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白鹭课文教材解读大全11篇

时间:2022-03-26 11:36:43

白鹭课文教材解读

白鹭课文教材解读篇(1)

内容

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

认识2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5个词语。

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并能恰当运用。

语言积累

背诵《白鹭》《蝉》。

体会、积累蕴含作者感情的句子。

阅读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能结合具体语境,初步了解对比的方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能总结交流本单元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口头表达

学会合理控制发言时间。

能尊重不同见解,梳理总结大家的意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

书面表达

能仿照课文,写出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能把自己心爱之物的样子、来历写清楚,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实践活动

办一期“我的心爱之物”习作专栏,贴上习作和图片,和同学分享。

1白鹭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字,会写“精巧、配合”等14个词语。

2.能想象并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3.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4.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能想象并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2.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字,会写“精巧、配合”等14个词语。

2.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初识白鹭之美

1.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

(1)导入: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进入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本第一单元导语页,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单元导语页上的内容和图片。

课件出示:

(2)引导看图。(预设:图上有一朵盛开的花,它有着金黄的花蕊、洁白的花瓣,露珠在花瓣上摇摇欲坠;空中有展翅飞翔的鸟;能想象到晨曦、微露、田野、清风……)

(3)引读句子: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与花鸟、自然有关,(学生读)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读)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情境导入,初识白鹭之美。

(1)导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自然万物,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都是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文章。我国的文学大师郭沫若先生对白鹭情有独钟,倾心赞美。他是怎样通过文字写出白鹭的美,抒发自己的感情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白鹭》。

(2)板书课文题目,指导认识“鹭”。

提示:“鹭”是鸟类的一科,常见的有课文中提到的白鹭、朱鹭、苍鹭等。“鹭”是上声下形的形声字。(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3)课件播放白鹭觅食、栖息、飞翔的视频(视频约两分钟),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交流:你对白鹭有什么印象?通过白鹭联想到了什么?

预设:白鹭雪白的羽毛衬着蓝天碧野,很美。让人联想到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张志和的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4)过渡:白鹭在不同文人墨客的笔下各有特点,在杜甫和张志和的诗词中,白鹭是和翠柳、桃花等美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郭沫若先生笔下的白鹭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吧!

【设计意图】单元学习伊始,教师引导学生读单元导语,让学生对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进行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直观感受白鹭之美,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白鹭如诗”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自读要求:边读边将课文中的生字和带有生字的词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读反馈,检查字词。

课件出示:

白鹭精巧色素适宜白鹤嫌弃寻常蓑毛长喙黛色玻璃框嵌入

镜匣绝顶嗜好望哨恩惠清澄铿锵韵律美中不足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

(2)指名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蓑毛”的“蓑”读suō,“喙”读 huì,“框”读kuànɡ,“嵌”读qiàn,“匣”读 xiá,“嗜好”读shìhào,“澄”“铿锵”都是后鼻音。

(3)学生齐读词语。

3.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在作者眼里,白鹭的形象是怎样的?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勾画出来并相互交流。

课件出示: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精巧”是什么意思?(提示:可以通过近义词替换、拆字相加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引导体会“精巧”是精细巧妙的意思。

(2)从全文充满诗意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眼中,白鹭是一首诗。说说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预设一:从第2~5自然段中,感受到了白鹭的外形美、色彩美。

预设二:从第6~8自然段中,感受到了白鹭在田间“钓鱼”、枝头独立、黄昏时低飞三种不同场景下所表现出的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鹭的关键语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同时落实“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这一学习目标。

板块三再读课文,感受外形美

1.学生快速阅读第2~5自然段,思考:这4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预设:这4个自然段是围绕第2自然段来写的,从“色素的配合”和“身段的大小”两个方面写出了白鹭形象的适宜。

课件出示: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1)提问:“适宜”是什么意思?从课文第1~2自然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体会:句子中的“适宜”指白鹭的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都恰到好处。这句话写出了白鹭的外形精巧如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2)指导朗读:读好“一切”“适宜”,读出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2.感悟对比,品“身段美”。

课件出示: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1)读句子,思考:作者想表现白鹭的美,为什么还要写白鹤、朱鹭和苍鹭呢?句中“太大”“嫌生硬”“大了一些”“太不寻常”等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作者是用白鹤、朱鹭、苍鹭和白鹭作对比,用“太大”“嫌生硬”“大了一些”“太不寻常”等词语表现出白鹤、朱鹭和苍鹭的不适宜,从而侧面突出白鹭的适宜。

(2)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指名读)

3.感悟排比,品“颜色美”。

(1)教师引导: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白鹭“一切都很适宜”的美?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2)读句子,想象白鹭外形的精巧美,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交流:从“雪白”“铁色”“青色”“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中能感受到白鹭“色素的配合”十分适宜;从“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中能感受到白鹭“身段的大小”恰到好处。这是对“适宜”的具体描写。

(3)提问:“一分”“一忽”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蓑毛”“长喙”“素”“黛”?

引导体会:

①两个“一分”和两个“一忽”,在文中都是强调数量极其微小,小到极致。作者用词准确,说明了哪怕色素、身段发生一丁点儿变化,都会影响白鹭的美,凸显白鹭美得精巧、适宜。

②查字典理解“素”“黛”。(“素”的意思是“白”,“黛”的意思是“黑”)

③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理解“蓑毛”“长喙”。

4.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1)教师介绍:“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处描写,是借鉴并化用了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的作品《登徒子好色赋》中的句子。

课件出示: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郭沫若《白鹭》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2)朗读文段,比较并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交流体会。

预设:运用“增减、长短、素黛、白黑”这几组反义词构成了排比式的语句,使语段整齐匀称,如诗一般。

(4)点拨:作者将对绝代佳人的描写用到白鹭身上,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白鹭的外形之美,以及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赞美白鹭“精巧如诗”。

(1)导读:同学们不仅感受了白鹭精巧的外形美,也体会到了文章表达的精巧。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写出了白鹭因为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老师将课文中的部分语句以诗的形式写了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教师指导朗读。(配图片和音乐)

(2)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课件出示配文的插图,指名配乐读。师生合作读。试着背诵第1~5自然段。

【设计意图】阅读就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个环节紧扣“适宜”二字,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嫌生硬”“太不寻常”等关键词,在对比阅读中体会白鹭的美。同时引入宋玉的赋,让学生通过类比阅读进一步体会白鹭之美,其外形的“适宜”程度无可挑剔,实在精巧如诗。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图画、文字、音乐结合起来感受和体会,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体会表达方法,抒发情感,背诵积累。

