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稳岗就业工作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2-05-01 19:29:13

稳岗就业工作措施

稳岗就业工作措施篇(1)

(一)出台政策,稳就业。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应对肺炎疫情做好稳就业工作的若干措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企业稳岗扩岗专项支持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先后出台了《县应对疫情落实稳就业政策实施细则的通知》、《县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为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二)线上发力,保就业。通过人社系统招聘平台,开展“春风行动”等大型网络招聘5次,在全市率先开办电视网络招聘会,为103家企业推介岗位6260个,点击率20余万人次,解决用工5130人次。抓住务工人员因疫情尚未外出的机遇,宣传返乡创业优惠政策,举办两场返乡务工人员线上专场招聘会,达成求职意向1200多人。利用县高级技工学校及两家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开设电商、园艺、养殖、面点等12门课程,通过线上授课、小视频等方式,免费培训1万多人次。近期开展线下培训3000余人次。

(三)多措并举,促就业。对生产经营困难、暂时停工停产的企业和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组织开展以工代训的,按吸纳人数给予企业每月500元/人、最长6个月的职业培训补贴,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首次领取营业执照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给予20000元、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支持劳动者从事灵活就业,对灵活就业困难人员和离校2年高校毕业生缴纳社会保险的给予社保补贴;开发基层疫情消杀、保绿等公益性岗位691个,安置年龄偏大、居家不能外出的人员的零就业家庭、降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200余万元。

二、社保惠民,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一)减缓缴费,支持企业发展。自2020年2月份以来,我县积极落实阶段性减免缓社会保险费相关政策,继续贯彻落实降低企业社会保险费率的政策,将企业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降至16%,持续推进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工伤保险费率的政策执行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截至目前,已为全县企业减免社保费4434.8万元。

(二)稳岗返还,减轻企业负担。应对疫情影响,按照省《关于积极应对肺炎疫情做好稳就业工作的若干措施》文件精神,我局积极落实稳岗返还政策,截至目前,已向59户符合政策要求的企业发放稳岗补贴,累计发放稳岗补贴金额503万余元。通过稳岗补贴的发放,稳定企业就业岗位,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尽可能保证企业少裁员、不裁员,努力保持就业形势稳定。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应对疫情,省、市人社部门相继出台了支持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开展线上培训、以工代训、一次性用工补贴等政策,这部分补贴资金未列入年初就业补助资金的预算,致使支付各项补贴时资金出现缺口,影响各项补贴支出。

(二)社会保险“缓减免”政策的落实以及稳岗补贴返还发放,使社保金的发放,特别是失业保险金的支付将面临更大的支付压力。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积极与财政部门密切联系沟通,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建议财政部门在社保资金扶持方面列出更多预算,保障社会保险金的稳定发放。

三、下步工作重点

稳岗就业工作措施篇(2)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就业形势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造成的影响

??20xx年第四季度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逐步加重,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由于就业导致的社会稳定问题凸显。

??1. 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 ?首先,国内就业增长受到明显抑制。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影响,就业增速明显放缓。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的是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和金融、房地产、大宗能源、原材料行业。外需和内需同时减少,导致就业需求萎缩。20xx年10月,城镇新增就业增速为8%,是近几年来第一次出现连续增长后的增速下降。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下滑,证实了就业增长放缓的事实。对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的调查显示,20xx年第三季度以后的用工需求下降了5.5%,这是多年来第一次出现下滑。

??第二,国内新增失业有所增加。先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企业大量关闭,导致约15%以上、20xx多万农民工提早返乡、流动就业或失业。与此同时,内地一些企业、特别是为大企业做配套生产的中小企业,也出现岗位流失。此外,民营的金融、房地产等部门也有减员的情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重点监测显示,第三季度被监测企业中,有一半企业存在岗位流失,新增岗位和流失的岗位增减相抵,出现了负数。在经济下行时期,这些失去岗位的劳动者很难重新找到新的工作。

??第三,海外回流劳动力不断增加。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形势的普遍恶化,以及劳动力市场就业需求的萎缩,一些已经失业和面临失业的海外劳动力转而回国寻找就业岗位;一些国际劳务承包工程也受到影响,以及一些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劳动力就业机会而限制国外劳动力就业的政策,都导致海外就业的劳动力回流不断增加,加重我国国内的就业压力。

??2. 就业引起的社会稳定问题日益凸显

? ?首先,劳动者权益受损情况增多。随着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形势趋于严峻,社会保障面临新的困难,劳动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数量上升。一是企业关门拖欠职工工资情况增多;二是因企业无力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而发生争议。一些企业为了逃避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责任,以其他裁员方式规避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社会贫困问题逐步加重。迄今为止,受影响的主要是大量的中小企业的就业人员,他们主要是农民工、城镇待业青年、下岗失业人员等。他们就业时很多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参加社会保险。金融危机后,他们更难找到工作,又失不起业,会因此而陷入长期贫困和就业缺乏保障的状况。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20xx年的就业形势

??1. 总体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上国内本身的结构性问题,20xx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20xx年,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的趋势较难有根本性的转变;一批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尚未解除劳动关系的、处于放长假等隐性失业状态的职工,有可能会有一部分转为公开失业,20xx年失业率会有所增长;回流的农民工以及新增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面临难以转移就业的问题,导致农村失业问题加重;城镇低学历青年以及规模不断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20xx年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如下:

??从供给来看,新增非农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新成长的劳动力,二是失业人员。20xx年各级各类学校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人数近1800万,绝大多数需要进入非农领域就业;按目前4%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计算,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约830万人。按照目前 5.3%的调查失业率推算,则失业人数达1600多万。新增非农就业需求总量合计约2600-3400万人。即使假定约700万的农村劳动力不向城镇转移就业,也有大约20xx-2700万的城镇劳动力供给。

??从需求看,按目前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社会新增就业0.107个百分点(或85万人左右)估算,假设20xx年gdp增长7%—9%,则带动新增就业800—1000万人。城镇劳动力供过于求,缺口在1200万-1900万人。失业率将可能攀升到6.3%。

??2. 三类就业群体需要特别关注

? ?20xx年,三类就业群体需要特别关注。一是大学毕业生。20xx年求职大学生将达到700万,压力巨大。二是农民工。农民工队伍中的主体已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大多想在外继续寻找就业机会,根本不可能在农村稳定下来的。这一群体如果外出不能找到工作,将是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三是城镇低学历青年。这一群体中需要就业的人数大约为600-800万。受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双向夹挤,他们在中高 端和低端劳动力市场上都不是很受欢迎,导致这部分劳动力失业率高,非正规就业多,就业极不稳定。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由于文化程度低、技能不足、就业不稳定等特点,这类青年也将是受到冲击很大的群体。

