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蜗牛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08-16 08:22:52

小蜗牛教案

小蜗牛教案篇(1)

教学活动中老师让孩子们来比较两组蜗牛的多少。突然,黄乐山说:“老师,我妈妈说蜗牛没有眼睛!”胡却凡赞同道:“对,蜗牛没有眼睛,那是蜗牛的小犄角!”何意立刻反驳:“蜗牛有眼睛!要不蜗牛怎么走路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了起来,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无法继续。于是,我请孩子们回家让爸爸妈妈帮忙想’办法,并在“家长园地”里把今天的争论告知家长。

后来在区域活动时,在图书区看书的李欣然突然大叫:“老师,书上有蜗牛,蜗牛有眼睛!”我接过书一看,《蜗牛送信》的故事里蜗牛的确有眼睛,而且是长在脑袋上的,还形象地画了眉毛。我对欣然说:“你让黄乐山看一看!”黄乐山看了说:“不是眼睛,那是眉毛!我妈妈说蜗牛没有眼睛。”

第二天早上来园时,家长和孩子们纷纷告诉我自己回家找的答案。李欣然肯定地说:“我妈妈说蜗牛有眼睛,书上也看到蜗牛是有眼睛的!”王俣睿激动地说:“我和妈妈在电脑上看到了蜗牛有眼睛,就跟头发一样,掉了还能长!”我问:“蜗牛的眼睛长哪儿呀?”于是。又引发了一场小小争论。“眉毛下面!”李欣然用手指着自己的眼睛说:“图画书上的蜗牛眼睛就长在这儿!”立刻有人反对:“不对,蜗牛的眼睛长在犄角上!”王俣睿赞同道:“对的,电脑上看到蜗牛的眼睛长在触角上。”

我早就知道答案,但让幼儿继续争论下去蕴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第一,作为教师要“心中装着大目标,随时调整小目标。”要接纳幼儿随时产生的兴趣,权衡教育价值,灵活调整预成的活动安排。同时,支持幼儿主动探索,通过“那我们要怎么样才知道蜗牛到底有没有眼睛呢”“蜗牛的眼睛长哪儿呀”来引导幼儿自己寻找答案。第二,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对“蜗牛有没有眼睛”这个问题,幼儿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碰撞。这种同伴之间的争论给孩子创造了相互交流,相互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发挥了同伴间的良好互动,丰富了幼儿的学习经验。第三,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理念与言行直接影响着幼儿。此次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家长园地”进行家园合作,形成合力,幼儿获得了最优发展。第四,给幼儿看的图书,画面要科学严谨,在做拟人化或艺术加工的同时,应严格遵循科学,以免对幼儿产生误导。

小蜗牛教案篇(2)

我发现蜗牛爬行特别慢,而且胆子很小。因为有一天早晨,天刚下过雨。我来到学校的花园旁,看到几只蜗牛在那儿悠闲的“散步”,还有几只蜗牛在津津有味的吃着青菜。我看见它们很可爱,就用手指摸了一下蜗牛,结果,我看见它吓的分泌出了粘液,还赶忙回到了“家”中——温暖的壳里。我看着蜗牛,想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蜗牛会分泌出粘液来呢?又为什么会吃青菜呢?

到了三年级,在一次科学课上,我才知道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因为蜗牛为了不让自己受伤,它就会分泌出粘液来保护自已。至于它为什么会吃青菜呢?呵呵,这个问题现在我还是没有答案,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又有一天早晨,我来到学校,正要到教室门口时,看见有许多同学向学校的花园走去。我连忙走过去看,原来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蜗牛在花园里里外外悠闲地“散步”,而同学们有的捉蜗牛,有的在看怎样捉蜗牛的,或是看捉蜗牛的技巧。我看着那么多同学都去捉蜗牛,而且都捉到了许多蜗牛,还拿着蜗牛到处炫耀。我想,既然那么多同学都在捉蜗牛,那我也可以去捉蜗牛呀,于是,我也心动了。

我开始去捉蜗牛了。不一会儿,我就兴高采烈地带着许多蜗牛回到座位上。课间操后,我把一只蜗牛拿出来玩,可是一不小心,用力稍微大了一点,就把它给弄死了。我这才发现,原来蜗牛的壳是非常薄的呢,它的“家”可真脆弱啊。我为此感到很内疚,因为,它毕竟也是一个小生命啊。

这就是我对蜗牛的发现。

小蜗牛教案篇(3)

一、“神秘”的小花坛

这些天,一群孩子经常围在走廊边的小花坛上,他们有的只是趴在花坛上东看西看;有的用小手摸来摸去,一会儿摸摸树叶,一会儿捡花坛里的树叶;还有的爬进花坛里玩,像是在花坛里找什么宝贝似的。很多时候,他们一边玩一边议论纷纷。特别是几个比较调皮的孩子,每次最先跑过去的就是他们。

