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6-13 03:30:40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篇(1)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后必须学习的一门过渡性课程。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些实际需求迫切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那么以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此,我们依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这门课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研究。

一、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并修订课程标准

我院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工业企业从事机械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维修和更新改造,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产品质量分析与控制,生产技术管理及营销等工作。根据就业岗位,我院对机械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服务于生产第一线职业岗位群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根据培养目标对原有课程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重新组织和完善了课程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定位为“掌握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基本设计方法,具备通用机械正确使用、维护及分析常见故障的能力”。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结合人才培养要求,整合教学内容

授课内容上以“必须、够用”为度,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由《理论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三门课程构成,内容体系庞大,本着符合“必须与够用”的原则,新的课程教学内容,针对人才培养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要求,按照重在基础知识,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及分析能力的培养的原则。筛选了传统的理论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课程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优化了教学内容,突出了高职的特征。全部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教学情境:

情境一:以典型的加工设备牛头刨床做载体,以分析各种常见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失效形式及使用维护为教学重点。

情境二:以带式输送机为载体,介绍常用机械零件及传动系统的结构特点、失效形式及使用维护为重点,会常用机械零件及传动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将力学中的扭转、弯曲强度计算与轴的设计结合,将剪切和挤压强度计算结合在螺栓联接、键联接当中,以利于学生将力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去掉复杂的公式推导及验证内容,直接引用结论;把课程设计融合在课后作业中。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减轻了学生负担,避免学生对纯理论学习可能产生的厌倦心理,还可以减少理论课授课时数,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强化留出了空间。机器始终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感到课程内容清晰,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三、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中涉及到大量的机械传动过程、机械零件构造、机械工作原理等难于用粉笔和语言来描述清楚的内容,由于课时有限,教师一般常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讲授学习内容,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缺乏与此有关的感性认识。改革后,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尤其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课程生动、直观、轻松地呈现给学生,因而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方法

(1)现场教学。以牛头刨床这个典型的机械加工设备为载体进行现场教学,介绍机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此训练学生分析机械系统的的能力,为学生学习机械设备类专业课程打基础。

(2)案例教学法

在进行常用机构的教学时,以牛头刨床的机构分析为总任务,再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常见机构结构分析的子任务,以此贯穿常用机构部分的内容。每一部分均由教师先从牛头刨床中引出任务,再介绍相关机构。

(3)任务驱动法

在通用零件部分教学时,以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的设计为总任务,再将其分解为若干子任务,以此贯穿通用零件部分的内容。每一部分教师均先从设计任务中引出问题,再介绍相关零件的基础知识、选用及基本设计方法,最后举例讨论。设计任务就是学生的作业,学生边学边练,课程结束时完成其主要的设计计算。

这样做,使机构和零件不离开机器,在机器中学机构和零件,使学生对机器形成一个具体的、完整的认识,从而掌握机械系统分析和设计的一般方法。

2.教学手段

(1)采用实验室一体化教学。将课程安排在机械原理实训室进行,采取多媒体课件讲解、模型演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在机构陈列室学习,能增强学生对机械、机构、零件、部件的认识,使深奥的知识、难以看懂的图与图纸与实物联系起来变得通俗易懂,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讲授时使用电子教案、演示系统(实物演示、投影仪、CAI课件)相结合,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这种讲课模式受到学生好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实践环节。为突出实践环节,新建两个机械设计实训室、一个机械原理实训室和一个拆装实验室。机械原理实训室和机械设计实训室主要面向《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和实验实训任务。

在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保留了《轴系结构测绘》和《减速器结构装拆实验》,因为这两个实验均对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结构及设计知识,了解结构设计的原则,而且还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了锻炼。增设了《齿轮参数测定》《齿轮范成原理》、《带传动实验》、《轴系结构设计》等实验,这些重要的实践环节,加强了学生对常用机构、零件结构知识和对仪器设备的动手操作、机械结构的装拆等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对理论课程教学不足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3)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采取过程考评(任务考评)和期末考评(课程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过程考核的重要性,过程考评占60%,期末考评占40%。在考试方法上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口试与讨论相结合,以增强考试内容的综合性与灵活应用性,突出对能力的考核。在考核方法上强调了过程考核,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紧迫感,注重学习过程,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目标,明确方向,不断地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等环节,从实用出发,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创新、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篇(2)

(一)培养目标分析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金属材料、机械加工、制造工艺等专业知识,掌握机床操作、产品工艺编制、设计制图、产品质量检验、设备检修维护以及产品销售等能力,能够在机械设备操作工、机械工艺员和制图技术员等岗位从事操作、工艺编制、设计、检验、检修维护和销售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具体要求有掌握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差配合、形位公差以及公差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金属切削原理,熟悉金属切削机床;掌握机械制造工艺规程有关知识,熟悉典型零件工艺编制;掌握數控机床的指令系统,熟悉典型车、铣削件的程序编制;掌握CAD/CAM软件的基本原理和构成,熟悉三维造型;掌握平面机构的运动和受力分析,以及轴的设计计算。从专业上看,本培养目标包括数控、模具、机械三个方面;从学生专业能力看,包括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 

