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大全11篇

时间:2022-08-25 15:55:48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篇(1)

一、 以模唱的方式,训练听觉记忆

大多数的音乐教学活动开始并非识音符、拍节奏,而是由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的教唱,这种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教学方法看似很原始,但事实上此种“回声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记忆积极性。在一般情况下,新学的乐曲,教师一开始的领唱分句时间控制在:学前儿童在1-6秒,学龄儿童在3-15秒,此时,学生在短时间内将听到的音响快速编码进入感觉记忆。接下来,教师将分句组合成乐句进行模唱,使记忆内容经过重复的过程有所扩大,得到加强,这时,经过复述的乐句,进入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约5-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存储在短时记忆里的信息大约在30秒之后开始消失,除非这些信息在30秒的周期内得到有效的加强。最后,学生可以自己从头至尾完成对整首乐曲的记忆,便进入了长时记忆。

以模唱的方式训练听觉记忆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法中都有所体现。为提高听觉记忆,在具体的操作中,依不同的对象,模唱的初始长度可以从一开始的两小节逐渐扩展到四小节、八小节,完整的乐句甚至整个乐段。在模唱的分句时要顾及乐思或乐句的相对完整,结构平衡,以培养学生对音乐句法、秩序和结构的美感体验。

二、体态律动--用身体来体验和表现音乐,运动记忆、视觉记忆、审美记忆与音乐记忆相结合。

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组成部分。这一部分对其后发展起来奥尔夫、柯达伊等诸多教学法都有所启发和借鉴。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情绪转译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 体态律动的目的是通过音乐与身体动作的结合,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及其敏锐的动作反应,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笔者认为:体态律动对音乐记忆的强化功能和协助作用效果突出。原因有三:

(一)、以听觉记忆为主,视觉记忆与运动记忆的参与,使得对音乐的审美记忆被增强。

和着音乐的体态律动从原始的音乐起源开始,就将音乐记忆与运动记忆联结在一起了,它们关系密切。肢体的运动能够刺激大脑皮层更加活跃的活动,使得记忆更为深刻。听觉记忆容易转瞬消逝,而运动记忆却能够协助音乐记忆,使它存储的更为长久、清晰。在这种情况下,听觉记忆不再孤立,有了相应的运动记忆和视觉记忆的参与,对音乐的审美记忆就会更加深刻、准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多重感官来记忆音乐,用“耳”来感知音乐;用“眼”来观察音乐美感在肢体上的细微表现;用“身体”动作来体验和表现对音乐的感受;用“脑”来分析和记忆音乐,强调运用多感观的协调运作。在听觉记忆、视觉记忆、运动记忆的多重工作下,音乐记忆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提供了新的提取方式(通过对动作的回忆提取音乐要素)。

在提取过程中,当回忆一段音乐受阻时,记得当时的体态动作,就能唤醒相应的情绪、情感;音乐要素不断重现,使得音乐记忆得到连续。

(三),提高了对音乐学习的审美情趣和记忆兴趣。

通过体态律动,主体以不同的肢体运动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这种音乐活动不仅对音乐的情绪、情感有所深化,而且对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织体、曲式结构等都要在肢体上有相应的表达,快乐的音乐活动促使儿童在听觉上更加积极、主动,尤其激发年幼儿童对音乐学习的审美情趣和记忆兴趣。

因此,体态律动能够强化音乐记忆,加入体态律动的音乐记忆比纯听觉的音乐记忆更加深刻、持久,而且在美感的表达上也更为生动。

三、 对音乐要素分析、强化、实践、创新,使之得到内化,音乐记忆从对感觉的记忆上升到

对感知觉的记忆。

要深入的理解音乐和记忆音乐,掌握、熟悉音乐的各个要素是必备的条件。每一种教学法都会运用不同的方式对音乐要素进行练习。通过听觉,以儿歌、游戏等儿童喜爱的方式感知和强化各音乐要素;在熟悉音乐要素后,再以音乐实践和创新来内化它,激发音乐学习的兴趣并增强音乐学习的成就感,这些都是音乐教学法的重要手段。