板块四学习写字,抄写积累

1.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课件出示:

宜鹤嫌朱嵌框匣哨恩韵

(1)引导观察,说一说:哪些字比较难写?在书写这些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嫌、嵌、匣”,边写边提示书写要点:

①嫌:左窄右宽,左部“女”的撇点与右部“兼”的撇形成避让。

②嵌:“山”扁小,“甘”上横向左探出,中间是一横,“欠”的捺要舒展。

③匣:三包围结构,注意先写横,再写里面的“甲”,最后写竖折。

(3)学生练写,展评。

(4)学生自主练写其他字。教师边巡视边提示书写要点:

①鹤、韵:左右宽窄相当,“鹤”字第三笔是长撇。

②框:左窄右宽,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笔顺是先写横,再写“王”,最后写竖折。

③哨:“肖”上面的部分不要写成“小”。

④恩:上长下短,“因”字不要写成“田”,注意框内的“大”末笔捺变点。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

(2)背诵课文第1~5自然段,并摘抄你喜欢的自然段。

【设计意图】五年级学生识字、写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功底,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生字识记、书写的规律,相互提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识写生字的能力与书写的自信心。本文语言优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型范本,学生可以通过摘抄文句积累语言。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想象并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2.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3.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配乐朗读,回味形象美

1.导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再次欣赏白鹭的美吧!

2.配乐,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

3.过渡:“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作者为什么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第6~11自然段,去感受白鹭的神韵,感受课文的意境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美的独特感受吧!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回味白鹭那精巧如诗的外形美,积累语言。提出问题“为什么又说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激发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的兴趣。

板块二想象画面,感悟神韵美

1.小组合作,读中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单,学生按要求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

小组合作学习单

·小组内轮流读课文第6~8自然段,试着读出画面美。

·选择第6~8自然段中的一个自然段,发挥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写在教材上每个自然段的末尾。

2.引导交流,说中悟神韵。

(1)比较归纳,取画名: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哪三幅优美的图画?你为每幅图起了什么样的名字?

学生交流预设:白鹭垂钓图、白鹭瞭望图、白鹭起舞图……

(2)描述画面,悟神韵:请你选择第6~8自然段中的一个自然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①预设一:学生交流第6自然段的内容,感悟白鹭垂钓时的悠然、宁静。

a.引导学生想象,体会“钓”字的形象传神:白鹭怎样钓鱼?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交流预设:一个“钓”字用得极其形象传神。作者用拟人的写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使白鹭捕食时的悠然自得,与清水田的宁静澄澈浑然一体。

b.提问: “玻璃框”“镜匣”指什么?“嵌”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些词语,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

学生交流预设:清澈的水田就像玻璃框,一两只白鹭悠然地站在水田中,望着水田里游动的小鱼。突然,一只白鹭迅速地叼起一条小鱼,一口吞了下去,随后又静静地站立不动。一切都那么安宁,似乎什么都没发生过。水田就像透明的镜匣,倒映着白鹭的身影。远远看去,就像一幅水墨画,画中的主角是白鹭,美得让人心旷神怡……

c.指名读:带着这种感受,读出白鹭在水田中“钓鱼”的悠然、宁静之美。

②预设二:学生交流第7自然段的内容,感悟白鹭闲立枝头远眺的独特、悠然。

a.引导想象:白鹭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不是在望哨。“望哨”给人紧张、不安稳的感觉,而白鹭站在树顶时的状态是悠然的。)

b.提问:“嗜好”是什么意思?白鹭的嗜好是什么?从“孤独”“悠然”“嗜好”这些词语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你能想象白鹭在干什么吗?

学生交流预设:“嗜好”指特殊的爱好。枝头独立是白鹭的嗜好,凸显了白鹭高雅脱俗之美。白鹭站在树顶上,让人感受到孤独也好,悠然也罢,作者的意思是说白鹭优雅矜持,让人产生美的联想和感受。它可能在眺望远方的风景,可能在思念久别的朋友,可能在等待觅食的同伴……总之,它是闲适的、悠然的。

c.指名读,读出白鹭闲立枝头远眺的悠然之美。

③预设三:学生交流第8自然段的内容,感悟白鹭低飞时的清纯、美丽。

a.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在黄昏时的乡村,人们偶见白鹭低飞的画面会是怎样的?他们会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预设:黄昏的空中,白鹭翩翩的身影,时而掠过……时而盘旋于……时而飞向……晚归的农民们,放学的孩子们……看到白鹭,它的蓑毛是那样洁白,映着余晖,清纯美丽,宛若仙子,让人感受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意之美。

b.为什么作者说“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怎样理解“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学生交流预设:黄昏的空中白鹭低飞,把人们所向往的安定、纯洁、恬静的境界形象地展现出来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一种享受,因此作者说这“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清澄”原指水清澈透明,在课文中比喻画面清纯美丽。白鹭在黄昏的空中低飞,这本是乡村偶见的情景,在作者眼里却是“清澄的形象化”,正突出了画面清纯美丽的特点。

c.男女生分读,读出画面的清澄之美。

3.看图练习,背中悟表达。

课件出示第6~8自然段描述的三幅图画及提示词,学生看图朗读或背诵相关文段。

课件出示:

第一幅图——白鹭垂钓图 在清水田里时有站着钓鱼

第二幅图——白鹭瞭望图 晴天的清晨每每站立于小树的绝顶

第三幅图——白鹭起舞图 黄昏的空中偶见低飞

4.小结:水田“钓鱼”、枝头独立、空中低飞,这些本是白鹭的生活习性,然而,作者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白鹭在不同场景中如诗如画般的美丽,表现了白鹭的优雅独特,看到这样的画面就如同在读“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设计意图】白鹭的神韵之美以及“清澄的形象化”等,学生难以感悟。突破难点的方法还是读与想象。通过引导学生品读第6~8自然段中的关键句子,反复运用图文对照的方式朗读,想象补白,描述画面,在文字与画面的转换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文章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板块三读写结合,学习表达美

1.抓关键句,体会情感。

(1)导读:白鹭不仅外形美得如精巧的诗,而且生活的场景也如诗如画。这样美的白鹭激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第9~11自然段。

(2)教师引读“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学生接读后面的文段“白鹭不会唱歌……”。

