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5:58:40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篇(1)

3、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3~4张),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图片选用比较有张力、有气势的)。

4、那么这篇文章的整体气氛依次为静、动、静。动静结合,互为衬托。仔细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的“静”和结尾的“静”一样吗?谁可以在“静”字前再加一个字,把这两个“静”区分一下?(生:前为安静,后为寂静)。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篇(2)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语文教学论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学习目标 ⑴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二、说教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通过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的主要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品味美句、主旨探究、课外拓展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三、说学法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又从更深的感悟中,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教学准备 ⑴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论文网站。(可以是视频、音乐、文本等等。) ⑵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A.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B.铿锵有力安塞腰鼓鼓声。C.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D.《安塞腰鼓》wav朗读。)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欣赏、了解中激发阅读的激情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来自黄土高原的绝活——安塞腰鼓表演短片,用一个词说说短片带给你的感受?。

(屏显介绍安塞腰的鼓配文图片)请同学们细看图片齐读文字,了解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安塞腰鼓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又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它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它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毅奔放的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语文教学论文,但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描绘这惊心动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二)、整体感知:听读中感受安塞腰鼓的生命之劲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象安塞腰鼓表演带给我们的画面和鼓声。

2、听完老师的朗读,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屏显)对安塞腰鼓进行概括评价,可以填词、短语或句子,最好用文中的语言。

3、课文中有一句话略有变化的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它一共出现了几次?(四次) 这四句“好一个对安塞腰鼓”的反复咏叹之中又有变化有新意,是文章具有了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来,让我们一起饱含赞美之情的来读它们!(屏显:“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4、请同学们仔细跳读课文,看看它每出现一次,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学生回答,屏显“安塞腰鼓之劲”资料: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齐读每句的最后两个字,要读出“劲”来!

(三)、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1、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2、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并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教师评点并加强朗读指导)

文中还有很多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句、节奏鲜明的反复句,从变幻的舞姿、铿锵的鼓声、击鼓的后生等角度来描绘安塞腰鼓,我们不一一举例了,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去体会。

(四)、主旨探究:体会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

1、好一个刘成章!若不是你“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着地方”哪能写出如此激扬文字!让我们从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力量语文教学论文,那你们认为安塞腰鼓体现一种“________之美”(屏显)。

(学生回答,师在空白处板书“生命力量”)

2、齐读课文25至27小节,把这种生命力量之美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五)、课外拓展:借鉴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安塞腰鼓就是这样,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使我想起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豪放之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旷达之美;想到人世间各有千秋的美。同学们,你们上了这一课,会联想到身边哪些壮观场面之美,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说一段话吧!(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六、教师寄语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篇(3)

安塞腰鼓作为黄土高原上的一支艺术奇葩已为世人所熟知,历史的发展已经将其推上了黄河流域民间舞蹈艺术瑰宝的宝座。在这种背景下,探究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源起和演变,重视它在传统文化流传、承袭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掘安塞腰鼓健身性、娱乐性、民俗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对于增添安塞腰鼓的生命活力,使之更加蓬勃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

对宝鸡文理学院2009和2010级共120名大学生(年龄19―24周岁)发放120调查问卷回收115份。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通过百度和中国知网等网络资源,以及图书馆和安塞县志等国内外相关文献,查阅与安塞腰鼓价值认识相关的研究,为论文提供参考资料。

(二)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宝鸡文理学院学生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5份,有效问卷110份,回收率96%。

(三)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2003软件对采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安塞腰鼓的认识程度。根据对宝鸡文理学院2009和2010级学生进行调查,对安塞腰鼓的认识程度分为三个阶段,了解、基本了解、完全了解。

问卷中可以看出35名同学(占总人数30%)能够了解安塞腰鼓,75名同学(占总人数66%)基本了解的安塞腰鼓,5名同学(占总人数5%)的同学能够完全的了解安塞腰鼓。说明安塞腰鼓已经被很大大学生认识,甚至有的并喜欢上这一民间体育运动。表2告诉我们安塞腰鼓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逐渐地融入人们生活中,也成为当地人锻炼身体的主要手段和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掌握祖国的兴衰,我们应该对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做进一步的了解,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二)学生对安塞腰鼓健身价值的认识。在调查中65名同学(占总人数的57%)认为腰鼓有健身价值,有46名同学(占总人数的40%)认为腰鼓的健身效果只有一点,有4名同学(占总人数的3%)的认为腰鼓没有健身效果。其中97%的同学能够正确认识安塞腰鼓有健身价值,有极少部分的同学没有认识腰鼓的健身效果。由于经过调查发现:长期参加练习能提高人的身体机能,改善体质状况,增加人们自身的协调能力,同时帮助练习者纠正肩、胸、背、腿等等不良姿势,克服形体和动作上的毛病[2]。