(二)课程结构分析 

从课程结构上来看,围绕专业主干课程,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在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本专业的主要就业需求岗位及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系统分析胜任主要就业岗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了“三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即公共课程平台、专业大类课程平台、专业主干课程平台为支撑平台,以选修模块、专业方向模块、课外学分模块为补充和提高。总学分不低于166学分,专业选修(拓展)学分不少于4学分,公共选修课学分不低于12学分,课外学分不低于8学分。公共课程总学分33,专业大类课程总学分42,专业主干课程总学分22,专业方向课程总学分12,专业拓展总学分4,公共选修总学分12,总学时3084,实践总学时数占专业总学时数的百分比为51.88%。 

我国机械类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国外机械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优化,已基本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机械类课程结构。其专业主干课程有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电气控制与PLC、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产品质量控制、CAD/CAM软件应用、数控机床加工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共10门课程。 

现行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构建与实施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四层的“四阶递进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做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融通:通过数控仿真教学模拟企业操作环境;通过金工实训、数控加工实训、CAD/CAM实训等综合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做到系统训练本专业岗位通用技能和专门技能。顶岗实习由专任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结合的教学过程,实现课堂学习与实训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教学,实现学院倡导的“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理念。 

现在的高职院校,在一年级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等的基础课程,给学生两年后开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和普通高等院校机械专业雷同,我认为这样是不合适的。因为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研究型的,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尤为重要,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有本质的区别,课程体系结构应重新构建。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 

(一)重新优化课程体系,实现机械类课程间的有机融合 

课程融合不是不同科目内容的混合并列,而是相关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必须根据机械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分析胜任主要就业岗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接职业资格标准,设置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 

(二)重构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 

学院组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各专业聘请1~2名行业、企业专家参加了研讨。与学院、系领导和行业企业专家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出发,坚持以发展服务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对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宏观上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在微观上按照工作过程对各专业工作岗位工作性质、任务、责任以及任职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条件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研讨分析,确定了各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了各专业的学习领域,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 

以上是机械类专业有关课程结构问题的初探,改革机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从而构建高效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课程的有机融合,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篇(3)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飞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的制造加工中心,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对我国机械专业技能型人才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作为我国培养机械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试办于上世纪80年代初,规模发展于90年代末。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发展,能否为社会各界所认同,关键在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1]。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培养优秀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的重要内容[2]。如何培养优秀的机械专业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怎样创新实践教学是关键。

一、高职机械专业创新实践教学的要求

高职机械专业教育为适应社会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需求,其人才培养方式同中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有其密切联系,但也有其根本的不同点[3]。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但又不是学科型普通高等教育;是职业教育,但又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般升格,其内涵为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是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教育的特征,本质是职业教育,要求其教学内容、教学办法不同于普通本科,核心是加强实践教学,强化生产技能训练,按新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高职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是:以机械制造行业为依托,以岗位或岗位群生产技能培养为目标,以先进技术为方向,以技术应用为主导,以多证制教育为手段。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培养是一切实践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学组织中一要以机械行业为背景,以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职业技能培养的总体要求和课程体系设置;二是以岗位或岗位群技能为中心加强单项技能训练,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实验、实习、实训项目;三是在单项技能培养的基础上,以岗位或岗位群专业技能为目标,加强综合技能培养和复合型技能的培养;四是加强高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五是教育要有前瞻性和延续性,要将学校的实践教学同就业后实际工作中的再学习再锻炼再提高相结合,造就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二、创新构建注重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是高职机械专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机械行业职业岗位变化和岗位知识结构不断变化的时代,改革和构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显得十分重要。

1.构建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课程体系集中反映高职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突出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实施创新实践教学的前提。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知识分解为指导,以逆向分解法构建“宽口径、厚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以机械行业为背景设置专业方向,口径宜宽不宜窄。以机械行业为背景设置专业,宽口径是基本要求。如我院设置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微电子制造专业等,他们都有很宽的口径,不仅要求对基本的车、铣、刨、磨、钳工要熟练,还要掌握本专业方向的技能。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置有机械制造和机械设备维修等方向,要求本专业学生掌握多种技能,达到一专多能的效果。

(2)加强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培养。加强技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以适应岗位多样性、多变性、岗位知识更新性和社会适应性的要求。通过打下扎实的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基础,以不变应万变。我院机械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机械制图与识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等技术基础理论,还要掌握机械零件测绘、车、铣、刨、磨、钳工等基本操作技能,这样在本专业其它技能学习上就能得心应手、一点就通。