中国政府采取的稳定就业的措施

??针对当前经济和就业形势,中国政府已实施一系列积极政策和举措。除了财政、货币等政策加大投入扩大内需外,在就业方面出台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措施,调整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通过保企业来稳定就业岗位,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一)稳定就业岗位的措施

??稳定就业岗位的措施主要是增强社会保险制度的灵活性和劳动关系调整的灵活性,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减少裁员。

??1.在20xx年之内,可以阶段性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费率,减轻困难企业缴费负担和参保人员费用负担。

??2.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可以在20xx年之内、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

??3. 调控和预警失业,鼓励国有企业减少裁员。

??4.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和就业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并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失业保险基金可用于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5.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指导符合条件企业及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实施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时制。

??(二)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

??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主要是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已经出台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条:

??1.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20xx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2.及时足额发放社会保险待遇。确保20xx年调整后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对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

??3.困难企业实行经济性裁员,可签订分期支付或以其他方式支付经济补偿的协议。

? ?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大对就业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和农村内部增收空间;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1.减少结构性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通过放松户籍限制、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工作;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积极吸纳和稳定大学毕业生。

??2.减少或推迟供给:加大力度落实部队征兵更多面向大学生;研究生或第二学位扩招。通过见习实习制度,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4.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所有高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同时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提供职业介绍,培训等系列服务。

??5. 为困难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

??(四)针对返乡农民工的政策措施

??1.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益;稳定粮食和食品价格,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务农提高收入。

??2.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3.一些劳动力输出地方已经出台支持返乡农民工的政策:3个月以上未能重新就业的,当地政府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的70%给予失业救助,救助期不超过半年。

??上述政策措施对稳定现有的就业岗位、解决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农民工群体和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将发挥作用,但还远不足以消除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局势的影响,需要全社会各方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进一步维护就业稳定的对策建议

??20xx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就业压力可能是历史上最巨大的,必须要有最困难的准备。要切实把促进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协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把增加就业岗位真正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一)维护社会稳定

??1.继续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和工伤保险待遇,降低医疗保险基金起付线或提高封顶线,提高保障水平。

??2.着力解决各类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

??(二)促进就业

??1.将下岗失业人员纳入登记失业人员范围,在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促进其尽快实现再就业。

??2.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及时帮助就业困难群众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

? ?3.落实好技能提升特别行动计划。充分运用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加强对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和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以及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根据需要延长培训期限,提高培训补贴标准,缓解就业压力,并以此提高技能水平,做好技能人才储备。

??(三)扩大就业

??核心就是“小三多,密非外”,即“小企业、第三产业、多种就业形式、劳动密集型、非公有制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正在考虑的主要有以下几条:

??1. 完善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金融信贷、社会服务等扶持政策;

??2. 全面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

??3. 扩大积极就业政策覆盖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操作办法,重点做好关闭停产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

??(四)改革高等教育体制

稳岗就业工作措施篇(3)

面对就业局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委、政府高度重视,要求把稳定就业尤其是返乡农民工就业,作为当前劳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措并举,合力维护就业局势稳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全市劳动保险系统以重民生、解民忧、谋民利为己任,以保岗位、保就业、保稳定为着力点,以非常时期、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非常之责、扎实推进稳定就业局势的各项工作。一是快速反应,及时做好返乡农民工工作。去年11月初,我市在全区第一个制定出台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方案,提出了“三清两培一扶持”的工作措施;接着,在全区第一个为返乡农民工举办专场用工招聘会,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二是转变方式,着力开展培训促就业。在常规情况下,侧重于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的基础上,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把提高劳动者技能,增强就业能力,作为当前促进就业、稳定就业的重点,并全面实施特别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三是降压减负,帮助困难企业保岗位、保就业。经市政府批准,我市及时制定了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简要概括为“五缓四降三补两协商”。“五缓”即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缓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一项社会保险费;“四降”,即在20__年度内降低除养老保险外的四项社会保险费率;“三补”即使用失业保险基金为困难企业稳定岗位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以及使用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对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给予补贴;“两协商”,即困难企业进行经济性裁员时支付经济补偿金,由企业与工会或职工双方依法平等协商。初步测算,上述政策补入到位以后,市本级有望阶段性减缓企业负担1.23亿元。四是签约履责,鼓励和引导劳动关系双方共同稳定就业局势。通过以上各项措施的实施,全市去年底、今年初呈现出的就业压力明显减缓,尤其是近10万返乡农民工6成以上实现就业,使全市就业状况呈现出基本稳定态势。

二、“两难”并存,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当前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中,企业用人紧张和劳动力就业困难导致就业压力巨大的状况有所缓解,但就业局势仍然严峻,尤其是“招工难”和“求职难”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将成为影响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定就业局势的一道难题。首先是劳动力“求职难”。从总量看,目前劳动力仍为供给大于需求。今年,全市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6万多人普通高校毕业生3.8万人需要就业,领取失业多的失业人员近2万人,加上4万多尚未找到工作的返乡农民工需要再就业,近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正常情况下,我市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约6万个,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岗位供给趋减。据统计,今年计划招工的企业数量和岗位供给量,分别比去年减少21%、35%左右。由此可见,劳动者求职难现象短期内难以消除,就业压力仍然巨大。

其次是企业“招工难”。以今年2月份为市举办的用工招聘会为例,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3.36万个,有近2万个岗位无人应聘。分析其中原因,一是劳动者就业观念陈旧,以择业放弃就业,导致产生“企业招不到工,劳动者没活干”现象。据调查,荔浦县木衣架行业空缺油漆工、磨砂工岗位近4000余人,但在市内各场招聘会中无人应聘,企业只好舍近求远,跑到百色、河池等地招工。二是劳动力市场中,中高级技术人才短缺的局面继续存在。一季度企业用工需求统计数据表明,企业对新招员工的性别、年龄要求进一步放宽,而对文化、技能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在当前情况下,文化偏低和无技能人员求职更显困难。由此表明,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十分紧迫。

稳岗就业工作措施篇(4)

按照市委“两个强力推进”的战略部署,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抓住扩大内需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机遇,以落实灾区就业援助政策为着力点,通过公益性岗位、劳务输出、以工代赈、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吸纳就业,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等措施,帮助更多的灾区群众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

二、工作目标

帮助灾区群众,特别是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因灾伤残学生家长、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得到及时有效的就业援助,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全年帮助1000人实现异地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三、工作措施

