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4 21:18:54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篇(1)

作用: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2、引资料——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作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引用故事使文章具有趣味性。

3、作比较——鲜明、突出、具体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作用:把……与……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4、列数字——准确、严谨、具体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较多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作用: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5、分类别——条理、层次清晰,直观明了

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作用:条理清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清晰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6、打比方——生动、形象、具体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还有联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作用: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7、摹状貌——更形象、具体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

作用:描摹了……的……特点,生动形象详细具体地说明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准确更详尽更生动。

8、下定义——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作用: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9、作诠释——通俗易懂

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释。

作用: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更加理解。

10、列图表——更直接、了当

为了把十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就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了当。

作用:使人看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直接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11、作假设

作假设是用假设的想法表示出将来会出现的情况。

作用:用假设的环境来预设将来可能要出现的状况。

12、引资料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篇(2)

2从特点上,下定义要准确、简明、概括性强,做诠释则是具体而通俗,有时带有一定的描述性,因此从科学的角度看,做诠释的语言比不上下定义的语言。

3从内容上,下定义着眼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诠释注重于外表的表象、性质和特点。

4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变换位置,其意义不变;而做诠释对说明对象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二者的区别可用图表表示。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做诠释:甲是乙≠乙是甲。如:

A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下定义)

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做诠释)

C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做诠释)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篇(3)

一、说明文主要考点概括

综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来看,说明文阅读有六个常见考点和六个常见难点。

六个常见考点:(1)整体感知,捕捉重要信息。对说明对象及特征的把握,对说明中心的概括,对说明顺序的梳理都是对文本中语言信息的获取、筛选、概括、加工的过程。(2)把握文意,理清思路。说明什么事物,或说明了什么事理;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3)抓住文章的有用信息,准确概括要点。(4)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5)体会说明性语言的特点。(6)注意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六个常见难点:(1)对陌生的科技内容进行阐释。它要求考生反复浏览文章,在文章中找到与文中介绍的科技内容有关的一些铺垫性的材料,作为阐释的依据。(2)对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再表达”。即从语言运用与说明方法运用的角度,根据语言材料给事物“下定义”。(3)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解说。这是讲述道理的简答题,如要求写出文段的结构简图,并说明这样划分的理由等。(4)阅读图形,辨识表格,解说表格,或者根据文章某些内容设计表格。这样的题将试题上升到让考生关注“学习方法”的地位,它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受到这方面的良好训练,因为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就存在着大量的表格题。(5)对文章的某种表达技巧、某种表达特点进行品味,或者要求对文中的语言进行品味。这种题目表现出一种淡化文体的味道,要求考生有一定的阅读品析能力。(6)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或以学生的生活积淀为背景设题。这样的题是说明文阅读中最难的题之一,它表现出一种“大语文”的风格,表现出一种正确的改革方向。

二、典型试题答题思路分析

1.概括说明的内容(中心)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示例:请写出维生素K的几个特点。 (4分)

要答好这类题,如果把关键句和一些提取重要信息的中心词组合起来,另外,题目的分值同样给考生以答题提示,四分题一般要点有两个或四个,而两分题要点往往是一到两个。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答题时应尽量利用原文中的字、词、句,因为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较为简练准确,用来答题效果可能比用自己的语言为好。

2.对文中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

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给说明对象下定义,通常用“什么是什么”的判断句式。在内容的揭示方面往往是:种差+属的形式。

3.判断文章的说明方法

这是简单的题,复习时抓住常见说明方法定义理解即可。讲出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稍难题,只要结合具体的说明内容,讲清其表达上的具体作用即可。

4.词、句的指代意义

词、句的指代意义,一般在该词的前面筛选信息,有时可能在后面。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5.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

答这类题,一定要对全文关键信息或上下文仔细领会,找出答题的线索,答案自然就推断出来了。

6.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

如2005年河南中招题18题、要求从甲、乙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对其语言特点作具体分析。甲处句子应从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及表达效果(生动、形象与钧瓷“窑变”色彩、图案的瑰丽多彩、千变万化的特点)、乙处句子应从加点词“在一定程度上”对“窑变”可控程度进行分析,进而明确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特点。

7.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如2005年河南中招题19,要求学生再举一个技术进步可能是把“双刃剑”的例子,说说它带来的喜与忧。有些考生一方面没注意“类似的例子”,另一方面,没注意内容重点“喜与忧”,误以为仍谈钧瓷而留下遗憾。答这样的题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审对题。

8.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

如畅想一下你还可以想出什么办法解决地面交通堵塞、破坏等问题。此类题要符合题意,不追求一种解题思路和唯一答案,注意肯定考生的创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合理想像,自然联想,既要有科学性,但也切忌胡编乱造。

总之,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注意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注意保留命题人的原意,注意满足题旨,注意不用语意含混的句子。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述。语言简洁明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组织语言规范答题外,还要认真书写,这也是不能马虎的。

