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家长教子经验交流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2-11-04 04:47:19

家长教子经验交流材料

家长教子经验交流材料篇(1)

一、理论支撑实现自主游戏理念深入化

1.《指南》引领

课程游戏化项目是以游戏精神为切入点,全面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理念决定行为”,为了转变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每人发放一份《指南》手掌本,先后组织教师、保育教师,通过学、考、议、用,把各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熟记于心,更好地把握幼儿的需要;并通过外出培训、跟岗学习、课程游戏化网络流、园本教研、案例分析、课程游戏化图书阅读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开拓教师眼界,转变理念。

2.《支架》学习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第一步支架颁布后,我园通过园本培训,让老师们了解支架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边实施边研讨边修整。如支架一的实施,我们先让老师了解观察的意义,学习观察的方法,然后统一观察记录模式,建议教师严格按照支架要求进行观察记录。开始时,教师们发现记的速度跟不上事件的发展,且在幼儿游戏中老师总想介入,因而影响记录,现场记录面临着困难。经过几次园内研讨,试点观察,幼儿学习故事交流等,使老师们得到共识――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能干,慢慢地,老师们学会了放手,喜欢上观察,喜欢上记录,尊重孩子,发现幼儿更多的兴趣点,生成更多有趣有效的主题活动。

3.实例交流

课程游戏化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它让教师在实施各项活动时更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以幼儿为主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在教研的过程中结合实例进行交流,让老师用亲身体验,转变儿童观、教育观、价值观。例如:泥工活动“小蜗牛”,过去的方式就是教师演示步骤,孩子模仿学习,我们在课程游戏化精神的指引下转变了这种观念,由原来的统一变成了现在的唯一,即自身发展的特点,尊重孩子现有的生活经验,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让孩子真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创作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作品。

二、改造环境实现空间最大化

游戏的精神既是自由、自主、创造、愉悦。为了把游戏精神渗入游戏,让幼儿拥有更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活动空间,幼儿园经过分析研讨,对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进行了改造。

1.室内环境

为了扩展游戏空间,我们合理灵活地规划了活动室空间。把幼儿午睡床换成了抽屉式,便于推拉,使寝室有了大面积可利用空间;走廊上不再有材料丰富,内容逼真的角色区域,而是品种多样、摆放集中整齐的半成品、少量成品的低结构材料资源区。

2.室外环境

为了让户外场地发挥更大的作用,丰富幼儿的活动项目和活动体验,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1)增加沙水工具;(2)改建草地,铺设木桩、迷彩爬网等;(3)增加投放游戏项目材料;(4)投放大型建构材料;(5)开展“快乐农场”,投放农事工具,照顾农作物;(6)拓展利用社会资源,创设高铁、徐工户外角色体验游戏区等等。广阔自由的活动空间能鼓舞幼儿的游戏,一个开放的空间能够办成幼儿希望成为的样子。这六处改造,让孩子有了更广阔的游戏空间,更多的游戏活动选择,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更全面愉悦的发展。

三、开放材料实现游戏自主化

支架中提出幼儿园收集园所附近的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形成本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地图。我园经过研讨整合,结合幼儿园建筑面积小的特点,把各类资源储存方式汇总分成电子档资源材料和物资资源两种形式呈现。电子档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教具、书目等的详细信息,材料、资料分在四个资源室存放。走廊上投放各类成品、半成品、废旧材料,我们把这些材料分为规划材料和情境材料。它们都是开放性地放置在幼儿园各活动场地,幼儿在进行规划式自主角色游戏活动时,可根据需要选择摆放材料,构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为了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我园开展了资源驿站、自报家门、资源交流、艺术创想等一系列活动,让资源动起来,让孩子、老师更了解应用资源,让家长参与到资源互动中来,改变理念,支持协助幼儿园活动。

四、关注幼儿实现主题生成化

1.孩子引领课程主题

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每一种教材有它的闪光点,反之也有它的局限性。把权力放给老师,她们根据实际操作情况与年级组成员反馈交流,进一步对课程进行批注、修改或添加。使课程实施更富于“弹性”,也让我们的课程更有利于幼儿成长和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开展。幼儿园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生成活动的过程,是引导孩子主动活动,探索创新的过程。因此,主题活动过程中,生成了许多有趣的生成主题活动。

2.孩子决定游戏主题

把游戏空间、游戏材料还给孩子的同时,把游戏主题也还给孩子。在角色游戏中,改变以往教师规划好游戏内容,布置好游戏区域的“填鸭式”游戏模式,改变为仅投放低结构、半成品、少量成品的规划材料和情境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自由组成游戏小组,商议制定游戏主题,策划游戏内容、材料和人员分配,共同选择材料,构建自己的游戏区的自主创设活动模式。活动中遇到问题,幼儿会协商解决或询求同伴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请老师帮忙。教师注重游戏活动的观察、记录,活动后的引导和评价,间接地引导幼儿游戏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户外游戏中,以自选为主。在“勇敢者训练营”游戏中,孩子们自主制定训练项目、规划活动路线,对自己的能力经历着一次次的挑战,在多次的活动中,让孩子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变得更坚强、更果敢、更坚毅。

3.资源利用实现游戏主题丰富化

我园坐落在高铁商务区,拥有大大小小数十家工厂,其中徐工集团是大家最熟悉的,很多孩子的家长都在徐工集团工作,利用这两个有利的条件,我们为幼儿引进高铁及徐工的游戏主题。在通过家长进课堂、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孩子了解高铁的乘坐流程和徐工机械生产流程的基础上,创设了游戏情景,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体验乘坐高铁,制作机械的乐趣。

五、整合活动实现时间弹性化

家长教子经验交流材料篇(2)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幼儿非常喜欢。因为在角色游戏中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既学到知识又带来快乐。然而,许多教师在组织角色游戏时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包办代替,幼儿被动游戏;二是放任自流,不注意引导,使游戏活动的教育作用难以发挥。在推进素质教育,提倡创新精神的幼儿教育改革中,怎样有效地指导角色游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必须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玩”起来,让幼儿想玩、敢玩、会玩、乐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供适宜的材料,使幼儿“想”玩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主要是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操作、摆弄,来实现整个游戏过程的。有了适宜的材料,幼儿自然就会想玩。因此,材料是开展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怎样投放材料、投放什么材料,对游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提供的游戏材料应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各年龄段的幼儿由于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不同,盲目地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不仅会造成幼儿无从下手,起不到促进作用,还妨碍幼儿的交流,阻碍幼儿游戏的发展。一般来说,小班幼儿认知水平有限,知识经验不足,为幼儿提供的材料不仅应是幼儿生活经验所熟悉的还应以平行游戏为主。如,小班幼儿最熟悉、最常见的就是妈妈炒菜、做饭、喂宝宝。因此,刚开始玩角色游戏时,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应是能让幼儿进行炒菜、做饭、喂宝宝的锅碗瓢盆、小奶瓶等,而且由于此时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好模仿,因此,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数量应足够大多数幼儿操作,以避免幼儿争抢。而中、大班的幼儿生活经验日趋丰富,知识经验不断增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迅速发展,为中班幼儿提供的材料应是幼儿通过了解就能理解和接受的、有生活经验基础的游戏。如,提供各种废旧花篮、塑料假花等,可开花店的材料;提供各种理发工具、收集各种头上饰品等,可开理发店的材料。为大班的幼儿提供的材料最好是有新鲜感的材料。如,提供各种手机广告纸、各种奇形怪状的盒子等,能开展手机店游戏的材料;提供扮演宇航员,进行火箭升天游戏的材料;提供季节变化与节日的材料。如,端午节适合包粽子的游戏材料等。

2.提供的材料应是可操作性的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玩具向电子化、电动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功能单一、操作性差的问题。许多教师常花许多时间制作出精美、逼真的玩具。然而,由于功能单一,幼儿拿到这样的玩具,往往兴趣短暂,不能激发幼儿的游戏欲望,更难以促进幼儿进一步交流。而提供操作性强的材料却大不相同。如,提供条状泡沫材料让幼儿玩炸薯条,提供各色皱纹纸和吸管,让幼儿玩插花、卖花;提供橡皮泥,让幼儿搓搓、捏捏,做成好吃的饭菜等,像这样操作性强的材料能诱发幼儿主动去玩、去交流。

3.为幼儿提供辅的材料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最好的玩具是那些他们能够随意地用各种方式加以变更的玩具。”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想象力的发展,到了中、大班,要尽量为幼儿提供一些辅的材料。它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想象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促进幼儿交流。如,在百宝箱中提供一些小炮弹积塑,在“娃娃家”游戏中,扮演老爷爷的用它拼搭成拐杖,扮演爸爸的把它变身为门前的路灯,扮演警察的用它拼搭成警棍。再如,一个长方形纸盒,娃娃家的爸爸用它当上班的手提箱,医院的医生用它当急救箱,银行的工作人员用它当存钱箱,超市营业员把它打开立起来变成了一台电脑收银机……

此外,为幼儿提供材料还应注意新旧材料应保持一定的比例。一次活动中出现太多新材料,会让幼儿无所适从、浮躁不安。相反,全是旧材料又没有新鲜感,不能促进幼儿保持积极的兴趣。为幼儿提供材料,应以滚雪球的方式逐一增加或间隔性的重复。

