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上半年国企工会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3-10 05:52:25

上半年国企工会总结

上半年国企工会总结篇(1)

下半年出口竞争激烈

虽然上半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人们也开始担忧下半年是否仍能维持如此高的增长速度。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表示,这应是经济恢复增长之后的一个高点,总的趋势应该在下半年会下降一些。6月份如此高的增速,7月份有可能会回落,但是对市场影响不大。从去年的基数看,7月份往后的降幅也是比较小的,都在慢慢转为正增长。总体来看,虽然下半年中国经济仍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增幅不大,受欧债危机的影响,新兴国家的出口也将收到波及,下半年出口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困难也会更多。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认为,我国进出口增长迅速的这么快的原因,包括了出口退税的调整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整体上来看,全球经济增长都在放缓,在下半年出现这种增长态势是不可持续的。另外,在债务危机的影响下,经济下滑导致内外市场的需求明显不足。现在全球的库存都在调整到位,如果不增加库存,贸易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需求。

大力拓展国内市场

目前,我国外需市场未能充分复苏,我国企业在下半年将不得不更多地在内需市场上寻求发展空间。

霍建国表示,现在外贸企业转内需,需要一个过程,因为他们的很多销售渠道和客户都是长期对外的。2009年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外贸企业转向内需市场,但如果外部需求还存在的话,这些企业肯定先会选择外需,现在的重要问题是,中国的这些外贸企业需要应对外邮的风险,同时也应加大开拓市场的力度。

总的来看,外贸企业主要通过内外两个市场来扩大内需和出口。由于现在国内的需求并没有明显上升,如果单一的转向国内,外贸企业就将面临的更加困难的生存现状和竞争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外贸企业应认真地做好出口,开拓外部市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降低成本,同时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技术革新,追求出口的质量和效益,防范外部风险,才能从容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

“目前中国企业很难突破内需市场,因此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现在国内好多出口企业都在不断地扩展国内市场,将自己的产品转向内销,但是大都面临着内需也不足的困难。”祝宝良表示,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益,中国的企业应进行产业的转移,比如沿海的中小企业应该大量向内地迁移。

由于中国的出口在GDP中占有很高比重,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仍未消弭的情况下,中国下半年出口导向型经济能否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贸易结构应如何调整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对此,霍建国指出,下半年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可以持续,因为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在GDP的比例中很高,现在向内需拉动经济转变过程中,它不可能是一个完善的替代关系,应该是相互交替的过程。从需求上看,内需可能会持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对外需的依存度有可能下降,但这个下降是缓慢的,如果下降过快,出口受阻或者是外贸增长的因素就没有了,那么GDP的增长也会很困难。因此,企业贸易结构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可能会需要两到三年时间。

短时期内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结构不会改变,我国的贸易顺差是在下降,出口占GDP的比重去年有所下降,但是今年以来又升了一点,出口导向陆经济的转变需要慢慢来。

中国产业结构需调整

上半年国企工会总结篇(2)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和冲击,面对经济过快下行的严峻形势,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认真落实“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各项举措,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总的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二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除,经济运行中困难和问题依然突出,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一)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10044亿元,增幅由一季度的3.4%上升到上半年的6.3%,提高了2.9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当季的增幅为8.9%,比一季度的增幅提高5.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经济企稳回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业实现止跌回升目标。在上次全省电视电话会议上,我们明确提出“稳定一产、主攻二产、提升三产”的工作方针,特别是对于工业增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全省上下特别是广大企业的努力,应该说这一目标实现得比较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一季度的同比下降5.6%到上半年增长0.3%,实现了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实现零增长以上的目标,其中4月份增长0.2%,5月份增长3%,6月份增长7.1%。工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由一季度的负2.6个百分点转为上半年的正0.3个百分点,由此使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一季度的负47.4%转为上半年的正16.1%。

二是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第三产业增加值由一季度增长11.4%提高到上半年增长12.2%,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了45.2%,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3.5%,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了5.3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

三是投资增速继续加快。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87亿元,增幅从一季度增长10.7%提高到13.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9%,实际增幅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分别提高12.3和5.2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是消费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32亿元,增幅从一季度增长13.1%提高到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9%,实际增幅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分别提高5.7和1.3个百分点。

经济总体向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宏观调控政策不变。最近中央对当前形势做了分析研判,明确提出了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就是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不变。从货币政策看,上半年全国新增贷款超过7万亿元,其中我省新增贷款6363.5亿元,同比多增3829.8亿元。尽管下半年信贷增加可能不会像上半年这么迅猛,但信贷对经济的支撑力度不会明显减弱。从财政政策看,国家将继续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方面的投入,同时还将加大对企业在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力度,这些都为下一步经济持续向好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二是结构调整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工作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上半年,我省地方预算收入仅增长2.6%,各级财政的科技投入增长却达到15%;企业的利润还是负增长,但科技投入增幅却达到两位数,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11%;限额以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93.2%和20.5%,装备制造业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长34.5%,这将极大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

三是企业经营环境继续改善,市场预期趋好。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负担进一步减轻。今年上半年,通过各种税费减免,行政事业费取消、暂停和降低标准,企业社保费临时性下浮和养老保险费率下调等措施,减轻企业负担290亿元。加上去年8月以来国家7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所增加的企业退税款110亿元,合计达400亿元。应该说,我们减轻企业的负担工作上半年的力度是大的。第二,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呈现“低进高出”格局。上半年我省原材料购进价格下降8.8%,降幅大于工业品出厂价格降幅2.7个百分点,这对加工型为主的我省经济总体有利。第三,企业去库存化基本结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幅同比降低25个百分点,为工业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企业经济效益逐步得到改善,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进一步提高。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753.3亿元,同比下降7.6%,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2.4个百分点;6月末亏损企业数比一季度末减少3696家,亏损面下降6.5个百分点。二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比一季度分别回升13.3和11.8个点;工业产品订货和劳动力需求指数比一季度分别回升24.2和19.5个点。

四是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13365元和6468元,增长7.6%和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和7.9%。就业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发展进一步协调,社会公共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异常复杂和严峻的形势下,上半年我省经济能够出现企稳回升、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实属不易。这是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系列政策举措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结果。从年初开始,省委、省政府就按照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坚持抓早抓实抓主动,加强对经济形势的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围绕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主线,特别是针对一季度经济加速下滑的态势,及时召开市长座谈会和全省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提出“稳定一产、主攻二产、提升三产”的工作方针,把拓展市场作为保增长调结构的基础和依据,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把加快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健全机制、配套政策、狠抓落实。各级各部门、广大企业积极响应和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实践证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是正确的,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特别是企业家的应对工作是卓有成效的。这也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化解不了的危机,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除,经济运行中困难和问题依然突出,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一是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从投资看,目前政府性投资项目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体。上半年,全省占比超过六成的非国有投资仅增长6.4%,实际利用外资同比下降13.5%。同时政府性投资项目也遇到资金配套等问题,很难支持更大规模的投资项目,投资快速增长的后劲不足。从消费看,在现行分配体制和格局没有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消费增速的难度也比较大。从外贸出口看,全省出口累计降幅从4月份起逐月扩大,外需严重萎缩的局面仍在持续,预计全年外贸出口较大幅度负增长的格局难以改变。

二是产能过剩和市场约束的矛盾十分突出。虽然目前企业去库存化基本结束,生产逐步恢复正常,但由于需求不足特别是外需萎缩,使得产能过剩的矛盾非常突出。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96.99%,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据对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调查,约有四成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70%以下,工业大幅回升的难度很大。

三是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加大。上半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增长2.6%,全省财政支出却增长18.8%,保障民生、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支出都是刚性的,各级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还将加大。

此外,在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下,经济利益纠纷和矛盾增加,潜在金融经济风险仍不容忽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因此,必须正确把握当前形势,既要看到积极的变化,进一步增强信心,也要充分估计未来形势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复杂局面的思想准备和各项工作。

二、努力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好势头,更加着力推动调整转型和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能否走出低谷、实现持续平稳回升,下半年是关键;能否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和形成的倒逼机制促进经济调整转型,下半年也是关键。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在总体思路把握上,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坚定不移地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转型升级不畏难、苦练内功不浮躁,按照“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思路,扎实做好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各项工作。具体来说,一是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要把调整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进一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为我省经济在更高水平、更长时间的平稳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抓发展与促改革相结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和创新,充分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努力为科学发展奠定体制机制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靠的是全省人民的拼搏、探索和创新。现在,我们应对危机、实现更高水平更长时间的平稳较快发展,也必须把全省人民、全省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的聪明才智、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必须把改革开放30年来形成的最宝贵的经验和浙江精神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三是抓经济与促稳定相结合。要进一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集中有限财力保障年初确定的各项民生工作有序推进,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在工作重点把握上,要着力在“一个巩固、两个更加”上出实招、求实效。

(一)努力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好势头。必须清醒地看到,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6.3%很不容易,但距离实现全年9%左右的增长目标还有不小距离。据省统计局初步测算,要实现全年9%左右的增长目标,三、四季度当季生产总值增速必须从二季度的8.9%提高到10%以上,如果服务业继续保持上半年12.2%的增长水平,那么三、四季度当季工业增加值增速必须从二季度的5.3%提高到1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相当艰巨。为此,要继续“稳定一产、主攻二产、提升三产”,尤其要主攻工业,力争工业对经济增长有更大的贡献。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特别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进一步加大支持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的力度。工业要上去,关键靠市场。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市场需求不足,但不是没有市场,关键是在有限的市场需求总量中我们能拿到多少。所以,企业要千方百计、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研究分析市场、开拓市场,这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广大企业不仅要对现有产品市场的需求和趋势了解得一清二楚,还要善于发现新的市场,开拓潜在市场,同时更要掌握市场的竞争态势,加强对竞争对手竞争优势的分析比较,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相应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当前要重点做好这几项工作:第一,要千方百计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积极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对外产业投资和转移推动我省产品出口,稳定和扩大出口。特别是一些出口龙头企业,必须要学会“走出去”。第二,要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必须国外国内市场一起抓,省内省外市场一起抓,城市农村市场一起抓。加大浙江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我们调整的一个主要方向。要发挥大型骨干企业和浙江商会作用,组织企业抱团营销,抱团构筑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在全国重点城市组建浙江产品贸易(展示)中心,实施“浙江名品进名店”工程,积极发挥网上市场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优势,努力提高我省产品国内市场的占有率。第三,要抓住当前投资高速增长的机遇,抢抓扩大投资形成的市场份额。要想办法把浙江的商品打出去,抓住机遇,把全国的、中西部的投资拉动变成我们的市场拉动。第四,各级政府和部门都要进一步支持企业开拓市场,要落实好现有的有关政策,还要研究新的举措来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投资拉动需求仍要发挥巨大的作用。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要抓好在建、开工、前期等“三个一批”项目,努力解决这些关系到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目标、战略性的基础设施,以及涉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保障、改善民生等重大建设项目的“落地难、配套难”问题,要在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加快重点项目的推进。要积极争取国家各类专项资金和央企来我省投资。第二,要花大力气支持、鼓励和激活企业投资,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各级政府特别要花大力气来推动企业围绕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降耗、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省政府今年专门安排5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的贴息补助,国家还要在这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我们要抓住机遇。第三,要围绕当前的消费热点加大投入。要稳定城市住房发展,同时要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这既是投资拉动,也是解决城乡统筹、保障改善民生的一项政策。我们要认真落实好省里的工作部署,力争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第四,要加强中心镇的规划建设。这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研究制定推进中心镇规划建设的政策意见。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要继续减轻企业负担,继续“减、免、缓、停”一批行政事业收费和服务业收费,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类收费,健全减轻企业负担的长效机制。二要继续加大金融对企业保稳促调的支持力度,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各类金融机构都要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三要继续为企业搞好服务。

