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丁给小学生寄语大全11篇

时间:2022-04-20 19:49:28

丁给小学生寄语

丁给小学生寄语篇(1)

印象中的丁大卫,应该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不过当记者面对面采访他时,却了先前的印象。高鼻深目,身高1. 93米的大卫操着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满口“我们东乡”,完全一副本地人的样子。

丁大卫出生在美国克里弗兰市的一个中产家庭,家中共有兄弟4个。在弗吉尼亚的威廉马莉大学读大学时,大卫特意选择了复杂难懂的中文作为必修的第二外语,和中文的这次美丽结缘,使他对遥远神秘的东方产生了强烈的向往。1989年,大卫来到北京大学进修汉语,那段日子虽短暂却精彩,大卫对中国的认知更加深入。回国获得古典文学硕士学位后,大卫曾在美国肯德基大学、日本东京等地当老师。

不过,个性独立的大卫认为在教育环境良好的西方发达国家做老师,远不如到一个教育落后的地区更有价值,于是他选择了中国作为他践行理想的家园。

也许是机缘巧合,1994年初,去香港度假的大卫结识了一位名叫马莉的中国女士,两人相谈甚欢,大卫于是跟随马莉来到珠海的一家私立小学任英语教师。初进学校,大卫就主动提出把他的工资降至和其他老师同等标准,接着,他又对学校提供给他的住房待遇提出异议,这些举动为大卫赢得了“美国雷锋”的称号。

不久,大卫为这所学校招聘英语教师时发现,招聘到的5个人中有4个来自西北地区。他觉得,西北的人才都出来了,那谁去西北呢?他的信条是:应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1995年的暑假,大卫独自一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历经西安、兰州、西宁和银川4个西北城市,在认真调查后大卫最终决定选择兰州作为自己来华的第二站,几番比较,大卫拿着简历走进了西北民族学院的大门。丁大卫的理由是:这里的学生大都要回到民族地区当老师,是最需要人的地方。就这样,他从特区走进中国的西部。在当时的简历上,个人爱好一栏中他郑重而工整地写下了:为人民服务。

然而,由于民族学院的外教名额已满,学校只好将大卫安排在院长办公室工作,这个手续办理了整整一年半,期间他没有任何收入,大卫对此不以为然,反而在课余时间积极开办起了后来十分红火的民院英语角。

到了兰州后,大卫又开始研究哪个地区最贫穷、教育最落后。几经考察,他选中了东乡县――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东乡族是全国盲率最高的民族,达82.63%。文化程度综合均值,只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程度。从2000年开始,大卫为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做起了基础教育义务助学工作。这还“不过瘾”,两年后,他和西北民院的合同到期,他决定辞去民院的工作,专职到东乡做事。在此后的一年中,他是一个在东乡支教却没有合法身份的人。直到两年后,大卫才总算“名正言顺”地被东乡聘任。

随身的五星红旗伴他12年

自从大卫上了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后,一些慈善机构、企业、单位或个人,就委托大卫在东乡具体操办修建学校。2000年6月,大卫受甘肃省慈善总会、英国国际咨询企业、广东恩溢教育集团的委托,将他们捐的11.2万元,在东乡县免古池乡马场村建立了第一所小学――马场恩溢学校,目前已有250多名学生。

第一所学校的创建成功,吸引了许多企业、单位、个人纷纷捐资捐物。从那时至今的6年多时间里,在社会慈善人士的捐赠下,大卫在东乡修建了8所学校,解决了近千名失学儿童上学的问题。如今,只要下乡到这些学校,大卫都要趴在教室的窗台上点人数,看是否有孩子辍学。不过,大卫对自己6年间的工作成绩还是不太满意:“全国都在‘普九’,在东乡‘普六’都难,我惟一的想法就是让更多的孩子读书。”

大卫常背着一个磨得发旧的帆布包,里面装着5大本记账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捐款数额及用途。这些账务一式三份,学校一份、县教育局一份、他自己保留一份。寄来的捐款,从5元到上千元钱,其数量、用途等都有详细记录。

他将捐款各种用途的收据、票据等收集好,又反寄给捐赠者。他告诉记者:“上个星期,我给捐款者复了40多封信。”记者随口一句:“没必要这般仔细,太麻烦了。”引起大卫高嚷:“哪怎么行!别人好心寄来了钱,总要给人家有一个交待!”正因为如此,募捐者对丁大卫十分信任,全国各地企业、单位、个人纷纷寄来捐款,有的捐款者反复捐款达10多次。

2003年至今,大卫的身份是东乡族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教育顾问,任务就是协助当地政府和学校从事修建小学、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他的办公室在县文教局3楼,门牌就是“丁大卫办公室”。这间大约13平米的办公室,光线暗得白天也要开灯。房间里除了床、桌子、椅子等几件简陋的家什外,一大半空间堆放着大大小小的邮寄包裹,有编织袋、帆布袋、纸箱等等,丁大卫解释道:“这些都是全国各地寄来的书籍、校服、电脑等,让我转送给这里的学校和孩子。有的邮址错写成四川省东乡县,有的邮编写错了,还有的将我的名字写成马大卫,可我都能收到。我在这里没有身份证,高鼻子、蓝眼睛、大胡子就是我的身份证。”

大卫办公室里最显眼的,是一面挂在墙上的五星红旗,大卫说,从1994年来中国当老师开始,这面中国国旗就一直陪伴着他。“我时时带着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我现在是在中国,我是一名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外表,我和这里的人没有区别。”

大卫很忙,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到天黑。“目前有各种捐款用于落后贫穷地区修建学校,许多学校外观建得很漂亮,但往往学校建成了,挂个牌子、拍个照就走人了。学校的‘软件’并没有改观,如教师的培训问题、学生的入学率问题,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等问题,需要长期的投入。除了参与建设学校,我来这里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做这些工作。”

东乡全国名列前茅的文盲率,让大卫一刻不能轻松。如果有人来东乡投资建学校,大卫就负责设计、土建等一大堆事情,各地捐来的图书、桌椅、黑板、学习用品,也得由他送到山沟里的小学。东乡县的村子都是七零八落,像山上不多的树木一样撒在大山沟。大卫联系的教学点中,最远的一所,来回走一次就得8个小时。很难想像,这6年间,大卫就是用自己的双脚来往于一所所学校的,而且要背着大包袱――给教师和孩子们带的礼物。

愿倾毕生献给中国教育事业

大卫在东乡的薪水,现在是每月500元,日常开支只有吃饭、寄信,这点钱在东乡足够了。“现在添了一口人,日子可能会紧张些。”大卫的妻子韩诗蝶,是个很迷人的美国女孩,以前在青海当英语老师,现在帮助大卫操持家务。据说二人结婚时用的新房是那个“丁大卫办公室”,大卫在自己的单人床上加了块木板,刚好够两个人挤在上面。“她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也许,我们今后还会有孩子,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产生离开东乡的打算。即使我们的孩子在东乡长大,我们也很高兴,并且相信他会向其他东乡的孩子一样幸福健康地成长。”

“工资够我们吃喝,我做着该做的事,不会觉得不快乐。”在大卫眼里,钱并不那么重要。他在西北民院,学校给他开出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他打听了一圈后,知道这个工资比一般教师要高,于是主动找到学校,要求把工资降到900元。

生活俭朴的大卫很少给自己购置衣物,一年四季穿着那件墨绿衣服。丁大卫告诉记者:“用你们中国人的话讲,我现在是穿百家衣。”他身上现穿的衣服来自亲人和世界各地朋友的赠送,墨绿色上衣是他妈妈送的,毛衣是韩国朋友送的,帽子是巴西朋友送的,裤子是兰州基督教会一女士买给家人嫌太长而转送给他的,脚上的一双鞋,是一次在北京做讲座时,人家专门给他买的。