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会”玩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按照他们的理解扮演角色。如果幼儿不具备担任某种角色的经验,那么游戏将会变得枯燥无味,以至不能持续。应当有意识地让幼儿多接触生活、多观察生活,使幼儿有更丰富的生活经验,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才“会”玩。

1.带幼儿参观,帮助幼儿获得生活经验

如,在玩逛花店的游戏时,光顾花店的客人很少,这不仅仅是因为花店员工插出的花儿不很美,还因为幼儿缺乏生活经验,不知道买花的用途在哪。于是,我联系了花店的老板,带孩子们参观花店,增加生活经验。让幼儿欣赏、了解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插花艺术,幼儿知道花可以将家里、学校等地方装扮得美丽、漂亮,可以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祝贺好朋友生日、店铺开张、庆祝节日等都可以送花。幼儿不仅知道了什么时候买花、送花,还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往、交流。

2.让幼儿体验,帮助幼儿提升生活经验

在玩理发店游戏时,起初,孩子们只是一味地拿着剪刀“咔嚓、咔嚓”地帮顾客剪头发。为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我联系了幼儿园周边的理发店,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请理发店的师傅为幼儿洗头、剪发,让幼儿亲身体验理发店洗发、剪发的全过程。幼儿不仅学会了理发、洗发的“精湛技术”,还知道怎样为顾客创设舒适的环境。

三、采用灵活的方式介入,使幼儿“敢”玩

在角色游戏中,常常会看到有的幼儿生性活泼开朗,能很快进入角色、玩得很开心。而有的孩子生性胆怯,想玩却不敢玩。有时游戏中由于精彩不断,游戏玩得热热闹闹,而有时则会出现停滞不前、幼儿无从下手、游戏无法继续的。因此,需要教师认真观察幼儿,随时了解游戏进展,灵活、适时地介入游戏,帮助幼儿扫除障碍,使幼儿敢玩、会玩、大胆地玩。

介入游戏的方式多种多样,作为教师应做到既不打断幼儿游戏,又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平行介入

教师和幼儿一同参与游戏,教师不直接对幼儿加以指导,而是通过扮演角色,鼓励幼儿参加游戏。如,有的幼儿胆小、性格孤僻,不敢参加游戏,总是自己拿着玩具玩,时而摆弄一下玩具,时而东张西望看别人,如果生硬地领他去参与游戏,只会让他更加胆怯畏惧。这时,老师如果能拉着他的手和他一起当顾客,去“商店”买东西;一起当客人到“娃娃家”去做客等,幼儿会自然而然地融入游戏。

2.合作介入

教师接受幼儿的邀请或主动地参与某一主题的游戏,通过担任某一角色和幼儿进行合作,帮助幼儿顺利完成游戏任务。这种介入方法一般在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时使用。如,超市游戏进行到了一个阶段,幼儿的热情开始减弱,到超市购物的人越来越少。我在“经理”的同意下,带起帽子当一名超市工作人员。上班不一会儿,我就自言自语地接“娃娃家”打来的电话:“哦,你们要送货上门是吗?”一句话提醒了其他工作人员,他们纷纷给娃娃家、花店等打电话,询问是否需要送货上门。超市游戏又热热闹闹地玩了起来。

3.指导性介入

教师参与游戏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游戏中的指导应着力于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重组这些经验,并使他们充分地表现出来。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之间发生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帮助幼儿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次银行游戏时,人很多,秩序很乱,“顾客”们意见很大。“保安”为了维持秩序又气又急。于是,我走过去轻声提醒他们:上次我们一起去参观银行时,你们看到银行顾客那么有秩序的排队是什么原因呀?一句话提醒了他们,他们忙去百宝箱里找来材料,在地上粘了一条一米线。可是,排在一米线后的顾客们还是拥挤,怎么办呢?幼儿又模仿银行,让顾客“取号”。看着有序的队伍,幼儿高兴极了。我竖起大拇指表扬,同时提醒道:“现在银行的秩序很好,但是顾客站着等好辛苦啊!”幼儿搬来椅子,也像银行那样有秩序地排成几排让顾客们坐下来边休息边等。

四、创设宽松的氛围交流,使幼儿“乐”玩

一个好游戏,一般要有良好的开端、有趣的过程、愉快的结束和再玩游戏的愿望。因此,教师要掌握时机,创设宽松的氛围,在幼儿游戏兴致尚未低落时,根据游戏的内容和情节,运用多种方式组织幼儿分享交流、评价游戏,使幼儿感受到游戏的快乐,保持继续游戏的积极性。

1.分享法

在幼儿做游戏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在分享交流时让幼儿介绍给大家。如,叶××、姜××看到“菜市场”里的蔬菜、水果没人来买,到百宝箱里找到旧花篮,把蔬菜水果装在篮子里送到各个“娃娃家”里,不一会儿就卖光了,生意还特别兴隆呢!在游戏结束时,请幼儿为大家介绍自己的做法。

家长教子经验交流材料篇(3)

区域活动的规划和创设要根据教育阶段目标、教育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让幼儿成为真正区域的主人。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活动中适时适度地指导,让幼儿充满自信地探索发现。

一、区域活动应突出幼儿的自主性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受“我要玩”的内部动机进行活动,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或需求。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问题来自由选择、自由操作、自发探索、自主学习。现实中,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只注意幼儿有没有完成游戏任务,而并不注意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在幼儿活动时,教师对活动材料和活动方法加以控制,导致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受到束缚,幼儿只能被动地按老师规定的方法玩,无法满足自主活动的需要,从而便会对活动慢慢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则失去了开展区域活动的根本意义。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区域活动是幼儿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因为幼儿在平日里总是生活在在家长“关爱”的光环下,过度的关爱,有时候反而使得幼儿失去了一些自由,也局限了幼儿的创造力,然而在区域活动这个时间段里,孩子可以做自已的主人,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但满足了幼儿创造的天性,而且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培养孩子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例如,在《沉浮》小实验中,幼儿将纸片、木块、铁片、塑料玩具等放入水中观察,结果发现铁片是最快沉到水底的,木块和塑料玩具是浮在水面上的,而纸片是先浮在水面上的,然后慢慢地沉到水底去了。通过操作观察,幼儿发现了很多问题:为什么纸片先是浮在水面上,然后再沉入水底?为什么铁片最快沉下去?为什么木K和塑料玩具不会沉下去呢?有了问题幼儿就会继续实验、观察、探索,通过自己的实践,幼儿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同时培养了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此外,幼儿还发现瓶盖可以向上叠高,可以根据颜色组合图案……幼儿在活动中继续探索着,发现着。让幼儿自由选择和自由活动,相信他们会更有信心挑战自我。

二、教师的介入指导要适时,适度

区域游戏强调的是自主游戏和幼儿的主体活动,但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必要时教师也要恰如其分的进行指导,这种指导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经验,了解游戏规则,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通过及时指导,推进游戏的开展。如:游戏中出现不安全现象,幼儿之间发生争执,出现过激行为,破坏玩具影响别人正常游戏时,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自然指导。对幼儿游戏进行有效指导,教师应与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友好平等的关系,以隐性指导为主,直接指导为辅。多运用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而不是用“你应该这样”“你必须这样做”等命令式、控制式的语言。如:小班幼儿对娃娃家比较感,但不会抱娃娃,有的提着娃娃的腿,有的拽着娃娃的头发。老师发现后,就来到娃娃家说:“我是娃娃的阿姨,今天来看看娃娃长胖了没有。来让我抱抱娃娃吧?”老师一边接过娃娃,一边自言自语的说:“多可爱的小娃娃呀,我要轻轻地抱,让娃娃的头枕在我的胳膊上,轻轻托住娃娃的腿,不能拽伤……”老师示范后说:“今天我还要上班,我要走了,你们自己照顾好娃娃吧,再见。”然后幼儿就很自然地模仿老师的动作,轻轻地抱娃娃了。幼儿的年龄、生活经验、技能等相对缺乏,老师的参与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还能使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更加丰富。

三、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可操作性

在以往的材料投放中,我们总是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说材料投放的时间长短把握不住,往往看到活动区无人问津了才想到要增添一些新材料。或者投放的材料本身不够美观,单一、缺乏挑战、不足够吸引幼儿的兴趣。所以,游戏材料的可操作性还是非常必要的。亲子游戏的兴趣出发,我带来了几顶各式各样的假发,孩子们特别感兴趣,不停地变换着戴。幼儿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很多。再如,对于绘画区的一些材料,刚开始,我们只是给孩子们提供了一张张的白纸以及实物,让幼儿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绘画,可是实施下来的两天发现来绘画区的孩子特别少。后来,我丰富了幼儿作画的纸张,比如说,在纸张上加上简单的背景图,如画有大树的树干、房子、小草、小花等小装饰的纸张,虽然只是简单的几笔,可是调动了他们很大的积极性,来的人一下子多了很多,这些简单的小装饰也一下子活跃了他们的思维,绘画出了很多漂亮的想象画。因此,材料的投放的可操作性对于游戏本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材料投放的层次性、递进性、开放性等等方面与幼儿在游戏中表现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日常的游戏组织中,只要遵循这几点,相信游戏开展的价值便会得到提高。

家长教子经验交流材料篇(4)

1.乐意将家中的废旧材料带到幼儿园和老师共同布置游戏环境;

2.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活动,保持一种稳定、愉悦的情绪;

3.遵守游戏规则,学习控制自己的游戏行为,不玩危险的游戏;

