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10-10 06:49:28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11-02

康复治疗学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我校始终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围绕“以现代康复医学理论与技术为核心,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人为本、注重实践”的办学指导思想,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笔者对2007~2010级康复治疗专业情况进行统计,现总结如下。

一、学生的实际知识与能力结构合理

1.专业知识结构改革。我校康复治疗专业知识结构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形成了以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及康复专业知识为主的三大知识结构模块。2007级、2008级两个年级学生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平均成绩在82分以上,同时,两个年级的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的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均在65%以上。分析两个年级学生综合学习成绩表明,康复治疗专业学生具备了从事临床康复治疗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了适应行业及学科的发展,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康复治疗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在重视现代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前提下把中医传统康复理论技术融入到现代康复医学体系中,注重学生中医传统康复理论及诊疗技术的学习,使学生即掌握了完整的现代康复治疗学理论与技术,又具备较为丰富的中医传统康复知识与手段。①我校在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知识结构的培养上比较合理,现代康复知识与传统康复知识的课时教学比例约4:1,传统康复教学内容主要以针灸推拿为主,即体现了以现代康复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院校在传统康复教学上的优势。②在康复专业实践课学时安排上超过了1/3的比例,且康复专业配置了运动疗法教学实验室、作业疗法教学实验室及言语疗法教学实验室,真正做到了注重学生康复操作技能的培养。

2.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实际水平合格。2007~2010级学生理论考试合格率平均为98.3%,良好率平均为51.2%,优秀率平均为18.8%;2007~2009级操作技能考试合格率平均为97.9%,良好率平均为38.6%,优秀率平均为56%;实习前强化训练技能考核合格率100%。学生理论和操作技能过硬,受到了各实习单位的充分肯定。

二、素质培养

1.学生的素质结构符合培养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年来,先后有52人获“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43人获“奖学金”,其中6人获国家奖学金;共获得各类过级考证证书332项。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为64.7%;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通过率为26.7%;学生国家计算机二级合格率为26.7%;其中07、08级获得保健按摩师证166人;公共营养师证、心理咨询师证书及其他证书42人次。

2.研究实践成果和校级以上竞赛奖励层出不穷。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以及校园科技文化、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活动;四年来,学生申请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1项,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项;2009级康复治疗班学生辛蔚所设计的“调节新型康复台阶机”已申请国家专利1项。参加校级竞赛获奖289人次,市级竞赛获奖8人次,省级竞赛获奖7人次,部级竞赛获奖12人次。

3.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及心理素质培养。始终坚持“不断加强医学人文、道德和身心素养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我校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培养,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①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康复治疗专业学生总人数192人,其中党员28人,占14.6%;团员164人,占85.4%;入党积极分子153人,占79.7%。②学风淳朴,专业思想稳固。四年来年,先后有6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37人获校级奖学金,18名学生获得“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荣誉称号。③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我校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视为学生工作(尤其是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利用校报、橱窗、展板、校园网等大众媒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的积极性,掌握了很多的心理保健常识。如通过开展“5·25心理健康文化周”系列活动,宣传普及心理知识;丰富心理健康网页,发挥网络咨询作用。④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科技、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积极开展大二暑期临床见习活动;多次开展志愿者“爱心义诊进社区活动”,给社区的老人,残疾人送去了温暖;以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为依托,开展主题为“推动康复治疗在社区及基层的发展”社会调研活动等。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学校重视课外科技方面活动的开展,邀请省内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如:《康复医学发展现状》、《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脑卒中的康复》、《中风患者的传统康复方法》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设计的“调节新型康复台阶机”已申请国家专利。四年来,获得长沙市第七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市按摩医院杯”推拿手法技能大赛团体(专业组)三等奖,“针拿手法技能大赛”获专业组三等奖,“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三等奖,校“社会调查报告比赛”二等奖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参加迎新晚会、校运会、春季马路赛、篮球赛、禁毒宣传、亲近自然野营等各类活动。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课外科技及文化活动,使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毕业设计

为适应临床的需要,实现中西结合、能西会中的康复人才培养目标,我校改革了康复治疗专业毕业考核模式,以专业理论综合考试和康复基本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代替以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答辩的毕业模式;毕业考核包括临床技能考核和综合笔试两部分,其中综合笔试占40%,临床技能考核占60%。综合笔试由基本理论考核和病例分析组成,基本理论包括:康复评定学、PT含运动学、OT、言语疗法学、针灸学、推拿学;病例分析包括:内科病例1例,外伤科病例1例;临床技能考核分2站进行,第一考站(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考核)包括康复评定、PT、OT、言语等评定和治疗的技术,常规体格检查;第二考站(中医康复治疗技术)考核含针灸、推拿技术操作。注重“技能培养”,通过强化以“实验—开放实验室—创新课题—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把课本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临床实践中,并完善了实习管理制度,制定了适合康复治疗专业的实纲、实习计划、毕业考核实施细则,对毕业实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实习前进行强化训练,考核通过后方可进行实习;实习结束进行毕业临床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毕业。

本专业办学以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及传统康复治疗知识和技术,能在各类康复医疗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应用型医学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经过四年不断采取措施,适时调整专业规划和培养计划,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实验—实习—开放实验室—创新活动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以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近年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本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牢固、实践技能过硬、适应范围广。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康复治疗学教学体系,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康复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效玮,曾玉.浅谈我国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12-14.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篇(2)

1.1.1择业观念

愿意将所学专业作为未来职业首选方向的学生有80人(83.3%),没想过的有14人(14.6%),不愿意的有两人(2.1%)。毕业后自愿选择去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有53人(55.2%),去县及县级以上医院的有27人(28.1%),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有10人(10.4%),其他单位的有6人(6.3%),没有人选择到村卫生室工作。

1.1.2教学评价

调查显示,68.8%的学生认为目前我院临床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合理,能够适应社会实际需要,29.2%的学生认为不太合理,1.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非常合理,0.8%的学生认为非常不合理;89.6%的学生能够适应目前的教学;认为课时总量适中的学生占68.9%,认为科目太多、每学期排课太满与认为科目偏少、留有较多空余时间的学生比例相当,均约为15%。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总体评价一般,有32.3%的学生认为实训项目少。这提示强化实训实习教学环节仍然是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1.1.3教师评价

调查显示,我院临床专业毕业生对教师总体评价较好,特别是在教书育人、敬业精神上对教师给予了较高评价,但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还有待改善。学生认为目前教学中最有待改善的3个问题依次是:缺乏实践机会、忽视个性培养、教学计划不合理。

1.2农村基层临床医生问卷调查分析

1.2.1基本情况回收的451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基层临床医生男女比例为2.76:1,以“70后”为主,占37.9%;“60后”、“80后”人数基本相当,各占25%左右;从学历构成看(见表3),县级医院医生以本科学历为主,占75.6%,其次为大专,占18.3%。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以大专为主,分别占49.5%、44.4%,中专和高中学历均占30%以上。

1.2.2职业认知度

调查显示,92.8%的基层医生认为自己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医疗服务;12.5%的基层医生认为自己还应当承担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等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工作内容;仅有约3.4%的基层医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应当承担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在内的“六位一体”服务职能。对于自己目前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68.3%的基层医生认为有待提高;92.2%的基层医生认为在岗培训有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基层医生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愿望仅次于提高薪酬,但仍有约45%的基层医生5年及以上才能参加一次短期脱产培训。此外,90%以上的基层医生认为学习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卫生服务政策、理念、发展策略有助于工作的开展。

