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背影家园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6:00:07

背影家园

背影家园篇(1)

一、气候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极为活跃的因素是位于地球外圈层的大气,它为地球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提供了客观环境。特有的气候气象特征是因为受到周年变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造成了地域特征的异样,对于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生物种类、地形风貌,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了风景园林的建造风格。现代风景园林在设计过程中,会考虑到光影的投射、气流方向和规律、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这几方面对于园林空间、地形、水系、色彩等设计元素的处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园林的设计更加注重各方面为人或物营造的环境氛围,空间舒适度的要求更加显著。风景园林中的主要造景要素就是植物,不同的植物会受到相应气候的制约,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植物的品种和风格各有千秋,它们凭借色彩的丰富、迥然不同的形态成为了园林景观的主体,使每个园林景观别具一格,深深的印刻了文化历史的烙印,展示了独特的地域风貌。细心优秀的园林师善于发现地域之美,将其与园林设计理念进行融合,这就使得特定区域的园林景观变得独一无二。

二、场所因素

由于岩石种类的不同,再加上表层被风华的影响,形成了人类和其它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不同地域的地质土壤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域的自然景观。地貌是指因为地球内外力的相互碰撞和挤压而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理外貌和形态特征。地球表面地貌的形成,一方面是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自然运动的内动力影响,另外,就是受到气候的风化、冰川运动和流水冲刷运动等外动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喀什特地貌、丹霞地貌等不同类型的地貌类型。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和工程师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善于利用基地的固有特征,得景随行,营造出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在现代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很多设计师因为受到现代艺术思想的熏陶,不只是依据堆山理水、筑亭建台,而是地域蕴含的自然美,巧妙的运用大地肌理进行设计,让园林景观蕴藏更加鲜明的艺术特色。

三、背景因素

城市的人文环境是在特有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文化特色,历史背景承载地域的发展脉络,具有独特的历史研究价值,是研究地域文化发展和更新创作的基础。地球已经拥有上亿年的生命,每一块土地都保存着演变的历史,充分的挖掘蕴藏的历史信息,提炼地域历史文化的精华,这是风景园林设计工作的基础。通过设计地域历史背景的结合,可以使园林设计景观更加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整体的框架和设计理念易于理解,既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又赋予了景观强大独特的生命力。如果风景园林的地域设计没有历史背景的融合,就会失去鲜活的生命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历史演变的信息,为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依据,所以,要在尊重地域背景的情况下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

背影家园篇(2)

因为在风水学中,石头是阴气重的物品,运用过多的石头装饰别墅后花园,容易导致别墅后花园的阴气重,从而不利于花园的风水,所以铺设过多的石子路,也是别墅后花园的风水禁忌之一。

2、花园风水宜美观实用

一般呈方形的住宅,围墙最好呈曲线或圆状。这是取风水学天圆地方之说,以达天人和谐之境。

围墙不可前在尖锐而后面宽大,如若别人家的围墙有尖角部分或屋角正对着一个住宅,会给人芒刺在背、如鲠在喉的刺激感,在心理上对住宅主人产生一种长期的不适影响。

3、别墅后花园风水忌种桑、柳树

俗话说:“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中不栽鬼拍手”。这里 的桑是指桑树,柳是指柳树。院前不栽桑树,是因“桑”与“丧”同音,出门见桑(丧),惟恐不吉。

后不栽柳,一说是与殡葬死人有关。因丧杖”、招魂幡”都是柳木做的,坟墓后边又要栽柳树作“摇钱树”、“墓树”。所以柳树也易被人想到丧事。另一说是讲柳树不结籽,若栽于房后、院后,还恐妨害,感应得这家人家也无子嗣后代了。

“鬼拍手”是指杨树。风一刮,杨树叶哗啦哗啦地响,像是“鬼拍手”。院内栽上杨树,还恐招来鬼魅,大不吉利,如果前栽桑后栽柳,对于后代有着很大影响。

4、花园风水景观宜平衡一致

南方位的花园,日光充足,使人心旷神怡,又可以做日光浴。不过,从景观上来说,不一定是良相。受到阳光照射的树木虽然很美,但阳光最好是从背面照射比较好。

北方位的花园,除非很靠近房子,其影子不会影响房子。因此,能享受绿油油的美丽花园。

5、别墅后花园围墙不宜过低

别墅后花园通常来说都会设置围墙,用于划定界限,也能保证别墅的隐私性,但是需要注意,别墅后花园围墙高度要适宜,不宜过高或者过低。

别墅后花园如果围墙过高则不利于花园采光和通风,会给人密闭感,不利于别墅后花园风水,当然围墙除了忌讳过高之外,围墙过低同样也不符合风水的要求。

因为在风水学中,讲究藏风聚气,院子也不例外,如果别墅后花园风水围墙过低,那么则会导致院子无法很好的藏风聚气,不利于住宅风水,同样也是别墅后花园风水需要注意的禁忌之一。

6、别墅后花园院前忌流水,院后忌坟丘

在住宅风水学中,很多住宅风水格局对于住宅整体风水有着很大影响,如果别墅后花园的前面是河流、小溪等水流,而别墅后花园后面后有坟丘的话,这样的格局容易导致家中会破财不断。

在风水学中就有着“宅前有水后坟丘,倒死牛羊祸不休。初有家财终耗散,十人遇此九人忧。”这样的说法,由此可见,这样的别墅后花园的风水对于住户有着严重影响。

7、花园风水宜设水池

注意住宅后的水池。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喜欢选择背山面水的环境盖房子,如果水在住宅后则与基本格局背道而驰,让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安全的感觉。

背影家园篇(3)

一、园林选址

1.1概述

选址是造园的首要环节,基址较好会使造园事半功倍。比如临近水源,造园时可以引外界的水入园,得活水入园造景;又如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植物景观,造园时保留基址原有的名树古木。

本文论述的私家园林选址主要是私家园林在城市中的选址分布情况,从宏观上分析私家园林的选址特点。

1.2苏州私家园林

苏州私家园林大都位于城内,少数分布在郊区。总体上来看,私家园林较为集中地分布在苏州城内的三大区域内。

苏州城濒临太湖,位于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古城四面有水系环绕,水源丰沛,造园引水极为方便。城内私家园林大多依傍水系选址造园,几乎造园必有水景,无水不成园 。

除了临水外,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贯穿苏州城的京杭运河,运河对城市布局以及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曾起过重要的影响作用。私家园主绝大部分是富商、退隐官僚和还乡文人等,他们大都将宅与园相依而建。这些园主大都将宅园置于城内,一来方便生活和及时游赏园林,二来靠近运河方便日常交通和经商活动。

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城内水巷交错,街简纵横交错。苏州的古城就是一个水网交错的格局,五条主要的河道形成了古城内两纵三横的水网体系,水系的格局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布局。水系承担了城市防御、生活用水、排水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发展成为城市的交通渠道,对外连接的重要通道。

1.3北京私家园林

北京的私家园林较为集中的分布于西北郊海淀区、内城什刹海沿岸地区、宣武门外。

西北郊海淀区,湖泊罗布,水源丰沛,自明代以来就有不少私家园林营建于此,清华园、勺园。海淀地区拥有玉泉山和万泉河水系,易于成景还便于生活,属于《园冶》相地中所描述的郊野地。除优质水源外,海淀地区临近西山,在此造园还可远借山峦之景,故此处兴建了许多皇家与私家园林。

内城什刹海沿岸一直被公认为北京内城园林选址的最佳位置 。什刹海由前、后、西海组成,水面面积约为3450亩,是当时京城里除西苑外最重要的水域,其水源丰沛、植被繁茂。沿岸分布多处私家园林,如恭王府、鉴园、张之洞宅园、新醇王府园、涛贝勒府等。

外城的私家园林大部分为会馆园林,规模一般较大。明清以来,北京会馆有400多处,清代中叶以后多集中于宣武门外。

由此可见,水源是影响北京私家园林选址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大多营建在水域附近,以方便引活水入园造景,二来亦可外借水景与较为丰富的植物景观。

除此之外,京城其政治中心的特殊性和当时的政治需要,也决定了内城私家园林造园选址还受其它三方面的影响:古代的都城布局思想;避免王公割据联盟对统治者的威胁;八旗府第分布。