4.尝试解决自主交往中的问题和冲突,与同伴友好相处。

5.学习管理玩具,会主动收拾整理玩具,保持环境整洁和有序;

6.乐意表达游戏感受,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游戏行为。

针对幼儿的发展目标我们细化出教师在游戏中的健康工作主要有四方面:

1.材料方面:卫生、环保,数量充足,种类丰富;

2.环境方面:体现幼儿的兴趣点,安全温馨、稳定有序;

3.规则方面:和幼儿共同制订,指向清晰;

4.指导方面:关注游戏过程,善于发现游戏中的教育契机;

但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材料投放有很大的随意性。

2.自主游戏不自主,存在高控制现象。

3.教师不会观察游戏,不能发现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了幼儿游戏活动的质量,达不到我们所要追求的“健康”,经过反复研讨,梳理出以下成功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科学投材料

1.投放有层次

小班提供的材料要安全无毒,因为他们游戏意识弱,经常会将玩具当食物吃,他们还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与同伴交往技能差,所以尖利的材料也不适宜;还有毛绒玩具因为毛长容易积细菌和灰尘,有过敏体质的孩子不适宜接触。另外小班提供的玩具不能过小,避免幼儿往鼻孔、耳朵里塞。中大班提供的材料首要的也是安全无毒,材料的投放可与幼儿共同商议,让幼儿参与收集废旧物品,收集来后教师还要检查材料是否适合投放,中班幼儿在自制游戏材料时主要参与涂色、粘贴、拼合,因为这些任务危险系数小,大班幼儿可提供剪刀、订书机、螺丝刀等小工具供幼儿操作,但前提是教师针对这些小工具的安全使用方法都与幼儿一一明确。

2.收集讲卫生

幼儿园的游戏材料丰富多样,需要家长配合支持才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我们在小班开展游戏前先上好游戏第一课,知道什么玩具可以玩什么游戏,玩具都是废旧材料,不能吃,引导幼儿懂得家里吃过的、用过的盒子、瓶罐等都可以带到幼儿园玩游戏用,让幼儿带动家长参与到收集废旧材料的行动中来,起到小手拉大手的作用。起初家长配合收集来的材料不知道要清洗,酸奶瓶、洗发水瓶等还有残留液,我们就跟家长阐明要求,让家长懂得什么样的材料才适合孩子,现在家长都先把材料清洗干净再让孩子带到幼儿园,老师还要一一检查,如发现没有清洗就及时处理,有的还要84消毒,投放到游戏区的材料也规定每周擦洗或消毒一次。

二、精心创环境

1.环境体现兴趣点

小班营造与家庭氛围相似的宽松、安全、温馨的环境,如娃娃家里放入柔软的垫子、挂上窗帘;创设幼儿独自活动、平行活动、小群体活动的空间,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大班创设内容丰富、稳定有序的活动环境,如班级中创设固定的游戏空间;另外支持幼儿在环境中展现生活经验,交流信息和表达情感。如在游戏空间中不断添加幼儿生成或是自己制作的内容;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不断调整游戏环境,如当班级中幼儿有了新的兴趣点,或者有特定节假日的时候可以将这些内容加入到游戏内容中去。

2.空间分隔有讲究

用间隔物和家具把大的开放空间隔开来,可以减少跑动和粗野游戏,分隔物不能太高,避免阻挡幼儿对材料物品设备陈列的视线,幼儿越能看见设备材料越会使用它们;区域之间的过道要宽敞清晰让幼儿分辨清楚各活动区域,有利于幼儿对各活动区的适当流动和参与;将有冲突的活动区分开,如吵闹的积木区与安静的图书区分开,以免相邻游戏区域互相干扰。

三、快乐玩游戏

1.我的游戏我做主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我们遵循这一原则,由幼儿自己做主选择区域、角色,一旦遇到有多名幼儿想扮同一角色,我们会让幼儿商量能否轮流玩,或者临时增加区域、角色,或者采用后果体验法,如一个小吃店有3个厨师,让幼儿体验到厨师太多会出现争抢或有的厨师无所事事情况,从而理解一个小吃店只需要一位厨师。还有游戏结束后我们会让幼儿尽情评价自己和他人,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优点,这有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性格阳光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2.游戏规则共遵守

家长教子经验交流材料篇(5)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科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引领小学科学有效探究呢?课改以来,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准备有效的探究材料或经验,让探究活动有备而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探究就无从下手,更谈不上有效探究,因此,提供学生感兴趣的、有结构的材料或安排前置性的体验是有效探究的保证。

1.材料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

来自学生身边的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也会给学生一种启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熟悉的事物中,只要你留心观察和思考。比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的时候,我没有马上向学生提供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而是先让学生自行准备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气球、皮筋、矿泉水瓶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操作简单学生又乐于探究。

2.注重材料的结构性。

所谓材料的结构性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有结构的材料能明确指出实验目的,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暗示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在研究“改变物体的浮沉”实验的时候,我准备了橡皮泥、玻璃瓶、胡萝卜等几种典型材料,把它们放入水中有沉有浮,改变它们浮沉的办法也很多,有的可以借助其它材料,有的可以改变它的重量,有的可以改变它的形状,有的可以增加水的密度,当然有的也可以几种方法并用。学生利用这些典型材料,依据自己的意愿去实验,在操作中验证假设,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感受快乐,提高了课堂探究的效率。

3.做好前置性的经验准备。

良好的、恰当的前置性研究是进行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交流、学生自主探索科学问题的前提。如三年级下册《种子发芽》一课,在研究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时,为了增加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感性认识,获得必要的经验,我就提前安排学生回家种植种子。结果有的学生把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壤里,有的把种子种在松散的沙子里,有的把种子直接浸在水里。一段时间以后,种子萌发的情况各不相同。通过动手做,学生产生了许多问题:为什么种子在沙土里会长得更好?种子萌发什么温度最合适?种子萌发一定要加肥料吗?……这样为课堂进一步的研究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创设有效的探究情境,让探究活动充满快乐。

创设有效的探究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能够促进探究欲望,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比如在教学《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狼追小兔子,小兔子跑到一条小河边,抱起一块木头跳入河中,浮在水面上。狼抱起一块大石头也跳进河里,结果沉入了水中。当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这段情境动画时,学生先是哈哈大笑,继而产生了许多关于浮沉的问题和猜测。这节课学生的探究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弯下腰来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在教学活动中担任主角,教师则乐意融入其中,与孩子一起探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课前收集的土壤,引导学生分析土壤里有什么,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问题来研究,在探究之前先让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如何操作实验|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交流后留给学生二十分钟的时间动手做,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则加入到其中几组去共同探究,并给予及时的指导。最后再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其余的学生认真倾听并互相评价,对于有分歧的观点组织争辩式的讨论。在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体会到了和谐的欢愉,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

三、实施有效的引导,让探究活动扎实深入。

一个个探究活动是科学课堂的载体,而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有赖于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

1.引导学生猜想。

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他们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某个实验的结果进行猜想和预测,因此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猜测。比如教学《凝结》一课,在两个相同的杯中倒入同样多、温度相同的热水,分别盖上冷、热玻璃片,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在实验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猜想:你认为哪块玻璃上会有水珠?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热玻璃片上有小水珠,理由是热玻璃温度高,水蒸发快,水蒸气多,会出现小水珠。有的学生认为冷玻璃上有小水珠,理由是冰淇淋的外壳是冷的,而且有小水珠。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不等同于把实验器材放在学生面前,愿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如果是这样,学生表面上是在做实验,实质上很难达到实验目的与活动目标。因此教师对于实验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性,才能做到有效引导。只有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才能使实验设计更完善、更科学,才能把科学探究活动深入下去,使探究实验进入更理想的境界。比如在教学《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中,对于“什么情况下水流产生的力量大”这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猜想。有的同学认为:把水放得高一些,水流产生的力量就会大,小水轮肯定转得快。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小组通过讨论制定了一个实验方案:把两个杯子放在不同的高度,用杯中的水来冲击小水轮,比较两个小水轮的转动速度,谁的速度快就是谁的力量大。“你觉得他们的验证方法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教师一句话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应该用同样的杯子,并且两个杯中的水要一样多;杯子倾斜的角度要一样,这样才能保证水流一样大;要冲击水轮的相同位置……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对比实验的实验方法,了解了对比实验的基本特征,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四、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让探究活动科学有序。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是对评价改革的重大突破。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与他人比较,而是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语言激励。

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是最快捷、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评价方式。“你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你观察得非常仔细!”“你的回答太精彩了!”“你分析得非常有道理!”“能设计出这么完美的实验方案,真了不起!”……这些话语不但激励着讲话者,也鼓舞着其他同学,能够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投入地进行探究活动。

2.作业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完成专题作业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情况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

在教学《春季星空》一课时,我让学生利用观星箱对北极星和北斗七星进行中长期的观察。然后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从作品的质量、学生的思考、投入的程度、运用资料的能力、独立作业的能力、合作与交流情况等方面进行评析。一次专题作业,是对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一次较全面的考验。

3.引入“成长记录袋”。

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我们将“成长记录袋”引入了科学素质评价中。学生收集到的许多伟大的天文学家和科学家的小故事、科学探索的名言警句、奇妙的小实验、观察日记、科学小论文、生活摄影、研究性学习成果等都记录了学生科学成长的历程。

