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风筝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8 15:48:13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篇(1)

1.能准确认读8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形声字特点,区分同音字“漂”和“飘”的用法

2.能抓住重点词“乐坏了”,体会小熊和小松鼠收到礼物的喜悦心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悟,明白拥有朋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3课《纸船和风筝》,认识了故事里的两只小动物,它们是谁呢?(板书)这节课,我请1、2组的同学扮演小松鼠,请3、4组同学扮演小熊。小松鼠,你们的家住哪呀?(山顶),小熊们呢?(山脚)。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你们都会写了吗?

师:好,马上翻开听写本。听写的时候,既要写听到的词语,也要给词语宝宝注上拼音,每个词语老师念两遍。听写:快乐、和好

师:哪一位小朋友愿意上来黑板写一写。

师:好,同学们请放下手中的笔,小眼睛看黑板。看看这个小朋友写的对不对?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写得怎么样。首先,他写对了吗?(对)那——他写得规范吗?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快字,一笔点落在横中线上,二笔点,第三笔是竖,注意竖心旁的笔顺。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好字,是女字旁,一笔撇点,二笔撇,三笔横不要出头。你们都写对了吗?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请你选一选,填一填,说一说。(点PPT,请一位学生说)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思考: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呢?(提问1-2个)

师:是啊,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板书)送给小熊,小熊扎了一只风筝(板书)送给松鼠。纸船和风筝让他们成为了好朋友。(板书--好朋友)

师:快瞧,这就是小熊折的纸船(点一下PPT),纸船(漂啊漂,漂到小熊家门口)(点一下PPT)红色字学生读

纸船漂啊漂,漂到小熊家门口

各种形式朗读:1.全班齐读,老师做动作

请你来读第一句,请你来读第二句。

2.对比读:纸船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大家来看看这两个句子,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你的眼睛真厉害,你观察的真仔细。这句话多了个“漂哇漂”,让我们知道纸船是怎样漂到小熊家门口。

3.指名读

你读的真流利,如果能把纸船“漂哇漂”的慢和轻读出来就更棒了。你再来试试,好吗?

4.我们全班一起加上动作来试一试

师:瞧,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于是它扎了一只风筝送给松鼠,看风筝(飘哇飘,飘到了小熊家门口。)

风筝飘哇飘,飘到了小熊家门口。

各种形式朗讀:1.男生读

2.女生读

3.小松鼠读

4.小熊读

注:把麦克风传递给谁就谁读

师:原来“漂哇漂”的纸船和“漂哇漂”的风筝让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师:看(点一下PPT)这两个句子当中有两个同音字,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说)

我们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两个形近字呢?(齐读儿歌,你会用这两个字吗?老师来考考你)

瞧,漂来的纸船让小熊乐坏了,飘来的风筝也让松鼠乐坏了。

师:快乐的小熊,请你们来读一读。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课件出示

师:幸福的小熊,请你们来读一读。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课件出示

老师觉得你们读的还不够快乐,指导读

师: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请同学们齐读课文7至9自然段,说说松鼠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师:原来松鼠和小熊吵架了!老师这里收到小熊的一封求助信(出示信件内容)

亲爱的小朋友:

你们好吗?小松鼠主动跟我和好了。我收到了他的纸船,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我也想给小松鼠写一张卡片,挂在风筝上送给小松鼠,告诉它,我愿意和好。小朋友们,你们能替我写一写吗?

爱你们的小熊

展示小纸条。

师:谢谢亲爱的小朋友们,小熊把你们写下来的祝福都挂在了风筝上送给了小松鼠,你们的真诚让小熊和松鼠又成为了好朋友。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让两个小朋友说,然后课文复述)

师:同学们。友谊是那么珍贵美好,我们要像小熊和松鼠一样,珍惜自己的朋友,不要因为一点儿小事吵架,要相互的理解和帮助。

师: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回去熟读课文,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师:老师推荐你们阅读《两个好朋友》这个故事。希望你们能像故事里的小朋友一样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风筝教学设计篇(2)

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礼物,请看,这是——纸船(出示图片),这是——风筝(出示图片),那我们今天就来分享一个和纸船风筝有关的故事,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纸(最后一笔是斜钩),船(这一笔是横折弯),风(这一笔是横斜钩,最后一笔是长点),筝(上形下声)。齐读课题,老师听到你们把“筝”读的又轻又短,你们读的几声,单独出现的时候第几声,筝单独出现读第一声,和风交朋友就要读轻声 ,再读课题。

二、播放朗读,初读课文

今天贝贝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玩的地方,边板画边描述——那里呀有高高的山,清清的水,溪水从山顶往下流,绿绿的树,嫩嫩的小草,还有鲜艳的小花,可热闹了,这里美吗?松鼠和小熊就住在这里,他们的故事就此发生——播放课文朗读视频。

这个故事好听吗,那我们就来带着任务自由读读课文吧,谁来读朗读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读完标上自然段;开始吧。

三、随文识字,体悟友谊

1.学第1自然段

这是松鼠和小熊的家,谁来把他们的家贴在合适的位置?选1个学生贴家,并询问原因。出示卡片:山顶 山脚 直接读  指名读第一段(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让我们知道松鼠和小熊的家在哪里)。齐读(小熊和松鼠住在这么风景如画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得读读吧,是呀,我们看着画面或者想象着画面再读读,也是很有趣的读书方法哟。)

2.学2到6自然段

    (1)(教师手指板画)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虽然距离很遥远,但是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接着到课文中去找寻答案吧!请看第二自然段,

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纸船飘哇飘 读一读。出示卡片:折纸船 漂哇漂  你读得又轻又柔,好听极了 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认识折这个字  加一加

(2)小熊收到收到纸船后,又有什么回应呢?

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出示卡片:扎风筝  飘哇飘 着重讲“扎”,za风筝,有什么好窍门记住这个生字,生活中我们女生的头发束起来,叫扎小辫,扎辫子,生活中用东西捆起来这个动作叫做za。他还有另外一个读音,叫zha,生病了可能就要去医院扎针,就是这个扎。我再找学生读读。我们来关注“抓”这个字,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它呢?