(3)灵活设置专业技能训练,始终突出技能教学。专业技能训练着重于是“是什么”,“怎么用”,“怎么做”,对专业技术基础不必究其所以然。专业技能训练要依社会需要变化而调整,设置要机动灵活。在机械专业,我院设置了金工技能模块、机械制图识图模块、数控技能模块、模具制造模块、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微电子制造模块等,每一个模块又包含多种技能,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既可以单项训练,又可交叉综合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能力和兴趣在多个模块中选取不同的技能学习训练。模块的设置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更新,以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

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将实践教学始终置于教学突出地位,机械专业实践教学占整个专业教学课时的60%,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学组织上以实践教学促进学科课程教学,以综合技能训练促单项技能训练,以生产技能训练促基本技能训练。

2.改革实践教学课程内容

在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上,以机械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建立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课程理论教学的状态,融合模块各课程内容,开设课程综合性实验。针对机械专业学生机械设计和制造技能的培养,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机械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和机械制造实验教学体系,并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综合课程设计、模具设计制造综合课程设计等,使学生不仅在单独的实验中得到训练,更在综合实训中对设计和制造能力全面锻炼。在岗位职业技能培养方面,我们安排3个月的生产实习计划,选用生产实际课题,直接到企事业第一线从事生产技能实训。实行多证制教育,选择最能体现本专业最新技术应用的职业资格考证,现在机械专业开设了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钳工、数控车、数控铣、电工、机床维修工等中、高级职业资格考证,并增开考证内容训练,使学生拥有多种技能,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三、产学结合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是机械专业教学的重要基础

建立实习基地是机械专业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强化实践教学的保证。实习基地应校内外相结合、产学结合,厂校结合,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4]。

我院的高职机械专业是在本科院校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充分享受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同时,还要建立高职相对独立的实验实习基地;对共享的实践教学资源要按照高职实践教学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相对独立的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应高起点,设备配置力争先进,使实训基地能开设新技术实验实训,能开设综合技术运用实训,能进行生产技能模拟实训。依托机械行业,校企结合,产学结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依托机械行业办学有利于根据行业人才需求设置专业,有利于根据本专业岗位或岗位群知识、技能要求改革课程内容。结合企业对不同的岗位技能要求,增强了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弥补了实践条件的不足,有利于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高职教学的专业建设。对高职教师到企业培训学习和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是机械专业教学的重要基础。

四、加强对高职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与管理

高职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主线,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各个方面采取有效的配套措施,加强创新实践教学的管理。

在经费投入方面,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支出占高职教学支出的比例较高,其在实验实训材料上消耗较大,机械实验实训设备较昂贵,因此要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创收与教学、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加强经费投入,确保必要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经费和实践教学经费。在师资建设方面,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聘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承担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到对口企业锻炼,接受新技术和生产技能再培训,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在教学考核方面,改革考试方法和考试手段,增加技术应用和工程技术能力的考核内容,引导学生重视技能训练。通过资格证书考试鉴定,检查岗位技能训练质量,拓宽职业技能基础,增强工程意识,强化职业教育。在教学手段方面,同现代化教学方法相结合,创造条件,编制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形象教学。在教材建设方面,要从工程技术应用和生产技能训练入手,编写既有一定基础理论,又突出技能训练的讲义和教材。在动手能力培养方面,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工具和器件,选择与生产相关的课题,选派指导教师将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制作活动相结合,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应以行业为依托,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以先进技术为方向,以技术应用为主导,以多证制教育为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和建设经费的投入,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做好校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培养更多合格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玉恒,秦玉春.高职高专“2+1”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04,(2):39.

[2] 王孙安,任华,于德弘.工程训练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37-40.

[3] 谢心灵,张承康,姚贵明,徐宋兵.完善工程教育体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探讨[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72-75.

[4] 王俊萍,等.高职高专教育工程实践与创新训练刍议[D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省略.

Discuss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Mechanic Speciality

for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篇(4)

《典型工装原理与应用》作为专业基础课,是学生真正掌握机械加工技能的必修课,内容囊括从事机械加工相关工作的人员和初中级机械加工领域专门人才所必需的有关零件加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初步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零件加工技能的养成打下基础。同时本课程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实践性强,教材中还涉及了机械加工领域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铣工基础与操作》是机械类学生的专业课。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始终通过以机械加工实训教学为主,机械加工理论教学为辅的方式,结合学生们的基础薄弱、入门困难、兴趣不足、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从实操切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我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总结及教训: 

教学计划完成情况: 

1、理论基础部分:通过《典型工装原理与应用》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三爪夹盘,四爪夹盘,平口钳,分度头的工作原理,分度头的分度计算,分度头挂轮的计算等。通过《铣工基础与操作》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铣床加工的工作原理。 

 2、实训操作部分:实训课程主要是配合理论教学展开的,通过《典型工装原理与应用》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三爪夹盘、四爪夹盘、平口钳、分度头等夹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夹具精度的调整。通过《铣工基础与操作》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铣床的操作方法以及铣床的保养。

