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编织艺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7 15:03:11

编织艺术论文

编织艺术论文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昔日人类赖以生存的手工劳作被大工业生产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对工业化程度的过度追求,在某些方面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为摆脱不了机械的生活方式而感到困惑。正如著名艺术理论家张道一教授所讲的那样:“对于生活与日用,科技和工业化的程度越高,手工的东西便越显珍贵,不仅是人们怀念失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主要是在手工制品上能够直接体味到人的智慧和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手工艺术的崇尚、对自然的回归、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就越发迫切了。

纤维艺术便是将人们的“怀旧”与“追逝”融于手工艺创作的很好载体。人类有着悠久的编织历史,“经天纬地”便是对经纬编织的形象比喻。从结绳记事的蛮荒时期到纺车遍及家庭的农耕年代,从机械化生产的工业时代到网络化普及的信息时代,编织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纤维材料质地柔软,色彩丰富,从视觉上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被人们所喜爱。利用各种纤维材料,通过编织、缝缀等手段表现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式被称为纤维艺术。在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传统的编织技艺还是创新发展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壁毯还是与现代艺术同步发展起来的纤维艺术,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彰显出时代赋予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丝织的国度,从商周的织锦的出现到汉代的缂丝的产生,丝织都是主要的纤维编织形式。北宋的缂丝工艺高度发达,已经可以与工笔画相媲美,其细腻精美令人惊叹,达到“寸绣寸金”的程度。作为古老的艺术种类,编织的技艺是靠师徒相授来流传的,这种作坊式的师徒相传对于技艺的沿袭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手工艺人的技术很少能够通过书面记录下来,大多采用口传心授,通过各个时期不同样式的艺术品,将经验技术世代相传。今天我们通过大量技艺精湛的作品可以体会古老的艺术魅力和朴素的文化价值观。

欧洲12世纪至16世纪壁毯艺术盛行,主要作为王室和贵族所居住的城堡或教堂墙壁的装饰品,同时具有防潮、保暖的作用。题材大多表现《圣经》等宗教故事以及叙事性的传说,如:《贵妇人与独角兽》《启示录》等,一时间成为上层社会争相求购的奢侈品,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宗教思想、生活观念和审美时尚的追求。著名的画家拉斐尔、鲁本斯都曾经为王室创作过壁毯的画稿。15 世纪的法国,以奥比松(Aubusson)为中心兴起了一批手工艺作坊。巴黎的高比林(Gobelin)家族,以技艺精湛闻名遐迩,使高比林成为壁毯的代名词。①17至18世纪,巴洛克、罗可可风格的壁毯盛行,编织技术达到极高的水平,毛、丝线的色彩种类达到1万种。19世纪,英国人莫里斯将编织这门艺术形式作了巨大推动,他重新发现了原始编织艺术的活力,设计制作与传统手工艺本质相适应的艺术样式,倡导了著名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用莫里斯自己的话说:“我们应该懂得人类智慧所创造的作品的价值……虽然手工制作的作品可能比较粗糙,但它也要胜过机器制作的东西。”20世纪初,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建立了编织艺术车间,对纤维编织语言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艺术与工艺紧密结合,至今对纤维艺术教育产生影响。②30年代,法国让·吕尔萨将传统壁毯与现代设计结合,促进了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他使纤维艺术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融入现代建筑空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学术思想和超越时代的追求体现了高度的人文价值。

转贴于

古老传承的技艺记载着辉煌的文明,当代纤维艺术家的创作传达了对生命、自然及社会现象的思考。艺术家通过对纤维材料的触摸,造型技巧的运用,成为表意、象征的精神载体。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文化熏陶、所受教育、生活阅历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了不同思想、性格、修养、气质的个性差异,这些因素会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展示出独有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欣赏者可以通过作品的体悟,解读其中的韵味,这是工业化机器的加工产品所难以企及的。

走进现代文明的人们住进了钢铁、混凝土、玻璃包围的“容器”,过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早已远去,密闭在“容器”内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心灵需要慰藉,情感需要交流,对自然的向往油然而生;工业生产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了完全的脑力劳动者,然而机器的一次瘫痪,便会让人们重新怀念过去的时光,原来手工劳作的日子是那么值得怀念……③

事物的发展总是两面的,人们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承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疮痛,因此,社会整体的人文精神构建就越发显得重要。伴随而来的“手工文化现象”“手工艺热”与“民间艺术保护”之声日涨,其背后显现出的是学术界感性研究层面的探讨与现实社会手工艺行业发展的萎靡;传统手工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传统技艺后继乏人;“艺考”的热与工艺美术就业的冷……笔者认为,这些深层问题绝非感性的说辞与无力的呼吁可以解决的。要真正理解手工文化和它的人文精神,就要对手工艺真正理解,片面的“怀旧”与“感伤”毫无益处。

通过纤维艺术作品在空间中的应用的确可以软化建筑空间,消除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大量使用硬质材料所带来的乏味与单调,在纤维艺术作品中凝聚着自然气息和手工制作的情趣,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天然织物本能的、热爱的情感会激发。当人们用手触及羊毛纤维那松软、极富自然气息的质地,体味手工编织带来的韵味情调时,会觉得重新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正如著名建筑师弗朗索瓦茨·格莱尔·普洛东讲的:“当纯欣赏的壁毯从实用织物中脱离的那一刻起,纤维艺术便从对人类直接的物质关怀转向深层的精神关怀。”④

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立足于艺术创作、拓宽纤维艺术表现语境艺术家是应该重视的,在艺术创新的同时,传承手工艺术的精神、观念和文化有助于提高社会文明。让我们用纤维艺术编织的纽带,薪火传承,构建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注释 :

①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414,430.

