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11-12 08:38:46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篇(1)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侧重主干知识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抓住图表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地理第一轮复习中,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建议考生将对图表的复习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譬如等值线图就在历次高考中多次出现。考生不妨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

二是统计图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

三是区域地图。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就无法答题。

通过本轮复习,考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训练答题规范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考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考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关注热点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北京绿色奥运、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考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地理高三复习的七种方法一、回忆式自我检测法

在复习中,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往往学生就是把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结果,考试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宇宙空间的特点为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大部分学生却总是选择错误的选项。这说明学生看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看完每一章节后,合上书本,仔细回顾一下,所看过的主要内容,自我检测,如果不大清楚,则需要再次查阅。并且,地理知识点多的这一特点也需要学生有一个好的知识点检测方式。

二、比较法

比如,在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三、图像图形记忆法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马鞍型"图来掌握。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四、总结归纳法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总结归纳常常采取的方式是绘制知识结构图。比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知识点可以归纳成如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五、口诀法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夏顺冬逆";可以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六、疑难知识点摘录法

在考试中,会发现许多学生都会错在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点上,并且这种错误反复出现。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难记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应图表专门摘录在笔记本上,时常查阅,反复熟悉。常见的,比如,冬春小麦的种植和收割季节,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简图,有关两分两至日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对比,此外,在区域地理中需要摘录的知识点更多,这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及时的整理归纳。

七、配套专题练习法

许多学生在复习中总是一味埋头看书,记忆知识点,不愿意做题,结果每次考试都很不理想。复习中通过各种方法掌握知识点,最终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解答问题。实际上,做题是巩固和检测所复习知识点的一种最好方式。在每复习一个考点之后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运用刚复习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解题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并且这种解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

高三地理的五种题型1、区位条件分析型解答题

题型:评价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评价地理事物的区位条件。

2、分布规律应用型解答题

题型:利用太阳辐射分布推导地理、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应用、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运用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析地理现象、利用洋流分布规律解释地理问题、结合版块分布解释地理问题。

3、区域综合分析型解答题

题型:以区域为载体考查地球的基础知识、以区域为基础考查地理分布规律、通过区域资料考查区域特征、对比两地区域特征的异同、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基本技能型解答题

题型:以地图为载体考查地图基本要素、以图表为载体考查统计和计算、设计研究性情境考查实践技能。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篇(2)

每到一年一度的初中地理结业考试之前,教师都要引导八年级学生复习整个初中地理知识,而此时的地理总复习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要求高。如何充分利用最后几个月的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进行有效的复习,是每一位初中地理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这阶段,要求教师在总复习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主干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熟练化、技能化,促进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初中地理总复习必须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典型性、指导性。然而,在实际的初中地理总复习教学过程中都有不少地理教师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复习方法亟待改进。

一、初中地理总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地理总复习中最常见的有以下问题,现指出现象并略作分析。

1.重进度轻反馈

因为课时比较紧,部分老师担心复习不完,急于赶进度,导致单课时内知识密度过大,但深度不够,“走马观花”,反馈练习又不及时,既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也难以让学生在能力上有所提高,虽然表面上在正式会考之前完成了复习任务,但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导致出现“知识点都复习了,可学生成绩就是不高”这种状况。

2.大量使用教辅资料,复习针对性不强

部分教师大量使用教辅资料,导致自命题减少,试题陈旧,缺乏新意,使得复习过程被教辅资料牵着鼻子走,而不是针对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题、编题,导致复习过程学生陷入题海战术,负担加重,能力却得不到提高。

3.复习重点不够突出

会考试题虽然知识覆盖面较广,但重点内容依然是考点,分值较高,且对相关知识点具有支撑作用,复习时如果不能重点突破,重点练习,不仅重点内容不能落实,还导致相关知识点缺少支撑,学生的知识结构缺少重点内容的支撑和引领,零散无序,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在应试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气候专题、山脉与地形区、工业与矿产分布等知识点。

二、初中地理总复习的改进建议

针对初中地理结业考试的特点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1.多引导学生讨论典型试题。精讲精练,摒弃题海战术。选一些代表性的题目与学生分析,讨论。

2.将知识归类并系统化,通过面的突破,带动点的复习。不求面面俱到,将零散的陈述性知识点提前整理,由学生自主掌握,教师在反馈阶段进行检查,不再占用宝贵复习时间。如: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等知识。

3.将知识梳理清晰,不仅可以提高复习效率,更能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整体把握,还原地理学科本质,达到“螺旋式上升”的复习效果。例如:世界各地理区域的人种,宗教和语言。七年级上册的知识基础性、理论性强,对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应重点突破。经纬网、等高线、天气与气候、地球运动等相关知识不仅是重要的基础性知识,更是每年考试的重点内容,应加以重点巩固落实。

4.重能力同时勿轻基础知识的识记和情感、价值观方面知识考查。虽然地理会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地理基本能力,但基本的地理知识,每年也是考查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世界之最、地形分布交通运输网等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生态保护、地区发展差异、世界局势等方面的内容往往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密切,在复习时应适当强调,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类似问题。

5.加强地图教学。各个大洲、地区、国家和重点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图,重点经纬线、海港、海峡、首都务必牢记。指导学生能从地图上读出基本地理规律的同时,能解释特殊地区的特殊地理现象。如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但赤道附近非洲东部地区却为热带草原气候。中国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但青藏高原却是全国最凉爽的地方。