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平时上课比较认真,能按时完成课堂上布置的学习任务,但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铣工基础与操作》这门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学习难度是有的,而且它与其他的基础课联系也比较大,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后多加巩固和练习。

教学情况反思:总体而言,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本人教学能力有所提升,学生反馈良好。 作为《典型工装原理与应用》课程的主讲,这一个学期以来,我做到了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生动风趣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充分给学生们拓展自己的经历和进入企业后必备的能力。

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教法有待进一步创新。 

由于自身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上更多地依赖于传统教学模式,对新兴教学手段了解不多,学习的速度也较慢。在之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多多吸取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借助网络和多媒体,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系统,以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思维不够。 

《典型工装原理与应用》和《铣工基础与操作》等课程虽然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也是机械加工的最核心的部分,涉及大量实训操作,本人在教学中更多地结合了自己的经验,但如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同时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或许可以在机械加工的“教”与“学”方面有更多突破。

三、对实训操作的力度不够。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27-0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而提出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是以传授学科知识为目的,其宗旨是向学生传授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目前,基于工作过程而重构学习领域、整合知识模块是高职教育的主流思想。

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包括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工实习、机械零部件测绘等)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机械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学科体系,主要表现在各门课程强调自身的科学体系,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缺乏与相关课程的总体联系与配合,出现内容重复、孤立和割裂等现象。在高职高专培养周期短、实践要求高、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环境下,应深入开展对机械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新体系。

一、机械基础类课程及其相关性

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金工实习、机械零部件测绘这几门课程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例如,机械制图中零件图的内容牵涉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公差知识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材料等内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工艺过程的制定离不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知识;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学习是以金工实习课程作为基础的。另外,工程力学课程中的大部分工程实例,主要来自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各类零部件,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则主要是具体应用力学的知识进行机械零件的选用与设计。

二、典型机械行业工作过程分析与构建新体系的思路

重构学习领域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的主流思想,即根据职业工作内容,分析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确定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和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进而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转变实施方式、改造教学情境。

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与机械有关的设计、制造、管理、开发等的工作,我们选择机械零件加工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工作过程进行调查,整理其工作过程及所应具备的能力如下:其一,读图分析:包括识读形体和尺寸分析,准确识别尺寸基准,从功能上对全部尺寸进行分类,分辨哪些是本工序加工尺寸、哪些是非加工尺寸。其二,公差分析:分析图样上的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其三,技术条件分析:确定加工件的表面加工要求和其他技术、工艺要求。其四,确定加工工艺:按照图样表达的工件特征,确定本岗位加工的任务范围,编制合理的加工程序。其五,确定设备工具:按照图样表达的工件特征和加工位置及加工尺寸等要求,正确分析选择加工设备和相关的工具。其六,定位装夹分析:按照图样表达的工件特征,选定合理的定位形式和装夹方法。其七,技术测量分析:根据尺寸及公差的特点,正确分析和选择量具及测量方法。

可见,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三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是贯穿于加工过程当中的。通过与企业兼职教师、企业行业专家、毕业后从事机械工程工作的历届校友的研讨,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体系和知识结构进行深入调研,考虑到课程之间的联系,确定了机械基础类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即将机械基础类课程及实训划分为加工基础和设计基础两个方向,以模块、任务驱动的方式重新对机械制图及CAD、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五门课程和金工实训、模具测绘实训、机械创新设计三个实训进行了整合优化,规划一个新的机械基础课程体系。

三、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新体系的总体规划

(一)机械加工基础方向

表1为机械加工基础方向的课程体系及其内容安排。针对零件特点,把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轴套类、类、叉架类、箱体类及其他典型零件等若干课题,每类典型零件解决其图纸和加工工艺和加工操作三个核心任务。每种零件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零件,制定相应的工艺路线,教学过程以“生产过程”为导向,以“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和零件图绘制”为培养模式,突出“工学结合”思想,并结合动画模拟、现场加工视频对学生进行逐步深入讲解,解决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教师“凭空讲解”和学生无法想象的困境;在实训中也解决了公差与互换性课程的实验问题;更通过测绘实训解决了机械制图课程中零件图这一章节的难点。

(二)机械设计基础方向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篇(6)

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沿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探索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新法尤为重要。

一、技能实训课堂内容模块化

为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技术能手,我们将训练划分为单件技能模块和综合技能模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学习和训练。(1)单件单项技能训练模块实训内容是一系列教学模块,模块零件的形状、尺寸、精度逐步变化,形状由简单到复杂,精度由低到高发生变化。一个毛坯,通过形状、尺寸、精度变化,能多次加工,要求达到的技能标准逐步提高。单件技能训练要反复操作,达到动作规范、准确、迅速。(2)综合技能训练模块机械零件装配组合起来才有实用性,机械加工技能也不是孤立的。综合训练包括识图、工艺、加工、装配、检验等方面,通过综合训练提升学生全面的技能。综合技能要达到技术全面,统筹兼顾的要求。

