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赛事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2-08 05:14:05

赛事管理论文

赛事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 体育赛事管理 志愿者管理 风险管理

一、体育赛事的定义及基本理论研究

黄海燕、张林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体育赛事的英文词汇“Sport Event”出发,运用逻辑学中邻近属概念+种差的下定义方法对体育赛事的定义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将体育赛事定义为“以体育竞技为主题的、一次性或不经常发生的且具有一定期限的活动。它不仅能够推动举办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举办地知名度、改善城市形象,还能够对举办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产生影响”。

体育赛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体育赛事的内容、形式、功能以及赛事运作方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关于体育赛事的起源问题,肖林鹏等学者们一致认为,体育赛事起源于祭祀活动,萌芽于体育游戏,并从运动竞赛的传统表现形式发展成为现代的一种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产品的特殊事件。

关于体育赛事的性质、特征以及体育赛事的资源、功能、价值等基本理论问题,刘琴、李燕燕、叶庆晖、黄海燕等人也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尽管关于体育赛事基本理论的探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是对我国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的发展发挥了一定基础性作用。

二、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外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的经验介绍与借鉴;二是对我国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的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前者主要揭示了国外具有代表性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的特点和规律,从管理主体、管理职责、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归纳;后者以国内赛事为落脚点,对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在研究共识方面,学者普遍认为政府在赛事管理中应发挥重要且积极的作用,但政府职能的定位、作用的范围以及政府介入的方式却成为学者们产生分歧的主要来源。

事实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的赛事类别,均是制约政府与体育赛事之间关系的重要变量。因此,深入探讨这些变量约束条件下政府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的问题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

三、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研究

志愿者是体育赛事能够成功举办的重要力量,体育赛事志愿者的管理是一项既具有重要意义又具有巨大挑战性的工作。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的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志愿者群体及志愿者岗位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发挥赛事志愿者的作用,从志愿者管理的各个角度探究其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形成志愿者管理的研究体系。

学术界对于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的研究一直持续不断,研究视角较为多元,成果较为丰富。近年来,志愿者管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志愿者管理模式问题;二是志愿者激励问题;三是志愿者地位及培训问题。

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与应用特征。作为体育赛事运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志愿者的管理至关重要。体育赛事志愿者的研究要紧密结合赛事及志愿者特点,凸显研究的应用性。从研究范围和数量上看,虽然已有成果对赛事志愿者管理模式、志愿者激励及培训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的深度和推广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研究

人们在谈到体育赛事风险时,常常会将风险与不确定性事件等同起来,其实这两者并不相同。体育赛事风险的含义要与体育赛事的既定目标联系起来,即只有那些一旦发生会延误体育赛事或者导致体育赛事损失、甚至失败的不确定事件,才是体育赛事风险。也就是说,如果某些不确定性与体育赛事的目标并不相关,它们就不属于体育赛事风险范围。体育赛事常见风险事件有: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流行疾病、暴力犯罪、体育骚乱、重大火灾、食物中毒、政治事件、恐怖主义等。

赛事风险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是以赛事的安全为首要前提,体育赛事的风险涵盖了赛事运行的各个方面,既贯穿赛事的申办、筹办、实施与结束等各个环节,同时又包括了种类繁复的风险类别。

五、小结

(一)体育赛事,一般指比较有规模有级别的正规比赛,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如今也同样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作用。体育赛事基本理论的探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二)体育赛事管理体制决定了体育赛事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对赛事自身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国家、地域以及赛事类别等会产生不同的赛事管理体制。

(三)体育赛事中志愿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管理问题的研究需要从志愿者群体及志愿者岗位的特点等问题出发,不断探究其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形成志愿者管理的有效体系。

参考文献:

赛事管理论文篇(2)

一、前言

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是体育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产业中商业价值较大的部分,近年来国内兴起的商业性赛事已成为竞赛市场的一个重要内容。商业性赛事的兴起,给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在活跃国内竞赛市场、加强竞赛与国际惯例接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解决竞赛资金不足、满足人们欣赏高水平比赛的需要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商业性赛事还处在一个兴起发展阶段,实践上我们的经营管理水平还不高,理论上的研究则更为不足,理论的滞后势必影响实践的发展,因此,要提高我国商业性赛事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必要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对商业性赛事经营管理的研究也在丰富体育经营管理学科理论、丰富课堂教学、指导社会体育管理专业方向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并为进一步进行体育经营管理理论研究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网络、体育行政机关等信息渠道,查阅有关商业性赛事的论文、期刊、政策法规文件以及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市场经济理论、相关体育法律、法规及管理学等方面的资料,为论证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2、实地考察法。根据研究进度按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提供的2003-2005年度商业性赛事信息,选择有代表性的赛事活动,进行了调研。

3、专家访谈法。对有关政府部门行政决策人员、比赛的经营管理者及专家学者进行了走访、座谈听取意见。

三、结果与分析

1、商业性赛事概念界定

商业性赛事即赛事举办者以赢利为目的,同时满足社会体育竞技观赏需求而举办的比赛。如各种职业联赛、各种商业比赛、大奖赛、巡回赛等。20世纪70年代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体育比赛首开先河,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市场及市场化的管理运作方式。

2、商业性赛事产品的价值及分类

(1)商业性赛事产品的价值。商业性赛事也是竞赛表演,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以比赛为形式,以提高竞技成绩、培养选拔人才或者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可以满足社会体育文化需求,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业性赛事与其他产品一样,也有价值,从生产的角度看,商业性赛事就是组织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运动员及教练员在台前幕后洒下无数汗水,多方劳动的结晶。使用价值是产品的核心,赛事产品的使用价值首先体现在他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上,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使观众得到娱乐、刺激和文化享受。其次,商业性赛事还能对社会组织和企业起到宣传作用,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其他活动所无法具备的特殊价值。正是赛事产品独有的使用价值,不但为商业性赛事的市场运作营造了生存发展空间,还使体育组织通过对体育资源的有偿转让,实现了组织比赛和培养运动员的价值补偿。

(2)商业性赛事产品的分类。要分析商业性赛事产品的经济特性,必须明确商业性赛事向社会提供了什么样的产品。在现阶段,商业性赛事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指无形资产形态的产品组合,这种组合可以分为核心产品和衍生产品。①核心产品。就是运动竞赛和竞技表演的服务过程,是通过运动员的赛场表现、运动员、运动会的名气、运动比赛的结果、运动竞赛的赛场氛围等表现出来的。

②衍生产品。是指在商业性赛事生产过程中,依托核心产品再生的新产品,也就是利用核心产品的特点、价值和意义等满足市场需求,将这些特性商业化,从而派生的一种无形产品。如商业性赛事的冠名权、冠杯权;会徽、吉祥物等标志特许使用权;电视转播权;场地广告牌使用许可权等。核心产品可以独立存在,而衍生产品必须依附于核心产品,离开了核心产品,衍生产品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也没有被提供的可能。 转贴于

3、商业性赛事活动市场化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1)商业性赛事活动市场化的本质。从市场经济角度讲,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是一个商品交换的过程。运动会组织者是商品生产者,通过组织运动员进行高水平竞技体育表演为公众提供一种具有特殊观赏价值的服务产品。同时,商业性赛事的筹备和举办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必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因此,商业性赛事拥有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具有极高的商业媒介价值。实现商业性赛事的商业媒介价值的主要渠道包括:门票;出售比赛电视转播权;征收赛场内外各种形式的广告费;征收赛场界定区域从事经营活动的场所租让费和由于赛事而增加利润的专利费;出售比赛冠名权;比赛指定器材、用品的特许费;各种保险的利润分成;发行体育;发行具有捐资面值的纪念邮票和纪念币;征收印有运动会名称、会徽、吉祥物、标志商品的专利费;接受财团、企业、个人的捐赠与赞助等等。

因此,所谓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其本质就是赛事组织者通过采用各种手段,对赛事的各种服务产品和无形资产进行营销活动,使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商业媒介价值等通过市场实现其商品价值的过程。

(2)商业性赛事市场化的基本特征。①以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为基础,以赛事的市场价值为判断标准。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与市场价值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是基础,它决定了商业性赛事的市场价值能否实现和实现程度的高低。同时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也会促使商业性赛事的组织者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换言之,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如何是由市场决定的,是不以商业性赛事的组织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商业性赛事具有过程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使得每一场商业性赛事都是一个独特的“产品”,使人“常看常新”,即每一次比赛都是一个全新的“生产”过程,“生产者”必须尽可能全面开发利用其商业价值,以期收回成本并赢利。

③商业性赛事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商业性赛事具有生产与消费同时性、即时性特点,商业性赛事的无形资产如赛事冠名权、广告权、电视转播权、各类标志的特许使用权等一般也都有特定的时限。这就要求商业性赛事的经营开发者必须及早对商业性赛事的开发进行策划和准备,最大限度地挖掘商业性赛事的商业价值。

④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商业性赛事的主要产品是服务产品和无形资产,其价格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赛事组织者必须对商业性赛事自身的商业价值有清晰的认识,这是实现商业性赛事商业价值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杜利军.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J].国外体育动态,1992.

赛事管理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086-01

我国发展“体育产业”相关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4年两会期间,随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议论。两会结束后,国务院出台了相应的标准意见,其中对体育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指引。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及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体育产业的发展促使我国跻身世界体育大国行列。但就我国体育赛事项目管理而言,仍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亟需解决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实现我国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体育赛事项目管理背景分析

(一)赛事项目管理基本概念分析

体育赛事项目具体是指以完成特定体育活动为目的实施的一次性工作。赛事项目管理就是赛事管理者、组织者通过专业的手段,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发挥资源全部功能,实现既定目标的工作过程,在现代项目管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国外赛事项目管理实施背景分析

项目管理方法在国外的首次应用,可追溯到二战后期,由美国在“曼哈顿计划”中进行了应用。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阿波罗”号载人飞船的成功登月,项目管理方法发展成为相对系统、完整的管理方法。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项目管理才由军事领域扩展各项民用项目,随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推广。

就体育赛事而言,由美国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首次应用项目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并成功通关过商业化的运作手段获得了盈利。这一次成功的经历,促进了体育赛事项目管理的发展,并且赛事项目管理在之后多届世界杯、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三)国内赛事项目管理实施背景分析

我国对于项目管理理论的研究及应用相对较晚,起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主要应用于航空及国防领域,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扩展至其他领域进行应用。就体育赛事项目管理而言,我国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中,首次应用了赛事项目管理方法,并在我国随后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中也得到了深入且广泛的应用,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赛事项目管理的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我国赛事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于决策阶段缺乏重视

就我国赛事项目管理的实施应用而言,其投入主要集中于项目的实施阶段,侧重于对如何完成项目的思考,相应忽视了决策阶段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地位,我国赛事项目管理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由国内赛事项目管理实施流程图可知,我国赛事项目实施过程中,缺少赛事决策这一重要环节,直接由项目管理对接赛事启动,缺乏科学的评估和社会公众的民主评断,导致赛事结束后,大量的体育资源闲置、浪费问题。

(二)对于项目管理组织缺乏应有的重视

就赛事项目管理而言,组织通常是由目标决定的,并且组织直接影响着目标的实现情况。除组织之外,人员因素、工具因素以及方法因素等,也会对目标的实现造成相应的影响。目前,我国在赛事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过于关注人员因素对于目标达成的影响,相应忽略了组织因素的重要意义。

