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大全11篇

时间:2022-08-16 01:08:11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篇(1)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45-2

数学课堂中形成的教学资源是多方面的。课堂中的许多错误其实都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都可以在我们的课堂中碰撞出大大小小的思维冲突的火花。

一、珍视剖析,让学生的思维线索在“错误”中凸显

冯·格拉塞斯费尔说:学生的认知错误其实是了解学生思维的重要线索,是学生思维暴露的最好机会。教师不仅可以借此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而且外部的表述也会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而反省正是观念更新一个必要条件。

《江苏教育研究》上介绍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例中,其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举“√”的,有举“×”的。面对着孩子的错误,老师显得异常珍视,她没有进行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经过商量准备,正方代表举起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半个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反方答道:“是的。”反方虽口称:“是,是”,却胸有成竹。只见反方一个代表顺手从圆片上撕下一块,大声质问道:“这是分成两份吗?这份小的是圆的二分之一吗?”“不是”正方显然底气不足了。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你为什么要说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呢?”真理面前正方不得不服,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告一段落,“平均分”的概念却在正误对话间悄然内化。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去看,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以上课例中,教师让学生自由的对话剖析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已有观念的不足之处,对新观念达成了一种本能的内化。

二、悉心梳理,让学生的真知灼见在“错误”中绽放

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很多反映的是学生的真知灼见,是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新方法。然而由于学生表达或其他原因一时不为大家所接受,而被误认为错误。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不应一带而过,应让学生静下心来,理清思路,表达清楚,或而交给学生,充分讨论,达到认识的深化。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的《测量》时,就很好地处理了一个所谓的“错误”。学生学完了厘米之后,教师让学生用尺去量橡皮的长度。学生量完以后,老师请学生上讲台演示,其中一位同学的测量却引起了一片哗然,大家都说他量错了,原来这位同学的尺断了一截,他就把尺倒过来量用20厘米处作零刻度了。很显然这位同学的方法与大家截然不同,书上也没有这样的量法,那么他到底错了吗?没有!老师意识到这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创造性的方法。于是请大家静下来听一听这位同学量的结果。这个学生说:“老师我的尺断了,我用20厘米的地方作起点量,量到橡皮另一头到15厘米,中间隔了5厘米,我就知道橡皮是5厘米长了。”这时老师用询问的目光看了一下其他同学,其他同学都示意这样的方法原来是对的。

我们看到老师在处理这个所谓的“错误”时表现得多么睿智,由于不同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平衡不同,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教师敏感地抓住了这个机会,积极引导学生观念上的冲突,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了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并通过积极的思考讨论达到了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让学生的真知灼见在孩子的心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三、因势利导,让学生的思维在辨析“错误”中深化

当我们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后,就应该对其合理利用,因势利导,让“错误”去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而不是让其从眼前溜走,失去一个让学生思维深化的机会。

笔者在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时,一位教师就很好地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了因势利导:

老师以大家熟悉的篮球明星姚明导入,接着电脑出示三位同学练球的画面和多人争执的对话:

小华:我投得准,我投了25球,进了18球。

小军:我投得准,我投了20球,进了14球。

小兵:我投得准,我投了50球,进了42球。

提问:同学们你能说一说谁投得准吗?说说理由!

生1:看三人谁投进的球最多,小兵进了42球,所以他最准!

生2:不对!我们不能光看进球数,因为每人投球总数不同。如果给小军投100次的话,那么他进的球就可能超过小兵。

(学生已经意识到不能光看进球数来判断,然而“错误”仍在继续)

生3:我认为只要看谁的失球数最少就行了,小华7球没进,小军6球没进,而8球没进,所以小军投得最准!

师:从反面来考虑问题好像很道理!只要看谁的失球数少就行了,那么这个观点能不能成立呢?

生4:我觉得只看失球数也有问题,因为如果一个同学的投的总数少的话,那它的失球数肯定也小。

师:你说的这一点我赞成,如果老师只投一球,没进,那么我的失球数是1,但并不能证明老师投得最准。(众生笑着同意)看来只考虑进球数或者失球数都是片面的,你觉得它们都与谁有关系?

生5:我知道了,它们都与投球的总数有关系!投球的总数越多进球的次数也就越多。(众生恍然)

师:那么我们到底凭什么来判断谁投得准呢?

