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秩序日常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1 16:23:33

秩序日常工作计划

秩序日常工作计划篇(1)

考核

项目

考核内容及分值

评分标准

考核

得分

督导队伍及其基本工作

(10分)

1.二级督导机构组建情况(5分)

督导机构完整,专人负责,有安排记录,有督导责任分工。

2.计划与总结(5分)

有详细的计划,有问题处理办法及突发事件预案。

教学

秩序

维护

(45分)

3.常规检查(8分)

认真组织本单位期初日常教学秩序检查工作,及时了解本部门教育教学动态,有检查记录和反馈处理意见。

4.实践教学情况(7分)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检查。有完整的实习检查计划。

5.期初教学质量检查(10分)

期初能全面检查本院的教育教学情况,有记录、有总结。

6.教学材料检查(5分)

有科学的教学进程表;课表到位;日志取送及时、上课有规范教案。

7.教材检查(5分)

配合学校进行教材发放,安排及时到位。

8.教学秩序(10分)

迟到旷课情况少,到课率高。

听课、评课

(10分)

9.听课情况(3分)

期初有听课安排计划。

10.公开课(3分)

有公开课安排计划。

11.示范课(4分)

有示范课安排计划。

上学期期末材料归档

(18分)

12.试卷归档(9分)

试卷规范化装订及归档工作进展情况。有规范化装订及归档样本。

13.其它教学材料归档(9分)

教学材料(教学日志、教案等)完整、规范化归档。

教研活动(7分)

14.教研活动计划

(7分)

期初有科学的教研活动计划。

秩序日常工作计划篇(2)

依法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计划生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实现计划生育的根本途径。对维护计划生育工作秩序、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妇女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认真查处非法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案件,有效维护了正常的生育秩序,继续保持了全区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形成了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格局。但是,仍有个别地方存在着对依法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认识不高、执法不严、打击不力等现象,以超生抢生和选择性别为目的的非法流、引产,非法取出宫内节育器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损害了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计划外生育增多等问题加剧,影响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因此,打击非法实施计划生育手术行为,依法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秩序势在必行。

二、依法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秩序

(一)严格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格准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凭《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上获准开展的服务项目,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医疗、保健机构只限于开展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注明获准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个体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一律不得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业务。未经卫生和计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开展人工终止妊娠、宫内节育器取出手术。

(二)依法惩处破坏计划生育工作的违法行为。对非法实施人工终止妊娠、非法取出宫内节育器的;非法销售“米非司酮”、米素前列醇片、乳酸依沙吖啶注射液、缩宫素注射液、卡前列甲酯栓等人工终止妊娠药品的;对开具虚假计划生育手术证明,施行虚假手术或填写虚假手术记录的,要依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肃处理,该吊销许可证的依法吊销许可证;该罚款的依法从重处罚;是国家公职人员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情节严重的开除公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秩序日常工作计划篇(3)

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是国务院部署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期间的重点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开展了工程建设专项治理和建筑市场秩序的整顿,取得了明显成效,建筑市场的混乱状况有了一定好转。但与国家和省政府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市建筑市场各种违法违规现象又有抬头,情况十分严重。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别业主和建设单位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不办理任何施工手续,私自开工建设,导致安全质量事故频频发生。二是房地产开发单位钻国家和政府的政策空子,逃避国家税费和规费。三是一些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资金不到位、条件不具备、随意压价、强迫施工企业垫资、拖欠工程款、不履行合同的现象较为严重,给工程带来安全和质量隐患,并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四是招投标交易活动中,业主与施工企业相互勾结,帮标、串标和规避招标问题时有发生。工程转包、违法分包、无证越级承接工程的问题屡禁不止。五是部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不遵守国家强制性标准和法定建设程序,造成工程迟迟不能竣工。有的开发公司未经竣工验收就安排上房,由于质量问题和产权手续不全引起的上访不断。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干扰了我市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不仅危害工程质量和造成安全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而且腐蚀了干部队伍,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各地、各部门务必要清醒认识到建筑市场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大局,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重要意义,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下大力气对建筑市场秩序进行整治。

二、具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今年全市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大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整顿与规范并举”的原则,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继续开展建筑市场综合整治和专项整治;严格规范城乡规划建设中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建设行为,建立和落实工作责任和目标考核制;加大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力度和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研究解决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过程中的新问题,努力改进和完善建筑市场监管方式,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不断探索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向依法行政、长效管理转移的工作机制,营造我市更加公开、公正、公平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具体要达到以下目标: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法制意识、质量意识显著增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工作得到有力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和监理水平继续提高,有形建筑市场规范和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典型违法违规案件得到严肃查处,转包、违法分包、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偷工减料、不履行法定建设程序和违反强制性标准等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三、工作重点和主要内容

(一)工作重点:

1.主体上,要把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建筑市场监管单位作为今年全市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的重点。

2.从市场行为上,要把查处业主不执行法定建设程序、规避招标作为重点,包括规避公开招标、招标投标中弄虚作假、转包、违法分包和挂靠、违反强制性标准、偷工减料等违法违规问题。凡有违反的,既要依法追究违法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也要严肃追究有关部门不依法行政、不严格执法的责任。

(二)主要内容:

1.检查业主执行法定建设程序情况。主要是立项审批、土地使用、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办理情况,工程实施规模与批准建设规模是否相符。

2.检查工程招投标情况。主要是有无规避招标、规避公开招标、招投标弄虚作假和相互串标等情况。

3.检查工程承包情况。重点是有无转包、违法分包、挂靠和无证、越级承包工程等情况。

4.检查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主要是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有无违反强制性标准、降低工程质量等行为,施工现场质量安全体系是否健全。

5.检查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情况。主要是有关部门执行规章、履行职责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是否依法进行追究和实施处罚等。

(三)整治范围:

全市*年1月1日后竣工和目前在建的投资额50万元以上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个私企业投资项目、城乡结合部及开发区项目,以及群众举报的项目和发生质量事故的项目为重点检查项目。其它项目进行一般性检查。

四、开展集中整治活动

采取各区自查和市巡查相结合的办法,用三个月时间开展全市建筑市场集中整治活动(4月1日~6月30日),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自查自检阶段。4月15日前由各区政府组织人员对辖区内工程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底,并将摸底情况上报市政府。

第二阶段:检查实施阶段(4月15日~5月30日)。市政府从建设、监察、计委、土地、规划、房管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检查组,分组赴各区对各个工程现场进行检查。通过听汇报、检查现场、查阅资料等方式,检查参建单位资质和管理技术人员的资格,检验工程实体、建材质量及现场安全措施。对存在工程质量安全隐患和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令立即整改,并依法作出处罚。同时设立举报电话,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接受并查处群众举报投诉的重点问题。

第三阶段:总结处理阶段(6月1日~6月30日)。梳理问题,完善规章制度,依法提出处理方案,追究有关人员纪律责任。检查组要在6月底前形成书面检查报告上报市政府。通过集中整治活动,使违反法定建设程序特别是不依法办理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的状况得到明显好转;有形建筑市场进一步健全和规范,规避招标和招投标中的违法现象得到有力纠正,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行为得到坚决遏制;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问题得到整治;业主法律意识和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五、健全机制,长效管理

一是摸清底数,实行动态管理。市、县(市、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以集中检查活动为基础,对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建立底册,并以此为依据,对市区建设工程项目实行动态管理。从6月1日起,各级计委、土地、规划、建设部门要把建设工程项目的办理情况及时相互通报,并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

二是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各级建设部门要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巡查制度,加强对建筑市场的日常监督检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把违规违法现象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至最低程度。要实现五个转变:一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要由以整顿为主向以规范为主转变,重点在完善建筑市场监督管理的规定、措施上下功夫,积极开展建筑市场的治本之策研究,逐步实现建筑市场的规范管理;二是行政执法由普遍执法检查向重大案件查处转变,重点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严重违法违规案件,加大监督力度;三是工作方式由一般部署向目标责任制转变,重点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和行政效能考核;四是建筑市场整顿由普遍整顿向薄弱环节、重要整顿环节转变,重点是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格贯彻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五是建筑市场监管由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转变,重点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加强动态监管和培育企业信用。

