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4:22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篇(1)

大会由沈阳佳暖阎起飞副总主持。会议首先由沈阳佳暖杜德荣副总作“佳暖散热器销售、安装、服务平台”的专项汇报,他通过对市场一年多的调研,作了几方面的总结并谈了:一是在新常态下,要拓展营销的思路,沈阳佳暖先后在新滨县召开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服务平台成立大会,效果非常好;二是为企业、供暖公司、安装公司提供专业安装队伍,搭建服务可控的渠道平台,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这个平台必将吸收更多的内容进来,我们称为“互联网+”;三是在这个平台里他们既是水暖安装工又是销售人员,这个平台称为“销售+”。杜总指出:在当今国家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企业生产的高分子铝塑散热器,如何改变销售渠道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实现营销十专业安装水暖工模式的创新。佳暖由过去单一的销售模式转变成多元化的销售格局,为社会和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提高更多信息和发展空间,实现资源共享。

会上,杜总宣读了平台吸收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应具备的条件。并详细讲解了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考核标准。他说,今天我们共同站在同一个平台上,把各自为战的个人行为整合在一起,借助我们企业高分子铝塑散热器品牌推广扩大来提高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收入,实现合作共赢。他号召全体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要热爱本职工作,做到技术过硬,服务热情,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沟通能力、销售能力。

阎起飞副总主讲了高分子铝塑复合散热器工艺流程,热熔、穿管、专利技术的应用以及工作原理。大家听了以后对高分子铝塑复合散热器加工、制造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常态下,营销模式的转型升级

沈阳佳暖周锦刚总经理介绍了近几年来高分子铝塑复合散热器研制、技术创新的情况。他在讲话中说:高分子铝塑复合散热器对于我们传统散热器厂家是一个全新领域的技术,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这一产品的特性,掌握解决的技术,就很难获得成功。中国采暖散热器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加快采暖散热器行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按照低碳发展模式调整产品结构,研究推广低温采暖系统配套技术和工程应用,大力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采暖散热器经济”。我们着重以市场为导向,针对目前的产品结构,以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研发创新为宗旨,立足自主创新、重点在材料导热性能、结构热能转换、强化边层传热与对流换热寻求突破点,进一步完善该产品工艺技术,以达到产品使用寿命不低于15年,且具有较好散热效率的目标,实现清洁采暖,让广大消费者用得放心、满意。他说:2015年、2016年国家质检总局连续两年抽检沈阳佳暖散热器厂的产品质量均获达标。

周总介绍了高分子铝塑复合散热器特点和创新点:近几年来高分子铝塑复合散热器经过团队潜心研发、攻关、技术上的创新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国家专利8项,获批5项 还有3项审核中。佳暖高分子铝塑复合散热器自投放市场以来,受到了用户和消费者的好评。今天,在这里召开组建平台战略构思,就是为了明天让社会各界了解新一代高分子铝塑复合散热器节能、环保、绿色。产品主要创新点:一是为解决竖水管与铝型材之间因塑管老化产生间隙丢失散热量的问题。与沈阳市隆兴管业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出PE一RTW无记忆管,解决了因塑管老化而丢失散热量的问题。二是利用自主创新专利解决了竖水管两端热熔焊接的强度,将竖水管总成与三通热熔两端内腔设有内衬管,有效地加强了熔焊质量,确保在塑管壁厚2mm情况下,有效地增加了焊接强度和韧性。三是高分子铝塑复合铝型材端面处,在内压下产生剪切力,在塑管的嵴土ο滦纬上蛲馑撼读Γ加速该处老化,影响使用寿命,同时也是产生使用漏率的最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佳暖在三通竖水管侧加装了一个锁力环,锁力环采用铝型材制做,热胀系数相同,有效地保证了竖水管在型材内和离开型材时保持形状基本不变,使用更安全,同时也锁住了向外的撕扯力,这一技术获国家专利。四是散热器接口处为内嵌式金属螺纹,这一金属存在因二者热胀系数相差巨大,长时间使用会产生分离而出现渗漏,为解决这一问题,佳暖将内钳式螺纹接口改为外钳式螺纹接口,彻底取消了水道中的金属存在,使其成为真正的全塑水道散热器,并获国家专利。

周总还指出组织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销售平台具有四种含义:一是,信息共享平台:在新常态下,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完善专业安装、水暖工的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合作利益共享。佳暖认为注重信息的时效性,才能准确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二是,技术交流平台:通过平台的技术交流,可以让专业安装水暖工了解散热器产品加工制造、安装维修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将安装维修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平台共同进行探讨、相互沟通,让大家能互惠互享。三是,相互协作平台,让供需双方通过平台跨越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快速实现数据共享、多种线下形式沟通交流,从而双方达成共识,互相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四是,共享经济平台:搭建一个有丰富技术经验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销售平台,利用业余时间去与经销商沟通,共享不仅是个人资源的共享,也是公共资源的共享,拓展企业信息系统,建立与供应商、经销商信息共享平台。

通过周总对产品创新的介绍和营销理念的战略思维,以及会场内的互动,代表热情十分高涨,大家提出了一些工作当中的技术问题和利益问题,周总都作了一一解答。

关惠生在讲话中强调自己虽然退休了,但还要关注行业的发展。他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做销售这种模式,只是这个平台没有管理好。今天,佳暖经过近一段时间的调研,组织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通过统一平台管理整合,使这个平台在散热器销售、小系统的安装更贴近老百姓,更能保证散热器安装质量。我想通过平台的培训让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解决三大问题:一是要给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讲清楚该产品的市场优势及产品的创新点;二是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发挥互惠互利,双方共赢的原则;三是随着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节能材料的推广和普及,消费者对购买和使用散热器合格的无害产品的期望值也越来越大。如何搭建一个权威的、科学的、高标准的、具有广泛参与的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服务平台尤为重要,需要我们紧跟时展,把握好平台市场脉络,依托平台,组建一支包括有行业专家、技术人员、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在内专业化团队。

辽宁省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陈明会长为会议发来贺词:祝佳暖在坚持科技创新,研发新工艺,打造绿色环保型采暖散热器的道路上争创佳绩!

会上《散热器直通车》杂志社总经理曹金刚为周锦刚总经理颁发了“特约撰稿人”证书。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篇(2)

一、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的发展背景

当今,全球汽车保有量日益增加,汽车尾气排放出大量热能,将这些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温差发电技术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汽车发动机的能量利用率大约为百分之三十左右,而百分之四十左右的能量随着尾气排放到大气当中,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1]。这些热量的回收不仅有利于尾气废热能量的重复利用,而且可以提高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目前,回收利用汽车尾气废热的方式是采用温差发电系统,将高温尾气中的热能收集并转换为电能,用于供给汽车上的耗电部件。这种温差发电可以合理利用尾气废热等低品位能源将热能有效地转换为电能。

二、汽车尾气温差电技术的专利情况分析

在CNABS、DWP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其中涵盖了全世界各国的专利申请,采用与汽车尾气温差发电技术密切相关的分类号与关键词,经过去噪以及去除同一申请人同日申请的相同的实用新型,得到关于汽车尾气温差发电技术的专利申请情况。经过对摘要的阅读,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并对经过筛选的专利申请文献进行重点分析。

在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的发明专利申请当中,国外公司申请占大多数,达到总申请数量的63%,国内申请占总申请数量的37%,可以看出对汽车尾气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以国外公司为主。就图1所示的国外各国申请量对比图来看,作为汽车工业领域较为发达的德国在汽车尾气温差发电方面的申请量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这说明注重汽车排放技术的德国,对于尾气温差发电技术的高度重视;美国、韩国作为老牌汽车工业强国,在汽车尾气温差发电技术的申请量位居第二、第三;而作为最早开始申请汽车尾气温差发电技术相关专利的日本,在申请总量上次于上述三国。

国内申请人类别分布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国内申请人当中,有61%的申请人为高校,其次是个人申请,占申请总量的23%,而企业申请量最少,仅为16%。相比较国外专利申请人当中绝大部分为公司申请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汽车尾气温差发电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仅停留在研究阶段,而没有实现产业化发展。

汽车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涉及热电元件材料以及发电器结构两条主线。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最先开展对温差发电的研究,因此在早期的专利申请中占主要地位,其在2003年申请的专利(JP2005137188)废气净化装置中,通过设置可以将从废气向热电转换元件的热传递状态改变为高传热状态和低传热状态的可变传热装置,当排气净化催化剂的温度高于规定温度时,使从废气向热电转换元件的热传递状态为高传热状态。继丰田之后,德国的排放技术有限公司针对热电元件的结构进行改进,同时美国的BSST有限责任公司针对温差发电器的换热功率以及转换器申请了相关专利。在热电元件材料方面,美国的康宁公司、通用汽车以及我国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也提交了相关申请。

三、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的发展建议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篇(3)

龙冶公司开发的焦炉荒煤气显热回收工业化装置,用合金整体结构配以纳米及自洁材料回收显热,既保证了换热效果,有效、安全、可靠回收荒煤气显热,又保证了在恶劣工况下换热器的安全经济运行,同时解决了以往的换热器在启动和停止过程中的不适应性问题,保证了设备在极高温度下(1400℃)能够安全正常运行。

2014年2月,该装置开始在福建三钢闽光焦化厂成功投入运行,于当年11月通过验收:实现产生高品质饱和蒸汽供煤化工车间生产使用的目标,能够连续平稳供汽。截至2017年2月28日产汽并网满 36个月,并荣获2017年冶金科学奖技术。2016年成功于武汉平煤焦化投入运行,平均产汽量120kg/吨焦以上,2017 年5月28日产汽并网安全运行7个月。另外还成功应用于武钢6米焦炉显热回收国家示范工程,效果良好。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篇(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global patents related to vacuum insulation panel is made in view of patent analysis, for trends of application mount, regional distribution, important applicants and their technology distribution, relevant important patents are briefed analyzed, as to show the trends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echnology,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omestic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find the research blanks and effectively avoid the risk of patent infringement.