(3)引导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快速默读全文,思考:文中哪几个地方写到了作者对白鹭的感受与人们的不同?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读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②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发现白鹭的寻常之美)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作者能欣赏白鹭的独特、悠然之美)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白鹭优美而不张扬,它常见且平凡,孤独而又悠然,它清澄得如诗如画。这句话总结全文,抒发了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与课文开头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2.整体回归,学习表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完成课文结构图。

课件出示:

(2)看结构图,回顾全文。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引导学生总结表达方法:描写了两个方面,三幅画面;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等手法;直接抒情;用词精确等。

(3)看结构图,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3.仿写练习,学习表达。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仿写练习。

题目一: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

题目二:学习课文第6~8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小动物,抓住一两个生活场景来写,突出它的特点,抒发自己对它的感情。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当堂训练,以评导写,指导修改,落实一课一得,并初步了解对比手法与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板块四课外拓展,享受阅读美

1.合作读描写白鹭的古诗,享受古诗中的自然美。

(1)过渡:白鹭,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喜爱描写的对象,让我们到古诗中欣赏白鹭的美吧!(老师说上句,同学们接下句)

课件出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2)引导:不光白鹭,自然界中的万物皆有情趣,皆能为我们代言。自由朗读课本第14页的古诗《蝉》,体会诗人的情感。

2.交流知作者,享受课外读物中的情感美。

(1)教师引导:让我们像作者郭沫若一样,做一个热爱生活、细致观察自然的人。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郭沫若的资料。教师相机推荐阅读: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剧本。

(3)小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课外多观察、多阅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用本课学到的表达方法写出对美的感受。

【设计意图】拓展读古诗,感受古诗中白鹭的美;推荐阅读,让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1白鹭

【作业设计】

见《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白鹭》这篇散文语言凝练含蓄,句句含情,白鹭的外形之美和在不同场景中展现出的美跃然纸上。课文有些语句比较抽象,例如“清澄的形象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等。根据文体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借助关键词句,感受白鹭的形象美。

白鹭课文教材解读篇(2)

例如,在《最后一次演讲》的观摩课里,老师进行朗读教学。先让一位男生朗读,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后,听课的人喷喷称赏,不料老师却给了他一个完全否定的评价。接着,老师依据设计的教学内容对朗读这篇演讲该如何停顿,如何把握语气,怎样强调重音等作了一番讲解。再请另一位同学起来朗读,包括笔者在内的观摩人员大多感到不如第一位,而执教老师却给以充分的肯定,褒赏有加。

分析及对策: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人”。

教师对这两位学生的评价目的无非是要证明老师的朗读教学设计和指导是有效的,没有经过这种指导,学生就不可能读得好。学生在这里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尊重,没有受到客观的评价和应有的激励。新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目标则这样规定:“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思维发展。教材不是“圣经”,而是与学生交流对话的平台,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误区二]评价无真情实感,带有片面性

有人说:“表扬是最廉价、最有效的奖品。”老师们也发现,积极的鼓励是肯定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进心、自尊心。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过多的、笼统的表扬,却导致了评价缺乏真情实感。如,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是清一色的表扬、赞美之词,听不到一句批评,即使学生答得很差,也给予表扬。“你真棒”“很好”“你真了不起,你太聪明了”等这种比较笼统、每个学生都适用的指向性不是很具体的评价。难得一次还行,经常这样,一味赞赏学生的智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便觉得自己很笨,而丧失自信。过多廉价的表扬,会导致学生对表扬麻木不仁,产生不出愉悦的情绪体验,面对同样的表扬,其快乐程度下降,达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

分析及对策:找准评价落脚点,注重评价人文关怀。

如何使激励性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催化剂呢?我认为,教师的评价源于对学生真诚的爱,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学生身上瞬间即逝的“闪光点”,即找到学生个性化表现的落脚点,使表扬具有情景性,然后再寄予鼓励期待的语言,才会使表扬获得最大效应。

在学习郭沫若的《白鹭》时,我请学生自己读描写白鹭的句子,并谈谈有什么感受?原以为学生们会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说说白鹭的与众不同的美。有一位学生却发表了这样的见解:“作者在赞美白鹭的时候与朱鹭和苍鹭做对比,赞美了白鹭‘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作者只注重了白鹭的外表美,没有写出它的内在美,我觉得有点遗憾。”针对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我及时作出赞赏性评价:“你一定是用心去感受了,在你阅读中,你已经有了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由于将感悟的方法蕴含在激励性评价之中,学生朗读、感悟的兴趣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来,学生们侃侃而谈:“白鹭是一首诗歌。她值得我们仔细的玩味和品赏。”“白鹭的美恰到好处,让人无法忘却。”……由此可见,能激发学生内驱力的评价,必须有根有据,以事实作为落脚点进行激励,孩子们会有超乎意料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误区三]评价及时客观好吗?

及时、准确是评价的基本要求,可有时及时地做出正误判断,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适得其反。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几次后发现,并未有达到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征很大差异,教师却用理想化的标准,非得给他们评个上下高低。有些学生生来思维敏捷、能说会道,有些学生生性内向、不善言辞……在这样的前提下,对学生作出及时、客观的评价,只会助长优等生的嚣张气焰,浇灭其他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白鹭课文教材解读篇(3)

一、讲究方法重训练

朗读指导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就称诵读为“美读”。

1.读出情感美

《明天,我们毕业》一文是贴近学生生活、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文章。学习此文时,朗读至关重要。朗读吟诵能让蕴藏在无声文字中的感人至深的眷恋母校、眷恋老师、眷恋同学之情滋润学生的心田,激起学生感情的涟漪。“我们学到了……懂得了……更感受到了……”“母校啊母校……我们怎么能忘记!”“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这些语句本身表现出巨大的感情律动,能引起学生对六年小学生活的回顾,体验到临近毕业的眷恋之情。学生通过朗读,能体味到真挚感人的情感。

2.读出意境美

如《白鹭》一课主要通过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现了白鹭美,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朗读这篇课文的基调:柔和、优美,指导学生以明快的语调朗读。读白鹭钓鱼体会漠漠水田,白鹭伫立,映照其中的特定意境;用柔和的语调朗读白鹭望,给人启迪想象的艺术空间:突立树顶的白鹭“孤独”而又“悠然”,是清晨的美景吸引了它,还是在等待早出将归的同伴?轻读白鹭晚飞,使人浮想联翩:夕阳西下,暮色渐浓,炊烟四起,晚景如画。