开始的时候,我对这三五个孩子的举动并没有过多地在意,只是提醒他们要爱护我们的小花坛。可是,当越来越多的孩子过去围观后,孩子们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小花坛上,有的孩子还因此影响了正常的集活动的开展,我开始制止孩子们经常性地围到花坛边去玩。在老师的阻止下,这一现象虽有所好转,但仍时不时地有孩子过去玩,而且爬进花坛的现象时有发生。孩子们像是寻宝一样,在小花坛里看呀,找呀……这引起了我的重视,我疑惑着:这个小花坛究竟有什么吸引孩子的宝贝呢?也逐渐意识到真正关心、了解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才能解决问题。

孩子们对小花坛的着迷让我不解,我不明白是什么吸引着他们。在尝试提醒、制止后,我开始意识到,在不影响孩子正常的教学活动以及孩子的安全问题的前提下,老师不应一味地严厉制止,而是尝试着去了解孩子们的兴趣点,发现问题、现象的本质,再实施相应的教育措施。事实证明,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二、发现蜗牛壳

“我找到蜗牛壳了!”这一叫声立刻吸引了不少孩子的目光,经常在花坛边玩的几个孩子纷纷围了上去。徐子程(本文所涉及的孩子皆为化名)等几个孩子兴高采烈地举着手中的蜗牛壳向我们奔过来,边跑边说:“老师,你看,我找到了蜗牛壳!”孩子们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一时,找蜗牛壳引起了不少孩子的兴趣,连以前没去过的孩子也跟过去了。小花坛成了孩子们课余休息的乐园,可以说他们是乐此不彼,只要一有空就往那儿钻。很多孩子开始互相讨论蜗牛和蜗牛壳,他们还把自己找到的蜗牛壳拿给老师、同伴看,有的孩子还把蜗牛壳放进自己的小口袋里当成宝贝一样。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设计了《大家一起找蜗牛》的主题活动。

虽然现在的孩子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图书、电视、碟片等让他们不出家门就可以获取很多知识,但同时也让他们失去了许多亲近自然的机会。所以当他们对教室周围唯一的一个自然角特别向往,对花坛里发现的蜗牛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可以说明,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其实蕴藏着无数可被利用的教育资源,而这些教育资源能否被发现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敏感程度和重视程度。如果老师不能理解孩子的喜好,片面地进行反对或是压制,那无疑将扼杀孩子们天真淳朴的愿望,也会影响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几个小小的蜗牛壳,给孩子们的课余活动带来了另一种生气。孩子们对蜗牛壳产生的好奇、喜爱之情,恰恰成了教育、学习的大好时机。

三、一起找蜗牛

当天,我把孩子们从花坛里找到的蜗牛壳放在了展示桌上,让每个孩子可以自由地观看。离园前,我鼓励每个孩子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找各种关于小蜗牛的资料,比如蜗牛的儿歌、故事、图片、笑话、谜语、画儿、纸工等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捉小蜗牛,把它带到幼儿园来;告诉孩子可以请爸爸妈妈上网查找,或者到新华书店去找,而且要把自己找到的关于蜗牛的资料能简单地说给全班孩子听。

第二天,绍慧丽带来了蜗牛的故事,赵语晨带来了蜗牛的儿歌、画儿、简介等,朱芷芊带来了蜗牛的图片……

这么一个小小的动物,要想较为全面地了解它,就涉及到了各个方面的知识,真可谓学问多着呢!从这个了解蜗牛的过程中,不但是孩子们在学习,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以前不为老师所知的东西,在活动需要的前提下促使自己去学习新知识,也是知识的积累。

四、了解小蜗牛

小蜗牛是在孩子们的期盼中住进来了,可孩子们的疑问也随之多起来了。他们常常围着三只鱼缸看了又看,边看边说开了——

“嘿,你看这只蜗牛把头伸出来了。”

“快看,它在爬呢,爬到中间了。它会不会爬出来逃走啊?”

“对,它们可能饿了才不高兴了。”

……听着孩子们各种各样的议论,我心里有了底。自己的问题能不能让孩子们自己去找到答案?

小蜗牛带来了喜悦和兴奋,也给孩子们送来了许多许多的问题。孩子在猜测猜想中试着寻找答案,学着分析问题,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初步体现。同时孩子们也学着去关心小动物、爱护小动物,甚至想照顾它们的感情都是非常珍贵的。

小蜗牛教案篇(4)

“音乐课为什么迟到了那么久?”我严厉地问道。

“捉……捉……捉蜗牛去了。”两个孩子似乎感觉到气氛不对,低下头吞吞吐吐地说。

这两个小子,音乐课时间竟跑去捉蜗牛!本想讲一番音乐课如何重要的道理,可想到之前的苦口婆心并无效果,于是我决定改变策略,先调查清楚再说。

“为什么要捉蜗牛呢?”

