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审读工作方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07-03 18:11:34

审读工作方案

审读工作方案篇(1)

一、多媒体示证的组成和使用

多媒体示证工作由二部分组成,即制作工作和现场示证工作。出庭前,公诉人确定示证思路,依据书指控的犯罪事实,将物证照片、书证、讯问被告人笔录、询问证人笔录、鉴定结论、勘验笔录、视听资料等,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及视频采集等设备输入电脑数据库储存,并且根据庭审需要进行有目的的编辑。现场示证配备的是便携式电脑、投影大屏幕和投影机。在法庭上根据示证的节奏逐一在大屏幕上出示事先储存、编辑的证据;刑诉法规定的新的证据类型——视听资料,则可以由播放设备接驳投影机直接播映(也可以事先编辑后由计算机示证),这样,七种形式的证据都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的切换展示在审判人员、被告人、辩护人及旁听群众的眼前。POWERPOINT软件还提供了批注等功能,如画直线、斜线、文字说明、色块、方框、箭头、着重标记以及对证据局部放大、缩小、旋转等。示证时既可以按生成示证文档时的顺序进行出示,也可以随时通过证据清单改变示证顺序或有选择地进行出示,适应庭审的变化。

二、多媒体示证的作用

1、使公诉人自觉加强对刑事案件证据以及其证明力的审查。法庭示证的关键点在于把各种类型的证据通过投影机投影到大屏幕上,变原来的公诉人读证据为审判人员、人民陪审员、被告人、旁听群众听证据、看证据,这样在无形中就提高对刑事诉讼证据的要求,特别是程序合法性。对于每一份在众目睽睽下示证的证据,公诉人在审查时将更加严格,如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不是由侦查人员二人进行;笔录上是否有被告人签名或捺印;证人笔录是否经本人核对;鉴定是否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等等,甚至笔录字迹是否清晰都会在公诉人的考虑之列。我们知道,有时候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如虽然二人讯问被告人或询问证人,但笔录上只有一名侦查人员签名或是在一些非关键的地方(如错别字)的改动无被告人捺印,这些情况原来公诉人在法庭上读证据,光凭听是不易发觉的,但使用多媒体示证听看结合,就会成为显而易见的瑕疵。因此,刑事案件法庭示证系统的投入使用会使公诉人自觉加强对案件证据及证明力的审查,也将推动侦查机关证据意识的深化。

2、法庭多媒体示证的使用,可以防止被告人的翻供;对于被告已经翻供的,可以更有力的揭露事实真相,支持书的指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被告人都有畏罪、害怕受刑罚处罚的心理和侥幸心理,希望通过不实的供述逃避审判。有的被告人在庭审之前已经翻供,而有的被告人在庭审时会突然改变原供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的原则,但是如果制止被告人翻供则可以达到更好的庭审效果。多媒体示证利用大屏幕展示真实、详尽的证据,把被告人以前的签字、捺印的笔录让大家包括其本人一览无余,对其施加巨大的心理压力,使被告人感到铁证如山,抑制其侥幸心理,彻底熄灭其企图翻供的苗头。对于已经翻供,推脱罪责,避重就轻的被告人,公诉人则可以利用多媒体具有的方便灵活、随时调取的特点,在质证过程中,将反驳的证据及时展示,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3、多媒体示证的使用,使公诉人对有些长篇的证据,可以通篇出示、重点宣读。有的刑事案件的证人证言较长,而公诉人能够为我所用证实犯罪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对于此类证据的宣读,公诉人以往只有二种方法,要么通篇宣读,虽然全面、公正,但听的人无法象读的人一样,知道哪一部分是重点、与本案有关,以致说者有意,听者却无心,审判长也不易把握公诉人的思路;另一种办法是只读与本案有关的部分,其余一概不读,重点突出,听者感到明确清晰,但同时也会觉得公诉人是否有断章取义之嫌,割裂前后因果关系或公诉人有否遗漏可以认定被告无罪、罪轻的情节。多媒体示证的使用,结合了二种方法的优点,以听为主,听看结合,通篇出示,部分选读。例如“李权非法经营案”的具体做法是把整篇的证言笔录录入电脑编辑,在大屏幕上放映,公诉人有选择地宣读,操作计算机的人员提前批注,审判长、陪审员、旁听群众可以在看全貌的基础上,听取重点。该案24本卷,其中大量的证人证言我们采用的通篇出示,部分选读的方法,大量节约了庭审时间,整个庭审过程(不包括宣判)只用不到两小时。

4、对于一些扣押凭证、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等证据,用多媒体示证更加有利。如交通肇事案、故意伤害案运用多媒体示证支持公诉,把难以用语言说清的现场勘验图清楚地打到大屏幕上,去繁就简。通过多媒体的局部放大等功能,将肇事车辆的照片、伤害部位伤情等细微之处清晰再现,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对于案件中的一些清单、暂扣凭证、鉴定结论等证据,以往的做法是由法警一一传递给被告人、辩护人、审判人员看。示证系统的使用,避免了庭审程序的松散、缩短时间,提高了效率。

5、深化检务公开,强化法制教育。新形势下,立法思想倡导司法公平、公正、公开,在刑事诉讼工作中,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都提出“检务公开”、“审判公开”,多媒体示证在庭审中使用,适应了上述要求。传统的庭审方式中,除了公诉人宣读的内容外,一些当庭出示的证据,只有审判人员、被告人和其他当事人能够看到。通过多媒体示证,旁听群众也可以看到,增加了庭审的公开性。另一方面,证据的展示贴近公众,牵引旁听者随庭审步骤深入了解案件内 容,思考案件发生、发展的结果,从中吸取教训、获得启示。采取多媒体示证,由于举证方式新颖,吸引力强,是一种较好的法制教育形式,教育程度深,社会效果好。

三、充分发挥出多媒体示证的优越性

1、多媒体示证的使用,丰富了我们在法庭上举证的手段,它和案件证据本身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但是不可能仅仅依靠科技的示证方式弥补案件证据存在的不足之处。要想更好发挥多媒体示证的作用,首先要使案件的证据真正做到“确实充分”。其次对案件和证据也要有所选择,书证、物证照片或实物较多的案件,选择多媒体示证较直观;而主要以言词证据定案且证言直接、明确、单一的案件,选用多媒体示证的意义不明显;未成年人犯罪等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使用多媒体示证也应当谨慎;有些案件虽然公开审理,但部分证据可能涉及个人隐私,或者有一些现场照片如交通肇事中被害人照片等,会引起听庭的被害人家属情绪激动,另外还有一些照片或书证可能有引起旁观群众反感的内容,以及字迹过于潦草的笔录,应尽量不选择在示证之列。

2、示证软件在证据的编辑上提供了较强的功能,可以修改、粘贴等等,但是对于录入的证据在编辑时应该做到尽量不要改动。众所周知,电脑世界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世界,轻而易举可以把白的变成黑的,把少的变成多的。在刑事诉讼中,我们应该保持证据的“原汁原味”,使屏幕上大家看到的,是诉讼文书卷和证据卷上的翻版。辩护人、被告人如有异议,公诉人随时能够拿出卷宗以供核对。当然我们也并不是说放弃电脑的这些功能,而是说不要在幕后编辑时改动证据本身的内容实质。我们可以在现场示证时对证据的重要部分作适当处理如放大、划线、批注等,充分发挥电脑的科技作用。

3、公诉人和多媒体示证操作人员应当加强配合,取得最好的效果。操作人员必须熟悉案件情况,对哪些内容通过多媒体示证,哪些内容仅通过公诉人宣读或出示,应当十分清楚,对公诉人举证的先后顺序也要了解。每一份证据都应当在公诉人征得审判长允许以后,才能投影到大屏幕上。公诉人也应该在宣读证据的速度上和操作人员相统一,方便批注、换页。如根据现场情况临时改变举证顺序,>文秘站:

四、目前仍存在的问题:

1、更新观念,加深认识。虽然多媒体示证已在多个院开展,但有的公诉人仍习惯于传统的办案方式。主要表现为:一是怕麻烦,对新型技术、新知识不愿学习,甚至存在抵触情绪。二是技术部门主动性不强,介入不深、配合不够。因此,多媒体示证的运作需要公诉人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出庭模式。