第一,古代都城规划设计的思想限制了王公府第的分布,通过与宫城的远近关系与在城市中的不同居住位置来体现居民的身份与地位。宫城处在城市轴线上,围绕宫城设置贵族与重臣居住的里坊和普通市民居住的市场。里坊毗邻皇宫,位于接近宫城的正南、正东和正西方向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制度的变革,到了清朝时期,王公府第较集中的分布在东、西两个城区,城市北部聚集城市贫民。

现在可以看到保留最为完整的王公府第恭王府坐落于西城区什刹海南岸;礼亲王府位于西城区,西皇城根南街;位于西城区的还有庆亲王府、郑亲王府、醇亲王府等。

第二,清朝统治阶级为避免王府割据结盟,严格要求王公们只能在京城居住,建设府院,而且,大多数宅院都是由皇帝赐予,世袭传承。府第主人的旗属与其府址所在地之旗属不一致。例如,承泽亲王属镶红旗,但其府址属正红旗;和硕亲王属正红旗,其府址属镶红旗;和硕郑亲王属镶蓝旗,其王府府址属镶红旗;镇国公巴布泰属正蓝旗,其府址属镶红旗……这些分布现状强烈的体现了封建皇权对王公府第分布的严格控制。

第三,驻守在北京城内的八旗由于宗室与异族之分,八旗在城内的府第分布亦是受统治者支配的。八旗包括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满洲清政府依着八旗亲疏之分,满洲八旗分布在靠近皇城处,而向外是蒙古八旗,最外边的是汉军八旗。虽均为八旗,但其驻守位置则明显的有亲疏之分。随着驻守位置的变化,八旗的府第也体现着同样的分布规律 。

总体而言,北京内外城和郊区的私家园林在选址上都注重周边的自然环境,包括水源、山体、植物等方面的因素,尽量选取易于取水造景,借景的基址造园。此外,内城的私家园林由于北京特殊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其选址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受到封建礼制、都城布局等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1.4两地私家园林选址对比

由苏州和北京私家园林的选址可以得出,南北方私家园林在选址时基本都沿袭了古典造园手法中相地考虑的因素,注重水源、尊重原有地形与植物,外借自然山水三大因素。

苏州与北京的私家园林在选址时都最为看重水源,大都基本选择临近水源的地方造园,引活水入园成景。不同的是,苏州水源较北京的丰沛,而且由于其环城水系的条件,使得大多私家园林都分布在城内,取水非常方便。北京水源较少,地处平原,地势平坦,但是私家园林在造园选址时都尽量选择靠近水源,依傍山林的地方。

然而由于地域的社会与文化差异,两地私家园林在城市里的选址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北京自辽代开始建都,长期处于政治中心,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对私家园林的选址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总结起来主要有三方面:古代的王城布局思想影响;避免王公割据联盟对统治者的威胁;八旗府第分布的差别。苏州私家园林在城市的选址更多的是受到大运河的贯穿带来的经济活动的频繁和官僚、富商的聚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苏州和北京的私家园林在造园选址上都以水源、周边自然环境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在选址上力求达到“巧于因借,相地得宜”的效果,为园林的营造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虽然同为私家园林,在选址时由于社会背景和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两地私家园林在选址上的差异。

背影家园篇(4)

从概念来讲,校园欺凌(school-bullying)多以校园为单位,以学生间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为特点。在常规的处理解决对策中,往往将其归为青少年成长中,个体所必须经受的小冲突和不可避免考验;而从社会的普遍认知来看,以金钱、权力、义气、面子等为欺凌等不正常现象的频发,往往给当事人以悲剧和灾难性后果。甚至一些恶性事故的发生,不仅令人胆寒,同时还在社会、家庭、政府乃至涉事人员之间产生不良后果,甚至可在社会范围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对当事人以违背纪律、违背道德、违背法律等的欺凌,甚至成为“反学校文化”的毒瘤。

一、校园欺凌现象基础特点

校园欺凌现象作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受社会领域内道德失范浸染危害,;加之网络文化浸淫,在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变化乃至青少年自控能力低下等问题影响,校园欺凌现象屡见不鲜。在青少年管控依恋度及其奉献精神和参与思想道德建设中,有必要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管制。

校园欺以校园为基础,以非正式群体为高发群体,多受盲目的“义气”影响,与个人兴趣爱好契合。在实际的主体文化交流中,偏离了和谐校园建设初衷。从发生特性来看,校园欺凌现象多具有隐蔽性,且以宿舍、教室为主侵害地点,甚至在校外蔓延的是群架事件屡禁不止。从人群爆发的心理特质分析来看,施暴者和受害人往往处于一种极端的对比,尤其是施暴者抓住了受害人不敢公开和胆小怯懦的性格,进而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形成了不正之风。从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时间来看,多具有长期性,尤其是生活场所和学习场所随时随地的接触。

校园欺凌方式中,以肉体殴打、精神虐待为主特点,以侮辱性绰号、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等物理攻击;此外勒索钱财和损毁衣物用品;散播谣言中伤;令受害者招致处分;拉帮结派、排挤他人乃至实施犯罪活动。

从社会危害来看,校园欺凌为受害人带来了双重损害,甚至成为患者疾病发生的根源;一些严重欺凌事件纵容的背后甚至导致施暴者走向犯罪的深渊。

二、社会学伦理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

(一)家庭教育中重物质轻道德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个人社会化入住的初级阶段是家庭教育。随着社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家庭主流教育中“重物质轻道德”、“留守儿童”下溺爱的一代,导致社会受腐蚀和享乐文化的影响程度极深,对辨识读不高的青少年带来不利的影响。从社会学的伦理层来讲,青少年需要依靠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教育以及同辈群体间的良性互动来完成道德的内化。父母教养方式的失当,在温暖和控制方面的道德社会化作用明显。综合来讲家庭关系中,受离婚率、家庭不睦率、留守儿童增加率、城乡结合部管理混乱局面乃至单亲家庭的增多,父母角色的趋势和沦丧,导致道德法律和约束的程度范围进一步弱化。社会的变迁和土地的流转及其父母对子女约束力的下降,导致日益多发的校园现象频现。

(二)社会教育中失范导致事件频现

从校园欺凌的特点来看,欺凌现象的隐蔽性和不固定性,使得教师管理实践中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一方面受升学压力限制,关爱后进生力度不足,导致“优等生”高人一等的恶劣风气。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乱象频现,以社会规范打破,道德意识低下和个人自控能力影响受社会风气影响作用显著为突出特点。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个人主义,无疑在社会范围内造成了恶劣的浸染危害。

大众传媒领域中,以暴力、血腥、杀戮、色情等内容为主的网络游戏宣扬,社会教育中失范导致事件频现,也使得学生的模仿能力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人生轨迹。社会流动性舞台中,以“望子成龙和忘女成凤”的教育观,使得父辈决定子女未来的教育等级和程度的选择,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反学校文化”的思想文化交流领域中,对学校加教育的反抗现象层出不穷。

三、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应对策略

国家立法机构作为我国法制化进程的重要成员,在社会范围内通过高度重视校园欺凌和暴力问题,以法律条文规定,落实到具体的细则中。严格遵循《刑法》、《民法通则》规定,制动出详尽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作为校园指导意见加以强化。

学校干预中,要做好校园欺凌的问题的专门管理组织学校德育或心理教师组成“应欺团队”,采用心理疏导等方式,妥善处理欺凌事件。在道德法制教育宣教中,做好相关教学工作。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意识,并在人人平等的道德修养中,构筑和谐同学关系。社会范围内还要做好相关社会治理工作;加大对刊物文艺影像出版物的审核,强化对大众传媒领域及其学校周边环境的整顿,传递社会正能量。

背影家园篇(5)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1 生态理论概述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学理论认为, 生态环境就是层层镶嵌的同心结构, 每一层都镶嵌在相邻的层次里面, 圆心是发展的个体。“个体发展的环境是 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生态系统, 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其影响。这些环境以学校、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联系等不同的形式具体地存在于个体发展的生活中, 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不同方面给予不同的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分为四个层次――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