Keyword: vacuum;insulation;patent;analysis

1 基本概念

真空绝热板(Vacuum Insulation Panel,简称VIP)是基于真空绝热原理而制成的一种绝热材料,其通过最大限度提高板内真空度并填充以芯层绝热材料来减少对流和辐射换热,从而达到理想的保温、节能的绝热效果。

真空绝热板主要由芯材、吸附剂和隔膜部分构成,其热量传递主要由芯材的导热、真空绝热板内残留气体的导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四部分组成,围绕着最大限度地降低上述四部分热量的传递,真空绝热板在制作中一般从结构、材料和工艺方面最大限度地优化其各个部分的性能。

2 分析方法

本文选择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和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作为数据采集源,采用分类号结合关键词的检索方法。检索对象限定在全球公开日或公告日在2015年12月31日之前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通过检索所获得的专利申请经过筛选、整理后建立专利申请研究数据库,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其中总共获得2898篇有效的相关专利文献。

3 分析结果

1.申请量年度分布

由图2可以看出,该领域的专利申请在全球范围和中国区域内都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萌芽期(1995年之前):期间每年的全球申请量只有几十项,且这些专利主要集中在日本、欧洲和美国。我国在这一时期的相关专利申请量很少,且基本为国外公司在华申请。

(2)发展期(1996年-2005年):这一时期的专利申请量平稳增长,且全球区域专利申请量增长趋势和中国区域专利申请量增长趋势一致,这一时期是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对节能家电的需求增大,促使国内外申请人加大对该领域技术的研发投入。

(3)繁荣期(2006年-2012年):期间全球区域专利申请量增长趋势和中国区域专利申请量增长趋势仍然保持一致,且均有大幅增长。由于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消费市场而激励了全球各相关企业加大了对真空绝热板的研发以及在中国的专利申请。

(4)成熟期(2013年至今):2013年至今是真空绝热板发展的成熟期。从2014年开始,真空绝热板领域的申请量开始出现下滑趋势。由于全球经济处于调整阶段,企业对该领域技术研发投入逐步减少。

2.区域分布

申请的区域分布可以反映出企业的产品市场重心特征和对市场的重视程度。

从图3中可以看出,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日本、中国、韩国、美国和德国,是真空绝热板最主要的技术市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新兴市场,在中国申请的专利仅低于日本,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对各国企业的重要性,各国企业都积极在中国进行专利布局。

3.重要申请人分析

图4为重要申请人申请量年度分布。其中日本松下集团、三菱集团和日立集团关于真空绝热板的专利申请不仅在申请时间上早于国内企业,且申请量也高于国内企业。

图5为上述重要申请人专利申请的技术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芯材和隔膜两方面。由此也可以看出,芯材和隔膜的性能对于真空绝热板性能的影响最大,各主要企业对两者均进行了大量和持续的技术改进。

4 结语

本文对真空绝热板专利技术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重点关注了本领域的技术发展走向以及重要申请人的研发侧重信息。我国在该技术领域中的研究相对国外企业总体而言处于弱势,且缺乏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在以后的发展中,国内相关企业可以根据真空绝热板的技术分布情况、地域分布、国外重要申请人的技术构成等专利资源,积极发现国内外企业尚未研发的空白,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作进一步的创新研发,在有效规避专利侵权风险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温永刚等.真空绝热板(VIP)技术及其发展.低温工程.2008年第6期:35-39.

[2] 朱万平等.真空绝热板的研究进展.宇航材料工艺.2013年第3期:36-40.

[3] 阚安康等.隔气结构膜对真空绝热板热工性能及使用寿命的影响.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5年第5期:538-543.

[4]杨铁军.专利分析实务手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篇(5)

一、工作亮点

1、 重点项目建设管理。

2021年是公司延续建设的大年,富春环保共有14个重点项目,涉及投资金额34亿元,截止11月15日,共有7个项目完成项目建设(各项目完成情况详见附件)。根据集团对于项目管理要求,在去年的重点投资项目库上进行了重新梳理,明确了项目投资预算、进度计划要求(总计划及年度计划)、项目组人员分工等,包括小蓝热电联产项目、江苏热电3#炉2#机项目、常安能源二期扩建一阶段项目、德州造纸项目、德州污水项目、义乌热电联产项目等6个重点项目重新签订考核责任书。

为密切跟进各项目推进情况,总师办以“紧盯目标、真抓实干、服务前移、总结创新”的工作理念,将任务分解到个人,由专人紧盯项目进度。继续落实公司的重点项目周报、半月报、月报收集、整理、报送工作,截止目前累计收周报262份、半月报178份、月报76份余份,确保各项目上下沟通渠道畅通。在定期报送的基础上通过现场的走访调研,截止目前至各子公司共现场走访20余次,及时了解项目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重难点问题,并对部分进度存在偏差的项目发送进度预警函及催告函共计7份。基本形成了前期充分论证、过程跟踪管理、突出问题协助解决的项目管理程序。各重点项目工程建设无重大安全环保事故,也无重大质量事故;

2021年在重点建设项目管理上进行了管理举措的创新与提升:

• 加强组织保障。成立义乌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项目建设组织领导及管理,保障项目目标实现;引进铂瑞能源项目管理团队,加强项目管理力量。

• 推行重点项目执行概算。常安能源二期扩建项目一阶段工程为例,试点开展执行概算工作,在义乌热电联产项目等其他项目进行推广要求。

• 《富春环保热电厂色彩设计指导手册》 落实实施。在小蓝、常安能源、义乌等各新建、改扩建项目上是不断落地,并根据实施情况对手册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项目管理制度修编与完善,推进重点项目标准化管理。

项目管理方面当前关键重点加强对山东德州造纸、常安能源二期、义乌热电联产等项目跟进,督促项目组加紧落实,确保山东项目、常安能源项目年内投产,义乌项目完成主厂房封顶节点目标。

2、 技术支持工作不间断,方案及投资控制进一步论证优化。

认真做好子公司技术方案、立项、招标技术规范书审核工作,截止目前审核技术规范书、技术方案100余份,累计出具技术支持单50份。强化技术方案评审的重要性,从设计源头予以优化,主持或参加重点项目技术方案研讨、论证会议25次。重点项目方案评审会议召开不断完善,会议邀请公司领导和行业专家,同时充分挖掘内部各子公司相关专业技术力量,群策群力,通过方案专项评审,进一步优化技术工艺以及投资控制,如常安能源供大公工业园蒸汽管道工程从1360万降低至1206万(减少投资预算154万);江苏热电城北线扩容工程从8863.22万降低至8290.28万(减少投资预算573万);江苏热电化水扩建项目从1840万元,降低到1430万元(减少投资预算410万);义乌热网建设项目从5803万元降低至5219万元(减少投资预算585万元)等,合计减少投资预算2000余万。

3、 完成集团办公楼四至五楼室内装饰工程工作。

集团办公楼四至五楼室内装饰工程4月份开始进场施工,期间安排具有丰富土建管理经验的王应忠现场总负责。在各方的共同的配合和理解下,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于7月底装饰工程基本结束,具备办公条件,8月2日富春环保总部集体搬至集团公司办公。同时集团办公楼3楼和档案室、储物间等工程相继完成。10月28日召开办公楼四至五层装饰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会议,初步通过项目竣工验收,各参建单位验收资料于11月11日提交完成。

4、 搭建平台,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总师办人员大力支持外部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各项目都留下总师办的足迹,去年底宁文超派至义乌项目常驻,助力项目推进;只要子公司有技术上难题,尽部门人员专长,极力协助解决;使得部门人员在助力项目建设的同时,得到了锻炼与提升。在公司组织的十四五时期首轮后备干部选配工作上,总师办有3名人员积极报名参加,努力加入公司的后备干部管理体系。

积极筹划,搭建了富春环保技术交流平台,利用微信群、视频会议等方式组织召开了多次内部专题技术交流培训,在公司组织的PPT培训会议上,李强的讲课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也被聘为公司内训师。与人力资源联合在公司较为成熟的电厂业务版块试点推行“技术带头人选拔”工作,挖掘内部人才,组建专业团队,强化公司及各子公司专业技术力量。同时为适应行业发展,总师办不断走出去多次参加行业、设计院交流学习,积极对接交流分布式能源天然气、光伏、生物质掺烧等课题,储备技术知识。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多个重点项目存在进度滞后、投资超预算等问题,项目管理仍需加强。

受土建单位制约、新冠疫情、国家重大会议、资源市场环境价格变化以及内部管理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德州造纸项目、常安能源二期扩建项目等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进度滞后问题,公司领导、子公司项目组多方协调,项目推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合同执行、进度考核仍待加强,主要表现在:

