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草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05-09 01:34:14

小草教案

小草教案篇(1)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

练一练:10÷5

16÷5

18÷5

20÷5

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

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

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

小草教案篇(2)

1. 以学员为主体

在案例分析教学中,学员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课堂组织及案例讨论的引导。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向学员布置题目,要求学员阅读案例,使学员在教学案例分析研究和教师指导中学到知识、锤炼技能。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点名提问来发现问题,并在最后对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点进行总结提炼。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充分发展学员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 生动形象

案例分析可以把抽象的概念、生涩的法律条文具体化,使学员更清楚、更深刻地把握、理解这些概念、法律条文。如《烟草专卖管理》中的“烟草专卖许可证”的介绍,可以先给学员一个实例:“张某想要经营卷烟业务,他该怎么办?”由此引入烟草专卖许可证办理流程。首先由学员自己对照《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提出办理的流程和张某需要提交的材料。然后针对烟草专卖许可证办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提问,将学员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员的求知欲,使学员在理解知识、掌握理论、增强能力的同时,掌握了相应的技能。

3. 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案例准备中,教师选择的案例往往是从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典型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能使学员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学习知识,提高他们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技能素质提升

案例分析教学法相比传统教学更注重学员能力的培养与技能素质的提升。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能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能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设定的教学情境中,学员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促进师生的相互交流,使他们通过反复的练习,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

5. 重在讨论过程,寓原理于讨论之中

在案例分析教学的课堂上,要注重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每个教学案例所涉及的问题都必须由培训学员们自己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只要是说得有道理,能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表达明白,就是有能力的表现。这种教学法的成功取决于学员参与的程度。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撰写

撰写一个适合教学的案例,首先要配合课程与教学目标来决定问题的设计,然后收集相关资料撰写案例,并将写好的案例应用于教学中,经过不断的适用和修改,最后使案例更加完整。总体来讲,案例分析教学的主要内容涉及案例选择、案例讨论两个方面。

1. 案例选择

(1)在内容上,应突出针对性、新颖性,既要与《烟草专卖管理》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又要带有前瞻性。如讲烟草专卖许可证一章时,编写案例应突出行政许可实施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2)在资料选择方面,应从实际工作层面出发,把在实际工作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提炼,突出实践性。

(3)在案例资料的表现形式上,要做到简洁醒目,尽可能地调动学员运用所掌握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深入、细致地分析案例资料。

2. 案例讨论

(1)教学时间把握。教学时间包括事先案例素材准备的时间、案例讨论的时间以及各个环节上的时间分配,是否安排限时发言及人均发言时间等都应充分考虑,使问题讨论能够深入、充分地进行,并尽可能使每名学员都能参与。

(2)教学程序设计。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教学程序一般可分为提供素材、提出问题、进行分组、展开分析讨论、知识点归纳概括、问题焦点及分歧讨论、总结点评等环节。

(3)课堂教学组织。案例分析教学法的课堂组织形式可划分为个人发言、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各组之间辩论等。

三、案例分析教学的实施

案例分析教学法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可以非常灵活地针对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培训对象来选择具体实施方法。下面是我的一次教学实践活动,以此来介绍案例分析教学法在《烟草专卖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讲授《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为此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关于涉烟违法行为的案例素材,在此案例中涉及到涉烟违法行为的定性、调查程序、适用法律等知识点。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我采用了分组讨论,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 准备

在正式分组之前,首先把案例材料发放给学员,让学员对案例材料进行阅读,并查阅相关的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形成初步意见。

2. 分组讨论

分组时将学员划分成5人小组,小组的成员要多样化,在划分时可以考虑年龄、所在省份等情况来进行分配。这样,能使学员在讨论时可以增加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加深对案例的理解。

分组讨论后,由各个小组分别派出本组代表进行发言。每组发言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发言之后要接受其他小组的讯问并且作出解释。分组讨论的过程为学员发挥的过程,此时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在小组发言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及处理方法,组织各个小组对这些问题和处理方法进行重点讨论。

3. 总结阶段

小草教案篇(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呆板的,生活是多变的,要想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唯有用心领悟,把别人的知识,转化成自己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向奶牛学习:“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

而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却尽是“从草到草”教育。所谓的学习,强调的多是机械的记忆;所谓能力,也是考察记忆的能力。如果你说:“孔明不是诸葛亮”有人可能会笑你的孤陋与寡闻。但在当下中国教育中,这却是千真万确的实事。

上海作家叶开的女儿乔乔上小学三年级,一次遇到一道题目,问“谁是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刚看完《三国演义》彩图本的乔乔,欣喜而自信地写下:“孔明和庞统”。她的答案得到古典文学博士妈妈的认可。可到了学校,语文老师却说错了,标准答案是“诸葛亮”。而且老师解释,“在小学阶段,答案只能写诸葛亮,写孔明也算错。”(《中国青年报》2010年12月15日)

这种情形并非个例。“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诗吟一首,这首诗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结果被老师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还有一道极具开放性的试题:“《匆匆》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散文,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孩子写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河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但后面又是一个好大的“×”。因为标准答案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扬子晚报》2011年1月27日)

诸如此类现象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比比皆是。这使得我们的教育狭隘成了“从草到草”的机械识记,“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也还要是草”,而且挤出来的“草”不能有丝毫性状的改变,否则就会被重重地打“×”。