2、增强技术力量,加大培训力度。多媒体示证工作的引入,不同于借鉴一般的工作经验,它包括硬件配置、软件使用、实战技巧等诸方面内容。对于计算机应用水平一般的公诉人员而言,听取介绍、观看演示和阅读材料只能获得一些感性上的初步认识,真正理解和掌握必须经过一个综合操作技能培训的过程;而技术干部对庭审工作又缺少了解与认识,制约了多媒体示证的工作发展。真正有效的办法是多组织业务人员进行多媒体应用技能学习,培训一批兼具操作和指导能力的骨干,由点及面,带动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3、与技术部门分工协作问题。多媒体制作需要技术部门的指导、帮助和配合。为使多媒体示证工作有序开展,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和技术部门之间的分工很有必要。视听资料证据采集和转换、法庭示证硬件设备安装调试由技术部门完成,涉及大量的案卷材料扫描工作,可以考虑由书记员来完成。公诉人和技术人员的主要精力集中于证据的组织和运用环节,以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4、依据直接证据材料制作的三维动画或平面示意图,在法庭上形象地说明作案过程、人物关系或危害结果,在庭审中用于辅助说明和帮助理解,但是,这些图画不是证据本身,而只是证据的反映形式,所以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说明,以免有创造证据之嫌。

审读工作方案篇(2)

一是思想重视不够。对于xxx开展的“走读式”谈话,审查调查组人员总是认为谈话对象都是自己管委会的干部,平时对其也都比较了解,认为只要按流程开展好谈话就好,而没有从思想深处重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这也就导致在开展谈话过程中谈话对象在进入走读场所内交接时,大门未关闭,所有人注意力不在谈话对象身上及在交接时未使用安全笔,未进行安全检查等问题。开展“走读式”谈话应该深刻认识到没有安全就没有审查调查的理念,应该将安全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因为谈话对象及案件的轻重就想当然的放松警惕。

二是日常维护与管理存在不足。因片区机关办公楼位置有限,故“走读式”谈话室不在机关办公楼内,加之纪工委办案人员平时将较多精力放在日常的监督检查及违纪违法问题核查上,疏忽了对“走读式”谈话场所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导致“走读式”谈话场所消杀不到位,常用药品配备不全、灭火器过期及烟感器灯不亮等一些基础性问题发生。基础问题不重视不整改势必导致后期安全隐患的发生,因此应当重视并定期做好对“走读式”谈话场所内基础设施的检修及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而不是等到谈话开始时或是督导检查时才发现问题。例如谈话过程中未全程使用安全笔就是因为没有定期做好检查,直到谈话时才发现安全笔无法正常书写。

三是未能有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谈话预案。在开展“走读式”谈话前虽然制定了安全预案,但预案内容未能有效结合实际,谈话安全预案模板、安全方案没有针对性,这也就导致了谈话过程人员分工不明确,谈话对象进入体检时无工作人员陪护,只有安全员一人在场的问题。

四是谈话室制度落实不到位。谈话室在建设之初已下发相关工作制度,但因为审查调查人员对制度的执行不到位导致谈话人员携带不安全的物品进入谈话室开展谈话,人为造成较大安全隐患。

二、今后整改的措施

一是加强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学习教育力度,定期组织全体纪检监察干部学习“走读式”谈话相关制度,必要时开展模拟谈话,不断熟练制度运用、规范谈话流程,让安全的理念深植于纪检干部的心中。严格落实执纪审查工作人员“一岗双责”,既负责执纪审查,又负责安全责任,深刻认识没有安全就没有办案的安全责任意识。

二是加强日常管理,持续自查自纠。加强对“走读式”谈话场所基础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确保配套设施正常运行。定期对“走读式”谈话场所进行自查,对谈话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彻底整改。加强教育和管理监督,切实加强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规则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真正把规矩立起来、纪律严起来,确保执纪安全无隐患。

审读工作方案篇(3)

一是思想重视不够。对于xxx开展的“走读式”谈话,审查调查组人员总是认为谈话对象都是自己管委会的干部,平时对其也都比较了解,认为只要按流程开展好谈话就好,而没有从思想深处重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这也就导致在开展谈话过程中谈话对象在进入走读场所内交接时,大门未关闭,所有人注意力不在谈话对象身上及在交接时未使用安全笔,未进行安全检查等问题。开展“走读式”谈话应该深刻认识到没有安全就没有审查调查的理念,应该将安全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因为谈话对象及案件的轻重就想当然的放松警惕。

二是日常维护与管理存在不足。因片区机关办公楼位置有限,故“走读式”谈话室不在机关办公楼内,加之纪工委办案人员平时将较多精力放在日常的监督检查及违纪违法问题核查上,疏忽了对“走读式”谈话场所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导致“走读式”谈话场所消杀不到位,常用药品配备不全、灭火器过期及烟感器灯不亮等一些基础性问题发生。基础问题不重视不整改势必导致后期安全隐患的发生,因此应当重视并定期做好对“走读式”谈话场所内基础设施的检修及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而不是等到谈话开始时或是督导检查时才发现问题。例如谈话过程中未全程使用安全笔就是因为没有定期做好检查,直到谈话时才发现安全笔无法正常书写。

三是未能有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谈话预案。在开展“走读式”谈话前虽然制定了安全预案,但预案内容未能有效结合实际,谈话安全预案模板、安全方案没有针对性,这也就导致了谈话过程人员分工不明确,谈话对象进入体检时无工作人员陪护,只有安全员一人在场的问题。

四是谈话室制度落实不到位。谈话室在建设之初已下发相关工作制度,但因为审查调查人员对制度的执行不到位导致谈话人员携带不安全的物品进入谈话室开展谈话,人为造成较大安全隐患。

二、今后整改的措施

一是加强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学习教育力度,定期组织全体纪检监察干部学习“走读式”谈话相关制度,必要时开展模拟谈话,不断熟练制度运用、规范谈话流程,让安全的理念深植于纪检干部的心中。严格落实执纪审查工作人员“一岗双责”,既负责执纪审查,又负责安全责任,深刻认识没有安全就没有办案的安全责任意识。

二是加强日常管理,持续自查自纠。加强对“走读式”谈话场所基础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确保配套设施正常运行。定期对“走读式”谈话场所进行自查,对谈话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彻底整改。加强教育和管理监督,切实加强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规则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真正把规矩立起来、纪律严起来,确保执纪安全无隐患。

审读工作方案篇(4)

一、审查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2020年以来,**县纪委监委坚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共受理检控类信访举报**件(次),处置问题线索***件,立案**件,党纪政务处分**,采取留置措施**人,移交审查起诉**人,始终保持了反腐败高压态势。工作中,创新执纪方式,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理党员干部**人次,其中,第一、二种形态分别占比**%、**%,切实做到“未病先防”“小病防变”。始终注重强化案件办理规范化、制度化,严格问题线索管理,严格初核、立案、调查、移送审理等程序规定,严格涉案款物管理,加强对纪律审查工作的全程监管。规范乡镇(街道)纪委案件办理程序,实行领导班子、纪检监察室联系帮包乡镇(街道)纪工委制度,实行办案区域协作一体化,对重要案件线索挂牌督办,今年来,乡镇(街道)纪委共办案**件,占全县办案总数的**

%。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办案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历史原因,我县级纪检监察机关60后、80后的多,70后少,年龄结构断层,“传帮带”功能发挥不好,且年轻干部缺少专业、系统的业务培训,办案经验不足,业务能力跟不上形势需要。乡镇纪检监察干部调整频繁,业务不够熟悉,干起工作来往往是一知半解,甚至边看书边办案、边请教边办案,致使办案效率低、质量差,查办的案件也大多是计生案件和失职渎职案件。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违纪人员涉案领域越来越广,纪检干部的金融、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相对缺乏,致使办案工作难度较大。特别是面对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新形势、新要求,不少纪检监察干部在思想认识、方式方法和能力素质上还有不少差距。强化考核问效力度。把审查调查工作任务量化,纳入委“绩效考核”重点内容,倒逼办案室组、乡镇(街道)纪(工)委提升审查调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一些信访案件线索可查性不强,息诉罢诉难。

目前,案件线索来源多为信访举报,有的举报者不掌握具体问题,仅凭直觉推测,举报内容没有针对性;有的举报动机不纯,故意夸大违纪违法事实,其真实性、可信度较低,相应的经过初核调查后的成案率也很低,存在高核查低成案的现象。同时,由于缺少有效的息诉罢诉手段,一些信访案件即使已处理完结,但反映人不满意,虽然没有新的问题和证据,仍不断到各级纪委反映。