生6:我觉得应该看进球数占总数的比率。谁占的比率大谁就最准。

生7:对!应该看命中率,也就是进球数占总数的比率。

以上片段中,学生通过错误再错误再,最终得出正确的认识,理解了“比率”的意义与作用。

四、巧设陷阱,让学生在探索反思“错误”中建构

学生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常常会形成思维定势,思维惰性。当其面临新问题时常常会根据自己的思维定势,思维惯性去解决问题,从而常常形成错误的认识,发生认知的矛盾、冲突。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故设陷阱,让学生在“错误”的泥潭里摸、爬、滚、打,在反思中形成正确的认识,提升反思的能力,思维的水平。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轴对称图形》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学生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师:选一个最有把握的,说说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可以转化为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篇(2)

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 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 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 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 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 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再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 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其次调控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篇(3)

结合学生的现状,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及时培养一群能自愿去反思,能运用一定策略进行反思的学生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教师迫在眉睫的一大任务。

培养策略

一、激发动机进行数学反思

1、创设情境,促发内需

数学反思策略需要动机、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应营造和谐、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只有在这种学习气氛下才能松、积极的投入其中,才能将自己的想法对老师及同学敞开心扉。学习有积极情绪支撑的数学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就要营造充满民主色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宽松、自然,敢于质疑。

案例:在教学《游戏规则的可能性》,可这样设计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摸球的游戏,将个数相同的红球与黑球分别放在两个袋子里。游戏前,请同学们猜猜,从两个袋子里摸到红球或者是黑球的机率有多大?

生1:我猜同样多。

生2:我猜红球多。

生3:我猜黑球多。

开始游戏后,教师里传来异口同声的数数声,老师让两位小朋友到讲台上拿袋子,再请男生、女生代表上台进行摸球比赛,看谁摸到的红球多,谁就获胜。讲台下面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的望着老师,眼神里透着几许焦急,几许激动,两方都很有经验的将球晃一晃,结果男生摸的红球多。又接着一组进行比赛,结果男生摸到的黑球多。教师适当引导摸到的红球与黑球机率都可能很大,那如果再请一组上台比赛,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只见很多小手高高举起,并喊着:“可能同样多”。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师生的共同游戏为全课的开始,不仅很快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同时游戏的设计也恰到好处的为学习新知识作了铺垫。在游戏中学生真切的感知摸到的球可能是红球多,可能是黑球多,也有可能是黑球多,有了这样直观的感性认识,学生便轻松自然的建立起了“可能性”的概念。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节要学习的内容,为接下来继续认识可能性作了孕伏。

2、 体验成功,适当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辛。”因此,在学生探究和交流活动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好时机,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反思的成功和快乐,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更大成功的愿望。

案例:教学《九加几》

在教学“9+4=?”的方法,见到这么简单的题目学生纷纷举手,在介绍自己方法时,大多数学生都是根据自己潜在的意识,有的用数小棒的方法一根一根的数;有的借助手指头来帮忙,这些方法都不够灵活,不能一眼看出结果。最后,通过老师的引导,9比较接近哪个整十数,学生们一下子发现了,就可以很快掌握方法,可以用”凑十法。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刚才发现的这种比较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具备什么特点的题目能用这种方法?你觉得这种方法有什么优点?以前是否用过?

由于结果是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反思得出了结论,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这时教师对学生的探究与反思要及时给予肯定,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会很开心,其反思意识会更强烈。

二、巧抓契机进行反思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是带着自己的一些潜在意识的理解与经验深入课堂中,并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先前的学习,来建构新知。先前的见解、经验就是学生反思的起点。教师应有意识地去启发引导学生的这些有利资源,让学生初步形成知识模型、找到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最终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巧抓学生的反思起点,抓住反思的契机,使学生学会反思,从对学习的“朦胧状态”最终过渡到“会学习”。

1. 善用错误,强化学生的反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每遭遇一次错误,就增添一次打破和超越已有经验的机会。遭遇并克服一次错误,学生的已有智慧结构就会呈现一种螺旋递升的状态,有了一次重组的可能,从而实现创新思维,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和习惯。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而又不知道错在哪儿。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就需做一回糊涂官,不要即下定夺。抓住契机给学生一个研究争论的空间,从而让学生在争中分析、争中反驳、争中明理、争中内化知识和获得正确的方法。

