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圆柱和圆锥的关系大全11篇

时间:2022-04-08 17:01:15

圆柱和圆锥的关系

圆柱和圆锥的关系篇(1)

第1题(本题为教材中的例题):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近似于一个圆锥,这堆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第2题:你会求圆锥的体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结果统计如下表。

根据前测信息,学生的学习起点简析如下。

经验起点:理解圆锥体积与底面积和高有关。在“不能正确列式计算”的学生中,两班分别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虽然不会正确列式计算,但能猜测圆锥体积是“底面积×高”,或认为是“底面积×高÷2”。

知识起点: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已不是本课最重要的目标。两个班分别有78.3%和66.0%的学生已经会正确列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学习的途径也很多,其中“预习学会”的几乎占50%,说明学生已有较好的学习习惯。

认知起点: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需加强,需不断丰富活动经验。由于本课是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后进行的,部分学生受直观定式的影响,对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猜测出现偏差。

二、教学对策

1.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什么?

很显然,如果仅以“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不够的。在学习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同时,需要创设有效环节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2.怎样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操作经验并理解知识?

需要组织行之有效的操作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经历操作过程,积累操作经验,从而获得感悟。操作器材的选择与提供尤为重要。

三、教学实践

1.复习准备,直接揭题

2.切割猜想,初步沟通圆柱与圆锥的联系

(1)如果要用木料加工(切削)成一个这样的圆锥(课件出示),它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15厘米。选择怎样形状的木料加工最方便?

(2)为什么选择圆柱形木料?你是怎么想的?

(3)这里有4个不同型号的圆柱形木料,选择底面直径和高分别是多少的圆柱形木料加工最方便?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4)选择第3个圆柱加工。猜测:这个圆锥的体积和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并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出示:■)在这两个容器中倒满水,再猜测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3.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操作材料说明:同桌两人合做。全班共提供24套学具。其中22套中有3组不同型号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还有1套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圆锥和1套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圆锥。

(1)引入:这个圆柱和圆锥,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你打算怎么做试验?要注意什么?

(2)同桌合作,先思考准备怎么做,再动手试一试。

(3)反馈:你们小组是怎样做试验的?把你的过程和结果介绍给大家。

生1:把圆锥装满水后倒入圆柱中,一次又一次重复,重复倒了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以此说明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生2:在圆柱里灌满水,然后倒进圆锥,圆锥里的水满后,倒回桶里。再把圆柱中的水倒进圆锥,满后再倒进桶里,再把圆柱里剩下的水倒进圆锥中,正好又倒满。

师(追问):倒了几次?你得到什么结论?

生2:正好倒3次。说明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3:先将圆柱灌满水,圆锥不灌水,把圆锥轻轻地放入圆柱中,此时圆柱中的水会溢出来。再把圆锥轻轻地拿出来,这时圆柱中的水面会下降。用尺量出圆柱中空出部分的高,看看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师(追问):溢出的水就是什么?空出部分的高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生3:溢出的水就是圆锥的体积。空出部分的高是圆柱高的■。说明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的■。

生4:先把圆锥装满水,倒进圆柱里。然后用尺量出圆柱中水的高度,最后用量出的数据除以圆柱的高度。

师(追问):你们倒了几次?结果如何?

生4:只倒了1次。结果水面的高度正好是圆柱高度的■。

师(再次追问):说明什么?

生4: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生5:把圆锥装满水后,倒进圆柱中,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再把圆锥装满水后倒进圆柱,再做个记号。我用尺量了一下,这两个记号正好把圆柱的高平均分成三份。说明圆锥体积是圆柱的■。

生6:我们前面猜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所以根据圆柱上标出来的线,倒■的水。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是■的水?

生6(举起试验圆柱):这上面有红色刻度的,正好是在高的■处。

师(评价):哦!你们小组做试验的圆柱上有已经做好标记的红线。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试验,验证了猜测是正确的。这种猜想、验证的做法正是我们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如果你一直用这种方法和态度进行学习,相信你会越来越出色的!

生7:我们组开始用圆锥灌满水倒进圆柱里,感觉误差大。就换了一种,把圆柱灌满水,往圆锥里倒,刚刚好倒了3杯。说明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也就是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师(评价):真了不起!你们小组不但完成了试验任务,得出了结论,而且发现了做试验减少误差的方法!

师(追问):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8:我们的试验结果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也是做倒水试验,可是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倒了4次多才倒满。

生9(另有一组的学生):我们才倒了2次半就倒满了。(其他学生都静下来)

师:请你们两组把你们做试验的圆柱、圆锥拿上来,当着大家的面再做一次。(这两组学生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又做了一次,结果仍然和原来相同。)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10(兴奋地):我知道啦!(走到讲台前,边指边说)他们这两组的圆柱、圆锥和我们做试验的不一样。

师(追问):什么不一样?

