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语文汉字文化教育现状3篇

时间:2023-02-24 09:29:25

小学语文汉字文化教育现状3篇

小学语文汉字文化教育篇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汉字文化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学习汉字文化,可以促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更好地学习汉字、了解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汉语言运用能力与文学素养。而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仍存在沿用传统模式的问题,部分教师对汉字文化认识不足,汉字文化素养有待提升,教育效果不佳。为有效改善这些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汉字文化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并将其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汉字文化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汉字文化教育,对汉字文化进行适当渗透,可以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氛围。学生在趣味性课堂中对汉字展开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更好地掌握汉字的写法和运用。此外,小学低年级学生汉字积累不足,在汉字运用方面存在较多局限,如出现较多错别字、难以准确识记复杂的汉字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教育,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详细讲解汉字,帮助学生认识字表、字义、汉字结构等,促使学生不断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从而减少出现错别字等情况。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记录文化的基本符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汉字文化教育,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效果。

二、小学语文汉字教学现状

1.教学理念滞后。当前的一些小学语文汉字教学效果不佳,部分教师缺乏汉字学理论知识,无法深入理解汉字文化内涵,且在教学汉字时采用机械的方法,忽视了小学语文汉字教学特点,没有进行汉字文化的适当渗透。学生虽通过识记认识了汉字,但对汉字文化不了解,对汉字的音、形、义没有形成完整认识。在此情况下,学生对汉字的记忆持续时间不长,且经常在书写时混淆,如“休”与“体”。对此,教师可在教学中适当渗透一些汉字文化辅助学生识记,如古时候人们劳动后,会靠着大树在树下休息或乘凉,因此“休”字是这样的结构:一“人”靠着“木”。这样学生就对“休”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不会再与“体”混淆。总之,在汉字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重视汉字文化渗透,增强汉字教学效果。

2.教师的汉字文化素养不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汉字文化教育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汉字文化素养和一定的书法基础。但是目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汉字文化素养不达标,在对汉字进行解析过程中时常出现对字形、字义的曲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为强化学生的汉字识记,一些教师用字谜的方式将“辞”说成是“辛苦了舌头”,这虽然有助于学生识记汉字,但极易误导学生对字义的理解,不利于他们正确理解该字的意思。

3.未达到新课标要求。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强化学习方法指导和情感态度培育。然而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忽视了教学与学生情感态度之间的重要联系,在汉字教学中仅重视学生对汉字的记忆,未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汉字中蕴含的不仅是汉字知识,更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教师忽视了对这些文化内涵的挖掘,仅要求学生识记汉字,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且影响了学生对汉字内涵的深入了解。

三、小学语文中加强汉字文化教育的对策

1.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汉字文化教育,教师要对汉字文化展开深入挖掘,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汉字,更要让其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教师可借助课件开展教学,让学生明白汉字从产生到完善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甲骨文开始,人们借助文字进行记录;从甲骨文到金文,汉字的演变从繁到简,符号性不断强化。汉字是生命力极强的文字,是为数不多可被称为艺术品的一种文字。学习汉字是一种艺术的修炼,书写是学生应具备的技能。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欣赏甲骨文、金文等,让学生对各类字体有所了解,也可让其学习一些书法家如王羲之的故事和作品,扩展学习内容,提升汉字学习质量。

2.提升教师汉字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汉字文化素养,小学语文教师要先具备良好的汉字文化修养。教师要加强汉字文化学习,重视汉字文化教育,学校也要定期对教师展开培训,培养教师的汉字文化素养,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书法技能提升。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汉字文化讲解时,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言传身教,以自身的榜样示范促进学生的汉字学习。

3.增强汉字文化教育趣味性。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外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从增强汉字文化教育趣味性入手,对学生展开适当引导,借助多元教学加强汉字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汉字文化学习兴趣。第一,在具体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表扬,保持学生的汉字学习兴趣和动力。第二,教师应指导学生分类识字,加强汉字理解与记忆。例如,在学习象形字时,教师可利用汉字表意这一点帮助学生理解,如“火”“田”“山”等,字的外形与其代表的实物外形非常相似;指事字如“本”“刃”,其外形和字义也具有一定的联系;会意字如“炎”“休”与其形旁有关。第三,在讲解课后生字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互动,让学生对汉字进行区分,建立学习小组,各小组可分配四个学生,分别列举文中的象形字、会意字等不同类型的汉字。最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互动表现进行适当评价,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并将汉字学习和书法练习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书法技能。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汉字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汉字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对汉字文化的认知,并积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增强汉字教学趣味性和有效性。

作者:李华清 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洪塘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汉字文化教育篇2

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历史都是有汉字记载下来流传至今。每个汉字都是一个时代生活的投射,汉字与文化一脉相承,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条精神纽带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独特的意义。因此,我们在进行汉字教育时要拒绝局限,要挖掘它的内涵和最深处的精神,否则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丧失了汉字文化教育的意义。