(三)赛事组织结构过于单一

就体育赛事项目而言,其组织担任的职能通常具有多样化、多元化特征,除基础的体育项目外,还包括各类常规性业务职能,从而导致其组织结构的多样性特征。常见的组织结构模式包括线性模式、职能模式、以及矩阵模式等等。目前,我国赛事项目管理实践以职能模式为主,受其应用局限性限制,在大型体育赛事举办过程中,容易表现出较明显的不适应性,从而限制了我国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赛事项目管理实施提高措施分析

(一)加强赛事前的决策评估

在体育赛事正式举办之前,相关部门应在项目管理理论基础上,完成科学的赛事必要性报告和可行性报告,从而提高赛事举办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另外,政府部门在赛事项目管理过程中,应积极调整自身的管理理念,协调政府与各个赛事举办主体间的管理关系,避免政府“一家独揽”的赛事项目管理局面,进而提高赛事项目管理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二)优化赛事组织选择

相关赛事主体,应根据体育赛事具体性质、比赛规模以及比赛特征综合性确定比赛的组织结构模式,充分发挥不同组织结构模式的优势和特点,提高项目管理实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另外,赛事主办单位还可根据赛事的举办进度,灵活调整组织结构模式,以确保赛事的有效落实。

(三)实施动态管理

赛事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特征,其中任何一个项目在落实、发展过程中,都可能发生与预期不同的变化,即使达到了一定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也是暂时性的。因此,赛事举办主体应随时关注赛事的发展变化,根据实际变化需求,对管理目标和措施进行科学的调整,以确保管理的正常实施。此外,赛事举办主体还应注意管理的完整性控制,重视赛前评估及控制工作,为赛事的顺利举办创建良好条件。

结语

本文围绕赛事项目管理,就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应用背景,国内实施应用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解决措施,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合我国赛事项目管理实情,相关赛事举办主体,应通过加强赛事前的决策评估、实施动态管理等措施,提高赛事项目管理的实效性,以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泽波.体育赛事实施项目管理的背景、问题与建议[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05).

[2] 黄丽萍.体育赛事项目管理――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J].体育时空,2016(05).

[3] 李辉.大型体育赛事项目管理探析[J].体育时空,2016(02).

[4] 周恬.浅谈体育赛事中的项目管理[J].科技信息,2012(07).

[5] 段菲菲.项目管理在体育赛事中的应用--以首届上海市十大高校研究生3V3篮球邀请赛为例[J].体育时空,2015(02).

基金项目

赛事管理论文篇(4)

1 预警管理理论

1.1 预警管理理论

按照预警目标的不同,预警管理人员会根据预警管理理论从而制定不同的监测指标与预警指标标准,同时利用标准来监测预警管理对象,并发出各种预警信号,在管理者应对危机以及预控过程中提供参考。

1.2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内涵

对大型体育赛事中突发事件进行预警,指的是组织赛事活动的相关部门在分析并监测危险因素后,及时发出各种预警信号,进而采用各种活动来预防突发事件。而应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突发事件,指的是当组织赛事活动的相关部门出现突发事件,从而组织采取有关活动以解决突发事件。

2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发生的因素

以预警管理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大型体育赛事中造成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三个管理因素:赛事内外部环境;赛事场馆;赛事活动的参与者。导致突发事件出现的重要因素为: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场馆因素;人为因素。

2.1 人为因素

开展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过程中,导致突发事件出现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预警管理的管理者。由于活动开展期间,人流量非常大,并且活动场地的范围较大,从而导致赛事充满了不安全因素。

2.2 场馆因素

在预警管理的客体当中,场馆管理是仅次于人为因素的重要因素。并且体育赛事通常在场馆举办,因此,场馆的安全就涉及到参赛者的人身安全。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巴西足球历史上就发生了六次由于球场坍塌而导致的群众大量伤亡。

2.3 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

论文中提到的环境因素,指的是体育赛事的举办城市在交通、卫生、治安等方面的情况。在对大型体育赛事进行预警管理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管理对赛事活动的安全性造成影响的内部坏境与外部环境。活动举办者的一项重要责任就是在预警管理环境因素的基础上,为比赛创造良好气氛以及提供高质量服务。

3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过程

3.1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分析

预警分析过程如下:

3.1.1 大型体育赛事预警监测

监测时,应该把最有可能导致体育赛事活动出现状况的因素列为监测对象,并全程监控整个赛事。预警管理监测工作需要对赛事的场地、内外环境以及参与人员进行全面监测。预警管理的重点在于对与赛事相关的多个层面的参与人员进行预警监测,雅典奥运会期间,为了保证能够有效监测可疑人员,希腊警方在所有奥运会场馆周围都布置了200名警官,以确保赛事开展的安全性;场馆监测的对象包括对场馆自身系统设施与配套硬件设施系统;环境监测的对象是大型体育赛事所在城市整体公共卫生情况、治安情况、交通情况以及自然环境。

3.1.2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识别

之所以要开展预警识别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对引发现实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预警管理系统能够对体育赛事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突发事件的致错因素进行识别。同时,还要对体育赛事活动中一个或多个环节中已经出现的异变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进行判断,也就是需要判断其导致突发事件的动态发展趋势。

3.1.3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诊断

诊断过程的任务是分析那些已经识别出来的现实致错因素,从中找出引起突发事件的源头。在针对体育赛事进行诊断时,首先需要对致错环境里存在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找到其中最具危险性与危害性的因素,并深入分析该因素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损失。

3.2 预控实施过程

这种预控包括组织准备、日常监测、危机管理三个活动环节。

3.2.1 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是由大赛组委为了在预警管理工作开展之前采取的一项组织保障活动。为了确保预控对策活动和预警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这项工作需要预定并实施突发事件的对策,并对预警管理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标准进行制订。组织准备工作不但要对预警管理体系的活动进行规定,还要准备好良好的组织训练方式和对策,以便应对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

3.2.2 日常监测

日常监测的任务是专门监管预警分析系统中得出的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诱因。其任务内容包括:第一,日常对策;第二,危机模拟。日常对策的任务是预防并纠正大型体育赛事中的突发事件,确保赛事能够快速恢复正常。危机模拟的任务是为了模拟和假设那些日常对策难以有效控制的赛事突发事件,以免赛事陷入更大的危机之中,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工作。

3.2.3 危机管理

之所以要在体育赛事过程中开展危机管理工作,是为了确保在突发事件难以预控、情况变得非常紧急时,能够快速拿出应急方案。体育赛事的特征是参与人群规模庞大,因此万一有难以预控的突况出现,就很有可能会引发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所以,安保指挥中心必须在出现紧急情况时,紧急启动预警管理系统,以便对危机情况进行处理,确保事态得到有效控制。危机应对包括危机计划、紧急应对等。在有效克服危机之后,需要对计划进行及时地调整或重新制定,并恢复日常预警工作,确保所有的赛事工作迅速走上正轨。同时,还要对相关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改进工作机制,使得预警系统能够有效免疫同质危机,以免再次出现危机情况。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工作,能够使得大型体育赛事的损失降到最低,在确保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的同时,还能保证体育场馆的财产安全,奠定了大型体育赛事的安全基础。由于大型赛事容易受到多种多样的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大型体育赛事的顺利、安全开展,我们应该对其进行长期的、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赛事管理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17-02

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又高于课堂教学水平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考查学生某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活动。因此,学科竞赛作为理论课堂的延伸,其必然成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建设内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热点。无独有偶,对于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一问题,教育部也颁布了鼓励政策。因此,各类学科竞赛迅速发展,在教与学的互动方面,在动手能力培养方面,在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效果甚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显示的更为明显。

论文从学科竞赛建设的视角,总结了目前经济管理类学科竞赛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而提出了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路和措施,旨在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建设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1.经济管理类学科竞赛的主要赛事

1.1 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简称GMC)

尽管学科竞赛由来已久,但经济管理类学科竞赛由于受技术和平台的限制,直到1977年才得以出现。当时,随着仿真模拟技术的出现和信息科学的不断发展,英国STRATHCLYED大学五名运筹学教授以无数个企业管理的现实案例和统计数据为依托,按照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研发出一套高度完善的电脑动态仿真模拟系统,并发起了欧洲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简称GMC(Global Management Challenge)。该项赛事1995年引入中国,参赛者累计超过8万人,是中国经济管理模拟商战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国际级赛事。

1.2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简称“挑战杯”,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多年来,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1年以前,该项比赛主要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另一个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展开,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2012年,随着仿真模拟技术的完善,同时也是为了增加竞赛的实战性和竞技性,原属于创业计划大赛一部分的“网络虚拟运营”竞赛独立出来,成为“挑战杯”的第三大赛事。

1.3 企业竞争模拟大赛

企业竞争模拟大赛,也做“Bizsim”,是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研发的企业经营模拟系统,并在MBA教学、企业管理层培训中广泛使用。自2001年起,由MBA教育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联合主办的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该项赛事最初仅在MBA院校中开展,2012年开始拓展到本科院校,参赛队员的范围也有原来的MBA学员扩展到专科生,本科生和学术性研究生。实践证明,这种比赛对促进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增进院校之间的友谊,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三个赛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性和全国性的赛事,除了这些赛事之外,还有一些单项赛事或是区域赛事,如ERP沙盘经营大赛、市场营销大赛、管理案例分析竞赛、证券投资模拟大赛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的检验,这些比赛由原来的种类繁多,政出多门不断地向着规范化,制度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逐渐成为高校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其在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教学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是遵循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使用相关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能够凭借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实践中作出应有的贡献。迄今为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各大高校及其教育工作者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大胆探索,并取得了相应成果。例如成立了新研究院、建立创新实践班、开设《创新技法与思维》等课程,其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也各不相同,有培养方案模式,学科融合模式,创新实践模式等。虽然形式各异,模式多样,但笔者研究发现这些都是围绕这学科竞赛展开的,要么是为学科竞赛做理论铺垫,如《创新技法与思维》课程的开设;要么是为学科竞赛提供训练平台,如各类创新实践班或创新研究院。由此可见,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1 学科竞赛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是以超常思维和综合素养为基础的。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精通的专业技能和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构成了创新人才的综合素养。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了超常思维和综合素养,其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形成。要想在学科竞赛中取得胜利,首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相关常识,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运用超常思维,独立思考,这样最终完成的作品才能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独创性。所以,学科竞赛这个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和提升提供了支持。

2.2 学科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思前人未思、做前人未做之事,即不为私利也不惧困难而敢于做破天荒去吃榜蟹的第一人。创新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极其艰巨复杂的实践活动,因此创新型人才既要有敢于质疑、敢为人先、不怕打压、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和勇气。学科竞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放开思想、大胆实践的平台,竞赛的题目本身就具有创新性,同时,在参与学科竞赛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理论,对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思路进行大胆创新和设计,在模拟环境中践行,这无疑为培养学生创新勇气,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厚重的土壤。

2.3 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独立个性,同时也要有合作精神。另外,创新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有资料显示:诺贝尔获奖者中的合作获奖的比例从1947年的41%提高到1972年79%,可见,创新型人才要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善于整合多方力量,在团结协作中从事创新实践并获得创新成果。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的方式无法实现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合作意识的培养,但在学科竞赛过程中,整个竞赛题目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以组为单位的参赛形式为锻炼他们的合作意识提供了平台和机会,所以,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3.以学科竞赛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思路