三是完善管理措施。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建筑市场长效管理的办法,制订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建筑市场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引导建筑市场步入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健康发展道路。从6月1日起,各县(市)、贾汪区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建设工程项目,都要进入到*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进行承发包,否则,将视为违法行为予以查处。

六、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事关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落实具体措施,确保抓出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市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整顿工作的领导、协调和调度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专人办公,负责日常调度和检查督促工作。各区、各有关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专人负责,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沟通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推进整治工作健康发展。各部门要在受理建设工程项目的同时,将信息情况及时通报相关部门,以利于形成整体、完善的监督管理网络。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要继续加强《建筑法》、《规划法》、《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三法四条例”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建筑市场各方主体都能够熟悉和掌握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对于外商和民营企业的法人要主动进行建设程序、质量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内部管理人员法律法规的学习,掌握规定要求,自觉做到依法行政、按法办事。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舆论监督,对重大违法案件予以曝光,在全社会营造依法建设、依法管理的良好氛围。

三是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治乱必须重典”。对发现的违规违法问题要依法严肃处理,该停业整顿的要责令停业整顿;该降低资质等级的要降低资质等级;该吊销资质证书的要吊销资质证书;该罚款的要罚款而且要重罚。特别是对在自查中隐匿不报的,必须从严从重处罚,决不能避重就轻,姑息手软。要把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与惩治腐败相结合,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和规章,严肃追究失职渎职人员行政责任,严厉查处、徇私枉法、包庇纵容建筑市场违法犯罪活动的腐败分子。对出现的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要查清有关监管部门的责任,按情节轻重、责任大小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触犯刑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秩序日常工作计划篇(4)

1.秩序维护队员

公司一般要求年龄在19-27岁左右、身高175厘米以上,且外在形象好,懂简单的日常礼仪,西安薪酬水平大概在当地社平工资的63%-75%左右。人员构成很复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刚从大中专院样毕业的农村学生,就业困难,只能先做秩序队员,作为一种暂时性过渡。二是原来在一些工厂的流水线及其他岗位上的作业工人,因为工作枯燥,尝试换换环境的。三是已经在这个行业里有做秩序维护队员一到二年工作经验,想在本岗位上得到个人职业提升。从当前西安地区的人力资源统计可得出,秩序维护队员入职率偏低,大概占应聘该岗位总人数的28%,各个公司年流失率高达30%-50%。

2.保洁员

一般年龄在40-55岁之间,以女性为主,保洁工资水平在社平工资的45%-55%之间,来源以城乡结合部的家庭妇女为主,多数入职人员家庭住址离公司地址较近。属于物业行业中教育水平最低的一类岗位,但这部分人平时比较遵守公司规章制度,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工作任务。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

1.拓宽招聘渠道

现今普遍的招聘渠道为网络招聘和现场招聘会,但这些常规招聘渠道往往不能满足公司对人员数量与质量的要求。例如,秩序维护队员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供给小于需求,常规渠道各公司竞争激烈,招聘难度大。再如,保洁员,文化水平偏低,一般不会通过这些渠道找工作,公司仅靠这些招聘方式完成公司招聘目标的概率很低。因此,只有另辟蹊径,才能有效破解人员招聘困境。

(1)秩序队员招聘途径。一是在每年冬季老兵复员时与当地军人安置办联系,招募一些复员军人,这部分人整体素质高、纪律性好、团队意识强。二是作为公司长远战略发展的考量,可充分利用西安地区高校林立的优势,选择一到两所当地大中专院校,以冠名班的形式为公司未来发展储备一定数量秩序队员,但这种方式要求公司业务达到一定规模。否则,该部分人员毕业后,公司无法全部消化。三是由当地保安公司提供部分秩序队员,公司按人数支付一些费用。

(2)保洁员的招聘方式。第一,因为保洁人员大部分对工作地点的选择都要求在距家半个小时的车程内,基于此,可以与距离本公司较远范围内的同行业取得联系,建立保洁员资源共享平台。第二,制定一项激励办法,鼓励公司内部员工推荐一些有求职意向的朋友、亲戚等。实践表明,内部推荐方式要占到公司保洁员总数的75%。第三,针对会展类物业公司出现的淡、旺季用工的变化情况,建议在展会旺季可以通过与专业保洁公司建立劳务合作关系,以解决或缓解保洁用工不足的问题。

2.降低在职员工流失率

秩序维护队员、保洁员是物业行业中流失严重率最高、跳槽频繁的两个岗位。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有效降低人员流失率。

(1)提高后勤保障水平。秩序维护队员、保洁员大都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公司为其解决吃住问题,可大大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又可以在公司出现临时突发事件时,迅速到达事件现场,协助相关部门解决问题。据业内人士长期调查发现,管吃住的公司比不管吃住的公司员工稳定性要高出将近10个百分点。

(2)丰富员工业余生活。通过举办演讲比赛,保洁、秩序维护队员技能比武等,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向心力。另外,可在员工宿舍内配备电视,电脑等设备。

(3)人性化关爱。例如,公司成立帮扶基金会,并划拨一部分款项,在员工本人或其亲属遭遇重病或生活困难时提供帮助;公司为每位员工发放生日礼金、按月集体过生日等措施,将员工的心留在公司。

(4)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公司为每位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制定一系列的晋升渠道,并通过日常的工作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和主观能动性。

秩序日常工作计划篇(5)

(一)预警

“预警”一词英文称之为Eady-Waming,最早起源于军事领域,原指通过预警来提前发现、分析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进攻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指挥部门,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后来,这一概念被逐步应用到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

预警研究主要是基于被预警对象运动的必然性、连续性、可预见性及其先行表现行为,对其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确定一套预警措施。预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用来指导现在及危机到来时的组织与处理,如建立组织机构、制定非常规流程、指导制订政策、验证政策运行的有效性以及及时修正政策、规范运作流程等。

(二)市场监管预警机制

市场监管预警机制,是指工商部门为有效预防和避免市场无序状态的发生,通过对各种相关的、潜在的市场无序信息进行及时搜集、分类整理、动态评估,准确、及时地对市场运行接近无序状态的临界点提供警示,进行适当防范的一整套工作机制,是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的起点和基础。

市场监管预警管理是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的第一道防线,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市场无序事件的发生。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通常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事前管理阶段、事中管理阶段和事后管理阶段,不同的阶段对应不同的工作重点。事前管理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预防与预警。在某种程度上,工商部门在市场监管中,对市场无序运行的预防比单纯的对某一特定市场无序问题的解决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如果能够在市场无序状态发生之前就及时地将产生无序状态的根源消除。良好的市场秩序就能够得以有效保障,也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市场监管过程中别的阶段相比较而言,预警管理是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

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一些市场无序现象已成为发展与改革的重要障碍,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如:“黑煤窑”、“黑砖窑”,“三聚氰胺”、“假紫砂煲”等突发性事件频频爆发,恶性竞争、商业欺诈、违约毁约、假冒商标、虚假广告、食品安全等市场失序行为屡屡发生。不仅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限制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阻碍经济的协调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市场这些无序现象的出现除了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市场主体法制观念淡薄和商业道德素养不高等因素外,还与市场监管部门收集监测市场秩序信息不足、预警机制不完善与预控管理不及时等因素有关。

虽然市场无序现象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而且缺乏规律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无序现象的发生是空穴来风、横空出世。市场无序现象的突发性只是一种表象和一种结果。它的暴发从本质上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突发性的背后是渐变性,只是渐变的过程被监管者忽略了,监管者注意到的是突发性和紧急性。建立和健全市场监管预警机制,就是要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发现问题、化解风险的能力,也是实现从被动监管型向主动监管型转变,从“事后救火”管理向“事前监测”管理转变,从过去担任“消防员”角色向“监测员”角色转变的需要。