1“汉字文化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根”

1.1减少错字,理解汉字。我们通过汉字的演变规律可以发现,汉字起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浓缩了的文化和历史。汉字的结构性决定了学生学习时可以有规律的进行记忆。只要教师能联合汉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汉字进行生动的描述和讲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能很好的传授汉字文化,给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深厚的功底,还能够大大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1.2拓宽思维,传承文化。汉字贯穿了整合人类发展的历史,是无数历史文化的载体。汉字的学习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开拓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更加了解了这个养育自身的富饶国土,增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报国精神。

2汉字文化教育不全面的原因

2.1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汉字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我们在传承中学习汉字文化,但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全盘吸收,有些内容我们需要借鉴,但也有些是并不科学的。我们要在批判中学习,辩证对待。对于汉字的学习,最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实施到教育中便偏离了方向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有可取之处,但也有诸多缺点。比较刻板的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不利于学生对于汉字文化的学习,更不利于汉字文化的学习和传扬。

2.2教师没有强硬的专业知识。死板的教育方式,只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汉字的教授并不是单纯的讲解这么简单,还要理解汉字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把这种埋藏在汉字最深处的灵魂传达给学生,起到精神层面的教育作用。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会大大降低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使学习效率降低。随意编造故事,使汉字脱离了本身该有的意义。要遵循汉字发展的规律性,达到字面和精神的双教育。

2.3繁多杂乱,重点不突出。在传授汉字文化的过程中,有时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对汉字的学习动力,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对于老师所讲的完全摸不到方向。随着多媒体工具的运用,内容丰富多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内容过于繁杂,不能突出重点,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容易让学生混淆所学知识,不利于汉字的记忆。

3汉字文化教育在教育中的策略

3.1理解“字”,赋予它生命力。汉字走过了中华悠久的历史,它的规律是可以被摸索的,小学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总结规律,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汉字文化。教师可以通过汉字的独特构造,生动形象地解说汉字;根据汉字的产生、演变的文化背景去学习汉字,每一个字都有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要充分全面地理解汉字其中的韵味,才能详细准确的讲解给学生,使汉字“活”起来,进而达到最佳的语用效果。例如,根据“草”和“苗”字理的对比学习,字理识字中,辨别两个字时,学生容易混淆。“草”是形声字,甲骨文像百草丛生的样子,本义是栎实,可作黑色染料。又指可做饲料、燃料的谷类作物的茎叶。如“粮草”、“稻草”等。还引申指野地、山野,民间。如“草莽”、“落草为寇”。由草的杂乱引申为指粗劣、卑贱。如“草民”。等等。

3.2通过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进行教育。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更好的进行文化的传授。可以设计一些关于汉字的小游戏,分成小组让学生们抢答竞争,或者激发学生兴趣,牵引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吸取汉字文化的精华。例如学习“独”,教师追问:独自的“独”为什么从“犭”(犬),“独”跟“狗”字的关系是什么,狗不也是一群一群的吗?待学生思忖片刻,你说我说没有得到肯定时,老师放映一段古代放牧的影视资料,随之告诉学生古代放牧,一条狗就能放一群羊,学生们就会异常兴奋。

3.3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汉字文化素养。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身为一个教师,首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有能力有知识去传授知识。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不但不能完成汉字文化教育的重任,还会误人子弟,让学生基石不稳,不利于以后的语文知识学习。教师不能为学生树立好榜样,不利于教师威严的树立,更不利于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学习。教师应该丰富自身文化知识,参加培训,学习教育经验和教学技能,要负一个教育人应负的责任。

4结束语

小学汉字文化教育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石,只有基石打稳了,才能盖起高楼。教师在汉字文化教育中发挥着不了替代的作用。教师要深刻把握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汉语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通过汉字文化教育,使的学生更好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并且将它发扬光大。

作者:王晓雯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东师中信实验学校

小学语文汉字文化教育篇3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从出现一直使用到现在的古老文字,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涉及到的政治、军事、哲学、文学等文化都是通过文字记载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融于汉字之中,两者难以割舍。甚至可以说,每一个现存的汉字都是一个生活的缩影,是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意识的代码。正是由于汉字与文化这种血脉相连的关系,在开展汉字文化教学时绝不能够和其他文字教学一样,局限于单个字的发音、笔画等,需要在教学中将文化因素融入进去,深入挖掘。但是在目前开展的汉字文化教学中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将汉字文化教学等同于机械化的汉字笔画与读音的识记,并没有对汉字进行追本溯源,汉字所具有的文化魅力没有得到彰显,汉字教学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

1“汉字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1.1有效为小学生语文学习减压,创造更轻松地学习环境

汉字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要是通过教师汉字教学中进行文化因素渗透,灵活开展多种形式的汉字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不但达到了识记汉字的目的,还深刻的领会到汉字的文化魅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呆板的汉字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让汉字学习不再难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更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效率提高。