2. 善用过程,让学生学会反思

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解题,只要能做出答案便了结,对解题方法、解题过程中反映出的数学思考没作深刻的再认识,即没有反思的习惯。从而缩小了数学思维的广阔性与拓展能力,同时也失去了学生的从经验上升到规律,以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拿来主义”增强,解题思路狭窄,思维的灵活性必得不到提高。因此,在学生进行解题时教师应适时抓住契机,及时进行引导解题过程,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提出要求学生反思的问题,如:“从这道题中你获得了哪些重要信息?你是怎么想的?回忆一下你的思考全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如果有,哪种方法更好?等帮助学生进行反思。

案例:教学《面积增减的计算》。

在学生已熟练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后,教师巧妙的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长方形被截掉一部分,求被截掉的图形面积?”

先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探索解方法,交流时出现了9×5=45(平方厘米),(5-1)×(9-2)=28(平方厘米),45-28=17(平方厘米)。教师及时引导:我们除了用大面积-空白面积=阴影部分面积,再仔细观察阴影部分,这部分面积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你能根据这种解题思路想出方法解答吗?学生在反思和思考中又想出了“2×(5-1)+1×9=17(平方厘米)”,后交流并说出理由,教师又提问:“想一想哪一种方法更简便?哪一种方法最容易想到?”

通过反思,学生的思考方法得到了优化,学生在这种发现中,不知不觉地感受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

三、借助评价进行反思

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数学反思的主体,学生只有自己通过反思,才能把所学的东西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因此在实践研究中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让学生借助评价培养数学反思能力。

1、撰写“数学日记”,深化数学反思

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只有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的进步。撰写数学日记是一种有效的反思途径。数学反思日记的主要意图在于促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归朴实,在平和、宽容的环境里对这一课所得所失进行整体的反思,从而在反思中不断地成长。像课堂上例题解答,学生在反思解题过程中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不同解法的探讨;学生情感、体验的感受,以及人文思想的自我评价,学习习惯、合作意识等的自我评价,都可以通过反思日记的形式表达。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日记在师生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反馈评语,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以进一步肯定优点,改进不足,提升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下面是一个学生在测试后的反思日记:

每次考试过后,老师总会对试卷进行讲评,并让我们对自己的错题进行思考,找一找自己错误的原因。我觉得自己这次测验有两个错误特别冤枉。第一个错误是判断把一个长方形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四分之一。我当时读完之后也没有多想,就进行了判断,实际上这道题是错误的,应该是“平均分”。其实这个“平均分”老师上课也是特别强调过的,我怎么就忘了呢。第二个错误是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我没有除以2。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是,特别会忘记除以2,怎样才能记住呢,除了理解计算方法外,还应该把它记熟。

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试卷进行反思,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重新审视自己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开始认识自我,为继续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2、巧用“记录本”, 深化数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篇(4)

投掷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也是体育比赛中田赛的重要项目,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所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我校高二体育课安排了三节课进行投掷教学。在课堂上,我首先把重点放在动作的结构方式的设计上,即:教会学生各种方式的投掷动作,如投准、投远等。在课堂的结构方式上,我做了精心的规划、设计,具备很强的阶段性,就是把整堂投掷课设为激发兴趣、身心准备─培养兴趣、自创投掷─积极实践、提炼真知─活跃情趣、渗透教学─验收评价、创导合作─均衡发展、身心放松六个有效阶段,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对跳绳课的教学反思

跳绳和呼啦圈运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风靡一时,但后来却烟消云散了。新世纪也是在最近几年才兴起的,因为不少学校如今正在举行大课间操活动,时候不长,只有约20分钟,由于不好安排大型球类活动,跳绳和转呼啦圈运动便成为首选。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从事大课间操活动,我在体育课中安排了一节课的跳绳和呼啦圈教学,而且我一反常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自己的教学特色,比如跳小绳活动组织单摇跳到双摇跳,前后带人跳。呼啦圈从一人一圈到一人两圈、三圈甚至更多。跳大绳从集体单节奏跳到口令指挥下的转圈蹲下等跳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对接力课的教学反思