“科学课马上要讲蜗牛了,我们想去捉几只来观察。”机灵的小乐脱口而出,似乎还沉浸在捉蜗牛的快乐之中。

虽然我怀疑他们所述理由的真实性,但还是愿意相信他们。上课时间跑去捉蜗牛的确不应该,但这份好奇心和探索欲却是应该好好保护的。鲁迅先生曾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着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面对神秘的大千世界,孩子是难以经受住诱惑的。

于是,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调整了语气,和他们聊起了捉蜗牛的事。

“捉到蜗牛了吗?”我好奇地问。我的态度让已作好挨批准备的孩子有些惊讶,但毕竟是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他们的热乎劲顿时又被点燃了。

“当然捉到了。”两个孩子异口同声,似乎谁也不愿输给对方。

“我还仔细观察了呢!”

“我也是!”另一个也迫不及待地说。

“哦?都怎么观察的?”太好了,孩子们不正在学习观察吗?我耐心地倾听起来。

“蜗牛的壳真的很硬,我怎么弄也弄不开。本来我想拿砖头去砸的,但担心那样会砸死蜗牛。”

“我还小心地摸了摸它的‘脚’,软软的。”

……

他们忘记了这里是办公室,只顾与我分享蜗牛世界里的精彩。待他们兴高采烈地讲述完,我若无其事地问:“捉蜗牛高兴吗?”

“高兴!”

“被请来办公室高兴吗?”

两个孩子这才回过神来,开始沉默不语。

“捉蜗牛多快乐啊!可我感到有点遗憾。知道为什么吗?”他们仍然没有开口,大概是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和你们分享蜗牛世界的精彩,我很快乐。可你们音乐课迟到的事情却让我很担忧,所以我的快乐就减少了许多。”

“我的快乐也减少了。刚被音乐老师教育,现在又被请进了办公室。”小辉低声说道。

“如果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学会克制和约束自己,我们的快乐就不会减少,而会增加。你们觉得是这样吗?”两个孩子点了点头。

看来,孩子们已经意识到错了,还是留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反思吧。知道孩子们喜欢周杰伦,于是,我告诉他们:“周杰伦有一首好听的歌,就叫《蜗牛》,只要你们上课认真了,音乐老师会教给你们的。”我还给他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任务――搜集蜗牛的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下周上课的时候向班上的同学介绍蜗牛。

几天后,班里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蜗牛介绍活动。当然,两个孩子顺理成章地成了主讲老师。他们认真地准备了小报、图片,向全班同学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蜗牛世界。在大家的称赞声中,两个孩子快乐极了。

从此,他俩变了,学习特别主动,在动手实践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理想是涂抹着梦幻般的色彩的,他们正是在天马行空般的好奇、想象中不断探索与发现,获得并享受成长之美。同时,好奇难免会使孩子犯下成人所谓的“错误”。在这种所谓的“问题”出现时,我们能不能清醒地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一刀切地去制止、警告甚至惩罚儿童,孩子的“错误”反而可能周而复始地出现,直到“求知欲”被浇灭为止。案例中,我让两个孩子尽情讲述探索的快乐,目的是想让他们明白,把他们请进办公室不是针对捉蜗牛这件事,而是想告诉他们,蜗牛可以去捉,可以去观察,但只能在课余时间,我必须让他们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必须让他们知道遵守规则。

美国作家门肯曾说:“儿童最好的教师就是本质上富有童心的人。”拥有童心的教师,不只是拥有一颗真、善、美之心,更重要的是能用儿童的眼光,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细致地给以解决,既分享他们探索的快乐,又引导他们正确地做事,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如能用童心呵护成长之美,保护好那份好奇,变强制、说教为尊重、引导,那对于孩子的成长该是多好的一件事情!

这正如《蜗牛》所唱: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重重的壳裹着着轻轻的仰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

小小的天留过的泪和汗

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小蜗牛教案篇(5)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种素养主要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得的。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实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实验教学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前实验教学中的低效性问题 

 

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思维能力欠缺,不能认真对待实验,仍然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学生的参与率低,相互之间合作不够。如在小组探讨活动中,有些学生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不理会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与帮助,也不愿意参与活动;还有些学生把实验仪器占为己有,没有合作意识,这些都影响到实验教学的开展。另外,有些科学探究实验需要家长在课后协助完成,但是这些活动并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与支持,再加上学生在课外实验中缺乏主动性,势必造成延伸实验的现象,效果不理想。例如:在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时,教师希望学生在家种一些植物的种子,由家长陪同学生每天观察记录种子的变化,但是有些家长没有耐心与毅力,最终没能帮助学生完成实验。 

 

二、解决对策 

 

小蜗牛教案篇(6)

