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师范继续教育基地大全11篇

时间:2022-03-23 14:54:57

师范继续教育基地

师范继续教育基地篇(1)

教育学院(本文专指省级教育学院,下同)在50多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服务基础教育和中小学干部教师.根据不同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开展了教师教材教法培训、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是我国中小学干部教师在职进修的主阵地,为中小学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为干部教师师德修养与业务素质提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新时期,教育学院面临我国高等教育布局调整,教师教育目标专业化、层次大学化、体系一体化、机构综合化的挑战.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站在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高度.积极主动地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中做出新的贡献

一、教育学院是我国教师教育的重要资源和重要力量

(一)教育学院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历史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分别承担了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两大任务,构成了我国教师教育的两大支柱。教育学院把中小学干部和教师的专、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作为核心任务.是我国干部教师培训基地的主阵地。教育学院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是新世纪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文革”期间.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受到很大冲击。出现了“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流失”的严重状态。1978年.全国大多数地方恢复和建立了教育学院,编写了大量教材和学习参考用书,从实际出发,遵照“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培训,使教学有困难的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达到“教正确、讲明白”初步胜任教学工作的目的。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发挥了主力军的重要作用。建立了奇功。大多数教师教材教法过关。取得了《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只达到了国家对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而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还应使学历不合格的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即小学教师达到中师学历、初中教师达到大专学历、高中教师达到本科学历。但是,当时大量教师学历不合格,成为完成“普九”的瓶颈。因此,从1984年开始.全国开展了以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为重点的培训教育学院在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中立下汗马功劳.做出历史性贡献。

由于学历教育要求高、学制长,而中小学教师知识水平差异较大以及工学矛盾.不可能要求所有学历不合格教师参加学历培训。因此.在进行学历补偿培训的同时.1987年到1992年.国家实行了《专业合格证书》制度。教育学院对初中教师进行了“三沟通”培训.解决初中教师参加学历培训“出不来、考不上”的问题,加快初中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步伐.适应“普九”对教师的学历要求。

到20世纪9O年代初期.小学教师的大多数、中学教师的半数已经取得合格学历,师资培训工作的重点逐步向继续教育转移。1991—1995五年期间,原国家教委陆续出台了《关于开展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小学新教师试用期培训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国家教育部的领导下.教育学院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制定继续教育的近期与长期规划.开展了新教师试用期培训、教师职务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三个层次的教师培训。

为了落实《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6年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九五’期间,师资培训工作要在继续完成部分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任务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转向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开始进入全员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阶段

1999年.为了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和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时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部决定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这个工程是我国教师教育史上第一次以教育部部长令颁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由国家组织的约1000万中小学教师参与的全员性岗位培训.第一次以教育部直接组织万名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带动全国百万名骨干教师各级培训.第一次有国家和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投人的、在世纪之交实施的重大教师教育创新举措。这个工程的实施.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奠基工程之一.是教师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实践和重要里程碑,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的领导下,教育学院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始终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工作方针.以终身教育理念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指导继续教育的实践.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由局部发展到全国.由骨干教师扩展到全体教师.由单项技能培训上升到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到2002年.初步形成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体系、运行机制和开放的培训体系.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已见雏形。

(二)教育学院承载的具有中国特色教师教育财富

近30年的探索.教育学院创造并承载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财富。这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独一无二。不可代替的,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

在理论方面.由北京教育学院牵头,全国20个省级教育学院和18所地、县教师培训院校参加了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模式与实践研究》。该研究在对发达国家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和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阶段(或者称为形态)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地区继续教育形态或者所处的发展阶段是由该地区政治、经济、基础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状况四方面因素决定的: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要经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才能达到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理想水平在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的领导下.以北京教育学院和上海教育科学院研究院专家为主体,编辑出版了《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纲要》,全面概括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思想体系.总结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培训模式。

在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并举是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特色

第二.制度创新是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支柱。

第三.科学制定实施策略是推进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

第四,创新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是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

第五.以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带动全员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机制

第六,培训队伍开放性与专业化、培训基地的稳定性是现阶段推进教师继续教育的基础。

第七.学习经费和学习时间的保障是教师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管培俊司长曾指出:“教育学院在教师培训方面有很多优势.如善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研究,把培训当作事业来做;与中小学的紧密结合:研修一体化的体制等。不足之处在于学科的基础较弱、体制上培养和培训相分离等。”“在中国,教师教育是一项宏伟的事业.我们对前景应该有很好的预期。教师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每个教师是学习的典范.教师群体是学习型组织的典范.教师行业是学习型社会的典范”“教师继续教育要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创新教育学院需要有鲜明的、有自己特色的教师研修模式和学习模式.要探索出一套我们自己的东西来”

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重要力量

(一)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

进入2l世纪.经过百年历史的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一个历史性转折和重要的发展时期“九五”、“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进人以提升层次、走向开放、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时期三级师范教育向两级过渡取得阶段性成效.教师教育办学层次整体提高。教师教育体系趋向开放.开始形成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高校共同培养教师的新格局。

2005年,培养本专科师范生的综合性非师范院校达到207所,培养的师范类毕业生占全国师范类毕业生总数的35%.非师范院校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教师培养培训相分离的状况正在改变.教师教育开始呈现一体化的新趋向。普通师范院校更多地参与教师培训.大多成立教师培训专门机构通过与省级师范大学和教育研究院合并.独立设置的省级教育学院正在减少.到2005年.我国省级教育学院从每省l所减少到全国共有17所还有一些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建立了教育学院.开始承担师范教育和教育研究的职能。

2003年.教育部启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旨在促进教师教育体系和卫星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及其他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有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充分发挥相关高校的优势,构建以师范院校、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校和教育机构为主体.以高水平大学为先导和核心.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支撑.中小学校本研修为基础.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相沟通,覆盖全国城乡、开放高效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水平这个网络已覆盖全国21个省(区)。建立了183个市、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目前,我国抓紧推进教师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研究修订《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现行法律法规,加快研究制定《教师教育条例》、《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质量标准》等新的规章.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构建开放灵活、规范有序,培养培训衔接、学历非学历教育并举、多种教育形式沟通、教育和远程教育结合的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二)教育学院发展面临的体制性障碍

1982年.国务院颁布了130号文件.对教育学院的性质、定位、办学目标和任务作出了明确规定。在这个文件指导下.教育学院得到了很大发展.对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20多年中,我国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的这支重要力量面临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日益突出

第一.成人师范院校的性质阻碍了教育学院向高层次大学发展的路子.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九五”和“十五”期间.教育学院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在学科建设方面.教育学院不能享受到普通高校相同的政策待遇,导致在教育管理、学科教育等优势学科发展方面停滞不前:

第三,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由于国家对成人院校教师专业职务比例的控制.造成优秀人才只出不进:

第四.由于对成人院校学位授予权的政策性限制.使教育学院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师资方面难于发挥自身的优势:

第五.由于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经费缺乏制度性保障,使教育学院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教师的业务能力得不到发挥.严重挫伤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三)教育学院对发展战略的积极探索

面对以上体制性障碍的困难和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全国教育学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探索1:改制为地方性普通大学。改制的目的是摘掉成人教育的“帽子”,仍将师范教育作为主要责任.同时兼有文理学科、社会科学和高职教育领域的本专科专业。如果改制成功。必将彻底突破学校发展的体制性瓶颈,但是教育学院在教师培训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有丧失的危险。

探索2:教育学院并人师范大学。此举是为了维持其培养师资的性质.可以达到“培养培训衔接、学历非学历教育并举”的教师终身教育的目的教育学院享有了与其他专业完全同等的地位和尊重。但问题是,由于师范大学也在走向综合大学的方向.原教育学院的教师融人师范大学的院系.是走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学科的基础研究,而不是教育研究.有丧失教育学院重视教育实践研究和对小学教师尤为适合的学科整合的优势:也容易造成教育学院的资源挪用给其他教育领域。

师范继续教育基地篇(2)

(一)总体目标

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以满足教师需求为原则,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在教师继续教育第二周期(*—2008年),实施以校长培训为先导,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训为重点,面向全市公办、民办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教师的继续教育,探索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机制,开创教师继续教育新局面,使我市教师继续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二)主要任务

——学历提高培训。按照《*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各级教育部门要认真做好培训规划,争取到*年,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中学教师达到30%,具有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达到50%,具有大专学历的幼儿园教师达到80%。

——新任教师培训和职务培训,继续执行《*市中小学教师进修暂行规定》。新任教师培训的培训内容包括师德教育、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案例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政策法规等。培训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转为正式教师。全体教师必须参加以5年为周期(*—2008年)、每年60学时的职务培训。职务培训必须把师德教育贯彻全过程,把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核心内容,强化外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校长、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必须参加300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持证上岗;每5年必须参加240学时的提高培训。*年起,全市统筹实施“海外培训计划”,校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以海外培训为主,学习中西方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到国外中小学挂职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带动和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依托国内名牌师范院校开展国内培训。

——培训教师的培训。对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专任教师及管理人员实施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培训。培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提高教育管理能力,深入了解中小学教育实际,熟悉和掌握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规律,提高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水平。

二、深化体制改革,以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为指导,构建纵向分工合理,横向贯通的继续教育网络

