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湖湘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22 16:29:38

湖湘文化论文

湖湘文化论文篇(1)

湘商文化教育指的是通过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等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湘商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一批批传承、一代扬,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湘商文化,知晓湘商精神,并将其融会贯通到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促进人们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这对中国梦的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政课程的改革、传统文化的教育都意义非凡。

一、开展湘商文化教育的意义

1.利于湖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湘商文化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湘商人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湖南商人,以通变求新的商业智慧、心忧天下的济世情怀、勤劳务实的优良作风,叱咤风云、鼎新中华,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商业价值、谱写出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商场赞歌。他们表现出来的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务实风格、和谐心态、诚信作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是湖湘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当下,加快推进“小康梦”“两型梦”“崛起梦”成为湖南新的伟大目标,在富民强省的征途中,湖南省各大高校内,若能大力推行湘商文化教育,让莘莘学子领略湘商风采、学习经营策略、感受成功之道,感悟博大精深的湘商精神,这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大有裨益。毕业之时,他们会将所学带到神州内外,带至各自家乡,在为当地建设发展作贡献的同时,也扩大了湘商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2.有利于深化湖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人们追求个人利益与财富,封建主义,以及一些西方腐朽没落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亟待树立新理念、探索科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心智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源远流长的湘商文化,主要包括理实一体的商业伦理――湘商伦理文化,独树一帜的经营艺术――湘商经营文化,全面高效的企业管理――湘商管理文化,等等,其中体现的像讲求商业道德、发扬创业精神、注重人才培养、提倡艰苦奋斗、努力开拓进取、灵活审时度势、严格反腐杜弊,这些都是湖南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他们那种走出去奋力拼搏争夺市场,持续提升自己报效社会的精神,也是当代大学生成功实现中国梦想的重要精神内容。这说明湘商文化、湘商精神,都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

3.有利于提升湖南高校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质和基础。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湘商文化教育不仅能促进人的智力因素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知识的传递,而且能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净化学生的心灵,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一方面,湘商文化汇聚了湘商的理想追求、经营艺术、管理法则、用人理念等,对培育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其人文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湘商文化对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民族精神、提高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促进和谐发展都有独特功用。

二、开展湘商文化教育的原则

1.正面引导教育的原则

正面引导的原则,是指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向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引起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机,使他们不断进步,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目的要求,我们的学校应当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富有主动精神和创造性的年青一代。湘商文化凝聚着湘商多年的心血,是湖湘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在思想意识多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利用湘商文化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进行正面引领,让他们有学习热情、前进方向和社会责任。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学校指教育教学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两者结合中掌握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湖南高校开展湘商文化教育,要落脚在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上,即使学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使大家能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3.扬弃并举的原则

在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过程中,对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扬弃,需要我们重点审视,只有将传统文化的合理因子与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精神财富有机融合,才符合发展方向。在湘商文化教育中,我们也要坚持扬弃并举的原则,把湘商文化的研传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传承下去,与之相背离的坚决摒弃,尽力实现湘商文化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三、开展湘商文化教育的方式

1.积极组织教学研讨

组织编写优秀教材。湖南高校可以利用进行湘商文化教育的优势,组织本校骨干力量,与省内其他科研院所或兄弟院校联合,将五千年湘商发展历史进行整体性梳理、并结合典型案例整理成册,体现了湘商文化的研究成果。比如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就编写了全省第一部湘商文化教材――《湘商文化教程》,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开设湘商相关课程。首先把“湘商文化”设置为全校的选修课,以及商科专业的专业课,然后遴选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师担任湘商文化课程教授事务,同时鼓励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湘商文化的研究。如湖南商务职院人文旅游学院阙庆华老师在教授湘商文化课程中,就完成了《湘商文化资源的高校德育功能研究》申报书的撰写,并成为2016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一般课题。

号召学生进行研讨。在校学工处或校团委的领导下,成立相应的湘商社团,或者湘商文化研究协会等一系列学生团体,定期开展相关话题的探讨和系列文化活动,对湘商文化进行学习和交流。如湖南商务职院的学生团体湘商文化践行会,就定期举行关于认识湘商文化的活动,有读书会、朗诵赛、演讲赛、文化沙龙等,效果好。

2.大力丰富授课形式

采用非学术性形式。在讲授湘商文化的过程中,要将其历史性、文化性与学生文化基础与学习兴趣共同考虑,不要成为学术讲座,而要深入浅出地讲解,增强授课内容的趣味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媒体形式。在信息时代,要全面采用多媒体形式授课,文字、图片、视频、声效等综合运用,能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加深学生对湘商文化的理解,让学生感受湘商的魅力。

采用理实结合形式。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在湖南商务职院的湘商文化课程中,每一章节之后,有文化沙龙、拓展训练,既让学生结合课本谈及自己对湘商的认识,又有课后实践活动,让大家在实践中加深对湘商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3.扩大校园覆盖范围

利用多种媒介。各高校可以利用校报、校园网、校电视台、橱窗、海报、板报等传统媒介,广泛开展现代湘商的系列报道,以及解说湘商文化与湘商精神;同时,利用微信、飞信、微博等新媒体将一些湘商的经商成就、经验、方法等介绍给学生,让大家学到更多湘商知识。

组织各种活动。可以举行“诚信为本”宣读会,开展以湘商精神为主题的班级团学活动;举办“湘商文化”读书周,研习湘商文化;可以举办湘商文化艺术节,以歌舞小品、器乐表演等各种形式展示湘商风采;还可以以真实故事为依据,摄制体现当代学生为实现湘商新人梦想而不懈奋斗的微电影,等等。

举办专题讲座。湖南高校可开设湘商大讲堂,邀请知名湘商代表、湘商文化研究者等,举办专题讲座,宣讲湘商文化的历史、精神内涵,并分析湘商文化,这样可以培养师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湘商文化的影响力。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组织学生考察文物古迹。三湘大地留下了历代湘商的足迹,造就了一大批从事湖湘文化研究和商业研究的专家学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湘商历史遗迹,与湖南商会联合创办特色专业的实践基地,组织访问专家和学者等社会考察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湘商文化。

组织学生参观现代湘商企业。近年来,三湘大地涌现出众多影响巨大的知名企业,湖南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湘商的伟大及湘商文化的魅力,树立其自信心,让湘商文化深入心中,并付诸实践活动,利用自己所学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的新湖南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5.切实坚持实践育人

积极开展校内实践。如针对湘商精神中的“诚信”,要在校内考试中加以运用,如考试前号召大家联名签署考试诚信书、召开诚信宣誓大会;平时给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计入其中,让学生形成从学习到生活都自觉遵守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努力开展社会实践。如针对湘商精神中的“责任”,可鼓励广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助人为乐、心怀天下的品质,让湘商救世济人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如湖南商务职院开展的“传递爱心,点燃希望”爱心助学活动已开展9年,参与学生达2000多名,为益阳安化鱼水学校等多所学校的学子点燃了人生希望。

参考文献:

[1]廖佚.湘商文化的内涵研究[J].全国商情,2015(7).

湖湘文化论文篇(2)

关于文化,其内涵是人类主体通过各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对社会和自然客体的适应、利用和改造。[1]因此,文化是自然系统对社会系统;历史条件对社会群体产生影响的必然结果。换言之,文化是社会成员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共识的结果。

到春秋战国时期楚势力的扩张所带来的楚文化,对湖南地区的文化形成有着深远影响。直至战国后期的楚国灭亡,巴人的进入所带来的巴人文化。此过程为早期的湖湘文化的分裂与整合。

一、春秋时期湖南文化的分水岭

湖湘文化发展过程早期追朔至尧、舜时期,当时已然存在着当时势力及广阔活动范围的“三苗”国部落集团。禹将三苗国瓦解后建立夏朝,成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500年间再无三苗国记载,直至商朝晚期,湖南地区出现了于三苗国有传承关系的“荆蛮”部落,越人的出现也为楚文化的进入打下基础。

1. 三苗部落的分布与灭亡

我国在尧、舜、禹时期曾在现湖南地区存在过一个庞大的部落集团―“三苗”或称为“三苗国”。所谓“三苗国”名字的来源,古人在数字排序中常以“三”为多,故所谓“三苗”,多指此部落集团包含了许多氏族、胞族和部落。孔安国传云:“三苗,国名……为诸侯”。《帝王世纪》载:“诸侯有苗氏”。《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日:“三苗本有苗氏之族”。典籍中提到的如“苗民”、“有苗”均为氏族部落的名称。而将称为“国”、“诸侯”,则是说明其占据了一定地域范围的部落集团。

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关三苗集团的分布情况和活动区域记载较多,但大多说法不一。综合资料及考古发现,在历史长河中存在的“三苗国”,其分布及活动范围大致处于江汉、江淮流域以及长江中游南北、洞庭、彭蠡二湖之间地域内,而湖南是“三苗”集团分布和活动的重要地区。

由于尧、舜、禹在位时,为巩固其地位而不断地且大规模的征伐,“窜三苗于三危”、“放O兜于崇山”在这过程中,三苗集团被打垮而以瓦解告别历史舞台。禹传位启后,建立了夏朝,标志着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夏朝统治的五百年间,诸多古书及记载中并未曾发现有关“三苗”或“三苗国”的相关记载。