微观系统:指的是儿童平常所处家庭及日常环境,包括日常的家庭设施、家庭中的人即他们所从事的的活动,包括指向儿童的活动,如喂食、洗澡和拥抱等。中观系统:家园联系、家庭与社区、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系就是儿童所处的中观系统。中观系统不是一个实在的系统,而是由微观系统的联系所构成。外观系统:是对儿童生活产生更大影响的一些背景,儿童不直接参与的,但却影响或受其中发生一切影响的系统。体现为各个环境间关系的清晰、一致程度,以及一些政策方面的因素。宏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常常被嵌入大范围的思想意识体系和某一特定文化或亚文化的制度或模式之中。这些体系、制度、模式便是宏观系统,是人类发展的文化生态学的总体蓝图。

因此,从生态学的理论上研究幼儿要求将幼儿放置在各种复杂的生态环境之中,通过教育来干预调节生态环境系统中对幼儿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生态因子,即将研究的范围放置在一个宏观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中加以考察,综合考察影响幼儿的家庭、幼儿园等环境,以期通过对家庭和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调节和改变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生态学理论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启示

2.1注重整体性和教育性

生态学理论把幼儿周围的环境看成是生态的、不断变化发展且相互交叉影响的系统。所以为幼儿创设的环境应该是空间规划合理、材料投放适中、游戏时间充足,气氛自由、和谐的环境。因此,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环境,并在其中渗透教育元素,环境应能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刺激,引导幼儿通过自己探索、游戏积累相关的经验,引领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发展。

2.2融入幼儿生活的大背景中

生态学理论把儿童生活在其中的直接环境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而宏观系统是指儿童身处的大范围的思想意识体系和某一特定文化或亚文化的制度或模式,对儿童是一种背景性的更深层次的影响。包括历史地理、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 所以幼儿园环境创设应该适合幼儿所处的文化背景中。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是幼儿生活的大背景,它们或直接、或间接地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引导幼儿如何在将来的生活中适应他们生活的社会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任务。

在创设环境时,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向性,通过环境的创设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同时,还应在环境创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民间艺术等,以增进幼儿对祖国的了解,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3让幼儿充分参与

生态学理论认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生态系统, 这些环境以学校、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联系等不同的形式具体地存在于个体发展的生活中, 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不同方面给予不同的影响。强调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注重幼儿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的重要性。幼儿和其所处的环境始终共存,幼儿依赖于环境,也可以作用于环境,幼儿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情况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质量。因此,教师要积极关注幼儿的实际发展需要,创设“属于幼儿的环境”,同时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使儿童在布置环境的过程中认识环境,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在改造环境之中创造环境,培养儿童坚毅、积极、合作互助等优良品质。

2.4强调动态变化

生态学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学前教育的新的视野。传统的理论如皮亚杰对幼儿各阶段发展特点的划分,是从幼儿本身为出发点的,而把儿童发展的环境看成不变的。生态学理论对幼儿发展的研究是着眼于外部的,把幼儿发展的环境看成一个结构的、系统的、多重关系构成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动态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要根据幼儿的需要和愿望不断变化环境布置,同时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的环境。如在游戏中让幼儿自己取放玩具和材料、给予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和空间,让幼儿产生对环境的控制感,在游戏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5家庭、幼儿园、社区、社会共同参与

生态学理论把幼儿与其相互作用的环境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幼儿园、家庭、社区、全社会都处于这些系统中。因此,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应该要家园合作、家社合作、幼儿园和社区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 李亚娟.于海燕.生态学视域下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践的解读[J] .上海教育科研,2012(12).

背影家园篇(6)

目前,“互联网+”与传统业态之间已实现结合、互动的发展目标。“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尤为迅速,给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很大影响。为增强高职学生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还需要做好“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生金融风险防范工作。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现状

高职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仍然存在缺乏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第一,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未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缺乏对金融风险防范的正确认知,应变能力不足,缺乏对消费的管理,很容易发生金融风险问题。目前,许多家长采用两极分化的管理方式管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对学生严加管理,在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忽略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大多学生的生活费均由家庭提供,如果缺乏对学生金融风险意识的培养,很容易使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遭遇金融风险问题。一些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可能会非理性消费,未能合理规划资金,从而涉足校园贷,盲目认为自己后续可以顺利还款,一步一步落入校园贷的陷阱。高职学生没有正式踏入社会,对社会金融和发展等方面缺乏防范的经验,进而呈现出相关风险意识不足、缺乏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问题。高职学生被诱惑,草率签下借款合同,这种借款合同不仅隐藏许多风险,还有可能涉及黑恶势力的套路贷,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高职学生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缺乏积极性,认为金融风险与自身无关,因此盲目地参与到校园借贷活动中。第二,大部分学生靠家庭获得固定的生活费用,由于缺乏对生活费用的合理规划,经常出现超额消费、过度消费的问题,在通过校园贷款平台借款后,自身缺乏还款能力,出现还款拖欠的情况,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法律后果和风险问题。另外,个别学生容易受到蝇头小利的诱惑,缺乏对犯罪分子话语的分辨能力,导致学生出现个人身份证、银行卡等真实信息泄露的情况,导致其经济受损。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义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高职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好奇心较强,使一些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的学生出现金融借贷和管理等方面的风险问题,影响学生正确财务理念和规划能力的发展,甚至严重的还会出现消费过度、盲目信用消费等现象,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就必须加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对校园贷款、电信网络诈骗等的正确认知,让其意识到财务风险与自己是有直接关系的,只有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风险,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才能参与到正常消费、自我管理。培养高职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也是目前“互联网+”背景下的必然要求。“互联网+”背景下出现很多与网络信贷、借款等有关的平台,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还有可能使学生面临财产损失风险。所以,基于“互联网+”背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互联网支付方式,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这能避免学生面临网络借贷等一系列风险问题,防止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一)完善市场和行业准入机制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家还存在规范性文件和有关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现象,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和行业发展氛围,会导致市场发展面临许多金融风险问题。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需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出台各种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健全市场和行业准入机制,也可以引入行业访问机制,为学生提供规范的网络平台和金融渠道。比如,明确蚂蚁借呗、蚂蚁花呗等的准入机制,增强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在京东白条等一些金融通服务使用的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注意信息安全,加大日常监督和管理力度。在帮助学生解决短期资金需求的同时,避免给学生带来信用风险,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互联网+”环境中,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

(二)提升高职学生风险防范水平

高职院校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校园期间学习金融知识、金融风险知识等相关内容,也可以让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到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工作中,定期在学校举办金融知识讲座,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力度等,切实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消费观,引导学生充分预防金融风险问题,这对推动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增强学生对金融专业基础知识的正确认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互联网金融产品,提升对借贷成本的衡量能力,还需要在提升高职学生风险防范水平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真实的经济能力和偿还能力,避免过度消费,加强对风险问题的有效规避,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结合金融风险等知识,提高学生的金融知识水平,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三)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新时期背景下,政府需要结合“互联网+”背景,加大政府监督管理工作力度,通过混合监管和分开监管等形式,构建综合管理模式,增强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的工作效果。高职院校和政府可以借鉴国内外有效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制定完善的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法律和制度,在制度和法律的引导下,推动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的合理开展。同时,“互联网+”背景下,政府还要加强对各类平台的合理监督,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论坛FORUM力度,推动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的合理开展。

参考文献

[1]忻颖.“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2):26-27.

[2]陈薇.“互联网+”金融风险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基于“校园贷”乱象治理的视角[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9,37(4):128-132.