(一)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全市公办、民办中学教师的职务培训、新任教师培训、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各级培训基地培训教师培训、中层干部培训;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本区公办、民办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职务培训、新任教师培训、区级骨干教师培训、中层干部培训;各中小学校主要负责组织校本培训,并协助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教师学历教育由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需要纳入继续教育学时管理的,由市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二)实施海外培训,加快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步伐。争取5年内完成优秀校长(含各级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的海外培训任务。

(三)加强校本培训。教师职务培训中的校本培训调整为20学时;骨干教师培训中的校本培训调整为30学时;新任教师培训的校本培训调整为60学时。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学校校本培训能力评价。通过评价的学校可自行组织校本培训,并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未通过评价的学校,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其他具备条件的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市、区、校要加强校本培训课程设置、校本培训活动、校本培训结果等方面的管理,切实发挥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基地作用。

(四)加强继续教育机构与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和高校的合作,努力构建“研培合一”的新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合作,教育科研部门负责将重大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开发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加强教学过程合作,科研人员要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总结、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促使理论与实践、继续教育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指导中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接受培训,在培训中学习研究;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更新知识,培养、提高教师研究能力。

三、不断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和办学机构,建立一批示范性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

(一)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管理市级培训经费、组织制定和实施全市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管理制度、组织开发和评审继续教育课程、组织全市教师继续教育证书验印及继续教育评估监督和检查总结工作。

(二)海外培训遵循“统一规划,两级管理”的原则。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海外培训总体规划、培训计划、安排年度培训任务、遴选人员、鉴定培训成绩、协调境内外事务、落实培训经费、监督培训经费的使用情况等相关工作。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所辖学校的报名、资格初审,落实区所承担的经费,督促所辖学校(单位)落实所承担经费,保证所辖学校和单位推荐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各区应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02〕3号)的要求,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设置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建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区教师继续教育机构按照分工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并建设成为本区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培训、研究和服务中心;教师教育政策咨询和指导中心;为教师研修学习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设备和资源等良好环境,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辅导和帮助教师开展自主学习。

(四)鼓励高校积极参与教师继续教育。本市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学校参与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功能,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做出贡献。要加强与国内外名牌师范大学的合作,在国内外建设一批高层次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对参与教师继续教育的高校,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采取项目资助的办法给予经费补贴。

(五)加强示范性培训基地建设。市教育行政部门拟建立部级教师继续教育示范基地。鼓励区教师继续教育基地按照部级区级基地标准建设,对具备条件,且区教育行政部门有创建经费投入的,市教育行政部门按照1∶1的比例给予建设补贴。

四、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一)优化课程设置,借鉴国内外教师继续教育先进课程理念,引进一批优秀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适度扩大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放程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课程开发;制定继续教育课程认定制度,面向全市进行部分课程招标。通过独立开发或合作开发等方式,构建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二)教师继续教育职务培训每年60学时。其中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校本培训学时计入总学时,其他经市、区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按管理权限批准开设的课程,计入总学时;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科研、指导年轻教师、制作课件、撰写论文论著、开设继续教育课程等工作可折算为继续教育学时,每年的折算学时不得超过30学时。担任继续教育的授课教师或教师参加学历培训和高一层次学历培训的,可免修当年的继续教育学时。教师参加经批准纳入市继续教育网上课程学习的,考核合格后可计入学时。参加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海外培训的教师,免修3年继续教育学时。

(三)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实施证书验印制度,具体工作由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师的继续教育考核成绩及学时数作为其年度考核、评优、职务晋级、聘任的必备条件。市、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将教师继续教育指标纳入市、区教育督导和学校等级评估内容。

(四)全面开展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全市统筹安排分阶段展开教师全员培训。培训内容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各学科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为重点。培训模式和组织形式应多样化,提倡参与式培训,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采用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

(五)加快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将继续教育网络建设纳入市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强市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大学师范学院等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链接各区继续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国内外各高校的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教师个别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五、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一)保证财政经费投入,加强经费统筹力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由市、区财政按深府〔*〕194号文件的规定拨付,其中市、区培训经费的60%分别由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40%划拨给学校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每年各级继续教育机构向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提交办学计划和经费预算,经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拨付。

教师海外培训经费采取分级分类承担的办法。按5∶3∶2的比例进行分摊,其中市教育局负责50%,出国人员所在区负责30%,个人负责20%。市级经费在教育附加费中列支,学校经费从每年市区两级财政拨付的职工教育费中列支,个人经费由出国人员自支,个人有困难的可向学校申请减免。民办学校教师海外培训经费全部由学校自行解决。

多渠道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经费标准参照公办学校教师培训经费标准执行,市、区教育部门将在教师培训经费中予以一定的支持(具体办法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师范继续教育基地篇(3)

中图分类号:C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101―03

当前,西部地方高校在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服务中,既有严峻的挑战,又有良好的机遇。一方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心已由学历补偿教育转变学历提升和岗位培训,标志着学历达标任务基本完成,地方高校在中小学教师职后学历教育中的招生人数必然大幅度减少,服务功能的结构性调整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和功能受到高度关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已准确锁定专业化发展方向,更强调从教育教学过程实践出发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而地方高校面向所在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办学,体验和观照中小学教学实践更为直接与便捷,素有密切联系中小学教学实践的优良传统,当地不少中小学校本身就是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的教育实习基地,这就构成了地方高校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专业化发展服务的客观基础。地方高校适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趋势、新特点、新要求,调整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服务的策略,建构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满足地方基础教育和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机制,是其强化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服务功能的可行选择。

一、主动适应。强化链接,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共同体建设

1.瞄准政府导向,实现同频思维。政府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代表了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把握政府需要导向,是地方高校适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节奏和需求的前提。国家于1993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将教师继续教育纳入法制化程序和法制化轨道,对大规模教师学历进修行动助力巨大,地方高校在这一社会行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在职培训学习已形成制度。进入新世纪后,中小学先后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同时展开了大规模教师培训工作。2010年国家又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国家培训计划”,启动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政府行为是自上而下的统一行动,国家每一教育改革战略实施,每一教师培训项目启动,各级地方政府必出台相应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地方高校只有与之同频思维,主动适应,方可获准承担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一是根据教育改革或教师培训项目内涵、要求,有针对性地策划培训课题,编制培训菜单,列示支撑条件和实证材料,提交给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学校以供选择(相当于投标竞标),争取进入地方教师培训计划实施主体序列。二是与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共同论证、研究、制定项目策划方案,编制国家和省级培训计划项目申报材料,扩大当地中小学教师培训获得国家和省级项目支持的力度。

2.强化咨询服务,促进思维同一。建构共同体的实现,关键在于地方高校、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等三维关系的合意度。强化咨询服务,可以使三维关系各方形成同向思维,达成共识,增强合意性。一是教师继续教育已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验不断深化,取得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为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世界各国和我国各地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创新探索,创造了不少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对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组织效率和培训质量,推进教师全面专业化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地方高校主动积极向地方政府教育专管部门及中小学校反馈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成果和先进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综合与探索,提出定向性的意见和建议,使之在策划、组织、管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有更多借鉴和参照,起到全面优化的作用。二是强化对中小学教学实践和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调查与研究,弄清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教学和教师职后学习存在的问题,作出深入具体的客观描述,并进行综合研究,特别是派遣专家学者驻校近距离观照中小学教学的过程和细节,提出切合实际的专业化发展方案,为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及中小学校分类灵活制订教师培训计划、进行培训管理和评价提供第一手资料,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共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形成联合行动的长效机制。教师教育是永恒的事业,不能没有基地。基地是共同体的平台,机制是链接的保障。首先,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要以地方高校为依托,与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中小学校、市县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充分协商和论证,签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合作协议、培训基地共建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责任,细化各自的工作内容,形成共同参与、共同管理。一体化运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机制,改变传统培训中“供求”双方工作分离的问题,从而焊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共同体的链条。其次,建章立制,规范基地建设和教师培训管理程序,制定包括领导机制(如“地方高校与地方教育局及中小学校联席会议制度等”)、培训组织(如“培训项目计划管理办法”、“培训项目申报管理办理办法”等)、培训教学管理(如“培训教学模块论证与审批办法”、“培训教师聘用办法”、“培训教材及讲义审查办法”等)、学员管理(如“学员纪律管理制度”、“学分管理办法”、“培训成绩考评办法”等)在内的制度,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增强教师继续教育共同体的运行效率。最后,制定培训教学督导与质量评价措施,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当地政府教育督导室和地方高校教学督导室的职责序列,强化培训教学质量监控力度,提高教师培训教学的效果。

二、理顺关系,调整机制,建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服务支撑系统

1.整合教学院系办学功能,强化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智能支持。现代教师职后教育是综合的多元的,・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教学培训能力和资源调整能力又十分有限,很难适应教师职后教育专业化的需要,将教学院系纳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或者说是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纳人教学院系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完善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服务的智能体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是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人教学院系目标考核和教师岗位目标考核系列,实行同工同酬,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工作,建立中小学教师培训师资遴选培养制度,制定培训教师岗位职责标准,通过定向资质管理来保持“培训者”角色的稳定性,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向培训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是强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结合师范类专业教材教法研究,组建科研团队,下达科研任务,划拨科研经费,从当地中小学教学实际出发选题立项,实行目标管理,建立配套科研机制,为建构与优化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就科研方向的选择而言,地方高校应坚持地方性实践性的特色,以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细节和教学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证研究为切入点,合理规划,真正实现科学研究与培训教学的有机融合与互动。