2、越人文化与荆蛮部落

在商朝晚期于周朝初期阶段,出现了史籍所载的“荆蛮”、“蛮荆”,有时又称“荆”,或“荆楚”的庞大部落集团。

“荆蛮”其主要分布在古荆州地域。而古荆州的位置大致为今湖北、湖南二省及与之毗邻的河南、安徽、江西等省份的部分地区。《毛诗正义》云:“蛮荆,荆州之蛮也”。指的是分布于荆州地域之内的“蛮”。这正是三苗部落集团“左洞庭、右彭蠡”、“汶山在北、衡山在南”的的主要分布区域。由此可见,“荆蛮”与“三苗”在分布与活动范围方面相吻合,可以说明荆蛮与三苗之间存在着传承关系。

湖南当时为“荆蛮”地域,到商周时代,湖南地区分布着大量越人。越人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已初具特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周时代的越人文化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由此可以推断出,湖南境内的越人是构成“荆蛮”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楚文化之前的分水岭文化现状

1、西周时期的文化融合

西周时期,楚国对南方“荆蛮”地区的多次用兵,虽战乱纷飞,但同时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南传与南方土著文化的交流。湖南出土的青铜器上有几个族名徽记多次出现,如“凤”、“戈”,以及凤鸟。考古学界考证,这些青铜器可能是商未周初中原以“凤”、“戈”和凤鸟为族徽的氏族,一部分人南下带来的。[2]这说明,西周时代,不仅中原文化在继续传入湖南。而且某些华夏族成员也开始南迁。中原文化同土著的“三苗”、“荆蛮”文化在西周数百年间的进一步交流融合,为湖南地区越人青铜文化的发展和楚文化的形成、发展打下了基础。

2、春秋时期的文化发展

春秋时期湖南境内依然分布着大量越人,并且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1982年在长沙县金井茶场发掘了一处越人墓地。出土青铜器共七件,其中有匕首和鼎,与中原的作风不同,又与楚器迥异,可以说是南方土著民族独特的产物。说明长沙一带在楚人进入以前,仍为越人活动和分布的地区。此外,近几年来,湘江流域的平江、湘乡、衡南、资兴等地也都有春秋时期的越式铜器出土。这都为春秋时期湖南古越人的分布提供了证据。

三、楚国的扩张与楚文化的进入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当中以楚国势力强大,在当时已成为雄踞大江南北、称霸中原地区的大国。

1、楚国势力的大规模扩张

楚国势力在春秋时期曾扩张扩张进入湖南,一条线路在春秋早期,沿洞庭湖西向湘西北地区扩张,第二条线路在春秋中叶,沿洞庭湖东,经岳阳、长沙到达五岭地区。楚国势力的扩张带动了楚国文化进入湖南,与湖南本土文化的融合并发展。

战国时代,楚国再一次大规模扩张,西线拉长过贵州直至云南。东线拉长至广东、广西地区,楚国版图变大,楚国的文化传播影响变广。

(1)楚国势力面向湖南地区的第一次扩张。

在春秋早期,楚国势力已进入湖南地区。其中据考古资料表明,楚文化的传播主要有两条线路。其一是沿洞庭湖西部,经湖北的松滋、公安,先由水路过松滋河、荆江,再由陆路逾过现湖南张家界地区的天门山,武陵山,进入洞庭湖西部和澧水、沅水中下游地区,即现在的湘西北张家界、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常德等区域。从考古来看,湖南在洞庭湖西部澧水下游的澧县发现春秋中期楚墓和楚文化遗址,还有沅水中游麻阳和辰溪之间九曲湾铜矿遗址,经考古鉴定是春秋时代楚人的铜矿开采和冶炼处。这都说明春秋时代楚国的势力和楚人已由西线进入了湖南。

而楚文化的另一条传播路线由沿洞庭湖东部,进入(今称)岳阳、长沙地区后继续向南扩展,直达五岭地区。但其年代稍晚于西部路线。从史料看,楚文王(公元前689-676 )徙罗子国于现今岳阳、汨罗一带,为楚国势力由东部路线进入湖南之始。然后是楚成王(公元前671-626年),征服南方“夷越”,拓地“千里”[3]。近几十年来,湖南考古工作者已在长沙、湘潭、湘乡、衡阳、资兴等发掘了大批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的楚墓。这反映了楚国势力自春秋中叶以后,由北而南逐步进入洞庭湖东南部和湘江流域的史迹。

(2)楚国势力面向湖南地区的第二次扩张

战国时,楚国势力向湖南又有两次大的扩张。一是楚悼王时(公元前401-381 )“吴起相悼王,南并荆越,遂有洞庭、苍

梧”。[4]即从洞庭湖地区直达五岭南北,均进入了楚国的版图。另一次,是楚威王(公元前333-329)遣大将庄F溯沅水而上,扩地黔中以西,进入现今贵州东南部,以至云南。

近些年来,湘南地区以及广西恭城、平乐,广东清远、广宁等地,先后都发现了战国时代的楚墓群。出土的文器物与长沙楚墓,甚至和河南、安徽的楚墓中的器物都有许多相同之处。这也就表明了战国时代,楚国和楚人进一步向南拓展的结果。

(3)楚文化的进入与当地文化的结合发展。

春秋战国时代,楚人和楚国势力日益扩大,但在原“荆蛮”地区内同时仍存在其他民族酌先民和氏族部落。其中势力最大的是“蛮”、“濮”。或许是因为其氏族部落众多,又称“群蛮”和“百濮”。“濮”实际上也属于“蛮”。故韦昭云:“濮,蛮邑……叔熊逃难奔濮,而从蛮俗”[5]。“蛮”、“濮”原本同楚人一起都包括在“荆蛮”集团之内,只是其发展落后于楚人。

进入湖南的楚人,同湖南部分土著“蛮越”民族以及殷商、西周进入湖南的华夏集团中某些氏族的融合,构成了后来湖南民族的最初先民。

四、战国后期湖南巴人与巴文化

巴人进入湖南是在战国后期。唐梁载言《十道志》载:“故老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名曰酉、辰、巫、武、沅等五溪,为一溪之长,故号五溪(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辰州,蛮戎所居也,其人皆盘瓠子孙。或曰巴子兄弟立为五溪之长”。说明了“巴人”在国灭之后所残留的人民中有一部分随战乱移民流入湘西地区。所谓“楚子灭巴”,应是始于楚国占领巴国的国都――枳。在《战国策》中记载“楚得枳而国亡”[6]。即楚占领巴国国都――枳之后不久,秦就攻克了楚都――郢。

巴人进入湖南,同时带来了不同于“蛮、濮”族和越族文化的“巴文化”。根据四川发掘的大批巴人墓,所挖掘出的文物与湖南湘西的沅水中下游和澧水中上游的战国墓中多有雷同。1985年7月发掘的益阳一座楚墓中,出土了“巴式戈”。这也就反映了巴文化同楚文化的交织和对它的影响。

战国以后,关于湘西地区民族成分的史料中,确实也还有“巴”人的记载。如《三国志・吴书・黄盖传》载:“武陵蛮”中有“巴、醴、由、诞(蜒)邑侯君长”。这里所说的“巴”,应是指流入武陵五溪地区的巴人。正是这部分生活在湘西及邻近的川东、鄂西地区的巴人,长期保存了‘巴文化”的特色,并同在其进入之前已分布于这一地区的“蛮、濮”民族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渗透,秦汉以后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自己民族特征的民族,即今天的土家族。强势文化成为主导文化。推动了信巫蛊、敬鬼神的浪漫主义思想的形成。

湖湘文化既包括光辉灿烂的远古青铜文明和中古时期的湘楚文化,还包括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为核心的湖湘传统艺术,以及湖湘文化“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百折不挠”,“兼收并蓄”的人文精神。在楚文化进入湖南前的远古时期,湖南主要以“三苗国”和“荆蛮”部落为主导,生产力低下。中古时期的楚国势力扩张带动了楚文化的进入,说明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带动了湖湘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何介钧,《湖南商周时期古文化的分区探索》,《湖南考古辑刊一》第二辑。

[3]《史记・楚世家》。

[4]《后汉书》卷86《南蛮列传夷传记》。

湖湘文化论文篇(3)