(3)他们互相都收到了礼物,心情如何?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读读相关的句子。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

出示卡片:乐坏了 生活中什么事让你“乐坏了”?你的分享让大家也乐坏了。动作表情为什么这么高兴,把高兴的感觉读出来,你真是一只高兴的小熊,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小组赛读。

(4)老师发现你把抓这个字重读了,让我们更能感受到小熊收到礼物的惊喜,我们来看这个字,如何识记呢?“抓”必须用手才能抓。所以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爪”。爱思考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孩子,恭喜你,你做到了。

分析对比:折 扎 抓 三个字 书写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什么发现,是呀,都是左右结构的生字,在书写时却有所不同。只有细心观察的孩子才能把字写好。汉字书写要讲究一招一式,我们来关注每一笔的笔画走势。 描红一个写两个,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头正背直脚放平。注意握笔姿势。抽两份来展示,批星。

(5)师引读:山上的松鼠给山下的小熊送去祝福的方法是——

生: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师:山下的小熊给山上的松鼠送去祝福的方法是——

生: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师:谁愿意戴上头饰来当松鼠和小熊,读读相关的句子。我发现你读得轻飘飘的,你的纸船在慢悠悠得漂。通过你的读,我仿佛看到了风筝高高飘荡在空中。

师:这两句话里藏着两个生字,特别像,一起读,

出示卡片:漂哇漂 飘哇飘  读一读 比一比课后题

谁能帮助大家把它们区分清楚

预设生:第一句上面的“漂”是随着水流漂的,所以是三点水旁,小船漂下去是漫长的,路途是弯的。;第二句的“飘”是随着风飘的,所以是风字旁。

师:你说得真清楚,让我们很快就理解了。你有一双火眼金睛。你有一颗细心观察的心。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发现汉字中的小秘密。

老师还编了一首儿歌,我们可以来记一记,出示儿歌:

水里漂,这样漂,小船漂流慢悠悠;

风中飘,这样飘,风筝飘荡轻悠悠;

字音相同义不同,祖国汉字真奇妙!

师:我们站起来,边做动作边读一读。

(6)有好朋友的感觉可真好,不仅可以收到礼物,最重要的还有暖心的祝福呢,小熊和松鼠收到了什么祝福呢,谁说说看。

出示卡片:祝你快乐! 祝你幸福!他们可能还会收到什么祝福呢?书写“祝”

师: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从此,他们每天都会……

生:扎风筝,折纸船。

师:他们还会彼此传递些什么?

3.学第7到11自然段

可是,正当他们沉浸在快乐和幸福中时,他们俩却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了,小溪里再也看不到飘流的纸船了,(去掉纸船和风筝 悲伤配乐)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和小朋友吵架之后心情怎样?

风筝教学设计篇(3)

2.为什么要说是“理想的”风筝呢,可见这是不同寻常的风筝,随着我们学习课文,作者命题和写作的意图一定会逐步清晰起来。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这课有6个生字,你们都记住了吗?现在我们来听写其中的3个字:眯、倘、翘。

2.(映示3个生字)请同学们核对一下,展示一位学生的听写,酌情评点。

3.出示三组词语。

慈祥 嫩绿 各式各样

笑眯眯 金黄 翱翔盘旋

忠厚 连翘花 理想风筝

①竖着读,引导学生发现三列词语分别写了刘老师、春景和风筝;②再看看这三组词中的关键词,提示我们文章的重点内容。谁能说说?

4.美好的春天,勾起了作者对老师的回忆。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根据回答归纳板书:笑谈腿残 旋转板书 放飞风筝)

三、指导朗读,引导动情

1.课文中有许多吸引人、感动人的地方,老师读的时候,被深深地打动了,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每读一遍,都是向文本、向作者更走近了一步。

2.(默读)是什么情景引起了作者对分别近30年的启蒙老师的回忆?

3.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描写了一幅春光图,自己读读,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春风里,柳枝摇摆,风筝与白云戏耍,连翘花仿佛吹奏生命之歌,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

4.春天,万物复苏,那么多美好的事物,作者仅仅抓住柳枝、风筝和连翘花来描写,你知道为什么吗?

(1)也许是与课题有关,课题是《理想的风筝》,所以写春景时,作者一定要写满天的风筝。

(2)我认为与刘老师的形象相关,就说连翘花吧,前面讲过连翘花在石缝中顽强的生长,而刘老师虽然腿残,却要追赶线端,要亲手放飞风筝,有一股向上的力量。

5.小结:第1~3自然段作者不仅是写杨柳,写连翘花,也为下文写刘老师埋下了伏笔,刘老师也像这春天一样活力绽放。春天里,满天的风筝,每一只风筝都被一只手牵着,天上有一只只的风筝,地下有许许多多放风筝的人,作者虽然没有写人多,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来是怎样的热闹景象?

6.文章开篇,不单是写景,而且作者借景抒情,赞美春光。不由地引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那么多的放风筝的人里面,曾经有刘老师的身影啊!春光依旧,风筝依旧,而今物是人非,作者离开刘老师不觉近30年了,不知老师现在在哪里,不知老师一切可好。不禁深深想念,这就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7.同学们,第1自然段中,你们还从哪里读出作者深深怀念刘老师?

8.从“春天又到了”中一个“又”字,读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怀念之深,每逢春天就会想起老师,就会回忆往事,下文回忆了关于刘老师的三件往事。

风筝教学设计篇(4)

【设计理念】

目前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应积极回应课改精神,迫切需要务实创新地去改革作文教学,颠覆传统的应试作文教学观。我们的每一次作文教学设计都应力求做到整体设计、局部优化,真正体现作文训练的生活化、自主化、实践化、研究化。因此,我们应善于观照学生生活,引领学生去自主实践和研究,去发现和提炼有活性、有价值的习作素材,写出有血有肉的生活体验习作。美丽的风筝是小学生的兴趣之物,赏风筝、放风筝更是他们的至爱。

【设计特色】

激活体验,模拟活动,合作交流,有效内化,有为而作,自由表达。

【教学准备】

1.收集、整理有关风筝的信息资料。

2.各人带上自己喜爱的风筝。

3.卖风筝、放风筝。

【教学流程】

一、启发渲染,激活体验

1.启发谈话:同学们,喜欢风筝吗?喜欢它什么?前一段时间老师布置大家假日放风筝,觉得有意思吗?