学科竞赛不仅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也是一次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还为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关于学科竞赛的运行机制管理方法及其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风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性研究,已成为近年来高教研究的热点内容,并已取得不少成果。论文在吸收借鉴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管理学科的特点和辽宁科技大学的运行经验,提出了“理论传授―技艺切磋一嵌入思考”的递进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详见图1。

3.1 以主干课程为基础,在学科竞赛中完成理论传授,培养创新能力

理论传授是教学之根本,对于经济管理学科来说,传统理论教学是目前最普遍的教学方法,但这种教学方法只能将抽象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机械性地传达给学生,至于学生掌握如何,能否应用这只能靠学生自己的悟性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应该具有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但传统的理论课堂无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知识的平台和机会。

随着学科竞赛技术和手段的逐渐完善,笔者发现在学科竞赛中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可以实现边教边学,边学边用的效果。例如在财务管理课程中,成本核算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各种方法优劣势的比较都会涵盖,但很少有后台数据支持学生进行真实的计算和模拟。但这一点在学科竞赛中完全可以实现,例如在“挑战杯”竞赛中,学生根据自己公司所选择的目标市场设计产品,不同的产品组合可以计算出相应的直接成本,然后在计算人工费、管理费和收税等间接成本,最终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完成几近真实的成本核算过程。所以,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完成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四大主干课程的理论传授,可以实现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所实现不了的效果,以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3.2 以三大赛事为依托,在学科竞赛中完成技艺切磋,激发创新精神

事实证明,科技竞赛为学生技艺切磋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可以完成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和理解过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策略和想法,在竞赛平台上模拟实践,不断测试每一种经营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通过竞赛群的交流平成技艺切磋的过程。例如在群中,同学们可以就定价的方法展开讨论,试图找到一种既能使企业盈利,又能使竞争对手无缝隙可钻的定价区间,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以及参赛经验进行广泛而深入地交流,使得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热烈的讨论过程,技艺的切磋过程,效果非常好,同时这种平等的切磋可以使学生勇于发言,所无顾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创新精神。

3.3 以案例分享为平台,在学科竞赛中完成嵌入思考,培养创,新人格

学科竞赛的目的并不在于比赛的过程和成绩,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比赛过后带给参赛队员的反思,反思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即嵌入思考。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往往会开设案例分享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分享对某个知识点的再认识、比赛过程中的沟通合作和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合作沟通的意识增强了,在强调个性发展的同时,更愿意倾听,更愿意合作,逐渐形成了创新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创新人格。

综上,现代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事实证明,学科竞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笔者设计的“基于学科竞赛的递进式实践教学平台”中,学科竞赛可以通过理论传授、技艺切磋和嵌入思考等三个层次,全方位地完成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娟等.高校学科竞赛管理与运营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2.5:149-151

[2]陶晓艳,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3(9):8

[3]廖志豪.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对策,2010(17):151.

[4]段鸣玉.论科学创新中道德人格力量[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58

[5]吴素香.科学进步的社会环境特征[J].学术研究,1989(4):21-23.

[6]刘梅娟,陈晓莉等.经济管理类学科竞赛研究与分析[J].财会通讯.2013.1:126-128

赛事管理论文篇(6)

摘 要:本文主要以文献法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外援文献的研究与分析,重点论述了在中国篮球联赛中外援的使用情况与研究现状,并且针对我国篮球联赛中外籍球员的使用历史,以下现实政策、法规以及弊端等进行分析,以更好的服务于当前我国蓬勃发展的篮球事业.

关键词 :中国篮球;外援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84-02

“外援”一词多为现实中我们对体育赛事中部分球员的口语称呼,实际上外援一词所涵盖的范围相对较大,也包括外国对我国的经济或者物质方面的援助.严格来说或者官方场合多称体育竞赛中球队所引进的非本国球员定义为“外籍球员”.CBA常规赛中的外援严格来说或者官方场合多称体育竞赛中球队所引进的非本国球员定义为“外籍球员”.

1 中国篮球联赛外援的使用情况分析

CBA是英文名称为“CHINESE BASKETBALL ASSOCIATION”的缩写,汉译为中国篮球协会,中国篮球协会是于1956年6月在北京成立,简称“中国篮协”,中国篮球协会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群众体育组织,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篮球协会,各行业篮球协会及解放军相应的运动组织为团体会员组成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的联合组织.中国篮球协会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团体会员,是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承认的奥运项目组织,是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篮球联合会和亚洲篮球联合会的唯一合法组织.CBA联赛自每年的10月或11月开始至次年的4月左右结束,长度和美国的NBA相仿.联赛2005年从中国篮球甲级联赛正式更名为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联赛的规模、管理、运作和受关注程度都堪称是中国最好最规范的职业联赛,同时也是亚洲地区水平最高的篮球联赛.1995年CBA联赛(甲A联赛)创办时为12支球队参加,每年联赛最后两名降入甲B,而甲B联赛的前两名升入甲A.2001年来自台湾的新浪狮加入CBA,2002年香港飞龙队也加入到CBA的行列.但一年之后这两支球队都退出CBA联赛.CBA从2004年开始取消升降级制,并在2005年开始转而采取准入制.之后先后有东莞新世纪(2005年)、浙江广厦(2006年)、天津荣钢、青岛双星(2008年)通过准入制进入CBA.2009-2010赛季,云南奔牛因未达到准入制度相关标准,该赛季参赛资格被取消.共17支球队参赛.2013-2014赛季,在经过了激烈的竞争以及严格的准入评估之后,四川金强正式成为联赛新成员.CBA的规模也就此扩大到了18支球队.

1995年,浙江中欣队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球队,球队聘请了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身高2米05的米哈依尔·萨芬科夫(萨文科夫)担任球队的大前锋,这是CBA历史上首位外籍球员.1996年各队纷纷开始聘请外援,每支球队被允许拥有两名外援.2011-2012赛季是CBA历史外援引进水平最高的一年,那一年由于NBA的劳资谈判迟迟不能定论,致使很多在NBA的当打球星纷纷远投海外,去谋求更高的薪金,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浙江广厦俱乐部的钱德勒,浙江稠州银行俱乐部的JR-史密斯,新疆飞虎俱乐部的肯扬-马丁,加之以前外援的老面孔马布里,哈里斯等使得那一赛季的CBA备受关注.2012-2013赛季虽然史密斯以及钱德勒等球星重新返回NBA但麦蒂、阿里纳斯、韦弗等星的到来也给CBA增色不少.

2 中国篮球联赛外援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体育赛事外籍球员的研究现状

当今世界具有深厚体育文化底蕴,体育赛事运作比较成功的地区当属欧洲和美洲的部分体育赛事.欧洲和美洲的相对成熟的足球、篮球等赛事也对外援的使用与管理作出现实规定,具体如下:

德国足球甲级联赛,欧洲五大联赛之一,按照赛事组织部分门的规定每一俱乐部理论上球队中必须有12名德国球员在此基础上可以注册最多不能超过五位欧盟以外的球员,且这五名球员在同一场比赛中最多只能出赛3人.2004年德国足协经过讨论又将非欧盟球员的数量由过去的5人减少为4人,并且这一数字在2006年的一次会议中删减为3人.

法国足球甲级联赛中,对于隶属于欧盟国家的球员不做太多限制,则欧盟以外的国家的球员每个俱乐部最多不能超过5人.联赛还规定对于曾是是法国前殖民地国家的球员不做限制.

在美国篮球职业联赛中,对于外籍球员的管理相对宽泛,球队可以通过选秀或者引进等手段吸引外籍球员的加入,以提升球队的战斗力,对引进国家和引进人数不做任何限制,但不能超过球队的15人的大名单.

西班牙篮球职业联赛是除美国NBA外被证明最为成功的篮球联赛,其对于外籍球员或者非欧盟球员的引进和NBA一样不做任何限制.在西班牙的篮球联赛中每支球队只需要有5名本国球员,其他7人几乎都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外援.

希腊近几年来在奥运会以及世锦赛中的篮球成绩相对出色,这与其本国职业联赛的开展具有一定关系,其篮球联赛中对于外籍球员的限制为每支球队可以使用三个非欧盟球员和三个欧盟名额,对于场上的外籍球员的比赛时间不做任何限制,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具有美国和希腊或者欧盟双重国籍的球员非常受青睐.

从以上世界上相对成熟的职业联赛来看,各国对于外籍球员的使用大概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限制外籍球员的数量与出场时间,另一类则完全放开,对于外籍球员的使用完全不进行任何限制.这两类对于外籍球员的使用与管理办法均具有一定意义,第一类对于外籍球员做出一定数量上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特色,势必对本国职业联赛的精彩程度受到一定影响,但却有利于本国年轻球员的成长与发展;另一类对于外籍球员不做任何限制的管理办法,则有利于增加本国联赛的精彩程度和关注度,但不利于本国球员的成长.

2.2 我国的篮球职业联赛外援的管理与使用政策研究

1995年中国篮球联赛职业化起始,在CBA开始之初国家体委关于外籍球员的使用情况做了明确规定,要求各俱乐部最多可以拥有两名外籍球员,但每节比赛只能有一名外籍球员上场比赛.

1998年篮协对于1995年下发的外籍球员使用规定做出修改,将原有规定调整为依然是每支球队外援人数为2人,沿用四节四人次的外援使用方法,但在关键节次将两名外援同时放在场上.

2001年篮协下发的关于外籍球员的使用规定中继续保持原有的没对两名外援的人数,但将外援的使用方法界定为常规赛四节四人次,但进入季后赛后可以使用四节五人次.

2002年篮协规定外援的人数依然为两人,但外籍球员的使用在第一阶段为四节五人次,第二阶段四节四人次.

2004年篮协将外籍球员的管理界定为球队依然沿用两人制外援的管理,在使用方面要求在比赛的第一、二阶段均可以使用四节四人次的外籍球员使用方法,但第四节要求只能使用单外援.

2009年篮协关于外籍球员的使用相比历届均有大尺度的放宽,要求各俱乐部可以使用四节六人次的外籍球员使用制度,亚洲球员的使用不做过多限制.但与八一对进行比赛的过程中应使用四节五人次的,亚洲球员等同于外援的规定.

时至今日CBA依然沿用以2009年为基准的外援使用与管理规定.

2.3 我国的篮球职业联赛外援对的管理研究

多壮志在《CBA联赛外援管理之我见》一文中分别从当前CBA联赛中外籍球员的管理现状及带来问题等角度进行论述分析,强调在CBA联赛的外籍球员引进过程中要,建立外籍球员的引入与管理的法规,完善管理制度,对于外籍球员要因人而议择优录取,缓和差异统一团队,建立保障制度避免短期行为并且还指出“外援加盟我国职业篮球联赛,是篮球项目发展的趋势,也是篮球项目发展的比要举措,更是中国篮球走出亚洲、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篮球大家庭、与国际篮球接轨的需要.外籍球员的引入将推动我国篮球职业化进程,CBA联赛如此良性发展,对中国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具有币要而深远的意义.”

李海燕在《CBA联赛外援引进与管理现状分析》中论述了CBA在引入外籍球员后的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中大篇幅的论述了外援的到来影响了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外援的引进制度仍需完善以及对外援的管理有待加强等几条管理措施.文中还指出“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还要设立专门的部门对俱乐部进行监督,必要时还要请国家政法部门介入,随时对俱乐部进行审核与监察,以保证对外援的合法管理和政策的顺利实施.”