(二)更加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结构调整优化是实现经济调整转型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举措,要花更大的力气、下更大的功夫。

第一,加快提升产业竞争优势。要提升产业价值链,拓展产业链,通过产业提升和结构的提升,加快构筑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机遇加快服务业发展,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生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服务外包产业、信息和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金融业等生产业。二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11个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抓好石油、化工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三是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政策,抓好145家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工作和21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试点,积极推进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四是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完善落实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创新载体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推动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项目对接,使创新具体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实施中。运用好工业转型专项资金,进一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

第三,继续推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上半年,全省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了7%左右,COD排放量下降了3.04%,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了6.4%。这也是这两年来节能减排推进效果比较明显的地方。我们要继续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结构的突破口,特别要在创新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求突破。要研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推动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

(三)更加着力推动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越是在经济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

一是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工作。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就业对象等重点人群的就业。

上半年国企工会总结篇(3)

1993年,唐山市开平区半壁店村被授予“河北第一村”的称号。在这十多年间,半壁店村又先后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优秀村委会”、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被评为“中国十佳小康村”等称号,走在河北省农村现代化前列的半壁店,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花园都市村。

不久前,笔者采访了半壁店村的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宝业集团”总裁韩文臣。

艰苦创业的带头人

韩文臣生于1957年,成长于中国农村最穷最困难的时期。他80年代独自创业搞个体运输,承包唐山市缸窑二矿时淘到第一桶金。他管理的煤矿连续被评为省级模范作业、安全生产样板矿,正当他谋划成立商贸公司之际,半壁店村一纸召唤,他放弃了个人事业,回到了村里。

韩文臣于1991年回村筹办供销公司,到1992年4月建第四轧钢厂,再到筹建加油站和东大库等一系列配套企业,资金、土地、人员、技术,一切都是自己打拼,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创利润4000多万元。如此骄人的成绩,半壁店人看在眼里,服在心上。

1993年,全国钢材市场急遽低迷,半壁店钢铁企业发展困难。韩文臣于危难之际担当重任,调任第一轧钢厂厂长。针对钢材滞销的情况,他着手制定新的营销策略,变坐等营销为走出去销售。在他的倡导下,第一轧钢厂先后在温州、宜昌、深圳等南方市场设立钢材销售办事处,与客户直接见面,主动上门征求意见。此举加快了产销信息流通,“一轧”的产销形势也由被动变主动。针对炼钢与轧钢分别核算、资金流转不畅的状况,他主动找第一炼钢厂厂长探讨解决办法,最终达成共识:第一轧钢厂与第一炼钢厂合并。1996年3月,得到公司允许后,第一轧钢厂与第一炼钢厂实现合并。此举使企业改变了过去半停产的状态,炼轧和谐,产量增长了一倍多。

1996年秋,钢材市场大滑坡,当时企业连续三年亏损,韩文臣受命于危难之际,于同年11月份出任总经理。经过实地考察,韩文臣认为要使企业走出亏损的困境,必须眼睛向内,手心向下,优化工艺结构,强化管理水平,从自身挖潜增效。经充分论证研究,公司出台了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管理规定,建立以总经理、主管副总经理为正副组长,有关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推行“内部银行”核算法,企业内部的一切经济往来,一律通过“内部银行”进行结算,建立和完善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使其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从而大大压缩了集团内部运行成本。

公司接着又进行了一次 “精兵减政”,推行低工资高奖金多劳多得的办法,打破平均主义,使工人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产品质量也明显上升。

通过一系列改革,1997年,在全国钢铁企业一片萧条的情况下,半钢集团仍上缴税金680万元。

快速发展的带头人

韩文臣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发展的呢?

机制创新促企业快速发展。半壁店村素有“冶金村”之称,冶金是半壁店村的重要经济基础。半壁店冶金企业起步于1978年。当时唐钢占用半壁店村土地,付给了9万元青苗补偿费。半壁店村用这笔款办起村里第一个企业――机械厂,机械厂经过15年的滚动发展,组建成半钢集团。2000年4月,半钢集团果断地与投资合作者联合组建了半钢有限责任公司,经过改制,注入了民营股份,先后注入和激活资金4・5亿元。接着,在半钢有限责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宝业集团。宝业集团以钢铁企业为主,以煤炭、运输、房地产、进出口贸易、旅游、商贸等企业为辅,所属企业分布在河北、陕西等省,员工1万多人,2004年总资产达4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7亿元,利税5.9亿元。宝业集团200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十强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在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0强中列第37位,河北省民营企业十强排序第2位;2003年河北省百强企业居第23位,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

宝业集团近年先后全面收购了陕西汉江钢铁厂、汉中钢铁厂、汉中铁合金厂和汉中化工总厂,使5000多名下岗职工重新上岗,集团投资4亿多元,建成100万吨炼钢、连铸工程,启动了陕西省容量最大的45吨转炉,并配套建设了1.5万立方氧气机站,彻底结束了汉钢建设30年有铁无钢的历史。

如今,宝业集团已建起集矿山、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连轧一条龙的现代化生产线。集团所属在唐山公司和汉中公司铁、钢、材年产能分别达到100万吨以上。

技改为企业插上腾飞翅膀。宝业集团下属的半钢投资4.5亿元,对传统炼铁、炼钢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淘汰了陈旧落后设备。改造后的高炉、烧结、连铸、制氧机、变电站等主体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已跨入同行业先进行列。半钢还积极吸纳外部投资,拉长了产品链,丰富了企业产品品种。2001年l月,半钢与深圳新宝光建材有限公司联合出资1.7亿元组成了世纪晨晖钢铁制品有限公司,其下属40万吨带钢厂和40万吨棒材厂分别于2001年4月28日、10月31日建成投产,使半钢形成了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材的一条龙生产线,提前完成了地方政府下达的“十五”规划任务。经过技术改造后的半钢产品技术含量高了,半钢被中国建材管理协会和河北省授予“产品质量信得过的企业”称号。自2001年以来,产品合格率、用户满意率、货款回收率均达到100%。同时,半钢经济效益节节上升,到2001年累计实现利税2.1亿元。

管理创新“以人为本”。半钢在“人本管理”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运用目标激励、政策激励、榜样激励、考核激励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加大全体员工业务培训力度,开展主要工种、新知识培训、关键岗位培训,进行持证上岗。

人才创新“高投入广招贤”。半钢公司广泛招贤纳士,对有志到半钢干―番事业的大学毕业生热情接纳。半钢现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约1200人,占全员的24%左右。

半钢改善工作设备,投资200万元购置了近百台电脑,用于企业的计量、检验、产品销售、信息、财务和工资管理;在炼钢、炼铁、烧结、轧钢、焊管等生产工艺过程中也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对岗位工人进行自动化操作培训,对厂处室干部和工段长进行管理模式培训,直接听教授讲课,并要求管理干部在电广校学习,接受高等教育。不惜高薪和优厚待遇招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203名。

共同富裕的带头人

半壁店村民实现了共同富裕,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实现退休劳保制、公费医疗制,教育上实行助学金和带工资委培深造制度,投资750万元建起的村办育才学校,成为培养后备人才、成人教育和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投资2亿元的村民住宅改造工程至今共建成二层别墅楼328栋,高层楼15栋,全村500户村民全部乔迁新颖别致的住宅楼。

村党委副书记刘桂芝拿起2004年工作总结给笔者看,笔者看到,半壁店村不仅在经济上全省第一,而且精神文明、文化建设都居前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

――村党委投资230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6790平方米村文化中心。举办《小康之路》展览,选定302幅照片和100多件实物展览,以再现半壁店人艰苦创业的历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半壁店村1999年被唐山市开平区确立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大批外来者参观学习。

――建立文明生态村长效管理机制。2001年半壁店村被河北省命名为文明生态村。村党委为建立文明生态村的长效管理机制,着手制定了《半壁店村住宅小区管理规定》、《住宅区精神文明建设公约》、《村民自治章程》和《半壁店住宅小区管理岗位责任制》,这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村民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文明生态健康教育,取得明显成效,被省司法厅确定为民主法制示范村。

――社会福利又有新发展。在原来村民实行的退休制度基础上,为适龄退休村民,职工330人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半壁店村成为全省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第一村,使 “土老保”变成了“铁老保”。

――为提高村民公费医疗水平,除投资140万元对村医院进行扩建和完善设备外,又与唐山市工人医院联营,成立唐山工人医院集团半壁店医院,使村民看病不出村即可享受到唐山市一流的医疗服务。

――投资130万元建成农民公园,为村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

上半年国企工会总结篇(4)

山东半岛的地理边界涵盖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7个沿海地市,面积6855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人口356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截至2009年,GDP占全省总量的52%。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由“陆上山东”、“海上山东”到“蓝色经济区”的历史性跨越。从陆上山东到海上山东,是山东省发展空间的延伸和拓展;从海上山东到蓝色经济区建设,则是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和提升,是山东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型。山东半岛经济区是涵盖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诸要素的复合功能区。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山东半岛7地市的产业结构及金融结构。

一、山东半岛产业结构现状及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经济和社会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若不考虑地区城市个数,从综合经济实力看,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956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17.9%;从增长速度上看,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14.7%。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46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9%,增速是16.5%。山东半岛7地市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1620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5.4%,平均增长速度是16.2%。

从表1中可以看到,无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还是山东半岛以及全国,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稳中有降,第三产业稳步上升。

横向上看,山东半岛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第一产业方面,三个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都低于或是优于全国数据。但是,从2004、2006和2008三年的数据来看,山东半岛第一产业的比重甚至比长三角和珠三角第一产业比重之和还要大,相比来说更接近全国平均比重,这对于山东半岛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产业方面,从1992年开始,山东省包括山东半岛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比例第一次超过轻工业达到50.68:49.32。此后,重工业迅速增长,轻工业比例逐渐降低,第三产业逐步发展。从表1中可以看出,山东半岛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要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方面,三地区以及全国第三产业比重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山东半岛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于长三角或珠三角来说低10%还要多,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线7个百分点。

二、山东半岛金融发展状况分析

1、山东半岛金融规模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1988—1991年,山东半岛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还没达到千万,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由70%逐年增加到将近90%。在1991—1995年,当时经济发展迅速并有过热迹象,这时贷款有所收缩,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又从近90%下降到不到60%,之后直到2008年也是在50%~70%之间波动。反观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107.5%,这说明,山东半岛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增长要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从金融规模这一角度来说,山东半岛的金融发展还是处于很低的水平。

2、山东半岛融资结构分析

(1)直接融资分析。直接融资主要是指以股票和债券为主要金融工具的融资方式。在我国,直接融资主要是靠证券市场即股票为载体进行融资,债券发行量很少,因此本文主要考量证券市场的融资。那么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市场发育程度的指标通常选择证券化率。

截至2008年,山东半岛有上市公司39家,流通股总市值2368亿元,占全省GDP的14.62%。从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来看,第一产业有4家,第二产业有30家,第三产业有5家,其中,第二产业上市公司大多数是制造业,其次是化工行业。而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上市公司几乎没有,这也妨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图2可以看到,山东半岛1993年开始在证券市场上融资,证券化率是5%,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到2000年的时候达到最高的25%,随后进入低谷,尤其是在2005年,证券化率达到6.5%,这一情况在2007年时得到改善,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2008年又随之下降。之所以形成这么大的波动,是因为证券化率与股票市值有关,而股票市值又与经济形势和股票价格相关。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证券化率大都大于100%,我国在2007年证券化率也已达到132%。从这一方面说,山东半岛的证券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与成熟市场还有很大的距离。

(2)间接融资及其与直接融资的比例分析。间接融资主要是指以银行信贷为主要手段的融资方式。由表2可以看到,在20世纪90年代,直接融资占间接融资的比例平均值在9%左右,最高也就达到16%。在2000年的时候,股票融资很大,贷款增加值明显比前后几年要小,这一年的直接融资占到间接融资的70%,但之后几年又大幅下降到2008年的8%,直接融资规模仍然很小。