《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中的红色经典之一。该小说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许多读者,特别是知识分子读者的热烈欢迎。一九五八年,《青春之歌》就售出一百三十万册,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八十年代,人们争相阅读《青春之歌》的现象几乎是空前的,在所有的图书馆里,读者排号预借甚至排到了几个月之后。[1]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青春之歌》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和质疑。[2]本文认为,《青春之歌》尽管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但它仍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而且继续对当代青年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近年来,地域文化的研究相当活跃。湖湘文化,更因其产生了众多的灿若群星的精英人物而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目光。湘籍女作家杨沫(原籍湖南湘阴,现为湖南汨罗市古仑乡),虽然生长在北京,但她的父母和亲戚大多数是湖南人,她从小就受到湖湘文化的影响,养成了叛逆的性格和关心祖国和民族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她的代表作——长篇革命历史小说《青春之歌》,深深地打上了湖湘文化的烙印。这种影响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湖湘文化卓厉敢死的大无畏斗争精神与《青春之歌》中敢于反抗,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湖南人自古就以勇猛尚武著称。湖南在古代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之地,有楚蛮、南蛮、荆蛮之称,意指湖南民风强悍,桀骜不驯。先楚时期,中原王朝发动了多次征伐,但始终未完全占领南蛮之地。直到战国时期楚悼王“南平百越”,经过大大小小的许多战争才完成了对湖南的全面占领和征服。在长期的征战中,湖南人的勇武精神逐渐开始产生,并积淀和流传下来。战国后期,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三闾大夫屈原在汨罗江怀沙自沉,以死明志。屈原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以及他留下的大量的忧国忧民的光辉诗篇,成为湖湘文化最早的源头。屈原以后,秦虽亡楚,但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果然,二十年后,楚人刘邦、项羽率军攻破咸阳。宋代的湖湘学派,曾坚决地抵抗金兵、元军的南侵,潭州知府李芾荷戈登陂抗元,慷慨赴死。近现代以来,湖南人更以具有彪悍勇武精神和光荣革命传统著称。曾国藩创办湘军,经过十多年大规模的战争,终于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从而造成“中兴将相,十九湖湘”以及无湘不成军的局面。左宗棠年近古稀,为了收复新疆抬棺西行,体现了誓死捍卫中国领土的决心。时期,谭嗣同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两句后,慷慨就义。杨度的《湖南少年歌》有这样的句子:“若道中华果国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辛亥革命时期,黄兴领导钦廉、上思起义,被孙中山誉为:“象这样不可以常理论的事,还是你们湖南人做出来的。” [3]袁世凯称帝以后,不足两千人的云南都督蔡锷率先举起武装反袁的旗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夏明翰高唱“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走向刑场。曾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4]朝鲜战争爆发,坚决要求出兵,湖南人临危授命,长子随军出征,壮烈牺牲。这些优秀的湖湘人物身上,无不体现了卓厉敢死的大无畏斗争精神。

《青春之歌》简直是一座英雄群像,它的许多人物都具有敢于反抗,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主人公林道静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地主家庭,她在后母的打骂中养成了倔强和叛逆的性格。高中毕业的时候,她开始逃婚,到北戴河杨庄小学找表哥张文清,并在那里做了一名小学教员。在共产党员卢嘉川的影响下,她开始明白了抗日救国的道理,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她的行动遭到了她的男朋友余永泽的反对,但她毫不畏惧,坚信她所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她说:“八字还没一撇,什么事也没做, 不过认识了几个新朋友,看了几本新书,就怕杀头!”;“从小的时候,我报定过志愿,——我要不虚此生。黑暗的社会不叫我痛快地活,我宁可去死!”她参加了纪念三·一八游行。卢嘉川被捕以后,她发传单,继续做革命工作。后来,她被捕了。她想到了死:“死,从小时候,她就多么羡慕像个英雄一样地死去啊!现在,这个日子就要到来了。”在共产党员郑瑾的教育下,她变得更加坚强和乐观。“我还不是发个党员,,可是我希望为党,为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献出我的生命。”在狱中,她坚持斗争,最终获释了。出狱后,她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动了一二·九运动和一二·一六学生大游行,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她们赤手空拳地走向街头,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向反动军警展开英勇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卢嘉川也是一个敢于献身的英雄人物。他参加和领导了反对不抵抗政策的示威游行活动。被捕以后,他领导了监狱的绝食斗争。他在狱中表现得很坚强:“他的双腿被老虎凳轧断了,十个指头被铁钎刺得鲜血涌流……,但是,任何敌人渴望得到的消息和秘密,没有从他嘴里透出一个字。”他最后牺牲在南京雨花台。女共产党员林红也是一个坚强的布尔什维克。她在狱中坚持学习,唱革命歌曲,鼓励年轻的同志坚持斗争,最终被反动派秘密杀害。

二、湖湘文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传统与《青春之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传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特征。屈原是湖湘文化爱国主义和精神的最初源头和杰出代表。他的诗歌浸透对故土的深情眷念和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楚亡以后,他觉得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于是毅然慷慨赴水,体现了与祖国共命运的决心。屈原的精神和品格熔铸成激动人心的光辉诗篇,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志士,“流风所及,化及千年”。[5]南宋时期,湖湘学派的奠基人胡宏、胡寅兄弟,就不满朝廷的苟安政策,屡次上书要求抗金。明末清初,清军入关南侵时,王夫之在衡山组织反清义军,失败后隐居荒山,垦身窑洞,“抱刘越石之孤愤”,专心著述四十年,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空前深重,湖湘人士始终站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最前列。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左宗棠统帅湘军收复新疆,陈天华写成《猛回头》等鼓吹满清政府、抗击列强侵略。辛亥革命时期,黄兴领导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蔡锷领导了护国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湘江评论》上撰文:“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做谁做?” [6]从井冈山的红旗到抗日的烽火中诞生的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从左权将军“太行浩气传千古‘的浴血抗战到率领志愿军赴朝对美作战,湖湘儿女在维护祖国统一,推动社会进步,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青春之歌》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小说的背景是从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九三五年的一二·九运动。这段时期,正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然后,日本关东军又进占热河,发动华北事变;一九三七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往何处去的问题压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青春之歌》主要写的是这段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爱国主义是贯穿这部小说的一根粗大的红线。以林道静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决心抗日救国,武装抵抗,他们向反动统治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始终站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最前列。刚出场的林道静,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当她在杨庄小学听到日本占领东北的消息,第一个反应就是:“捏住报纸跌坐在凳子上。”看到同事李庭芝发表亡国的谬论,她含着眼泪说:“我想中国怎么也不会亡国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能叫它亡吗?”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她不怕逮捕,不怕杀头,在共产党员卢嘉川的影响下,参加了纪念三·一八游行。她散发传单,抗议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号召民众起来抗日。林道静始终思索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他们都有一颗火热的心,这心是在寻找祖国的出路,是在引人去过真正的生活。”后来,经过狱中的斗争和教育,她变得更加坚强起来,最终加入了代表祖国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当她深深地意识到,她的命运将和千百万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这又是何等的幸福呵!入党以后,林道静认识到“挽救祖国危亡的任务凌驾在一切任务之上了”。她接受党的委托,去北大领导一二·九,一二·一六爱国学生运动,进一步唤醒群众,武装抗日。《青春之歌》还描写了一大批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爱国言行。如卢嘉川说:“现在的情形确实叫人很激愤!叫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忍受不下去”。许宁参加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王鸿宾教授参加了学生们的爱国游行。抗日救国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呼声,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作者的叙述语言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爱国主义感情的深情流露。如“日本人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中国的东北,而现在,北平——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古都,竟也悄悄地无声无息地沦丧了吗?”小说中还穿插了许多爱国主义歌曲。如第二部第二章中的《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顽强地抗战不息!这首歌既是作者的心声也是全民族的心声。

三、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与《青春之歌》中的务实精神

经世致用即经邦济世之意,强调致知力行,知行合一。湖湘文化历来有经世致用的传统。屈原在《九章·惜颂》中说:“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宋代的湖湘学派注重经世济民,反对空谈理性。这一特点深刻地影响了湖湘文化的发展,以致明代王阳明心学、清代乾嘉考据学在湖南传播时都深深打上了经世致用的烙印。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也强调知行统一,认为一切学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致用。近代以来,面对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特征明显地凸显出来。陶澍在两江总督任上,将有实学斯有实行,斯有实用“的主张付诸实践,大力整顿吏治,兴修水利,主禁鸦片,改革盐政,经世功绩卓著。魏源为倡经世之学编辑《皇朝经世文编》,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撰《海国图志》。曾国藩、左宗棠为办学堂,开工厂等身体力行。黄兴为帝制,屡败屡战,愈挫愈奋。杨昌济提出“学者务积功于实事实物”。[7]则是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精神的集大成者。如他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主张,对中国革命“要求中国的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在延安时提出“实事求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等主张,解放后还写了《实践论》等。

《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静有较强的务实思想。这种务实思想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一是反对读古书,二是主张革命救国。林道静非常反感男朋友余永泽整日沉浸在古书里。“一大叠线装书,排满了不大的三屉桌,读着读着,慢慢地,他也全神贯注进去了。”她尤其反感余永泽老里老气的打扮。“余永泽过去是穿短学生服的,可自从一接近古书,他的服装兴趣也改变成纯粹的‘民族形式’了。夏天,他穿着纺绸大褂或者竹布大衫,千层底布鞋;冬天是绸子棉袍外面罩上一件蓝布大褂,头上一顶宽边礼帽,脚底下竟穿起了又肥又厚象小船般的‘老头靴’。道静不喜欢他这样的打扮,老里老气,不像个青年人。”她还反对象余永泽那样沉迷于古书的考订而对时局、国家和社会漠不关心的人。“为了一个字,一个版本的真伪,他们可以掏尽心血,看遍所有有关的书籍材料。可是当爱国的人群就在他们的窗下呼号、搏斗、流血时,他们却可以心安理得地埋头不动……” [8]与胡适的读书救国论相反,杨沫是主张革命救国的。她借书中人物罗大方之口说:“现在,老于,可别上当,光读书并不能救国的”

林道静接受了卢嘉川等共产党人革命救国论的影响,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列著作和革命书籍。,终于走上革命的道路。她光荣地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站在了争取民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斗争的最前列。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她发动和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一二·一六爱国学生运动,带领同学们走出课堂,向反动统治者做斗争,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在林道静的影响下,许多人加入了革命救国的行列。如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邓云宣也走出课堂,参加了游行队伍。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湖湘文化对杨沫小说创作的潜在而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青年们爱读青春之歌[N].中国青年报,1985.