(三)学生对安塞腰鼓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在问卷中55名同学(占总人数的48%)认为腰鼓有教育价值,38名同学(占总人数的33%)认为腰鼓没有教育价值,22名同学(占总人数19%)认为腰鼓和教育没有任何关系。其中有一半学生认为安塞腰鼓没有教育价值甚至和教育没有任何关系,这些同学没有能够认识安塞腰鼓的教育性。原因有:我们的同学对安塞腰鼓文化的接触太少,知识面狭隘。所以,要正确的理解安塞腰鼓活动,不仅是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锻炼,也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同时,欢庆吉祥的腰鼓表演还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教育、培养积极进取和勇于竞争精神的教育。

(四)学生对安塞腰鼓对娱乐价值的认识。问卷中112名同学(占总人数的99%)认为腰鼓可以给人们带来娱乐性,2名同学(占总人数的1%)认为腰鼓不可以给人们带来娱乐性。在调查中99%同学认为安塞腰鼓具有娱乐价值,在大学学习中人们总希望用美来塑造自己,使心灵美和外在美得到和谐统一,达到自我升华。而参加腰鼓运动可以娱乐身心,调节情趣,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

(五)学生对安塞腰鼓对旅游经济价值的认识。根据安塞县着力发挥文化资源优势,腰鼓、剪纸、民歌等民间艺术不断被整理挖掘出来,已初步形成了以“腰鼓为龙头,剪纸、农民画、民歌为两翼”的文化经济体系,同时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兴产业。安塞腰鼓满足了陕北人民精神文化的需要,是自娱和娱人的主要形式,并且带来了经济价值,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5]。我对文理院校2009和2010级进行调查,下表是我所发放的120份问卷的调查结果:

问卷中112名同学(占总人数的98%)认为安塞腰鼓可以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3名同学(占总人数的2%)认为安塞腰鼓不能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其中98%的同学能够正确认识安塞腰鼓的旅游经济价值,在西部地区的人文景观中,民族传统体育是也具有吸引力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

(六)保护和弘扬安塞腰鼓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则更能表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精髓。下表是我对文理学院2009和3010级发放的120份问卷的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可以看出112名同学(占总人数的99%)认为我们大学生有必要继续保护和弘扬安塞腰鼓,3名同学认为(占总人数的2%)认为安塞腰鼓没有必要保护和弘扬下去。其中99%的同学认为安塞腰鼓需要加以保护,并进一步是传承下去。因此,从事腰鼓活动,不仅是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提高。相对于以物为载体的物质文化而言,非物质文化则更能表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精髓。安塞腰鼓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陕北黄土文化的一扇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国越来越多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被发现和挖掘,让世界人民去真正了解和欣赏[6]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学生普遍能够认识了解或完全了解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的健身价值97%都表示认可;48%的学生对安塞腰鼓的教育价值表示赞同,52%的学生认为安塞腰鼓与教育没有关系;99%的同学认为腰鼓有娱乐价值;98%的同学认为安塞腰鼓可以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98%的同学认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弘扬。

(二)建议

首先,希望学校能够抓紧对安塞腰鼓的挖掘整理。建议由学校体育部门出面成立腰鼓协会挖掘整理,对陕北安塞腰鼓技法、图阵文化广泛的收集、分析,整理出既保留原有安塞腰鼓技术精髓,又具有时代特色的安塞腰鼓套路,同时制定相应的比赛规则,使安塞腰鼓更具有观赏价值和古典民族艺术价值,并进一步进行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以促进安塞腰鼓更为广泛的传播。其次,能够充分发挥腰鼓参与性、健身性、娱乐性的优势。希望在学院的大型活动中加入不同地方的民间体育传统的文化。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不同体育文化的接触,而且其所具有的娱乐性、趣味性、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和健身性得到提高。最后,希望将腰鼓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安塞腰鼓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世界体育文化中独树一帜,而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阶段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对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安塞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塞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2]师灿斌.吴龙,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与健身功效.[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