大卫在东乡已义务助教6年时间了。星空布满的夜晚,他也常常怀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我的兄弟多,现在老大、老小都在父母身边生活,正是他们为我创造了条件,我才能来中国。”大卫满怀深情地说,“但我不会回去的,因为这里还需要我。父母虽然舍不得我,但他们能理解我,我两年探一次亲足够了。只是这里没有棒球赛,只能一个人挥棒锻炼身体。”

他的父亲等5位美国老人曾专门来东乡看望他。整整3天时间,丁大卫给这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安排的活动是为东塬乡包岭小学修砌围墙。当地人很奇怪,而大卫不以为然:“父亲很支持我在这里服务教育事业,他们当然愿意为学校干点事了。”大卫的父亲离开时留下了883美元,丁大卫后来在银行兑换成7250元人民币,全部用于这里的教育事业。

大卫在北京、珠海、兰州等地上学教书,那里他有不少朋友。“东乡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我每学期都会组织部分人到我以前的学校交流。”很多偏僻小学的老师,从来没有走出过东乡,只有通过培训,才第一次坐火车、看大海。

“我现在最关心的是东乡语和汉语的双语教学。”大卫露出难得的笑容,“而且,有了些成绩。”在东乡族自治县,没有文字的东乡语是主流语言,70%~80%的少数民族孩子不懂汉语,“我推行双语教学,孩子先学好东乡语,再来学汉语,好像你们学英语一样。”

丁给小学生寄语篇(2)

由海外房东提供所有家具及生活用具,并提供三餐。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年龄较小的留学生,对生活各方面的照顾都比较周全,但价格较高。以澳大利亚为例,一般寄宿家庭的费用为每周300澳元。另外,在寄宿家庭住宿,受房东的限制较多。由于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不同,会产生一定摩擦。

二、学生公寓

这是目前被留学生普遍采用的一种租房方式。学生公寓一般就在学校附近,学校会提供基本生活用品和专门的交通工具,非常方便。如果与其他国家的学生一起相处,还能接触到各国的文化。

三、校外租房

由房东提供家具和房间,并不负责学生的三餐。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自理能力强的留学生,价格相对寄宿家庭要便宜50%甚至更多,在澳大利亚一般租金为100至130澳币。但由于租房自由度较高,学生没人监管,因此可能会影响学习;与其他两种方式相比,租房存在的安全隐患也相对大一些。

还有一种是与同学合租房间,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照顾,且生活、饮食习惯相近,相处也较融洽。租金也较为便宜,但缺点在于必须向当地房地产中介求租,房屋一般不配备家具,而且好的房子不容易找。

而以上三种留学生住房方式适合不同的人群:对于高三以下的留学生来说,一般多选择“寄宿家庭”的方式。因为这部分留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需要大人的监管和照顾,而且这种方式能让他们较快学会当地的语言,适应当地的文化;选择“学生公寓”的一般是大学生,对他们而言,这种方式既有一定的自由度,又有舍监的监管,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而像硕士等年龄较大的留学生,一般多采用“校外租房”的方式,对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他们而言,这样的住房方式不仅便宜,而且有很大的自由空间。

此外,目前还有一种比较新兴的教育投入方式――以房养学。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采用在澳大利亚购入房屋的方式,省去了孩子在出国求学期间的房屋租金支出,并将多余房屋出租获得一定租金回报用以负担孩子平时的生活支出,还能从长期的房屋增值获得较好回报。以澳大利亚为例,虽然当地房价比国内高,但由于其土地具有永久使用价值,房价一直稳定增长。在过去38年间,悉尼楼价平均每7年翻一番。在过去的几年,全澳的房价快速增长,使一些有眼光的投资者获利颇丰。

目前留学市场上采取“以房养学”的人还非常少,因为与国内相比,国外的消费水平相对还是非常高的,一般的家庭在经济上无法在国外买房。因此目前只有一些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好或有意移民至孩子留学的国家的家庭才会采用这种方式。

丁给小学生寄语篇(3)

苏幕“扑哧”一笑,尽管笑声不大,但豆落银盘,铿然作响,还是让班主任欧阳老师给昕到了。

其时,欧阳老师正为同学们解一道数学题而自陷绝境,对着黑板,手足无措,脸红一阵白一阵。同学们大气不敢出,伏在课桌上,在煎熬中等待着这窘境结束。

“苏幕,你这是什么意思?!”欧阳老师晴天一声霹雳,脸色青紫。“不,老师,我不是故意的。”苏幕战战兢兢地起立,“刚才我听到大街上一辆宣传‘全国爱牙日’的车,放的背景音乐居然是《非诚勿扰》的开场曲,没想到,非诚勿扰也可以武装到牙齿,于是……”

未等苏幕说完,全班“轰”地笑开了――同学们终于找到了释放自己的一个出口。

欧阳老师哪里受得了,气得五官开始跑偏,他怒吼:“苏幕,你是学习委员,你这是带的什么头?课后,来办公室找我!”

苏幕觉得自己闯了祸,趴在桌子上呜呜咽咽哭起来。

2

苏幕喜欢那档叫《非诚勿扰》的节目,但确切地说,她是喜欢乐嘉这个人。

乐嘉是一个光头男人,俊朗、潇洒的外表还并不是最让她着迷的。其实,她更喜欢乐嘉哭。有一次,苏幕跟丁皓说,乐嘉一哭,你才知道,这个世界,什么叫侠骨柔肠。

丁皓是个男生,脸白白净净的,长得很环保,只是说话有点娘娘腔。全班没有人愿意搭理他,唯有苏幕不嫌弃,与他来往着。今天,他很愤慨,替苏幕鸣不平:“哼,欧阳老师把自己挂在了黑板上,却拿你出气,我觉得不公平。”

苏幕淡淡一笑,没说什么,只是一仰头,问丁皓:“你喜欢掉眼泪吗?”丁皓犹疑了一下,摇摇头说:“不,我不喜欢。”丁皓发现苏幕的脸色突然间黯淡了下来,随即改口说:“不过,我有时候也落泪。”

“其实,一个男人,善良而仁慈的眼泪,我觉得比黄金还珍贵的。”苏幕像是在回答丁皓,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3

苏幕说:“丁皓,这周六,在苏州路的麦当劳店前等我。”

丁皓问什么事,苏幕说保密。保密?一刹那,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丁皓满胸满怀满脑子里,尽是春天的气象。

周六,丁皓赶到麦当劳门口,偷偷摸出小镜子,端详了一下。正当他跟自己眉目传情的时候,一袭白裙突然间降临在他的身边。“喂,你是丁皓吗?”他正要怀疑一下眼前女子是如何知道他的大名时,女子一把将一沓广告宣传单塞到他的手里,“这是苏幕要你发的,一上午就在这里发完,不得偷懒。”弄得丁皓瞠目结舌。

4

苏幕给李蒙写信。

丁皓有点嫉妒那个贵州偏僻山区的男孩。因为,他鞍前马后地跟着苏幕这么久,苏幕没为他写过一个字。而李蒙,却可以每周得到苏幕亲笔写出的信。

每当他看到苏幕把信投进邮筒,便妒忌得有些咬牙切齿。苏幕笑笑,拧着丁皓的耳朵说:“看你那点出息。下次这信你来写。”丁皓诚惶诚恐:“我来写,我来写。”哼,不管李蒙你小子是谁,到时候,看我不把你狠狠地奚落一番。

“不过,在你写之前,先得把李蒙给我的信让你看一遍,否则,你怎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呢。”苏幕郑重其事地对丁皓说。“啊,这也要看?我想,还是不必了吧。”丁皓说这句话的时候,神色有些假惺惺。

丁皓未等看完所有的信,早已鼻涕一把泪一把了:“苏幕,我愿给李蒙写信,并愿意像你一样去爱护他。”

苏幕笑了:“丁皓,你的眼泪,也是珍贵的。”

5

无论散发广告宣传单,还是周六去打零工,他们挣的钱,全部寄给了李蒙。

丁皓现在知道,李蒙是贵州山区一个正在读初中的孩子。父亲在一次矿难中虽死里逃生,却因腰椎被砸断失去了生活能力。母亲带着弟弟走了。就这样,家庭的所有重负都落在李蒙弱小的肩膀上。

苏幕是两年前从报纸上知道李蒙的故事的,之后,就一直写信鼓励李蒙,并不断给他寄些零用钱。丁皓是个微博控,他把李蒙的事情发在了微博上。在丁皓的影响下,同学们写信的,寄钱的,络绎不绝。李蒙的生活有了极大改善。

一次,苏幕一拍丁皓的肩膀:“哥们儿,没想到,你行啊!”丁皓说:“那是,你不看看我是谁啊!”苏幕不由分说,上去便拧耳朵:“丁皓,实事求是地讲,这一段时间,你在成长哎。”丁皓一撇嘴:“学习委员是个多大的官,你跟我打官腔啊。”

6

苏幕是学习委员,成绩自然很好。全市期中统测结束后,欧阳老师在班会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赞美了她一番。

丁皓坐在距讲台最近的地方,欧阳老师的唾星子雨点一般飞落在他的脸上,他有点招架不住。丁皓狠狠地在纸上写下这样几个大字:“老师,求求你了,太肉麻了!”