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思维能力欠缺,不能认真对待实验,仍然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学生的参与率低,相互之间合作不够。如在小组探讨活动中,有些学生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不理会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与帮助,也不愿意参与活动;还有些学生把实验仪器占为己有,没有合作意识,这些都影响到实验教学的开展。另外,有些科学探究实验需要家长在课后协助完成,但是这些活动并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与支持,再加上学生在课外实验中缺乏主动性,势必造成延伸实验的现象,效果不理想。例如:在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时,教师希望学生在家种一些植物的种子,由家长陪同学生每天观察记录种子的变化,但是有些家长没有耐心与毅力,最终没能帮助学生完成实验 

二、解决对策 

1. 重视实验活动中学生的探究过程。科学探究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的科学知识,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在已有的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充分吸收内化。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科学,应用科学,如何用心地探究科学。为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去验证自己的方案。如2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千克的食盐、一天当中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等。即使实验失败了,这种探究活动还是对学生起到了教育作用,学生也会自己去思考失败的原因。再如讲解“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时,当学生明白了溶解的意义之后,对同学提问:哪些因素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同时展示数量不等的食盐、冷水、热水、大小不一的烧杯等,引导学生去思考,然后回答问题,最后让学生亲自实验,验证他们的答案。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但会使学生的情绪高涨,也会让他们在实验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⒉充分利用校园的实验资源。校园里有一些植物和小动物,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小学科学课中需要的实验资源。如在《蜗牛》教学中,教师在一个班级里只是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关于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和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并没有实物蜗牛,这样的讲解,学生只是了解了蜗牛的 部分知识;而在另一个班级中,教师上课时先问同学哪里可以找到蜗牛,然后组织学生捉蜗牛、养蜗牛,并且观察蜗牛身体的颜色、眼睛、触角、嘴巴等,观察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怎样吃等,还有蜗牛是如何发现和找到食物的,在多种食物面前,蜗牛会首选哪种等。在饲养、观察蜗牛的同时,学生不但了解了蜗牛的身体结构、吃食情况,而且观察到蜗牛的排泄和产卵。学生通过此类探究活动,获得了对小动物的直观体验和感性认识,也体会到了科学实验的乐趣,为以后的探究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蜗牛教案篇(7)

“蜗牛爬井”是一个古老而智趣的问题,也是一道小学奥数题。据说华罗庚教授有一次到中科大看望少年班的同学时,也给他们出了一道“蜗牛爬井”题,题目是这样的:“井深11尺,蜗牛从井底爬向井口,它每小时向上爬5尺,休息1小时滑下来3尺。蜗牛每爬1小时要休息1小时,问:蜗牛从井底爬到井口需要多少小时?”这道简单的题目当然难不倒这些天才学生,大家眼睛都不用眨正确结果“7小时”就出来了。华教授又追问到:“这只蜗牛从井口爬到井底需要多少小时?”过了一会儿,只有一位同学给出了“1小时”的正确答案。

这个“1小时”是如何算出来的呢?蜗牛每小时爬5尺,休息1小时再滑下去3尺,还剩3尺需要小时,结果应该是2小时,怎么成了1小时的呢?这就要从题目中隐藏的条件来说.“蜗牛每小时向上爬5尺,休息1小时滑下来3尺”说明:①蜗牛与井壁间存在每小时下滑3尺这样的相对运动;②蜗牛在向上爬时克服了这种相对运动;③蜗牛每小时向上爬5尺,在平地上蜗牛每小时可以爬5+3=8尺,而在井壁上向下爬时每小时则可以爬8+3=11尺,所以正确结果应该是“1小时”.这个问题的难点就是第二问,如果看成是“水中行舟”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个问题设计的巧妙之处除了有重要的隐含条件外,还有就是答案为“1小时”,这能让解决问题的人有一种特别爽心的感觉.

带着解决问题的快乐,我们会为“11尺”的“井深”数而拍案叫绝,随之而来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思考:我们能不能再找一个或者几个这样绝妙的“井深”数呢?这些绝妙的“井深”数之间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寻?

1.定义

一般地,用a表示“井深”数,b表示蜗牛每小时平地爬行的距离,c表示蜗牛在井壁上休息1小时下滑的距离.如果a、b、c、d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①a、b、c、d都是正整数,且a≥4;

②a=b+c;

③d=。

则称这个整数a为真“井深”数,否则a为假“井深”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a等于1、2或者3显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a=b+c是为了保证蜗牛从井口爬到井底的时间是1小时;蜗牛从井底向上每小时爬行(b-c),休息1小时滑下去,两小时实际上升的距离为(b-2c)即(3b-2a),井深a减去最后1小时向上爬行的距离(b-c),差为(2a-2b),所以要求d为整数。