2.欣赏放风筝的定格画面:儿童在广场上开心地放飞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风筝。

3.互动交流,激活学生已有的经历和体验,提高对风筝的认识。

【设计意图:一堂课的揭课非常关键,应有感染性和激活性,利用启发谈话、点击回忆、呈现真实画面,强化刺激,调动学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有效强化学习的角色意识。】

二、组织活动,模拟推销

模拟组织“小小风筝订货会”。让学生各自以推销员的身份对自己带来的风筝进行推介,并分组合作,举行订货会,最后评比出优秀风筝推销员。

学生可以从风筝的起源、历史、种类和外形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推销,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其间教师也可提供一些关于风筝的友情信息: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以及风筝起源的历史小故事等。

1.学生根据活动的相关要求自行准备。

2.组内小声交流。

3.展示交流,评比优秀推销员。

【设计意图:活动体验是语言内化和生成的最佳途径。按组模拟组织“小小风筝订货会”,让组内每个成员相互交流、合作,并自主展示,争夺组内、班内的优秀风筝推销员,学生觉得饶有兴趣,个个跃跃欲试,能主动、激情地投入活动。】

三、回忆情景,练说具体

1.播放班级学生小组放风筝的录像。

2.本组学生推荐代表介绍放风筝的过程,力求把印象最深的地方说具体。

3.其余学生各自回味自己放风筝的有趣情景。

【设计意图:场景再现,强化情境感染,调动表达欲望。推销构思,踊跃展示,在组内有声有色的互动交流中实现内化和矫正――自主而悄然地内化语言,矫正并完善表达,做到重点突出,为后面的习作成文作好铺垫。】

四、延伸想象,丰富内涵

学生交流:当看到飞舞的风筝时,你们会产生怎样的想象?

指导学生欣赏儿童诗《风筝与我》,欣赏童话故事《小风筝》,并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意图:引导想象,张扬思维,放飞想象,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作品,感受意蕴,升华对风筝的情感,丰富认识内涵。】

五、有为而作,自由表达

以向校园电视台组稿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同时启发学生多角度进行写作练习。如可引导设计,向电视台的《风筝大家谈》栏目供稿,稿件类别有:①风筝订货会;②喜放风筝;③买风筝记……

【设计意图:以向电视台组稿的方式,激发学生撰作兴趣,提高习作的成功期望。启发指导学生进行习作的选材、组材,鼓励自由表达,为学生完成习作注入催化剂。】

六、欣赏交流,总结完善

风筝教学设计篇(5)

活动按照“学风筝——做风筝——放风筝”的思路开展。

先是学做风筝。我本身不太会做风筝——小时候,我做的风筝很少有能够放上天空的。因此,我对方风筝也不太感兴趣。不过,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我也不甘落后。于是,我发动学生找有关的资料。学生从各类书刊杂志上找来的风筝的历史、风筝的飞行原理、制作方法、放飞技巧等资料。利用“第二课堂活动”事件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我把“学校要搞风筝比赛”的事情告诉了同学们,学生热情很高。

做风筝的活动,学生很投入。为了做好风筝,我们请了自然老师和美术老师来辅导。因此,学生制作出的风筝在工艺、造型方面都很不错。为了能够在比赛中获奖,我们班先在学校操场上进行了试飞选拔;被选拔上参赛的学生还利用双休日到比赛场地区练习放飞。

从做风筝开始,我要求学生记观察日记,其中包括做风筝、试飞的整个过程,我都要求学生用日记把自己的做法、心情、体会记录下来。

放风筝比赛活动在校园外的一块农田里进行的(那时的农田还没有开始播种)。各班选出了自己班内最好的风筝。发令、放飞……哈哈,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飞舞,地上,放飞的同学东奔西忙,好不热闹。所有的同学真是“好好开心”。

正当我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准备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教研原来听我的阅读课。因为我们熟悉得很,我向他们介绍活动和自己的作文教学打算。没想到,他们很重视,决定,要我把这次作文指导上成一次全县的作文公开课。

我按照自己的思路,提前搞了一些写动态景物和人物活动的片断练习,准备在课上重点指导学生“说经过、说自己见到的、想到的”内容为基本思路来上这节课。

几天后,我把这个思路跟教研员一说,教研员基本同意我的思路。但是,他们要求我先搞一下试讲,看有什么问题。

我说,不要试讲了吧,我还是有把握的。再说,试讲完了,学生都会说了,就说不出个性特点来了。教研员坚决不同意——我们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没办法。我只好按照自己的设计,在自己的班级进行了试讲。

想得很好,以上课,果真出了问题——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很高,大家都想说,但是,再说的过程中,我觉得学生对过程的介绍、场面的描述、自己的想法介绍得很有些不够周到的地方。于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我进行了指导。

当然,最后,学生说出的作文是比较高水平的了。

不过,这样的结果,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压堂十分钟之多。 教研员有话讲了:怎么样,不试讲不行吧?我心里想:试讲究行吗?今天出了这个问题,谁知道,到了公开课上会出什么问题?大家在一起对这节课的设计进行了一些“微调”。然后,我“走马上课”。

由于是作文公开课,大家显得热情比较高。学生们很配合,按照我的设计,非常的顺利。学风筝、作风筝、放风筝,每一个要点都说得非常活跃,精彩。我高兴得拿着话筒到处采访。说完以后,教研员还不吹哨,没办法,安排学生课堂写作,我转到学生中间进行个别指导。

一直过了将近十分钟,课,终于上完了。

我问教研员:怎么回事?怎么给这么长时间?他们笑了:你的指导部分才用了32分钟。 什么?我傻了。这是32分钟能够做完的事情吗?哦。试讲惹的祸。

听课老师对这节课倒是倍加赞赏。教研员在评课时把握得课也碰得很高。但是,我内心却很不是滋味——我知道,老师们除了学一些思路,这节课是学不了的。

风筝教学设计篇(6)

风筝,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与其它许多发明一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在古代社会,劳动人民把它作为放飞邪气、祈求幸福平安的一种活动。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艺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新的课改和教育模式下,力求体现素质教育和生本的要求,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风筝在制作过程中,依据其特点,能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创新潜能的同时,且具有其它学科和活动不可替代的美育作用。

一、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风筝制作的整个活动,都是学生接触实际的操作。无论是扎、糊,还是描绘、放飞,大家都是在现场亲自接触各种制作工具和材料,并通过动手、动脑,发挥其功能,亲自观察和体验各种制作。这比其他一些科目具有操作性强的优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由此可见,风筝制作中,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这种感知、和思维能力,正是美育中常用来了解美的手段。风筝制作活动中,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美育的发展。

二、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和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现代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风筝制作具有这样的特征,恰好是采用多种活动、多种方法的多样性学习。如风筝的设计、图案的描绘、色彩的选用一系列活动中,除应用到一些风筝设计、绘画知识的同时,给了许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就需要推陈出新,描绘时选用符合自己的色,设计出能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的风筝。大胆的创新,使学生思维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这个创造潜能的开发活动,同时也是一个美育的开发过程。