丁给小学生寄语篇(4)

丁开清从小聪明刻苦,但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业便辍学在家。白天,砍柴放牛,帮助父母耕田种地维持生计;夜晚,整个村子都沉入了黑暗,唯独丁开清的土屋里还亮着微弱的灯光。

1981年3月,丁开清在武汉一家建筑工地打工。6月的一天,在华中师范大学读书的表姐拽着他去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的刘德培老人讲课。老人机智幽默,故事讲得出神入化,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对丁开清来说,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老人在故事中穿插的一些民间谜语,这些曾伴随他成长的心语直撞他的心扉。翌日,丁开清就背着他的土花铺盖回到了生养他的山村,开始做“民间文艺家”之梦。

回家的第二天,丁开清被村子里的廖明松给迷住了,因为对方出了一则谜语:“剁一截,长一截;接一截,短一截”。丁开清猜了好几次都没猜中,这让他有些茶饭不思了。为了弄个明白,丁开清给廖家打猪草、收苞谷,干了大半天的农活,总算拿到了谜底:“蒸笼格子”。

在采录过程中,清江岸边的廖炅远老人提供了100多则谜语,是丁开清经常拜访的“老师”之一。他跟着老人一起去放牛,经常是缠着老人直到日落。机缘凑巧,后来丁开清的三妹成了廖炅远的孙媳妇,于是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廖家的常客。“两个口袋一般长,里面装有万年粮;文武百官都吃过,皇帝也要尝一尝。”他猜到这则谜底为“女性”的谜语,心战栗了……

青林寺是一个贫穷的地方,也许正是它的穷,才让如此丰厚的谜语“段子”得以被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丁开清拿着小本子四处找人猜谜语,这对于整日指望着从地里收获一家人希望的农民来说这是些无法容忍的了。

记得有一次,丁开清在青林寺小学和几个孩子猜谜语,小孩子们都围着丁开清拉拉扯扯,刨根问底,刚好有个孩子的母亲看见了,她大声对孩子说:“快过来,他是个疯子!”丁开清很气愤,就对她说:“你说话放尊重点。”可想不到的是,那个妇女一边骂他,一边捡起石块把他砸得鲜血直流。

丁开清家位于山上,山沟狭陡,山路漫长,要到镇上去就得徒步走上30多公里的山路。20年来,丁开清终日孤孤单单地行走在空旷的山野里,每隔几天,还要到镇上去寄出自己的心血。据初略统计,丁开清大约穿破了400多双草鞋,这也算是他执著精神的一种见证。

1987年4月,丁开清沿清江而上采风,认识了长阳鸭子口的姑娘田小兰。那天丁开清被土蜂蛰伤,田小兰把他背进她的吊脚楼,给丁开清请医生,煎草药。丁开清在田家住了10天。山里不产米,记得一次吃饭,田小兰煮了一碗米饭盛给丁开清,怕小弟看见了哭闹,便在碗面上盖了层薄薄的苞谷饭。山上的山茶花红了,也红了田小兰早熟的脸颊。她暗送秋波,俩人在不知不觉中好上了,丁开清暗下决心,非田小兰不娶。

到12月,清江山区白雪皑皑,田小兰穿上了红嫁衣。在简陋的“洞房”里,丁开清告诉田小兰:“我这辈子爱上了民间文学,大小不出个成果,将死不瞑目,希望你能支持我。”

婚后,丁开清在地里转来转去,田小兰把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条。可是好景不长,丁开清的心又“野”了,整天在清江两岸的大山里颠簸,四处搜集谜语和其他的民间文学素材,总是“乐不思蜀”。开始,田小兰对他的采录之举比较支持,但常独自为柴米油盐犯愁。有时连看病买卫生纸的钱都没有,她又很失望,很无奈。

一个雨天,田小兰参加村里的群众大会,上边来的一个干部在大会上义愤填膺地说:“丁开清是不务正业的典型,不要以这种人为榜样,他是瞎子点灯白费蜡。”田小兰哭着跑回家,她跪着央求丁开清,不要搞谜语,一心一意靠种地过安稳日子。

1991年2月,田小兰在长阳草编厂打工,也只得由了丁开清去。他到五峰拜访“国宝”刘德培老人,穿着草鞋竟走了三天三夜。回家后丁开清躺在床上,捧着老人的《新笑府》迷迷糊糊地睡了。猛然间,丁开清感到身上灼热疼痛,睁眼一看,原来是煤油灯倒在床上,呼呼的火苗窜起老高。急忙中,丁开清伸手扑打,田小兰陪嫁的新被子被烧得焦糊,血泡布满了丁开清的全身。

2月中旬的一天,田小兰烧掉了丁开清采集的3300多则谜语、100多则歇后语和200个多个民间故事后,悄然地离去。她这样做,只是想留住丁开清,让他终止采风活动。但是,这一切都没有“立竿见影”,她伤心地望着丁开清一意孤行的背影,田小兰彻底地失望了,她知道,今生今世与丁开清的缘分已尽。

丁开清被叫回家时,觉得脑子一片空白,10年的心血化为一片灰烬……为了弥补烧毁的心血,丁开清更加勤奋地奔走在清江两岸的群峰之中。

艰苦采录终不悔

1992年初,清江上要修高坝洲水电站,丁开清所在的库区沿江两岸上万计的人口要移民搬迁。他想到谜语是民间文化的遗产,为了不让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失传,他不分白天黑夜地走访了上千位老农、妇孺,采录了一批原汁原味、透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谜语。

3月发桃花汛的季节,丁开清去酿子口找摆渡的邓老汉搜集谜语时,被卷入清江,厚厚的一本采风稿随波而去。5月的一个半夜时分,他的母亲发起了高烧,可丁开清这时正冒着瓢泼大雨奔走在田野山间。父亲背着母亲去村里的卫生室,半路上与被雨打湿得像落汤鸡似的丁开清撞了个满怀,父亲骂丁开清不听话,太倔,一气之下将丁开清扫地出门。

远处梯田上的橘园里,丁开清像“野人”一样生活着。他找到了一个久无人住的草棚安顿下来,边找零活干,边搜集谜语。4个月后,橘子红了。一天早晨,丁开清在一片嚷嚷声中惊醒,却发现数不清的竹篙在挥舞,喊声震天,满耳都是“打!打!”的叫声。原来是橘园主人在追打盗橘子的。丁开清住的草棚子周围的橘子已被偷了一半,他被带去公安局接受了询问。

1993年4月,丁开清到宜昌参加一个笔会,没有盘缠,只好用背篓背着煮苞谷和棕片在小镇上去卖。笔会的第四天,组织大家去兴山王昭君故里游览。在昭君村,丁开清结识了一个“知音”文学少女,她学的是旅游中专,也喜爱谜语,还说丁开清满脸络腮胡和棕色的卷发有点“文艺家”的味道。