2.探索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建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联动机制。教师教育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职前培养即师范教育,职后培训即继续教育。师范教育在校学生是教师职业的“后备部队”,教育教学实习是他们必需的职业训练课,实行“顶岗实习一置换培训”,发挥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交互作用溉可强化师范生教育教学实习的效果,又可有效解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工学矛盾的问题。一是要探索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按照教师职业专业化要求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教学计划。强化职业素质、教育教学实践技术和能力训练,使其通过学校教育缩小与职业教师在教育教学执行力方面的差距,基本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岗位能力要求。这是顶岗后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前提。二是建立项岗实习师范生考核选拔制度,制定考核选拔标准,合格者顶岗,不合格者不顶岗。可将师范生教育实习分为两个阶段,时间上不作明确规定,以中小学校和被置换教师评价基本合格为准。第一阶段为适应期与考察期,实习生承担部分教育教学任务,在被置换教师指导下开展实习,锻炼教育教学的执行力,接受全面考验和考察。第二阶段为顶岗实习期,在经过中小学校和被置换教师联合进行严格综合考核评价,被批准接替被置换教师的工作,独立实施教育教学。这样做,接收顶岗实习的学校放心,被置换的教师参加集中培训学习也安心。三是统筹协调,合理安排置换培训的时机和时间,既要避开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段,也要把握好顶岗实习与置换培训的时间差,在不影响中小学校整体工作安排和保证实习生教育教学执行力扎实训练的前提下,适时组织中小学教师集中培训。四是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地方高校与接收实习学校共同协调,加强对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溢制和指导,形成顶岗实习后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机制。

3.加强培训后服务体系建设,延展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服务功能。限于人力物力财力,也受价值观念影响,一般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多数采取“项目终结式”体制,培训后服务停留在培训信息登录、学分转换、档案建立、证书颁发的形式性层面上。地方高校应当将培训后服务延伸到受训教师对培训内容进行内化、应用的层面上,因为这样才能够强化培训的效果,拓展培训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一是建设中小学教师培训后服务网站,为培训受体提供互动对话平台,就培训内容在实践中应用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咨询,与专家教授进行研讨,促进培训成果向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转化,促进培训学习转化为教育教学执行力。二是建立师范教育教学案例资讯平台,由专家教授对案例进行分析评说,提出参照建议,指出应注意事项,给教师创造培训后自主学习的条件,使之把继续教育学习“继续”下去,保持学习的连贯性、连续性和发展性。三是建立培训受体教学实践诊断反思服务机制,由培训受体自己写出教学实践总结与反思报告,由专家学者评析并给出建设性“处方”。必要时专家学者可以选择个案深入学校直接观照培训的教育教学实施环节和细节,与培训受体共同进行现场“会诊”,并进行录像上传网站,供其他培训受体参照和借鉴。

师范继续教育基地篇(4)

2.青年教师规范化培训青年教师规范化培训指在完成本科教育或研究生教育之后再到取得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期间所进行的培训。这一阶段的培训,以教师基本岗位履职需求为引领,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与基本方法为主要内容,以掌握岗位基本功为核心,突出教学基本功和科研基本功培训,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为期一至两年的规范化培训,使新进入教师队伍的人员在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本学科的专业理论与专业外语、教学基本功和科研基本功、学生管理与辅导能力等方面接受系统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素质与基本功,培养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

3.继续职业教育继续职业教育则是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之后延续后续教师职业生涯的,以及时更新和补充知识、不断拓展和提高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和培训。继续职业教育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为主要内容,涵盖师德教育、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教育培训等四个方面,使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到持续性的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继续职业教育培训方式为校内教育与校外培养相结合、个体自学与集体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中长期进修相结合,同时运行校、院、系三级分层实施的模式。即学校层面进行通用知识与技能的继续教育,学院结合本学院的工作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活动,学系根据本学科建设实际和个人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安排个性化的继续教育方案。使全校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取得的成效及相关思考

我校青年教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开始实施,现已形成成熟的工作机制,也积累了许多经验。经过青年教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师,如今都成为各学系的学术骨干、学科骨干。2010-2012年,经“学评教”分数评估,有96%以上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被学生评优,反映出青年教师规范化培训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但同时规范化培训工作仍有一些问题需要通过细化过程管理加以改进。一是要注意规范化培训与教学工作规律、与科研工作规律相呼应,循序渐进地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基本功;二是考核工作要严格遵守工作程序、严格把握考核标准,确保培训质量。

师范继续教育基地篇(5)

作者简介:段广河(1966-),男,河北永清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与教学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编号:10100007)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110-02

一、卫生职业院校的特点

我国现阶段医学学历教育机构从层次上分主要有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和中等卫生职业教育。通常所说的卫生职业教育即指卫生类高职院校和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举办的医学相关类教育。

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关于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2002]14号)中,对卫生职业教育有着明确的办学要求。文件指出,卫生职业院校主要举办相关医学类及药学类专业,以培养医学技术辅助医疗和药学专门人才为主,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1]据此,我们可以确定卫生职业院校具有以下特点:

(一)基本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为基层卫生工作岗位培养实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二)生源特点:中职学校面向初中毕业生,高职院校面向高中毕业生。

(三)人才培养目标:辅助医疗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四)举办专业:护理、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医学相关类专业和药学专业。

(五)就业岗位:面向城市社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药厂等基层卫生工作岗位。

(六)教学重点:以实践性培养为主,理论知识遵循必需、够用原则,强调技能操作。

(一)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何为教师素质?《教育大词典》定义为“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2]而不同研究者由于关注点的不同,对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不同的阐述。谢安邦等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把关于教师素质的认识统一为五个方面,即: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知识、能力、教师的个性品质或人格特质。[3]教育理念是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信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对教师素质的首要要求。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遵守的职业规范,既是刚性要求,更是需要由心而发的一种心理需要,进而通过持续地、自觉地外在行为得以表现。教师的知识素质是教师胜任岗位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指标。概括来说,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识知识指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常识,这是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广度要求;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这是对教师知识结构的精度要求。能力是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观条件。谢安邦等认为,教师应具备6种能力,即了解学生的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交际能力、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4]教师的人格魅力或个性特质与教学效果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妙不可言的沟通桥梁。一名懂得如何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接近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教师无疑是受学生欢迎的。

综合各家所言,我们认为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职业道德、专业素质、教育理论、身心素质、个性品质。

根据卫生职业院校的基本定位和办学特点,对教师素质必然有一些不同于一般学校的特殊要求。简单地说,就是要求教师着重做好三个角色,即领航员、运动员和教练员。做领航员,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了解卫生职业教育的特点、方针政策、培养目标,对学生从学校到市场的途径有清晰的路线图,对学生要经过的急流险滩有充分的估计和应对措施,指导学生做好思想的、心理的和技术的各种准备,从而实现顺利到达的最终目标。做运动员,就是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学生会做的,教师首先必须会做,要求学生能做的,教师首先要能做,既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技服人,这是不同于一般院校的显著差别和对教师的特殊要求。正在开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也正是基于此。做教练员,就是要求教师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要想把严谨繁杂的医学知识顺利地传授给学生,使其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的。如何让学生乐学、勤学、真学,是每一名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必须不断钻研的基本功、常态拳,因为我们的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人的生命和健康。

三、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卫生职业院校的定位、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要求和卫生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等诸多因素来看,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既是客观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从世界教育发展历史来看,继续教育是满足这一要求的始终有效而非常重要的途径,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更显突出。

(一)工学矛盾突出

目前卫生职业院校的教师可以分为三类,即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和兼课教师。简单说,专任教师是指在编的专门从事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兼职教师是学校根据教学需要从校外聘请的行业内专门人员,主要担当学生技能训练和岗位实训任务的教师;兼课教师是指校内在编从事其他岗位的人员,具有教师资格,承担部分教学任务的教师。

对于专任教师来说,由于授课任务繁重,加上个人家庭、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没有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对于兼课教师来说,由于本来就是偏重于行政工作,兼课往往是一时之需,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本人意愿来说,也缺少参加继续教育的热情;而兼职教师本来就不属于校内在编人员,学校根本无法硬性要求其参加继续教育,同时医学院校聘请的兼职教师大多数来自医疗机构,其本职工作就很繁忙,即便有参加继续教育的热情,从时间上也无法得到保证。

(二)继续教育内容存在空白

就专任教师来说,按照教授学科的不同,可以归结为三类,即文化课教师、医学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文化课教师主要教授诸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德育等内容,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这些教师一般都毕业于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换句话说就是非医学类院校。因此,文化课教师在教授专业内容上没有问题。但是作为卫生职业院校,如何使素质教育围绕卫生职业教育的要求而开展,围绕卫生岗位要求来有所侧重,对于文化课教师来说就有了新的要求。而针对文化课教育服务于卫生岗位需求设置的专业性培训存在空白。现在文化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只是泛泛的一般内容,除了教育学、心理学、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和专业的培训以外,缺少联系医学教育的衔接性培训、对标性培训。