2讨论与建议

当前,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改革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还是人才问题。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为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的社会责任[2],应当主动适应医改的新任务、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为农村基层培养适宜的医疗卫生人才。

2.1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农村基层临床医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基层医生不能正确认识基层临床医生岗位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随着医改的深入,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工作重心从过去的以临床医疗工作为主开始转变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重点,更加突出为本社区、乡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及临床基本诊疗等综合服务职能[3]。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将其有机融入到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合理安排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等课程或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卫生服务政策、理念、发展策略等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和任务,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2.2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职业价值观学生未来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受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影响。高职医学生的价值观从总体上来说是良好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且成长成才愿望迫切,但由于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我院临床专业毕业生对未来职业定位基本准确,职业价值观主流是对的,但仍需对其加强教育和引导。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是医疗服务制度改革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保障机制的建立,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任务将重新回归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我们必须紧密结合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加强课堂教育教学的同时,突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性,通过寒暑期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较早接触职业环境,了解职业特点和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去感知未来职业的伟大。引导他们树立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富有责任感的职业价值观,激发他们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热情,培养他们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增强他们对未来发展的自信心。

2.3强化实训实习教学环节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我院临床专业毕业生对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总体评价一般,有32.3%的学生认为实训项目少。实训、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就业乃至职业生涯至关重要。实践教学必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突出职业化培训,加强实习教学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严谨的作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应当尽可能将学生安排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习,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培养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将毕业实习与培养目标、学生就业取向相衔接,为学生今后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篇(3)

1培养方式

1.1学历学制

入学方式主要分为考试入学、个人申请和学校推荐甄选入学。在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主要分为两大路线,一类是学术型教育体系,一类是技职教育体系,分别需参加不同类型高考入学。学术体系分为3个阶段,大学本科4年,硕士研究生3年,博士研究生3年及以上。技职教育体系包括科技大学和科技学院,其中科技大学为本科教育,学制4年,科技学院包括五专和二专,五专招收国中毕业生,即内地所指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取得专科毕业证;二专是指职业中学学生考入科技学院后再学习2年获得专科毕业证。

1.2课程设置

台湾地区的复健医学专业分科比大陆要细,通常主要分为物理治疗、职能治疗,有些高校还设置言语治疗和呼吸治疗。物理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大学一年级,物理治疗导论、物理治疗理论基础;大学二年级,公共卫生、肌动学、发展学、物理治疗伦理与规范;大学三年级,骨科物理治疗、心肺物理治疗、儿童物理治疗、神经物理治疗;大学四年级,临床实习。职能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大学一年级,职能治疗导论、职能治疗理论基础;大学二年级,职能治疗活动学、肌动学、发展学、职能治疗伦理与规范;大学三年级,职能治疗评估学、职能治疗技术学、生理障碍职能治疗、心理障碍职能治疗、小儿职能治疗、感觉统合、日常生活机能再教育、职业复健、社区职能治疗等;大学四年级即进行临床实习。

1.3教学实践

①完善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讲授、教师演示和学生实训练习统一在实训室进行。尽管大陆很多院校康复专业目前也是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但与其相比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完善,台湾地区在教授复健专业时,实训室屋顶上装有摄像监控传输设备,可将记录教师示范动作并转发到大屏幕上,以使学生在不同位置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室前方装有两个屏幕,一个转录老师现场操作,另一个播放同步PPT课件,这样可将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更好地结合,值得借鉴。②学生课后练习的管理制度。晚间及课余时间实训室开放,供学生自行练习操作。实训课程全程无授课教师参加,全部聘请临床康复工作者利用业余时间在自学室值班,这样既可以管理自学室,又可以指导学生操作。自主练习室旁设置一间小教室,学生可以在练习前,通过观看教室电脑里老师的规范操作教学视频,以纠正自己的不足。③人性化的操作考试制度。操作考试形式和大陆院校基本相同,均为自主抽题、角色模拟等。角色模拟为一位同学扮演康复治疗师,另一位模拟患者,老师在监考的同时提出若干与本操作相关的问题,以考察学生对操作的理解情况。这种考试更加人性化的地方体现在,学生需将自己拍摄的操作视频以光盘形式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操作情况评定分数。④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教学实训设备。学校实训教学设备较为完善,由学生制作的简单的自助具陈列在柜橱里,其中包括康复专业中帮助残疾人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自助器具,如加长、加粗手柄的勺子,挎在手腕上的梳子等,制作这些自助具既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节约了实训设备资金的开支。⑤合理安排学生见习时间。学生大三之后,基本上全部为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每周五下午安排学生去附属医院见习,由临床老师带教讲解,见习内容基本与本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同步。⑥复健专业学生临床实习物理治疗和职能治疗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时间均为一年,实习单位主要为在台湾地区具有带教资质的各大医院。临床实习目标分为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基础目标包括专业技巧、专业特质、行政管理等。专业目标包括能熟悉复健治疗相关的基本临床医学知识;能对相关的临床检查结果所代表的意义有基本的认识与了解;能独立执行并完成常见复健治疗病患之治疗评估;能整合评估结果,列出病患的问题;过程中应具备与相关专业人员、病患及病患家属有效沟通的能力;制定长、短程治疗目标与计划;并能评估疗效;能执行各项治疗技术,操作基本仪器与设备;依据病情及病患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协助拟定有关的后续照护计划。

1.4师资力量

①本专业教师讲授全部课程。台湾地区复健专业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均是由康复专业老师讲授,这样可以避免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障碍。在欧美等康复起步较早的国家,也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②情景教学模拟———实训室打造模拟医院。实训室设计成医院病区的格局,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医院的工作环境、工作模式,为以后的临床实习做好铺垫和衔接。

1.5就业形势

①台湾地区复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台湾地区复健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不是很高,全台湾地区复健治疗师执业人数占取得治疗师证书总人数的69%,治疗生的执业人数占取得治疗生证书总人数的41%,有些学生即使取得证书,也不一定会从事本专业,有些则是主动选择转行,还有部分则是因为工作不理想而选择转行,所以台湾地区复健专业学生的目前就业情况也并不是特别乐观。②台湾地区复健治疗师证照考试情况。考试中心将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呼吸治疗等各专业设置各自考试,证书亦不相同,通过率约40%。参考教材均为英文原版教材,无专门的统一考试用书。总共考6门科目,考试如有一门不及格,次年成绩不能累计。每6年取得特定继续教育学分(30h/年),才得换照[4]。物理治疗师考试科目包括解剖学与生理学、物理治疗学概论、骨科康复治疗学、神经康复治疗学、儿童康复治疗学、心肺康复治疗学。职能治疗师考试科目包括解剖学与生理学、职能治疗学概论、生理障碍职能治疗学、心理障碍职能治疗学、小儿职能治疗学、职能治疗技术学。

2启示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病房,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院校应创造条件,参照这种模式安排学生同步见习,早期紧密联系临床。我国目前的康复发展现状为学校合格的师资投入不够,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由各自教师分别教授,造成课程衔接困难,为此,学校应加大合格师资投入力度,建立合格的实训室,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参照台湾地区的教学模式,发展由同一位教师讲授本专业课程。通过开放实验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动手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重新整合了知识体系。同时,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也值得借鉴。多元化人性化的考核制度值得推崇,为避免部分学生因临场紧张而影响操作考试中的发挥,学生可将自己拍摄的操作视频以光盘形式交给老师,考核制度充分体现人性化特点,大陆院校在考核制度中也可考虑融入人性化、多元化特色。大陆目前的康复教育多是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康复治疗人才为主,而台湾地区的康复医学教育因其起步较早已发展成为分科较细的专业教学,随着大陆康复医学的逐步发展,临床康复医学科对于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专科康复治疗师的需求增高,大陆院校培养的治疗师也会向台湾地区一样,逐步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未来将出现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专业,而不是现在笼统的康复治疗专业。

3小结

海峡两岸,一脉相承,在医学教育国际化、全球化的理念倡导下,让医学教师走向海外、走向港澳台是开展学术交流,提升视野的有利方式。通过分析台湾地区康复专业教育,让我们找到了提升的空间,我们坚信在新医改对康复医学工作的重视下、在卫生部对康复教育发展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全体一线康复教师不懈的努力下,我们也会将中国大陆的康复医学教育打造成一朵绽放的奇葩!