“从草到草”的教育之所以盛行,是因为我们当下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应试”,应试当然就要答对考官的试题。如何才算答对?自然是和“标准答案”完全一致。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就演变成了让学生识记“标准答案”的教育。这种“从草到草”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无非是一个知识爆满的电脑硬盘,是只会应试的机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如同故事中南寺的小和尚,只会机械答对,而不会灵活运用,遇到变故,只能哑言以对。

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但就像世界上决然没有两片形状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现实中也决然不会重现与“产生知识”完全一模一样的“历史”。你所遇到的,只能是和“历史”“相近”或“相似”而非“完全相同”,如果你不能把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把草变成牛奶”,那你所学的一切知识便与垃圾无异。

作为教育,评价是必需的,没有评价便无法得知教育的成效。要评价自然就有一个评价的载体。古今中外的教育史告诉我们,考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评价载体。这也就是说,作为评价的手段,考试本身没有什么错误,问题在于你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考试。你制定如何的考试标准。

大家都知道,美国在20年的时间内,培养出了不下5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200位以上的知识型亿万富翁,这不但得益于美国把创新作为教育的灵魂,也得益于美国的考试制度中对答案评判的开放性。一本来自美国的《美国语文》中,课文《在立宪大会上的演讲》后有这样的一道习题:“基于富兰克林的论证,你会同意通过《美国宪法》吗?为什么?” 课文作者是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本杰明・富兰克林,而且,《美国宪法》实施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如果换作我们,标准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但在美国,却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一边倒”的“标准答案”,学生的论述只要“言之有理”,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会得到最好的成绩。这种做法就是要撬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不盲从于权威、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勇敢地承认和美国教育的差距并向他们学习。

上海纽约大学的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一语切中教育之核:“我们的目的不是要给你们我们的智慧,不是要给你们我们的知识,也不是要告诉你们某个正确答案。”雷蒙不由自主地挥着手臂喊道,“创造者、发明者和领导者不可能靠背诵和记忆别人的答案来创造、发明和领导。他们必须掌握为旧问题给出新的、更好的答案的能力,必须掌握能及时发现旧答案已经不合时宜的能力,因为世界是在不停变化的。”

小草教案篇(4)

吕玉刚在介绍《若干意见》落实初步情况时表示,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2018年安排150亿元,2019年在此基础上提高到168.5亿元,支持各地扩大普惠性资源,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保教质量。发改委、教育部启动实施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扩容建设工程,2019年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支持11个省(区、市)试点,引导激励地方加大投入,重点加强幼儿园园舍建设,有效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此外,还加快了立法进程。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制订《学前教育法》列为重点推进项目。教育部专门组建立法起草小组,组织专家研究论证、进行国际比较,开展立法专题调研,加快推进立法工作。

在《若干意见》出台之后,各地也抓紧研究制订实施意见和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方案。

目前,北京市、河北省已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北、吉林、福建、山东、河南、陕西、重庆、贵州、西藏、宁夏、新疆和兵团等12个省份已出台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方案。吉林、黑龙江、天津、甘肃等6个省(区、市)实施意见、治理工作方案已经省深改委、省政府审议通过,即将印发。山西、四川、江苏、辽宁等11个省(区、市)实施意见、治理工作方案已报请省政府审议。其他省份也在抓紧研究制订过程中,许多省(区、市)先行部署了摸排治理工作。

吕玉刚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动各省(区、市)抓紧出台实施意见和治理工作方案,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举措。同时,推动各地积极稳妥做好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工作,全面摸清底数,建立信息报送系统和工作台账,推进分类进行整改,坚决扭住不放,抓紧落实。教育部还将开展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攻坚行动,推动各地完善布局规划,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多渠道扩大普惠性资源。

小草教案篇(5)

1956年1月,教育部印发《二十年教育事业规划纲要》,标志着我国政府首次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至今已有50年;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一步走上了法治化轨道,至今已有20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自义务教育法实行之后,我国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义务教育却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义务教育法的修改也提上了议事日程。2006年2月25日,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提请当日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义务教育法施行20年来的首次修订,既关乎国家大计,又涉及民生,社会各界寄予厚望。舆论普遍认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2006年的首次常委会会议就审议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并趁热打铁在4月底安排第二次审议,表明义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已经无法回避,尤其是如何实现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更是引起了立法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义务教育阶段不应择校择班”

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把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问题作为重点之一。

能否上重点校、重点班,是目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城镇孩子家长,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新华社记者曾以南京为例,为家长们算了一笔“教育投资”账。按照近两年的“行情”,计算出的择校费用让不少家长大吃一惊:上一所一流幼儿园,大致收费1至2万元左右,省级实验小学2至3万元;“小升初”考试如果未达录取分数线,一般相差3至5分内可以交捐资助学费进校,金额高的10万元以上,低的也要两三万元;中考更是“分分抵万金”,低于录取分数线一分,省级一流重点中学就要4万元左右……粗略一算,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间,家长为孩子支出的择校费大约在10至20万元之间,而这还仅是每次升学关口需要一次纳的费用,如果再加上孩子正常的学杂费等,孩子上学的花销更加惊人。