生10:这个圆锥比圆柱矮,所以要倒4次多才能倒满。这个圆锥的底比圆柱大,所以倒了2次半就倒满了。(其余学生若有所思)

师:那你们做试验的圆柱、圆锥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你们仔细观察。(学生纷纷观察自己小组做试验的器材)

生10:我们做试验的圆柱、圆锥的底是相等的,高也是相等的。

师:你们的发现和他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底相等,高也相等,我们叫做等底等高。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11: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做试验时,才正好倒3次。

师(小结):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4)课件演示试验过程,并根据过程推导圆锥体积计算方法。V圆锥=■V圆柱=■Sh。

(5)计算如右图所示圆锥的体积。

反馈时追问:3.14×(10÷2)2×15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看着这个圆锥,先想像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形状,再用手比划。(课件出示:■)

思考:削去了多少体积?你是怎么想的?根据这幅图,你还想到什么?

4.练习巩固

(1)课件出示: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近似于一个圆锥,这堆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要计算这个沙堆的体积,需要知道哪些信息?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底面半径、直径和周长,哪一个信息便于测量?为什么?(出示: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1.2米。反馈时追问:12.56÷3.14÷2和3.14×(12.56÷3.14÷2)2×1.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想一想,做一做。

出示:■已知圆锥的体积是56.52立方厘米,底面积是28.26平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追问:56.52×3或56.52÷■表示什么意思?

课件演示一: ■

课件演示二:圆柱右移■

思考: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如果要使它们的体积相等,并且保持原来的形状,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画图说明。

(3)观察、猜想。

课件依次出示:■;■;……

思考:根据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猜想?

5.总结提升

四、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极其出色:操作到位、感悟深刻、回答精彩。这都得益于整堂课的设计都立足于学生已有的学习起点,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需求。

1.立足学生的经验起点

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与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时要重视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

首先,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到学习活动中,往往是一种直觉。这种直觉,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不管如何,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土壤”,等待着知识“种子”的播撒。如在上课伊始,让学生思考“如果要用木料加工(切削)成一个这样的圆锥,它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15厘米。选择怎样形状的木料加工最方便?”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马上想到要用圆柱形的木料加工,因为它们的底都是圆的。这种根据两个形体间基本特征的联想,是多么可贵啊!接着让学生从提供的4个不同型号的圆柱木料中做出选择,学生能在潜意识中关注它们的底面直径与高的数值作出判断,这是生活经验的又一次提升,明确了“圆锥从哪里来”的问题。

其次,关注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活动经验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犯“经验替代”的过错,造成了学生只知道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而不会主动沟通圆柱与圆锥的联系。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上述课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同桌合作的环节。通过合作,学生反馈的信息异常丰富,概括起来有三个层次:(1)两种常规的倒水法;(2)“排水法”和“量高法”;(3)操作方法的优化提升。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用圆柱容器往圆锥容器中倒水,比用圆锥容器往圆柱容器中倒水误差小。这是多么可贵的发现啊!试想,如果没有实物操作,只让学生看课件和看教师操作,他们能有这样的体会和这些发现吗?正因学生有如此丰富的经验积累,才使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水到渠成!

2.立足学生的知识起点

“圆锥的体积”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形体,在此之前,学生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尤其是经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的学习之后,学生对“柱体”的体积计算有了一定的认识,“底面积×高”的思想已逐渐树立。但在会求圆锥体积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只是记住了计算方法,而对为什么这样算不清楚,也就是说学生公式推导过程的经验几乎为零。此外,由于圆柱与圆锥在形体上有一定的联系(底面都是圆的),学生会很自觉地对这两个形体进行沟通,寻求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进一步深化这两个形体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成为本课的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如在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后追问:“3.14×(10÷2)2×15表示什么意思?”他们会不自觉地想到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并用手势比划出圆柱的形状,从而初步感悟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接着让学生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圆柱、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这些新知的获得,都是立足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学生自主地生发出来的。

3. 立足学生的认知起点

学生的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丰富,他们的认知起点包括心理起点与思维起点。

圆柱和圆锥的关系篇(2)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22 

数学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加强直观演示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学习素材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多维度的观察、比较、选择与归纳。下面,以“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操作,激发学生的思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动手操作,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探究,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师: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1: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师:我们是怎样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 

生2:我们把圆柱转化成等底等高的长方体,通过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师:今天,我们探究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求?它与哪些条件有关? 