(一)继续创造公益性岗位。各级政府将公益性岗位作为安置灾区就业困难群众的重要途径。结合灾后重建的实际,围绕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创造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因灾伤残学生家长、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劳动保障、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公益性岗位的管理,并落实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责任单位:县(区)政府,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

(二)推动实施以工代赈方式。根据灾后重建的需求,在组织实施灾区土地整理、恢复农业基础设施、修复乡村道路、修复农林水利设施、治理地质灾害等项目中,通过以工代赈方式,把灾区群众组织起来就业。(责任单位:县(区)政府,发展改革、交通、规划和建设、农业等部门)

(三)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进一步落实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缓缴社会保险费、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组织企业职工培训等政策,稳定就业岗位。劳动保障、财政、国资、经委等部门要做好困难企业的认定工作,鼓励企业吸纳灾区群众就业。劳动保障、财政、税务部门对符合条件的,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责任单位:劳动保障、财政、经委、国资、税务等部门)

(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改善创业环境,放宽准入条件、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贷款门槛、健全服务组织、完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积极筹措贴息资金,扩大贷款规模;财政部门要落实贴息政策措施;工商、税务部门要落实税费减免扶持政策;劳动保障部门要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创业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责任单位:县(区)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工商、税务、人行、劳动保障等部门)

(五)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围绕灾后重建项目和劳务输出的用工需求,以县(区)为单位统筹各类培训资金,实施项目管理,重点对已有就业去向的灾区群众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提高就业成功率。(责任单位:县(区)政府,劳动保障、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

(六)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实施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落实街道(乡镇)、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经费、工作场所。实行就业实名制、失业登记制、用工备案制。开展以“助你就业,共创美好新生活”为主题的地震灾区“手牵手就业援助行动”,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和效率。(责任单位:县(区)政府,劳动保障、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工作来抓,县(区)政府是责任主体,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各地要制定解决灾区群众就业问题的具体方案,做到目标、责任、措施、人员、经费五到位,推进工作的有效开展。

稳岗就业工作措施篇(5)

中图分类号:D69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03902

非在职管理服务岗是针对油田移交到社区的协解、家属、离退休、内退等非在职人员不断增多,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在社区各三、四级单位专门设立的岗位。由于协解人员在非在职群体中所占的人数最多,构成情况最复杂,所以成为非在职管理岗服务的主要对象之一。

协解下岗失业人员产生于2001年,当时按照集团公司的部署和要求,从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大格局出发,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相继开展了以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带资分流为主要措施的减员增效工作,全油田共有21705名职工自愿与油田协议解除了劳动合同,成为协解下岗失业人员。由于油田属于独立矿区,社会依托相对较差,同时受就业观念落后,技能单一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很难在社会实现再就业,导致这一群体心里不平衡,缺乏归属感,也给油田和生活带来不稳定的影响。2003年到2005年9月底油田通过各种措施实现了使有再就业愿望且有劳动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基本再就业的问题,所以从2007年起,做好协解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后的日常管理和极少数未就业下岗失业人员的管理,成为非在职管理服务岗的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为确保油田持续稳定发展,切实落实“管理上水平,用工见效益,稳定促和谐”活动精神,非在职管理服务人员要将协解下岗失业人员的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认真落实油田的各项政策,积极探索管理新途径。笔者从多年的工作实际认识到要做好协解下岗失业人员的稳定工作,要把握两个基本点:强化规范管理,突出真情服务,以实现协解群体长期稳定的目的。

1夯实管理基础,细化管理措施,逐步强化日常管理工作

(1)管理好协解下岗失业人员,是维护和谐稳定的大事。非在职管理工作人员应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体察民情民意,真心为民办实事,实施“送温暖”工程,用真心、热心和细心赢得民心。在此基础上,从协解再就业人员和不愿就业人员管理两个方面入手,不断夯实管理基础,细化管理措施,以再就业规范管理促进用工效益与和谐稳定的双丰收。

(2)完善管理程序,规范管理秩序。在管理过程中,根据协解人员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有无就业愿望,优先安排家庭困难、有强烈就业愿望的人员就业,对社会就业人员进行典型引导,政策性鼓励。与此同时,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细化管理措施,强化监督考核,进一步规范再就业工作管理,提高用工效益和未就业人员的帮扶管理。要求再就业人员上岗前填写“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登记表”和签订“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书”。同时对各安置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和任务要求,在满足岗位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协解人员实际情况制定考核、考勤制度。各三级单位应专门安排一名非在职管理人员对非全日制用工进行管理,不定期到用工单位督导、检查。另外,充分利用家访、送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解答,帮助协解人员理解相关政策,引导鼓励协解人员发挥自己的业务特长,实现多种形式的再就业。对未就业协解人员做好跟踪服务,尽最大努力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强化制度建设,加强日常管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一是完善日常管理制度。为形成“用制度说话,用制度管人”的格局,制定出台符合实际、满足再就业管理正常运转的制度。内容包含劳动报酬管理、岗位奖惩规定、年终评优方式及工伤处理程序等。为加强再就业人员岗位管理,还应制定严格的请销假程序,通过加强考勤管理,严格考核制度,确保再就业人员正常的出勤率和较高的工作效率。二是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调研、座谈制度。为全面、及时地掌握再就业工作的运行情况,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再就业人员季度思想动态汇报制度”,坚持每季度由基层单位将调查和汇总的再就业人员的思想状况、工作情况向上级再就业中心集中反映,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应对措施,提高管理水平。除此之外,每半年组织一次再就业代表座谈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意见和建议,为完善管理制度提供依据。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做好再就业政策的宣传、解释,使再就业人员跟上形势发展、不断转变观念,正确面对现实,正确对待和珍惜自己的岗位和工作。三是建立不定期岗位检查制度。为确保再就业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不定期对所有的再就业岗位进行检查,重点掌握劳动纪律执行情况、工作情况和考核情况,杜绝顶岗、混岗现象,促进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4)热心帮助,真情关怀送温暖。在工作中,坚持“问题想在前,工作做在前,道理讲在前,温暖送在前”,真心实意、千方百计的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为协解人员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真正做到在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帮助、生活上照顾、及时把党组织的关怀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使他们的事有人管、有人问、有人帮。为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非在职工作人员坚持做到三个必到,即家中有喜事必到,出现丧事必到,生病住院必到。有的协解人员思想上不稳定,常说:“不办理协解手续就好了,别人生病可以找单位帮忙,可现在自己已经协解了,如有什么事,找谁?谁还会管?”非在职管理服务人员应及时了解类似情况,在生活和再就业工作等方面给予大力帮助,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5)以人为本,真情管理保稳定。协解人员作为一种特殊群体,管理难度相对较大。针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始终都应把做好协解人员的稳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来抓,积极靠上去,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形势,讲大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认真做好解疑释惑;对于个别思想不稳定等有其他特殊情况的协解人员,要采取“一帮多、多帮一”的方式,指定专人进行帮扶,定期走访交流,及时沟通思想。对局、社区级特困户及时联系社区工会和各三级工会,在生活上给予资助。对思想波动较大的协解人员,在做好政策宣传的基础上,实行跟踪管理,进行思想疏通,以期达到和谐稳定的效果。