一个月后,兴山文学少女经过“微服私访”,寄给丁开清一封快件,通篇写满了对他的钦佩之情。可末了,她说如果方便的话,叫丁开清到精神病院确诊一下。他把这封信撕得粉碎。

接下来,丁开清把民间文学当成了他的主业,搜集的谜语稿子有一人多高,亲友和邻居见他只开花不结果,都扼腕叹息。数不清的苦难等待着丁开清,贫穷、孤寂、劳累……直到成名的今天,丁开清还有几千元的外债尚未偿还。

丁开清还是挺过来了,悠悠岁月,6年光阴弹指而过。1998年10月,著名的民间文艺家王作栋先生对丁开清进行了指导,并对作品风格进行定位。12月,由我国民间文学泰斗贾芝题写书名,宜都市移民局、文联出资的《青林寺谜语选》被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由农民采录的第一部村落谜语集,被称为“田野作业罕见范例”。在宜都“九天宫”的首发式上,面对联合国的官员、民间文学专家,面对眼花缭乱的镁光灯和摄像机镜头,丁开清高兴得哭了起来。

一个月后,丁开清的《青林寺谜语选》获宜昌市政府第二届屈原文艺创作奖,获得奖金1000元。丁开清偿还一部分外债,还给恩施州的一位业余作者寄去了100元钱。喜讯传来,各个媒体争相前来采访丁开清,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节目作了特别报道,丁开清和他的《青林寺谜语选》受到中国文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

迟开的爱情之花

1999年2月,远在恩施州巴东县杨柳池的小学教师杨贵茹在放晚学后,被中央电视台的《文化长廊》中的画面迷住了:青峰叠嶂,清江潺流。山崖上,丁开清背着竹篓采风,脚下的石块松动,他滚下山坡……夜幕下,几个妹妹一边喊着他的名字,一边举着火把寻找……丁开清在齐腰深的溪水里喘气……杨贵茹失眠了。

没隔几天,杨贵茹又被报纸上的报道所熏染。她忘不了一个细节:1991年2月,结婚才14个月的妻子一怒之下,烧掉了丁开清搜集的谜语,落荒而逃了。她脸红了,自己才24岁,而丁开清接到杨贵茹邀请作客的来信以后,很快赶到土家山寨,与杨贵茹会面。几天的接触,他们之间的爱情蒸蒸而上。杨贵茹觉得丁开清搜集的谜语朴实,他的人更加朴实,丁开清虽然深深地喜欢着出落得亭亭玉立、线条分明的杨贵茹,但他怎能忍心拖累别人呢?他开始给心爱的女友袒露真相……

杨贵茹被击蒙了,她不停地问为什么。原来丁开清离过婚,债台高筑,是一个“谜痴”……她执拗地把丁开清从学校带回家中。脾气暴躁的父亲得知女儿准备嫁给“土文艺家”的消息,火冒三丈。还把一桌子饭菜掀翻在地,瓷碗打碎了好几个,杨贵茹哭了,丁开清也悄悄地走出了山寨。

在路途中的旅社里,丁开清流着泪给杨贵茹写信:“爱上民间文学这一行的人,难有作为,难有爱情。采录者的痴迷和野性与现实格格不入。我走了,我不会爱上你的。在你做新娘的时候,牵挂你的汉族男人一定会为你默默地祝福。”

1999年5月,杨贵茹一咬牙,不顾父母和亲人的阻拦,留下一张纸条,独自一人启程离开巴东。家里人赶到学校,杨贵茹早已没有了踪影。她的妹妹哭着说:“姐姐,你怎么这么傻,丁开清是离过婚的人啊!”她母亲的眼里也含满了泪水。来到丁家后,杨贵茹就用旧报纸把土墙糊成了一间新房,窗户用薄膜蒙上,没添一件新衣,没照一张合影。杨贵茹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生活下去。

为了养家糊口,杨贵茹起早贪黑,打草喂猪,播种撒苗,丁开清的家总算有了一点生机。

丁开清的一个同乡到巴东收山货,杨贵茹的母亲得知女儿的遭遇后,当即昏厥过去,并发誓不认这个往火坑里跳的女儿。

1999年8月,丁开清患肝病下山住院。大雨如注,杨贵茹把一顶斗笠给了丁开清,她搀扶着丁开清,高一脚低一脚地赶路,鞋子、裤脚完全变成了泥做的。杨贵茹急疯了,走东家串西家为丁开清借医疗费,同时又要种地,家中陷入窘境。杨贵茹不愿坐以待毙,她回到远在巴东的娘家借钱,刚开口,父亲就劈头盖脸地骂道:“你发哪辈子神经,为一个疯子这样受苦!”杨贵茹两手空空,满脸委屈地回来了,浑身像散了架似的。

接下来,她满山遍野地寻鱼腥草,挖黄姜,割棕片,采山果卖。有一次,杨贵茹在山上找到几棵猕猴桃树,她摘了满满三担还没有摘完,用谷壳沤了十几天后,杨贵茹背到县城去,一下子就卖完了。她走进一家商店的化妆品专柜前,踯躅了很久,连10多元钱的洗面奶也舍不得买一瓶。

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说,丁家来了一个有文化,又勤快的媳妇,纷纷前来打探虚实,有的人还说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尽管杨贵茹意志坚强,各种流言蜚语还是在当地如野草般疯长,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唯有对丁开清情有独钟,有泪长流无怨无悔。

就在第一部谜语集问世后,丁开清受到政府部门支持,社会关注这是他始料不及的,宜都市移民局、市文联作为民间艺术奇葩将推出续编。丁开清的病还没有痊愈,就拖着虚弱的身体,爬山涉水,四处奔波。有一对“谜语篓子”夫妇住在岩屋边,丁开清找遍了好几座山的岩缝,才给“谜语篓子”带去一壶好酒。丁开清日夜不停地搜集整理,手指起了血泡就戴上手套,实在坚持不住,就靠在床头休息一会儿。整整3个月,一部重达3.5公斤的手稿终于完成了。

2000年4月,女儿丁舒勤在巴东出世,丁开清还在宜昌校对第二稿,杨贵茹为了不影响丁开清的进展,1600元的住院费都是娘家几个妹妹凑的。经过3个月的日夜奋战,丁开清完成了第二本的清样后,他就赶到巴东接妻子和女儿回家。回程中,杨贵茹再也不好向娘家伸手要路费,只好徒步回家。背着3个月的女儿,走了300多里的山路,走到五峰县牛庄里,已是气息奄奄。他们没有钱到旅社登记住宿,只好在木杆上吊着的白炽灯泡下蜷缩一团,脱下上衣给女儿做被子。

第二天,天没亮就上了路。因雾太浓太稠了,杨贵茹到山溪边掬了几口水喝,分辨错了一个岔口,对面喊得应,相会要半天。结果多走了10多里的山路。丁开清顺着原路往回找,也不知走了多远,才见到磨磨蹭蹭的杨贵茹。杨贵茹心中又气又急,不小心掉下高坎,两个膝盖都擦破了皮,渗着血水……丁开清看到这种惨景,难受地说:“你不嫁我多好,免得受这份罪呢!”杨贵茹委屈得抽泣起来:“还不是你骗我,打死我都不会跟你像红军一样长征……”

丁给小学生寄语篇(5)

已经记不得朱自清的《背影》了,但是看这部片的时候,爸爸的背影在我脑海里若隐若现。当老丁的女儿与老丁在东京相见又分离的时候,我想到了第一次出远门上大学时的情景

因为喜欢双重喜庆、喜欢山,我跑到了重庆,两天一夜的车程很事实地告诉了我这是5000里的遥远距离。我们是报名前一天到的,我们也去了当地的一些景点,比如朝天门、比如瓷器口,第三天下午,爸爸要买回程的票了,我一人坐在教学楼的台阶上,显得那么无助,听着来来往往陌生的、听不懂得语言,看着跟儿女道别的家长,第一次,我觉到了孤单的可怕,于是我抱头大哭起来。过往的学姐学长还以为我出什么事了,都停下来安慰我,还特意找了山东的老乡来跟我说话……