表2是2009年山东省非金融机构融资结构表,由这个表可以看出,山东省间接融资比例基本上始终保持在90%以上,除了2007年股票市场融资涨幅很大外,直接融资比例上升较快。山东金融业有些畸形发展,即直接融资滞后,企业融资渠道严重依赖银行体系,使得金融机构风险加大,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也使得企业经营成本加大。

综上所述,山东半岛第一产业相对于地区发展来说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内部不合理,高耗能的重工业结构亟需调整,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代表第三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技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本文从该地区金融结构、金融规模等角度分析了山东半岛金融发展现状,从中可以看出,山东半岛金融规模的增长跟不上GDP增长的步伐,且差距很大;融资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比重很大,直接融资比重过小,导致金融市场效率低下,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

三、山东半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金融支持措施

1、壮大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地方性金融机构无论在政策方面还是信誉方面,往往比外来机构在支持本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上更有优势。因此,要把发展和壮大地方金融机构作为山东半岛金融业发展的一个侧重点,大力培植地方金融龙头企业,全面增强本地区的金融实力。

应该说,山东半岛经济主体分散化、经济结构多元化明显,而本地区金融发展则是受体制的影响,存在诸多的限制因素,主要表现为金融开放的“内紧外松”现象,即外资银行早已登陆山东半岛,但是金融业对民间资本开放还是举步维艰。金融所有权结构上的缺陷不但有损于多元化的经济成分的融资需求,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对构建高效的金融运行机制不利。所以,要大力推进地方金融资源整合,使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为山东半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和高效的金融服务。

2、尝试创新,丰富各类金融工具

(1)中小企业的信贷金融工具。山东半岛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多是规模较小的企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这些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但是他们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由于担心他们的信誉,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是惜贷的。针对这一状况,开发一套适合中小企业成长特点的信贷金融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2)股权类金融工具和组合投资金融工具。山东半岛上市公司多达40多家,占山东省上市公司近一半的数量,且大都集中在优势制造业上。因此,开发股权类金融工具适合投融资双方低风险和高收益的偏好。同时,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也可以作为山东半岛投资金融工具开发的方向,这些可以提高金融支持产业的力度。

(3)产业基金。产业基金以其独到的资金汇集和高效的投资能力,可以为山东半岛在成为工业强省、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等过程中所遇到的资金问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当前山东半岛资本市场投资渠道单一,产业结构调整资金压力大,一些基础产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工业发展主体性能不强,新兴产业带动能力较弱,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履维艰。产业基金因为规模大,投资专业性强,其投资行为还可以有带动社会资金汇集的作用。因此发展产业基金,将会极大促进半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3、发展资本市场,扭转证券市场“边缘化”局面,丰富金融市场层次

山东半岛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资产运营质量方面的功能。这里所说的“边缘化”是相对于直接融资来说的,证券市场筹资额很低。因此,要实现山东半岛优质企业上市梯次化发展,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企业在主板上市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多渠道筹集资金。推动一批能够代表山东半岛经济发展优势的机械制造、海洋化工、医药等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主板市场或中小企业板市场上市,促进山东半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

4、地方政府要加强政策协调,构建区域合作发展的产业及金融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各省及以下各市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经济政策外部性日益突出,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的重点就在于政策协调,从而打破各种壁垒,从政策上给予经济发展的自由空间。在这一方面,长江三角洲的做法可以借鉴,即建立区域统筹管理机构——长江三角洲市长联席会议,就整个地区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协商。长三角的学术会议每年必开,珠三角也有了类似的机构存在。因此,山东半岛要建立相关的协调机构,围绕各市在区域中的定位,规划自己的经济布局和产业发展重点,从整体上确定发展战略和产业金融政策。

【参考文献】

[1] 杜迎伟:促进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R].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促进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课题组,2005.

上半年国企工会总结篇(5)

山东半岛的地理边界涵盖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7个沿海地市,面积6855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人口356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截至2009年,gdp占全省总量的52%。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由“陆上山东”、“海上山东”到“蓝色经济区”的历史性跨越。从陆上山东到海上山东,是山东省发展空间的延伸和拓展;从海上山东到蓝色经济区建设,则是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和提升,是山东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型。山东半岛经济区是涵盖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诸要素的复合功能区。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山东半岛7地市的产业结构及金融结构。

一、山东半岛产业结构现状及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经济和社会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若不考虑地区城市个数,从综合经济实力看,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956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17.9%;从增长速度上看,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14.7%。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46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9%,增速是16.5%。山东半岛7地市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1620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5.4%,平均增长速度是16.2%。

从表1中可以看到,无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还是山东半岛以及全国,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稳中有降,第三产业稳步上升。

横向上看,山东半岛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第一产业方面,三个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都低于或是优于全国数据。但是,从2004、2006和2008三年的数据来看,山东半岛第一产业的比重甚至比长三角和珠三角第一产业比重之和还要大,相比来说更接近全国平均比重,这对于山东半岛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产业方面,从1992年开始,山东省包括山东半岛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比例第一次超过轻工业达到50.68:49.32。此后,重工业迅速增长,轻工业比例逐渐降低,第三产业逐步发展。从表1中可以看出,山东半岛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要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方面,三地区以及全国第三产业比重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山东半岛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于长三角或珠三角来说低10%还要多,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线7个百分点。

二、山东半岛金融发展状况分析

1、山东半岛金融规模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1988—1991年,山东半岛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还没达到千万,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由70%逐年增加到将近90%。在1991—1995年,当时经济发展迅速并有过热迹象,这时贷款有所收缩,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又从近90%下降到不到60%,之后直到2008年也是在50%~70%之间波动。反观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107.5%,这说明,山东半岛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增长要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从金融规模这一角度来说,山东半岛的金融发展还是处于很低的水平。

2、山东半岛融资结构分析

(1)直接融资分析。直接融资主要是指以股票和债券为主要金融工具的融资方式。在我国,直接融资主要是靠证券市场即股票为载体进行融资,债券发行量很少,因此本文主要考量证券市场的融资。那么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市场发育程度的指标通常选择证券化率。

截至2008年,山东半岛有上市公司39家,流通股总市值2368亿元,占全省gdp的14.62%。从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来看,第一产业有4家,第二产业有30家,第三产业有5家,其中,第二产业上市公司大多数是制造业,其次是化工行业。而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上市公司几乎没有,这也妨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图2可以看到,山东半岛1993年开始在证券市场上融资,证券化率是5%,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到2000年的时候达到最高的25%,随后进入低谷,尤其是在2005年,证券化率达到6.5%,这一情况在2007年时得到改善,但是随着金融危

机的到来,2008年又随之下降。之所以形成这么大的波动,是因为证券化率与股票市值有关,而股票市值又与经济形势和股票价格相关。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证券化率大都大于100%,我国在2007年证券化率也已达到132%。从这一方面说,山东半岛的证券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与成熟市场还有很大的距离。

(2)间接融资及其与直接融资的比例分析。间接融资主要是指以银行信贷为主要手段的融资方式。由表2可以看到,在20世纪90年代,直接融资占间接融资的比例平均值在9%左右,最高也就达到16%。在2000年的时候,股票融资很大,贷款增加值明显比前后几年要小,这一年的直接融资占到间接融资的70%,但之后几年又大幅下降到2008年的8%,直接融资规模仍然很小。

表2是2009年山东省非金融机构融资结构表,由这个表可以看出,山东省间接融资比例基本上始终保持在90%以上,除了2007年股票市场融资涨幅很大外,直接融资比例上升较快。山东金融业有些畸形发展,即直接融资滞后,企业融资渠道严重依赖银行体系,使得金融机构风险加大,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也使得企业经营成本加大。

综上所述,山东半岛第一产业相对于地区发展来说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内部不合理,高耗能的重工业结构亟需调整,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代表第三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技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本文从该地区金融结构、金融规模等角度分析了山东半岛金融发展现状,从中可以看出,山东半岛金融规模的增长跟不上gdp增长的步伐,且差距很大;融资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比重很大,直接融资比重过小,导致金融市场效率低下,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

三、山东半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金融支持措施

1、壮大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地方性金融机构无论在政策方面还是信誉方面,往往比外来机构在支持本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上更有优势。因此,要把发展和壮大地方金融机构作为山东半岛金融业发展的一个侧重点,大力培植地方金融龙头企业,全面增强本地区的金融实力。

应该说,山东半岛经济主体分散化、经济结构多元化明显,而本地区金融发展则是受体制的影响,存在诸多的限制因素,主要表现为金融开放的“内紧外松”现象,即外资银行早已登陆山东半岛,但是金融业对民间资本开放还是举步维艰。金融所有权结构上的缺陷不但有损于多元化的经济成分的融资需求,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对构建高效的金融运行机制不利。所以,要大力推进地方金融资源整合,使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为山东半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和高效的金融服务。

2、尝试创新,丰富各类金融工具

(1)中小企业的信贷金融工具。山东半岛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多是规模较小的企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这些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但是他们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由于担心他们的信誉,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是惜贷的。针对这一状况,开发一套适合中小企业成长特点的信贷金融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2)股权类金融工具和组合投资金融工具。山东半岛上市公司多达40多家,占山东省上市公司近一半的数量,且大都集中在优势制造业上。因此,开发股权类金融工具适合投融资双方低风险和高收益的偏好。同时,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也可以作为山东半岛投资金融工具开发的方向,这些可以提高金融支持产业的力度。

(3)产业基金。产业基金以其独到的资金汇集和高效的投资能力,可以为山东半岛在成为工业强省、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等过程中所遇到的资金问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当前山东半岛资本市场投资渠道单一,产业结构调整资金压力大,一些基础产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工业发展主体性能不强,新兴产业带动能力较弱,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履维艰。产业基金因为规模大,投资专业性强,其投资行为还可以有带动社会资金汇集的作用。因此发展产业基金,将会极大促进半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3、发展资本市场,扭转证券市场“边缘化”局面,丰富金融市场层次

山东半岛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资产运营质量方面的功能。这里所说的“边缘化”是相对于直接融资来说的,证券市场筹资额很低。因此,要实现山东半岛优质企业上市梯次化发展,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企业在主板上市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多渠道筹集资金。推动一批能够代表山东半岛经济发展优势的机械制造、海洋化工、医药等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主板市场或中小企业板市场上市,促进山东半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

4、地方政府要加强政策协调,构建区域合作发展的产业及金融机制

随着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各省及以下各市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经济政策外部性日益突出,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的重点就在于政策协调,从而打破各种壁垒,从政策上给予经济发展的自由空间。在这一方面,长江三角洲的做法可以借鉴,即建立区域统筹管理机构——长江三角洲市长联席会议,就整个地区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协商。长三角的学术会议每年必开,珠三角也有了类似的机构存在。因此,山东半岛要建立相关的协调机构,围绕各市在区域中的定位,规划自己的经济布局和产业发展重点,从整体上确定发展战略和产业金融政策。

【参考文献】

[1] 杜迎伟:促进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r].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促进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课题组,2005.

