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主观题学习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2-10-01 04:06:27

主观题学习材料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1)

1、全面准确地理解了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论断,是对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最全面、最深刻最鲜明的概括。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对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不在求发展,但曾有过求发展不科学的功过教训。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的头脑清醒了,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充分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等方面。科学的发展观,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时代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利益既有物质利益、也有文化利益、政治利益,它含概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最根本的各种利益的要求。人民的利益是要享受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高质量的生活、更加优美的生存、生活、工作条件和环境,如果不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人民的这些根本利益就得不到保证。因此科学发展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我们党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懂得了如何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这里要把握四条:一是要以人为本,二是要全面发展,三是要协调发展,四是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三是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四是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各个方面之中。五是要树立“四个观念”,也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保护环境的观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3、明确了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促进工作。

首先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一是要真心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人格品质,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将失去起码的条件。为此,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规,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坚持办好事、办实事。二是要精心做事。要树立起“群众所需无小事”的思想,哪怕是一点小事,都要以和蔼的态度认真对待,因此,要立足本职,努力完成工作任务。三是要当好人民公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扎扎实实开展好各项工作。四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改进作风,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注意顾全大局,切实做到令行禁止,自觉维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到位,同时要善于把上级精神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注意团结同事,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切实做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绩,体现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性。

二、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还没有完全做到全面、系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认真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没有深刻认识思想精髓,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理解得不深不透。

2、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较少。忙于具体事务多,调查研究不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在知人、知事、知情上还有一定差距。

3、理论联系不够,存在脱节现象。对林业工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掌握得不够全面,学习得不够深入。没有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造成自身理论知识跟不上形势发展,没有很好地把学习理论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4、有自卑意识。由于职务关系,没有很好的应用理论指导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总认为按时完成任务,干好本职分管工作就行了,事关全局性的工作自己可考虑也可不考虑。缺乏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忽冷忽热。

三、对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对存在的以上问题,认真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够,缺乏科学发展的理念。主要表现在:

1、学习不够系统、不够全面、深入。原因是:一是学习态度有所偏向,总觉得理论学习烦躁离自己的工作生活太远,满足于一知半解,没有必要再深入系统地学习掌握;二是忽视了理论学习,注重了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三是学习方法不合理,效果不理想。在学用结合上,也没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工作,指导生活,指导学习。

2、只求完成任务,没有完全做到深入细致。工作抓落实方面,注重稳中求进,注重正面影响,忽视负面作用,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另方面、在工作安排上,强调每项工作要有新的提高、新的发展。但在具体落实上,没有用更高的标准去要求、去衡量。即使工作完成得不太好,也是考虑困难因素多,甚至回避矛盾。

四、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一是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坚持与时俱进,发展自已,革新自我,真正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是武装头脑、坚定信念、净化灵魂、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指导自己言行的武器。坚持刻苦钻研的精神,掌握更多先进的知识文化,抓住时代特点、特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工作,使自己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辩证的、历史的方法看问题,学会用科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不断熟悉业务工作,争取达到精通业务的程度,提高工作本领;三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自己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中心,牢固树立服务于林区经济发展。服务于林区职工的观念,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自控能力,提高政治水平,学会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

2、分清主次,树立大局意识,统筹安排工作。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持上下互动,协调一致,取长补短。狠抓重点工作,分清主次,区别轻重缓急,集中抓好影响全局的重点工作。在观察问题、处理工作时要与其他工作的大局联系起来,站在大局的高度思考、谋划、运筹和行动,做好各项工作。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2)

1、落实“发展”不深。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如何结合工作实际,在“发展”上做文章,我也曾较深刻的就所分管的教学、教研等工作进行了剖析。所剖析的问题,主要挖掘的是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上的问题,就学校提出的“教育教学达全区前三分之一”办学思想在逐年落实的过程中,如何年年上新台阶、年年有新进展、年年有新成果上思考的不多。如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如何抓好发展这个兴校的第一要务,如何牢牢扭住质量这个中心,如何紧紧抓住深化课程改革的机遇,从长远思考的战略思想不多。

2、落实创新意识不足。在学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创新破难的意识还不够强,办法也不够多,难以跳出已有的框框,导致工作瞻前顾后,缺少了以前那种敢拼敢干的锐气.究其实,这是一种安于现状,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求进取的惰性思想、老好人思想在作怪,长期下去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影响工作的质量。

3、落实“以人为本”不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学校来说,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本,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本。就我所分管的工作,如何落实好“以人为本”,凭心而论,以前还真思考的不够深刻和全面。在落实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上,还存在没真正沉下去;解决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专业成长问题,深入到教师中,深入学生中,深入到班级中,深入到教研组中,做的不够好。整天忙于事物性工作,组织的活动多,与教师直面交流的少;布置检查的多,指导教师提高的少;要求提的多,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措施少。学校发展依靠教师,“以人为本”是提高教师工作内动力的有效手段运用的不够好。

4、落实“基本要求”不透。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学校这个领域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我所分管的工作来说,就是要正确做好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关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提高学习成绩的关系;做好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校本课程补充好国家通用课程的关系;做好统测学科与非统测学科均衡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的认识和做法一直停留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以抄写业务笔记、搞几次听课活动等为主;提高教学质量以做几个“行动计划”、提出几项措施等为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要求教师少布置作业为主;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以组织几次主题鲜明的教研活动等为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以做好几个传统活动为主;对统测学科教学的关注程度高,对非统测学科教学过问的少等等。没有均衡发展的观念,造成本该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工作有时孤立起来了。