生3:只要把圆柱上面的一个圆缩成点就变成了圆锥,说明圆锥的体积和圆柱是有联系的。 

生4:可以把圆锥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圆柱,由于圆柱体积=底面积×高,那么圆锥的体积计算可能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系。 

…… 

我国数学家徐利治曾说过:“直观就是借助于经验观察、测试或类比联想,所产生的对事物关系直接的感知与认识。”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把圆柱的体积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体体积,这样能有效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去观察、反思、梳理,为后续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埋下伏笔。由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学生能想到圆锥的体积是不是能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进行计算,这样就会产生一种学习新知识的需求。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更易于接受直观的事物。因此,直观演示更利于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想象,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更加丰富多彩的直观推理,进而洞察相关联物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获得必要的结论。 

二、实验,促进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感悟因经历而丰富,视野因思维更拓展。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实验为媒介,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数学活动有机融合。 

师(出示许多大小不等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你打算将圆柱与圆锥如何转化?如果让你在这么多的圆柱与圆锥中选择两个来探究,你打算选择什么样的圆柱和圆锥?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生1:刚才把圆柱的一个底面缩成点就变成了圆锥,其中圆锥与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所以应选择底面积相等、高相等的圆柱和圆锥进行探究。 

师:为了便于我们研究圆锥体积,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操作演示,如下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来说就叫等底等高。既然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能不能直接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呢? 

生2:不行,把圆锥放入圆柱形容器中,发现圆锥比圆柱的体积小。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请你再猜一猜,圆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3:圆锥体积可能是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2。 

师:还有其他的猜想吗?  

生4:圆锥体积可能是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师:有什么好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呢?先在小组里交流,再做实验验证你的猜想。(生动手操作) 

师:谁来汇报一下? 

生5:我选择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发现把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里,倒满了三次,说明圆锥体积是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师:其他组实验的情况也和他们一样吗? 

生:一样。 

师(出示两组大小不同的圆柱和圆锥,如下图):这两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还是圆柱体积的1/3吗?为什么? 

生6:这里的圆锥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1/3,因为它们不是等底等高。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7:不是任何一个圆锥的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1/3。  

师:什么样的圆锥与圆柱体积才有1/3的关系呢? 

生8: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 

…… 

数学抽象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限制,经常会遇到一些很难用语言解释清楚的数学问题,这时候直观图形或者直观模型就能够给学生提供形象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帮助学生把头脑里的数学事实外显化。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认识变得更丰富了,理解变得更深刻了,思维变得更灵活了,体验变得更强烈了。这样教学,顺应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他们真正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观察,发散学生的思维 

系统的发散训练,能适当降低思维的难度,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一个“脚手架”,有利于学生内化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思维能力。 

例1 如右图,正方形OABC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O是圆心,求圆的面积。 

由图可知,正方形的面积就是r 2,圆的面积就是πr 2=3.14×10=31.4(平方厘米)。 

例2 如右图,正方形ABCD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 

由于有了例1的铺垫,学生能把例2转化为例1——画两条与正方形邻边互相垂直的直径(如右图),这样就把大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个小正方形,可以先求出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求出r 2的值,再用r 2的值求出圆的面积,所以圆的面积πr 2=3.14×(40÷4)=31.4(平方厘米)。 

例3 如右图,求大正方形、圆、小正方形的面积比。 

圆柱和圆锥的关系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50-01

姓名: 班级:

六年级一班 上课日期:

课题:圆锥的体积

执行思路: 学案内容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求出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向学生渗透知识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联系实际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方面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1、圆锥的体积计算。

2、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预习提纲

或自学题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字母怎样表示?

2、求下列各圆柱的体积。(只列式不计算)

(1)底面积是5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

(2)底面半径4分米,高是10分米。

(3)底面直径2米,高是3米。

3、介绍一下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什么是圆锥的高?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形的?怎样测量这个圆锥形的体积?

探究与

展示内容 1、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立体图形?拿哪种立体图形来帮助研究圆锥的体积更合适呢?为什么?

2、动手实验,解决问题

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目的

研究圆锥和圆柱体积的关系

二、实验过程

1.比较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我发现( )

2. 观察并记录:在圆锥里装满沙,再到入圆柱内,到()次可以把圆柱到满?或者在圆柱里装满沙,再到入圆锥内,到( )次可以到完?

三、问题讨论

1、通过实验,我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是()

2、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可以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为( )

3、讨论:如果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能不能求它的体积?或者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呢?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呢?