[3]刘远航.任作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价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28-02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逼真的教学情境,图文并茂,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信息技术具有高超的图片动化处理的功能,令学生耳目一新。可以通过课件或其他媒体演示课文插图、课外图片、影像资料等,极丰富的表现手法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形象化沟通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的现象、情境和过程,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融入所学内容中,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高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欲望,提高了学习效率,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教材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又让他们获得了美的视觉享受,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如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各样的鼓,以及电影《黄土地》中“威风锣鼓”的片断。观看安塞腰鼓录像,学生很容易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学习兴趣高涨,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调动感官刺激,调动情绪。主动走进文本,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给学生以美的视觉享受,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学生在设置的具体情境中,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因情入趣,能够很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的阅读中。配图创境美读,很好地调整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安塞腰鼓的铿锵和激越。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感受黄土高原的雄浑刚健、野性大气,让学生切身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感受安塞腰鼓体现出来的高原汉子的乐观狂放和豪气勃发,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是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进入情境,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这就是多媒体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语文教学无疑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于一体,具有极丰富的表现手法,变抽象为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它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直观性,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简洁明了,调动了所有的感官,视、听效果突出,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受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受到人文性的熏陶,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备准确地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能力。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把静态变动态,由抽象变直观形象,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使难点一目了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展示文本,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丰富的联想、强烈的共鸣。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激活学习气氛,对所学内容能够较快地接受,印象深刻,降低学习难度,很容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安塞腰鼓》重点在体会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逐步升华的艺术魅力。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欣赏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录像,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充满生命活力的“安塞腰鼓”,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理解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歌颂黄土高原,感悟作者写安塞腰鼓,其实是在写打安塞腰鼓的人,这是一些和命运抗争、跟人生搏击的人,他们面对苦难生活顽强不屈、勇往直前地奋斗和坚持。多媒体给学生积累文化带来极大的便利。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课件,实现语文学习目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协同运用,尽可能地调动了学生所有的感官,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多媒体的超文本特征和因特网上大量的信息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为这种能力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最理想的环境。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不仅较好地掌握了学习的内容,并且提高了探究和合作的能力。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设计一些开放的作业,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完成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引入,可以更多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来实现对语文的感悟、升华。

在教学《春》一课时,让学生说感受,谈启发,让学生一面欣赏图片,一面聆听朗读,(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学生见其行、闻其声,在身临其境中加深课文印象,为进一步探究铺平道路。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顺利引导至练。笔者让学生一边欣赏图片,一边加上富有诗意的启发教育,激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从而写出形神兼备的文章,并引导学生从多渠道获取知识,成为适应社会的真正人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从课内到课外,以信息技术为媒,学生乐于交流,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主体。

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突破重难点,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雷.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J].神州,

2012(2).

[2]牛春燕.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整合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8).

[3]赵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学知报,2010.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10-01

高效课堂是以“学”为主导,以“问题”为主线,紧扣学习的自主性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高效课堂理论研究与实践效果显示看,学习的自主性是课堂高效的前提,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大亮点。那么,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呢?

一、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传统教学也倡导学生课前预习,但力度不够,有自主学习的因素,更有强制的成分,对预习内容、落实预习的方法等方面引导不够,效果打了折扣。高效课堂背景下的自主学习,需要学科教师在学习、实践、反思中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用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管理来逐渐推进。例如,某语文教师对课文的预习,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1)阅读课文所在单元章节说明,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本篇课文前面的学习导读,明确预习要求;(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3)罗列生字词,并运用字词典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生字词的含义;(4)试回答课后思考题,再读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用自己的教学方式“倒逼”学生自主学习,在长期的教与学中学生被“同化”,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用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兴趣,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高效课堂以问题为主线,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不容小觑。设计的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呈现和具体要求,巧妙的问题能够主导文本研读,引领学生感悟文本,做到拓展延伸,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有教师在执教《安塞腰鼓》一课时,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请用好一个‘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来表达你的感受。”回答有“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酣畅淋漓的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等。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主动参与意识非常强,其展示交流让课堂更加灵动。这都来自一个问题的巧妙设计。

三、精心打造导学案,为自主学习铺路架桥

“导”是引导,“学”是目的,“案”是设计。导学案是获得学习能力的渡船。导学案相比传统的教案而言,主张服务于学,它的终极追求是“会学”,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认识水平,精心构建导学案新旧知识的难易层次,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并能逐渐推进,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高效课堂中的导学案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又一个切入点。如一位语文教师编制的《孔乙己》一课的导学案,其课堂探究环节中有五个层次的设计,紧扣一个“笑”字展开。依次为:(1)概括“笑”点;(2)辨识“笑”脸;(3)深思“笑”意;(4)品味“笑”法;(5)反思“笑”脸。在每个层次具体问题引导下,通过层层展开,学生自主返回文本,逐步深入理解,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感受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优质导学案发挥“渡船”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铺路架桥。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篇(6)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之前我一般都会精心设计好“开场白”,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力求获得“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教学案例】

课前我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和图片。

师:同学们, 大家根据图片和《安塞腰鼓》的视频表演,能说出些什么吗?

生1:安塞腰鼓是一种集体表演。

生2:安塞腰鼓的表演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生3:我感觉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

……

师:是啊,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它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大家想不想知道更多关于安塞腰鼓的内容?