三、题型、试题素材的预测

1.从选材上看,科技说明文阅读是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品析的一项重要内容,科技文阅读材料坚持以课外为主,内容上多为社会热点和新的科学发现。

从设题点看,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试题更为关注的是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学科思维。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引起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与重视。

从立意上看,不少地方的题目直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关系,思考人的生存状态,思考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

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有些课改实验区则完全采用主观题形式命题。开放性试题开始登上舞台并成为亮点。这些开放性试题,往往由选文出发,向其他学科、课外知识和社会生活迁移,试题开放度高,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品质的要求较高,往往成为全卷的亮点。

此外,科技文阅读试题创新上注重体现课程整合,强调人文精神。如有的地区将说明文阅读与口语交际进行了整合,考查学生利用获取的知识得体交际的素质。

2.中考语文试题的一种主要发展趋势,就是用课外材料来考查考生课内所学的知识和所形成的能力,实现课内所学与课外所用自然衔接,也就是要考查考生语文素养的积淀、实践能力的增强、审美情趣的提高和文化品位的擢升等方面的情况。

四、该部分学生薄弱点及对策

误区一:忽视整体把握,直接针对题目,重视局部分析,解答要么文不对题,要么断章取义.对策一:现代文阅读,首先要着眼于“整体阅读”,进而理清文脉,把握主旨。要注意:(1)看标题:有些标题起到提示或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2)看首尾:文章常常在开头部分点明写作意图。而文末往往是升华、深化中心之处。(3)看结构:理清思路要关注行文的“路标”式语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误区二:没有掌握从原文中寻找答案的要求与方法,解答要么主观臆断,要么不着边际。对策二:说明文与其他文体相比,具有相对直白的特点,因此,一般通过提取关键语句就能把握说明中心和内容要点。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篇(4)

一、关于论文选题的要求

(1)必须在本专业范围内选题,不能选与本专业无关的题目。

会计学专业选题的大致范围包括(可参考所附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仅供参考):

①会计方向

②财务和财务管理方向

③资产评估研究方向

④审计与会计制度设计方向

⑤电算化会计研究方向

⑥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方向

(2)理论性不能太强,应选择能联系实际的主题来写(如不能写“企业合并报表的编制方法研究”;如果选题符合要求但无法或不易联系实际来写,也应重新选题;对不易获得实例或数据的选题也应重新确定题目)。

(3)选题不能太大,主题必须明确(如“论企业财务管理”就没有一个明确主题,太大太空)。

(4)只能有一个主题(如“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就包含两个完全不同的主题)。

(5)题目必须清楚完整地表达论文主题(如“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可以作为论文的写作主题,但作为论文题目则不合适,合适的题目例如“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研究”)。

注意:如果原所选论文题目不符合要求或无法完成,请尽快重新选题并发送至我的邮箱(xinyg@126.com)。

二、论文选题与写作步骤

第一步,查阅文献资料,找出当前与本专业相关的热点问题以及研究现状。 第二步,根据资料收集的难易程度及本人的专业爱好确定一个论文写作的初步方向(即主题,以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以及大致所需的参考资料(初步确定,可根据写作进度随时修改补充)。

第三步,收集资料。

(1)应根据确定的主题有针对性地收集所需资料;

(2)资料可来源于网上、学校图书馆或资料室、公开的企业信息(如上市公司年报,统计年鉴等)、各种专业数据库,也可以自行购买与论文主题相关的专业书籍。

(3)注意收集的资料应尽可能全面,应涉及到论文主题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使后续的论文写作有足够的参考资料;

(4)应收集最近年份的文献资料,不要收集过于老旧的资料(经典文献

资料除外);

(5)应收集与论题相关的参考文献12篇以上,含两篇或以上英文文献。 第四步,分析整理资料(将所收集资料归类,并以此作为确定论文提纲的依据)。

这一步很重要,应在分析整理所收集资料的同时,对资料进行分类,这个分类也可以作为论文写作的初步框架(即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请重视!

第五步,列提纲。根据所收集资料及其分类确定论文写作提纲,相当于目录但比目录更详细,应在前一步分析整理、分类的基础上进行。

第六步,修改提纲,完善论文结构。

应按基本逻辑关系修改论文结构:理论概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步属于理性分析的过程,应在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对论文提纲进行修改和完善。

第七步,应用资料(将所收集资料的相关内容应用到至论文相关部分)。 第八步,修改完善论文并重新收集所欠缺资料(修改所应用资料并加入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完善论文结构)。

如果在此过程中发现尚有应补充的文献资料,则应及时重新收集。资料的重新收集工作应根据需要贯穿于论文写作的全过程。

对于实证论文写作,则应进行相关实证分析(如提出假设,建立分析模型,收集和选择数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等)。

第九步,定稿,准备论文答辩。

注意:不能长篇引用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应对所引用资料进行必要修改加工,并加入自己的观点,对直接引用未经删改的文献资料应注明出处。