2.4 我国的篮球职业联赛外援对的作用研究

李国岩在《2003-2004 CBA联赛国内球员与外援球员技术指标统计分析》一文中指出:在2003-2004赛季外籍球员无论是在助攻、篮板、扣篮、抢断等各方面指标中均独领风骚,其中外援盖茨以总篮板数380个在篮板球方面称王;罗德格里格尔抢断了82个称王,国内抢断数最多的是吕晓明仅有55个.并依此论述了在2003-2004赛季外籍球员在比赛中对球队的贡献,以及与国内球员的差距.

李彪龙在《2009-2010赛季CBA与NBA现役外援现状及效用的对比分析》一文通过对比分析了2009-2010赛季中CBA联赛与NBA联赛中外籍球员的在身高、体重等一般身体素质指标还具体分析了在比赛中首发次数、篮板球、助攻等技术指标,通过对比分析得出CBA联赛在外籍球员的使用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应向NBA联赛学习.并提出“CBA引进外援的目的,不应该是仅仅增加国际声誉和影响,更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取得几场比赛的胜利,而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本上球员和青少年学习先进篮球理念和技术的环境如果只过度地依赖外援赢得比赛,而不重视自身队伍的建设势必会影响我国篮球事业的发展.”

李成梁在《CBA联赛13年发展过程中外援引进及对联赛发展影响的研究》一文中对13年来CBA联赛外籍球员的引进、管理、技术发展以及对CBA联赛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分析,并指出在13年的CBA发展史中“外援在拼抢篮板球、封盖、扣篮三项技能上占绝对优势,抢断球、远投、助攻相对较差,得分能力在整体上逐步提高,引进的外援质量逐年提高”文章还指出“引进外援可以提高联赛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使比赛观赏性增强,比赛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进而使整个中国的篮球水平得到提高但外援的引进对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俱乐部对外援的管理等方而有一定的负而影响尚须进一步合理改进外援使用制度以及提高管理能力”

李海燕在《CBA联赛外援引进与管理现状分析》中论述了在CBA的引援过程中可以弥补球队不足提高整体实力;缩小各队差距使比赛更加激烈精彩;带来先进的篮球理念和较高的敬业精神;推动篮球产业化发展等作用.

3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以文献法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外援文献的研究与分析,重点论述了在中国篮球联赛中外援的使用情况与研究现状,并且针对我国篮球联赛中外籍球员的使用历史,以下现实政策、法规以及弊端等进行分析,以更好的服务于当前我国蓬勃发展的篮球事业.

参考文献:

〔1〕于博远,折娜.对CBA国内优秀运动员与外援综合能力的对比研究[J].科技信息,2009(16).

赛事管理论文篇(7)

一直以来,大型体育赛事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对于奥运会这种国际体育盛会,它对举办国和举办城市的影响从赛前到赛后能够持续很多年的时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型体育赛事越来越多的展现在公众面前,赛事效应不断地在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多种领域升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体育赛事的普及对人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衣、食、住、行到休闲娱乐再到思想观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体育赛事已经与文化、教育、国家荣誉紧紧的结合在一起。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体育赛事。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文献资料、网络阅读有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课题研究资料和相关专家研究资料得出结论。(3)访谈法:采访当地的赛事管理者和民众,从他们那里得到体育赛事对文化影响的信息。

二、体育赛事的概念

体育赛事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产物,体现了人类挑战自我的精神力量,也是社会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标志。理解体育赛事的基本概念归属是认识和理解体育赛事事物本质的重要理论前提,体育赛事运作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实际的管理行为受其影响和制约。目前对于体育赛事事物的认识标准不一而足,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将体育赛事视为特殊事件存在诸多问题。国内外将体育赛事归属的进一步分析,将体育赛事归为大型体育活动更为合理。

三、研究内容

(一)体育赛事对物质文化的影响。体育赛事的举办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投入,每举办一次体育赛事都会带动相关的物质文化的发展,主要包括对体育设施、装备、器材和器械的建设和研究,对体育科技和人才的投入。一次大型体育赛事能给举办地留下长期使用的场馆,为筹办赛事而建造的基础设施,能使当地居民普遍受益。大型体育赛事的市场推广,能够加大赛事宣传与传播力度,促进物质文化的传播,从而提高城市品牌效应,同时对于创立城市本土文化大有裨益;合理利用赛后体育场馆设施,提高场馆有效使用率;结合自身优势与特点,让赛后体育设施能够得到合理充分的使用,提高场馆有效使用率,有选择地申办大型体育赛事,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体育赛事发展道路;积极引导广大市民参与态度,促进体育赛事与市民生活的融合;积累办赛事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办赛事的能力;学习其他城市先进的办赛理念和经验,加强与国内外体育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最大限度的挖掘赛事内涵,扩大体育赛事的外延,将赛事拓展为节日盛会,提升赛事价值。

(二)体育赛事对精神文化的影响。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最有活力,最为广泛,最富创意的一种文化。体育赛事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对广大市民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项成功的体育赛事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举办地的社会凝聚力;良好的体育赛事能教给市民体育文化知识技能,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培养他们参与体育的动机,态度,兴趣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文化观念,提升审美情趣,完善心理品质;不仅如此,良好体育赛事能提高市民的社会意识,能为公众带来普遍的自豪感,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体育赛事的举办有利于增强当地居民普遍的环保意识,提高当地居民对公共事务的认知、认可以及参与程度,扩大当地居民的文化视野等;借着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东风,改善城市软环境,吸引媒体的关注,扩大对外交流的窗口,这将对传播六安城市形象大有裨益。大型体育赛事传播对于塑造六安城市形象之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未来城市发展中不可多得的传播中介。

四、结语

(一)体育赛事的影响。根据以上论述,不难发现,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六安市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正是因为体育赛事对城市文化的诸多影响,在选择、制定以及申办体育赛事总体计划时,用公正的、联系的、总体的观点去权衡,从而获得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二)借鉴国内外经验。加强与国内外体育组织的互动,学习其他城市先进的办赛先进的方法;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得出了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会对举办城市文化产生的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体育赛事,借助体育赛事对文化的积极影响促进自己的建设和发展,争取早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大都市。

参考文献

[1] 王守恒,叶庆晖/体育赛事的界定及分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1.

[2] 黄海燕,骆雷.近年来我国体育赛事管理研究进展[A].第九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

[3] 王庆伟,杨铁黎.我国体育赛事向市场化运作过渡阶段的特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39-143.

[4] 肖锋,沈建华,刘静.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06).

[5] 池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赛事管理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2-0038-04

A Study on Risk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Marathon Race in Xia men

XU Weihua1, XIE Jun2

(1.Xiamen Sport School, Xiamen, 361003, Fujian China;2. P.E In stitute,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Fujian China)

Abstract: The thesis adopts the theory of methodology of risk management and ins urance to discuss the basic theory and method of the risk management of the inte rnational marathon race in Xiamen to promote the risk awareness of people, ident ify the risks of the event, effectively evade and resolve risks, so as to build a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the event risk, issue the theory for the risk manageme nt of sport event for the successful operation of sport events.

Key words: marathon;risk management;Xiamen

厦门成功举办了8届国际马拉松赛,足以证明举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对厦门市新一轮跨 越式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仅推动了厦门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推进了厦门市体育产 业发展;而且促进了厦门市的市政建设,改善了旅游环境;在促进厦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推动海峡两岸的体育文化交流等方面,也显示其强大的影响力。国际马拉松赛提高了厦门 的城市品位,扩大了厦门的国际影响,逐渐成为厦门又一张靓丽的名片。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举办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和 社会效益,使得赛事规模日趋变大,并有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赛事的风险损失也可能随 之加大。从统计意义上说,风险是对期望收益的背离;从投资意义上讲,风险是投资活动的 与人们希望相背离,获得消极后果的潜在可能性[1]。风险具有危害性、随机性、 预防性等 特点。经过8年的发展,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然而 ,人们对该项赛事的风险意识却比较淡薄,缺乏对赛事风险管理的系统认识,只是习惯将体 育赛事的风险认同于体育赛事的安全或等同于警力保卫,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内部 和外部所带来的各种风险,缺少规避和化解风险的意识等。因此,对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风 险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举办其他重大体育赛事具有借鉴意义。

关于赛事风险的研究,国内外一些学者从体育保险、风险种类、风险管理程序等进行了 研究,这些研究对我们认识风险、识别风险及风险的管理与规避都有极高的理论参考价值, 然而,目前在操作层面的实证研究不足。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对国家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文献数据库和国家体育总局信息所中文体育文献数据库检索相 关文献。查阅国内外举办体育赛事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制度与措施。

1.2 问卷调查 对赛事组织者、赞助商、裁判员、运动员、市民 、专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发出1 000份),问卷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厦门国际马拉松赛 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1.3 座谈法 邀请部分赛事组织者召开小型座谈会,探讨厦门国 际马拉松赛的风险防范。

1.4 管理研究法 从决策的角度分析体育赛事风险识别方法,制 定最佳的风险预警机制。

1.5 系统研究法 应用系统理论,研究赛事组织系统内部各职能 部门的关系协调。

1.6 社会研究法 包括比较研究、历史研究和案例研究。寻求将 赛事对社会的负面效应减少到最低程度的途径。

此外,还运用风险管理学、保险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风险管理的基本 理论与操作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2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风险管理的目标分析

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赛事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可行的应 急预案,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干预赛事运作过程的风险,尽量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和减少 事故发生后的各种损失。

之所以要引入风险管理,是为了降低或减少在举办体育赛事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不确定的致 损因素,以期增加举办赛事收益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不是要增加赛事的运行成本[2 ] 。所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风险管理的目标,是组委会以最小的成本处置和控制各类致险因 素,防止和减少损失,保障赛事及与赛事有关的各项活动能顺利进行,其实质就是以最经济 合理的方式消除风险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以赛事风险的实际发生为界,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风 险管理的目标可分为损前目标和损后目标。损前目标是指在风险发生前即做好风险识别、分 析、控制和防范措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损后目标是针对已经发生的风险损 失,尽最大努力降低或消除损失所带来的后果,以期维护赛事的正常运行。

3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风险管理的程序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一般包括4个环节(分析致险因素――评估风 险效应――选择风险对策――实施风险方案)的循环过程[3]。

3.1 分析致险因素

分析致险因素,就是对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致险因素加以判断、识别、归类并对其性质进 行定性的过程。

3.1.1 致险因素识别方法 1) 对照判断法:根据已知体育赛事 所发生的风险场景进行分析比照识别[4]。

2) 顾虑问题法:赛事筹备过程中赛事组织者害怕发生的事和尚未解决的 问题,列为风险源。因为顾虑会引起不安或担扰,这些因素经常会与风险发生关系。而尚未 解决的事是需要我们解决的,当出现多种方案难以决策时,往往就有可能演变成风险。

3) 列表归类法 根据赛事的组织者、管理者、专家学者及市民代表的知识经验,预测可 能存在的风险源,并将其列表归类,从中判定其风险类型与等级的一种方法。此方法具有德 尔菲方法和头脑风暴法的特性。

4) 预演观测法 在赛前组织赛事运作团队学习讨论赛事的风险应急预案,了解和判断赛 事的风险状况,将预演中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问题列为风险,这是风险发生的苗头和前兆 ,从而熟悉各种应对方案,并对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该方法亦称情景分析法和面谈法。