5、落实“根本方法”不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学校工作的实际,落实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等科学发展观思想,就是要在工作中做好学生与老师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做好小学部与初中部共同发展;做好中心校、村校共同发展,发挥好中心学校的带动作用;做好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做好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与社会进步同步发展;做好利用各种资源,弥补薄弱环节,实现良性互动。多年来,在统筹兼顾上,我们很多是停留在认识上、口头上,重视的程度不够,方法不新,致使落实在行动上的力度不够,效果不佳。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根源分析

1、超前意识不强。没有深刻领会校长提出的办学思想的真谛,习惯于边干边看,边干边学,边干边悟的工作方式,缺乏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与感悟,缺乏业务能力提升的意识与紧迫感。

2、服务思想不够。在“人性化”管理思想下,就我所分管的工作,也曾有过一些举措,在形式上从单一的“查、评”转变到“听、问、查、看、议、评、导”,真正实现走进课堂、走进教师中、走进学生中、走进教研组,使教学管理者从繁杂的事物性工作中脱离出来,深入教研组,与教师共同研究,以先进的理念指导教学;深入课堂,与教师共同探讨,以转变教学行为;深入教师,与教师共同交流,以解决教师的困惑;深入到班级里,与学生相互沟通,以了解思想动态;深入到学生中,亲近学生,为学生解决问题。做到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上,但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坚持的不够好。由于自身工作繁杂,所以认为各有各的工作任务,各有各的工作重点,对教导处的指导和督查不够,对村校老师关心的不够,对老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困惑了解不够,主动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的意识还不强。

3、思想觉悟不高。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一直是学校比较关注的工作,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听讲座等,使教师长见识、开阔视野、积累经验,但没有深入思考,没有出台好的措施使老师学以致用,将自身能力的提高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的有机的结合起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学校经常给教师们敲警钟的事,但教师们所困惑的“减轻了负担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问题,也同时是我们所担忧的问题,于是,对家长反应的课业负担问题,也只是会上提醒提醒老师,没有与老师座下来研究解决的办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校特色工作之一,学校所开展的“艺术节活动”、“诵读经典---每周一首古诗词营造书香校园活动”等已成为学校的传统活动,但没有深入研究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研究在我校执行的比较好,但没有成立相应的教研组,忽略了校本课程的补充作用。学校对统测学科一直是死盯不放,而对音乐、体育、美术、科学、思品等非统测学科的教学越来越被边缘化,忽略了这些学科课堂常规训练不规范给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带来的负面影响,全面抓常规,整体抓质量的意识不强。

4、全局意识不强。课程改革提出老师要与新课程同成长,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全镇区域间教育要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和谐发展;利用各种优势资源促进教师发展、学生的成长。我们在对各种理念的运用上,也动了一些脑子,想了一些办法,在促进中心、村校教育共同发展上,我们也开展过形式多样的教研开放周活动,较好的发挥了对村校的带动、影响作用。但没有新思路,没有在深层次问题上做交流、做研究,使交流、研讨等活动已基本趋于模式化。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上,只把关注点放在“学园”上,没有大局意识,缺乏各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的认识。在利用各种优势资源促进教师发展的成长上,我们也要求教师建立教学资源包、建立“试题库”,增加教学资料的积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老师们按规定要求建立了各类资源集、自主出题,但是否将建立的资源运用于教学,我们过问的少,相应的管理措施也没跟上,致使一些举措流于形式。

三、今后的整改措施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3)

一是从心底里认同接受科学发展观。通过最近一段时间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思考、调研、实践,使我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更为完整和深刻的认识。使我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的重要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指导我们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做出科学的决策上,它对于我们如何更为有效的学习、如何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也同样具有鲜明的指引作用。因此,我们要从心底里认同接受科学发展观,从思想上认真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从行动上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我局做为县供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也只能通过发展本身来最终加以解决。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我们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三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要求我们中央国有骨干企业的党员领导干部要植根于广大员工和客户、服务于员工和客户。要牢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结合我局实际,就要正确处理好企业内外部关系,既要处理好与上级和地方党政的关系,处理好与广大客户的关系,营造和谐的生产发展环境,又要处理好内部方方面面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企业发展与职工成长的关系,走和谐发展道路,确保永续发展。

五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局的发展也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不能顾此失彼,既要有侧重,有重点,又要顾整体。我认为应该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营销服务为中心,以党群建设、廉政建设、文化建设和后勤多经做保障,科学处理好各项工作的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充分发挥全体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我局全面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二、存在问题

本人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深入班组和生产施工现场调研,和局领导班子成员沟通,与部门负责人、班组长和一线员工谈心,通过向全体员工发放征求意见卡,向广大客户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置意见箱,广泛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通过深刻剖析,全面检查发现了我个人和单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在企业发展上还没有完全做到“统筹兼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达到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指导行动、改进工作、激发活力、开拓创新的目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全面、全员、全过程”。目前,我局离这一目标要求尚有差距。一是还有个别同志未能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少数同志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二是电网建设还未完全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县域电网还不够坚强,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弱;电力设施遭野蛮施工和盗窃破坏现象严重。三是安全生产隐患依然存在。今年年初还被市局稽查组查到4起多经、农电施工的严重违章行为。四是营销服务基础薄弱。五是人力资源还较匮乏,广大员工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准还跟不上社会和时展的形势。六是职工住房一直未得到有效改善。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有一个长期艰巨的“阵痛”期,但做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在工作力度上还有待加强,在前进步伐上还有待加快,在措施方法上还有待突破。