对音乐感的记忆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只是对感觉层面的记忆,所以一般比较模糊、易错、存储状态很不稳定,此时教师会针对音乐要素编排儿歌、游戏、音乐社交活动等,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对音乐要素由感觉上的深入体验,上升到知觉层面的深刻理解。对知觉的记忆可以建立在已有的各种知觉经验之上,它们经常得到重复和巩固并长久、稳定的储存在长时记忆里。在感知觉上都对音乐要素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这时,学生就会乐于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参与到音乐的演奏、表演中来,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将音乐感知内化、记忆,变成学生自己拥有的音乐能力,此时对于音乐要素的记忆就会在音乐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从感觉上升为感知觉,深深地记忆在大脑里了。因此,有了感觉和知觉的共同参与,就可以将听觉记忆、逻辑记忆、语意语词记忆等联合起来,加强对音乐的记忆,最有把握的音乐记忆是经过知觉参与、分析之后的记忆。

四、 音乐素材的选取贴近生活,体现本民族的音乐审美经验,易懂易学易记。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篇(2)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戈登·肖教授将78名3~4岁智力相同的幼儿分成三组,一组学习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乐曲,一组学习计算机,一组不接受训练。结果九个月后,他用拼图游戏对这三组儿童进行智力测试发现,学习音乐的儿童的得分平均提高百分之三十五,而另二组儿童则几乎没有提高。可见音乐对儿童的的智力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能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常听音乐不仅能帮助儿童增强记忆力,还可陶冶其美好心灵,培养高尚情操

欣赏或演奏乐曲,能强化人的精神、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视觉记忆、听觉记忆都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记忆。长期搞音乐的人,不仅有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都比正常人突出。生理学家也为我们找到了有关音乐促进记忆的奥秘:因为人的记忆过程与大脑的“边缘系统”有密切关系,而音乐能刺激“边缘系统”分泌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增多,这些物质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促进了记忆能力。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的钢琴、小提琴演奏都很出色。一些研究爱因斯坦发明创造的人说,乐器演奏在爱因斯坦发明创造中所起的作用,要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因为,他从喜欢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自然音乐规律的反映,听到了毕达哥斯创造数的歌声,还听到了开普勒怎样谱写天体的乐章……音乐作品展现的奇特画面不知不觉的培养了爱因斯坦的想象力。

二、学习音乐可以提高儿童的音乐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

人们在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智力无疑是一个基础性的因素。而音乐在智力开发、陶冶情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儿童音乐教育,努力探索和改进有助于提高儿童智力的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发儿童智力潜能。关于音乐教育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影响、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学习成绩的关系等问题,国外的研究与实验比较多。例如:德国的汉斯·昆特·巴斯蒂安博士以《音乐和它的作用》为题的一项长期科研项目的研究报告说明,“音乐使人聪敏,音乐可以增强人的社交能力,音乐使人具有创造性,音乐使人更自信”等。

现代科学证明,在中、小学校时,那些看谱能唱、会奏的学生,一般其各门功课的学习成绩都较优良,因为,音乐上的视唱、视奏,往往必须既看曲谱又看歌词、音符。从而培养了眼睛的速视能力和耳朵的审美水平,锻炼了脑神经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而良好的视、听功能及神经反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有助于发展想象力、注意力、理解力和记忆力,增长人的智慧和聪敏。

三、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提出,“音乐是一扇通向人们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窗口, 儿童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通过学习各种乐器,就会使他们较快地找到打开这扇窗户的钥匙”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篇(3)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戈登·肖教授将78名3~4岁智力相同的幼儿分成三组,一组学习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乐曲,一组学习计算机,一组不接受训练。结果九个月后,他用拼图游戏对这三组儿童进行智力测试发现,学习音乐的儿童的得分平均提高百分之三十五,而另二组儿童则几乎没有提高。可见音乐对儿童的的智力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能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常听音乐不仅能帮助儿童增强记忆力,还可陶冶其美好心灵,培养高尚情操

