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9 15:59:5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篇(1)

近些年,中国的呼叫中心行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都开始建立或者运用呼叫中心来进行客户服务或市场营销,呼叫中心的人才需求缺口逐渐增大,随着用人需求问题的凸显,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应运而生。目前,湖南省已有三所中职学校来我校考察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该专业还没有国家规划性的教材,至今,只有华唐教育集团开发了部分培训教程,还有部分课程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公开资料,教学资源极其匮乏。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我们开发中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弥补企业培训教材的不足,对开设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解决师生教与学之急需,也可供其他开设有该专业的兄弟学校提供参考教学资料,在开发与使用、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出版,可以丰富中职教材种类。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校本教材是学校为了适应自身环节和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国家教学目标、课程计划,相对于国家教材而自主开发的教材,是校本课程的载体。教育部颁发的一些文件要求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也是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义务和责任。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使学生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内容应注重“知识、技能、态度”三个要素的融合。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符合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基于以上价值取向,我校在客服信息服务专业的教材建设上进行大胆探索。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标准

参考华唐教育集团的教材资源,以学生就业岗位标准为指导大纲,在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体会,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编写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围绕中职教育的特点,通过文献研究,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为基础进行适合中职生就业的校本教材开发。

(1)首先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讨中职教材开发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客户信息服务服专业校本教材进行开发。(2)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对我省和部分外省中职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调查。(3)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和过程,从教材开发的组织者和教材开发的内容进行陈述,分析目前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所在。(4)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特点和教材开发理论,采取就业为导向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原则,分析客服专业听力课校本教材开发。

四、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师应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选择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因开发机制不完善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造成很大困难,这是校本教材开发面临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参照普通教育教材的开发体系,但不应一成不变地照搬,从而泯灭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部门应加强研究,并逐步建立健全机制,使中职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加规范化、实效化。

篇(2)

一、跨学科知识在新课导入中的应用

新课导入是每节课的开始,教师合理地设计新课导入,有利于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方向、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课堂导入方法,并充分运用跨学科知识导入新课,让学生能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实现各个学科间知识的转化与潜移,从而有利于学生快速地学习与生物学科有关的知识[2]。以教学“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部分的内容为例,笔者结合了物理学科中的扩散现象达到潜移的效果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笔者准备了半个烧杯的清水,课上向水中滴了一滴红墨水,让学生细心观察红墨水是如何扩散的,并回顾其在物理学中是如何定义的,即扩展主要指的是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也会彼此进入对方,通常是从量多的区域扩散到量少的区域,直到分布平衡。之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问题探讨部分,并试着分析实验现象。如此教师顺利地引入渗透作用的定义,导入新课。本次课堂上,笔者充分利用了物理学科中的扩散现象去导入新课,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为教师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并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迁移了物理学科的知识,学生也能意识到各个学科是互相联系的,在解决问题时也能充分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且生物学科也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服务,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各个学科之间知识转化的意识,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3]。

二、跨学科知识在突破重难点中的应用

生物学科教学的重点基本上都是核心的知识、概念,这也是生物学科知识网络的重要连接点,其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与巩固旧的知识两个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学生难以掌握、难度大、难以消化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应突出难点,如此才能有利于学生突破重难点[4]。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巧妙运用跨学科知识实现转化与潜移,有利于学生实现重点掌握与难点突破。比如,在探讨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的因素这部分的内容时,笔者让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也就是分析影响有氧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O2、H2O)、生成物(CO2)、反应条件(温度、pH)。在迁移了方法之后,学生在分析这部分的内容时也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如此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能主动进行该方法的正向迁移,从而顺利地解决新问题。

三、跨学科知识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篇(3)

教师的知识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是教师解决特定情境中教育教学问题所必备的前提条件。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不能仅仅通过教师外在、可观察的活动来理解教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知识。因此探究教师的知识是研究教师教学的关键突破点。

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决定着教给学生什么。生物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直接制约着生物教学绩效,探究生物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结构和获取途径对生物教学具有重大意义。生物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可以用“一体三维”来概括。

所谓“一体”,指生物教师具有生物学科本体性知识。如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生物教师应该对生物学科本体性知识有广泛而准确地理解,做到熟练掌握。这不仅是因为杜绝把不准确和错误的东西教给学生,还因为只有在对知识准确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教师才有可能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的进展状态,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不要把知识讲错、习题做错上。