用公式表示结论:

练习

巩固

基础 1、半径3厘米,高10厘米

2、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近似于一个圆锥,这个沙堆的底面直径是4米,高1.2米,这堆沙子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圆柱和圆锥的关系篇(4)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虽然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计算圆锥的体积时不要忘记乘1/3,但“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学之后,还是有大部分学生容易忘记,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印象不深刻,总是容易遗忘圆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关系。因此,重新教学此课,我多下工夫备课。常言道:“学贵有疑。”于是我精心设计教学,大胆创新,处处设疑,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圆锥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关系的认识。

首先,动态设计,疑中求知。

课件出示: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圆柱和圆锥一起研究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

师:你能从这些圆柱和圆锥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圆柱和圆锥一起来研究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小手林立,兴奋不已)

生1:我选中间一个圆柱。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圆锥的高和圆柱的高都一样。

生2:因为它们等底等高。

师:也就是说,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等底等高。(板书:等底等高)

课件出示: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书上例题是直接出示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寻找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教学固然可以,但学生对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被动告知的状态。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结果,显而易见,就是学生为什么总容易忘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原因了。所以,我决定把例题稍作改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觉先从图中找出一个和圆锥相应的圆柱一起研究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说一说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这里要做到公平就必须有一个前提——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这种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寻找出研究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前提条件的方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不牢固吗?这样教学,还为学生继续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巧设倒水,探索新知。

最近几年,刘谦的魔术风靡全国,可以说是老少皆爱。那么,刘谦的魔术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细细想来,刘谦的魔术从开始表演到结束都是时时刻刻扣人心弦的,即使表演结束很长一段时间后还是那么让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激人想去探个究竟。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具有刘谦魔术的魅力,让学生想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所以,课堂教学中,我提供圆柱、圆锥、沙子等实验用具,让学生验证这一组圆柱和圆锥(如下图)是否等底等高。

师:现在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做实验时,为了减少误差,我们一定要注意尽量不要把水撒到外面。

师:现在我给圆锥倒满水,请你猜猜圆锥里的水倒进圆柱后,水位大概在圆柱的什么位置?

生:

师(第一次倒水):现在请你看看,猜对了吗?(学生一片欢呼,为自己猜对而高兴)

师:我们接着给圆锥倒满水后再往圆柱里倒,猜一猜,要几次才能把圆柱倒满?

生(异口同声):三次。

(师第二次演示将圆锥里的水往圆柱里倒,学生齐呼“两次”,接着师又倒了一次水,学生齐呼“三次”,学生用热烈的掌声庆祝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脸上露出如获至宝的笑容)

师:那么,通过刚才的验证,你知道圆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1: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生2:圆柱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

(师板书: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和总结,可以怎样表示圆锥的体积?

生回答师板书: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

……

以往教学此课,教师总认为学生自己做实验了,就一定能找出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其实不然,以前学生做实验大多流于形式,只顾着操作,感觉好玩,并不是边做边思考。这里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为什么是这样的关系”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为了让实验能吸引学生积极去思考,在探索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时,我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而是设计了两次猜测、三次倒水的环节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我猜得对不对?”“我的结果正确吗?”“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对几个不同问题的猜测,既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第一次猜测是不自信的,他们对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持怀疑态度,但经过第一次倒水验证之后,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我继续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我们接着给圆锥倒满水后再往圆柱里倒,猜一猜,要几次才能把这个圆柱倒满?”这时学生充满自信地齐声回答“三次”。接下来,我倒水进行验证,更是给学生带来获取胜利的心理满足。通过这样一个验证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谁能说这节课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没有掌握呢?这才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再次,注重算法指导,创造高效课堂。

以往教学“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后,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是什么关系说得头头是道,但一落实到圆锥体积的计算中,十之八九忘记去乘三分之一。即使有些学生不忘记,但由于计算圆锥体积时不得方法,往往导致计算错误,做题正确率很低。针对上述现象,教学本节课时我注意以下几点,力求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很好的弥补。

一、巧算铺垫,埋下伏笔

口算:3.14×12×1/3=

3.14×6×1/3=

3.14×15×1/3=

3.14×32×1/3=

先让学生口算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计算的时候为了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忽略了简便算法,导致计算起来比较复杂,特别是含有3.14这样复杂的小数计算时,更是学生在计算中跨不过去的一道坎。所以,课前复习时,教师要给学生适时渗透简便计算的方法。如出示3.14×12×1/3让学生口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寻找出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从而降低计算的难度,为后面巧算圆锥的体积打好基础。

二、算法渗透,构建课堂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后,教学重点应转移到算法指导上。所以,课堂中我是这样做的。

1.试一试(大屏幕出示)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条件并说说怎样求问题,再独立列式。学生解题时教师注意算法指导,强调计算圆锥的体积应列综合算式,先约分再计算,这样可以降低计算难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练一练”第1题

请学生根据条件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然后集体订正。

底面积:2×2×3.14=12.56

体积:12.56×6×1/3=25.12

圆柱和圆锥的关系篇(5)

第1课时

面的旋转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2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法:引导法

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二、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接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旋转门转动后形成圆柱。

学生体验:线动成面

三、活动三

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

2——3(球)

3——4(圆锥)

4——2(圆台)

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学生说。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四、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五、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六、认一认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七、练一练

1、找一找,下图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再和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

2、下面图形中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的直径和高。

圆柱和圆锥的关系篇(6)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即能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圆锥问题的方法.