6.重视区域地理的复习。不同的大洲比较(如南美洲、非洲的比较)、不同的分区比较(如北非与中东的比较)、不同的国家比较(如俄罗斯、日本的比较)、不同的省区(广东与黑龙江的比较)

7.应十分重视自命题考查、变式训练,适当使用教辅资料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但如果过分依赖则不妥。教师应该加强自命题考查,这样才能适应本地区的考试特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命题时应先了解本地区的命题特点,科学、规范命题,也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考查复习效果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更能避免学生已经陷入题海之中,教师却依然把握不住正确地复习方向。命题时减少内容重复和形式重复,多进行变式训练是提高复习效果和学生应考能力的有效手段,希望各位老师加以重视。在地理会考命题“不出旧题、不用成题、全部命制新题”的前提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8.规范学生答题习惯。每年结业考试阅卷中都发现许多学生因为答题习惯不好被扣分。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易错字问题。重点地名写错,如哈尔滨、霍尔木兹海峡、珠穆朗玛峰、渤海、湄公河等重点地名应让学生切实掌握,不能重记忆,轻书写。

(2)语言不规范问题。地理规律或地理现象的解释、描述应该使用规范的语言、专业的术语,平时教学和检测中应加以强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气候特征的描述、地理现象的解释、等高线的识读、河流流向、山脉走向的描述等。强调单位,如摄氏度、人口密度、比例尺的计算时,要注意数据单位。

(3)卷面整洁问题。特别是错误改正时,切忌乱画。填图位置准确。

(4)作图细节问题。如指向标的画法、气温变化曲线是否平滑等。作图时的距离计算问题等。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247-02

一、指导思想

认真钻研和把握一轮复习的现状和期末考试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服从学校的整体统筹安排,在教学安排上进行调整,继续钻研考试说明,把握考点要求,紧扣教材,帮助学生熟悉知识结构体系,能够进行较强的知识迁移和知识库的灵活调用。同时,结合各地模拟试题,创编复习学案,加强热点提示和时政材料的导入,进行多角度命题与变式,讲练背相结合,提高学生能力。继续研究和实施轻负高效的课堂,强化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少讲精讲,优化教学过程,注重答题策略和技巧的培养以提高复习效率。提高复习效率,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良好成绩。

二、基本思路

1.对已经结束的第一轮复习进行查漏补缺,继续夯实基础,把握重点,过关考点,注重复习的质量与效率。

2.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总体教学时间的分配与安排进行第二轮复习。二轮复习主要进行专题复习,以课本为主,以考试大纲为标准;打破教材的原有体系,将所有有本质联系的知识进行划分形成专题,将知识和理论热点进行结合;理论和实际进行联系,发现热点和理论的结合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训练学生规范答题和答题技巧,提高学生的答题效率和得分率。期间穿行各地期末试题、一模试题和二模试题的训练,从中把握各地高考命题的方向与走势。

3.积极参加校际的高三教学研究与交流,研究与吸收各方经验,及时调整和掌握最新高考资源、信息和教学策略。

4.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到备考点、备知识网、备易混点、备设题角度、备思维和方法。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注重让学生参与,培养学生在新材料、新情景中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强化能力提高的训练:(1)注重有针对性的训练,重视对解题思路的梳理,提高训练的效率。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即针对“增分点”和“弱点”进行训练。可采用多角度思考的方式对一些重点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梳理。在训练过程中,对评价和总结要及时关注,总结有关的内容思考以及对问题进行判断和解答的规律。(2)加强客观题和主观题训练,突出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3)重点训练“三多”。高考命题的主要特点是“一题多问,层层递进”。复习过程中,对“多问题”反复练,对“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分解训练进行加强,多做发散性总结的训练。(4)加强训练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三、复习策略

1.第一阶段:知识专题复习(2015年2月底―2015年3月底)。

本阶段的主要目标任务是整合知识、构建网络,同时兼顾查漏补缺、巩固知识。通过专项的整理复习,对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情况进行分析指正,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文化生活四大板块的理论知识,将其分为十二个专项,引导学生学会梳理基础知识的把握、对知识点归纳,将原理和知识重新整理,总结考点中类似、相近或相关的知识点,构建知识小板块,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科内部的交叉联系、考点与时政热点的联系,力求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所学知识,进而使其条理化、网络化、系统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具体做法:(1)每个专题安排两节课,课堂上老师讲5~10分钟,留下30~35分钟让学生思考。课上对规律、技巧、方法、思路进行讲解,达到高质量教学。教学并不是教材上的内容简单叙述,而是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过程的解决。在学生自主把握的时间里要引导学生复习整理,对错误及时改正,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通过自己所写、自己所思、自己所做来对知识进行掌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2)建立主干网络,扎实基础知识。检验专题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是知识是否过关。要重视课本知识,着重构建基础、主干、盲点知识结构,重点强调各学科的特点,注重知识的转化、迁移和运用,要注意总结近五年来高考的高频高点和冷点,让学生明白各课各单元高考主要考什么,自己应该记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另外,二轮复习中我们仍然要脚踏实地地抓好双基落实,指导学生对“主干知识网络”进行构建。因为对主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高考考核的重中之重,指导学生建成自己的主干知识网络就可以在学生心中建立一个“网”,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全方位地进行全面思考。(3)精选训练题目,提高训练效率。二轮复习的效果与考试训练题的质量以及训练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树立通过检测来强化课本知识的巩固和落实的理念,重视每周的午测、周考,这就要求教师切实抓好选题、组题、评讲的工作。各地来的高考模拟题一定要认真整合、精选,定时定量按照高考的考试要求和原则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适应高考对基础知识、解题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检验。