[2] 范跃进、李平、吴宗杰:山东省产业经济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上半年国企工会总结篇(6)

山东半岛的地理边界涵盖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7个沿海地市,面积6855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人口356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截至2009年,GDP占全省总量的52%。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由“陆上山东”、“海上山东”到“蓝色经济区”的历史性跨越。从陆上山东到海上山东,是山东省发展空间的延伸和拓展;从海上山东到蓝色经济区建设,则是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和提升,是山东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型。山东半岛经济区是涵盖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诸要素的复合功能区。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山东半岛7地市的产业结构及金融结构。

一、山东半岛产业结构现状及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经济和社会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若不考虑地区城市个数,从综合经济实力看,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956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17.9%;从增长速度上看,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14.7%。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46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9%,增速是16.5%。山东半岛7地市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1620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5.4%,平均增长速度是16.2%。

从表1中可以看到,无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还是山东半岛以及全国,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稳中有降,第三产业稳步上升。

横向上看,山东半岛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第一产业方面,三个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都低于或是优于全国数据。但是,从2004、2006和2008三年的数据来看,山东半岛第一产业的比重甚至比长三角和珠三角第一产业比重之和还要大,相比来说更接近全国平均比重,这对于山东半岛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产业方面,从1992年开始,山东省包括山东半岛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比例第一次超过轻工业达到50.68:49.32。此后,重工业迅速增长,轻工业比例逐渐降低,第三产业逐步发展。从表1中可以看出,山东半岛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要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方面,三地区以及全国第三产业比重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山东半岛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于长三角或珠三角来说低10%还要多,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线7个百分点。

二、山东半岛金融发展状况分析

1、山东半岛金融规模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1988―1991年,山东半岛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还没达到千万,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由70%逐年增加到将近90%。在1991―1995年,当时经济发展迅速并有过热迹象,这时贷款有所收缩,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又从近90%下降到不到60%,之后直到2008年也是在50%~70%之间波动。反观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107.5%,这说明,山东半岛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增长要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从金融规模这一角度来说,山东半岛的金融发展还是处于很低的水平。

2、山东半岛融资结构分析

(1)直接融资分析。直接融资主要是指以股票和债券为主要金融工具的融资方式。在我国,直接融资主要是靠证券市场即股票为载体进行融资,债券发行量很少,因此本文主要考量证券市场的融资。那么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市场发育程度的指标通常选择证券化率。

截至2008年,山东半岛有上市公司39家,流通股总市值2368亿元,占全省GDP的14.62%。从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来看,第一产业有4家,第二产业有30家,第三产业有5家,其中,第二产业上市公司大多数是制造业,其次是化工行业。而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上市公司几乎没有,这也妨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图2可以看到,山东半岛1993年开始在证券市场上融资,证券化率是5%,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到2000年的时候达到最高的25%,随后进入低谷,尤其是在2005年,证券化率达到6.5%,这一情况在2007年时得到改善,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2008年又随之下降。之所以形成这么大的波动,是因为证券化率与股票市值有关,而股票市值又与经济形势和股票价格相关。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证券化率大都大于100%,我国在2007年证券化率也已达到132%。从这一方面说,山东半岛的证券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与成熟市场还有很大的距离。

(2)间接融资及其与直接融资的比例分析。间接融资主要是指以银行信贷为主要手段的融资方式。由表2可以看到,在20世纪90年代,直接融资占间接融资的比例平均值在9%左右,最高也就达到16%。在2000年的时候,股票融资很大,贷款增加值明显比前后几年要小,这一年的直接融资占到间接融资的70%,但之后几年又大幅下降到2008年的8%,直接融资规模仍然很小。

表2是2009年山东省非金融机构融资结构表,由这个表可以看出,山东省间接融资比例基本上始终保持在90%以上,除了2007年股票市场融资涨幅很大外,直接融资比例上升较快。山东金融业有些畸形发展,即直接融资滞后,企业融资渠道严重依赖银行体系,使得金融机构风险加大,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也使得企业经营成本加大。

综上所述,山东半岛第一产业相对于地区发展来说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内部不合理,高耗能的重工业结构亟需调整,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代表第三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技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本文从该地区金融结构、金融规模等角度分析了山东半岛金融发展现状,从中可以看出,山东半岛金融规模的增长跟不上GDP增长的步伐,且差距很大;融资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比重很大,直接融资比重过小,导致金融市场效率低下,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

三、山东半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金融支持措施

1、壮大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地方性金融机构无论在政策方面还是信誉方面,往往比外来机构在支持本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上更有优势。因此,要把发展和壮大地方金融机构作为山东半岛金融业发展的一个侧重点,大力培植地方金融龙头企业,全面增强本地区的金融实力。

应该说,山东半岛经济主体分散化、经济结构多元化明显,而本地区金融发展则是受体制的影响,存在诸多的限制因素,主要表现为金融开放的“内紧外松”现象,即外资银行早已登陆山东半岛,但是金融业对民间资本开放还是举步维艰。金融所有权结构上的缺陷不但有损于多元化的经济成分的融资需求,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对构建高效的金融运行机制不利。所以,要大力推进地方金融资源整合,使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为山东半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和高效的金融服务。

2、尝试创新,丰富各类金融工具

(1)中小企业的信贷金融工具。山东半岛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多是规模较小的企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这些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但是他们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由于担心他们的信誉,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是惜贷的。针对这一状况,开发一套适合中小企业成长特点的信贷金融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2)股权类金融工具和组合投资金融工具。山东半岛上市公司多达40多家,占山东省上市公司近一半的数量,且大都集中在优势制造业上。因此,开发股权类金融工具适合投融资双方低风险和高收益的偏好。同时,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也可以作为山东半岛投资金融工具开发的方向,这些可以提高金融支持产业的力度。

(3)产业基金。产业基金以其独到的资金汇集和高效的投资能力,可以为山东半岛在成为工业强省、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等过程中所遇到的资金问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当前山东半岛资本市场投资渠道单一,产业结构调整资金压力大,一些基础产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工业发展主体性能不强,新兴产业带动能力较弱,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履维艰。产业基金因为规模大,投资专业性强,其投资行为还可以有带动社会资金汇集的作用。因此发展产业基金,将会极大促进半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3、发展资本市场,扭转证券市场“边缘化”局面,丰富金融市场层次

山东半岛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资产运营质量方面的功能。这里所说的“边缘化”是相对于直接融资来说的,证券市场筹资额很低。因此,要实现山东半岛优质企业上市梯次化发展,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企业在主板上市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多渠道筹集资金。推动一批能够代表山东半岛经济发展优势的机械制造、海洋化工、医药等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主板市场或中小企业板市场上市,促进山东半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

4、地方政府要加强政策协调,构建区域合作发展的产业及金融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各省及以下各市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经济政策外部性日益突出,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的重点就在于政策协调,从而打破各种壁垒,从政策上给予经济发展的自由空间。在这一方面,长江三角洲的做法可以借鉴,即建立区域统筹管理机构――长江三角洲市长联席会议,就整个地区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协商。长三角的学术会议每年必开,珠三角也有了类似的机构存在。因此,山东半岛要建立相关的协调机构,围绕各市在区域中的定位,规划自己的经济布局和产业发展重点,从整体上确定发展战略和产业金融政策。

【参考文献】

[1] 杜迎伟:促进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R].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促进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课题组,2005.

上半年国企工会总结篇(7)

自去年以来,国家对出口货物退税率的调整所涉及的面很大,我们根据2007年1-6月份总局下发给我省的出口货物的海关电子数据,剔除来料加工贸易出口以及海关特定监管区域内企业出口数据,按涉及调整的出口货物退税率,从理论上进行了测算。测算的总体情况:退税率调整后(包括退税率降低、取消、退税改为免税三个方面),我省涉及出口企业18777户(其中:降低退税14987户,取消退税3770户、改免税20户),占我省退税认定企业总户数的60%,占我省有出口业务企业的83%;涉及出口额211亿美元,影响面占退税出口额710亿美元的30%,具体情况如下:

(一)退税率调整测算情况

1、降低退税率商品涉及出口额191亿美元。按企业类型分:外贸企业62亿美元(占32%),外资生产企业101美元(占53%),内资生产企业28亿美元(占15%);按贸易性质分:一般贸易出口133亿美元(占70%),进料加工贸易出口58亿美元(占30%);按规模大小分:大型企业55亿美元(占29%),中型企业29亿美元(占15%),小型企业107亿美元(占56%)。

2、取消退税的商品涉及出口额20亿美元。按企业类型分:外资生产企业7亿美元(占35%),内资生产企业13亿美元(占65%);按贸易性质分:一般贸易出口16亿美元(占80%),进料加工贸易出口4亿美元(占20%);按规模大小分:大型企业5亿美元,中型企业3亿美元,小型企业12亿美元。

3、退税改免税的商品,我省仅有20户企业受到影响,涉及的出口额仅有122万美元,受影响的商品主要为花生米以及油画、雕饰板等。

(二)退税率调整影响的特点

根据我省2007年1-6月出口数据的测算分析,退税率调整后,就江苏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内资企业受到的影响大于外资企业。根据2007年上半年出口退税数据统计,我省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实现退税出口额分别为257亿美元和453亿美元,这两类企业受退税政策调整所涉及的退税出口额分别为103亿美元和108亿美元,虽然内外资企业受影响的绝对额大体相当,但受影响面分别为40%和24%。内资企业受影响面高出全省平均数10个百分点,而外资企业低于全省平均数6个百分点。

2、一般贸易受到的影响大于加工贸易。根据2007年上半年出口退税数据统计,我省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项下出口额分别为290亿美元和420亿美元,这两种贸易方式受本次退税政策调整所涉及的出口额分别为149亿美元和62亿美元,受影响面分别为51%和15%。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受影响面高出全省平均数21个百分点,而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受影响面低于全省平均数15个百分点。

3、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到的影响大于经济发达地区。根据2007年上半年出口退税数据统计,我省经济欠发达的苏北、苏中和经济发达地区苏南实现的出口额分别为23亿美元、68亿美元和619亿美元,这些地区受退税政策影响所涉及的出口额分别为15亿美元、34亿美元和162亿美元,受影响面分别为65%、50%、26%,虽然经济欠发达的苏北、苏中地区的绝对值不大,但受影响的面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数,分别高出35个和20个百分点,这对外向型经济刚起步的地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4、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大于大型企业。根据2007年上半年出口退税数据统计,我省大、中、小型企业实现出口额分别为401亿美元、78亿美元和231亿美元,这三类企业受退税政策调整所涉及的出口额分别为60亿美元、32亿美元和119亿美元,受影响面分别为15%、41%和52%,可见中、小型企业受影响面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数11和22个百分点,而大型企业则低于全省平均数15个百分点。

虽然2007年上半年实现的出口额大多还是执行老的退税率,新的退税率调整还没有涉及到,上述几个特点也是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仅仅是对新老退税率变化作一个理论上的静态分析,但从上半年出口的趋势、规模、结构来看,今年下半年以及明年的出口情况,我们认为与上半年的情况基本相同,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三)退税率调整实际影响情况

退税率调整绝大多数是从2007年7月1日起执行的,到10月份为止,已执行了3个多月了,由于出口退税电子数据和退税申报数据的滞后性,我们根据总局下发的2007年7-9月的海关出口电子数据按新老退税率进行测算并分析,2007年7-9月三个月,我省出口企业共实现退税出口额482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97亿美元,进料加工贸易出口285亿美元),与我省外经贸部门提供的464亿美元数据差不多。新的退税率执行后,涉及影响的出口企业14951户,影响的出口额144亿美元,受影响面30%,其中:降低退税率商品退税出口额133亿美元(占总额的92%),取消退税率商品退税出口额11亿美元(占总额的8%),退税改免税商品退税出口额67万美元。按企业类型分:内资企业实现的退税出口额187亿美元,涉及影响的出口额73亿美元,受影响面39%;外资企业实现的退税出口额295亿美元,涉及影响的出口额70亿美元,受影响面24%。按贸易性质分:一般贸易项下出口额197亿美元,涉及影响的出口额103亿美元,受影响面52%;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285亿美元,涉及影响的出口额40亿美元,受影响面14%。

从7-9三个月实际执行情况来看,虽然时间较短,但反映出来的情况,与我们对上半年的分析结果基本相同。

二、退税率调整对我省经济和税收影响分析

我省是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2006年我省的进出口总额为2840亿美元,占全国的16.1%,其中出口总额1604亿美元,占全国的16.6%,2007年1-9月全省进出口总额为2532亿美元,占全国的16.1%,其中出口总额1464亿美元,占全国的16.7%。此次出口退税率大范围、大幅度调整必将对我省的经济发展和税源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分析如下:

(一)退税率调整对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1、外贸出口增幅已有所回落。今年以来,江苏外贸虽然在利用外资、境外投资、调整外贸结构、扩大国际经济合作、推进开发区建设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到退税率调整、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本次大范围、大幅度地调低出口货物退税率税收政策的影响,预计江苏今年进出口的增长速度将有所回落。从2007年1-9月的出口情况看,虽然江苏上半年和第三季度的出口增幅没有多大变化,但从10月开始,与前3个季度相比,出口增幅已回落了2个百分点。从第102届广交会提供的信息来看,我省涉及退税政策调整的商品成交受影响比较明显。据统计,纺织服装、玩具、五金、箱包、化工产品分别成交9.4亿美元、1.9亿美元、1.5亿美元、7229万美元和2301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了0.9%、12.3%、12%、16.3%和43%。我们预计,从今年第四季度起,江苏出口虽较上年仍有增长,但增幅将逐渐回落,明年将更为明显。

2、出口商品的结构逐步优化。一是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保持快速增长,据统计,我省2007年1-9月,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分别为61亿美元和100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28%,与今年上半年增幅持平;二是取消退税的商品出口有所减少,“两高一资”类产品出口有所控制,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省出口取消退税率商品的出口企业有3770户,出口为20亿美元,占调整退税率商品出口总额的9.5%,退税率调整政策从7月1日起执行后,今年第三季度实际从事该业务的出口企业有2711户,出口为11亿美元,占调整退税率商品出口总额的7.7%,与上半年相比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在上半年出口取消类商品的前20名企业中,到了第三季度,有11户企业不再出口,三季度的出口额为零,另外的9户企业的出口额比上半年也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二)退税率调整对我省税收的影响分析

1、对我省出口退(免)税总额影响。根据2007年7-9月实际情况测算,今年第三季度我省出口企业实现退税出口额482亿美元,其中涉及本次退税率调整的商品出口额144亿美元(不包括钢铁产品),按老退税率重新计算,3个月共减少退(免)税总额47亿元,其中属于降低退税率商品出口减少退(免)税额38亿元,取消退税率商品出口减少退(免)税9亿元,退税改免税商品减少58万元。预计2007年下半年,我省共减少退(免)税总额90亿元,其中:减少应退税额68亿元,减少免抵税额22亿元。

2、对我省国税收入的影响。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国税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值税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上。

(1)对增值税收入的影响分析。根据现行退税办法,对外贸企业实行的是退免税办法,当退税率下调后,对下调退税率部分由企业成本列支,企业利润变小,同时应退税款的减少,企业应纳增值税没有发生变化。对外贸企业出口取消退税率的商品,虽然按规定应征收增值税,但由于出口与进货的差价不大,再加上出口销售额要换算成不含税价计征,在实际执行中,很难有应纳增值税。经测算,2007年下半年,预计外贸企业出口取消退税率商品8亿美元,实际没有多少应纳增值税。

对生产型企业,实行的是免抵退税办法,根据规定,对出口货物征退税率之差部分,依出口销售额计算不予抵扣税额,一方面,通过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另一方面从企业成本中列支,由于进项税额转出的增加,直接影响到当期应纳增值税。按增值税应纳税额和免抵退税的计算公式,当退税率下调后,对下调的部分,增加计算不予抵扣税额,同时减少相等的免抵退税额。在会计处理上,首先反映进项税额的减少,当企业没有留抵税额时,增加应纳增值税,同时减少相等的免抵税额;当企业有留抵税额时,如果该企业在按老退税率计算时,有应退税款,先反映原来的应退税款的减少,不足冲减的,其不足部分反映应纳增值税的增加,同时减少免抵税款;如果该企业在按老退税率计算时没有应退税款,则直接增加应纳增值税,同时减少相等的免抵税款。按此原则,我们对2007年下半年我省出口企业出口退税率调整商品进行测算,具体如下:

对取消退税率商品的出口企业,大多有应纳税额,没有应退税额,所以取消后,预计2007年下半年增加应纳增值税8亿元,同时减少免抵税款8亿元。

对降低退税率商品的出口企业,我们通过对11585户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测算,预计2007年下半年增加应纳增值税14亿元,同时减少免抵税款14亿元。按企业类型分:内资生产企业4亿元,外资生产企业10亿元;按地区分:苏南、苏北、苏中分别为11亿元、1亿元和2亿元,其中,苏南地区的工业园大多为外商投资企业,且生产出口的商品以IT产品居多,这次退税率调整基本不涉及到,所以影响很小;按规模大小分:大型企业4亿元,中型企业2亿元,小型企业8亿元。

总之,退税率下调后,虽然增加应纳增值税22亿元,但同时也减少了免抵税款22亿元,增值税税源从总体上看没有发生变化,仅仅是应纳增值税增加与免抵税额的减少之间结构性发生了变化。

(2)对所得税收入的影响分析。据对2007年下半年出口情况的预测,退税率调整后,预计2007年下半年,我省共减少退(免)税总额90亿元,同时相应增加企业成本90亿元,其中,外贸企业35亿元,内资生产企业19亿元,外商投资企业36亿元,按规定相应减少企业计税利润90亿元,经计算2007年下半年减少企业所得税22亿元,其中:外贸企业12亿元,内资生产企业6亿元,外商投资企业4亿元(按平均税负率10.34%计算)。

(3)我省是一个出口货源生产大省,退税率调整后,除了自营和委托出口生产企业增加了成本外,供货给外贸企业的生产企业,也要承担一部分成本,这样,相应地也会减少计税收入,减少一部分增值税和所得税。

(三)退税率调整对我省经济的影响分析

退税率的下调会直接影响出口企业的成本,从而也会对企业的出口数量、价格,甚至采用何种贸易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次退税率调整后,我省受影响比较大的是纺织物的制成品、塑料及其制品、有机化学品、钢铁制品和针织制成品等行业,这些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非常激烈,行业利润相对较低,特别是一些行业中的小企业,由于无法承担退税率下调后增加的成本,可能会将部分外销产品转为内销或者缩小生产规模,有的甚至要关门停产。通过对这几个行业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退税率调整后,对我省的经济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长远看有利于我省经济发展。一是为我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机遇。政策调整形成倒逼机制,促进各地淘汰落后的生产加工能力,加速苏南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加速传统产业的洗牌和整合,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二是促进我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政策调整将直接遏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引导企业增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同时将进一步规范出口秩序,提高出口企业的整体素质。

2、从短期看影响较大。一是直接冲击企业生产经营,除了企业在手合同损失较大外,对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将增加企业的经营困难;二是削弱我省传统优势出口产业竞争力;三是对我省苏中、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次退税率调整,受影响最大的是苏北、苏中地区。再加上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将进一步阻碍苏北利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加工贸易,对全省南北产业梯度转移进程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退税率调整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1、此次退税率调整,涉及出口商品较多,而一些具体商品的归类划分不清。商品归类不同,退税率则不同,即使相近税则号也有不同的退税率。企业把低退税率或不退税出口货物申报成高退税率的税则号,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的匮乏,税务部门在审核出口退税时很难发现,容易给企业钻空子。企业往往会往“其他”方面的代码靠,特别是取消退税率的商品。

2、此次退税率调整基本属于普遍调整,没有体现区别对待的原则。如不考虑出口商品的技术构成,实行同类不同商品统一退税率的办法,不利于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另外,对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也没有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我们对我省2007年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102户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16户企业的出口产品进行了统计,2006年和2007年1-9月分别出口10.27亿美元和10.57亿美元,如果对这些企业实行统一的退税率,不利于自主品牌的培植。。

3、此次退税率调整,对开展加工贸易有利,鼓励企业使用进口料件,不利于企业使用国产料件。对进料加工业务,在计算不予抵扣税额的时候,不予抵扣税额抵减额在征退税率之差中作了相应的冲减;而对一般贸易,按出口额全额计算不予抵扣税额,不予抵扣税额抵减额没有。由于贸易方式不同,结转到成本中的不予抵扣税额的项目不同,同样的出口业务,同样的价格,进料加工贸易项下出口商品的成本要低于一般贸易,企业负担不同,这样,企业可以选择贸易方式出口,对提高使用国产化率不利,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4、加工贸易税收政策的不统一,不便于税收管理。现行的加工贸易,由于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税收政策的不统一,在国家不断降低出口商品退税率的情况下,为减少损失,不少企业将进料加工贸易改为来料加工贸易。有的企业,在同一手册项下有的原材料按来料,有的按进料,在成品出口时则按照进料加工办理核销手续,不利于税务部门进行税收管理。

5、相关政策不明确,执行中存在理解上的不同而导致各地政策执行的不统一。现有文件规定,对出口不退税的货物要视同内销征税,但在实际执行中,对于深加工结转属于不退税的货物、在特定监管区域内企业出口不退税的货物以及其他贸易方式下不退税的货物,是否要征税,如何征税,目前政策不够明朗。而在实际执行中,由于税务人员理解上的不同,存在有的地区征税,有的地区免税的情况,人为造成了企业间、地区间的不公平竞争。据我们统计,2007年上半年,我省出口企业从事深加工结转业务中,结转取消退税率商品的金额为2亿美元,退税率政策调整后,从2007年7月至9月3个月中,在深加工结转业务中,结转取消退税率商品已达1.3亿美元,金额、户数都呈上升趋势。

四、有关政策建议

从实际运行情况看,退税政策的调整,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降低了“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规模,减少了贸易顺差,促进了出口企业改善产品结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内资企业受到的影响大于外资企业,一般贸易受到的影响大于加工贸易等,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有关税收政策。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税收政策始终优于一般贸易,目前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实行免税政策,而对一般贸易则没有相应的优惠措施,因此此次退税政策调整对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从事加工贸易的出口企业,部分生产企业为了规避征退税率差扩大带来的成本增加,会提高使用进口料件的比重,甚至通过将进料加工改为来料加工来降低成本,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抵减出口退税率下调的政策效应。为此,我们建议国家税务总局,一是尽快统一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税收处理办法,取消来料加工的免税政策,统一实行免抵退税政策,并对免抵退税计算方法进行调整,对保税进口料件的征退税率之差部分征税;二是统一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税收政策;三是对深加工结转统一规定征税政策。

2、规定加工贸易出口货物使用国产料件比例,提高出口产品国产化率。据了解,我省加工贸易比重较大的苏州、无锡和南京三市,加工贸易中的进口料件占出口额的比重高达近80%,增值额20%剔除加工费部分,实际使用国产料件的比重非常低。为促进加工贸易的升级转型,防止高污染行业的滋生蔓延,控制低附加值、简单装配企业的发展,提高出口产品的国产化率,建议对实行免抵退税政策的加工贸易企业逐步设定使用国产料件比重这一条件。

3、规范海关特定监管区域的功能。对目前诸多的海关特定监管区域进行功能整合,政策叠加,实行统一的海关特定监管区域的出口退税政策。我们建议鼓励加工贸易在海关特定区域内发展,这样也可以便于加强对加工贸易进行监管。尤其是鼓励到目前发展较慢的出口加工区开展加工贸易业务,这样,既有利于这些出口加工区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管理。

上半年国企工会总结篇(8)

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政策和改革举措,旨在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上海积极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强化发挥市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牵头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重要问题的作用等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的举措。上半年,本市民营经济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34亿元,同比增长3.6%,在全市工业占比为14.2%;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6580.17亿元,商品零售额832.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和3.5%,占全市比重分别为26.2%和28.4%;进出口总额395.10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占全市比重为17.7%;税收收入1366.95亿元,同比增长15.4%,在全市税收收入占比25.9%;固定资产投资666.00亿元,同比下降8.5%,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比27.7%;新设民营企业127972户,同比增长37.8%,占全市比重为95.1%,新设企业注册资本4400.28亿元,同比增长3.0倍,占全市比重为64.3%;实际增加就业0.64万人,而全市为净减少1.3万人。