(三)统管派驻机构案件查办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客观上,统管派驻机构工作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不够健全,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体制不理顺、定位不明确等问题,

影响了职能的发挥。主观上看,派驻机构对部门的监督还存在畏难情绪,深不进去;派驻机构人员少、办案能力欠缺问题等等。

三、完善机制,强化审查调查安全责任

以加强制度建设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审查调查行为,先后制定完善了《***市纪委监委保密纪律》、《***市纪委监委谈话室使用管理规定》、《***市纪委监委谈话室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市纪委监委审查调查谈话期间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市纪委监委办案安全检查规定》等制度规定,完善相关记录和工作台账,为审查调查安全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软件”支持。制定安全文明审查调查目标责任书,一案一签,明确分管领导、案件负责人和审查人员在审查调查工作中负有的安全责任,审查安全责任明确

到岗、落实到人。规范谈话室使用,特别是针对“走读式”谈话增多的情况,加大安全监控,对谈话审批、接送、回访进行规范,严格落实“走读式”谈话安全保障措施,今年以来,采取走读式谈话***多人,无安全事故发生。

四、强化措施,落实审查调查安全管理

积极实践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走读式”谈话作为线索处置、审查调查、提醒教育的重要手段。开展审查调查谈话时,围绕涉案人员的基本情况、调查取证和谈话等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环节,制定谈话方案,主要领导批准后方可开展谈话。使用及离开谈话室时严格履行报批程序,待医生对审查调查对象体检完毕后方可开展谈话,谈话期间全程录音录像,谈话结束时对被调查人做

15-20

分钟心理辅导,谈话结束后由单位或家人接送离开,严格履行交接手续,确保无缝对接。设立医疗保障工作站,医生、护士长期驻点,配备医疗急救药品和应急车辆,建立日常诊治制度和紧急救治预案。谈话期间,密切关注谈话对象身体和情绪变化,中断谈话时,确保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陪护,谈话对象为女性时,两名陪护工作人员至少有一名女性陪护工作人员,确保对突发情

况。

五、完善机制,强化审查调查安全责任以加强制度建设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审查调查行为,先后制定完善了《***市纪委监委保密纪律》《***市纪委监委谈话室使用管理规定》《***市纪委监委谈话室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市纪委监委审查调查谈话期间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市纪委监委办案安全检查规定》等制度规定,完善相关记录和工作台账,为审查调查安全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软件”支持。

制定安全文明审查调查目标责任书,一案一签,明确分管领导、案件负责人和审查人员在审查调查工作中负有的安全责任,审查安全责任明确到岗、落实到人。规范谈话室使用,特别是针对“走读式”谈话增多的情况,加大安全监控法言次,对谈话审批、接送、回访进行规范,严格落实“走读式”谈话安全保障措施,今年以来,采取走读式谈话***多人,无安全事故发生。

审读工作方案篇(5)

(一)关于我国公诉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实体要件。根据我国97年刑诉法第174条的规定,我国公诉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的实体要件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人民检察院建议或者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公诉案件。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这一要件使得简易程序在实践中的适用案件范围规定过窄,出现判断标准不一的问题。“三年以下”到底是法院根据法律及案件的具体情况,以判决的刑式对被告人应执行的刑罚还是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触犯的刑法条文所确定的刑罚标准,是根据法定刑还是宣告刑?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也常因检法两家的认识不同而造成案件在检法两家的往返,浪费了司法资源。

(二)适用简易程序由检法两家协商决定的做法影响审判效率。在实践中常常发生两家互不同意的情况,这就造成很多本该适用的案件没有适用,造成诉讼资源的浪费,法律要求两家互相配合,在这一点上却互相掣肘。设立简易程序的目的是提高审判效率,但由于法律规定的模糊及程序上设置的不合理,使得部分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积极认罪,能够迅速审结的案件仍然依普通程序进行,无疑与提高审判效率的目的相悖。

(三)被告人对简易程序的适用不具有选择性,侵害了被告人的诉权。97年刑诉法规定,对简易程序的适用要检、法两家合意才能适用。而作为刑事诉讼中被追诉的对象,却只能被动的接受,这是与程序正义和诉讼主体理论相矛盾的。是对被告人诉权的侵害,没有给其应有的尊重,会让被告人对审判的公正持有怀疑,不利于其接受审判结果。

(四)公诉人不出庭,庭审活动监督缺位,辩护律师的作用弱化。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刑事案件,以开庭的审理方式进行,根据诉讼理论,庭审中以“诉、辩、裁”三角关系为结构,97年刑诉法规定,简易程序公诉人可以不出庭,这使得宣读书和出示证据等控诉性职能转移到法官头上,审判结构遭到破坏,庭审活动的法律监督出现“缺位”,公诉人不出庭,被告方在法庭上无法就事实和证据与公诉方展开辩论,没有辩论的辩护权无疑将流于形式。尽管被告人本人真切地经历犯罪经过,对事实有最全面的认识,但其本身对法律的缺乏,无法保证对其行为的性质做出最为准确的判断。因此在庭审中讯问被告人并由被告人对其犯罪事实再一次作出全面的供述,及时对所有证据进行质证都显得十分必要,但是在简易程序审理中容易使这些程序流于形式,为此必须强化辩护律师的作用。

二、贯彻实施2012新刑诉法后公诉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工作机制的新探索

(一)新法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建立快速审查、专人办理的工作机制。2012新刑诉法草案第二百零八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判:(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二)被告人承认自己所犯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的;(三)被告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的。第二百一十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对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可以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也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对可能判处的有期徒刑超过三年的,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此两条规定明显将公诉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的范围扩大化了,即不再限于只有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才能适用简易程序。也就不存在宣告刑与法定刑的争议了,只要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认罪,对指控的犯罪事实和适用简易程序无异议的不管判处三年以下还是三年以上刑期的犯罪都可以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也因此针对当前基层院公诉案件数量逐年增多,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窄、适用数量少等特点,从诉讼经济的原则出发,国家是鼓励简易程序在实践中的扩大化适用的。为适应这一趋势要求,建议基层检察院应尽快建立对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集中提讯、集中移诉、集中、专人出庭的案件办理机制和工作模式,简化讯问,简化制作审查报告。对于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嫌疑人认罪的案件,简化讯问犯罪嫌疑人,制作仅包括犯罪事实的关键环节和量刑情节两项内容的格式化的讯问笔录,同时使用高检院下发的公诉案件审查报告简化版本制作审查报告。

(二)加强与审判机关联系,建立检法有序协调迅速的办案机制。庭审前,加强与审判机关的联系,对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建立快速审查机制。庭审中,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宣读书、讯(询)问、举证、辩论方式,提高出庭支持公诉的效率。本着充分履行审判监督职责、切实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比普通程序简化审更为简化的原则,在法庭调查、辩论环节充分体现“简易”的特点。

一是,庭审中不宣读书或只宣读书的部分内容。庭审中经审判长询问被告人若明确表示无需再向其宣读,公诉人则不必宣读。若有必要宣读也可只宣读事实和量刑部分内容。

二是,庭审中不讯问或简化讯问被告人。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全部认罪的可以不对被告人再次进行讯问。

三是,简化、概括举证。举证时只需宣读证据的名称和证明事项,对证明同一案件事实的同类证据应当概括举证。但被告人或辩护人提出异议的证据和事实,公诉人应当出示和宣读证据内容。

四是,简化辩论、提出量刑意见。对于符合适用缓刑的被告人应当向法庭提出适用缓刑的意见。

(三)新法规定被告人对简易程序的适用具有选择权,进一步保障了被告人的权益。新法第二百零八条第三款规定适用简易程序条件之一就是被告人无异议,第二百一十一条也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审判人员应当询问被告人对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意见,告知被告人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法律规定,确认被告人是否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这种选择权对被告人来说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是保障其诉讼权利的另一重要手段,简易程序是以牺牲部分程序正义来换取较高的诉讼效率的,一旦进行简易程序,就不可能享有在普通程序中所能享有的较为完备的程序保障,而且较容易被判有罪,这样,被告人必须就自己部分诉讼权利的取舍作出慎重选择,以决定是否适用简易程序。实践中检察机关在建议适用简易程序之前,应当充分保障被告人的知悉权和程序选择权,可通过适当的证据开示、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告知书等形式,使被告人充分了解简易程序的含义及其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后果,并行使类似一票否决的权利,以便约束检法两家合意而适用。