背影家园篇(7)

《与我的园丁对话》(以下简称为《园丁》)是天才编剧让・卡斯莫和导演让・贝克继二战题材电影《恐怖花园》之后的第二次合作,改编自画家亨瑞・库克的自传体回忆录,是一部低成本文艺片。2007年暑假黄金档期法国上映,与《加勒比海盗3》、《蜘蛛侠3》等好莱坞商业大片抗衡,获得相当不错的票房成绩和口碑。本片貌似平常的对于两个老友乡村生活的白描,其实蕴涵丰富。这种简单背后的多义是法国电影真趣所在。通过联系其他相似故事模式的不同表达,并按照本影片叙事顺序进行细读,本文追问电影的主题所在以及表达方式问题。

一、故事开始:新伙伴出现,贫贱朋友,再续前缘

在寂静的鸟鸣虫嘶的法国乡村的固定远景镜头中,我们远远看到主人公(园丁)骑着摩托车渐驶渐近,并跟随他进入故事情境――与现代都市隔绝的田园乐土和消灭贫富差别的淳朴友情。此时友情尚不知晓,导演用园丁在大屋前的仰角镜头和他朴素衣着、摩托车,与大屋中画家弹钢琴这一代表文明和等级身份的动作相衔接,被雇佣与雇佣者的角色差别构成影片的第一个悬念:一个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工人与一个艺术家,主仆之间可以存在真正的友情?接着对他们快乐童年往事的闪回片段为这个疑问更增加了感伤的厚度。

历来,童年旧友因境遇不同,成年之后友情难续是一个常见的感伤主题。鲁迅《故乡》,闰土以恭敬的态度称少年朋友为“老爷”,地位高的“我”痛苦地承认,“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狄更斯《雾都孤儿》,奥利弗与贼首的女人南希共患难,当少年有机会脱离肮脏的下层社会进入上层,作者设置南希为帮助少年而死去;她的牺牲既是恶人的另一重罪孽,又避免了少年获救之后对于朋友营救的道义:社会问题最终不可能这样解决,且狄更斯的重点在于个人传奇故事。伯内特《贵族爷爷和平民孙子》,贫贱时的朋友都正直、高尚并易于满足,给五英镑,足够付眼下房租不被赶出去,小少爷就被穷朋友认为是“会为他人着想”。

当然,《园丁》的故事时间是当下,在文明充分发展的现代和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根本的平等观念终于实现。后来的情节发展证明,园丁和画家通过一起构想菜园、买镰刀、喝咖啡、吃鲱鱼、回想往事、确定称呼等细节事件,而成功地建立起一种契约关系,社会地位、贫富的差别并未阻止二人重续友谊,故事在一种和谐的旧友重逢的气氛中展开。

二、动机和悬念:对所谓的城市文明世界的讽刺和绝望

事实上,画家没有因财产和地位而对园丁构成不平等,反倒是园丁凭借卢梭式的自然道德和田园生活对画家构成不平等。画家所由来之的城市世界虚伪、冷漠、隔阂、造作,掩盖了人的纯真本性。这是人物行动的动机和影片悬念所在,电影通过让画家短暂地返回城市,回到作为艺术家的生活圈子(从27分钟到35分钟)充分展示这一点。

本来,城市中有家,妻女、情人、朋友等隐私关系,画家应该活动在私密空间中。但事实上我们看到,导演摒弃技巧,用一系列朴素的跟拍、长镜头和固定镜头,冷静地再现画家的城市之行:在餐馆众目睽睽之下与颓废的妻子争吵,人来人往的路上,二人怒气冲冲地计较破碎的婚姻、财产的分割、女儿的纯真不再;店铺里接受朋友们邀请;赴约后,熙熙攘攘的画廊里,形形的人擦肩而过,互相漠视,主人说过客套话就抛下他去应酬别人,在一群陌生人和不能理解的画作中间,突然看到自己的情人正与他人打情骂俏:在空间方面处于公共场合,在行动方面不停地争吵、移动,在情绪方面焦躁、失望。这个世界不值得留恋,画家因此逃回乡间隐居。主人公对所谓文明城市世界厌倦、背弃的态度虽不能等同却显现出影片初步的态度。

画家对这个世界(具象化为摄影师)太了解,当他作为贰臣逆子批判和讽刺之时,更加一针见血,这其实也是对于过去的自己的告别,这段对话像一段节奏鲜明、布满重复和回旋的音乐,法语的美感在此被用于讽刺:

画家:“你觉得怎么样?”

摄影师:“我觉得他最终发挥了他运用色彩的才能,这些黑色用得很好,光线非常独特,让人想起卡拉瓦乔。”

画家:“我没太听懂你的话,你能解释一下‘这些黑色’吗?”

摄影师:“这些黑色被一种巧妙的光线装点的很有震慑力,你看到了吗?”

画家:“是嘛――你是怎么得出这样肯定的结论的?”

摄影师:“我先看,然后分析,再说出我的想法。你怎么看呢?”

画家:“关于托尼?我很喜欢托尼。但这个画展,这个,我不知道,我觉得有些模糊不清,就是这样,你知道我的一个朋友怎么说的吗?”

摄影师:“怎么说的?”

画家:“在薄雾之下,什么都看不太清。”

摄影师:“哦,这只是一种表面的、肤浅的观点。”

画家:“真的?”

摄影师:“我有一种更加苛刻的,更加潮流的观点:是在没有颜色的页面上看到颜色,在黑色中看到‘非白’色。”

画家:“哇喔!你听说过‘滋’吗?”

摄影师:“‘嗖’?”

画家:“不,是‘滋’。”

摄影师:“‘嗖’?”

画家:“是一种新型运动。哦,不知道,你不知道。”

摄影师:“我好像听说过,是日语是吗?”

画家:“不,是镰刀的语言。”

摄影师:“超现实主义?”(影片对于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讽刺意味)

画家:“不,就是简简单单镰刀,就是‘滋’,切东西的声音,这样就能去除所有没用的东西,狗尾草,寄生虫,所有的东西――你明白吗?”

画家的对现代艺术文明的质疑、批判、背弃与摄影师的沉溺其中,之间的隔阂无法沟通。如果说此时画家尚存调侃之意,那么后来,当他绝望地对园丁倾诉,认为自己丧失了艺术的真正质感,就像母牛站在火车面前,他就是严肃认真地表达自己的恐慌。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个世界里,伦理的约束,如婚姻、友情,已经失去力量,就连人们寄以极大希望的艺术――人与人借此互相理解和依靠――也变成虚伪的谎言,人与人之间永存的只是隔阂和厚厚的屏障。作为一个艺术家,当现代和后现代艺术“以一种比较理性的态度去一切传统的艺术规则和社会规则”,当他丧失了创作的激情,怀疑感受能力,他敏感、细腻、复杂的心灵体验到深深的痛苦和绝望,就像影片中那个明亮干燥的高调光的夏日午后。

三、浪漫英雄的旅途:希望来自哪里――母亲的子宫、同性之爱、抑或自然神意

有破,必有立。痛苦的心灵必须寻找出路,园丁的乡村世界及其话语系统在画家面前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希望之光或者就在这 里。

画家逃回到“小时候妈妈的房子”,这是一个明显的隐喻,就好像在无数的影视文学作品中以的胴体(退而求其次为的双足)隐喻人自然本性的回归一样(本片中,男性画家并未,但其情人在花园树下裸睡,或许可看作是替代),画家隐居、重建妈妈的菜园和玫瑰,也可看作回到母亲子宫这个黑暗、温暖、安全、自然之源,重获生动活泼的人性能量,找回作为一个自然之子的直觉灵感的隐喻。当然,“母亲”泛指,而非确指;所以影片安排画家母亲早已死去,却通过“生活在记忆中”的园丁,重建画家的童年世界,重建母亲,具体体现为以质朴少技巧的闪回镜头再现园丁记忆中的乡村。

这些闪回镜头通过两人的对话引出,值得注意的是,前面画家与本应亲密的妻子、情人等总是相遇在开放的公众场所,而与园丁的对话却发生在室内、家庭菜园、私家车内这些只有二人的私密空间。在影片的前半,二人尚保持一臂距离,但不久,园丁身体不适提供了一个恰当的理由,让二人终于可以相互搀扶,有了切实的身体接触。

没有女性,纯粹两个成年男性的甜蜜的友谊和相互依赖是一个吸引人的传统母题,如麦尔维尔《白鲸》中叙述人伊什梅尔与异教徒捕鲸人心灵的交流,库柏《最后的莫希干人》中长枪与大蟒蛇在印第安丛林中背靠背战斗,《肖申克的救赎》中两个共患难的狱友最终获得完美结局,以及大量的战争题材影片中对类似主题的使用。有时相似主题会走到同的方向,如《午夜牛郎》、《断臂山》。这些友谊多源于现世生活、自然力量的压迫或身体的眷恋,而《园丁》中的依赖则是源于他们共同的对于生命的眷恋和对于死亡的恐惧。

在二人的对话中,画家不断提到的是对生命的兴趣,如“享受你周围事物的愿望”、“欣赏太阳、星星,还有薄雾、冬天的雪、女人的肌肤”,和生命中的困惑,如女儿和情人的背弃、创作灵感的丧失等。园丁则不断提到死亡:面包师把头埋在面包里死去,旅途中患病像死了的老太,鲱鱼的坟墓,一个绰号滑稽的邻居的葬礼,死于车祸的自行车朋友,以及所有关于年老、死亡、天堂的感慨……两老友因共同的希望和恐惧而依偎,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园丁面对死亡所显示出来的畏惧、留恋而后豁达的态度,展现出人性的伟大,甚至摇曳着神性的光辉,画家见证、同情、佩服、向往而依偎,获得启示、得到解脱,完成自身的追寻之路。

导演如何让园丁闪现出神性的光辉?