【参考文献】

[1]吴英黛,廖华芳,徐阿田,等.二十一世纪物理治疗教育之期许[J].医学教育,2000,4(4):443-453.

[2]王清华,倪朝民,许业松,等.“反思教学法”在康复医学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14,29(4):362-363.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26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第十章“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中明确指出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而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水平的影响与制约。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对三所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应对策略,以期为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帮助。

一、黑龙江省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据调查显示,我省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现存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师生配比等方面不合理的现象。首先,很多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是由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专业老师来担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其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年龄跨度较大,45岁以上老教师与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据了教师总数的大部分,35岁――45岁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出现了“断档”的现象;再次,师生配比不合理,资源利用不充分。

(二)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人才培养是面向一线机构为主,所以人才培养目标比较一致:本专业培养具有特殊教育专业领域基本理论知识和特殊儿童早期康复专门知识,具备从事特殊儿童基础教育、早期康复和心理辅导的基本能力与技能,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能够从事教育、科研、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各校都做了积极地探索和创新,以黑龙江幼专为例,其人才培养模式为:着力完善“一主线、两融合、多渠道”的2+1人才培养模式。

“一主线”:即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目的。

“两融合”: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融合。

“多渠道”:是知识获得多渠道和就业多渠道。

(三)就业情况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本、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其中本科层次毕业生从事特教相关工作的占就业人数的82%,专科层次的占78%。从工作内容上看,从事特教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中,47%从事自闭症、智力障碍、发育迟缓等儿童的教育工作,33%的毕业生从事听障儿童的教育工作;其他20%的毕业生分别从事其他类别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或是残疾人联合会、社区等相关部门工作。从就业去向上看,有43%的毕业生留在省内工作,有57%的毕业生选择北京、上海、安徽等省外城市工作。

二、特殊教育专业建设设想

(一)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生师比不合理、年龄两极分化以及部分教师一线机构工作经验不足等困境,提出建议如下。

1.调整师资数量,优化生师比

抽样调查显示,黑龙江省特教专业生师比为12:1,显著低于教育部所规定的18:1的要求。这既导致教师工作量不足,又制约了教师的使用率,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严格控制师资队伍总体规模,扩大招生数量,提高生师比和办学效益。

2.完善师资进修方案,提高师资专业化水平

据调查显示,在特教专业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的特教专业训练,使得本专业师资专业化水平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需要一套完善的师资进修方案来提升师资专业化水平。第一,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分批次、有计划地将教师选派到一线机构,深入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等活动中,提升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第二,学校应秉持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构建起个性化、终身化的多元培训模式。第三,师资培训要摆脱以往流于形式的弊端,要做到实效第一,真正起到提升教师各方面素质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师资培训质量督体系,师资培训的质量监督既要有结果的考核监督,也要有培训过程的监督。

3.加强教师跨专业合作

鉴于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加之研究趋向多专业整合的形势,应强调0-6岁学前特殊教育,加强多专业教师的合作。可以考虑成立特殊教育研究所,将学前教育、教育学、特殊教育、心理学、医学等专业教师纳入其中,集中力量,形成研究特色。

(二)人才培养改革

1.加大对特殊儿童早期康复师资的培养力度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社会、学者、家长的认可,与此同时,行业对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师资的需求数量与质量也逐年提高,这也就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社会需求。以自闭症儿童为例,二十年前,自闭症的出现率是千分之一。随着时展,全球各国的自闭症出现率皆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一百六十四万人。中国残联的统计则显示,2012年,我国某些地区的自闭症出现率已攀升至近百分之一,仅在各类机构学习的自闭症儿童就有1.1万人。由此可知,自闭症儿童数量的激增将导致对特教师资需求的突发性增长。

二是行业现状。据调查显示,全国50多所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往往是按障碍类别划分专业方向;此外,各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缺乏对康复训练师资的关注,行业内也缺乏较为专业的早期康复机构。以自闭症为例,1988年,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最早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1993年,第一家由家长开办的民办机构――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目前,国内训练机构大约只能满足全国十分之一的需求。有登记的各类型训练机构约七百多家,由医院和政府部门开办的寥寥无几,超过90%的机构由家长开办,这是一种被迫无奈的自我拯救。另外,各机构收费差异过大,高的甚至需要每月近万元。面对行业乱象与社会需求,高校有责任加大康复师资的培养力度。

三是就业现状。黑龙江省共有公立特教机构79所,此外还有残疾人联合会和儿童福利院下属的特教机构以及私立机构。随着特殊儿童早期康复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三早”理念的提出,这些机构相继开设了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康复部或是康复班级,而专门培养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师资的院校却寥寥无几。综上所述,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师资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广阔的就业空间。

四是师资力量。世界各国学者的特殊儿童早期康复研究结果均显示,特殊儿童康复是需要特殊教育、心理治疗、医学康复、常规教育教学等多方面合作实现的。所以,这就要求其康复师资具备以上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时代需求的特殊儿童早期康复教师,就必须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完善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素养,以满足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师资培养的需求。

2.持续推进课程建设

一是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鉴于基础课程开设的现状,进一步规范相关基础课程的设置,必修课方面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学习领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领域。专业理论学习领域开设基础的专业理论课程,如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康复概论等课程。专业技能学习领域又分为专业技能课程,如:自闭症儿童教育与康复、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等。教育实践课程,如:感觉统合训练、行为改变技术等。及教育科研类课程,如:特殊教育科研方法等。

在选修课中,人文素养选修课增加特殊教育职业道德等课程,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行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选修课中按障碍类型形成关于这一类障碍的课程群,可供对某类别感兴趣的学生进行选择和学习。如针对听觉障碍,安排听觉统合训练、康复听力学、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等。学生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意向选修这些课程。

二是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作为主要培养一线特殊教育机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人才的院校,其优势应在其实践技能的掌握。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使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实现合理配比。为实现该目标,需要在模拟实训和一线见实习两方面加强。建议部分课程每周都有模拟实训,学生每两周有半天的时间到特教一线机构进行见习、实习。

(三)招生与就业改革

1.招收残疾人大学生

残疾人高等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绥化学院是我省唯一一所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的本科院校,且2013年9月将迎来第一批残疾人大学生。黑龙江省专科层次院校特教专业招收残疾人大学生项目目前仍属空白。残疾人大学是接受高等教育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社会团结、稳定,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