三、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这就要求教育活动中,提供和创设尽可能大的情感活动的空间。有更多的、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情感,提高情感体验。因为情感性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风筝制作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例如,在风筝制作的扎、糊、绘、放各环节中,从细心的选材、烤扎到认真的裱糊,从精细的描绘到放飞。每一次活动中,学生都是亲自参与,亲身体验风筝制作的乐趣,一件风筝飞上天空,更是身心鼓舞。所以,大家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能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更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四、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与探究性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是艺术教育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风筝制作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是多门类知识的综合,更具有这种综合性。所以,风筝制作中,学生发挥才能和智慧的余地非常广阔。简单的风筝虽然只用一张纸,一些竹条和颜色,就可在精巧的手下显现,但它却又能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索飞行的知识和奥秘。在制作风筝过程中,要学习和运用到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制作工艺和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大家在活动中,对一些其它学科的知识,如飞行力学、结构力学等,经过反复的学习、研究,并在实践活动中论证。这样,既丰富了知识,又在活动中加强了学习的综合性和探究性。这种综合性和探究性的学习,体现了新课程中,多学科、多门类的知识与美术的联系与融合,进一步加强了风筝制作的美育功能和趣味性。

五、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和鉴赏能力

风筝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作品,也就是说,风筝既是一件工艺品,又是一件艺术品。制作一件风筝,概括起来需要扎、糊、绘、放四个工艺流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以明确每个流程中的程序、制作方法、效果和起飞等,提高大家的制作技艺和技术意识。

风筝放飞时使人赏心悦目,挂在墙上,又是一件风筝画的艺术品。不同类型的风筝,搭配不同的颜色,相同的风筝,也可以绘成不同色系的作品。因此,风筝画无论是成品还是绘制过程,大家都是处在优美的线条与鲜艳的色彩世界中。这样,通过耳闻目睹、亲身体验,使人精神振奋,既能提高技术制作和描绘能力,也能提高大家的鉴赏能力。

从古到今,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寻的教育理想。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对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风筝制作活动中,只要在合理使用工具和操作下,学生可以在好多方面进行自由发挥和创作。如风筝图案的设计、色彩的选择、骨架的设计制作等。所以在课外,风筝制作活动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他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风筝制作进入学校,不仅可以作为学校课外综合活动的一个门类,也可以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活动本身包含情感与理性、脑力与体力的因素,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促进并协调大家的各器官。所以,风筝制作能充分发挥美育的功能,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是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

【参考文献】

风筝教学设计篇(7)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90-2

无论是南通如皋,还是北京、天津、潍坊等地,风筝传承与发展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诸如“郭氏风筝”的如皋风筝传承困难的原因,除了成本高、卖不出去和没人学等因素外,整个风筝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才是致使传承不下去的根本原因。

风筝文化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对如皋风筝传承影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首先,现代的生活方式消解了传统风筝文化。现代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审美取向,也动摇了风筝这种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根基。以前如皋地区有广阔的滩涂与空地,加上强劲的海风,人们可以自由放飞鹞子,然而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如皋农村原有的样貌,大片土地被开发建设成高楼大厦,林立的高楼不仅压缩了百姓户外放风筝的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海风的进入。而且电子产品与现代玩具的层出不穷,让现代儿童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青少年对风筝丧失了兴趣。更重要的是,现代人对传统节俗的情感变得淡漠,使风筝丧失了最佳放飞时机。以前清明节、重阳节都是如皋人放风筝的盛大节日,而现在,这些传统节日都变成了正常的周末一样,放风筝等传统户外活动被走亲访友、外出旅行所取代。

其次,机器和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手工技艺冲击严重。虽说农民是民间艺术文化传承的主体,但在农耕经济社会里扎风筝不是如皋地区农民的主要职业,只是作为兴趣在做,而真正制作优秀的是专门从事这行业的手工艺人,他们以此为生计,所以,风筝在早期就是作为商品而被制造。如皋风筝别具特色,精妙绝伦,但它的制作却是相当繁琐,要经过“扎、糊、绘、放”四艺中的十几道工序,再加上板鹞上配备几十甚至上百个的哨口,工时之多可想而知。而机器带来的产业化革命对传统手工艺影响巨大,如皋风筝制作行业的费时费力、产量低、成本高,造成在与机械化产品竞争中遭受淘汰的危险。

所以归根结底,现代如皋地区风筝传承困难的根本因素在于现代社会下风筝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我们保护如皋风筝发展时,应该整体考虑,维持风筝文化生态环境的稳定。

解决如皋风筝传承难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风筝保护涉及到民间文化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长远看,零星和片的保护是不够的,还得抓住根本,从文化生态重建方面入手,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内容、丰富内涵,把风筝文化与现代新观念结合,转化为现实的凝聚力和内驱力,使历史悠久的如皋风筝散发出时代的气息。

笔者通过多次实地调研与访谈,并参照北京、天津、潍坊等地风筝发展保护状况,对如皋风筝的保护有以下浅显思考:

第一,如皋风筝保护还需以政府支持为主导。现在如皋风筝在传承保护过程中,主要以民间自发保护为主,政府虽有政策支持但力量不足。由于早期时候风筝与当地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所以风筝在如皋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即使到现在,仍存在一大批风筝爱好者。为了很好地传承如皋风筝,他们自发形成了多个风筝组织和协会,许多镇还有专门的老年风筝队,为如皋风筝的宣传与传承尽自己的力。可在现代化商品经济社会中,让风筝这样的传统手工艺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适应社会变迁而不断地传承下去,紧靠个人和民间组织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在整个文化生态遭受破坏时,政府通过立法,给予更大政策与经济上的资助显得尤为重要。潍坊风筝的兴盛,即证明了凡是成为地方品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都是可以花大力气的。

在非遗保护的问题上,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搭建政策平台(既要有宏观政策,也要有细节措施)和资金平台。可以说,如皋政府还是按照国家指示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了,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方案,但效果不显著,一来因为力度不够,口号比实际工作更响;二来没有依据实际问题,纸上谈兵。比如政府把水绘园旁边的房子给了“郭氏风筝”作展览馆,既可以宣传当地传统民间文化,又可以让郭氏风筝谋得生路,传承下去。可政府要求“郭氏”每年交近2万元的租金,而且合同只签三年,如果三年后有出租金更高者即可得到该门面房,而不管它是否为从事民间艺术品制作与销售。再者,对传承人虽有资金补贴,但贵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郭承凯一年也就1000元,对于保护工作杯水车薪,而其满足政府资金资助的条件则是年销售额达50万元以上,所以,政府宣传的保护政策在“非遗”保护工作的现实中显得微不足道。如皋风筝需要政府更有效、更大力的支持。

