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1+X证书制度下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12-13 16:19:51

1+X证书制度下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1+X证书制度下高校人才培养篇1

当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启动,1+X证书制度得以综合推进,从而打破了传统证书制度的局限性,充分优化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模式,摆脱传统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一化教学模式,同时也摆脱了仅以资格证书作为学生综合能力评估的局限性。而机电一体化是我国高职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专业,该专业对我国技术人才的培育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需要将1+X证书制度进行综合性的应用,由此形成更为优质的课证融通人才培训模式。

11+X证书制度对高职院校教学发展的现实影响

1.1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得以深入

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对学历证书+若干职业证书的综合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应用,该制度在构建过程中与传统的证书体系进行比较,在制度上得到了综合性的创新。1+X证书制度的落地,需各高职院校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对创新型人才进行有效的培育,从而推进职业教学改革工作有效开展,使教学管理模式得到综合性的改变,拓宽1+X课证融通渠道。同时1+X证书制度在进行优化过程中,职业教育发展内涵有效提升。

1.2高职院校的现代综合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

高职院校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将学历教学与培训教学有机结合,依照学生所具有的岗位能力构建或者形成相应的实训单元,将基础知识及X证书技能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学生在具体实训过程中能够对各种优质的创新材料技术进行应用,同时也能够对新工艺及新方法进行综合性的使用,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具有的视野进一步开拓,向行业标杆看齐。而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同样能够与行业内各优质企业进行合作,能够进一步将当前所具有的各项先进技术及发展理念融入学校教学,由此借助1+X证书制教学模式,使学校能够结合当前市场及社会发展需求,有效提升教学现代化综合水平。

1.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得以优化

基于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立专业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更易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分析专业基础知识与X技能证书考核点确立课程与证书融通点,构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综合实践课与证书之间的课证融通体系,使学生对X证书考核内容进行更为综合性的学习。此外,X证书其自身会存在层次及类型的选择,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以考核的方式取得有效毕业证书。由此也证明学生能够掌握更优质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掌握与当前市场及产业需求相符合的综合技能,使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具备后续就业及自主创业本领,以大幅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育质量。

21+X证书制度背景下机电一体专业课证融通人才培育模式的构建

2.1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育。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职的,其实践经验较少,因此对1+X证书技术技能的综合培训能力有待强化。在传统的教师聘用中,会更加注重学历,往往是理论水平较高而社会实践能力较弱,所以很难胜任实训课程教学。教师由于受条件限制,并不能够充分地利用假期进行实践锻炼,也无法真正做到深入企业,无法了解掌握行业企业现有新型工艺技术及使用的各类新型材料,从而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须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2提升实训室功能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部分专业实训室往往仅限本专业学生使用,并且仅能满足其专业课程基本要求。除进行正常基础教学外,并不会对外开放,其设备闲置率较高。部分实训室存在设备严重老化落后等问题,也就无法满足1+X技能证书有关的综合培训需求,因此需要对实训室进行多样化建设,同时需要提高其开放度。

2.3改变课程设置及评价与证书要求脱节现象

传统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部分专业课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学生无法了解掌握当前行业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同时其课程整体结构合理性较低,无法充分对接证书考核大纲的实际要求。专业课学时设计存在着注重理论知识与轻视实践技能的情况,这也影响了学生对各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另外,传统课程评价缺乏准确性与客观性,部分与岗位相关的核心课程采用期末考试与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予以结课,但其并未形成课证融通的综合性教学体系,这也使得学生无法充分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因此,应构建准确性及客观性较高的新的课程设置、评价体系。

3强化机电一体化专业1+X证书制度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

3.1对组群逻辑予以明确

首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对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会对接整体产业链中所具有的中游部分,其主要负责加工制造设备维修、质量检测、工艺编制等,在专业群设置时应明确与该产业链的对应关系。其次,在专业群构建过程中,需要对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分析,包括使学生掌握各类专业知识,学习各类信息技术,熟悉智能制造的综合流程,对各类智能设备能做到有效操作及进行综合性的维护,能应用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技术,对复杂的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能快速适应当前信息化及智能化的创新型制造技术的要求。