2.第二阶段:题型专题复习(2015年4月初―2015年4月中旬)。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学习方法加强指导,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效选择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对不同题型进行归类整理并总结,专门对事例型、引文型、图表型、漫画寓意型、计算型选择题专项讲解和训练,同时更要加强对体现类、启示类、意义类、原因类、依据类、措施类等主观性题目的训练,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是问题要求的训练,要仔细审阅相关材料和问题的要求,对问题的规定性条件要更加注意。二是选择信息的训练,要找出准确的关键词,关键词是解题的重要依据和切入点。三是训练寻找和试题有关联的知识点,这是答题的基础。四是训练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要用合适的专业术语,有条理有逻辑地对自己对问题的知识进行表达。五是注重训练学生答题的速度,合理对时间进行安排。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训练,要达到下面的目的:1.有规律地答题,在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某一类型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时,要结合对训练的检验和评价。2.规范性地解题。对待练习题要像对待高考题一样,作答时要严格根据各种试题的标准,规范性地使用政治术语。3.训练的纠正性。有针对性地对某一方面进行训练,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缺点进行弥补和纠正。

3.第三阶段:时政专题复习(2015年4月中旬―2015年4月底)。

本阶段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是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从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从多方面、多层次地对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寻找,对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进行分析评价,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过程,集合有关联的教材理论知识,将热点事件与对知识点的复习过程进行融合,运用知识对热点进行分析,利用热点复习知识,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对热点的讲解不需要讲的太多太详细,可以通过多次的练习进行掌握。还要尽量把简明的热点专题资料发给学生,通过几个要点把主要问题准确地表达出来即可,这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要积极落实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关键词语,并指导学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4.第四阶段:回归课本,查缺补漏,综合模拟训练(2015年5月初―2014年6月初)。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篇(4)

复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强化与巩固,是思维能力的再创造。在地理课复习中,教师应针对知识巩固与能力培养进行探索,才能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和地理单科试卷,基本反映了“稳中求变,变中求变”的命题趋势,其中,“稳”表现在试题上,侧重于考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一贯追求,它体现着考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掌握地理双基,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一、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最重要的是提供正确的思维导向,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复习课也不能由教师包讲,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和诱导下,自己解决问题。打破教师“满堂灌”的传统复习模式,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二、把握知识系统化与重点化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及考试知识跨度的增大,更要求我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系统化。系统化并非平均用力,而是要求在复习时有侧重点,即把知识的系统复习与重点复习结合起来。如果不系统复习,必然会影响知识的再现和应用;如果不掌握重点,复习时又会耗时费力,效果不显著。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化复习,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以知识结构图形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做到宏观掌握。抓住知识点的精髓,把握重点知识,以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复习效率。两方面的有机统一,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就达到融会贯通。

三、坚持讲解、练习与讲评有机结合的原则

讲,是教师在对教材提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突出重点、难点,用最简练的语言进行讲授,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提高复习效率;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但以限时训练为主要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使之逐渐适应高考的要求。训练的试题既要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要重视能力型和应用型,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力;评,讲评是关键,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做到及时讲评,讲评越及时效果越好,它是学生纠正错误、遗拾补漏、教会学生解题思路与技巧、减少失误、提高应试能力的关键环节。

四、倡导学生在地理复习过程中进行反思、总结

“学而不思则罔”。地理复习倡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特别是针对识记、理解、应用等不同的要求,采用过程性反思和发散性反思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增加课堂上师生交流的频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还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好地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实现由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向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的积极而开放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

在地理教学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求是对于重要地理事物名称和空间位置、重要地理数据和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的分析,以及对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与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区域国土开发和措施的了解。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在课堂复习过程中通过边复习边反思边总结,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指导学生全面总结中学地理知识,包括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正确描述、概括、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正确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等。倡导学生在反思中总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迅速形成总结归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以一变应万变,提高高考解题能力。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篇(5)

在高三化学总复习期间,教师应对照化学学科《考试说明》的内容和课本的重点知识,正确处理好《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即考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高考化学命题的基本依据。现行课本是依据大纲编写出来的教科书。因此,引导学生搞清“纲”与“本”的关系,对搞好高三总复习尤为重要。高考总复习要重视课本,但又不应依赖于课本。在总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大纲》和考纲,对照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和课本上的重点知识,找出知识点和考点,把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深化和提高。教师应抓重点、抓规律,抓知识的归纳小结,抓知识点和考点的联系,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内容,合理分散教材的难点,强化知识的重点,对知识点的处理应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教师要明确考试的目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内容,力求抓住五点:①知识点;②考试点;③能力点;④德育点(爱国主义、科学史);⑤实际点(联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环保知识的实际)。近几年高考化学的命题思路是“守纲不守本”,即知识守纲、守本、不超出课本的范围,而能力不守本,可以大大超越课本。因此,教师不要随意拓宽知识范围。

二、立足教材,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本学科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考化学内容可大体归结成以下六块。学生在复习时应按“块”复习训练,适当选些题做,特别对当时做错或不会做的题,认真分析一下,查漏补缺,会有很好的效果。

1.基本概念“块”。

这一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线、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