编织艺术论文篇(2)

编织艺术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种利用多种材料与手工艺相结合来体现美的形式。包装设计是一种比较灵活的艺术,为社会文明发展带来前进的动力,并注入新的力量。在各国文化交流更为密切的同时,包装设计也因民族文化交流呈现出多种形式,所以不能忽略本民族传统文化,应使之具有传承性,代表民族时代特征。

一、编织艺术与包装设计

(一)什么是编织艺术

古人将编织视为一种技术,更视为一种母与子、夫与妻之间表达感情的方式,编织的是女人心。“男耕女织”一词便是最贴切的体现。如今,经过了千年的传承,编织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工艺,也因越来越丰富的材料种类成就了多元化的风格,并且在不断的创新中与现代生活节奏相融合。

(二)什么是包装设计

包装,最初的意义是指对产品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而包装设计是为了让产品在受保护的同时看起来更加美观,增加消费者购买使用的欲望,从而更好地实现商品价值。这就要求现代包装的目的从单纯地保护商品,演变成为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促进销售的有力手段,从而肩负起更多的使命。[1]

二、对编织艺术的了解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据《易经·系词》记载,旧石器时代,人类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网状兜物),内盛石球,抛出以击伤动物。

海南省黎族的黎锦拥有30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纺织史“活化石”。早在春秋时期,《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中国编织工艺品主要有竹编、藤编、草编、棕编、柳编、麻编6大类。丰富多彩的图案大多在编织过程中形成,有的编织技法本身就形成图案花纹,如编织、包缠、钉串、盘结等。有的还运用布贴、刺绣、蓝印花布、绒绣等工艺,使之更为多彩。

三、对编织艺术在包装设计中运用的考察

(一)图形资源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编织纹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泛指竹、苇、藤、麻等编织物遗留在器物上的印痕以及摹拟这些印痕的装饰性纹样,是一种具有传承性的原始装饰纹样。黎族织锦上的水波纹、藤条纹、彩虹纹、云雾纹、方块几何纹星月圆点纹、草树纹、竹林纹等图形资源也颇为丰富。

图形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信息,也可以加深读者对产品的认识与记忆。对于这些传统图形纹案,人们不仅要继承,还需要化繁为简、推陈出新,并给予新的生命。其是现代设计所借鉴的母体和原型,为无数设计师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

(二)色彩的运用

颜色总能带来深刻的第一感受,是文字、图形、材质共有的属性,它的直观容易引起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色彩搭配如能恰到好处,无疑是给包装设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编织品常出现的五彩色金、银、黑、白、灰等犹如世俗喧闹中的一丝恬静。原始材料含蓄而有韵律的色泽总是静静地呈现着调和之中的典雅与朴素。

(三)材质性格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编织材料常用的是天然的包装材料,如木、藤、草等,丝绸也常常被用作包装材料。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当属最简易的天然包装材料。包装材料不同,人们通过感官传递的心理感受也不同。除了方便分类和容易处理等功能性之外,包装本身也必须具有吸引力,拥有促成购买动机的附加值。[2]不同的编织材料有着不同的气质。根据材料设计包装或是根据包装造型寻找材料,无论何种方法,仍然殊途同归,材料始终是重要的设计元素,是包装的物质载体,体现设计思想的物质基础。因此,学会体会材料的性格,创作风格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材料的立体主义特性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不同材料经过编、织、绣、塑等创作后,会产生光滑与粗糙、紧密与蓬松、密集与稀疏、凹凸与平坦等丰富的肌理与视觉感受。微小的凹凸效果、微小的鳞次栉比使编织艺术具有了不同于绘画、雕塑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的、立体的审美体验。这些细小的视觉感受在包装设计中也属于材料带来的感官范畴。

四、在包装设计中运用编织艺术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从艺术手法方面研究

无论是旧石器时代的网状兜物,还是西安半坡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十”字、“人”字纹,无不表现出原始人类文明令人惊叹不已的手法与智慧。从周、汉、唐、宋至明清两代,编织工艺从普及到深化,着实是一段璀璨的成长史。

(二)从图形元素方面研究

编织艺术延续至今已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图形纹案有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活特色及寓意。无论具象还是抽象的图形图像都广泛运用在包装设计中。

(三)从思维方面研究

辩证统一是任何事物之根本,相信人们对编织艺术中本土文化元素的认识已经提升到了一个理性的程度。

(四)传承

在解决包装设计的艺术品质问题时,装饰是最传统又最常用的方法,[3]应避免对经典编织纹样、肌理、图形、色彩等不求甚解而进行的肤浅拼合,编织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把握好中国传统元素的精髓和本质,必能将中华的文化气韵在未来设计中表现出来。

包装设计需要探索,更需要回归。设计不是凌驾于人类与自然之上,而是一种万物平衡的关系;不是流连于表面的绚烂多姿,而是更多地去平衡外在与内在,深入人类的思想之中。让编织艺术成为包装设计中的创新点与回归点,作为民族文化结晶,能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即便是在“和而不同”的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也一定经得起考验,这对我们今后的艺术创作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魏洁.包装设计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编织艺术论文篇(3)

2、与乡土艺人“对话”

在前期调研过程中,教师邀请个别民间艺人进课堂,进行现场教学。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艺人的技艺操作和流程,用手真实地向艺人学习民间工艺的技艺实践。在这个信息虚拟技术发达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只依赖眼睛的认知,而忽视通过手完成的认知。学生很容易只关注外在形式和图案二维的视觉艺术表达,并没有深入的理解民间艺术的作为活态文化传承的本质,更难于将设计元素融入表现在建筑三维空间设计中。通过对民间艺人生产、生活的体验和交流,使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自然链接,避免学生设计过程与真实市场产生隔阂。

3、创新研究设计方法

学生通过对建筑建造模式、空间布局、建造材料与构造等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的系统学习,和对相关地域文化背景、民间艺术形态及特色的调研分析,可以进一步思考中原民间艺术的导入方式,扩展设计思路。学生在进行室内功能分区划分时要针对实用性和民建家居地域性考虑;在空间的装饰材料与构造中,学生要学会充分利用本土传统材料,剖析本土司弋建筑构造形式;在造型、色彩、陈设的装饰手段应用中学生要强化富有民俗性、地域性等人文素材,要将民间艺术的内涵美和艺术装饰美运用象征、隐喻、意象、符号学的手法表现于建筑设计中。例如,在“乡村絮语”—信阳柳编艺术展览馆建筑外观设计的专题设计课程中,乡村是指朴素的民间,而絮语则是指民间的艺术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继承和发展。学生针对信阳柳编艺术特征及工艺品造型为设计来源,展开了设计理念及方案草图。如方案一,将柳编背篓与编筐进行结合,从两者高低错落的感觉设计出展馆主楼和副楼。运用柳编肌理表现于展馆外观,显得层次分明。低矮的副楼衬托着巍然高耸的主体建筑,有主有从,富于变化。方案二,将柳条古法编织的鱼篓作为设计灵感,以曲线为元素,由层层叠加的线条组成环形作为建筑外观,圆浑而大气,含蓄而流畅。