一、上半年本市民营经济运行呈现“三个快速”

1、新设企业快速增长,改革红利凸显

上半年,随着上海自贸试验区注册资本认缴制和取消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等商事制度改革在本市及全国范围内推广,改革溢出效应显现,本市民营企业新设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数据显示,上半年工商注册登记的新设民营企业共127972户,占本市全部新设企业的95.1%(见表1)。新设民营企业户数同比增长37.8%,增速较一季度提高14.6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33.8个百分点。上半年,自贸试验区共新设各类企业6807户,其中私营企业为4583户,占新设企业总数的67.3%。

从新设企业资金投入情况看,上半年本市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的注册资本分别占全市新设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64.3%、11.9%和23.9%。其中,新设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合计4400.28亿元,同比增长3.0倍;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同比分别增长88.6%和4.7倍。上半年,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注册资本总额1771.84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946.16亿元,占新设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53.4%。

2、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增速继续领先全市

上半年,本市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395.10亿美元,同比增长11.7%(见表2),增速领先全市3.5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5.3%,增速领先全市1.6个百分点,但较上年同期下降了0.3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8.4%,增速领先全市6.2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7.7个百分点。上半年,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在全市占比为17.7%,较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上半年,本市民营企业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279.23亿美元,占民营进出口总额的70.7%。其次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和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货物,分别占18.3%和6.1%;加工贸易仅占4.2%。

从主要进出口市场看,上半年本市民营企业对美国、韩国、中国台湾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15.8%、18.3%和29.9%,而对欧元区、日本、印度、东盟等地同比萎缩;进口方面,从欧元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进口增速分别达到31.2%、34.6%、10.3%和81.3%,而从台湾、印度进口出现同比萎缩。

从主要进出口商品看,上半年本市民营企业机电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5.6%,高于全部商品5.3%的平均增速,而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等产品拖累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同比下降9.6%;进口方面,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分别同比增长24.9%和33.7%,均高于全部商品18.4%的平均增速。

从季度情况看,二季度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209.49亿美元,同比增长12.1%。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二季度实现出口增长6.9%,增速较一季度提高3.5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本地民营企业需求持续旺盛,实现进口增长17.7%,增速略低于一季度的19.2%,但较上年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二季度民营进出口总额在全市的占比达到18.3%,较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这也是2012年以来季度占比的最高值。

3、税收收入快速增长,增速反超全市

上半年,本市民营企业完成税收收入1366.95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快于全市平均1个百分点。其中,非国有控股的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增长17.1%,私营企业增长15.6%。民营经济税收收入占全市各类所有制经济税收收入的25.9%,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从季度情况看,二季度民企完成税收收入647.24亿元,同比增长14.4%,增幅略低于一季度的16.3%,但较上年同期提高8.6个百分点,也是近6个季度以来增速首次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全市11.9%)。其中,非国有控股的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0.2%,是民营企业税收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私营企业税收收入增长11.4%。

二、上半年本市民营经济运行体现“三个平稳”

1、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利润由降转升

上半年,本市民营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34亿元,同比增长3.6%,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市工业0.8个百分点。民营工业总产值在全市工业的占比为14.2%,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32个工业行业中,23个行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较上年同期增加6个。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文娱用品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增长较快,而纺织服装、黑色金属冶炼等9个行业产值同比萎缩。

从效益情况看,上半年民营工业实现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253.91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低于上年同期0.9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市工业3个百分点。在机械、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家具、汽车、医药及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支撑下,实现规模以上利润总额101.59亿元,同比增长8.9%,扭转了一季度利润同比萎缩的局面。但与全市平均相比,利润增速仍低1.8个百分点。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二季度本市中小微先进制造业企业经营情况好于传统制造业。营业收入、净利润、新增订单金额、用工人数同比增加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分别占49%、42%、40%和30%,较传统制造业高18、25、12和9个百分点;而人均用工成本、融资成本同比增加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分别占77%和33%,占比仅高于传统制造业1个百分点,原材料成本同比增加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占42%,较传统制造业还低2个百分点。同时,科技型与先进制造业企业普遍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技术能级和市场竞争力,创新活力较强。根据抽样调查结果,科技和制造企业在近些年从事技术创新或经营创新尝试的占比最高,达到72.4%和71.7%。

2、商贸业平稳运行,现代服务业表现较好

上半年,本市民营经济实现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6580.17亿元,占全市比重为26.2%,同比增长4.8%,增速较上年同期小幅提高0.9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市商品销售总额6.3个百分点。实现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832.16亿元,占全市比重为28.4%,同比增长3.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3.4个百分点,低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个百分点。

从经营情况看,上半年民营大型批发零售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85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20个百分点,且低于同期全市增速6.6个百分点。民营大型住宿餐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0.30亿元,同比下降40.0%,而全市为同比增长62.7%。餐饮行业整体仍处于弱势格局,部分受访企业近期销售额同比增速在-20%至-5%之间。

上半年,本市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第三方支付领域,进入线上线下市场融合的新阶段,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以汇付天下为例,上半年支付结算量达到7747.7亿元,同比增长43%,营业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16%;继续居于国内同行业前三位,在理财、航旅、POS收单等支付领域持续保持领先。电商领域,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1号店上半年销售额达74亿元,同比增长82%。目前1号店已拥有超过7000万注册用户,并拥有超过1800万的移动端注册用户,移动端业务占比超过23%(高峰达到54%);同时,网站流量已达到每天2000万人次,SKU(即库存进出计量的单位)数达到450万。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二季度本市中小微现代服务业企业经营情况好于传统服务业。营业收入、净利润、新增订单金额、用工人数同比增加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分别占54%、48%、44%和37%,较传统服务业高25、30、22和25个百分点,而原材料成本、人均用工成本、融资成本同比增加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分别占52%、63%和31%,与传统服务业相差不大。同时,现代服务业企业创新活力较强。信息服务业企业近年来进行创新活动的比例为40.4%,是服务业中创新率最高的行业,创新尝试比例最低的是生活服务业和投融资企业,为15.9%和11.5%。

3、就业形势平稳向好,实际增加就业高于全市

上半年,本市民营企业累计招工登记备案44.21万人,累计退工登记备案43.57万人,招退工相抵后实际增加就业人数0.64万人。而全市招退工相抵后实际就业人数净减少1.3万人(见表3)。

从季度情况看,一季度因受春节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实际就业人数净减少1.01万人,二季度随着上述影响因素消失及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实际增加就业人数达到1.65万人。

三、上半年本市民营经济运行出现“一个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结构调整力度显现

上半年,本市民营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6.00亿元,同比下降8.5%(见表4),降幅较一季度扩大1.4个百分点;同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同比增长3.8%,增幅较一季度下降2.7个百分点。上半年,民营企业完成投资额占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7.7%,占比较一季度下降1.9个百分点。

从投资结构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延续一季度同比下降趋势,上半年完成投资451.38亿元,同比下降7.4%,降幅较一季度收窄0.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151.73亿元,同比下降11.2%。

固定资产投资萎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市民营企业正在努力响应国家及本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要求。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项目也在萎缩,再加上PPI持续负增长,工业企业投资乏力。房地产领域,非信贷融资成本上升加剧了房地产开发商兼并重组,中小房地产企业投资减少,战略收缩意图明显。

(上海市工商联调研部供稿)

注释:

民营企业户数、注册资本:统计范围包括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民营企业进出口数据:统计范围包括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民营主要商品进出口金额:统计范围为私营企业。

民营经济税收收入:不含海关的增值税、消费税,证券交易印花税。统计范围包括私营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个体经营以及私营控股、集体控股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上半年国企工会总结篇(9)

一、认真细致地做了各项常规性调查

由于常规调查是成本调查的基本工作,是直接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的,因而我们在常规调查中以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可靠和较强的代表性为工作目的,进一步提高了调查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准确性,把保证调查数据的质量放在首位。一是年初我们将生产成本调查登记簿发放到调查户手中,并及时开展了对我县4个乡镇、12户,3个品种(生猪、肉羊、山药)的成本调查,对每一户每一品种的调查数据逐项审核、填报、分析。在数据调查和采集中做到“早、精、准、细、实”,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和时效性。二是按省市队要求完成了“农户种植意向、农资购买情况和农户存粮情况”三个专项调查,并及时汇准上报。切实为政府制定农产品价格政策提供依据。为获取调查数据,及时上报调查资料,在同时承担多项业务工作的具体情况下,克服困难坚持在每个生产环节都要深入到调查户和田间地头,调查、核对数据。遇上农忙时节,我们每天都起早摸黑,利用早晚及中午吃饭时间到农户家收集资料,对调查户所做的记录进行甄别分析,对记录的错误进行纠正,对调查户记录的数据进行去伪存真,进行复核验算,争取做到准确记录,数据无误,为以后的上报数据录入打好良好基础,对有疑议的数据,我们宁愿多走访几户种植户,与他们热心交谈,亲切交流,使疑议数据明确化、正确化。在汇总数据时,我们严格审核,逐项逐条核对,确保每个数据的真实准确。并按时完成直报和年报任务,为全面汇总作好基础工作。一年来,我们凭着以心交心,以诚相待的态度,耐心做思想工作,取得了农调户的支持,保证了农本调查数据的连续性。

二、依法开展调定价成本监审,及时为价格决策服务

今年以来,我队主要开展以下成本监审工作:一是污水处理厂的定价成本监审。二是垃圾处理费的成本监审。三是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物业综合服务成本进行监审。在监审工作中,坚持原则,严格按照《价格成本监审工作规定》的规定对企事业单位上报数据进行严格审查,对不合理费用坚决骇除。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出具成本审核结论报告,为我县价格政策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确保价格政策顺利出台。

三、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极参加培训学习

在局领导的安排下,多次参加局里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在五月初、十月中旬省成本局举办的农本调查业务培训及农本新软件应用的培训。学习期间,认真听取并与其他市、县同志交流、讨论。通过学习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产品数据上报的基本技能,为搞好农本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明年工作中,强化服务意识,把农本调查与三农紧密联系起来,服务与三农。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好各项任务。

《二》上半年供销社经济情况总结

今年上半年,市供销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社的直接指导下,按照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供销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强化目标管理为抓手,在大力实施“新网工程”建设、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努力提高为农服务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年月,全市供销社实现经营服务总额16亿元,完成市政府目标任务的55.2%;农业生产资料供应1亿元,完成市政府目标任务的66.7%;汇总实现利润700万元,完成市政府目标任务的58.3%;规范和新建新网工程网点61个,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61%;发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9个,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64.3%;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8个,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80%;培训农村各类人才5300人,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培训任务的106%。各项工作均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为全年目标任务的全面超额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工作

(一)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继续把规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供销社参与新农村建设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是强化引领,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指导区县供销社、农村经济组织联合会对已挂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进行注册登记;对正在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指导,更加注重专合经济组织的规范发展,使全市的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在质和量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月,我市供销社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8个,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80%。二是指导区县供销社,围绕特色农业,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7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规范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新亮点,提升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积极开展“千社千品”富农工程建设,印发了实施意见,组织各区县申报了7个专业合作社参加全国供销总社“千社千品”富农工程的评选。