5) 逻辑分类法 根据以上4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分类的一种方法。风险种类是指 那些可能对赛事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的风险源。为了便于进行风险分析、量化、评价和管理 ,应该对识别到的风险进行分组或分类,以便深入、全面地认识赛事风险,并有针对性地进 行管理。

3.1.2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风险因素分析

采用致险识别方法,对厦门普通市民和国内外体育专业人士的调查表明,厦门国际马拉 松赛存在的风险依次为:人为灾害风险、自然风险、组织风险、商业风险、政治风险等。

1) 人为灾害风险:指赛事中,人为因素导致赛事形象受损和人身财物的破坏。根据市民 反映和媒体披露,比赛期间,人为灾害风险主要包括骑自行车者跟随(电动的、情侣型的) 撞倒观众;攀附危险之处观看比赛而导致跌伤或致残;忘记关闭火源到户外观看比赛,引起 火灾;警惕性不高的观众或游客的财物被不法之徒盗窃;不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参赛导致伤 亡。这五种风险源与人的生命和财产密切相关,属高危风险,直接威胁着厦门国际马拉松赛 事的成功举办和健康发展。

2) 自然风险:指赛事期间,由不良自然环境所导致赛事损失。从已举办的8届厦门国际 马拉松赛看,有两届(第4、5届)遇雨天,一届为(第2届)为阴雨天。根据历史气象分析 ,厦门每年3月份多为阴或小雨天,温度为15℃~18℃,空气湿度为60%~80%。尽管这样 的 气候对业余马拉松爱好者的成绩影响不是太大,然而对专业选手的成绩却有较大的影响,使 比赛的精彩度下降。因气候原因,赴现场观看比赛的市民减少,也影响了赞助商的广告效果 。据8届赛事组委会市场开发部提供的资料表明,因气候原因撤消赞助的赞助商共7家,直接 经济损失约110万人民币。还有,因气候原因导致赛事直播困难加大,到现场观看比赛的市 民人数减少导致消费减少等,都极大地影响了赛事的市场化运作。

3) 组织风险:指比赛场地、时间安排、人员指挥、调度、器材安装设置、工作人员业务 水平等的不当而造成赛事受损。表现在:起跑时,专业选手与业余选手之间的碰撞、推挤的 现象;途中给运动员供水的工作人员的技术问题;终点成绩确认和奖品发放问题等。

4) 商业风险:指赛事组委会,为筹集赛事资金所进行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可能因表现或 客观因素的影响而遭受经济损失。调查显示,前3届赛事市场开发中,出现赞助商不履行协 议的有16家。综合归纳其反馈意见,主要原因是:(1) 赛会给赞助商提供的现场优惠和特 许及产品销售、展示的机会平台不符合协议要求;(2) 直接广告和促销的机会,包括优先借 赛会电视转播的广告没有得到体现;(3) 不尊重赞助商代表(赛会对赞助商代表的接待和礼 遇不周);(4) 没能体现“拥有排他性的营销权利”,打击隐蔽营销的手段不利;(5) 企业 文化和形象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5) 政治风险:特指涉及外事问题处理不当给比赛带来的损失。调查中,有专家学者认为 ,随着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事在国内外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海内外人士参与该赛事的活动 。他们或直接参加马拉松跑,或借助赛事旅游观光,或观看比赛和学习比赛组织经验等。据 不完全统计,在马拉松比赛前后1周时间内,约有3万海内外人士来厦门,包括参加比赛的运 动员3千多人。他们的文化、意识形态、风俗习惯和等不尽相同,如果负责外事接 待的工作人员,因不了解他们的忌讳和敏感问题而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还有“ ”、“”和其他组织在比赛期间的反面宣传都将给赛事造成负面的政治影响 。

3.2 评估风险效应

风险评估是通过对所有不确定性和风险要素的分析,评估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 的幅度,从而找出关键风险,并确定整体风险水平[5]。通常将风险分为能事先预 防消除的风险和有一定随机性的及不确定性、不能事先预防消除的风险[6]。风险 的特性包括可能性、重要性和可控性三个方面[7]。对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风险效应 的预测评估是在分析其致险 因素的基础上,对所收集的历史风险资料、专家判断结果和风险识别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估的 过程。评估内容应包括:1) 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时间分析,即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风险可能在 哪个阶段,哪个环节上发生;2) 风险的影响和损失分析,即分析和估计厦门国际马拉松赛 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可能带来的损失,假如某个风险发生的概率不大,但万一发生,其后 果将十分严重,那么对它的控制就需要更加严格,否则将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如人员风险和 灾害风险;3)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用概率表示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某种风险发生的可能 性大小;4) 风险级别的判定,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致险因素非常多,涉及各个方面,组委会 不可能也没有精力对所有的风险都予以同等重视,有必要给风险划出等级,分清轻重缓急, 区别对待;5) 风险起因和可控性分析,风险起因研究是为预测、对策、责任分析服务的。 而可控性分析指:有的风险是可控的,如比赛组织风险,可以通过周到细致的准备工作来规 避或化解;有的是不可控的,如自然灾害风险[8]。

3.3 选择风险对策

3.3.1 应对赛事形象风险策略

赛事的形象需要赛事的所有参与者(包括组织者、管理者、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 、观众等)自觉的维护,因此必须让所有的赛事参与者都意识到,且付诸自觉行动,才能有 效防范风险的发生。应对策略是:

1) 宣传教育:赛前通过新闻媒体和赛事书面材料(如:参赛指南、秩序册)等,加强 市容卫生和环保知识、法规、公约的宣传教育,使所有赛事参与者自觉维护赛事形象。2) 温馨提示:在赛道两侧,特别是人员聚集场所设置标识牌、文明公约等,提示赛事 参与者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按照提示要求行事。3) 监督管理:赛事的组织者、工作人员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要极力维护赛事形象, 督促、劝导其他赛事参与者的不良行为。4) 交通管理:赛前通过本市的主流媒体交通管制通告,反复宣传马拉松赛路线及 其交通管制信息,比赛期间通过厦广交通台随时播报赛道沿线及其周边道路交通状况,提醒 出行市民,向全体市民倡导比赛当天为“无车日”,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时刻提醒驾驶 员谨慎驾驶,“礼让先行”,缓解交通压力,减轻市民出行困难。

3.3.2 应对自然风险策略

1) 调整赛时:根据本课题的研究成果,2007年赛事结束后,组委会立即向中国田协提 交变更比赛时间的申请,中国田协根据厦门市的气象规律及国际田联的马拉松赛事计划,批 准了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的申请,自2008年始,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更改为每年一月的第 一个周六举行。事实证明,赛时调整后,有效地规避了因气候原因导致的赛事精彩度风险、 市场开发风险和赛事直播风险。自2008年始,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连续三年被国际田联评为“ 金牌赛事”。2) 精确预报:赛事组委会与厦门市气象台建立了比赛期间气象信息预报联动机制,精 确掌握比赛期间的气象信息,为赛事顺利举行服务。3) 赛后服务:如遇雨天,组委会通过赛场播音系统向参赛者提示,注意赛后擦干雨水 ,更换衣服,预防感冒。同时在终点预备姜汤,供运动员和工作人员饮用。

3.3.3 应对人为灾害风险策略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5种导致人为 灾害的高危风险的应对策略是:

1) 赛道管理:严禁任何非比赛用车进入赛道,禁止电动车、情侣型自行车进入赛道两侧 跟随骑行,严禁非工作人员和车辆进入赛道等。2) 安全教育:将防范人为灾害风险列为赛事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内容,列为全市消防安全教 育内容,列为市民文明道德公约的教育内容,制作公益广告,赛前1周通过本市主流媒体滚 动播出宣传。3) 警示标志:赛事组委会在赛前考察赛道时,对观众可能攀附的危险之处,设警标志,提 醒赛事参与者,尤其是观众注意自身安全。4) 加强警戒:赛事安全保卫部门要加强巡逻,布置安全观测点,在执勤过程中不断提醒赛 事参与者注意保护自身的财产。5) 强制体检:对报名参赛的选手,应严格要求其进行必要的体检,同时宣传比赛中应注意 的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伤害事故,防止参赛者因身体原因导致赛中伤亡。6) 医务保障:比赛期间120急救车在赛道跟随,沿途设置临时医务站,途经的医院开辟 绿色通道,保障赛事参与者的医疗救助。

3.3.4 应对比赛组织管理风险策略

1) 模拟预演:赛前组织模拟预演,进行竞赛、反恐、防火、逃生、急救等各种专项演习 ;加强赛事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能力以及检验各种风 险规避的全面性、可靠性。2) 应急预案:赛前组织赛事的运作团队学习讨论赛事的风险应急预案,了解赛事的风险 状况,熟悉各种应对方案,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3) 重点保护:加强对特殊的赛事参与者(如:各国政要和明星运动员)的保护,确保其 生命财产的安全。肇事者往往把他们作为直接攻击目标[9]。4) 财物管理:加强赛事组委会的财物管理,防止赛事资产丢失;协助赛事参与者做好财 产保护工作。5) 信息通畅:交通、治安、消防、国安、610办、医疗等部门均有各自的指挥系统,比 赛期间必须与组委会的指挥系统链接,确保信息畅通,指挥有序。6) 证件管理:比赛期间,出入赛场的车辆和各类人员必须严格证件管理,不同证件赋予 不同的权限,防止赛场车辆和人员混乱。

3.3.5 应对赛事商业风险策略

1) 打造品牌:开发赛事的无形资产,通过提高比赛成绩、多赛合一、丰富的系列配套活 动、全程现场直播及国内外广泛推广、美丽的赛道选择与设计和不断扩大赛事规模,提高赛 事的国际国内知名度,吸引商家赞助。2) 打击非法:加强对侵犯赛事专有权的不法商业行为的防范和打击,保护赛事的无形资 产和赛事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3) 购买保险:为赛事参与者和赛事财产选择合适的险种和保险公司,办理各种必要的商 业保险等。一旦发生风险事故,组委会可以减少损失。4) 选择商家:在市场开发中,不仅注重赞助商的数量,更注重赞助商的信誉、形象和企 业实力。在确保赛事资金到位的前提下,热情接待赞助商代表,安排其参加系列活动,同时 提高赞助商的知名度,取得双赢。5) 提升素质:组委会通过人力资源整合,使“懂体育而市场营销知识欠缺的人”和“懂 市场营销而体育欠缺的人”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市场,并委托社会专业机构实施市场开发,对 市场开发人员实行目标责任管理,以取得更好效果。

3.3.6 应对政治风险策略

1) 慎处外事:充分了解比赛来自不同国家、民族的参与者在文化、意识形态、风俗习惯 和的差异,在接待的工作中避免触及其忌讳和敏感问题,规避。2) 排除敌对:安保部门在赛前和赛中排查和控制“”、“”、“”等敌对 势力和“”及其他组织,防止他们利用赛事发表反动言论,制止其破坏行为,避 免给赛事造成负面的政治影响。3) 化解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 事前排查,化解矛盾,避免当事者利用赛事制造事端,给比赛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