2建立信息渠道,完善服务工作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调整、完善服务工作网络,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逐步建立健全服务工作机制。

(1)完善服务工作网络。为了进一步加强协解下岗人员的服务管理,要明确职责分工、工作原则及方案部署,相关基层单位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从社区到基层健全服务工作网络。一是成立协解群体稳定领导小组。以社区主要领导为组长,劳动工资科、工会和劳动就业技能管理站、办公室领导为副组长,组建二级管理组织机构,指导各三级单位开展再就业工作和协解群体稳定工作。二是成立三级协解人员服务管理机构。以三级单位主要领导为组长,并设立三级专职再就业管理人员,成立三级管理组织机构,加强再就业人员的日常管理、考核以及对再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法。三是成立四级协解人员服务管理机构。以基层物业站、家委会副主任为组长、以非在职服务岗、家委会成员、户籍员为主要成员,成立四级再就业管理组织机构。具体开展再就业工作,负责向上级管理组织机构反映再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协调解决问题。

(2)畅通信息沟通渠道。要教育引导非在职管理服务人员切实克服松劲、厌战情绪,发挥好“宣传员”和“信息员”的作用。一是通过召开座谈会、电话联系、家访等方式,定期向协解人员传达上级部门的意见要求,宣传油田和地方的就业形势,讲解有关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精神,帮助他们了解形势、掌握政策,当好“宣传员”。二是工作人员加强与协解人员的沟通、联系,深入了解协解人员的思想动态、就业需求和生活困难,及时向所在单位汇报,当好“信息员”。

(3)健全服务工作机制。一是推行 “四定”工作制度,即定期联系、定期汇报、定期走访、定期反馈信息。要求工作人员每月通过座谈会、打电话等多种方式,与协解人员沟通联系一次,向所在基层单位汇报其思想动态、生活情况等;每季度进行一次家访,深入协解人员家庭,了解实情,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各基层单位工作小组每月向上级部门汇报协解人员管理情况。二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将协解人员管理工作与基层考核、基层年度评优考核结合起来,每季度对工作得力、效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责任心差、态度不端正、工作不力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抓紧整改,情节恶劣的给予处罚,使协解人员管理朝着有利于单位发展,有利于油田稳定,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协解人员心情舒畅、生活水平提高的方向进行。

3预期的效果

3.1真情服务效果

日常管理工作中,坚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服务思想。逢年过节,各单位都组织相关人员到有困难的协解人员家中走访慰问,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热情地为协解人员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做好各种服务工作,对于他们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与其沟通。

3.2精细管理效果

通过细化各种管理措施,规范管理程序,对协解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作为弱势群体,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对待未就业人员和再就业人员一视同仁,管理工作中透着真情。精细管理的实施,既理顺协解人员的情绪,又锻炼了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切实履行上级“管理上水平”的指导方针。

3.3制度辐射效果

通过强化制度建设,让制度引导再就业人员的工作行为,规范管理者对未就业人员的服务行为。对于再就业人员通过制度规范考勤、考核与兑现,平衡各种劳动关系,缓和管理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和冲突,稳定再就业人员情绪。

3.4收入激励效果

稳岗就业工作措施篇(6)

200年初,我市出台了《援助零就业家庭工作方案》,明确了援助目标、具体措施和工作要求,并细化了六大举措,保障工作开展。一是实施专项推进。成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挂帅,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援助零就业家庭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调度会,加强专项督促检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保证援助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建立责任制度。将这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县区、街道和社区,层层落实,并纳入全市促进就业目标责任管理体系,作为重要指标来考核。三是设立专项基金。在再就业资金中划定专项经费,用于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几年来,我市用于援助零就业家庭的专项资金累计达6000多万元,保证了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援助补贴和各项保险补贴落实到位。四是创新服务模式。采取社区“对口”帮扶、劳动保障部门领导重点“包户”等办法,做到“一家一策、一人一策”,增强了零就业家庭援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优化管理水平。开发使用了零就业家庭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零就业家庭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帮扶对象的情况变化,确保了零就业家庭成员尽快实现就业。六是推动社区就业。在全市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把消除零就业家庭作为充分就业社区的首要指标,使社区成为援助零就业家庭的有效平台。

在实施六项举措的同时,我市还强化了三项服务制度。一是强化“零距离”就业服务。通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一方面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实现了职业介绍、培训报名、保险申报、申领补贴“四不出社区”;另一方面开展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和落实社会保险补贴为主要内容的“四送一落实”活动,为零就业家庭提供上门服务。二是强化“特区式”创业服务。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零就业家庭成员,由社区帮助联系创业服务机构,优先为其提供创业项目,帮助落实经营场所,协助办理小额担保贷款及减免税费等事宜。零就业家庭成员王颖失业后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经过市创业服务中心的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扶持,2005年创办了服装加工厂,不但自己实现了再就业,还先后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00多名。三是强化“公益性”安置服务。政府不断加大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力度,特别是对其中的低保户,号召“以劳代赈”,以就业援助代替生活补助,变低保户为“就业户”。对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就业困难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和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由市、县(区)两级政府出资购买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实行“兜底”安置。目前,我市已开发公益性岗位10588个,建立零就业家庭及低保户就业安置基地18个,可随时安排人员上岗。

二、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动态为零

稳岗就业工作措施篇(7)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以保持全市就业局势稳定为中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稳定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重点解决好城乡就业困难群体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不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科学、便民、高效的工作机制,促进全市就业工作实现新突破。

二、工作目标

(一)确保2009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其中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就业2500人,就业技能培训2.2万人,创业培训300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5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二)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5万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实施就业竞争能力培训,对11万城镇就业转失业人员实施职业转换能力培训,对10万进城务工人员实施转移就业能力和技能提升培训,对1万城乡劳动者实施创业能力培训,使15.6万人达到初级技能水平,7.8万人达到中级技能水平,2.6万人达到高级技能水平;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并使80%以上培训人员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三)力争到2010年达到部级创业型城市标准,2个以上县(市、区)成为创业型县(市、区)。

