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基于核心素养的诗意画教学探究

时间:2022-11-29 02:11:13

基于核心素养的诗意画教学探究

中国被誉为诗的国度,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为古今文人画家所推崇。诗除了言志,还有鲜明的形象,有画意;画除了状物,还有真切的情感,画有情。诗,言有尽而情无限;画,画有尽而意无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古诗画本一体,王维、苏东坡等人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最早的诗配画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东晋顾恺之依据曹植文学作品《洛神赋》而创作了《洛神赋图》。古诗短小精悍,宜先诵读,解诗意,再用画面进行表现,通过文字联想出视觉画面。诗意画是指以诗歌内容、意境为题材的艺术创作,通过美术造型语言表现出诗歌意境。诗意画创作既要富有绘画趣味,又要符合诗的意境。

一、依诗作画,简笔表现

古诗浩如烟海,教师应整合适宜创作的题材,通常具有画面感的古诗更宜入画。例如,袁枚的《所见》表现了乡村田园景色,牧童、黄牛、山歌、鸣蝉,样样皆可入画,学生根据诗意确定主要表现对象,使作品达到生动、细致。诗意画不用面面俱到,可以表现一个词或一句诗,也可以是整首诗;可以是单幅画,也可以是连环画。“诗意画不是单纯的诗歌解说图,而是融入了儿童对诗歌的个体理解和情感共鸣,对诗情画意的再创造,是儿童智慧的碰撞和个性的表达。抓住诗中的一两处关键点,根据个人的生活经历、体验来理解诗意,将诗的意境和情感用图像传达出来。”诗意画不必以传达诗意的准确和全面为标准,要把握诗意,更要从画面出发,这才是一幅诗意画成败的关键。石涛擅长诗意画,他画的《静夜思》清静幽远。但涉及到诗意,这首诗的“思故乡”主题是画无从表达的。笔者针对小学教材中出现的诗词或成语、寓言故事进行配画创作,通过课堂内外的板书配画和命题临画对学生进行训练,以命题默画的方式进行考核。

(一)板书配画

板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简明的文字或线条等板演的形式,向学生传输信息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板书是教师对一节课重要知识的框架梳理,好的板书既是知识,又是艺术。对于小学阶段来说,诗词教学板书需将诗句誊写到黑板上。如果此时教师能在诗句旁简单添上几笔与诗词意境相关的画面,更容易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二)命题临画

古典诗词就内容来讲,可以大致分为山水田园、状物抒情、游子思乡、传统习俗、赠友送别、咏史怀古、托物言志、羁旅行役、边塞征战、谈禅说理、宫怨等。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诗词,多是前四类极具画面意境的经典作品。因此,教师可每周拟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进行临画,如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将作业有秩序地张贴在学院走廊作品展示墙上,再由指定的学生批阅。临摹以简笔漫画形式为主,可参考蔡志忠的唐诗宋词漫画系列。

(三)命题默画

中国美术学院2017年本科招生专业考试“中国画一”科目的古诗文考题,要求考生在2.5小时内根据唐代刘长卿的《寻南溪常道士》一诗完成一张主题创作,并以题跋的方式抄录全诗。长期以来,美术考试一直沿袭苏联教学体系,以光影素描和色彩为主。中国美术学院提出的依诗作画,反映出中国画考核标准的文化自信与传统回归。毕竟,在中国画考试中考核古诗词的做法古已有之。宋代画院考试制度盛行以诗为题,如“踏花归去马蹄香”“深山藏古寺”等。民国时期的中国书画教育中,诗词、古文、金石一直是必学、必考科目。党的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正是出于树立师范生文化自信之目的,笔者近年来以命题古诗默画的方式进行基本功训练与考核课程的考核。考核时出示诗题及诗句内容,如《咏柳》《村居》等,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诗意画创作,这种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默画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