接力跑的教学很令人头疼,平时自己认为教得不错,但在比赛时,学生总是出问题,不是掉棒,就是起跑慢,或是冲刺不力。后来找到原因,就是自己管得太多,给学生自由决策的太少,造成心理上的不成熟。最后权力下放,让学生自主决策,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50米接力跑教学比赛中,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排列棒次,由谁起跑,谁最后冲刺,采用何种交接棒技术等,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尽情发挥,夺得了比赛的胜利。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篇(5)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028-001

教学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活动,所涉及的因素较多,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是地理课的一项重要的能力目标,由于地理思维方法自身的特殊性,它需要学生进行联系性思考和分析,才能得到理解,这种理解又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对地理问题的深彻领悟又要靠对问题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后进一步反思地理问题,学会对已学知识和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使地理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以下是本人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关于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的几点经验。

一、逆向性反思

地理知识随社会发展和时事的变化影响很大,所以在对教材内容的传授中要结合社会发展形式或跨学科的联系进行反思性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

我在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自转产生的意义的内容教学中,先通过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出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差。接着,引导学生对地球的自转进行逆向思维的反思,那假如地球不自转呢?那地球上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学生可是天生的想象家,他们对此类问题很感兴趣,并且争先恐后的要说出自己的观点,有的说:那会有半个球永远是白天,而另半个球永远是黑夜,永远处于黑夜的半个球植物都会死去,因为没有了生命所需的阳光和温度;又有人说:那处于白天的那半个球被太阳一直照射,温度会不断上升,上升到超过生命所能承受的界限,那所有的动植物包括我们人类都不能在地球上生存了。通过这样的联想反思,学生们不禁大吃一惊,都庆幸地球是不断自转的。同时更理解了地球自转产生的重要意义。这样的反思性学习不仅让学生对地理课充满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深邃的思维品质。

二、审查性反思

在反思性学习研究时,不仅应充分考虑到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微观上将教学放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考察,而且要注重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宏观上将教学放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考察、审视。

我在授课八年级地理中国的人口这一节内容时,通过让学生讨论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消极影响的分析中让学生认识到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逆向反思:那人口增长是不是越慢越好呢?同学们又展开讨论:当人口增长太慢,甚至零增长或负增长,必然会影响到这个国家的发展,劳动力不足、经济发展停滞、国防兵源不足,甚至威胁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和存亡。原来人口增长也不是越慢越好,那人口应该怎样增长才好呢?科学的人口发展观点就显而易见了,目前,为了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符合当前的人口国情的,但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反思我国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如果一直按照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未来可能会出现哪些新的人口问题,同学们讨论后总结我国的人口政策也不会一成不变的,你要是一位人口专家,你会对人口政策做怎样的调整?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将来的计划生育政策会适当放宽,农村地区已经适度的放宽了。最后,给同学们充足的时间反思我们认识人口问题、人口政策的思维过程。

三、联系生活和热点问题反思

地理课上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全球时事形势,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是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保持高度学习热情的重要措施,所以,我们不能只关注大事件,还要关注一些长期甚至永久性的热点问题,如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而日趋严重的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等等。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一些中外的重大事件、重大工程,而忽略日常生活这一应用领域,容易形成一个明显的盲区。生活中的地理无处不在,只要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触摸”更多真实的地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和能力解决日常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时事、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用地理的视角去审视时事、热点问题。下面是我培养学生注重联系的反思性学习的两则案例:

案例一:2012年春季镇江发生严重的水污染,自来水不能饮用;以及多年前发生的太湖水污染—— 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饮用水危机席卷了无锡整座城市。

另一则消息是奥地利的河水捧起来就能喝:奥地利处处碧水蓝天,空气清新,这是奥地利给人的印象,在首都维也纳,人们引以为豪的是这里的自来水,水是从阿尔卑斯山上通过150千米的管道引来,没有任何污染,数百年来一直不断。20世纪70年代起,奥地利还开始治河行动,严控企业的排放行为,奥地利每条河水捧起来就能喝。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篇(6)

逆向思维就是从问题的反面去考虑问题的思维形式。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向学生介绍一般的地理常识,因而描述性的内容较多。这样的教材特点,使平时教学极易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现象。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积极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就能很容易地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活”起来。下面,我就平时教学的所思、所感谈谈逆向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逆向思维有助于解难释疑

