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认识数字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0 19:03:42

认识数字教案

认识数字教案篇(1)

第一,对数字档案馆的理性认识是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础。这中间,包括对数字档案馆概念的认知和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认可度、接受度、根本目标以及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范围、层次、标准规范与模式的“共识”,等等。第二,丰富的馆藏资源是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关键。这中间,包括馆藏传统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对数字化档案的直接接收和对二次、三次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集成。第三,先进的信息技术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必要手段。这中间,应注意:一是摆正技术的位置,既不能“唯技术”又要合理利用技术;二是对技术的利用要符合自身的特色,不能忽视档案信息传输与利用中的安全;三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始终以实现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最终目标为导向,规避其对用户带来的“伤害”,避免因信息技术产生信息鸿沟的扩大化。第四,以人为本的服务是数字档案馆价值实现的保障。这中间,包括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明确用户范围与重点、判断用户需求、以合适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等等。

关于社会转型期我国档案文化建设与发展

问题思考

王英玮、陆红在《中国档案》2011年第12期撰文,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社会转型期我国档案文化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作者认为: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把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国家竞争力服务,为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和国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服务,为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服务等作为战略性的档案文化建设目标;政府档案部门应在公益性社会化服务方面努力作出贡献,并通过提升档案资源品质、完善制度保障力、拓展服务空间和路径等方式和手段,不断增强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能力;企业档案部门应在业务支持、证据维护、数据与信息保障等方面,努力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服务,为营造先进的企业文化服务。

第二,社会转型期的政府档案部门文化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其优势在于:党和政府的支持;不断增强的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档案工作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日益提升的社会档案意识。其劣势在于:思想观念的“开放度”尚需提高;档案资源的整体规模、结构和品质尚需扩大、完善和提高;主动服务能力尚需加强;与社会档案用户的沟通较狭窄等。

第三,社会转型期档案部门应处理好的五种关系:一是档案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的关系;二是档案文化建设与人民文化需求的关系;三是档案文化建设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四是档案部门文化建设与其他部门文化建设的关系;五是档案文化建设与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系。

图书馆发展理念给档案事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赵清、闫静、黄新荣在《档案学研究》2011年第6期撰文,从多角度对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借鉴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档案事业的具体措施。作者认为:

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八点:一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无处不在;二是研究视角细化而全面;三是积极引进其他学科的先进理论与方法;四是运用领先技术紧跟时代潮流;五是学者深入基层指导服务;六是案例实证研究“见微知著”;七是注重馆员素质的培养;八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限制档案事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一是档案及档案机关的封闭性;二是档案工作价值取向及理念认识的局限性;三是档案管理技术水平偏低;四是档案立法缺陷的制约。借鉴图书馆事业发展成功经验的措施主要有五: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二是引入“他山之石”,丰富档案建设理论;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档案资源建设;四是顺应时展,拓展创新研究视角;五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江苏省档案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

四条经验

邹华、刘鸿浩在《档案与建设》2011年第12期撰文,通过对江苏省档案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回顾,总结出四条经验:

第一,加强教育基地建设是档案工作拓宽服务领域的重要内容。具体讲,它是档案部门加强对外交流、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扩大社会影响的客观需求;是促进档案开发利用,促进历史、文化研究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措施;是对档案馆的各项工作进行检验、促进基础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的有效手段;是促使档案馆更新观念、转换角度、重塑自身形象,突显其文化性、教育性和开放性的良好契机。

第二,丰富活动形式是扩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影响的重要手段。除了办好档案陈列展览(包括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外,还应通过切合时宜地举办讲座、知识竞赛、学生夏令营,与相关单位联合拍摄影视作品等形式,积极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弘扬主旋律。

第三,强化精品意识是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档案馆要借助“经典”的精品力作(包括精心设计的各种主题活动),坚持用档案文化精品进行宣传教育,努力打造教育品牌,增强教育效果。

第四,集聚各方力量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健康发展的组织保证。档案馆要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整合局馆各方力量,同时,借助宣传,教育等部门的外力,促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张幸媛、李财富、左凡凡在《浙江档案》2011年第12期撰文,对档案工作标准化的问题、成因与对策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作者认为:

认识数字教案篇(2)

教学档案是高校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和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实物、声像等不同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和开展各项活动的最直接记录,是教学工作成果的重要载体,能全方位反映高校的实际办学实力和水平。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也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高校应该结合教学管理的变化和档案工作的特点,加快推进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改革,提高档案工作质量。

一、理顺校院二级管理体系,构建科学的管理规章和管理体系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无论是管理内容还是服务手段、方式、途径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都高校应该根据《档案法》和《高校档案管理办法》,结合本校的管理需要和实际情况,积极实施的二级管理,科学制定档案管理的规范以及相关制度,加强业务指导。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目前很多高校都实施了二级管理。二级管理环境下高校档案馆要进一步加强统一的业务指导,进一步理顺档案管理部门与教务处等主管部门在教学档案管理各环节中的关系与职责,建立以校档案馆为主体、教务处研究生处等各主管部门配合的高校教学档案资源建设监督管理体制,变教学档案的“多头管理、分散保管”为校档案馆引导下的“集中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档案资源。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的规范,产生了大量数字化档案。在数字化背景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标准尤为重要。特别是一些网站建设和管理标准、档案管理软件设计标准、数据库录入规范、纸质档案的数字化标准等,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实现对教学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