所谓“三维”,是充实和完善生物教师本体知识的三个方面,具体如下:(1)生物学相关学科的知识。生物教师要对与生物相关学科的知识,尤其是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要有基本了解。这使生物教师有可能与传授相关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上取得协调,在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性活动中相互配合。(2)生物史方面的知识。生物教师需要了解生物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了解生物学科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这些知识的意义在于使生物教师能在教学中把生物学科知识与人类的关系、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揭示出来,使生物科学具有更丰富的人文价值。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发现、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作贡献的愿望。(3)生物学方法论方面的知识。生物教师需要掌握生物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与方法,熟悉生物学科内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原因以及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这方面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创造发明的能力,对于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远远超出生物学科知识所能提供的价值。

(作者单位 刘知鑫:重庆市第七中学校 曾庆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一中学)

篇(4)

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已然成为当今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它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运用自如的广博知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以课堂为阵地,以教材为依托,旁征博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帮助学生梳理分析知识,实现知识迁移,以达到现代教学对学科知识间综合和渗透的要求。同时随着高考跨学科组合题量的增加,特别是新课程的各学科在不断分化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性趋势已不可抵挡。

1.学科渗透的现状

目前,高考生物占有的比重没有引起一些学校的足够重视。相当一部分学校对生物学科的重视不够,课时安排严重不足,甚至有非专业教师代课的现象。同时,各中学生物老师的知识层面不同,教学中学科融合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一些学校的教学仍然停留于就事论事层面,照本读本,不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不能进行有效拓展,自然就不会上升到学科渗透的高度。

2.学科渗透的方式

2.1生物学与信息技术结合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它通过多种渠道刺激学生的感官,化抽象的知识为具体的图形或视频资源等,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生物科学中的微观世界。如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这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老师枯燥的讲解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个复杂的过程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使学生有感官感受后再讲解细胞分裂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又如噬菌体侵染细菌这样一个试验,微观世界的知识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如果用信息技术模拟这个实验,就很容易突破课堂教学瓶颈。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提倡大力利用信息技术,真正实现视听的完美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中各种音效系统和视频功能,通过语言信号刺激学生的听觉,如在讲动物行为时可以让学生听青蛙鸣叫的声音,播放孔雀开屏的视频,分析动物的行为特征。显然,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深入生物课堂之中,甚至有部分学校在教学管理中硬性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必须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否则为不过关课,这样的要求,足以说明生物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密切关联。

2.2生物学与文学学科相渗透

一般学生对文学语言都比较感兴趣,而且用文学学科贯穿教学,会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比如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讲到生态因素,为帮助学生理解,我用一些诗句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让学生区分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又如讲到探究生命的方法时,先以“点金术”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方法的兴趣,再分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引入对探究生命方法的学习,学生参与热情很高。

2.3生物与理科学科融合

生物学科的理解性很强,不像文学科目注重记忆。因此,在讲解生物学知识时,一定的理科知识储备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如学习中耕松土的意义时,除了了解通气促进根的呼吸作用外,还要强调保水。保水的原理涉及物理热学部分毛细现象的知识,可引导学生分析:土壤板结就形成很多毛细管,地下的水会沿着毛细管上升到地面大量散失,中耕的目的就是破坏土壤里的毛细管,保存地下的水分。又如讲植物生长需要水时,涉及“溶液、浓度”等化学概念。如果教者在教学中以晦涩的化学概念直接告诉学生,学生肯定不能理解透彻,但是如果以生活中的清水加盐变成盐水,而盐水就是溶液。那在讲解浓度概念时,还以盐作比,盐加得多与少就是盐水浓度的高与低,让学生由现实生活中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科学学习中的理性知识,这需要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引导并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2.4生物与生活相联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如讲解“植物生长需要水”的浓度的概念时,可以学生常见的拔河比赛为例,用拔河人数的多少来表示溶液浓度的高低,绳子的移动方向表示水流的方向。在理解了细胞吸水失水原理后,让学生回归生活,学会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比如解释糖拌西红柿中和盐津黄瓜渗出的水来自哪及其原因,最后上升到解决当前社会的盐碱地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3.学科渗透的意义

3.1学科渗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驱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在教学中,我们适当地进行学科渗透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会让学生惊讶的是从生物老师口中讲出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地理知识甚至语文知识,这样学生会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避免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使学生缺乏兴趣。

3.2学科渗透,拓宽知识面,有利于教学相长。

教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进行学科渗透教学,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生物学科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活,学得牢,同时有利于教师不断学习和吸收其他学科知识,充实和更新知识结构,有助于教学相长。