课文中的一些重、难点内容,如果单纯从正面解释,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和理解。此时换一个角度启发学生去思考,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在“地球的运动”一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所产生的结果,我们借助地球仪的旋转,从反面提出如下假设让学生思考: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昼夜状况将如何变化?假如地球自转而不绕太阳公转,昼夜和四季有何变化?假如地球绕太阳公转而不自转,昼夜和四季又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和讨论,一般都能认识到:如果地球透明,则只有白天没有黑夜。而地球自转、公转与否,则直接关系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否变化,即直接决定了昼夜和四季的变化。此时可以接着假设: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不是66.5o,而是90o,太阳的直射点在什么地方?会带来哪些变化?我们只要旋转地球仪进行演示,学生就会想到:太阳固定直射在赤道,无四季更替、无昼夜长短、无极昼极夜现象。

这样难度适中的反面假设提问,既配合和加强了课文内容的正面理解,又能促使学生解难释疑、牢固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同时,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提高学生兴趣也会产生帮助。

二、逆向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对同一问题多角度、多方向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可以说进行逆向思维,是启动发散思维多角度、多方向的钥匙,有了逆向思维这把钥匙,才能打开发散思维的大门。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常常局限于事物的表面。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而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如在介绍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而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时,我们应适时提出青藏高原在水平方向上对气候的影响。假如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新疆等内陆地区的气候有何变化?南亚的气候有何变化?学生由此可以进一步联想到:如果欧洲南部没有阿尔卑斯山、美洲西部没有科迪勒拉山系,两地的气候又将如何变化?如果这些山脉的走向变了,气候又会发生如何变化?等等。

再如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问题,许多同学早就知道了,但他们却很难搞清楚悉尼的房屋哪面朝阳。如果先假设悉尼在我国境内,学生们马上就能回答出南面朝阳。接下去就比较好回答了:如果悉尼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哪面朝阳?悉尼在南回归线以南,哪面朝阳?悉尼和我国季节相反,昼夜是否也相反?等等。

从以上事例可知,先假设后发散,问题就能源源不断地提出来。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思路,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并为以后的集中思维打下了基础,所以说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第一步。

三、逆向思维有助于课文内容的深化提高

课本中有些内容看上去很平淡,教师讲课没劲,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如果运用常规教学方式,难免课堂气氛沉闷,效果差。我们如果能及时地运用逆向思维,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森林资源”一节教学中,先结合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森林有调节空气、含蓄水源、增加湿度、保持水土的作用,然后提出问题:假如地球上的森林被砍光了,我们人类会受到哪些影响?学生经过一一对号就能认识到,如果森林消失了,大自然失去了调度,必然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空气严重污染,干旱风沙加剧,水土流失严重,人类将失去生存的场所。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篇(7)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要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加强逆向思维训练是一个有效的捷径。中学数学教材中的“逆运算” “逆否命题 ” “反证法 ”“分析法”等很多地方都涉及到思维的逆向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特殊的意义。

俗话说的好:“在逆境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在逆境中如何求生存,这就要去思考,而创造性思维往往来自逆向思维,有时候则要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反其道而行之,达到摆脱困境的目的,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枚不胜举。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砸缸”救起了小伙伴,就是运用了“破缸留人”的逆向思维。古罗马的阿基米德利用水的浮力和物体的排水量来鉴定国王的金冠。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逆向思维训练,就可以使学生养成多角度、多方位、多功能、多途径思考问题的习惯,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解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解题教学时,应充分进行逆向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以以下两类为例:

一、顺推不行则逆推

有些数学题,直接从已知条件入手来解,会得到多个结论,导致中途迷失方向,使得解题无法进行下去。此时若运用分析法,从命题的结论出发,逐步往回逆推,往往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题途径。例如:

例1 已知a,b是 不相等的正数,求证:a3+ b3> a2b+ ab2要使 结 论 成立: a3 + b3> a2b+ ab2,只须知(a+b)(a2-ab+b2)> a2b+ab2,因为a+b>0,要使(a+b) (a2-ab+b2) >a2b+ab2成立只须知道a2 -ab +b2>ab,要使a2 -ab +b2 > ab成立只须知道a2-2ab+ b2> 0,要使a2-ab+b2> 0成立只须知道(a-b)2>0。显然由题设a≠b,(a -b)2>0是成立的。

例2 某文具店第一次把乒乓球卖出一半后,补充1000个,以后每次卖出一半后,都补充1000个,到第十次,卖出一半后恰好剩下了1000个,文具店原有多少个乒乓球?