(四)确保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强化对简易程序案件审理的法律监督。新法第二百一十条明确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

审读工作方案篇(6)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这种题型是Ⅱ卷的主要考查方式,并且在Ⅰ卷中所占分量也越来越大,它具有“制作巧、容量大、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怎样解答材料解析题已成为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头痛的问题。结合近年历史试卷中的试题,谈一点个人的解答经验。

材料解析题解题通常有四个环节:审读设问,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

第一步:审读设问

审读设问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审读设问中体现的历史时间、考查对象、考查角度;二是审读设问中的提示语;三是审读设问后附的分值,高考卷每一设问所附的分值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判分的方向和答案的层次性与长度。

第二步: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一般应阅读三遍,即先粗读,后细读,再精读。粗读就是对材料浮光掠影地通读一遍,大致了解一下材料的意思,熟悉它在材料中的投影范围,初步建立起与所学知识和设问的联系。细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

第三步:提取信息

提取信息就是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从测试的角度来说的,它是回答设问的素材。提取有效信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2.要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3.要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4.要找出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

第四步: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就是以文字表达的形式来回答设问。从答案的内容来源看,大体有三种情况:

审读工作方案篇(7)

一、“语文核心素养”与阅读教学

教育专家们通常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简称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层面逐级递增,既有独特性又有交融性,其中“语言”层面是后三个层面的基础。

二、以学案为载体巧设问题牵引学生解读文本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示例一:《老王》学案的节选

1.初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学生自主阅读,疏通文意,书面作答――指名回答――老师明确答案)

明确:介绍老王――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重点回忆最后一次见面――表达愧疚之情

2.走近老王

(1)细读写老王的语句,说说,老王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可看出?

(2)重点研读:老王送钱先生看病和临终前送鸡蛋段落,思考:老王与作者一家的关系怎样?

(先自主读文本作答―小组交流探讨――小组派代表汇报――班上交流探讨――修正答案)

明确(1):穷困、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不幸者;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图报、重情义的好人。

明确(2):老王对作者一家像亲人;对老王的穷苦同情、尊重和关怀老王,关系比较好。

3.探究主旨

品读结尾段: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思考: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感人之处在哪里?

(全班朗读感悟文字里蕴含的情感,再默读全文,领悟作者对老王情感的变化,再从老王与作者一家的关系为切入点,探究“愧疚”的原因)

(再读文本作答―小组交流探讨――小组派代表汇报――班上交流探讨――修正答案)

明确:“愧怍”体现了作者在反思自己和老王的交往中有那种居高临下的清高,缺乏真正平等的同情,我对他的同情是不彻底,对他的关爱是不够,对老王的情感是有亏欠,对老王的不幸未尽到社会责任。

表达出作为知识分子的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同样彰显人性之美。

4.真情感悟:谈读后感悟

引导探究理解主旨不只是善良与感动的道德颂歌,更是社会责任的灵魂拷问。

思考:像老王这类勤劳诚实、坚守良知的社会底层为什么找不到出路?靠道德性救济是不能解除他们的不幸。

解析:设置四个主问题由浅入深推M文本阅读,推进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

问题1:整体感知文本,培养理解文字、整合信息、分析与构建作者的语言逻辑思路。既有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训练,又有读者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问题2(1):品读有关语言获得老王形象的直觉体验,通过分析、归纳、概括老王穷苦卑微又善良的性格特点,再造老王形象。既语言建构与运用,又有思维的训练,还有锻炼审美鉴赏与创造。

问题2(2):深入解读文本,读出老王在老王在生在危险的情况下仍坚守他的善良真诚和道德的勇气,发现灵魂的高贵,体悟人性之美、形象之美。培养能感受语言文字中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对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品位有熏陶作用。

问题3:熟读精思关键语句,深入探究作者愧疚的原因,既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又提升审美品位(心灵美是更高层次的美)。

问题4:通过语言作品形象引发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既有审美层面素养又有文化层面素养的提升。

因此,以学案为载体巧设问题牵引学生“读语言文字―思考其中内涵――用语言文字表达”,开展整体阅读到局部细读到整体阅读,开展了朗读、默读、研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与交流活动就是多次“语言建构与运用”。写人的叙事散文的学案问题设置按“整体感知,理思路――赏人物――悟主旨――说感悟”这种思路巧设问题推进由浅入深阅读活动,是综合性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示例二:古代神话《共工触怒不周山》学案节选

1.自主学习:解释加点字,口头翻译全文

昔者(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 )绝( )。天倾西北,故( )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 )尘埃( )归( )焉( )。

2.小组合作

(1)字词翻译方面你还有什么疑问?(小组内交流解答)

(学生疏通文意――老师检查自学效果――强调重点词)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思想性格特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他面对失败不甘心、不屈服,性格刚烈暴躁。

明确:他勇敢,敢于挑战强大的颛顼,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力量非凡、气势非凡,怒触不周山导致了地动天摇,牺牲了自己,改造了山河,是一位有神奇力量的英雄。

(3)谈谈你对文中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明确:我们先民认为日月星辰西北沉等这些自然现象的出现是共工神奇力量的功绩。

明确:这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奥秘的大胆探索精神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揭示主题)

(问题(2)和问题(3):学生作答―小组交流――班上交流――修正答案)

老师点拨: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器成功登月图片,联系神话主题,谈谈你的看法?(班上探讨交流,老师引领思维提升:中华民族凭着可贵的大胆探索精神推进了中国科技的进步,让嫦娥奔月成为现实。)

解析:本案例按照“读文字,疏文意――赏人物――悟主题――联系实际谈看法”由浅入深设置教学的主问题。“解释加点字,翻译全文”属语言层面,是基础,设置在第一步骤;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怒”获得“共工”形象的直觉体验,再引导学生联系“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经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共工形象特点,既有思维又审美的训练。

本课问题设置亮点:通过问题(3)领悟神话主题:先民对自然奥秘的大胆探索精神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联系中国载人航天器成功登月的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认识:继承和发扬对自然的大胆探索精神,推动科技发展。这样引导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又有个人与自然的思考,树立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属于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结语

以学案为载体巧设问题牵引学生“读语言文字―思考其中内涵――用语言文字表达”,开展整体阅读到局部细读到整体阅读,以解读语言文字为基础的开展阅读教学,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审读工作方案篇(8)

无论大规模考试命题,还是教学过程中自主命题或选题组卷,都少不了审读试题这个重要环节。首先是“自审”,跳出“庐山”,超越自我。其次是“他审”。审题的宗旨是尽可能减少考试的系统误差,重心在置疑、质疑和查证,业内有用“第三只[睛”“挑刺儿”或“抓苍蝇”“捉虱子”之喻。以笔者之愚见,这是一件很“正态度、吃功夫”,综合性较强的事儿,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但概括起来可以说是从三个大的方面审的,一是语文的,二是历史的,三是测量学的,也可以细分为下列五个更便于操作的视角:

第一,文字符号的视角(Ⅰ)。一般地说,绝大多数试题都是用一定的文字、图表、图画等载体来表达的。因此,文字符号是否正确、规范、达意、简明,直至美感等是试题审读的第一步。

第二,思维逻辑的视角(Ⅱ)。无论呈现试题的情景,还是提出特定的问题都必须遵守一般的逻辑规则。否则,同样的文字、符号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严重分歧。因此,审读试题思维逻辑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是第二步。

以上两条之所以放在审题程序的最前面,不仅因为这是命制试题最起码的要求,还因为从操作上看,无论分析和评价什么,首先读懂其原意是最基本的前提。

第三,史实、史观的视角(Ⅲ)。史实、史观是审读试题的核心视角。前者包括史料或材料的客观、准确性,情景的合理性,后者包括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第四,学情、学理的视角(Ⅳ)。既然测量的是中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后的心理变化与发展,就必须考虑特定的学生心理,包括他们学习的依据和状况,以及对教与学的导向作用。否则,试题就会失去其对象。

第五,测量技术的视角(Ⅴ)。试题是试卷中最小的,独立而不孤立的测量单位,或者说每一道试题都是试卷的有机组成部分。据此,每道试题都应当服从具体的测量宗旨、目标和各种技术规范与要求。否则,就会降低其测量的效果,并影响考试的整体质量。