二、市场监管预警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一)市场监管预警系统的基本功能

市场监管预警系统具有三项基本功能:市场秩序信息收集与监测、市场秩序状态评估与预测和市场失序信息的沟通与。

1.市场秩序信息收集与监测。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对于市场监管是至关重要的。市场监管预警系统首先是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网络,能够将真实的信息以完整的形式收集、汇总起来,并加以分析、处理,并通过快捷、高效的信息网络将市场失序的信息和事态发展情况传送给决策系统和相关部门,从而保证失序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应对和处置市场失序状况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

2.市场秩序状态评估与预测。在信息收集与监测的基础上,对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评估,捕捉市场失序征兆,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失序类型、涉及范围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全面清晰地预测市场各种失序情况,提醒市场监管机构注意市场监管中的不利情况或问题,并在必要时向决策者建议发出警报,启动应急处理程序,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监管活动。

3.市场失序信息沟通与。市场监管预警管理中与有关政府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及时、有效地沟通信息,实现信息共享,是取得相关机构和相关人员理解、配合和支持的前提。当市场失序情况发生时,在情况不明朗、信息不完整的情形下,极易导致人们主观猜测与种种传闻,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有关信息,这样有利于树立权威的信源形象和设立权威的信息传播途径,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及其负面影响。

(二)市场监管预警系统的作用

1.有利于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水平。建立市场监管预警机制的过程是推动市场监管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跃上新台阶、提升新水平的过程,其带动作用不可估量。

2.能够经常性地掌握市场监管工作的底数、进度和发展趋势,有利于及时掌握市场秩序变化的动向。及早发现市场失序的苗头,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监管工作盲目性和被动性,增强工商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3.有利于增强工商机关履职能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建立健全市场监管预警机制,对市场监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隐患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防患于未然,无疑会大大提升工商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市场监管预警机制的构建

市场监管预警机制管理系统应由预警指标管理系统、预警组织管理系统、预警信息监测系统、预警管理保障体系等4个子系统构成。

(一)预警指标管理系统

市场监管预警监测的内容要系统化、可控化、制度化。而监测内容指标的设定是市场监管预警系统建设的第一位问题。就像给一个人体检一样。要检查哪些系统,每个系统又必须检查哪些具体的指标。这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性问题。

1.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市场预警监测指标体系。是依据一系列科学方法,经过专家严密论证选择出来的反映市场经济秩序运行状况的一套敏感指标,包括市场日常检查的情况,市场违法行为、利益矛盾纠纷和安全事故隐患的情况,市场监管的效率,群众对市场秩序稳定程度的认可与满意度等等内容。选择设定的内容指标要点面结合、结构合理,能够基本全面地反映出全国和某一区域市场秩序的整体状况和综合水平。通过这套指标。可以对市场经济秩序运行状况进行监测

和预警,判断市场经济秩序发展运行的趋势。

2.预警指标体系的维护。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不是永久不变的,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无序因素,已经建成的指标体系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对指标的数量、内容、权重等进行适时的修正,必要时甚至要对指标体系的结构进行新的调整。

(二)预警组织管理系统

要进行市场失序的预警、预防和控制,必须建立市场失序预警的组织体系,这样市场失序预警才有现实的基础,才有最根本的组织保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必要从总局到县(区)局建立各级预警管理的领导、指挥和协调机构。这一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制定预警管理的战略、政策和规划;进行预警信息管理;进行风险评估;在市场秩序正常时期,负责市场失序的预防、控制、领导与协调工作;日常管理中,对工商干部和社会公众进行市场预警管理的教育和培训等。

1.预警部门。由预警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小组和预警工作人员组成,管辖信息部门和公关部门,是预警信息的汇总、决策和防控中心。具有比较大的权力和权威,审时度势把握全局,确定收集信息的类别,负责预警指令的下达、实施和监督,协调管理各个部门的预警工作,还能够在一定区域内动用各种资源来应对突发性市场事件。

2.信息部门。负责信息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初步分析,特殊信息的及时汇报处理和预警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等。预警的信息来源于各业务部门和基层工商所等。

3.公关部门(通常由办公室兼任)。负责协调政府、其他行政机关与公众的关系,使政府和公众能够了解市场秩序的状况,互相交流市场秩序信息,协调处理市场失序情况,共同应对市场失序可能引发的公共危机。同时。应该特别注意各种媒体的传播基调和导向,引导舆论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4.各业务部门。既是预警信息提供部门又是实施预警以及预控措施的部门。根据上级的指示。结合制定的决策与实施计划,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及时实施预警管理;同时在预警管理的过程中实施监督与控制。并且随时反馈执行情况与其他信息给预瞀决策部门,以便结合各个方面的信息来调整执行计划和实施细则,对相应措施进行调整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或纠正计划与预案的偏差,达到自适应的效果。这个环节实施得好与坏,直接影响预警的效果。

5.基层工商所。对市场秩序进行全面的、全时段的监控是有效预警的基本前提,监控所得到的市场秩序的相关数据是预警过程中所需信息的最初来源。要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网格化监管的优势,使网格单元内的市场秩序能够随时被监控,市场失序信息及时获知。保证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对现场情况进行评价和控制。

(三)预警信息监测系统

预警信息监测系统是指为了能尽早地发现市场失序状况的来临,及时、准确、真实、完整地做好对辖区市场主体和市场秩序状况的信息收集录入工作。对市场秩序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决策的系统。它通过对破坏市场秩序的风险源、征兆等进行不间断的监测,从而在各种信号显示市场秩序被破坏时及时地向组织或个人发出警报,提醒组织或个人对市场失序采取行动。预警监测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子系统、预测评估子系统、决策子系统、警报子系统。

1.信息收集子系统。该系统的任务是对有关破坏市场秩序的风险源和征兆等信息进行收集。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要注意:一是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二是信息收集渠道的多元化;三是保证信息的原始性;四是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人员的专业化,使信息分析规范、准确;五是传递信息的快速与完整,减少信息的扭曲和漏损。

2.预测评估子系统。该系统的任务是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识别和转化,组织各路专家和受影响的部门一起参与分析和评估破坏市场秩序的风险源和征兆,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预警的临界点。预测市场失序的运行方向和发展趋势。

3.决策子系统。该系统的任务是根据分析、评估到的警戒度水平判断是否达到了危险警报的临界点,达到哪一个临界点,从而决定是否发出危险警报和警报的级别。

4.警报子系统。该系统的任务是决策系统决定发出警报后。立即向监管者和潜在的受害者发出明白无误的警报,使他们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四)预警管理保障体系

市场监管预警机制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为确保市场监管预警机制的实现,需要相关保障体系予以支撑。

1.完善的市场监管预警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只有建立内容健全、组织有序、反应灵敏的预警制度体系,才能使市场监管人员的行为得到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使市场监管预警管理实施到位;只有建立科学的市场监管预警计划、预案和应急措施,才可以帮助监管者做出有效的反应,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小市场失序事件的危害和影响。

2.市场监管预警机制正常运行的物质保障体系。要有充分的人力、经费和装备等投入,特别是需要足够的技术力量保障。主要包括技术人员、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工商系统加强市场监管预警管理,就要加大相应的投入和采取有效的措施。

3.健全的市场预警监测信息共享体系。要与金融、海关、税务、物价、质检、食品药品监督、烟草、国资、商务、土地监察等行政部门建立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市场秩序信息收集、传递和交流的协作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更全面地把握市场秩序运行信息,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把市场监管风险降到最小。

四、市场监管预警管理工作流程

市场监管预警管理系统主要通过对危害市场秩序的活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市场失序的征兆,并对市场失序征兆进行诊断,提出预控对策,以确保市场秩序正常安全,市场监管预警管理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预警准备阶段、预警决策阶段、预控管理阶段和应急处置阶段。

(一)预警准备阶段

在预警准备阶段,首先是根据危害市场秩序的诱因和早期征兆构建市场监管预警管理指标体系,确定预警指标并界定预警的范围;其次,确保市场监管预警信息的传递是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最后,进行市场监管预警监测。也就是监测市场中已存在或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市场主体竞争状况、市场交易行为状况、食品安全状况等等)。