分析 :若直接设文具店原有x个乒乓球,则第一次卖出一半后剩下x的一半个.第二次卖出一半后剩下(x的一半加1000)的一半,依次下去做…这就太复杂了,现采用分析法解答。

解:设第十次卖出前有x个乒乓球,则x÷2= 2000,得x=2000这也是第九次卖出一半再补充1000个后的乒乓的球数,又设第九次卖出前有y个乒乓球1000,得y=2000,这也是第九次卖出一半再补充1000个乒乓球数。因每次卖出和补充乒乓球数的规律相同,可知文具店原来有乒乓球2000个。

二、正面不行用反面

这里的反面指的是用反证法,是初中阶段两大间接证发中的一种,另一种是同一法。

例1 设 二实数a和b,若a2+b2=0,则a和b必须同时为零。

证明 :设 a,b至少有一个不为0,则有扩、少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

则有a2+b2>0,与已知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原式成立。

例2: 有关于x的三个方程x2 +4mx-4m+3=0; x2 +(m-1) x+m2 =0; x2 +2mx-2m=0.它们中至少一个有实根,求实数m的范围。

分析 “至少一个有实根”包括只有一个有实根;其中两个方程有实根;三个方程都有实根三种情况。但我们考虑问题的反面:m为何实数时,三个方程均无实根。问题变得简单易解。

解: 若三个方程均无实根,则有 :

1<0,2<0,3<0

则: -3/2 <m<-1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篇(8)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一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差异。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二肯定的地方:

1.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有待改进的地方:

1.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差生的感受。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三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 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篇(9)

教学过程是反思的主体,是反思的主要信息来源,要做好教学反思就必须对教学过程加以留意和观察,及时捕捉各种有用的信息,储存在记忆里,为将来进行反思时提供较全面、完整、准确的资料。有的信息是隐藏的,有的是稍纵即逝的,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做有心人,在组织安排、讲解示范、游戏设计、队形调动、器材运用等一系列教学过程中,发现和找到有用的、值得将来反思的场景、现象和问题等。例如:在前滚翻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加入前滚翻动作的接力跑游戏,游戏中,学生兴趣十足、热情高涨,但是细心的教师通过观察,发现有部分学生为了赶速度,草率地完成前滚翻动作,有的甚至出现明显的动作泛化现象。这时若叫停或更换游戏不一定妥帖,怎么办?记下问题,留作反思。

二、课后静心回想、回忆

教学反思的对象一般是已经完成的某个课堂教学过程,要评价和思考此教学过程中的对与错、得与失、过去缺,就必须尽可能追忆课堂实际发生的过程和细节,所以,回忆、回想就成为反思的必要前提,教师要做好教学反思就必须静下心来好好地回忆和回想。同时,教学反思的内容具有多元性,要使反思更全面、准确、到位,就要尽可能多地回忆课堂教学过程,从成功之处到不足部分、从大的问题到小的缺陷、从共性现象到个体表现、从常规过程到突发事件……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环节都仔细回忆到位。每一个优秀的教师都是一个优秀的“回忆家”。他们在完成教学反思前会静下心来,把课堂像放电影一样,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部分,慢慢在脑海里回顾一遍、两遍或更多,这样才能让反思落到实处。

三、有效信息区分、判断

在前两步骤中,教师通过观察和回忆收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量的问题和现象,这时,他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区分和筛选,根据信息的重要性进行判断,选择一些最大的、与自己教学能力水平相关、值得自己思考和提高的、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信息进行保留,以便进一步探讨和思考,而那些无用的、可以忽略的信息则剔除掉。例如:在足球踢定位球教学中,对于个别学生鞋子和球一起飞的现象就可以忽略(虽然可能引起一定的哄笑),而对于部分学生的球不能较好“离地”的现象,若当时又没能找到较好的辅助方法解决,这个现象就应该保留下来;在传授篮球跳投初期,对学生出现的动作顺序不对、用力不协调等问题要着重注意,而对于学生命中率偏低等问题可暂缓考虑。

四、针对问题思考、解决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篇(10)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2-023

“用分当硎究赡苄缘拇笮 闭庖荒谌菔粲凇巴臣朴敫怕省闭庖恢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往往存在困难。下面我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考。

【案例】“用几分之一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打乒乓球的场景图)

师:打乒乓球时我们可以怎样决定谁先发球?