1.2减少错别字的出现,理解汉字的真正内涵

汉字文化教学就汉字的具体含义以及结构进行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讲解,让汉字学习变得刚加生动形象,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汉字识记,通过从文化层面的理解汉字,学生不仅出现错别字的次数变少,还为将来的语文学习夯实了基础。

1.3拓展了学习思维,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

汉字的出现就是为了更好的反映人类的社会活动,最早的汉字就是象形文字。通过汉字文化学习了解汉字从哪里来,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学生不仅得到了思维上的开拓,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才能更好地发扬光大。

2汉字教学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2.1以往教学方法的影响

汉字在中国历史悠久,在传承过程中就汉字的学习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不仅有需要我们继承并借鉴的内容,也有并不科学的东西,需要我们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对过往汉字学习的经验,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在我国《说文解字·叙》中就提到过小学教学以汉字为始,并首先是从结构规律开始的。可见在汉字文化教学中对汉字的结构规律进行分析是基础,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是目前开展的汉字教学并没有按照这个方向继续走下去,反而出现了形形色色汉字教学方法,粗略估计,目前已经多达三十余种,无论是集中识字法还是部件识字法,又或者是提前读写,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有优势,但也存在很多不足。

2.2小学语文教师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汉字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把字讲清楚,把发音读准,或者让学生知道一个字怎么写,有哪些意思,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呆板,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学生很难在学习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所在,学习兴趣缺失,学习时间花费了却取不到应有的效果,学习效率极其低下。要想有效开展汉字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对汉字知识熟稔于心,并且对教育心理学、认知理论等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在教学中发现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途径。但是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专业的汉字基础,盲目跟风,流行学什么就教什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识字量的扩展与延伸,或者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借助字谜等方式开展教学,没有充分尊重汉字教学规律。(三)没有重视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学评价的作用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需要全面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这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依然习惯性以知识与技能为维度来衡量,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始终以知识与技能的实现为核心,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的发展。

2.3教师对汉字形体进行主观臆造曲解

教师在开展汉字教学过程中,过于对其教学“趣味性”进行盲目追求,以致于在对其字义进行讲解时也脱离了字理,而是趋向于求新求奇。究其根本,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其汉字的具体概念没有据理,导致很多汉字在教师眼中更像是具有任意性的符号,既没有任何例句,也没有可以遵循的构形规律。由此可见,在目前的汉字教学中,由于教师不能够深入的掌握字理以及识字方法,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理解造成直接影响,使学生不能够对其解释有明确的理解。比如说在对“照”这个字进行讲解时,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这个字是与太阳有着必然联系的。而另一种则认为这个字讲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人被日本人拿刀杀死之后,有四滴血流了下来”。虽然第二种说法比较牵强,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但是却会对学生造成误导。

3“汉字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的策略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其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学生通往语文世界的重要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汉字文化教学,使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

3.1通过汉字文化构字法进行教育

汉字从被创造到今天已有千年历史,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形成一定的构字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汉字文化教学需要及时总结汉字构字规律,帮助学生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汉字。一般来说汉字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汉字形体可以划分为标志作用、类化作用以及区别作用。其中标志作用是建立在汉字彼此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去识记,比如“人”就是根据人的形状来标记人的符号。这种识记方式主要是在小学生刚刚接触汉字时开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类化作用则是将汉字与人类的行为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符号,比如“扌”加上某一部分就是人类的某个具体动作,比如扛。类化作用一般是在高年级学生学习汉字时采用。而区别作用则通过不同的构字来区分汉字,比如“河”与“湖”,“可”与“胡”就是区别符号。

3.2通过小学生对文化趣味性的心理进行教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尚处于关键的初级发展阶段,通常我们说小学生好奇心旺盛,对未知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并且还存在好动等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种种特点,既存在有助于他们学习效率提升的优点,也存在会影响其学习效率的缺点,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特征有针对性的制动汉字文化教育设计,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以及学习特点,借助现代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急用合作教学、教学情境创建、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教学,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在参与中积极表现自我,激发汉字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关注到学生的需求以及进步,要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予以正确引导,对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肯定,这样才能够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3.3小学语文教师提升自身的汉字文化教育

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肩负着开展汉字文化教学的重任,如果教师自身并不具备有相应的专业基础满足教学需求,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对自身的汉字文化教育,提升自身对汉字文化的了解,加强文化素养建设,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学校也可以有计划的针对教师开展相应的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4小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汉字文化教学实质上是在汉字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极大的开拓了语文教学的内涵,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汉字的魅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不断夯实基本功,心里中有数,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与汉字规律开展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勤.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文化渗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2]白洁.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王晓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张欣,续珍.浅论汉字文化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联系[J].教学与管理,2010,(18):69-70.

作者:马冬雪 单位: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