首先,设置他的贫穷,像圣方济之所爱:“狐狸有洞,天上的鸟有巢,但耶稣基督却没有地方来放置他的头颅。”园丁言行朴素,尤其他谦卑、乐天知命的底层态度,让他的贫穷具有神圣的光芒。

其次,设置他与艺术表面上的绝缘,潜台词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艺术的标榜其实是亵渎,人们的言说使艺术失去神秘,艺术需要的是沉默心灵的真诚激动。园丁对莫扎特、毕加索的直觉感受,远远超出那些喋喋不休、不懂装懂的画廊观众。

再次,设置他与自然的亲近。日常必需的琐屑生活在他纯真的眼中成为美的对象,得到尊敬。如夏之清对叶绍钧《多收了三五斗》的评论:“透过他们(农民)的眼光,把必需品(如洋镜子、一方雪白的毛巾、一顶结得很好看的绒绳的小囡帽、热水瓶等)看成具有极大的美与实用价值的东西,因而赋他们的贫穷予尊严。”影片借园丁之眼,怀着类似于圣托马斯・阿奎那成的感恩之心,重新发现可爱的笋瓜、巨大的南瓜、碧绿的菜叶在特写镜头中是那样“完整、和谐和鲜明”,在这些自然之物形式的光辉中,上帝之光隐约呈现,生活由此充满诗意。园丁就像卢梭的爱弥尔,过着自然的美的生活,神奇地完成自我人性塑造。对园丁的理想化处理再次显现出导演对现代文明批判反思的意图。

第四,设置他模式化、近于完美的生活方式。园丁一生极其平淡质朴,似乎只是为最后的结果――死亡做准备,如爱情的完美和度假行程的重复。模式化的生活具有强烈的超现实的象征意味,似乎花开花落,沧海桑田,我心不变,园丁夫妇坚定的步伐轨迹在变动的背景人群中显示一道神奇光彩。

最后,设置他的孤独。故事主要发生在园丁的家乡,但影片避免他与任何当地人产生个人联系,当他病倒,只有画家一个朋友在世俗意义上帮助他,这明显不合常理。唯一的解释就是,影片通过这种非现实主义的处理方式突出画家的见证者职能,见证死亡这个永恒的主题。贫富、文化修养、生活环境等所由造成的差别,在死亡面前统统消失,人被剥去了一层层的衣裳,露出的身体和灵魂。画家对园丁的世俗帮助其实是对自己不可避免又只能独自担当的末日的一种操练和预习。面对死亡,人世间的朋友无从援助,人人都只能是个体。园丁以及所有人的孤独状态只是因为:“只有远离世界,才能保卫对真理的占有”。以这样的方式,影片最终消解和释放了对园丁、对画家、并推而广之对围绕在画家周围的所有现代城市居民的孤独或者说是人与人间的隔阂主题。

背影家园篇(8)

苏式家具,指以江苏省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下游一带所生产的家具。苏州由于依傍运河。又受太湖流域发达的乡镇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的影响,成为清代东南经济重镇。康熙年间,苏州城内有布商76家,金镇和金珠铺近80家,而木商达到了130多家,可见苏州木器家具业的兴旺。

苏式家具形成较早。举世闻名的明式家具,即以苏式家具为主。苏式家具从15世纪中叶开始产生,一直发展到19世纪。从明代起,江苏省苏州、扬州和松江一带就以制作硬木家具著称,在清代时家具制作工艺大体保持明式家具特点,清代称为“苏作”,或“苏式”。在用料方面,苏作家具用科合理节俭,重在凿磨,工于用榫,善于将小料拼成大的部件。大件家具有硬木攒框,以白木髹漆为面心,装饰纹样以传统为主。

明清时期的苏州。专门从事小件制作的作坊很多,艺人辈出,《吴县志》记载:这些艺人的手艺是“明朝一代的绝妙按”。做“小件”需要相当高的技艺。在做苏式家具的过程中,一些工匠便发挥了这方面的优势。他们巧妙地利用各种小料,精确计算,最后使之成型。在苏式家具中常见这种工艺手法制作有架格的栏杆和各种围子、椅背等。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家具不仅科学美观,而且也是最经济的。

苏式家具在造型风格上有白已的一些特点,家具中有一种屏背椅,其特点就是没有扶手,只有屏式靠背的椅子,在屏背下部的两侧,有各种形式的站牙扶手加固。苏作官帽椅背板,整块板较少,大面积雕嵌也少,多是采用三段体的分段装饰,上部有雕以小块纹饰,或嵌以小块石片,瓷片,中部有时雕。有时嵌,下部大多用亮脚。一块背板作三段处理,既省料,又显得小巧,轻便。在椅子靠背板的这一段中,常作小面积的装饰。苏式家具的坐椅有许多是用小料拼接而成。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件紫檀描金扶手椅,椅背及扶手边框两面起线,中间髹黑漆,描金蝙蝠及卷草纹。框内用短材拼接成拐子纹,描金杂宝纹。椅背正中雕“万”字纹,两面髹金漆。紫檀边、席心椅面。束腰较高,周匝绦环式围板,并以金漆描绘卷草、花卉。四直腿有云纹翅、回纹形内翻马蹄。从造型上看。这件坐椅从靠背的拐子纹到扶手边框都是用短材拼接而成。可以说是惜料如金。这是一件典型的清式苏式坐椅。其采用了镶嵌、描金等技法。图案鲜明色彩艳丽,可谓精工细作。(图二为紫檀描金扶手椅)

大件苏式家具多包镶

清代的苏式家具大件器物多采用包镶法,苏式家具发展到清代中后期,包镶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所谓包镶,是指在制作家具时。为节省良材,在不破坏外观整体美观的前提下,常在无关紧要或隐藏处用普通木材替代,如家具构造内穿带的用料等。这样做既节省了材料,又不破坏家具本身的整洁效果。这种包镶作法,费时费力,技术要求比较高,好的包镶家具。不经仔细观察和用手摸一摸,很难断定是包镶作法。包镶家具通常把接缝处理在棱角部位,而使家具表面木质纹理保持完整。现在宫中收藏的大批苏式家具。十之八九都有这种情况。而且明清两代的苏式家具都是如此。苏式家具大都油漆里。目的在于使穿带避免受潮,以保持面心不至变形,同时也有遮丑的作用。

在装饰题材上,苏式家具多以山水、风景、神话传说以及吉祥图案为主,其中有不少取自历代名人画稿。吉祥图案大多借其谐音,寓意吉祥,局部装饰花纹多以“缠枝莲花”和“缠枝牡丹”为主。

清宫苏式家具珍赏

清代中叶以后,社会稳定,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盛世天子乾隆皇帝有足够的雅兴六下江南。临幸江宁、苏州、扬州、镇江、杭州、海宁等地,广蠲赋税、阅视河工、加恩江南士绅、阅兵察吏、到江南名胜之地题字赋诗,随着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江南地区的工艺美术作品也随之流传到了清宫大内,江南地区的竹刻、髹漆、玉工等工匠及工艺作品大量进入清宫,内务府造办处里汇集了来自江南地区的工匠。这其中江苏地区的家具工匠们也把他们的工艺技法带进了清宫。自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式营建畅春园起,清代皇家耗费了大量财力、人力、物力。兴建了京西的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等三山以及依三山而建的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及其附近的畅春园、圆明园等著名“五园”(俗称三山五园。其实清代皇家园林并不止三山五园),经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代帝王的精心营造和扩建。到乾隆时期,“三山五园”兴建达到了极盛期。位于京师天子脚下的三山五园有着与江南园林相类似的景观。园林里面的装修也大量采用了江南地区的风格,这些园林建好之后,必然要配备与之相匹配的宫廷家具,苏式风格的清宫家具大量进入这些皇帝园林和行宫之中,成为当时紫禁城和依山傍水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里的重要点缀。我们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中不难知其大概。被认为绘于康熙朝晚期的这12幅屏风绢画,使我们看到了漆器家具和硬木家具在内府使用的真实情景,而硬木制作的直背圆梗扶手椅和双圈结勾子头桥梁档桌子等,似乎就是江南地区生产的苏式家具,或者是宫廷仿制的苏式家具。