生1:双方可以先试打一个球,然后由赢的先发球。

师:但试打时又应怎样决定谁先发球呢?

(课堂一片沉默)

师:我们可以采用猜一猜的方法,猜球在左手还是右手。

师: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在左手或右手的可能性都是1/2。

(板书:1/2)

(课件出示两个装有球的袋子:A袋(红球、黄球),B袋(红球、黄球、黄球))

师:从A袋中摸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2:1/2。

师:从B袋中摸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3:1/3。

师:从两个袋子中摸出红球的可能性为什么会不一样呢?看来跟球的总数有关。

师:要使从B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4,应该怎么办?

生4:往袋子里装一个黄球。

师:要使从B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5,应该怎么办?

生5:往袋子里装2个黄球。

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两项内容。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试图在教学中践行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经验。但不难看出,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尚不到位,教学方法仍存在诸多问题。

【问题一】忽视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乒乓球是学生喜爱的球类运动,他们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与成人的规则相比,学生的规则或许不够完善,但学生不在乎,他们重视的是过程,规则对他们来说只是保证活动秩序的一种约束。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备课之前并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打乒乓球的游戏规则,没有考虑到学生缺乏猜球在左手或右手的活动经验以及难以理解猜中的可能性为什么是1/2,只是想当然地将成人的规则套用到学生身上,造成学生认知困难。

对策:制造机会,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不仅是结果的教学,更是过程的教学。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具体的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不妨在课前和学生进行一次乒乓球比赛,和学生一起制定并实施比赛规则,如抛硬币、猜左右手,让学生在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中体会到事件结果的随机性以及这两种可能性相等的特性,了解如何制定规则才能保证公平,使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问题二】忽视知识间的联系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与“分数的意义”有着紧密的联系。抛硬币有两种结果,要么是正面朝上,要么是反面朝上,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都是两种结果中的一种,因此它们出现的概率都是1/2。猜球在左手还是右手也有两种结果:在左手或在右手,猜中在左手或右手均在结果范围内,也可以用1/2来表示。上述片段中,教师只是简单地说“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在左手或右手的可能性都是1/2”,没有向学生解释“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与“分数的意义”的联系,没有关联新旧知识。学生能理解“1/2”这一可能性,但对于1/2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学生却不明白。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策:溯本求源,架起沟通的桥梁

即使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用1/2表示猜中的可能性时,但对于用1/2表示事件概率的认知还是比较模糊的。这时教师可以这样追问:“为什么出现正面的可能性是1/2,出现反面的可能性也是1/2?”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深入思考,认识到只要是两种可能中的一种情况,就都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概率模型。

【问题三】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小学数学教材体系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数学知识(明线),一条是数学思想方法(暗线)。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明确概念和例题的本质是什么,教学应从怎样的材料出发,应如何概括,最终要构成怎样的知识体系,学生要领悟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

上述案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与红球的数量和球的总数有关,且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是红球的数量占球的总数的几分之几。而教师的自问自答:“从两个袋子中摸出红球的可能性为什么不一样呢?看来跟球的总数有关。”削减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剥夺了学生从现象中抽象出知识本质的机会,忽视了学生分析、概括和归纳的思维过程。

对策:齐头并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如果学生的思维仅停留于感性经验的层面,不能通过感性认知激发和积累理性经验,那么他们的数学思维就无法摆脱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锻炼与发展。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事件的基础上观察、思考和比较,让学生真正掌握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的数学概念。学数学不是浅层次、浮于表面地学习知识结论,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内化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如此,学生才能理解数学结论的本质特征,明晰数学思想方法的积淀和凝聚过程,丰富数学涵养。

学生在四年级时就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了多种解题策略。我在教学本“用几分之一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采用了列表法,将各个袋子中的球的数量用表格展示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篇(11)