自然美是小学生最容易感受的。大自然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生动课堂,大自然的奥秘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展现了绚丽的朝霞,落日的余晖,美丽的珊瑚,起伏的山峦,多姿的翠柳,玉立的花朵,欢叫的鸟雀……那强烈的色彩感,壮美和柔美和谐统一的各种线条、形体,以及各种充满活力的声音,通过朗读,学生能获得丰富的意境美的感受。

3.读出语言美

如《孔子游春》中有这么一段话:“……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整段话先总后分,结构严谨,采用排比和拟人修辞手法,具体描绘了大自然的伟大与奇妙之处。在朗读时,学生要读好轻重音,突出“伟大”,了解作者用笔之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语言的贴切美、结构美、修辞美熏陶着学生,“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久而久之,学生对文章的审美能力会增加,品文会知道优劣,下笔就有了章法,鉴赏和表达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4.读出节奏美

文章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如《我们爱你啊,中国》,全诗共7节,第2―6节以“我们爱你”作为起句,从不同角度,歌颂赞美可爱的中国,读这一句话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得深情、高昂,以此体会强烈的爱国之情。读到描写赞美祖国风光明媚可爱,山河雄伟壮观的语句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结构相同的“(?摇?摇?摇?摇?摇?摇?摇?摇)的(?摇?摇?摇?摇?摇?摇?摇?摇)”句式,忽而轻、忽而重,忽而长、忽而短,忽而扬、忽而抑,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会越发觉得朗朗上口,从而体味到文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二、转换角色挖潜质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经常变换新颖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善于模仿,喜欢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常常运用转换学习角色的方法,以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从而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转换学习角色,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教师读的过程中,会增添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与学生本来是平等的,但是当某些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表率时,他们就会激发创造欲望,发挥创造潜质。在朗读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朗读能力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学生就会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与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学习的角色,转换为文中的角色,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就会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就会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就会得到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就会得到发挥。

三、注重表演明深义

白鹭课文教材解读篇(4)

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看完以后,试着用一句话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慨!对于录像中可爱的小生灵,你也试着用一个词儿来描绘一下它留给你的印象。

学习交流后,教师适时小结、过渡:白鹭这个可爱的小生灵,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匀称、苗条、机敏、可爱)那么诗人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又是怎样的呢?

2.感受形象,认识形体美。

2.1 听课文录音(带着上面的问题),让深厚凝重的男中音正面示范,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2.2 学生听后交流:你觉得文章美在哪里?(下面的学习将围绕这个问题的讨论贯穿始终)出示句子,作者笔下的白鹭美在()。(也可以用书上的词语来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形体、神韵、精巧、悠然),相机引导学生得出:白鹭美在它“形体的精巧”!

2.3 从文中哪些描写看出“白鹭美在它的精巧,是一首精巧的诗”呢?自由朗读第2~5自然段,读后谈谈自己的见解。

着重就“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让学生发表见解。根据学生交流,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语句,深入领会白鹭的精巧的形体。并借助图画帮助学生理解“白鹤的生硬”“朱鹭、苍鹭嫌大”的情景,紧扣“雪白、铁色、青色”的颜色配合,以及流线型身段,欣赏其形体的和谐美。

指导朗读,小结升华情感:作者眼中的白鹭“精”在(颜色恰到好处,身段大小适宜),“巧”在(流线型的身段、大小适宜)……

2.4 感悟文字,发现语言美。

2.4.1 作者眼中的白鹭(引说)真是一首(精巧)的诗。那么他是怎样用诗一般的语言把大自然的美告诉大家的呢?

引导学生再读第2~5自然段,初步感知概括、对比、细描的描写方法;将文中“一点儿”改为“一点”进行朗读比较,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进一步感悟白鹭的精巧, “真是天工造物,如此完美。”从而使学生受到作者由衷的喜爱白鹭情感的深深影响。第五节,句式整齐,富于节奏,读来琅琅上口,通过学生的朗读品评,可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体会。

2.4.2 迁移运用,创造想象美。(第二个设计放在后面供选用。)

设计一:出示“白鹭”图,能否运用作者表现美的艺术手法来描述你眼中的白鹭呢?如:交换一下,用对比法描绘它颜色的和谐,用细描法描写它身段的适宜。出示提示:那( )的眼睛,那灵巧的小辫,那修长的腿,那()的双翅……

设计二:出示课本中的插图,它是在望吗?也许它在等待?等待( );也许它在期盼?期盼();也许它在沉思?在感叹……

3.再现画面,欣赏意境美。

3.1 教师:鸟儿觅食、栖息、飞行是鸟儿的天性,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可是作者笔下的这些寻常事却别有一番情趣。默读第6~8自然段,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幅画面?为什么?

3.2 句式出示:读了第( )节,我仿佛看到( )。比一比,看谁的画面最美!让学生自由地运用书中的语言再现白鹭“钓鱼图”“望图”“晚飞图”三个画面,然后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3.2.1 画一画:漠漠水田,白鹭伫立。其中白鹭“钓鱼图”如“嵌在玻璃框里”的画,这是一个学习难点,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多媒体画面由近及远的动态处理,帮助学生理解,没有条件的,有必要准备一幅镜框画或在黑板上用简笔画勾勒,帮助学生再现形象,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

3.2.2 说一说:小树之巅,白鹭独立,披着霞光,迎着朝阳,似乎在极目远眺。白鹭为什么会有这个“嗜好”?哪个同学搜集到了这个资料?“人们说它是在望,可它真的是在望吗?”你认为它是在……(见前面的设计二)

3.2.3 想一想:夕阳西下,暮色渐浓,炊烟四起,晚景如画。黄昏中,悠然地看到白鹭低飞,那是乡村生活的一大乐事,这正是作者心境的体现啊!读到这里,我想到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两个黄鹂鸣翠柳……。”所描绘的情景。

4.读懂作者,体验情感美。

白鹭课文教材解读篇(5)