随着高校管理改革,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也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要把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所有涉及的环节和人都列入受控对象,特别要保障数字化档案管理中的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采取物理隔离和逻辑隔离等多种安全防范手段,积极对“病毒”和“黑客”威胁,确保档案的保密和安全。

二、明晰新形势下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

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必然决定了教学档案的复杂性。教学档案不同与其他类型的档案,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多样性、系统性、连续性、分散性等特点。这是由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是一种很复杂且重复的实践活动,其产生于并作用于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通常情况下高校的教学档案至少要收录上级主管部门及本校下(发)的有关文件、各学院年度工作及总结、各类教学基本如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课程表;教师授课相关的授课计划、教学任务分配;教学运行相关的专业建设、教研教改、实验实践教学、各类考试、成绩及成绩分析、学籍处理、学位授予、各项教学赛事、各种教学会议、各种统计报表、各类评价和教学评估等。

三、借助网络等媒体,提高档案工作意识

档案意识, 是指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是人们对档案的性质和价值的认识, 对档案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3]。

相对于排课、考试等岗位在教学运行中的“硬管理”不同,高校中很多教学管理人员包括很多领导把档案工作视为“软任务”,认为档案工作不过是“存存放放”的工作而已。

要树立全员档案意识,全校师生员工要充分认识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档案意识更是一种质量意识,重视教学档案工作也是重视教学工作的具体体现。

四、加快推进教学档案数字化建设,实现信息整合和共享

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录音、录像)、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各种载体的教学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存储,以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并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基于互联网进行联机检索和阅读,实现资源共享[4]。

数字化教学档案建立起来以后,可以便捷实现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存储和传递,并且信息存储容量大,用户通过数据库、检索软件等技术,借助某些关键词,便捷实现检索浏览,大大方便了用户检索,提高了检索效率,可以足不出户地远程访问档案材料,网上下载档案信息, 或远距离、高速度的传输,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大大提高教学档案的利用率。

五、提高管理人员职业素质

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档案管理人员除了要有很强的档案意识和高度的责任心,还要有一定的档案知识和处理技能,要有基本的档案价值判断能力。要加强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培养,提供条件让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有机会去参加各种业务培训, 学习掌握档案专业理论与知识,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标准、办法, 学习计算机使用技能。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研究教学档案管理创新工作,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提高教学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好地为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英玮.专门档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认识数字教案篇(3)

 

教学档案是高校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和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实物、声像等不同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和开展各项活动的最直接记录,是教学工作成果的重要载体,能全方位反映高校的实际办学实力和水平。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也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高校应该结合教学管理的变化和档案工作的特点,加快推进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改革,提高档案工作质量。 

一、理顺校院二级管理体系,构建科学的管理规章和管理体系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无论是管理内容还是服务手段、方式、途径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都高校应该根据《档案法》和《高校档案管理办法》,结合本校的管理需要和实际情况,积极实施的二级管理,科学制定档案管理的规范以及相关制度,加强业务指导。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目前很多高校都实施了二级管理。二级管理环境下高校档案馆要进一步加强统一的业务指导,进一步理顺档案管理部门与教务处等主管部门在教学档案管理各环节中的关系与职责,建立以校档案馆为主体、教务处研究生处等各主管部门配合的高校教学档案资源建设监督管理体制,变教学档案的“多头管理、分散保管”为校档案馆引导下的“集中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档案资源。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的规范,产生了大量数字化档案。在数字化背景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标准尤为重要。特别是一些网站建设和管理标准、档案管理软件设计标准、数据库录入规范、纸质档案的数字化标准等,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实现对教学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 

随着高校管理改革,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也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要把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所有涉及的环节和人都列入受控对象,特别要保障数字化档案管理中的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采取物理隔离和逻辑隔离等多种安全防范手段,积极对“病毒”和“黑客”威胁,确保档案的保密和安全。 

二、明晰新形势下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 

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必然决定了教学档案的复杂性。教学档案不同与其他类型的档案,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多样性、系统性、连续性、分散性等特点。这是由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是一种很复杂且重复的实践活动,其产生于并作用于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通常情况下高校的教学档案至少要收录上级主管部门及本校下(发)的有关文件、各学院年度工作及总结、各类教学基本如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课程表;教师授课相关的授课计划、教学任务分配;教学运行相关的专业建设、教研教改、实验实践教学、各类考试、成绩及成绩分析、学籍处理、学位授予、各项教学赛事、各种教学会议、各种统计报表、各类评价和教学评估等。 

三、借助网络等媒体,提高档案工作意识 

档案意识, 是指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是人们对档案的性质和价值的认识, 对档案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3]。 