为使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保护儿童、少年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规定:“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不得以任何名义将义务教育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在分组审议这一草案时,许多常委会组成人员对目前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提出尖锐批评,并建议通过立法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择班问题。

“现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划分哪些学校是重点学校,哪些学校是非重点学校,但是实际上存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校和非重点校之分。”王涛委员以北京为例:师大附小、人大附小和附中、清华附小和附中,虽然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划定它们是重点,但它们实际上是重点。教育部门规定就近上学,但实际上现在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家长都望子成龙,都希望孩子上好学校,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往重点送。重点学校开学的时候小车都排队,把路都堵了,而且赞助费高得吓死人,有的赞助费高达几万。这种情况在将来义务教育法修订后执法时怎么样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如果不能认真研究解决,这个法律很难真正落到实处。

黄康生委员对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划分问题也非常关注。他说,现在一些地方在义务教育学校中办重点学校,一些非重点学校内部也区分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把骨干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集中到那儿教学。办重点的目的是什么呢?重点学校有赞助费、择校费,重点班也有择班费。

黄康生曾到一个学校调研,发现一个怪现象,本片区的学生不直接就地就近入学,而是把户口转到外边去,再通过择校或择班的方式回这个学校来读书。目前,该校择校生占到60%多。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就近就地入学的学生不能上重点班,反而从外边择校转过来的学生,交一笔钱就可以读到重点班,否则学生进不了重点班,教师还会对学生另眼看待。” 黄康生说,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将草案有关规定改为“不得以任何名义编排设置重点学校、重点班”。另外,草案在法律责任部分只讲了将义务教育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处罚,规定要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要处分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但没有讲重点班。要在法律责任中增加相关的责任规定,不然的话就会出现择校收费、择班收费的问题,这等于是客观上从小就给学生灌输了一切向钱看的观念。至于择校的问题,建议法律予以明确,一定要就地就近按片组入学,义务教育阶段一律不得以任何名义择校择班读书。

城乡教育资源必须合理配置

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之一。如何才能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保证每位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平等的受教育权?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对此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同时,草案还规定了一些具体措施,以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在经费投入方面,草案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编制本部门预算,除向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城市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国务院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国家组织、支持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越来越大。在农村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仅占39.1%,远远低于城市65.4%的水平。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由此可见,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这一草案时,许多常委会组成人员对草案上述规定给予肯定,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教育的公平、公正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础。”邢世忠委员说,当前义务教育在资源配置上不够合理,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的差距较大,并有继续拉大的趋势。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修订草案规定在经费投入方面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的力度;在师资力量配置方面,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引导和鼓励城镇优秀校长和老师到农村执教、轮教。这些措施很有针对性。

小草教案篇(6)

1.农村学校教育科研主体的草根化

开展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必然需要投身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然而,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理论研究和学校教育实践主体的二元背离在现实中却是屡见不鲜。从事教学实践的一线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一谈到教育科研就感到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认为这是专家、教授的“专利”,从而游离于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的队伍之外;而从事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的专家、学者,他们又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不能够完全理解现实课堂教学的原始状态,造成的后果必然是研究的肤浅化、形式化,从而出现一些教育科研理念高高在上,而实际操作中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新课程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研究型的教师。因此,农村学校教育科研主体的草根化、大众化应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一线农村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成为合格的“教书匠”,同时还要加入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的队伍中去,成为教育科研和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参与者”,要培养农村学校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活动自己的“土专家”,真正实现学校“常态化”教育实践和“草根化”教育科研的结合。

2.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目的的草根化

我们经常听到一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一些声音:“搞教育科研是专家、教授的事情”,“我们教师只要把课上好就行,写论文有什么用?”,“写论文就是东抄西抄,拼拼凑凑”,“反正评不上奖,还是不要写了……”等等。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疏于教育科研的理由大多是:平时课堂教学、管理学生任务重或不会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等。其实,参与农村学校教育科研,并不在于教师教育科研理论水平的高低,重要的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问题。有些农村中小学教师为了积累评优选先、评聘职称和定岗定薪的考核条件,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等东拼西凑、抄袭或的现象屡有发生,这种急功近利的写作目的无异于杀鸡取卵,于农村学校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有效开展是万万要不得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课堂给自己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俗话说“教而不研则浅”,农村中小学教师肩负启迪学生智慧,传授学生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任,每天从事着关系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也为了赢得同行的尊重,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让我们尽快走上农村学校教育科研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吧!

3.农村学校教育科研选题的草根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开展农村学校教师教育科研来说,好的课题是教育科研成功的基础,可见,课题的选择是参加教育科研的第一步(这里所说的课题是指教师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等的切入点或话题),农村中小学教师通常一拿起笔就两眼发直、头脑变大,不知如何下手,殊不知,鲜活的话题就在我们的身边――一节节生动的课堂,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偶发的、情境的、特别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教学研究的对象,同样也具有深刻价值的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的独特魅力并不在于验证某种教学理论或模式,其鲜活的生命力在于自身的、草根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在于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把握和判断以及独具匠心的解决策略和教学智慧,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从自己熟悉的课堂教学、课余活动出发,以解决各种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一定会找到好的课题。当然,也可以阅读有些教育杂志中的“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故事”、“教育随笔”、“点点新意”、“案例评析” 等话题,这类文章不仅可操作性强,同时也是与我们身边课堂教学实际比较贴近的教学实践活动,这些本身就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有指导作用。