(二)预警决策阶段

根据收集并汇总的信息,包括市场无序状态的信息与在处理过程中传递回来的信息(即反馈信息),对市场秩序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并且根据市场事件的特殊性,结合决策规范与自身情况制定预警对策的过程。在决策过程中,要注意决策的及时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特别是决策的及时性非常重要,决策完成后应该马上细化为计划和实施细则并传达给执行机构,通过执行来迅速达到效果。

(三)预控管理阶段

秩序日常工作计划篇(6)

笔者认为,合同诈骗罪是诈骗罪的一种特殊形式,1997年刑法将合同诈骗罪中分离出来,并置于刑法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的第八节“扰乱市场秩序罪”一节内,其目的应主要是为了保护市场秩序。因此,合同诈骗罪侵犯的主要客体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故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应是进行市场交易的一种法律行为,否则不会侵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所以,行政法上的行政合同、劳动法上的劳动合同、国际法上的国家合同以及有关身份关系的合同应不属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的范围。

秩序日常工作计划篇(7)

2003年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①。这个文件有7条,三千余言,核心内容是:取消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职业工种限制,取消专为农民工设置的登记项目,逐步实行暂住证一证管理。各行业和工种尤其是特殊行业和工种要求的技术资格、健康等条件,对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应一视同仁。这是一个重大的政策转折,标志进城务工经商的政策寒流悄然消退,农民流动就业的春天正在到来。

此前的2001年末,国家计委、财政部发出了《关于全面清理整顿对外出或外来务工人员收费的通知》:从2002年3月1日起,一律取消包括暂住费、暂住人口管理费、计划生育管理费、城市增容费、劳动力调节费、外地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服务费、外地建筑企业管理费等在内的收费。证书工本费每证最高不得超过5元。比较前些年的收费横行,这已经是巨大进步。局限在于,这个收费禁令的潜在前提是,那些行政审批、证件手续的规定是被承认的,问题只是收费太高太多。如果说,上一次取消收费是对旧管理体制的改良,这一次明令取消各种歧视性限制,则是对于旧体制的革命。我们无法说得清楚,在过去的十来年里,来自不同部门一条条一款款审批办证、收费罚款、清退驱赶的文件规定,给千百万农民造成了多少麻烦和破费,带来了多少羞辱和辛酸。

那些专门针对农民流动的限制规定,是90年代中期逐步出台并完备起来的。不管制定者用心多么良好,我们必须说,这些限制规定深深地并且广泛地伤害了农民,与此同时也伤害了农村发展。这些旧规定试图建立一种秩序,对于农民的所有指责和限制,都建立在农民冒犯了所谓“秩序”的前提下。将近十年来,关于政策设计的争论也一直围绕秩序问题。现在,政策导向已经转变,但是,意见争执还在继续,秩序讨论仍有必要。

一.秩序冲突和秩序目标

外来人口的规模进入必然刺激既有的城市社会秩序。在我们看来,人口流动条件下的社会秩序有两种。一种是“自发的秩序”。在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会自然形成两个方面的秩序力量。一方面,外来人口会将自己习惯的秩序形式,如组织模式、交往方式、生活习惯等,积极地导入流入地既有的社会结构中;另一方面,流入地社会也可能从外来人口那里得到一些经济机会和需求满足,并一定程度上从自身利益出发支持外来人口形成的秩序。这种建立在需求满足和功能互补上的秩序可以称为“自发的秩序”。一种是“管理的秩序”。面对人口流动,管理者会根据城市的秩序传统和规划,从自己的秩序目标出发,向外来人口群体,也向与外来人口直接有相关利益的本地人口提出秩序要求。

“自发的秩序”和“管理的秩序”内在逻辑不同,难免发生冲突。制度创新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求解决这两种秩序冲突的制度化途径。在政府部门的管理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有序流动”、“有序管理”等说法。但是,这些“有序”概念明显陷入了误区:似乎方方面面“管起来”、“管住了”,达到了管理部门的各项要求,就是有序。这主要体现在不断制定有关规定、建立管理制度、落实有关部门责任,所有这些规定,核心内容是对于农民的控制、限制甚至强制,落实这些规定的基本手段就是办证、收费、罚款和驱赶。

在现有的体制下,政府既要提高经济效率,又要维护社会安定,特别是城市政府要维持本地人口中较高的就业率。因此,试图对外来人口进行管理与控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 管理实践表明,并非有了限制规定、有了收费罚款,就实现了有序。实践还表明,单靠处罚、取缔维系的有序,往往会不断制造新的无序和冲突,对于维持真正理想状态的有序却无济于事。现在看来,稳定有序,不在于是否有一套庞大的行政管理体系,也不在于是否靠不断行政命令来处理每个问题,甚至也并不在于是否直接纳入政府的管理范围。

秩序是一个有关方面的共同需求。不仅政府需要秩序,居民也需要秩序。在居民中,不仅本地人口有秩序要求,外来人口也有强烈的秩序要求。对于外来人口来说,由于社会保障水平很低,生活不确定因素很多,利益支持体系比较脆弱,他们绝大部分对有序的期望更加强烈。所以,有序管理与本地人口、流动人口都没有根本冲突。但是,我们却看到,这个群体对一些管理措施并不配合,有时候甚至激烈抵制。这就值得仔细探究,管理部门的秩序要求和外来人口的秩序要求为什么有这么多冲突。我们认为,关键问题是,怎样把外来人口的强烈秩序要求直接转变化为秩序建设的积极性。从管理方面看,就是如何使管理活动变消极控制为积极参与。真正的有序状态应该是一个相关社会群体成员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的过程,而积极的共同努力要以利益需求的满足为基础。所以,应该充分认识到外来人口本身对于秩序建设的积极作用,而不是把外来人口当成秩序的破坏性因素。

从秩序建设的角度来看,基本目标就是要使“自发的秩序”和“管理的秩序”实现内在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一些不利于秩序建设的因素,如有些流动就业者素质较低,对城市社会生活适应较慢,有些企业用工不规范,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滞后,现有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等。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一些秩序建设的有利因素:(1)从整体上说,外来人口的外出动机主要是增加收入和发展自身,群体成员以青年居多,易于进行引导教育;(2)研究发现,全家一起外出的人口较少违法犯罪,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与家庭成员一起在城里稳定下来,将更利于管理;(3)政府管理部门经过多年探索,已经对于外来人口行为规律有比较多的认识把握;(4)城市社会对于农民流动有了越来越高的认同。这些都是建立良好秩序的重要条件。

二.秩序建设的误区

十多年来,政府部门做出了巨大的管理努力,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外来劳动力管理、建筑场所管理、私房租赁管理、外来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方面的制度规定。首先应该说,这些管理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根本上讲,迄今为止,与市场经济、与新的社会结构变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不仅如此,在过去的管理活动中,由于指导思想方面的问题,存在明显的管理误区。

计划式管理。

突出表现是:第一,试图将农民外出就业和区域流动的个人行为,通过行政审批、办证等制度规定纳入政府部门的直接管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劳动力市场信息引导的、由劳动者个人自主决定的流动就是真正的有序流动。像市场经济必定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一样,流动就业也必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减少这种盲目性,主要是依靠市场体系的健全,依靠政府提供的多方面的培训服务和信息服务,而不是依靠政府的管制调配。由政府审批、直接组织安排的做法是计划思维模式的新产物。这种政府部门所谓的"有序"流动,由于难以满足劳动力商品供给方和需求方各自不同的需求偏好,只能成为真正的无序流动。现阶段的中国,一般的商品都难以实现政府安排的有序流动,更何况有七情六欲、需求个性不同的个人。这个“有序”模式今天终于被广泛认识到是某些管理部门的梦幻。第二,试图用所谓“外来劳动力分类管理制度”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实施对于城市居民的职业保护。主要办法是将职业和工种分为等级,严厉规定不允许农村劳动力进入或者进入必须审批。这种做法限制了农民的择业自主权,也限制了企业的用工自主权,显然与市场经济的平等、公正和自由竞争的精神格格不入。