[2]杨朴.林花谢了春红[J].上海文论,1989.

[3]孙中山.孙中山文选[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882.

[4].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0.

[5]李肖聃.湘学略[M].长沙:岳麓书社,1985:25.

湖湘文化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119-03

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论述了青年人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湖湘文化在过了几千年的传递和发展,其丰富的思想,博大精深的内容,形成了这种文化特有的内涵和精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思想,孕育出一批又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这种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对其思想及个性的塑造有着深远的意义。

1 湖湘文化的概述

1.1 什么是湖湘文化

什么是湖湘文化?在现在的学术界有很多的观点阐述了这一文化特质。有学者认为“湖湘文化是指自古以来湖南的原住民、各个时代的移民及流寓者所共同创造、发展和积淀起来的文化精神”,也有学者认为“湖湘文化是指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而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等的总和”。

湖湘文化是一种历史性的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文化。说它是历史文化湖湘文化不仅来源自千年,而且缘起于炎黄文化和神农文化,是唐宋以来在继承荆楚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文化,而说它是区域文化是因为湖湘文化是湖南省范围内的文化。

湖湘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体,它不仅包含了物质文化也包含了精神文化、观念文化;它既涵盖了上层阶层中的精英文化,也融合了世俗洪荒中的平民文化。湖湘文化底蕴丰富,历史悠久。

研究湖湘文化,了解湖湘文化的精髓离不开对“楚风”和“湘学”的研究。唐浩明先生认为“楚风所追求的人生价值,以及所提示的人类美好品性,激励着湘人奋发前行,打造湘人的群体品格;而湘学以道德心性、经世致用启迪学子,为湖湘士人的安身立命营奠基石”。

1.2 湖湘文化内涵与精神

一般而言,沉淀稳固的传统乡土民风世俗文化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小而言之便是地域性,大而言之便是民族性。与时俱进的崇高的思想文化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大多数人认为近代湖湘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湖湘士风民气的基本传统,主要是勤劳、勇敢、笃实、俭朴,富于爱国心和奋斗精神;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明显的变异,表现出经世务实的作风、特别强烈的爱国情操、百折不挠的奋斗牺牲精神,而正是因为这种文化,造就了近代湖湘地区人才辈出。

第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永葆青春的源泉,亦是湖湘文化精髓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二,主张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

第三,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第四,敢为人先的拼搏进取精神。

2 湖湘文化推动着中国近代史的向前发展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斗争史。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湖南虽不是最早遭受西方列强殖民入侵的地区,但是这里却是对近代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地区。在这里涌现出了一批批的能人志士,诞生了一批批对中国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通过孜孜不倦的探索,共同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历程。从代表近代中国自强运动的左宗棠、曾国藩到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从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辛亥革命中的蔡锷、宋教仁、黄兴到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解放与民族复兴时的、、刘少奇等,一代代英雄人物的出现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近现代中国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文化是在新旧文化的冲突中、在中西方文化的斗争与融汇中形成的。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解放以及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文化追求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西文化冲突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这种文化冲突中,湖湘文化突显了其自身的先进性,即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兼容并济的开放精神等。

从开始,经过辛亥革命、,许多的湘籍精英在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最终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能够改变中国命运的真理,作为民族解放与民族复兴的利器。在这一社会变革的进程与思想探索的历程中,正是湖湘文化所体现的这种特质,使更多的人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而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地位,并为民族独立、民族解放以及民族腾飞提供了思想武器。

3 湖湘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3.1 湖湘文化忧国忧民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如果说忧国忧民过去是古代的士大夫阶层高品位追求,那么对于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则要将爱国情怀作为崇高的目标,并将其变为对民族、国家及社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屈原虽遭流放,却拥有一颗忠君报国的赤子之心;范仲淹在岳阳楼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左宗棠在青年时期就以“神无半亩,心忧天下”为标榜。湖湘士人一贯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责任感。

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无所谓,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与现存的世界的联系而产生。”所以这就要求每一位大学生都要具有使命和责任。责任感又由何而来?一是良知,二是抱负。前者教我们是做人,后者是教我们做事,均是不可偏废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这崎岖的人生道路上走过。

3.2 湖湘文化开拓进取与创新的意识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部湖湘的文化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正是因为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历来湖湘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才能在近代中国岿然屹立,才能造就“一部中国的近代史,半部是由湘人书写”的传奇。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全球市场经济的形成,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不仅仅属于个体,亦属于国家和民族。培养青少年的进取精神及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国家、为民族争自强、争发展、争进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现代教育中,不能培养目光短浅,只知不行,只说不做的“人才”,要培养知与行协调统一的复合型人才。

3.3 湖湘文化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学风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湖湘文化主张在实践中学习。贾正东先生在《湖湘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一文中提到,“他们的这种务实风气不同于那种只坐而论道、高谈阔论之风,他们更加注重实践、注重躬行”。岳麓书院就是湖湘文化中的一个缩影。在岳麓书院的讲堂上有这样一块写着“实事求是”的匾额,这是对湖湘文化精髓的最好阐述。

实事求是强调了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现处于文明转型的阵痛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当代大学生中提倡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有利于大学生在当下社会中正确的定位。特别是在现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有助于大学生找准定位,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进入基层、进入西部、进入农村,学以致用。

3.4 湖湘文化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湖南北阻大江,西接黔蜀,南薄五岭,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风剽悍,塑造了人们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因而人们常用“辣椒”来比喻湘人的性格。这正是这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湖湘文化的精神体现。“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于青年时期所写下的这首诗是这种精神的最佳写照。在湖湘的历史上,从不缺乏这种精神。

由于家庭及现代教育制度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极易缺乏坚忍不拔的精神。加上时下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当代大学生更加需要具备这种坚强不屈,奋勇直前,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当代大学生,只有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才能取得成功,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立于世界之林。在此种情境下,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更应该与时俱进,例如让学生们去感受湖湘文化本身所蕴含着的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精神,让他们去领略先辈们顽强拼搏的内涵,这是一个比较适用的方法。

湖湘文化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Role of Hunan Culture in Improving Xinjiang Minority Nationality Undergraduate Preparatory Students' Ability to Learn English

——Take Jishou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Preparatory Class as an example

GONG Jing, YANG Wanju

(School of Preparatory Education for Minority Nationalities,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Hunan culture, and discusses its spiritual connotation and impact on improving the English-learning willpower, the motivation, the autonomy of students. It advocates for introducing the spirits of "acting recklessly", study for the sake of application, patriotism, searching to the minority undergraduate preparatory students from Xinjiang in classroom to make Hunan culture exert a subtle influence on students, and ultimately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learn English.

Key words Hu'nan culture; minority nationality undergraduate preparatory students from Xinjiang; English-learning ability

1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自古以来生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所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精神文化。①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有着自己显著的精神特质,例如探索宇宙、社会等“大本大源” 问题的求索精神,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主张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思想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孕育出了许许多多有重要历史影响的人物。如汨罗怀沙的屈原,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以经世致用为武器, 大兴改革的陶澍、贺长龄,以及近代的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宋教仁、蔡锷、陈天华,等等。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的以、刘少奇等为核心的湘籍无产阶级人才群体更是中国人才发展史上的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②

湖湘文化在当代的人才培养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中,汲取湖湘文化中优秀的思想文化资源,采用多种策略,使湖湘文化与课程融合,发挥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能给课程注入新的活力和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情趣,培育出学生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

2 湖湘文化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意志力的作用

湖湘文化精神特质之一是江湖层面的“霸蛮”精神,即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湖湘大地历来民风强悍,人们以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见称。钱基博认为湖南人“民性多流于倔强……有坚强不磨之志节”。③湖南人遇事能“霸得蛮”,体现湖南人的这种“霸蛮”精神的例子在中国近代史上俯拾皆是,如被称为清朝“中兴名臣”的曾国藩,怀抱维护当时国家政权稳定与社会民生安定的信念,屡败屡战,百折不回,正是湖湘文化中的“霸蛮”精神在支撑着他。新中国刚成立后百废待兴之际,国家决策抗美援朝以及20世纪60年代号召全国勒紧裤带上原子弹项目也是中央领导集体中湖南人的一种“霸蛮”的体现。正是这种“霸蛮”精神使得历史上的湖南人能克服重重困难,在历史关键点力缆狂澜,扶大厦于倾倒之刻。