第一,重点项目进度滞后问题突出。多个重点项目存在较考核计划滞后的问题,综合分析,受土建进度影响较为明显,参加单位的选择尤其是土建单位的选择往往直接影响了整体项目工程的进度与质量,土建单位的选择至关重要,要选择有经验、经济实力的土建单位,必须落实土建施工人员要求。

第二,图审工作不到位,设计问题频出。以常安能源项目为例,上出现多处较为明显的设计问题(如钢煤斗、主厂房多处通道上部框架梁设计不合理影响人员出行等),为施工、投资造价及今后生产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建议在可研、初步设计等主要方案通过论证后,在施工图阶段期间加强与设计院的沟通,要求设计院加强图纸审核,同时各项目实施主体也务必加强施工图纸的内部会审工作,审核通过后方可施工,避免因设计图纸问题造成施工的影响。

第三,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影响(钢材从年初3000多涨至6000多元/吨,富阳水泥到厂价格已从年初300多元涨至700元/吨,极大增加了基建费用,不利于投资控制。

建议在合同阶段对于原材料涨幅影响进行约定,尽可能规避因原材料上涨对基建的重大影响,基建全过程关注原材料变化,结合工程进度择时采购。

第四,专业的基建管理人员较为缺失。近年来公司虽然每年均有多个重点建设项目,但一直缺乏专业基建管理人员,多个项目存在生产运行工作与改扩建项目同步推进的情况,一套人马两项工作,任务艰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现场的管理工作。

建议以项目培养人,通过几个项目的锻炼,组建与培养一支较为专业的年轻基建人才队伍,承接公司内部的主要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工作。

2、新方向、新产业技术知识储备仍待提高。

随着国家形势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总师办所需要涉及的面已经从原有热电行业扩展到分布式天然气、固废、生物质、光伏、危废等诸多新的方向,涉及面广、需要的知识储备量大,需要技术人员不断进行学习,把握行业发展,为公司今后切入该领域提前做好知识储备工作。

建议:完善技术带头人活动,从子公司范围内部挖掘专业技术力量,聘请行业专家授课,同时协同环保研究院的年轻人才优势以及与浙大密切联系的平台优势,进一步搭建好技术交流与研究平台,为公司新技术发展做好支撑。

三、2022年工作目标及计划

1、重点项目建设方面。

2021年的年关重点敦促德州造纸及配套污水项目以及常安能源二期扩建项目建设,确保实现年底前投产的目标。2022年加快推进义乌热电联产项目和德州抽改背项目,及时跟踪项目进展,为重点项目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人员支持,切实保障各重点项目按计划投产。

2、以技术带头人为平台,选人用人,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篇(6)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转变学习观念,创新思维方式,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是促使青年技术人员实现自我超越的关键要素,更是为打造优强企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过去,学习往往是作为一种任务而提出的,今天的学习不仅是任务,更是人们实现自我发展的方式和途径。结合公司和本单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开展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素质,促进发展”讨论活动,使青年技术人员认识到“企业要发展,员工素质必须提上来”,认识到学习是为未来而“投资”,为生存而“积累”,为发展而“储蓄”,认识到只有坚持终身学习,坚持与时俱进地学习,才能以学习之常新,求能力之常青,才能在工作中有所作为,从而形成“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的良好风尚。

二是树立“岗位学习”的理念。企业的竞争,实际就是员工观念新旧、素质高低的较量,只有彻底转变观念,提升员工素质,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为此,在团员青年中提倡“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靠学习促进工作,靠工作推动学习,做到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暖通设计室负责人霍锐毕业于机械专业,从事暖通设计后,他在实践工作中,边学边设计,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并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连续两年被评为局自学成才者,2002年他出色完成了总投资930多万元的“龙南地区生活热水系统改造工程”设计项目,该项目运行后,每年为公司节约500多万元。

三是树立“自我超越”的理念。引导青年技术人员,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针对个人实际情况制定素质提升计划、个人学习进度安排,不断谋求技能上的提高。电气开发设计员杨莉颖,大专毕业后参加工作,不满足于现有知识,通过自学获得本科学历,在技术上更是精益求精,努力提高攻关能力,参与的科研项目,先后有6项获局级奖励,2001年又获得全国造价师资格,去年被评为公司供热监控学术带头人。

二、科学选择学习内容,提高青年技术人员综合素质

结合科研、设计、技术服务的特点,在学习内容上,突出体现提升综合素质、学以致用、学有所成的原则,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青年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针对青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开展政治理、形势任务、企业文化理念等教育。突出政治理论教育,以重大历史活动为契机,开展讨论、征文、图片展、知识竞赛等活动,弘扬爱党、爱国、爱企主旋律,引导青年技术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训练战略思维;突出形势任务教育,开展“学习纲要,转变观念,查找差距,提升素质”活动,开展“查、看、排”活动,组织职工客观分析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找出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引导科技人员树立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明确共同的愿景和奋斗目标,坚定发展的信心;突出文化理念教育,组织青年技术人员开展读《把信送给加西亚》、《自动自发的工作》,开展引经据典讲故事活动,培养广大青年技术人员勤奋好学、主动创新、忠诚敬业的品质。4月中旬,暖通设计室承担了八百垧锅炉房固井地区4800多万元投资的集中供热改造工程设计任务,为了实现设计最优,设计人员白天到现场核实面积,晚上加班分析、计算、出方案,完成该项目初步设计。

二是与培养专业人才队伍相结合。结合科研、设计、技术服务工作的实际,强调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加强与大专院校、油田设计院的联系、沟通与合作,通过联合开展项目设计,带动设计水平的整体提高。在技术人员中开展“互教互学,以教促学”活动,技术人员通过备课、讲课、听课,强化了学习效果。同时,借力培训,根据公司建设发展和岗位实际的需要,先后选派了暖通设计、自动化维护、土建专业人员到北京、油田设计院等处进行培训。注重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任何科研、设计、技术服务工作都包含几个专业的配合。针对技术的相关性,我们要求科技人员在专业学习上做到“精通本专业、熟悉相关专业,掌握公共专业”。尤其是对锅炉供暖、计算机应用等通用专业知识,利用冬闲时间,集中组织进行轮训,去年先后组织“锅炉供热知识讲座”6期、“计算机网页知识培训”4期、请各类专家讲课4次。注重知识的全面性。不仅仅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同时加强对外语、市场经济知识、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拓宽技术人员的知识面,拓展技术人员的新视野。几年来,共成立青年读书兴趣小组20余个,青年技术人员通过学习,专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有15人通过自学获得大专学历,8人获得大学学历,2人获研究生学历,有1人获局优秀自学成才者称号,1人考取国家造价师资格。

三是与生产实际工作相结合。学习归根到底是为了应用,在学习中,我们始终强调“学有所用”、“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强调要以“解决生产难点和重点问题”为着眼点和立足点,突出学习的实效性。针对公司燃料结构调整的实际,组织学习自动化维护、外网调节、煤质化验相关技术,努力为公司的生产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结合公司“专业化管理,特色化服务”的实际,在各专业组中抽出精兵强将成立了一支青年突击队,3月份,突击队针对东湖分公司自控仪表数量多的实际,主动到分公司对7个热力站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检修维护,得到分公司的好评。

三、创新学习活动载体,激发青年技术人员工作热情

创建学习型五四团支部,必须有符合青年需求、体现青年特点、富有时代特征的活动载体,才能激起青年学习的热情,并促进知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一是开展“四个新”竞赛活动。在青年技术人员中开展“知识结构新、工作内容新、工作方法新、服务方式新”的“四个新”竞赛活动,提倡“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做到“科技工作上敢于攻坚,设计工作上敢于较真,技术服务工作上敢于负责,管理工作上敢于碰硬”。在年终总结时,组织青年科技人员对照年初计划,查看自己学了哪些新知识、掌握了哪些新技能、工作中采取了哪些新方法、技术服务上有哪些新举措。通过活动,在青年技术人员中形成了敢为人先的“闯劲”、上下同心的“干劲”、无私奉献的“拼劲”。2003年,设计室全体青年设计人员放弃节假日,放弃个人利益,仅用3个多月时间就提前完成了大中修改造工程设计项目119项,为公司大中修改造施工提供了保障。

二是开展“创六好专业室,争当五优技术人才”竞赛活动。在专业技术室和全体技术人员中开展了争创“夯实基础管理好、打造团队作风好、开拓市场思路好、主动服务品牌好、节约成本效益好、美化场所环境好”的六好专业室,争当“观念创新思想优、知识丰富素质优、技能精湛水平优、工作拼搏成绩优、身强体健情趣优”的五优技术人才活动。旨在实现基础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熔炼文明团队,培育先进服务模式,打造技术服务品牌,增强企业技术竞争实力,建设一支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水平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活动开展以来,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到“争当五优技术人才”活动中,工作热情高涨。4月中旬,暖通设计室承担了八百垧锅炉房固井地区4000万元投资的集中供热改造工程设计任务,为了实现设计最优,设计人员白天到现场核实面积,晚上加班分析、计算、出方案,提前一周完成项目初设。