在市场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在高度自主灵活的市场条件面前,计划式管理效率低下。实施的结果是,不仅农民拒绝配合甚至坚决反对,企业也强烈抵制,而且城市劳动力也拒不领情。在计划管理中,管理运行的成本高昂,人力财力耗费巨大,管理陷入穷于应会的窘境,形成了“管不胜管,防不胜防”的局面。但是,许多人似乎还不明白管理机制本身的欠缺,还以为是管理部门的权力不够大,或者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因此他们常常呼吁增加本部门的权力、人员、经费和设施,试图用计划体制的工作方式来解决计划体制本身的缺陷。

(二)防范式管理

从城市管理制度体现出来的导向看,所以加强管理,目的就是防范外来人口危害城市社会秩序。可以说,城市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制度基本上是防范式的。首先,从制度规定看,对于农民外出就业的管理限制,是具体的、实在的、强硬的。这些规定也说要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加强服务。但是,在服务和保护方面,规定往往是含糊的、原则的、软性的。外来人口除了具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原则性权利和“暂住证不受非法扣押”的具体权利以外,很难说还有其他具体的权利。或者说,法律规定了他们的权利,但是,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或需要得到保障时,却没有具体有效的诉求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是不平衡的。其次,从具体的管理实践看,管理部门并不怎么关心这个人口群体有什么利益要求,而仅仅关心做证-收费、查验-罚款和违法-打击这三件事,超标准收费和巧立名目罚款是常见的管理方法。按照管理机关的行话来说就是“以收助管”,“以罚促管”,至于为民工服务则甚少考虑。管理规定很多,但是,没有那一条制度规定管理部门必须为外来民工提供何种服务。第三,尽管《劳动法》从规定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规定了一系列劳动权利和利益,但是这些权益常常受到不法侵犯,有时甚至是来自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侵犯,农民工在遭到侵权后却投诉无门。

防范式管理最突出问题表现在收容遣送。尽管《收容遣送条例》对于收容遣送对象有明确界定,但是,收容遣送对象扩大到广大进城就业农民却是一个普遍现象。可以说,乱收容乱遣送是农民进城就业的巨大破坏力量。收容遣送不仅涉及到公民迁徙自由的问题,而且涉及行动自由、择业自由乃至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根据法律规定,只有被宣告缓刑、取保候审等情况下外出时才须报告,公民正常外出无需批准,无需报告。在收容遣送过程中,仅凭管理人员的某种直觉判断,就可以对于流动人口采取强制扣押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有罪推定”。人口流动是正常现象,每个人都有选择流动还是不流动的权利,农民也是这样,收容遣送侵害了他们的这种权利。此外,收容遣送也侵害了公民的经济权利。收容遣送的目的说是教育、救济、安置,而实际上已经演变为非法羁押和创收。利益驱动的存在,是收容遣送中存在种种弊端的主要根源。从根本上说,收容遣送制度应该取消。《立法法》第8条明确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收容遣送显然涉及“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但是,依据的是行政法规,并不是法律,因此,这种行为本身于法无据。应当恢复收容遣送的本来目的,使收容遣送成为真正的社会救助机制。

防范式的管理方式必然是低效率的,而且带来诸多副作用。尤其是当少数素质低下的管理人员借管理之名为自己或为小团体谋取私利时,这种管理方式就蜕变为一种侵犯外来人口合法权益的制度化工具,成为引发外来民工不满和怨愤的源头,从而使管理的初衷走向其反面,形成有管理不如无管理,多管理不如少管理、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越多社会秩序反而越乱的局面。这或许就是有些城市管理规定和管理人员很多,各种问题也很多的重要原因。《老子道德经》所言“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看来很有道理。

三.秩序和治道

城市对于外来人口的管理,具体说某个地方政府对于民工的管理,看起来是一个局部的、微观的问题,因为只发生在特定地区,只针对特定人群。但是,从更高层面看,是一个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概括地说是一个政府如何管理社会的问题。这种管理不仅涉及管理部门和直接管理对象,而且涉及不同利益集团,不仅涉及经济问题,也涉及若干非经济问题。尤其是在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下,这种管理涉及的公共领域更宽,影响的制度内容更深刻。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认为,好的“治理”的含义是,政府的职能应该从“划船”的转变为“掌舵”的,这种转变被称为治道变革。在公共管理的研究中,“治道是指作为整体的社会全面管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务的方法” ②。 结合中国的实际,我们现在所说的治道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如何界定自己的角色,怎样管理公共事务。

政府对于同一种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实际上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策略。一种是家长式的,“在家长式的治理之下,政府本身变成一种私人财产。因为如果统治权集中于一个单一的权力中心,那么政治就变成一个决定谁可以运用这种权力以及谁拥有这一职位的简单问题。一旦实施法律法规的能力变成政府官员的一种收入来源,则争夺和保持权力就至关重要了 ”③ 。另一种是多中心治理,“在多中心治理中,政府权威应该支持各种层次的群体和社群有能力自治。政府权威在各种层面上都是有重要作用的,所有作用在本质上都是支持性的。正如人们指望政府为市场经济的顺利运作提供稳固的法律基础那样,政府也应该致力于培养群体自治的能力。一般来说,政府官员必须专心致力于提供公益物品和服务,但他们并不直接介入那种物品的生产”④ 。“无论何时,如果政策分析家忘却了政府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人民解决问题而非选择赢家和输家,那么在相互作用的实际操作与集体选择领域,必定会发生破坏性的冲突”⑤ 。公共管理的过程不应该是政府单纯制定规则而强制被管理者服从的过程。这种管理的困境在于,一是所谓被管理者拒绝服从甚至直接抵抗,结果政府本来要减少社会冲突,反而制造了新的冲突;二是管理的权力成为某些政府部门某些政府人员谋取自身利益的手段,当管理权力的运作进入这种歧途的时候,制造的冲突更多而且难以纠正。因此,对于负有公共管理职责的政府来说,更重要的是怎样培养各种群体的自我管理能力并支持他们的自我管理,或者说,好的公共秩序只能是管理当局和有关群体协作努力的产物。十多年来,在城市的外来人口管理中,显然存在一系列家长式管理问题,表现在许多方面:忽略被管理群体利益需求,只想到要直接控制他们而忽略支持他们自我管理,管理部门追求自身利益等。

良好的管理秩序只能由有关各方的良好协作产生。一个民工众多的城市,如果希望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也必须是在与外来人口的良好协作中实现。这种协作的基础是,充分考虑并尊重外来人口的利益要求,激发他们的秩序要求,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并支持他们的自主治理。 一个城市外来民工犯罪率较其他城市高得多,也许并不能说明该城市的外来民工比其他城市的外来民工更坏,更乐于犯罪,而可能说明该城市对外来民工的歧视要比其他城市严重得多,说明该城市政府对外来民工权益的保护要比其他城市乏力得多。保障外来民工的正当权益不仅有利于外来民工本身,而且还会使全体城市居民受益。

要取得进城农民对于政府管理的认同,关键是把他们看作城市里的自己人,而不是城市的异己分子。但是,这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舆论上,而要有制度化途径。最根本的办法,是取消身份歧视,实现身份平等化。从二十多年改革的推进过程来看,城乡居民的身份变化基本上体现了这样的趋势。在旧体制下,城市居民是权利待遇较多的阶层,农村居民是权利待遇较少的阶层,在改革进程中,原来城市人口的特殊权利逐渐剥落,乡村人口的权利逐渐增加。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巨大社会进步。但是,我们也看到,体制的变革滞后于现实生活本身的变迁,巨量的农村人口在城市里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尴尬状态就是这种滞后的生动表现。所以,应该加快进城农民逐渐向市民转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也就是城乡居民身份同一、地位平等、权利一致的平等化过程。这种平等包括:公平竞争一切就业岗位;居住自由与迁徙自由;在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取得同等社会保障的权利,包括在生活处于贫困线下时获得救济的权利。