对于英语水平处在初级阶段的大部分新疆学生来说,要在两年的预科学习时间里夯实英语基础,这种难度在他们心理上会产生非常大的压力,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学生会放弃努力。在英语课堂中给他们讲授一些湖湘文化,通过一个个生动例子和历史人物使他们感染于湖南人那种顽强求生、不肯轻易服人的精神,并不时地加以鼓励,可以达到增强学生意志力、树立斗争精神、最终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的目的。

3 湖湘文化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作用

爱国主义是湖湘文化精髓的一个显著特点。屈原、贾谊是湖湘文化源头的重要开启者,他们忧国忧民,心念天下苍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王夫之顽强抗清,陶澍、贺长龄等改革以富民强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呼号,黄兴、宋教仁、蔡锷、陈天华等辛亥志士的反帝爱国。这些湖湘先贤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三湘大地延续千年而不绝,不断激励着后进者。

学以致用这一千年古训在湖湘文化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湖湘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学以致用,经邦济世,服务现实。张栻大师为岳麓书院写的一块匾上彰显了学院的宗旨,“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胡宏强调“人虽备天道,必学然后识。习然后能,能然后用。”④在经世致用思想的熏染下,一批批湖湘志士在近代以来的政治文化领域留下了灿烂辉煌的功绩。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学以致用的思想对当今高校人才的培养仍有重要的影响。有调查结果显示,一些高校学生能自觉将学习与未来事业发展需求联系在一起,注重个人事业发展的学生大多把提高外语素质看作是自身适应社会发展和竞争的需求,而有一部分学生将“应付升学或考试”作为主要学习的动力,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往往不高,对学习没有持久兴趣。笔者认为,通过讲授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经世致用思想,可以激发学生学以致用、“天生我材必有用” 的思想,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崇高情怀,让他们产生学好知识,回新疆建设好家乡的理想,从而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动机。

4 湖湘文化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自主性的作用

在湖南大地上居住的人民自古以来就有探究宇宙、社会等“大本大源” 问题的求索精神。屈原的《天问》,柳宗元的《天对》,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都是对社会和宇宙的“大本大源”问题进行的思考。后来的胡宏、张栻、王夫之等都继承了这一传统。王夫之提出的“气一元论”理论以阐释宇宙的本原,把湖湘文化甚至是中国古代哲学推向了顶峰,其哲学思想更是系统和丰富。湖湘学人总是力图把握宇宙、社会、人生的发展规律,以此来作为自己人生和行为的向导。自主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自发利用学习资源,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自主性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索精神和开放精神。通过湖湘文化中求索精神和开放精神的讲解,可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主动探索方法和策略,自主学习,广览群书,形成完备的英语知识体系。

5 结束语

湖南人有“博于问学、睿于明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的传统。⑤虽然,湖湘文化也有落后、保守、板滞甚至僵硬的一面,但其心怀天下的壮志,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的精神,经世致用的力行观念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⑥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来到湖南生活,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湖湘文化的影响,加之老师在课堂上的有意识的引导,可使学生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 万里.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及其影响下的精英人物[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3):81-86.

② 易永卿.湖湘文化对湖南无产阶级人才群体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05(4):129-132.

③ 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湖湘文化论文篇(6)

二、融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髓

毛泽东曾指出:豪杰之士展其得于天之本性,伸张其本性中至伟至大之力,因以成其为豪杰焉。要想成为湖湘豪杰,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伟大精神。中职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已成为共识,但是中职学校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生产的机器。在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下,学生既要崇尚科学,又要敬畏自然;既要做科技创新人,又要做坚强的环保卫士,为造福人类社会而敢为人先。因此,在中职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进程中,中职学校应植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髓,让学生正确面对网络,充分运用网络的积极功效,借助网络去勤奋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祖国去奋斗,如此一来中职校园网络文化才能发挥正确的导向功效,为广大中职生的学习点亮一盏明灯。

三、植入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

经世致用倡导学术要关注现实,要关注国计民生问题。经世致用文化在宋明理学中得以集中体现。从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人在洋务运动中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领导人主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无不彰显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中职学校定位为培养实用应用型人才,实用性应用型人才实质就是一种经世致用的人才。中职学校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精神,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同时要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关注民生,将自己所学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将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相统一,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事业中。

四、植入敢为人先的湖湘理念

敢为人先精神倡导的是一种勇于创新、大胆探索、锐意改革的精神。中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要融入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拼搏进取精神。当今世界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如果所培养的学生不能不断吸收新知识必然被社会所淘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个人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源泉。当前国家大力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中职学校也掀起创新创业活动的高潮,这就更需要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中倡导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此外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教学方面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也要秉承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开展各项改革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竞争力,这种敢为人先的教改精神也应植入中职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中,引导广大中职教师为职教事业的发展形成敢为人先的奋斗理念。

五、植入吃苦耐劳的湖湘精神

湖南人常常被贴上吃苦耐劳的标签,这一标签实质是湖湘文化的一种综合体现。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企业一线岗位。这些岗位一般劳动强度大、工作相对枯燥,待遇相比本科生、研究生一般要低,这就要求毕业生能有良好的心态,能下得去,留得住。要在平平凡凡的工作岗位上发扬吃苦耐劳精神,能脚踏实地干下去,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这种毕业生的培养需要中职学校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融入湖湘文化精髓,使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中深受熏陶,在课外网络活动、网络课堂学习、网络实习实训等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

六、构筑完善的中职校园网络文化与湖湘文化的融合机制

湖湘文化论文篇(7)

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认为:“文化是社区研究的核心,明白了文化,便是了解了社会。”[1]所谓社区文化,指的是在社区范围内形成的特定文化形式,具体体现为社区民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话语体系以及对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感等等。作为一种以空间为载体的文化形式,社区文化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密切关联。一方面,地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是社区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另一方面,社区文化是其所处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处于不同地域环境的社区文化在形式上呈现出巨大的多样性。

湖湘文化是在湖南以及周边地区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区域性全方位的文化生态,湖湘文化深刻影响着湖南地区社区文化的发展、变迁与演进。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挖掘和传承湖湘文化传统,打造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对于促进湖南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具体分析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一、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的现实意义

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既是对湖南地区历史文化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当代湖湘社区精神的凝聚与塑造。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将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之一。

1、传承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客观要求

作为在湖南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特地域文化,湖湘文化对于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特别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湖湘文化中的优秀传统――诸如心忧天下的经世情怀、上下求索的探索意识、道德修养的人格魅力、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以及学以致用的教育观念,深刻影响了湖南人乃至整个国人文化意识和行为习惯,因而可以视作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的文化瑰宝。

近年来,尽管大学和科研院所将传承湖湘文化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相关政府部门也召开了专题会议并做出战略规划,但是,湖湘文化传统的传承不能局限于官方或者是少数文化精英层面,而是要将范围扩展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作为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依托社区实现湖湘文化传统的深度传承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社区作为湖湘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具有湖湘文化意蕴的历史文化景点和特色民间艺术,具有激发民众对于湖湘文化传统认同感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在湖湘文化发展谋求现代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将湖湘文化融入社区民众的现实生活,可以为湖湘文化的革故鼎新提供重要的动力与源泉。

2、塑造当代湖湘社区精神的必然选择

社区精神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社区成员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在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的支配和滋养下,逐步形成和优化出来的一种社区意识。”[2]依据西方近代文化论学者的观点,社区精神是社区民众认同感与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不同地域、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的人文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社区精神的地域性特征。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湘文化对塑造当代湖湘社区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地域环境造就独特的社区精神,湖湘文化培育造就了湖南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湖湘文化通过影响社区民众的话语方式、行为模式、饮食习惯、性格特征以及风俗民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湖湘社区精神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离开湖湘文化,湖湘社区精神的塑造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唯有突出湖湘文化在塑造社区精神中的核心地位,才能在社区民众中间形成和声共振,加速催生湖湘社区具有代表性的精神支柱,从而塑造出独具特色的湖湘社区精神。

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路径,即是以民众为主体,以社区为载体,在引导社区民众学习、认知湖湘历史文化的同时,提升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体系亦博大精深,在哲学思维、伦理修养、文学艺术、民俗文化以及科学教育思想方面硕果累累,其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有诸多契合之处。湖湘特色文化社区的建设,在整合社区内的湖湘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探索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的文化教育形式。通过社区节庆文化、展示文化和广场文化等表现形式,在揭示近代湖湘革命家实现建国大业的求索过程中,倡导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念;在反映湖湘社会发展的历史演进中,倡导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念;在展现当代湖湘先进人物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时,倡导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念。

二、当前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存在的不足

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不但扩大了湖湘社区的文化影响力,而且增强了社区民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谓是功在当代而利在千秋。然而,在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的过程中却受到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制约。