三、正文的逻辑关系

引言之后的正文章节安排应注意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的逻辑关系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文部分必须遵循这样的写作思路。

论文各章节内部也应注意逻辑关系,逻辑关系不能混乱。

正文应包含以下内容:

⑴相关理论介绍。

⑵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

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建议。

具体撰写论文时,应在符合一般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再根据本人论文的具体内容进行相应补充和调整。

四、关于正文写作

在正文论述中应根据论点加入相关实例、数据或案例,以增强论文的说服力,不可仅有单纯的文字论述(实例或案例应恰当融入论述当中,不要将案例作为单

独一章)。

五、关于标题规范

⑴标题含义应清晰完整,不应太省略;

⑵论文总标题应反映论文主题;

⑶各章节标题应高度概括所属章节的内容,即标题应与内容一致; ⑷标题字数一般不超过15;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篇(5)

一、关于说明文

1.说明文的重要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阶段,要让学生阅读一定量的科技作品,注意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在写作指导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会写简单的说明文,在介绍说明对象时要做到明白清楚。各地中考对阅读说明文都各有要求,笔者查阅了最近几年的中考说明文试题,归纳出说明文阅读一般从以下方面来考查:(1)试题要求学生能够指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要求学生能够说出说明方法,更要能够理解该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3)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4)让学生能够体味重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更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由此可见,说明文教学在整个初中阶段有着重要的地位。

2.说明文教学的现状

笔者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发现初中教师对于说明文教学不够重视,具体原因如下:一方面由于说明文本身的特点,是对事物的性质、状态、事情的进程以及事物之间关系进行介绍,因此,为了准确无误地介绍,说明文语言一般是比较枯燥无味的,老师和学生一般对于这样一类的文体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基本功比赛以及上课比赛的活动,一般情况下,公开课和比赛课是不选择说明文的,因此,老师对于说明文的研究就比较少,课堂教学就没有能够精打细磨,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流程的实践比较粗糙。但是,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不能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就忽视说明文教学,因为说到底我们还要围绕中考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来认真对待说明文教学。

3.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就是题目,例如《苏州园林》《奇妙的克隆》等,也有些将说明对象放在文章的开头一段,还有极少数说明对象需要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提取,这种情况一般很少出现;有的在文章开头几段揭示什么对象的特征;有的说明对象的特征分散在各段中,要求学生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进行归纳提取。

二、指出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说明方法有哪些

阅读说明文,指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必须让学生能够找出对所学习的说明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一般在学生初学说明文时,要明确让学生知道有哪些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分类别、作引用等。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在中考试卷中,让学生找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这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中考试题中往往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只知道说明方法,还要求学生掌握文章所选择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来规范化地答题以及了解答题的一些技巧。

比如,“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答题规范的格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例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本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比较,突出强调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打比方”答题格式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例如《苏州园林》中“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运用打比方的什么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征,使说明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举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特征,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与可信度。总之,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一定要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答题的规范与技巧。

三、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篇(6)

(一)说明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

说明文体的首要特点是知识性,即着眼于解说和传播某种已经得到公认的知识,而不是像议论文体着眼于通过论证或争辩以确立论点(浓缩的知识),也不是像记叙文着眼于表情达意。

说明文体的第二个特点是科学性,即在介绍、解说、传播知识时必须科学,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及其规律性,不允许任何的主观随意性。通过准确的定义、恰当的论断、合理的区分、明确的解说,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

说明文体的第三个特点是说明性,即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的语言比起记叙的个别性来说,它注意的是普遍性;比起议论的抽象性来说,它注意的是具体性;比起记叙的可感性和议论的逻辑性来说,它注意的是明白性。说明是普遍意义上具体而明白无误地介绍、解说某种客观事物的语言形式。说明性还体现了说明文体的目的,即通过如实的解说,让人明事相懂物理,给人以知,教人以用,而不是像议论文通过逻辑论证,晓人以理,导人以行,也不像记叙文通过形象刻画,动人以情,示人以范。

(二)说明文的分类

1.从写作目的来看,可以分为阐释性说明文、述说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

(1)阐释性说明文

这类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阐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解释原因,阐明事理,旨在不但使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理、化、生物、历史、地理、语言、文艺等方面的知识性文章或教材以及考察实验报告、器物工艺说明等都属于这一类。

(2)述说性说明文

这类说明文以夹叙夹说的方法,记录物象变化、人物经历,诸如自然现象记述、工艺流程介绍、人物生平简介以及叙事性作品的内容提要等均属于这一类。

(3)实用性说明文

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实际应用的说明文,如工农业产品说明书、影剧演出说明书等。

2.从表达方法来分,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1)一般性说明文

阐释性说明文、述说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都是一般性说明文,其共同的特点是以平实笔调解说事物。