、因材作画,造形探究

“唐诗主要是中国北方文化发展到极盛时期的诗,所以常常提到大江大河、高山平原,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豪情雄壮;宋词多半是小桥流水,唐诗多半是高山大河。”古诗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十分宝贵的创作资源。例如,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誉,生活在此的人们长期浸润着山水的历史文化,留下“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的感叹。再如,“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这些表现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诗词,是对儿童心灵的滋养,也是创作的灵感与源泉。绘画是天性和个性的自然反映和流露,不能完全照搬构图基本规律和形式美法则。因此,构思构图时不遵循教条的方式,才能真正体现出画者的个体感受和心境。构图是一种感觉,它随着作者心绪的变化而变化,不应生搬硬套,要尊重自己的内心、坚定自己的立意,这样才能画出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好作品。“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无论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蕴含着美。”诗词中的色彩意象需要通过色彩来表现,从而将诗情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笔者在教学中具体运用的色彩表现形式有油彩、粉彩、版画、水墨等。油画棒能塑造出接近油画的笔触,且色彩层次丰富,可选择不同卡纸作为底色,营造特定的意境。例如,辛弃疾的词《西江月》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等平凡景物组合出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用油画棒的叠色技法表现夜空,运用深蓝、浅蓝、白色的渐变刻画出月色笼罩下的树木;夜空的大面积群青色与星星明亮的黄色及树干的赭石色产生强烈的冷暖对比,整个画面色调统一、色彩变化丰富。高鼎的《村居》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一幅乡村儿童生活图卷。考虑诗歌整体色彩基调,用浅黄绿色卡纸做画面背景,衬托早春四月的勃勃生机。画面主要表现儿童放风筝的情景,人物与主要景物垂柳用素描纸勾画上色,再剪贴在卡纸上,使画面层次丰富、主体突出。纸版画便于取材,可以用铅笔或电烙铁等硬物在吹塑纸上刻版,以油墨或水粉色印制。

三、古诗新画,创意表达

丰子恺曾说:“我们既是生在现代,而过着现实生活的人,那么我们的绘画表现,一定要同我们的时代与生活相关。”丰子恺的漫画擅长用古典笔触表现现代生活的雅趣。他把绘画的对象从士大夫、山水田园,扩展到日常生活。作品不以吟风诵月、感怀国事为主,多是小儿撒娇、斗室记趣、市井写真,所以深受普罗大众的喜爱。这是真正“大隐隐于市”的艺术格调。丰子恺的水墨简笔画是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画,其笔墨富有干、湿、枯、润的变化,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线条,人物栩栩如生、景色别有韵致,哪怕不画五官,也能意到神现。借鉴丰子恺的简笔水墨画,可在陶瓷、纸盘、棉麻手提袋、抱枕等不同材质上表现诗意图。寻找与古诗相关的现实生活情景,将具体情节进行再造组合,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能锻炼创造性思维。例如,王安石的“节令诗”《元日》,应重点挖掘表现春节习俗的细节:放烟花、贴春联、舞龙狮、看花灯等,使儿童能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合理改编,这就是古诗新画。很多经典诗歌都极具画面感和独特的风格,但是课本中的插画却相对古板。通过纸艺、泥塑等,可以将古诗的画面更立体地呈现出来,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具象思维表现,帮助其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立体诗意画主要是用纸艺、泥塑等造型方式表现诗情画意。“纸艺是以纸为材料,以平面或立体构成为基础,利用纸的特殊性能以及相应表现技法,制作平面或立体纸质工艺品的造型技巧。”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教学中可以用民间剪纸形式剪刻梅花,再进行添画,加禽鸟(如喜鹊寓意“喜上眉梢”)、加环境(如月色夜景、冬日雪景)、加人物(如仕女、儿童)。还可将剪纸贴在古香古色的花瓶上,体现特殊构图的形式美感。树叶、石材、木材等具有天然趣味,而且方便可取,多加运用身边可利用的自然素材,让诗意画创作更加灵活。

四、品鉴诗画,素养提升

对于同一首古诗,不同人的感受不一样,创作风格也不尽相同。同一幅作品,观赏者的感受因人而异。因此赏析品鉴诗意画,是对古诗的二次认识,是审美感受能力的提高与升华。开展诗画鉴赏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总之,诗意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涵养心性、提高素养,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诗意画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绘画理论知识,在开展诗意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整体意识。首先,注重诗画合一教学氛围的创设,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美术;其次,教师应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课题类型,使学生接触多样化的美术知识;再次,组织学生开展诗画鉴赏活动,在提高美术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最后,教师通过构建具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渐适应诗意画教学,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美术学习,实现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