2.加强职业认同教育

目前,由于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不全或者一些观念上的偏见等,使得黑龙江省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不高。调配的学生专业认同感较差,不仅影响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甚至可能阻碍其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因此,对这类非第一志愿的学生,应加强职业认同教育。

3.市场导向――指导就业

特殊教育专业的招生与培养也应该顺应市场需求,针对于特殊儿童数量逐年增多、医学康复、早期教育康复等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现状,各高校应合理配置资源,开设相应的方向课,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努力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特教专业毕业生,促进特教专业学生学以致用。

4.就业途径应西移、下移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139-03

研究目的

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题目。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选题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如何选择毕业论文课题是高职学生和指导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本文以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系2009、2010级78名学生的毕业选题为例,分析和讨论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选题问题的对策。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云南体职院社体系运动康复专业、体育保健专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社会体育专业2009、2010级学生78份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2009、2010级社体系学生78篇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

2.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78篇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按论文的选题、研究方向、研究方法、选题来源、指导教师等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处理,运用Excel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3.访谈法。与2009、2010级社体系学生、指导教师、系领导及教学秘书进行访谈,了解相关情况。

4.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课题来源、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类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

从下页图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运动康复、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日趋高涨,健身房、大众健身器材、各种体育场馆日益增多,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如社会体育辅导人才、体育保健人才、体育康复人才、体育管理人才等,这为社会体育发展创造了机会。另外,目前从事社会体育研究的成果和文献逐渐增多,特别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以来,体育科研人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参考资料。

1.选题基本吻合专业。我院自2009年设立社会体育系,分社会体育、运动康复、体育服务与管理、体育保健四个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是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运动康复专业主要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可在各类医疗康复保健部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大型健身场馆、健康保险业、学校、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等从事健康科学和康复体育相关的指导、服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能适应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一定组织实践能力,能组织一定规模体育比赛、展会等经营活动和独立经营、管理中小规模体育产业的专门技术应用型人才;体育保健主要包括体育卫生、保健按摩、体育疗法、体育伤病的预防和处理,主要培养运用医学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在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的咨询、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在调查中,分别有74%、57%的体育保健、运动康复专业学生选择了运动创伤及康复体育方向的研究;分别有69%、100%的社会体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选择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群体开展全民健身体育锻炼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只有10%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仪器设备等方面无人问津。大部分学生的选题围绕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重在解决我院社体系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性问题。

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平常就给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围绕着专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在《体育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讲到选题原则时,特别强调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选题不能脱离学生的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知识作支撑是写不出好论文的,要选择自己专业领域熟悉的、有条件完成的而且结合自己将来希望从业的方向和感兴趣的问题。例如,2010级运动康复专业的一个学生,希望毕业后在昆阳开一家保健康复中心,其选题即为《昆阳镇保健康复中心的市场调查研究》。他利用在昆阳实习机会,从保健康复中心的市场饱有度、选址、价位、服务、管理等方面对已有的6家中心进行调查研究;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的一个学生,所练专项是高尔夫,毕业意向留校从事高尔夫教练工作,其选题《云南体职院高尔夫专业学生学情分析》,对所要任教的对象进行非常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2.题目雷同扎堆。学生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均是由学生提供,没有经过集中讨论,同届学生中选题出现“扎堆”现象,不同届学生也出现选题相近相似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康复和保健专业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占10%,施加因素有用推拿手法的、按摩与运动结合的,研究对象有青少年、中年妇女,有对病因案例分析的,又有对治疗效果进行个案研究的。虽然各有侧重,但雷同现象可见一斑。我校康复和保健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体育康复理疗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实践,这个基地对社会开放,来校健身的人很多,运动后往往会在实训基地作放松,腰椎疾病、颈椎病、肩关节疾病、膝关节损伤、网球肘等是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比较多的案例。

(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首先,由于文献法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且学生论文需以文献综述研究为基础,所以,所有论文都使用了文献资料法。其次,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对比法、实证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也有少量的运用,说明定性研究逐步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转变。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最多用到六种方法。

通过对每篇论文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研究方法运用过程中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普遍缺少对研究方法的设计,学生对研究方法设计的重要意义和方法的具体运用理解不够透彻;方法选用随意性较大,运用不当或仅把研究方法当摆设、凑格式的现象较为突出。

(三)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见图2)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指导教师收集的科研及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工作中的课题等三个方面。从文献综述中移植嫁接式或模仿选题,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熟悉领域和学术水平,或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拟出一些题目任由学生选择。这样做的优点是指导教师能从本专业的特点全面考虑,所选题目较切合学生实际水平,防止选题过偏或过大等问题出现。

学生没有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这与我校教师队伍中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工作年限少,教学任务重,能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多,本身获得的科研项目较少有关。

学生也没有从各级科研课题指南中选题,省级部级课题大多偏向于宏观战略研究,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还不够。我校并没有针对学生科研的选题指南,原因在于考虑学校本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客观研究条件,学生学识水平存在差距,兴趣、爱好、专业的差别,所以,在选题时,建议学生最好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主题,以自身的研究能力为标准,在可搜寻的资料范围内确定自己的论文主题,以应用性为导向进行选题,尽量避免那些高深﹑冷僻和空洞的理论研究的课题。

(四)毕业论文研究类型

根据论文研究类型的不同,选题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学生论文选题的研究类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基础研究的论文选题占绝对多数,说明基础研究是高职学生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

(五)指导教师对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影响

目前,毕业论文的选题多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确立。从下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指导教师指导的选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也有少数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与其从事研究的体育教学方向不一致,这样对其指导学生论文有很大的影响。

有些指导教师自身很少从事科学研究,对现代一些新的科研方法了解不够,指导学生选题时力不从心。首先,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生人数较多,学生论文的选题方向也各式各样,指导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其次,学生论文的选题往往是在《体育科研方法》课程16课时内同步完成,任课教师在这么短时间内只能整体上对体育科研方法给予介绍,大部分要靠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构思,教师只能在选题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再次,在短短的一个月左右选题时间仓促,题目确定得相当勉强;最后,指导教师在论文选题指导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造成教师精力不足,指导不够。

结论与建议

1.体育类高职学生选题方向主要集中于运动康复、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大部分学生的选题围绕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能解决我院社体系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性问题。建议尽量剔除雷同和近似题目,各届选题尽量做到推陈出新,多提有创意的选题。强调毕业论文选题的专业性,研究内容、研究领域应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2.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逐步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转变。但普遍缺少对研究方法的设计,方法选用随意性较大。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体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介绍给学生,并同学生探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定性或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使用,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题目采用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

3.学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指导教师收集的课题及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实践的问题等三个方面。基础研究是高职学生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建议高职院校选择的题目针对职业岗位,以解决生活、学习、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为主,研究题目宜小。

4.大多数指导教师指导的选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也有少数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与其从事研究的体育教学方向不一致。建议指导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在学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好的选题、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并开展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时做到与学生充分沟通,引导学生在自己进行选题之前要先鉴别他人的选题,关注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术领导机构下达的体育科研项目指南,督促学生阅读体育类核心刊物,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哪些是合适的选题,学生初选题目后分析选题存在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分析、讨论、思考。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职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虽然体育类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能力有限,学生做科研的水平不高,撰写的毕业论文学术价值有限,但学生在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一步一步地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能提高资料查询能力、运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在生产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恰当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正栓.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晔.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设计[EB/OL].(2012-05-23)..