2.基础理论“块”。

这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

3.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块”。

这一块是化学的基石,可划分为金属线和非金属线,统一在周期系中。

4.有机物“块”。

这一块的核心是烃及其衍生物线,重点是结构和化学性质,而结构又是官能团和与官能团直接相关的化学键。

5.计算“块”。

这一块纵贯化学各部分,学生要掌握基本类型、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6.基本实验“块”。

这一块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它含仪器、基本操作、制备、鉴别(定)、提纯、定量实验、试剂存放、事故处理等。

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学生在复习时应以教材为主体,使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三、经常联想,善于总结,使教材知识网络化。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学生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高考考场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学好化学的关键在于怎样记。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学生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实在是微不足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地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只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学生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讲究方法,归纳技巧,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勇于号脉高考。

1.多选做中等难度的题。

学生应以考纲为基本框架,以课本为“血液”,以教师的讲解和点拨为“营养”,对课本知识进行扫描式清点,多选做一些中等难度的题,尤其要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

2.复习先考虑主干重点知识。

复习到最后阶段,学生在全面系统地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做到重点突出,尽可能与高考试题接轨。猜题、押题是不可行的,但分析重点、琢磨重点、强化重点、变通重点却是完全必要的。学生一定要避免盲目地追赶时髦、花较多时间去找热点材料和热点题目的做法。

特别提醒的是,学生除了要留心变化的内容外,更要关注不变的内容,不变的内容才是基础,应该将其列为复习的重点。对于考试内容的覆盖面,学生首先要考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然后考虑其它。

3.关注常考的热点知识。

在一轮复习时,学生要全面浏览教材章节,熟悉教材内容,在二轮复习时学生要按专题构建复习体系,形成“考纲、考点、教材、知识点”的网络。

近三年高考常考的热点知识如下:(1)阿伏伽德罗常数;(2)氧化还原;(3)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4)溶液、离子浓度及其转变;(5)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原子结构和性质、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电子式;(6)化学键、晶体类型及性质特点;(7)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9)盐类水解、离子浓度关系(大小的比较);(10)离子共存;(11)溶液的pH值及计算;(12)阴阳离子的鉴定、鉴别;(13)原电池、电解池;(14)有机化学思想、官能团的确定、同分异构体、同系物;(15)四大反应;(16)有机聚合体和单体的相互转化及计算;(17)实验仪器的洗涤、实验装置、基本操作;(18)混合物的计算;(19)化学史、环境保护、能源材料;(20)新信息、新情景题的模仿思想。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篇(6)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初等数学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第一,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打基础、做准备;第二,掌握必要的数学方法,用以解决自然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简单的数量化问题及逻辑推理问题;第三,进行严密的思维训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如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第四,提供一种观念,倡导一种精神,做到胸中有数,说理有据。数学中考复习,不仅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要加深对数学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必须在复习中不断巩固和扩充知识,提高掌握知识的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的关键在于复习,发展思维的关键在于训练。中考数学复习,应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和创新,谋求策略和方法,教师才能适应学生发展和时展的要求。 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注重中考数学总复习的策略

策略一:教师认真研读《课标》和《考试说明》,首先认真解读考试说明,理清知识点,领会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方式、考试范围、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特别是考试内容、题型、权重以及难度和比例。通过学习,明确考试的方向,复习中能把握重点,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落实到位。制定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复习的方向。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的主动参与。

策略二;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初中数学总复习前,学生的知识体系大多是鼓励的、单一的,不具备系统性。总复习阶段,教师的重点是从知识的系统性、网络化、整体性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将数学的概念、公式、规律、方法等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框架图或分类列表等形式把知识点串起来,之后形成星状式网络知识体系。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顺藤摸瓜,运用类比、归纳、比较等方法发现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系统的理解、掌握初中数学知识。

策略三:在复习阶段学生开始往往出现了“高原现象”。什么是“高原现象”?例如,一名射手在进行一系列射击训练后,开始成绩逐步上升,但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成绩却不再上升,甚至下降,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高原现象。高原现象在数学复习阶段表现得十分明显。平时授新课,新鲜有趣;复习阶段,有的同学会觉得单调、枯燥无味,导致成绩提高缓慢,甚至下降。这时候教师注意少搞题海战术,多进行典型例题精练,尽量避免多次重复性练习,要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有效的复习课,一定要精选典型的例题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并及时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并适当的插入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常识知识点,以提高题目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注重学法指导,纠正不良习惯,树立“四种意识”

学生失分的原因,除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分是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所致。针对这种情况吗,在复习训练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把学法指导及纠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作为重点来抓。同时教师要有以下“四种意识”:

合作意识:教师之间毫无保留地交流经验,充分整合,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和谐意识:与其它科目任课教师互相协调,做到同舟共济,以减少学生的压力;责任意识: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完成规定的课时计划,还要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关爱意识:每一棵小草都有它生存的权利,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进取的一面。阳光奋力穿过云层,总会留下动人的温暖。此时此刻只要我们关爱学生多一分,他们就会热爱数学多一分。即使成绩再差的学生,也能把最佳竞技状态带进考场,穿越云层,释放异彩。

三、关注热点问题,把握中考命题方向

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人们所用的数学知识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数学中考代表了数学教学发展的方向,所以数学中考年年都有许多新的变化,都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近几年中考数学题目创新有以下特点:

(1)应用性问题形式多样化。数学应用性问题注重关注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关注地方人文特点和地理特点等。