4、成果展示互评

在设计中期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方案PP石「报,内容包括由前期调研引发的设计概念图片、文字和草图以及设计过程中的草图,空间功能布局计划书。汇报后学生以团队小组讨论其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互评。而后,小组推荐设计较完整成熟的优秀方案,共同电脑制作建筑平、立、剖施工图及构造大样图、效果图,最终小组各成员亲自动手协力完成模型展示。在“乡村絮语”一一信阳柳编艺术展览馆建筑设计课题训练中,教师辅导学生进行信阳民间编织艺术展览馆的课题来源分析和设计定位立意,拟定其为一个公共的艺术机构及文化活动的空间。它存在的意义除了收藏研究编织艺术品、保护编织艺术资料和继承、发展编织艺术文化的职能之外,搞好艺术教育知识的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职能。信阳民间编织艺术展览馆的收藏、研究与展览活动事实上都应该具有这样的基本理念。因此,信阳民间编织艺术展览馆应当具备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主要功能。依功用可将该建筑空间内部合理划分为展示区、储存区、销售区、工作管理区、青少年手工民艺学习区、艺术沙龙、餐饮服务区、卫生间等。整体建筑设计形态来源于柳编鱼篓,无论从建筑夕觑还是室内装饰都以展现柳编工艺的技艺美、肌理美、视觉美为目的,将民艺作品的表现力体现于建筑现代设计中。

编织艺术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59-01

纤维艺术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纺织文化,吸纳了现代艺术观念,在材料的运用上也受到了现代科技成果的影响,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十分丰富的艺术形式。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相互融合,使得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艺术特征。现代纤维艺术在体现了上述特征的同时,也吸取了现代主义艺术手法,通过不同材质的运用和工艺技法的表现,集中体现了实用艺术与审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科技的融入促进纤维艺术工艺手法的创新

随着艺术观念的更新及科技的融入,材料的创新是现代纤维艺术的根基,而工艺手法的创新与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现代纤维艺术源于传统,但远远不同于传统工艺。在纤维艺术的工艺手法中,最传统的也是最常用的是编与织的基本技法。

1、纤维艺术工艺手法――纬织法。纬织法是以各种材质较柔软的纤维材料作纬线,在垂直的经线中穿行平织或斜织的技艺。由于图案的纹样及色彩是通过纬线的横积与竖累来完成的,所以这种工艺技法叫做纬织法。纬织法最常用在传统的壁毯工艺中,高比林也是纬织法的一种。

2、纤维艺术工艺手法――经编法。经编法是用各种纤维材料在单经、双经或多经线上进行缠绕,从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纹理效果。常见的有“人字纹”、“品字纹”、“井字纹”、“连珠纹”等技法。经编法的立体浮雕效果较好,常用作局部的工艺手法处理。

3、纤维艺术工艺手法――栽绒法。栽绒法是由经线与纬线先交织成一个平纹组织,然后将毛或丝等纤维通过拴结的手法栽植在经纬交织成的平纹组织的底上,所以称作栽绒法。栽绒法在手工织毯中是最常采用的编织方法。栽绒拴结有“8”字形结、马蹄形结、缠绕打结法等多种打结技法。

4、纤维艺术工艺手法――簇绒法。簇绒法与栽绒法在编织方法上有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栽绒织物的表面是散开的绒线头,而簇绒织物的表面是曲线形的绒圈。

二、与科技融合促进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

目前纤维艺术的发展方向大致可分为两个:一是作为一种现代艺术的独立表现形式,成为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理解与表达的一个途径;二是作为为建筑环境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其增加视觉亮点和精神重点。

1、现代纤维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的表达。现代纤维艺术不再局限于绘画及材料的束缚,在功能需要的推动下,艺术家们运用各种新材质、新的艺术语言,突出表现其材质肌理语言,将材质包含的最为艺术的特征发掘出来。由此,现代纤维艺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可塑性和前所未有的丰富的艺术面貌,使得纤维艺术这门古老的艺术门类与现代融合,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工作室陈瑾的作品《静语》,将皱纹彩纸进行搓拧,处理过的纸绳颜色、粗细、长短可以自己把握,后用栽绒的技法处理,产生的效果令人惊叹不已。将皱纹纸的肌理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如同花蕾的般变幻的色彩,组合成一片花的海洋,令人惊叹。

2、现代纤维艺术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运用。现代空间建筑要求现代纤维艺术在空间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定下实现观念的整体表达,无论是在室内装饰环境中还是室外建筑环境中,作品都必须具有装饰功能以及对环境空间的优化调节功能。

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纤维材料的柔和特质与现代建筑材料产生对比,产生一种更容易使人们感到温暖亲切的美感。在不同的建筑空间中现代纤维艺术所采用的表现形式,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它能在人与建筑中间起到一种过渡作用,以其材料质感与色彩的不同使人们更贴近艺术,与建筑空间融合。

编织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

工艺美术;服装设计

随着设计艺术的广泛应用,服装设计中的工艺美和实用性互相依存也互相对立。优秀的服装设计不仅能满足人体的遮体御寒和保护身体的需要,而且还彰显不同的艺术风格。服装设计的工艺美反映在对服装材料的再造处理上,通过对构成材料辅以不同的设计,能够突现全新视觉效果和全新设计立意。当然艺术美也体现在穿着者的形象上,包括他的风度气质和品格。工艺美能充分利用人体工程学现有的成果,使服装设计作品更加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心理生理特点,以实现人―服装—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

一、现阶段的服装设计现状

现阶段的工艺设计在服装应用是为了降低成本,使服装的整体做工都显得精致。过去的服装设计是为了追求流行而仿造其它的手工工艺,没有自己的个性,在创新的基础上一味追求时尚,如:在休闲服装上运用精致图案的刺绣、在西装上运用饰物、在老年服装中运用亮片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服装的分类也将更加明确,服装要满足人们的心理诉求就得彰显出个性的设计和独特的工艺。而工艺美术对个性的张扬是最为突出的,因此在服装设计的未来应用中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

二、工艺美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刺绣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刺绣工艺是美与实用的统一,不仅能增强服装的形式美感,还能增加服装的实用功能。中国元素被作为一种时尚的追求,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秀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服装的纹样色彩斑斓,魅力无限。古代的二维设计与现代的三维设计就是通过对色彩的分割,不同材料和面料的混合搭配,结合当代世界流行元素,使工艺美学为现代时装设计提供了依据和理论基础。刺绣最基本的是用彩色线刺绣,或者是在在特殊的织物与材料上刺绣。不同的刺绣工艺代表着不同的刺绣方法,就可以形成富有变化且具有立体感的图案。彩绣的布面肌理丰富、图案层次能很好的表达设计效果,又可以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的形状、色彩、纹样贴缝固定的技法与其它刺绣工艺技术结合,能给服装增添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服装设计中,用刺绣工艺可以体现服装风格。