[3]张金艳.高职学生英语毕业论文选题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

作者简介: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R197.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20-02

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于2010年首次招生,当时我们根据社会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岗位要求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围绕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课程设置。随着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对行业的了解,2011年,为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更准确、更科学,我们联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通过调研、个别访谈、电话约谈等形式听取了行业企业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意见和需求,共同开展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职业岗位进行分析。不断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逐步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增强专业竞争力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能力。

1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的背景分析

康复医学起步晚,发展迅速,社会需求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疾病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以"慢性化、障碍化、老龄化"占优势的情况。(1)根据调研报告统计,锡林郭勒盟地区残疾人人口总数为6.42万人。(2)内蒙古自治区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4月1日)显示,内蒙古地区残疾人口总数为152.5万人。(3)我国现有残疾人约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34%。工业和交通日益发达,每年因工伤和车祸致残者比以前增加残疾人数量达100多万人。中国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目前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44亿,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8600万,预测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占总人口14%。慢性病患者2亿多人,需要提供康复服务的超过100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5年中国慢性病直接医疗费用将达到5000亿美元。这些人迫切需要康复治疗。然而目前我国各类康复治疗人员不到2万名,据有关专家预计,到2015年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的康复人才是制约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了2015年"全面推动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的总目标的实施。

2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医疗行业中各级医院、社区康复中心、残联康复治疗服务三大领域都需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为了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对应的具体工作岗位,我们访谈了我盟2市9旗1县1开发区攻击19家医院、3家社区康复中心及残联的人事主管、专业医师及护士。通过调研,目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高职生对应的就业岗位有:

(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疾病康复和残疾康复领域。

(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运动治疗(PT)岗位、作业治疗(OT)岗位、言语治疗(ST)岗位。

(3)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群:各级基层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中心)、工伤康复中心、社区医疗机构康复部(社区康复站)和疗养院等;民政康复中心、残联康复中心、假肢矫形康复中心、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养老服务机构和残疾人用品服务站等;其它如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服务于教育)、体育运动队、民办儿童脑瘫康复中心和自闭症康复中心等。

3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知识综合化以及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等教育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具备动态适应性课程体系才能使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范围、宽厚的基础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目前,高校康复人才培养严重滞后已经影响了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学生与岗位能力需求存在一定距离,主要应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新兴的专业,起步晚,课程体系扔沿袭其他医学课程的设置,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系统化,理论课偏多,实践课太少,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发展滞后,尤其是课程设置不能与就业需求对接,导致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存在落差。因此,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尤为必要。

首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社会康复事业的发展,需要创办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符合康复治疗事业特点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一专多能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只是大学生就业的第一步,打造康复行业的优秀人才,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有一技之长,更要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其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符合行业企业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整体要求。现代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型教育,按要求职业院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基础知识教育实践教学必须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研究岗位工作过程的需要,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专业教学和培养相应的人才,走一条与社会和岗位需求融为一体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之路。

4 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4.1 课题体系建设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实行课程重组和相关教学内容的整合,通过课程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就业需要的关键能力,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坚持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主线,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3.2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结构:以就业为导向,分析调查职业岗位的需求,根据职业岗位具体得到工作过程,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就业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构建 "以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为标准"的课程体系。

3.2.1职业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

3.2.2职业技术基础课:人体解剖、药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病理学基础、生物力学、遗传与优生优育、运动系统疾病概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概论、人体运动行为发育学、医学统计学。

3.2.3职业技术课:康复医学评定技术、运动疗法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运动系统疾病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社区康复。

3.2.4专业选修课:临床医学概要、中医骨伤学

3.2.5专业实践课:课程实验实训、顶岗实习。

3.2.6人文素质与创业特色课程:老年病护理、康复心理学、临床营养学、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3.3 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3.3.1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基础知识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的是与改变过去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康复、全面、熟练地掌握职业教育特点和市场需求的行动体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系统、全面、熟练地掌握临床康复治疗常用操作技术,实现岗位的对接,为他们今后的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3.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实践性阶段,其专业主干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在康复临床中的实用性,需要建立系统、规范、适合康复治疗技术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给学生选择的多是具有康复科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作为实习单位。为学生的课间及毕业综合实习、职业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康复治疗技术是适应社会需求、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新行业。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逐步构建起适应社会需求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健.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2005(06)

[2]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质及实施途径[J].北方经贸.2005(12).

[3]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1).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篇(7)

1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1号、2号文件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为各高校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指明了方向。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实践环节的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从性质和类型来看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又要具备职业教育的特性,也就是说,高职教育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学用结合、学创结合。 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优劣决定着高职教育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研究与探讨实践教学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2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地位薄弱,缺乏计划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近年来各高校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附属的状况并未彻底改变。目前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虽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但总体来看,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均衡的状况。在最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仅占总学时的13%左右,而且没有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开展实践教学的目标。 2.2实践教学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 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实践教学的开展比较随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具体表现: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教师的个体行为和目标而定,没有统一的安排;虽然把第二课堂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但没有与各阶段的教学有机地结合,第二课堂没有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作用;技能培训内容安排随意性大。 2.3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不统一,缺乏科学性 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教学的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沿用应试教育类型、学科式的,特别是对实践性教学考核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缺乏科学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而且没有明确告知学生实践性教学要考核的内容、标准和方法。依然以书面考分论英雄,技能考试分数在课程总分中所占的比例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和技能的掌握。 2.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是不配套的,不是数量不足就是实习项目不全、实习内容不完整,有些院校根本就没有指导实习实训的教师,还有一些院校本身还没有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就一哄而上开设专业。存在着布局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大家不考虑本校的办学实际,盲目上所谓的热门专业,实质上影响了自己学校办学特色,同时又人为地造成了一种无序的竞争,整个教学质量也受到很大影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和专业的建设,尤其是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3构建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3.1强化实践教学计划的管理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管理是保证其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文件,是组织实施实践教学过程、安排实践教学任务、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依据。由于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其教学计划的制定,除要遵循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外,还要围绕突出体育保健康复特色这一基本要素,按照科学的程序,围绕实践教学的内容,运用战略思想来制订。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由系具体负责实施,教务处督促落实,并根据实际及时发现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根据社会、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适时进行修订完善,最终使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保持相对稳定。 3.2适应社会需求,编写实践教学教材 市场需求为实践的导向,编写合适的教材,规范实践教学内容,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这也是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建设。在内容结构和特色上,突破传统模式,突出素质和能力教育,突出实践能力训练,适应社会上行业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教材内容上以实践能力训练为主,分列不同模块内容,介绍不同的实践方式;结构上按实际操作步骤进行,使实习实训容易或接近实际,及时增加超前或新潮的实践训练内容,以分析实际案例或实际操作为实践教学教材的特色部分,编写教材时吸收保健按摩师、营养师、保健娱乐俱乐部经理、健身健美指导员参加,使实践教学教材与行业同步发展。 3.3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首先通过分析调研,结合本校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 3.4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开展校企合作教育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高职专业不仅要有与普通教育一样的教学条件,还需要一定的实习场地、训练场地和各种设备,即校内外实训基地。高职高专院校要依据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全面规划,加大投资,逐步实施,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模式。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此外,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争取和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依托行业、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师生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学习成长。#p#分页标题#e#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篇(8)