(2)开放性试题内容多样化。开放题对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探索思维与创新思维等方面都发挥着有益的作用。

(3)动手操作题类型多样化。动手操作题既可以是过去常用的作图题、画图题,也可以是剪贴等其它形式的题目,还可以是通过测量、折叠、旋转、平移等动手操作后的解答题等。

(4)计算问题相对减弱,如对二次根式的计算、解方程等不易太复杂和过难,不必像前几年样深化拓展。数理统计等应用性问题逐步增加,要加强信息搜集和处理等能力方面的训练。相似、圆等的证明难度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降低,但运动、变化、求范围等探索性题目,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与类比、反证法的思想等要有所加强。选学内容、课题学习会作为升学考试内容。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选学内容,要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题学习等实践活动之中去。

针对以上命题特点,在总复习时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通过观察、推理、计算等让学生来体验一些具体的东西;二要在梳理知识时,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知道公式及结论的推理方法和过程;三要关注题目的改装,关注课本上的实例来深化知识,来应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四要关注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相互渗透,拓展知识面;五是设计适度开放性试题,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应对热点问题。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篇(7)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 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 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 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 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 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

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 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 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 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文秘站:<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 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 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 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 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 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 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 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 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篇(8)

初中英语中考复习是一个十分紧张的阶段,同时也是决定学生后续学习发展的关键所在,英语教师要做好英语备考复习工作,促使学生提升自信心,使学生有条不紊地开展复习活动,学生在考场上同样可以更加镇定地完成考试,获得更加理想的考试成绩。故此,教师需要充分加强自身教学引导作用,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组织英语复习,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能力,凭借自身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复习成效。由此看来,加强初中英语中考复习教学策略研究很有必要,有助于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参考作用。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临近中考,每个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到压力和紧张,甚至对中考存在恐惧和抵触心理,这种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很容易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在中考时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实力,影响到最终的考试成绩。故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从多种角度剖析原因,采取多种方法加以解决。尤其是学困生可能由于自身学习成绩不高,容易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教师应该正视此类学生,适当降低对学困生的标准和要求,帮助学困生增加单词量,尽可能提高自信心,努力提高成绩。而优等生则是应该保证自身学习成绩稳定的同时,能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学会减压,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具备更加坚定的心理素质。(夏邦林,2014)

2研究题型,归纳总结

在初中英语中考复习中,由于知识覆盖面较广,涉及内容较为繁杂,尤其是在中考单项选择题中知识点较多。在复习中,为了避免对某些知识点一带而过,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观察力,能够着重对中考题型进行深层次分析,寻求合理有效的考查方式来归纳总结知识点,在后续题目解答中可以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举一反三,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诸如,在中考中,宾语从句作为热门题型,在考试中是失分率较高的题目,同样也是得分点,通过研究和分析宾语从句题型,总结考查目标,在后续练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深层次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更为充分地掌握知识点。(罗碧芳,2013)

3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后续复习中需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明确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特点。其一,目的性。在后续复习中能够明确复习的目的,教师要在深入分析和总结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复习的目的;其二,针对性。复习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薄弱之处,做好事先预习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后续复习活动的开展。其三。系统性。在复习中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点整合在一起,系统化总结和归纳,升华理论知识,剖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系统。对于教学中的知识点需要深层次掌握,引导学生了解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朱燕莉,2014)

4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在初中英语中考复习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其一,全面梳理每个单元的知识点,使所有学生能够学有所得,了解到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简化复杂的单词,找到最佳的单词。其二,分类复习。根据英语教学知识点分类练习,组织设计词组比赛,准备相配套的词组卷练习,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主要强调其背诵词组卷;根据中文来完成句子训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听力训练,加强文章填空和阅读理解内容的训练,总结错误原因。(常颖,2017)其三,综合复习。教师为学生布置各种类型的题目,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英语解题能力。

5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

(1)做好备课教师在教学前需要做好备课工作,归纳总结知识点,在教学中能将练习题目同步穿插到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控制题目难易程度,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大部分m第10期(总第082期)2017年10月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让每位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收获。对于英语兴趣不高的学生,应该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投入其中,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诸如,部分学生对NBA兴趣较为浓厚,教师可以选择NBA相关的英文文章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学生有兴趣,也愿意认真阅读,就是成功了一半,这样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提升英语阅读能力。(石亚维,2015)(2)分层作业将作业分成三个部分,在教学中,除了传授英语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优等生,采取情景演绎、阅读理解、英语作文等,帮助学生更为充分地理解和记忆英语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对于中等生,可以采取完形填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英语文章的理解。对于学困生,可以采取强制性的记忆单词和对话方式,提升英语综合能力,从而达到分别对待,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3)增加词汇储备,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单词储备不足,所以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倍感吃力。针对此类问题,应该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单词学习习惯,注重日常单词积累,或是组织小组单词储备评选,制作单词卡片,互相检查单词背诵情况,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在中考中获得更加理想的成绩。(4)勤加口语练习学生应该定期运用英语知识进行口语练习,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内容。教师可根据座位号要求学生进行发言,主动询问,准备英语口语训练。课堂进行分角色阅读,还可以模仿美国总统经典演讲;模仿英美电影经典台词。如果见到外国人,尝试主动进行简单的寒暄、交流,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胆量,使学生的口语表达更加流畅自然,单词储备量也得到增加,让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简单。

6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中考复习阶段,教师应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创新教学方法,对知识点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后续学习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常颖.对提升中考复习阶段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操作策略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101-103.