4.农村学校教育科研方法的草根化

小草教案篇(7)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55-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教育方面提出了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此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经历了八次课程改革,共颁布了十三个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1952年我国教育参照苏联模式时,改用“教学大纲”这个称谓;到2001年,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又重新颁布以“课程标准”来称谓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建国至今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过渡时期的音乐课程标准

建国后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基础音乐教育指导性文件是《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草案)》,该《标准(草案)》于1950年的8月份颁布,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这一课程标准是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出台的,同时在也在指导思想等方面带有新社会的特点和要求。

在框架上,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基本沿袭了新中国成立前的《课程标准》的框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目标”。《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草案)》规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三个目标,分别为:“一、培养儿童正确的听音、发声、歌唱、简单演奏等初步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二、培养儿童爱好音乐、以音乐陶冶身心,丰富生活,并乐为人民服务的兴趣和愿望;三、培养儿童活泼、愉快、热情、勇敢及五爱国民公德和保家卫国、保卫世界和平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感情。”

第二部分为“教材大纲”。在该一部分,《标准(草案)》将我国当时的中小学音乐教学领域划分为四个,即:唱歌、乐谱知识、乐器、欣赏;并分年级规定了四个领域相应的知识和内容标准。

第三部分为“教学要点”。在该部分,《标准(草案)》分别对教材选编、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三方面进行了规定。如:强调这一时期的教材编配“以歌唱为主,基本练习,器乐,欣赏为辅”。教法上强调根据儿童音乐兴趣的培养;教材选编上应注意到根据儿童身心发展安排教学,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如:“随时教给儿童以发声器官卫生的常识”“变声期的儿童,切忌发高强的声音或长时间的歌唱”等;教学设备要点分别对音乐教室、乐器、教具作出了规定。

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基本承袭了建国前的《音乐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规定;由于当时所处的特殊的社会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除了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外,更多的是强调音乐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社会功能。但其在教法方面提出的诸如各年级教学内容的衔接、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组织教学、教学应注意培养儿童的兴趣等,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1956年——2000年的音乐教学大纲

(一)1956年——1979年的音乐教学大纲的发展

1.1956年11月颁布的《小学唱歌教学大纲(草案)》。《小学唱歌教学大纲(草案)》是教育部于1956年11月颁布的。大纲基本结构包括说明、教学大纲、歌曲目录、欣赏参考曲目。

第一部分“说明”:在“说明”部分对小学唱歌课的目的、内容、唱歌课的教学方法以及音乐课外活动与教学设备等方面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第二部分“教学大纲”:这部分对不同年级学生在唱歌课教学上的学习标准如歌唱技巧的掌握以及音乐知识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第三部分“小学歌曲目录”:按照不同年级、学期规定了必学曲目和供教师选用的曲目,同时指出“对教材的选择一定要严格遵守大纲的要求和系统”。

第四部分“小学欣赏参考曲目”:按年级和学期列出了供教师参考选用的欣赏曲目。

小草教案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336-02

1 课程教学的现状

《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本科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在该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针对产品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思维开发与创造性训练而设置的一门课程,本课程从形态设计的本质和规律出发,由浅入深研究形态与空间、构造与机能的关系及规律。

本课程源自设计教育鼻祖包豪斯,于80年代初期引入国内。在近20年里,已经形成完整、先进的体系。特别是近几年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的综合造型基础专门课程的教学研究团队,带动了全国部分高校的改革,该课程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我校作为应用型地方高校,在其特色发展中教学体系必须针对专业特点,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及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确定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强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体系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需求为依据,系统梳理全学程实践教学内容;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更加科学、合理、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方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增加设计性、综合性为主的实验实训项目的比例,强化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我院本专业教学经过多次教学改革已初步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但随着学校学分制的推行,每学期分阶段教学改成多门课程同时教学的“课程环”教学,原来的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学分制要求。同时后期专业课程、毕业设计环节也暴露了教学的系统性欠缺,不能有效地指导设计教学和设计实践活动,这就要求从专业基础课程着手进行疏导,造型设计基础课的教学尤其重要。基于以上原因,结合我校“实践性、创新性、国际性”三性人才的教育目标,提出教学改革。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年制改成学分制后,该课程课时缩短导致基础训练内容覆盖面不够,深度也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2)学院模型室的加工条件限制了该课程模型制作的方式、效率,与国外同级别院校尚有一定差距。