五、整合多种科学资源,让探究活动有效延伸。

科学探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室之中,应开放学习时空,让探究活动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学生可以求知的每一个角落。探究不仅仅是让学生得出结论,更应该引导学生把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有一个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1.校园实践活动。

在学习了《春天里的动植物》和《秋天里的动植物》两课后,我就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对校园里的动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他们采集标本、拍照、做记录、互相交流,回家后通过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制作植物名片,了解各种动植物的名称、特点和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熟悉了科学实践活动的方法,也增长了知识,激发了他们研究动植物的兴趣。

2.家庭实践活动。

在学习《水在哪里》一课的最后,我建议学生课后搞一个“家庭节水情况小调查”活动,有的同学就发现很多家庭将厨房洗菜、淘米后可以再利用的水储存在水盆里,或倒进事先准备的桶里,有些麻烦。于是他们就反复研究,查阅大量的资料,经过多次改进终于发明了家庭厨房节水用具――新式节水菜盆,菜盆下安装了污水净化装置、储水箱及脚踏式压力泵,让节水变得科学、轻松又方便。这项发明荣获了山东省青少年劳动技术小发明二等奖。

3.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研究与实践》中《考察家乡的水域》一课时,指导学生对石岛的永安河进行考察。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搜集资料等方式,对永安河流域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与研究。通过考察,学生们意识到永安河流域已经受到了一定的污染,并且已经给附近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对附近海域形成了一定的污染,破坏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其中一个小组所撰写的《永安河流域考察报告》还获得了第十七届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论文二等奖。

总之,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深化科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科学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关注、必须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科学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做好合理适时的引导、评价,才能让科学探究真正做到有效,才能让科学教学真正的“科学”。

家长教子经验交流材料篇(6)

一、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满足幼儿参与表述活动的愿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用语”。因此,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创设了如:“小剧场”、“宝贝话吧”“流动餐车”“电视新闻台”“娃娃家”等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区,幼儿在这种平等、轻松的区域环境下,畅所欲言,尽情地发泄心中的各种感受,更好地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1、在创设活动区的过程中,物质材料的投放是关键。首先我们充分利用本班的空间,合理布局,让幼儿有一个自由优美的环境,使活动室的环境有一种流动的美感。孩子们每天置身其中有一种愉悦感,每天盼着来幼儿园,每天盼着进活动区。为他们的交往合作提供了初步的物质基础。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为此我们投放花架、塑泥、桌面及大型积木等所需物质材料,搜集半成品材料,孩子们在区域中,在自由操作活动材料、充分感知活动内容、自主地与同伴交往中,会情不自禁地开口说话,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2、区域活动的创设紧紧围绕主题活动展开。在投放材料时,根据主题及时更换,有的放矢,为主题活动服务。这样就使孩子们在活动区更有交流的共同话题。如在“娃娃家”中,在“家乡美”这一主题活动时,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搜集、布置,创设了茶艺馆的场景,幼儿可以扮演顾客和老板,来品尝家乡的美食。而在“可爱的家”这一主题活动时,又会布置成温馨的家居环境,挂上全家福,拜访各种“家具”、“电器”等等,幼儿扮演各种家庭角色,进行各种来源于生活的表演游戏,在区域活动中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述能力的发展。

3、活动区操作材料适当超越幼儿的已有经验,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孩子的兴趣才会持久,并积极的去探索、实践。如在美工区投放绘画材料时,小班要提供老师加水调好的颜料、宣纸、棉棒等,孩子会用手指或棉棒进行涂画,颜色形象千变万化,孩子用手来操作不会感到特别困难,但又有挑战性,因为他要兼顾颜料不洒到身上。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交流着自己各自的发现,炫耀讲解自己的作品,孩子们就会拓宽自己的词汇量,表述能力就在这样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

二、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

快乐的心理环境促使了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从而为培养良好的表述能力奠定了基础。

1、转变教育观念,创设平等的氛围;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首先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放下架子,做孩子的朋友,创设平等的氛围。平时和孩子们一起痛痛快快地玩,并在玩中与他们交谈一些使他们感到轻松的话题,这样就能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在有目的的谈话开始后,不论正确与否,都要耐心地倾听孩子们的发言,然后因势利导,帮助幼儿把要说的话说清楚,想说的话说完整。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观点,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和表达,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活动计划,让幼儿有自由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等等,使幼儿的活动有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

2、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如:逐步建立进区的规则,轮流的规则,交换的规则,区域内活动的规则等等,形成科学合理的内在规则秩序。常规形成之后,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隐形的节约了孩子的时间,培养了幼儿的自律行为和交往能力。

家长教子经验交流材料篇(7)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发展适宜性,开展主动性学习”。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北京东四五条幼儿园_展以投放低结构区域材料为媒介,以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目标的园本教研。在近一年的研究中,教师们用照片和视频,记录幼儿与低结构材料的互动过程。通过教研活动,教师们对低结构材料的特点烂熟于心。一次次分析、研讨,从思想上教师们认识到,低结构材料给幼儿带来更大的自主空间,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从行为上,教师仍然不自觉地“指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投放意图进行操作,限制幼儿主动发展。这种现象在各个班级都能看到,只是表现程度略有不同。

笔者知道从行动上改变已有的习惯,需要一个过程。身为教研组织者,笔者想在教研中,引领教师自己发现问题,调动教师研究的主动性,使教师自觉自愿进行调整,进而推动研究的进程。怎样设计教研活动,才能实现这个目的呢?

抓住问题――推动教师自主研究

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学前研修部的彭老师,在教研展示活动前来到幼儿园,和笔者一起走进幼儿游戏现场,了解不同年龄班幼儿的游戏情况。通过当天的观察,彭老师与笔者一致认为,教师对低结构材料的理解与实际运用存在差距,水平参差不齐。她请笔者和业务园长一起,根据看到的幼儿表现进行分析。彭老师首先提出:“中班幼儿在教师提供的圆形底盘里,按照颜色一圈一圈的码瓶盖,是孩子自发的操作吗?有没有教师的暗示?”彭老师发现的问题,正是笔者上次教研活动中,问这位教师的问题。因为笔者也有同感!但中班老师说,这是孩子自己想的操作方式。一名幼儿每天都来玩这个游戏,其他的幼儿都在模仿。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笔者多次来到她们班。据笔者观察,凡是来这个区的幼儿,都在用相同的玩法进行操作。看来,中班老师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在与彭老师进行细致的交流后,大家一起聚焦开放教研要解决的问题,即引导教师意识到材料投放中的观念问题――“放手”才能让幼儿获得更大的自主空间,幼儿才能自主游戏。进一步引导教师从关注材料本身的功能向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转变。在彭老师和业务园长的帮助下,笔者试着写出开放教研的大环节,并按照目标制定详细计划。

三个人“研”教研活动设计,让笔者对“教研活动要研究教师的困惑问题”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分析教师的困惑问题不仅在教研专题确定之时,更要落实在逐次教研活动之中。有些问题老师们已经意识到,但不知怎么解决;有些问题老师自身还没有察觉,就需要我们帮助老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研究教师的困惑问题,是尊重教师在园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教研组织者应当以教师困惑为教研切入点,让一个阶段的园本教研专题和逐次教研活动主题相通,具体剖析问题的症结。因此,组织者要找准切入点,才能帮助教师从现象看观念,从转变观念再到转变行为,打开通往落脚点的大门。经过三个人的“研”,笔者对教研活动引领教师自己发现问题,调动教师“研”的主动性有了一些信心。

数字说话――推动教师自主研究

表格设计意图 各班低结构区,从投放都经历了红红火火的初级阶段,而到了学期中却大相径庭,一些班级似乎遇到瓶颈。如:幼儿对教师提供的材料一连几天无人问津,看似游戏兴趣不高。老师也在想:怎么调整材料使幼儿爱玩呢?有的班级,幼儿对同一个材料玩法完全一样。老师也在纠结:我投放的低结构材料,孩子这么玩有发展吗?更多的老师对投放材料的目标怎么实现产生疑问。从这些问题不难看出,教师不断反思调整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赋予材料更多的教育功能,而不是满足幼儿的需要。为了帮助老师发现观念上的问题,笔者收集了近期各班幼儿游戏状况的数据和照片,希望能利用表格的方式,让教师发现教研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发展,但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却忽略幼儿本身的游戏需要。所以教师看不到玩法数量的增加,一些所谓的多种玩法是教师赋予材料的,而不是幼儿自主探究出来的。

表格一:

增加动态数字 业务园长看了笔者设计的表格之后,提出建议――用数字说话。我看着表头思考,多种玩法大家都提供了照片;呈现数字是参与人数和不同玩法的数量统计。教师通过观察表格能看到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玩法不同,引发教师对游戏结果的关注。要关注游戏过程,就要在参与人数的数字上做文章。笔者想,幼儿参与人数从开始投放材料到现在是富于变化的,呈现一组动态数字是不是能看出幼儿对材料的兴趣保持度,进而引发教师关注幼儿的游戏需要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笔者请教师们填写重点区域幼儿人数的变化。这样,表格中每位教师提供的材料后面,就多了一组这样的数字10――6――3――0。

引发“研”的热情 教师填好后,我和业务园长再次审视表格的设计和传达的信息。一组组变化的数字很有说服力,透过数字,教师能看出各班幼儿截然不同的变化。相信教师在解读表格的过程中,能在交流、思考中读懂动态数字的含义。开放教研时,笔者会引领大家共同分析:为什么有些班级开展的游戏,能引发幼儿不断探索,参与人数不断增加;而有些班级的游戏教师一再推动,还是不能吸引幼儿,出现玩不起来的现象。增加动态数字可以从观念入手,引导教师从关注“物”(材料)转变成关注“人”(幼儿)。