2.初探

开始以为真“井深”数肯定有,但不会很密,它们的出现可能存在某种规律。我们就用Excel电子表格的“填充”功能,从a=4开始向上细细查找.例如查找到数15时,电子表格显示如下:

这就说明15是真“井深”数.查找到数18时,电子表格显示如下:

这就说明18是假“井深”数。

通过初步的逐一查找,我们竟然发现真“井深”数多,假“井深”数少.在100以内假“井深”数只有6,9,18,27,54和81.再把范围扩大到200以内,仅增加了162这1个假“井深”数.很显然,我们不能再用这种方法查找了。

从已经找出的这7个假“井深”数6,9,18,27,54,81和162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存在规律性,其中的6,18,54,162是以6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9,27,81也是一个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如果假“井深”数真是以这样的规律出现,那么接下来的几个假“井深”数就应该是243,486,729,1458,2187…。我们把这前面的5个数也用电子表格进行了验算,发现确实是假“井深”数.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猜想:

形如2・3n或者3n+1(n=1,2,3,…)的数是假“井深”数,且仅有这些数是假“井深”数。

3.再探

虽然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假“井深”数,似乎也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性,但要支撑上面的猜想我们还需要拿出更多的证据。

我们基于Windows7操作系统平台,在Visual Studio 2010集成开发环境中,使用C#语言,开发了一个验证程序,当我们输入一个验算值,例如10000时,这个验证程序就迅速计算出4到10000(含4和10000)之间的所有假“井深”数为6,9,18,27,54,81,162,243,486,729,1458,2187,4374,6561。我们利用这个验证程序查找了1000000以内的所有假“井深”数,结果与猜想完全吻合。

4.试证

我们首先来试证形如2・3n或者3n+1(n=1,2,3,…)的数是假“井深”数.

(1)若=2・3n(n=1,2,3,…),则由d=得

3db-2da=2a-2b

(3d+2)b=(2d+2)a

因为d是正整数,d+2<3d+2,且3d+2中不含质因数3,

所以是一个小于1的正分数,且经过充分约分后,分母一定含有非3的质因数。

所以・3n一定不是整数,也即b一定不是整数。

所以2・3n(n=1,2,3,…)一定是假“井深”数。

(2)若a=3n+1(n=1,2,3,…),则由d=得

仿照(1)的证明我们不难得出b一定不是整数。

所以3n+1(n=1,2,3,…)也一定是假“井深”数。

5.求证

我们现在需要证明不小于4的形如2・3n或者3n+1(n=1,2,3,…)的数以外的数都是真“井深”数。采用分类讨论的办法,我们把“井深”数a分成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况:a=3e+1(e=1,2,…),由d=得

取d=2e,则b=2e+1,b是整数,d也是整数。

所以a=3e+1(e=1,2,…)是真“井深”数.

第二种情况:a=3e+2(e=1,2,…),由d=得

取d=e,则b=2e+2,b是整数,d也是整数。

所以a=3e+2(e=1,2,…)是真“井深”数。

第三种情况:a=3e+3(e=1,2,…),这时a是3的整数倍,

将a中的质因数3全部提取出来,得到

a=p・3m,p、m均为正整数,且p不是3的倍数。

当p=1时,m一定大于1,前面的试证已经证明a是假“井深”数;当p=2时,前面的试证也已经证明a是假“井深”数。p是其它满足条件的整数又可以分为两类情形,即p=3q+1或者p=3q+2(q=1,2,…)

(1)当p=3q+1(q=1,2,…)时,由d=得

取d=2q,则b=(2q+1)・3m,b是整数,d也是整数。

所以a=(3q+1)・3m(q=1,2,…)是真“井深”数。

(2)当p=3q+2(q=1,2,…)时,由d=得

取d=q,则b=(2q+2)・3m,b是整数,d也是整数.

所以a=(3q+2)・3m(q=1,2,…)是真“井深”数.

6. 结论

通过前面的试证和求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下:

形如2・3n或者3n+1(n=1,2,3,…)的数是假“井深”数,且仅有这些数是假“井深”数。也就是说我们前面的猜想是正确的。

小蜗牛教案篇(8)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83-1

多年的教学生涯告诉我,当前小学低年级的写话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写话时词语贫乏、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等现象很严重。学生写话的兴趣不高,认为写话是“苦差使”,惧怕写话,厌倦写话,谈“写”色变,不知从何入手,产生依赖家长或他人的心理。低年级写话缺乏有效指导,质量不高,就为中高年级习作留下了“隐患”。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写话,使之“望文生趣”,乐此不疲,从而打下牢固的习作基础呢?下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蜗牛的奖杯》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训练一:复习环节 巧妙铺垫

(1)第一组:蜻蜓 蜜蜂 蝴蝶

谁愿意做小老师?你发现了什么?我们平时会说什么样的蜻蜓?什么样的蜜蜂?什么样的蝴蝶?