(3)由于受研究经费局限,相关交流、考察活动的开展严重不足。

(4)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

3 改革的理念及思路框架

教学理念:基于学分制下的多门专业课程平行授课的教学特点,本课程将突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教师授课方式,并根据数字化网络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社会属性,重新定义包豪斯对本课程归于实验性课程的新含义,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特点,进行开放式课程模式的尝试,在教学中采用“扁平式学习”模式取代传统“一对多,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专业的创造性特点,形成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师生互评的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并推行“扁平式学习”模式。关于扁平化学习,第一个发现其具有巨大价值的学者是伦敦大学附属医院的L・J・阿伯克伦比。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研究中,他发现团队的互动使得学生有机会质疑对方的假设,发表个人看法,借鉴别人的观点,最后对病人的病情达成共识。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倡将生物圈变成学习环境,建议采用分散式合作课堂,号召我们扁平化学习。那么,在本课程教学中“扁平式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将学生分组并指定不同任务的学习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小组的成员交换想法,互相询问问题,对每个人的分析提出意见,结合每个人的贡献,最后得出一个共识,并进行。老师的作用就是促进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参与学生中发表个人的看法,培养同理心因素。在扁平式教育中,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成了自我教育的积极参与者,是教室里的权威从自上而下的等级集权制变为互惠相连的民主制,能较大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 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以分阶段完成不同实验性专题练习的课题设计为主。大力组织吻合该阶段学生所能接受和适应的小专题,以阶段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将一系列课程目标结合到练习中去。同时,结合扁平式教学,组织拓展每个小阶段后小组的讨论与讲评。以这种方式建立保持学生时刻参与的热情和相互之间的探讨机制。将学生们各自闪光的特色融合在一个热烈交流的体系中,通过自身的比较、反思和相互的启发,以及教师的适当指导,从实践和交流中获得更大的课程收获。

5 教学过程

强调实践和训练设计思维,包括以下方面:

(1)在上述基础上对形态规律进行造型训练,并通过“案例”来训练学生运用“眼+手+脑+心”的综合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设计思维程序的应用(现象与表象,概念与本质,联想与创造)的方法;了解形态基础、造型规律和造型方法的研究;训练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形态的能力,在过程中掌握造型规律和造型方法。善于分析、组织、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循序渐进地完成不同目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要求的形态创造。

本课程教学内容核心部分为形态与结构、造型方法。教学实施方案主要分为体验环节教学、实验环节教学、检验环节教学三个阶段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具体实施如下:

第1次课,体验教学:指定一个形体简单的物体的产品,进行针对性的实验和探讨,具体实施如下:由教师自带相关教具。将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小组,进行实验性课题。通过四个步骤分别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的头脑风暴(如何榨汁、如何清洁并按摩毛孔)――做纸模――画组装图――美化外观造型四个环节,体验造型的过程。小组完成思维导图并按1:1比例纸模,完成对应的功能组装图,个人单独完成一个美化外观造型的草图方案。以上过程为课堂四学时,作业采用Sketchbook (方案草绘本)记录过程,并提交本子和作业拍照的高清晰照片的电子稿。

第2-6次课,实验教学。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分阶段完成三个实验小课题。三个小课题之间通过精心设计形成一个相对整体的体系。在这里我们选择其中一个小课题的训练过程来展示扁平式教学是如何实施的。实验一:构造与机能练习。提供给学生的本次作业题库:如何去核桃壳;如何去果皮;盲人如何安全地倒水并安全地喝水;如何更好地保护鸡蛋在运输过程中不破……此次试验所包含的内容:5-6人为一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题库(小组间的题目选择不能重复,做到一组一题)。按第一次体验课上四个步骤完成对应的装置构造与机能训练。在此过程中小组必须完成思维导图,制作1:1比例草模三个(滑接、绞接、钢接各一个),并完成对应的三个组装图的绘制,最后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三种连接方式各三个美化外观造型的草图方案,合计九个草图方案,要求学生带上尽可能多的参考实物样品到课堂。此部分任务限定在八学时内,其中课内四学时。最后作业采用Sketchbook(方案草绘本)记录过程,并提交本子和作业拍照的高清晰照片的电子稿。

第7-9次课,检验教学:理论讲授,总结归纳。

按周分配教学专题如下:

1-4周形体解析与构造能力。内容:日常生活用品(例如饮水杯)的构造与机能训练。规格:每种构造与机能的创造方案部少于三种造型,用草图表达。

5-9周综合表现能力;内容:自选产品,用不同的造型方法进行造型练习,完成方案设计并制作出草模。规格样式:设计方案十个以上,用草图表达,选择最佳方案,绘制三视图,并完成草模一件。

6 教学方法说明

课程设计上采用多个实验性的课题,用分组完成的扁平式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讨论的教学方法,载体主要采用简单的产品,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循环采用“五步走”(第一步:小组合伙完成思维导图;第二步:小组完成做1:1草模;第三步:小组完成组装图;第四步:教师拿出对应的产品与学生分析结构和功能及造型;第五步:个人独立完成美化外观造型草图方案),有效嫁接了先修课程(素描构成表现、设计思维)和后续课程(工程制图、效果图技法)。

7 课程考核

本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考核形式:成果性考试。

(2)成绩评定说明:1)评定依据:平时作业和考试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2)核算方式:平时作业(60%)与期末考试(40%)相结合;平时作业的平均值为本课程平时成绩,课程的最后一次作业将作为考试成绩。3)其它说明:百分制(或五级、二级制)评定。

(3)提交作业说明:每位学生要求准备一本Sketchbook(方案草绘本),要求每次上课都带到课堂,用来记录本课程每次作业的思考过程及作业提案,提交草绘本同时提交每次作业的高清晰照片电子档一份。学生自备草模的材料和工具,草模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参考空间构成课程。