至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还存有不少家具。具有苏式家具的风格特点,透过这些精雕细琢的家具,我们不难看出苏式家具对清官家具的影响。

背影家园篇(9)

1.研究背景

明代江南私家园林的兴起,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在经济方面,中国经济中心南移之后,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江南地区已然是一片富庶之地。是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发展完备的地区。在文化艺术方面,与北方深沉严肃的艺术风格不同,江南地区以其精巧细致的艺术风格自成一家。

明代中后期各主要思想体系相互融会贯通。大儒王王阳明亦受到禅宗的影响,道家与禅宗交流甚密,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逐渐在禅学中体现。这样的交流促使人们以自然为本,注重内省的人文精神逐步形成。人们的价值观,审美体验也在不断发展地变化,造园者亦是如此,当量变逐渐累积形成质变,便使得江南私家园林的风格也发生改变。

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后,造园活动便有了物质基础,然而为何仅在江南等地形成了特有的私家园林的风格,笔者认为时代的文化背景是形成园林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2.研究目的

明代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形成的成熟期,且江南私家园林亦是明代的园林的主要标志,故常被后人所研究。私家园林是属于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等私人所有的园林,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清高风雅,淡素脱俗。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以化人,文化就是可以融化在人的精神文明方面的东西。

研究明代文化背景下的私家园林,可以了解江南私家园林的形成原因,对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和思想有深远意义。

3.研究方法

分析明代文化背景给江南私家园林所带来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成思维方式、宗教文化以及文学艺术三大方面,分别针对王阳明心学、道教佛教对造园思想的影响,以及书画创、戏曲对园林造景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3.1思维方式――心学

明末清初,士流园林(也称文人园林)在两宋的基础上传承并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发达、文化绚烂的发达地区遍地开花。因为文人园林所追求的雅逸和书卷气,为当代人们所青睐,文人园林的风格成为了当时造园的最高标准。此在探讨士流园林时,我们便没有道理对于当时士人所推崇的这种学术思想背景置之不理,理解了他们观察和思考视角,对其造园的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心学是汉族儒家学说的一门学派,虽由北宋的程颢开其端,但直到明朝由王守仁提出“心学”两字,确定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后,心学才有了明确的学术脉络。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他继承陆九渊了所说的“心即是理”的思想,反对程颐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人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因此提出应该“致良知”,即致吾心内在的良知,王阳明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良知,不假外求。”这里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是心学的核心内容。

心学在晚明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既影响了当时士人的问题意识,也影响了当时士人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视角,以及表述问题的方式。

由于晚明士风堕落,士人的政治理想幻灭,许多官僚、文士,在强权之下随波逐流,许多士人遵循心学的准则“致良知”而不愿再入仕途,未能兼济天下,那就独善其身,以隐居林泉来表达其不满现状、不愿与流俗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通过造园来寄托人生志向。如拙政园、东园等。

并且通过造园这一方式,来追求“依泉石,追追濂洛之遗风,求孔颜之真趣;洒然而乐,超然而游,忽焉而忘吾之老也”的境界,以求达到心学中的“天人合一”。

心学为当时的士人提供了一种可以不流于世俗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士人用造园这样的方式实践出来。如果没有心学“致良知”的推广,也许就没有那么多的士人能坚持本心,也许如今就没有那些为了寄托士人心志的园林呈现。

3.2宗教文化――道教

江南私家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既是其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我们所说的意境。这种意境的产生和道教的思想是不可分割的。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万物回归到其实起始状态才能实现万物和谐的境界。在造计成所著的《园冶》一书中亦有记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可见道家的思想,对明代造园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学说不仅在造园思想上被运用,主题园的名称上也呈现了与道家相关的道境。如拙政园中的得真亭、瑶圃、听松风处、钓矶,寄畅园的知鱼槛、七星桥等。

由于道教超然的处世哲学,以及对于自然的美理解,不仅是对于明代的士人阶层的造园风格产生影响,也一直被世人所沿袭。也正因为此,使得江南的私家园林越显自然,形成了有别于皇家园林的独特风格。

3.3文学艺术

3.3.1戏曲。明清时期是士阶层参与戏曲艺术创作与实践的重要时期。由于政治上,明代维持了200年以上的和平,期间没有起义或外敌入侵。国家的太平,促使国家经济文化稳定发展。文化上。戏曲小说空前繁荣,中国四大名著有三部出自明朝。人们的生活追求也不断提高,许多的士人参与到戏曲的创作之中。明代士人所用的造园手法也十分精湛、巧妙。于是,追求雅逸的明代士人开始将私家园林作为其创作戏曲艺术的诗意场所,从此戏曲也便走进了私家园林之中。园中为了戏曲演剧或创作,常在园林之中布置场所以供使用。常见的有厅堂、庭院戏场、露台、亭榭馆阁这四种建筑形式。

厅堂空间有限,平时多用于款待并可,节日庆典等活动,若用于顾曲演剧则一般只适合进行家乐的徒歌清曲。如:申时行乐圃中的“赐闲堂”以及冒襄水绘园中的“寒碧堂”。一般在厅堂的正前方有水作为近景,远山小桥作为远景,那么即便在园林之中,也能观山水之乐。

庭院戏场即利用厅堂台阶下四合院的院落结构特点来扩大表演空间,以此满足较大规模的演剧需要。

露台戏场,其最大特色是处处有景可借,如拙政园“远香堂”前的露台,,坐于堂中观剧,亭榭及四周景致可尽收眼底。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士人往往随处作场,利用水畔的亭榭来顾曲演剧。亭榭利于水中,则四周皆是景。置身亭中,即有天人合一的感觉。

由于戏曲融入士人的园林之中,为园主提供了在园中互动的新的活动,也使得园林里多了许多建筑形式。而园主为了营造适合演剧的场所,满足观剧者的审美要求,园主在造园时势必会为了这个场所的周边设置可供观赏的景致,从而使得影响到整个园林的布局。

3.3.2书画。园与画的关系可以认为是两种文人艺术观念的相互再现为。

以园入画:即是指根据已建成的园林景观来绘制画作。如明代文征明的《辋川别业图》和仇英的《辋川十景图》是其代表。

以画入园:据研究表明,在明代中后期,造园与绘画的关系开始十分密切。许多文人画家也开始由画意这种形式进入造园活动之中。计成在《园冶》一书中说道,“宛若画意”“楼台入画”“境仿瀛壶,天然图画”“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深意画图,余情丘壑”

背影家园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2?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58-02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已经深深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学生上网已经非常普遍,并且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互联网的信息具有开放性和丰富性,学生在进行信息获取时,由于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互联网会给学生带来很多消极和负面的影响。基于此原因,初中校园的德育工作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内容。

一、网络化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等方面的影响很大,如何通过校园的德育工作来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成为了学习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现代社会网络不断发展,学校的德育工作遇到很大挑战。学校能否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做好德育工作,并且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的现代社会中,校园的德育教育需要改变自身的传统理念和工作形势,来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网络沉迷是一个常见的现象,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对网络会产生较强的依赖,从而影响自身的学习和成长。对网络过分依赖,会影响学生性格发展,降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互联网信息十分庞大和复杂,健康有益的信息和负面的信息交织,在学生自行上网时,由于没有正确的指导,面对多样化的网络文化信息,学生难以辨别正确的健康的信息,造成自身判断的失误;在网络上,青少年在不断接受其他文化思想的影响下,自身思想受到冲击,影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学生,在接受信息时会遇到很多的困扰,严重影响自身的成长和思想发展。由于学生缺乏成熟的人生观和对世界的认识,容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进而网络道德下降;由于网络上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法,作出很多不合理的行为,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所以自身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导致学生的成长走向不良的方向。这种不良的影响导致学生价值观歪曲,给学生的精神造成很大损害,导致学生自身价值观失衡,影响自身道德成长。初中生正处于一个自身思想道德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校园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做好校园的德育工作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的德育成长,减少网络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