以下是在某地区多校联合高考模拟试卷中随机抽取的20道试题。其中有的可能是直接借用的,有的可能是略加改造的,有的可能是原创。现以这些题为例,试用“第三只[睛”来“挑刺儿”,说明以上五个视角的作用。文中带括号的罗马数字代表的是这五个视角。从中可以感到,虽然没有考后评价那样的数据分析,但它们可以提醒我们此处有误或可能有误待查。据笔者之经验,这些可能的失误还是相当典型的。

第2题:商朝历史较夏朝更为可信,最主要的依据是

A.神话传说 B.甲骨卜辞

C.史籍记载 D.口述史料

答案:B

审读:商史成为信史,或者说比夏朝更为可信,最主要的依据是其遗址及大量出土文物,特别是青铜器。甲骨卜辞是其中一部分,它使商史更清晰、可靠。这早已是常识。(Ⅲ)有何理由只认“甲骨卜辞”是最主要的依据?(Ⅱ)

第3题:“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反映了西周实行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答案:B

审读:引文似出自《左传》和《荀子》。“反映”通常指反照、反衬,又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指群众向有关部门、下级向上级报告;指物与物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或人的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按引文与答案的关系,说其“反映了”,有故弄辞藻之嫌,不如改为“说的是”更为贴切而明白。(Ⅰ)

第5题:“光荣属于罗马”代表了西方人对古罗马无法释怀的感念。罗马为世人留下的“光荣”遗产是

A.民主政治 B.法治精神

C.军事征服 D.哲学思想

答案:B

审读:西方人对古代希腊、罗马有概括性的评价,通常都称“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对两者都有详尽的诠释。试题所说的西方人称“光荣属于罗马”,并将其局限于“法治精神”一项,不知出自何处?待查。(Ⅲ)虽然多数课本主要介绍罗马法制,但对罗马其他方面继古希腊后的重大发展同样作了充分评价。因此,该题有“绑架”考生之嫌。(Ⅳ)

第8题: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就必须了解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下列符合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是

答案:B

审读:试题第一句话有课程开发之意义,但文字过于冗长累赘,似可改为“要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就必须懂得他所处的时代”。(Ⅰ)试题规定的选择标准是“符合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按此,除了试题规定的B(拉斐尔《圣母》)肯定是正确答案外,C(塞尚《温室里的塞尚夫人》)和D(毕加索《亚维农少女》)都属于基于并张扬人文主义的杰作,因此也应当是正确答案。实际上,选项A(无名氏《圣母》)是13—14世纪拜占庭艺术鼎盛时期的作品,史学界一般认为,与中世纪的绘画相比较,已经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倾向,故也可以是正确的答案。(Ⅲ)

第10题:“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义》卷首的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

A.天命史观 B.循环史观

C.英雄史观 D.进步史观

答案:B

审读:学界多认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小说作为开场白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现象的一种概述,而不是史学研究的论断,并不足以据此推论作者的史观。作者究竟持何史观,当依据该书的整体与内涵来考察。(Ⅲ)循环史观是专业术语,高中历史教材并未涉及,语文教材也没有对此作类似分析,学生缺少应有的知识储备。如果不是望文生义,是得不出这个答案的。(Ⅳ)

第13题: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答案:C

审读:提问中“反映”一词不准确,似应改为“论述”或“提出”。(Ⅰ)就试题四个选项而言,只有C(农工比重适当)可算是比较正确的。然而,引文似出自张翰《松梦窗语·百工纪》。该文通篇并非一般地论述农工比重要不要适当,而是怎样才算适当的问题,即一国之君要抑制奇技淫巧、奢靡浪费,兴百工服务和促进农本。(Ⅲ)从本题引文中“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也可看出来,作者是以农本为准绳的。(Ⅰ)所以,正确选项应改为:“兴百工而为农”。

第14题:“公民”、“平等”、“博爱”、“左翼”、“右翼”这一系列新的词汇最早出现于法国

A.等级君主制时期 B.波旁王朝时期

C.大革命时期 D.巴黎公社时期

答案:C

审读:学生并没有学过这些新词究竟最早出现于何时的法国,但可以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推测大革命前波旁王朝统治的晚期,或更早的启蒙思想传播过程中,在反君主专制统治的过程中就已经出现了,不会到攻打巴士底狱时才开始出现。故按提问“最早出现”之标准,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B,非C。(Ⅳ)

第18题:下列对拿破仑的评价比较正确的是

A.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个疯子

B.他才能一般,但没人能超过他

C.他改变了欧洲的历史,是个英雄

D.他的出现和成功是时势造就的

答案:D

审读:提问“比较正确”的指向不明确。D(他的出现和成功是时势造就的)固然是正确答案,但C(他改变了欧洲的历史,是个英雄)也可以是正确答案。(Ⅲ)

第21题:右面这幅漫画讽刺了

A.绥靖政策 B.均势政策

C.铁血政策 D.集体安全政策

答案:A

审读:漫画中,右面站立者的衣服下摆上有非常细小但又无法辨认的字母,与答题无关,似可删去或涂实,以免无端干扰考生观察。(Ⅳ)学生从未见过这幅漫画。由于试题没有注明画中两人的身份和话出其中哪一个之口,学生可以根据其中的人物形象、服饰和动作,判断正确答案为A(绥靖政策),也可判断正确答案为C(铁血政策):法国听任普鲁士发动第一、二次王朝战争,最后玩火自焚(Ⅳ)

第22题:列强势力最早深入到长江流域是在签订了哪个不平等条约之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B

审读:“列强势力”这一概念太泛,指向不明。(Ⅰ)以试题规定的标准“长江流域”,A(《南京条约》)也应是正确的,如上海、宁波都属长江流域,也都是在此后开放的。(Ⅱ)

第24题: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子寄予他在上海的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处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D

审读:试题注明引用了“一位英国人”的话。但从学生的角度看,如果有史料意识的话,凭什么肯定这位英国人说的一定是事实,并据此作推论呢?比较妥当的办法是去掉特定的说话人,将此情景作为已经认定的史实来介绍。如此还可降低文字的难度。(Ⅰ)以重庆商人“可以到一个钱庄……”的史实能推出“此时的钱庄”“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这样大的全称判断吗?显然这个结论有过度推理之嫌。似可将提问改为:“这个史实能用于说明”。(Ⅱ)

第25题:“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何人之口?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答案:C

审读:国人对“万国之势”之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句话强调的是“变”及其程度,没有出现“变法”“维新”这样有指向特征的词汇。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正常推理来看,是无法断定此言一定出自康有为之口的。因此A、B、C、D都可能是正确答案。(Ⅳ)

第27题: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

A.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再受双重压制

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国人的强烈愿望

C.中国共产党正积极寻找革命的同盟者

D.已经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答案:B

审读:学生并未读过宋庆龄这篇文章,凭这句话断定她对“内部条件”之看法似过于武断。可改为凭已学知识作推测的设计,问可能指什么“内部条件”。(Ⅱ)第一次国共合作主要的“内部条件”很多,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国人的强烈愿望)固然是对的,但学界一般认为,孙中山等左派及其想法当是最主要的“内部条件”。另外,A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宋的原文谈到了这两层意思。(Ⅲ)

第28题:建国以来实现由“大乱”到“大治”的重大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答案:C

审读:试题给“大乱”“大治”打上引号,颇令人费解。按照引号使用规范,似乎告知引用了某人的原话。如此,就混乱了。(Ⅰ)如果将此理解为着重论述或强调,也令人一头雾水。一般将十一届三中全会定位于拨乱反正,说其实现由“大乱”到“大治”,不知出自何处?待查。(Ⅲ)

第29题:在解决上,只有和平与战争两种选择。中国政府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

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企图

某些西方敌对势力欲干涉中国内政

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和平统一更符合中华民族最高利益

A. B.

C. D.

答案:B

审读:题干第一句话过于极端,有明显错误。(Ⅲ)一般地问这“是因为”,指向和时间界定都不明确。所以,D(1、2、3、4)也可以是正确答案。(Ⅱ)