(四)2009年内完成城乡就业困难群体的认定工作,建立完善的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机制,确保城乡“双零”家庭,“出现一户、认定一户、帮扶一户、就业一户”,做到“动态消零”。(五)确保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半年内就业率达到60%以上,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半年内就业率达到90%以上。(六)实施《*省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全市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就业、失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实现就业实名制。(七)力争到2010年,建立覆盖全市、连接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全面实现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联网互通。

三、工作措施

(一)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

1.落实困难企业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和职工共渡难关。认真落实《关于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2009〕7号)精神,规范企业裁员,稳定困难企业就业岗位,阶段性降低和协议缓缴社会保险费。2009年内,在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较多的县(市),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试点,参照《德州市就业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向困难企业支付社会保险补贴或者岗位补贴。岗位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50元,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失业保险金使用计划,由当地劳动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提出意见经当地政府同意后,报市政府批准。困难企业组织职工参加在岗或转岗培训的,按人均不高于3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参加技能培训的,按职业资格等级给予适当补助,补贴资金按有关规定从就业资金中支出。对2008年底前欠缴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职工暂缓报销的医疗费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在严格审批的基础上,实行分期分批报销。2.阶段性降低缴费费率,协议缓缴保险费。在保证社会保险基金支付的前提下,在2008年基础上,2009年内统一下调2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4项社会保险费的缴费费率,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降低缴费费率方案,由当地政府提出意见,经市政府审核后报省政府批准。对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可根据经费状况协议缓缴部分社会保险费。

(二)围绕创建创业型城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1.启动创建工作,充分激活民力。积极推动2009年“全民创业年”活动,全面启动部级和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实施“十千万”全民创业工程,即十大产业集群带动工程、千家中小企业培育提升工程、十万能人初创业工程。选择部分工作基础好、条件相对成熟的基层单位,探索性开展创业型县(市区)、创业型乡镇、创业型社区和创业型农村试点创建活动。2.培育创业品牌,提升服务水平。认真落实《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德政办发〔2009〕9号),逐步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从优势产业、特色行业着手,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创业型企业、创业带头人,打造特色“创业品牌”。实施创业助推“1+3”行动,以信用社区为依托,完善“信用社区+就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的工作机制,提升创业服务水平。

(三)发挥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力,全面扩大就业

1.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增长促就业。加大基础设施、工业投资和重点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建设一批基础设施、自主创新、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发挥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加快城区、城乡公路改造,加大高速公路、铁路、便民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创造工作岗位,吸纳城乡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

2.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鼓励发展轻工、纺织、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服务业,重点开发社区服务岗位,加快在建批发市场、商城、酒店等服务业项目建设进度,使服务业在扩大就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3.活跃县域经济,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实施工业强县和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农产品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培植一批支柱产业。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促进生产要素聚集,提升城镇承载力,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四)突破难点,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1.努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措施,继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和“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等基层就业项目,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强化就业指导,提供有针对性就业服务。2.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建立动态管理、认定发证、就业服务、落实政策一体化的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机制,开展好“就业援助系列活动”。依托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开展“就业困难群体调查”,摸清情况,分类建档,专人动态管理。制定就业困难群体人员认定管理办法,把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就业帮扶范围,在发放《*省就业失业登记证》时予以标注。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优先安排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和未就业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落实好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稳定灵活就业的各项促进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就业的扶持政策。3.切实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认真落实省政府有关政策,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畅通市、县、乡三级信息渠道,为农民工提供及时有效的岗位信息,促进返乡农民工尽快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实施劳务“南融北接”工程,巩固已有劳务基地,开辟新的劳务合作领域,培育壮大“德字号”劳务品牌,形成示范效应,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组织实施《2009年维护农民工权益行动计划》,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保障返乡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4.积极推进残疾人和复员转业退伍军人的就业工作。把残疾人就业纳入就业工作总体规划,按照集中就业和分散就业相结合的方针,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提供免费就业培训、就业服务,助推残疾人就业。按照国家现行安置政策及自主择业政策规定,妥善做好复员转业退伍军人的安置就业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办理失业登记,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帮助其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

(五)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

积极培育“德字”培训品牌,优化师资配置,实施特别培训计划,落实培训补贴,健全培训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六)加强就业失业管理,完善公共就业服务

1.建立全市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按照《*省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由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具体负责,向所属行政区域内符合登记条件的就业、失业人员免费发放《*省就业失业登记证》,作为劳动者进行就业和失业登记、按规定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相关待遇的凭证。2.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现有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的优势和职能,强化两个市场的合作与衔接,逐步实现资源整合。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机构和非法职业中介行为,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的良好秩序。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统计分析,提高对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指导水平。3.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服务信息网络互通,建设全市共享的岗位信息库、求职信息库,逐步实现就业服务的全程信息化。联合全市知名供求网站,组建“德州就业网络联盟”,定期举办大规模的“网络招聘”活动,免费提供岗位需求信息、求职登记、政策咨询等服务。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稳定全市就业形势的大局出发,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要把落实上级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通过发展增就业,围绕就业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要充分发挥就业和农民工工作联系会议作用,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积极促进就业政策落实到位,确保顺利完成各项就业目标任务。

稳岗就业工作措施篇(8)

一、组织领导

及时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扶贫工作领导为副组长,各村挂钩村领导、党组织书记为成员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扶贫办,建立党委领导部门主抓落实的工作机制。镇村互动,相关部门联动,全镇共同行动,以上率下抓落实,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确保整改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整改到位。

二、问题排查和整改措施

2020年12月,原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按20%的比例抽查了我省2020年宣布摘帽的镇雄县和福贡县。2021年 2月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反馈镇雄县和福贡县抽查有关情况,指出**省贫困县退出还存在5个方面问题。现**镇严格对照问题清单,认真逐一排查和整改,确保全面排查清楚、严格整改到位。

(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依然艰巨。

**镇存在此类情况。

2014年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乡镇,下辖18个行政村均为深度贫困村,识别建档立卡人口14858人,贫困发生率达49.99%;截止2020年10月30日动态调整之后,现有一般脱贫户4027户14649人、脱贫不稳定户371户1277人、边缘易贫户127户416人。其中,2014年脱贫718户2557人,2015年脱贫363户1423人,2016年脱贫66户246人,2017年脱贫663户2556人,2018年脱贫2475户8826人,2019脱贫113户318人,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目前我镇所有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

然而,**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依旧面临艰巨挑战,一是我镇边缘易致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风险消除不彻底,目前我镇还有未消除风险边缘易致贫户16户55人,未消除风险脱贫不稳定户36户134人。二是农户收入结构不合理,在农户收入比例中,产业收入占比不高,政策性补助收入占比较大。