(2)文艺性说明文

知识小品等都是文艺性说明文,其共同特点是运用文艺笔调(通常用比喻、比拟等手法,对话、故事等形式)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寓知识于形象之中,描写与说明兼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具有较多的文学色彩。

二、说明文学法指导

(一)一般性说明文学法指导

阅读阐释性说明文要注意其解说准确、明晰、有条不紊、笔调平实严谨的特点。阅读述说性说明文要注意其突出特点要点、扣紧中心、突出主线、要言不烦和笔调简洁明快的特点。阅读实用性说明文要注意准确严密、简明易懂、重点突出的特点。

学会阅读一般性说明文还要掌握以下阅读技巧:

1.学会抓说明事物的特征

事物特征是事物之间得以区别的标志,是作者通过观察、思考概括出来的本质属性。有的事物的特征是外部显露的,如形态、方位等,有的事物的特征是内在的,如性质、作用、功用等,有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既有显露的,又有内在的。阅读说明文,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制作、用途、分类、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课文是怎样具体说明事物特征的。

如何在说明文中找出事物的特征?

(1)从文中的语句找出事物的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开头部分写道:“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这句交代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征。

(2)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 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的特征,需要用概括、提炼的方法。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要采取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用这种方法可以概括出宇宙特征为:整个宇宙是无限的,是在不断运动和发展的。

2.学会分析一般性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通过以下方法来分析说明顺序:

(1)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说明。如《中国石拱桥》, 先总说特点,接着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坚固和美观的特点,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有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石拱桥的发展。

(2)以认识的发展或内容的深入为顺序说明。 如《宇宙里有些什么》,按照人们认识宇宙的发展过程,从恒星说到星云、银河系,最后说到恒星系。

(3)按照事物的性质、状态、结构、制作、 用途等几方面依次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统筹方法》,开头对统筹方法进行诠释,接着把诠释里的语义和内容阐释明白。

(4)按由远及近(或反之)、由表及里,或以空间的转换、 时间的推移,由整体到部分(或反之)等顺序来说明事物。如《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采取了先外到内、由上到下的说明顺序,后又按时间的顺序说明印刷所建造过程。

(5)以说明的角度的变化为序说明事物。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多角度地说明了花色形成的原因。

以上几种说明顺序是掌握说明文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结构、学习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重要方法。

3.学会辨析一般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一般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定义说明

即用下定义的方法,用最精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点作出规定性的说明。如《奇特的激光》:“激光系统就是产生光、电、化学能的装置。”

(2)比较说明

比较说明就是用较熟悉的事物与要说明的事物相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向沙漠进军》:“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这里就“日照时间”把沙漠地区与长江流域、华北地区作比较,说明沙漠地区的干燥。

转贴于 (3)分类说明

分类说明就是把要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去说明的方法。如《杨树》一文就作了这样的分类说明:“杨树,在植物分类中属杨柳科……植物学家把杨属植物分为白杨派、黑杨派、青杨派、胡杨派、大叶杨派五大派。”

(4)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是举一些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讲到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来临时,就举“北京—南京”物候现象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来说明。

(5)数字说明

数字说明是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如《生命与海洋》:“海洋确实浩大。世界海洋的总面积有三亿六千一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

(6)图表说明

图表说明就是对说明对象采用图表的方式来说明的方法。如《统筹方法》用了三幅“箭头图”说明组织管理中统筹安排的重要。

4.学会分析一般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简明性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因为准确的语言才能反映说明对象的真实面貌。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要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成为惟一可取的表述形式;二要分析用词、造句的准确性;三要分析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剖析事理。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表达。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礅”;“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流平行”。

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如《〈雪莱诗选〉简介》一文:“雪莱年表以时间为序,列举了雪莱从出生到逝世的一系列史实,它将使读者对当时的一些情况和社会背景有个大体的了解。”这段文字,明白平直,实实在在,很难增加一字,很难减少一字,也很难改动一字。

说明文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①唆、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如《统筹方法》:“水壶不洗,不能烧开水,因而洗水壶是烧开水的前提。没开水、没茶叶、不洗茶壶茶杯,就不能泡茶,因而这些又是泡茶的前提。”这一段十分简洁地说明了几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文艺性说明文学法指导

1.文艺性说明文除了像一般性说明文那样要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以外,还要学会辨析下列文艺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1)比喻说明

比喻说明就是用打比方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一种方法。如《中国石拱桥》介绍石拱桥的形态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拟人说明

拟人说明就是运用拟人去说明事物的方法。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它的一生……却一刻也不停息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直到……才停止自己的奋斗。”

(3)描述说明

描述说明就是通过对事物形象和状态的描述,对人们的愿望和心情的描述,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如《神奇的万能“服务员”——谈电子计算机“终端设备》:“比方说,现在你想看某部电影,你就通过安装在家里或办公室的‘终端’设备,向电台计算中心提出要求,计算机便立即自动从‘库’里提取所需影片,自动播放,以满足你的需要。用同样的方法,不光可以欣赏所喜爱的电影艺术,同时也可以知道想要知道的世界新闻。真可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啊!”