(二)好抓灾后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服务

在今年雨雪冰冻灾害后,全市各级供销社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克服困难,加大力度开展农资商品的组织供应工作。一是在春耕前夕就及时安排部署了全系统的农资供应工作,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灾后农资供应服务工作的通知》,积极组织调运储备各类农资物资,并在全系统建立了农资商品动态监测周报制度,准确掌握全市农资商品的储备、价格等方面的情况;二是在春耕期间,认真做好了化肥市场的动态监测,随时掌握农资市场,特别是大宗农资商品的动态信息,及时向市级有关部门及省社提供;三是加强了全市供销社系统农资供应的指导和调研工作,组织力量,深入各区县农资公司和部分基层社及供销社的农资专销点开展农资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形成要情报送,为市政府和省社提供决策依据;四是指导全系统继续开展以“两放心、三到户、两保一限”为主要内容的“农资绿色诚信服务”。月,全市农资商品供应实现了经营服务总额1亿的好成绩。

(三)切实推动“新网工程”建设

“新网工程”建设,是供销社强化网络服务功能、实现为农服务宗旨、加强供销社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是及时下发文件,明确年规范和新建“新网工程”便民店、放心店的目标任务。二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情况,不断寻求工作的突破口。经过努力,已在区白湾村新建了中国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示范点─“白湾村农资农家店”。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7个新农村示范村建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或综合服务站。上半年,全系统规范和新建“新网工程网点”达61个,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61%。

(四)积极开展各类农村人才培训

一方面继续利用遍布城乡的经营服务网络,千方百计拓展农产品收购和加工转换业务,努力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另一方面,积极组建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强化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开展了对农产品经纪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努力提高我市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的综合素质。其中,县、县、区等区县供销社利用取得的“全国农产品经纪人星火科技培训示范点”和“全国供销合作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点”的资质,强化了对农村各类人才的培训。截止月,全市供销社系统共培训农村各类人才5300人,提前完成了今年的培训任务。

(五)不断加强基层社的重组和建设

一是按照“分类指导、一社一策、整体推进”的思路,指导个区县供销社着力加强了基层社的重组和新建。二是指导基层社通过多种形式兴办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区综合服务社等农村专合组织

,并尝试用农村专合组织来改造和新建基层社;三是指导基层社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四是指导区县基层社加强供销社的传统业务的经营,积极参与公共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生产和经营服务范围,寻求新的增长点,加快基层社的发展。

(六)加强社属企业经营指导

一是继续在全系统开展以提升社有资产监管水平和提升社有资产运营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双提升”活动,对社有资产经济效益的实现过程实行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推动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二是坚持“开门开放”办社,积极发展加盟企业。今年以来,有四家涉及农产品加工、商贸和农资商品生产的企业加盟市供销社,增强了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实力。三是严格社有资产的经营管理,确保资产运作安全有效。1─6月,全市供销社系统汇总实现利润700万元,完成市政府目标任务的58.3%。据统计,在历年的财务利润核算中,半年实现700万元利润,这在供销社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七)认真搞好机关建设

一是以创建“市级文明单位”为抓手,深化“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的创建活动。二是切实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三是积极开展“部门帮村、党员帮户”结对帮扶等主题活动,加强了“警民共建”工作,深化了“巾帼建功”活动。四是加强了全系统的综治、维稳、安全工作的检查落实。上半年,全系统安全稳定,没有出现任何不安全责任事故和群体上访事件,确保了一方平安。

三、下半年的工作打算

(一)抓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新网工程)建设,培育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实行连锁配送。

(二)抓好一批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综合服务社规范化建设。

(三)抓好农资商品供应工作。

(四)抓好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五)抓好供销社队伍培训。

(六)抓好社有资产的经营管理。

(七)抓好直属企业的发展、安全生产和稳定工作。

(八)抓好机关效能建设,争创文明单位。

《三》上半年经济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工作为重心,不断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改投入,克服了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和非典等种种不利因素,全镇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总结半年来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今年上半年,受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等种种不利影响,对我镇经济发展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对华芳等一批外贸型企业造成很大冲击。企业外贸单子减少,影响正常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全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通过技术创新,降本增效苦练内功,把不利因素降到最小限度。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仍保持较快速度增长。月份,实现工业产品销售33.35亿元,同比增长33.2%,全部入库税金10676万元,同比增长20.2%,工业用电量14647万度,同比增长17%。预计上半年度可完成工业产品销售40亿元,入库税金12000万元,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通过前几年的不断投入,我镇一批规模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并形成产业群体规模优势,尤其是纺织行业已占我镇工业销售收入的87.6%。华芳纺织股份公司经过几年艰辛努力,于6月1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并于6月27日正式挂牌上市,成为我市企业成功进入资本市场的典范,带动全镇经济发展的领头羊。1-5月份,三大集团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9.24亿元,同比增长55.45%,占全镇经济总量的88%,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8.49亿元,同比增长63.8%,占全镇经济总量的85.4%。其中华芳集团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76亿元,同比增长75%,银河集团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3.4%,普坤集团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8亿元,同比增长2.7%。

二、技改投入量质并举

依托有效投入,获得规模产业。今年来,全镇各类企业围绕结构调整和企业上规模加大技改投入。1-5月份,全镇完成工业投资6.6亿元。华芳集团按照十五期末建成销售超100亿元的国际化大集团目标,实施了规模空前的大投入,超亿元项目就有3只。青龙纺织扩能项目在去年3月份动工,至今年4月底,仅用了一年多时间,8只车间全部竣工投产,目前已形成120万棉纺锭生产能力,年产棉纱近30万吨,排全国第二位。广天色织项目总投资3.6亿元,去年投入6400万元,今年上半年加快设备引进安装,至5月份又完成4000万投入。织染公司720台喷气织机及印染线引进项目,其中450台已完成安装并正常投产。银河集团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围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总目标,今年在镇工业南区征地280亩,设立银河电子工业园,主要用于数字卫星接收机、智能仪表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及生产。一期工程总投资8000万元。该项目于5月23日正式启动,成为银河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普坤集团围绕提升产品质量,完善前后道配套能力,对纺部、织部车间进行全面技术改造,目前已形成600万米呢绒生产能力。一批民营企业也加快技改步伐,上半年完成投入6500万元,非凡机械、天江模具、盛天刺绣等一批项目相继竣工投产。

三、个私经济日益发展

今年来,我镇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园区建设,通过完善载体建设和优化职能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1-5月份,全镇新批办私营企业35家,新增注册资本2611万元,批办个体工商户281家,新增注册资本1300万元,目前,全镇累计有私营企业316家,与97年全镇仅60家企业相比,增加了5倍多。一批民营企业依托灵活的机制,适销对路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涌现出了一批规模型、外贸型、科技型民营企业。1-5月份,私营企业共实现产品销售4.86亿元,同比增长19.1%,入库税金3402万元,同比增长47.8%,振江带钢有限公司和塘桥毛纺制造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进入全市60家重点企业,今年1-5月份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5897万元和6437万元。华程公司和盛天公司被列入全市40家成长型企业,1-5月份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4555万元和944万元。

四、招商工作初见成效

今年初,我镇就招商工作进行认真规划部署,春节刚过,就召开了全镇招商引资专题会议,动员各单位积极开展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并利用招商宣传画册、招商网、人民日报等媒体大力宣传我镇投资环境和产业优势,提升对外知名度。我们还通过委托招商,聘请两名专职招商人员在南方设立办事处,常住等地,及时调查了解南方企业发展动态,收集项目信息。上半年度,共介绍10多批外商来我镇投资考察。非典期间,我们克服了不能外出活动的困难,采取电话、传真、网络等手段和外商保持经常性沟通联络,并做好意向项目的情况调研,为项目抓紧批办打好基矗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上半年度招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1-5月份,新批办三资项目3只,增资项目1只,新增注册外资392万美元,到帐外资440万美元。上半年度,可完成注册外资1213万美元,到帐外资804万美元,分别占年度目标任务的40.4%和40.2%。

五、外向型经济得到拓展

全镇已批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5家,月份实现自营出口3511万美元,预计上半年度可完成5500万美元。产品由以前比较单一的棉纱、棉布等纺织品产品,逐步扩展到卫星接收机、横机、钢管等多门类产品,出口市场也由、等东南亚国家扩展到等国家。华芳集团今年的自营出口目标是突破1亿美元,但突如其来的非典给纺织行业带来了很大冲击,企业都能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利用电脑打样,网络接单等现代化销售模式巩固发展客户。预计华芳集团上半年能完成自营出口4200万美元。集团针对伊拉克战后重建大好商机,利用阿联酋销售点的优势,全力开拓中东市场,企业的外贸出口丝毫未受非典影响,还保持快速度增长。月份,出口数字卫星接收机24万台,创汇1066万美元,相当于去年全年总和。下半年,还将派人到德国设立办事处,积极拓展欧洲和澳洲市场,全年自营出口要超2000万美元。普坤集团把外贸作为主攻方向,由总经理具体抓。今年聘请国外技术人员专门研制开发日韩市场产品,月份实现自营出口210万美元。全年自营直出要努力实现产品销售的40%以上。除三大集团以外,华程公司、天友公司、逸洋钢管等一批民营企业也十分注重外贸业务,公司专门聘请外贸专门人员设立外贸部,并采取网上销售、签订外商协议等多种方式,将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常

上半年度我镇取得了一定成绩,总结半年来工作,主要有三方面体会。

一是要以实现“两个率先”为目标,确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我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与全镇上下弘扬一种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强烈发展观念分不开。华芳集团从年转制前资产不足亿元,销售收入不足亿元乡镇纺织企业,发展到目前总资产超6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国内棉纺龙头企业。主要是公司一班人确立了敢于投入的发展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下一步,他们又瞄准十五期末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争当棉纺龙头企业的国际化大集团的目标不断迈进。这种强烈的发展观念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二是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目标,树立优质高效的服务观。

几年来,机关各职能部门确立了勤政廉洁、优质高效的服务观念,为全镇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半年来,总公司各职能部门围绕年初任务目标,认真履行职责,自觉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两资办的同志积极配合企业做好立项、选址、申报等基础性工作,上半年新批办私营企业35家。协助盛天、逸洋10多家企业申办了自营进出口权,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创造条件。标准计量和质量管理条线配合华芳公司、振江公司、金桥轻工机械等11家企业修订产品标准15只,并组织普坤公司、银河机电工程公司等企业开展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科技条线协助企业做好项目报批及设备引进的相关工作,推动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财务审计和统计条线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能经常性深入企业调查摸底,全面、准确、及时地做好各类数据的搜集汇总工作,为全镇经济运行情况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上半年度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产业结构还要不断调整,技改投入要加快进度,职能服务有待加强,尤其在招商引资工作上,我镇与先进乡镇相比较,与市里的目标任务相对照,还有较大差距,没有做到时间任务双过半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分析总结,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下半年度,我们将加快各项工作进度,重点突出技改投入和招商引资二项工作,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继续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改投入,提高经济发展后续力。

今年下半年,我们要加快现有开工项目建设速度,争取早竣工、早投产,同时要认真规划新上项目,为明年发展打好基矗下半年,要完成投入工作量7亿元,确保全年15亿元投入。主要抓好三项工作:

①围绕企业做大做强抓技改。华芳集团毛纺公司要加快剑杆织机引进安装,达到精纺锭5.9万锭,剑杆织机320台,月底全部竣工投产,形成1000万米呢绒生产能力,超过三毛年产量,仅次于阳光。色织公司在下半年要再投入1亿元,引进喷气织机240台,7、9、11月和明年1月份各投产60台,达到168台意大利剑杆织机和240台喷气织机,年内形成1300万米色织布生产能力。织染公司在三季度再引进270台喷气织机,7、8、9三个月各引进90台,达到720台喷气织机,年内形成3200万米织染布生产能力。