表格的使用让每位教师的研究情况明晰具体地展示出来。听了业务园长的建议,笔者对表格的设计更加满意。动态数字准确呈现了人数变化趋势,让人一目了然。由此可见,如果教研组织者想引导教师主动发现问题,那么呈现问题的方式一定要直观,呈现的内容一定要客观。把这样的工具引入教研,才能点燃教师“研”的热情,推动教师自主研究,最终实现教研“落地”。

环节设计――推动教师自主研究

调整计划 随着开放教研的临近,笔者设计出完整的计划,发到彭老师的邮箱。教研内容分成五部分:

一是进一步理解低结构材料的定义特点。

二是出示数字表格,了解教师的研究进程,关注幼儿游戏需要。

三是教师自选材料,体验自主空间。

四是高老师用ppt分享“管子”游戏的研究过程及带给她的思考。

五是教提出遇到的问题,集体研讨寻找解决办法。

彭老师看了笔者的计划之后,和笔者交流了她的想法。她认为第一个环节老师们都已经朗朗上口,是不是可以省略。第三个环节的价值是什么,这样的设计能不能实现预设的目标。同时,她给笔者提出中肯的修改建议。计划调整为三部分:

一是高老师用ppt分享“管子”游戏的研究过程及带给她的思考。

二是出示数字表格,了解教师的研究进程,关注幼儿游戏需要。

三是教师提出遇到的问题,集体研讨寻找解决办法。

彭老师还反复提醒笔者,要根据本次教研的目标设计活动环节,目标要拆分后落实在每个环节中,教研才能“落地”,才能有效推动教师自主研究。

解读计划 对于彭老师的建议,笔者还是有点一知半解,对照目标和两份计划反复看,也觉得自己安排的内容确实有点多。于是,笔者就试着用彭老师调整的计划,自己按照顺序进行演练。笔者一边组织自己的语言,一边设想教师可能出现的种种表现,居然顺顺利利地过了一遍。之前,用自己设计的流程,笔者一直没想明白,在老师体验活动后怎么引出高老师的分享会比较自然。

看到差距,笔者彻底放弃了自己的版本,拿着彭老师调整的计划认真解读。首先,高老师分享的是:老师不“教”玩法,幼儿表现反而能带给教师无限惊喜。其他教师看到幼儿表现,能开阔眼界,打开新的认知通道。然后,教师对照数字表格能看出,并不是每个班级的幼儿都有精彩的表现。差异显而易见,每位教师都会想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引发教师“研”的动力。最后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现场求助,帮助教师解决实践困惑。这样的设计一气呵成,环环相扣,让笔者对开放教研信心倍增。

检验计划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前来观摩的老师陆续就坐,笔者也按照之前准备好的内容,有条不紊地开始组织活动。在场的老师们看到高老师讲解的“管子”游戏,不时传来惊讶、感叹或是笑声。现场没有一个人交头接耳,大家专心致志地聆听这十分钟的精彩分享。唯有笔者在观察教师的反应,捕捉她们的各种表情。在热烈的掌声中,高雅老师结束了分享。老师们一个个赞不绝口,一位老师只是羡慕她的低结构材料“管子”选得好,还没有意识到她更关注幼儿的需要。显然,第一个环节教师已经进入主动参与的状态。

笔者对高雅老师的分享做了简单小结,特别顺畅地引出数字表格。笔者逐一介绍表格内容,请老师们到前面随意看看大家的研究情况。站在表格前,老师们自由结伴,大部分在翻看多种玩法的照片。过了一会儿,教师开始轻声交流。又过了一会儿,老师们交流的声音越来越大。看到老师们交流的欲望如此强烈,笔者特意延长了教师与教研伙伴自由交流,充分对话的时间。回到自己的座位,笔者请教师说说从表格发现了什么,大家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显然,第二个环节激发了教师主动交流的愿望。

笔者还没说出第三个环节的内容,一位年轻的老师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激动地说:“是我限制了孩子,他们才不爱玩我提供的纸牌。”在大家自发的交流中,水到渠成地进入第三个环节。教师在笔者的引领下,回顾幼儿的表现和自身的行为。笔者认真倾听记录的同时追问教师,接下来准备怎么做?此时,尽管在说自身问题,教师的表情都很自然,态度没有丝毫的抗拒,气氛一反常态地轻松。教师的思维也格外活跃。最后,在第一个环节认为高老师材料选得好的那位老师,主动谈参加教研的体会。从她的发言能够听出,她已经意识到教师不自觉的行为,会限制幼儿的游戏。她会在今后的活动中多看、少说。显然,第三个环节引发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强化了“研”的动力。

家长教子经验交流材料篇(8)

一、通过对材料的支持帮助幼儿拓展游戏、深入开展游戏

幼儿,尤其是小年龄幼儿很容易受游戏环境和材料的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取决于教师为其创设的游戏环境。因此,创设一个有利于引发幼儿多种经验、支持幼儿互动的游戏环境尤为重要。

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发现材料投放的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材料投放随游戏的发展步步深入,而不是一蹴而就。教师要善于在游戏中“等待”幼儿的成长,帮助幼儿积累游戏经验;用材料催发幼儿游戏行为的产生。当幼儿在游戏中缺少材料或材料不适宜时,教师要给与支持。当幼儿在游戏中停驻不前时,教师要通过材料的调整来给与推进和引导。

当然,不同年龄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游戏水平不同,因此,在材料支持游戏发展时的方法上也不尽相同。

小班幼儿角色意识淡薄,对角色规范的认知能力也相对较弱。针对这一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在娃娃家的墙面挂一张全家福来提示、提醒幼儿娃娃家的家庭成员有谁;或者在娃娃家门口放置一个小鞋架,小鞋架上贴有家庭成员的图符,今天游戏扮演谁,就把鞋子放在谁的图符上,这样既限定好游戏人数又帮助幼儿确认好角色;另外道具装扮也是帮助小班幼儿角色分配的另外一个好办法,它既可以帮助小班幼儿建立角色意识,又可以合理解决角色分配中的矛盾。在娃娃家里,每位成员的照片下面都挂着符合各自身份的实物标记,比如,妈妈的围裙,爸爸的领带,爷爷的眼镜,奶奶的头巾,宝宝的小帽子。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中的角色道具进行游戏。如果道具选完了,就代表这个游戏主题的角色也分配完了,幼儿可另选其它主题进行游戏。戴上符合角色身份的道具,幼儿像模像样地玩起我做爸爸,你做妈妈的游戏,逼真的道具,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角色的认识,他们的角色意识也更为明确。当游戏结束时,幼儿又将角色道具放回到相对应的头像下面,在一一对应整理的过程中,不仅再次帮助幼儿建立角色与道具之间的联系,促进其社会角色认知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幼儿从单纯的动作模仿转向对角色的行为职责感兴趣。

中班的孩子经过小班一年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在游戏中的动手能力和替代行为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因此,在中班期我们应该为孩子提供适量的成品及半成品材料在游戏区中。例如:在“超市”游戏区投放收集的各种瓶瓶罐罐、空点心盒作为商品进行出售;在“点心店”游戏中提供各种毛绒球、纸片鱼、小竹签等。这些材料经过简单制作可以做成肉串、烤鱼等各种游戏材料。这些材料的提供不仅让角色有事可做,同时灵活性也增强了许多,小厨师可以根据客人的要求进行现场加工,同时角色间的互动也增多了。简单的材料促进了孩子动手能力及交往能力的发展。在游戏室的一角教师还可提供一个百宝箱,里面有孩子游戏时可能需要用到的各种东西,当孩子根据角色的需求要制作一样物品时,百宝箱就能满足他的意愿。例如:娃娃家需要一台电视机而没有时,孩子就会在百宝箱中找到一个纸盒作为替代物把它装扮成一台电视机。当他们在游戏中需要一个手机时,他们也会在百宝箱中找到一个长方形的积木替代手机。半成品材料和百宝箱中各种材料的提供满足了孩子游戏中的各种需要,推动了游戏情节的丰富和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大班孩子在游戏中较之中班孩子来说生活经验更加丰富,角色间的合作性和解决游戏中的问题的能力有所发展。根据大班幼儿的游戏特点,我们应为大班孩子创设社会往多一点的游戏。例如:“旅行社”、“邮局”和“快递公司”的创设。在这些游戏的环境创设上教师力求简单,主要以一些低结构的材料为主,如:提供低结构的手工纸给幼儿让他们根据需要制作宣传单、派货单、信封等,简单的材料却能让幼儿玩得乐此不疲。又如还可开设“卡拉OK”、“宠物店”、“茶馆店”、“面包房”的游戏等。接地气的游戏形式让幼儿更加接近生活,教师只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自制的话筒,几罐橡皮泥、几包泡茶的原材料、几个娃娃家的塑料杯,就能让大班孩子玩得不亦乐乎。久而久之,游戏变成了幼儿表达情感、反映思想、认识社会的一种手段.是他们一日生活中最开心的时刻了。

二、通过分享交流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经验,拓展游戏内容

角色游戏是孩子最初接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当游戏结束时孩子们有的满足、有的尽兴、有的遗憾,有的意犹未尽,因此针对当天的游戏情况,组织幼儿集体一起分享快乐、交流心得、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教师应该把握好角色游戏中的分享交流环节,发挥交流分享的作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汲取养料,积累经验,推动游戏情节地不断发展,促进幼儿多元能力的提升。那么如何才能组织好角色游戏中的交流分享环节呢?