[2]罗碧芳.讲究教学策略,提高复习实效——初中英语总复习之我见[J].基础教育研究,2013(14):26,28.

[3]石亚维.初中英语优化教学初探及中考复习计划和思路[J].科技信息,2015(9):182.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篇(9)

高考地理的复习方法一、提高整体梳理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第一阶段复习时,知识点落实到章节,用的时间较长,是以单元为单位重点讲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回归课本防止知识遗忘的同时,应该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类工作,对高中地理重点和主干知识进行归类,可得出几种类型。

(1)影响因素类。如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因素、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等。

(2)区位因素类。如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区位因素、交通(铁路、港口等)建设的区位因素等。

(3)措施和意义类。如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措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等;修建铁路的作用和意义、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的作用和意义等。

二、提高地图的解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绝大部分高考题都以地图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地理中的图片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表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一)掌握好读图的基本步骤

(1)先看所给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例如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图,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区域是中国,还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中国工业布局的时空变化。

(2)细辨图中图例。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分辨识别它们的分布特点。

(3)重视图中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洲界线、国界线、日界线、晨昏线等。

(4)注意空间位置或形象特征。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如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而珠海位于西岸;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形,智利的轮廓像长剑。通过阅读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铁路、公路、河流等,然后再沿某一方向顺序去读图。

(5)分析判断。在地图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作层层分析,找出规律,最后作进一步分析成因。

(6)勿漏辅图。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课本中的洋流图,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辅图,我国的地图往往配有一幅南海诸岛的辅图。辅图有时有很重要的信息,读图时更需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应的位置,不可忽视。

(二)应加强图图、图文转换训练

要让学生知道,大部分地理知识都可在图上直观地反映出来,而且教材表明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图上可以显示得更为紧密和清晰。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并加上图文转化、图图转化训练。如将局部图转化为全部图,将从某一角度绘制的图转换成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角度去看,将试题中的图转化为课本上的图或文字等,使之转换到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方便解题。也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文字等信息,将其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图表,以了解图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增强自己的判读能力和绘制图表的能力。

三、提高地理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要全面思考,对比分析。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其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再如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等等。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概念。

要多角度进行训练,促进知识迁移。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去思考的地理问题,要整体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学习中注重加强对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如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如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如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等。

要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以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平时要关注热点和重大问题,如全球变暖、北京奥运会、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化、人口问题、能源的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生态文明等。但不应盲目追逐热点,要善于用地理的眼光看待问题,从中发掘所涉及的原理和规律。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地理高效的复习方法口诀法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夏顺冬逆";可以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总结归纳法

在考试中,会发现许多学生都会错在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点上,并且这种错误反复出现。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难记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应图表专门摘录在笔记本上,时常查阅,反复熟悉。常见的,比如,冬春小麦的种植和收割季节,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简图,有关两分两至日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对比,此外,在区域地理中需要摘录的知识点更多,这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及时的整理归纳。

专题练习法

许多学生在复习中总是一味埋头看书,记忆知识点,不愿意做题,结果每次考试都很不理想。复习中通过各种方法掌握知识点,最终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解答问题。实际上,做题是巩固和检测所复习知识点的一种最好方式。在每复习一个考点之后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运用刚复习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解题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并且这种解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

图像图形记忆法

在复习中,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往往学生就是把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结果,考试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宇宙空间的特点为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大部分学生却总是选择错误的选项。这说明学生看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看完每一章节后,合上书本,仔细回顾一下,所看过的主要内容,自我检测,如果不大清楚,则需要再次查阅。并且,地理知识点多的这一特点也需要学生有一个好的知识点检测方式。

比较法

比如,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自我检测法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马鞍型"图来掌握。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摘录法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推理、分类、总结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总结归纳常常采取的方式是绘制知识结构图。比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知识点可以归纳成如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提高地理成绩的方法一、手脑并用,图文并茂

学习地理最要紧的是在头脑中要有两张图,一张世界地图、一张中国地图。首先搞清楚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各个省份的具体位置、形状、地理特征等。除此之外,还要学会画图,如气旋与反气旋、地形剖面图、折线图等。经常练习画图,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加深对于图样的精确理解,在遇到类似题的时候,就可以很好的作答。

二、梳理脉络,突出重点

学地理不能单靠死记硬背。背只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才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在解题时,一定要对题意进行合理的分析,对所问的问题要切中要点,切忌答非所问。地理是文科中很有特色的一门功课:类文似理、识记与计算并重,理解与熟稔同在,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方法的得当,内容上要合理的取舍,熟记重点,主攻难点,清楚考点,方能取得制高点。

三、夯实基础,方法得当

复习地理知识,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把自然地理的底子打好,做到乱熟于胸的地步,透彻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复习人文地理的基石,而且人文地理很多题目都是从自然地理中衍化出来的。自然地理知识很容易与历史的某些地域联系起来,综合的可能性很高,因此,有了扎实的自然地理知识作铺垫,再去复习人文地理时就有事半功倍之效,在解答具体的地理习题时也就迎刃而解了。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篇(10)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这正是我们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解疑、强化、概括、总结”是高效课堂的四个维度。笔者认为,典型错题本的建立、运用是实现“四个维度”的良好途径,尤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及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一、建立“错题本”,有助于科学记忆方法的执行,避免学生反复出错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来看,学生的学习是以现有的认知发展观水平为出发点,以“最近发展区”为定向,在不断地产生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进行的。高中物理难度较大,学生普遍反映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上课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停就忘,一做就错。因此,强调学生建立错题本非常重要。通过“错题本”的使用,可以提高思路质量,可以强化知识点,概括、总结典型题型,使学生复习更有针对性,可以极大地改善粗心的现象,迅速地提高学习