传统教学课前准备的外化形式只能体现在教案上,体现在简单的教具上。而更多的东西只准备于教师内心,如体现在教师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对教材深入细致的理解分析上,体现在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对课堂胸有成竹地安排掌控上等。而在课堂上,所有这一切准备都要靠老师线性进展的一言一行来实施,靠学生亦步亦趋的学习活动来实现。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质量。电子白板提高了课堂的加速度。为了让学生积累深厚的语文素养,我喜欢课前推荐名人名言供大家学习。过去都是教师提前到教室,写在黑板的边角上,而现在,我只要将课前准备好的精警有力、生动优美的箴言在电子白板上放映即可。上课铃响,学生齐声朗读,汲取营养,便精神抖擞地进入学习状态。我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每日给学生送上一首清丽娟秀的小诗,丰富语文积累,提高文学素养。我美其名曰:为生命补钙。

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首先要知人论世,让学生了解作者莎士比亚。以往,学生只能在教师的语言描述中去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代表作品。现在,通过电子白板,展示莎士比亚肖像、莎士比亚故居照片、代表作片断,了解莎翁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世界著名人物马克思、雨果等对莎翁的高度评价。这样,学生便能跨越时空的阻隔,更真实地、亲密地接触这位世界级的文学巨人。

进行字词教学,以往都是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匆忙板书生字词,然后抽学生辨认并识记。现在,电子白板可以直接播放生字词,教师用拉幕、聚光灯的形式检查学生预习效果。教师也就有更多时间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在文言文教学时,利用电子白板的链接、复制、拖拽等功能可以方便地对特殊的文言词句进行归类,如一次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等,帮助学生省时高效地区别识记。电子白板的介入,使我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加清新灵动,内容更加丰富厚重。

二、化难为易 电子白板让语文变得快乐简单

荀子曾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一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抽象不可言传,让学生很难读懂意会的问题,利用电子白板就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学生潜能,全方位感知丰富的信息,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赏心悦目。如在教学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散文家谈散文》一课时,同学们由于生活经验限制,几乎没有看见过白鹭,读郭沫若散文《白鹭》中那含蓄而诗意的描绘文字便有如隔靴搔痒,不能产生愉悦的美感。于是,我准备了几幅白鹭的图片,有外地的,也有本地的。当同学们看到家乡的淇河白鹭时,无不惊诧万分,这么美的鸟儿离我们这样近啊!同时,我还结合课文内容给几个重点段配上插图,如:白鹭外形图,白鹭立于清水田,白鹭孤独地站在树梢望哨,白鹭于黄昏的空中低飞。看着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再让学生齐声朗读白板上一段段隽永的文字,课文的意境之美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教学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一双手》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练习:请为林业工人张迎善写一段颁奖词。可是怎样写好颁奖词呢?得给学生精彩的范例。这时,电子白板显示出邰丽华在“感动中国”节目上的照片,以及评委会致给她的颁奖词,学生一脸惊喜,激情朗读一遍。接着,屏幕上又显示出神七航天员的图片以及关于他们的颁奖词,同学们无限欢喜地朗读起来。然后,同学们由两个范例总结出颁奖词的写作要点:一要表现主人公的主要事迹,二要揭示其精神实质,三要富有文采的表达。我一一写在白板上。那么写好张迎善的颁奖词就有章可循了。如果没有电子白板,如果不使用多媒体授课,课堂就无法如上顺利推进,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电子白板帮助我们克服了很多教学难点,让语文课变得快乐简单。

三、生动活泼 电子白板让语文更加趣味盎然

白鹭课文教材解读篇(6)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即一种师生之间及其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生命对话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与语文素养培养关系十分密切,它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价值和功能日益突显。阅读教学实质揭示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生活经验,以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参与到文本对话中,才能感悟到作者的感受、情感,感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感悟到文本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从而达到移情启智的目的。

语文教材每篇文章中,不仅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科学知识,还渗透了生动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一个个让人情感激荡的形象的意境,品味一幅幅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和画面,把握作品的底蕴,其人文素养也就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阅读中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可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运用阅读策略以及个体所具有的独特情感体验、价值观和独创性思维,获得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走进作品,体验作者情感世界

阅读的本质是要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上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意味隽永的作品都充满了生命的玄妙和机智,是灵与肉、形与神的有机融合。只有让学生的灵魂钻进作品的怀抱,才能品尝它的滋味、呼吸它的气息,才能得以把握它的内在价值。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全部的情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客体的生活变成主体的生活,客体的存在变成主体自身的存在。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任何作品都负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创造性灵魂的表现形式。但由于人类情意的丰富性,并不是一切都能实现意到笔随。对于这种语言的缺失,在口头交往中还可以借助神态、体态的变化,或当面询问而得到适当缓解,在书面交往中作者或只能留出些许诱导空间,或只留下一串延伸的概念符号,这就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的契机。每当此处,教师要在吃透作品的基础上,模拟作者、充当作者,接受学生的咨询。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要教学生反复阅读作品,从作品中获得启示,产生悟性。

三、尊重学生,注重文本解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学生只有去积累、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才能增加文化内蕴、提高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对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的尊重。教学中营造的民主氛围更是让人欣喜,因为在教学中对人格的培养是最重要的。

白鹭课文教材解读篇(7)

二、走进文章。体验作者情感世界

阅读的本质是要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上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意味隽永的作品都充满了生命的玄妙和机智,是灵与肉、形与神的有机融合。只有让学生的灵魂钻进作品的怀抱,才能品尝它的滋味、呼吸它的气息,才能得以把握它的内在价值。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全部的情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客体的生活变成主体的生活,客体的存在变成主体自身的存在。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任何作品都负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创造性灵魂的表现形式。但由于人类情意的丰富性,并不是一切都能实现意到笔随。对于这种语言的缺失,在口头交往中还可以借助神态、体态的变化,或当面询问而得到适当缓解,在书面交往中作者或只能留出些许诱导空间,或只留下一串延伸的概念符号,这就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的契机。每当此处,教师要在吃透作品的基础上,模拟作者、充当作者,接受学生的咨询。这里有~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要教学生反复阅读作品,从作品中获得启示,产生悟性。

三、尊重学生。注重文本解读体验

白鹭课文教材解读篇(8)

客家是我国汉族重要的支系,其先民来自中原,一路由北向南不断迁徙,由于历史上的战乱和灾害等因素,从中原大地南迁至赣闽粤边区定居下来。同化了当地土著居民,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族群。客家人除了守住自己的中原传统外,还大量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逐步催生出一朵瑰丽之花――客家文化。后来,客家人不断扩散,零散分布在除在外的全部省份,在国外则分布在85个国家和地区。客家人分布如此广泛,长盛不衰,兴旺发达,且,历代人才辈出,与客家人有着深厚的教育情节密切相关。