二、我国网络化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的存在的问题

1.校园缺乏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在网络化的环境下,校园内部德育教育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不能适应现阶段网络化背景下的教育需求。校园内部的德育教育并没有对网络发展如此快的当下作出及时的反映,使得校园的德育教育较为落后,没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对学生思想和道德的成长造成不利。

2.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家庭教育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上网的教育和引导也变得至关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就孩子的自身需要,进行启发、引导和重要。在家庭教育中,部分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自身需求,对于孩子接触网络产生很大的顾虑,进行硬性的阻止和干涉,使孩子造成逆反心里。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需要进行更改,家长要加强对网络的认识,加强对孩子的引导。

3.校园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的素质问题。在初中校园的德育教育中,教师的自身素质水平没有得到良好的保证。德育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育,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素养。目前一些学校中,网络道德教育的教师对于自身工作认识不清,并且对于网络化的学生教育手段不合理。在德育工作中,停留在以往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上网管理采用硬性的措施,引发学生的反感,德育工作效果不好。

三、加强网络化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网络信息化是当今发展的趋势,在教育工作上,要与网络信息化相结合,适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趋势,根据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来提高自身的认识。校园的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网络化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开展校园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做好准备。在自身的教育工作上,加强信息和传统教育的结合,认识到网络化的全面性。对于学生网络德育工作要转变自身传统的观念,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从抓到管理进行转变。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的进行自身思想的转变,利用创新精神加强校园的网络德育工作的建设。

2.提高教师的素质。在校园德育教育中,教师的自身素质对于整体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网络化不断普及的情况下,教师要对网络有充分的理解和研究,认识到网络带来的方方面面内容和影响。要具备良好的认识和洞察力,保证与学生沟通畅通。教师要根据现阶段的教育情况,不断的提高自身教学素质,从而做好校园的对于工作。

3.加强对德育工作的调整。在校园进行德育工工作的改进时,要根据网络的发展而调整,进行网络德育工作是时代的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必然需要。网络道德是学生道德培养中的重要内容,校园工作者要根据现代网络化社会的情况,合理设置德育工作的内容和目标,帮助学生进行引导,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让学生真正的在网络下满足自身的需求,让自身的思想道德不断的健康的正常。

校园的网络德育工作是一个较为新鲜的课题,需要教师对传统的德育工作进行积极改进。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具有理论内涵和实践需求的教育内容,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在网络化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做好校园的网络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背影家园篇(11)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11-0039-06

绘画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因素很多。Tuman通过对250份儿童绘画作品进行分析后发现,女孩的绘画作品体现出更多的人文主义色彩,例如缤纷的颜色、不同的形状等,而男孩的绘画作品则充满更多的攻击性和冒险性,例如单一的颜色和形状等。〔1〕最近的一项针对22名小学生绘画作品的研究显示,不同性别的小学生的绘画作品在线条、形状、构思、空间安排上具有显著性差异。〔2〕除性别因素外,文化也是影响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和法国学者以“美术教育中的国际理解”为主题,对日本、法国和中国的儿童绘画展开了研究。三个国家的6岁儿童围绕“一只鸡在一棵树前走”这一主题进行绘画。他们发现,中国传统的国画教育对儿童绘画有重要影响,日本和法国的儿童在绘画中更加重视造型的自由发挥。〔3〕我国学者的研究则更多关注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儿童绘画的影响。李艳苹、蔡迎旗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绘画作品分析后发现,父母回家探望次数、父母与孩子沟通频率、监护人与父母的沟通频率与幼儿的绘画能力高度相关,而父母外出时间长短和回家照顾幼儿的累积时间与幼儿绘画能力发展没有明显的相关性。〔4〕史瑾对96名幼儿的158幅画作进行分析后认为,幼儿园班级环境是影响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有研究表明,图片示范、实物示范、图片示范和现场局部掩饰相结合三种不同的绘画教学示范也会对幼儿的绘画带来不同的影响(穆彦青,2013)。综上所述,研究者认为,影响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幼儿自身、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然而,幼儿绘画包括造型、构思、设色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和各维度绘画能力的发展影响是否有所不同?基于对这一问题的追问,研究者收集了河南郑州、安阳、开封三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331名幼儿的331幅绘画作品,从创作者的年龄、性别、绘画学习背景以及不同绘画形式等方面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以及各维度绘画能力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改进幼儿园绘画教学提出依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4~6岁幼儿,即中、大班幼儿。研究者在郑州、安阳、开封三地随机抽取了三所幼儿园,其中,两所为市示范园,一所为市一级园。郑州、安阳、开封分别代表了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中、低三个层次。参与研究的幼儿共331名,收集到的以“家”为主题的命题画和自由绘画作品共331幅。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史瑾编制的《儿童美术作品评价测查赋分表》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评分。该量表由绘画作品形式和绘画过程两部分组成,由于绘画过程难以量化,本研究只对绘画作品形式作赋分测查。绘画作品形式包括造型、构思、设色三个维度。该量表的克伦巴赫 a 系数为 0.8889,分半信度为 0.8718,内部一致性较高。在实测时,研究者为幼儿提供了相同的绘画材料,包括专业的绘画纸、24 色油画棒等。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及其绘画作品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收集到的331名幼儿的331幅绘画作品中,4~5岁幼儿的作品178幅,5~6岁幼儿的作品153幅;男孩的作品174幅,女孩的作品157幅;以“家”为主题的命题画153幅,自由绘画178幅。幼儿的绘画学习背景,主要有无绘画学习、在幼儿园内学习绘画、在园外学习绘画、园内园外都学习绘画四种。其中,在园外学习绘画的幼儿的作品有12幅,占总数的3.6%,园内园外都学习绘画的幼儿的作品有42幅,占总数的12.4%。为此,笔者将这两种情况合二为一,即将幼儿的绘画学习情况分为无学习、园内学习、园外学习三种,其作品数量分别为133、145、53。

(二)年龄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本研究涉及4~5岁和5~6岁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以年龄为变量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显示,年龄对幼儿绘画的总体水平以及造型、构思具有显著影响,但对设色没有显著影响(见表1)。

1.造型

造型是指幼儿用何种方式表现画面形象,包括形状组成、形状的组成方式、形象深度和形象特点四个方面(见表2)。

就形状组成而言,幼儿的绘画作品总体上由简单形状逐步向复杂形象发展,并出现造型的融合现象(史瑾、刘焱,2013)。研究发现,4~5岁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主要由简单的形状形成(96.1%),少数作品中有局部融合痕迹(3.9%),尚未出现完全融合现象。5~6岁幼儿绘画作品的形象也主要是由简单形状组成(85.0%),但是局部融合的痕迹有所增加(14.4%),少量作品中出现完全融合痕迹(0.7%)。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4~5岁和5~6岁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差异非常显著(T=-3.437,p=0.001)。

就形状组成方式而言,幼儿的绘画作品总体呈从放射关系到垂直角度关系再到倾斜角度关系发展。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状组成方式差异非常显著(T=-6.751,p=0.000)。绝大多数4~5岁幼儿(82.6%)采用垂直水平关系,5~6岁幼儿仍采用垂直水平关系的比例下降到52.3%,倾斜角度关系则从4~5岁的14.6%上升到47.1%。

就形象深度方面而言,幼儿的绘画作品没有表现出年龄差异(T=0.836,p=0.404)。4~5岁和5~6岁幼儿主要采用单一面造型。

就形象特点而言,4~5岁幼儿和5~6岁幼儿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T=-5.584,p=0.000)。4~5岁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特点主要表现为功能型(25.3%)和细节与装饰型(57.3%),5~6岁幼儿借物表现动作和自然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简略形象已经消失,出现了独立表现动作的形象。

2.构图

年龄对幼儿构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象数量、形象分布、形象主次关系和主要形象相互关系四个方面(见表3)。