当然,除了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政府也应为地方民间文化艺术搭台,举办一些民间艺术展、艺术交流等形式活动,让如皋风筝有展示其风采、对外交流的舞台。设立非遗专项资金,选取合适室外公共场所,定期举办风筝比赛活动,对扎得好、放得好的艺人与爱好者发放证书,予以精神鼓励。长此以往,放风筝将成为市民热衷喜爱的娱乐活动,传承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压力自然将减轻。

第二、艺术高校等科研机构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非遗传承的主体是人,如皋风筝技艺传承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后继无人,这除了有现代人对传统风筝情结淡化外,我国高校等科研机构缺少培养专业工艺美术人才教育体制也有密切联系。更好的传承应该是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提升,所以要掌握好风筝技艺一要有良好美术基础,二要有聪明有悟性,三要坚持长期的系统训练。传统的子承父业、拜师学艺的传统传承模式在现代教育体制下不再适应,我们现在的高效很少设有传统手工艺的教学课程,高效学生自然接触不到风筝制作技艺的训练。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很少设立相关传统手工艺课程,一般的艺术院校多开设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绘画等专业,传统工艺美术类只有小部分,且多为陶瓷、纤维、玻璃、金属等现代手工艺为主,很少开设传统手工艺类专业,相关手工艺也很少,这可能是基于学生就业的考虑。但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培养了一批只会在纸上画图、空有设计思维和理论知识,而不会动手的设计师或工艺师。

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在高校设立专门的传统工艺美术类专业或课程,聘请著名风筝艺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进课堂,为风筝研究与传承培养高层次的后备人才。而在中小学阶段设立传统手工艺课,发挥风筝综合性的特点,让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学到物力学、空气流动学等自然学科知识,既开发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增长他们丰富的课外知识。可喜的是,如皋“郭氏风筝”传人郭承毅、单峰多次被当地的中小学邀请到课堂讲述风筝文化、教授风筝制作技艺。但这毕竟是偶尔为之,有作秀之嫌,能否长期保持这样的积极性,让每一届的学生都能接触到极具本土艺术特色的风筝工艺呢?

把特色板鹞风筝与美术课程结合起来将是很好的方式。编写一本专门介绍风筝艺术(尤其是当地板鹞)美术教材,通过身边生动直观的民间艺术品与亲手制作,来改变传统美术教育的说教模式。

风筝教学设计篇(8)

风筝作为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文化,老少皆宜,颇有裨益。然而,在现代化的生活和忙碌的社会中,风筝工艺却逐渐离我们远去,已很少有人会自己动手制作风筝了。在我校劳动技术校本教材(七年级)中,有一个单元就是风筝教学,这课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学习做风筝、放风筝,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做事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现代教学论很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辨析性、理解性。在风筝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制作风筝与放飞风筝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良好的习惯、正确的审美观和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针对在风筝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结合笔者的课堂实践就个人粗浅的认识与各同行商榷。

一、了解风筝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锻炼学生自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风筝的历史积淀了祖先的智慧与浓浓的情感,当我们回顾历史,不禁会为祖先深厚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所震撼,因此笔者在上风筝基础课的教学之前,会设计一个让学生熟悉风筝历史的环节。一般课内了解是有限的,所以笔者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风筝的历史,为上课积蓄充分的知识与情感储备。通过课前的搜集和课间的整理交流,学生对风筝历史有了较清晰全面的了解。如,有学生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从两千多年前,哲学家墨子做成了木鸟(接近于木制的风筝);到清代,风筝盛行,曹雪芹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记录了43种风筝的具体做法,并附有图片;乃至在公元510年前后,风筝技术流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地区等等。通过了解和讨论风筝的历史,锻炼了学生自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查阅与搜集信息的过程中,知道了是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风筝,并为世界风筝发展做出了不凡的贡献。这样,学生就会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扎制风筝骨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做事习惯

制作风筝,关键是扎骨架。按要求裁好竹条后,为了保证风筝左右的平衡,扎制风筝骨架时,要求两条膀条左右重量平衡。郑板桥有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处理膀条左右平衡就需要这种执着的精神。经常有学生在偏重一边的膀条上削了几下后,发现膀条左右还是有轻重,需要多次调整时,就显得耐心不够,到最后也不管膀条左右重量是否平衡,直接草草扎制骨架了事。殊不知,放飞时问题就出来了,由于膀条没处理平衡,风筝没法起飞,或一直侧飞直至一跌到底,根本没法调试,只能拆掉了重做。经过多次实践,学生看着自己的风筝终于平稳地飞翔在高空中,才体会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道理。

在处理好膀条平衡后就是绑线了,风筝扎制过程中,绑线操作简单,但要求也很严格。笔者要求学生:只需左绕三圈右绕三圈,打好死结即可。看似这么简单的绑线,不会绑线的学生并不在少数。他们总是绑一堆线,绕了一圈又一圈,有的甚至结也不打,整个风筝骨架松松垮垮、摇摇晃晃的,根本不能用。一个就这么简单的绕线、打结动作,往往要花大半节课时间才能完成,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确实有待提高。

曾经看过一期“三星智力快车”节目,里面的选手都是国内名牌中学的拔尖学生,比赛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学生的表现都非常出色,可最后一道操作题却难倒了所有学生。题目的要求是:每人用铅笔刀削一支铅笔,看谁削得又快又好。本以为这题出得过于简单,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这些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中学生,竟然没有一个能够把铅笔削得像那么回事,甚至还有一个学生削到了手指!这引起了笔者的深思,我们不能让学生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要想在21世纪的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门必修课。而在风筝的扎制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的处事习惯,又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

三、绘制风筝面,陶冶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增强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

风筝面的绘制,不仅涉及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还直接与学生的综合考虑问题能力紧密相连。风筝面的绘制需要学生在纸上画出大小合适、颜色鲜艳、健康美观的图案。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先画出风筝面大小,再综合考虑风筝飞上天的图案效果,画的图案颜色鲜艳,大小合适,内容健康,整体美观大方。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在绘制风筝面的时候敷衍了事,不考虑风筝面的大小限制,图案画得太大,到后来不得不把图案的下半部分裁掉,留了不完整的图案做风筝面。还有些学生不考虑风筝在天空中的图案效果,画一些很细小的图案,哪知风筝到天上后,根本看不出图案,只看到白纸上几个点点。也有颜色涂得太暗的、画面内容不健康等问题。当风筝放飞到天上时,才意识到原来绘制风筝面也是个学问。此时学生意识到,不应该拿到纸就开始画,而应先规划,再设计,最后才是行动。其实在生活中做任何事都应如此,要有计划地进行,要学会全面周到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完美。