三是开展“岗位建功创效”竞赛活动。通过“青年建功杯”、“青年科技创新杯”、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引导青年科技人员从本职工作出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生产中,积极参加技术创新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使青年成为科技兴企的先锋和主力。几年来,由青年技术人员承担的科研项目30余项,有12项获局以上奖励,完成投资近3亿元的设计项目。涌现出公司级青年岗位能手20余名,1人获市“新长征突击手”,3人获公司“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人被评为省技术革新能手。

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优化技术人员成才环境

工作中,团支部始终坚持把为青年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学习和工作条件,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作为促使青年科技人员尽快成才的重要环节。

一是创造条件,提供成长舞台。创造学习条件,为读书小组配备了图书、工具书等,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学理论、学技术;创造工作条件,让青年技术人员尽快进入角色,给任务、出题目、定指标、压担子,使其在工作中不断施展才华;创造实践条件,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年轻的技术人员挑大梁,由师傅做后盾,增强年轻技术人员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目前,青年技术人员中有95%以上的人能独立承担设计科研项目,有10%以上的人担任过专业组长,有50%以上的人承担过重大设计科研任务。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篇(7)

中心的宗旨是整合国内外钢铁冶炼装备系统集成研究开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加强系统集成的理论、方法、技术在钢铁冶炼装备系统集成中的应用综合研究,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推进工作,并对钢铁冶炼产业的共性技术和应用基础问题进行专项科技攻关,更好地支持我国钢铁冶炼产业的快速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中心主要建设成果:

(一)搭建了一流技术平台,组建了一支一流团队。

中心自组建以来,建成了设施先进、功能配套一流的成果工程化、产业化与技术研发平台。中心建设完成了能提供咨询、设计、生产技术服务及项目管理的钢铁冶炼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的设计大厦,配备了先进的软硬件设施,达到了与国际接轨的网络化、系统化、集成化的水平:建成了具备大型冶金设备研发、中试以及制造功能的产业化基地,实现年产3万吨、10亿元产值的核心产品集成测试与加工制造能力。建成了国内水平一流的研发中心基地,主要配置有三维仿真中心、远程诊断与维护中心、冶炼技术装备系统控制分析与测试平台、液压测试分析平台和电器测试分析平台等试验设备,拥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及服务器系统,配备了先进实用的分析计算软件和工具软件。一流的平台为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提供了最优质的条件。

组建了一支国内一流、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中心组建了一支由部级设计大师、研究员、博士后等不同梯队组成的近150名专职研发人员的研究开发队伍,并聘请5位国外冶炼领域知名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并形成了一支540余人工程设计和成果转化队伍。一流的团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智力保障。

(二)取得了一批核心技术成果。

中心围绕国家产业战略需求,以科研项目和成果产业化为纽带,集聚行业拔尖人才和优势资源,开展了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始终坚持以钢铁冶炼核心技术攻关为重点,依托钢铁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工程化与产业化,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和开放服务,最终实现中心的全方位建设目标。建设期间,开展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2项。技术成果转让与企业的横向合作项目16项,实现收入28017.7万元。围绕炼铁、炼钢、冶炼自动化核心领域共申请专利394件,其中发明专利144件:共获得专利授权22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4件:在高炉无料钟炉顶、炼铁工艺、炼钢转炉炉体、高炉除尘、炼钢余热回收等多个领域形成专利群进行保护。主持和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17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9项,专有技术28项;获科技和工程奖励27项,其中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两项。

(三)开放,交流与服务成效显著

中心充分利用自身的钢铁冶炼装备系统集成的工程建设优势、与钢铁生产企业联系紧密优势、资料与信息优势等,先后与清华大学、重庆大学、西门子、罗克韦尔、宝钢集团、攀钢集团等30余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开展了一批高质量的开放基金课题,并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技术转让、承担纵向和横向课题、对外技术咨询与服务和技术培训等,累计收入达到3亿多元。

中心先后承担了60余项重大钢铁冶炼工程项目,取得了如世界最厚板坯连铸机、特大型高炉大修最短工期、国产最大下悬挂炼钢转炉、世界首座30万方高压煤气柜等一个个国内钢铁工业的新纪录。相关技术成果在国内企业辐射率达25%,形成产值2700亿元以上。

中心先后培养工程技术、管理和营销等专门人才500余名,培训高技能的技术工人1200余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100余次,参加人员达3000余人次,组织36批120余人次技术骨干到国外进行工程技术交流与短期技术培训,提升了研发人员的国际视野,也加大了中心技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增强了“内功”、“凝聚力”、“辐射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四)探索了一条企业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之路。

作为第一批企业类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积极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机制。如何把科技创新、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建好企业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首要问题。对此,中心管理团队经过广泛调研和学习,探索了一套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机制。

以国家重大冶炼技术创新科研项目和重大冶炼建设工程为牵引,快速组建重大项目部,通过打破原有编制,动态组织项目团队,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成果和人才,建立从研究、实验、中试、设计到冶金工程实施及后续服务的全链条技术创新模式。有效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创新的结合: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的结合: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的结合。走出一条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之路。通过国家工程中心的组建,依托单位实现了由工程建设服务模式向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成功转变,实现了由主要服务国内钢铁企业向为全球钢铁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转变。

部分核心技术及产品:

(一)利用低热值煤气实现高风温的顶燃热风炉成套技术。

“利用低热值煤气实现高风温的顶燃式热风炉成套技术”解决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顶燃式热风炉燃烧器技术、顶燃式热风炉燃烧器数值仿真技术、顶燃式热风炉燃烧器冷热态模型试验技术、顶燃式热风炉工业性集成试验技术、利用低热值煤气实现高风温(1300℃)热风炉系统集成技术等。形成了我国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利用低热值煤气实现高风温的顶燃式热风炉的成套技术,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成功实现技术成果向国外市场的反向输出,提升了我国在顶燃式热风炉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项目成果在水钢4号高炉、安阳钢铁8号高炉、燕山钢铁公司3-5号高炉等多座高炉上成功应用,热风炉系统运行稳定,生产指标优异,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外知名厂商的指标,并实现了签约合同总金额11.13亿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072万元。

本项目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完全国产化、能适用于小、中、大型高炉的热风炉燃烧器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顶燃式热风炉成套技术,打破了俄罗斯卡鲁金顶燃式热风炉等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避免了高炉建设中斥巨资引进国外热风炉专利技术及其设施,大大降低高炉的投资成本,将为我国钢铁行业节约大量外汇,从而提升我国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

采用本项目成果后,空气过剩系数由1.1降到1.03,燃烧器的燃烧效率提高,送风温度比同级别高炉提高100℃左右,实现了高炉降焦约30kg/吨铁,缓解了对钢铁企业对焦煤资源的需求,有效降低了钢铁企业运行成本。

采用本项目成果后减少了CO和CO2的炭排放量,CO平均排放量约80ppm(烟气中O2含量为0.3%),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高炉一代炉龄总计减少CO2排放总量达到467.5万吨,其他排放物指标均达到环保要求,有效减轻了环境压力,也为钢铁生产企业节省了环保费用。

本项目的成功投产和良好运行,有利于推动顶燃式热风炉技术持续开发和推广,有效降低了我国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了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对我国冶金行业节能减排产生显著效益,促进全球节能减排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提升中国冶金装备的技术实力及市场竞争力,为实现中国冶金装备民族振兴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大型高炉无料钟炉顶装置。

本项目针对关键技术所涉及的装置、材料和试验问题,引进创新方法理论(TRIZ)和配套软件,最终成功突破国外专利封锁,提出了全新的布料器方案,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并罐无料钟炉顶设备,并开发了配套控制软件和模型,项目共申请专利39项(含发明专利6项,海外专利2项),有效的保护了项目主要技术成果,成功实现了产业化,设备国产化率达到100%,填补了国内大型高炉无料钟炉顶装备领域的技术空白。

本项目在宝钢1号高炉成功应用,工程项目投产后高炉运行稳定、作业率显著提高,并有效降低了高炉焦比,提高了高炉产量。据测算,在每座大型(特大型)高炉上每年可实现新增产值约73,000万元,每年增收节支总额达到15,200万元。项目成果还在韩国浦项3800m3高炉项目上打败众多国际强大竞争对手,成功实现我国对外输出的最大炉容的高炉炉顶设备。不仅提高了国内在大型无料钟炉顶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实现了大型无料钟炉顶技术和设备的对外出口,扩大了我国高炉核心装备的国际影响力。

国产无料钟炉顶设备费用仅为引进技术的不足1/5,每套无料钟装料设备节省投资达6000万元,依靠此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每年预计在国外实现高炉总承包工程1.5亿美元,在国内实现高炉工程总承包20亿元/年。

此外,由于显著降低了高炉焦比,减少了焦炭的使用量,每座大型高炉每年能减少约13万吨CO2排放,节能减排效益十分显著,对我国环境保护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三)特大型下悬挂结构转炉本体设备成套技术开发。

中心通过对大型下悬挂转炉进行长期、持续的研发和应用,获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型大型下悬挂转炉技术,先后申请获得国内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申请PCT2项,其中下吊挂机构发明专利于2011年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自主开发的大型下悬挂转炉技术领先、性能可靠,主要指标均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国内大型下悬挂转炉的技术难题,完成了大型下悬挂转炉国产化技术的攻关,并依托大型下悬挂转炉技术实现关键设备“中国制造”,增强国内工程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项目研究成果成功宝钢梅钢250t转炉成功应用,成为国内最大自主开发的下悬挂转炉,最大出钢达到280t,并实现了成功出口巴西GUSA50t转炉,成为中国第一次成套出口炼钢设备,合同达1.3亿元。项目不但打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而且顺利实现中国第一次成套出口炼钢设备。不仅提高了国内在大型下悬挂转炉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实现了大型下悬挂转炉技术和设备的对外出口,扩大了我国高炉核心装备的国际影响力。