二、高校篮球教学问题的应对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多开展小型、娱乐为主的比赛。枯燥的学习只会让学生厌倦,专业规格的比赛练习也不会让学生快乐,而一些小型、娱乐为主的比赛却可以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会打球,掌握篮球技战术,在参与中享受到打篮球的快乐。竞赛性和对抗性是篮球比赛的重要特征,通过篮球比赛,学生不但可以培养勇敢、坚毅的意志和作风,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在比赛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这些积极因素,采取多样化的比赛形式,如全场和半场、单项技术个人赛、三对三、五对五、寝室对寝室、班对班的教学比赛,甚至可以男女混赛等。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比赛中,能够更好地领会篮球学习的乐趣。具体来说,比赛应该以学生的固有水平为依据,按照统一的标准,形成规范的、标准化的考核制度。

(二)丰富篮球教学的方法

以往单纯地“教师示范,学生苦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应社会和学校对人才多层次的需要,教师应该丰富篮球教学的方法,具体如下:其一,游戏教学法,枯燥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厌倦,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与训练中加入游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篮球技能,规范学生的动作。在其训练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小游戏,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另一方面能够磨炼学生的篮球技术。其二,头脑风暴法,这种方法侧重的对提高学生的战略战术意识,其并不局限于以往的技能的训练,而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看作一个重点,不仅关注学生动作的规范,更看作学生对篮球运动的领悟。一般来说,头脑风暴法,由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是引子,师生之间或是生生之间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剖析。其三,多媒体教学法,在现代的体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其中,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为此,在篮球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灵活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安排室内教学课程,创造多媒体教学环境。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模仿篮球比赛,并进行相应的战略战术讲解,培养学生的全局战略观念,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理解。此外,通过对一些动作的反复播放,学生的基本技能也可以得到显著地提升,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篮球学习更上一层楼。

(三)注重篮球教学的沟通

要改进篮球教学,提高篮球教学的水平,就需要加强交流沟通。这里所说的沟通不但包括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沟通,还包括教师与学校、学校之间的沟通,只有全面的沟通,才能更好地完善篮球教学。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个层面:其一,师生之间的沟通,如今的师生关系已经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师生之间的关系正向朋友关系转变。为此,师生之间要加强交流沟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知晓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和看法,才能根据学生对课程的反映来优化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效果。其三,教师之间的沟通,教师有各自的经验,加强沟通不但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而且可以更好地实现篮球教学上的球场不断。其三,教师与学校间的沟通,学校是篮球教学的生态,为了让学校更好地对篮球教学提供相应的支持,教师应该积极与学校进行沟通,将自己的对课程的看法、改进措施反映给学校。其四,学校间的沟通,学校在教学方面有各自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够更好地改善篮球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四)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篮球教学质量的好坏和篮球教师的素质和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在高校体育改革过程中,应该加强篮球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教师的素质。体育教师不是单纯教学目标的执行者,其还应该拥有自身的观点和看法,成为课程方案的设计者。为了建设业务技能高、素质高的师资力量,高校应该从如下方面着手:其一,优化教师结构。高校篮球教师男多女少,比例十分不协调,无法有效地实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为此,高校应该结合教学需要,适当引入女篮球教师。其二,培训现有篮球教师。高校的篮球教师本科、硕士学历的较多,而博士学历的则比较少,这就导致高校的体育科研能力交底。为此,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外出深造,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此外,高校还可以请专家、学者来进行讲座,提高教师的技战术教学水平,拓展教师的知识面,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五)完善篮球的考核评估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容的全面性,不但要考核篮球技能、团队协作精神,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进行考核,并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篮球学习与训练获得满足感,激发其篮球学习与训练的热情。

(六)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纵观当前高校篮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指导思想问题是根本问题。为此,高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篮球训练、比赛来满足学生的娱乐、健身需求。在课堂上,不但要进行技战术教学,还要加强运动医学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对运动创伤处理有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师可以精选一些比赛,通过观看增强学生的篮球欣赏水平,激发学生篮球学习的兴趣。

(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各阶段的篮球技术动作,为学生准备相应的技战术动作教学片,让学生欣赏和模仿,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动作结构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有反复重播、回放、慢放等功能,还能有效地摆脱时空因素对教师的影响,这样学生在练习中就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理解动作结构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