老丁送女儿只能到成田站,一路上父女眼泪相向,那一刻我才真正懂了什么是“相对无语,惟有泪千行”。下车的时候,女儿不敢回头看,爸爸走的时候,我不敢去火车站送,道理是一样的,我一向讨厌分离,一向不喜欢送人也不喜欢被人送,因为我始终愿意一厢情愿的以为没有告别就不曾分离。

老丁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他只身国外开始了改变下一代命运的赌注。其实在国内,对于千千万万努力改变生计的父母而言,也是如此。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将来才会有出息。可以说,父辈伟岸的背影毫无例外的成为了我们向上走的垫脚石,努力赚钱供我们读书,努力给我们最好的生活。

丁给小学生寄语篇(6)

《喧嚣与骚动》是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讲述的是南方的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康普生一家。一家之主康普生先生是一名律师,终日酗酒,不务正事。康普生太太,一位贵族小姐,自私冷酷,家里无人从她那里感受到一丝爱。大儿子昆丁温文尔雅,而又极其孱弱,对妹妹有不论之恋,在妹妹嫁人两个月后,溺水身亡。女儿凯蒂,无观,对自己的智障弟弟,及其爱护。小儿子班吉是个弱智,凭感觉认人,极其依赖凯蒂。二儿子杰生,福克纳称为“恶的代表”的人物,被认为是最邪恶的人。很多评论者说他狠毒,阴险,狡猾,顺应潮流,成为一个唯利是图的人,“这个康普生家族唯一健全的后代不仅没有去挽救这个家族,反而把这个家族推向解体的边缘”。[1]他为什么这样做呢,有什么原因呢?下面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就他的所作所为的分析,力求给予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一、杰生的家庭地位

他是康普生家的二儿子,可能因为前面已经有一个男孩子了,所以并不受宠。他没有哥哥的风流倜傥,姐姐的娇俏可爱,亦没有的弟弟的招牌式憨傻。小时候,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去告发你”,以此博得父母的好感,多关注一下他,给予他哥哥姐姐弟弟同等的关爱。可父母并没有多关心他,相反兄妹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杰生也在玩,他一个人在远一点的地方玩”。[2]无人是他的同伴,他是一个局外人,真真应了“你虽然不姓巴斯康,你骨子里确是巴斯康家的人”。[3]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们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孩子,而不是只给予某一个孩子爱。

二、憎恨亲生的姐姐

父亲康普生先生去世后,凯蒂偷偷回来祭奠,在父亲坟前献花,顺便看看托杰生抚养的女儿小昆丁。杰生答应让她看一分钟,前提是收费100元。当马车过来时,杰生把小昆丁举起让凯蒂看了一眼,就让载着小昆丁的马车飞速跑了。从此事可看出杰生是一个残忍的人,但他为什么这么做呢?我认为原因可能有三个:第一,两人关系不好。杰生喜欢告状,而凯蒂经常闯祸,所以杰生告的都是凯蒂,但因为康普生先生疼爱凯蒂,所以告状都不了了之。有一次凯蒂和昆丁玩水,杰生告状,康普生先生只说了一句“真的吗”,[4]就没有下文了,所以凯蒂一直都没有受到惩罚。而此次如此绝佳的机会,杰生又怎会放过呢。第二,凯蒂害杰生失去得到体面工作的机会。先前凯蒂的未婚夫答应帮杰生谋一份银行的工作,但婚后,丈夫发现妻子是未婚先孕,且孩子还不是自己的,恼羞成怒,把凯蒂赶出家门,杰生的体面工作也化为乌有,此后杰生就只能做一个小小的职员来养家糊口。第三,凯蒂回家是丑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未婚先孕都是会被人说长道短的,即使是疼爱女儿的康普生先生为了维护家族的声誉,也不得不把女儿赶走,可见这件事在当时影响是及其坏的。杰生已被人嘲笑过一次,不愿凯蒂回来,让他遭受又一次嘲笑。

三、抚养外甥小昆丁

凯蒂被丈夫赶出家门,孩子还没有出生,躲着把孩子生下来后,送回了娘家,托杰生抚养,每个月寄来扶养费。杰生把凯蒂寄来的钱私自开账户存了下来,只有小部分作为小昆丁的抚养费,即使这样,小昆丁也被照顾的很好。杰生下班后回来吃午饭,迪尔西却说小昆丁没有回来,不能开饭,康普生太太也说等小昆丁回来后在吃饭,足见家里人对小昆丁的溺爱。杰生辛苦工作挣钱养家,下午还要继续上班,只因小昆丁还没回来,连饭都没得吃。小昆丁骗他们说以后都不发成绩单了,却一直逃课。杰生逼着她坐自己的车,并送到学校,警告小昆丁不准逃课,甚至跟踪她。监督她不上课都干了什么,反被小昆丁摆了一道,所以杰生说“我总是说,天生的贱胚就永远是贱胚”。[5]后来小昆丁的表现也确实如此。由此可看出若杰生真是贪得无厌的人,他是可以不送小昆丁上学的,但他却强硬的要求她上学。他完全可以不管不顾的,这样他也可以省下一笔钱。后来小昆丁把杰生所有的存款都偷走了,除了凯蒂寄的钱,还有杰生省吃俭用的所有积蓄。杰生没有报警,因为这将是另一个丑闻,即使很多年后,他想到此事也心疼不已。其实杰生骂小昆丁,也是他的一种教育方法,中国不也是棒子下出孝子吗?可能是想到了凯蒂让他遭受的痛苦,所以对小昆丁更为苛刻。作为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千万种,他选择的方法可能没有把小昆丁教育好,但是他尽力了。没有人告诉他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疼爱孩子,他只能选择这种又爱又恨的方式,毕竟他的父母并没有做出一个好的表率。

四、赡养年迈的父母

他孝顺父母,照顾弟弟。大儿子昆丁优秀,凯蒂可爱,小儿子痴傻,都得到了康普生先生的爱。为了凑齐昆丁上哈佛的钱,康普生先生卖掉了牧场,这是准备给班吉养老的和杰生读书的。凯蒂生孩子也是康普生先生去照顾的,并把孩子抱回家抚养。孩子们小的时候,康普生先生抱的最多的就是小儿子。可是他对杰生做过什么?孩子们打架,最先被骂的是杰生。母亲虽然一直说他最喜欢的是杰生,但都只是口头上的。如果真的喜欢,为什么不阻止康普生先生卖掉牧场,让杰生上学?为了自己的面子,把凯蒂寄过来的支票都烧了,明明知道儿子挣钱不容易,她却烧了十五年的钱。而最后赡养他们两位的的是最不受宠的儿子杰生。昆丁已经去世了,估计就算活着也没有这个能力,昆丁的思想一直都是活在过去的。女儿离家多年了,寄回来的钱是给自己的女儿小昆丁的,压根没想到母亲。而杰生,他给母亲买最贵的药治病,虽然病都是装出来的,自己却从不肯吃药,为了省钱。

五、照顾痴傻的弟弟

尽管一直说把班吉送到精神病院,但是杰生并没这样做,直到母亲去世,解散这个家庭。他让医生给班吉做了去势手术,被说成冷酷,班吉是一个弱智儿童,即使已经三十多岁,他做事都是没有意识的,曾差点一个女孩子,杰生才瞒着家人给班吉做了手术,否则若有一天出事,不仅家里会有麻烦,也给别人家带来了灾难。他为了保全整个家族的面子,不让父母感到难堪。他的母亲因为班吉是个弱智,把班吉名字改了,只因为跟班吉舅舅的名字相同,认为不吉利。班吉喜欢自己的姐姐,但姐姐凯蒂也没有给他带来希望。只有杰生,让他能够无忧无虑的活下去。