教材通过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判断推理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对过去学生试卷的分析,在计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变形题中,错误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清,因此教学中对于算理的推导要特别注意.

教法建议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锥的认识,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时首先需要复习已学的圆柱体的特征,然后结合实物,通过对比,使学生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动手实测操作,利用课件演示测量过程,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

教学圆锥的体积,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时可以按照“演示:利用课件演示圆锥体的形成;猜想:你觉得圆锥的体积和什么立体图形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操作:通过实验(包括等底等高和不具备等底等高条件的多个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验证:进行基本计算”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学中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尝试与创新,自主探究,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圆柱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2、什么叫圆柱的高,并在实物或几何图形中指出.

3、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几何体——圆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圆锥体吗?

2、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样形成的吗?(课件演示:圆锥的形成)下载

3、圆锥的认识(课件演示:圆锥体的认识)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侧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测量圆锥的高(课件演示:测量圆锥体的高1或2)下载

(1)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柱的高.

5、圆锥侧面的展开图(继续演示课件:圆锥体的认识)下载

(1)想象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

三、随堂练习

1、说出圆锥的特征.

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圆柱和圆锥的关系篇(7)

[关键词]模型思想 圆锥的体积 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9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由此可见,模型思想是数学教学必须渗透的思想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力求构建数学模型。下面就以“圆锥的体积”为例,谈谈如何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建构数学模型。

[片段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数学模型

师(课件出示):小麦丰收了!看,小麦堆得像小山一样(麦堆近似于圆锥),小虎和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这时,爷爷用竹子量了量麦堆的高和底面直径,给小虎出了一个难题——你能算出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吗?这下难住了小虎。今天,我们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

生1:可能与圆柱的体积有关。

生2:因为它们都是旋转体。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推导过程中,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生3: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师:你说的很准确!仔细观察,看看又能发现什么?

生4: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完全重合。

生5:它们的高相等。

师:也就是说,它们是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猜想一下,它们的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生6: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2倍。

生7: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3倍或4倍。

集生活味、数学味、趣味性与挑战性为一体而创设的情境,以学生已有认知为起点,通过猜想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同时直奔主题。

[片段二]参与探究,自动建构数学模型

师:各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开展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验证猜想。

生1: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生2: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生3: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生4:圆柱和圆锥不等底不等高,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四次多一些……

师: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生5: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本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自己想。为了克服实验误差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造成的影响,教师及时进行课件演示,通过比较、分析、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片段三]解决问题,拓展应用数学模型

1.基础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综合练习:麦堆的高为1.2米和底面直径为4米,求麦堆的体积。如果每立方米小麦大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3.拓展练习:有一根底面直径是6厘米,长是1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要把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零件,要削去钢材多少立方厘米?

基础练习是圆锥体积公式的直接应用;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不仅是公式的灵活应用,还让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练习设计突出了实效性、层次性和生活性,力求落实“下要包底,上不封顶”的教学理念。

[教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应用”的知识建构过程,渗透了数学模型思想,建构了数学模型。

1.猜想验证——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时,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让学生自己猜想、自己验证、自己总结,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亲身经历——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圆柱和圆锥的关系篇(8)

关键词:圆锥 圆柱 体积

一、教材依据: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第25-28页《圆锥的体积》。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为指导。

设计理念: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以此来处理主导和主体,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结论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来探索、体验学习的全过程。

教材分析:《圆锥的体积》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也是小学阶段几何图形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从教材的编写可以看出,教材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联想、猜测、操作实验、推理等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影响学习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圆锥特点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分组操作时,借助倒水(或沙子)的实验,亲身感受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3倍关系。但是他们不易发现的是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具备3倍的关系前提,为了凸现这一条件,可借助体积关系不是3倍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经历去粗求精、去伪求真、由表及里、层层逼近的过程,进行深度的信息加工。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2、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方法与途径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逻辑推断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与评价目标: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2、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

正确探索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六、教具、学具准备:

不同型号、相同型号的圆柱、圆锥实物和容器各5套、沙子、水、尺子、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的喘不过气来,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它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他就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它的圆锥形雪糕一溜烟的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与圆锥形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讨论。

问题一:狐狸贪婪的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一下,怎么样?(如果这时小白兔和狐狸交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

问题二:(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白兔这时和狐狸交换雪糕,你觉得公平吗?)

问题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和它交换?