到2011年底,中心累计承担的各种吨位的下悬挂转炉合同40座,其中投产的转炉30余座,转炉设备产值达6~7亿元,涉及钢铁产能约4000-5000万吨。

在直接经济效益上,中心开发的大型下悬挂转炉与国内早期采用的三点支撑转炉相比,设备重量轻10~20%,这会减少转炉的设备投资费用5%~15%,与国内传统设计相比,累计节省直接投资6000~8000万元。与进口转炉相比,仅宝钢梅钢250吨(最大出钢280t)转炉一个项目,国外进口SVAI-Link250吨转炉设备投资降低约40%,节省约1亿元投资,直接经济效益显著。

(四)板坯连铸机核心装备及关键技术开发。

中心坚持以自主开发的板坯连铸机成套技术取代国外进口,项目研发成果成功打破发达国家工程公司在板坯连铸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垄断地位。采用具有自主知识的连铸机关键技术与引进相比,以一台单流板坯连铸机为例,可以节约投资5000万元,在建设周期上,平均可缩短3个月建设周期,以单流板坯连铸机的年产量100万t铸坯为例,可以创收2500万元,以上两项可以实现节约投资和创收7500万元以上。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篇(8)

分布式发电主要包括热电联产、用户侧太阳能光伏发电、燃料电池、农村小水电、小型独立电站、废弃生物质发电、煤矸石发电,以及余热、余气、余压发电等。热电联产受供热范围限制,一般要按照热用户的位置分散布点;离网的分散电源点受人口密度限制,布点也是分散的;各种废弃物资源数量有限,受能量密度限制,也需要分散利用。以上条件决定了分布式发电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决定了分布式发电的独特优势。

燃天然气 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项目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能质量、增加电力供应,应对突发事件等综合效益,是城市治理大气污染、调整燃料结构和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的必要手段之一,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措施,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和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分布式能源发展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热电专业委员会1999年的济南年会、2000年的宁波年会、2001年的重庆年会和2002年昆明年会中均有一些学术论文积极宣传、推广小型全能量系统,实现小型热、电、冷联产。2002年9月份热电专委会还专门在南京召开“天然气在热电联产应用专题研讨会”。2003年海口年会论文集,2003年12月又在上海召开分布式能源热电冷联产研讨会,出版论文集并提出“关于发展分布式能源热电冷联产的建议”。2004年10月在北京与国际分布式能源联盟共同主办了“第五届国际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联盟年会”。

分布式能源发电是以“效益规模”为法则的第二代能源系统,它是工业文明时期以“规模效益”为法则的第一代能源系统的发展与补充,特别是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分布式发电,实行热电冷联产,可以大幅度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与减少能源输送损失。针对我国天然气供应不足,天然气对于发电来说,重点要转到分布式发电系统,而不宜多用于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随着我国天然气在能源利用中比重的不断增加和天然气管网的建设,以及规划了不少的引进LNG项目,还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发电的兴起,使容量在数千瓦到5万千瓦的分散在重要用户附近,向一定区域供应电力、热力和冷源的分布式供电系统也逐渐的增加。

一批燃气-蒸汽,热、电、冷联产的机组开始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出现。到2004年,在上海已建成8项6528kw,连同计划建设的共13项16808kw;北京市已建3项5467kw,连同拟建的共14项66285kw,还有广州2项1847kw,连同拟建共11项67257kw等等。上海市、北京市还组织力量制订了“上海市燃气空调、分布式燃气热电联产系统发展规划”及编制了“建筑物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分布式能源系统工程技术规程”。北京市也组织起草相关文件,组织对分布式发电接入电力系统的技术规定的研究,编制了《北京市燃气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技术要点》(讨论稿),为分布式供电系统顺利健康发展准备条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分布式能源装机总容量已近 500万千瓦。

分布式能源总的情况

序号

地区

已投产的工程

将投产的工程合计

1

上海市

8项工程总计6528KW

共13项工程

总计10624KW

2

北京市

3项工程总计5467KW

共14项工程总计51282KW

3

广东省

2项工程共计1847KW,另有柴油内燃机改造216万KW

共15项工程总计90877kw另有柴油机内燃机改造216万KW

4

其他省、市、区

胜利油田胜动机械集团生产的燃气内燃机已销往全国29

个省市的煤气,瓦斯气、焦化尾气、沼气、炭黑气、油田页岩气、酒精气等发电市场已投产的共152万KW

该厂在建的分布式电源尚有12.5万KW合计将有164.5万KW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篇(9)

一、我院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基础上,以能源动力方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把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结合,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素质专门型人才。

(一)以“人才”为根本,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热能动力设备及应用专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起学生在研究能源动力技术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以人才为本”,不能用整体划一的模式、整体划一的课程、整体划一的思维方式、整体划一的原则方式方法去塑造人,强调学生的学习责任感,自律、自控、自强。

(二)以“实践”为关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就人才类型而言,主要是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技术创新的竞争成为未来世界竞争的主要焦点。

热能动力设备及应用专业是传统技术产业,我们在设计课程结构、课程体系时,注重现今成熟新技术与课程的开发,使学生的学习贴近新的能源动力技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真正感受、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成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用为目的。本专业是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重视加强能力训练,加强实践。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三、我院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院针对热能动力设备运行的特点和能源生产企业对高职人才能力的要求,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共同实施“6学期3阶段”的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

(一)第一阶段主要完成专业通用能力的培养

本阶段在第一、二学期进行。在学校进行公共基础领域、专业基本学习领域课程的理论学习及专业通用能力训练。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及国防教育基地完成热力设备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在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实习,了解专业具体产品生产组织、生产工艺,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与自我学习等能力的培养,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吃苦耐劳、踏实工作、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将校园文化与军工文化相融合,实现学生达到化工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第二阶段主要完成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本阶段在第三、四、五学期进行。第三、四学期,完成专业核心领域课程的理论学习,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专业核心能力技能训练、课程综合仿真训练。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选择典型的设备做为教学载体,开展教学活动。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交替,虚拟仿真与技能实操交替,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加强热力设备操作及控制、设备维护等专业技能训练,熟悉产品从制造到运行的整个生产流程,完成能力的进阶,获取专业技能证书,实行“双证书”制。第五学期,利用两周在热力公司进行生产实习,利用12周完成专业拓展课程学习,拓展专业视野,为就职可能面临的转岗、转业做好准备。后7周进行毕业设计,也可在企业边进行生产实习边完成,在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岗位实际生产进行选题,通过实操,进一步掌握热 能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岗位操作、生产过程控制、品质控制和设备维护等相关知识,进行企业产品生产操作、工艺控制、获取企业上岗证书。或利用前13周在订单企业结合企业热能生产工艺完成专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学习。

(三)第三阶段主要完成专业综合能力培养

本阶段在最后一学期进行。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订单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制订顶岗实习标准,将就业与实习有机结合,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学生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专职教师负责实习辅导和学生管理。在实习过程中企业与学校联合对学生进行质量教育、成本教育、保密教育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及国防精神。

三、总结

我院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结合国家能源发展与优化利用政策,面向电厂热能动力及自动化、民用采暖与工业用汽、能源与环境工程等领域,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在工程一线从事热能动力设备运行、技术管理、技术改造、制造和销售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将根据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变化不断修正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一定要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理论扎实、技术过硬和道德高尚的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战洪仁,张建伟,李雅侠,王翠华,寇丽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探讨 [J].化工高等教育,2008(01):19-21.

[2]欧阳建友,曾旭华.高职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3):21-22.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篇(10)

作者简介:韩新月(1982-),女,河南商丘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何志霞(1976-),女,甘肃泾川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ZD2009025)、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中之重课题(课题编号:2011JSJG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09-03

一、我国高校设立新能源专业的必要性

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发展新能源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以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而获得,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由于新能源具有再生、清洁、低碳、可持续利用等优势,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它。而且新能源可以作为促进人类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所以这些国家在相关政策中都增加了新能源的元素。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总体产业化程度不高。不过,我国天然资源非常丰富,市场需求空间很大,在政府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带动下,新能源领域成为大型能源集团、民营企业、国际资本、风险投资等诸多投资者的投资热点,技术利用水平正逐步提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从起步阶段进入大规模发展的关键转折时期。我国新能源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总目标是:建立初步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发展的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壮大和升级,促进新能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争取在2015年将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12%左右。[1]

尽管国家已经把发展新能源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一场新的能源革命已在悄然进行,它必将带来新的经济繁荣、新的社会理念和新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是缺少成熟先进的新能源技术。我国主要的新能源设备和技术完全依赖进口,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新能源产业化进程中的这些难题有待专业人士去破解。所以,培养新能源方面的专业和复合型人才是重中之重。[2]但是,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错综复杂的资源环境复合体,涉及物理学、化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子电工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管理学、工业经济学等学科内容,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产业。[3]因此,需要设立专门的新能源专业来满足,新能源产业对新能源人才要有宽的知识面、自主的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等要求,进而要求高校做好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