二、课堂组织理论―实践一体化

以前,我们在教室讲授加工理论,在车间进行技能实践,两种课型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开进行,一部分教师讲理论,另一部分教师指导实训,理论和实践不同步,甚至严重脱节。理论课上讲的内容实训当中也许用不到,理论得不到验证,理解不够深刻。实训要用到的理论知识,理论课上没讲到,实训进度上不去。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现在,车间专门开辟出一块理论学习区,在学习区内摆设课桌和讲台,把理论课搬到车间去讲,车间就是教室,边讲理论边实践,理论和实践结合得紧密了。一方面,学生可以及时印证理论、检验自己的设计思想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对于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查找解决原理和办法,并将其记录下来。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篇(7)

近年来,我校积极转变观念,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了对机械专业技术工人的培养力度,但仍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为了强化机械专业职业教育的效果,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机械制造企业服务,结合实际,应该及时进行改革。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1.机械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1.1 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表现在课程的设置上,教学内容理论强,教学周期长,实践教学时间不够。

1.2 德育与智育的发展不协调:机械专业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由于生源的质量问题增大教学难度。另外学生文凭的轻易取得,学生学习毫无压力,使学生管理难度增大。

1.3 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专业理论教师还不能有效的指导实训教学。

2.机械专业职业教育的改革

为了强化机械专业职业教育的效果,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机械制造企业服务,结合实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2.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围绕机械专业要求设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推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法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

(1)调整教学计划,增加专业课教学时间。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坚持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原则,不断加大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保证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40%以上,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2)建立理论教学体系,为专业技能的培养训练打好基础。根据此专业人才目标,按实际所需合理地调整理论教学体系。理论基础教学要以“必要”和“够用”为度,舍弃与此专业方向联系不大的相关内容。

(3)改变教学方法,实行“一体化”教学。在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中,采取以模块为单元组织教学,同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专业课讲授中,以现场教学、实物教学为主,现场边讲边组织教学。

(4)以技能培养为中心,以实验、以实训基地为基础,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先从机械设备、机械零件的认识,识读零件图到机械设备的操作,最后进行校内基地的强化训练,生产实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只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才能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技能人才。

3.1 不断完善校内机械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我校作为部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国家先后配套300多万元进行机械专业的设备购置。

3.2 加强校企结合,开展订单式培养

学校根据社会和企业所需开设专业,争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同时,企业为我校提供经验丰富的专业实训师资并接受学生实习。使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中,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能力在实践中增长,与企业达到零距离接触。

3.3 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3.3.1 上好职业道德课,强化职业道德观念

学校要强调上好德育课,以爱国主义、重大历史纪念日等级传统道德为主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共创和谐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综合防治素质的提高。

3.3.2 加强实践活动,锻炼优良的职业道德

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本行业具体而丰富的职业道德内涵。同时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这是在书本上、课堂中体验不到的生活。

3.3.3 加强毕业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

毕业前学生的心理状态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必要的指导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了解本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目前企业经营及管理特点等。总之,就业前的指导教育让学生达到了解、适应、融入环境,最终能改变环境的目的。

3.4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能指导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篇(8)

在科技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愈来愈成为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同时对机械工程类专业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根据本院制定的创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位居省内外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地方性、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邵阳学院大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针对机械工程类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特点,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专业探索出一条科学、完善的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子。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等方面构建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使邵阳学院能培养出具备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一、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科学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有很大的作用。过去机械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度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过分依赖教材,着重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传授。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教材往往相对滞后。对学生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注重死记硬背,拼命忙于应付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所以,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构建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由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平台、多学科综合交叉构成宽厚的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课程模块所构成。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文体艺术修养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偏窄、知识结构单一的格局。主要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品德与法律、体育、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演讲与口才、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进入社会后发展需要的通识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对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政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现代工程逐渐凸显创造性、综合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特征,未来工程师在“非工程”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工科大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加强与民族意识、工程意识、经济意识的融合,并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身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因而,必须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即涵盖机、电、液知识、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制造技术与经济管理技术的宽厚的基础课程体系。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计算机接口与应用、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热工原理、液压与气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检测技术、汽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旨在加强学科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基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原则,对专业课程学时减少的同时,课程内容进行精炼,突出应用广、水平高、效果好的特点,对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热能工程、模具设计制造、汽车与内燃机、制冷与空调6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在每个专业方向均设置特色课程和探索性课程,针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性开设部分选学课。