1、社区文化产品供需矛盾突出

文化产品是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近年来,由于各级部门的重视,体现湖湘社会生活的文化产品逐渐丰富,然而,就社区这一组织层面而言,专门反映湖湘特色社区民众日常生活的文化产品仍然十分匮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社区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一些社区,文化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体现得尤为尖锐。一方面是由于投入人财物等资源不足,一方面,部分社区难以独立开展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群众性活动,另一方面,由省、市、区县三级政府组织的各类湖湘文化进基层的活动又难以覆盖所有的社区,进而导致部分社区文化活动长期出现“炒冷饭”的现象,社区民众难以在家门口看到反映新时代湖湘社区精神风貌的文化作品。二是文化产品的供给与社区民众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的情况。就社区层面而言,许多文化活动的开展并未经过深入的调研,文化产品的创作并没有反映社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社区故事,与此同时,由于需求脱节加之监管不力,致使少数低俗的、色情的文化产品充斥于社区民众的文化生活,泛滥成灾,严重威胁着社区文化安全以及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2、社区文化建设资源分配不合理

高占祥在《论社区文化》中指出:“社区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人们所创造、孕育、形成的人文环境、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4]因此,在社区层面,但凡以上种种,皆可称之为社区文化资源。长期以来,受制于条块分割的传统行政管理制度,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长期陷入各自为战的孤立局面,集中体现为社区文化建设相关资源的配置不合理。部分社区拥有丰富的湖湘文化历史遗产和保护文物资源,但是由于经费匮乏等原因,导致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长期停滞,进而造成社区的湖湘文化资源长期闲置,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部分单位在建设湖湘特色文化社区的过程中,受经济利益驱使,将公益性的湖湘文化特色设施转变为营利性质的会所等高档收费场所,存在“一切向钱看”的短视行为,导致公益性文化资源未能惠及社区的普通民众。此外,湖湘文化特色社区的建设还存在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相比于省市两级文化单位,社区作为基层单位储备的专业文化人才总量偏少,总体素质和能力水平偏低,难以保障和推动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持续、深入开展。

3、社区文化功能与影响力弱化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解读,社区文化指的是“特定社会区域当中人们各方面的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5]因此,社区文化自形成系统以来必然发挥某些特定的功能。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区文化功能的弱化,也是制约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首先,近年来,伴随湖南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电视湘军、娱乐湘军等文化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日益增大,这对湖湘文化走向世界而言无疑是良好的机遇,然而,对于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而言也意味着严峻的挑战。由于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电视、电脑甚至智能手机等媒介,便捷地观看高质量的文化节目,因此,他们对于社区本身文化建设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也就在无形中减低。其次,部门社区干部的认识存在偏差,将社区经济建设作为硬指标,摆在首要位置,而将社区文化建设作为软任务,摆在次要位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的效率。再次,由于受经济发展不均衡带来的“打工潮”和“移民潮”的影响,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日益沦为“留守社区”,呈现“空心化”的特征,这给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带来了难度和新问题。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社区应有的文化功能难以有效地发挥,阻碍了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进一步推进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的对策

在响应文化强国与文化强省号召的实践过程中,如何进一步优化利用好社区范围内的湖湘文化资源,从而为深入推进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这是事关湖湘文化事业发展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时代课题。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丰富和拓展湖湘文化特色社区的时代内涵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湖湘文化特色社区的建设要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就必须将传统湖湘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在出席十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今天,湖湘社区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增长,还包括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因此,要按照讲话精神的要求,探索湖湘传统文化与当代社区生活结合的切入点,积极发现和深入挖掘湖湘文化的现代性价值,创造性地将其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之中。具体而言,就是要将建设湖湘特色文化社区的主题,放在反映新时期社区民众对美好生活追求上。在文化产品的创造上,要以推陈出新的思路,反映当代湖湘儿女发扬“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以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共同建设美好社区、美好家园的先进事迹,将湖湘精神的性格塑造与时代主题相互契合,从而引发社区广大群众的集体共鸣,以此来满足湖湘社区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来增强湖湘社区的文化品位,提升社区群众的精神境界和鉴赏能力,从而使得湖湘文化特色社区能够始终保持强大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2、整合湖湘社区文化优质资源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湖南社区民间传统与风俗习惯,而且在社区留存了的众多湖湘历史名人故居和遗迹。这些都是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因此必须做好统筹规划,实现对社区文化资源的科学整合。一方面,建议在全省范围内设置社区文化资源整合的规划办公室,整体统筹全省社区湖湘文化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对整合社区文化资源提出全局性战略规划和咨询建议,在保留社区湖湘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的同时,通过资源优化整合,彰显不同社区文化的特色与多样性。同时,对社区文化资源整合必须与社区生活功能定位相互结合,在保留湖湘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努力探索使之融入社区城市功能的角色扮演路径,使之真正成为社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尝试将社区内的湖湘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旅游文化资源,建议整合目前分散在不同社区的孤立的旅游景点,依据文化资源的年代、种类和特色,在整体突出湖湘地域文化风情的同时,注重与现代都市社区生活的发展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旅游线路,反映湖湘文化与湖湘社区生活互动发展的历史变迁,在社区范围内打造集休闲旅游、文化传播、主题教育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湖湘文化平台。

3、打造湖湘文化特色的品牌社区

就全省范围而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电视湘军”、“文体湘军”“出版湘军”为代表的湖湘文化特色品牌,并产生了较大的国内影响和国际声誉。但是,就社区这一层面而言,正如上文所述,在新媒体时代,社区所扮演的文化功能与影响力正在不断弱化,就全省范围而言,缺乏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湖湘文化特色的品牌社区。有鉴于此,在拓展社区文化内涵和整合社区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在社区范围内构建体现湖湘特色的文化资源品牌就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可以依据社区周边的文化资源现状,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例如对位于岳麓区大学城的社区而言,可以充分挖掘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以及湖南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中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打造湖湘文化教育品牌社区,通过与高等院校确立合作共建关系,邀请高校专家、教授及湖湘文化领域的知名学者在社区不定期开展湖湘文化专题讲座,或举办类似“岳麓讲坛”“道德讲堂”“百姓大讲堂”及“湖湘文化沙龙”等系列知识讲座和沙龙活动,向社区居民讲授湖湘人文、历史、地理、军事以及社会风俗民情等领域的知识,同时积极调动听众与专家展开互动,满足民众对于湖湘文化知识的学习需求,提升民众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境界。

其次,以品牌文化活动带动品牌社区建设。例如,咸嘉新村的社区文化已形成了广为人知的“四季歌”品牌文化活动:春季“元宵灯会”、夏季“文化夜市”、秋季“金秋歌咏”、冬季“家庭风采秀”。为解决举办品牌文化活动的经费问题,可以尝试引入社会资本办社区品牌文化活动的路径。例如咸嘉新村社区自2006年开始积极向辖区内企业需求赞助,举办了“钰樽楼”杯青年歌手大赛、“湘玉园”杯网球赛、“高鑫”杯青少年夏令营等文体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已经成为了社区响亮的文化品牌。[6]

再次,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加强宣传湖湘文化特色的品牌社区,特别是利用湖南卫视这一在国内具有较大知名度的电视媒体品牌,积极推行文化营销策略,开设湖湘社区讲堂、制作和播放系列专题宣传片,拍摄以湖湘文化特色社区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品牌文化社区的知名度,让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多地、更好地了解湖湘文化特色的社区建设,通过品牌社区来认识湖南,了解湖湘文化。

最后,建议成立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品牌的专门研究机构,依托湖湘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同时借助市场化的品牌营销机构力量,群策群力为社区品牌开发献计献策,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湖湘文化社区品牌资源培育和保护的长效机制,按照做大做强的思路进一步整合优质社区品牌资源,积极开拓社区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在重大文化交流活动中引入专业品牌策划和包装力量,强化品牌效果,扩大社区湖湘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文化旅游、民间艺术等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增强湖湘文化社区的国际影响力。

注释:

[1]吴文藻.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149―150.

[2]奚从清.论社区精神[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3) :126.

[3]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1.

湖湘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

湖湘文化;新媒体;传播属性;文化传播

湖湘文化作为我国极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质,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文化作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也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随着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湖湘文化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已经悄然到来的网络时代,以数字化为突出特点的新媒体为湖湘文化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借助新兴媒体平台的传播速度快、信息含量大,覆盖范围广等优势,有效的推动了湖湘文化向全国传播。分析湖湘文化通过新媒体传播的属性,对于传承湖湘文化,促使湖湘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具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湖湘文化的简介

“湖湘”是古代对于湖南的称谓,顾名思义,“湖湘文化”就是指湖南一带具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得到不断传承和相对稳定的历史文化形态。为了清楚地分析湖湘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属性,首先需要对于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本质特征、内涵外延等具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一)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追根溯源,湖湘文化最早起源前炎帝、黄帝时期的神农文化,后经过发展成为炎黄文化。在经过了古代中原文化的南移之后,儒学文化传入湖南,与当地的“荆楚文化”进行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基础。在南宋时期,由张栻与胡宏二人在长沙和南岳等地讲学,形成了“湖湘学派”,为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湖湘文化”真正得名还是开始于上世纪的80年代早期,由于当时掀起的“大陆文化”热潮,“湖湘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还形成了一些新的叫法,如“潇湘文化”“荆楚文化”“洞庭文化”等。通过不同朝代的传承与发展,历经数千年的演变,湖湘文化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内容体系,具有了丰富的内涵。湖湘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体现着湖南区域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社会心理、科学文化等,既有物质文化,也有精神文化,自古代开始,由湖南本土居民与不同时期在这片区域生活过的人们共同创造,不断传承和发展所构成,雅俗共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一个丰富、多样的综合体系。湖湘文化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有精神层次的哲学、宗教、政治、伦理、文学和艺术等,还有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饮食、建筑、服饰等特色文化。近年来,在全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形势下,湖湘文化也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成为湖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力,使湖面的广电、出版、动漫、影视等行业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极大的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容。