第30题:阅读欧洲一体化进程示意图,其中“?”处应填上

A.法德和解

B.市场统一

C.资源共享

D.让渡

答案:D

审读:图中带问号之框所放位置不规范,示意不明确。(Ⅰ)欧盟宣布自己是“多元一体”的国际组织。说欧盟是让渡的结果,只是少数学者的观点,学界有很大争议。主要理由是:按国际政治的规范定义,是国家最重要的属性,是国家在国际法上固有的独立处理内、外事务的权力,是不可分割和让渡的。有的教材用“部分让渡”已属勉强,本题再推而广之地删去“部分”二字,可能更易引起误解。(Ⅲ)

第31题:史料的辨别史料是历史的遗存,也是历史研究的中介。以下是一组有关社会生活的史料,请以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6分)

答案要点:直接史料:A、B、C、F(4分);间接史料:D、E(2分)

审读:将史料称为历史研究的“中介”似不准确。“中介”者,是介于两者或数者之间起沟通作用的存在,而“史料”本身是历史的遗存,是历史研究的最基本依据。改为“前提”或“基础”似更贴切。(Ⅰ)与本题其他图片相比,18世纪的法国餐具的典型性和清晰度逊色不少,似可另选佳者。(Ⅴ)史料的直接与间接是相对、具体的,试题应当指明相对“社会生活”中的什么对象而言。如相对材料反映的内容而言,D、E不是直接史料,甚至不一定是史料。但相对于作者的创作行为和目的而言,则是一种直接史料。(Ⅲ)

第33题:文明的分布地理空间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下列地图中的数字,标识了这一区域中诸多文明的发源地。请根据数字写出相应的文明名称。(任意写出三项即可)(6分)

答案要点:古埃及文明;伊斯兰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共6分,答对一项即2分)

审读:“地理空间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似改为“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更顺畅。(Ⅰ)地图中的不是“数字”,而是“数字标识”。(Ⅰ)不是“根据数字”作答,而是“根据数字标识所在的位置”作答。(Ⅰ)

第34题:思想的光辉

材料一: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剌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

——伏尔泰

材料二:天主教教主是“恶棍”,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当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伏尔泰

材料三:人人享有自由平等,不论其出身。……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

材料四: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利,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完了。

——孟德斯鸠

(1)根据材料,请你概括三大思想家的主要主张。(3)

(2)指出上列启蒙思想体现在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哪四个文件中。

(3)简述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3分)。

答案要点:(1)伏尔泰:反对封建社会和天主教会,提倡开明君主专制;卢梭:天赋人权,人民;孟德斯鸠:提倡三权分立。

(2)卢梭的思想主张:《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合众国宪法》(4分)

(3)启蒙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系统的政治构想。

审读:按照这三个提问,考生完全可以直接凭已学知识作答,无须“根据材料”信息。本题所列的四则材料是纯粹的“大喘气”。(Ⅴ)从教学实践上看,这是典型的貌似考能力,实则利“题海”的设计模式。(Ⅳ)

第35题:走出困境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西方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12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西方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困境。(2分)

(2)写出材料二中采取A、B两类措施的典型西方国家,并指出其造成的结果。(6分)

(3)这两种摆脱困境的不同道路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

答案要点:

(1)经济大萧条,大量工人失业,生活水平下降。(2分)

(2)A类:美国:(1分)B类:德国。(1分)美国罗斯福新政通过内部整合,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2分)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走上了对外战争的道路,给人类带来了空前浩劫。(2分)

(3)从经验和教训两方面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给分。(4分)

审读:从试题的内容和解题要求看,标题似应改为“面对困境……”或“解困的道路”。(Ⅰ)用图形突出题意是好的。但材料二中既用英文字母、虚线作了区分,意思已经很明白,何必再加一个令人再费心思双向箭头?(Ⅰ)按问题(1)的要求,应当提取材料一中的表面和深层两类信息,但参考答案中却只有前者,没有后者。(Ⅲ)问题(3)强调了“对你”的启示,出发点是好的,鼓励考生发散思维与个性,强调了“特”,但参考答案要求的却是从“两方面”阐释的“全”,应当修改评分规则。(Ⅳ)

审读工作方案篇(9)

自1990年起,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协同省委宣传部,把审读工作纳入新闻出版管理重要业务范畴,为报刊处配备专职审读干事,组建审读员队伍并全面开展审读工作。1994年,省编制部门批准设立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出版期刊审读室,核定6名编制。2000年10月,审读室独立设置,配备3名干部。2004年,该机构由科级升格为正处级,更名为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

陕西报刊审读工作开展20年来,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报刊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助支持下,加强硬件建设,创新审读方法,促进成果转化,重视理论研究,把审读、研究、服务结合起来,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为增强报刊管理工作力度,促进全省报刊综合质量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硬件建设,打牢审读工作的坚实基础

一是建设高素质的审读员队伍。审读中心现有报刊审读员120人,基本由老报刊工作者、专家学者以及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在职人员聘用组成。按照审读任务不同,分为坐班审读员、兼职审读员和机动审读员3个层次。每年都要根据全省报刊业发展情况,结合审读员年龄和知识结构,对审读员队伍进行优化调整,组织业务学习培训。目前,已形成人力资源配置基本合理的审读网络,审读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能较好地适应报刊审读工作的需要。

二是不断完善审读工作制度。1992年,陕西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联合出台《陕西省报刊审读暂行办法》,对审读范围、主要内容、组织领导、方式要求、创办审读杂志《报刊之友》、样报样刊缴送、经费来源、审读报酬等做出明确规定,形成了报刊审读工作的基本制度和规范。2001年宁波全国审读工作会议以后,审读中心制定重点报刊审读制度、月度报告制度和审读结果通报制度,完善了每月召开重点报纸审读例会和编印《审读工作通讯》制度,用制度规范审读工作,使之步入健康运行、良性发展轨道。

三是畅通审读信息交流渠道。审读中心编印的内部简报《审读工作通讯》,是审读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自2001年以来已出147期,70多万字,指出报刊存在的问题391个。此外,还采取召开审读座谈会、下发定向审读报告、约请报刊社负责人沟通、个别交换意见及收集反馈信息等方式,与报刊社进行审读信息的双向交流。现在,审读简报和审读意见越来越受到报刊社重视,成为许多单位组织编采人员学习新闻业务或考核员工业绩的资料和依据。

四是争取审读工作专项经费。早在1993年,陕西省财政、物价部门就为新闻出版局批准了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核定了收取报刊审读费的标准,此举在全国具有开创意义。2004年,贯彻行政许可取消省级审批的收费项目后,省局积极争取,省政府主管领导大力支持,省财政厅批准设立了出版物审读专项经费,每年度在40万元以上,为报刊审读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

二、创新方式方法,拓宽审读工作的多种途径

早在10年前的审读实践中,陕西就探寻出“六结合”(即重点审读与面上审读相结合,综合审读与“解剖麻雀”相结合,整体内容审读与单项内容审读相结合,集中审读与分散审读相结合,面对面审读与背对背审读相结合,专职审读与群众审读相结合)的审读方法,曾在2001年宁波全国报刊审读工作会议上做过介绍,并被《中国新闻出版报》推广。

审读中心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审读工作,并且提出了报刊重大失误首次发现率、报刊审读品种覆盖率、重点报刊版面内容检测率等衡量审读工作质量的量化标准。根据人力、财力和审读工作的任务,主要围绕正确处理重点审读和全面覆盖的关系,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审读路子。把全省348种报刊分成重点、次重点和一般3种类型,组织协调审读人员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审读办法。一是对重点报刊实施同步跟踪审读。抓住重点报刊审读,就能把握全省报刊舆论的脉搏。每年选择20―40种报刊作为重点审读对象,由坐班审读员和指定的审读员紧随报刊出版时间同步跟踪审读,报纸每个月、期刊每三个月召开审读例会或对审读情况进行综合,写出审读综合报告,编印《审读工作通讯》,上报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和新闻出版总署,同时通报省内报刊出版单位。二是对次重点报刊分工到人审读。把介于重点与一般之间的报刊列为次重点,分工兼职审读员每人审读2―4种,以发现问题为主,无须与出版时间同步,审读报告除问题必报外,其他内容灵活自定。三是对一般报刊进行抽查审读。列入此类的报刊占全省报刊的较大比重,主要有科技期刊、高校校报、学报等。审读中心借助社会力量,与有关机构、学术社团合作,有计划地开展群众性的“大审读”活动,实现对一般性报刊的内容监督。