相对于排课、考试等岗位在教学运行中的“硬管理”不同,高校中很多教学管理人员包括很多领导把档案工作视为“软任务”,认为档案工作不过是“存存放放”的工作而已。 

要树立全员档案意识,全校师生员工要充分认识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档案意识更是一种质量意识,重视教学档案工作也是重视教学工作的具体体现。 

四、加快推进教学档案数字化建设,实现信息整合和共享 

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录音、录像)、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各种载体的教学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存储,以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并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基于互联网进行联机检索和阅读,实现资源共享[4]。 

数字化教学档案建立起来以后,可以便捷实现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存储和传递,并且信息存储容量大,用户通过数据库、检索软件等技术,借助某些关键词,便捷实现检索浏览,大大方便了用户检索,提高了检索效率,可以足不出户地远程访问档案材料,网上下载档案信息, 或远距离、高速度的传输,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大大提高教学档案的利用率。 

五、提高管理人员职业素质 

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档案管理人员除了要有很强的档案意识和高度的责任心,还要有一定的档案知识和处理技能,要有基本的档案价值判断能力。要加强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培养,提供条件让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有机会去参加各种业务培训, 学习掌握档案专业理论与知识,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标准、办法, 学习计算机使用技能。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研究教学档案管理创新工作,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提高教学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好地为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英玮.专门档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认识数字教案篇(4)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开展其他工作的基本保障,对于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加强对人事档案服务功能的管理,促进其工作规范、科学、有效的进行,通过对人事档案的管理维护师生的共同利益,由于学生换届的流动性较大,所以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量也是十分巨大的,如何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就成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学校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层对人事档案管理认识不够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的管理者都把精力放在教学活动上,完全忽视了人事档案服务功能的作用,以至于在工作中存在很多的弊端,在遇到问题时才发现人事档案服务功能的缺失,导致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的管理者不够重视,只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一味地看重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没有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放在日常的管理当中,事实上这一做法完全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基本利益,在出现问题时他们的合法权益根本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是领导层不够重视,导致在资金的投放比例上分配严重不均,在设备上难以保证正常的工作需求,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工作量大,就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长此以往,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逐渐被弱化,近而就形成了档案管理的混乱局面。

(二)学校人事档案管理者服务意识差管理水平落后

由于学校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所以在教师投放的力度上也比较薄弱,经常把一些二线的教师放在档案管理工作上,平时也很少组织教师培训学习,对于一些档案管理的先进方法根本不掌握,再加上其自身的专业不对口,对档案管理的服务意识较差,二线的教师本身年龄较大,对一些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所以难以掌握一些先进的工作方法,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只有教学活动是最重要的,这种思想意识更加导致了服务功能的弱化,难以适应学校其他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档案收集、归档意识差

学校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通常都会把大量的经费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在原有设备的维护,和新兴设备的购买,恰恰忽视了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学校的重视度较低,档案管理在制度上就缺乏有力的支持,在工作的过程中也没有依据可循,这样就导致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散漫,对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不及时,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量,很多时候都把重要的信息档案放在个人手里,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校其他工作的有效开展,因为个人在保存档案时通常会出现破损、丢失的现象,在发生问题时就会严重影响办事的效率,而很多学校的内部员工宁愿把档案放在自己手里,也不愿意交由学校管理,可见学校在管理工作上的不足。

二、强化学校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意识的对策

(一)加强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服务意识

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首先要在思想上提高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长期以来档案管理工作一直都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所以学校必须要在师生面前强调该工作的重要性,让其对这项工作形成新的认识,观念上的转变才是加强管理的首要前提,特别是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使其拾起他们工作的信心,让其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让其他部门协助好档案部门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通过加强教师和学生对这项工作的认同,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整个学校发展中的地位,改变传统思想的影响,树立档案管理工作的主体地位,告知各个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质性质,其是为教职工及学生储存重要信息的部门,近而加强各部门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邀请教授的讲座来增加说服力度,让大家主动的把档案交由档案管理部门管理。

(二)强化学校人事档案管理中主动服务意识

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中服务对象都是处于被动的状态,有人需要办理档案工作人员就会满足其需要进行办理业务,要想提高档案管理部门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要改变这种传统的工作理念,让工作人员形成主动地服务方式,提高人事档案工作人员主动服务的意识,因为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服务型的工作性质,以往的工作态度导致很多人都不愿意把档案交由他们管理,因为在查找的时候工作人员的态度很不积极,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树立工作人员主动服务的意识,为职工查找档案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这样才能改变档案管理工作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才能促进档案工作进一步的发展。

(三)强化学校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在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既面临机遇也迎来了挑战,档案管理数字化已经成为时展的需要和大势所趋。在学校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建立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也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才能建设成高效的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的系统。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包括档案数字化采集系统和档案数字化查阅系统以及档案日常管理系统,各个系统应当相互协调,相互适应。数字化采集系统不准确、不及时势必影响档案数字化查阅系统对信息的准确、快速获取;不能及时分类管理采集系统收集的档案也造成档案数字化查阅系统的使用效率。