欣赏或演奏乐曲,能强化人的精神、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视觉记忆、听觉记忆都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记忆。长期搞音乐的人,不仅有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都比正常人突出。生理学家也为我们找到了有关音乐促进记忆的奥秘:因为人的记忆过程与大脑的“边缘系统”有密切关系,而音乐能刺激“边缘系统”分泌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增多,这些物质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促进了记忆能力。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的钢琴、小提琴演奏都很出色。一些研究爱因斯坦发明创造的人说,乐器演奏在爱因斯坦发明创造中所起的作用,要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因为,他从喜欢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自然音乐规律的反映,听到了毕达哥斯创造数的歌声,还听到了开普勒怎样谱写天体的乐章……音乐作品展现的奇特画面不知不觉的培养了爱因斯坦的想象力。

二、学习音乐可以提高儿童的音乐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

人们在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智力无疑是一个基础性的因素。而音乐在智力开发、陶冶情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儿童音乐教育,努力探索和改进有助于提高儿童智力的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发儿童智力潜能。关于音乐教育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影响、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学习成绩的关系等问题,国外的研究与实验比较多。例如:德国的汉斯·昆特·巴斯蒂安博士以《音乐和它的作用》为题的一项长期科研项目的研究报告说明,“音乐使人聪敏,音乐可以增强人的社交能力,音乐使人具有创造性,音乐使人更自信”等。

现代科学证明,在中、小学校时,那些看谱能唱、会奏的学生,一般其各门功课的学习成绩都较优良,因为,音乐上的视唱、视奏,往往必须既看曲谱又看歌词、音符。从而培养了眼睛的速视能力和耳朵的审美水平,锻炼了脑神经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而良好的视、听功能及神经反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有助于发展想象力、注意力、理解力和记忆力,增长人的智慧和聪敏。

三、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提出,“音乐是一扇通向人们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窗口,儿童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通过学习各种乐器,就会使他们较快地找到打开这扇窗户的钥匙”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篇(4)

德国著名的美学家黑格尔曾对音乐的情感性做出论述:“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怅惘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绪都属于音乐表现所特有的领域”。我国古代《乐记》中也有记载:“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这说明音乐是情感的载体,它能够通过音响的各种运动形式抒发人类的各种情感引起人们的联想、想象和强烈的情感共鸣。它也能通过自身感人的艺术魅力发挥“善民心”、“移风易俗”的教育功能。 

不仅如此,音乐审美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情感性特征,它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因此,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和音乐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声乐艺术体现出鲜明的情感性特征,特别是它歌词语言的语义性和人声作为传递情感的手段等特殊性,使它能够最直接、最自由的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使演唱者和欣赏者都能够被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所感染。声乐艺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赢得的不仅仅是人们一定时间的某种感动,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综合结构形式的表达、对话和交流的过程,最终使人类情感意味的洞察一次又一次变得更加敏锐和更加深入”。尤其是在某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发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感,促进团结,鼓舞人们勇往向前。使人们“从原本零散的、疏离的个人以及各个小团体找到联系而转型,成为一个精神相通、休戚与共、坚不可摧的巨大社群,产生一股令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力量”。 