(2)第二组:有力的翅膀 坚硬的外壳

假如你有一对有力的翅膀,你想飞去哪里呢?想干什么呢?谁也有坚硬的外壳?

这一训练以发展思维为核心,推动语言学习,进而认识语言文字与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概括昆虫特点的同时为“训练二”中的看图写话做好铺垫。让学生说一说“假如你有一对有力的翅膀,你想飞去哪里呢?想干什么呢?”既调动了学生说话的兴趣,又将课文中的词组运用于自己的语言;既对学生进行了多变性的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熟练地使用语言;既可以扩展学生的思路,又有助于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训练二:借助插图 配音模仿

原来,蜗牛有一对有力的翅膀,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现在却背着沉重的外壳,只能勉强地从外壳里伸出头来,慢慢地在地上爬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哪,还得从那一场飞行比赛说起呢!

1.电脑老师带着我们来到比赛现场,谁愿意来做配音演员,介绍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2.小朋友刚刚说的其实就是我们平时的看图写话,都说得非常好。老师也写了一段,你快速地读一读吧!

3.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蜗牛是怎么得到奖杯的?画出有关的词语。说说“遥遥领先”是什么样的情景?你在什么情况下见到谁也在某方面遥遥领先的?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感性事物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而课文中的插图生动、明朗、富有儿童情趣,又容易被低年段儿童接受。这项训练,首先有助于学生理解“遥遥领先”在课文中的意思,又从课文中发展到其他事情,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配音演员”这一角色的定位更激发了学生一吐为快的欲望。在“训练一”中学生已经明确了各个昆虫的特点,在此环节中,学生要将画面说得清楚明白就容易了。而后又加之老师的“写话”,此片段正好适合二年级学生水平,可谓是给学生一个可以模仿的例子,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两个环节链接起来,可谓是“一咏三叹”。

训练三:利用补白 情境激趣

蜗牛凭着自己有力的翅膀,显示出了非同一般的飞行本领,捧到了冠军奖杯。他心里会怎样?这时,其他昆虫会怎样夸它呢?

出示:

(1)美丽的小蝴蝶夸蜗牛:“小蜗牛,小蜗牛,!”此刻,小蜗牛听了,说:“!”

(2)():“!”此刻,小蜗牛听了,心想:。

(3)():“!”此刻,小蜗牛听了,。

“补白”这项训练,一共分成三个梯度。首先让学生扮演美丽的小蝴蝶夸夸蜗牛,再想象蜗牛听了会怎样回答;接着,让学生想象除了蝴蝶,还有谁也会来夸小蜗牛,此时蜗牛会有什么想法;最后,由学生来想象当时蜗牛拿了奖杯之后其他昆虫来祝贺的全部情节。在这三个梯度的训练中,先训练了学生概括事物的特点,然后训练了学生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由扶到放,层层递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训练四:续编故事 激发想象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蜗牛老了,有一天,它带着小蜗牛在草丛中一步一步地往前爬,忽然,一抬头,发现空中飞来了一群活泼的蜜蜂、美丽的蝴蝶、可爱的蜻蜓,它们正在空中你追我赶、翩翩起舞呢!老蜗牛看在眼里,悔在心头啊,它对小蜗牛叹了口气,说:“唉,。”

小蜗牛教案篇(9)

某日上午,数学课,忘了那天数学老师讲了一道什么样的题,只记得某位同学用一种无比复杂的方式解开了它,因而遭到大家的鄙视。数学老师看不下去了,中气十足地开始发表长篇大论:“同学们,我告诉你们,这位同学的解题方式也是对的,虽然绕了点。只要能抓老鼠的猫就是好猫,你管它是绕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圈抓到的,还是一下子抓到的。这位同学虽然绕了好多圈,可他还是一只好猫……”说到这里,老师神情诡异地看了一眼天花板。

是谁说,动作也是可以传染的,于是,我也抬头看,跟着是我的同桌、我的后桌……不一会儿,全班同学都抬起了头。此情此景甚是壮观,有木有!不过,天花板上的情景更让人叹为观止,一时间“额滴神呀”之类的大呼小叫在教室里此起彼伏……

话说前一天的科学课,老师一进教室就吐槽说:“唉,又要破坏生态环境了!”原来,第二天上课的内容是“观察蜗牛”,所以老师要我们放学后去抓蜗牛,还告诉我们学校里蜗牛频繁出没的场所:葫芦基地、花坛、草地……学校的蜗牛每年都会被即将上这堂课的同学扫荡一次。“每年这个时候,我都要做一回谋杀蜗牛的凶手,作孽啊!”老师摇摇头。

镜头回到数学课上。此时,天花板上爬满了大大小小的蜗牛!显然,在数学老师发表“好猫论”的时候,这些小东西逃出了我们安置它们的纸盒子、布袋子,这不,还有好多正在墙壁上前赴后继地奋力往上爬呢!