1 客家人的教育情节

客家人是一个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族群,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是客家人的立身之本。家庭教育和宗族教育是客家人教育的基础。在家庭教育方面,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支持孩子读书。即使家庭再困难也要千方百计筹资供子女读书,即所谓的“讨食也要教子女读书”;再穷、再苦,就是卖屎缸,也要读书。

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多是世家贵族,书香门第,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儒家教诲。尤其在中国的科举时代,“学而优则仕”的入仕观念,他们认为,改变境遇的唯一出路就是立志读书,金榜题名,光耀门楣。所以,客家人的一生都充满着教育情节,世世代代传承着兴办育才,耕读传家的传统。

2 客家教育情节的延续

客家人所独有的客家精神流髦两瘢离不开教育情节的左右作用。教育造就了客家人拼搏进取的精神。时至今日,客家人、客家精神的发扬光大依然离不开教育的影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多的经济、文化影响,使客家地区的教育情节发生了改变,现代化的教育改变了客家人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宗族教育,支撑着客家人和客家的优良传统并使之代代相传下去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江西赣州被誉为客家的摇篮,客家精神中的教育情节在此体现得尤为浓重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和宗族教育的发达。首先是书院众多,江西是古代书院最多的地方,而赣州是江西书院最多的城市之一。北宋庆历年间,赣州就创办了第一所书院。自宋以来至清末,赣南先后建立书院达91座。众多的书院教育体现着该地区教育的发达以及对教育的重视。其次,是义学、私塾、族学的建立。虽说义学在客家地区并不普遍,但是在赣州地区,于都、兴国、始兴、上杭等县都曾建立过义学。因为客家人聚族而居,所以稍微大点的家族都会建立族学或私塾来教育本族子弟。提到赣南客家的义学和族学就不得不提赣南白鹭。以赣南客家的一个古村落――白鹭古村为例。到目前为止,白鹭是江南保存最完好集中的客家古村落,至今保存有大量的古祠堂。

白鹭村人杰地灵,在明清两潮,重视教育的白鹭钟氏家族涌现出大批读书人,不少取得功名。这样高的成就与客家人对读书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3 客家教育情节对当下教育的影响

客家人聚族而居,白鹭古村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都姓钟。当地的祠堂大都是钟姓祠堂。在新式教育出现以前,族学教育在当地非常发达。如今在白鹭村的调查发现,当地只有一所小学,一所中学,这里的教育不容乐观。由于经济因素,大部分居民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成为这个地方的突出问题,继而教育也成为一个大问题。一位教师在访谈中说道,现在白鹭中学的升学率很低,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关心不够,认为能考上就读,考不上就去打工赚钱,外出打工的潮流已经淡化了当地崇文重教的传统。当代教育注重现代化,但同时也不能丢弃客家民系的优良传统,重新塑造客家精神中的教育情节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重新塑造宗族大家庭,一荣俱荣的观念。在白鹭村宗族观念依然非常强烈,在对宗族内子弟的教育上应仿其先民创立的族学机制,实行奖励和资助,白鹭村有着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平时的生活学习主要是在学校,大部分由老师和家中老人监护,但由于老师和老人的精力限制,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很好的保障。所以,此时,各宗族应发挥大家庭的观念,对贫困或无人照看的孩子进行相应的管理。对考上高中或大学的族内子弟进行相应的奖励。其次,将客家精神引入到学校教育。类似于白鹭村这样的客家地区学校,学生大部分为本地的孩子,客家人居多。客家青少年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帮助他们了解客家历史、文化、习俗,发展和健全客家观念,树立正确的族群意识,传承和发扬客家优良传统。再次,整合客家教育的课程资源。编写关于客家文化的教材或开设一门关于客家文化的课程,来介绍本土文化,激发客家学子对客家文化的情感,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历史,认识客家精神,发挥优良传统的教育意义。使客家精神成为客家昌盛不衰的基础。

4 结语

兴学育才,崇文重教,是客家千年的历史沉淀,文化延续,是客家人的传家宝。随着客家人、客家文化的不断传播和发扬,客家精神的教育情节一定会发扬光大,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 李丽云.赣南地区客家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白鹭课文教材解读篇(9)

师:《渔歌子》这首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生:描绘了西塞山、白鹭、桃花、鳜鱼、青箬笠、绿蓑衣。

生:还有流水、斜风、细雨、渔翁。

师:请你再反复读读词,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

生:我觉得美在富有生机,春天到了,桃花盛开,白鹭飞翔,鳜鱼戏水……这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

生:我觉得这幅图美在自然和谐,山前的飞鸟,水中游鱼,绵绵的细雨,微微的春风,还有悠闲垂钓的老渔翁,都让人有一种自然和谐的感觉,舒畅、悠然地享受美好的大自然。

生:我也认为美在自然,渔翁戴着青箬笠,披着绿蓑衣,仿佛与整个大自然融为一体,他被这美景深深陶醉,所以才久久不愿归去。

生:我还发现了色彩的美,白鹭、青箬笠、绿蓑衣,颜色很鲜艳。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除了白鹭的白、箬笠的青、蓑衣的绿,还有什么颜色?

生:桃花始粉红的,透着白,白里透红。

生:西塞山是青绿色的,连绵不断。

生:溪水是蓝色的。

生:还有黄褐色的鱼篓和渔船。

师:是啊,好一幅秀美的江南春景图,美得色彩斑斓,美得生机昂然,美得自然恬淡,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画,像诗人一般,畅快地吟诵这首《渔歌子》。

(二)

师:有人问我,李清照到底是一个人去郊游还是和朋友一起去郊游的?你们认为呢?不要急着发表意见,再去读读这首词,看看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我认为是和朋友一起去的。因为词中说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果不是有朋友在一起,也就不需要争渡了。

生:我也说这句话,但我的看法完全不同,我认为只有李清照一人,我查了资料,“争渡”并不是争着划船的意思,而是“夺路”的意思,急着要找回家的路,才会“争渡”。

师:看来大家除了善于咬文嚼字,还会通过课外资料来帮助自己理解,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查了资料,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时候还是属于富贵人家的,出门即使没有带朋友也会有丫鬟侍女的。

师:是啊,这也挺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生:我有补充,如果一个人,大概不会喝酒喝到“沉醉不知归路的”。