对于医学基础课教师而言,大多数毕业于医学院校,参加工作后即开始从事医学基础教育。这一类教师缺乏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但是从目前举办的继续教育可以得到弥补。而长期的医学基础教育工作,使得他们本来就不是很牢固扎实的临床一线知识和技能逐渐淡化、削弱,这对于直接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的教学工作来说,无疑会带来很大影响。不了解专业需求,基础就无从打起,很难避免老师教的学生用不上,专业课需要的基础没有帮助学生打牢靠。医学基础课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也面临两难的选择。去医疗机构参加培训,人家不愿意接收,因为你不能从事一线工作,不对口;去医学院校接受继续教育,只能在教授的专业上有所进步,也不能对接真正的专业需求。现在的办法只能是教师自学,主动联系临床、联系专业,而缺乏专业地、规范地指导。

就专业课教师来说,既包括专任教师,也包括兼职教师。排除工学矛盾的影响,专业课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内容也不能得到满足。由于卫生职业院校举办的专业往往是根据市场需求而设置的,很多专业具有新颖性、开创性和独特性。不但对于卫生职业院校来说具有挑战,就是对于高等医学院校来说,也是崭新新的课题,基础研究工作往往滞后于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专任教师所需要的是医学相关技术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无法从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得到满足,更不能从一线医疗机构得到满足。

(三)继续教育模式和途径单一

继续教育的分类方法很多,这里不一一阐述,只从题目需要的范围简要区分。从范围上分,包括全员培训和个别教育。全员培训更像是一场运动,覆盖全体教师,主要是像教育学、心理学、创新教育、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覆盖范围广,但是缺少针对性和专业性。个别教育包括针对主要教师群体的继续教育以及教师个人的学历提高等教育内容,虽然针对性强了,但是覆盖面又缩小,难以达到整体提高的效果。从层次上分,包括部级教育、省级教育、地方教育和校本培训教育。校本培训教育权威性和实际效果性较差,其他三类覆盖面小。

现有模式和途径主要的弊端是相互之间缺乏衔接性,各自独立,形不成体系,导致最终效果差强人意。

(四)保障机制、管理体制不健全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不仅仅是卫生职业教育院校,包括其他院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都存在很大差距。[5]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这项工作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因此也就缺乏有力的保障机制,更缺少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比如对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期间的待遇问题怎么解决,如何保证每一名教师都有机会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后期如何管理和监督,如何评价继续教育工作等等。

四、对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制度保障

各级教育主管领导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必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特别是对于卫生职业院校来说,由于其培养的毕业生直接为医疗卫生服务,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而教师作为育人的核心力量,其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建立有利于教师成长进步的保障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解决好教师关心的问题,让教师乐于参加继续教育,变硬性要求为主动参与。其次要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条件、要求、待遇、计划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切实解决好工学矛盾,使继续教育工作不但人人愿意参加,而且能保证实际效果,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纳入整体教学工作的序列,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给点“特殊待遇”

要“特殊待遇”是因为社会对卫生职业院校有“特殊要求”。由于卫生职业院校的有着与其他类别的院校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上的对待理应给些“特殊待遇”。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整合资源,建立有针对性的培训机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举办专业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大同小异,所以他们的教师继续教育一大部分完全可以在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得到满足。可以根据地域性、专业对口性等划定归属范围,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定期培训,计划培养。但前提是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必须能够满足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要求。

高职类卫生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如何得到满足呢?我们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1)与师范类院校“联姻”。根据卫生职业院校的生源特点和素质水平,加强与师范类院校的合作,强化和提高全体教师的育人手段、育人方法、育人技术,建立定期联系制度,把学到的理论用于教学实际的同时,也把实际效果及时反馈,适时调整育人策略,形成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连续性、有因果性的卫生职业人才素质教育长效机制;(2)与专业对口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联姻”。此举主要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非专业课教师主要和高校结对子,专业课教师主要和医疗机构结对子。要建立定期、长期的培训培养机制,让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能够随时进修学习,灵活选择进修时间和进修内容。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有专人负责和学校的联系,提前确定培训内容,安排师资、场地及有关设施,保证教师随到随学,学有所成。初期可能会有难度,但是作为卫生职业院校来说,教师进修需求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坚持下来就能形成比较完善的学习计划和培训计划;(3)与行业机构合作,开展针对新办专业的基础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由于社会需求,会不断诞生新的卫生服务职业,高职院校也会适时举办新的专业。这就要求在师资力量上不断加强建设,以适应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行业内机构具有研究实力强、眼界开阔等优势,与他们加强合作,对于新办专业的师资培训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医学继续教育专门组织机构。为了保证继续教育的有序开展,前后贯通,上下衔接,有必要成立相应的类似于“中介”的组织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搭建供需双方的桥梁和纽带,互通有无,同时对继续教育工作进行整体协调,加强日常管理,深入研究和推进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把断档的地方连接起来,把空白的地方弥补过来,把有效的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供需双方的互利共赢。逐渐淡化继续教育的行政干预,建立供求平衡的继续教育市场机制。

参考文献:

[1]邓步华.刘静.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关系及发展定位[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8):36-37.

师范继续教育基地篇(6)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服务辽宁,与政府部门联合建立培训基地

自“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学校充分发挥其办学优势和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辽宁,由政府部门批准建立及建设了以下4个基地(中心):一是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二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国家开源软件辽宁师资培训中心”;三是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的“辽宁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四是辽宁省教育厅批准的“辽宁省中职、高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以上4个培训基地(中心)都已相继开展了10期培训工作,且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高校继续教育服务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1.完成了项目的拟定任务,取得了预期成果

对于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建设,学校抽出具有高级职称、高学历、继续教育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团队,根据“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要求,全力以赴投入到项目的建设与研究中去。目前已完成了学校“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提出的各项任务,取得了预期成果。

相继开展了高校继续教育服务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学历继续教育衔接与沟通模式研究、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开放式远程服务平台设计与建设。课题理论研究成果为:

1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研究报告;5篇论文,其中已有4篇在国家核心期刊或部级学术类重点期刊上发表;5个可推广的案例;2个联合培训基地经验交流材料。

2.社会效益

沈阳理工大学“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推进了学校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建立起了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办学体制;建立起了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学历继续教育的衔接、沟通办学模式;建立起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构建了质量保障体系;探索性建立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平台。上述工作的开展以及取得的工作成果,将为其他院校继续教育探索终身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发挥示范作用。基地的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国家开源软件辽宁师资培训中心”培训工作

2012年3月,学校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开源软件(辽宁)师资培训中心”并授牌。

主管校长及继续教育学院领导带领职工认真学习、研究,提高了对推广开源软件目的的认识,并承担起国家开源软件辽宁省师资的培训工作。在做了详细的培训需求调研之后,学校制定了周密的培训计划,组织了强有力的培训团队和师资,展开培训工作。2012年4月、5月举办了两期师资培训,受培训的教师达187人,95%的受训教师,获得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鉴定中心颁发的开源软件“双师证”。

(三)辽宁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培训工作

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为了深入实施全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搭建好公共服务平台,2013年省级高级研修项目围绕知识更新工程确定了7个重点领域,省人保厅在90多个申报的选题中遴选确定了20个省级高级研修项目。

沈阳理工大学承担的“沈阳国际软件园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是20个被遴选确定的项目之一,沈阳国际软件园200多家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百余人参加了培训。

学校科学合理地设计培训计划和课程,认真制定培训方案,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突出培训重点,体现培训特色,研究出了一套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和内容。为搞好培训工作,学校聘请在全国有知名度的行业专家及学校知名教授,讲授面向服务架构SOA、新一代信息产业的产业升级、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战略、未来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四)辽宁省中职、高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培训工作

1.研究制定培养方案,设计、精选培训内容,选聘高水平师资

学校深入细致地调研和分析,了解当前中、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实训等方面的需求,根据需求开设培训项目。学校为省中、高职骨干教师开设了机械、模具、汽车、三维软件UGnx、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等培训项目,这些项目都是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专业及学科,也是中、高职院校教学需求。认真研究制定培养方案,设计和精选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重点,体现职业教育培训特色,突出案例教学,选聘高水平的知名教授授课,选聘有影响的行业专家作讲座,选择有典型代表性的企业安排学员的实际操作训练。切实帮助学员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创新培训模式和方法,紧密结合学员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实施新课程中最关注的前沿问题和实际问题,努力做到让学员在学习及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迎刃而解。

2.培训成果

自2012年7月至今,学校培训基地为辽宁省培训了中职、高职骨干教师300余人。一些项目由于课程安排得好,教师教学效果好,学员都慕名而来。

通过教育专家和行业专家的共同授课与培训,使中、高职骨干教师开阔了教育视野,拓宽了知识面,获得了新知识,明确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了解了本专业教学现状、发展趋势及创新技术,提高了学员本专业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完成了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培养了学员继续学习和教育创新的能力,掌握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五)校企合作新建了三个继续教育实践实训基地

1.与辽宁巨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建立了实践实训基地

辽宁巨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模具生产为特色,拥有各种设备齐全的模具生产加工系统,拥有相当数量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可以为院校和社会培训提供良好的实训平台。2012年1月双方签约之后,该公司成为沈阳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培养了四期模具、机械等各类专门人才。