国外已有一些著名大学建立了新能源的本科专业,用于培养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如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光伏与可再生能源工程学院,并于2000年开设了光伏与太阳能本科专业,2003年又开设了可再生能源工程本科专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依托其可持续能源系统中心也建立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专业。此外,意大利的都灵理工大学和米兰理工大学都开办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专业。美国的俄勒冈州科技学院于2005年也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四年大学本科学位课程。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变化,对于新能源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世界上将会有更多的高校开办有关新能源的专业。

我国高校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新能源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新能源这一新兴产业的专业人才,2010年7月经教育部审批,浙江大学、中南大学、江苏大学等11所高校首次设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江苏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由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承担开设任务,已分别于2011年9月和2012年9月招收第一批和第二批本科生。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则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二、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

在对国内外新能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基于新能源产业特点及企业和社会对新能源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同时结合本校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确定了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及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可行的教学计划的制订等。

1.培养目标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依据,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都是非常新的专业,目前处于初步形成和探索阶段,因此,找准本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确立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尤为重要。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机械工程、电气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土木工程等学科专业的支持,并结合新能源产业的特点设立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一流的视野,具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一强交叉学科宽厚扎实的物理、化学及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系统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应用专业知识及技能、新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新能源装置及系统运行技术,能胜任新能源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技术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的构建

尽管自2010年以来国内陆续已有许多高校正式获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本科阶段的招生资格。但总体来看,我国系统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生、研究生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对于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处于探索阶段。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且,一个专业要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业务范围,就应有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4]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广泛的科学与工程,属交叉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紧密相关,又强烈地依托于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机械、电气、化工、自控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由于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如何以这些学科为依托,形成内容先进、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根据孙根年有关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给出了系统思考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5]

由图1可以看出,在层次上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五个方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不同的课程类别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指导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服务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门人才培养这一特定的功能。

3.教学组织与实施

基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结构,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制定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在教学组织上前五学期主要进行普通文化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的教学,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第二、三、四、五学期还安排了金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目的是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手操作机会。第六、七学期组织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实训,核心课程均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第八学期开展毕业设计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

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特色

1.以厚基础、宽平台、交叉学科为理念,强调扎实的物理、化学和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

课程建设时,首先在物理、化学基础理论方面增加了“大学化学”、“物理化学”、“能源与环境化学”和“半导体物理”课程。其次,根据新能源专业的特点,强调物理、化学基础的同时,通过减少“工程图学”、“工程力学”和“机械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学时数来弱化机械类课程。再次,为了充分发挥本校本学院学科优势和特点,在热流体理论方面除了开设“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外,还开设了“热流体数值计算基础”和“新能源利用中的热流体理论与技术”两门专业特色课程。目的是提升专业内涵,强化特色,确保学生具备新能源领域相关的扎实的基础理论,是学生今后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是否具备发展潜力的关键所在。

2.强调实践教学及新能源工程训练

首先,增加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课程。其次,增加了实习环节的学时数,把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的三周生产实习变为第四学期末的一周认知实习和第六学期的三周生产实习。目的是增加实践教学,先认知实习,后生产实习,使实习环节更为科学和合理。再次,还增加了项目设计,把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的两周课程设计修订为第六学期末的两周课程设计和第七学期末的两周项目设计。目的是先开展某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后进行具体的项目设计,设置更为科学和合理。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设计性、综合性项目设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增加了新能源工程训练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和指导老师双向选择后,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指导老师在与国内外新能源企业合作中,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专业实践机会。这个环节是在第七学期前完成,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通过明确的学分要求保证学业导师制的落实。指导老师通过这样一个环节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向学院推荐其保研,实现本研贯通培养,前后的培养具备一定的连续性。最后,为了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及已有的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新能源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新能源技术工程应用能力的高要求,在课内及集中实践环节总学分要求基础上还增加大于等于六个学分的课外实践要求(社会实践、竞技活动)。

3.体现多学科交叉特点

在课程设置时,除开设“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原理”、“工程材料”等课程外,还增开了物理、化学方面的课以及“新能源材料”、“现代生物学导论”、“能源与环境”、“新能源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这样充分体现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应用化学、材料物理、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各学科的交叉。

4.重视形成宽阔的国际视野

首先,学校开设了全英文及双语课程,比如全英文的“太阳能光伏技术”以及双语的“热流体数值计算基础”、“热泵原理与应用”、“生物质燃烧及混燃技术”课程。其次,借鉴国外新能源专业的课程设置增设了反映新能源领域前沿的“生命周期评价”课程。此外,还增设“新能源前沿及工程应用专题”必修课。这门课要求学生在第七学期结束前听取学院安排的新能源前沿及工程应用专题讲座7次以上。专题可以是合作企业、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讲座,也可以是本专业教师科研最新进展的讲座,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拓宽视野,尽快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5.以太阳能为主,兼顾生物质能和风能,提供其他种类新能源的广泛选择的专业定位

首先,在太阳能方面,学校设置有“太阳能热利用”和“太阳能光伏技术”专业课;在生物质能方面,开设有“现代生物学导论”和“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技术”;而在风能方面,设置有“风力机空气动力学”和“风力发电与控制技术”专业课。其次,还提供了广泛的新能源相关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对不同专业的需求,比如“氢能与新型能源动力系统”、“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水力发电与水电站”、“燃料电池原理与技术”、“热泵原理与应用”、“生物柴油制备及应用”、“生物质燃烧与混燃技术”、“能源工程管理”、和“能源经济学概论”等课程。

四、结束语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置顺应时代的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非常新的专业,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课程安排等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笔者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新能源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以供参考。笔者相信江苏大学有能力、有信心建设好该专业,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任东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制度创新[J].中外能源,2011,

(1).

[2]王伟东,艾建军,杨坤.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

[3]张珏.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人才,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篇(11)

化工工程师总结报告1紧张忙碌的20____年即将过去,充满希望的20____年已悄然而至。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单位领导的精心培育和教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无论是思想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收获,但也有不足,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20____年的工作成果

1、工作上,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争当行家里手。

就是凭着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为了尽快掌握催化裂化操作,我每天都风雨无阻,特别是冬天,冰天雪地,我常常要提前半个多小时上班,养成了早到单位的习惯,到了单位,先将劳保穿戴整齐,再认真检查各容器的液位和每一条伴热线,也是这个习惯,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学习到更多的业务知识,为我的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工作的岗位是反应外操,在日常工作上我尽心尽力,本着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开展各项工作,十月份的一天夜里九点多钟,我忙碌了一天准备__时,火炬被吹灭,这将导致酸性气体无法燃烧污染空气和危及人身安全。我和同事不顾一天的劳累又拿起管钳冲向火炬院,由于天黑风大很难点着火,但是我们没有放弃,不厌其烦,在采取了多种措施之后终于成功点燃火炬。

2、学习上,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从没有放弃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

虽然我已取得大专学历,但我没有满足于现状,经常利用工作之余读书自学英语等知识。学习理论的同时,更加钻研业务,平时在工作中遇到不懂得问题,主动向老师傅请教,并详细做下记录以备以后参考,并把学到的知识融会到工作中去,通过日积月累使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在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我也积极响应,经常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培训和竞赛,于今年五月份参加了压力容器培训并顺利取证;于九月份参加局工人技术比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展示了自我,受到了单位的嘉奖。

3、落实各项安全防护措施,个人安全意识有所增强。

催化裂化操作是一项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严格的操作规程。因此我不断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坚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做到天天讲安全,天天贯彻安全,天天检查安全,不管任何作业项目,对安全防护措施都落实到位,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确保作业中的安全。回顾我全年的各项工作,都能够安全高效地完成,无一例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作业。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事催化裂化工作以来,深深感受到工作的繁忙、责任的重大;大事、小事压在身上,往往重视了这头,却忽视了

那头,有点头轻脚重,没能全方位地进行系统地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刚参加工作不久,没有足够的经验,对于大型设备的操作还不能熟练掌握。

②、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实践能力还需提高,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

以上问题,虽然对工作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我总觉得没有尽到一个催化裂化操作工的职责,在今后工作中自己将努力做到更好。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通过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尽管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没有创新性的工作思路,个别工作做得还不够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克服工作中的不足,同时还需要多看书,认真学习好规范规程及有关文件资料,掌握好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加强工作责任感,及时做好个人的各项工作。不断的总结与反省,不断地鞭策自己并充实能量,提高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以适应时代和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化工工程师总结报告2本人是____市____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名绿化工程师,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公司本着“科学发展、和谐生态”的原则,在本年度的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大力提高工程建设和养护管理水平,绿化工程的景观效果进一步得到提高。绿化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一年四季,种花栽树、剪枝除草、浇水施肥等工作都比较繁琐,而且时间性很强,需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才能使各项工作均取得进步。

一、挖掘内部潜力,发挥专业优势,提高管理水平

近几年来,我单位陆续投标建设了大大小小数个工程,其中______绿化工程由我担任项目经理,在绿化工程的管理工作中,在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行业规范以及所属工程绿化合同办事的同时,我注重积累超多手资料,准确发现存在问题并能够在时间妥善解决。全方位为所属绿化工程带给直观依据,力争为我市园林绿化养护水平,及本单位的绿化工程管理工作上全新台阶做好技术保障。在安全生产方面,我把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具体从业者手中,针对绿化养护、园林机具、农药的使用管理等方面分别制定了操作规程,并召开安全生产会议,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职工及财产安全。