(一)营造宽松愉悦的游戏分享环境,让幼儿愿意讲。

教师在分享讨论环节中运用亲切的语气及肢体语言来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游戏分享环境,并能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给出回应,拉近与幼儿的距离,也是产生师生互动的一种方式。关键在于在交流分享时教师一定要以幼儿为主体,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并给幼儿充分表达的机会。

(二)选取有价值的点进行分享,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

在一次角色游戏中,往往会发生很多游戏的情节或有趣的事情,也会在游戏中遇到瓶颈,使得游戏情节无法进一步发展。这时候作为教师要耐心观察,筛选角色游戏中有价值的点来进行分享交流,这样更能够引起幼儿的共鸣。如:在点心店中,刚开始由于没有客人,厨师和服务员无所事事,突然有人提议推出广告,设计新的点心样品吸引客人,于是新的游戏情节产生了。只见厨师在制作新品种的点心,服务员在门口制作了一块广告牌,并将点心的图样画好后贴在上面,还站在广告牌旁大声吆喝客人来买。

(三)推出有争议的话题,提升交流互动的经验。

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引领者,在交流分享中要给每一个孩子交流、讨论的机会,而通过孩子们的互动碰撞更容易打开他们的思路,帮助幼儿积累游戏经验,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四)选择合适的分享切入方法,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

家长教子经验交流材料篇(9)

幼儿园活动后的总结报告1一学年的工作,在紧张的学习和实践中过去了,时光的流逝,记载着付出和辛劳,见证着积累和成长,我们在一学期的努力中,取得了很多成绩,摸索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我们工作中的许多不足,有了一些急待提高的想法。因为爱,让我们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着激情,因为激情,我们不断的在努力的学习和成长。在这,就对一学期的教研工作做一总结:

1、加强学习,注重教师成长。

教研组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幼儿园开展教学研究、学习、研讨、交流教学经验的阵地;本学期,教研工作以加强学习,促进教师成长作为突破口,分别带领老师们学习了许多新的理念及教学观念,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让每一个老师在新观念的收集和吸取中,自觉的转变和更新着教学思路和方法。本学期以来,教研活动不断的在各种工作中加强教师的反思,从每一块工作的落实总结中,让每一位教师注重反思,在反思中提取经验,确立目标。

2、开展课题研究,摸索教育经验。

课题,对于我们教研组来说,是一个新鲜而又充满挑战的任务。本学期,我园的教学工作围绕课题目标来开展和摸索,就艺术领域这一课题展开了研讨,从最初的大量理论知识的收集和学习中,我们从理论上有了清晰的认识,从大、中、小各年级各班的教材、确定、教案讨论、教学准备中,每一个教师从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的汲取着养分,在每一节课外观摩和小结中,又真正将我们各自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和形成的新思路、新方法得以交流和提升,每一个活动,都从最初的模式研讨出一份执教的计划,又从执教中总结和反思,得出一个优秀的教学活动。

这一过程,是老师们理论和经验的汇集,也是教学和教师的学习和提高。最后,我们的教师也从艺术领域之唱歌活动的观摩和教学中,找到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用图谱来促进幼儿记忆歌词,在唱歌教学中利用生动、形象的图谱,为幼儿创造视、听可感的双白优良环境,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目的,提高音乐活动的质量,这一经验的总结,也就形成了我们教研活动的一个课题,老师们在摸索中收集了许多的素材,并各自撰写了研究报告,真正从教学研讨、观摩中提炼了我们的课题研究。

3、优化一日活动,落实教学安排。

教学是幼儿园工作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是教研组研讨和工作的核心。本学期,我们从优化一日生活安排,从时间的安排到各区域的安排上,增加了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真正让一日活动更加合理、科学。在教学上,我们从学期计划到制定和日计划、周计划的安排上紧靠目标,用目标做为我们教学的指南,从同年级相同教材的制定和相互交流上,让教学更加规范和准确,另外,期末到各班教学情况测试和总结,也让每一个教师从目标到教学,又从教学对应到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让我园以后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施行更有了方向。

4、精心组织大型活动,增强宣传力度。

幼儿园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以社会、以家长的评价为标准的。加强幼儿园的宣传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本学期,我们精心组织了家长开放日、六一文艺汇演和大班毕业典礼的表演。我们教研组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的发挥了作用,从学期开始的节编排、落实,到六一表演节的编排、训练、项目议程、方案的制度,到表演时各班精心的准备和有序的组织,所有这些都事先在教研活动中交流、讨论,真正做到了互帮互学,在家长开放日和汇报表演中,也由老师们出色的表演,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5、安全工作。

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首要责任,让幼儿在我们的教育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本学期,我们将安全教育列入课程之中,让幼儿自我有安全预防常识,做为教师,坚持用心上岗,严格遵守上岗制度,以提高责任心为安全要点,使我园本学期的安全事故大大降低,无骨折、缝针事故、轻微的摔伤、碰伤也很少。

总之,本学期的教研工作在领导的指导下,在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许多成果,教研活动真正成为了老师们交流、学习、成长的地方,就本学期的工作,我们也清晰的意识到,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还有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1)结合本园实际,加强课题研究,提高全体教师科研意识;

(2)教材的学习和目标的确定、落实;

(3)教师技能、技巧的培训;

(4)特色教学的经验,在美术及早期阅读方面展开研讨,总结经验。

这一些,将作为我们下学期教研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将充分发掘每位教师的潜力,真正让教研促进教师成长,让教师的成长带来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幼儿园活动后的总结报告2海硕调进我所带的中一班,我的心悬了起来。听别人介绍,海硕好动,个性强,是个比较难带的孩子。

从海硕迈进中一班这个团体,我开始了对他全方位的观察,因为我明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的细致观察,是闯入幼儿心扉的第一步。

海硕喜欢画画,在绘画课上安静、专心,不会拿筷子的小手,握起水笔姿势正确,用笔流畅,画画的布局、涂色,超出了中班年龄幼儿的水平。我表扬他,并把他的画贴在范画的位置上。海硕经过绘画技能的展示,得到了同伴的掌声。在其他活动中,也就能和大家步调一致了。

一天,我发现海硕在拿着一盒水彩笔发呆,我拿过水彩笔劝他去喝点水。喝水后,海硕又重拿起那盒笔,打开后一枝一枝的看,我没去打搅他。事后,我问他:“那是你的笔吗”“不是”。“是不是喜欢那盒笔”海硕点点头,并沮丧的说:“我的笔没水了,画的画不好看,”看海硕那麽喜欢漂亮的水笔,我及时与联系,得到家长的配合,为海硕添置了多色的水笔。

又一日,小朋友在看动画片,海硕双手堵耳,嘴中尖叫,当我向他摆手时,他大声说:“我不爱看电视——”我让他换个看不见电视的位置,玩些好收的玩具。隔了几天,当小朋友又看电视时,我提前安排海硕玩玩具,可海硕不领我的好意,搬了椅子往前挤,不但安静的看电视,还随电视节目发出咯咯的笑声。我明白了:海硕看电视是有选择的,前几天看的是现代版的有打斗的动画片,而今日看的是趣味的“鼹鼠的故事”,不一样的资料,海硕有不一样的反映。

经过对海硕的观察和看到海硕一天一天的提高,我想到:要经过观察,找到孩子的优势,并把它作为切入点,走近孩子,建立感情,增强孩子的自信,才能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职责感、团体观念和规则意识。

同时,根据孩子的需要选择资料,满足孩子的不一样兴趣,这也是因人施教的重要方面。经过观察,我们还能适时的提示家长,配合教育工作,到达家园共育。

所以,观察幼儿是教师必备的本事。

幼儿园活动后的总结报告3区域游戏是在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指导下,使儿童的认识水平、个性品质、社会化能力得到积极主动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结合主题活动开展自主游戏,为幼儿提供丰富有效的材料,引导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主动探索、学习,区域游戏是体现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育于游戏中的最好形式好之一。

本学期,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班开设了娃娃家、数学区、超市、阅读区、表演区,坚持每天开展游戏活动,指导幼儿动手、动脑,积极地与材料相互作用。现将半年来的活动情况作一简单总结。

一、材料的投放

1、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材料。

如果在活动区内提供的材料难度相同,对于一部分幼儿可能过于简单,容易完成,这样就会使其失去兴趣,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而对于另一些幼儿可能又太难,通过努力却达不到,这样也会使其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在了解每个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考虑个体和个性差异,在活动区内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供不同程度的幼儿选择。如:在美工区投放折纸材料,让幼儿练习能折双三角物体时。教师就可以投放利用双三角原理折叠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多种物体,让幼儿自由选择。这样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就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家园合作协调一致,共同准备活动材料。

在这个学期的'区域活动中,我们有部分的材料是来自对各自幼儿家庭的废物搜集。比如瓶子、种子、绒线、蛋壳等等,都来自幼儿和家长的共同收集。幼儿对各自带来的东西都很感兴趣,我们投放以后,都纷纷去尝试着玩。这样,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提高的前提下,家园之间的联系也进一步紧密。