8 结语

造型设计基础课程作为重要的基础选修课程,是构成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衔接性课程。通过“扁平式学习”教学模式结合课程中具体的课题训练及实际制作,用思维导图到三维草模、实物对照再到二维组装图及草图的方式,反复训练使学生掌握形态创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从而使学生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学会运用感性的思维和理性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创造性设计活动。

参考文献:

小草教案篇(9)

近年来,随着一些学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许多薄弱学校生源开始日益减少,办学条件和师资状况也随之进一步恶化,已经“根本谈不上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上普遍出现了“择校热”现象,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这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分配不合理的状况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从而使教育连同住房、医疗并列为目前人民群众关注度最高的三个热点、难点问题。为了保证义务教育法的实施,结合义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修订我省义务教育条例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义务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条例草案修订是很必要、及时的。”聂文权、杨绍明两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在修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从本省实际出发,根据我省现阶段义务教育的具体情况来修改,同时,他们建议将审议过程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让人民群众了解情况,积极参与。2008年7月30日,吉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对《吉林省义务教育条例(修订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并安排一定数量的公民参加了旁听。初审对条例修订草案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会后,主任会议决定将条例草案初步修改稿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2008年8月26日,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相继发表在《吉林日报》、《新文化报》、吉林电视台等省内主要新闻媒体上。仅过9天时间,就先后有340多人次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来信、面谈等形式,向省人大常委会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1000余条。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宪强深有感触地说:“广大人民群众对条例的修订工作给予如此高度的关注,更加促使我们应谨慎对待这部条例。”

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加深入、细致、扎实,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又同省教育厅先后在长春市和松原市召开了由中小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参加的座谈会,并到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听取了大量的意见和建议。9月9日,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专门召开会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广泛征集的各方面意见,对条例修订草案的重点问题进行了统一审议,省教育厅的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根据常委会的意见,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向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办事机构,各市、州人大常委会和180位省人大代表发函,征求对《吉林省义务教育条例(修订草案)》的意见和建议,并很快得到了积极响应,反馈回修改意见和建议百余条。

立法过程公开

除了省内主要新闻媒体对条例修订审议情况进行连续跟踪报道外,邀请公民参加旁听并列席常委会审议,一直贯穿于条例修订过程的始终。“这样一件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的法规,必须做到向社会公开、透明。”吴文昌委员说:“让人民群众都能参与到立法过程中来,使《吉林省义务教育条例》这部地方性法规的实施取得应有的效果。”

从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对条例修订草案初审开始,在随后的二审、三审中,省人大常委会每次都安排数量不等的公民列席旁听,并在修订草案三审时专门举行旁听公民座谈会。会上,常委会秘书长、副秘书长与旁听公民面对面进行座谈,认真听取旁听公民对常委会审议条例修订草案过程的意见和建议。针对修订草案二审修改稿中关于“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的内容,有的旁听公民认为不宜单独进行规定;有的公民提出,草案二审修改稿中有些条款操作性不强,有的概念不好把握,应当删除。曾经担任狱警工作的傅景华老人提出,社会应该重视服刑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他建议条例应当对此有所规定……17位旁听公民踊跃发言,场面热烈,继而出现了本文开头那一感人情景。

把好审议关

一件地方性法规的审议和通过,前后历经三次审议,长达5个多月,这种情况在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实践中并不多见,其原因就在于常委会领导班子想更多地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科学、准确、严谨地修订好这部法规,使新修订的条例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修订草案进行二审时,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根据群众反馈的意见提出,草案规定中有些概念不清,不好理解,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好遵循和操作等,引起常委会组成人员的高度重视,他们深刻认识到,对待这部条例的修订工作必须“慎之又慎”。

从征集到的1000余条意见和建议看,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学区划分的规定。各方面对“按校际中间线划分学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建议作相应修改;关于划分重点校和非重点校、教育收费问题的规定,有关方面提出,在修订草案中应该对重点校和非重点校划分、教育收费行为以及学校按分数对学生进行分类和评价等问题进行规范;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有关方面提出,应当重点解决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农村教师队伍、农村中小学撤并等问题,建议在修订草案中予以明确规定;此外,有关方面对关于学校及其教师在课余时间为孩子授课的规定、教师工资保障的规定、关于学校安全问题的规定、关于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在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监管职责等内容,也都表达了不同程度的关切,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对此,省人大法制委员会采纳了其中的部分意见和建议,并对一些条款作了修改、合并和顺序调整。由于条例修订草案尚存诸多争议之处,仍需继续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此,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本次常委会不提请表决,留待下次常委会进行审议。

11月24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对条例修订草案二审修改稿进行了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在肯定草案二审修改稿的基础上,又相继提出条例应当在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资产收益、设置孤儿学校、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使用等方面作出相应规定。审议中,对广受社会关注的草案二审修改稿中,关于“学校、教师不得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的规定,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限定过死,不便操作。因为在特殊情况下,如遇有突发事件或者自然灾害时,应当允许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上课或者集体补课。省人大法制委员会经过研究后建议在草案表决稿中对该条款不作实质性修改,可按国家教育部门的规定修改为:“学校、教师不得占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

为了使条例中的条款表述更加准确无误,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做到逐条把关,字斟句酌。如对修订草案二审稿第三十九条第四款“……并逐步增长”的规定,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均有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的规定,常委会组成人员经过仔细推敲后,分别建议“予以删除,以免引起歧义”、“依法和行政处分有矛盾,应当取消‘行政’二字,这样表述更准确”。