2.与中科院沈阳计算所签约建立了数控实践实训基地

2012年2月,该数控实践实训基地签约建立。中科院沈阳计算所拥有部级的数控培训中心。2013年11月中、高职骨干教师将在此实践实训基地进行中、长期顶岗实训。

3.与沈阳金杯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建立了实践实训基地

2012年2月学校与沈阳金杯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建立了实践实训基地。2012年11月~12月国家培训项目,中、高职骨干教师到该基地顶岗实训两个月。

学员们深入生产实际,加强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会及时处理和解决现场发生的实际问题,收获很大,实践实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与辽宁科华开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合作

辽宁科华开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是专门推广开源软件及LUPA项目培训的技术支持公司。与该公司合作,培训IT专业学生,使其成为更好地适应未来“云计算”时代变革的信息技术人才,为辽宁省“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

(七)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开源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测评试点单位并授牌

2012年3月,学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开源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测评试点单位并授牌。

(八)承担国家培训项目,组织中、高职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中、长期顶岗实训

学校承担了国家培训项目,组织中、高职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中、长期顶岗实训。2012年已经开展了一期两个月的实训,培训中、高职骨干教师21人。2013年11月还将承担国家培训任务28人,为期两个月。

(九)开展短期液压技术培训项目

2012年9月,学校“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为沈阳金杯江森自控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开展了短期液压技术培训项目,培训专业人员25人。

(十)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培训项目

学校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已经调研了几个专业,正在开展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金融体系与资本市场高级研修班、中国光大银行培训项目,招生工作正在进行中。

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沟通与衔接的探索与实践

(一)非学历培训机构合作单位的选择

为了能培养学生不仅有成人本、专科文化水平,还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学校选择具备良好的办学资质、能够给学生提供品牌行业培训资格证书的社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办学。培训机构具有较好师资队伍、较好实训条件、较强培训能力。培训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的培养,培训结束时,成绩合格的学生可以获得品牌行业培训资格证书。

(二)招生工作及培养目标

面向社会,由学校和培训机构联合招收培训学生,除了参加培训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学生达到录取分数线的,由辽宁省招考办录取,学生在学校既完成成人学历教育,又完成专业技能培训,毕业后真正成为服务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计划及培养模式

由学校完成成人本、专科基础教学工作,培训机构完成技能培训工作的教育培养模式,简称“学历+技能”培养模式。

“学历+技能”的培养计划是以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计划为基础,在聘请校内外专家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的,体现了完整的本、专科教育教学计划,并加强了实践实训内容。

(四)培养成果

“学历+技能”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既完成了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学习计划,又熟练掌握了一门技能,获得了品牌行业培训资格证书,同时,他们到岗位工作时能够独挡一面,受到用工单位和企业的肯定和欢迎。目前,已招收了五届学生,合计900余人。前三届毕业生已经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全部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这种办学模式深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好评和欢迎。

四、为兵工行业服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依据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面向兵工行业,根据企业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兵工特色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目标,以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为兵工行业培养了大批一线专门人才,为兵工行业和兵工院所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骨干和研究人员,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合作单位

学校继续教育学院深入兵工行业调研,了解需求。根据调研情况,学校选择了123、5503、5553、375、724等军工企业进行联合办学。

(二)创新办学模式

学校充分发挥兵工特色的办学优势,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放在兵工行业发展和国防事业建设需要大批具有新知识、新文化、业务技术精湛、勇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层面,紧密结合军工企业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与军工企业联合开发急需的、受学员欢迎的军工专业。

(三)教学计划的制定

与军工企业合作办学的培养计划是在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聘请军工企业的专家与学校教授广泛研讨、论证的基础上产生的。把军工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与成人教育教学计划融合到一起,经过改革、创新,服务兵工,主要是为军工企业开设机械专业特种加工、特种化工专业的火炸药等方向培训。

(四)培养规模及社会效益

学校继续教育学院与军工企业联合办学,开设军工企业亟需的专业,为我国军工企业的发展培养了专门人才。近几年共为这些军工企业培养人才近千人。这些学员满足军工企业的需求,在企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五、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开放式远程服务平台设计与建设

师范继续教育基地篇(7)

我校是一所有百年悠久历史的高等学府,2001年教育部批准我校成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学校之一,学校陆续投入了数仟万元用于网络教育学院技术设施及资源建设。教育部领导、网络教育专家、福建省委领导、省教育厅领导及主管部门,兄弟院校、各市、县(区)教育部门领导,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等都专门来我校参观指导,给予了很高评价。福建省教育厅针对各市、县教师培训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较为薄弱,还不能有效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状况,为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与效益,教育厅组织专人对我校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的技术条件和资源建设进行评估,认为我校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资源、远程网络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备面向全省中小学教师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远程培训条件。为此,教育厅在2003年工作要点中提出:“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和培训手段,依托福建师大等有条件的学校和市、县、区教师培训机构建立起覆盖全省的远程教育师资培训的网络。

(一)建立“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中心”

福建省教育厅在《关于建立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网络的意见》(闽教师[2003121号)中,决定依托福建师大成立“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中心”(下称“中心”),挂靠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心的任务是依托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技术及资源优势,整合全国优秀的教育资源,按照教育部2003-2007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和教师资格认证课程培训,使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中心的职责是认真贯彻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现代远程教育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方针、政策和规定;落实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规划,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负责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对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基地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以及辅导教师、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二)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平台和高水平高质量的网络教育资源

资源建设直接关系到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为此“中心”采取一系列措施,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网络教育资源。在充分挖掘和利用福建师范大学现有教育资源和信息资源基础上,还积极从省内外知名的高校、教育科研、教学研究、电化教育等机构,引进远程培训优秀资源。同时还聘请省内外知名的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专家、教授作为中心顾问,指导教师远程教育工作。

“中心”现已成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培训中心全国IT&AT工程远程培训基地、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示范学校。为中心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

学校成立“福建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和教学相结合,探索并初步形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体系。开展远程培训的实验工作,建立继续教育实验校(点),通过科研立项等方式进行应用性科研与实验,及时总结经验与成果加以推广,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基地”

为有利于提高远程培训的质量,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就地或就近参加培训,有利于调动原有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及工作的连续性。福建省教育厅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基地设在各市、县(区)进修院校或有关承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高等学校。

培训基地执行“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中心”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省教育厅和中心的工作部署及要求,组织安排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保证远程培训信息化设备的正常运转达,做好学员学习辅导和服务工作;承担培训中心下达的各类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的教学管理工作;负责各类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班学员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保护有关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防止非法使用;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中心的检查和评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基地必须经过严格审批。根据教育部办公厅相关文件的精神,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市、县(区)教师培训机构等单位,可申请作为培训基地,应填写《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基地申报表》,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估合格后,经教育厅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方可作为培训基地。同时根据开展远程培训的需要,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基地严格按照《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基地信息化设备标准》(闽教师[20()3121号)要求来做好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技术设施建设。

在管理上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02]1号)精神,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远程培训的管理办法,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基地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开展远程培训所需要的上机环境、技术支持、资源建设、学生管理、考务管理等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师范继续教育基地篇(8)

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能够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没有科研能力,就永远不会成为高水平的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中学教师的素质,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教育科研工作与实际教学工作相联系,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教育科研活动与实际教学活动相结合,能够将科研中的新方法,新观念与教学结合,这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但目前中学教师研究能力缺失,下面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中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缺失的分析

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来源于教师教育机构的教育培养。一般地,教师教育机构可分为职前教育机构和职后教育机构两类。其中,职前教育机构主要指师范院校,职后教育机构种类较多,有教育学院、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机构、中学自身设立的教师发展学校或校本培训机构等。在这两类教育机构中,职前教育机构的任务主要是为培养未来教师打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职后教育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更新教师的知识和提高教师的能力。这两类教师教育机构对教师教育能力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有这两类教育机构来对教师进行教育,按理说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能满足教育发展需要。

但在现实中,为什么又表现出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缺失呢?下面从两类教育机构加以分析。

(一)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师范性不突出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师范院校的培养。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较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研究能力素养作支撑。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范教育未能很好地突出师范性,这是我国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我们都知道,教师专业有“双专业”的特点,所以我国的师范院校一般都采用“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专业课程”的模式来对师范生进行教师教育。用这种教育模式来对师范生进行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师范生既要精通学科专业,也要通晓教育学科专业。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要突出教师“双专业”的特点,必须在这两类不同的学科中寻找均衡。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学科专业课程相比之下是一边倒的。具体表现在教育学科专业课程仅占总课时的7%~11%,学科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占总课时的89%~93%,这种一边倒的课程体系决定了我国师范院校所培养的教师是“知识型”而非“研究型”或“专家型”。在我国一千多万教师中,“教书匠”型的教师多而“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少,这跟我国师范院校长期以来的教师教育模式是不无关系的。此外,在我国现行的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模式中不能突出教师专业特点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学科课程的结构单一,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学科教育学)一统天下。教育学科的课时少,课程结构单一,要突出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很难的。