3、区域材料能做为班级主题活动的延伸。

我班能把区域活动做为班级主题活动的延伸环节,及时地把主题活动进行过后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们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相关的主题探索与操作活动。美工区里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主题活动开展后投放的,这样幼儿基本都了解了怎样操作,也更感兴趣了。

二、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

1、给幼儿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和表现。

我们常常在一旁无声地观看孩子们的表演,尽量不去打扰到他们,充分满足了幼儿表达和表现的需求,对幼儿的全方位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2、仔细观察幼儿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对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

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发展上也是不竟相同的。我们在数学区设计了“玩牌比大小”的活动,能力较好的幼儿既能按照规则玩一个一个比,还能自己创出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比;但是有几个幼儿不会玩,还有对活动不感兴趣。于是我们就针对这样的差异性作出调整。我们把“比大小”该成了“排小鱼”的游戏,当牌排到相同的点数时,就可将相同点数之间的牌全部吃掉。更改游戏规则后,能力差的幼儿也都想到数学区游戏了,还自己比起谁赢的牌多呢。

三、良好的师幼互动

1、随时观察幼儿活动的情况,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

满足幼儿的需要新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能够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和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们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而不是在发现问题时,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强加与孩子。

2、用儿化的评价语言促进区域活动更好地开展。

如果有必要,我们常常深入到孩子中间去,了解他们的玩法、规则意识等,我们还常用“耶”、“真棒真棒啊”、“加油”等等儿化的语言对幼儿进行评价,并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努力,我班的区域活动在受到家长领导的好评,虽然孩子的游戏水平所提高,但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着问题,如在手工区活动时,有的孩子会相互模仿,动脑不够;在超市中,孩子交往性的语言还欠缺;在表演区域中,我们准备的道具还不能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因此,在下学期的游戏开展过程中,我要对这些问题制订出针对性的计划和方案,让每个孩子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提高自我,使得我班孩子的游戏水平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幼儿园活动后的总结报告4作为启迪幼儿智慧、磨练幼儿意志、萌发幼儿的竞争意识、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一项活动。正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所关注。我们认为组织孩子开展棋类活动应当遵循如下的基本特性原则。

一、形象性

国际象棋、围棋是具有博奕和形象性质的智力游戏,,它们的规则要求高,所以,活动中要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生动形象的、带有故事性、情节性的谚语进行讲述。例如,在国际象棋中讲到兵的走法时,就突出“兵”之勇敢、不怕牺牲向前冲的特点;讲到“兵”的升变时,强调“兵”经过千难万险冲到对方的底线就应当受到奖赏,所以,它有资格升变为马、象、车和王后。为了让小班幼儿明白围棋中的子是放在交叉点上的,就将十字型比作马路,交叉点就是警察叔叔指挥交通的岗亭,把棋子当作警察,在棋盘上玩站岗的游戏,引导幼儿找准交叉点。

二、游戏性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的棋类活动同样也应以游戏或游戏化的形式让幼儿认识国际象棋,理解国际象棋和围棋的基本规则。例如,经过摸箱游戏,幼儿能够练习在棋盘上正确地摆放棋子;经过“关门”游戏,幼儿理解围棋中的“气”的含义;经过自我扮棋子,幼儿在操场的大棋盘上熟悉了棋的走法和吃法。这些自编的游戏,孩子们爱玩、会玩,在玩中培养兴趣、理解规则、学会坚持。

三、全面发展性

棋艺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孩子表现出有礼貌地和同伴对弈,遵守对弈中的基本规则(轮流走、摸子动子、落子无悔等),棋品即人品,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共同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对自我的行为负责、讲信用、守信用。

另外,棋艺活动涉及到知识本事、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培养,着眼于幼儿身心整体和谐地发展。

四、循序渐进性

学会下围棋和国际象棋对幼儿来说有必须难度,学会最基本的下法已经不容易了,更何况是要把棋盘上的棋子和谐地调动起来,组织起有效的进攻和防御。所以,对棋类活动资料的编排就要贯彻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规律。例如,围棋就要先认“气”、“眼”,再做“眼”,学习各种吃法、各种定式,学“打劫”,最终学习布局。同样,学习国际象棋从对棋盘的认识、了解,棋盘的方位到掌握各种子的特点和走法,从最简单的单杀王到联合兵种杀王,从单兵到多兵残局,从简单的中局战术到组合战术等等。

五、因材施教性

棋艺活动是个体之间相互对抗的智力活动。由于孩子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就导致了孩子间个体差异明显。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在他的现有基础起步,我们就按照施教的原则,根据幼儿现有的棋力水平分班,并随着棋力提高的快慢程度随时调整。这样,孩子们不会因为听不懂而失去信心,不会因为听不懂而分散注意力,也不会因为“吃不饱”而感到无趣。在安排对手时,我们有意识地把水平相近的孩子编成对,棋逢对手能够提高幼儿的棋艺水平,不会使那些水平不高的孩子因老是输棋而感到沮丧。这样使各个层次水平上的幼儿都能得到了提高与发展。

幼儿园活动后的总结报告5反思幼儿园春节主题活动,总结完善活动流程,相信此次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主要得益于以下有效措施:

第一,做孩子学习活动的向导,在情景创设中生成主题(认识新年)

我通过听、看、说及时捕捉孩子的爱好。新年给了孩子们太多美好的回忆,激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我尊重孩子自发的生成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孩子以各种方式生成活动,给孩子很大的鼓励。为此,我营造了一种自由轻松的氛围,让孩子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充分交流,分享活动带来的快乐,让活动成为孩子生活、自我发展、自我展示的舞台,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如果引导孩子谈论过年经历,唤起孩子的美好回忆,为活动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氛围;然后,下面的小组收集活动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交流和讨论的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采取亲子合作、父母援助孩子、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父母的喜好、特长、有利因素分为以下几组:

1、以何妈妈____为首的苹果集团去图书馆查看新年风俗习惯;

2、以____妈妈为首的香蕉团去采访调查爷爷奶奶的过年经历

3、以____妈妈为首的草莓小组上网查看新年历史

4、以____母为首的橘团过年去调查警察叔叔和士兵的情况

活动结束时,各班的报道丰富多彩:有的搜索关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新年信息和文化:“年的传说”,为什么“福”字贴反了,还有春节的传说;有的讲腊八粥的故事,唱新年的童谣;有报道过年习俗的…让大家认识到以前时代爷爷奶奶和人的区别,各行各业的人过年的不同经历,军人叔叔们有时候过年回不了家在部队是怎么过年的。激发了孩子探索生活的兴趣,让孩子在新的一年里感受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不同地方的人以特殊的方式庆祝,感受新年的意义和欢乐的场景,意识到资源可以共享。

我们也要求家长提供孩子小时候的照片,让孩子在过年的时候知道自己大了一岁。引导孩子知道在家里和幼儿园可以做什么。

第二,做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新年)

孩子们对新年有了更好的了解后,“迎接新年”活动就开始了。我不担心孩子们对活动教室的创造和安排。而是先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让孩子注意过年用的装饰品,然后收集并要求孩子展示和收藏物品,介绍他们的名字、来历、用途或者相关的过年场景。比如窗花、对联、年画、年卡、中国结、年画、灯笼等等。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些手工艺品。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感受着,看着他们,他们永远不会厌倦。因此,我建议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子设计制作巧妙的装饰品来装饰我们的家,祝新年快乐。于是,制作和展览活动开始了,孩子们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创作。用各种材料做新年文章。艺术区的孩子们正在制作贺卡,向家人和朋友表达他们的新年愿望。生活区的孩子在串窗帘(各种颜色的珠子和塑料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根据珠子的颜色和形状定期排列。砖厂区的孩子们正在做糖葫芦和包装糖果。在这个过程中,我引导所有的孩子通过欣赏,帮助他们重新创造现有的表象,从而提高动手活动和沟通能力。利用展览的形式将孩子的作品展示在大家面前,引导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最后是安排活动。孩子们非常兴奋,一起计划,一起搭建教室,看着他们的成绩,既开心又骄傲。

第三,做孩子学习活动的合作者,让孩子在活动中成长(过年)

除了汇报活动之外,这次过年还有助于家长更清楚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孩子虽然才进幼儿园几个月,但已经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进步。除此之外,他们主要以游戏活动为出发点开展活动。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所以加入游戏可以让整个庆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亲子游戏,不仅能让家长观看孩子的表演,还能让家长亲自参与,从而增强孩子与家长的互动。

在元旦的主题中,孩子的参与是积极的,情感是温暖的。首先是课堂环境。许多孩子带了新年用品来装饰教室。今天孩子们带对联,明天他们带灯笼,后天他们带中国节日。可见父母配合的很到位。当然,除了让孩子从家里带,我们主要还是自己做。作为老师,我们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彩纸、彩珠、创意,制作年卡、灯笼、鞭炮、门帘等。孩子有多种选择,不同层次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材料和内容,比如能力强的灯笼,能力差的鞭炮。而且活动使用的材料都是废品:鞋盒、蛋糕盒、木块、旧面料、废报纸等。孩子们开心快乐,品尝游戏活动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达到了边做边玩,边玩边享受,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家长教子经验交流材料篇(10)

幼儿园语言教育研究一直侧重幼儿口头语言的发展与教育,认为不认识字也不会写字的幼儿是无法进行阅读的,忽视了幼儿的书面语言发展和教育。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成为早期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幼儿所获得的早期阅读经验能促进幼儿口语发展,有助于幼儿后天词汇的有效增长。[1]