生:想!(齐声回答)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先生的《安塞腰鼓》吧!

二、教学方式以新增趣,盛开主动参与之花

小学生喜好猎奇、猎新。在选择教学方式时,我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学习技巧等方面不断创新,时时给学生以新鲜感,提高并保持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教学案例】

学习《烟台的海》一文后,我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语文活动。

师:大家知道吗,我们南通既临大海,又临长江,所以我们南通也被称为“江海大地”。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语文活动课:我爱你,大海!(板书)一起来感受一下我们家乡大海的壮美吧!

1.展示图片(走进大海)

师:看到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话想说吗?

师:你们还有其他关于大海的资料吗?

(学生们展示了自己搜集的资料,有的是图画,有的是诗歌,有的是音乐……)

2.播放视频(畅游大海)

师:来到宁静的大海边,你们想痛痛快快地玩一玩。没问题,但必须过了关再玩,好吗?

(以下节目由班长主持)

班长:五窑小学六一班“畅游大海”活动现在开始。活动分必答和抢答两轮。必答题共有四题:抽签定题,各组若全部答对得一个红五星。

题有以下四种:①请“开火车”说出十个描写大海的成语。②请一口气说出十种海产品的名称。③看表演,猜猜海中的小动物。④说说海水涨潮、落潮的原因。

活动过程:学生分组——主持人读题——学生抢答

课堂气氛热烈,小主持人总结颁奖,教师点评表扬。

3.播放音乐(赞美大海)

师:刚刚我们已经过关了,下面让我们畅游大海,赞美大海吧!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歌声来赞美大海。

三、课中练习以引代教,收获主动参与之硕果

学习活动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练习中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

【教学案例】

下面是湖北省荆州市教科所余映潮老师2010年在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教授《烟台的海》的课堂实录。

师:看练习,划出文段中写海浪的四字短语,还要用课文中没有的两三个四字短语来形容冬天烟台的海的滔天巨浪。我已经用了一个了,“滔天巨浪”。过一会儿要这样来说话,我画出的词语是……我想到的是……

(生细读课文,仔细思考)

生1:我画出的词语是气势汹汹、前赴后继、锲而不舍、蔚为壮观,我想到的词语是气势凶猛、不可阻挡、雄伟壮观。

师:七个,多么丰富的话语!你来!

生2:我画出的词语是气势汹汹、前赴后继、锲而不舍、蔚为壮观,我想到的词语是惊涛骇浪、巨浪滔天、惊世骇俗。

师:惊世骇俗,这样一个大词用到这儿来了,哪是“俗”了?所以,这个词还要考虑一下。

生3:我画出的词语是气势汹汹、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巨浪拍岸、蔚为壮观,我想到的词语是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秀美壮观。

师:她终于达到了八个,好!有一个短语你们没有想到,看老师的?

师:万丈狂澜。

师:(出示幻灯片)好,一起来读一下。

气势汹汹

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

巨浪拍岸

蔚为壮观

波涛汹涌

惊涛骇浪

万丈狂澜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篇(7)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和他的大黑骡子》,在揭示课题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课题来质疑。学生提出:“是总司令还是元帅?”“大黑骡子是什么样儿的?”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解析: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来质疑,这是我们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教学环节。但是此时的质疑不能只是由课题到文本的一种过渡形式,而要切中要害:要紧扣文题的题眼来质疑,目标要指向文本的阅读与思考。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的质疑没有点到要穴,不是切入文本的最佳路径。我们不凡来咀嚼一下课题:为什么作者的命题是“和他的大黑骡子”而不是“和大黑骡子”,后者不是更简洁吗?因而根据课题应该引发的质疑是“题目为什么要加上‘他的’一词?是否可以去掉?”如果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就会沿着情感的线索挖掘出有价值的发现:文章题目中“他的”一词蕴含着和大黑骡子的深厚感情,同时也强调了在困难时刻,枪杀的是自己的坐骑,也表现他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和作文拟题,把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结合起来。

质疑是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起点,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不能照单全收,而要善于鉴别与引导。教师要鉴别学生的质疑是否与语文学习相关,是否与文本密切联系,是否是课堂上应该讨论的问题。总之,不能因为枝枝蔓蔓的质疑而削弱课堂学习的主干,更不能因为不痛不痒的质疑而偏离语文教学的轨道。

二、浮光掠影的训练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安塞腰鼓》时出示了一段话:“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教师让学生各自轻声读这段话,思考安塞腰鼓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汇报时,教师板书了概括安塞腰鼓特点的三个词语:壮阔、豪放、火烈。