(二)剪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剪纸素有“民间艺术之母”之称,其蕴涵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在中外服装设计中都得到了应用。中华民族的剪纸艺术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格与时代气息,体现出其独特的风格给设计师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意。可以说剪纸艺术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在形式和内容上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占有一席之地。还有丰宁满族剪纸,其不拘泥于客观自然形态,而使服装画面的黑白关系明确,虚实对比强烈,让服装增添了性感、妩媚、前卫效果,给人更加鲜明的视觉冲击。

(三)编织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材料的选择。

服装面料风格各异,根据服装面料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编织材料,使造型个性更为突显。如柔软型面料就搭配细软而富有弹性的羊绒等编织物,显得飘逸而又具有亲和力。在服装设计中要掌握好编织材料本身以及编织材料与服装面料之间配色的基础知识和配色方法,最常用的配色方法一般用于生活装,给人以温和、鲜艳、明快的感觉。

2.突出个性化。

编织工艺使变化与统一互相融合,展现了编织工艺丰富性与多样化的个性特征。当然服装领域的编织图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取材广泛,不同的编织方法要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编织纹样。

(四)手工工艺在服装中的作用。

手工工艺能改变服装面料色彩与图案的作用。刺绣与贴布不但能起到了改变色彩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改变原来的黑色低沉的色彩,使服装的整体色彩有所改变。服装面料图案可以改变其原来的图案造型,如在叶子图案的服装上贴上花朵,这样就完全改变了原来的叶子图案,使得服装的个性化得以张扬,更加迎合了当代人的心理需求。个性化的服装会使每一件服装都独一无二,不但是对服装手工制作的歌颂,而且也更具灵动性和个性。服装中的手工工艺把服装的定位彰显出来,同时也标注了服装的文化方向。随着服装设计的逐渐复杂化和多样化,人们对服装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工艺美术只有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才能给服装带来更具有时代感的特征和魅力。

作者:肖东 荆馨莹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孔阳.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编织艺术论文篇(6)

新会葵艺是指广东新会地区所生产的蒲葵制品的总称,与广州的牙雕、刺绣,佛山的剪纸、陶艺,肇庆的端砚,阳江的漆器和新会的茅龙笔,合称为广东民间传统工艺,并于 2008年入选第二批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会葵艺制品曾经是新会地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器具,虽然材质普通低廉,但是新会地区的民间艺人凭借自己富于创意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技术,在其造型和装饰中融入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并将编织、绣花、绘画等手工艺术巧妙地融入到制葵工艺中,创造了独特精湛的新会制葵工艺,使得新会葵艺产品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 一、新会葵艺的类型及其造型特征 新会葵艺制品的种类繁多,有将近 500多种,但根据其使用功能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葵扇类、葵编容器类和葵编席子类。 1.葵扇 葵扇是指用葵叶经剪、晒、焙、 、缝制或编织成的扇,按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分为烙画葵艺扇(图 1,图2)和葵织扇两种类型。 烙画葵艺扇是用整张葵叶制作而成,因用一种特制的加热过的“铁笔”在葵扇面上烙画进行装饰,故又名“火画扇”,是新会葵艺的核心工艺品,并与檀香扇,竹丝扇,绫绢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扇。葵织扇由葵叶编织而成,根据装饰工艺的不同分为贴画葵织扇和绣画葵织扇(图 3)等。新会葵扇的造型大多根据其原材料“蒲葵叶”的形状设计成心形,寓意为“寓心于扇(善) ”的吉祥意义,根据其大小可分为牛心扇、鸡心扇等。明朝年间,新会葵扇成为朝廷的贡品,新会葵艺人模仿宫扇的特点,又创造出满月形、芭蕉扇形、芙蓉形、海棠形等形状的葵扇,这些造型给葵扇平添了几分“纤巧”、“柔媚”的女性特质,其形状都以扇柄为中轴、呈左右对称状,十分精致优雅,颇有“雅正”之美,包含着团圆美满、安定和谐的意味。 2.葵编容器 葵编容器是指用葵叶编织而成的立体产品,从现存的实物来和资料来看,葵编 容器主要是小型的生活器具,包括葵篮、葵盒、葵盘、葵瓶等产品,因受其材质的影响,尺寸较同类的柳编和竹编产品小,但造型更显别致多样,拙朴可爱。新会葵编容器虽是实用的生活器具,从其多变的造型来看,已超越了实用的原则,非常注重器物的审美趣味,其造型丰富典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无不体现出“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的中华民族传统造型设计哲学。 3.葵席 葵席也是用编织的方法完成,在葵艺产品中的数量较少,包括葵席和葵编坐垫等,受其使用功能的限制,造型上一般采用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这三种形状,少数坐垫也会采用多边形、半月形以及花形和星形等造型。 二、新会葵艺的工艺特色 新会葵艺的原材料虽然均为蒲葵叶,简单质朴,但其却能成为岭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代表而名扬中外,与其精湛独特的制作工艺密切相关。根据其制品种类的不同,大致可分为葵编制品工艺和烙画制品工艺。 1.葵编制品工艺 新会葵艺中的葵编工艺的精细效果和精美程度完全可以和藤编以及草柳编等编织工艺相媲美,但因其制作方法的不同,其产品风貌与藤编以及草柳编制品大为不同,显示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葵编制品工艺包括立体编织工艺和平面编织工艺。立体编织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葵蓝、葵瓶和葵盒、葵包等立体产品。立体产品的制作工序跟草柳编以及竹编制品的工序大致相同,主要有起底、竖身、修边、爪耳和提花等五道工序,但其制作工艺,却较少受到草柳编等编织工艺的影响,而是形成了自己的工艺特色。其立体产品并不像草柳编一样直接用材料进行编织,而是在编织前会使用葵箨来架构器物的结构和形状,葵箨是用蒲葵叶柄的柄芯削成细条或薄片制成,比较坚硬而又一定的韧性,因此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盘绕成各种形状。葵箨的使用大大增强了新会葵艺的立体表现力,使葵编容器比其他草编容器的造型更加立体且丰富多样。 2.烙画制品工艺 烙画制品工艺主要用于制作烙画葵艺扇,其制作工序相当复杂,由采葵到制成成品,需要经过“晒、剪、焙、削、漂染、缝合、烙画、装扇柄、装扇尾”等20多道工序处理。其中烙画工艺是其核心和关键环节,也是其最具特色的环节。烙画工艺由于其技术高超,操作难度大,被称之为“中国绝活”,其产品“烙画葵艺扇”也由此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年被国家列为“特种工艺品 ”。 这种工艺方法表现出各种装饰图案,其独到之处,既不失中国画的艺术效果,又能保持蒲葵叶的天然肌理和固有色以及蒲葵叶自然清新的气味,且制作的烙画,色泽清新素雅,层次丰富,永不褪色,使新会烙画葵扇呈现出精美绝伦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烙画工艺的运用使得葵扇的艺术特性和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提高,赋予了葵扇这种普通生活用品丰富的 文化内涵和雅致的审美情趣。 三、新会葵艺的装饰特征 1.葵编制品的装饰特征 新会葵艺中的葵编制品较少使用色彩装饰,原料和成品一般都不作染色处理,大多数以干蒲葵叶的本色制作,产品呈淡黄色、黄白色等,只有极少数产品会在口部或腹部、边缘点缀一圈彩色作为装饰,这种质朴的装饰手法使葵编作品呈现出一种和谐宁静之美和温馨浓郁的田园气息。 葵编制品中既有完全编织的作品,也有采用花样编织的作品。新会葵编工艺品上的装饰纹样,主要是劳动群众所喜欢的富有吉祥寓意的各种动植物纹样以及各种几何纹样,一般都是用葵箨盘绕而成,因此,造型简练、夸张。但纹样的组织,可以说是别具匠心,不仅形式上紧凑饱满,美观大方,而且还寄予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2.烙画葵艺扇的装饰特征 烙画葵艺扇的装饰主要是受“折扇”和“扇画”的影响,用画在扇面上进行装饰,只不过因为受材质的影响(蒲葵叶表面有一层天然的油蜡,不易着色),葵扇面的画不用颜料绘制,而是用加热的铁笔烙制而成,因此图案全部呈褐色调,显得极为清新素雅。烙画的图案均采用线描设色或小写意的手法烙制,题材颇为丰富,山水、人物、花鸟均有,此外还有来自古典文学、民间传说的题材,如“三英战吕布”“竹林七贤”、“辕门射戟”、“嫦娥奔月”等。其中以花鸟和山水题材居多,因受扇面空间的影响,葵扇上的花鸟画在构图上多采用“折枝花卉”的构图形式,画面往往绘花卉一枝,配以禽鸟、鱼虫等,并留取大量的空白,在朴素狭小的空间中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意境;山水画则多采用“截景式”的构图,塑造优美的局部景观,也有极少数技艺特别高超的烙画艺人会采用“峰峦叠嶂”的全景式构图,表现气势恢宏的全景山水,但无论哪种构图,画面都会分出近中远三个层次,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空间效果。 结语 新会葵艺是在新会特定的地理及社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自己鲜明特色的民间艺术,其材质优良、做工精细,充分体现了材质美与工艺美的特点,既是生活日用品,又是艺术品,达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中的奇葩。 *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新会葵艺在当代生活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GD13XYS19)和五邑大学2014年青年科研基金团队项目“江门工艺美术历史与现代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4TD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新会地情网 [2]赵茂松.清凉世界――新会葵艺[M].广东省教育出版社.2013. [3]张励民,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美学特征.民族艺术研究.1989.12. [4]聂胜梅、韦凯.浅谈草编工艺品的审美价值.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1. 邹咏梅: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院长助理