(4)对话式说明

对话式说明是两个交谈者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说明事物。其形式比较活泼、风趣,内容往往由浅入深,逐层深入。一般用于科技知识说明以及某些热点问题的说明。如《混作·间作和套作》,通过小陈和技术员的对话,介绍了混作、间作和套作三种农作物种植的知识,了解了它们的区别和功能。

(5)讲故事式说明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说明事物。如《影子的故事》,通过奇妙的无影灯和月亮的影子帮助了历史学家、工程师怎样利用影子、影子和我们的生活、影子帮助了历史学家等五则故事,从古代和现代、天文学和历史学、生产和生活等方面,介绍了人类对影子的利用。故事新奇有趣,说明的知识很容易接受。

2.学会分析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语言的生动性就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把看似枯燥无味的科学内容,说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如《中国石拱桥》:“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一段用生动的语言将石拱桥的石刻狮子写得形象逼真。

三、千字说明文阅读指导(括号中的内容为阅读指导提示)

大自然的现象——风

叶 冰

大自然的现象真是千奇百怪,风就是其中的一种。

风,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走动。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拂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又像恶煞凶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

(用比喻说明的方法说明风变化无常的特点,语言生动、形象、有趣。以上总说风的特点。)

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用设问引出分说内容。)

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只不过,空气有时流动得快,有时流动得慢罢了。地球上,有6个空气流动系统,即6个风带:南、北信风带,南、北东风带和南、北西风带。由于这6 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不同种类的风。

此外,风形成的因素还有地形的高低、气候的冷暖等。

(以上说明风形成的三个原因,其中使用数字说明方法重点说明空气流动产生风,其他略写。)

风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原理,给船加上风帆。于是,帆船就成了沟通各大洋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明代,郑和7 次下西洋使用的帆船就有2000多吨重,足以显示当时造船业的高度发达及风的巨大作用。近代,由于热机的发明,帆船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由于现代的“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反复冲击,帆船的地位又逐渐回升了。日本曾提出造5万吨的风帆货轮的方案,荷兰也设想建设更大吨位的集装箱船。新型的帆船会乘风破浪地驰骋在辽阔的海洋上。

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风车来磨面。现代,美国的一家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用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一个1500户人家的村镇使用。美国还想造功率更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来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利用风的原理,制造风洞,研究气流,一定会有新的进展。

(以上段落具体说明风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使用了举例说明、数字说明和对比说明的方法,语言准确、简洁。)

不过,风也有它有害的一面。美国出现过的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国家,将3亿吨优质土统统吹入大西洋,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我国沿海的台风、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的飓风,都给当地人民带来灾害。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篇(7)

1.定位过高

这主要指的是过于拔高小学生说明文习作的要求,在教学中提出了过难的内容。如某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提出:我们要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来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当中“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对于第一次写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把握的,该教师拔高了要求,提高了定位。定位过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说明文写作产生畏惧心理,觉得“说明文真是难写”,影响写作的动力。

2.定位过低

这主要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说明文写作能力估计不足,觉得学生可能这也掌握不了、那也掌握不了,于是降低定位,造成要求过低。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把写作内容定位于:写写我的文具盒;把目标定位于:能有序地写出自己的文具盒的样子。显然,这些要求是过低的,“有序地写写文具盒的样子”是三年级的内容,放在五年级就是定位过低。定位过低,会使学生掌握不到这个文体的精髓,影响可持续发展。

3.定位过散

这主要指的是在说明文习作指导教学中,教师觉得重点太多,这个需要教、那个也需要教,从而要求过多。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指出:写好说明文,一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二要选择恰当的表达顺序。三要语言通俗易懂。四要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明白、说清楚,必须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比较、列数据、打比方等……这位教师的要求涉及多方面,既有内容上的,又有形式上的,甚至还有语言上的。要求过散,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达不到“一课一得”的最佳效果。

二、准确定位的理据

小学阶段说明文习作教学到底该如何定位呢?可以从课标要求、教材编排、学生特点等方面进行解读,从而寻找定位的理据。

1.课标的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四学段明确指出:“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可见,小学阶段在第三学段才有对说明文阅读方面的要求,写作上的要求则是到第四学段,因此第三学段的说明文写作安排主要是为第四学段的说明文写作做基本的铺垫,即需要写说明文,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说明文跟记叙文不同的地方,但不需要作过高、过难的要求,不需要学生完全用“说明、概括”的语言写出事物的内在特点。

2. 教材的解读

整个小学阶段有许多说明文,但是作为说明文特质来教,为说明文写作服务的却不多。

教材编排情况如下:

年级 有无整单元的说明文章 教学要求(导语、练习、小泡泡、园地等)

一年级 有相关课文,但无整单元 无

二年级 有相关课文,但无整单元 无

三上 第四单元 无

三下 第六单元 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指向说明方法)