成绩。

记忆虽然是掌握知识的最低目标,但这最低目标并不容易达到,由于遗忘规律的作用,知识总是处于不断地被遗忘中,学习的过程就是同遗忘作斗争的过程。从获取知识的高效策略来看,典型习题整理本的运用有助于科学记忆方法的执行。

每次练习或测试后,发现许多题目讲过了、做过了,甚至考过了,有的甚至还反复做过多次,但最终还是错了。究其原因,除了因为学习基础欠缺,某些知识点、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掌握,对平时练习中出现的错题,往往只是简单订正,没有深入分析原因,更没有错题记录,个别学生在没有教师监督下,甚至会偷懒,半问半抄完成订正。这为再次发生错误提供了更大可能。

为了让学生正确地对待“一听就会,一放就忘”的问题,教师应有效地指导他们进行错题整理,让他们重做试卷,改正错题,分析错因,把感觉听会了的知识、题目进一步消化总结,使其深入理解知识,真正接受知识。

为强化记忆,可以每日一整理。学生在当天的随堂练习或测试中出现了错误,当天就应及时地记到错题集上去。要求做到书写整洁以供复习,标明出处以便必要时查找,并把正确答案用彩笔写以加深印象。每周一反思。每周末抽出时间把当周所记的错题整体上仔细反思一遍,牢记教训并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教师不时抽查、督促学生错题整理及记忆情况,及时评价。

二、建立“错题本”,有助于认知结构中问题类型的形成,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错题反映出的是学生的弱项,往往是导致学生丢分的“隐形杀手”。重视、研究错题也就抓住了学习的重点,从而避免了做无用功教学。“错题本”是自身错误的系统汇总。当把错误汇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很容易看出其中的规律性。

在典型错题整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错题按照课本内容章节安排整理起来。把做题的题目按照所考知识点在教材中出现的章节不同归类,属于同一章节的整理在一起,从中总结出该知识点常考的方式、出题的角度。这样整理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理解知识,有利于我们理清知识结构,综合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也可以按照错误类型分类整理,学生在整理过程中,通过整理、比较同一类型的不同题目,可以发现、体会不同表征的题目可以有相同的解答思路,从而进一步体会相同的抽象图式,即相同的解答方法和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中良好的问题类型表征。如,犯知识记忆性错误的归为一类,犯理解性错误的归在一起,因审题失误的归在一起。这种整理方法可以使我们总结、掌握某一类型题目的解答方法,如,在错题本上建模块,让“错”变得非常清晰。标注出“概念错误”“思路错误”“理解错误”“审题马虎”等错误原因,标注出“错误知识点”:数列、函数、解析等,标注出“同类错误”:第几页第几题等。另外,可以考虑运用出题法,针对自己常犯的错误给自己出几道题目,考查自己对概念掌握、条件运用和知识结合的理解程度。

三、建立“错题本”,有助于习得性勤奋的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心理学家特别重视“努力”归因对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强化勤奋在高效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整理本的运用过程中,通过给学生的批阅和面对面的交流,采取班级书面表扬、课堂口头表扬、面批、当面肯定、在班级甚至在学校范围内进行整理本展览等形式对整理认真仔细的学生予以肯定和鼓励,进而强化“勤奋”。

1.错题本不是把做错的习题记下来就算完成任务,而是要经常阅读。每周或两周一次重做一下错题本,考试前更应重做“错题本”。开始“错题本”里由于粗心的类型会占大多数,但随着该项工作的深入,“错题本”中的错误质量会越来越高,数量会越来越少,更多是由于概念点和思路而引发的错误,这些题就是属于平常没有作对,考试又犯错的典型类型,如果平时就能够解决好,到最后考试的时候自然不容易再犯错。

2.要求学生经常翻阅错题本。仿照“卡片袋”复习法,每次复习时将复习过的题目做相应符号。如,在复习中对复习过的题目记上相应符号,认为没问题的打“∨”号,重点的打“”号,理解有难度的打“”号。每复习一遍记一遍的符号,再次复习时根据不同的符号选择相应的对策。一般打“∨”号的可以粗略地复习,“”号和“”的要重点复习,每打一遍符号复习间隔的时间就可延长一些。这样,用不同的符号提醒学生在复习中不要平均用力,而只把时间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建议学生相互交流错题本。由于基础不同,各位学生所建立的错题本也不同。通过交流,学生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以此警示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练习的准确性。

4.还要定期整理。尤其是高三学年实行月考,每一个月复习结束之前,应该把这一个月解题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行归类整理,把它们分成知识型错误、思维方法型错误、运算错误等几部分。这个过程是再学习、再认识、再总结和再提高的过程,可使大家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对知识的运用更灵活。

总之,错题本是对自身错误的系统汇总。错题本便于学生找出自己学习中难度系数大、知识点涉及范围广等症结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和认真整理,学生建立错题本的过程就是有针对性查缺补漏的过程,也是将解题思路类型化的过程,是升华知识的过程。是任何高考专家都无法提供的最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复习资料,是高考冲刺的最好助手,也是高效教学的制胜法宝。