3.2创建多功能优质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共享开放整体专业群内所具有的实训设备,并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同时,需要采购更为先进的设备,并让学生能够有效应用,形成多功能一体化的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在实践教学中要进一步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体现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在当前人才培育中能够应用更为优质的现代化专业技术,与当前市场需求相匹配。3.3提升教师综合水平当前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1+X证书的实践教学要求进行详细的考量,并由此促使教师提升综合水平。需要进一步培育专业骨干教师,提升其教学培训及综合实践考核能力,并聘用校外兼职教师,邀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作为客座教师对学生实训课程进行讲解与指导,从而使学校的师资得以优化,促使学生在各类教师的指导下成为复合型人才。

4结语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在构建教学体系过程中需要充分地结合1+X证书制度,使人才培训模式具有课证融通的特征。高职院校需要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充分了解当前的市场实际需求与产业需求,将学历教学与技能综合教学进行统筹规划,构建更为优质且合理的人才培育模式,使人才培育的综合质量得以进一步的提升,以满足当前人才市场需求,为社会培育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多元化要求。

作者:王艳苹 曾珍 刘升愿 李威 位: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1+X证书制度下高校人才培养篇2

1“1+X”证书制度提出的时代背景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和现代化工业的不断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推动制造业进入智能化时代[1]。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在积极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制造企业在不断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生产线、改进产品架构,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并能更快速地对国际市场变化做出响应。在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的制造业对高素质的复合技能型人才产生了迫切需求。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也大多是单一专业的培养。一方面是制造业对复合技术人才的高度需求,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综合人才教育的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为适应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1+X”证书制度应运而生,为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思路。

2“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遵循的原则

2.1“X”证书以市场岗位需求为导向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可以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满足我国制造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走访调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也就是决定了“X”证书的设置情况,只有“X”证书的设置满足市场需求,才能更好地和市场需求岗位对接,才是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所要取得的重要成果[2]。

2.2加强校企合作协同发展

“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协同发展。首先,企业可以提出人才需求计划,也就是企业提出了对“X”证书的需求情况,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对“X”证书的需求。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活动,学校负责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企业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场地和实践的机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提升“X”证书的含金量。最后,校企合作也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共建上,企业的技术能手可以成为高职院校“X”证书专业技能讲师。

3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推行“课证融通”的价值

3.1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制造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企业对于新入职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也是如此,机电行业很多岗位的就业人员都要求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为适应人才市场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完成学校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在毕业时拿到相应的证书,从而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职院校和用人企业的有效对接[3]。

3.2促进“双师型”队伍发展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为了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技能操作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3.3开创校企融合新模式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市场和用人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创了校企共商共建的新发展模式,加深了学校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更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快速提升。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人才更符合市场和企业的用人需求,易于实现毕业即就业的有效衔接。

4机电一体化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4.1构建项目或模块化的“课证融通”课程

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传统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多是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课证融通”的探索,实际上是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理论融入到实践工作中。构建项目或模块化的“课证融通”课程,就是根据市场或是用人企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工作对人员知识、技术、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各门课程按照项目或模块化的内部结构进行重构。努力做到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真正做到“课证融通”。

4.2制定“课证融通”课程标准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课证融通”的主要目标是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要达到相应职业技能水平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课证融通”课程的设置要合理,适应当前市场和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课证融通”所体现的是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企业要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过程中,企业专家和院校教师通过共同讨论制定高职院校主要课程的设置,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和技能水平的要求。高职院校也要将企业的评价要素引入到专业评价体系中,将学生的实践课成绩和操作工艺规范等纳入平时的考核成绩中,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考评提高到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要求的高度。