3、过渡:小白兔究竟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我们需要怎么做?(预设:看圆柱和圆锥体积究竟有什么关系?)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在引入新知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捕抓课堂问题的生成。让学生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引发了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4、揭示题目。

(二) 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1、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1)请学生拿出第一组圆柱形,圆锥形的容器(等底等高)进行实验,探究其之间的关系。

a、观察圆柱形,圆锥形的容器的特点。

b、(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C、学生分组实验。

d、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板书: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

e、课件演示公式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前面猜想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具体操作―验证得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让每位同学都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动态生成”,为抽象的理论提供了感性材料。)

2)诱导反思。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呢?请同学们拿出第二组圆柱形,圆锥形的容器(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进行试验,探究其之间的关系。

a、观察圆柱形,圆锥形的容器的特点。

b、学生分组实验。

C、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板书:等底等高

(设计意图:学生亲身感受到了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间的3倍关系。但是他们不易发现实验中的“等底等高”是3倍关系成立的前提,为了凸现这一条件,这一环节我又准备了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3组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试验,引导学生经历去粗求精、去伪求真、由表及里、层层逼近的过程,进行深度的信息加工。以此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

板书:V=1/3sh

2、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新课程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这个问题的设计,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不同深度的回答,使每位学生都会得到不同的进步和发展。)

3、问题解决。(课件出示例题)

例: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这堆小麦有多少立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

计算下面圆锥的体积。(单位:厘米)

1)r=2 h=8 2)d=6 h=3 3)c=6.28 h=6

2、综合性练习 。

工地上运来 6 堆同样大小的圆锥形沙堆,每堆沙的底面积是18.84平方米,高是0.9米。这些沙有多少立方米?如果每立方米沙重1.7吨,这些沙有多少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再创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的思维逐步得到发展。)

3、实践性练习。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土,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

(设计意图: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4、开放性练习

(1)变式思维:(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图)

思考后反馈: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它们的体积又怎样的关系?如果要使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相等,只改变圆柱或圆锥底和高中的一个量,你有什么方法?

(讨论、交流、反馈后出示下面的结论)

a、圆柱的高缩小3倍。

b、圆柱的底缩小3倍。

c、圆锥的底扩大3倍。

d、圆锥的高扩大3倍。

(2)一段圆柱形钢材,底面直径10厘米,高是15厘米,把它加工成一个圆锥零件。根据以上条件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得出哪些数学结论?(可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题目的设计,是要求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题目的灵活性,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将本节课推上高潮。)

(四)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柱和圆锥的关系篇(9)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了解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量一量,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看:谁来读?

猜谜语:

身体长得细又长,天生美丽黑心肠,

上平下尖纸上爬,越爬越短越伤心。

(打一学习用品)

师:你读得真准确!谁来猜?恭喜你!猜对了。(出示答案)

2、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支圆柱形铅笔。

教师问:同学们这支铅笔是什么形状的?你能说说它具有什么特征吗?

师: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

课件演示:用转笔刀削铅笔,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圆锥体)垂直切下来。

师:这还是圆柱体吗?被切下来的是什么几何形体呢?

师揭示课题:我们把像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所学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书中的三个图片

师: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课件演示他们抽象出的平面几何图形,总结:像图中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

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你都看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你也可以把课下收集的圆锥形物体拿出来给大家看。

同学们很善于观察,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想一想,你都想知道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

出示自探提示,激励学生自探。

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也可以猜一猜你能发现什么?想一想,回答下面问题:

(1)圆锥有几部分组成?分别是什么?

(2)什么是圆锥的高?圆锥有几条高?

(3)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

(4)怎样测量圆锥的高?你还能想到什么方法?

指名读谜语,大家猜谜语。

生:是圆柱体。它的特征是: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有一个侧面是曲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指名回答。

同学们可以拿出准备好的转笔刀,跟着操作。

生:不是。是圆锥体。

预设:顶部是尖尖的,底面是个圆。

生1:冰激凌外壳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2:漏斗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3:盖房子用的铅锤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可能提出:

1、我想知道圆锥的特征。

2、我想知道圆锥有几条高?它的高指的是什么?

3、我想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

4、我想知道圆锥的体积应怎样计算?

5、我想知道圆锥的表面积该怎样计算?