审读中心结合3个层次的报刊审读工作,大胆创新审读方法,使之既形式多样,又卓有成效。主要审读形式有以下几种:

形式之一,组织较大规模的专题审读战役。2001年9月、2002年7月、2003年8月,分3次对创刊于2000年8月的《新西部》杂志连续3年出版的全部内容组织开展专题审读;自2005年8月至2007年3月,对省内10市党委机关报抽5个月的完整样本、分6个专题开展审读,量化打分排序。这两次审读投入力量大,时间跨度长,审读内容多,上下互动,反响强烈,效果明显。其中10市党报审读,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专门召开10市市委宣传部主管部长和党报总编参加的专题审读座谈会,促进地市党报整体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此类战役性的专题审读自2000年以来共组织37次,均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形式之二,组织审读员和目标受众共同参加审读。2004年5月,组织西安欧亚学院新闻系师生选择《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华商报》一周的新闻进行比较阅评,报社人员和审读员参加,由学生发言,老师和专家进行点评。2006年8月,组织3名资深审读员和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7名大学生,对《当代青年》杂志进行专题审读;2007年7月,组织部分审读员和西北大学新闻学院7名学生对《大众文摘》杂志进行专题审读。把目标受众引入审读工作,使审读意见更加贴近办报办刊实际,也搭建起了报刊社与受众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

形式之三,配合专项检查活动开展审读。2007年3月20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刊登了总署将于下半年对全国期刊进行一次全面的出版规范检查的消息,审读中心立即行动,随机抽取20种科技期刊,组织审读员依据新闻出版管理相关条文,对版权页版本记录、封面标识进行专项抽查审读,将结果通报全省期刊社,并提示期刊出版单位及时动手,以规范出版行为的实际行动,迎接总署下半年专项检查。

形式之四,围绕大报名刊培育工程组织审读。2008年8月4日,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召开全省加快报刊业发展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全省报刊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了首批陕西大报名刊培育对象。审读中心积极给报刊发展提供审读支持,对大报名刊培育对象加大审读力度。《陕西日报》推出系列专刊,《西安晚报》改版等,审读中心均及时跟进,或写出专题简报,或到报社座谈,总结其优长,指出其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受到报社欢迎。针对《女友》杂志提升竞争力的迫切愿望,组织5名审读员,自2008年9月份开始,对其每月出版的4种杂志进行全方位审读,为《女友》做大做强尽心出力,“对刊物质量和品位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形式之五,与相关部门、组织合作开展审读。2003年2月,省记协和省新闻出版局、省广电局共同召开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经验交流暨报纸展评会,审读中心派出5名专家,在事先审读的基础上,对《陕西日报》、《当代陕西》等27家报刊宣传十六大精神的情况现场点评,探讨把宣传十六大精神引向深入的思路。2004年以来,多次与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省报刊评论学会、省社科学报研究会合作,开展期刊审读评优、评选十佳主编、优秀编辑活动,拓展了审读功效。

三、促进成果转化,发挥审读工作的综合效应

审读中心在多年审读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三点一线”(即审读标准、审读文本和审读结论三个点,必须构成一条直线,不能出现偏差)、“三位一体”(即要把对报刊的审读、对审读工作的研究和为审读对象服务统一起来,使审读、研究、服务成为一个有机体,缺一不可)的审读理念,紧紧把握审读工作的基本规律(即通过审读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认识问题,通过服务解决问题),努力发挥审读工作的综合效应,把审读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满腔热忱为报刊服务上,以促进报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扶持报刊健康发展。

一是把开展审读与总结宣传典型结合起来,为报刊树立学习榜样。在审读工作开展过程中,把“求疵”与“求美”并重、表扬与批评并重,在开展专题审读基础上,积极发现、总结、推介先进典型,以收示范引导之效。

2006年,审读中心发现,由全国唯一的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主办的《农业科技报》和由陕西农业杂志社主办的《西北园艺》杂志,自觉服务“三农”,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审读中心派专人前往调研核实,向省记协递交了《关于宣传〈农业科技报〉、〈西北园艺〉杂志服务“三农”先进事迹的建议》。省记协在《陕西新闻界》上转发了审读中心的建议函和两个报刊的事迹材料,并加编者按语予以肯定。《内部通信》《中华新闻报》《今传媒》分别刊发了审读中心撰写的有关《农业科技报》创新“三农”服务模式的经验和事迹报道。

审读中心组织对10市党报进行专题审读期间,发现渭南日报社锐意改革,抽查的前几个月报纸和后几个月报纸变化显著,质量提升很快,“判若两报”,由中心负责人带领一名担任过市级党报总编辑的资深审读员,深入报社进行调研,总结撰写了《让改革之光照亮党报品牌――〈渭南日报〉改革一年巨变的启示》的调查报告,在省内推广。该调研报告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以专版篇幅刊登,被多家报纸、杂志和网站转载,被《中国新闻年鉴》收录,并获得陕西省委宣传部2007年度全省优秀调研成果奖。

二是走出机关面对面审读,以贴身服务促进问题整改。为有效解决拿着样本背靠背审读,许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难以了解的问题,审读中心采用上门面对面审读座谈交流的方式,选择那些勇于改革、锐意创新、搏击市场、对审读有内在需求的报刊,为其提供审读支持。最典型的是对《华商报》的审读,平时列入重点同步跟踪,月度审读报告中关于《华商报》的亮点和存在问题,都占较大篇幅。有计划地集中较长时间、较多力量,对《华商报》进行集体“会诊”式的专题审读,自2002年以来就组织实施了多次。上门面对面审读更加讲求针对性。2008年针对该报用新闻包装广告的问题,两次上门共学法规、力陈利害,提出“媒体作为社会监督者自己也要受监督”,座谈交流以《事业鼎盛之际更应敬畏法律》为主题的审读意见,使报社接受批评,不惜蒙受几百万元的经济损失,采取一系列措施,杜绝“新闻广告”。2009年配合报社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派出连续6年分工审读《华商报》的资深专家,作了题为《对主流大报品格的几点思考》的长篇辅导报告,被报社称赞为“诤友”。仅2008年以来,就先后组织审读员到《华商报》《西安晚报》《榆林日报》《商洛日报》《安康日报》上门审读7次。报社从中尝到了甜头,提高了自觉接受审读和运用审读成果的意识,使经验和成绩得以巩固和发扬,使问题得到积极整改。

三是与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合作,以审读促进报刊产业健康发展。针对报刊转企改制、面向市场求发展的实际,拓展审读功能,由促进报刊提升质量向推动产业发展服务。2008年8月,由审读中心具体组织实施,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首次联合省工商局,对全省72种经营广告业务的科技期刊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广告专题审读,以两局联合下发文件的形式通报了审读结果,重点分析了科技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科技期刊广告业发展的建议,并总结推广了5家期刊社的先进经验。这次专题审读贯彻边审读边整改的原则,20多家有不同程度违规表现的期刊社积极规范广告内容和形式,8家未持有效证照从事广告经营活动的刊社也随即补办了相关手续。

审读中心长期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广泛的理解和支持。多年来,省委宣传部一年一度的总编台长培训班上,通报审读中心审读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陕西省记协召开的各种研讨会,多次安排审读中心作专题发言。省记协的刊物《陕西新闻界》每期转登审读中心编印的审读简报,发至全省各新闻单位,并交流到外省记协。这一做法已持续好几年。越来越多的报刊社认同并支持审读工作,主动要求将他们的报刊纳入审读。2008年至今,《华商报》和《西安晚报》分别派一名分管报纸质量的部门负责人,参加审读中心的月度审读例会,听取审读员原汁原味的审读意见,并及时沟通有关情况,使审读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

四、重视理论研究,助推审读工作的质量提升

开展报刊审读理论研究,是做好报刊审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能给审读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注入强劲动力。陕西报刊审读之所以20年坚持不懈,取得显著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在大力开展审读实践活动的同时,注重对审读规律的理论探讨,提升了审读工作的层次和效益,推动了审读工作的创新发展。

审读工作方案篇(10)

①,绩效考核

②,合同管理、法务工作

③,体系认证(ISO和AEO)

④,制度和方案的设计

1. 绩效考核工作。

这项工作包括了“成本核算”、“营销绩效”、“数据分析”

①、严格按照《2017成本明细表》的标准执行,对每笔自营业务的成本进行精确核算,并且在核算完成后进行复核校对,以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