(四)强化学校人事档案管理中的服务接待水平

要做好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首先应当具备爱岗敬业、为师生服务的态度和决心。档案接待工作是学校档案管理的主要任务和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因此,要做好档案接待工作首先应当具备一颗热爱这个工作岗位的心。其次,在日常工作岗位中要用良好的仪表仪容和文明礼貌的用语服务教职工和学生,要耐心细致地解答师生的提问。学校的档案管理部门作为为学校师生服务的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档案管理中的服务接待工作,应当充分发挥档案接待工作的服务性质,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礼貌的用语,以及专业的档案管理服务,使师生能够在接触档案管理时感受到温暖和便捷。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要求正在逐渐提高,对高校的要求也是如此,由于升学量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所以档案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原有的工作方法已经不适合学校的发展建设,因此必须要转变管理观念,强化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使其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认识数字教案篇(5)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认识数字教案篇(6)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

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四、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认识数字教案篇(7)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认识数字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意识淡薄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任务的规定或设想[1]。它既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也对教师教学方向进行引导,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统领和支配作用。在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清,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无效教学行为。

案例1:中班“认识、书写数字10”。教师在孩子们念完了数字儿歌之后,在黑板上画出了10,同时告诉孩子“10像铅笔加鸡蛋”。在整个认识数字10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诵读、请小老师教读等方式将“10像铅笔加鸡蛋”这句话反复了20次之多,在书写10的过程中,也让孩子边读边写。最后,教师以“请小朋友说说10像什么”结束了此次的数学活动。

案例中教师利用常见的“数字歌”,让幼儿认识数字。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却将10的形象性特征作为“圣经”教给孩子,让孩子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理解”数字。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班的阶段目标之一——“认识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2]。由此可见,单纯从外形上对数字10进行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理解数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环境中的数字进行识别,并能正确的用数字表示环境中物体的数量关系。该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集中在了“10像铅笔加鸡蛋”这样一个儿歌句式上,突出了10的形象认知,最终幼儿只学会了“10像铅笔加鸡蛋”这样一句儿歌句式,从本质上来说,幼儿并没有真正认识数字10,从而使得教学在幼儿丧失数学兴趣的过程中,渐渐地沦为了一次低级的表演游戏,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说起。

(二)教学具准备缺失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夸美纽斯鼓励教师用实事实物或用接近于儿童的观念去教育学生,不要只用形式或符号[3]。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直观形象的教学具,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案例2:小班“认识数字1、2、3”。认识数字1,教师的提问是“你们家有几个娃娃?”“几个爸爸?”“几个妈妈?”之后让孩子找找教室里哪些是一个的。幼儿在教室里找到了柜子、饮水机、风琴等。认识2和3,也同样让他们找找教室里、家里、墙壁上都有哪些东西可以用这些数字来表示。

案例中教师简单的将认识数字局限于教室里的某些物品及幼儿熟悉的经验,未为幼儿准备其他的教学具,反映了当前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中不用、少用教学具的现状。

教学具主要用于弥补语言和文字的真实性和形象性的不足,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为增加学习者的感性经验,直观教具首先被采用。直观教具有活体动植物、真实的用品、工具、模型、图片、标本、挂图、黑板等,也包括现代社会新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电视、电影、收音机、唱片、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语音实验室、多媒体计算机等。[4]幼儿获得数学概念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但因农村幼儿园硬件条件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数学活动主要由黑板和粉笔来完成,简单的“黑板画”或教室里的“实物”成为了幼儿认识数学概念的教具。同时由于农村幼儿园班额过大,在学具制作上也就无法做到人手一份,无法为幼儿提供足够的、适宜的、有层次的、多样化的“操作性”教学具,也使得整个幼儿园数学教学更显单调且呈现无效状态。

(三)教学内容选择错位

教师应为儿童发展选择哪些知识,自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之后,不同哲学家和课程学者进行深入探讨,都认为课程内容选择应符合“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要求。

案例3:大班“复于、小于、等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符号“>”、“

案例中将小学课程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知识放在幼儿园大班来进行,反映了当前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内容呈现出小学化的趋势。

幼儿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应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导下,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学科知识特点等出发,选取具有启蒙性、生活化、可探索性以及系统性的知识。而案例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知识对处于学前期的幼儿来讲,不具有发展意义。教师人为的“拔高”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力,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将幼儿喜欢或接触较多的事物作为教学载体,但这并不能消除数学教学中重“知识性”轻“生活化”的嫌疑。

(四)教学方法适用不当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科学、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促使教学最优化,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案例4:大班“5的分解和组成”。教师用5个雪花片玩具,分别让幼儿分成2和3、1和4、3和2、4和1,同时在黑板上板书。以幼儿朗读这几种分解式(费时6分半钟)结束了5的分解学习。同样以这5个雪花片为教具,教师通过演示左右手分别有1个和4个、3个和2个、4个和1个、2个和3个雪花片,让幼儿学习5的组成。以教师板书组成式子并要求幼儿朗读练习。之后,教师组织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的“分分合合”练习(练习不是5的组合,而是3和4的组合)。练习完成后,布置了6以内数字的加减运算,此次数学活动结束。