篇(5)

生物学往往与农、林、牧、副、渔这几大产业密不可分,生物学与医学关系也非常密切。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身经历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和探讨中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归结起来就是要使生物学科贴近生活,由此可见生物学科如何生活化成为初中生物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生活元素,诠释生物学科的内涵

生活的本真是学生接触大自然,学习新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在生活中寻找具有学科特性的元素。在教学方案的预设和实施的过程中关注生活的生物,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生物带给他们的真实和快乐。例如在七年级开学初,教师布置学生们在花盆中种大豆,让学生每周记录下管理措施和豆子生长的过程。而这一切都是教学预设,目的落足于《第二单元被子植物的一生》,学生在参与生活实践中,感受到了种子的力量,观察到了植物的生长过程,体验生活带给他们的乐趣。

二、利用生活元素,上出生活化的直观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得生物知识、总结科研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是为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与过程,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和价值观与科学态度,培养创新能力。充分把握好教材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利用好实验室教学资源,服务教学。生物教师在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鼓励他们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学习理念。教师要整合课本知识,结合本地特点去开展实验教学。必须有计划地做好实验的准备和预设。由于季节的原因,可以调整实验进度,选择生物(尤其是植物)的适宜季节,以免错过最佳的教学时机,使生物的实验教学与生活的节令紧密结合,找好“生活化了的”生物学科最佳结合点。

三、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学科知识

课堂上巧妙预设问题情境是调动学生情绪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生物课堂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鼓励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具体数据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自己探究结论,总结学习方法。例如在讲自然选择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仙人掌没有叶子浑身长满了刺?”“为什么变色龙能变色?”等等,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问题简单化和生活化。

事实证明,巧用实例和数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主动性,是实现生物学科课堂优质高效的手段。

四、整合课堂教学与生活实用技术,加强生物的实用性教育

生物课堂教学结合本地的实用技术,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教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知识,在生活中寻找实用技术载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本地有利用大棚技术养殖食用菌、花卉、蔬菜的农民,也有牛、羊等家畜和鸡、鸭等家禽的养殖户。我和农民和养殖户打好招呼,引领学生到养殖基地参观、实践,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学习和领会生物知识,感受生物知识的重要性。

篇(6)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对策

生物学又称为生命科学,它是一门研究生命物质的结构、功能、规律及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概括地说,就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高中生物课程是根据统一的教育大纲而设计的,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尤其是高三阶段,更加偏向于对基础知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延伸及对知识的汇总与应用。目前,高三生物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与提升产生一定的困难。接下来,笔者将深入剖析高中生物教学的问题,并基于问题提出合适的对策,进而改进高三生物的教育手段。

一、高三生物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1.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及时的、实质的交流

学生与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两大主体。学生与教师能否很好地互动往往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知识的质量,对教育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当下的高三生物教学中,由于学习进入了总结与应用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于生物的基础知识都能熟练掌握,但是学生在进一步提高上往往有着各自的问题,而且学生的问题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开展一对一的教学。然而,由于高三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辅导学生的实践往往较少,这导致学生与教师不能做到及时沟通,严重影响了高三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2.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如今,大多高中学校都运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这种教育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教师的教授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尤为重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无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对于知识的吸收与理解都依赖于教师的帮助,尤其是对于高三学生而言,自主学习尤其重要。因此,忽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是高三生物教育的一个关键的问题。

3.忽视了对学生的基础教育,没有将基础教育与新课程的要求完美结合

随着新课程的提出与素质教育的开展,不少学校开始越来越重视对课堂形式与教学内容的转变。教育中求新、求变、求改革是值得提倡的,然而,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并不意味着忽视和排斥传统的基础课程。对于高中生来说,尤其是高三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尤为重要的。高考对生物学科的考核,是在基础知识上的思维延伸,因此,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必将影响高三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应对高考。

二、高三生物教学对策探究

1.教师应当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应当深知沟通的重要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学习基础与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能力也不M相同,对学科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差别。高三学生由于高考压力巨大,往往会失去学习的方向,或者产生其他高考伴生的心理问题。作为高三学科教师,教师在与学生加强沟通与交流时,不仅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以及学习生物学科的问题,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对学生展开专门的指导。

2.高三生物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是辅助学生,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重视学生在生物学科中的主体地位,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高三学生而言,学生对教师的需要越来越转向服务型。教师应当在日常教育中重视倾听学生,开展倾听教育。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