六、为家庭牺牲个人幸福

他有一个情妇,叫洛仑。洛仑是一个“胖胖大大的,相貌平常,脾气和顺的人,她总是笑眯眯的”,[6]可以看出杰生是渴望建立一个正常的家庭的。“把钱留着吧,用这笔钱给自己添一件衣服”,[7]可以看出他对洛仑是有感情的。“我从不对一个女人作任何许诺”[8],注定两人无法走到一起。杰生不愿意一个正常的女孩子跟他一起遭受折磨,他一个人就够了。所有的痛苦都独自承担,直到生命的结束。,他也不愿意有后裔,他想结束这个家族的破败。

七、总结

不可否认,杰生自私,爱钱,报复心强,但是他是一个男子汉,一个勇于担当的人,他顺应潮流成为一个市侩人士,但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社会的生存法则。他做了哥哥和姐姐没有做的事,赡养父母,抚养姐姐的幼儿,照顾弟弟,却还要忍受谩骂。 “家中变卖牧场的钱都让姐姐办了婚事,让哥哥上哈佛交了学费,他只好从做店伙挣来的微薄工资里一个子儿一个子儿的省下一笔钱,让自己进了孟菲斯的一所学校,学会了鉴定棉花的档级,从而建立起了自己的买卖”,[9]他就是靠这种营生支撑着整个家族的胆子,从一个小伙计开始做,后来自己成了老板,这其中的艰辛一个没有创业的人是很难体会的。他是一个坚强的人,福克纳说他是“康普生家第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并且由于他是个没有后裔的光棍,因而也是最后的一个”。[10]

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很为他不平。也许他有很多缺点,他做的事都是带有目的性的,不值得嘉奖,但是他不是一个坏人,只是因为生长的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我们可以看到他坚韧的性格,顽强拼搏的精神,直到成功为止。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见解,希望没有冒犯作家本人和国内外研究福克纳作品的专家们。

参考文献:

丁给小学生寄语篇(7)

有了第一次做志愿者的经历,丁逸卿心里总是痒痒的,盼着能有第二次。所以,去美国读书之后,丁逸卿依然热衷于志愿者服务。学校每年接新生入学,他都会去,特别是为一些来自中国的留学新生提供各种咨询与引导。与此同时,他对各种大赛的志愿者招募活动都非常关注,2012年2月,索契冬奥会组委会在官网上公开招集志愿者,丁逸卿看到这个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就递交了申请。

等啊等,直等到花儿都快谢了,在2013年3月底,丁逸卿才收到组委会的消息,要求他在约好的时间通过skype接受面试,他高兴坏了。面试之后,又是一段风不动水不响的等待。直到2013年8月,急不可耐的丁逸卿开始主动出击,他根据面试官留下的电话号码,拿起电话,拨到了索契组委会。电话那头的索契面试官请丁逸卿再等一周。可等了一周,还是没收到回复的邮件。丁逸卿只好又给索契打电话,得到的回答仍然是等到下周。接下来,丁逸卿给组委会打过几十个电话,发过上百封邮件,但一直没有答复。到了10月下旬,丁逸卿没辙了,决定最后一搏:给普京总统写信!他介绍了自己的情况,讲述了自己申请索契志愿者的漫长经历和苦苦等待。

丁给小学生寄语篇(8)

这个温和明媚的女孩叫廖丁瑶,是浙江省乐成寄宿学校高三文科班学生,多次荣获温州市级优秀学生、乐清市级优秀学生等荣誉。

温润如玉:

在明亮和温暖中成长

廖丁瑶有个好听的小名,叫浅浅。爱笑的她来自一个开明、温暖的家庭,从事文化工作的父母一直遵循自己特有的教育理念:给孩子自由的心灵空间,引导孩子正确的人生理念,鼓励孩子体验丰富的生活经历。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廖丁瑶,有着很多与一般独生子女不同的地方。她大气开朗,温柔淡定,平和谦让。廖丁瑶的妈妈曾这样介绍自己女儿:“无论住在哪个寝室,每天早上,她总是第一个起床,再把其他同学叫醒去上课。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她总是礼让别人。偶有同学心情不好,把气撒在她身上,她也不恼怒,而是温和地笑笑。她从来不说别人坏话。回家后,她抢着洗碗、晾衣服,帮家务。从小到大,她很少哭闹,每天笑声不断,口头语是‘都可以’‘没关系’‘好的’。”高二寒假的一天,廖丁瑶去商场给爸爸买生日礼物时,拾到一部价值5000元左右的全新苹果手机,她马上送到服务台,通过广播通知失主,并在原地等待失主半个多小时,将手机交到失主手中。失主忙不叠地感谢,并感慨说:“现在很少见到这么善良温和的孩子了!”

在父母心里,廖丁瑶的好心态是他们最引以为豪的,就像廖丁瑶的爸爸说的那样:“成绩好只是人生一个阶段的一个方面好,品德好性格好心态好才是永远好。”廖丁瑶的妈妈则在博客中向其他家长“传授”教育心得:“好孩子是爱出来的!教会孩子爱,就是为孩子的人生涂上温暖明亮的底色!”

活泼如水:

在游历和爱好中丰富

同学眼中的廖丁瑶是个“生活家”,她热爱旅行、美食,喜欢戏剧、电影,擅长舞蹈、唱歌,玩转各项体育运动。从幼年开始,廖丁瑶每年都和家人出去游历两三次,足迹几乎踏遍全国各地。游历增加了她的见识,也丰富了她的眼界。

高一暑假,廖丁瑶和家人又外出游历了一大圈。在第一站山西,他们游历了历史沧桑而厚重的太原和平遥古城。让廖丁瑶感到特别震撼的是体现太原独特气质和景观的乔家大院,还有三步一长拜到五台山的老僧。喜欢美食的她在山西大饱口福,还写了篇《晋文化与美食》的调查报告。第二站是杭州,第三站则来到中国最大的都市上海。在那里,廖丁瑶报名参加了新东方英语夏令营。报到当天早上,她因肚子疼不得不赶去医院,被诊断为急性肠炎,第二天一大早,廖丁瑶仍坚持到夏令营参加活动。虽然妈妈很不放心,但她了解并相信廖丁瑶的独立能力,就让她独自呆在上海了。

虽然平时学习很繁忙,可廖丁瑶总是见缝插针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观戏剧、看电影、游泳、漂流……她的习惯做法是:学习时全心全意投入,休息时毫不含糊放松。

廖丁瑶聪明能干,能很好地把自己的爱好与生活结合,利用平时积累的见闻做到真正地丰富自己。她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主持演讲赛、到敬老院送温暖……无论什么事,她都做得有条有理,而且颇具创意。高一时,她参加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的竞选,报名40多人,经过笔试录取了15人。接下来经过演讲要评选出6个人,每个人都充满热情地做着以下准备:制做海报、写演讲稿、做幻灯片等。演讲当晚,廖丁瑶的妈妈去学校看她,廖丁瑶则带她去看贴在走廊上的竞选海报。廖妈妈一看,还真是与众不同。别的竞选者都是弄一张风光图片,放上自己的个人照,然后写两句格言。廖丁瑶的海报则是一张大奖状形式,内容为三行字:“经多年工作认证,表明廖丁瑶适合进入学生会工作,请广大有才之士给予大力支持。非常感谢!”简洁而醒目。演讲后经过投票,廖丁瑶竞选上了主席团成员兼宣传部长和广播站站长。

才情如月:

在文字和抒写中美丽

既不多愁善感,也不锋芒毕露,廖丁瑶却写得一手好文章。对于这一特长,她低调以待。

其实从小学开始,廖丁瑶就已经开始在杂志上发表过文章了。到了中学,廖丁瑶更是多次获得乐清市中小学生征文比赛一等奖,曾连续三年获得温州市中小学生作文现场大赛二等奖,在《温州日报》《乐清日报》《优秀作文选评(高中版)》等报刊上发表作文20多篇,多次被华考、开心作文网等转载,入选《中学生优秀作文》《中国青少年作家优秀作品选》等。

几年前《中国少年文摘》上有一个二百字的故事开头,让读者接龙。廖丁瑶由这个开头,通过周记写接龙,一次次地接下去,硬是接了十多篇。每次周记本发下来时,她的同学都抢着读。妈妈仔细一看,惊奇不已,这孩子分明是在写长篇科幻小说啊,那奇特的想象力,有趣的故事,生动的语言,并且还颇富有哲理。虽然她也看过廖丁瑶以前不少文章,但总觉得思想还显得稚气,情感不够细腻。但这个作品,让她对廖丁瑶刮目相看,赞叹不已。廖丁瑶笑着说:“其实我是写周记的时候没有东西可写,才随便往下编的。”妈妈说:“我都没注意过,你什么时候培养出来这么好的想象力了?”她说:“巨蟹座的人本来就是想象力最丰富的。”

大量的阅读,多彩的旅行,广泛的兴趣,这些都是廖丁瑶创作的基础。到了高中,由于课业繁忙,她写文章不如以前多了,但一出手就是佳作。一次,她在《乐清日报》发表了一首诗,不久后编辑打来电话说:很多读者纷纷来电话称赞这首诗呢!