学生自主学习。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探提示,自学教材第31~32页内容,独立思考,逐一探究解决。

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才会是“活”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我在教学中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谜语导入,学生就不会对数学有枯燥感,可以产生学习的兴趣。

回顾之前学习圆柱有哪些特征?这样可以使我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现状,及时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转笔刀削铅笔,这一学生所熟悉的活动,把削成的笔尖垂直切下来,观察被切下来的是什么几何形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让学生列举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圆锥形物体,使学生感觉到圆锥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通过举例,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圆锥体,形成初步的表象,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几何图形,由物到形,由生活走向数学,引导学生对照模型想图形,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让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把你观察到的,感觉到的告诉给你小组的同学,小组同学共同探讨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师:哪组愿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拿起圆锥体模型,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找同学谁愿意到前面说说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师:同学们对于圆锥的高有几种不同的看法,谁的说法是正确呢?请同学们小组进行讨论。

师:哪些同学同意某某的说法。老师也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请同学们仔细看屏幕。

师:这条黑色的虚线就是圆锥的高。谁愿意说说圆锥的高指的是什么?

(手指母线,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出示等高但母线不等的两圆锥,测量母线的长,发现长短不一,得出母线不足以代表圆锥的高。)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32页看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谁来读。

(指名读、齐读高的定义)师:哪一组还有发现。

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课下大家准备的材料,小组同学共同探究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侧面展开的过程。(强调沿母线剪开)

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及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我们知道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那怎样来测量圆锥的高呢?

课件出示测量高的方法

(强调:测量时,圆锥的底面要求水平的放;上面的平板要求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我们认为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该注意小尺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

同桌合作填表,比较圆柱与圆锥特征

名称

圆柱

圆锥

底面

侧面

圆锥与圆柱的区别?

生汇报:(预设展示过程)

A、圆锥特征

①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②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③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④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B、圆锥的侧面展开。

我们发现圆锥的侧面展开是扇形。(举起给同学们看,一名同学把展开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C、圆锥的高

①我们发现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之间的距离。

②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我们认为圆锥只有一条高。

③圆锥的高是圆锥的底面到顶点的线段的长。

④我们认为他们说的不准确,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它应该有无数条高。因为从圆锥的顶点引一条与底面平行的线,这样就可以作出无数条高。

小组进行讨论。

生试说圆锥的高:

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圆锥只有一条高。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和一个底面圆心。

D、测量圆锥的高

学生汇报: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测量的,先把圆锥底面放平,用直尺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用三角板竖直地量出圆锥的高

生2:我们小组的方法和他们的差不多,只是用小尺竖立在桌面上,然后用三角板通过顶点与直尺垂直。

生3:我认为这种方法比第一种测量准确。因为三角板这样放在圆锥的顶点上可以与直尺保持垂直,准确地测量出高

生4:我们是这样测量的,把圆锥的底面朝下倒立在桌面上,把小尺放在圆锥的底面上,然后用三角板垂直地测量出顶点到底面之间的距离。

生5:用直尺测量圆锥点到底面边缘的长度。

生6:他说的这种说法是错的,圆锥的高是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生7:我们认为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该注意小尺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

同桌配合说特点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通过课件演示,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整体感知圆锥,加深对圆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对圆锥的表象的认识;

通过举例认识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理解;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

在多方交流与讨论、积极思考、发表想法。从而使测量高的方法得到一步一步的完善。特别可能出现一种错误的测量高的方法,更加强了学生对高的认识,使学生从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通过比较圆柱和圆锥的异同,使学生深化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让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联系,为后面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作铺垫。

课堂练习

1、在下面的图形中找出哪些是圆锥。

2、说出下面各圆锥的高。(单位:厘米)

3、判断。(打手势)

(1)圆锥的侧面是曲面。

(2)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圆锥侧面展开也是长方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锥的高。

(4)

圆锥的底面是圆形。

4、实践活动

(1)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看看转出什么形状。

(2)把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看看转出什么形状。

5、思考题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长8厘米和6厘米。(1)以长边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圆锥的底面直径是多少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同学答题

分层次测试,多元评价。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玩”中又一次从旋转角度认识了圆锥。同时我将书中的直角三角形旋转拓展到等腰三角形旋转,并进一步追问三角形与旋转后形成的圆锥之间的关系。学生在经历动手操作后能够很轻松的理解并解答教师的问题,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去发现,去创造。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八、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顶点

侧面

一个顶点

展开图是扇形

一条

九、教学反思

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

1、学生们的想象力已经初步形成,这对于学生们认识图形很有帮助。这一点体现在:(1)学生对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头脑中能想象出圆锥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2)对高的认识与测量: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理解了圆锥侧面积上的直线是扇形的半径,但半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测量。

圆柱和圆锥的关系篇(10)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我们每组桌上都摆着几何形体,哪种形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过了?举起来。

这是什么体?(圆锥体)

(板书:圆锥)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体,这里有几个画好的几何形体。

(出示幻灯)

一起说,几号图形是圆锥体?(2号)

(指着圆锥体的底面)这部分是圆锥体的什么?(底面)

(指着顶点)这呢?