(二)在理论学习上还没有完全做到“系统深入”。虽然本人比较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但由于工作头绪多,时间紧,不能很好地处理工学矛盾,理论学习不够系统深入,有时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认识肤浅,而没有完全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理性并用以指导工作。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188-01材料是国民经济、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与先导,材料技术是现代工业、国防和高科技发展的基础技术,是当前最重要、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之一。材料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要求本科教育不但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担负起培养能适应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高速发展需求的、具有新知识结构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新型玻璃材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了使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适应材料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玻璃材料的日新月异,应改革传统的授受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新型玻璃材料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从而优化学生的材料科学知识结构和能力,是当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大学本科学生接受知识大多还是采用“授受式”教学方法,知识由教师大量地讲授给学生。因此,教学效果是学生习惯于闻一知一,缺乏探索精神,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与依赖性,一旦离开教师,很难实现主动学习和提高,往往培养出一些考试型的学生。为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需要改革传统的授受式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由知识提供者、传授者、讲述者转换为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帮助或支持学生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

《新型玻璃材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程,这个阶段的学生面临就业或者考取研究生等继续深造的选择。然而,无论是就业或是继续深造,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当重要。《新型玻璃材料》具有较强的应用和研究价值,学习这门课程更适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玻璃材料种类繁多,包括传统玻璃材料、重金属氧化物玻璃材料、光功能玻璃材料等等。各种玻璃材料的原料组成和性质差异很大,课堂教学内容很难用一条主线贯穿,各章节内容跳跃性大。如果采用授受式教学方法,讲授和学习都易显得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新型玻璃材料》课程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2 探究式教学法在功能玻璃材料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要精心准备每一次课的引入,每一次课不仅要做到能够概述本章节课程的关键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做到巧妙应用清晰、生动、准确的语言,合理、灵活的类比,善于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问题等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例如,在第一次课,我们可以引入“玻璃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玻璃材料有哪些类型呢?玻璃的应用范围如何,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新型玻璃材料》课程?”等等。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去思考,然后再结合教材的各章节内容,进行准确生动的阐述,既完成了相关知识内容的传授,又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2.2?开展讨论,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再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纠错、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余地,即课堂上不需给出所有答案,对于所提出的部分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和解答。从而,对于课堂上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学生就会带着好奇的心理去探索,很多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才能找到答案,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新的相关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更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

2.3?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入科技前沿

对于《新型玻璃材料》课程的学习,材料微观组织的观察、辨认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将各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玻璃材料微观组织图像输入并储存在计算机中,就可以对大量不同状态下的各种微观组织进行反复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可以将一些板书不容易表达的科学问题以形象的动画或模拟的方式很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刻的体会到科学的伟大与神奇,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以提高其创新能力。

课外教学环节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1)习题的选择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保证一些温故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的题目基础上,可以对原有的一些习题进行演变,或自己另外给出一些习题,这些题目要具有科学探究性。(2)在考核方面要做到,考核方式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新型玻璃材料》课程基本内容的熟悉和掌握程度,更能体现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考核方式要多样化。例如,在期末闭卷考试的基础上,可以在每章结束后,给一个与所学内容相关并具有科学探究性的题目,让学生以小论文的方式作答,并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就可以在考核学生掌握所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也训练和考核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结语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阶段是由学校学习到进入社会服务的过渡期,通过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更为重要。本文浅谈了在功能玻璃材料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几点意见,不足之处,还有待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风,靳兰芬.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计算机在金属材料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2(2):44~47.

[2] 李华.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及问题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3(4):55~59.

[3] 王宝民.建筑材料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8(10):17~20.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5)

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基础,找准信息是准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如果对材料一知半解时就去作答,容易造成观点以偏赅全。

历史主观性试题提供的材料一般是文字、图表、漫画等。

阅读文字材料,我们要把握全面、概括、分层、标注几个原则。全面,就是除了阅读材料内容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材料的标题和出处,它们可以给考生提供一些细节的提示,帮助考生对问题作出判断。概括,有些材料较长、信息量较大或者语意复杂,在阅读时需要概括每段材料的大意,找出中心句或中心词,为正确理解分析题意作准备。分层,阅读文字材料最好随手划分层次,这有利于分析一些概括、对比类的问题。标注,在阅读时对一些重要词句即有效信息作出标记,或画出横线,使线索更清晰,重点更明确。

对于图表材料,要详尽阅读图表标题、图表内容及图表注释,尤其注意图表中数据或图形的变化趋势,这样才能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对于漫画材料,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背景信息;然后再认真阅读图画,注意画中人物的对话及行为,理解其寓意,领会有效信息。