3.4 实施风险方案

风险方案的实施是风险管理的最后阶段,是在对各种风险对策评价并选择之后,按照赛 事组织者的决策和要求,制定具体的风险管理计划,实行目标管理,以期降低或规避体育赛 事运作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不确定性的风险[10]。重大体育赛事的损失转移是 指赛事的 组织者通过签署合同、寻求经济担保、购买保险等方式将赛事的风险转移给第三方组织或者 个人的方法。合同转移是指赛事组委会与其他赛事参与方(赞助商、供应商等)分别签订合同 ,明确规定合同双方的风险责任,从而将活动本身的风险责任转移给对方,减少组委会对对 方损失的责任和减少组委会对第三方损失的责任。购买赛事体育保险就是赛事组委会向保险 公司交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当风险发生给赛事带来损失时,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这 是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的一种方法[11]。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风险转移方案主要 是合同转移、购买保险转移和行政手段转移。

3.4.1 合同转移风险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风险的合同转移主要有 两种形式:一是契约转移。 即组委会与参赛选手签订免责契约,参赛选手必须自行到县级以上医院进行赛前体检,组委 会不承担参赛选手因身体原因导致的赛中意外伤害事故。二是在服务外包时,将风险以合同 形式转移给承包者。如:1) 赛事资金风险转移。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是市场化运作的赛事, 资 金由市场开发部(实体公司)提供。组委会与市场开发部签订合同,将赛事所有的资源提供 给市场开发部,市场开发部为组委会提供赛事所需资金和物资,风险责任由市场开发部承担 。2) 器材设备的安全风险转移。组委会采购赛事所需的器材设备时,与供应商签订合同, 将 器材设备的安全性责任风险转移给供应商。3) 赛事精彩程度风险转移。组委会与经纪人签 订 合同,向经纪人支付佣金,要求经纪人必须邀请到一定数额的国外马拉松选手,且高水平选 手所占的比例,将赛事精彩度风险转移给经纪人。4) 服务外包合同转移。赛事所需的车辆 服 务、礼仪服务、场地服务等,由组委会分别于车辆服务提供者签订合同,由其承担车辆安全 的风险责任;与礼仪公司签订合同,由其承担服务质量的责任风险;与场地提供者(会展中 心)签订合同,由其承担场地保障和服务质量的责任风险。5) 授权转移。组委会授权市场 开发部与赞助商签订合同,由赞助商承担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内的风险责任。

3.4.2 投保转移风险

在经过风险控制和合同转移赛事风险之后,一部分风险还是有可能发 生,且一旦发生将给赛事带来巨大的损失,如人员意外伤害风险等。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组委 会采取购买保险的办法转移风险。即组委会为赛事所有工作人员和参赛选手购买意外伤害保 险,一旦发生,当事人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

3.4.3 行政手段转移风险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是中国田协和厦门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组委会 成员由市政府26个部委办局组成。在赛事运营中,市政府将一些赛事风险通过行政手段转移 给政府的相关部门。如:医疗责任风险转移给卫生局及其下属医院;治安、交通管理责任风 险转移给市公安局及其下属治安支队和交警支队;非法广告责任风险转移给市工商局; 组织的反动宣传与活动责任风险转移给市委610办公室;新闻宣传责任风险转移给市政府新 闻办公室及市电视台;旅游接待责任风险转移给市旅游局及其管辖的饭店等。

4 实施赛事风险监控

赛事风险监控就是在赛事的筹办过程中,以风险管理计划为依据,监督、检查赛事风险的发 生情况以及风险措施的落实情况[12]。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通过下列途径对赛 事风 险实施监控:1) 监视赛事风险状况,如每年都有群众借赛事发泄不满情绪,组委会通过信 访局积极处理。赛前组委会检查该部分风险是否存在,还是已经消失;2) 通过预演检查赛 事风险的应对策略是否有效,监控机制是否运行;3) 通过组委会办事机构例会,检查筹备 工作是否按计划执行,各项工作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存在未排除的风险;4) 制定应急预案 ,预案的制定在突发事件的管理过程中占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13]。组委会下设 各工作机构根据各 自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制定周密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从各部门人员的行动时间,到各自的 行动内容,都逐一列出。5) 不断识别新的赛事风险,并制定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对策。

在整个赛事的筹办过程中,由于难以预料的情况很多,在制定赛事风险管理计划过程中 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即使再仔细,再全面,也难以把所有的风险都认识清楚,因此,进行 赛事风险监控除了要充分利用前一阶段制定的赛事风险管理计划,密切注视各种潜在的或已 发生了的赛事风险事件动态以外,还要根据赛事筹备的现实情况随时识别、估测新情况下可 能出现的风险,根据实际情况对赛事风险管理计划进行修改或补充。

5 结束语

随着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逐渐提升,以及赛事环境的变化,其所面 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因此,将风险管理引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提高赛事参与者的风险意识 和准确识别风险的能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于有效地规避和化解风险,成功运作赛事, 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赛事的风险管理是建立在“预防胜于治疗”及“未雨绸缪”的 理念基础之上的科学管理方法。为了将一年一届的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办成厦门人民的节日, 并朝着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品牌体育赛事的目标加速前进,需要对任何可能影响和危及赛事 的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全面做好风险的防范和应对。

参考文献:

[1] 高晓波.大型体育赛事运营的风险来源与防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 7(3):297-298.

[2] 王小群.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6:32-35.

[3] 王和.奥运风险管理的中外比较[J].首都经济杂志,2003,(7):15-16.

[4] 乔明.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12):14-15.

[5] 张奇慧,等.浅谈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中常用的风险控制工具[J].福建体育科技,2004 ,(6):11-13.

[6] 王爱莉,等.现代奥运会风险投资及北京2008年奥运风险投资控制研究[J].北京体 育大学学报,2004,27(11):1455-1457.

[7] 卢文云,等.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及风险管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5) :18-22.

[8] 张超慧.论体育经营风险与风险管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26-28.

[9] 马敏跃.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安全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 (9):1190-1192.

[10] 周爱光,等.中、日、美三国体育保险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 (3):297-299.

赛事管理论文篇(9)

前言

近年来,随着李娜在国际网坛取得的突出成绩与地位,网球运动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及相关部门的重视。选择网球作为锻炼身体的人们也逐年增长。我国举办的网球赛事也越来越多,在北京每年中国网球公开赛被人们誉为四大公开赛外的第五大赛事。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为了实现中国网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对青少年网球赛事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也越来越得到网球工作者的重视,成为探索中国网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与全国网球运动的发展相比较陕西省的青少年网球赛事开展还存在巨大差距。在青少年中开展网球这项时尚、文明、高雅的运动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起到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功效,具有很好的健身作用,还能够培养良好的意志和作风、促进团结协作、增进友谊。很容易培养青少年积极主动学习网球的兴趣,从而让更多的青少年热爱运动网球,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青少年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论文主要就陕西省青少年网球赛事的开展展开调查,了解目前陕西青少年网球赛事现状及影响网球在青少年中开展的因素,进一步推进陕西青少年网球运动的事业发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有关青少年网球赛事开展的论文、期刊、杂志,文本文的撰写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实地访谈法,通过走访调查了解目前陕西省每年举办的青少年网球比赛,分析总结影响我省青少年网球赛事开展的原因。

3.专家访谈法,访问我省网球专家学者,对我省青少年网球赛事的开展提出一些意见策略。

二、结果与分析

结果:

1、陕西省青少年网球赛事的开展现状

1)陕西青少年网球运动发展缓慢,直到2012 年 7 月份才在杨陵成立陕西省青少年网球训练基地,其原因是由于陕西省中小学的网球基础薄弱,网球设施跟不上,陕西省的所有中小学中只有西安交大附中拥有自己的网球队和训练场地。

2)影响陕西青少年网球赛事开展的因素:

1.陕西省青少年网球运动开展速度缓慢,普及面狭窄,受重视力度不够,直接导致青少年网球赛事开展受阻。

2.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由于体育经费支持不到位,网球场地器材设施缺乏,制约了青少年参加网球运动和比赛。

3.陕西网球竞赛制度存在弊端,不能满足陕西青少年网球选手之间的比赛交流,对网球选队员的成绩提高不显著。

4.受到体育体制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陕西省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培养模式单一,阻碍了许多有网球运动天赋孩子的发展。

5.陕西省青少年网球运动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较为匮乏,管理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管理过程中管理力度不够,最终导致青少年网球运动管理效率不高,影响青少年网球赛事的开展运作。

6.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参与网球训练的信心以及比赛的支持力度不足,给陕西中小学网球赛事的顺利开展增加了难度。

7.目前陕西各地区各市青少年大部分都缺乏专业的网球教师,在数量专业技能上不能满足学校开展网球训练与比赛的需要。

3)陕西省青少年参加网球训练的情况分析

教练员对青少年主要进行网球技战术训练、身体素质训练、心理训练,每个训练内容比重各不相同。对于年龄10-14岁的网球运动员多采用基础身体素质、网球技术训练为主,重点培养他们掌握网球运动基本技术,提高整体身体素质和培养他们对于网球运动的兴趣。对于年龄较大一些14―18 岁的运动员多采用网球战术、专项身体素质和全面的心理素质训练,重点培养他们对于网球战术的运用能力,提高专项身体素质水平以及参加比赛的心理素质水平。

4)比赛情况分析

网球比赛不仅仅能带给人们视觉盛宴和观赏性,也是对训练工作和运动员水平的检验方式,同时也是指导教练员更好训练的有力依据。网球比赛是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整体运动能力的检验和锻炼,在比赛中教练员可以发现他们的特长与特点,同时也可以了解他们在网球运动训练方面的不足,根据出现的问题安排下一阶段的训练内容。陕西省每年举办的青少年网球比赛有:西安市青少年网球赛、每年八月在杨陵网球学校举办陕西省青少年网球锦标赛,每年六月在建筑科技大学举办CTA网球户外嘉年华即全国小学生趣味网球大赛西安站。希望陕西省相关部门能够加大投入,引进举办青少年网球大型赛,有利于我省青少年与全国各地优秀网球选手交流学习,促进发展陕西青少年网球事业。

5)教练员情况分析

在网球教学和训练过程中, 在青少年专业启蒙和成长过程中,教练员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青少年网球队的教练员,还承担着重要的教育任务,教练员对网球运动的理解程度、对网球理论的掌握程度、对网球技战术的熟练程度都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网球的成长, 影响着高校网球队的发展。陕西省目前缺乏专项技能高,理论丰富的网球教练,许多教练员是本科毕业学生及在校学生,相对的技战术水平不高,理论研究水平低,训练手段和方法落后。针对这一情况,希望能有更多的网球专业学生继续深造,提高教练员整体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研究对策:

1.大力宣传网球运动的锻炼价值,改变广大父母传统的观念,孩子不仅要学习好文化课,也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通过参加网球运动和比赛达到健身的作用。

2.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在陕西省青少年网球事业方面加大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力度,使陕西省青少年网球事业的发展有财政保障。

3.在陕西省各个市区学校大力推广青少年网球赛事,加大对积极参加比赛的青少年的奖励力度。

4)在赛制上进行改革,改变单淘汰赛制,杜绝一轮游,采用循环制比赛,利于更多的青少年网球爱好者的交流学习。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 冯加付.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06

[2] 杨艳.陕西省业余网球赛事开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06

[3] 康乐.西安市青少年网球运动培养现状分析业余及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05