3.充分利用生物教学中的教育资源,重视对生物知识的总结归纳

对于高三阶段的学生而言,最主要的能力就是对知识的总结与归纳能力。在多年的高三生物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总结与归纳能力基本上呈正相关。因此,高三生物教师应当重视带领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归纳,梳理知识脉络,加强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巩固。

三、结语

生物课程作为高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生物的学习将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作为生物学科的教育者应当注重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对学生的学习展开指导,锻炼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取得学业上的胜利。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55-02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精确而本质地阐述。概念是构造理论的砖石,在众多的概念中,核心概念的地位尤为重要,它在学科知识中处于最为本质和核心的地位。《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因此,注重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核心概念

1 概念和核心概念。

概念是共同具有某些特性或属性的事件、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是一种由相近、相似的事件、想法、物体或人所组成的集合。生物学概念就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生物学现象、本质特征或共同属性的反映,如“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这个概念,反映的就是所有酶在来源、生理功能和化学本质上的共同特征。

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基本理解和解释。生物学核心概念即那些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的概念,是生物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是生物学知识领域的中心,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且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2 核心概念的表述方式。

大部分人认为核心概念就是学科知识中的某个词或短语,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实际上,这样的一个短语仅是一个相应的学科专业术语,并不等同于核心概念,或者可以认为这只是一个标记核心概念的符号。核心概念的表述,常采用“XX是XXXX”、“XXXX称作XX”、“XXXX叫做XX”或“XX是指XXXX”等形式。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对有关核心的概念分别表述如下:“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二、核心概念在中学生物学教材研发中的地位

依据《标准》编写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现行高中生物学教材有五个版本,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五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相关的核心概念来编写的,除了小部分概念的词语存在差异外,大部分核心概念的内涵是完全相同的。如“细胞的生命历程”部分内容各版本教材的章标题虽然有“细胞的生命历程”(人教版)、“细胞的生命周期”(中图版)、“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浙科版)等不同的表述,但其内容都是围绕“细胞周期”(为表述简洁,此处及以下用相应专业术语代表核心概念的具体内容)、“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细胞分化”、“细胞的全能性”、“细胞的癌变”、“细胞衰老”及“细胞凋亡”等核心概念来组织编写。这说明不同版本教材的编者们都充分意识到了核心概念的重要性,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学生物学教材就是由一系列的核心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其设计的框架也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核心概念。此外,各版本教材都用不同事例阐述了许多核心概念的发现、证实、发展、更新和变化的过程,让学生沿着先辈科学家们的足迹去体会科学探索的历程,有助于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核心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1 据核心概念确立教学目标。

教材的每一单元、每一节的知识体系都是围绕相关的核心概念而建构的,核心概念指引了学习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核心概念来确立教学目标。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人教版)一节,教材首先介绍了本章的核心概念“细胞代谢”,然后引出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通过科学家们对酶本质的探索历程来揭示“酶的本质”,最后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酶的特性”。根据这些核心概念我们可以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方面:①能说出细胞代谢的概念,②能理解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①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②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同时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3)能力方面:①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②在实验设计、资料分析、探究等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获取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必要时还需对核心概念进行细化处理。

篇(8)

翻转课堂教学作为新教学模式,它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化的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者、讲解者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导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在国外很受欢迎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我国生物教学中引进翻转课堂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翻转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介绍,并进行了相关的思考。

一、翻转课堂在生物教学中的优势

(一)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有机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就是以教师的直接讲授、单向传递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的填鸭式教学。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和视频的学习资料是在线或可反复获取的,让学生能自由地掌握学习时间和控制学习节奏,完成相关的练习与测验,带着疑问走进课堂与教师互动,较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增强师生的课堂互动性

翻转课堂由“先教而后学”转向“先学而后教”;由“注重学习结果”转向“注重学习过程”“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课前搜集生物知识,观看生物学科视频,进行生物学科知识的预习,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练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与同学和教师共同探讨和交流。教师通过生物教学课前任务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广度、难度,做到“因材施教”“因困施教”。

(三)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翻转课堂强调了学生认知主体和主动性。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被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提高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学习资料,熟悉和掌握相关知识。教师激发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寻求解决办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信心