二、审题清楚,抓住设问的中心词

审题的过程非常重要,只有审题清楚才能找到正确的答题方法。如果不懂题意就盲目作答,往往会造成答非所问,这就如同写作文跑题一样,丢掉的分值是很大的。

审题时,要注意理解问句。有的问题简单明了,比如问原因、特点、影响等,那就结合材料围绕这些中心词作答。但如果有些问题语意复杂、句子较长,就需要认真分析问题结构。一个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中心词、限定语、提示语。例如,“问题: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其中,“举措及其共同目标”是中心词,“政治上的”是限定语,“根据材料一、二”是提示语。只要学会分析问题结构,答题时就容易有的放矢了。

三、拟定提纲,组织重点

审题清楚之后,再将材料的有效信息和设问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简单列出答案要点,草拟答题提纲。

很多考生的答案往往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围绕一个要点写上很多,却忽略了其他要点的组织。这正是因为考生没有草拟提纲,才造成答题的条理不清,思路混乱,想一句写一句。所以,在组织答题要点时,要有一定的次序安排,比如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就可分为根本原因、外部原因、直接原因等。

四、要点联系教材

一般来说,主观题设问往往让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相关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将材料观点和教材知识有效整合起来。教材知识是解题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将材料观点回归教材才能更加准确全面地答题。

很多考生答题时往往不能从材料中“跳”出来,围绕材料观点绕来绕去,就是写不出全面而又具体的答案。这主要在于考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临场发挥时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加强复习多做练习。在考场上,要认真回顾教材中与材料信息相关的内容,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写出相关知识点。

五、语言规范,条理清楚

在审题清楚并列出答案要点后,就可以用规范的语言来写出答案了。

历史专业语言包括教材语言(史学观点)和材料语言。教材语言是解题的理论依据,材料语言代表作者的实际观点。同学们切忌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也不要使用所谓的“文学”语言或者大白话。

在答题时条理一定要清晰,无论是纵向、横向或者类比作答,都要层次分明,切忌一段话写下来,标点不明,主次不分。

六、主观题答题的几个误区

1.以为写得越多越好。高考答题时间紧张,每道试题的分值有限,因此,考生组织要点时需准确、简明、全面,切忌长篇大论。

2.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材料观点之上。有些同学答题时会将“我认为”这样的个人观点强加于材料观点之上,从而忽略了对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最终造成跑题现象。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6)

材料分析说明题是历年中考政治基本题型之一,是政治试题中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题型,也是学生在平时考试时容易丢分的题型。分析说明题侧重考查《课程标准》关于“理解、活动”层次知识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说明或论证。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突出重点,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是分析说明题的命题特点。一般由集中反映某一社会热点或现实问题的背景材料和依据背景材料所设置的问题两大部分构成。因此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以从以下四步着手:

一、精析材料,明确题意

全面正确地分析理解材料,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答好分析说明题的前提和关键。答题前要仔细阅读材料至少两遍,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材料的基本内容,教会学生平时练习时,可采用在关键词语下划横线的方法,以加深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清材料共有几层,读懂每层的大意,概括每层材料中隐含的观点,把握每层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概括出全部材料总的观点。材料中的每一句话都有一个或多个“有效信息”,要努力挖掘出材料中的每一个“有效信息”,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论述。如果不重视分析理解材料或分析理解的不全面,不正确,就不可能正确答题。因此,教学生在解答这类题时,一定要重视解读题目中的材料。做到要抓住材料中的中心词、关键字,并结合这些词和字,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材料的意思,最后把几个材料联系起来,从宏观上理解和把握该题的命题意图。

二、审问题,明确基本要求

初步理解和掌握材料后,就要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分析,看看它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是什么的问题?还是一个怎么样的问题?还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找出答题的方向和角度。看看它涉及到教材的一处,还是几处。然后通过对所提问题的分析,把握答题的范围,再结合材料中概括的观点,最终明确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和考核目的,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审题出了问题,就会偏离答题方向,造成答非所问,离题万里。轻者也答的不全,丢分少分。审材料和审问题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材料多的题目可先审问题后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材料少的题目可先审材料后审问题(联系材料审问题)。两者应互相配合,仔细阅读理解。一般来说,针对同一材料所设问题涉及分析问题(主要是为什么)和解决问题(主要是怎样做)时,两问之间一般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我们可根据对问题的“分析”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结合材料,回归教材答题

结合材料就是要将材料与问题结合起来,搞清材料与问题的联系点,照应点、和结合点,从而进一步确定运用知识的范围。不能脱离材料,乱搬教材中的内容,费力不讨好。这样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回归教材,是因为分析说明题的重点就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会学生在答题时要本着“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原则,围绕问题,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找准材料与教材知识点的结合点,根据问题要求对材料进行分析。不能脱离教材,答案只停留在重复解释材料表面内容的基础之上。一般来说,中考政治的主观性试题所选用的背景材料大多是教材中没有的,但其中蕴涵的道理仍然离不开教材知识,回归教材就是把从材料和问题中获得的有效信息(如关键词语)同所学教材知识联系起来,找出相关的知识点,为组织答案打好基础。回归教材时要注意全面性,有时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会跨年级,跨课节,我们要注意多角度,多方面联系教材知识。在此环节,要特别注意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切忌观点与材料“两张皮”的现象。

四、理清思路,准确作答

答题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将前面三步的要求用文字准确地写在试卷上,在找准知识点,确定答题思路后,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完整组织答案。知识点要全面、层次要分明、条理要清晰、结论要正确。