赛事管理论文篇(10)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体育与体育赛事受到人们的追捧。众所周知,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职业赛事的举办常常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但随着市场上同质化赛事的持续增加,不少赛事运营者意识到赛事投资与规模不再是决定市场的唯一要素,为观众提供高质量服务,使观众感知服务公平并与之建立、保持、发展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成为赛事运作获得成功并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大型体育赛事观众服务公平维度划分

从服务公平理论形成至今,相关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对服务公平维度的划分存在诸多争论。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服务公平理论经历了从单元论到二元论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结果公平、程序公平、交往公平以及信息公平四个维度组成的四元论观点,并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一件服务产品,具备服务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以及服务高度综合的特点。体育赛事观众通过运动员竞技表演、体育赛事现场物料、场地设备、场馆基础设施、服务人员服务技能与服务态度、赛事组委会制定的规章制度、体育场馆现场氛围等要素感知服务公平。由于缺乏统一的划分标准,本文借鉴服务领域研究成果,结合体育赛事的特点将体育赛事观众服务公平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维度。

1.1结果公平

结果公平是指消费者成本投入与利益收获是否相当,消费者是否得到与其他人相同标准的服务体验,企业提供的服务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常情况下,大型体育赛事观众需要向赛事组织方支付一定的费用以获得入场观看体育赛事的权利,此外,观众还需额外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尤其是距离赛事场馆较远的观众,这无形之中增加了观众观赛成本,根据成本与风险的理论,一旦观众感知赛事组织方提供的以竞赛为主的服务达不到观众预期或与宣传效果相差甚远,观众便会产生不公平感知,而这种感知的强度取决于观众的观赛成本,即观众观赛成本高,不公平感知强烈。

1.2程序公平

程序公平是指消费者对决策程序与决策方式的公平程度的评价。美国学者thibaut,Walker(1975年)在司法研究中总结得出:现实生活中的人不仅注重司法判决结果的公平性,而且还观众司法决策过程的公平性,它主要包括,一致性、效率、可纠错性、符合道德、无偏袒等几个维度。由此可知,程序公平是对服务过程公平的感知,对服务过程公平感知主要通过服务是否一致、服务过程是否符合道德以及服务效率、可纠错性等几个维度来衡量,服务过程公平与服务结果公平一样也会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

1.3交往公平

交往公平概念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交往公平即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对待方式的公平。狭义的交往公平是在广义的交往公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服务过程中的服务方式,服务态度。谢礼珊,易婷婷在对快餐服务业的研究中将交往公平概括为具体的几点内容即服务人员友好、无偏见、诚实、礼貌、关心、热情。体育赛事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即购票、到达场馆、入场、观赛及退场,观众都无可避免的要与赛事组织方的服务人员进行面对面接触,体育赛事现场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与服务技巧,服务人员是否热情、礼貌、友好,服杖嗽笔欠窬弑肝观众解决困难的能力都会影响观众对服务公平的感知。

1.4信息公平

信息公平是服务公平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提出的,它是从广义的交往公平中分离出来的概念,最早由Greenberg J.提出,他认为信息公平就是当事人在交易过程中是否得到关于产品与服务的相对完全的信息和解释。2006年,中国学者詹志方提出消费者感知信息公平主要通过两种途径:第一、消费者通过媒介,包括文字、图像、视频等感知信息;第二,消费者通过人际交往,感知信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信息公平将会在服务公平感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信息公平感知在体育赛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票价的折扣信息、球员参赛状况、赛事现场实时信息的更新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众的服务公平感知。体育赛事组委会在赛事运营过程中是赛事信息的和权利的主导者,这使得赛事运营过程中经常出现权利不对等与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从而使热情高涨的赛事观众蒙受经济和情感的损失,产生不满意情绪。

2结论

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得出,目前关于服务公平维度的争论已经趋向一致,服务公平四维度划分,结果公平、程序公平、交往公平、信息公平得到服务管理领域广泛认同,并在饭店服务、美发服务、旅游服务中得到的验证。但是在体育领域尤其是在体育赛事领域研究者很少提及服务公平,事实上,体育赛事属于服务主导行业,具有服务行业的共性。因此,本文以服务管理领域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体育赛事观众感知内容和体育赛事的特征得出体育赛事现场观众服务公平包括结果公平、程序公平、交往公平和信息公平四个维度,体育赛事观众服务公平感知维度划分是服务公平理论与体育赛事的首次结合,是对服务公平理论的丰富,为进一步研究体育赛事观众服务质量打下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Greenberg J.The social side of fairness:Interpersonal and informational classes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Justice in the workplace: Approaching fairness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e[M]. Hinsdal,NJ:Erlbaum,79-103.

[2] 李国立.大型体育赛事观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08):26-30.

[3] Clemmer E.C & Schneider B.Fairservice[J].Advances in services and Management,1996(5):109-126

赛事管理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04-13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科技部软科学研究计划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07GXS3B0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文卉(1974-),女,湖北武汉人,国家大剧院文化交流部部长,博士,副研究员;黄朕(1968-),男,湖北武汉人,武昌理工学院非专业素质教育学院讲师。

3 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KM-SM模式)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进步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诸如赛事主体多元化、参与者利益复杂化、海量信息和知识共享等新问题对大型体育赛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充分认识到知识管理对大型体育赛事举办的重要意义,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进行了全面审视。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北京奥运会的案例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简称:KM-SM模式),期望能够推动知识管理在国内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应用推广,提升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整体水平。

3.1 KM-SM模式的内涵

大型体育赛事管理横向由赛事计划管理、组织运行管理、竞赛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开发与营销管理、后勤保障管理、风险管理、客户管理、新闻传播管理、活动仪式管理、形象景观管理、财务审计监督管理等组成,贯穿于赛事举办的整个过程。纵向来讲分为赛前、赛时和赛后三个阶段,赛前着重计划和演练,赛时着重执行和应急,赛后着重总结和评估。根据赛事举办不同阶段知识创造和共享的特点和要求,赛事管理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赛前往往会采用职能化层级制的垂直管理模式,讲求自上而下的管理风格,统一行动、雷厉风行和高效率。随着赛时运行阶段的到来,为反应迅速和权力下移建立起一批任务团队,具有扁平管理模式特点,总体上看是一种网络化管理模式。知识管理的引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不同阶段组织模式的转变以超文本方式进行转换,保证了大型体育赛事管理的连贯性和参与各方的协同性。本文提出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并不是对传统体育赛事管理模式的彻底颠覆,而是引入知识管理的新元素,让传统体育赛事管理模式在继续发挥优势的同时,用知识管理的理论补充其不足并解决新的问题,以期让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是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模式创新,不仅可以解决传统赛事管理模式的问题和瓶颈,还能预见未来赛事管理的新趋势和新问题,是大型体育赛事保持竞争优势的原动力。KM-SM模式在政府、赛事管理组织、企业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管理组织,这四种力量并驾齐驱、各司其责、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最终使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达到最佳效果。KM-SM模式符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专业的机构做专业的项目”的行为准则,满足了体育赛事组织专业化、知识化发展的要求,是一种更新的体育赛事管理模式。

3.1.1 KM-SM模式的系统构成

图3-1 KM-SM模式示意图

图3-1所示KM-SM模式包含密切关联的四个元素: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它们共同承担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和运营工作,各方有独立的权责,同时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集成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四位一体”的功能,形成“政府为先导、知识管理组织协调、赛事管理组织执行、企业充分参与”的四元驱动赛事组织管理模式。

(1)政府――在宏观层面发挥先导作用

政府在KM-SM模式中处于先导地位,不同于“政府主宰”或者“政府主财”。个人或某个单独的职能部门通过经验作出的判断往往带有浓烈的个体本位色彩,从而可能导致“面子工程”或“赔钱工程”,这样高度集权和领导拍板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在KM-SM模式中,政府在宏观调控、全局保障和赛事定位上,依据知识管理组织提供的大量知识作出决策,为其它协作机构制定明确的活动范围和项目实施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还会为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一定的物质资源和财务担保,为赛事举办提供便利,并节约大量成本。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做出的宏观决策和全局定位不是拍脑袋空想出来的,而是建立在赛事管理组织和知识管理组织提供的前期调研资料和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2)知识管理组织――在中观层面起优化协调作用

知识管理组织在KM-SM模式中充当参谋和协助决策的角色,也是此模式区别于传统赛事管理模式的关键点。知识管理组织的中心任务是:①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将个体、部门和组织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或经社会化后进一步显性化,然后经过组合转化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通过某种技术平台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②创造必要的组织环境,促进面对面的隐性知识共享。赛事管理过程其实也是知识生产的过程,从最初的赛事申办到赛事筹办和举办,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档案,这些都是智力源泉,靠知识管理组织挖掘整理和传递。知识管理组织不仅要在整个参与赛事管理的四方建立高效畅通的信息底层传递结构,还要积极的倡导和建立学习和分享知识的组织文化,设计和实施知识管理的流程,创造知识资产和构建学习型组织。对体育赛事运行过程中的文档、资料、图片、管理文件、运行方案以及更为细微的项目实施方案、代码库等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提取,将繁杂的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经人的参与和加工提升为知识,借助e-mail系统、电子图书馆、网上论坛、学习班、头脑风暴会议、虚拟会议室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交流,从而与组织知识相结合转化为显性知识在组织中流动,最后,它会回馈于个人并得到内在和个体的提高,实现自我超越的同时又为组织提供了新的知识可供分享。信息交流的畅通和知识的不断分享,可以使组织和参与体育赛事管理的几方更为高效且协调得力。政府的不同部门与组委会不同职能处室的业务往来和执行情况,可以在信息共享平台上找到及时的信息和数据,包括总体方案、行动计划、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实施进度等,不仅大量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成本,而且信息过时、政策歧义等老问题在知识管理组织的介入和参与中得到了解决。

(3)赛事管理组织――在微观层面发挥主体作用

赛事管理组织是整个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执行者。赛事管理组织既要在政府规定的赛事组织目标、运行模式等多种要求下工作,又要借助知识管理组织对赛事管理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赛事的申办、前期准备,到赛时运行、再到赛后总结,这些工作都由赛事组织者具体实施和完成,工作量巨大且项目庞杂。因此,在四方当中赛事管理组织机构是赛事运行的核心,政府、知识管理组织、企业从不同方面给予指导、监督、完善和补充。

(4)企业――在微观层面起关键作用

赛事相关企业在KM-SM模式中起关键的作用,它承担了许多政府不能或者不适合运作的项目,但又与赛事组织方有明确的职能区分。赛事相关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是不可替代和功不可没的。例如北京奥运会门票销售就是以北京奥组委票务中心为指导和统筹,具体的票务营销渠道和方法由合作企业实施完成。北京奥组委票务中心制定原则有: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购票机会和权利;分阶段售票:在安全的前提下为公众提供尽可能简便的购票渠道和流程。在这三个售票原则的指导下北京奥组委委托了一家专业的国际票务公司来全盘进行门票销售。这是专业公司参与赛事管理的典型案例,实现了最优化的做法――用专业化的公司去运作不同的项目。企业有足够的实力与政府共同做好体育赛事中的有关项目,从而使政府由多重身份的窘境中解脱出来。