幼儿园应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应能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幼儿园有责任和义务积极营造适合幼儿阅读的环境,选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阅读材料,开展幼儿喜欢的阅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引导幼儿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一、幼儿阅读现状分析

(一)阅读材料分析

市场上的幼儿读物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图文并茂,寓教于乐,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如思想修养、科学知识、历史类图书等;第二类故事性强,以娱乐为主,引人入胜,主要是供幼儿消遣的图书,如卡通故事等;第三类格调低下,夹杂一些封建迷信、凶杀暴力等内容,是在无形中毒害幼儿纯洁心灵、易引入歧途的消极图书。

1.幼儿园各年龄段幼儿偏好的阅读材料

2.对幼儿阅读材料的进一步分析

(1)目前市场上幼儿阅读材料越来越丰富,并从单一的图片、图书等静态材料,逐渐转向与动画、情境相结合的动态材料。[2] 多种形式的阅读材料的丰富,有效地提高了幼儿对阅读的注意力和持久细致的阅读观察力。

(2)阅读材料整合性强,具有很好的故事性以及思维和认知的整合性。如在幼儿阅读材料方面,应该结合一定的科学知识或生活常识等,这些都是幼儿文学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知识。[3]

(3)阅读呈现生活化趋势,阅读材料选择偏向于贴近幼儿的实际社会生活,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

(二)幼儿阅读方式分析

(三)幼儿阅读环境分析

目前,幼儿园积极地关注并探索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如有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幼儿区角读写活动等。但幼儿园侧重于有计划、有目的的读写指导活动,而忽视对游戏、自由活动等日常生活环节中幼儿自发的读写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当前,许多家长对幼儿早期阅读的看法和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如大多数家长青睐亲子共读方式,采取睡前阅读。但在创设家庭阅读环境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父母对阅读材料选择缺乏科学的指导,往往是人云亦云,缺乏对自己孩子的特点和阅读兴趣的考虑;家长与孩子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缺乏对阅读材料和阅读感想的分享。

目前儿童图书市场不断繁荣,各种内容如古代诗歌、古今中外故事、童话、流行的卡通越来越丰富;各种形式的儿童读物也日益丰富,如图画书、各种影视资料等。但目前市錾隙童读物存在种类多但内容大多雷同,价格偏高等主要问题,另外很多人认为目前市场上的儿童读物质量虽然基本上可以接受,但并不十分满意。

二、幼儿早期阅读指导策略

(一)创设一个生动的阅读环境,为孩子提供各种接触书面信息的机会

幼儿园要创设一个阅读氛围浓厚的环境。在园内大环境创设时可以充分利用走廊、空白墙等空间,如设置一面阅读墙,提供各种精美的图画书和供幼儿自由发挥的笔;在环境布置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如小班应使用大量地垫、抱枕,以使整个环境温馨而有家居感,大班则可提供正规的桌椅,让安静的阅读环境,有规则的阅读活动成为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5] 在班内小环境设置时,可以开展区角阅读,创设书吧。在软环境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交流环境,让幼儿自主选择交流对象、交流内容、交流地点,进行阅读交流分享活动。

家长的榜样、家庭的阅读氛围对幼儿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有条件的话,可以辟出一个专门的书房,内置儿童图画书等阅读材料,供幼儿享受阅读的快乐,养成经常阅读的好习惯。另外,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和书店,让孩子自主选择,家长适宜地帮助,提高孩子的自主阅读兴趣。家庭与家庭之间可以交换、分享阅读材料,既可以节约资源,提高利用率,还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爱护别人物品、定期归还、信守承诺的好习惯。

(二)幼儿园及家长应注重对阅读材料质量的选择,以有效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一份好的阅读材料应该对幼儿切实有帮助,它们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主题接近儿童生活,源于儿童生活;故事语言幽默,想象力丰富,情节出乎意料或引人入胜;色彩鲜艳,做到形音义高度结合,帮助儿童理解等。

教师和家长为幼儿选择图书时,还要特别重视图书本身的质量,应该为幼儿选择对其发展有益的图书。这就要经常了解幼儿独立阅读时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发现他们读好书时应及时表扬,发现读不良书籍时要及时制止并追查其来源。教师还要与幼儿交流读书的心得,在了解幼儿收获的同时,深化其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并纠正幼儿一些错误或不当的看法,使图书真正发挥“无言的教师”这一作用。如前所述,幼儿知识经验少,分辨是非能力差,喜欢模仿,好奇心重。因此,在选择图书时,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图书的内容应以介绍正面形象为主,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由此,在对阅读材料选择问题上,幼儿园可以给家长提供有效的建议,以便家长科学地为孩子选择阅读材料。另外,孩子在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时,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指导,为他们选择一些符合孩子发展与成长的阅读材料,为切实提高孩子阅读能力提供应有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余珍有.日常生活中的早期阅读指导[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

[2]贺红,蒋蕙.多元化早期阅读材料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02).

家长教子经验交流材料篇(11)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是指以集体活动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实施语言教育,帮助他们获得倾听、表述、欣赏、阅读等语言经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得到发展。在组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种状况:传统的语言活动在组织过程中都是孩子们在听故事时很认真,可是提问时却有很多孩子不感兴趣,以致影响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期的“讲一遍故事——提一些问题——作一次小结”的教学模式单调乏味,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很顺利地控制教学纪律,幼儿不会过于兴奋,课堂气氛“安静”,但是单一、僵硬的教学模式,提问偏于故事重复内容,以致幼儿根本不感兴趣。新课程将语言教学活动渗透到了主题活动中,贴近了幼儿的生活,注重了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要让幼儿语言的发展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学习中,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的语言生活化,使“生活即教育”,使语言教学真正与幼儿的生活相融合,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提高。

一、幼儿语言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语言领域提出了以下目标:

第一,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第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第三,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第四,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第五,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在这些活动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与幼儿的生活过程、生活经验相联系。而且在认识客观事物,与人交往,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时,也都不可避免地与语言打交道。向幼儿进行初步的语言教育既是其生活的需要,又是其认识事物的需求。既然语言教学来自生活,自然就提出了幼儿语言教学要创设生活化情境的要求。

从幼儿的学习心理来看,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动力,如果语言教学活动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需要,则必将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因此,幼儿园在开展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创设一个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相关联的语言学习环境。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是以幼儿现实生活为轴心,以动态的、发展的方式组合课程,使课程内容由“书本世界”向现实世界回归。这就提出了幼儿语言教育创设生活化情境的要求。

二、幼儿语言教育生活化的途径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幼儿正确的发音、用词,使幼儿的词语符合语法,能连贯地讲述故事,使幼儿说话自然大方,不做多余的动作,是我们进行语言教学所追求的。因此,教师不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情境,教学活动,还要在游戏中提供适合幼儿语言发展的材料,让幼儿进行语言活动或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言的表述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对生活与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语言化解决。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家园互动的作用,使语言教学的开展得到家长的配合、支持与理解。

(一)创设生活化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讲”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活动的动力,要让幼儿开口讲,就要让幼儿愿意“讲”。

1.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加入“玩”的环节,激发幼儿“讲”的兴趣。

在幼儿园中避免不了语言教学活动,孩子们在教师组织的语言活动中能得到语言的发展,但是在活动中部分孩子不喜欢,不参加。玩是每个孩子都喜欢,不会拒绝的。我们可以利用这点,在语言活动中加入“玩”环节,孩子都不会拒绝。

2.在主题活动的背景下,创设生活化情境,开展语言教学活动。

新教材的主题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比较贴近,教师可以将各个年龄幼儿语言发展的要求和主题活动开展有机地结合,创设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的语言情境,寓语言教学于幼儿的活动之中。

总之,在主题背景下开展一系列语言活动,能使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学会表达,大声地说。

3.在角色游戏情景中,利用材料开展语言活动。

新课程强调环境的创设。在角色游戏中,游戏情境应配合主题创设环境,为幼儿提供可开展“交流”的平台和材料,且材料的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和阶段性,让幼儿通过摆弄材料,在说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如开展小班角色游戏“娃娃家”,教师可以提供各种材料,创造“娃娃家”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分发碗筷,在整理物品等游戏情节中与游戏者交流,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和表达。在大班的“理发店”中,教师提供各种游戏材料,如洗发、剪发、做头饰等游戏工具,让幼儿有材料摆弄,并在材料摆弄和幼儿游戏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游戏间的对话,给幼儿提供一个可对话的平台,让幼儿“讲”,这样幼儿的语言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能得到提高。

4.在区角游戏中创设表达的情境。

结合不同活动区的特点,指导幼儿学会恰当地表达。在区角活动中,幼儿不但与环境和材料互动,还与同伴互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学会与人合作,区角有利于幼儿学习常见的交往语言和交往技能。教师要充分利用不同活动区的优势和特点,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指导游戏。

(二)在生活环节中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生活环节是发展幼儿语言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通过一日生活,教师可以自然地渗透语言,创造幼儿学习、运用和构建语言的条件。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中有来园和离园,如厕,喝水,起床,进餐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在园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渗透语言教育。如来园的时候,注重与幼儿个体交流,我们每周都会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确定谈话内容,多运用引导性语言和激励性语言,激发幼儿表达的兴趣。

(三)提供“才艺展示会”环境,促进幼儿表达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