做好这一步,首先要在脑子里理清答题思路,列好答题提纲。第二、知识点全面,没有遗漏,如果涉及多个知识点的应考虑主次与先后,并用序号标明,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答案序列化,分条写出答题的要点或答案内容。第三、语言精练规范,多用政治术语。尽量要用教材中的语言。第四、要用规范的文字书写,字迹工整,语句完整。第五、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关注社会生活。

例题:在对2007年徐州市高考状元耿海洋进行访谈时,他这样说道:“在学习中,我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问,我从不放过学习中的任何一个盲点,即使它是微不足道的,或者根本在高考中考不到的内容,我也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而且习惯于做笔记和改错题。在生活中,我坚持着一句话,“在学习上向最刻苦的学生学习,在生活上向最艰苦的学生学习,我不与别人比吃比穿,只比学习。”长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使耿海洋摘取了徐州市的高考桂冠。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7)

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构思精巧,立意深刻,有一定的开放性。试卷从考查内容上“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体现了新课标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念。整张试卷大大增加了文字材料的阅读量,并尽可能利用丰富多样的历史材料设计新情境,要求考生从新情境、新角度去分析认识历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准确解读、判断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现行高考试卷中的非选择题(主观题)基本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广大历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史料教学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作用。积极利用史料作为教学的基本素材,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从中自主建构知识,领悟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发展史学能力,同时形成正确的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高中历史材料课堂教学运用的必要性与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学科的材料教学以其独特的作用彰显了其现实的必要性与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高中历史材料教学符合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教材编写人员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这里,存储“历史信息”的载体无疑是指史料。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很明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其次,《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课程标准》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理念,历史材料教学真正为其全面贯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可供操作的平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及教师必须重视并积极开展历史材料的课堂教学运用,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否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将只能是一句空话,探究学习也只能成为“无米之炊”而流于形式。

(二)高中历史材料教学符合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虽然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目前仍然存在注重知识的灌输,注重纯理论、思维的单向性等问题。历史学科材料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历史材料去思考问题、发现历史规律,还历史学科的“本来面目”,培养学生的历史创造力。可见,当下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充分显示了历史材料教学的必要性。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以丰富的史料为试题情境,转变历史试题的考查功能,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积极运用反映现实生活、社会发展的新材料、新情境,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中历史材料教学符合新高考的必然要求。

“高考命题就是在知识交汇点上命题”(尹宗禹语)。材料题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试卷的主要呈现方式,而对材料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寻找各个专题或热点之间的连接点和交汇点,巧设问题。如在讲解必修3《罗斯福新政》时既可以联系美国奥巴马总统救市的措施,又可以关注中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相同点。同时要通过史料的媒介作用,关注学术发展,了解新提法、新论断,从而更清晰、真实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在对史料的理性化分析过程中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正确史观。

(四)高中历史材料教学符合教师的自我发展。

新的历史课程突出了探究式学习,这必然需要教师教学方式随之转变。一个不具备探究能力的教师不可能帮助学生形成探究学习方式,而历史材料教学法恰好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个难题。材料教学实施起来应循序渐进,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有很好的了解,做到明了学情;教师在运用材料教学时,要明确重点,找典型的、多角度的材料,真正能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课堂设计要合理,不能喧宾夺主,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否则就变成了形式主义。在运用材料教学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角色调整,使教学过程日益趋向完美,这个过程的实施也正是教师的自我发展过程。

(五)高中历史材料教学符合学生学会学习的要求。

面对新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教师尽快转变历史课堂上“教”的方式,向有利于促进“学”的方向转变,帮助学生认识历史整体发展的时序与规律,培养分析、解释、研究历史的能力。通过材料教学,学生可学会如何运用材料学习,知道书上的历史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既能增强学习能力,又可以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还学生一个自由探究与学习的舞台。

二、历史材料的课堂教学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掌握历史材料的基本类型和解答技巧。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的材料解析题,主要可归类为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两大类。文字材料主要选自历史文献、经典著作、报刊杂志、名人文集、地方史志、考古报告、文学作品等。图表材料主要由地图、图画、照片、统计图表等编制而成。题目设问角度灵活、能力层次分明、答案简单浓缩,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技巧既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两大步骤:一是读懂材料;二是审清题目。读懂材料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弄清材料的含义和观点。仔细阅读每则材料,真正理清材料在说什么、说了几层含义,或材料对什么历史事件发表了见解,并归纳出有几种见解。这是解题的基础。其次,深挖材料,抓住材料提供的各种有效信息。如:材料的含义、出处(包括材料出自文献的名称、作者及文献创作或发表的时间等),确定材料的历史背景后要注意联系相关知识,作出系统的归纳,这是解题的关键,它决定了答案的来源。审清题目,就是抓住关键词,弄清题目的考查意图。它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对于正确答题至关重要。如弄清题目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若针对观点提问,要注意问的是题目的观点、答题者的观点、还是历史上已成定论的观点;若考查原因,就要抓住根本、直接、历史、现实、主观、客观、政治、经济等关键性词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对历史文献资料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史料学法指导,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史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便再现、创设历史情境,从不同角度、层次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使学生尽可能地发挥潜能,从宏观上理解材料的内容,把握解题方向,分清答题的层次,注意限定范围,发挥思维个性,准确地组织答案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注重课本知识本身的历史素材。