3.1.2 KM-SM模式的优点

(1)促进多元主体的一致性

KM-SM模式由四个相对独立的组织――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构成,四者在赛事运行过程中密不可分。从KM-SM模式的运行机理看,该模式有明确的宏观、中观、微观分层,且各个元素之间形成了有序而紧密的逻辑联系,具有层次分明的结构。KM-SM模式中的四个要素在赛事中发挥各自独特功能,如果只选用其中任何一个或者两个,都无法全面、系统、科学地管理体育赛事。因此,KM-SM模式能够将四个要素协同起来,最大限度的释放各自潜力,融合各要素之间的功能,构建出完善的有机互动体系。

(2)保证大型体育赛事的稳定性和创新性

随着科技文明的飞跃、管理学科的推陈出新、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赛事运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和体育赛事需求。从国际奥委会的实践以及其它体育赛事的探索中,清晰可见知识管理参与赛事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是以何种方式参与、参与多少没有定论。本文提出的KM-SM模式,是对新型赛事管理模式的一种尝试,也为大型体育赛事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权责更加明晰,避免了传统赛事“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弊端;赛事组织的职能更为明确和简化,不需要再走传统赛事的“保姆”式;知识管理组织在整个模式中起着粘合剂、剂和内循环水的作用,使得整个组织摆脱了静态的、僵化的、闭塞的困境,此模式下各组织之间、组织内部的工作是动态的、创新的、有活力的。在这种模式下,四个要素的潜能被充分激活,在KM-SM模式框架内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

(3)提高大型体育赛事组织决策的正确率

在传统大型体育赛事管理当中,经常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甚至被恶意封锁的情况,也不给各参与主体提供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从而阻碍了信息和知识的流动,降低了各方的积极性,增加了内耗,影响赛事举办的效果。KM-SM模式能有效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政府不再做具体的事务性命令,而是提出宏观要求和政策规定,避免了政府行政命令过多干预体育赛事的情况。知识管理组织在实现信息对称和知识共享上提供关键技术和方式方法。赛事组织机构在政府指导下,在知识管理组织支持下执行知识管理应用的过程,通过对海量信息的处理和赛事知识的传递共享,提高了组织和员工的决策正确率。

3.2 KM-SM模式的运行机制

图3-2 KM-SM模式的运行机制

3.2.1 目标定位

充分发挥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的联合优势,共同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以便举办影响广泛、环境友好、经济效益好、美誉度高的赛事,从而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优化调整行业结构。KM-SM模式运行要坚持“政府为先导、知识管理组织协调、赛事管理组织执行、企业积极参与”的总体原则,权责明细,各归其位。以政府的总体规划为指导,以知识管理组织为切入点,以赛事组织机构为运行载体,以企业参与为补充,既充分利用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又发挥了赛事组织机构的主体作用,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最终将知识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共同发展、合作多赢的目标。

3.2.2 组织形式

在KM-SM模式中,大型体育赛事围绕政府规划和要求进行方案设计。赛事的整体方案、实施原则、组织架构、运行模式等大的框架都由政府制定,并负责运行和管理中重大事项的决策。知识管理组织主要是在政府的总体规划下,协助政府统筹好各类知识管理操作项目,促进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速度和知识传递的准确度等。赛事组织机构主要是在政府制定好了相应的赛事规程和赛事组织方案后具体执行,保证每个环节都能按照政府设计的方案实施。企业主要是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物质支持,具体操作融资事宜,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等。这种组织形式的体育赛事往往在决策上要经过较长时间,但决策正确率是有保证的,而且执行效率很高,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组织内部协同工作。在这种情形下,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四方处于平等地位,相互之间既是契约关系,又是合作关系,会通过平等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书面协议,对大型体育赛事进行联合管理。与传统赛事管理模式相比,KM-SM模式的组织形式具有明显优势,参与主体的联系是紧密的,合作是全方位的,决策是全局性的,最有利于实现共赢目标(见表3-1)。

3.2.3 实施原则

(1)合作共赢的原则

建立四方合作委员会,统筹协调体育赛事组织过程中的重大事宜,共同审议体育赛事组织的规划方向、办赛规模、项目设置、管理团队建设、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问题。寻求四方管理理念的共性和交集,从而使理念趋于一致。在参与体育赛事管理的多元之间建立统筹规划、分工合作、沟通协调、并行发展的管理机制。在人力资源开发、财务管理、统筹规划等方面形成严密的相互制约机制和监管机制。实现管理上通达、资源上互补、利益上双赢,从而确保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使赛事规模和规格与社会资源配置相适应。

(2)资源共享的原则

首先是人才共享。政府、赛事管理组织、知识管理组织、企业都因赛事举办需要而大量吸纳人才。知识管理组织对于赛事管理架构中的信息交流和知识传递起到了很好的组织和沟通作用,人才在框架体系内的流动也是知识传递、融合、提升的重要环节,这样不仅有利于构建四方良好的协作机制,更能够产生大量的新知识,为组织乃至管理体系的提升发挥重大作用。其次是技术共享。政府、赛事管理组织、知识管理组织、企业四方不论是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方法必然会存在较大差异,各方所掌控的技术要领也各不相同。例如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赛事组织的整体协调操作技能,知识组织的信息传递体系构建技术,企业的市场把握和应变技能,都是各自的专长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四方通过技术合作与交流,深度开发出一套体育赛事管理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较大商业价值。

(3)专业性原则

专家委员会指导。从政府、赛事管理组织、知识组织中各抽出一部分专家,并从科研院所、高校、体育组织中聘请一部分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对赛事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组织内部和框架内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为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保驾护航。

3.2.4 合作内容

(1)服务合作

体育赛事组织过程中有大量的服务保障性工作,包括医疗、志愿者、技术处理、信息通讯、安保等。合作表现在服务上互相补充,医疗、通讯和安保服务需要由政府宏观调控;人力资源和技术方面由知识管理组织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共享平台,便于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餐饮、运动员村和运输等由合作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2)职能合作

体育赛事的职能合作主要是协调过程。比如在赛事的新闻宣传和报道中,政府有新闻办公室,组委会有新闻宣传部等,共同寻找新闻点,统筹宣传渠道,并统一宣传口径。

(3)管理合作

体育赛事组织机构中的人力资源广泛来源于政府及事业单位,通过知识管理组织提供的实操培训和演练,让大家迅速成为专家,共同管理各业务口的计划和执行。

(4)监管合作

监管合作是四方都有权对赛事组织的各个方面进行随时监控,比如监察审计由招标而来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的审计部门来完成,餐饮住宿的服务质量由星级酒店的高级督察、质量监督局的官员组成监督小组来管理,卫生安全由政府协调公立医院、研究机构的卫生专家共同完成。

3.3 KM-SM模式的保障机制

3.3.1 制度保障

KM-SM模式中,有包括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和企业在内的四方共同参与,共同完成大型体育赛事管理和运行的相关任务。让四方平等参与赛事管理过程,必须以积极协作的结构环境为前提,通过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对KM-SM模式进行认证,并对四元主体行为规范作出规定。即要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或合同明确知识管理在赛事组织中的地位,确定KM-SM模式的管理方式,在政策上保证赛事管理模式的稳定性,从而保证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比如国际奥委会在《主办城市合同》中把知识管理作为规定写了进去,使举办地政府和具体执行的组委会从一开始就接纳了知识管理的各项规定。国际奥委会对近100个业务口了技术手册和标准流程,对奥运会举办方而言一方面是政策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政策约束,是必须遵守的操作规范。

确立知识管理组织的创新主体地位。知识管理组织在整个系统中拥有最大的信息量和知识储备,能够为赛事的组织管理提供足够的案例,帮助赛事主体全面、系统、有序、高效开展各项组织、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工作。知识管理组织承载着整个体育赛事的信息传递疏导和知识共享传承工作,国家应对其扶持和进行政策倾斜,优化科技和人才配置,大力支持知识管理组织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形成一套良好的机制来保证知识管理组织的成果能够顺利转化和应用到体育赛事管理的实践中。

3.3.2 组织保障

组织结构主要是指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方式以及各主体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沟通机制,以高效、合理、优化的方式把各主体和主体内部各要素之间以科学的方式组织起来,通过共同努力达到预期目标。组织结构好比人体的骨骼,撑起整个模式的支架,是系统内部知识和信息传递、交流、沟通的载体。它不仅推动着系统运行的进程,也承载着系统的各项任务,高效的组织结构是KM-SM模式中极为关键的因素,也是重要的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可以充分利用体育赛事知识创新体系,以之为基础将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地方政府、企业纳入组织保障的系统之中。如图3-3所示,此系统以创新部门为中心连接五个机构:由国家为创新部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创新部门能够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由知识管理组织为其提供丰富的知识案例,使得创新部门能够有强大的知识平台作为研发后盾;由赛事管理部门为其提供赛事管理需求信息,使其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创新工作;由地方政府为体育赛事做宏观定位,使得创新部门在创新过程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由企业为创新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证,使创新部门无后顾之忧。同时,创新部门在研发过程中为赛事管理组织、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创新成果使各方受益,为知识管理组织提供大量的数据,便于知识的产生和更新。在这个体系中,还存在一个互动关系,即赛事管理组织、地方政府、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也在不断的为知识管理组织提供大量原始数据,供知识管理组织提炼成信息再加工成知识,并分类存档入库,供有需要的部门包括创新部门使用。这个体系能够很好的促进KM-SM模式的运行和发展,也使得KM-SM模式在不断的实践和社会发展中调整更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适用于大型体育赛事的管理。

图3-3 大型体育赛事创新体系结构图

3.3.3 物资保障

物质和资金投入是KM-SM模式得以正常运作和实施的必备条件和基础。投入不足会导致知识管理组织和赛事组织无法正常运转,投入过多会增加政府负担,造成浪费和资源使用不足的现象。KM-SM模式需要建立政府投入、企业赞助的资金筹措机制。如图3-4所示,资金保障体系囊括了KM-SM模式的四元主体。由赛事管理组织对知识管理的实施进行规划设计和提交预算,由政府进行资金筹措和调配,有步骤地分期分批将资金拨付给赛事管理组织,加上企业赞助和供应商服务,保证赛事知识管理的正常运行。

图3-4 物资投入方式运行图

政府在知识管理投入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通过直接拨款或政策倾斜对大型体育赛事进行知识管理的支持。但是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并不是最佳选择,尤其是当地方政府在举办一次性赛事往往不愿意为知识管理投入太大时。而企业参与知识管理的建设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除直接赞助现金之外,还可以供应商角色提供知识管理的技术设备和软件服务,直接找IT企业作赞助商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例如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上以实物形式赞助的物品和提供的服务占技术部门总服务的60%。当时最主要的IT公司都是奥运会的顶级赞助商,包括柯达、施乐、兄弟、飞利浦、3M、松下电器、理光和IBM,他们提供的赞助均以实物和服务为主。因此,KM-SM模式将政府和企业同时纳入资金筹措体系之中,政府负责自身的资金投入和银行贷款,由企业负责提供现金、设备或服务,引入了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市场上的各种资金资源和智力资源,为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提供了物资保障。

3.3.4 人力保障

人是KM-SM模式中最核心的资源,也是知识管理的立足之本。无论是知识的收集、提炼、整理、传递以及再创造都需要人的参与。可以说,专事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是保证赛事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也是KM-SM模式顺利开展的人力保障。基于KM-SM模式的人力保障体系建立在知识管理理论基础之上,大量借鉴和沿用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将知识共享与知识网络、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知识整合、联盟和联网等概念引入人力保障机制之中,确保KM-SM模式惠及各类人才。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