文章写得好的廖丁瑶,学习成绩也十分优秀,多次获得学校奖学金,并获得学习之星、期末质量检测奖等荣誉。如此全面发展的女孩,三次被评为温州市级优秀学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节选自廖丁瑶散文《墙》

我听说在我家附近有一道柏林墙,每天都有好多人想越过,但都没成功,甚至还会有人被打死。

……

我朝柏林墙走去,很是坚定。渐渐地,我已经听不到周围人的议论声,他们都在看着我,神情复杂。那两个士兵也发现我了。他们冲我喊了一大堆我根本听不懂的话,紧接着,枪声响起。一排子弹朝我射来,我呆在了原地。马上,我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尖叫,一个女人发疯似地扒开人群,飞快地冲向我,一把抱起我,紧紧搂住。然后再向家里冲去。

从此,我便得到了足不出户的照顾。

我只记得那天妈妈一直在哭,爸爸一直在叹气。过了一会儿,爸爸摸了摸我的头,说了句:以后不要再出去了。

后来,我听说柏林墙前每天还是会有好多人聚集。

后来,我听说每天还是有人越过墙时被打死。

……

后来,我听说柏林墙倒了。倒的那会,这边的人冲到那边,那边的人冲到这边,还有人站在墙的废墟上相拥、相泣。

我顾不得没穿鞋子,撒脚直往那边跑。一路上看到一张张幸福的脸,想到待会儿能见到小表妹了,我真是开心啊!

丁给小学生寄语篇(9)

有一次,我听到丁丁在门外大哭大闹,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我不由开门走出去,只见丁丁挣扎着要下楼,奶奶妈妈极力拦阻,丁丁大喊:你们都是大坏蛋,你们害死了乐乐和点点……我一问,原来家里打扫卫生,妈妈看到一只小狗和一只小鹿太旧了,就擅自装在垃圾袋里扔出去了。丁丁午睡醒来,发现少了两个玩具,得知是妈妈扔掉了,非要下楼捡回来,买新的都不答应。可是垃圾已被收走,于是丁丁浑身瘫软,被妈妈抱上楼来。他嘴里反复唠叨着:你们都是大坏蛋,你们害死了乐乐和点点……第二天,丁丁的奶奶看见我,摇着头说,丁丁昨天晚上说了一夜梦话,还是那两句,你们都是大坏蛋,你们害死了……

丁给小学生寄语篇(10)

1853年,她在伦敦担任了妇女医院院长。次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她受政府的邀请,带了38名合适的妇女,于1854年10月21日离开伦敦,启程前往克里米亚。

在克里米亚,南丁格尔发现工作很困难:军队领导对她的工作怀疑,医院的给养也短缺,护士的纪律很差。面对种种困难,她重点整顿了规章和纪律。由于各方面支援,医院供应好转;精心的护理挽救了很多士兵的生命。士兵为了表示对她们的感谢,不再骂人,不再表示粗鲁。夜静时,南丁格尔手持油灯巡视病房,士兵竟躺在床上亲吻落在墙壁的她的身影。她还要注意士兵的伤口是否换药了,是否得到了适当的饮食。她安慰重病者,并督促士兵往家里写信并把剩余的钱给家里寄去,以补助家庭生活。她自己还寄了几百封信给死亡士兵的家属。在很短的时间内,她便在士兵中成了传奇式的人物,同时,全英国也知道了“提灯女士”。她在克里米亚短短半年时间,士兵的死亡率由原来的50%下降到22%。

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患了克里米亚热,健康还未完全恢复,就又继续工作。1856年11月她作为最后的撤离人员,返回英国。回到英国后,她已极度疲惫,但很快,她又继续忙于英国皇家专门调查委员回的军队卫生工作。所以,虽然在1855年已得到各方面资助的办护士学校的基金,却使她未能够马上开展办护士学校的工作。她认为,护校必须与医院结合。最后,她选中了伦敦的圣·托马斯医院作为她的办学基地,1869年,南丁格尔护士训练学校开学。

南丁格尔护士学校开学时有15名女子,年龄在25至35岁之间,训练时间为一年。学生的食、宿、制服、学费全部免费,每年并给10英镑助学金。学校委托给圣·托马斯医院护理主任管理,南丁格尔只去过学校两次。但她一直密切关注学校的发展情况。医院护理主任不断向她请示、汇报学校的每一件事。护士和护士长常常在南丁格尔家中进行面谈。

南丁格尔虽然健康状况不好,但仍活到90岁。直到她80高龄时,她仍为护理事业持续工作着。她不停地读书、写报告,对医院建设 提建议,接见那些想与她讨论工作的人,并会见护士们,询问她们的工作。从南丁格尔护校毕业的护士们曾到世界各国帮助改进医院护理工作。南丁格尔最高兴的就是听到护理工作所取得的进步。

丁给小学生寄语篇(11)

花花看到小猪来了,就一边扭一边喊:“唏哩呼噜,快来,快来!”

小猪答应着:“来了,来了!畦,好清凉的河水,看着嘴里就甜丝丝的。”

花花扭畦扭地问:“为沙是甜的?你又没尝。”

小猪没理她,继续惊叹:“快看,水底下不光有水草,还有好多白白的鹅卵石呢。”

花花想了想,接着扭:“那也不会是甜的呀。”

小猪还没来得及说话,花花一转身,又溜进河里游泳去了。

小猪不由得衷心赞美:“我喜欢河水。哗哗,哗啦啦,哗啦哗啦,小河往前流……”

花花漂在水面上说:“好呀,你是诗人。”

小猪站起来,也想脱掉衣服去游泳,一伸手摸到口袋里的信。

“哎呀,我现在不能游泳,身子也不能湿!”小猪大声叫起来。

花花立起身子来,看着小猪问:“那你来河边做什么?”

小猪挥挥手里的信,把月牙熊霸占邮政所,没法儿帮羊太太寄信的事情说给花花听。

花花看了看信封,问:“你认识这上面的字吗?”

小猪上过学,他念道:“吉祥镇最热闹的街上最漂亮的灰房子,毛驴太太收。乡下最美丽的路边最可爱的绿院子,羊太太寄。”

哈,羊太太家就在小猪家隔壁。这么说来,小猪家也是在乡下最美丽的路边,而且就在最可爱的绿院子旁边。小猪这么一想,心里就很得意。

小猪和花花一商量,决定亲自去送信。去镇上的路有些远,小猪怕一会儿路上饿了走不动,就带着花花回家去拿点儿吃的。

小猪和花花刚从小猪家拿了两个馒头出来,就碰见了站在“最可爱的绿院子”外梳毛的羊太太。

羊太太一见唏哩呼噜就问:“唏哩呼噜,我的信寄了吗?”

小猪赶紧答应:“一会儿就到,一会儿就到!”

羊太太满意地梳着脖子上的卷毛说:“唏哩呼噜果然是大侠,连月牙熊也不怕!”