生:就算真的喝得大醉,如果有一群人,那么肯定会有人能记得回家的路的,所以应该是一个人。

生:嘿嘿,我看书上插图就是画的李清照一个人。(大家笑)

师:别笑啊,他说得很好,书上的注解、插图、课后练习,都是我们学习的资源,为什么不能好好利用呢?同学们,到底是李清照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去郊游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们能够用心去读书,用心说自己的真实感受,能够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拿来给自己的学习服务。

反思:

1.诗词教学应该开放思维,收放有度。

语文课堂,从来都不应该是封闭的、单一的,诗词教学更是如此,若能大胆放开课堂,巧妙引导学生利用一切资源深读细品,打开思维的空间,方可言意兼得、学得明白。本次教学的两首词,相近的主题,相近的题材,但由于作者的表现手法不一样,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放开思维,将更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古诗的主题和作者的艺术匠心。

《如梦令》,我抛出一问,“李清照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外出游玩?”看似与词本身无多大关系,但在思考与交流中却能引得学生深入词中咬文嚼字,并设法寻得更多有效的资源为自己所用,插图也好,课外资料阅读也好,均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当学生能把文字读的通透,自然就真正明白,李清照在写下这首小词时发自内心的愉悦,和对这片自然美景的沉醉与欢喜。

《渔歌子》,言语间也是写一方美丽的春景,太湖边,髫溪畔,诗人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执一钓竿,静静等待,享桃花流水之美,享斜风细雨之美,享山水闲适之境,但似乎还缺了点什么,“不须归”的背后还有什么?还藏着作者远离官场的决绝与勇气,可是,这样的人生态度,是不是应该传递给才十几岁的孩子?可以怎么给孩子?那就吟一首“狂风浪起且须还”,让孩子了解志和生平,读一读其兄唤弟归的诗词,一应一和,一个“且须归”一个“不须归”,让孩子隐隐约约有所感悟即可,无需扯得更远,无需挖掘得更深,其中内涵,就只有等时间给他们更多的理解了。

2.诗词教学应该以文为本,合理拓展

教材练中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很“异想天开”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写篇小论文:《李清照和她的词》。学生很是惊讶,“论文”?多高深的字眼啊,我们能写吗?我告诉他们,美国孩子一年级就能写论文了。然后给他们提供了方法:先查找大量资料,可以网上找、可以书上找,可以泛读、可以精读,可以请教老师、父母,然后整理资料,互相交流沟通,最后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感受,特别要抓住李清照不同时期不同作品进行分析,还可以将李清照和同时期其他诗人,如辛弃疾、陆游等相比较。

白鹭课文教材解读篇(10)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与语文素养培养关系十分密切,它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价值和功能日益突显。阅读教学实质揭示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生活经验,以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参与到文本对话中,才能感悟到作者的感受、情感,感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感悟到文本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从而达到移情启智的目的。语文教材每篇文章中,不仅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科学知识,还渗透了生动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一个个让人情感激荡的形象的意境,品味一幅幅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和画面,把握作品的底蕴,其人文素养也就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阅读中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可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运用阅读策略以及个体所具有的独特情感体验、价值观和独创性思维,获得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走进文章。体验作者情感世界

阅读的本质是要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上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意味隽永的作品都充满了生命的玄妙和机智,是灵与肉、形与神的有机融合。只有让学生的灵魂钻进作品的怀抱,才能品尝它的滋味、呼吸它的气息,才能得以把握它的内在价值。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全部的情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客体的生活变成主体的生活,客体的存在变成主体自身的存在。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任何作品都负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创造性灵魂的表现形式。但由于人类情意的丰富性,并不是一切都能实现意到笔随。对于这种语言的缺失,在口头交往中还可以借助神态、体态的变化,或当面询问而得到适当缓解,在书面交往中作者或只能留出些许诱导空间,或只留下一串延伸的概念符号,这就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的契机。每当此处,教师要在吃透作品的基础上,模拟作者、充当作者,接受学生的咨询。这里有~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要教学生反复阅读作品,从作品中获得启示,产生悟性。

白鹭课文教材解读篇(11)

【教学目标】授课/王艳超1点评/陈耀文2

1.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入手,感悟王维和李白“诗中有画”的绘画美。

2.引导学生理解王维诗歌中的禅意和李白诗歌中的情感,掌握通过意象、意境以及对比手法来表现情感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及意境的品读,感悟诗歌的绘画美,从这两首诗中任选一首,画一幅有意境的简笔画。

2.教学难点:能够理解王维诗中的禅意和李白诗中今昔对比的感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一提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一提到唐诗,人们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王维,他们的诗风代表了我国古代三种不同的哲学流派,大体上说,李白代表道家,被称为诗仙;杜甫代表儒家,被称为诗圣;王维代表释家,被称为诗佛。今天我们将分别学习王维和李白的一首诗歌。(用PPT显示本节课主题:仙风道骨今谁有 空灵境界世难求)

师:他,17岁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21岁高中状元,后人对其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他们就是王维和李白,让我们来一起领略这两位伟大诗人的独特艺术魅力吧!

(开头颇有诗意的语言,耐人寻味,很有吸引力。)

二、朗读,感知诗歌的内容

师:现在我们来听一听范读,注意个别字的读音。(播放范读)

师:范读饱含感情,很有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能不能读出感染力。

师:读得不错,现在咱们大家齐读一遍这首诗,要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师:相信大家读完这首诗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诗写得很美,仿佛眼前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的确,王维作为唐代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山水诗人,他的创作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苏轼曾评价为“诗中有画”,为什么他的山水诗会呈现出这样的风格呢?这要联系到王维的生平经历!

(采用范读、自读、齐读方式认知文本内容,做法可取,但是指导语较少,若能先读出语气,再读出感情就更好了。教师的自我表现太多,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

三、诗人及创作背景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晚年诗歌以禅入诗,世称“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创作背景:王维这首诗歌创作于开元末年也就是公元736年前后,正值良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政治局势开始变得黑暗,王维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意外,就在京城的东南边修建了一座辋川别墅,这首诗就是在他这段半官半隐的生活中写下的。

(此处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缺少必要的总结。)

四、诗歌赏析

师:禅意,就是指禅心,也就是一种清空安宁的心境。下面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诗歌,试着用简笔画画出《积雨辋川庄作》的画面,注意如何表现出画意和禅意。

(此处的教学推进略显生涩,处理上可以再过渡得自然、圆润一些,逻辑性更强一些。)

师: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创作,讲解一下自己的创作心得呢?