解析:这样的教学看似是一种概括训练,但浮在文字的表面,留给学生只能是空洞和干瘪的几个词语。要使学生切实感受安塞腰鼓的特点,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字,通过反复朗读来丰满对安塞腰鼓的内心感受。首先是一组排比句的朗读,这五句结构相同、句式简短。因为结构相同所以朗读时富有节律,如同安塞腰鼓的旋律,因为句式简短所以朗读时节奏明快,犹如安塞腰鼓的鼓点。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这组句子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与我们通常的写法“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有什么差别?这句话中间为什么要加上逗号?如果去掉逗号变成一句话,在语言节奏上有何区别?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反复涵泳体会作者运用倒装、短句的表达形式以及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独特之处,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到安塞腰鼓雄浑有力的节奏和气吞山河的场面。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句话中的“——”和“!”,想想这些地方该怎样读?“——”处要稍作停顿,“!”处要强劲有力。除了朗读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学生经过这样的朗读、辨析、仿写训练就能感悟到安塞腰鼓的特点,触摸到语言文字的温度,领略到作者表情达意的独特魅力。

语言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应该紧紧抓住“训练”这根主线。作为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中训练的目标、内容、程度、方式等要有明晰的认识,应该带领学生在语文园地里“深挖井”,品尝语文“甘泉”的甜美。像上述案例中那种浮光掠影的训练只能让学生浅尝辄止,学生在语文园地里虽然挖了许多“坑”,却得不到语言的滋养,久而久之,语文学习就变得枯燥无味。

三、不值一提的问题

案例:《欢乐的泼水节》中有这样一句话:“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上泼。”一位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时提出这样的问题:“除了瓢和盆之外,人们还可以用什么工具来泼水?”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多种泼水的东西。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 生本课堂;有效学习;课堂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08-02

为推进课堂变革项目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浙江省乐清市教育局教研室落实温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院有关“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行动文件精神,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学视导工作,不断规范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并提出了一系列活动。同时,还成立了研修班工作室,招收了一批肯参加教科研活动的骨干教师,并且成立了试点学校与试点项目,针对存在问题、变革思路、举措及困惑进行了研讨。我校(城南一中)“践行‘生本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在这些大背景下,笔者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施开展,以及在学校教研组活动中,就如何体现“生本课堂、有效学习”提出自己的不成熟见解。

一、概念界定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让学于生。从表面看,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有兴趣学,主动学习,这就是生本。从实质看,生本教学是基于学情,让学生经历完整、充分的阅读过程,让学生经历从不会到会、不懂到懂、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而获得的发展。

有效学习是指符合教育、教学原理的学习,它的目的是为了花更少的时间,学到的更多、更牢、更好,用正确的学习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学习应该是,帮助学生花更少的时间,收获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学一知十”;有效学习应该是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它不应该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应该“寓教于乐”,有效学习将会是“开心学习”。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我们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认真研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勇于改革,探索学生能够获得有效学习的理想课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减少无效劳动,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地发展,才能使学生实现有效地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校语文组在本学期开展了相应的教研活动,针对生本课堂与有效学习的研究,于2014年3月26日公开课教研活动,郑洁老师在七(3)班上了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陈艺老师在九(6)班上的九年级下册《枣儿》,分别结合学情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有效学习,以学定教

在听《安塞腰鼓》的课堂教学时,感受生命律动和力量,以及高原上的丰富文化内涵,在人借鼓势,鼓借人威的情景下,如何让学生有效学习?教师应该怎么把握课堂?黄土高原上的五千年文化,文化积淀的土地上才能打得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在视频中展示了气势磅礴、场面壮阔、激荡人心、惊心动魄、震憾心灵的安塞腰鼓,气势回肠。师:安塞腰鼓表演那么有劲,作者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豪情滚滚、昂扬向上的精神,你被震憾了吗?师: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是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以独特的形式感染人,更以内在的精神打动人。我虽然多次教学这篇课文,但还是听一遍、学一遍、新一遍、震憾一次。

“以学定教”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有效学习”思路为设计蓝图,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本节课中通过“安塞腰鼓”的“劲”由外而内形成认识,特别是高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学生全面发展。

三、以生为本,顺学而导

在《枣儿》一节课中,陈老师结合班级学生大部分为务工子女的实际,在课堂推动过程的第一环节时,孩子自发寻找舞台说明的句子,顺势导向第二环节,人物语言、标点符号对人物塑造的意义,讲清矛盾之根源,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领悟亲情。让学生品读,男孩:爷爷,你为什么把枣儿放在那里晒了又晒。男孩拍拍脑袋:爷爷,我带回家去吃……。他们的心情有何变化?爷爷在沉思什么?我们看出了大人的等待,归与不归,走与留。