四.落实政策任务艰巨

国务院办公厅的这个重要文件,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化过程中,显然是一个历史的里程碑。这个文件的直接目标群体是流动就业的那部分农民,但是,它赋予了全体农民以权利。从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的意义来说,进城农民的权益实际上就是全体农民的权利。民工在城市中遭遇的边缘状态,也是农民在中国社会的边缘状态。解决民工问题,本身就是在解决农民问题。

改革的进程显示,制定一个好文件很难,许多情况下,一个好文件的出台也很难。但是,更难的也许是一个好文件的贯彻执行。现在,为广大农民衷心拥护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就面临这样的难题。主要问题是:第一,大量农民还不知道这个好文件的出台,有宣传力度还不够的原因,也有一些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封锁文件精神的原因。第二,取消企业用工审批和对于农民的职业工种限制得到了较好执行,但是,取消专为农民工设置的登记项目、实行暂住证一证管理问题难以解决,因为登记和证卡涉及较多收费利益,来自收费部门的阻力较大,近期难以有根本突破。看来应该进一步规定取消登记专项、实行一证管理的具体时间。第三,收容遣送有所收敛,但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作为一项社会救助,应当明确规定不准动用公安警察从事收容遣送。收容遣送工作应该坚持自愿原则,如果本人没有意愿接受收容遣送,任何部门不得强制。即便是失业流浪,只要没有违法,也没有理由用强制措施来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第四,进城农民的子女就学条件仍无明显改善。这几年的情况是,一方面政府部门发了一系列文件,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非正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文件精神得不到执行已经是一个老问题。不仅如此,在大量农民工子女就学没有妥善安排的情况下,一些城市政府仍然强行关闭这些学校,造成了新的失学。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应该更具体,关键是怎样让城市的公办学校配合政府部署。第五,拖欠农民工工资,近几年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对于拖欠工资的企业和个人,应该有更加力度的制约。在当前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中,规范对于进城农村劳动力的用工应当成为一个重点内容。

当前的农民进城,既面临有效落实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的问题,也面临继续推进新的改革步伐的问题,比如,覆盖进城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障体制,目前基本上没有破题。所以,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平等化的改革进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可以相信,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和政府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随着中央政策被越来越多农民所掌握,整合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进程将不断加快。

注释:

①2003年1月16日《人民日报》

秩序日常工作计划篇(8)

(一)城区交通秩序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

1、管理机构。目前,城区交通秩序管理以交警__区支队管理为主,区交委为辅。交警__区支队负责辖区内道路交通的组织、指挥和疏堵工作,道路交通执勤执法工作,道路交通行政许可项目审批;受区市政委委托,负责停车占道、停车标识设置、占道收费管理。区交委负责管理交通运输行业,尤其是机动车辆的运营管理,包括营运车辆审批、营运线路审批、交通规费征稽等。

2、管理方式。__城区交通秩序管理主要是通过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督促检查、集中整治等方式进行。

3、交通秩序管理成效估价。近年来,通过对环城车、大巴车的公司化和公交化改革,城区客运市场秩序日益规范,无序竞争大为减少。通过规范停车的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得到遏制。通过文明创建等引导和交通执法,车辆和行人闯红灯现象基本得到控制。

(二)__城区交通秩序现状

1、道路畅通状况。龙溪锦红小区-电子校转盘-华新分流道时常发生堵塞。特别是龙华大道的电子校转盘和机电院转盘在上下班高峰时间,拥堵十分严重。机场路始建于八十年代末,当时的设计通行能力为每天3000辆次。目前此条道路日均车流量6万余辆次,达到设计通行能力的20余倍,高峰时段混合断面流量达到7000台次/小时,机场高速路成了经常堵车路。两路城区主要“堵点”为双龙东路金港段、区粮站处、五星路、汉渝路、观岩路、工贸汽车站(63队车站)等。特别是63队路口,过境车辆只能穿城而过,几万车辆往来,每天必堵车。

2、机动车停放状况。目前,机动车增长速度迅猛,停车需求十分巨大,由于历史欠账太多,__城区,特别是两路地区固定停车场(室内、室外)严重不足,并且还存在原有停车场被占为它用的情况。为了缓解停车难问题,交警支队采用在道路边上或人行道上设置临时停车场。现已在城区设置了9000多个临时停车位。公路两侧和人行道上划线停车,已成为__城区一大特色“景观”。

3、汽车营运市场秩序状况。城区客运线路现有30多条。营运车辆共计500多辆。客运站台现有40多个,新站台110个(还未批)。城区客运市场秩序总体较正常,但也存在客运车辆随意上下乘客现象。

4、摩托车非法营运和影响交通秩序状况。摩托车非法营运和违反交规是交通秩序管理中的顽疾。虽然经过连续多年的整治,但目前__区摩托车无牌无证营运、乱停乱放、肆意闯红灯等现象仍十分突出。特别是在渝航市场、重百门口、水土路口、南区路口、四号桥、三号桥、一支路、二支路、三支路、丁字路口、园区转盘、空港转盘、平伟路口、绿梦广场、63队车站、双凤桥、碧津公园、红旗河沟公交总站、龙脊小区等路口和双龙大道、金龙路、松石北路等路段,情况十分严重。

5、行人自觉遵守交通秩序情况。市民交通意识淡薄,交通执法不到位,行人随意横穿公路和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相当严重。

二、影响__交通秩序的主要原因

(一)交通基础设施先天不足

1、__城区交通网络系统存在一定缺陷,缺乏有效分流通道。城区组团之间交通衔接不畅。两路老城区与新城区、其它组团、__主城核心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主要集中于机场高速公路。目前两路片区与港城、寸滩港区的交通联系,主要通过机场高速、渝邻高速、金开大道这三条道路与渝长高速的交通转换来实现。过境两路城区的绕城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干道路“中环线”等东西向干道均未建成。机场高速和渝邻高速之间缺乏有效联系,城区周边又无快速环行通道,不能有效实现过境分流、进出城分流和客货运输分流,加大了车辆在城区内的绕行距离和交通压力,从而形成堵点。受地形和历史上城区建设的影响,两路旧城次干道过少、支路过于狭窄。城区内部分路口与路段通行能力不匹配,部分重要车辆、人行交叉路口的交通组织形式已不能满通需要。道路立体交通配套设施缺乏,人行过街系统配置不完善,红绿灯设置疏密失度,导致路网整体通行能力下降,堵点不断增多。

2、城区道路路面过窄,远远能不能适应车流膨胀需要,成为交通瓶颈。特别是在老城区街道以及商业繁华区、餐饮娱乐区,此现象尤为突出。

3、停车场库建设滞后。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__城区现应配建公共停车场40~50万平方米,约合16000~20__0个停车位。而__城区内公共办公场所、商业繁华地带、居民小区实际固定停车场地配套明显不足。虽然交警支队划定了临时停车场,缓解了部分地区(商业繁华区、餐饮娱乐区、办事机构等)停车难问题。但是,由于占用公路边或人行道停车,加上部分临时停车场划分不合理,反而又加重了交通拥堵。

4、公交站点建设不到位。__公交从无到有,大型公交枢纽站点建设滞后,公交线路设置与居民出行要求匹配失当,导致居民出行线路延长、时间浪费。加之城区规划滞后,公交线路设置的合理性有待提高,使得公交站点设置不合理、建设不到位,从而在特定区域和特定时段,形成市民出行无序状态。

5、城区道路开挖影响。目前,对各相关部门和企业占道施工或开挖道路已有严格的审批程序。但是,由于各自的建设施工工期和维护周期各有不同,加上由于其自身原因(如经费没能落实),常常不能协调在相对统一的时间实施,甚至不能按计划实施,结果造成道路建设周期延长、道路反复开挖,导致道路通畅率大大降低。

(二)交通执法不到位

1、对闯红灯的车辆、行人执法不严。两路地区的红绿近乎于摆设,谈不上对闯红灯车辆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区级