(二)湖湘文化的本质和特性湖湘文化,从时间和空间属性来看,指的是从古到今在湖南这一区域上各个民族不断生息繁衍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从这一点来看,湖湘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积累,湖湘文化也形成了一些特性:首先,湖湘文化的历史性。即湖湘文化不仅开始于古代,历经各个朝代的传承,受到了楚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一直都保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步伐,得到了不断发展,继承了历史文化的基因,保持了鲜明的个性特点,形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核心思想的文化形态。其次,湖湘文化的包容性。即在湖湘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承兼收并蓄,追求真理,吸纳先进思想的风格。古往今来,在湖南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民族有很多并非本土居民,湖湘文化中也留下了这些民族的烙印,很多不是湖南籍的人士的思想观念也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世界一体化形势下,湖湘文化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以开放的姿态,走出湖南,在更为广泛的范围传承,在提高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也受到了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实现自身的优化和完善。最后,湖湘文化的民俗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湖湘文化中各个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建筑、饮食、服饰、民间艺术、文化活动等。古代时候,湖南人具有泼辣、霸蛮的性格特点,在湖湘文化中也充分体现了当地民众这种核实的性格,崇尚节俭,吃苦耐劳,积极进取,务实创新,这也特点也成为湖湘精神文化中的精髓。

二、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也由于网络平台传播的特性,而形成了一些新特点和突出的优势。新媒体作为数字化时代湖湘文化传播的载体,分析总结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是分析湖湘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属性的基础。具体来说,新媒体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实时快速。相对于传统的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的传播来说,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加快捷,基本上实现了实时传播。任何信息资讯,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借助无处不在的网络及智能化、易操作的网络终端设备,能够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设施,实现实时传播。第二,海量共享。数字化信息的存储传递比报纸刊物等媒介来说,体积小,容量却大了很多,携带也方便,修改、查阅都非常方便。最重要的是,这些数字化信息可以让每一个接触到网络的人自由的浏览,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共用,而且这些了解信息的人通过分享,还会加快信息的传递,改变传统的信息单线传递的方式,而构成一个网络化、立体式的信息传递模式。第三,覆盖面广。近年来,我国加快了信息化社会的建设进程,各种网络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从城市到乡村,实施了网络的普及,加上移动通讯网络性能的不断优化,各种智能通讯设备的广泛应用,为各种信息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实现了广泛的覆盖,只有有手机信号的地方,有一部手机就可以看遍天下事,了解各种信息,新媒体传播的覆盖范围之广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第四,互动多元。各种信息以新媒体作为媒介平台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的浏览者可以自由的发表评论,阐述自己的观点,与信息者或者共享者之间,都可以进行随时的互动交流。而且,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各种新媒体也越来越多,信息传播的形式不仅有文字,还可以声音、图像,传播形式和途径也越发多元化。

三、湖湘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属性

湖湘文化虽然属于地域文化,但是经过了数千年的积淀和传承,也称得上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网络时代,通过网络、数字媒体、移动通讯工具、网络终端等实现湖湘文化的快速广泛的传播,能够迅速扩大湖湘文化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湖湘文化。秉承湖湘文化的特质,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决定了湖湘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属性,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湖湘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动力湖湘文化以新媒体平台作为传播途径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推动湖湘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主要动力有:第一,湖湘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本质。文化对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由于大众的个人诉求不同,对于文化信息的关注也不一样,在新媒体传播中,受众很容易成为文化信息的传播者,兼有两种身份,加上一些受众的从众心理,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产生模仿学习行为,加快了湖湘文化的传播。第二,社会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国家为了提升综合实力,加快了文化事业的建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湖湘文化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播,也获得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措施方面的支持。第三,新媒体传播的经济性和实效性。新媒体作为湖湘文化的传播平台,比传统媒介更加经济实惠,传播的内容也更加全面,产生了实际效果也更加理想。第四,信息技术的支持。以数字化信息为呈现形式,以虚拟的网络平台作为传播介质,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克服了传统媒体传播中各种障碍性因素的不利影响,世界范围内网民数量呈现数量级式的增长,虚拟平台、匿名,无限自由,为湖湘文化实现瞬时和交互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第五,眼球经济的利益驱动。一些具有商业眼光的人士纷纷看好湖湘文化这块文化宝藏,通过精心的策略和科学的商业运作,开发其中的商业价值,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自身的经营效益,因此,商业力量的推动也是湖湘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六,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的整合效应。不可否认,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传统媒介在湖湘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具有着一些优点和不足。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可以弥补传统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不足,湖湘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可以更好的发挥两种媒介类型的整合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传播合力,让湖湘文化传播的更远,影响的范围更大。

(二)湖湘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类型通常来说,信息的传播类型可以分为线性传播、环形传播、星形传播和网状传播等几种类型。湖湘文化以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总体上是一种全连接的网状传播。在这种网状传播类型当中,由于新媒体借助虚拟的网络平台,的是数字化的信息,所以,在网状结构当中的任何一个结点上,都可以围绕着湖湘文化的内容,形成相关的信息,并且进行湖湘文化相关信息的。同时,在各个网络结点上产生和的信息也可以用非线性传播的方式进入传播网络,实现在网状结构中的任何一个结点之间的连接,从而使湖湘文化信息由一点扩散到一个面,再由一个面传播到整个网络。这样的网状传播类型,体现了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交互性,各种信息的受众都是一个新的传播源头,还可以实时的进行交流互动,反馈相关的信息,进行评论,对于传统的一对一传播类型、一对多传播类型都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也就导致湖湘文化的传播速度成倍增加。

(三)湖湘文化的新媒体传播模式文化传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因素众多,过程也比较复杂。新媒体作为信息时代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随着其广泛应用,必然对于文化的传播模式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湖湘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中,与传统的媒介的传播模式具有着本质的不同,新媒体的传播采取的是一种“波纹中心模式”,这种传播模式比以往的人际传播、信息传播模式复杂。政府、社会组织、受众都作为这种模式中的调节者和引导者,文化信息实现大众传播就相当于平静的湖水中投入一粒石子,信息源就是那块石子,一旦传播出来,就会激起一圈圈的波纹,而且波纹在向外扩散的过程中,还会向中心产生反作用力,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体现出湖湘文化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动态性、社会性和复杂性。

(四)湖湘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层次湖湘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具有很明显的层次性,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内容也囊括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宗教、教育科技、民风民俗等很多方面。这些内容各异、层次不同的湖湘文化在新媒体传播中,也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层面是认知层面,受众会对于湖湘文化产生初步的感知,记忆基本的文化知识。第二个层面是态度层面。受众在通过新媒体接受了湖湘文体中的精神意识、价值观念体系之后,引发了受众在情绪方面的变化,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受到文化的感染和影响。第三个层面是行动层面,即受众在通过新媒体接触到了湖湘文化之后,对于自身的态度、认知都产生了影响,从而在行为习惯方面产生一系列的改变。由于现代人对于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生活中各种信息的获得大部分是通过网络,阅读电子产品,观看视频资讯,湖湘文化通过这些形式向广大受众传播海量的信息,对于人们的认知、态度、行为产生影响,传播和弘扬湖湘文化。

四、结语

总之,网络的迅速普及,各种便携轻巧的网络终端的广泛应用,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催生了各式各样的新兴媒体。各种信息也借助这些新媒体,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带给了人们愉悦的精神享受。湖湘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借助着新媒体平台,实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也得到了不断传承和丰富,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具有着特定的内容和形式,体现出湖湘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传播属性。在当今信息时代,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优势,规避各种不利的影响,可以有效的实施湖湘文化的“走出去”战略,让湖湘文化走向更大的舞台,为实现文化繁荣,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扩大文化交流,带动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锡琛,吴争春.全球化语境下湖湘文化的对外传播[J].求索,2015(04).

[2]王战.湖湘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与路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9(01).

[3]刘厚见.论湖湘文化的品质与湘商的塑造[J].民族论坛.2012(24).