四、裱糊风筝面,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裱糊风筝面时,要求学生用直尺和铅笔在风筝面上画出骨架的位置,并认真按照纸上画的线条裱糊风筝面。但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扎的骨架基本平整,就直接进行裱糊,结果发现骨架与纸上画的相距太多,做出来的风筝左右不平衡,放飞效果很差。经过重新裱糊后,才能正常放飞。通过风筝面裱糊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要认真踏实,做事要严谨细致,否则哪怕小事也做不好。

五、通过“装提线”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管是教科书上讲到的、市场上买的或是自己做的风筝,一般都装有三根提线,学生也都非常认可三根提线。那么,到底可不可以装两根或一根提线?哪种更易操作又能平稳放飞呢?笔者在教学中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自己去寻找答案。当教师提出问题:“风筝除了可以装三根提线,到底可不可以装两根或一根提线?哪种更易操作又能平稳放飞?”时,学生立刻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有说两根,也有说一根的。在老师的提示下,大家开始尝试给风筝装提线,有用一根的,有装两根的,也有装三根的,学生在一次次的放飞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装三根提线的优点:由于三点之间形成一个“三角稳定区”,刚起飞时会比较稳定,比较容易起飞。缺点:易翻跟斗,并往往“一跌到底”。风筝飞到一定高度,如果遇上旋风或风向不稳时,提线容易打绕,使风筝面与上提线所成的角度越来越小,降低了风筝的抬头能力,从而使风筝“一跌到底”。这时原本稳固的“三角稳定区”就变成了很难自行调节的、致命的“三角死区”。

装二根提线的优点:中心骨成“横侧稳定线”,调节风筝两边平衡,起飞时虽可能左右摇摆,但如果不是风筝左右很不平衡,它基本能自行调节平衡。它的缺点跟装三根提线的风筝差不多,遇上旋风或风向不稳时,易翻跟斗。

装一根提线的优点是,没有调节死角,整只风筝均在自由调节,而且风愈大,飞得愈高,愈稳。这样,弱不禁风的小风筝也能在大风中飞翔。所以,最后我们做得风筝基本都只装了一根提线。当然,一根提线的位置也是很关键的,学生经过多次放飞实践,终于找到了这个最佳点――距上膀条7厘米处。

学生在制作实践中改变了“大风只能飞大风筝,小风只能飞小风筝”的认识误区,认识到只要风筝制作精良,提线安装合理优化,小风也能飞大风筝。这样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在实践中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

六、风筝调试环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在风筝的调试与放飞课上,笔者列举了一系列风筝放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在实地放飞时,学生一开始一个个攥着风筝不肯试放,看着老师拿起他们的风筝轻松放飞时,才开始放飞。学生几人一组,边试飞边调试,有些女生的风筝自己放飞不上去,换男生一放就飞上天了,这时的男生就成放飞老师了,几次教下来女生也能自如地放飞了。男生那些摇摇摆摆的风筝,大多是女生帮着贴点胶带纸什么的,增加平衡性。风筝挂树上了,自有高个学生拿竹竿帮忙弄下来。因为增强了团结互助,后来几次课,基本上几个学生自己通过几次调整、放飞,就解决了风筝出现的问题。

七、放飞风筝,放飞梦想,增强自信,丰富体验

自己亲手扎制的骨架、亲手绘制的风筝面、亲手装的提线,甚至棉线也是自己亲手绕到饮料瓶上的,一切都是自己亲手做的风筝,飞在高高的蓝天上,学生能不自豪吗?一般第一次放飞时,难免会担心自己的风筝放不上去,会有羞愧感,所以一开始放飞风筝时,学生都不敢主动放风筝,为了让学生相信自己严格按照要求做的风筝一定能飞上天,笔者经常拿那些上课时很认真听课的学生做的风筝试飞,一看老师试飞成功了,他们才相信自己的风筝是好风筝,才会慢慢开始自己尝试着放放看,放飞成功后,他们还会几个同学一起比比谁的放得高,见其他同学不会放飞,主动充当小老师指导他们放飞,从那一张张充满自信的小脸上,不难看出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因为一次小小的成功,他们有了自信,因为有了自信,他们在其他方面也会更成功。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我们学校每年都组织风筝设计、制作与风筝放飞比赛,很多学生都能大显身手,有些班级还进行后续的征文比赛,2010年6月7日的《每日商报》“快乐星期一”就有我们学生写班级风筝比赛的一批好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出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和自信,风筝也大大丰富了他们的想

象力。

有学生在课后感想中写道:“原来扎风筝有那么多的讲究,做一个美观又飞得高的风筝真不容易!通过风筝课的学习,悟到了很多道理,做事要有规划、有头绪,不能冲动,盲目行事。在做风筝的过程中学会了做事要细心,注意细节的同时还要关注整体,这样放飞的风筝才漂亮。”放风筝有利于人的健康,经常放风筝可以防止近视眼或减轻症状。对于长期伏案学习的学生尤其有好处,可以缓解颈椎疲劳。作为娱乐活动,放风筝还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风筝课的学习既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生犹如制作风筝,美丽的人生总需要有规划、有目标,细心经营的人生会充满快乐与幸福感;放飞风筝犹如享受生活,自信乐观,勇于探索与尝试的人生会有很多惊喜。

参考文献:

风筝教学设计篇(9)

Utilizes the basic inequality solution physics minimum problem

Shen Xiaoying

【Abstract】In the physical teaching through to physics problem analysis, writes between the physical quantity based on the physical rule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 or makes conforms to the topic Italy’s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with the mathematical method solution physics minimum problem, is in mathematics physics world most ha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harm topic.

【Key words】Physical teaching; Inequality; Solution physics value

通过对物理问题分析,依据物理规律写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作出符合题意的图示,用数学方法求解物理极值问题,是数学物理天地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课题,也是数学物理教师通力合作共同探讨的一个方向。高中学生,由于所学知识往往孤立于某一学科,而不能自觉地把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具有“亲缘”关系的典型问题进行讲授和探讨,来促进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对充分展现物理精深,天地广阔的独特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笔者仅就以下几例作初浅的探究:

例1、如图1所示,重力G的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作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系数u=33,求作用在物体上的最小拉力。

例2:如图3所示电路,已知电源的电动势为ε,内阻为r, R1为固定电阻,求可变电阻R2调至何值时,它所消耗的电功率最大?其最大电功率是多少?