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或意外想法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缺失课堂本真。教师苦于课堂中缺乏生成导学。如何关注学生顺学而导,让生本课堂在生成中变得真实有效呢?本节课中,老师从一开始就抓住,看到标题想到了什么?枣儿除了指吃的还可以指什么?看一看书,找找有关枣儿的故事。通过戏剧情节,了解戏剧冲突,理解矛盾冲突双方,品读人物对话,顺学而导,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四、学情为基,研读文本

郑老师上《安塞腰鼓》时,特地让几个体育活动活跃的男生进行了表演,让他们来读,然后让女生来品读,预设了句子: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来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末端,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末端,是闪烁的瞳仁儿;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此时的男生就像倍百儿爽气,豪情万丈,女生更是羡慕有加。这种排比,节奏感强,感情充沛,排山倒海,气势磅礴,很有感染力。

在后来预设的句子中:愈捶愈烈!痛苦与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与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拓展深化,鼓韵悠长。任何艺术都是对生命、对社会的认识和感悟。面对这激昂的鼓声,面对这厚重的黄土,面对这群热烈妍放、使黄土地沸腾起来的生命,你最想说什么?把你的心灵感悟和周围同学分享。

五、因课而教,精略有度

在《安塞腰鼓》一课中,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贾平凹的《秦腔》,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进一步感受秦汉雄风,黄土神韵。在《枣儿》一课中,教师链接了曹文轩的《前方》,为什么那么多人离开家园?生活于我们是一种博击与生活。教学过程其实往往要因班而教,因课而教,针对不同的班级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针对不同课堂与课文重点强化不同的目标。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组织中,要尊重学习者意愿,允许学习者根据学习进展情况对课文文化课进行理解与选择,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每节课都有不同的重点与难点,那么,课堂中也会有不同的精略讲解。在《安塞腰鼓》一节中,在板书中也可见一斑:黄土高原——贫瘠、贫穷、文化积淀。下一行是,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第三行是,西北汉子: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表达出来一种热爱之情。其实文章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张新德,张熙智.安塞腰鼓[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2]陈海滨,徐丽华.有效教学66个经典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篇(9)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08-02

为推进课堂变革项目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浙江省乐清市教育局教研室落实温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院有关“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行动文件精神,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学视导工作,不断规范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并提出了一系列活动。同时,还成立了研修班工作室,招收了一批肯参加教科研活动的骨干教师,并且成立了试点学校与试点项目,针对存在问题、变革思路、举措及困惑进行了研讨。我校(城南一中)“践行‘生本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在这些大背景下,笔者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施开展,以及在学校教研组活动中,就如何体现“生本课堂、有效学习”提出自己的不成熟见解。

一、概念界定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让学于生。从表面看,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有兴趣学,主动学习,这就是生本。从实质看,生本教学是基于学情,让学生经历完整、充分的阅读过程,让学生经历从不会到会、不懂到懂、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而获得的发展。

有效学习是指符合教育、教学原理的学习,它的目的是为了花更少的时间,学到的更多、更牢、更好,用正确的学习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学习应该是,帮助学生花更少的时间,收获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学一知十”;有效学习应该是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它不应该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应该“寓教于乐”,有效学习将会是“开心学习”。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我们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认真研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勇于改革,探索学生能够获得有效学习的理想课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减少无效劳动,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地发展,才能使学生实现有效地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校语文组在本学期开展了相应的教研活动,针对生本课堂与有效学习的研究,于2014年3月26日公开课教研活动,郑洁老师在七(3)班上了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陈艺老师在九(6)班上的九年级下册《枣儿》,分别结合学情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有效学习,以学定教

在听《安塞腰鼓》的课堂教学时,感受生命律动和力量,以及高原上的丰富文化内涵,在人借鼓势,鼓借人威的情景下,如何让学生有效学习?教师应该怎么把握课堂?黄土高原上的五千年文化,文化积淀的土地上才能打得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在视频中展示了气势磅礴、场面壮阔、激荡人心、惊心动魄、震憾心灵的安塞腰鼓,气势回肠。师:安塞腰鼓表演那么有劲,作者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豪情滚滚、昂扬向上的精神,你被震憾了吗?师: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是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以独特的形式感染人,更以内在的精神打动人。我虽然多次教学这篇课文,但还是听一遍、学一遍、新一遍、震憾一次。

“以学定教”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有效学习”思路为设计蓝图,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本节课中通过“安塞腰鼓”的“劲”由外而内形成认识,特别是高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学生全面发展。