机关车辆和工作人员,时有闯红灯、酒后驾驶、无牌无证驾驶、违反禁令标志、随意调头、乱停等严重违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碍于情面,执法部门没有严格执法。由于路面执勤警力普遍不足,对行人闯信号灯,不走人行横道,横穿公路,翻越隔离护栏等违章行为,没能及时查纠处罚。2、对乱停乱放执法难到位。对于车辆乱停乱放的行为,仅靠一时的宣传和处罚,治标不治本。

3、对摩托车非法营运难以有效执法。由于摩托车非法营运涉及面广,弱势群体多,机动性强,执法难度较大,难以有效执法。

4、对汽车营运不正当竞争执法不完全到位。政府主管部门通过对非法营运现象的专项打击,以及规范设置公交站点和公交线路,加强对汽车营运的执法管理。由于少数客运公司存在管理不规范,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

(三)体制机制不完善

由于现行的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存在部门分割、职能交叉等问题。如:道路及客运的管理由区交委负责,城区道路的建设由区建委负责,日常管理维护由区市政委负责,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和秩序管理由交警支队负责等等,没有一个统一的有权威的综合协调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各唱各的调,甚至是互相推诿,管理合力难以形成,致使行政管理效率不高。

(四)驾驶人员和市民素质亟待提高

近年来驾驶人员队伍日益壮大,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少数驾驶人员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不高、安全观念不强等问题非常突出。同时,由于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面相对较窄,市民的交通安全知识普及程度较低,缺乏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不遵守交通法规现象难以避免。

(五)交通管理的手段乏力

目前,__区的智能交通管理现状和渝中区、九龙坡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区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电视监控系统、闯红灯违法记录系统等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实时监视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对意外事件难以及时预警、及时处理现场、及时疏导交通;也不能实现系统控制、单点联动,自动调节交通信号灯,使路段及交叉路口停车次数和排队延误至最小;更谈不上能对闯红灯的车辆进行自动监测、自动拍照等实时取证,实现非现场执法。

三、加强__城区交通秩序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交通管理机制,强化统筹协调配合

建立跨部门的交通秩序协调管理中心。由分管副区长直接领导,负责制定城市交通管理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及相关政策,指导和协调相关部门的道路规划、建设、管护、运输规划、交通秩序管理、交通安全管理、环境保护等工作,理顺工作关系,整合管理资源,形成管理合力。同时,要加强交通流量、流向的调查分析和有关问题的专门研究,提高交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二)强化交通规划建设,夯实交通秩序硬件基础

根据__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应重新审视__城区道路交通现状与建设发展规划。根据__城区发展趋势,适度提高交通建设设计标准,可将交通容量提升至管用30年以上。依据新的交通规划建设标准,重新审定交通方式、交通通道网络、道路等级、道路枢纽、道路(人、车)立交节点、道路景观、道路附属设施、停车场地等的规划布局与建设标准,建立良好交通运输平台。适度加大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的提前量,并结合__可能提供的和可能借助的道路建设资源,分步骤实施。根据__城区各片区的经济功能和由此产生的人车交通特点,加强道路规划建设与交通运输管理的衔接。在城市片区之间建设对外快速直通通道,在各片区边缘建设快速环形通道,在片区内部合理布局内线通道。科学合理地布局车辆立交通道和人行立交通道,疏通交通“硬件瓶颈”。

(三)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创造良好交通秩序软环境

要动员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以各种形式参与到遵守交通管理秩序,创建文明城区活动中来。使遵章守法、文明交通成为__的时尚,化为群众自觉的行为。

(四)坚持科学管理,严格执法

秩序日常工作计划篇(9)

(一)通过对医疗器械注册环节的专项治理,要使医疗器械注册申报秩序进一步规范,注册申报质量进一步提高,弄虚作假违规申报行为受到严厉惩处。

(二)通过对医疗器械生产环节的专项治理,要使医疗器械生产行为进一步规范,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得以有效运转,保障医疗器械质量,杜绝不合格医疗器械流入市场。

(三)通过专项治理工作,建立健全上市后医疗器械不良事

件监测体系,及时、有效反馈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

按照动实施计划要求,各企业在_月__前,进行了自查自纠,并写出来书面报告。我局在各企业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对_家企业进行了重点核查,在这次核查中我局对存在问题的_家企业中,家下了责令改正通知书。整个工作在__月__日已经完成。

二、存在问题

(一)、生产企业规模小,管理不够正规,制度落实不到位。

(二)、部分企业仓库较小,不能做到摆放有序。

(三)、部分企业无生产记录或生产记录不规范。

(四)、个别企业无灭菌记录。

(五)、个别企业的医疗器械未经全检出厂。

(六)、个别企业生产地址没有及时变更。

秩序日常工作计划篇(10)

一、常规检查项目

1、教学管理及教学研究活动的检查

中心能按学校要求,认真组织和安排各项教学工作,及时下达学校的各种教学文件,保证常规教学的良好运转。

(1)教学任务落实与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良好。

教学任务均按照培养计划、教学进程进行,没有调整现象。

(2)教学大纲上网

本学期需要上传的教学大纲7门,已上传7门。

(3)教学日历上网情况

本学期需要上传的教学日历8门,全部已经上传。

(4)聘课情况

聘课情况正常,均能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

(5)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中心有2名教授,2名副教授,其中1名教授、2名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

(7)日常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情况

成绩单、学籍卡每学期分班放在指定的柜子存档,保存有序完好,学生网上学籍卡保存齐全;全部学生按时完成电子注册。

2、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

教学秩序正常,没有发生教学事故。目前,课堂教学进度与教学日历相符,教师均能按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准备教学内容。

本学期实践教学工作情况基本正常,各工种组织有序,教学效果良好。

3、教学质量监控情况

中心领导(教研室)进行了听课。中心组织开展了同行听课评价活动。督导组正常开展活动,我中心组织了2次公开课、示范课,由赵慧璧、李烨老师在第十周分别进行。

4、学风状况

早晚自习情况基本正常,学生均能在第一节有课的时候到教室自觉早读。学生的出勤情况,到课率基本能达到98%以上。教师评学:中心教师基本都能按照要求在教学网上对学生班级进行评价。

5、青年教师培养情况检查

我中心近一年新进了5名青年教工,中心对其指定了指导老师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教学工作,并让他们参加了CAXA机械工程师的培训。

本学期中心督导组重点检查了他们的授课情况。学生和教师反映:新入校教师备课认真,对学生负责,并受到学生喜爱。

6、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保障情况检查

     在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实训用设备早已过了使用年限还在继续使用导致故障率增多,先进制造技术训练用软件节点数和实训学生人数不够匹配,实训学生正常使用受限,另外工业中心机房电脑配置低、运行慢,交换机老化影响到网络的传输速度,以上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急需改善。

二、专项检查

1、上学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抽查情况

上学期我中心共有24名毕业生,总体情况良好。其中4名同学的论文获得了优秀,大多数抽检的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方法比较先进,理论分析比较深入,结构层次比较清晰,达到了要求。

2、规划教材建设检查

秩序日常工作计划篇(11)

今年,国网安徽电力持续深化“两个转变”,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安全生产面临新形势、新挑战。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对各级各类人员安全责任要求进一步明晰,也反映出法治社会建设对安全生产依法问责的力度越来越大;国家有关部门、电力监管机构对电力安全的关注度日益增加,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和责任;国家电网公司修订了《安全工作规定》、《安全职责规范》、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办法和同业对标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大了安全生产违法违规现象和责任性安全事件的责任追究力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

对此,国网安徽电力从新形势下安全生产两个体系的职能定位、安全生产工作秩序规范、强化安全监督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全面促进了安全生产各项要求和措施落实到位,全面提升了企业安全生产整体管理水平。

1 理清安全职责界面

以往,对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的职责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人认为保人身安全、防电气误操作事故的主要责任是安监部门,运检部门只负责保设备安全,调控部门只负责保电网安全。保证体系往往偏重于生产工作的业务层面,对于如何安全地开展工作、各种安全措施是否全面到位、是否全面落实,有时考虑得不够。监督体系对自身职责定位也不够清晰,有时越位、缺位,做了不少应该由保证体系承担的工作,而安全监督本职工作没有做细、做深。这些体现了两个体系的职责是混淆的,发挥的作用是不充分的。因此,全面理清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的安全职责尤为迫切。国网安徽电力在年度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都作了着重强调。