新教材在确保课文线索流畅、重点突出的前提下,都适当增加了史料比例,以加强历史亲近感、真实感、认同感的作用。史料选编的范围包含文物图片、原始文献、后人的记述与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忽略的真实、具体、生动的资源。通过这些史料素材,学生能真切感受古代、近代、异域社会的多种信息,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正如古人观《清明上河图》所述:“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解读,探究历史真相,作出评价和解释,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互动的立体阅读空间,从而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及逻辑推理、思维和理论分析的能力。

(三)关注时事热点专题和最新史学观点。

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基本脱离死记硬背的面貌,转向以“能力立意”,依托“新材料”,创设“新情景”,从而培养学生准确解读、判断信息,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历史的最主要作用是以史鉴今,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今天,近现代史部分的历史对我们更有借鉴意义,不管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教训,都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同时试题把握了很强的时代脉搏,试题命制吸纳了最新的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这几种学术观点来整合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理解这些学术观点,从新的角度构建对教材知识新体系,对重大历史问题运用新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适度关注热点问题并与现实的结合,强调依托历史材料来认识历史,认清现实,从而发挥史学以史为鉴和为现实服务的作用。

(四)适时引入材料,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布鲁纳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课堂导入或新课教学过程中,适时选择相关的材料创造情景,是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力、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最佳办法。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尽量多补充一些跟教材相关的史料或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材料。特别是一些地方史,如果选择恰当,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通过师生合作对材料进行分析,探究出问题的答案,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知识积累。这样既能拓宽教学内容,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史的兴趣。

如《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一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我在给学生分析讲述这些区域组织影响时就联系当前社会热点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学生体会区域经济集团化带来的影响。课堂内我设计了一道材料题,如下:从欧元的设计看欧洲一体化。

材料一:欧元纸币共分7种面值,每种面额欧元纸币的设计各国都是一样的,此外,纸币还留下1/5的票面空间,由欧元成员国印制各自的徽记,如风景名胜、国王头像等。欧元硬币由8种面额组成,并具有一个统一的硬币正面和一个体现国家特征的硬币反面。

材料二:仔细观察欧元纸币(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欧元设计体现欧盟的哪些理念和精神。(2)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欧元诞生的影响。

这道材料题的设计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图文材料,使学生对欧元有了一种情感上的升华,从而帮助学生领悟欧盟成功之道,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国际价值观的形成。

一位教育家说:“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身难忘。”因此,材料教学不只局限于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提供材料,还要鼓励学生课后对史料进行搜寻和发现。让学生“模拟”史学家的治史过程,深入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委,观察事件发生的过程,探究历史的结论。

材料是历史试题之基,有“脱离材料难成题”的论断。教师要掌握并利用历史学科特有的优势,努力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注重历史材料的课堂教学运用,着重培养学生归纳、比较、综合和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潜力,以积极乐观的全新姿态迎接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8)

最近几年,中学社会政治中考逐渐由闭卷形式向开卷形式转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面向社会热点,关注时事,把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迎考中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复习。本人根据自己这几年的初中毕业班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社会政治中考迎考的方法和策略,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端正复习思想和态度

针对目前宁波地区初中社会思想品德中考实行开卷考试这一现状,家长和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轻视心态。他们认为初中社会思想品德中考很容易,可以翻书的,随便学学就可以了。在这里,我想作为初三的政治老师,首先应该给家长和学生进行洗脑,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端正他们对本门学科的学习态度。应该告诉他们开卷考试的要求,告诉他们开卷考试重视对基本观点的理解以及应用基本观点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同时,还重视考查学生活学活用,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闭卷考试相比,开卷考的难度要大得多。现在的政治课要学好,已经不是简单的记忆再现,而是要通过学习课本知识,逐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具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自如地应对中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

二、制定好中考复习计划,并有条不紊地实践复习计划

本人认为,在复习中实施三步走战略效果较好。

1.第一步,全面复习,系统掌握,打好基础。

初中社会政治课中考复习,要牢牢抓住基础训练,即知识点复习,也就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事实。通过知识点的全面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知识点,这是搞好迎考复习的前提。

由于中学社会思想政治课内容繁多,要全面、系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必须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作全面、详细的梳理,辅导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列出复习提纲,形成知识系统,而后进行巩固训练。

2.第二步,专题复习,抓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

所谓专题复习,就是把最近一年来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按照专题形式逐个列举出来,然后依据每个时政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意思设计成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找准一年内的社会热点,把每个热点材料所涉及的各种题型都考虑周全,逐个列举出来,进行透彻的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住问题的答案。

3.第三步,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解题准确率。

综合训练就是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相关热点专题训练的前提下,运用已掌握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进行全方位的训练。通过这项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进一步熟悉时事政治材料与基本理论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此,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前边训练的专题进行重新组合,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新颖多样,尽量达到中考水平;二是要做到教师讲解与学生自练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查漏补缺,弥补空缺的知识,纠正错误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

三、研究分析中考题型,整理和归纳解题策略

目前,宁波地区社会和思想品德中考只有两种类型题型,一种为客观题,一种为主观题。针对这两种题型,本人归纳出以下解题方法:

1.客观题的解题策略

客观题一般而言比较简单,但是想要得到满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做客观题的时候要注意方法和策略。客观题一般有四个选项,这四个选项要么是一句话,要么是组合式选项。在做客观题的时候,我一直向学生强调,要注意观察,多使用排除法。先看选项中的句子本身观点有没有错误,假如有,那么先将此选项排除掉,然后对剩下来的选项作进一步筛选,哪些选项不符合题意,就把这些选项排除掉,最后剩下来的选项一般就是此选择题的答案了。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解答客观题的方法,现举例说明。(宁波市2007年社会思想品德中考题目)2007年5月2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宁波市象山县公安局民警、共产党员何利彩的事迹。她爱岗敬业,十几年帮助下岗女工、照顾重刑犯之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出新业绩,两次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荣誉获得的关键是靠媒体的宣传

②做好本职工作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③共产党员一心为民才能得到人民信任

④要弘扬敬业乐群的奉献精神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观察此题,我们采用排除法,只要排除一个选项就可以了。第一步,先看选项观点本身有没有错误的,经过比较分析,我们很清楚就看到选项①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省去第二步——对选项是否符合题意进行判断,得出答案为D。

2.主观题的解题策略

主观题的解题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细读材料,审清问题。

见到试题以后,很多学生都忙着动笔,这是一种不好的答题习惯。良好的答题习惯应该是这样的:首先,认真阅读试题的内容,认真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重点,做到读懂材料大意,并能概括出材料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其次,认真审清材料所给出的问题,准确把握“提问”的意思,弄清问题的限制条件,指向范围,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语去理解,明确题意。再次,要找出问题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读明材料,审清问题,这是做好材料分析题的前提。

第二步,推敲问题,寻求与教材的结合点。

通过前面对所提问题材料的分析,积极发散思维,在明确解题思路后,找出“材料”和“提问”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即“材料”或“提问”体现了教材上哪个或哪几个知识点。紧扣教材知识点,用教材的知识解答各类问题,这是解答材料分析题的关键。切记,寻找的知识点要多点,答案要完整一点。切忌,只泛泛而谈,结果既花时间又失分数。

第三步,细致阐述原理,针对性进行分析。

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全面性和逻辑性,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回答。在阐述原理时,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观点要鲜明。在涉及多个知识点时,要考虑其主次先后,做到条理清楚,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最后,答题时还要做到语言规范,字迹工整,卷面干净。细致阐述原理,多角度地并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是做好材料分析题的保证。

以上是我对初中社会和政治课中考迎考策略的几点看法。我坚信只要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搞好中考前各个环节的训练,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9)

一、占有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解题的基础

(一)掌握教材内容。

学生应全面深入掌握教材知识,在课后要对所讲内容有整体上的把握,对教材内容要有清晰和准确的记忆。这便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即扎实的教材基础。如:“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原因有三个,分别是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认识的程度、水平”和“认识的作用”三方面出发论述的。学生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就需要搞清楚这三个方面的范畴,不能混淆,不能张冠李戴,搞错对象。如果对此没有准确把握,混淆了三个方面,学生在答题(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时都会丢分。

(二)宏观把握知识结构。

学生自己可以建构知识体系,全面把握教材知识。如对高中哲学知识必须从整体上理解,明确可以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和实践论等六大板块出发分析把握。要坚持“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的原则,分别对每个板块深化认识,逐层分析,直到全面准确地掌握具体的知识点。

(三)理论联系实际。

在掌握课本知识联系的基础上,学生必须有意识、经常性地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政治课作为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时代性很强,必然要求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学习理论并不是单纯为了“认识世界”,关键在于能够运用所学理论“改造世界”。学生学习知识就要运用知识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例如: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认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就必须要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别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实践论等方面综合分析。

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成功的关键。(这里的“感性材料”是指学生已有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对问题、材料的感性认识)

(一)审是关键。

审题是答题的关键。目前,主要存在题目读不懂、语句看不明白、材料意思不明确等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诀窍只有一个,即在细心、耐心、认真、审慎的原则下审题。

首先是审设问。首先搞清楚试题问的什么,要回答什么,有几问。弄清设问后再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阅读材料。一定要养成答题前反复研读设问指向的习惯,反对一看试题就动笔,凭直觉答题的武断作风。

重点是审材料。利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对材料进行分析。把握细节、逐层分析。通常以一个句号或分号为一个层次,以“和”“或”“即”“但是”等连接词作为内部联系的显著标志。逐层分析时不仅要注意不漏掉任何一个层次、注释信息和材料细节,还必须抓住关键词语,从语文角度化繁为简,提炼材料中心意思。利用上述方法对大段材料进行逐字逐句逐段分析后,把握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得出科学结论提供了可能。

一定要猜想和估计。通过分析材料,猜测命题者想要考查我们什么,要把我们引向什么方向,这和我们学习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在材料或问题中往往对答题范围有明确的限定。例如“结合材料一”“认识论”“主要原因”“主要对策”等关键限定语,这就要求我们从材料出发,从教材基本内容出发,紧扣材料独立思考、分析设问。

(二)思路是核心。

思路明确是顺利解决问题的核心。首先根据材料选择原理,学生要努力回忆与材料相关的课本原理知识;然后根据材料的中心意思,确定原理与材料的对应关系;接下来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思维过程进行简单加工便可以得出正确的解题思路。

(三)编制答案至关重要。

答案的内容质量、书面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成绩的高低,因而组织答案在解题中显得至关重要。综合分析近几年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答案,我们不难看出对答案的要求是“精”“简”“全”“美”“稳”,即通常说的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准确完整、字迹整洁、格式规范,知识性、逻辑性与思想性统一。