②、监控成本录入的及时性,提醒结算人员及时录入成本,确保系统数据的真实准确。

③、特殊成本的调整,出于个别业务的结算标准特殊性,需要进行手工计算,如“高创的半价开票和半价成本”。

④、计算营销员绩效奖励。

⑤、每月统计客户毛利完成情况、业务板块完成情况。

⑥,编制了2017年的《营销员绩效考核方案》、《业务部门绩效考核方案》、《行政后勤部门绩效考核方案》。

2. 合同管理、法务工作。

今年在经刘总的分析指导下,在合同管理上进行了一些改进,

①,编制了新版的《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工作方式和流程

②,审核过的合同,记录存档,系统存档和复印件归档,做到能随时查询。

③,制式合同的编制,防范风险,《安全承诺书》、《施工合同》、《维修合同》

④,把控合同审核环节,关注双方责任,防范法律风险。

⑤,配合律师处理“莱宁”和“天恒”2个案件,跟踪法院进展。

⑥,新律师事务所签约的事项

3. 体系认证(ISO和AEO)工作,

今年对以上2项认证工作主要是在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①,ISO更换新版,为了确保认证顺利,向总经理室申请了ISO内审员培训需求,获得总经理室会议的讨论同意。

②,安排ISO内审员培训,签订合同,约定时间,在7月7日和12日,安排2天的培训。

③,ISO新版培训后,详细解读新标准,目标分解,做充分的准备。

④,对AEO项目进行解读,编写《可行性报告》向总经理室汇报,与海关备案科沟通了解,初步掌握认证要求。

⑤,组织实施了AEO工作的解读和分解会议,布置各部门应当做的准备。

⑥,制定了AEO认证的工作计划,计划在7月实施内审,8月外审。

⑦,2017年8-11月进行了AEO一般认证,并获得通过。

⑧,2017年10月进行了ISO内部审核,12月进行了ISO外部审核,获得通过。

⑨,利用以上2个体系认证的契机,提升公司的管理规范。

4. 制度和方案设计,

①,《仓库建造方案》。

②,《合同审批管理制度》。

③,《监管场站合同》。

④,其他可行性报告、规划、方案设计。

二、2018年的重点工作事项

1. 绩效考核方案的编制。

2. 数据测算工作

3. 数据分析工作。

4. 各类方案的设计工作。

三、2018年的工作思路、主要目标

1. 加强与其他部门的配合度,制定方案、制度前,与相关部门多一些沟通,掌握更多的细节,充分了解相关部门的现状和需求,把设计工作做到更加合理,这样出来的方案才更贴近实际,更可行。

2. 定期对制式合同进行评审,看看现有合同中是否还存在风险点,风险点是否可以最小化,不断改进合同的合理性,防控我司风险。

3. 部门中的专业人员或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人比较少,加强内部培训,提升团队的工作能力。

4.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最新的动态,充实自己。

四、2018年的工作计划

序号

工作内容

时间

1

全年业务完成情况统计分析

2018年1月

2

制式合同整理修订

2018年2月

3

上半年业务完成情况统计分析

2018年7月

4

AEO内部审核

2018年9月

5

ISO9001内部审核

2018年10月

6

ISO9001监督审核

2018年12月

7

2019成本标准及建议报价

2018年12月

审读工作方案篇(11)

关键词:

高校学报 档案资料 价值功能

高校学报档案不仅是高校学报窗口职能的重要见证,直接体现高校学报发展的历史,还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资料累积在学报编辑部,这些档案资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事编辑校对和档案管理工作多年,在工作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档案资料的价值所在,现试就此论题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高校学报档案资料的记录功能

高校学报档案材料是高等学校在从事学报办刊、出刊、发行等一系列与编辑活动相关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不仅包括学报申办过程中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资料,也包括每期出刊前后的稿件处理材料及日常编辑工作中的各种重要材料,还包括每期学报与各兄弟院校的交流学报以及与学报有关的其他资料。

1.重要文件的保存,记录了学报发展的历史

高校学报是在上级新闻出版部门和高等学校的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因此会留下很多重要的政策性、历史性文件。从学报筹办、发刊到学报更名、更改刊期,每个发展阶段都留下了珍贵的档案资料。有些重要文件留有各级领导和有关负责人的亲笔签名或批示,盖有机关或个人的印章,比如创刊批复,学报更名批复等,有些重要材料是领导人的亲笔题字或手稿、活动照片、原声录像等。这些档案资料是原始性的记录,有着真切的历史痕迹,记录了学报发展的历史。

2.日常编辑材料的保存,体现整个编辑出版过程

高校学报档案把日常编辑工作的重要材料都保存下来,数量纷繁,分门别类,如实地记录学报编辑过程。比如每期出刊前后的稿件处理与编辑加工材料,学报论文的原稿、修改稿、审稿单以及编辑与作者编读往来的重要信件等,这些档案资料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编辑部的组稿意图和审稿原则,包含编辑、作者、审稿专家的辛苦劳动,历史地体现了整个编辑出版活动的过程。

3.每期学报及交流学报的保存,展现学术魅力

高校学报是高校教师和高校在读研究生进行科研创作的主要阵地,是学术交流、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对每一期学报的妥善处理,是对学术成果的有效保存。此外,各高校学报之间为了加强学习与沟通,互相交流各自的学报,这些交流学报也是学报档案资料的一部分。这些档案资料涵盖了研究者的各种创新成果,展现出独特的学术魅力。

二、高校学报档案资料的情报功能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谁先掌握情报信息,谁就能获得成功的先机。学报档案资料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宝藏,具有重要的情报价值。对这些档案资料进行整合、激活,能够形成丰富的信息源,为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1.政策文件、业务材料等信息

高校学报收集了与办刊相关的政策性文件或编辑出版法规制度,如《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这些档案资料为学报办刊指明了方向,提升了编辑工作的质量。

2.选题、计划等信息

编辑部每年的选题、计划都是学报编辑在进行充分的科学研究基础上提出的,这些选题包含了对学科研究状况的综合性分析和预测。历年的选题、计划等信息,反映出科研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新的选题、计划的制订,有利于挖掘最新成果。

3.学术信息

高校学报发表的学术论文涉及的学科众多,信息含量极大,集中反映研究者在本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学报档案资料室不仅会收集本刊创刊以来的所有刊物,还会把交流来的学报进行专门保存。这些学报资料集中在一起就像在进行一场学术的盛宴,内容丰富,格调不俗,令人回味。

4.作者、读者信息

学报作者大多是教学科研骨干,很多学报对论文作者情况进行统计,如作者姓名、工作单位、研究方向、投稿时间等,通过这些信息的整合归档,从中可了解科研人才的结构与分布、课题研究与科研梯队的状况。学报读者也多为各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根据订阅发行情况,可了解读者所分布的地域及阅读趣味,以有针对性地调节办刊思路。

很多学报建立了审稿专家数据库,对相关专家的姓名、年龄、工作单位、学历学位、职称、研究方向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在审稿过程中这些信息方便了编辑选择专业对口的审稿人,准确审读稿件。另外编辑处理稿件的信息也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一些资深编辑在处理稿件时有独特的方法和思路,值得新来的编辑借鉴学习。

6.各种电子化信息

当今社会已进入到数字化时代,很多学报实现了网络化管理,不但把每期的学报内容上传到期刊数据库,也常常以摘要、专题的形式在各种网络平台。与此相应,档案资料也向电子化过渡,各种各样的档案信息随着鼠标的轻轻一点即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与传统档案资料相比,电子化信息的兼容性更强,传播更便捷更迅速,社会的反馈更直接,因此也就涵盖了更多的情报信息。

三、高校学报档案资料的服务功能

高校学报建立起一整套的档案资料,对原始性的资料进行完整记录,对各种原始资料进行整合形成情报信息,目的就是为高校服务、为社会服务。高校学报档案资料的服务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

高校学报档案资料有助于编辑们及时了解并掌握学术上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态,对把握办刊方向、提高办刊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档案资料还能使编辑们在选题、组稿、审稿、栏目策划及版面设计方面得到启示,从而有效编辑稿件,高质高效出刊。

2.为教学科研人员服务

高校学报是高校教学科研人员所依托的重要学术园地。教学科研人员可通过本校学报和交流来的学报及时了解各学科教学科研情况,不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学报中一些专题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提高教学、创新科研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