案例4呈现了当前农村数学教学中的部分现实:单纯讲解演示,忽视了幼儿探究欲望,教学中更多的讲授,更少的操作与游戏介入;广泛采用运用于小学的习题式练习法,且所练习内容与教学内容不符。

皮亚杰认为,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5]尤其是在学前数学教育中,利用操作、游戏等方法更能为幼儿所接受、理解。但是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教学具严重缺位,幼儿没有可供操作的材料,只能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学习数学知识。为了弥补演示之后的时间空白,很多教师不得不将其他的教学内容进行任意填充,这样看起来做到数学内容的内在整合,但是对幼儿来讲,既没有理解新知识,也没有将新旧知识进行很好的链接,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显得无效。

(五)教学评价简单化

教学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教学行为及幼儿学习效果的判断。正确、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案例5:学前班“比大小”。这是一次数学公开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次数一共出现了10次。其中,同伴以掌声对个体幼儿进行行为评价有2次,其余均为教师的言语评价,在语言上表现为“真聪明”、“太聪明”、“好聪明”,期间也有实物图片“乖娃娃”作为礼物送给表现好的幼儿,但最后却是每个幼儿都有“乖娃娃”。

案例呈现了农村幼儿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表现:行为评价较少,言语评价较多;言语评价词语贫乏,具有固定性特点;以“聪明”与否作为评价标准,评价笼统,表明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情感投入较少;较多关注群体幼儿表现,较少关注个别幼儿发展;评价主体与评价实物不对称,存在评价偏见。

教师对幼儿能力发展的准确判断、评价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并最终影响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幼儿园日常教学过程中,主要以“非正式评价”为主。该案例中教师以“聪明”与否作为其言语评价的关键词,简单的实物“乖娃娃”成为了“秀场”的配角,评价最终在混乱与纷杂中越来越单薄。

二、促进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一种启蒙、引导的教育,正确、有效的数学教学,能促进幼儿早期数学能力的发展,为他们进入小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为此,作为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教师应明确以下几点。

(一)把握教学目标——幼儿园数学为什么教

对于农村幼儿教师而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关键。首先,深入研读教学内容。幼儿园数学教材中所涵盖的知识有哪些,这些知识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联,数学知识能否与其他的人文、自然、科技等知识进行融合,数学知识中有哪些知识可以与幼儿“现场”——农村直接或间接产生联系。如“认识数字”知识,可以随着农村季节的变换产生不同的教学内容,而这些内容可能与幼儿熟识的语言、科学等知识有直接关联。其次,关注幼儿年龄与认知经验的差异。幼儿年龄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也就不同,对同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有了差异。如“分类”知识,小班幼儿只能进行具体概念水平的分类,如物体名称、特征等,而大班幼儿可以进行层级分类。最后,提供相应的教学材料,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

(二)慎选教学内容——幼儿园数学应该教什么

幼儿数学学习内容涵盖了集合概念、数概念、时间与空间概念等。每一种概念的获得对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都很重要。农村幼儿教师应从理解数学概念开始数学教学。首先理解数学概念的深度,教师要做到对数学概念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理解,要分析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如何将概念进行具体化,从而能结合农村或家庭事务进行具体的数学教学,发展幼儿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其次理解数学概念的广度与整合,数学概念与人文、自然、科学等概念融合;数学概念自身也会有关联,如集合是数概念的基础。因此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应该认真处理数学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农村特定场景的关系,将数学概念与幼儿生活进行整合,从而确定教学内容。

(三)优选教学方法——幼儿园数学怎样教

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教学方法的优选,是教师选择在规定时间内(或是在最少的必要时间内)能够取得现有条件下(课堂教学的内容特点、班级特点等等)最佳教育效果的教学方法。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能利用恰当的“操作性”材料,能调动幼儿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能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农村幼儿无时无刻不与自然接触,如沙子、石头、树叶、贝壳、种子、蔬菜等,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然物,进行有趣的层次组合,开展各种游戏,让幼儿探索、思考、动手,从而打破教学方法上单纯依靠粉笔与黑板的教学范式,引导幼儿由“被动”的依赖向“主动”探究转变。

(四)细化教学评价——重塑幼儿园数学课堂文化

“非正式教学评价”是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出的经常,这些行为是课堂文化的表现之一。所谓课堂文化通常被视为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农村幼儿教师应关注教学评价中的课堂文化,既要关注评价的文化含量,也要关注评价的技术含量。评价的文化含量更多地关注教师评价中言语表达,农村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在课堂中的细微变化,用恰到好处的词语对幼儿进行具体的、形象的评价,用心于细微之处。评价的技术含量涉及到教师采用哪些评价方法,对幼儿数学能力进行整体评价。幼儿课堂行为不可能完全展现其数学能力的高低,教师应结合幼儿在操作活动、回答问题、作业等多个数学活动环节,对幼儿数学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给予幼儿帮助,促进每个幼儿数学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2

[2]黄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

认识数字教案篇(9)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90

很多人认为小学数学是初等数学,无论是教与学都很简单。但著名院士张景中却说:“小学数学尽管简单,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抽象的,小学生正处于形象化认知的阶段。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呢?