从形象数量上看,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数量也有所增加,且差异显著(T=-3.748,p=0.000),5~6岁幼儿的画面中出现 5 种以上形象的比例高于4~5岁幼儿。

从形象分布上看,年龄的影响极其显著(T=-4.522,p=0.000)。4~5岁幼儿作品中的形象分布主要是平行式(38.8%)和并列式(36.0%)。5岁之后,画面中出现并列式的比例增加至52.9%,遮挡式构图从4~5岁的9.6%增长到23.5%。遮挡式是幼儿期最高级的构图方式。

从形象主次关系上看,年龄的影响也非常显著(T=-2.988,p=0.003)。5岁以后,幼儿画作中简单罗列形象的情况比例从48.9%减少到24.8%,从空间关系认知出发安排形象的比例从29.8%上升到47.7%。

从主要形象相互关系上看,5~6岁幼儿画面上出现主要形象独立活动和共同活动的比例都有所增加。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年龄对主要形象相互关系具有显著影响(T=-2.174,p=0.030)。

3.设色

研究表明,年龄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设色影响不显著(T=-1.090,p=0.277)。无论4~5岁幼儿还是5~6岁幼儿,他们绘画作品中的设色都处于中间水平,设色水平极高或极低的作品非常少。

(三)性别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研究者以性别为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对幼儿绘画的总体水平及构图没有显著影响,但对造型和设色的影响显著(见表4)。

1.造型

性别对形象组成方式(T=-2.359,p=0.019)和形象特点(T=-2.535,p=0.012)具有显著影响。在形象组成方式上,女孩(34.4%)采用倾斜角度关系的比例大于男孩(25.3%),且女孩的绘画作品中没有放射关系的造型。这表明,在形象组成方式上,女孩的绘画水平要高于男孩。在形象特点上,女孩更多表现为自然型,较少有功能型和简略型。

2.构图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性别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构图没有显著影响。

3.设色

性别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设色具有极其显著的影响(T=-3.811,p=0.000)。女孩的设色水平明显高于男孩,女孩在设色上更为干净整洁、饱满丰富。

(四)不同绘画形式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本研究中,绘画形式主要包括以“家”为主题的命题画和自由画。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不同的绘画形式对幼儿绘画总体水平和构图均有显著影响,但对造型和设色的影响不显著(见表5)。

1.造型

绘画形式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组成方式有显著影响(T=-2.448,p=0.015),对其他方面的影响不显著。在以“家”为主题的命题画中,出现倾斜角度关系的比例为20.9%,但在自由绘画中,有37.1%的绘画作品出现了倾斜角度关系。这表明,自由画能够让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倾斜角度关系。

2.构图

绘画形式对形象数量(T=-4.779,p=0.000)和形象主次关系(T=-3.496,p=0.001)均有极其显著的影响,但对形象的分布方式和主要形象相互关系的影响不显著。自由画能够让幼儿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更多的形象。在主要形象相互关系上,幼儿在命题画中罗列形象的比例高达47.1%,而在自由画中这一比例则降到了29.8%。此外,自由画比命题画更利于幼儿表现特定的环境。

3.设色

绘画形式对幼儿绘画作品中设色没有显著影响。

(五)绘画学习背景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结果显示,绘画学习背景对幼儿绘画的总体水平、造型、构图影响显著,但对设色没有显著影响(见表6)。

1.造型

研究表明,不同的绘画学习背景仅在形象组成方式(F=4.772,p=0.009)和形象特点(F=4.231,p=0.015)上存在差异。多重比较后发现,在形象组成方式上,在园外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得分显著高于在园内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p=0.016)。在形象特点上,在园外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得分显著高于没有任何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p=0.004)和在园内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p=0.031),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和在园内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没有显著差异。

2.构图

研究表明,不同的绘画学习背景对形象数量、形象的分布方式、形象主次关系和主要形象相互关系四个方面均有显著影响(见表7)。

在形象数量上,多重比较后发现,在园外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得分显著高于在园内学习绘画(p=0.000)和没有任何绘画学习背景(p=0.006)幼儿的作品,而在园内学习绘画和没有任何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没有显著差异。

在形象的分布方式上,在园内学习绘画(p=0.003)和在园外学习绘画(p=0.003)的幼儿的作品与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具有显著差异,他们更倾向于采用高级的形象分布方式。而在园内学习绘画和在园外学习绘画的幼儿的作品在形象分布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形象主次关系上,在园内学习绘画(p=0.000)和在园外学习绘画(p=0.000)幼儿的作品与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在园内或园外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则没有显著差异。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更多的只是在画面中罗列形象(57.9%),而具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中罗列形象的比例大大减少,且能够采用更为高级的造型方式。

在主要形象相关关系上,在园内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得分显著高于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作品的得分(p=0.005)。

3.设色

绘画学习背景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设色没有显著影响。

三、启示

研究表明,年龄、性别、绘画形式及绘画学习背景对幼儿绘画的总体水平和各维度发展水平有显著影响。据此,笔者认为,为了促进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把握幼儿绘画发展的规律

在影响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年龄。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是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密切相关的,是按照一定规律向前推进的。〔5〕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规律,认识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揠苗助长”和“听之任之”都是不可取的。

(二)关注幼儿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性别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组成方式、形象特点、设色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在收集到的幼儿绘画作品中,女孩更多表现的是花、草、公主、妈妈等形象,与她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有关;而男孩的作品中则更多出现了汽车、火箭、恐龙、太空等形象,且充满了想象力。这与Feinbury的研究结果一致。Feinbury让男孩和女孩分别画一幅画表示“Fighting”和“Helping”。研究发现,女孩更倾向于通过与朋友或家人情感上的冲突来表示“Fighting”,而“Helping”则通常是照料他们所熟知的人。男孩所呈现的“Fighting”则是一种和暴力武装对抗的直接冲突,“Helping”则表现为一种任务,如建造房屋、大桥等。〔6〕研究结果显示,男孩和女孩的绘画路径是不同的,女孩用“Personal”的方式进行绘画,男孩则通过“De-personal”的方式来呈现。据此,可以认为,女孩和男孩由于性别差异,对事物的理解与表达不同,所呈现出来的绘画作品也不同。因此,教师应理解并尊重这种差异,适当加以引导,如鼓励女孩在绘画中多一些想象和创造。切不可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女孩和男孩的绘画作品。

(三)鼓励幼儿自由绘画

自由画比命题画更能让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倾斜角度关系,描绘出更丰富的形象。要促进幼儿在绘画的形象组成方式、形象主次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可以鼓励幼儿自由绘画。此外,自由绘画更能激发幼儿的想象与创造,且能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心理世界。研究过程中,有一位幼儿的作品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这位幼儿兴奋地向研究者解释说,他画的是一个监狱,上面有铁窗,防止犯人逃跑,铁窗上还装有报警器。一层住的是杀人犯,另外一层住的是。整幅画构图完整、严谨,然而,为什么该幼儿会在自由绘画中选择画监狱,且想象力如此丰富?带班老师只是说这个孩子特别调皮,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然而,其中真正的原因,研究者并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绘画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幼儿的内心世界,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并加以适当引导。

(四)培养幼儿基本构图能力

研究表明,不同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绘画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构图上。成熟是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基础,但在自然成熟的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决定了成熟的速度和水平。对幼儿实施正确的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幼儿构图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构图时需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不仅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还应考虑幼儿绘画作品中形象的分布和形象的主次关系发展的特点。

参考文献:

〔1〕TUMAN D M.Gender styles as form and content:An examintion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 the subject preference of children’s drawing〔J〕.Studies in Art Education,1999,(13):569-563.

〔2〕OLUREMI, AWOGADE MABEL. Gender and preferred content in children’s drawing among selected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Zaria Metropolis,Kaduna State〔J〕.Gender & Behaviour,2010,(3):3168-3198.

〔3〕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8.

〔4〕李艳苹,蔡迎旗.留守儿童绘画能力调查及提高对策〔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447/448(7/8):76-79.

〔5〕屠美如.一岁半至六岁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36-40.

〔6〕FEINBURY S. Conceptual content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in boys and girls drawing fighting and helping〔J〕.Studies in Art Education,1977,36(2):114-122.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4-6 Year-old Children’s Drawing and Its Enlightenment

Wang Qiaoying, Yue Yaping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