(二)教师资格培训质量没保证

教师职业是一个巨大的就业市场,为了缓解就业的压力,同时也能把一些非师范类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我国在近几年打开了教师就业市场,让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有机会竞争教师岗位。考虑到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欲到教师行业就业,在职前必须接受“师范性”的专业培训。于是各级教师资格培训应运而生,培训的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职业道德等。从表面上看,这些培训是重视教师专业特性的表现,但就其实质而言,一些地方的教师资格培训的质量很难保证。原因有三:(1)不规范。举办这些资格培训的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这些部门举办的这些资格证培训班(或岗前培训班)确实是为择业者获得教师资格证提供了方便。但由于求职人数较多,举办者为了获得更多的效益,对求职者是来者不拒,报名的人越多越好,只要报了名、交了费,到大礼堂里参加了“培训”,接受了“考试”,最后几乎都得结业,并顺利获得教师资格证。(2)时间短。从培训的时间而言,这些教师资格培训时间长则一个月,短则一、二个星期,在短短的时间里所进行的专业培训,很难保证他们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3)与师范教育脱节。师范院校虽然能培养教师,但是无权发教师资格证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为了获得教师资格证,还必须接受“培训”,甚至学了四年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还要接受这些所谓的岗前培训。可见,这些岗前教师资格培训,貌似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视,实为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亵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大学里接受了3~4年的“渗透式”的教师教育能力训练还显能力缺失,这种培训能对求职者的教师教育能力提高有多少帮助,确实值得怀疑。

(三)在职教师专业培训良莠不齐

近几年,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国家制订了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这是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重大举措。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江苏等地,实行学分制,不少中学与师范院校联合成立教师发展学校,这些措施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实施的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由此看来,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机制,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教育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大部分中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缺失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提高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对策

既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凸显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缺失,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应突出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必须对职前的师范教育和职后的教师教育机制进行改革。“就师资培育的过程而言,师范院校不能只限于职前培训的任务,而必须以其教育研究为基础,并强化职前教育、实习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衔接”,只有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才能更好地培养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一)突出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师范教育改革

师范教育要突出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就必须从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所应具备的条件入手进行教育改革。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养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扎实的教育专业理论、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师范教育改革应从这三个方面着手。(1)充实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扎实的教育专业理论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基础,没有扎实的教育理论作支撑,教育研究无疑是纸上谈兵,教育研究也就无从谈起。当前我国师范教育虽开设有教育理论课,但这些教育专业理论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据有关的资料显示,在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形成比例中,大学前的教育占18.18%,大学期间占11.11%,而职后却占70.7l%。可见传统的师范教育对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如此小。(2)切实抓好教育实践师范教育是为师范生未来从事教育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对师范生进行教育实践锻炼对师范生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对于师范生而言,要使自己成为一名专业教师,仅有理论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扎实的实践知识。“教师会教书的条件之一是知识,其中不仅有理论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实践性知识比理论知识更重要。(3)关注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是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发展的基石,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师范生从业后的教育研究能力不可能得到发展。众所周知,我国培养的人才到了大学以后表现出明显的后劲不足,我们因此常常指责基础教育出了问题。但是,我们都十分清楚,相当一部分中学教师是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如果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的素质都很高,他们毕业后在教师工作岗位上能关注他们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可缓解所培养的人才的“后劲不足”的问题。教师职业的发展主要是职后的发展,职前教育只是为职后的专业发展做准备。所以师范院校除了要关注师范生的专业理论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外,这种“亡羊补牢”式的师范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师范院校要培养学生持续的发展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认知,这是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大学里,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应重点在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反思、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探究、学会撰写科研论文等。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做事,在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成良好的个性,为以后的专业发展积蓄底蕴。再次是要让学生学会共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教师、同学合作,学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完善自己,这也为师范生从业后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享教育资源打下基础。这个过程可以说也是对将来工作中与他人合作的演练,这种经历对师范生来说可能是终生受益的。最后,有了前面三个学会之后,学会生存、学会怎样促进自身的发展也将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规范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岗前培训

师范继续教育基地篇(9)

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是一种从职前理论培养职后实践与培训的单向阶段性模式,这不仅导致了教师教育的职前理论培养与职后实践与培训相互脱离的弊病,而且还最终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创新,构建以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水平大学为先导、以其他师范院校和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校为主体、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支撑的,职前职后教育相互衔接、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多种教育形式相互沟通的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目前,“师范教育界一致认为,教师的培养必须改变过去师范生四年定终生的传统,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要沟通,阶段性的师范教育要转变为终身化的教师教育。”这样,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重构教师教育的新体系即教师教育的一体化的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和现实。但关键问题是,关于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及职后培训的内在逻辑联系究竟是什么?或者说,高校(师范教育)、中小学(学校教育)及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继续教育)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所各自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这些问题不首先解决好,那不仅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的解决力度与实质性效果,而且还最终制约着教师教育一体化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方向及进程,所以,笔者以“论终身教育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立体模式”为题来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起点:自主教育

从传统的教师教育视角来看,师范教育、学校教育及教师继续教育(在职培训或脱产进修或自学考试)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只不过,这种教师教育模式之中的师范教育、学校教育及继续教育之间相互脱离、各自为政,不仅造成了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脱离的弊病,而且还造成了继续教育可有可无乃至于名存实亡的尴尬现状。我们认为,师范教育、学校教育、继续教育是有共同的逻辑起点的,即教师个体的自主教育能力的培养。

首先,从动力因素来看,教师职前的主要动力在于师范,职后的主要动力在于学校,继续教育的主要动力在于社会及政府,这三种教育动力主要都出于教育对象的外部,尽管,在师范教育之中,人们也曾积极进行师范生自主教育意识的探索,但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教育意识及自主教育能力并没有在师范教育之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在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之中,大多数人们还没有明确意识到培养教师个体的自主教育意识及自主教育能力的重要性及紧迫性。所以。我们认为这种教师教育模式之中唯独缺失了基于教育对象自身的教育动力。

其次,从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任何教育组织形式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个体离开这种教育环境后的自主教育意识与自主教育能力的有无及强弱。否则,这种教育组织形式对于个体的发展而言就是一种低效或无效的教育。假如师范生离开了师范后,公共性的理论知识几乎被遗忘殆尽,并且他们又没有能构建起个性化理论知识,那就足以证明师范教育的不成功;在学校教育之中的一线教师,没有能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形成一定的实践智慧,也就充分说明学校教育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功能缺失;经受了继续教育的教师个体,没有能较好的在学校之中生存与发展,那尽管其中也有师范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责任,但也说明了继续教育存在着重大的问题与缺陷。

第三,从教师专业成长来看,教师的专业反思性始终存在于任何形式的教师教育过程之中。如师范教育中,学生的专业反思性就表现在好奇、好问、好学、敢说、敢想、敢干等心理特点之中;学校教育中,个体的专业反思性表现在主动的模仿、探索、质疑、改革及创新之中;继续教育中,个体的专业反思性表现在终身学习意识及学习能力的有无及强弱上。而且,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过程必定也将伴随人的一生而存在。事实上,我们常常所说的创新性就蕴藏于个体的专业反思性之中。只有具备反思意识、反思能力及反思环境的个体才有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可能性。而这又必须以教师个体的自主教育意识及自主教育能力的有无及强弱为载体。目前学界提出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现模式,有技能熟练模式与反思性实践模式。但是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后者;同时,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主体虽然是多元的,但教师“自评”是一条认识自己、分析自我、促进专业提高的重要路径,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所以,自主教育作为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原始起点,它不仅决定了师范教育、学校教育及继续教育之间存在着必要的共同逻辑发展起点,而且也制约着这三种教师教育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构建维度: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承担着激发与帮助师范生构建个性化理论知识的自主教育意识和能力。如学者文所说:“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教学的前提,又是教学的结果,从整体上看,成长中的学习者是从‘他主’向‘自主’的转化过程。”对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人一生的教育应当由教育和自主教育组成,而且自主教育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递增的趋势。

客观地说,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反思目前的师范教育,其存在着的主要问题是师范生的专业成长被严重忽视,四年的师范学习结果要么是所学理论知识被遗忘殆尽,要么所学知识解决不了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而且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也迫使师范生把相当一部分时间与精力花费在专业成长以外的事情上。所以也可以说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已经弱化甚至于消失了,如在2006年高校教育学院院长会议中,就有学者明确提出首先教育院系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的目标已经不确定也不明晰了,而培养学术研究人才是否能够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也还需要加以厘定;其次是教育院系的专业设置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的需要;再次是课程设计与培养过程也与社会需求脱节。尽管国家在2007年出台6所部级师范大学师范生免收学费的政策不仅有力地保障了师范教育的生源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为师范教育的改革尤其是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有利契机。但笔者认为,从根本上看,师范教育的改革核心还在于师范生的专业成长问题的有效解决,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如何促进师范生的个体理论知识的构建。显然,师范教育的由“他主”向“自主”的学习转化过程不仅仅是个体的主体意识及主体能力的必然体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师范教育的实质就在于教师运用教育艺术协助学生把共性化的理论知识(课本知识、课外相关知识及教师个体知识)转化为个体个性化理论知识的内化过程。而这个知识内化过程的发生与完成的关键就在于个体的自主教育意识和自主教育能力的激发与培养。爱因斯坦关于教育的定义,即把在学校所学过的东西全部忘记以后所剩余的就是教育也充分说明师范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个体个性化知识的构建。