小猪摆摆手:“不是、不是,我……”

羊太太挥挥梳子,转身进了自己的家,留下一句话飘出来:“那我就等着毛驴太太的回信啦!”

小猪看看花花,两个人赶紧上路了。

去镇上之前,小猪特意拐到了山羊老伯家一趟。山羊老伯的儿子小山羊就住在吉祥镇上,小猪想顺道也帮山羊老伯把信送了。

山羊老伯握着小猪的手说:“谢谢,谢谢。”山羊老伯后脑勺儿上的包更高了,像半个鸡蛋。眼下刚涂了红药水,红亮亮的。

花花想笑,小猪赶紧侧过身子把花花挡住,山羊老伯没看见。

跟山羊老伯告过别,小猪用一块包袱皮把馒头和信包好,挎在了肩头:“现在我们有两个馒头、两封信。”

“还有两个好朋友。”花花说。

“出发!”小猪一挥手,两个好朋友一起往吉祥镇走去。

去吉祥镇的路上,小猪和花花走得很快,只在中途停下来吃了一次馒头,可等到了镇上的时候,天还是快黑了。

小山羊住在吉祥镇的路口,小猪和花花先去给小山羊送信。

小山羊家是一栋四层小楼里的一间。小猪和花花按照山羊老伯伯的嘱咐,敲敲他家在楼道里的窗户,却没有人答应。

于是,小猪坐在楼道里,花花盘坐在窗户上,两个好朋友一起等着小山羊回来。

等着等着,眼看外面天一点点黑了,小山羊还没回来。

小猪无聊,忽然想起白天的小河,就问:“花花,你游泳那么好,以后咱们比赛吧。不过你最好让让我。”

花花笑起来:“让让你?那你还怎么进步。”

小猪说:“我没想要进步。我自暴自弃了。”

花花问:“那吗还让着你?”

又等了一阵,花花问小猪:“咱们没找错地方吧?”

小猪说:“没找错。山羊老伯说了,小山羊下班晚。这么晚还不回家的,肯定是小山羊。”

花花觉得有道理,可她的肚子现在“咕咕咕”地叫了起来。

小猪的肚子也跟着“咕咕咕”地叫了起来,叫得比花花的还大声。

“要不我们先去找毛驴太太吧。”小猪说。

花花点点头:“这个主意好。”

然而,等他们走到吉祥镇热闹的街上,小猪有点儿傻眼了。

“最漂亮的灰房子,”小猪念着毛驴太太的地址,“花花,你说是哪一个?怎么我看起来都差不多……”

眼前的两排高房子在黑夜里的路灯下,看起来都一样灰灰的,哪一个才是“最漂亮的灰房子”呢?

花花指着左边的一栋楼说:“我看是那个!”

小猪去敲门,T里有人问:“谁呀?”

小猪大声回答说:“毛驴

太太吗?抱歉有人找您,就是 我们。”

门开了,出来的不是毛驴太太,而是小狐狸的爸爸狐狸掌柜。

狐狸掌柜一瞪眼:“这孩子怎么这么有趣,我们家可没有毛驴!”

小猪赶紧赔礼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们认错门了。”

这时,小狐狸丁丁钻了出来:“唏哩呼噜!你怎么来了?”丁丁曾经是唏哩呼噜的同学。

小猪红着脸说:“我是来给毛驴太太送信的。”

丁丁问:“她住哪儿?”

“吉祥镇最热闹的街上最漂亮的灰房子!”花花说。

“最漂亮的灰房子哪是毛驴家?明明是我家!”丁丁拍着胸脯说。

狐狸掌柜满意地摸了摸儿子的头:“对,最漂亮的明明是我家,除非毛驴作弊。”

小猪和花花互相看了一眼,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狐狸掌柜晃了晃脑袋说:“我知道毛驴家在哪儿,但不能白告诉你们。你们送完信还要回乡下是吧,把这个托月牙熊给他舅舅捎去就行。”

狐狸掌柜从家里拿出一个大盒子塞到小猪手上。这个大盒子可真重,害得小猪差点儿摔倒,还好花花在后面撑住了他的腰。然后,狐狸掌柜一指天花板:“你们找的村民小队长就住楼上。。小猪驮着狐狸掌柜的大盒子,花花背着两封信,两个好朋友吭哧吭哧地爬到楼上,敲开了毛驴太太的门。收到羊太太的信,毛驴太太高兴极了,赶忙邀请小猪唏哩呼噜和小蛇花花进来坐。来来,快吃块西瓜吧!”毛驴太太热情地端来两块切好的西瓜。

“哎呀,还是羊太太想着我,我也想她。”毛驴太太一激动,又“啊哦――啊哦――”地叫起来,“还有猪太太。”

毛驴太太立马就给羊太太写起回信来。

“真甜哪,尤其是西瓜尖儿,怎么那么甜!”小猪边吃边对小蛇花花说。

“所以做什么都要拔尖儿。”毛驴太太微笑着插话道。

“小毛驴不在家吗?”小猪看到墙上挂着一张毛驴太太、毛驴先生和他们的儿子小毛驴的大照片,想起了小毛驴。

“小毛驴上外语补习班去了。”毛驴太太一边写信一边答道,“他爸爸下班去接他。”

“小毛驴太好学了。”小猪没上过补习班,听起来觉得很有意思,“真不知道小毛驴怎么用外语介绍自己。”

“啊哦――啊哦――就这样。”毛驴太太回答道。

毛驴太太写好回信,不是一封,而是两封,另一封是给小猪的妈妈猪太太的。

小猪和花花带着毛驴太太的回信,背着狐狸掌柜的大盒子,再次去到小山羊家的时候,小山羊终于回家了。

小山羊看了山羊老伯的信,眼睛红红的。当他听花花说山羊老伯后脑勺儿上有一个红亮亮的包时,更是决定马上回去一趟。

小山羊开着小汽车,带上小猪和花花,还有狐狸掌柜的大盒子,就往乡下家里驶去。

2.尾言

第二天,小猪扛着狐狸掌柜的大盒子去邮政所找月牙熊。小猪从来都是说话算话的。

月牙熊依旧躺在桌子上睡大觉。他一睁眼看见小猪扛着一个大盒子进来,以为小猪又是来寄东西的,便不耐烦地嘟囔着:“嗨,你是哪里的?满了、满了,不寄、不寄!”

小猪说:“我昨天来过的……”

想不到月牙熊记性变得超级好:“对了,不愿意给邮费的那个。”

小猪说:“我哪里……没有。”

月牙熊翻翻眼睛:“我记得你昨天亲口说了的。”

小猪说:“寄信用不了20元,所以是你记错了。”

月牙熊恢复了懒懒的样子:“哦。你不困吗?”看样子他马上又要睡着了。

小猪把大盒子往大磅秤上轻轻放好,说:“这是狐狸掌柜给你舅舅的。”

月牙熊打了个哈欠说:“放着,放着……”

小猪还想说点儿什么,月牙熊却翻了个身,打起响亮的呼噜来。

小猪只好回家去。猪太太和羊太太又给毛H太太写了一封回信,正等着去寄呢。猪太太还给毛驴太太准备了一串大葡萄,要一起送去。

小山羊开着小汽车等在“最可爱的绿院子”门口,小汽车上贴了一个崭新的招牌:“小山羊快递”。除了猪太太、羊太太,还有好多街坊邻居等着把信件、包裹拿给他寄呢,大家以后再也不用去邮政所受月牙熊的气了。

过了一个月,有一天,羊太太邀猪太太到她“最可爱的绿院子”里来聊天儿,毛驴太太也特意从镇上赶回来参加。

羊太太一边梳毛一边说:“你们知道吗?月牙熊被他的舅舅从邮政所开除了。”

猪太太问:“他舅舅不是亲舅舅吗?这是怎么回事?”

毛驴太太拉长了脸,说:“这个我知道。听说前几天月牙熊去给他舅舅送礼,送了一个大盒子,他舅舅以为是什么好东西,转手送给了比他更大的官,结果呀――”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