得知这些都是上课的道具,数学老师也不多说什么了,但对我们没有尽好看管的义务表示不爽:“你们说说看啊,我的数学课硬是被你们弄成了蜗牛满天飞,这是要造反吗?信不信我收了你们!记得上完科学课放生啊,人家也是小生命来着……”

下课的时候我很想去问老师,蜗牛怎么飞?还有,你是奥特曼呢还是法海啊,我们又不是小怪兽,也不是白素贞,你咋收啊?你是用动感光波,还是那个盂钵呢?

但是,科学课马上要开始了,蜗牛都还在上面呢……

然后,它们成了玩具

科学老师走上讲台,问:“蜗牛都准备好了吗?”同学们不答,只是把目光挪到了天花板上。

“好吧,”老师无奈地说,“现在开始上课,这堂课的第一项任务……你们把蜗牛都给我弄下来!”

“哇~”“好诶~”……一声令下,教室里欢呼声四起,一场“抓蜗牛比赛”开始了。有人站到课桌上抓,有人在地上接,还有人指挥,“这边这边”“那边那边”“注意安全”,场面十分混乱。就在大家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一个声音从人群中传来:“哎呀,我‘儿子’爬到那边去了,你们帮我把它抓回来啊!”几秒钟沉默过后,另一个声音响起:“你咋知道是儿子,说不定是女儿啊。”“哼,不懂了吧,蜗牛是雌雄同体的动物,既可以算是公的,也可以算是母的,所以,我说它是儿子,它就是儿子!”

好容易消停了,大家重新坐回座位。突然,从一个角落里传来一声吼:“这就完啦?我家蜗牛还在上面呢!”啥?还有?大家纷纷仰起脖子,继续搜索——晕,那小家伙居然爬到吊扇上面去了……

终于把所有越狱的蜗牛们都捉拿归案,这才继续上课。

老师在讲台上讲着蜗牛的构造,让我们在下面分小组进行实际观察。但是,十分对不起老师,我们的玩心早就被严重地勾起来了,没几个人还能用心听讲。我们私下里举办小小的“蜗牛爬行大赛”:每人选一只蜗牛,统一把它们放在一条“起跑线”上,一句小声的“开始”后,蜗牛们就奋力向前爬。可是,爬着爬着,蜗牛们就亲热地缠在了一起,真让人头疼,于是只好重新开始比赛,不料它们又重新缠作一团……直到下课铃响起,我们通过这堂有意义的观察课,得出一个重要的“科学”结论——蜗牛很友好,喜欢互相抱抱。

原来,它们会死的……

课上完了,该怎么处置这些蜗牛呢?那个“儿子他爹”提议把它们养起来当宠物玩,该提议得到半数以上同学的赞成,通过!于是,在征得老师同意后,我们把蜗牛养在了教室后面那个空着的书柜里。

每天都有同学带点菜叶来喂蜗牛,还有同学给它们换换土什么的,课间总有许多同学围在这里,看“我儿子”、“你女儿”们有时各自爬来爬去,有时又缠成一团。总体看来,我们养得还不错嘛。

但是几天之后,一只蜗牛死了。接下来的几天里,尸体一个接一个地被发现。尽管它们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冷血的带壳的腹足纲软体动物,但它们的离世还是让我们很伤心。教室里的气氛似乎也变得沉重起来。

“还记不记得那天,数学老师说了一句什么来着,上完科学课就把它们放生?”某天,某女忽然说了这么一句。“对哦,好像还有一句,人家也是小生命来着……”某男补充道。大家互相看了看,心照不宣。

小蜗牛教案篇(10)

生活是教学的基础,只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才能起到真正的教学成效。因此我校实施了小学科学关键学习活动,以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蜗牛》的学习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组织学生自己寻找蜗牛,而不是由教师提前准备,在寻找蜗牛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能总结出蜗牛的生活特点和环境,学生会发现蜗牛喜欢在潮湿和阴凉的环境下生存,细心的学生也会发现在一些有破损的叶子或很鲜嫩的叶子上很容易发现蜗牛的踪迹,这个发现、寻找的过程会极大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蜗牛的了解和探究欲望,对接下来的学习也非常有利。

在学生兴致饱满时,要趁热打铁,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布各小组任务,对蜗牛进行下一步研究,安排A组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构造,并记录观察总结;B组学生用尺子测量蜗牛的大小,用秤来称一称蜗牛的重量并记录数据,总之,孩子们亲眼看到的、亲身体验的要比书本学到的深刻得多,也比较容易记忆。以这样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关键学习活动使理论实践合为一体