此外,加强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基础教育及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有机联系也是促进师范生积极构建个体理论知识的必要环节之一。因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特点就在于情景性、实践性、反思性及滞后性。所以,“教育实践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以社会学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教育实践活动应该是连续的并且贯穿于师范生的四年学习过程中。这主要体现在实践内容全面性、形式多样性、时间连续性、强化理论与实践整合、坚持校内与校外互补、突出师德与师能统一。”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智慧维度: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中小学基础教育)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之一,承担着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智慧的磨炼、生成与积累重任。事实上,“实践智慧是一种默会的知识,隐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动过程保持着一种共生的关系,它又是情境性的和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但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在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被人们所忽视,而且“师范生的职后发展一直处在由供职单位有限负责甚至自生自灭的现状”,由此,学校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激发教师的自主教育意识,尽可能地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

目前,学界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正在经历着转型,开始由以行为主义(刺激―反应)为基础的教师教育模式向以建构主义(情景―交流)和反思性研究为基础的模式转型,由以知识―传授型为主的培训模式向实践―反思型的发展模式转型。”这种转型的关键就在于充分认识并且利用了学校教育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学校教育为师范生的实践智慧的磨炼提供了天然的养成场所,它极大地满足了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五个特征:“依存于情境的经验性知识;一种案例知识而交流并积累;以实践性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综合性、多学科知识;一种隐性知识发挥作用;一种拥有个性的个体性知识。”

此外,目前的教师发展学校就是“以中小学教育实践本身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通过有效合作,实现了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以及学生(师范生)的共同发展。”因为,无论是在职教师还是进入学校实践的师范生,都应当高度关注教学中的反思环节,不仅“具有通过不断反思而敢于怀疑、善于突破自己的特征,而且在职教师的学校教育的理论反思成果,恰好可以成为师范生体验教育的最好教材。”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学习维度:继续教育

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看,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需要师范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学校教育的实践智慧,而且还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力及场地。所以,终身教育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又一重要教育理念需要依托各级教师培训机构来实现。

继续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又一重要教育组织形式,它的逻辑起点就在于激发教师的自主教育意识,它的实质就在于构建教师进行终身学习的社会平台,并且为教师的专业反思及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源。有人提出借鉴美国构建反思型教师培训模式的做法来改进我国的教师职后培训模式,其本意就在于对于我国教师继续教育中忽视教师的自主教育意识及专业反思能力有了比较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在2006年举办的首届“中国教师培训论坛”,明确提出“教师培训的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构建立体联动的学习型组织是教师培训的重要平台,使教师成为主动的探究者是有效能教师培训的共同信念。”这也充分说明了继续教育应当以促进教师的自主教育意识和专业反思成长能力为逻辑起点的必要性。

客观地分析我国目前的教师继续教育中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首先,从观念角度来看,继续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官本位”的观念、“一次教育”观念、“教育只是消费”观念、“计划机制”观念及“文凭教育”观念等,(这从深层次上制约与影响了我国继续教育的实施力度。其次,从法律法规上来看,“尽管我国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法规,对继续教育有着原则性的规定,但是,仍然以补漏补缺为主,没有把提升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作为目标。”也有学者认为,在我国,“教师进修”作为一种制度在法律条文上已经得到体现,但是在实践上还很难落实。其原因就在于:“培训观念依然落后;培训形式比较单一;培训实效性不强;培训评价体系的缺失。第三,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选择权不大、教育实效性差、经费投入不到位、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工学矛盾突出。”这样,多数教师就对继续教育存在着质疑、抵触甚至于排斥的心理。第四,从继续教育内容来看,由于培训机构的教师“高高在上”,不了解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也不深入中小学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因此“纸上谈兵”式的培训导致了广大一线教师拒斥继续教育的客观现状。

为此,我国继续教育的改革方向应当重点放在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源上,当前要做的是;首先,转变继续教育的观念,在政府、教育部门、高校、中小学、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及教师乃至于全社会营造出一种利于继续教育实施的良好氛围。其次,出台与完善继续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必要的实施、监督及评价细则,为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第三,大力整顿、改组及撤并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并使其逐渐向非政府的民间中介机构过渡。笔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出于对传统继续教育中高校和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在教师职后培训中的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及权责不明的负面影响的考虑。而且,这样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社会力量参与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由此,既精简了教育机构,节约了教育资源,又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而对于培训教师的民间中介机构和组织,政府只要起到应有的宏观协调及监督作用即可。第四,把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晋升、评优选模及教师资格证书的动态管理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激发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内在热情。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立体空间模式(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模型构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终身教育视角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是一种立体的空间模式。这种立体空间模式包括师范教育、学校教育及继续教育三个方向维度,而自主教育则是其共同的逻辑发展起点。或者说,师范教育、学校教育及继续教育伴随着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终生而存在,并且这三种教师教育组织形式都应当以对教师个体的自主教育的意识及自主教育能力的培养为逻辑发展起点。

其次,师范教育的核心在于个体个性化理论知识的构建;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实践智慧的磨炼、生成及积累;继续教育的核心在于终身学习平台的构建;理论构建性、实践智慧性及终身学习性代表了教师专业反思的自由发挥的三种具体表现形式,即自主教育的核心在于专业反思性的保存与发挥。而且,理论构建性、实践智慧性及终身学习性的内涵依据个体的不同情况及不同阶段而有不同的表现与变化。

第三,不仅师范教育、学校教育及继续教育之间均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而且它们与自主教育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哲学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师范教育、学校教育及继续教育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已是众所周知之事,此不再予以赘述。单就它们与自主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概述。一方面,师范教育如能积极协助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论知识的构建,学校教育能磨炼出个体的实践智慧,继续教育能为个体的终身学习构建起必要的平台,那就势必对自主教育的专业反思性的发挥有着比较大的保存与激励作用,反过来,假如自主教育之中的专业反思性得到比较好的培养,那么这就有利于师范教育之中个性化理论知识的构建、学校教育之中实践智慧的生成及继续教育中终身学习意识的激发。

总而言之,终身教育视角下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模式呈现出一种以自主教育为坐标原点(O),以师范教育(X)、学校教育(Y)及继续教育(Z)为三条坐标轴的立体空间模式结构(见图1)。

在终身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以为师范教育、学校教育及继续教育为主要教师教育形式来积极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奋光.我国重点师范大学应逐步实现“三个转型”[J].高等教育研究,2005,(1)58-59.

[2]陈方.近年来我国教师专业化研究综述[J].中小学管理,2005,(2)46-47.

[3]张爽.素质教育背景下人的发展与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7,(11)13.

[4]陈明选,王健,周萍,戴荣. 全国高校教育(科学)院长工作研讨会纪要[Z].教育研究,2007,(3)94.

师范继续教育基地篇(10)

一、实行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寄予很高的期望,要求他们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补充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建设一支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要实现上述培训目标,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作保障。但是目前,在我国充当继续教育的师资,主要是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还有一些兼职的中小学优秀教师,他们基本上都是取得了中小学教师资格或高等教育教师资格。从理论上讲,他们的知识占有量是可以满足培训工作需求的;但实际上,继续教育是一种不同于高等学历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教育形式,学员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获得一纸文凭,而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去实现中小学培养目标的能力,以适应基础教育不断改革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注重的是每个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通过学习在原有基础上的有所提高;但从近两年的培训实际效果看,培训工作的总体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部分培训教师或者最新成果掌握不足,教改动态及信息匮乏;或教非所用,教学内容不切合中小学的实际,不能适应培训工作的需求。继续教育内容的特点是个“新”字,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这些特点必然要求实施继续教育的师资是一支高层次的、掌握前沿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具有前瞻性思想观念的教师队伍。毫无疑问,当前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其中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身缺乏新知识、新观点,很少接受更高层次的培训学习。因此,继续教育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一支专门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学员的高期望值与师资水平的相对低下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如何解决继续教育的师资质量和数量问题是直接关系到继续教育成败的最根本性的大事,因此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建立一支专门的继续教育教师队伍,是保证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实现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首先,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有利于提高继续教育教师准入的门槛,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不讲条件,指令性分配任务、教师良莠不齐的状况,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还可以排除那些不胜任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其次,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有利于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吸引优秀人才从事继续教育,使有志于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的教育科研人员、学者通过教师资格认定的途径来获得继续教育教师资格,壮大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力量。与此同时,通过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可以促进教育系统人员的合理流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事继续教育事业。

二、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可能性

1.实践基础

1993颁布的《教师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同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开始部署教师资格过渡工作。1997年底教师资格过渡工作结束时,全国属于规定范围的在职人员共计有1026万余人获得教师资格,为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积累了经验。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实施办法》,自此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形成。2001年教师资格制度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保证教师资格制度的稳步、规范、顺利实施,依据全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会议精神,2001年教育部陆续颁发了《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规定》,对教师资格的认定范围、资格申请、认定程序、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考察等首次认定教师资格的有关政策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和细化,对教师资格证书的法律效用、主要内容、证书格式、证书补换发、证书编号、管理责任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从实践上来讲,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有利于把住教师队伍“入口关”,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形成多元化的教师培养制度;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教师储备队伍,为学校全面实施教师聘任制、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创造条件。因此,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以及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继续教育师资资格认定制度提供了实践支持。