4.3确定实现“课证融通”的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实现“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的目的是为培养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所提出的教育方案,但当前的课程内容更多地是针对培养专业型人才设定的,通常分为理论课程+实训课程,课程内容大而全,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没有办法更好地实现课程内容和技能资格证书考取的对接,更没有办法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群对课程内容的不同需求。因此依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和设备配置情况,将庞大繁杂的知识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学习模块,将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边界清晰,又相互衔接、层层递进,学习者可按照需求选取不同模块灵活组合成课程内容。

4.4创新考核方法,提倡灵活评价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课证融通”,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要进行创新和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课证融通”的教育理念下,可采用以下几种考核方法:

(1)动态考核法。动态考核法就是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程完成情况、技能操作水平、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面综合的评价。动态考核法将学生学习过程纳入了考核目标,有利于激励学生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2)以证免考。高职院校实行“课证融通”之后,证书的含金量大大提高。如果学生已经通过了某项职业证书考核,拿到了职业证书,那么学校就可以将相关课程免考。这种“以证免考”的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真正实现“课证融通”。

(3)以赛代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参加不同职业技能大赛,通过竞赛来代替考试,不仅有效考核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语

国家“1+X”证书制度的实行,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课证融通”的教育理念提出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专业课程相结合,提出校企合作的教育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满足市场和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为未来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作者:杨艺 闫拓 杜鹏 井石磊 单位: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1+X证书制度下高校人才培养篇3

“1+X”证书系统的实施表明,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1”可以完全反映学校教育质量的学历证书,“X”是几个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总称。[1]“1+X”证书系统是毕业生和社会成员的专业资格水平的证书,可以反映专业活动和个人职业发展所需的广泛技能。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研究并实施“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由计算机技术、力学、电子学、控制技术、人工智能等机械类与电气类学科有机结合而成。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旨在促进满足社会需求的具备机械设计制造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的能力,能从事机电装备安装调试、运行检修维护、电气控制装调、仪器测试、机电设备销售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人才。机电专业技术的培训和教学改革中应用技术的升级改进,是高职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此,本文通过阐述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瓶颈以及建立“1+X”认证体系的问题,为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和研究的实践提供参考。

一、基本依据

(一)支撑高等职业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能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但是,国家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所不同。就目前现状而言,虽然全社会都明白学历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是现今就业市场选择的人才更重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因此,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尤为重要。高职教育改革应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通过相应的课程考核获得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二是学生具备实际就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考取对应的一种或者多种职业资格证。“1+X”证书制度为我国教育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支持,这有助于妥善处理高职学校与培训评估机构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协调职业资格证书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契合国家教育文件精神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计划》的重点之一是我国“教育证书+特定专业资格证书”的试点计划将在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学校中启动,以鼓励学生在学习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学习各种专业技能,并培养对应的职业素养、爱国爱岗敬业情操,同时获取多种与被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水平证书。[2]该计划明确提出了高等职院校的招生计划应与对应专业迫切需要的产业发展人才相适应,提高了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之间的配比,并指明了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有利于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质量

“1+X”证书制度是学历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之间的有效链接。学历证书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教育的基础,专业技能证书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选择就业时的“敲门砖”和企业选聘时的“标准尺”。[3]此外,“1+X”证书制度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和整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全面培养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此外,证书制度的出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培训制度的改革和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从而为我国智能制造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才储备条件。

二、教学现状

(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更新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进行了大面积的改革,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通过深入研究广西各大高职院校现有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大多数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其衍生专业,如无人机应用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等专业无法根据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而对特定的工作、课程结构进行灵活、合理的调整。理论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设置既没有得到适当的分配,也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电气控制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而与之对应的课程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灵活调整更新,学生所学技术仍停留在5年前甚至更久之前。最后,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内容仍然主要基于技术理论性培训,且较为宽泛,如电工证培训,放之四海而皆可用,并未针对具体的工作岗位而有不同之处。并且,这些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缺乏对学生思想政治、职业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指导,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存在未按照标准进行职业综合培养的现象。