为什么说地球变成了小村庄呢?(指向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四上 没有出现整个单元 无

四下 没有出现整个单元 无

五上 第三单元 单元导语: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课文在介绍鲸的时候,使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课文还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说一说,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园地中完成说明方法的表格,有课文中的例子和课外书中的例子

五下、

六年级 没有出现整个单元 无

可见,说明文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有安排,但为说明文写作服务的却从三年级下册才开始。《太阳》这一单元开始教说明方法以及体会说明文章用词的准确性,但从课后习题要求来看,仅仅停留在了解的程度上,只要学生知道就可以了。到五年级上册,才不但教基本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而且要求会用,即会正确辨别、正确寻找例子,并且能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从教材中可见,小学阶段的说明文习作对说明方法运用的要求不高,但是需要选择几种合适的说明方法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3.学生的解读

小学生主要处在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时期,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语言和内容以概括、说明为主的说明文写作有一定的困难,小学阶段的说明文写作需要适当降低概括、说明等要求,只要能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就可以了。

三、基于定位的操作

定位是方向,做好定位,目标、教学、评价都应该据此展开。

1.基于定位定目标

五上第三单元习作要求提出:本次习作,我们就练习写说明性文章;在习作之前,通过观察、参观、访问、阅读说明书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物品,然后再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可见,本次习作本身有三个要求:第一,写的是说明文;第二,有一定的顺序;第三,要用上一些说明方法。第一点是对文体的要求,第二点和第三点是对表达方式的要求。至于具体做到什么程度,要求中没有明确指出。但基于定位的理解,这一单元的目标可以定为:能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一样物品,有条理;能在习作中正确运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比如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此目标适当地降低了说明文本身的概括性及说明的语言要求,适当地突出了说明方法的要求,立足学生实际,符合课程要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起到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功能。

2.基于定位展教学

根据定位展开的教学应该着力在“教学生抓事物特点”“教学生用说明方法”“教学生会有序表达”上。

(1)教学生抓事物特点。主要是指教学生对自己想写的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能抓住一些特点来写。教学生抓事物特点主要分两步:第一步,从生活例子中懂得“特点”的概念;第二步,能说一说自己想写的事物的特点。如有位教师这样进行教学:

(图片出示:孙悟空、冰箱、玩具火车)

师: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些事物最独特的地方吗?

生:孙悟空降妖除魔,火眼金睛。

生:玩具火车就像真的火车,但它是给人玩玩的,不能开、不能坐。

生:冰箱像一个箱子,能冷藏、冷冻,让食物保鲜。

师(总结):对呀,这些样子或者功能可以说是事物的特点。特点就是这个事物最独特的地 方。那同学们,今天你想写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呢?你想写它的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然后请学生在本子上写下自己想写的事物的特点。

(2)教学生用说明方法。这主要是指教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适当地运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让文章更加清楚、生动。说明方法已经在阅读课中学过,因此习作指导课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去“用”。比如有位教师这样教学:第一步,回忆学过的几篇说明文,说说已经学过哪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第二步,创设几个情境,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第三步,请学生交流在本次作文中,你想用哪些说明方法。这些环节的教学不但重新梳理了在阅读课中学过的说明方法,而且树立起了“这次习作我们要用上这些方法”的意识。

(3)教学生会有序表达。这主要是指教学生有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某种事物的某种特点。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有序”表达,已经掌握了“有序”表达的各种方法,因此本次习作可以借助提纲、表格、清单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① 提纲。提纲实际上是行文前的书面构思,明确地规划作者心中为表达某一中心思想而将采取的表述手段:全文大体如何结构,分几个层次,段落、各个层次着重写哪些具体内容,如何开头、过渡、照应、结尾等。帮助学生列写提纲,可以理清顺序,有序表达。比如这样一个提纲:

根据这个提纲,学生可以从“外形、内部、功能”三方面清楚地介绍自己的文具盒。

②表格。表格具有一目了然的功效,借助表格也可以理清写作的顺序。例如这个表格:

说明事物:(我的闹钟)

内容 特点 方法

外形 美丽 作比较、打比方

功能 方便 举例子

来历 难忘 记叙

表格中包括了内容、特点,还包括了要运用的说明方法,非常清晰、有效。

③清单。清单就相当于大脑中的一张图,可以很好地理清顺序。如下面这张构思清单:

这张清单学生填完后,写作顺序一目了然。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前运用提纲、表格、清单等工具,理清写作顺序,达到有序表达的目标。

3.基于定位作评价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篇(8)