高素质的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备从事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因而,构建创新系列课程模块要基于工程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前沿,着眼于整个机械系统,开设课程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产品技术创新、现代设计方法、CAD技术、机电系统动态仿真、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课程,涵盖了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夯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工程设计去实践,为以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构建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靠理论教学是不能内化成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与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加强工程实训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能力培养多元化。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践基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岗位聘任及培训等制度。在此基础上,顺利实现了人事改革,通过竞聘上岗,拥有实验专职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仪器设备852台(套),总值达901.36万元。按照工程模式进行实践基地的设计与规划,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省级示范建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来进行规划和设置。整个实践基地分成三大块: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基础实训基地、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场地。

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包括金工实习基地和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机械实习工厂基地以数控设备为主,每年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6000人次,除了承担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数控操作的认证培训工作,学生在数控课程、数控实习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可获得资质证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产品拆装、机电产品拆装、模具拆装、制冷设备拆装、内燃机拆装以及拆装准备间,每年可承担拆装实训教学任务达2000多人次。

动力机械基础实训基地包括工程力学模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互换性及测量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传动与控制工程模块(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PLC等)和热工基础实验模块(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测试技术、能源与环境)。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32000人次。并对实践内容进行重组,实践手段和内容体现了先进性、综合性及设计性。

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创新模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程软件实训模块(AutoCAD、Pro-E、UG、Cimetron等)、虚拟实验模块。以前实验要求给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书,让学生机械地去验证。这样,验证性实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也造成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供了各种虚拟传动零件、机构及各种仿真软件,为学生自行设计和组合创新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向学生具体提出要求,只提出需实现的功能,学生通过各种虚拟实验机构验证创新实践成果,并通过机械工具制作出产品模型。整个实训过程学生独立做出,自己编写和总结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方式以设计为主线,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方案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G718?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82-02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课程是从生产一线和职业教育的需要出发,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机械类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积极探索和开发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机械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和教材不适应。目前机械类课程的教学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涉及的检测技术、机械维修、零件加工质量控制等内容,学生难以理解,严重限制了机械类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再之,目前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在针对性和实用性方面不能适应对中职生专业知识、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因此需要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制。

2.评价体系不合理。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依赖于固定的百分比——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各按一定比例计入总评。但这样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过于片面,对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期间的表现不能客观、灵活、全面地给出科学的评价。建立全面、有效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机械类课程体系的开发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机械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课程建设需求,结合职业学校实际情况,笔者提出机械类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一系列新思路:建立系统性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强化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及融合;根据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课堂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整合;构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层次化、综合化的课程模式,优化机械加工课程结构。结合学校具体教学环境及机械加工企业工作过程,将课程转化为五个工作任务进行实践教学。例如:在“常用测量工具的知识和使用”中,要求学生掌握几何测量的基本概念,计量器具基本技术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的分类,量块、游标尺、千分尺的正确使用,机械比较仪的工作原理及项目报告填写和记录方法。在“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中,要求学生知道表面粗糙度的概念、标注方法和评定参数;能进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掌握表面粗糙度对零件的加工、使用性能的影响的知识等等。改革方案还要求达到理论课内容与相应任务项目的紧密对应和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看实验、记结果”,转变“做实验、重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到工作任务实施的相关准备、工作任务进行、任务分析和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并灵活运用,从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力争做到知识的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针对当前机械类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考试评价重视了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把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及其评价纳入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明确其份额。通过任务项目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方式,开展理论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工作任务项目单项评价+工作过程综合评价”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学生平时考勤、作业评价结果、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综合评价相结合,完成教学质量的基本考核。

三、机械专业课程理论体系的实践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由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构成。文化课程类包括政治、数学和体育等课程。文化课程是机械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学习专业和提高文化素质的需要。工具课程类包括英语和计算机课程。随着科技发展的信息化、国际化,外语和计算机作为一种必不一可少的工具已日益突出。外语应全面加强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我校在教学管理中已明确要求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需获得全国计算机操作者等级证书。能力培养课程类包括法律基础、职业道德、经济管理、公文写作等课程,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选修其中的若干门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2.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理论课的设置应以“适度和适应”为标尺,既不能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广搏,也不能片面追求单一职业技能的精深,应尽力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间中发挥课程学习的最大效益。机械类专业的理论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模块、机电测控模块和数控技术模块、基本技能模块。

3.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理论课的课内实验、基本技能课、专业技能课、集中实践、毕业设计与实训等。各实践教学环节应达到的技能要求:钳工技能实训要求学生掌握钳工的基本技能;金工实习要求学生掌握热加工的基本方法、特点和作用;机加工技能(车或铣)实训要求学生掌握车床(铣床)操作;机床精度检测要求学生掌握普通机床精度检测方法及仪表使用;数控编程与操作要求学生掌握数控编程方法及数控机床操作;生产实习要求学生了解生产现场的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及典型零件制造的全过程;机械零件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基本设计和计算方法,会使用手册查阅参数;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典型设计、数控编程、机床调整及维修技术,得到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

四、机械专业课程实训体系的实践

将每门机械课程的实训分为认识性实训、验证实训、设计性实训三大模块,基础性实训构成逐次递进的关系,实训教学时数为占总教学时数的65%,实训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化:实训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由“能做”转为“会做”,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置。