生1:(到讲台上,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画)我的画是这样的,近处有一位安静的老人,是诗人王维自己,还有几棵松树,诗人此刻正坐在松树底下,用心地烹制着用露葵做成的清斋,柴火升起了袅袅炊烟,飘向远处;远处是密林遮蔽下的青山,山脚下有大片水田和在水面上掠空而飞的白鹭,青青的树林间掠过黄鹂鸟的身影。

师:你是如何体现这幅画的禅意的呢?

生1:我用的是画面的静以及诗人自己的打坐静修、吃斋等来体现禅意的。

师:说得非常好,感谢XX同学给大家开了一个好头,还有没有感觉自己画得不错,想给大家展示一下的呢?

生2:我的画面很简单,远处是夕阳、远山、一行在水田上翩翩起舞的白鹭和一只黄鹂鸟,近处是一位老者端坐在松树下,看木槿花朝开夕落。

师:画面简单但很有禅意,绘画技术不错,是不是学过美术呢?和刚才XX同学不同的是他的画面层次感清晰,没有刻意地突出远景或者近景,只是做了一种自然呈现,就把辋川的美和诗人的禅心表现出来了。我相信下面还有很多同学画得更好,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请同学上台展示了,下课请大家把自己的绘画成果交上来,我会逐一点评。

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天才般的画笔,描绘了一幅幅很美很有诗意的山水画,清幽,自然又不乏色彩。请大家闭眼默想:初夏时节,雨水绵绵,积久不停,静谧的山林潮湿阴暗,野村炊烟缓缓升起。农妇烧藜菜煮黄黍,把这农家饭食送到东面田头干活人手中。看吧,垅中水田薄雾蒙蒙,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听吧,幽静的树林中传来黄鹂鸟婉转动听的啼叫。不禁令人心生困惑:我们究竟是在读诗呢还是在赏画?这就是王维山水诗的独特魅力所在!(教师边总结边用PPT打出几幅辋川雨后白鹭掠空飞起的图片)

(让学生用“画”画出诗境,设计巧妙!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师:曾经有人这样评价:“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而王维是人才。”王维不仅诗作得好,画还画得非常棒,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从诗句中寻找,王维用了那些绘画手法使得这首诗这么美?

生3:我觉得有色彩对比,比如说从水田上白鹭掠过,树林里有黄鹂,画面鲜艳,色彩明快,可以突出鲜亮的对比。

生4:我认为第一句诗是诗人从山顶上观看到的景物,是从高处往下看,而水田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物,是远景,夏木和黄鹂鸟是近景,之后几句都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的一种描写,用了一种白描的手法。

师:观察很细致,不仅注意到了空间和方位的变换,还体会到了色彩搭配和白描笔法,说得不错。看XXX同学若有所思的样子,想必有些独特的心得,请你来给大家说一下吧。

生5:它的画面是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漠漠水田给人的感觉很悠远,是远景,而阴阴夏木又把画面拉近了;水田是静止的,而白鹭又是动态的;同时又运用了意境美的手法,比如说水田很广阔,只有几只白鹭飞起来,显得很有意境。

师:XXX同学真是位赏画高手,一下子说出了好几种手法,把我要说的都完全说出来了,(生笑)其实这首诗歌就是运用了这几种手法(打出PPT),总结:(1)讲究取景、布局;(2)注重远近结合;(3)色彩浓淡相间。

师:接下来咱们再分析一下这首诗中的意象。通过读诗,可以发现诗人运用了很多意象,说说你喜欢哪个意象,指出它出现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6:我喜欢空林这个意象,一个“空”字就把诗人王维那种恬淡、悠闲的心境烘托出来了,很有禅意。

师:说得非常好,王维的诗歌中很喜欢用这个“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描写了自然环境的空幽绝胜,在“积雨空林”中,诗人一个“空”字,形容松柏之苍翠欲滴,把一幅深山幽景的画面写得韵味十足。

生7:朝槿的意象比较好,它早上开花,傍晚凋谢,正像人生的短暂。在这里诗人将自己置于山中,边打坐静修边观看朝槿的花开花落,参悟人生短暂,显得很有禅意。

师:不错,悟性很高呀,看来大家对这首诗歌的意象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赏完了这么美的一幅“积雨辋川图”,接下来咱们看一幅由李白创作的“连环画”,探讨一下李白是怎么将画画出来的?

(不仅研究意境,而且研究创造意境的方法,考虑周全,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新理念。)

五、能力迁移:赏析《越中览古》

师:通过学习《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大家明白了诗人总是把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隐藏在意象背后,通过意象组合成一幅幅画面,给人直观的感觉,让世人更好地了解诗人的感情。下面咱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白的这首《越中览古》(用PPT打出标题)。请同学齐读一遍这首诗,诗歌很短小,争取能够背诵下来。

师:其实和王维的水墨画相比,李白这首诗更像是一幅连环画,请同学们找一找这幅画中都有哪些故事画面呢?

生8:有四幅小画,一幅是越王破吴,一幅是战士还家身穿锦衣,一幅是宫女站满越王宫殿,一幅是越王宫殿遗址上只有纷飞的鹧鸪。

师:刚才这位同学找得很全面,可以看出每句诗都是一个画面,在这么短小的诗中竟然绘出了四幅小图,这几幅图画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生9:前三幅和最后一幅形成强烈的对比,之前的三幅都是表现一种胜利的喜悦和欢乐的氛围、场面,而最后一幅写今天越王宫殿旧址的破败荒凉,与前三幅构成了一种对比。

师:很好,XX同学准确地抓住了画面在时间和情感氛围上的不同。其实,今昔对比、哀乐对比正是咏史怀古诗的常用写法。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通过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于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越中览古》这首诗是李白在游览了越王宫殿旧址之后创作的,那他在诗中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10:诗人认识到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道理。

师:XX同学一针见血,说到了点子上。让我们想象李白站在高岗,遥望眼前鹧鸪鸟乱飞、一片破败的越王宫殿,史书中记载的胜利、辉煌、英雄、佳人早已烟消云散,今昔对比中给人平添一种悲凉沧桑、变幻莫测的感觉,漫长的历史尚且如此,那短暂的人生又将如何?大家带着这份历史和生命的沉思,再朗读一遍诗歌,体会诗中情感的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