二、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

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是在国家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虽然发展的势头强劲,发展前景明朗,但依然存在着不足。(1)专业开办历史较短,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不足。关于人才培养的规格、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有待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模式有待提升;(2)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规模缺乏科学性。为了快速解决特殊教育人才需求的缺口,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盲目地大规模招收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从2008年开办特殊教育专科专业至今,已经毕业特殊教育专业学生233人,特殊教育专业辅修学生120人,其他同类学校的招生规模远远小于毕节学院。(3)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表现为:师资数量不足,生师比不合理;师资流动性过大;学历层次不高,高学历人才匮乏;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比例小;学科背景结构不合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科研方向不明确,科研能力不足。(4)特殊教育专业学科发展方向不明确。既要顺应国际国内特殊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强调前瞻性,又要考虑贵州省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实现引导性,更要立足毕节试验区的实际情况,力求实践性。

三、促进特教专业发展,加强师资培养基地建设的思考

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建设高效一流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必须加大自身的建设。

(一)培育符合毕节学院特殊教育发展的专业方向群

纵观国内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经验与规律,培育符合毕节学院特殊教育发展的专业方向群将是形成自身的特色的重要突破口。依据试验区特殊教育的发展境况以及毕节学院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毕节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形成了以“服务+实训”为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方向,并逐步形成专业方向群。主要形成了以特殊教育专业、康复训练专业、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教育专业为核心的专业方向群。

(二)构建与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高质量师资队伍的支撑,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传统的高校特教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1)重理论轻实践;(2)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前瞻性;(3)课程内容孤立,缺乏整体优化;(4)课程类型单一,课程结构比例不协调;(5)课程设置忽略了学生个人的发展。毕节学院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在特教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注意课程的基础性、系统性、师范性、前瞻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课程设置要体现出模块化、弹性化、个性化、以及具有层次性。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按照公共基础课——师范课程——专业课程三个逐级深入的层次进行[6]。根据应用型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模块,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形式来增强课程模块的弹性,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未来职业选择的需求,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与实践操作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培养出优秀的特殊教育师资人才不仅需要系统而完善的课程设置,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之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合当代学生的教学。特殊教育工作较强的技术性和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较高要求,都迫切要求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1.改革教学方法,破除“灌输式”教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主要以“授”——“受”的方式进行,教师仅注意将知识进行讲授,强行要求学生囫囵吞枣式地接受。在此种教学方法之下:一方面,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形式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积极性弱。另一方面,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缺乏认识,也无法理解知识的内在涵义,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破除“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使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发散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取向,进行分层式教学。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试验活动,及时总结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达到树立学生对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认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其探究能力的目的。

2.推广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特殊教育专业的临床性较强,需要呈现较多的素材以深化学生对特殊教育对象的认识,多媒体的音影设备正是呈现这些素材的最佳载体。传统的“纸笔”模式靠教师进行板书和挂图、模型等手段无法适应当今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也无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互动性更强,教学内容的呈现与切换便捷,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3.加强教学实践,强化教师基本功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与教学基本功的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其教学基本能力。一是定期举办专家讲座、学术报告、一线教师经验分享等形式的学术活动;二是强化特教实践教学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手语、盲文、康复训练技术等;三是通过微格教学与课堂教学模拟活动,加强学科教学及教师基本功能力的培养;四是加强特殊教育康复训练实践的见习与练习;五是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素质。

(四)构建高水平的专职师资队伍

通观国内特殊教育高校发展的规律,高水平的专职师资队伍是保障培养优秀特殊教育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兴办较晚,平台搭建有待完善,构建一只业务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职师资队伍是当前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努力方向。为此,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将从如下方向着手:(1)积极引进师资,合理调整生师比。(2)通过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环境,提供教师发展平台与空间,营造和谐人本的工作环境等措施,提高师资的稳定性,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与创造性。(3)完善师资进修方案,通过学历进修、西南大学对口支援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4)优化职称结构,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高级职称教师转入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学与研究等途径,逐步提高高级职称的比例。(5)优化教师的学科背景,重点引进具有特殊教育与康复学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6)完善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方案,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7)明确本学科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特殊儿童认知行为研究),制定相应的科研奖励政策,注重营造学术氛围,为教师搭建便利的科研平台,鼓励教师进行本学科的科学研究,促进教师跨专业的合作,以研促教,提升特殊教育专业的层次和社会声誉。

(五)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举措之一,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首先要赋予教师更多的自,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兴趣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定期举办各种师生交流活动或学术讲座。积极推进学分制和职业方向选择制,依照学生个性特点与兴趣爱好由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职业方向课程。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让师生能够充分参与教学管理与评估,实现共同成长。再次,建立灵活高效的生态化教学考核体系,能全面反映学生整体能力与素质。最后是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与实验室的建设

特殊教育专业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实习实训基地与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确保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是体现以“服务+实训”为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措施。毕节学院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与实验室具有如下功能:(1)专业实践教学的功能。(2)教研相结合的功能。(3)服务社会的功能。(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功能。(5)毕节试验区资源中心的功能。结合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共建成了听力康复实验室、音乐治疗室、手语翻译实验室、蒙台梭利实验室、感觉统合实验室、视力检测实验室等实验室。并建成了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实习实训基地,主要承担毕节试验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此外,毕节学院计划兴建认知训练室、言语康复训练室、动作康复训练室、心理辅导室等实验室,并将建成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实习实训基地。同时,积极加强与地方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的合作,设立多家实习实训基地,并争取在更大范围内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

四、加强和完善毕节试验区特教师资职后培训基地建设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存在着如下问题:(1)特教师资欠缺,教师数量不足;(2)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专业素质水平不高;(3)特殊教育教师跨专业、跨学科、跨残疾类型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4)特殊教育对象结构性变化之下的教师教育转型困难;(5)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6)科学研究能力不足,研究层次不高;(7)教师学历层次不高;(8)教师专业背景不合理;(9)教师年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

通过对国内其他特殊教育学校职后教育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职后培训存在如下问题:(1)职后培训的机会少,覆盖不全面;(2)培训层次较低,以校本培训居多;(3)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实用性不足;(4)理论知识培训居多,实践技能培训较少;(5)短期培训居多,长期培训较少;(6)培训考核缺乏,培训效果不佳;(7)培训形式单一;(8)职后学历教育缺乏特殊教育专业。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篇(9)

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开始在全国试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认真总结试行工作的基础上,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根据新的形势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于2007年4月4日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印发,要求“学校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一次本标准的测试,本标准的测试方法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有关要求进行。并且要求“学生《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体育奖学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

毋容置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益处。但是,事至今日,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有识之士研究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制复杂,国家测试上报软件不适合高等职业学校使用。一是大、中专生不能使用同一用户名合并上报测试数据。当前,许多高等职业学校在主招大专生的同时都还招有不少中专生,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的目前使用的测试上报软件要求一个学校只能用一个用户名一次性上报测试数据,而同一个用户大专生和中专生测试数据却不能合并,只能大、中专学生分别测试上报。二是学生毕业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毕业成绩只能一年一年分别打印,毕业成绩也不能自动生成。对五年制高职生,规定前3学年按中专生组织测试上报,后2学年按大专生测试上报,现行软件更无法处理。

(二)体育课教学内容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不协调,学生测试前针对性锻炼难组织,测试成绩较差。高等职业学校高专生学制为3年,采用2+1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后再到校外实习1年。许多学校为了让学生毕业后好找工作,教学课程设置是尽量多安排专业课,让学生多学点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公共基础课则是为专业课服务,够用即可,体育课也是大打球,尽量采用选修或第二课堂形式凑足上级要求课时。学生测试前针对性锻炼得不到可靠保障,致使《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较差。