整改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防贫预警机制,制定《**镇农村人口精准防贫监测预警和帮扶工作方案》,对本镇内的农业户籍(含农转城户籍人员)和农村常住人口实施防贫监测预警和帮扶。全镇共纳入精准防贫监测预警户469户,其中脱贫户357户;一般户112户,根据家庭情况分级预警、分级帮扶。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加大对农村人口的防贫监测预警力度,开展“建救助平台”、“建产业帮扶全覆盖机制”、“建壮大村集体经济帮扶机制”、“建扶志扶智机制”的“四个专项行动”。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二是建立健全相对贫困对象监测预警机制,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或略高于5000元的所有农业户籍人口(含农转城)进行防贫预警监测,重点关注兜底脱贫户、因病、因残、因灾、因学等情况造成大额刚性支出的农户,并逐户核实核准,制定整改方案,确保脱贫质量。

三是着力培育增收产业,推进产业项目建设。调优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土地流转、特色种植、生猪养殖等扶持奖励政策的落实,打造培育一批“能发展、可增收、稳得住、可持续”的新型经营主体。持续推进产业项目建设,通过加大产业项目发展;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带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办法实现**镇产业项目快速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周围农户增收致富,稳定脱贫成效,确保脱贫群众收入达标“稳得住”。

四是严格落实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监管要求,结合年度工作任务,加大工作调度和督查检查力度,持续压实部门行业责任、帮扶单位社会责任、干部为民责任。

(二)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后续帮扶任务比较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镇存在此类情况。

镇易地扶贫搬迁设置新街村半边街和布卡村老街两个安置点。搬迁人口涉及9个行政村24个村民小组423户155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91户1071人,同步搬迁户132户485人,目前所有搬迁对象均已入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因特殊的地理条件限制,搬迁群众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形成难度较大,搬迁群众致富难度大。二是搬迁安置点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

整改措施:

1.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扶持的方式,通过产业和就业促进搬迁群众逐步致富。产业方面:一是通过迁出区土地流转、退耕还林增加群众收入;二是通过发展花椒、芒果等特色种植业促进搬迁群众增收;三是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机制,拓宽搬迁对象的增收渠道。就业方面:按照《**区易地扶贫搬迁“1115”精准就业扶贫行动方案》的通知(东办通〔2019〕16号)要求,采取“送岗(未就业的)、稳岗(已就业的)、跟岗(有意愿的)、引岗(无意愿的)、安岗(有困难的)”等措施,不断推动**镇搬迁群众就业深入开展。

2.加快推进搬迁安置点社区申报工作,加强对搬迁安置点各方面管理。加快搬迁点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开展安置点环境卫生整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多措并举让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三)扶贫小额信贷存在用途不当和还款风险

**镇存在此类情况。

整改措施:

组织镇村干部采取发放宣传册、视频音频、入户讲解等多形式,加强小额信贷资金的用途、放贷要求及贷款流程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正确使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严格按照群众发展产业的需求,应贷尽贷,同时加强贷款农户后续资金使用的跟踪管理。

(四)贫困户对政策性收入依赖程度高,需着力提升低收入人群自我增收能力。

1.着力培育增收产业,调优农业产业结构。

一是扶持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特色种植、生猪养殖等扶持奖励政策的落实,打造培育一批“能发展、可增收、稳得住、可持续”的新型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已补助流转土地50亩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15家,流转面积1890.55亩,补助资金31.8万元。近年来,**镇已发展特色种植14230亩,培育了“能发展、可增收、稳得住、可持续”的新型经营主体25家。

二是提升产业组织程度。**镇已发展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项目2个,即:茶花土鸡养殖、五黑鸡养殖;已有10个村有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项目;2019年有1个村集体经济达到8万元,2个村集体经济达到5万元,其余1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3万元。2020年底通过光伏扶贫项目投入使用及其它集体经济产业的发展,1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了10万元。

2.着力促进稳定就业,鼓励务工增收致富。

2020年围绕实现有就业愿意的劳动力家庭“户均培训1人、户均转移就业1人”目标,完成区就业局下达的技能培训任务750人(其中建档立卡560人),引导性培训3000人(其中建档立卡2336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531人(其中建档立卡6600人)。一是抓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根据群众技能需求制定技能培训工作方案,完成引导性培训106人(其中建档立卡75人)。组织召开招聘会两场,宣传就业岗位2000余个,点对点输送务工人员107人,完成转移就业12988人。

二是抓岗位开发及服务保障。继续结合农村劳动力特点,围绕产业发展及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岗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继续加强送岗上门服务及务工宣传工作,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准确及时的务工信息,积极为辖区企业、致富带头人与农村劳动力搭建平台,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求职登记,用工信息查询、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

(五)扶贫特色产业的产业链较短,产业扶贫增收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镇存在此类情况。

1.产业发展方面。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在各项政策的带动下,**镇涌现出了一批上规模、有特色的种养殖业,如新店房村600亩脐橙种植、松坪村2万羽“五黑鸡”养殖、播卡村的5万羽的“茶花土鸡”养殖基地等等。“一村一品”的格局初现雏形。但是我镇产业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着农业产业发展。**镇所辖村委会多处二半山区,水资源匮乏,农业灌溉基本靠降雨,靠天吃饭的现状短期内难有较大改观;连片土地少,基础设施薄弱,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困难,严重制约**镇产业发展。二是农业产业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小散弱现象仍然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虽然**镇在脱贫攻坚期间获得了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产业格局初见雏形,但**镇自然条件与基础设施的因素仍然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壮大,资金主要向基础设施领域倾斜。产业发展“一村一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规模小、分散、整合程度不高的现象,抗风险能力弱,变数大。三是产业发展“一窝蜂”、同质化等现象突出。产业规划上不够科学合理;很多行政村仍存在等项目的现象,不会主动结合实际,村情,自然条件等科学规划产业项目,落地项目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整改措施:

一是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尽最大努力补齐**镇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降低农业生产基本靠降雨的依赖,增加产业抗灾能力。

二是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到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引导上,加大对优质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群众积极加入合作社,做大做强各村特色一品,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加大产业信息市场资源共享力度,搭上农村电商发展的快车,做到产得出来,卖得出去,解决产品没有渠道的难题。三是结合自身实际,结合上级部门规划,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布局,发掘更多优质产业,打造**镇特色产业品牌,在搞好生态保护的同时,推动**镇种养殖业的向好发展。