1.1 明确各级主要负责人安全职责

各级主要负责人作为各级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提出“三个百分之百”,即在人员、时间、精力保障上实现“三个百分之百”,这也是主要负责人要做到的事情。主要负责人在干部配备、人员调整、资金安排、风险管控等方面做到“安全第一”。调配班子首先要保证工作需要,充分考虑专业要素、敬业精神、工作魄力等,使班子成员各尽其能。在安排资金时,要舍得在安全生产上进行投入,在安全工器具、车辆以及安全生产的其它设施设备上投入,在编制年度预算和综合计划时要体现“安全第一”的要求。这是保证安全生产最基本的、最基础的、最重要的环节。

1.2 明确各级分管负责人安全职责

各级分管负责人是各自分管工作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对分管范围工作负直接责任,在安排工作、调配人员时把安全排在第一,在领导干部身上率先体现出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在开展业务工作时,充分考虑安全与进度、与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充分考虑工作承载力,任何情况下都不突破承载力。在安排部署业务工作时,从严从细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1.3 突出保证体系的安全主体责任

安全工作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事件,它是与业务工作相生相息的,所以必须做到“管业务必须管安全”。各级保证体系开展任何业务工作首先是应考虑安全,着力解决现场工作中存在的“工作计划的刚性执行不到位、安全措施不齐全、‘勘察、许可、交底’不规范”的问题,以及班组管理中存在的“安全工器具管理不到位、安全日活动没有针对性”的问题。让抓安全成为条件反射,确保保证体系的安全主体责任有效落实。

1.4 突出监督体系的安全监督责任

监督体系把重点放在监督各级领导特别是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安全履职情况、各级保证体系安全责任落实情况、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着重加强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组织者履职情况的监督,在作业现场重点督查“不遵守规章、不夯实基础、不踏实认真做好安全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充分发挥安全监督的作用。

2 建立正确规范的安全生产秩序

长期以来,国家电网公司、省公司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基本的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规程、制度和程序,但从一些事故暴露的问题来看,员工随意简化、舍弃、不落实、不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现象仍然存在,急需整顿安全生产秩序,解决部分领域安全生产秩序不规范的问题。

安全生产正常秩序就是按照安全生产规程、制度和程序开展生产工作的一种状态,其核心要素就是规程、制度和程序,遵守规则、执行规程和程序是安全生产秩序得以正常维持的基础条件。

2.1 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安全生产工作

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力戒心浮气躁、急于求成,不能不分主次、不论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只会加重基层负担,导致基层顾此失彼、无所适从,正常的安全生产秩序难以为继,反而欲速则不达。同时,也不能偏离工作重心,把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放在一边,片面围绕考核指标来推进工作;更不能只管布置、不抓落实,只提要求、不解决问题,形成表里不一、“两张皮”现象,带坏安全生产作风。我们必须沉下心来,从千丝万缕中理清头绪,遵从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分清轻重缓急,做好规划,把控节奏,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一项一项地抓实安全生产工作。

2.2 做到分层分级管理、各尽其责

实际工作中,我们时常感到工作推动乏力,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没有得到落地执行,安全生产秩序不畅,存在梗塞现象,究其原因是没有做到分层分级管理。分层分级是管理的基本原则,任何管理都是有幅度的,每个单位、每个领域也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省公司不可能直接管到基层班组、基层员工,需要中间每一个层级的承接和主动作为。按照责权对等的原则明确每一层级的职责,每一层级要根据上级的部署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来主动管理、主动履责,同时上一级要对下一级进行有效管控。各层级要步调一致、各尽其责,实现纵向贯通、协调统一。

2.3 恪守规则,规范安全生产业务秩序

根据今年实际状况,重点规范四个方面的安全生产业务秩序。

2.3.1 规范设备管理工作秩序

全面落实设备主人制度,实行设备主人和客户经理制,做到每一台设备、设施都责任到人,每一位客户都有人负责,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人。以设备主人制为核心建立完善设备巡视、运维检修等制度规范,设备主人严格按照制度规范开展各项设备管理工作。各级领导、主管部门、单位和班组安排设备主人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开展设备巡视和运维检修,对设备主人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保障设备健康和安全运行。

2.3.2 规范现场施工作业安全工作秩序

各级业务管理部门加强工作的组织、策划和管控,建立完善基建、技改、检修和农网改造等现场作业安全工作秩序。每一项作业实行项目经理或工作负责人制,项目经理(工作负责人)从项目方案策划、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进行全过程安全管控。加强现场勘察和工作组织,做好危险点分析预控,做到组织技术和安全措施到位、现场作业指导书执行到位、管理人员同进同出监督到位。施工作业严格执行工作票和安全交底制度,确保现场作业任务清楚、作业程序清楚、危险点清楚、安全措施清楚。认真履行工作许可、监护和终结手续,确保各个环节执行到位。加大现场稽查和反违章力度,严查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行为。

2.3.3 规范电网运行操作管理工作秩序

各级调度、运检专业严格执行电网调度和运行规程、规定,严禁超稳定极限和设备超能力运行。加强电网安全运行管理,优化调度方案,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做好电网风险防控。认真编制和学习电网事故处置预案,积极开展电网反事故演习。加强继电保护和安全稳定自动装置安全管理,严格核查整定方案和控制策略,规范保护定值与软件管理,尤其加强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管理和检验。认真落实“两票三制”,严格执行倒闸操作“七要八步”,定期检查、统计、分析、评价、考核执行情况,严防误操作和继电保护“三误”事故的发生。

2.3.4 规范基建新设备启动管理秩序

基建、运检等业务管理部门健全完善新设备启动管理制度,明确新设备启动流程和职责分工。加强启动工作组织管理,严格执行启动工作程序,强化启委会对启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规范召开启委会,做到启动方案、启动范围和设备交代清楚,人员责任明确,启动所涉及到的设备必须验收合格,并履行移交手续,未经验收和移交的设备严禁列入启动范围。认真做好各项启动准备工作,加强启动现场的指挥和管控,确保启动过程井然有序、顺利实施。

3 强化安全监督

达到落实“循规为纲”基本工作要求、严格履行安全责任、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秩序井然的目的,强化安全监督检查是手段。

3.1 增强监督力量,加大监督范围和频次

3月份,正式组建省公司层面安全稽查队,分成3组,每周对全省各市县公司、支撑机构和集体企业的各专业领域重点作业现场开展“四不两直”监督检查。目前,全省共计8个市公司级单位、69个县公司成立了安全稽查队,大大增强了日常监督力量。此外,各层级安监部门人员和安全员每周对作业现场或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监督,开展了“两票”评价管理、开关柜防人身触电重点措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基建工程现场安全等专项督查。今年以来,省公司层面共组织对267个作业现场和基层单位开展了“四不两直”督查,发现各类违章和问题782项,并及时督促落实整改;全省安监体系共计开展现场监督15000余次,发现并整改各类违章和问题33000余个。

3.2 优化监督方法,提升监督深度和质量

制定了安全监督标准化监督检查表,包括变电、线路、农配电作业现场及日常安全管理等方面。充分考虑作业强度、风险度、作业单位安全管理现状及班组安全素质等因素,合理安排监督计划。监督前,组织监督人员提前对照计划做好功课,了解作业项目涉及到的工作内容,对可能涉及到的风险点及应做的防范措施进行思考和设想,明确监督重点、方法和角度,提高工作准备度。监督过程中,监督人员不但监督现场作业文本质量、停电范围、接地线装设、围栏装设、标示牌悬挂、安全工器具使用、安全交底与现场监护等情况,还针对当日作业特点,对作业方式方法、关键环节安全技术要求落实情况进行重点监督,全方位、全过程督导现场工作。

3.3 强化工作奖惩,营造监督高压态势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