解:由公式P=UI可知:

P2=U2I2=U2(ε-U2)r+R1

由均值不等式可得:U2(ε-U2)≤(U2+ε-U22)2=ε24

上式当且仅当U2=ε-U2时取等号。

即2U2=ε

两边同除以I就可得:2R2=r+R1+R2

于是R2=r+R1

故当R2=r+R1时:消耗电功率最大

最大电功率为ε24(1+R1)。

例3:放风筝时,风沿水平方向吹来,要使风筝得到最大的升力,风筝平面要与水平面成多大角度?

解:设沿风筝平面与水平夹角为θ,作用于风筝平面的力为F,且设风及气流吹向风筝又被风筝挡回去过程中遵守“反射定律”作出风速矢量三角形,如图4,就可以得知对于质量为m的“气流块”θ其速度变化为V=2V•sinθ ,V的方向垂直于风筝面,由动量定理:

风筝教学设计篇(10)

2012年9月,浙江省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投入使用。新版劳技教材中,增加了设计类专题活动的内容,倡导在专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设计素养与实际操作能力。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从小培养他们的技术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良好的技术素养有利于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本文笔者即结合小学劳技教材中设计类专题的内容编排,谈谈设计类专题活动有效展开的关键要素与实践探索。

一、设计类专题在劳技教材中的安排

以三至六年级的下册教材为例,我们发现设计类主题的活动数量呈阶梯状上升,三年级开始先开设一个主题活动,四、五年级开设两个主题活动,六年级开设三个主题活动,至此在一学期规定的五个主题活动中占到了整个教材的60%。可见,对于小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三年级是启蒙阶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活动能力,其设计要素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多。到六年级时,已成为小学劳技课程中非常关键的学科核心能力。从设计类主题的活动内容上看,这些操作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活动能力、生活经验能够有效衔接。从三年级学生比较熟悉的活动小屋到四年级的风筝,再到五年级的回力车、六年级的易拉罐椅子、庭院模型,都能将劳技课程的设计要素、技术要领与日常实践充分整合,保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有效展开设计类专题课程的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应该围绕设计类专题活动实施的几大要素进行教学策略上的探索与实践。

二、设计类专题活动实施要素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劳动与技术课程始终围绕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和操作水平,选择“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每个设计类专题安排三个活动,经历“需求调查、方案构思、草图绘制、模型制作、调配装试、交流评价”等活动环节。总结起来可以得出以下四个关键的实施要素。

关键要素一:方案构思是前提

在设计之前,对设计方案进行构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以三年级《活动小屋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观察生活中的活动板房,也可以搜索网络上供临时居住的板房,结合这些信息先思考自己想设计什么样的活动小屋?小屋由哪些主要部件组成?用什么方式来连接?等等。对自己即将要设计的活动小屋有个方案的构思。有了设计前的思考,再加上课堂上的教师指导、小组合作,学生形成的初步方案才会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要素二:草图绘制是重点

小学生展示设计方案的方法一般是采用设计草图的形式进行。草图包括整体图、展开图和连接插口的示意图。整体图是指将头脑里的设计思路通过在纸上平面化地展示出来。考虑到连接方式无法在整体图上展示出来,所以还需要绘制连接插口的示意图,以及配有具体尺寸的展开图,这样就能为后续的制作做足准备。对于小学生来说,绘制整体平面图难度尚可,学生基本能画出设计样式的整体图,但画连接插口的示意图有难度,需要学生对制作过程中的细节进行充分关注。这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关注操作细节的重点。以“活动小屋”为例,“前墙与山墙”的插口示意图是难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设计这部分示意图的时候,将连接方式体现到设计图上,以“插接”的方式来连接,并教会学生看懂图示,明确插口的长度是板长度的一半左右,宽度是板的厚度,这样插接牢固、结实。这些设计思路仅仅停留在脑海里还不够,需要学生通过展开图标出具体尺寸,才能具体落实到操作中。这样的设计关注了细节,培养学生用技术的眼光去评价设计方案中的每个环节。

关键要素三:模型制作是关键

设计图完工后的模型制作是关键。这个环节一来能检测设计图是否关注到了制作过程的各个细节,二来能对设计图中的不合理处进行修正,为后续专题中设计草图积累经验。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就是在这一次次设计草图、模型制作的实践中不断提升的。还是以“活动小屋”为例,制作时使用的材料是KT板,工具主要是美工刀、量尺。在制作过程中,美工刀的使用、KT板的切割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细小插口的切割、屋顶的连接方式,又将学生的前期设计与后期实践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两者操作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然而,制作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就是设计图中最容易忽略的细节,如前墙与山墙的尺寸不匹配,插接过松过紧等问题,都会在模型制作中出现。在草图绘制与模型制作两者交互之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技术细节的认识、训练,规范技术操作技能,由此让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培养其技术素养。

关键要素四:合作学习是保障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进行设计图的构思,然后设计草图、展开图、连接图,并且根据设计图进行模型的制作、拼装,这些过程如果要学生全程独立完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劳技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必要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互学是开展设计类专题活动的有效保障。缺乏小组内的交流、分享、智慧碰撞,让学生以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能力去参与活动,纯粹依靠个人力量很难解决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也会降低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只有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中,相互分享学习资源,发挥共同智慧,才能解决更多的实践问题。所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开展设计类专题活动的组织保障。

三、设计类专题活动教学策略

围绕以上四点实施要素,并将其运用到设计类专题活动教学中去,可以形成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重视设计前“预学”,提前进行思考

以四年级下册设计专题“风筝的设计与制作”为例,一个主题三个小活动,其中“风筝的设计”是第一个活动。上课之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应的“预学”,让学生对要设计操作的内容进行思考。针对设计类主题的“预学”,并不是先把教材上的步骤、方法学习一遍,而是围绕相应的活动主题,以预学单的方式提前搜集有关的材料。比如“风筝的设计”主题,让学生去观察平时的风筝都由哪些部分组成,如形状、大小、颜色、材质等等,也可以搜索古代风筝的起源、潍坊“风筝之都”的文字介绍,教师提前一周设计了这样一份灵活的“预学单”(如图1)。

从预学单的内容上来看,三个要求“风筝的组成、风筝的历史、风筝的预设计”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乐于在周末去尝试。从预学单的量来看,内容不多,可以综合利用空余时间完成,不会占用学生大量的周末学习时间,所以从内容和数量上都是能接受的。但是,预学单的内容过多、难度太大,所占用的时间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周末生活质量,也是不可取的。