2.就业服务方面。2020年**镇实施转移就业1.36万人,组织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3750人。但依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公益岗位设置不够科学,日常管理考核不到位。二是外出务工就业人员流动性较大,就业数据不够精准。三是劳动力素质整体有待提高,劳务输出可选择的工作岗位和群众收入有限。

整改措施:

一是制定农村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完善公岗人员日常工作管理考核,促进公岗人员高效履职。二是加强沟通交流,发动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帮扶责任人、就业扶贫工作队员等与外出务工人员多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务工时间、地点、岗位等情况变化,实施动态管理,确保就业数据精准到位,做到“帐实相符”。三是加强培训,引导和鼓励务工人员通过各种方法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保障群众就业和增收。

三、工作要求

稳岗就业工作措施篇(9)

目前,基层石油工程建设企业面临经济下行、工程建设项目断崖式缩减、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严峻挑战,企业若想在市场竞争中的求得生存和发展,需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瘦身”改革,充分发挥基层石油工程建设企业短小精干、机动灵活的优势以及承揽“短平快”小项目的突出特点,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1基层石油工程建设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前几年国家和行业投资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国家基础建设和行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石油工程企业扩能和在建等项目应接不暇,导致一些石油工程建设企业盲目“招兵买马”,员工总量不断膨胀。在项目多、活源多的情况下,机构臃肿、人员富余等弊端被暂时的市场繁荣所掩盖;但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和行业的投资项目锐减,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进入了“寒冬期”,生产经营和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一是机构臃肿,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随着经济下行,尤其是工程建设项目大幅减少,很多基层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原有的劳动用工组织机构闲置,管理机构臃肿问题浮出水面,生产管理无序,“多而乱”现象在基层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普遍存在。有的企业生产管理部门重叠,互相扯皮,推诿责任,使生产经营处处遇阻甚至停滞不前,直接影响生产运行。关停并转现有的不适应经济新形势的企业管理和生产组织机构成为基层石油工程建设企业迫在眉睫的任务。二是冗员过多,直接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市场繁荣时招聘的大量人员素质高低不等,随着工程建设项目的减少,冗员问题变得非常突出,致使工作扯皮、互相推诿,企业生产运行效率低下。三是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机构臃肿、人员富余导致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最终导致企业效益下滑,影响员工切身利益和企业发展前途。“瘦身”成为解决企业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经济效益持续下滑等问题的必然和关键。

2基层石油工程建设企业“瘦身”探索

2.1精简机构,减裁富余人员,健全配套管理措施

一是精简组织机构,稳固“前沿阵地”队伍。管理机构的增减和调整源于工作和生产的需要。在当前形势下,必须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进行管理机构改革,严格以生产经营需要为标准定岗定编,做到机构精简、人员精干,稳定一线员工队伍,使企业的组织机构成为新形势下市场经营和发展的战斗堡垒。二是减裁富余人员,稳定技术骨干队伍。对于企业富余人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分流,生产岗位做到岗位精干、队伍精干、人员精干,使企业轻装上阵。要通过岗位考核、岗位竞聘等方式,将有能力的骨干和员工留住,将不思进取、水平低下的平庸之辈淘汰出局,从而达到稳定技术骨干和核心员工队伍的目的。三是健全配套措施,稳定企业员工队伍。机构精减和富裕人员减裁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岗位竞聘实行岗位数量、人员素质、工作标准三公开,通过岗位考核,让员工公平、公正、公开地竞聘上岗。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制度和动态管理机制,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力资源动态管理。

2.2对企业富余人员安置的思考

企业“瘦身”,富余人员安置是涉及员工队伍稳定和社会安定的大问题,也是基层石油工程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富余人员安置要做到依法合理,激励措施得当,改革制度公平合理、科学适用,适应新形势下生产经营和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一是根据岗位需要,做好富余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掌握更高的技术水平,具备多种岗位的生产技能,然后再竞争上岗,进而形成企业岗位人员的动态管理。二是根据生产需要和岗位实际情况,依法全面清理清退企业多余的临时用工人员,减少企业临时用工人数,腾出岗位安排企业富余人员,进而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实现用工总量的下降。三是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出台相应的“退岗歇业”、“退职休养”等相关政策,使富余人员自愿选择从生产和管理岗位退下来,进而达到企业“瘦身”的目的,保证基层石油工程建设企业轻装上阵。

2.3对劳务派遣员工安置的建议

近几年,基层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招聘了一定数量的劳务派遣员工,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有的已经成为企业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力量。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员工符合“临时性、可替代性、辅”要求,这些员工的安置已经成为很多基层石油工程建设企业的一大难题。必须从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高度认识此问题,依法、合规、稳妥地做好劳务派遣员工的安置工作,具体建议有以下几点。一是对于可替代岗位派遣员工,可通过项目和业务外包方式,将项目和岗位人员一同外包给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使这部分员工在岗位工作不变的情况下分离出企业,达到减员不下岗的安置目的,保证员工有工作岗位,保证派遣员工队伍的稳定。二是与民营企业通过开展设计项目和工程管理的业务合作,将不可替代岗位的劳务派遣员工安置在民营企业,在保证员工岗位不变、队伍不变、待遇不变的同时,使企业实现满足生产建设需要的最佳安置效果。三是拓宽渠道,全力协助劳务派遣员工再就业。对于企业富余劳务派遣员工,在退回派遣公司的同时,要本着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原则,积极主动想办法,为返回派遣公司的员工再就业全力做好协调工作。与派遣公司一道,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帮助员工寻找合适企业再上岗,保证退回派遣公司的员工思想稳定、队伍稳定。

稳岗就业工作措施篇(10)

关键词 烟草 劳动用工 改革

一、正确认识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开展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是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烟草行业的根本举措。由于用工身份差异、绩效考核执行不到位、薪酬结构不尽合理等因素的影响,烟草行业在用工分配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只有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思路,实行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队伍结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宽人才成长渠道,才能为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烟草行业提供有力保证。

开展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是实现由“快”向“好”发展的重要保证。“好”不仅体现在经济运行的质量指标上,也体现在思想观念、队伍建设等方面。烟草行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全面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用工分配机制,激发员工整体活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从而促进各项工作持续上水平、上台阶。

二、稳妥推进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解决制约烟草行业发展的问题。

推进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关系全局、影响深远,要按照“分类管理、科学设岗、明确职责、严格考核、落实报酬”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切实做到“群众公认、确保稳定”。

(一)正确把握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方向

首先,明确改革的基本目标,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规范的收入分配结构,分类管理的岗位绩效工资体系,科学的工资调整机制,有效激励的考核评价机制,努力达到规范秩序、提高效率的效果。