一、概括提炼,在说与比中形成抽象思想

抽象思想是指从许多事物与现象中提炼出具有共同特性的、具有本质内涵的特征总和。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包括了数量及其关系之间的抽象、图形及其关系之间的抽象。学生对于数字的认知,必须要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综合把握数字、数量及其内在关系,紧扣学生汲取知识过程的特征,设置必要的教学环节。

例如,在教学“认识1、2、3、4、5”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在教材插图上寻找有哪些事物,再挨个数一数,全班交流每种事物有多少个,并相机引导学生仿照教材中“一头大象”的格式,运用“一( )”进行说话练习,抽象出“1”的概念。再从“两只犀牛”“两棵树”等事物中抽象出“2”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引导学生在相同事物之间进行数字大小的对比。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理念。1.借助直观图片感知数量。教师引导学生将感知的数量以语言的方式表达,从而构建具体事物与数量之间的联系,并让学生意识到具体事物的数量可以借助数字符号的形式体现。2.抽象提炼,归为数字。学生逐步感知数字,并在语言表述过程中实现从数量到数字的抽象认知。3.对比辨认,感知大小。对于数字大小的辨认,要建立在对数字多与少认知的基础上,而且必须在相同的事物之间比较才有意义。

二、归纳演绎,在思与验中形成推理思想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得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两个大类。其中,归纳推理是将命题内涵从小到大的扩展,是特殊案例向一般现象的铺开,而演绎推理正好相反,是命题内涵从大到小的浓缩。数学教材中的相关性质、公理、法则都来自于事物的一般性结论, 隶属于归纳推理。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先出示一组数字,要求学生从中找出是3的倍数的数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践计算等方式找出这些数字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借助这些数字,归纳3的倍数所具备的特征。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发现这些数字的各数位之和都是3的倍数。至此,学生已经掌握了3倍数的特征,教师再次点拨:“仅凭借这些数字还不能论证这个结论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学生通过大量的举例验证,夯实了自己的发现,得出最终的结论。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仅仅止步于得出教学结果,而是引领学生通过观察探寻、猜想推理、举例验证等思维方式,让学生经历从一组特殊的数字到一般性数学规律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在推理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夯实了数学思想。

三、层层推进,在建与破中形成模型思想

数学模型是运用数学的语言以概括性的方式再现客观世界中事物的具体特征,凸显数学关系及形式中的数学结构。数学模型的建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数字的呈现、数量的运算、公式的表示等。只有意识到建构数学模型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夯实学生的数学思想,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找一找间隔规律”时,教师利用小兔子晒手帕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手帕与夹子的组合规律,并自主构建初步的模型:当排列两头的事物相同时,就会比中间的物体多1。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学生的练习契机,引导学生找出“圆形池塘周边树木的排列规律”,这就是数学教学中由构建数学“建模”到“破模”的扬弃过程,促使学生对间隔排列这一内容的体悟从不封闭直线向封闭曲线迈进。

认识数字教案篇(10)

根据文化部、国家档案局令第21号《艺术档案管理办法》中指出,艺术档案是指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高等艺术院校由于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艺术性,艺术档案是这类学校教学、科研、创作实践、艺术指导、艺术评价的现实反映,对学校日后的艺术教育和文艺活动起着依据和借鉴的作用,是积累教学资料、活动成果、工作经验的重要手段,因此艺术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1 艺术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1 档案意识模糊,艺术档案难以及时、完整归档

高等艺术院校在日常教学、科研、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均会产生大量艺术档案,其中包括:学校组织各类文艺活动中产生的艺术档案;师生在日常教学、科研、创作、演出、展览等活动中产生的艺术档案;师生参加校内外比赛中产生的艺术档案等。虽然艺术档案数量大,种类多,但是艺术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远不如一般的文书档案那样受重视,学校档案管理人员一方面对艺术档案的产生情况不能有效掌握,另一方面未意识到艺术档案收集的重要性,认为《高等院校档案十大类实施办法》中未对该问题作具体要求,便不重视收集,如学校举行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举办学生设计大赛、毕业生作品展览等,在比赛、展览中产生的艺术档案往往散落在各创作者手中,或长期存放在组织活动的教学部门,未能及时完整地归档到档案管理部门。