二、立足本职工作,不断发挥园林专业优势

近几年来,我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踏踏实实地抓好相关绿化工程建设项目,用心参与我市的各项园林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及园林活动。提高工程质量,在工程建设中依据具体状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的原则,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努力提高公共绿地的景观质量,不为了只完成任务而建设,为市民带给良好休息空间。

三、保证绿化成果,大力做好绿化维护管理工作

绿化的养护管理是工程建设之后对园林植物进行的长期抚育管理工作,养护管理工作的监管应把握所养护对象自身的特点,寻找最有效地途径,方法和结果不能只取其一,应加以侧重,以结果为主,建立动态健康良好的监控体系。并逐步合理编制专项资金计划,使投入与产出构成良性循环。

在养护工作中还需要区分建设与管理的区别。绿化工程建设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单次性。

如种植一株树从挖坑、回土、扶正到上保护架等工序只进行一次后,即只完成单株树木的栽植,不再需要重复多次进行。

2、工序固定性。

就是在绿化工程进行过程中,各道工序开展的先后次序基

本是固定的,无特殊状况没有很大的变化。

3、时限性。

即工程建设一般需要在必须的时限内完成,具有必须的紧迫性。而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不同于绿化工程建设,相应具有以下特点:

(1)重复性、持续性。如在一个生长季内,树木的修剪要根据植物生长状况,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数次修剪;喷洒药物要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状况和规律进行随时防治,因此,多项工作往往在具体的绿化工程养护中是经常重复进行的。

(2)工序不固定性。绿化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通常容易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雨水、灾害性天气等。雨水充沛,很可能两个月不用浇水,但植物生长量加大,又会增加修剪的工作量。因此,每一天需要开展哪一项工作需要根据实际状况随时调节,才能合理安排人力、物力,适应植物生长的需要,相对的机动性就很大,

(3)季节性。养护管理工作主要随着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通常以一年为周期,如乔木修剪在冬季进行整形修剪;在生长季节发生枯死枝、折损枝则要及时进行清洁修剪;发生萌蘖,要进行摘除萌蘖的营养修剪。时限要求不十分严格,只要贴合其生长规律,能够促进植物健康生长即可。

因此对养护管理工作的监管应与建设工程的监管区别对待,把握其自身的特点,寻找有效的控制点,发现最适合的工作途径,以使监控过程有序、合理、可操作性强,促进行业发展。结合在我单位的具体运作和工程养护工作,我发现去冬今春,气候偏暖,具我多年经验,如不做好病虫防范工作,病虫害将可能于初夏大面积爆发。我组织单位内相关人员,对病虫害进行了全面普遍的防治工作。同时对绿化苗木进行了全面的修剪与整枝。并且清除绿地内杂草限度的阻断害虫越冬途径。对草坪、乔灌木进行了全面的施肥,确保其能安全越冬,并对承建项目进行全面补缺。

在实际养护工作中,我在“早、全、细、新”上下大功夫,在确保成活率的同时,尽可能的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理想的景观质量,提高绿化环境质量和工程景观效果。由于绿化管理措施及时,有力地保证了绿化工程的质量取得了可喜成果。

四、抢抓机遇,努力实现园林事业新突破

近年来打造和谐____,建立全国卫生城市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构建____园林城市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在绿化工作中我们更就应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努力创造条件解决问题,谋求发展,根据具体要求,用心分解制定切合实际的二级目标,扎扎实实地抓好各方面工作,加大建立、养护工作力度。建立更加正常、良性的园林绿化监管秩序,完善工作程序,做到管理秩序化、办事公开化、

处理人性化,同时结合有关地市行政规范典型拟出适合我单位自己的管理办法。加强对各类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业务学习,完善知识结构。用心参加____市园林协会和____市市政园林管理局举行的园林行业的培训活动,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从而从根本上提高管养水平,降低管养成本。

在将来的工作中,我就应在现有专业技术水平上努力开拓创新,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吸收先进经验,为____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化工工程师总结报告3本人自20____年4月参加工作以来,认真工作,对自己的岗位一直尽忠职守,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的能力,在各位前辈和师傅们的指导下,在领导及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我个人无论是在敬业精神、思想境界,还是在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上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已成长为一个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技术人员,现将本人一年以来的工作、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态度端正,严谨科学

园林绿化工作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行业,日晒雨淋,属室外作业者,而对着焰热的夏日,和连绵不断的秋雨,都要不懈地工作,我们曾被称为高档农民,要能吃苦和吃得苦,工作粗中带细,所以没有乐观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和严谨科学的工作精神是不成的。

二、认真加强学习

不断加强学习,素质进一步提高。具备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自己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一是认真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断加强党性党风教育,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坚持学以致用,以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提高自己驾驭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思想、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近年来,认真学习重要思想、及党的____的基本理论;二是认真学习与业务相关的林业政策、法规和条例等,尽可能地向周围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学习,努力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在人才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所以,一年多来,我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在工作之余认真学习各种园林方面的知识及二级建造师的知识,希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综合人才。

三、不断进取,与时俱进

一年多来,尽心尽力,较好地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主要有从事园林的施工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做到种好每一棵树,养好每一株苗。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配合单位其他人员尽自己所能完成设计和工地的资料整理等各方面工作。认真完成园林学会各项工作。参与北环路的施工和养护工作。参与北辰绿洲第十四标段的施工和养护工作,在参与协调工作过程中,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增长了工作经验。除完成日常各项工作及领导交办的临时工作外,还抽时间学习各种文件精神,学习巩固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做到边学边干。经过一年多来的锻炼与学习,工作经验水平、组织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工作中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不断学习,进取,总结经验,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经验,在工作的一年多以来,我除了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学习,创新,不断地提高本职业的知识和操作技巧外,还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时间又给予我一次总结的机会,每一次进步都是在不断的反复总结经验或得失中得以提高。每一次总结都是在促使我们查找自身不足的同时,结合自己好的工作经验,为新一轮的工作顺利进行做更好的铺垫。以后我会更加努力,争取在业务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我们要不断升值自己,让自己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处于不倒地位,与时俱进,施工工艺的不断创新和施工方法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只有适应、征服,创造才能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化工工程师总结报告4我是20____年7月被评骋为化工工艺助理工程师,先后工作于____化工厂苯胺分厂、____化工厂技术安全处。在此期间,我努力钻研专业技术知识,在技术管理过程中努力推行"优化工艺过程配置、提升技术经济安全效益",对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倾注了满腔热情。任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以后,先后在H/CO装置脱硫系统改造和流化床Cu催化剂再生技术改进工程中担任技术负责人。这两个工程竣工以后,装置生产运行周期大幅增长、安全稳定性得到显着提高,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在生产一线锻炼的几年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了业务能力。作为企业的技术和安全管理部门,在企业和处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对技术管理一丝不苟,对工艺安全从严控制。经过数年的努力,企业已建立了严格的管理体系,并且获得了国际承认的化工企业的三大认证: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认证、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认证,是__市第一家获得三个认证证书的化工企业。八年来,在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过程中,也使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了充实和提高。总之,八年来自己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也存在着很多有待提高的问题。

现对几年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优化工艺过程配置、提升技术经济安全效益

H/CO装置要求进入转化炉天然气硫含必须小于10ppm,否则将造成镍催化剂中毒以及设备腐蚀。二十世纪末,原料天然气中硫含量持续超标,有时甚至超过几万个ppm,经过钴钼加氢-氧化锌脱硫后,仍高达几百上千个ppm,对镍催化剂造成严重中毒,转化效率大幅下降,并且对后续设备造成严重腐蚀,不到三个月时间就E106出现泄漏,检查发现已无修复价值,被迫更换设备。在200#脱碳系统出口检出硫含超过20个ppm,因此这个问题如不能尽快解决,后果不设想。通过检阅文献资料及集体会商,决定在钴钼加氢-氧化锌脱硫前加FeO脱硫。选择理由为脱硫效果好,价格便宜并且可循环使用,其脱硫原理为FeO+H2S

FeS,再生原理为FeS+ 02FeO.FeO脱硫装置成功投运后,进转化炉天然气硫含量降至几个ppm,有时甚至检不出,有效地解决了催化剂中毒及设备腐蚀问题,使H/CO装置长周期安全平稳运行。

2Cu+O2 2CuO

CO2C+O2

我厂利用流化床装置,加氢还原生产苯胺,原设计年产量1万吨,经过技术改进和优化运行后,实际年产量达1.5万吨。2008年,苯胺扩产改造项目投产后,设计年产量将达3.5万吨。流化床内,随着加氢反应的不断进行,Cu催化剂表面积炭,活性降低。当还原终点,硝基苯含量大于1000PPm后,需要对催化剂再生。再生方法:使失活的催化剂在空气中燃烧,以除去表面积炭,再用氢气活化。再生反应:

传统再生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吹料、置换(约4小时);第二阶段:升温初期(约6小时);第三阶段:升温后期(约8小时);第四阶段:控温再生(约164小时);第五阶段:降温(约10小时)。传统再生方式存在再生时间长、温度高、催化剂磨损大等缺陷,经济效益和安全性能均不理想,研发更新再生技术十分必要。从再生过程看,变化最大,时间最长的是分别第二阶段(升温前期)、第三阶段(升温后期)和第四阶段(控温再生)。要缩短再生时间,必须改进这些阶段,加快再生速度。而升温过程表明,大量通入空气,反应剧烈并有大量的热累积而导致床内的温升,究其原因,应在于控制手段单一,只是利用空气进、出的温差来带出热量。所以,我们只要能即时移走过量的反应热,就能维持高速的再生进度。另外,只要能及时移走反应热,就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再生,有利于减少催化剂的磨损,降低其结焦的可能性。我们考虑不改动原有装置,再生时,仍采用正常生产过程的方式,利用水的汽化带走积热。经实践,利用改进后的方式再生,整个再生过程只需30小时左右,便可再生完全,比传统再生方式缩短了140多个小时。从再生后运行情况看,

单程寿命可达1600多小时。从而全年可增加运行天数50来天,增加产值近1000万元,节约成本近50万元,并且,低温操作可大幅延长催化剂和流化床列管换热器使用寿命。

二、努力钻研专业技术业务,做好本职工作

自从到技术安全处工作以来,更加刻苦钻研专业技术业务,各项工作干得更是出色。调到技术安全处之后,恰逢国家要求进行化学品注册登记,首先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对我厂十几个产品及二十几种原料编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标签。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自愿放弃个人休息时间,一心铺于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标签的编写和修改工作中,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充分体现了一个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终于顺利通过国家化学品登记注册中心的审核,同时向客户发放符合国家标准的"一书一签",履行化工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日常工作中,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工作中如鱼得水,从生产现场的技术指导和办证审核到技术资料的编写和管理,各项工作样样出色。在工作中形成的技术性文件和各种申报资料做得结构严谨、术语规范、见解独特、论断精僻,送到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技术性文件和申报资料均一次性通过,为企业赢得了荣誉。

随着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领导决定启动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整合为企业管理体系。在三合一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又一如既往地投入到体系文件编写、初始状态评价、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管理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当中,为企业顺利通过注册认证作出了贡献。在参与建立企业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我个人也学到了国际通用的许多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作为三个体系的内审员也时刻为三个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做出艰苦的努力。

根据企业实际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编制企业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完善企业应急预案文件体系,并指导各级演练;编制或修订光气生产、使用、储存管理制度等40余个

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指导生产运行;组织各单位进行工艺过程危险性分析,优化工艺过程安全性配置,提高生产运行和安全水平;积极进行危险化学品操作人员等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教学工作,不断提高职工的专业技能和意识;推动企业安全标准化的创建,规范管理,落实责任;指导3.5万吨/年苯胺试车方案的编制,为项目试运行提高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间,先后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专题培训十余次,积极参加相关专业资格考试,获得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获得危险化学品教师、安全管理人员、化学品登记人员等岗位资格证书;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证书;2006年2月考取中国石油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素养;2006年被__化医控股(集团)公司授予安全环保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被__化医控股(集团)公司骋为安全标准化专家。通过各种继续再教育培训班,使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同时也让我本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近年来从事的主要技术工作的情况,通过从书本上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从他人那里学习,再加之自己的分析和思考,确实有了较大的收获和进步。成绩和不足是同时存在的,经验和教训也是相伴而行。我将继续努力,克服不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

总结人: ____

20____年8月17日

化工工程师总结报告5本人自一九八 九年任化工工程师以来,在各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在本人的勤奋努力下,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以下谈谈我的几点工作体会。如有不够,敬请原谅。

一、专业技术人员应充分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应将专业技术和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我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远意义,在于将专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在转化过程中实现专业技术的升华,造就自己,体现个人对社会的价值。

将专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我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91年,将我厂硫酸车间“一转一吸”生产工艺改为“二转二吸”生产工艺,原“一转一吸”生产流程所产生的二氧化硫转化率低,造成排放于空气的二氧化硫超标,产量低,影响了本公司的经济效益又污染了环境。通过这次改造,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并通过了省、市两级环保部门的验收,硫酸产量由原来年产

1.5万吨提高到2万吨,大大满足了我厂磷肥生产的需要。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减少了空气污染,改善了工人工作环境和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

另外,1992年,我引进华南理工大学化工研究所研制的换热器新技术,即把硫酸车间换热器更换成空心环管壳式换热器。在这次技改中被换下的六台换热器,由原来的折流板式更换成空心环管壳式,使用面积由原来的1835M2减少到1210M2,气体总压降由原来的15050Pa降到6320Pa,硫酸产量均换87T/d计,所需用热面积由原来的22.1M2(t?d)降至14.58M2(t?d),使我厂每年节约生产用电270000KWh,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取得了直接经济效益。

在实行技术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成效比较显著的是普钙车间的湿法生产改造工程。1990年8月—12月,普钙车间投资120万元,将传统的干法生产改为湿法生产,年产量由原来的3万吨提高到6万吨。工艺流程缩短了,省略了干法生产中的干燥、配酸系统和除尘设备,从而使生产成本降低了,据统计,就燃料、电耗、大气污染三项每年共计节约50万元。

二、基础理论是搞好专业技术工作的前提。

“万丈高楼从地起”,人类历史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这样一条自然规律,即人类无论从事何种社会活动都是从基础开始。基础是否牢固,直接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因此,没有基础,就谈不上发展,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去指导专业技术工作,就没有技术成果的产生。而每一基础理论的突破,都孕育着一场技术革命,可见基础理论对专业技术工作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我一向都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而且根据本企业的生产实际系统地学。我任职化工工程师以来,每年都参加专业学习。如91年的《无机盐化工产品技术》、95年的《无机化工生产流程设计工艺》、97年的《磷肥湿法生产工艺》等理论的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20____年8月至于12月,普钙车间将传统的干法生产改为湿法生产,经过八个月的技改和试产摸索,一次投产成功,实现了不用脱水设备,直接进行“湿法磷肥生产”的工艺生产线。我厂从64年建厂以来,普钙生产经历了三次不同的生产方法。前两次都是“干法生产”,这些传统的流程具备干燥、配酸系统、除尘设备,工艺流程繁琐、耗费大、污染环境,不利于工人和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还给企业造成浪费。湿法工艺流程的成功投产,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人的生产效率,改善了工人的劳动环境,附近居民对我厂的怨言减少了。在这次技改工作中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使产品水分达标。我带领车间技术员经过几个月的生产摸索,找到了影响产品水分指标的六大因素及对应的解决措施。比如针对矿种因素,我采取矿种搭配使用,云贵矿与湖南矿以1:0.6的比例进行搭配,磨矿浆的水采用氟吸收的水,增加矿浆的流动性,降低矿浆的水分含量,产品水分问题解决了,其它的指标也随之好转,使我厂湿法生产的普通过磷酸钙成品由原来的四级品达到三级品,产量由原来的3万吨增加到6万吨,节约成本约50万元。

三、扩大知识面,使专业技术工作如鱼得水。

我认为,任何现代工程项目,不可能是纯专业技术,而是多项技术的组合。要把专业技术工作做好,必须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计划经济时代是这样,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这样。

我参加工作以来,就喜爱阅读各方面知识的理论书籍。我想如果知识广泛一些,也许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我这样想也这样做了。我在系统地掌握本企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有计划有目的地自学其他理论知识。近十年来,主要学习了《电工学》、《工程流体力学》、《塑胶工业》、《二氧化钛表面处理添加剂》、《快速固化氨酯密封剂用酞酸酯催化剂》,其中的一些理论知识给我今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近几年来,由于整个化肥市场平淡,尤其是京九铁路的全线开通,外省磷肥大量冲击广东市场,造成竞争激烈,磷肥的销售市场处于低谷,尽管公司在销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带来了旺销,也只是有市无价;本身磷肥生产成本就高,属于微利产品,本企业如果还是靠这单一产品就很难经营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我和公司的其他技术人员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细心筛选,发觉市场上欠缺保洁涂料,该涂料成果技术来源于广东省“九?五”重点攻关项目《无毒生化柔韧膜材料的研制》,水平国内领先,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产品为单组份,施工方便、适应面广,可以广泛应用。这种涂料如果面世,将大量节约外汇,并可出口创汇。

最近,经过我们的努力,已研制开发成功了这种高档涂料——粤北牌无毒保洁涂料。这是一种改性氨基甲酸酯类涂料,其中无机颜料含量高达22%,这种无机颜料含量如此之高的涂料能够经过两年贮存不沉降不分层,我主要是施加了一种分散剂,这种分散剂与颜料分子和涂料中的树酯反应健合,形成一种新的匀质微粒,使涂料在体系内部消除了不同比重物料的机界,从而达到整个涂料体系的稳定,使其不会产生分层。这种方法也提高了涂料中无机颜料的填充比,从而使涂料的遮盖力增加,改善了施工质量。

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同志说过,科技人员以后要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方法,才能得出有力的科学论证,我认为这是科技的发展方向,在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再没有什么纯专业技术了,只有系统工程。“一本通书读到老”只能是寸步难行。

四、治学严谨、大胆创新,不仅是专业技术人员应有的品格,也是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研究工作、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条件。

根据我多年来的工作体会,治学严谨、大胆创新才能搞好专业技术工作,才能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