要性

1.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否做到可持续性发展关键是看它的生态环境能否在做到一个良性的状态。目前人类的许多生产活动有了很大的破坏,很多地方已经无法回来了,为了改善人类的毫无节制的开垦和浪费。长期的使用化肥等给土地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导致很多的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为了让人们在使用土地过程中合理利用和安排好的农业活动,并且避免短期的盈利短浅行为,所以必须进行农业改革。

2.发展是必须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行业都进行了政策调整与科技引进,而作为生活基础的农业也是在属之列,党和国家的各个部门也是高度重视,做了众多努力也都是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好的是我们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是社会与国家所公认的,农村也在这三十多年里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也从原来的温饱问题上升到小康的生活水平,这些大的改变不能仅仅归功于农民辛勤的劳作与科学技术的运用,也要感谢党和国家的正确决策,有了这些正确的方针作为指向灯,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这也不断缩小与城镇之间的差别,对于未来的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3.社会繁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城市化,农业经济的发展主战地毕竟是农村。按照党和政府的指挥,我们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求面向城市化,实现城市化,尽量加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许农村这个概念被我们遗忘在历史发展中,如果我们国家的各个地区都实现了共同富裕,都有了社会保障,都有了社会服务,那么就没有什么贫富差距悬殊之类的词语再次出现。当然我们理解有一定程度的差别,但是至少将“三农”问题又一次解决了一个层次,我们也允许一些地区有一定的优势,这样可以有所竞争,可以充分发挥资源,技术等。

4.未来的农业经济的前途是指日可待的,那必定是一片繁荣景象,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发展,一定会运用一定手段去调节,所以在我们眼中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这才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也是更好解决“三农”问题的更深一层的延伸,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三、农业经济可持续中遇到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一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决策,这些对于我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可持续性发展是我国农业经济的伟大的方向,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不利条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资源不断恶化,农业的自然资源短缺,地区间的气候不同,需求量导致不同,环境在使用过程中造到破坏,面临严峻的挑战。

四、农业经济可持续的建议

1.对于我国而言,要进行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坚持以国内和国际作为市场,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提高质量和产量,从而增加效益,这样就能增加农民的基本收入,完成了最基础的目标,我们要大力去优化第三产业,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有了新的活力,增加了后续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农村的城市化前进步伐,为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