参考文献:

[1]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7-01.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篇(11)

经过充分的调研,我们发现高三师生在一轮、二轮复习中存在着“三个所有”的现象,即要求所有的同学,面对所有的知识点,涉及的所有题目全都会做。

在这样的追求下,学习好的同学在一轮复习中吃不饱,单独加深的内容又达不到要求,缺乏系统掌握,致使时间浪费严重;水平不那么高的同学跟不上,整天疲于奔命,最后只能靠抄答案完成作业。

另外,一轮复习时间过长,旷日持久的操作使广大师生身心俱疲,没有激情、没有灵性,此消彼长下,又使得二轮复习时间过短,形同虚设,使得很多专题没能开发利用。

乍一看来,假设我们在复习中真的实现了“三个所有”,那么在高考中所有考生就都可以得到满分750分了,实际上,“三个所有”根本不实际,不能做到。也没有必要做到。

二、一轮复习的最佳操作

1 对各板块知识进行区分

(1)保分知识点:已经完全掌握了,平时作业、随堂考试、单元测验都不丢分。

(2)增分知识点:掌握不准、理解不深,现在基本掌握了,但还需要一定的练习。

(3)捞分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只会做和老师讲的例题一样的作业题,稍加变换就不会了。

2 应对各类知识点的对策

(1)保分知识点:总结出各类典型试题,归纳出典型的解题思路。

(2)增分知识点:重点强化,利用教辅资料的相关内容拓展练习,反复研究。

(3)捞分知识点:适当接触,稍加分析,但必须标出明显的记号,便于日后解决。

3 对知识的系统整合

(1)以保分、增分知识点为主,进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加深理解。

(2)在复习的进程中,注意随时向前整合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高中数学知识网络。

4 初步提升解题能力

(1)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形成解决某类题目的思路、技巧。

(2)自己再总结出一些新的试题,用上述的解题思路和技巧予以解决。

三、把握考核标准,明确得分情况

在一轮复习中,针对每一部分内容,按照高考的考核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出相应的对策,这是科学应考的具体操作,也是高效复习的基础。

1 把握高考的考核标准

高考的考核标准即高考对各知识点会怎样考、试题会有多难,要利用好高考的考核标准,就要熟悉考纲对各项能力的要求;给出考核各项能力的典型例题。体会其难度要求;平时做题时要随时参照典型例题,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通过思考,逐步体会试题与考纲中考核能力要求的内在联系。

2 恰到好处地复习

把握高考对各部分内容的考核标准,我们就可以了解哪些是“该做的事”;再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我们就可以知道哪些是“能做的事”,如在高考数学中,三角函数不可能出难题,在复习中就没必要热衷于三角难题;如果一位同学的数学成绩不是特别高,能得到120分就很满意了,那么复习中最难的压轴题就可以暂时放弃。

复习中,要把握好复习尺度,避免过难、过易的题目,要知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效的,可是在一轮复习中我们经常发现:

有些同学不愿用脑,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地去重复那些难度不大的题目,他们做完这些题目就像完成了任务,殊不知低水平的重复会让人变得迟钝、没有灵感。

有些同学很倔强,遇到难题,一个小时做不出来,用两个小时;半天做不出来,用一天,这样的做法,在高一、高二很好,但在高三只能说你精神可嘉,因为这些题是需要暂时放弃的!

有些同学怕费事,对于难度适合自己的题目,以为找到了正确答案就万事大吉,其实,难度适合自己的题目才是最该花时间和精力的,要抓住不放,联系教材,对比高考题,总结出解题的规律、掌握通性通法。

四、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一轮复习是对高中知识进行全面复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同学们打造知识网络的最佳时机,透过知识网络。我们可以看到高考命题的意图和趋势,所以很多同学在这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1 高考对知识网络的要求

(1)高考命题的“三点”

知识点,如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等、基础知识要夯实。

连接点,如将各个独立的知识点连接起来,成为串,成为网。

生长点,在连接点的基础上进行繁衍。即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

这三点就像布点、织网、捕鱼三步骤一样,目前的高考,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三点的体系来命题的。

(2)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

现在的高考要求同学们建立立体的、发散的、独立的知识网络体系,所谓立体,就是这个知识网络体系不仅是陈述性知识的汇总,还需要相关的思想方法的总结,以及典型例题的积累等,所谓发散。就是这个知识网络体系是不断变化的,是要经常扩张的,所谓独立,就是这个知识网络体系是属于同学自己的。是因人而异的。

(3)现在的高考更注重学科整体思想方法的考核,要求同学们变“打井式”的单一深度学习为“挖战壕式”的四通八达的“网络”学习。

(4)由于高考注重考查思维过程,题量减少,因此每一道题都会尽量覆盖更多的知识点,所以我们在复习时应重视前后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

2 建设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的形成要有利于知识的保存和记忆,有利于知识被准确、快速地提取和迁移,要能够触及一点,迅速联想,从而组成一个相关的知识群。

(1)在老师的指导下建立知识网络,自己逐步总结完成,并木断进行理解和加工。

(2)知识网络不是单一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包含方法,在编制知识网络时。要做学习上的有心人,总结高考对知识点考查的角度,努力提炼解决各种问题的思路,认真地分析归纳数学学科的常用的思想方法,直到自己真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