《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新课标标准》鼓励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张丽娜(2015)研究发现试验组哈尔滨市第九中学一班在传统教学下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浓的学生比例为22%,在通过翻转教学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明显提高,兴趣浓的学生比例提高到50%。而对照组八班却没什么变化。马妮(2015)调查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发现实验组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同时对照组学生做预习的很少甚至于很多学生基本不复习。自主学习意识很差;实验组学生预习的比例明显增多,基本上没有学生不课前学习,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增强。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验操作能力

马妮(2015)探究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为期1年前后4次的测试,发现试验班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距在拉大。说明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班比对照班能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科的核心知识及更好地对用知识点解决问题。刘翔宇(2015)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后发现,课外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的实验操行等级中优秀率达到了70%,高出采用常规模式教学班级47%;课外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的生物课成绩中优秀率达到了77%,高出采用常规模式教学班级57%;说明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符合生物课教学特点的要求,适合生物课的教学和学习。

三、在生物教学中的经验反思

(一)教师要转换角色

传统的“教师—书本—课堂”转向“视频—课堂—教师”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具有较强能动性和求知渴望的学习者,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教师应将时间主要用于教学设计、学情研究和课堂调控上。

(二)做好资源开发工作

篇(9)

目前中学生对生物学科没有清醒的认识,不够重视,导致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通过暑期集体再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我深深认识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收获颇丰。我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引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有效进行。下面我就此谈谈看法,要想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深入解读新课标的新体系,解读三大理念,构建三维新目标,解读新教材体系。

一、解读课程标准新体系

《生物课程标准》新理念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审视,以学生的原有知识为基础,同时结合初中生物教材的特点,以探究生物学科为主要内容,初步构建了十大主题。让生物学科更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从教材内容上删去了繁、难、多、旧的知识,同时更新了一些内容和思想。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留意身边的事物,关注生物知识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开展实验、交流讨论、自主探究等,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二、重新解读三大新理念

学生是将来社会的建设者。因此,教师要落实新课标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探究生物学科知识,构建生物教学新的知识体系。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要真正把理念解读透,把教学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

要想提高学生素养,特别是生物科学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多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参与生物实验活动,了解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合作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生物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改变,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生本课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生物操作实验,乐于动手、动口、动脑探究合作,不断丰富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途径,提高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解析三维目标新要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育目标被新课程标准定位为自主学习知识与技能,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同时注重学生情感的倾注,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对问题的看法及价值的取向。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信息传递的、互动生成的基本知识。学生经过操作、实验、探究等活动,发展多种能力。此时教师要立足教材,深入合理地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人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再认识,逐步提高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树立师表形象,让学生产生探究的积极情感、良好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四、解读新教材知识体系

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以人类与生物圈为主题,重建初中生物教材体系,在知识结构上更贴近生活,考虑到学生原有知识和接受能力等方面,教材从简单到复杂,从宏观到微观;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一起探究,动手实验操作,对相关数据的整理、综合应用、总结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知识形成过程,形成较完整的生物知识体系。因此,教师要深入解读新教材,对教材要能深入浅出,对各章知识结构了如指掌,引领学生不断探究,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篇(10)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教书育人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否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生物学科作为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课堂教学自然也成为了影响生物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如今很多教师所开展的生物课堂教学往往更加偏重于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令生物课堂教学显得过于沉闷低效,影响了有效教学理念在生物学科的实施。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我们要认识到如今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大胆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桎梏,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加新型、高效的生物课堂。

一、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对象,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反馈是决定教学活动效果的关键所在。然而,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总是把学生置于一边,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思考习惯、学习兴趣、自主观念等,而是一味地把学生当成装载知识的容器,不知疲倦地往学生脑袋里塞各种各样的知识。在教师的这种生塞硬灌下,学生貌似掌握了一堆的知识,但事实上,学生却没有通过这些知识的习得而获得多少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可以说,这种灌输式教学就是一种典型的“假高效”。所以说,我们要想构建一个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开始,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开展一些探究式教学、活动类教学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