2.理论依据

许多研究者认为,继续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有的教师在高等学校里是优秀的教师,但在继续教育领域内有可能难以胜任工作。培训院校中的教师,不同于一般师范院校中的教师,他们既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也要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并能够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把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然后再去分析、总结,必要时还要亲自讲授中小学课程,发挥出“师范”的作用。从目前状况看,许多国家都要求培训机构中的各科教师继续参加培训,通过教育理论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培训,到中小学开展调研、教研活动,参加培训课题的教材编写或研究工作,最终形成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如在德国,师资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必须要有10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并要在理论上有较深的造诣,在理论界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还要经过国家和地方各级部门的层层审批,才能正式担任教师工作。如果工作不胜任,同样可以被辞退。但在我国,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继续教育的任务一般是分配给一定的师范院校或进修学校;这些教育机构,都是根据自身现有条件,把具体教学任务分配给个人,不管能否胜任工作,没有一个监督的机制,随意性很大,这样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总体素质不高就在所难免。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标准,以便从已取得教师资格的各类申请者当中选拔能胜任继续教育的合格人才,以保证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建议

1.建立独立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机构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内一项战略任务,所以说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确保继续教育师资质量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国家应设立一个专门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机构,这个部门可以由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构成,来保障继续教育师资资格证书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如果培训单位和资格认证机构是一个单位,就很难避免一些人为因素,如私情、关系等干扰,使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失去公证性,最终影响到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有师资培训机构与教师资格认证机构各自独立、相互分离的成功经验。如英国,向中小学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主要机构有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高等教育学院、开放大学、教师中学、皇家督学团、教育部与教育当局,而教师资格审查权和证书发放权均在教育与技能部。

2.设立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师范继续教育基地篇(11)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041―03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在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培训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为对学校来说,新课程将引发一场教育的重组活动,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管理者、教师、学生)。教师是变化的核心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重心。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新课程对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继续教育到底应该传递给学员什么样的知识和信息?这是在新形势下进行教师继续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

无论从课程内容还是从课程理念来看,原有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尚需重新构建,继续教育课程的再研究与改革已迫在眉睫。课程改革历来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重新合理地研究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使之更好地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定位与含义,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因此,选取课程研究作为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是既合目的又合规律的。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其与全日制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课程差别不是太大,一般采取脱产学习、函授、面授等形式学习;二是非学历教育,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水平为目标的培训课程体系,在培训途径上可以有分层次的短期培训、专题讲座、实地观摩与学习、广播电视等远程教育。

自1977年以来,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狠抓了教材教法过关培训、专业合格考试和学历系统进修等师资培训工作。截至2000年,我国初中专任教师3248608人,学历合格率为87.08%。这为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前提。

但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整个世界正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对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知识爆炸、信息爆炸使得个人即使穷尽一生的精力也无法学完各种各样的知识,知识更新速度在加快。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在全世界成为共识。这时人类大脑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记忆,而是寻找联系,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原来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教师的学识与才能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需要,因此,必须对此进行变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不科学

目前,不少培训机构在规划设计继续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时出现了两种极端:一是因为强调先进性和科学性,就套用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学历教育的模式,即各门课程样样齐全。继续教育是非学历教育,学员们不可能有充裕的、连续性的时间来完成学业。其带来的后果是学员往往望“本”兴叹,努力者浅尝辄止,怠惰者束之高阁。而且,这么多的课程使学员失去自我思考、探究实践的时间。显然,这样的课程体系是不科学的,是徒有形式的。二是因为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偏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搞零打碎敲、忽视知识更新和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破坏了培训的阶段性、连续性,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前后脱节,不成体系。

大量的短期业余教师继续教育,使得教师身心疲惫,过分统一集中的培训,也阻碍了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很多地区都是利用教师的双休日与节假日进行培训,但由于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量就比较大,因此,占用教师休息日引起了大多数教师的抱怨。另外,教师参加培训多数是由于外部的政策压力,而教师能否参加培训要听从于任职学校的安排。因而被培训的教师在培训时间、培训形式、培训内容等的选择上就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加上培训中指导教师的绝对权威,又使得整个教师继续教育过程缺少民主的气氛,从而抑制了教师的学习主动性。 2,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理念落后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包括教师自己)对教师的看法存在三个误区:一是错误地认为学历与能力等同,教师学历越高,能力越强。结果造成许多教师拼命追求高学历,一旦学历到手便认为可以休息了,不需要有系统地提高进修了。二是错误地认为教学经验与教学水平会同步增长,以为教学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教学水平就越高。这种认识导致了教师间凭年龄论资排辈现象,青年教师难以“后来者居上”。三是错误地认为只要不怕吃苦,肯卖力就可以当个好老师怛j。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也造成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偏失。

在这些错误的认识中,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唯学历教育至上,由追随学历合格到追逐高学历。不仅是教师本人追求高学历,而且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自己的所谓“政绩”也是急功近利,热衷于师资队伍学历合格比例和高学历的教师数量。结果学历文凭被当作进修的目的去追求,造成了教师教育目的“异化”。

3.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

由于受到落后课程观念的制约,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结构是很不合理的。在学历教育中,课程结构基本上与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相差无几。尽管强调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和指导性,但由于教学组织起来比较繁杂和困难,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很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应发挥的作用。另外,学科专业课程比例过大,这与高等师范院校课程存在的结构比例失调的问题是一致的,占总学时70%的课程是学科专业课程,选修课比例低。从课程的学习要求看,是必修课一统天下,选修课开设得较少,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

而在非学历培训中,课程内容存在单一化、简单化、规范化、固定化的模式,缺乏系统性的培训课程,只是局限于“缺什么补什么”。这种课程设置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于我国教师进修院校发展历史较短,学校各方面基础较为薄弱,

因而造成显性课程刚性十足而忽视了课程理论中重要的隐性课程因素。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创造研究型的学习氛围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在较长期的教育培训中,环境的熏陶与教化是很重要的一环,但这却很少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

4.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实施方式单一

这里所说的课程实施方式是指具体授课的方式方法。我国现有的教师培训,往往在倡导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的同时,却采用了与这些观念不符甚至是相悖的培训方式。比如,培训的目的本来是要提倡和鼓励学员积极参与的教育观念,但对教师的培训却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不给受训教师提供参与的机会;提倡和鼓励学生主动创造的教育观念,但对教师的培训却仍然沿袭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员听”的模式,教师在培训中只是模仿培训者提供的教学技巧,而没有自己的主动创造。

5.课程设置中缺乏教育教学案例课程

案例教学已是当今世界上风行的一种有效的职业培训课程,特别是一些大公司、大企业,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他们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教育领域来讲,案例教学同样非常重要。教师每天要面对个性差异极大的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比其他领域更为丰富的个案事例,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各种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中吸取经验、总结、提高,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虽然有一些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在教学中穿插了一部分实际案例,但总体上还很薄弱,很多人尚未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即使现有一部分案例,也没能进行细化精琢,典型性、示范性都不强。

三、对策

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在职教师培训大部分还是侧重于文化或学历补课,重在专业学科领域内的理论传授,缺乏实践性教学技能的训练。在课程设置上未能打破学科界限,依然拘泥于学科范围内,并不利于教师素质的真正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着“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发展”的理念,打破过去以高度统一为特征的、充满确定性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很有创意地设计了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结构,如要求学校创造条件设置丰富多彩、课程标准弹性化的选修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必修课程,以期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新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丰富性和教材的多样性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环境,同时也要求教师增强应变能力Hj。鉴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笔者认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调整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从推进教师的专业化进程着眼,增加教育课程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容是:要有规定的学术水平和学历要求;有特殊的能力特征和职业特征、人格特征要求;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如教师培养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等。教师继续教育应当为推进教师的专业化进程服务,培训院校应增加教育课程,让学员了解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教育发展的需要,树立教育改革的责任意识,将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思想转化为个人的教育理念、专业精神。

2.从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造力着眼,增加创造性课程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设计者,他们应该创造性地诠释课程,参与制定课程。因此,培训院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应重视培训学员的创造力,引导学员参与课程过程,树立以人为本、以学员为主体的新培训观。要组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研究专家组,专家们应在进行新旧教材的对比、掌握好新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精心进行创造性教学内容的设计。培训院校在开发和构建创造性课程体系时,应注意五个问题,即变知识教育为学力教育,促使教师进行创造性学习,对教师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视对教师进行创造美学教育,对教师进行科学的创新思维的教育。处理好五个关系,即学科教育与综合教育的关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同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3.从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着眼,增加方法论或教育技术课程

以往的教师继续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忽略对方法和策略的培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新课程实践中的问题,坚持面向实际,把理论指导实践与实践丰富理论辩证统一起来,使教师的理性认识和思想观念变得更加充实和丰满,富有活力,并产生效用;同时,也为教师的智慧成长和才能发展增添营养。因此,培训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加强关于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培训,以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增加方法论或教育技术课程,如教学设计方法、案例分析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和评价技术等课程。尤其应重视教学设计方法课程,它主要包括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