此外,对有些条款的内容不宜单独进行规定的,条款操作性不强的,条款概念不好界定的,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也提出了删除或者将部分条款并入其他章节的建议。经过三审的进一步修改,最后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修订草案表决稿。11月28日,新修订的《吉林省义务教育条例》获得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一致通过,一位多年从事立法工作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此予以高度评价:“条例三审获得通过,不仅体现了我们审议过程的严、谨、细、实的工作作风,同时也充分彰显了省人大常委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立法宗旨和立法理念。”

体现社会公正

对于今天绝大多数人来说,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依然是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出发,通过立法和不断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促进教育公平、公正,成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修订草案过程中的普遍共识。

尽管在过去的5年吉林省为九年义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其中单是免除232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杂费一项就投入了3.2亿元,城市54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政府有关部门还提出,今后全省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做到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学校之间的差别明显缩小,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现象将明显减少。但从条例修订草案公示后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响看,目前我省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学区划分、重点校和非重点校划分、教育收费等热点问题,以及由于重点校和非重点校划分所引发的“择校热”被社会各界斥为“有失公平、公正和公理”。“要消除目前这种‘择校热’状况,政府部门应在对学校进行投入时,更侧重于对那些薄弱学校的投入,逐步缩小校间差距。”长期从事人大教科文卫立法工作的傅秀清委员建议,在师资力量配备方面,优秀教师、“名师”应该实行轮岗制,在校间流动,以加强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薄弱学校和农村师资队伍的培训。

小草教案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27-02

“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是阐述认识草地资源和制定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总体方案的原理与方法的学科[1-2],是草业科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教学、科研及生产应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我校自1964年成立草原专业以来,就开始开设本课程(前称“草原调查规划”),至今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努力,该课程成为草业科学专业中极具特色的专业课程[4]。该课程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强的一门课程,在生产中得到广泛需求与应用。但由于课堂理论课抽象性极强,在以往的理论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将实习课的内容与理论课的内容相联系,对理论课内容不能很好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的现象。因此,鉴于该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实践性强,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较困难的现实,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课堂理论课授课形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课堂理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开课背景。由于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强的一门课程,在理论方面的阐述是草业经营的重要指导,如草业生产经营系统、草地发生发展与类型分类、草业生产发展规划原理与指导方针等。因此,采用理论(52学时,3学分)与实践教学(4周,4学分)独立设课的形式;“实习―课堂授课”的“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模式。但学生学完理论课将步入社会,面对生产,可见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课程实习)―理论(课堂理论课)―实践(实际生产)”的专业课教学模式,而课堂理论教学是沟通课程实习和实际生产两个实践环节的中坚力量,将课堂理论教学实践化,为学生更好地融入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学情特点。开设“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理论课是在大四第一学期,上完实习课后,学生已具备了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尤其是部分学生家庭以草地资源为经营对象。经过了大学3年的生活与学习,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对就业的帮助,在认知风格上部分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纯粹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论课堂授课形式并不能满足大四学生的认知需求,因此,对该门课程课堂理论教学实践化,充分体现本课程理论与实践双强的特色,从而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

二、课堂理论教学改革的目标

1.知识目标。本课程的目标在于将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巩固实习环节,了解草地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草地分类、草地资源属性的基本理论,学会草地资源调查和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有关的技能训练。

2.能力目标。通过对理论与技术方法的理解及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旨在面向草地生产、面向经济发展培养掌握草地资源基本知识,掌握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方法与技术的专业实用人才。

3.素质目标。通过学生分组合作,互帮互学,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的精神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三、课程理论教学改革的方法

1.科学设置授课方案。按各教学单元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梳理教学内容,科学设置授课方案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应突破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课为主的授课模式,采用教师讲授、启发互动、自主学习、课后辅导、任务驱动、分组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授课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其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设计“教师带着学、学生自己学、知识拓展和实战演练”4个授课环节,并分配其教学时数,形成一套完整的授课方案。首先,教师带着学。通过教师讲解教学单元重点内容,穿插小案例与同学讨论,布置复习思考题与任务,提供书籍、期刊库等方法给学生教授新知识。其次,学生自己学。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再次,知识的拓展。教师讲解本教学单元知识点所涉及的技术与方法上成功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观摩与参考,以达到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对知识的消化程度。最后,实战演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5]。因此,教师结合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多方案的假设或模拟生产设计的训练。具体根据生产实际设计草地调查、评价、规划等方面的需求案例,让学生分组解决这些生产实际问题,再次消化知识,以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在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进行优势互补。

3.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师生互动平台。为适应目前对信息量大、获取速度快的需求,同时符合学生心理,运用网络课程平台以及给开课班级立该门课程QQ群。在优化传统的教师面对面给学生直接授课与交流的基础上,有选择地使用网络特点,促进师生间及学生间网络上的互动,从而让学生及时了解授课动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4.充分发挥课程实习作为理论教学前奏的效果。由于本课程在课堂理论授课前学生在野外实习基地开展了4周的课程实习,为理论授课形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以充分利用实习课,让学生采集草地植物、草地类型、草地利用等相关图片和实例资料,为理论课中学生自主学习与授课环节做准备。这样不但进一步增强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联系性,也提高了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5.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从“听、说、读、写”4个教学环节,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在考核内容上分知识点考核、实操考核、考勤考核3部分;在考核时段上,分课堂训练考核、课后作业考核、期末考试考核3个阶段;在考核方式上,弱化笔试成绩(占60%),强化平时成绩(占40%)。做到真正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理解程度。