1.增难减易。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训,使学生通过做机械装配、维修等基础性实训,掌握常用仪器及设备的使用方法,培养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训,例如:设计、组装、调试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

2.鼓励引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成的实训内容、步骤、要求等质疑问难;鼓励、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解题途径;并能从中优选最佳方案和途径:鼓励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并深入思考其本质,激发灵感,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的培养纳入实训教学内容体系,更重要的是贯穿渗透到实训教学环节中去。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训课教学要精讲多练,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教师则要重视兴趣激发、思路开发、方法引导、安全教育、作风培养等,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而实训方案的制定、具体实训操作,直到实训结果的处理和总结等,凡是能够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的问题,尽量让他们独立完成。

4.开放教学。培养选拔责任心强、学习基础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尽快掌握训教学的基本目的、要求、规律、特点和方法,担任实训课“小教员”,从而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兴趣与特长,一方面,实训室对学生开放,不论自习、业余时间,学生愿到实训室做实训,搞小设计、小发明、小革新、小制作等,都要予以热情接待、指导,并提供保障条件;另一方面,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乃至社会课堂结合起来,组织课外参观见习、技术创新、实训课学习方法交流、创新成果评奖等活动,拓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空间。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知识的生硬重组,而是对教育理念的重建和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人才本身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塑和完善。只有学校、企业多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从整个课程体系着手,在教学中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才能实现改革目的,而改革的成果必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具备相应的机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篇(10)

关键词:机械测绘 理实一体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机械测绘技能的训练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能力训练在许多的专科院校中多已开展了,但基本都是作为机械制图的一个补充训练模块在进行。在应用中也确实提高了学生的读图、制图的能力。通过对机械零部件测与绘的动手训练,从抽象的概念与图形认识转变为对实物的直观形象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但从作为一名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转型过来的机械专业课教师来说,总觉得机械测绘如果仅仅是制图附属的一门课程或是一门技能训练模块,那太“屈材”了。从机械测绘的过程中其实可以学习、训练很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对一些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来说,可以从实物的观察与直接动手的接触中加深认识,通过对机械零部件的接触中更易于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知识的应用从而有助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机械测绘该如何定义或延伸它的作用与应用呢?本人今年暑假有幸参加了理实一体教学的知识培训,感到专业基础课程理实一体教学的缺失。觉得机械测绘完全可作为理实一体教学中的一个独立单元,与其它相关课程结合来进行理实教学。特别是机械专业的学生,除了平时的机械测绘单元与相关课程结合教学外,在毕业设计前如能有针对性地开设本单元的系统学习与训练,那对他能力的提高与后续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对理实一体教学的理解

对理实一体教学的理解,通常认为:理即理论知识,实为实践操作,理论知识能指导实践操作,又可通过实践活动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在目前阶段的理实一体教学中,绝大多数是指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进行组合教学。如钳工、车工等课程的教学中,经常在实际的操作中穿插理论的学习,学习后又通过实践操作完成一个个模块的训练来验证理论的指导性。而基础课程中由于概念性知识较多,这样的模式就无法实现,所以理实一体应用得较少。所以,本人认为对理实一体的理解又可放开些,理可指理论的知识,实可指实际的存在,包括实际的可操作的实践性内容或指实物的存在状态。一体指一个作用过程,是一种教学方法手段。这个作用过程或教学方法手段可根据需要进行操作或演示,或者进行其他的相关性实际性应用。把书上空虚的理论与现实的实际存在通过一个有目的的作用过程来进行的学习或教学过程就是理实一体学习或教学。所以只要机械上有这个实际存在物,就可进行理实一体的教学。而机械上实际存在应该有很多。特别是机械专业方面的基础课程,有实际的存在,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手段或作用过程来进行有效性教学,课本上没有提及,教学参考书上会有一些,但相关的资料与研究不会很多。造成学生普遍感到基础课不好学,学不好,现在许多的院校正在进行相关的课程改革,理实一体教学是一个方向。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要思考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中怎样去进行理实一体的教学。而应用机械测绘来作为一个理实一体的核心作用过程或教学的方法手段来进行,对提高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有效性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二、机械测绘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机械测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测,即测量,是一个操作过程,二是绘,也是一个操作的过程。理实一体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存在都可以是一个静态的状态,通过一定的作用过程来进行教学,即在静态之中通过动态的操作演示来理解静态的知识与实际的存在。机械测绘强调动态的操作。所以可以通过一定的机械测绘来加深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把机械测绘作为机械制图的补充单元来说,也体现了这些内容。书上的图形与知识是静态的,模型或实物也是静态的。通过测与绘的过程来完成两者之间的联接,这就是理实一体的学习或教学。