掌握技法,培养能力 ————说明文阅读专题研究 语文组 陈赞 说明文是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根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不同,一般分为事物说明和事理说明文两种类型。事物说明文以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为主,例如《中国石拱桥》,它以赵州桥和芦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物征,这类说明文还有《苏州园林》等。事理说明文以阐述事理为主,如《死海不死》,文章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咸度很高”。这类说明文还有《万紫千红的花》《向沙漠进军》等。 阅读说明文,要想事半功倍,就必须掌握它的阅读技法。 (一)理清说明顺序 一要了解并记住说明文常使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再到总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 二要看说明的内容。作者确定说明顺序,一般受三个要素制约:被说明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和特点,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说明的目的,读者对象。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空间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说明,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的时间顺序说明,以说明某一事理为主的说明文,常按逻辑顺序说明。 三要能概括文章各段说明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些内容的联系,从中找到全文的说明顺序。 四要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语言标志。 (二)掌握结构特点 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明对象部分(引说部分),详细说明对象部分(主体部分),总结说明对象部分(收尾部分)。其结构顺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横式结构,二是纵式结构,三是纵横结合式。 说明文主体部分的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形式一般有:并列式,即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承接式即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递进式。即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如《向沙漠进军》总分式有的先总后分,如苏州园林有的先分后总如《什么是生态系统》有的先总再分再总如《看云识天气》。 (三)分析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一些: 第一,定义说明与诠释说明。定义说明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而诠释说明,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 第二,举例说明与引用说明。举例说明是在同类事物现象中,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这类事物或现象的方法,而引用说明,则是引出有关的科学道理,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作为依据进行说明的方法。 第三,分类说明与图表说明。分类说明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要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类说明的方法,而图表说明,则是借用画图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第四,比较说明与比喻说明。比较说明是在同别的事物的比较中,显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而比喻说明,则是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说明方法。 第五,数字说明与描写说明。数字说明是通过列举数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描写说明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四)把握说明对象特征 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等,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因此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阅读说明文的关关键。 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而事物的特征又有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之分:一般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标志,而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依据。怎样才能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呢? 首先,要抓住说明的要点,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要点因说明对象的不同而有别,如人物简介,其要点,一般包括年龄,籍贯,学历,经历性格品质特长等,书籍简介其要点一般包括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社会价值等,生物说明,其要点一般包括产地、类属形态,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害等,制品说明其要点一般包括名称,类别原料形状,构造制作方法,生产程序,规格型号,功能用途,注意事项等,建筑物的说明,其要点一般包括位置,修建时间,规模,结构,用途等。上述各项的要点,在文章中不一定面面俱到,我们阅读时可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说明要点中突出的特征。 其次,应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五)分析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和简明。准确是第一位的,因此,分析说明文的语言,首先要抓住这一点。准确就是不夸大,不缩小,不走样,,正确解释和运用概念,修饰语恰如其分,句子表意准确严密。其次要抓住简明这一点。简明就简洁明白,把事物、事理说清楚,做到深入浅出、朴素平实,同时力求简练,做到要言不烦。 除了准确、简明外,科学小品的语言还具生动活泼的特点,分析这类说明文的语言,不可忽视这一点。 总之,会阅读说明文就必须熟悉以上技巧、方法。但技法还只给我们提供的是理念上的知识,要想具备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真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必须多练习阅读范文,在阅读中运用技法,形成习惯,变成能力。 阳店二中语文组 陈赞 2002.3.20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篇(9)

关于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常常是介绍某一事物或这一事物的某一现象或某一特征。关于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区别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独到之处。通过整体感知,可知说明对象是什么,特征是什么,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文的阅读是知识和能力的大汇集,是中考试题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在阅读中快速地识别、捕捉和利用文章的重要信息,对我们作答,寻找正确答案,提高答题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人认为,要提高中考说明文答题的有效性,就应该掌握如何快速捕捉说明文的重要信息的方法,下面拟从三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一、 要明确说明文阅读考查的内容

纵观历年中考说明文的考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的是事理、事物、现象,或是某种技术。

(2) 了解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4) 理清说明思路和说明的顺序。

(5) 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6) 文中代词的指代内容。

(7) 根据文中现象或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8)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二、了解了所考内容后,阅读就有了目的性、有针对性,可特别关注捕捉文段中以下的一些信息:

(1)中心句。文段中的中心句常用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中心句常常是文段的首括句。

(2)小结句。在文段结尾概括说明内容或说明对象的特征。标志性词语有“总之”、“所以”、“因此”、“一句话”等。阅读时这是捕捉的重点,要留心。

(3)文中出现的说明方法。考题中常会出现有关说明方法的题目。

(4)表示衔接的词语。标志性的词语有“首先”、“其次”、“再次”、“最后”或“第一”、“第二”、“第三”等词语。

(5)过渡句。标志性的词语有:“不仅……而且”、“……同时……”、“……更……”、“……另一方面……”等等。

(6)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和表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7)设问句。常常提示了下文内容。

(8)下定义的句子和作诠释的句子。文章常常会在这方面设置问题。

三、说明文阅读快速捕捉信息的方法和手段

在阅读时,除了要重视和捕捉以上八个方面的信息,还需在阅读时运用快速捕捉信息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学会用笔对有用、重要的信息进行批画和圈点。