(二)教师队伍有待完善

在广西区内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太低,教师要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要么专业理论知识较弱。[4]由于各高职院校的办学背景、办学状况、教学研究成果的重大差异,虽然现广西教育厅已有“双师”称号的评定标准,但是现有的教师很多未能达到“双师”的评审条件,未能获得“双师”称号,因此导致“双导师”教学团队的不足。高职院校内的机电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在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未能更上时展的速度,还处于过时的阶段,教师的教学仍侧重基础技术教育,未能结合职业标准、政治思想、职业素养、创新和未来就业状况。此外,一些职业院校对专业教师自身的职业培训只是一种形式,未能真正实现教师深入企业,与时俱进地学习机电新技术,更新知识,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三)教学模式有待改革

近年来,为适应智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各高职院校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但专业技能培训实践类教学并未受到重视。理论课程课时多学分高,实践技能培训课程课时少学分少,不成体系,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结合少,对综合性的培养较匮乏,没有对应成绩综合评估办法,对学生的工程项目实践成绩的核定和替换方案不灵活。随着现有智能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虽然及时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中增加了一些新的技术课程,但实践教学条件以及教学内容并没有跟上理论课程的步伐,一些院校在实际课程安排中实操课程未能紧跟理论课程,或者未能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导致学生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此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多数教师未能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企业,接触现有工程项目,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以理论为指导进行实践,而没有提高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

三、实施路径

(一)课程体系改革

就课程设置而言,高职院校应适当地调整机电专业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的真实课堂环境,并提高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学生将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以促进工程项目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同时,高职院校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应与社会生产的现实紧密联系,进一步提高动手实操课程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并增加企业实践培训、跟岗实践和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和企业实际的需求,及时调整更新课程体系、特定职业工种的标准培训。[5]课程教材内容应积极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与时俱进,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提高专业知识实用性。同时,高职院校应与对接的企业制订双向培训计划和双重综合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专业课程的优化和整合,设立对应企业订单班,有针对性地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机电专业市场需求、企业所需、学生特点而定。特别是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提升思想政治建设、爱国爱岗精神的培养,培养出适合新时代建设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积极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结合企业机电类实际工程项目,依托项目设置贯穿三年专业课程的主线载体,围绕该工程项目拓展专业课程,让学生分阶段考取对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可使学生深入理解和展示他们所学知识,并使用他们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项目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所学为所用。第二,高职院校应建立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建实训场所,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改进教师教学方法,使职业技能培训围绕职业标准进行。第三,引进双带头人制度,校企共建课程。第四,根据学生就业中的关键问题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当代智能制造的“大国工匠”。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队伍是指在课堂学习和实践教学上同时有在校教师和企业专家作为老师的教学师资队伍。“双重学习系统”能够使学生有效地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理论应用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生产、教育和研究的一体化结构更好地满足了当今市场对高级机电类专家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具有先进理念和专业素养的“1+X”证书制度。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双重辅导系统结构的研究,引入“1+X”证书系统,建立由两队导师组成的团队,明确导师的资格认证标准、权利、义务、职称设置和工作态度,为选拔导师提供参考。其次,高职院校在教师的选聘中应更注重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并要求导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工作经验、较高的学历、较强的专业技能。最后,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双重”教学团队的教育和培训,鼓励专业教师到其他大学和公司参观,并在实际生产线上储备优秀教师和经验丰富的员工,以学习和储备关键技术。先进的专业知识能够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简而言之,一支具有高素质专业培训能力的“双师型”队伍是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措施。[6]总之,“1+X”证书制度不仅是对“1”和“X”的简单补充,而且还整合了相关要素,如学历和技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采用“1+X”证书制度目前是重要趋势。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重新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设置,促使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和技能等级证书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合国家发展的大国工匠。

作者:玉河 单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