但仅把机械测绘作为机械制图一门课程的理实教学,这又局限了它的应用。机械测绘可作为机械基础课程项目教学中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进行理实一体的教学应用,凡是需要或可通过测绘的训练或操作来提高加深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内容都可作为理实一体教学的项目。如测量技术课程,互换性与公差配合课程,通过测的过程可理解误差、公差、偏差、最大实体、最小实体等之类的内容,通过绘的过程可理解配合、尺寸、表面质量等相关内容。对于机械基础课程,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与测绘可加深对机械零部件、机械机构、机械传动的理解与应用。如四杆机构、轴、带、链、齿轮等之类的零部件与传动都可找到相应的实际的存在物。这类知识如是纯理论的进行讲解还不如分小组进行测、绘来学习更有效一些。在专业课上,一些不是操作性的知识,只要有实际的存在,通过一定的测与绘的过程也可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车刀、钻头、机床结构分析等等。都可通过让学生与实际存在物进行联接。借助测与绘这一联接过程来提高教学效果。当然联接的方法与手段可能不仅仅只有测、绘这一种。但测与绘可以说是一种最简便的应用了。

机械上测、绘在实际的应用常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维修工作中修复零件与改造已有设备,二是仿制产品或设计新产品。所以在教学中也可把测绘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独立模块去操作。通过测、绘对零部件进行分析,鉴别它们的材质与热处理的状态,对零部件进行结构分析与工艺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零部件的缺点进行必要的改进,使结构更合理与完善。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的训练可以在毕业设计前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有条件的也可在校内进行,如进行夹具的测绘、简易机床的测绘、减速器的测绘等等。这种综合性的理实一体训练不仅加深了理论的知识,也锻炼的学生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关于机械测绘的内容现在已有许多相关的教课书,但大都讲解测绘的方法与测绘的内容。而机械测绘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以上的内容只是本人对以往工作的体会及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一点浅薄之见,可能表达的并不是十分准确。唯愿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同行的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能批评与指正,为提高机械专业的有效性教学与实际应用而努力。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篇(11)

1.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面向新世纪社会发展而言,本文由收集整理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已成为培养机械专业人才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在教学工作中,不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目前的人才市场招聘信息反馈分析,机械类专业存在的普遍现状是学生理论基础丰富,也较为系统化,但是由于在教学之中对于实际操作较少,以致于无法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变成为实际的操作经验。同时还由于课堂教学之中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都是一种彼此独立、零散的现状,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学生无法系统、连贯起来,难以解决现有工程实际问题,即便走上工作岗位也很难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更别说是在工作中有所创新了。

在现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制定出科学创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创新力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之中,多数教学工作人员关注基础课程的教学与科学制定新的教学体系,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等方面的作用和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往往依赖于教材,而教师无法独立的对教学经验和实际操作方式进行传授,这就造成学生的知识体系出现了滞后性。面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材也有着一定的滞后性,而教师如果不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加以总结与完善,那么所传授的知识往往都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对于现阶段先进技术水平也是一无所知,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学生也存在着灵活性缺乏、缺少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制动出创新人才教学体系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始终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坚持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知识与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健康发展要求,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相互协调发展。

2.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现阶段社会发展现状分析而言,创新人才课程体系的培养主要通过文化素质与科学技术水平的相互结合、相互交叉而形成的基础教育平台。以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分析为背景,以突破性、大口径、大平台作为主要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破原有的科学与课程教学的观念与界限,由传统单一型教学模式向综合型教学方式转变,同时对于教学方法也应当由过去的示范型、验证型朝着现阶段的参与型、探索型和开发型进行转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增加基础知识的相互渗透,综合采用各种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对知识进行全面的分析与配合,多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幻灯片等现代化教学方式。

在现阶段的机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课程中主要包括了人文社会知识、自然科学、文体艺术、应用技术和基本操作技术等相关基础知识,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狭义的教学方法,要与现阶段社会发展技术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伴随着现代化工业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工业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同时对于未来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的情况下,更是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经济意识和工程意

转贴于

识,并且要加强其社会交际能力,帮其解读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概念。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要进行综合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内容能够涵盖教学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终身受用。在机械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方法旨在加强学科基础教育,培养学生面向社会的适应性和创造能力,进而增加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3.教学方法的设置

3.1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基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原则,一方面要应对专业课程学时减少现状,另一方面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炼,突出应用广、水平高、效果好的特点。对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热能工程、模具设计制造、汽车与内燃机、制冷与空调相关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在每个专业方向均设置特色课程和探索性课程,针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开设部分选学课。

3.2实践课程设置

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靠理论教学是不能内化成学生创新能力的,只有通过在教学中与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加强工程实训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能力培养多元化,并要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3.3实践基地选择与设置

实践基地是新兴人才培养的摇篮,我国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践基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岗位聘任及培训等制度。按照工程模式进行实践基地的设计与规划,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国家推广的示范型基地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来进行规划和设置。实践基地通常应分成三大块: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基础实训基地、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