所谓“批”,就是对文中出现说明方法的句子进行批注。即阅读时发现有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就在旁边批注。为了不影响文面,只需用一个字来替代标出。如“打比方”批注为“打”、“分类别”批注为“分”。简批后,在完成考题时能很快找到答案。

所谓“画”,就是对重要句子勾画。如中心句、过渡句、总括句、设问句、下定义、作诠释等语句,这些句子能帮助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篇(10)

“我们要少教一点,让孩子多学一点”,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教学中采用少教多学模式,改变了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让学生学会方法,学以致用则显得更为重要。

目前的课堂改革也要求我们给予学生更多的方法和思考空间,而不是老师的多讲,让学生学会思考更为有效,让学生多学一点更为重要。“阅读是通过学生和文本的亲密接触,提炼或感悟文本所提供的文字信息,从而获得身心的愉快、人生的感悟、知识的积淀等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所以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能力考查的主要方面,在这方面“让学生多学一点,老师少教一点”对于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虽然阅读中每个读者都会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新课程标准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和体验”,但是对阅读理解的内容考查中仍会有一定的标准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刻感悟文章思想的同时学会技术性的答题方法来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率。不过,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切入点。作为老师,我们只要把这个切入点告诉学生,剩下的方法和思考就可以放手让学习自己独立完成,我们看上去是少教了,实际上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会提高。

在教材的安排中,编者刻意强化了文体特点,这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和第四单元全部都是说明文,分别从“建筑艺术”和“动物世界”方面表现了说明文的特点,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时机教给学生说明文的特点。在简单阅读几篇课文之后不必马上分析课文内容,而是用教案的方式及时补充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阅读技巧:

一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都属于说明文,说明文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简明性等特点。

二 阅读说明文基本知识

1 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 说明的对象和特征: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的了解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3 说明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 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等

5 说明的语言: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是说明语言准确性。

三 第一次阅读:

1 初次阅读主要是把握说明文的事物特征,一般可以带着三个问题:(1)全文自始至终围绕哪一事物介绍说明的。(2)文章从哪个方面对该事物介绍的?(3)该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 初步分析说明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四 第二次阅读

再次阅读应以说明方法作用的运用,说明语言的品析,说明顺序的把握为重点。

当然学生单纯知道了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我们可以结合课文让学生从文章中寻找各自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同样的文体有同样的特点,学生从最熟悉的课文开始寻找思考阅读说明文的要求,因为是课本又是第一次接触,学生的注意力一定相应的会集中些,对阅读技巧的记忆也会牢固一些。同时,连续的分析思考与同学的答案的比较中会不断的总结经验,老师也会在不同的课文中和学生同时讨论说明文中略微的差距,比如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的不同。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篇(11)

说明是解说事物、事件和阐述事理的表达方式,这是公文常用的表达方式。说明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准确、明白,做到通俗易懂,语言平实。常用的说明方法有:诠释说明、分类说明、数字说明、对比说明、举例说明、比喻说明、类比说明、图表说明等。下面就统计公文中常用的说明方式作简要介绍。

诠释说明。亦称定义说明,即用简洁明确的语言,科学揭示概念、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包括内涵和属性。如国务院《办法》对“公文”涵义的诠释。

分类说明。是对文中有关事项按同质性原则分类进行说明。如国务院《办法》中对文种适用范围和公文格式的分类说明。

对比说明。又称比较说明。是对具有可比性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比照的说明方式。这种方式在统计分析报告中广泛应用。

举例说明。就是用典型的事例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明确化。公文中反映工作成绩的内容经常应用这种说明方式。

数字说明。就是运用确凿的数据说明事物和道理,给读者十分具体的印象。这种方式在统计公文中也广泛应用。

(二)叙述

叙述是一种叙说、介绍人物经历情况和事物发展过程的表达方式。叙述通常有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叙述的基本要求是主线清楚。“一线到底,万变不离其宗”,交待明白,详略得当,起伏有变。按语言详略分,叙述方式有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按结构形式分,叙述有纵叙、横叙。

概括叙述。也叫“简叙”、“略叙”,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对人或事物的基本物征和情况等作概括的介绍。

具体叙述。也叫“详叙”、“细述”。是用详实的文字对人或事物的全貌和事件的具体过程作详细介绍。文学作品多用具体叙述,公文中则很少使用。

纵叙。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或事件本身的发展过程来叙述。纵叙按时间顺序,又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横叙。即按事物的空间位置来叙述。横叙中又包括平叙,即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先叙述一件再叙述另一件。

公文的叙述形式多用概括叙述和顺叙、平叙。

(三)议论

议论是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观点、辩明是非,借以说服人的表达方式。使用议论时,要做到立论明确,论据充分,论证符合逻辑。公文中较少使用议论,只在说理和论述观点或在说明、叙述中插入评论时,使用议论表达方式,且公文中的议论要少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