四、课堂理论教学改革效益分析

1.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对每个教学单元设置的学习新知、案例分析、知识拓展和实战演练等教学环节,将实践与理论课结合起来,使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实践化,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及应用能力,为学生步入生产实际搭建了实践平台,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2.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理论教学实践化,改变了传统理论授课以教师讲为主的模式,尤其是实战演练,开启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是师生全方位交往的生命碰撞过程,既有师生间的互动,更有学生间的互动[6]。尤其是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这项工作涉及内容广,需要多方人员合作完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协作共同完成草地资源调查、规划任务的设计,增强了学生之间的行为互动、思维互动,以及知识和情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4.促进了学研产的融合。将理论教学实践化,教师及时将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及生产中的案例补充到教材和讲课内容中,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与解决案例中的生产问题,不但使学生了解了生产,而且教师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形成教学支持科研、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学术氛围。

五、讨论与结论

课堂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心理环境,课堂教学就是发生在这种环境之中以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为核心的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7];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课堂教学仍会是学校中的主要教学形式[8]。而理论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9],它重在向学生“输入知识”[10],理论教学一直在大学教学中备受关注,并拥有很高的地位。很多学者对理论课的授课形式[11-13]、理论课评价方法[14]、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15-16]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秉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出真知这个简单而实用的理念,如何将实践行为运用到课堂理论课,彰显理论课在实践中的作用,这是上好一门理论课的新思路。通过教师带着学、学生自己学、知识拓展和实战演练系列课堂授课模式,辅以多媒体、网络等高新教学手段,将草地调查规划学理论课实践化,充分发挥教学实习作为理论教学前奏的效果,并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草地资源调查和规划方面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促进了学研产的融合,同时对完善“实践(课程实习)―理论(课堂理论课)―实践(实际生产)”专业课程培养链条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许鹏.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许鹏.草地调查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吴咏梅,靳瑰丽,朱进忠,等.适应新形式,改革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教学实习内容[J].草业科学,2006,23(7):102-104.

[4]安沙舟.新形势下的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设想[J].草业科学,2003,20(6):82-841.

[5]Bruner J.S.,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Contemporary Critics of Education [M].Interstate Printers & Publishers,1970,(38).

[6]苏永照.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07,(35):132-133.

[7]崔丽.组织学理论授课方法浅谈[J].解剖学杂志,1999,22(5):472

[8]井晶.教学改革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设计[J].科技信息,2006,(6):109.

[9]沈显生.生态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之我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55-57.

[10]姚恩全,李作奎.高等学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嵌入模式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J].教育科学,2009,25(6):47-50.

[11]梁洋.探索高效课堂理论及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J].高教论坛,2012,(11):74-75.

[12]强胜,高同军,宋小玲,等.利用网络教学替代课堂理论教学――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7,(1):44-46.

[13]马富春.纯理论授课中新教法应用[J].职教论坛,1997,(8):40.

[14]朱扣云,范忠泽,王宁华,等.临床教学医院“教师理论教学质量评估”学生问卷调查[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2):17-19.

[15]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81-84.

小草教案篇(11)

情境再现:

生1:老师,我觉得格罗培斯的方案并不是最好的。

师:(有点意外)为什么?

生1:因为格罗培斯让游人随便乱踩,那一定有无数条路,方向各不相同,这样不是很难看吗?再说,游人也不该践踏草坪呀!

师:你说得好像有点道理,有不同意见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2:我不同意。因为游人踩出的虽然是无数条路,但总有深浅,草被踩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我想,格罗培斯一定是沿着被踩得最深的痕迹设计人行道的。

生3:我也不同意××(生1)的观点,因为我在公园里看到的人行道都是弯弯曲曲、有宽有窄的,那样的道路不但不难看,反而优雅自然,让人走在上面心情舒畅呢!

生4:是啊,迪斯尼乐园那么大,如果都是笔直的路,那多单调啊!

:(面对生1)你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吗?

生1:(微笑着)我现在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了。但是,让游人践踏草坪也不太好呀,不是常说要爱护草坪吗?

师:××真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他不忍心看到小草被踩踏。同学们,你们说格罗培斯的这一设计是不是造成了大草坪的损失呢?

生5:虽然草坪被踩坏了是损失,但是格罗培斯根据人们踩出的痕迹设计了人行道。等人行道铺好后,其他地方的草坪就不会被踩坏了。

师:这么说来,草坪被踩只是一时的损失,换来的却是顺其自然、给人自由的路径,这不是“小损失,大收获”吗?你们看呢!

生:(齐)对!

……

经过这番讨论,提出质疑的学生有了新的收获,他既理解了格罗培斯这种把选择权利交给大家,设计出来的路径才是最佳路径,又明白了“失小得大”的道理。同时,对该生这一质疑的讨论,又让更多学生认识到: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涵着巨大的价值。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