编织艺术论文篇(7)

政府作为我国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供给的责任主体,虽然为社会供应覆盖全面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但政府却不是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第一生产者和唯一供给者。政府应当在明确自身责任的同时,促进文艺市场充分发挥力量,加强与社会文艺组织的配合,促进多元化协同公共文艺供给服务,全面提升公共文艺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就是以社会供给和市场供给为纽带建立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合作关系,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保障公民享有公共文化权利的公共行为。可以说,政府要想实现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体系,政府购买不仅是行之有效的模式而且势在必行。

一、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理论阐释

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是一种区别于盈利性文化艺术服务的特殊文化艺术产业,主要把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全社会公民。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在于向公民普及文化艺术知识,传播先进的文化艺术,满足公民的文化艺术需求,保障公民享有文化艺术的权利。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有着由来已久的西方公共管理学根源,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倡导“政府再造”运动以回应全球化经济社会发展时代的必然结果。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改革深水期的到来,我国政府的管理模式也逐步转向“有效型服务政府”。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供给模式也由政府的直接供给慢慢转向对市场和社会购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已成为政府自身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加速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诉求。

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模式应具备以下实践价值。首先,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相对于政府自身生产公共服务,不仅能够改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质量,而且能够提高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供给效率。原因在于,政府是通过营利文艺组织和非营利文艺组织两个渠道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二者都是文化艺术服务的专业生产者及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又身处于市场之中,还有着对社会公民需求的文化艺术信息渠道。其次,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能够激发社会正能量,引导社会文艺组织蓬勃发展。政府购买模式给社会文艺组织提供优越的平台,为社会文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给予其更好的发展机会向公众提供优质服务。最后,政府购买模式可以满足公众多层次的文艺需求。例如,南通市举办的“千戏下基层,唱响新农村”活动,政府向文艺团体购买演出,卖场演出政府补贴3000元,文艺团体免费为农村的老百姓演出。

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现实困境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还有不适应的因素,存在诸多困境,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若没有制度、法律保障,则无法实现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体系中,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还没有完全正式被列入政府采购的范围,缺乏与之相对的法律制度保障。虽然在一些地方文件中已有对此的制度创新,但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制度化还有待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财政制度的完善。

(二)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购买规模较小

相比发达国家模式,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在规模范围上远远不足。大多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是经过直接委托下级部门或自身承接,从而导致开放、公平的竞争性购买较少。

(三)缺乏规范的购买流程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程序上欠缺一定的规范性,主要表现为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预算资金不透明。购买公共艺术服务程序上尚未形成公开竞争的原则。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监督管理不规范。

三、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实现路径

(一)明确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职能定位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要求政府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唯一供给者向购买者与监管者转变。本质上,便是要求政府转变观念,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新观念。政府职责是监督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由谁提供、为谁提供、做到何种水平等。从而提高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综合竞争力,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全面、多层次、优质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

(二)建立规范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基金机制

成立由文化艺术界专家与文艺工作者组织的非行政独立性组织机构,例如,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基金会,拓展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资金筹集方式、制定相关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行业标准。避免行政潜力对文艺创作的过度干涉,搭建公平、公开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组织能全面参与的竞争平台,避免权利寻租、资金挪用的现象。

(三)壮大社会文艺组织,发展多元艺术服务模式

通过推进社会资本的开放,鼓励民营的文化艺术企业,打造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市场化格局。重点培养社会性文化艺术组织,促进公民社会发展壮大。同时变革社会性文化艺术组织的管理体制,在适度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加强监管,促使文化艺术组织依法登记注册。

(四)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后,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社会绩效评价体系,由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以及财政部门参照合同,按照相应的评估标准对购买的服务进行评价。对于完成合同要求的支付全额费用,未完成合同的扣除相应资费。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273072;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253b006;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年学术骨干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KGB201005;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JG2014010841;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yg2011-13)

参考文献:

[1]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牛华.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与价值探析[J].管理观察,2014(05).