哪是圆锥体的高?(指名回答。)

(用幻灯出示几个图形。)

在这几个圆锥体中,几号线段是圆锥体的高,就举几号卡片。

(学生举卡片反馈)

你为什么选2号线段呢?为什么不选3号、4号呢?(指名回答)

那么这个圆锥体的高在哪呢?(在幻灯上打出圆锥体的高。)

看来,同学们对于圆锥体的特征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圆锥的体积。

(板书,在“圆锥”二字的后面写“的体积”。)

(复习内容紧扣重点,由实物到实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老师拿出一大一小两个圆锥体问学生)这两个圆锥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再拿出不等底、不等高,但体积相等的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这两个形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引起学生争论,说法不一。)

看来我们只凭眼睛看是不能准确地得出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必须通过测量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圆柱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过了,等我们学完了圆锥的体积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

为什么?(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大米、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注意,用大米做实验的同学不要浪费一粒粮食。

(学生分组做实验。)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不是)

是啊,(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米,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或米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

(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老师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巩固反馈

1.口答。

填空:

2.板书例题。

例一个圆锥体,它的底面积10cm2,高6cm,它的体积是多少?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

=20(cm3)

答:它的体积是20cm3。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会求前面遗留问题中的比大小的圆锥体体积了。

(幻灯出示其中之一)这个圆锥体,直径为10cm,高为12cm,求体积。

(学生在小黑板上只写结果,举黑板反馈。)

你们求出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314cm3。现在告诉你们另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我已经计算出来了,它的体积也是314cm3。这两个形体体积怎样?(一样)刚才我们留下的问题就解决了,看来判断问题必须要有科学依据。

5.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举起几号卡片。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dm3),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dm3)。

②3a(dm3)

③a3(dm3)

(举卡片反馈,订正。)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cm3,圆锥体体积是()cm3。

(学生举卡片反馈,订正。)

6.刚才都是老师给你们数据,求圆锥体体积,你们能不能直接告诉我你们桌上的圆锥体体积是多少呢?(不能)

为什么?(因为不知道底面积和高。)

需要测量什么?(底面半径和高。)

怎么测量?(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

今天回家后,把你们测量的数据写在本子上,再计算出体积。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出思考题:

现在我们比一比谁的空间想象能力强。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老师给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

(四)指导看书,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是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猜测两组圆锥的大小,激发学习的欲望。在公式推导过程中又引导学生估计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高涨。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了课初学生猜测体积大小的两个圆锥,并引导学生边测量,边计算,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圆柱和圆锥的关系篇(11)

情景的创设可以让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可操作,以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如教学平均数一课,新课伊始出示两个小组一分钟做题道数:

教师提问:哪组获胜,为什么?(这时出示,第一组请假的一位同学后来加入比赛。)

师:根据比赛成绩我们判定一组获胜。

此时有学生提出异议:虽然第一组做对的总道数比 第二组多,但是两个队的人数不同,这样比较不公平。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平均数进行比较。

师:什么是平均数?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总结。

本节课平均数这一抽象的知识隐藏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在两次评判中解读、整理数据,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推进数学思考的有序进行。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出平均数这一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一次建模过程的前奏。

二、参与探究,主动建构数学模型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活泼的、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发现主动归纳、提升,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

1.回顾、猜想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推导过程中,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生:运用了转化方法。

师:猜一猜圆锥的体积能否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的体积?它会与学过的哪种立体图形有关?

学生大胆进行猜想,有的猜能转化成圆柱,有的猜能转化成长,正方体。

2.动手验证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研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给学生提供多个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和圆锥空盒(其中圆柱和圆锥有等底等高关系的、有不等底不等高关系的,圆锥与其他形体没有等底或等高关系)、沙子等学具,学生分小组动手实验。

3.反馈交流

生1:我们选取了一个圆锥和一个正方体进行实验,将正方体中倒满沙子,然后倒入圆锥容器中,到了四次,还剩下一些,发现圆锥体与这个正方体之间没有关系。

生2:我们组选取的是圆锥和圆柱,这个圆锥与这个圆柱之间也没存在关系,然后我们换了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这个圆锥体积的三倍。

4.归纳总结

师:那么存在3倍关系的圆柱和圆锥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又有什么关系?

生3: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师: 圆柱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的有什么关系?

生: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1/3。

师:是不是所有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都存在这样的关系?请每个组都选出这样的学具进行操作验证。

师:如果没有圆柱这一辅助工具,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生:圆锥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乘1/3。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不是一步到位的,是通过不断地猜测、验证、修订实验方案,再猜测、再验证这样的过程,学生在主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进行了再创造学习,以抽象概括方式自主总结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三、解决问题,拓展应用数学模型

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益处,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生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关系后,先进行单项练习,然后出示这样的变式题:

(1)汽车4小时行驶了240千米,12小时可行驶多少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