其次,牢固把握改革的基本原则,做到四个“着眼于”即:着眼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着眼于提高员工队伍的成长和整体素质,着眼于提高全体员工积极性,着眼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全力推动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

再次,要把“群众公认、确保稳定”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公认”就是深入开展调研、访谈,广泛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使改革得到广泛认可;“确保稳定”,就是在改革工作中,把稳定放在首位,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密切关注各种利益关系并妥善处理,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二)缜密设计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制订科学、完善的工作方案,着重把握好科学的岗位管理体系、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四个环节。

构建科学的岗位管理体系。即在优化组织架构、规范岗位设置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部门编制,对所有的岗位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确定岗位职责,组织岗位竞聘,最大限度做到人岗匹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按照各层级考核要求,明确考核对象、重点,细化各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流程,提高考核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完善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原有不同身份的员工纳入统一的岗位绩效工资体系,合理确定不同类岗位之间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收入的比例关系。在工资套改时,充分体现向基层一线倾斜的改革导向,逐步缩小体制内职工与外聘工的收入差距,以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工资收入正常调整机制。通过竞争上岗和职业资格评聘等方式做到“岗变薪变”,通过工作业绩年度考核实现“档变薪变”,充分发挥工资收入的激励导向作用。

(三)依法规范劳动用工行为

2008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对于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推进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中,要按照《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体系,充分发挥职代会、工会的重要作用,努力探索职代会参与改革的有效途径,保障职代会依法依规、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在推进改革进程中,要严格履行程序,确保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依法维护广大员工的合法权益,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力争使每一名员工都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三、落实责任,破解改革进程中的难题,确保用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地、系统性地工作,必须精心实施、统筹安排,要做到五个到位。

一是做到领导到位。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能不能搞好,领导起到关键的作用,要把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总体规划,科学定位,政策制定上做到相辅相成,程序实施上做到环环相扣,形成一个严谨的改革体系,在改革进程中,对相关工作要做到亲自部署、调度、落实,以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二是做到组织到位。建立健全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合理人员配备。要定期召开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掌握工作动态,研究重大事项,明确指导意见。通过层层分解责任,建立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动改革措施全面落实。

稳岗就业工作措施篇(11)

(一)就业指导工作。今年以来,全县城镇新增就业2103人,引导和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64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71人,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865个,农村公益性岗位1076个,开发疫情防控临时公益性岗位163个,为591人申报2019年下半年城镇公益性岗位人员社会保险补贴,补贴金额共计181.185492万元,为123人申报2019年下半年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补贴金额共计40.5683万元。

(二)求职招聘工作。疫情期间,通过大众网和就业微信公众号开展2020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大型网络线上招聘会,成都富士康、季茜鞋业等1686家企业招聘信息,合计岗位119007个,网上应聘及电话咨询17400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10290余人。通过4月26日“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岗位200余个,现场求职50人,达成初步意向协议21人。

(三)培训工作。疫情期间开展线上培训,培训人数826,已基本结束培训。现目前在进行系统录入,开展了创业培训1期38人。各培训机构正在进行宣传、动员、组织扶贫培训。

(四)失业保险工作。积极响应中央、省市关于“援企稳岗”相关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较好成效。2020年4月以来,共认定审批享受稳岗返还政策企业145户,涉及职工8723人,共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稳岗返还资金243.85万元。

二、具体做法

(一)领导高度重视,各级狠抓落实。为了帮助全县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县就业局高度重视就业救助活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落实就业救助的各项事宜,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落实了专人负责,研究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就业救助方案,将就业救助工作落到了实处。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为了扩大影响,动员各方面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宣传政策,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对就业救助工作有较明确的了解,使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能充分享受到再就业扶持政策。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积极按照援企稳岗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及时、有针对性的对“援企稳岗”政策精神进行了普及宣传,落实待遇,确保企业职工岗位稳定,使有限的扶持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借助宣传车、公告栏、LED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介绍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法、就业救助具体内容、专场招聘会时间地点以及对困难人员实行就业救助的政策措施等,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困难群体、帮扶困难人员就业的良好氛围,为困难人员提供快速、便捷的信息、政策服务。

(三)采取有效措施,务求工作实效。充分发挥基层平台作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多渠道提供优质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一是组织入户调查,做到基本情况明了。充分发挥基层平台的作用,入户调查摸底,了解掌握未就业和未享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等援助对象的基本情况,以便为他们提供有针对。二是强化就业困难人员和失业人员登记管理工作,完善登记、认定和退出机制,建立动态管理的制度。三是深入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活动。深入实地送政策,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情况,积极发挥基层平台作用,开展上门送政策活动,对援助对象专门讲解就业优惠政策、享受政策的条件、办理程序和有关部门的责任等,并认真解答他们的疑问和关心的问题。送岗位下乡,针对就业困难对象的需要,通过公告栏、宣传单、举办专场招聘会等方式,动员各类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及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免费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针对就业群体,提供短期就业培训,增强了他们就业的主动性和就业技能。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积极组织经办人员认真学习,及时细化申请流程,熟悉相关内容,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政策,有力支持企业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

(一)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突出。由于劳动力供给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及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大多不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只能从事一般性劳动,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要求相差甚远,离开政府的援助很难实现再就业。

(二)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观念落后,“等、靠、要”等保守思想严重影响了就业现状,造成我们全力举办和推荐的招聘会经常是企业用工岗位多而前来应聘人员少的局面。

(三)稳岗政策知晓度不高。自稳岗补贴政策出台以来,有些企业对稳岗补贴相关文件通知不了解,对申领的基本条件不了解,对稳岗补贴资金的用途不了解,援企稳岗效应难以放大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降低了补贴资金实际使用效果。

四、下一步打算

(一)做好新出台就业帮扶政策宣传和新老政策衔接工作。一是注重宣传。主动与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协调配合,搞好送政策进社区、进企业活动,使每一位政策对象都能了解和掌握相关政策。二是抓好落实。要以《就业失业登记证》为抓手,在做好登记认定工作的基础上,抓好现有各项政策落实,该认定的一个不落,该享受的一项不少。要积极与财政、民政、教育等部门协调配合,强化信息对接,进一步在公开办事程序、减少工作环节、缩短办理时限上下功夫,开辟“绿色通道”,畅通政策享受渠道。三是跟踪问效。要对现行积极就业救助政策进行认真梳理,密切关注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和分类指导,及时研究解决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二)提升培训就业,携手做好就业创业工作。根据贫困家庭劳动者的培训意愿,实施分类就业技能培训、劳务培训、创业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帮助他们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