三、以生为本,顺学而导

在《枣儿》一节课中,陈老师结合班级学生大部分为务工子女的实际,在课堂推动过程的第一环节时,孩子自发寻找舞台说明的句子,顺势导向第二环节,人物语言、标点符号对人物塑造的意义,讲清矛盾之根源,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领悟亲情。让学生品读,男孩:爷爷,你为什么把枣儿放在那里晒了又晒。男孩拍拍脑袋:爷爷,我带回家去吃……。他们的心情有何变化?爷爷在沉思什么?我们看出了大人的等待,归与不归,走与留。

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或意外想法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缺失课堂本真。教师苦于课堂中缺乏生成导学。如何关注学生顺学而导,让生本课堂在生成中变得真实有效呢?本节课中,老师从一开始就抓住,看到标题想到了什么?枣儿除了指吃的还可以指什么?看一看书,找找有关枣儿的故事。通过戏剧情节,了解戏剧冲突,理解矛盾冲突双方,品读人物对话,顺学而导,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四、学情为基,研读文本

郑老师上《安塞腰鼓》时,特地让几个体育活动活跃的男生进行了表演,让他们来读,然后让女生来品读,预设了句子: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来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末端,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末端,是闪烁的瞳仁儿;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此时的男生就像倍百儿爽气,豪情万丈,女生更是羡慕有加。这种排比,节奏感强,感情充沛,排山倒海,气势磅礴,很有感染力。

在后来预设的句子中:愈捶愈烈!痛苦与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与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拓展深化,鼓韵悠长。任何艺术都是对生命、对社会的认识和感悟。面对这激昂的鼓声,面对这厚重的黄土,面对这群热烈妍放、使黄土地沸腾起来的生命,你最想说什么?把你的心灵感悟和周围同学分享。

五、因课而教,精略有度

在《安塞腰鼓》一课中,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贾平凹的《秦腔》,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进一步感受秦汉雄风,黄土神韵。在《枣儿》一课中,教师链接了曹文轩的《前方》,为什么那么多人离开家园?生活于我们是一种博击与生活。教学过程其实往往要因班而教,因课而教,针对不同的班级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针对不同课堂与课文重点强化不同的目标。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组织中,要尊重学习者意愿,允许学习者根据学习进展情况对课文文化课进行理解与选择,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每节课都有不同的重点与难点,那么,课堂中也会有不同的精略讲解。在《安塞腰鼓》一节中,在板书中也可见一斑:黄土高原――贫瘠、贫穷、文化积淀。下一行是,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第三行是,西北汉子: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表达出来一种热爱之情。其实文章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张新德,张熙智.安塞腰鼓[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篇(10)

在小学记叙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勤于写作,乐于写作。其根本宗旨是: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正反对比、表达见解,学会欣赏、勤于记录。其基本方法有三个:一是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公共场合(如公共汽车站、社区和公园等)仔细观察不同的人对某些事情的不同态度,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的能力。例如:有的人看到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等现象会及时制止,而有的人会视而不见。二是教师可要求学生评价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或令人痛心疾首的恶性事件,以使学生在正反对比中表达个人的独到见解。三是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美不胜收的自然景物,并记录观察所得,抒写情感体验。只有持之以恒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才能逐渐养成勤观察、细体验和常练笔的良好写作习惯。

二、借鉴教材,间接体验

在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使学生间接体验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再要求学生审视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体味生活的真谛,从而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最终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例如《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在完成《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学后,我设计了“安塞腰鼓演出记”和“安塞腰鼓观赏记”这两个作文题,要求学生任选其一,以演出者或观赏者的视点,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演出安塞腰鼓的经过及体会(或观看安塞腰鼓演出的经过及体会)。

可见,通过借鉴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仅可引导学生间接体验社会生活,欣赏艺术风采,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为学生开发记叙文写作的生活源泉,更能引导学生把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通过重组和转化等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语言,从而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三、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为了让小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轻松、活泼、愉悦、和谐、宽松和自由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自我展示、自我表现的机会。具体做法有三个:一是关爱学生,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心灵对话,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无限的亲近感和信任感;二是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三是引导学生解放思想,放松心情,在记叙文的写作中畅所欲言。

例如,在指导学生以“我的家乡”为题进行记叙文写作时,写作前我反复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交流(诸如,家乡的景物或民俗风情等),并强调学生在写作中要真实反映家乡的面貌(贫穷或富庶,进步或落后),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是热爱还是失望等)。结果出现两种情况。有的学生歌颂家乡的美丽风景、丰富物产及淳朴民风,并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的学生恳切叙写家乡的物质匮乏、封建迷信盛行及生态环境遭破坏等状况,并表示长大后要改变家乡面貌,带领家乡人民努力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四、“活”的教学,妙笔生花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篇(11)

[关键词] 备课 取材要准 环节要紧 提问要巧

“以学生发展为本”,已经喊了多年,但是许多课堂还是“涛声依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老师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已经习惯了原来的一套备课方式,即从备教材出发来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只要是新授课,就会毫不犹豫地从复习铺垫开始,遵循这样一条教学途径:检查复习──揭示课题──新授──巩固──小结──布置作业。不可否认,这一教学结构是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要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日的课堂上来,我认为,首先要从备课开始进行全面的转换。那么,面对新课程,我们该怎样备课?