二、大胆融入生活元素

生物学科是三大基础自然学科之一,生物学科是一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的学科。然而,生物教材中的知识点都是经过概括、提炼、总结出来的知识点,这些理论性的知识点难免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一些距离,从而令很多学生感到生物学科知识较为抽象化,再加上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注意对知识点进行拓展,仅仅局限在一些理论层面的讲解上,难免就会令一些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实用性。要知道,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实际运用,生物知识也如此,作为教师,我们在开展生物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对理论知识进行适当地拓展,在讲课的过程中大胆融入生活元素,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同学生的生活实例联系起来,这样不仅会让生物知识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强了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细胞核”的问题时,关于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知识点,如果单从理论层面上来解释往往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笔者就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回家做个家庭调查,让学生对比一下自己同家庭成员在五官长相、头发颜色、拇指弯曲程度、身高等方面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就这样,从每个学生自身入手,把生活实例融入到课堂理论知识之中,就会令抽象的知识立刻变得生动直观起来。到了上课的时候,笔者让学生把家庭调查的内容拿出来,思考一下,造成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某些相似性的原因,从而让学生理解了遗传信息这一概念。很多学生在看到了课本上的知识能够解释生活中这么常见的现象,从而一下子拉近了生物学科同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得生物学科内容不再是令学生望而却步的高深理论,而成为了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知识,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课堂教学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教学语言的使用也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体现。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语言给学生讲解知识点、解除疑问,而这些都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含混不清或者词不达意,即使教师的知识再多,也难以传输给学生,可以说,教学语言对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思路要明确,语言要简洁明了,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另外,为了让生物知识更具吸引力,教师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方式,例如,在讲到细胞的时候,把细胞比喻成工厂,细胞壁比喻成工厂围墙,细胞膜比喻成工厂的保安,各个细胞器则是拥有不同设备的车间等等。通过这样生动的比喻,可以让一些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不再那么难以理解,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同时也对活跃课堂氛围具有积极的影响。

四、重视课后的反思

美国的教育学家波斯纳曾经说过,教师的成长就是经验加上课后反思。在每一堂课结束以后,教师都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包含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学生的学习结果等,教师通过课后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可以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和不足,然后以此为依据在下一次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每一次的反思都获得一点点的收获和进步,长此以往,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会获得很大的提升,从而为课堂教学有效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总之,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实现有效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每一个教师都要把高效课堂理念放在心上,认真地对待每一堂普通的生物课,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郭翠英.浅谈初中生物营造高效课堂的策略[J].课堂内外,

篇(11)

1.研究性学习对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作用

(1)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是一项以学生为主体,具有较强的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课堂中,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一起动手,将以前单调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变成学生实践的乐园,让学生得到锻炼,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共同学习,让学生更加喜爱自己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共同学习,一起研究生物学科。在传统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忽略了他们的创造和研究能力,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们能够自己动手进行研究,并在过程中发现问题,最后在实验中得出结果,找出问题的症结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够与教师一起学习,共同进行研究,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拉近距离的同时还在学习效率上得到了提升。

(3)增强了学生在生活中对于生物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的生物知识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从生物学科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日常的实验中,学习到学科知识的规律和在生活中的作用,与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相比较,研究性学习更能够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力,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实现学科本身的使用价值。

2.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1)实验探索型。所谓的实验探索型就是从实验着手,教师针对学科知识点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验。

(2)情景创设型。教师针对于当天所学的内容,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其中包括许多环节,比如列举出背景资料,延伸对知识的阐述,提出相关的问题,展开相应的学生研究活动等。

(3)调查研究型。所谓调查研究型,就是教师根据本节课学习的需要,找出要解决的问题,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明确研究的方向,然后共同进行调查研究,利用调查中所获取的资料,再进行一定的实验与讨论,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社会课题型。教师针对学过的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将其与现代的科技知识结合起来,并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社会型的教学模式旨在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综合和联系,加强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初中生物实行研究性学习的实例

在进行生物教学中,随着大量的课题研究的进行,能够充分感受到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明显活跃起来,下面就利用我们曾经研究的“糖尿病”进行举例。

目的:对血糖调节的知识进行研究掌握,对糖尿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步骤:①对有关血糖调节的知识进行学习;②对糖尿病的诊断进行了解;③调查大家对糖尿病的认识;④总结糖尿病发病的原因以及医学界对其治疗手段的研究。

研究结果: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①肾性糖尿。由于某些肾病引起的肾小管对于糖的吸收机能降低。②病理性糖尿。比较常见的原因就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而引发糖尿病。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多饮多食、尿多、体重下降。糖尿病所造成的危害:容易导致血栓、糖尿病高渗昏迷以及高血脂等并发症。糖尿病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的同时,病人必须控制饮食方法。

学生们通过对糖尿病的研究性学习,对糖尿病以及人体内血糖的调节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其做出了总结讨论,提出了很多关于治疗糖尿病的建议。

总之,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在平时的课堂中更加认真,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知识的运用更加熟练,大大增强了学生在研究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海芬.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J].东西南北・教育,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