1.2 艺术档案归档问题复杂,缺少有力的收集手段

艺术档案中的声像、实物档案的创作者往往认为这些档案归属个人所有,经常会出现不愿意移交学校档案管理部门的现象,尤其是当今社会,人们的商品意识逐渐增强,不少师生认为上交艺术作品会使自己受到经济损失,同时还担心自己的作品存放不当,会成为“永不见天的废品”,而档案管理人员认为艺术档案收集、保存起来难度大,存在畏难情绪,从而使艺术档案收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一系列的因素,大大影响了艺术档案的归档工作。

1.3 保管条件较差,艺术档案难以长期保存

艺术档案中的声像、实物档案由于其载体的特殊性,必须具备恒温、恒湿、防虫等保管条件,但很多学校均未能达到该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对艺术档案的重要性认识模糊,造成很多美术作品、设计图纸放在文书柜内与其它档案混存,未能存在专门的库房里,由于保管条件不理想,往往会影响了艺术档案的长期保存,如防潮工作未做好,会使书画作品受潮、起皱、发生霉变,破坏了作品本身的完整性,以致部分艺术档案无法利用。

2 加强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2.1 提高对艺术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艺术档案工作的进步和完善离不开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素质,因此要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进行相关培训,加强对艺术档案工作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并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让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积极做好艺术档案的收集归档管理工作,为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做好接收、积累艺术档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要提高广大师生的档案意识。在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档案产生的源头是组织、从事艺术活动的师生,如果他们档案意识薄弱,就必定会造成艺术档案的大量遗失。因此,在校内开展档案法制教育、传授档案知识非常必要,可以在校内举办艺术档案知识培训班、艺术藏品展览等,通过宣传教育,切实端正师生的思想认识,牢固树立起艺术档案是高校档案不可分割整体意识,才能从档案产生的源头把好关,不至于重要的档案资料丢失,才能保障档案的完整性。

2.2 完善艺术档案管理制度

要改善艺术档案管理现状,必须建立和完善艺术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对艺术档案的从收集、归档、移交保管、借阅、利用作出明确规定,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还要严格执行《档案法》、《著作权法》的有关制度,防止艺术档案分散流失,杜绝归为己有,以确保艺术档案归档质量,使艺术档案和其他档案协调发展。

还要加大对艺术档案的监督指导力度,要将艺术档案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并把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将档案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使之逐步变成自觉的行动,这样才会使各相关部门和人员有意识地保存、上交艺术档案材料。另外,学校可给提供作品的教师和学生出具收藏证书和补偿一定的制作成本费用,档案管理部门还可以不定期举行优秀艺术档案展览,让师生的艺术作品在归档后可被更多人认识,以提高师生上交档案的积极性。

2.3 艺术档案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保存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艺术档案管理的需要,艺术档案要长期保存,让更多人共享,必须将其数字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对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实现网络远程查询,构筑数字化档案室,延长艺术档案的寿命都有重要作用。学校档案管理部门首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现有艺术档案的原始资料进行处理,借助扫描仪、数码相机、光盘等手段,将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实现艺术档案数字化处理,尤其一些较为老旧的书画作品和声像作品更要抓紧处理,尽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保存其原貌;同时,建立艺术档案目录数据库,便于艺术档案的检索和查阅,实现艺术档案信息化管理;还要将艺术档案的电子数据保存到计算机网络上,让广大师生在网络上可以自由检索、查阅艺术档案,最大程度上实现艺术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发挥和提升艺术档案在高校师生中的参考借鉴的作用。

艺术档案记录着学校事业发展的历史,记录着学校以往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秀成果,要充分认识艺术档案的重要意义,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做好艺术档案的归档、管理、共享工作,最大限度地向师生开放,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创作中,为师生提供最便利最优质的艺术参考,这才是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档案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认识数字教案篇(11)

高校数字档案馆是指各级各类档案馆为适应信息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利用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提供公共档案信息服务和共享利用的档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

一、高校档案数字化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数字档案馆是顺应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档案馆,代表着档案馆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信息时代档案服务创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必由之路。建设数字档案馆,有利于提高档案馆的工作效率和现代化水平,有利于确保数字档案永久存储与安全保管,有利于促进公共档案服务能力拓展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相比,有着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海量的存储、便捷的检索、快速的传输、高度的开放、信息的共享等优点,这些优势是传统档案馆望尘莫及的。高校数字档案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维系“学校记忆”,传承大学精神。高校档案馆可以利用馆藏资源通过建设校史馆、开办各种陈列展览、举办专题报告会、编写各种出版物来再现学校历史记忆、展现学校历史底蕴与人文精神。(2)服务教学科研。高校档案馆馆藏中的学生成绩、学生论文、教师课件、科研项目等档案都从不同方面为学校教学科研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材料。(3)利用档案原件,提供凭证依据。社会公众对高校档案原件凭证性价值的追求集中表现为对学校毕业生相关信息的真实性核准。在高校档案馆对外服务中,利用档案原件为毕业生本人补办有关证件、为用人单位核实有关毕业生信息的准确性成为其中的主要部分。