②围绕科技创新抓技改。银河集团电子工业园卫星接收机扩产项目要在9月份搬入新车间,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另外机箱和智能仪式两只车间在年底完成基建工程。公司还要加快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力度,上半年度盲扫调谐器被省科技局列入江苏省火炬计划,下半年度要力争使数字卫星接收机通过国家“双高一优”项目。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快智能仪表的研制,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公司下半年,计划再投资1000万元,引进3台高档彩色绣花机,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并努力争取由目前的外贸加工业务向自营出口转变。计划在11月份完成3台设备的安装调试,年内竣工投产。同时,要加强技术攻关力量,在开发电脑针织机械上下功夫,以高质量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③围绕园区建设,加入个私企业投入步伐。按照今年民营企业新增注册资本2500万元,总投入9000万元的总目标,下半年要加快民营企业批办和建设速度。宸丰纺织有限公司纺织扩能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争取7月份基建动工,年底竣工投产。逸洋公司2万吨轴承钢管扩能项目要尽快通过项目论证,下半年破土动工,总投资6000万元,华程公司钢管合资项目正抓紧签约批办,下半年度动工基建,并引进相关设备,全年要争取100家企业投资落户工业园区。

二、继续加快招商步伐,提高全镇经济外向度。

对照市里的目标任务,我镇上半年度的招商工作没有做到时间任务双过半,下一步,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快项目引进,确保全年完成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到帐外资2000万美元的目标任务,具体抓好三方面工作:

1、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增加项目信息。非典期间,我镇原定的招商活动受到阻碍,但南方招商办事处2名同志仍坚持开展工作,并积累了10余只项目信息。7月份,我镇将组织人员到广东,就意向信息开展调查摸底,登门拜访有关企业,宣传我镇投资环境和产业优势,积极邀请客商来我镇考察。同时,要继续向市里申请出国招商活动,会同有关企业到境外开展各类项目招商,专题招商,发挥我镇产业优势,增强外商来我镇投资信心。

2、继续加强委托招商工作。我们除了采取项目招商、网络招商等办法外,要重点做好委托招商工作。在去年聘请专职招商人员设立南方办事处的基础上,下半年,我们还要拓宽渠道,聘请外国驻华机构、咨询公司、使领馆人员及外商担任招商顾问,并明确奖励标准,提高招商人员工作积极性,扩大招商网络队伍,提高项目引进成功率。

3、抓意向项目批办。目前,全国非典疫情基本解除,我们要抓抢先机,邀请外商前来投资考察,并认真做好前期考察调研等基础性工作。华程公司钢管合资项目,新加坡杨泰龙公司不锈钢制品项目要力争在7月份完成批办。对南方办事处掌握的信息项目,要筛选排队,落实专人负责,尽快使意向项目早日签约批办。

《四》村委年度经济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目标,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全力营造发展环境,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全村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健康持续发展。下面将今年的经济工作总结如下:

一、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

年全村完成总产值24亿元,实现总收入22亿元,上交国家税金3000万元,村集体纯收入达到21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66元。

二、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显著

我村以大招商促大开放、以大开放促大发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具体做到了:确保“一个目标”、突出“二个重点”、实观“三个转变”、达到“四个一”。确保“一个目标”,即确保引进来的企业无污染、低能耗、守信誉、有利润的目标;突出“二个重点”,即突出全村干部招商和全村群众招商,村里调整了招商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下设办公室,负责引导全村的招商引资并收集招商引资的信息,同时号召全村群众都参与招商引资,利用他们的社会关系和外出务工的机会开展招商引资,对有突出贡献的给予一定比率的奖励;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由村主导招商向企业自主招商转变,由全面招商向重点产业、工业招商转变,由出台优惠措施招商向优化环境招商转变;达到“四个一”,达到每个新上项目明确一位主抓领导,制定一个帮扶办法,规划一个奋斗目标,实行一条龙式的协调和服务。一年来,我村引进各类企业20多家,引进合同外资24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5万美元,实际引进内资4300万元人民币。

三、项目推进工作取得新进展

我村认真贯彻各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善项目推进工作机制,突出加快发展工业经济重大项目,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主导产业,推动全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一是实行项目推进分工负责制。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责任制,加大领导力度,层层分解和落实责任,并定期向上级汇报推进情况。二是落实项目推进工作激励机制。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考核,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强势推进的强烈氛围。三是强化项目推进协调督办机制。采取日常检查、定期汇报、现场办公、督办反馈等多种形式推进项目建设。实行项目月度报表、季度通报制度,实行村领导办公会议协调,及时协调解决全村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四是形成项目培育和开发机制。依托我村的地理优势,抓住南昌火车站东广场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加快我村产业定位、发展方向与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向的对接,进一步加大我村重大项目的储备和开发力度,形成滚动开发和持续推进的重大项目培育和开发机制。今年,顺外村昌东工业园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温馨99百胜酒店和新百惠购物广场已在近期竣工开业。

一年来,我村的经济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镇党委、镇政府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此,今后我们将继续实施以商招商战略,主动出击,寻找商机,对每一个有投资意向的项目进行全程跟踪,直到项目落实,对已落实和有意向的企业,推行“保姆式”服务,从而达到以情留商,以商招商的作用,不折不扣地完成镇党委、镇政府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

今后三年我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区、镇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村”这一主题,以村民增收、财力增强、村庄和谐稳定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项目投资为载体,以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确保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预计年全村完成总产值25亿元,实现总收入23亿元,上交国家税金3100万元,村集体纯收入达到2200万元;年完成总产值26亿元,实现总收入24亿元,上交国家税金3200万元,村集体纯收入达到2300万元;年完成总产值27亿元,实现总收入25亿元,上交国家税金3300万元,村集体纯收入达到2400万元。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抓产业

一是进一步做好扶优扶强工作,重点关注辖区内规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时提供有效帮助。二是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以现有的招商引资奖励办法为依托,利用各类信息渠道,引进一批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型的优质企业,促进本村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三是进一步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培育。注重提升装备制造业企业产品层次,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引导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

二、抓项目

一是强化管理,对已投产和已开工未投产的企业加强管理,运用有效措施分别抓好增量攀升和竣工投产工作。二是强化监督,继续采用项目推进承诺保证、履约项目保证金和违约处罚措施,加快动工项目的建设。三是强化落实,根据项目审批时的投入预期,抓好落实,确保项目投入到位,从而保证项目产能达到预期目标。

三、抓提升

一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鼓励企业提高科技投入,加大技改力度,切实转变“投入多、产出少、消耗高、效益低”的不良生产现象,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挖掘潜力,促使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高。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技术,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节能降耗。二是加快品牌建设步伐,鼓励企业争创省市名牌产品和省市著名商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一批规模大、质量优、技术好、品牌响的生产企业,增强我村产业集聚度和辐射力,带动和提升整个行业质量水平,努力推进“工业强村”战略。

四、抓税源

着力做好对现有重点税源企业的服务,促进原有企业产业升级,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逐步壮大税源实力,进一步提高自有税源的比重。加大项目引进和投产力度,重视民营经济对税收的贡献作用,强化对民营企业的引进,并做好企业建设与税收的同步转移,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同时,积极与税务部门取得联系,为税收的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五、抓安全

一是高度关注安全生产,坚持抓好安全生产不放松。落实“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企业和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完善安全生产技术监督网络体系。二是通过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切实保障企业正常有序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以“抓制度、抓措施、抓培训、抓落实”为重点,坚持做到“宣传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监督到位”。

上半年国企工会总结篇(10)

1、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招商局完成实际到账外资3.01亿美元,同比增长6%,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0.2%;协议注册外资4.03亿美元,同比下降55%,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6.9%;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14.01亿元,同比增长16.92%,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0.03%。区内企业自营出口4亿美元,同比下降30.6%,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32.5%。

2、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今年以来,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投资方持观望状态,放缓了投资进程,虽然实际到账外资及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达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但协议注册外资距序时进度仍存在不小差额,此外,外贸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明显,外贸出口形势严峻。在此情况下,我招商局迎难而上、逆势攻坚,采取积极的工作措施,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1)紧盯全年目标,积极开展招商活动。我招商局全力搜集在手项目信息,1-6月随市长及管委会领导开展境外招商5批,共25人次,赴日本、韩国、台湾、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招商,同时自行组团在国内各地招商。

(2)加强产业招商。我区今年大力发展半导体照明及光伏太阳能产业,经过我招商局的努力,实际到账,半导体照明产业到账0.3亿美元,占总量的10%;太阳能光伏产业到账2.1亿美元,占总量的70%。协议注册方面,半导体照明产业协议利用外资1亿美元,占总量的25%;太阳能光伏产业协议利用外资1.8亿美元,占总量的45%;现代服务业协议利用外资0.8亿美元,占总量的20%。为完善投资环境及招商结构,今年以来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第二城”商务中心区、南部临港新城区、港口物流园及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现代金融、商贸、物流及公共研发平台。

(3)注重科技发展,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及公共研发平台,提高招商质量。

(4)为做好招商工作,我招商局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对工作人员实行培训考核,做到培训日常化、考核定期化,充分实现优胜劣汰。

(5)积极做好服务工作,上半年我招商局加强对外贸企业的扶持,帮助企业申请扶持基金、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等展会。同时做好招商信息统计、拟建项目审批、外事手续办理及外事接待等其他工作。

二、2009下半年计划

1、加强招商活动及项目信息搜集

我招商局要在上半年加强招商活动及项目信息搜集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多想办法,多出主意,扩大在境内外的招商活动,力争完成全年招商工作目标任务。同时继续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外贸企业的扶持,帮助企业申请扶持基金、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等展会。

2、加强主导产业链完善

我招商局在做好半导体照明产业结合“十城万盏”计划,太阳能光伏产业结合“屋顶计划”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招商工作中的比重,做到有新的突破与提升。

3、加强培训和考核

我招商局下半年要继续加强招商队伍的建设,在提倡个人自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活动要多元化,采取讲座、经验讨论、竞赛等多种形式,做到每季1小考,年终一大考,以达到培训的目的与效果。在做好培训工作的同时切实做好考核工作,制定考核制度,激励干部职工积极努力工作,做出招商好成绩。在考核中,坚持招商实效与个人收入挂钩,做到奖惩分明,拉开差距,优胜劣汰。

上半年国企工会总结篇(11)

2.与哈工大共同编写“哈尔滨市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整理编写了5个示范项目申报材料;组织企业开展优秀环保工程评选工作;组织15家环保企业参加了第十六届哈洽会高新技术展、17家企业参加了黑龙江海外学人投资洽谈会;组织城林、天业等6家环保企业与香港企业赴东北三省商务考察团交流有关环保项目情况。

3、“四大”基地建设

受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促进,我市的环保产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期,“四大基地”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水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已进入国际市场;噪声防治技术设备已经占领了国内该领域90%以上的市场份额。今年上半年引进推广环保新技术、新产品近10项,以建业、城林、绿环、悦格公司为首的环保企业已形成规模;环保燃料、降解材料、环保电池等项目的产业化进程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进。

4、环保园区建设:上半年,在“两风”建设中,园区“一条龙”服务管理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建设环保企业孵化器的工作在运作中。新入园企业5家,入园企业的规模、注册资金、建设项目较比往年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5.经过几年的努力,申报部级环保园区工作终获成功,我环保产业园区正式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哈尔滨国家环保科技产业园”,实现了园区的提档升级。

6.在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上半年松北生态工业园区的创建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自年初以来,先后多次召开了由市环保局长、松北区区长等相关领导参加的工作会议,成立了松北生态工业园区领导小组,下设了管理办公室,松北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启动,目前已与国内、国际多家大企业集团进行洽谈开发建设和项目引进,各种优惠政策、办事程序已相继出台,规划蓝图在哈洽会上受到格外关注。6月19日,在友谊宫,松北生态园区同清华紫光集团签定了10亿元人民币的开发建设意向性协议,现已将该项目报国家发改委立项,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同时与哈工大工业技术研究院签订了入园建设协议。

下半年工作安排:

1、“四大”基地建设争取再引进推广20个环保新技术新产品,落实建业集团购地建厂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