(二)突出设计中“互学”,修正设计方案

这里谈到的“互学”可以在两个环节体现。第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安排小组交流,让学生围绕课前的“预学单”在组内进行分享,交流自己的观点。以“风筝的设计与制作”为例,前面的“风筝组成、风筝历史”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的补充来呈现,而“风筝的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先交流,认真倾听,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自己的设计建议,同时也倾听同伴的观点与建议,为自己接下来设计方案做准备。

第二环节是在设计方案初稿确定的过程中安排“互学”。方案的设计既是为了让自己看得明白,围绕方案能进行后续制作,也是为了在与同伴交流中不断修改、完善设计细节。这个设计方案不断修正的过程,就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学”来实现的。每个学生,需要在自己的观点、同伴的建议、教师的指导下不断修正,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设计方案,所以方案的设计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在系列活动中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抓住设计后“分享”,完善设计细节

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个别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吸收更多的同伴的观点。这个交流分享的过程,既是向同伴表述自己设计观点的过程,也是依靠同伴间观点碰撞,以及教师的指导点评,将设计方案进一步细化的过程。以“风筝的设计与制作”为例:

一个学生站起来,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他的设计方案,讲述了他的设计意图。旁边的学生针对他的讲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说“飘带可以设计得再长一些”、有的建议“燕子的翅膀尽量大些”、有的则提醒“竹篾和风筝粘合的部分,你打算怎样粘得漂亮些?”等等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的已经在小组交流的层面涉及,这位学生也已经有了设计考虑,而有些内容是重新提出来的,需要这位学生在方案中进一步细化。在听取同伴建议的同时,教师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或追问, 比如说:“飘带加长,是要设计得又细又长?还是又宽又长?这里也有讲究的!”

风筝教学设计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情境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1/03-0070-03

信息技术课由于它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乃至上课铃一响便一个个箭步如飞、直冲机房。但是,这热衷的背后不难引起我们的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吗?据笔者观察,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学习单纯的信息技术知识,而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诸如游戏、上网等方面。如何把学生引入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殿堂,考验着信息技术教师的智慧。笔者专任信息技术教师近15年,从教学实践中也发现情境教学虽不为创新之法,但却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有效案例——创设情境的呈现】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境创设,更多地应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实际问题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自然衔接,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笔者在一次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听到一位教师执教的《自定义动画》一课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创设情境教学,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堂课知识和情趣并存,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现在正是二月天,有诗云:“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课件出示春天孩子们在野外放风筝的图片)

(片段点评:根据学生近期的生活体验,创设了放风筝的情境,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下面教学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师:今天我们也来放放风筝。(课件出示任务:放风筝。要求:对对象设置自定义动画,让小姑娘跑起来,风筝飞起来。)

(片段点评:结合放风筝的情境,设计教学任务,把自定义动画的教学设计融入放风筝的情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也达成得不错。)

……

师:在放风筝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把风筝放到了大树上,请你帮忙把风筝取下来。(课件出示任务:取风筝。要求:对对象设置恰当的自定义动画,合理组合,呈现取风筝的过程)

(片段点评:继续结合放风筝的情境展开自定义动画知识巩固和知识延伸的教学,使整堂课的知识学习和情境创设浑然一体。)

……

本课教学给枯燥的自定义动画教学设置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放风筝来进行教学,顿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解析——创设情境的要素】

以上案例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当中,从兴趣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这个案例的成功,主要是情境创设得恰到好处。的确,笔者也认为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情境创设与学习者的关系,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情境创设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相适应。应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延续性等特点。此案例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欲望更多受兴趣影响,且保持时间短,教学上又恰逢二月天放风筝的季节,小学生渴望着到野外踏春,到野外活动。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放风筝”十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教师的语言引导又十分贴近学生,因此,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2)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情境的创设要为教学服务。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要息息相关。此案例情境为新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自定义动画的知识点融合在放风筝的情境中,贯穿整节课,成为故事的主线,驱动了所有的教学环节,并与结尾进行了呼应。情境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情境创设与客观现实条件的关系,情境创设要具有可操作性。案例的情境应尽可能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思考、探究。上述案例的情境中每个学习任务都对应一个小的情节,各环节即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知识难度逐步提升。放风筝、既风筝这两个故事小情节设置得十分巧妙,中心内容符合知识传授的教学需要。

【策略探究——创设情境的方法】

情境创设,已成为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一个新亮点。一个好的情境设计,能给整节课的教学营造一种非常和谐的氛围,并像磁铁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情境,简单的说就是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将学习的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持的比较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活动,学生的情感一触而发。因此,需要教师在导课时根据教材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学生由此积聚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情境的创设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说是不拘形式的,只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例,就能把学生真正地带到情境之中。为每一节课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当然情境的设置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也可由始至终的不断地创设情境,这样做效果会更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创设情境的尝试。

1.生活实践情境的创设

生活情境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信息技术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真实的感觉,因此,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可以变“单调乏味”为“多边互动”。信息技术课的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所以,在设计任务时就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学与用之间有联系的情境。例如:设计名片、制作课程表、发送电子贺卡、查找旅游路线、校园周边交通标志的设置等。根据学生好动、好表现的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2.故事情境的创设

每个儿童都喜好听故事,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亦是引导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总是尽可能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内容,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使得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如:笔者在教“选定与拖放”操作时,曾创设了一个拯救小鱼的情境,把在落潮时遗留在小水洼里的小鱼拖放到大海中,教学效果就很不错。

3.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就没有思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学生对于他不知道的事物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的求知欲望变得特别强烈,促进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这也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有经验的教师在导课时,往往用设疑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知识新奥秘的强烈愿望。如在PowerPoint的有关教学中,笔者就常常结合学生以前学过的Word的相关操作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你能用Word插入图片、自选图形的方式自学PPT的图片插入的相关操作吗?”“PPT中图表的制作方法是否和Word的一样?”在这种举一反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也很好地学习了新知识。

4.游戏情境的创设

许多学过电脑的人都曾感慨地说:“电脑是‘玩’会的”。学电脑的目的是为了用电脑,因此,小学电脑教学不宜对小学生空谈枯燥的理论或他们难以掌握的命令,而是应通过游戏化学习、活动式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轻松学习、愉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紧绑的神经得以舒展,久蕴的能力得以释放。如果把玩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那他们的智力会在玩中得到开发,在娱乐中学得知识。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因此,教师教学时,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游戏,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电脑中的《扫雷》、《青蛙过河》、《警察抓小偷》、《打地鼠》等寓教于乐的游戏都是很好的教学载体。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