[3]黄丽娟.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探析――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行政论坛,2014(04).

[4]王振.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4.

[5]李海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规制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05):93-97.

编织艺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81-02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时代,全球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多边化,导致文化的多元化。

群众文化本身也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既包括工业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商贸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交通文化等内涵,又包括戏剧文化、音乐文化、舞蹈文化、绘画文化、雕塑文化、书法文化、摄影文化、体育文化等种类,可谓五花八门,千姿百态。

于是,群文工作者便自然要成为复合型、通才型、“一专多能”的人才,必须具备全面的文化能力。为此,本文专门就群文工作者的全面能力进行系统化研究,以与广大群文工作者共同关注、共同切磋、共同激励、共同提高。

具体而言,群文工作者能力。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文化创编能力是基础能力之一,其中包括文学(诗歌、小说、散文等)创作能力、戏剧(话剧、小品、戏曲、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剧、广播剧、皮影剧等)创作能力、影视(电影、电视剧)创作能力、音乐(词、曲)创作能力、舞蹈(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等)编创能力、曲艺(二人转、相声、大鼓、评弹、坠子等)创编能力、绘画(油画、图画、水彩画、水粉画、冰雪画等)创作能力、雕塑(石雕、木雕、泥塑、冰雕等)创作能力、工艺美术(剪纸、刺绣、蜡染、陶瓷等)创编能力等等。

群文工作者不一定都具备上述所有的文化创编能力,但是又必须尽可能多地具有自己专业能力以外其他文化种类的创编能力。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多元化的群众文化创编工作的组织、辅导工作,才不至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第二大能力是表演能力。群众文化活动中,有许多表演艺术活动,是必须表演而完成的艺术,因此表演就是这些艺术的中心与支撑,没有表演,就没有这些表演艺术。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对群众文化活动中的这些表演艺术进行组织、辅导、培训等活动,就必须自己首先具备这些艺术的表演能力,其中又包括以下几种表演能力:一是戏剧表演能力,包括话剧、小品、小戏曲、歌剧片段、舞剧片断、音乐剧、皮影剧、木偶剧、广播剧等各种常见的戏剧艺术的表演能力,要具有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戏剧风格,表现戏剧主题的能力,并具备动作、语言、演唱、表情、身段等各种表演能力,对于小戏曲而言,还要具备“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表演基本功。二是曲艺表演能力,主要是相声的说、学、逗、唱的表演基本功与二人转的说、唱、扮、舞、绝的表演基本功。三是音乐表演能力,包括声乐的四种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的演唱能力与器乐(中乐、西乐)的演奏能力。音乐表演能力是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普及性、广泛性的艺术表演能力,因为在各种艺术中,音乐最受大众欢迎与喜爱,这正如革命导师恩格斯所说:“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优胜者……”波兰当代著名音乐理论家丽莎·卓菲娅也指出:“属于音乐的特殊性的,还有作品与听众之间的中间环节,即表演。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规律,具有自己的美学价值,并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改变着作品本身的面貌。构成音乐特殊性的这个因素同戏剧因素和舞蹈艺术是共同的。”四是舞蹈表演能力,包括民族舞(如汉族的秧歌、花灯、跑旱船、狮子舞、高跷、龙舞;蒙古族的筷子舞、盅子舞、安代舞;满族的莽式舞、萨满舞;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多朗舞;藏族的弦子舞、锅庄舞;朝鲜族的长鼓舞、扇子舞;瑶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阿细跳月等)、芭蕾舞、现代舞(如霹雳舞、柔姿舞、迪斯科、街舞等)、国标舞(包括摩登舞中的华尔兹、探戈、狐步舞与拉丁舞的伦巴、桑巴、恰恰恰、斗牛、牛仔舞等)、交谊舞等各种舞蹈的语汇、动律、韵律、节奏、表情、构图等基本元素的运用与表现能力,其中尤以秧歌、迪斯科最为流行,所以这两种舞蹈表演能力是群文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五是杂技表演能力,杂技是表演艺术之一种,“指在特定的环境中,运用各种道具,以高难和惊险的技巧为主要手段表演的人体技艺。包括蹬技、手技、顶技、踩技、车技、爬竿、走索等,广义还包括口技、魔术、驯兽、滑稽表演等。根据表演环境和条件的不同,有舞台杂技、高空杂技、水上杂技、冰上杂技之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经常有口技、魔术的表演,尤其是魔术,又与“戏法”属于同一种类型(“戏法”以藏挟见长;魔术则以借助物理、化学原理和电子、机械装置等表演各种物体、动物、水火、人物等迅速增减出没、变幻为长)。魔术又具体分为手法、器械、遥控、光电、裁割、遁术、心理、滑稽等类型。近年来,随着台湾魔术家刘谦在央视春晚上的数次精彩亮相,魔术迅速走红全国。许多群众文化活动中,常有小魔术表演,所以群文工作者也必须具备魔术表演能力。

第三大能力是辅导能力。群文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辅导工作,因此文化辅导能力乃是群文工作者的必备能力。所谓“辅导”,指的是辅助引导,或帮助指导。就如同体育运动的教练员一样,既要倾尽全力,又不能包办代替。其中的要点,是适度。

第四大能力是教授能力。群众文化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要经常举办某些培训班、练习班、学习班、研习班等,群文工作者必然成为当然的教师,具体负责教学工作与教授工作。既要传授必要的文化理论知识,又要传授必要的文化技能。因此,群文工作者就必须具备文化教授能力,对于有关教学方针、教学原则、教学程度、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研究、教学评估等各要素,都要全面掌握。