一、一把刀,取材要准

教材只是个例子。没错,教学中我们就是以“例子”做为最佳辐射点,来尽可能教会学生学会更多的东西。由此,教材处理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用好教材,有意识地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成了值得教师研究的一门学问了。在实际备课处理教材时,我们常常会犯许多毛病。其一,考虑问题过多。把教参所提供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生怕有一点给学生遗漏,面面俱到而事倍功半。其二,考虑问题过浮。仍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不敢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上出发去处理教材,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其三,考虑问题过简。不充分挖掘教材作为例子的典型意义,高唱大语文观,避重就轻,适得其反。如:《安塞腰鼓》课堂上,配着震天轰响的安塞腰鼓多媒体的展示,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老师紧紧扣住课文特点,引导学生以各种方式朗诵课文,看得出学生是沉浸在了安塞腰鼓的氛围之中。但有一点,老师忽略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而这,恰好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安塞腰鼓,它是在“从来不曾响过”的宁静中响起的。“冰冷的空气”、“恬静的阳光”、“困倦的世界”,安塞腰鼓訇然震响。这是起于沉寂。当安塞腰鼓“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它止于寂静。这寂静正意味着黄土高原的贫瘠、苦难、闭塞,以及它的多少年多少年的一成不变。而安塞腰鼓则正是起于这样一种状况下的抗争、呐喊与宣泄。读安塞腰鼓,不止是要一点激情,不应该是一种喜形于色。它应该是爆发式的,呐喊式的,震撼式的﹗准的取材才更有助于朗读。

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要求我们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教材处理”,同时也给我们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要求教师站得更高,看的更远、更宽,树立新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理念(包括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教学观、师生观)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审视学生、审视教学设计,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和即时的教学实效。

2.优化教学内容要紧扣目标,科学准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在教材处理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浓缩、调整、选择等艺术处理,以减轻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化,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教师在处理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促成知识迁移,作为教学突破口,这对提高课堂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3.摸清学情,以学定教,把“教材”处理加工成“学材”。教师在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材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来设计教师的教学“思路”。既要考虑到教师教学行为,又顾及到学生学习行为。

4.挖掘教材内涵,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效果。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渗透“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课程功能,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二、一根绳,环节要紧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在本次语文组活动中,我上的是《孙权劝学》,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情景导入(谈三国)——讲文学常识——讲故事接龙(整体感知)——猜词义(重点)——揣人物语气(难点:指导朗读)——小结课文、培养读书意识。通过这样的环节设计,我自以为是完美无缺的,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发现:讲故事接龙这一环节差点要了我的“命”——因为学生不知道该怎样讲。尔后,我反思,原因是自己备课没考虑学生的学情。试想,我把这一环节改为话剧演出,既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又可以让学生揣摩人物语气,那不是一箭双雕了吗?

从中我认识到,教师只有认真备好上课的每一环节,并用一条主线把这些环节窜在一起,这样,可以为一节成功的课打下好的基础。

转贴于

三、一团火,提问要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犹如一团火有助于燃烧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起求知欲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

在听《孔乙己》,老师原本有很好的创意,让同学们在阅读了《孔乙己》以后自己提出问题。课堂理所当然的活跃起来,许多很好的问题由学生一一提出,如:“站着喝酒的唯一穿长衫的人”说明了什么?孔乙己是不是真死了?孔乙己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等等。老师如能循着这些问题,让学生再进一步阅读课文,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一步步地探求作解,教学应该是十分成功的。遗憾的是,老师并未对来自学生的问题作认真的处理,他只是把由学生提问当作一个教学“民主”的幌子。在走过了这个过场以后,他就一下子抛出了他自己事先已经准备好的三个问题:用什么方法写孔乙己?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作者的写作目的?引学生入我彀中。课堂一下子就跌入冷落。30多分钟的时间纠缠在第一个问题上,课堂上充斥着老师的“他说”、“你说”,结果谁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或应该说一些什么。一堂课成了开局好整个教学又不甚成功的一个例子。留给人们许多思索。

优化课堂提问内容要兼顾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课文或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

3.提问内容要有预见性

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在课堂上,一般不宜提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一课的内容。

4.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区分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学生无从下手。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教育测量中的难度PH=1-W,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答问通过的人数。难度PH在0至1之间,提问的难度一般应控制在0.3至0.8之间,使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