二、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现状

早在20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档案馆就开始进行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并且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在以后的建设中围绕建设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至今,已完成了“‘南大之星’多媒体档案网络管理系统(6.0版)”、“南京大学教授成果管理系统”、“南京大学研究生论文电子版上传与管理系统”、“南京大学毕业生电子和学位电子照片管理系统”等的开发和运行,搭建起了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网上收集、开发和利用。上海交通大学数字档案馆系统运用多种先进技术,整合各类档案信息资源,建立了集成式的数字档案业务工作平台,通过档案门户网站和校史博物馆网站向校外用户提供了全方位、一门式的数字档案信息服务。浙江大学近年来努力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建立和开放档案网上查询系统,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电子文件远程归档。重庆大学数字档案馆从2006年3月开始建设,历时三年半,至2009年9月建成。该数字档案馆将档案管理系统与校园网业务系统紧密结合,有效地实现了馆室一体化、文档一体化、馆库管理智能化的数字档案馆整体建设模式,建立了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实现了全校范围内档案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复旦大学档案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链接,在全校各部门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各立卷单位的发文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上登记后,可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发文管理数据库中自动生成,不必再重复录入,同时他们还使用了条形码技术进行库房盘点和档案的查借阅登记。复旦大学档案馆配合百年校庆工作将珍贵档案、历史照片摘选出来,完成了数字化的工作。综合来看,到目前为止,高校数字档案馆主要发挥了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介绍、宣传档案馆的基本状况和利用方法;二是介绍各个学校的基本状况;三是提供数字查询。

三、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虽然设有专门的档案机构,也制定了各种档案规章制度,但贯彻不力。一些领导对本部门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本部门的档案疏于管理。经费的短缺成为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瓶颈。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数字档案馆建设必须的硬件设施没有保障,该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高校档案馆网站信息内容更新周期长,时效性差。一些文件形成者对档案移交归档认识不足。很多有价值的档案不能及时归档,在个人手中积压、滞留。档案信息安全问题也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最主要的敌人就是计算机病毒,数字档案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很难抵御计算机病毒的侵袭。黑客的侵袭也是数字档案馆的最大威胁。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不够。目前高等学校档案机构中广泛存在的待遇低、工作累等原因所造成的档案工作人员学历层次低、男女工作人员比例失调、工作积极性差等,不利于高校档案工作发展。高校档案种类较多,但利用类目比较单一;档案利用主体为校内部门、教职工及学生,社会人员较少;档案利用手段以传统方式为主,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远程档案信息服务较少。

四、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提升的策略

充分认识档案工作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展的必然选择,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基础。各高校要把高校档案馆(室)建设作为学校基本建设的一件大事切实抓好。档案工作是高校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改革与发展不能缺少的重要管理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知识贡献和传承文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备是进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前提条件。根据数字档案馆的功能需要,基础硬件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档案系统管理软件、服务器、档案加丁设备、存储设备、数字化设备、摄像机、扫捕仪、光盘记录设备等。另外,还要建立一个满足档案信息化功能需求、适应时展需要的综合管理系统平台和网络构架。高校档案数字化工程是需要耗费一定人力、物力、财力的。2008年8月20日教育部以第27号令的公文形式了新修改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指出:“高校档案工作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学校应当加强管理,将之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在第三十八条中强调:“高等学校应当设立专项经费,为档案机构配置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信息化所需的设备设施,加快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步进行。”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数字档案馆的生命,也是立馆之本、强馆之基,更是活馆之源。高校具有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源,各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和网站,每年都产生大量的数字文档。这些文档涉及教学、科研、行政等方面,需要进行整合后才能统一管理。首先,整合校内信息资源。整合学校各部门产生的信息资源,通过对校内机关、院系、党群、后勤等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具有归档价值的信息。通过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对其产生、使用、失效等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发挥工作上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对于各部门使用的办公软件、媒体编辑工具产生的非结构化文件,也应该要求各部门定期通过网络或者光盘载体的方式移交到档案馆。其次,要优化馆藏目录,馆藏档案数字化成功的关键在于数字化后档案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的体现。对于传统的纸质档案、磁带等数据,要有选择、分步骤地实行数字化。

档案贵在于活,重在于用。高校档案利用工作是指高校档案工作者以档案信息为服务前提,以档案利用者为服务对象,以满足高校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和社会各方面需求为目的,通过多种途径、形式、渠道和方法传递档案信息,实现档案信息价值的过程。高校档案馆作为高校育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份,应该通过开展多种适合高校学生和青少年特点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高校档案馆的开放度和公益性,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员素质的提升。在技术方面,档案人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在加强档案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习,并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高校既要把好档案人员选拔任用关,面向校内外招聘录用相关信息人才,又要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采取在职培训进修、攻读学位、脱产进修、学术研讨及参观考察等方式,对现有档案人员进行培养和提高水平,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及业务水平适应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

要建立和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各高校档案馆(室)人员就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防止失密、泄密的发生,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保密制度,确保档案数据库安全。非公开档案信息一律不得上外网,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要切实与一切外网实行物理隔离。要认真采用身份证、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档案信息和系统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朱金风.对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