(三)办学场地分散,既不便于测试组织,又严重影响器材精度和寿命。我国许多高等职业学校都是由几所中等职业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普遍存在分散办学、学制复杂、资金紧张等问题。测试场地分散,既不利于测试组织,又严重影响器材精度和使用寿命。如笔者所在学院就是 “九系一部”办学,学生有三年制普专生、五年制高职生、三年制中专生等近万人。每期测试,我们都要用车将测试器材搬运到各系,逐个测试。不仅测试组织难度大,而且由于器材经常搬运,对测试器材精度和使用寿命也有严重影响。

二、工作对策

(一)国家应加强软件开发,使软件能真正适用于高等职业学校需要。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高职在校生为861万,约占普通高校的50%;招生283万人,约占普通高校的50%。2008年,全国已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69所,占高校总数的61%以上。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应该专门为其量身定做标准和软件,有效解决大、中专学生统一测试上报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毕业成绩自动生成及各年成绩一次打印好问题。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最后一年一般都要在校外实习,学生遍布全国各地,组织回校测试,难度非常大。有的学校便在学生离校时提前测试,明显有违国家规定,建议取消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的测试。

(二)学校应统筹兼顾,切实抓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

1、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与新生入学体检工作有机结合,避免重复工作,有效减轻体育教师工作负担和学生课业负担。为了确保新生质量,新生入校后,学校将会对其进行体检。体检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这也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年必测项目,各校可统一组织,合并进行,既完成学校新生体检任务,又有效减轻体育教师工作负担,也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一举三得。

2、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平时要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体育课教学,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适应性训练,让学生掌握测试器材的使用和受测的动作要领,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测试成绩。

3、充分发挥好辅导员教育引导作用。辅导员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文娱体育活动,努力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篇(10)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申报、专业建设的基础,其内容涵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等方面,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1]。据央视报道,目前中国老年人口已达2亿,医养结合将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我国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2],大健康产业将作为国家或区域新经济或支柱产业进行打造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健康产业专业还是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大健康元素[3]。毕节医专现有临床医学类、护理学类、药学类、医学技术类、健康促进类和中医药六大专业群,分别含临床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护理、助产、药学、药品质量与安全、中药学、中药生产与加工、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眼视光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医疗器械维修及管理、健康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等18个专业,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经过调研、撰稿、论证、修订等过程。如何在大健康背景下制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作了大胆而创新的实践性研究。

1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组织构架

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和行业企业调研[3-6],借鉴国内外高等院校特别是医药卫生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设置了我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组织构架,分别为: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招生对象、学制、学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标准、职业面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架构及教学进度安排、教学管理、考核评价与毕业、课程标准等模块。

2建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

2.1建立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再细化

总体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敬业精神,适应各级医疗卫生岗位需要,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及就业综合能力,毕业后能在各级机构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大健康行业或产业的应用型专门人才[7]。

2.2建立总体人才培养标准

以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培养标准,通过3年学习,毕业生应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与优良的服务态度,并能顺利通过专业资格证书或职业等级证书考试,取得一个或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人才培养标准中,规定毕业生应具备专业方面的知识要求、能力及素质要求。特别强调毕业生要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社会适应、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优秀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法律意识[8]。

3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面向

3.1就业岗位

根据专业性质和特点,分析毕业生职业面向的初始岗位、相近岗位和发展岗位。

3.2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和专家论证,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和能力要求,对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归纳、综合和分析。

3.3继续学习

毕业生毕业当年即可参加专科升本科全国统一考试,进入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或业余本科成人教育。毕业后可通过参加各类培训、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接受各项相关专业技术的继续教育。

3.4证书要求

包括学历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在校期间通过培训、考试获得相关技能等级证书)、执业证书。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探索并建立了“二元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二元”强调学校和教学医院在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作用,突出学校与教学医院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位置。“三段式”指学生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分三阶段:通过“校内实训(第一段)、基地见习(第二段)、基地顶岗实习(第三段)”,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的三阶段学习。“三段式”人才培养中强调注重“三结合”:在校学习与专业见习相结合(第一结合),专业实习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第二结合),毕业考试与执业考试考前辅导相结合(第三结合)。“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各专业学生第一年在校打基础,实现学生职业基础能力铺垫,第二年利用校-企教学资源优势,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第三年到企业实习,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同时,我校以特色的专业为试点,探索1+1+1办学模式,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即一年级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二年级在企业跟师学习同时完成专业理论课程、三年级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提前接触专业实践,尽早熟悉和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二元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能让各专业学生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10]。

5改革课程体系架构及教学进度安排[11-12]

5.1专业课程模块设置及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各专业构建了岗位胜任力为根本的课程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保证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形成。将各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两大类五大模块”,即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又根据课程类型不同分为:职业素质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能力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和选修课模块等五大模块。同时分别对五大模块中的每一门课程的总学时、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分别占的比例、课程的基本内容、学生学习后达到的效果进行评述。选修课又细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

5.2规范职业素质课程模块

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设置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含法制教育)、形势与政策(含贵州省情)、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国防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安全教育等,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可适当补充。

5.3设置专业拓展课程模块

根据专业要求的知识结构与知识范围、专业要求的知识深度与广度、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的覆盖面,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开设有利于专业知识拓展的相关课程。

5.4设置并论证核心主干课程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设置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经行业专家论证后,建立专业主干课程所必须的核心知识点,要求该专业所有学生对列出的核心知识点必须全部掌握、完全掌握,不打折扣。

5.5重视实习实训课程模块

包括专业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见习及企业实习等项目。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按照基础、提高、综合三个层次和基本实训、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模块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践实训环节体现“教-学-做”一体化,集示教与训练为一体,体现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岗位工作任务的零距离对接,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5.6统一素质拓展模块

如参加学生服务与管理、参加志愿者服务、取得技能证书、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参加社会实践(必须含德育实践1次、专业实践1次、社会实践1次)、安全教育与实践、绿色教育与实践、获得各类奖励、公开发表作品等,实行学分管理。

5.7规范教学见习和毕业实习

对教学见习和毕业实习的内容、时间、时期、基本要求进行规范;规范必须达到和完成的目标;设置教学见习和毕业实习的企业环境、条件、师资要求及见习和实习期间必须完成的岗位工作任务。

5.8教学进程及时间安排

对每一个学期中的教学周数、社会实践时间、复习考试时间、毕业考试时间及寒暑假进行设置和部署;将每个教学模块中每门课程的名称、学时、理论与实践分占比例、组织教学的学期、是考试还是考查课等内容进行细化并用表格表达出来形成专业教学进程表。

5.9课证融合

将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工种培训与鉴定标准及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教学内容的融合。鼓励学生参加多个工种、多门职业资格的培训,取得一个或多个职业等级证书,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

6强化教学管理过程

6.1教学组织

根据专业设置要求组织师资及配置设备,成立由学校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教学系-教研室-教研组教学管理体系进行教学管理。保证实验课开出率可达100%,有稳定的实习基地,能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求。

6.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建立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仿真教学、项目化教学、岗位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实践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3信息网络教学

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6.4教学团队

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教师在职培训、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及利用假期分批到企业实践学习等方式,使教师掌握专业新知识和新技能,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注重提高专业基础理论水平以及职业教育理念的培养,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13]。