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阶梯,我们要在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加大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以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在研究蜗牛的运动方式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旧光盘、铅笔、胶片、铁丝等材料,通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蜗牛打造一个丰富多彩的运动场,并让学生观察蜗牛在“运动场”中的表现。活动气氛顿时高涨起来:有的学习小组为蜗牛设计了赛跑比赛,有的小组训练蜗牛走钢丝,还有的学生指挥蜗牛爬竿等等,这个活动让学生玩兴大发,并不忘在活动中记录自己的收获,活动结束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描述自己观察蜗牛的运动结果,并总结出蜗牛是用腹足做波浪状爬行的,在爬行过程中还会有粘液留下的痕迹等等。于是,我还以同样的形式对蚯蚓、蚂蚁和金鱼等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设置一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在玩中理解生命的奇妙。显而易见,这种活动方式比教师的口述性教学要高明得多,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而然成倍增长了。

三、关键学习活动中的“先学后教”方案

小蜗牛教案篇(11)

科学课是引领学生初探自然奥秘的课程,它本身就神秘、神奇,孩子们很感兴趣,如再加上教师正确的引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会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动力。

在教学《水生植物》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前,我到花草市场买来几株水葫芦。上课时把它带到课桌上,让学生观察水葫芦的样子,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咦,它怎么长成这样呢?”再问学生这像葫芦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叶柄膨大成葫芦。)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水葫芦为什么能浮在水面呢?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老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把水葫芦分到每个小组,让学生解剖,看看里面是什么?通过解剖,学生明白:哦,原来气囊里面是海绵体,它轻轻的,奥秘找到了。它很轻,张开的面积又大,所以能浮在水面。通过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性的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它需要学生执着、有钻劲、有合作精神。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体会到遇到问题的疑惑,解决问题的愉悦,发现问题的欣喜。而教师的作用只是“导”,把学生带入知识的切入口,让学生自己进入知识的殿堂,寻找答案,教师在学生迷茫、疑惑时指点迷津,在学生退缩、畏难时给他们加油、鼓劲,主体主导通力合作,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

例如,教学《蜗牛》一课时,我课前布置在家里查找有关蜗牛的资料,布置学生在家寻找蜗牛,并把它带到教室。上课时学生分小组把带的蜗牛放在一起,带的资料放在一起,观察大家带的蜗牛有什么不同,互相交流学习,还可以看看别组的蜗牛有什么不同,再讨论为什么不同?它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对于蜗牛还有什么想知道的?不能弄懂的大家讨论,再查查大家带的资料,从中也许能找到答案,实在弄不懂的再问老师。通过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终于清楚蜗牛的种类很多,弄清了它身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它的生活习性……在学生自主学习期间,教师巡视点拨,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归类总结。为了把对蜗牛的探索引向深入,我布置学生继续饲养蜗牛,观察它的变化。通过课前寻找蜗牛,课堂观察蜗牛,课后深入探究蜗牛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获取了知识,增强了能力,体验了乐趣。激发了对科学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消极为积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三、课内课外紧密结合

大自然的植物丰富多彩,变化也千奇百怪。但凭课堂无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我就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写观察记录,同时让他们上网查找资料。为此,我专门在实验室的窗台上种了几盆,让同学们下课后去观察,看的花蕾是怎样从小米大的颗粒变成核桃般大小,花瓣怎样从一片长很多片,长成一朵朵艳丽无比的花朵的。

中午休息时间,我带领学生把风信子用水培和土培两种方式栽种,然后放在实验室的窗台上,让他们定时浇水,认真观察这种既可以陆生又可水生的植物,看看是先长根还是先长叶,透过玻璃瓶,学生看到雪白的根长出来了,惊喜万分。我抓住时机告诉他们,植物一般都是先长根,再长叶。以后,学生会自觉地去观察它的叶、花的生长情况,比较水生和陆生的风信子有什么不同。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由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广、记得牢、能运用。

我还把凤仙花的种子分给大家,让学生回家种,看看凤仙花是怎样由一粒小小的种子到长根、长出子叶、真叶、长出花蕾,到长出五颜六色的花朵的。等开花后,照一张照片传给老师,老师通过多媒体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看看哪里是萼片,哪里是花瓣,哪里是雄蕊、雌蕊,一朵完整的花由哪些部分组成?学生不但弄清了关于花的科学知识,还收获了成功的喜悦。看着自己种的花展示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赏,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接着老师进行评奖,看看谁的花种得好,种得好的,老师奖励他们一颗别的植物的种子回家继续栽种。这样由课内向课外,又从课外向课内延伸。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植物有了新的认识,也解了植物变化的神奇,培养了动手能力。

科学这门综合性学科,教好它的难度不低于语文、数学。它需要科学老师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对工作的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恒心。教师在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之上,要加强对实践的探索和研究,争取找出切实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究精神及创新精神等,让科学课“活”起来,让科学课更精彩。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