运用已有知识对材料进行加工是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的,是一个综合运用语文、政治、逻辑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在平时练习中严格按照老师的基本要求来做。

综上,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观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就是对认识论中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的具体运用。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贯穿科学思维方法勤加练习,熟练掌握技巧,才能真正做好主观题。

参考文献: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10)

最近几年,中学社会政治中考逐渐由闭卷形式向开卷形式转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面向社会热点,关注时事,把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迎考中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复习。本人根据自己这几年的初中毕业班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社会政治中考迎考的方法和策略,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端正复习思想和态度

针对目前宁波地区初中社会思想品德中考实行开卷考试这一现状,家长和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轻视心态。他们认为初中社会思想品德中考很容易,可以翻书的,随便学学就可以了。在这里,我想作为初三的政治老师,首先应该给家长和学生进行洗脑,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端正他们对本门学科的学习态度。应该告诉他们开卷考试的要求,告诉他们开卷考试重视对基本观点的理解以及应用基本观点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同时,还重视考查学生活学活用,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闭卷考试相比,开卷考的难度要大得多。现在的政治课要学好,已经不是简单的记忆再现,而是要通过学习课本知识,逐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具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自如地应对中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

二、制定好中考复习计划,并有条不紊地实践复习计划

本人认为,在复习中实施三步走战略效果较好。

1.第一步,全面复习,系统掌握,打好基础。

初中社会政治课中考复习,要牢牢抓住基础训练,即知识点复习,也就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事实。通过知识点的全面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知识点,这是搞好迎考复习的前提。

由于中学社会思想政治课内容繁多,要全面、系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必须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作全面、详细的梳理,辅导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列出复习提纲,形成知识系统,而后进行巩固训练。

2.第二步,专题复习,抓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

所谓专题复习,就是把最近一年来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按照专题形式逐个列举出来,然后依据每个时政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意思设计成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找准一年内的社会热点,把每个热点材料所涉及的各种题型都考虑周全,逐个列举出来,进行透彻的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住问题的答案。

3.第三步,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解题准确率。

综合训练就是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相关热点专题训练的前提下,运用已掌握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进行全方位的训练。通过这项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进一步熟悉时事政治材料与基本理论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此,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前边训练的专题进行重新组合,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新颖多样,尽量达到中考水平;二是要做到教师讲解与学生自练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查漏补缺,弥补空缺的知识,纠正错误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

三、研究分析中考题型,整理和归纳解题策略

目前,宁波地区社会和思想品德中考只有两种类型题型,一种为客观题,一种为主观题。针对这两种题型,本人归纳出以下解题方法:

1.客观题的解题策略

客观题一般而言比较简单,但是想要得到满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做客观题的时候要注意方法和策略。客观题一般有四个选项,这四个选项要么是一句话,要么是组合式选项。在做客观题的时候,我一直向学生强调,要注意观察,多使用排除法。先看选项中的句子本身观点有没有错误,假如有,那么先将此选项排除掉,然后对剩下来的选项作进一步筛选,哪些选项不符合题意,就把这些选项排除掉,最后剩下来的选项一般就是此选择题的答案了。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解答客观题的方法,现举例说明。(宁波市2007年社会思想品德中考题目)2007年5月2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宁波市象山县公安局民警、共产党员何利彩的事迹。她爱岗敬业,十几年帮助下岗女工、照顾重刑犯之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出新业绩,两次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荣誉获得的关键是靠媒体的宣传

②做好本职工作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③共产党员一心为民才能得到人民信任

④要弘扬敬业乐群的奉献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观察此题,我们采用排除法,只要排除一个选项就可以了。第一步,先看选项观点本身有没有错误的,经过比较分析,我们很清楚就看到选项①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省去第二步――对选项是否符合题意进行判断,得出答案为D。

2.主观题的解题策略

主观题的解题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细读材料,审清问题。

见到试题以后,很多学生都忙着动笔,这是一种不好的答题习惯。良好的答题习惯应该是这样的:首先,认真阅读试题的内容,认真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重点,做到读懂材料大意,并能概括出材料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其次,认真审清材料所给出的问题,准确把握“提问”的意思,弄清问题的限制条件,指向范围,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语去理解,明确题意。再次,要找出问题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读明材料,审清问题,这是做好材料分析题的前提。

第二步,推敲问题,寻求与教材的结合点。

通过前面对所提问题材料的分析,积极发散思维,在明确解题思路后,找出“材料”和“提问”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即“材料”或“提问”体现了教材上哪个或哪几个知识点。紧扣教材知识点,用教材的知识解答各类问题,这是解答材料分析题的关键。切记,寻找的知识点要多点,答案要完整一点。切忌,只泛泛而谈,结果既花时间又失分数。

第三步,细致阐述原理,针对性进行分析。

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全面性和逻辑性,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回答。在阐述原理时,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观点要鲜明。在涉及多个知识点时,要考虑其主次先后,做到条理清楚,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最后,答题时还要做到语言规范,字迹工整,卷面干净。细致阐述原理,多角度地并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是做好材料分析题的保证。

以上是我对初中社会和政治课中考迎考策略的几点看法。我坚信只要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搞好中考前各个环节的训练,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1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概念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做出反应。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初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在历史教学的实际中,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

一、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三、记忆和练习的方法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