6.5实训实习管理

实训实习环境要具有真实性或仿真性,具备实训、教研及展示等多项功能及“理实一体化”教学功能。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的实践训练场所,要完成实训课程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科研、社会服务任务。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承担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7建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与毕业考核要求

7.1考核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评价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学评价由学校(教师、学生、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企业等用人单位(职能部门、带教或指导教师)、家长等多个主体参与,采用过程性评价与考核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测评[14]。

7.2考核内容

采用情景模拟、工作任务等多种形式考核职业素质,考试的进行时间必须严格执行教学进程表和时间分配表的规定。考核成绩由卷面成绩、过程性评价、实训成绩等部分组成,实习考核中充分考虑职业道德、岗位考核、工作量等综合表现。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合适的比例设置和调整。

7.3毕业考试科目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在专业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中设置毕业考试科目,检验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水平是否达到毕业要求,严格考核,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7.4学分计算及要求

以每16~18学时计算为1学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素质拓展等须达到规定的学分,毕业考试及格方可毕业。素质拓展模块学分要求不少于3分,低于3分者不予毕业,统一的细则如下:参加学生服务与管理(社团活动、班团委管理),履职考核合格,记0.5分;参加志愿者服务,履职考核合格,记0.5分;取得多证书(如技能等级证等),每证书记1分;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记0.5分;参加实践活动(包括:德育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每个实践活动时限不少于1周,提供实践报告,并经实践单位盖章确认合格,完成1个项目记0.5分;参加安全教育与实践,考核合格,记0.5分;参加绿色教育与实践,考核合格,记0.5分;各级各类比赛:参加市级和校级技能竞赛,每次记0.5分,获奖者记1分;参加省级比赛,每次记1分,获奖者记1.5分;参加部级比赛,每次记1.5分,获奖者记2分;其他比赛活动参加者记0.5分,获奖者记1分。公开发表作品(艺术作品、科研成果、论文),每件作品记1分。

8开发专业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专业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制订课程标准,非主干课程制订课程说明,根据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对每一门课程的内容、重难点、学时分布、核心技能、考核要素等内容进行规范,便于年轻教师教学,便于学生学习。通过大健康元素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我们制定并完善了毕节医专18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实力,对于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将健康管理促进类专业作为重点专业进行打造,带动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办出特色,扩大区域效应、创办健康服务基地、促进地方大健康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国内同类院校开办大健康产业专业设置提供参考与借鉴,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15]。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2005-03-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2013-09-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教职成[2015]10号).2015-10-26.

[4]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14]17号).2014-06-03.

[5]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黔府发[2015]8号).2015-02-26.

[6]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黔府发[2015]8号).2015-02-26.

[7]王婧.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6):8-9.

[8]黄志良,刘燕,孙静华.行业性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3(4):50-53.

[9]赵俊铭,张伟,张立新.高职医学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8(23):140-141.

[10]王彩虹,毛旸昊.健康服务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初探-以杭州市为例[J].北方经贸,2016:36(3):148-150.

[11]张延新,李甦,张福华,等.医药类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现状及对策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3):10-12.

[12]高越明.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对医药高职高专专业建设的启示[J].浙江医学教育,2011,10(4):1-5.

[13]王曙光.赤峰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转型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5):1-5.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篇(11)

常规教学工作做得好,保证了毕业生的总体质量,为毕业安置和升学打下了基础。为提高教学质量,调动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出台了《任课教师考核细则》,将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自习辅导、作业批改、备课、听课、论文教研等项目,以总分100分计算,全部实行量化考核,考核的结果作为年终的评先选优的主要依据。在备课上,要求教师做到先周备课、集体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每节课必须有教案,教案要求规范、整洁,内容全面、准确,由教务处组织领导和教研组长每学期检查两次,打出该项目的分数。在课堂教学方面,由教务处下发了《课堂教学标准》,学校采取考评听课、指导听课、抽查听课和学生评议等四种方式,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督查:考评听课,即每学期由课堂教学考评小组组织两次听课,为每位教师打出成绩,列入年终考核中;指导听课,即由教务处组织相关学科骨干教师,对部分教师进行集中听课,然后召集评课会,指出其优缺点;抽查听课,即由教务处组织人员,随机到课堂听课,事先不通知,主要检查教师备课是否充分,教学效果如何;学生评议每学期进行两次,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几方面进行打分,列入教师年终考核成绩。由于措施得力,职校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三年来,学校共有40多名教师获校级优质课并颁发了证书,10名教师获县级优质课,3名教师获市级优质课。在作业批改及自习辅导等方面,学校也都做出了相应的评定标准,由教务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限的检查与抽查,结果直接参与年终考核。

二、一手抓高考,一手抓就业

近几年,职校在职校高考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与狠抓高考班管理是分不开的。他们的主要做法是:制定相应措施,对就业班和高考班实行不同的教学进度,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为了提高学校高考成绩,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高考教研组,制定了高考奖励政策,并针对学校高考班越来越多的情况确定了“高考从入学抓起”的教学思路,采取提前进入“冲刺”阶段,反复进行模拟考试,定期召开高考分析会等措施,及进调整教学目标和复习重点,确保了职校近几年的高考成绩。年,职校本科上线9人,专科上线70人,上线率达94%,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高考公共课及专业课共七个学科,有六个学科的市单科第一名出在职校。年,职校考生囊括了职校高考总成绩市前六名,语文、数学、计算机理论的平均成绩均居市第一名。年,职校78人参加高考,本专科上线74人,上线率95%。由于高考成绩突出,职校连年被评为“市高考工作先进单位”。优异的高考成绩,提高了职校在社会上的声誉,扩大了学校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重视高考班教学的同时,对就业班,也加大了管理力度。主要做法是:加强实验、实习教学管理。学校在抓常规教学及高考班教学管理的同时,突出职校特色,加强实验、实习教学,对就业班加强了专业技能培训。一是加大实习教学设备设施的投资力度。学校在资金较为紧缺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多方筹措资金,加强了实验室、实习车间的建设,补充、完善了钳工、车工、焊工、家电维修、计算机维修与组装等实习车间,建成了数控编程机模拟室,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的实验实习条件。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水平,他们经常组织计算、汽修、机电、空乘专业等的技能比赛,并组本文来自课件之家,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网络.com查看织各专业学生参加了上级劳动部门组织的应知应会考试,为学生就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二是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先后与万达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六和集团有限公司分公司等单位建成了校外实习基地,为安排学生实习创造了优越条件。三是加强了实验、实习教学管理。学校制定了严格的实验、实习教学管理规定,适当啬了实验、实习课的课时,鼓励教师多上、上好实验、实习课,教务处经常组织实验、实习公开课,以此推动学习的实验、实习教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三、强招生宣传,做好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

毕业生质量得到充分保证的同时,学校还加大了招生宣传力度,把毕业生就业做为重点工作之一,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

1、为宣传学校形象,学校经常组织宣传车下乡宣传。年,职校请电视台制作了《之歌》MTV及介绍学校综合办学情况的专题片,并刻录成光盘。电视台的《胶东子弟兵》栏目还播放了职校与驻地部队军民共建活动的专题片。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真正实现了让社会了解职校,让家长认可职校,让学生选择职校的目的。在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职校近几年,招生数量一直优质稳中有升,每年的招生数均接近全市职业学校招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得到市教育体育局的肯定和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