湖湘文化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11-03

湖湘女性文化是湖湘女性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尤其是在中国近现代的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文化和性别文化的显著特征。湖湘女性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现代学科分类的角度可以划分为湖湘女性哲学文化、湖湘女性政治文化、湖湘女性历史文化、湖湘女性教育文化、湖湘艺术文化等类型。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特点和女大学生心理特点,本文仅主要讨论湖湘女性伦理、政治、教育文化资源在《纲要》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实现机制。

一、湖湘女性伦理文化资源在《纲要》中的运用

目前,《纲要》课程是从全国的视角来安排的,但地域性与全国性互相依存。[1]在《纲要》中引入湖湘女性文化元素,具有多方面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就其教育教学价值而言,主要是:第一,有助于创新教学模式,提高《纲要》教学效果。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湖湘女性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拓创新“以实践育人”、“以行动育人”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纲要》教学效果。第二,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女性教育合力。我校《女性学》课程仅设一章讲授《女性与历史》,《纲要》融入湖湘女性文化可以更具体、更全面地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对女大学生开展社会性别教育,与《女性学》课程教学、女性文化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从而形成全校范围的教育合力。第三,有助于推动课程改革,实现高校育人功能。女子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性别教育相结合的紧密程度,这与其说是教师社会性别意识强弱的问题,还不如说是教师对学生诉求是否足够尊重的问题,因为据笔者的观察,让学生自行选择说课、演讲主题到《纲要》课堂中来展现其实践活动完成情况,差不多有一半的学生会选择女性历史人物或跟女性有关的历史事件。在女子院校《纲要》教育教学中首先取得引入社会性别视角,融入先进地域性别文化,消除《纲要》教育教学中的性别盲点的成功经验,促进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联动和配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也可以为男女混校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有益借鉴。分而述之,湖湘女性伦理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尤其是湖南近现代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心怀天下的大爱情怀”、“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等精神特质[2]。通过《纲要》教育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和整合湖湘女性伦理文化资源,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产生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驱动力和鼓舞力,产生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发挥湖湘女性伦理文化的精神引领和文明传承的教育价值。在女子院校《纲要》教学中融入湖湘女性伦理文化成分,可以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相结合、思想教育与社会锻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内实践教学可由教师随堂组织湖湘女性伦理文化的内化性实践活动,如以“发扬湘女精神,实现民族复兴”为主题的演讲赛、读书心得交流会、讨论会、辩论会、历史剧表演、历史情景模拟等活动。课外实践教学可利用学生的课外生活及节假日时间,围绕阅读文献(如《湖南历代女杰传略》、《湖南女士诗钞日记》、《向警予文集》等)、观赏影像(如《雪花秘扇》、《相伴永远》片段等)、湖湘女性文化德育基地(如向警予、唐群英纪念馆等)实地参观和专题访问等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感知性实践活动。试举两例,其一,借鉴电影《辛亥革命》以秋瑾上断头台作片头的方式,导入《史纲》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的教学。可用秋瑾的话引起学生的课堂讨论:“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让学生领会湖湘女性的“心怀天下的大爱情怀”,以实现湖湘女性伦理文化的历史教育、道德潜化及民族与国家认同等功能。其二,在学生参观唐群英故居和纪念馆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可将唐群英大闹参议院作为一个理论教学案例引入第三章教学之中。通过本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切近地体会南京临时政府的社会政策及其局限,辛亥革命在促进社会风俗变革,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等重要内容;也可以让学生体会湖湘女性“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体会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与中国近现代革命进程紧密相连,命运相依的关系,体会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有别于西方国家女权运动的本土化经验。

二、湖湘女性政治文化资源在《纲要》中的运用

湖南是中国共产党红色革命的起点之一。缪伯英、、向警予、蔡畅都是我党早期的女党员、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实践者和领导者,她们虽然都是湖南人,但她们的职业生涯不局限于湖南,而是立足整个中国革命,因而对中国妇女乃至全世界妇女的思想觉悟的开启具有极大影响。[3]时至今日,湖湘女性政治文化仍可以为当代女大学生提供难以替代的学习资源。在《纲要》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案例分析、视频观赏等方法,充分运用湖湘女性政治文化资源,让女大学生加深对三湘女杰结合民族解放运动实现妇女自身解放的历史经验的了解”,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信念。在讲授《纲要》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可用缪伯英的大学生活作为个案来展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实践。缪伯英于1919年7月考入北京女高师理化系,1920年底先后加入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成为中共第一位女党员,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党支部第一任书记,1922年负责“北京女权运动同盟会”的工作,“1923年起,缪伯英又开始负责中共北京区委妇女部的工作,同时参与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事宜”[4],1924年大学毕业回长沙从事革命活动。此案例可以启发学生从缪伯英矢志共产主义,力行女权运动的事迹中深刻体会在大学时代怎样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怎样树立积极参与的政治文化态度、性别政治意识及行为模式,怎样运用自己的知识多参与社会实践,多做有益于民众福祉的社会工作。

三、湖湘女性教育文化资源在《纲要》中的运用

湖湘女性教育文化根植于湖南女子教育事业的近现展历程之中。湖南女子教育发端于时期,发展于辛亥革命时期,复兴于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每每得时代风气之先。其中也涌现出秋瑾、唐群英、葛健豪、向警予、蔡畅、曾宝荪等一批教育人才群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湖湘女性教育文化资源,将两性和谐、“四自”精神等先进性别文化观念,全方位地渗入到《纲要》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鉴于目前《纲要》专题教案中很少运用,甚至从未运用过女性历史人物作为教学案例的事实,本文不厌其烦再提出一个案例以作参考。“革命妈妈”葛健豪年近五十时开创祖孙三代五人求学长沙的一时佳话——葛健豪进了湖南女子教员养习所,长女蔡庆熙进入长沙自治女校,三儿子蔡和森就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三女蔡畅入了周南女校,小外孙女刘昂也进了周南女校幼稚班。[5]毕业后创办“湘乡县第二女子简易职业学校”,自任校长。1919年底她更以55岁高龄和子女们一道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进入蒙达尼女子中学学习法文,并学习马列主义书刊。本案例通过四位中央委员的革命妈妈的事迹让学生体会湖湘女性教育文化从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两方面,以文化传递—继承、传播—弘扬、选择—提升、创造—更新等方式对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教”、“学”无定法,湖湘女性文化资源在《纲要》中的运用都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运用并相互贯通。进一步说,通过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各地高校精选优秀地域女性文化资源适度融入《纲要》教育资源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不失为一条在社会性别文化观照下消除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别盲点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进.地域历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价值与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73.

[2]罗婷.湖湘女性文化与创新型湖南建设[N].中国艺术报,2012-5-16:008.

[3]邓小波.她们都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N].中国妇女报,2011-6-29:A03.

湖湘文化论文篇(10)

一、承继湖湘文化优良传统

(一)对其求真务实作风的独特阐析。

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一个突出特点,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成长于岳阳湘阴,就读于岳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近代产儿的郭离熹(1818—1891),曾任兵部侍郎,广东巡抚,是名符其实的封疆大吏,后来成为

作为处于中西文化交锋之颠峰浪顶的人物,郭嵩焘既是儒家学者,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同时又最早对西方文化进行亲身的考察,对西方 政治 制度有着独立的思考和深刻的体认。在他看来,西洋政教集中表现为民主制度,其核心为议会制度,通过对英国议会的实地考察,“两党之势既定,议论同异,相持不下”,议会却能从中“剂之以平”。对于国家大事,西洋“朝廷又一公其政于臣民,直言极论,无所忌讳。庶人上书,皆与酬答。议会的调节功能使他感到新奇,西方的民主制度让他感到羡慕。而其他湖湘人士的理解则接管于道德范围内的教化,它必须像曾国落所说的“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那样严格的修身程序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达到。郭嵩嵩也觉察到西洋政教不足之处,在于议院权力过重,民气过盛,要求区别对待西方政治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当时湖湘人士对此认识还停留顺传统 理学 层次上时,郭嵩焘提出“本末论”,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在系统认识西方文化及中西文化对比方面,郭不愧是“寂寞的先行者”,尽管对西方认识有缺点,但绝大部分是符合 历史 事实的真理。

三、批判湖湘文化缺憾与不足

湖湘文化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J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20-2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蕴涵丰富,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结构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区域文化之一,始于南宋时期的湖湘文化是一个多层面的复合体,从广义上说,涵盖了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包括了湖湘人民在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上的湖湘文化,则偏重于精神和文化层面,涵盖了湖湘地区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长期以来,湖湘文化所具有的经世致用、敢为人先、兼容并蓄、实事求是等优良品格积淀在湖南人的文化认同和行为方式之中,为湖南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存空间。深受湖湘文化影响的电视湘军,于上世纪90年代在湖南这块并不被看好的中部地区迅速崛起,对中国电视的观念演进和版图重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电视同行和专家们将这种影响称之为“湖南电视现象”。

作为电视节目代言人的主持人,与电视文化是一种共生关系。一方面电视文化和电视媒体为电视节目主持人提供了生存空间,另外一方面,主持人是电视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视节目内涵的诠释者。伴随着湖南电视节目的崛起,湖南电视节目主持人经历了主持理念的变迁、驾驭节目状态的变迁和节目主持风格的变迁,逐步由被动走向自觉,由单纯播报走向对节目的丰富呈现,出现了李湘、何炅、汪涵、谢娜、李锐、张丹丹、马可等一批具有个性特色的主持人。

湖南电视是湖湘文化的载体,又是湖湘文化的组成部分,既依托于湖湘文化又超越了传统的湖湘文化,成为当代湖湘文化的标志之一。作为电视品牌代言人的主持人,受到湖湘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其颇具特色的主持风格,成为湖南电视在应对电视节目同质化竞争中的重要壁垒。本文通过梳理新时期湖湘文化的特点,探析湖湘文化如何滋养和培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南主持人群体。

一、秉承“经世致用”学风,具有顺应时展潮流的特征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