第五大能力是策划能力。群众文化活动中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以事先的精心策划为基础与保证。群文工作者是当然的策划者,就必须具备群文活动的策划能力。实际上,策划能力就是计划能力、企划能力,要协调各方,计划周到。

第六大能力是组织能力。群众文化活动要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必须认真组织。而群文工作者又是理所当然的组织者,所以组织能力不可或缺。所谓“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加以编制,包括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任务与负责人(层层分解、层层落实)等项内容。并且从制定到具体实施,形成一个动态的全过程。

群众文化是社会文化,是整个文化中的主阵地,比起专业文化来说,无论是参与人数,活动范围,活动内容,都是遥遥领先的。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一支高水平的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是一句空话。为此,必须努力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能力。

参考文献:

编织艺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22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4-0247-01

1 概念

(1)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内部建立的、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是组织的一项战略决策。它将资源与过程结合,以过程管理方法进行的系统管理,根据企业特点选用若干体系要素加以组合,一般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与改进活动相关的过程组成,可以理解为涵盖了确定顾客需求、设计研制、生产、检验、销售、交付之前全过程的策划、实施、监控、纠正与改进活动的要求,一般以文件化的方式,成为组织内部质量管理工作的要求。

(2)军工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JB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军工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该标准充分体现了质量管理的8项原则,采用过程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四大过程提出了具体要求。

(3)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为验证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组织计划的安排,确认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是否被正确、有效实施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内的各项要求是否有助于达成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适时发掘问题,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为组织被审核部门/人员提供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以确保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持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2 分析对象

本文汇总了近三年来某公司、某单位内、外部质量体系审核所发现的71项典型问题,其中包括内部审核问题58项,外部审核问题13项;涉及GJB9001B-2009标准条款14项;涉及专项工艺、过程13项;涉及班组、科室10个;问题根本原因8个方面。

3 分析过程

(1)基于责任单位的统计分析。所占比例最大的分别为文件编制、产品检验和特殊过程处理。对所占比例最大的问题做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部分为工艺文件编制、过程记录填写方面的问题。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工艺文件编制、制造记录填写问题进行重点解决,整体审核不符合项将大幅减少,同时,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将得到较大提升。(2)基于不符合条款的统计分析。71项问题中,不符合GJB9001B中7.5.1项“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问题最多,共13项,约占问题总数的20%;不符合8.2.4项“应保持符合接收准则的证据”的问题11项,约占问题总数的14%;不符合4.2.3项“文件控制”、4.2.4“记录控制”项和7.5.6“关键过程”项问题较多,共占总数的42%。(3)基于专项工艺/过程问题的统计分析。对71项问题所涉及的专项工艺/过程进行分类,发现文件编制类问题最多,占问题总数的44%,记录控制的问题占问题总数的32%,两项合计占问题总数的76%。(4)基于问题根本原因统计分析。通过对71项问题进行逐项分析,将问题发生的原因归结为类,分别为:对文件要求掌握不充分、对工装工具管理不到位、检查验收控制不到位、检验生产记录不完善、生产管理不到位、文件的使用管理、文件规定不完善、文件控制。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得,从涉及专项工艺/过程角度看,三年以来内外部审核发现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文件编制、和记录控制上。

4 结论与改进措施

4.1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文件编制、过程记录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而文件编制、过程记录填写方面的问题,最终反映的是工艺管理、生产执行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人员基础培训工作不到位;(2)技术人员质量意识不强,认真、细致程度不够;(3)技术文件编制流程(工艺详细设计-工艺现场验证-工艺改进等)不完整;(4)详细设计过程不完善,工艺现场验证及改进环节缺失等等导致文件三性问题(符合项、协调性、可操作性)的产生;(5)生产执行时的按章操作等执行不到位,违反工艺纪律现象仍存在,导致三性问题没有及时暴露。

4.2 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可有针对性地采取如下措施:(1)通过质量整顿、典型质量案例、事故等等,教育和警示工艺、技术人员,以提高其质量意识;(2)由业务骨干对本专业工艺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程序文件及文件编写方法等方面的基础培训,以提高工艺人员的基本岗位技能。另外通过培训,明确编制、校对等人员的职责,最大程度上解决符合性、标准化等问题;(3)组织技术部门梳理工艺管理的各项流程,特别是工艺规程的编制流程,形成工艺规程编制细则,从流程、方法、步骤、要求等方面正确指导工艺、技术人员编制工艺文件,提升工艺文件编制质量。通过流程梳理、工艺规程编制细则的编制及相应培训工作,解决符合性突出问题。(4)利用工艺现场验证及改进过程,解决不协调、操作性差、逻辑性差、疏忽大意、方法不当、人员因素等等突出问题。

编织艺术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86-02

零件加工工艺及工装设计是传统课程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开发的一门课程,是面向汽车、机械等零部件生产企业从事生产技术工作的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因为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灵活性大的特点,所以要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教学环节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本文就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进行分析。

一、课程定位

零件加工工艺及工装设计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及专用夹具设计,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典型零件工艺规程编制能力、进行简单夹具设计的初步能力,为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它也是对前续机械制图与测绘、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等课程在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工艺问题方面的综合应用,又为同期的零件普通车削加工、零件数控车削加工和后期的专业顶岗实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毕业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的实施与教学奠定基础。

二、教学思路

(一)充分利用资源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拥有机电技术研究所、机械工厂。机械工厂拥有各类机械制造设备达200多台,承担东风柳汽、玉柴公司、柳工集团等企业的技术开发与产品加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桂林福达公司、柳州福臻公司、柳州商泰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互惠双赢校企合作关系,校企联合组织学生进行专业顶岗实习。该课程与企业通过专业工作分析确定的职业能力,共同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共同明确教学目标、制定考核标准等。

(二)注重课程衔接

与先修课程机械制图与测绘、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的项目测绘与设计(即二级减速器)相统一,与零件普通车削加工和零件数控车削加工等实训课程同步。即在测绘和设计出典型零件(如阶梯轴、齿轮等)的基础上该课程与实训课程实现一体化教学,与专业顶岗实习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的整合发展。

三、内容设计

(一)学习情境的设置

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了五个学习情境:

第一个学习情境“机械制造工艺理论知识”以系部现有的教具减速器的轴和齿轮等为载体,掌握机制工艺基础理论知识、相关概念、零件加工工艺分析与计算,并能识读工艺规程卡、机床夹具总装图。在此基础上结合零件普通车削加工等实训课程完成零件的加工,实现一体化教学,对学生初步理解理论知识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第二个学习情境“轴类零件工艺规程编制及夹具设计”以校企合作企业东风柳汽生产的汽车传动轴等轴类零件为载体,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工艺规程的编制和专有夹具的设计,并与实际生产文件对照。掌握轴类零件工艺编制及夹具设计。

第三个学习情境“齿轮类零件工艺规程编制及夹具设计”以学院机械厂为柳工公司加工的变速齿轮为载体,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工艺规程的编制和专有夹具的设计,并与实际生产文件对照。掌握齿轮类零件工艺编制及夹具设计。

第四个学习情境“箱体类零件工艺规程编制及夹具设计”以校企合作企业玉柴公司连杆生产厂家柳州通用机械厂的连杆为载体,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工艺规程的编制和专有夹具的设计,并与实际生产文件对照,掌握齿轮类零件工艺编制及夹具设计。

第五个学习情境“叉架类零件工艺规程编制及夹具设计”以校企合作企业柳州五菱公司微型汽车发动机的箱体为载体,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工艺规程的编制和专有夹具的设计,并与实际生产文件对照。掌握叉架类零件工艺编制及夹具设计

(二)学习内容的延伸

在随后的专业顶岗实习阶段将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在学院机械厂齿轮加工组、轴类加工组、柳州商泰公司、东风柳州汽车公司和柳工公司等企业的连杆、箱体加工车间,以论文形式要求对岗位生产的产品进行技术分析、现场解决工艺问题的方法等进行汇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职业岗位竞争力。

(三)教学内容的实用

轴类、齿轮类、叉架类和箱体类四大类零件是机器的典型零件,机械加工中常见,教学载体的选取完全来自实际的生产,教学内容从企业需求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设定,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组织安排

(一)总体思路

在零件加工工艺及工装设计课程的理论学习中,学生应在会编制零件工艺规程的基础上,与实训课、专业顶岗实习结合,掌握零件加工过程中各种装备的选择和使用、零件的加工方法及零件加工质量的检测与分析。如图1所示,针对不同结构的载体零件,从易到难逐个进行工艺制定一装备设计-工件加工-质量分析的模块训练,从而实现从学徒工到熟练工、从操作员到技术人员的转变。

(二)学习情境内容组织

图2是学习情境内容组织框图。从图2中可见每个教学项目以“零件工艺性分析-工艺规程编制-专有夹具设计-加工-质量分析”步骤来组织实施。本着“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通过小组合作、一体化教学等方式教学,在学习中工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相互沟通、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职业岗位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在职场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编织艺术论文篇(11)

编结艺术是民间美术历经漫长岁月而沉淀下来的精华,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拥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对编结工艺美术教学方法探究过程中,教育者需要从编结的理论知识切入,再进行实践的动手操作,而不是“纸上谈兵”。追溯编结艺术的起源,可以到文字发明之前。原始人类用树叶串起来包住身体当衣服,这种方法就是最早的一种编结。上古时代,淮河流域有个部落首领叫太睐。在他的领导下发明了结绳记事。当简单的刻记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愿望的时候,部落人民总结经验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正如东汉郑玄的《周易注》:结绳为约,事大,大结而绳。事小,小结其绳。意思是如果记录的是大事情,就在绳上打大结。相反就打小结。经过几千年的日转星移,结绳记事的实用功能逐渐淡化。而艺术欣赏、审美与装饰功能日益增强。如今编结艺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居装饰、服饰搭配、传情信物、个性表达都有中国编结的元素体现。

(二)多材质的编结艺术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丰富的编织材料,主要分为:竹编、棕编、藤编、绳编。由于编结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中小学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年龄不超过16岁,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对材料的熟悉性,另一方面考虑学生有限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选择几类学生熟悉的编结种类进行介绍,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国竹编工艺遍布全国各地,以四川、浙江、安徽、福建等地最为有名。人们将竹子经过多道繁琐程序进行加工,最终制成精美实用的工艺品。棕编是以棕榈树的树叶为原材料编制的工艺品。棕编物古来有之,古时人们穿上棕编的蓑衣避雨并驱走猛兽。如今棕编升华为民间艺术的一种,我们在街上看见的编织的蜻蜓、蚱蜢等各类昆虫都是棕编的工艺品。柳编是我国流传广泛的手工艺品。柳编原材料的来源特别广泛,因品种不同被分为盛物类编织工艺、编织组装工艺、经纬编工艺。绳编是我们生活接触最多的一种编织物。绳编采用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绳子进行编结,用不同的编织方法编织出不同种类的中国结。

(三)由远古走向近代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编结也像其他艺术一样,成为现代艺术大潮中的一员。现代许多纤维艺术是由传统手工编织发展而来,它已经从最原始、最简单的实用功能升华为具有审美价值的纤维艺术以及一些“软”雕塑。编结在当今欧美、日本、俄罗斯等地都深受欢迎。1962年,第一届洛桑双年展成功举办,这确立了现代手工编织艺术的国际地位。日本公共艺术大师堀内纪子,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纤维艺术的新浪潮代表之一,她钟情于大型互动编织艺术。由此看来,我们也必须保护并继承这一民族财富。

二、“民间编结工艺美术”课程教学探索

(一)理论模块教学模式探索

在对民间编结工艺美术教学方法探究之前,我们应先对“民间编结工艺美术”课程教学基础进行探索。

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感情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在“编结艺术”教学中一切具有视觉形象的教学素材都可以成为本学习领域研究的对象。不同材质的编结工艺品图例、同一材质不同造型的编结工艺品的了解都能成为视觉形象的教学素材,也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造型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

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材质和方法,围绕一定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的教学重点便是打开学生编结的设计巧思。编结本身所具有的实用功能可以引出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设计与制作。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一切校内外教学资源,发挥好独特的引导作用。

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通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美术家及流派。在编结艺术教学中,一切关于编结艺术的理论知识都可以在这一学习领域进行探究。如:编结的起源、发展以及在现当代生活中的运用都可以引入课堂。在本学习领域中,由于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应多渠道、多方式的调查资料,大力度的带着学生欣赏各种编结工艺品,多角度地进行讲解。

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用多种美术媒材、方法和形式进行记录、规划、创作、表演与展示。在这一学习领域,教师要将前三个学习领域进行综合运用,引导学生探究编结艺术中的美学价值。同时,还得学会联系其他学科门类、运用多种方式辅助教学。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应该注重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联系到生活中。

(二)实践模块教学模式探索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