例如: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激发人们爱国情怀的救亡歌曲,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风格和特征,是声乐艺术情感性特征艺术魅力的展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认为:“救亡歌曲的效果或许比文字和戏剧更重要也未可知,因为这种歌声能使我们全部的官能被感动,而且可以强烈地激发每个听众最高的情感”。由词作家田汉、曲作家聂耳为电影《风雨儿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表达了中国人民高涨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必胜的决心与信心,1982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载入史册。其鼓舞人心的凝练的歌词铿锵有力的进行曲节奏、号角般的音调和质朴的音乐风格让人精神振奋,激发出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抗日救国的决心。就像冼星海在聂耳逝世三周年的纪念文章中写到:“不论在前线或后方,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歌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甚至国际上都公认《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最雄伟的一首歌曲”。又如: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时期,深受当地高涨的群众革命热情的影响,在6天的时间内就创作了一部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八个乐章不同体裁的歌曲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日、保卫祖国的精神,唤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也激发人们强烈的情感力量和爱国情怀。这些作品是时代的号角,反应了人民的心声,迸发出激动人心的感召力,激发了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由此看出,声乐艺术的情感力量给予人们极大的勇气和强大的精神支持。情感性审美教育特征是声乐艺术的核心审美教育特征。情感是它的生命和灵魂,声乐艺术的魅力和美感效果取决于情感的表现。“人们的情感生活在声乐艺术的审美交流中,可以得到最充分、最大限度的放大、强化和释放,也正是在这种强化和释放下实现了自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它用人声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段,通过语义性的歌词和优美的曲作音乐构成的具体鲜明的声乐艺术形象传递着丰富的情感,使欣赏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情感的抒发与沟通中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陶冶情感、培养高尚情操的审美施教目的。声乐艺术的体验性审美教育特征。 

音乐艺术有着主体体验性的特征,它融入了创作主体、表演主体、欣赏主体的情感。作为音乐艺术的类别之一,声乐艺术词曲的创作,歌曲的演唱和欣赏等同样离不开人们的亲自参与与体验,人们在这种亲身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到身心的满足感。在音乐审美教育中,除了提高对音乐的创作和表演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对具体的音乐表现要素的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音乐感知力包括对音高、节奏、和声、曲式、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要素的感受、辨别和把握的能力。感知是基础,只有深切的感知,才能带来下一步的渴望和需求,进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等理性的认知活动。没有良好的音乐感知力就无法感知音乐表现要素,便更加无法理解和表现音乐艺术的美。因此,培养对音乐要素的敏感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艺术最容易引发人对音乐的感知敏感性,让人能直接的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因为就像黑格尔所认为的:声乐艺术“这个领域尽管内容极广,声调极多,却有一个总的特点,就是它在题材,展现过程,音律,语言和形象等方面都很简单朴素”。正是由于它的简单朴素的特征,使它更容易启发和锻炼人的感知力。特别是相对于器乐艺术而言,声乐艺术中的音乐要素包括音高、节奏、和声、曲式等都是比较简单、清晰的,很容易让人接受和感知,从而培养人们“音乐的耳朵”。声乐艺术音乐与诗词结合的形式也很容易让人理解其内容及情绪并且在体验中产生美感。这些美感因素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把人们带入到一种感知音响的审美注意状态,让人们在感受美和体验美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强对音乐的感知力,在聆听的过程中不断把握音乐的分寸感,并从中得到审美的情趣,进而提高审美能力。 

不仅如此,声乐艺术的体验性审美教育特征还体现在演唱者和欣赏者在亲身体验中增强音乐记忆的能力。记忆是人的心理活动之一,“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具体来说,就是人脑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重现或再认的过程。重现是指“把以前经历过而目前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重新呈现出来”;再认则是指“在以前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并确知它是以前经历过的”演唱者和欣赏者都能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反复的重现和再认中增强自身的音乐记忆。首先,对于演唱者来说,在歌曲的学习中,歌词、旋律、音乐记号、发声技巧等的反复识记和训练都可增强音乐记忆,并且每一次的演唱都是一次音乐记忆的反复。演唱者要在短短的一首歌的时间中集中注意的同时再现以前反复感知体验过的演唱发声技巧、声音的音色,识记过的歌词、旋律、速度等歌曲基本要素,并且再现体验过的情感或角色性格和练习过的表演动作等。因此,每一次的演唱都是音乐记忆的一次加强巩固。音乐记忆对于演唱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演唱的音乐记忆,才让演唱者在演唱中可以在原来的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不断加工、不断完善,通过再现获得演唱知识和演唱经验的不断积累,否则,演唱者每一次都要重新去认识那些已经感知过或学过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就不能产生量的积累,更不能实现质的飞跃。其次,声乐艺术是听觉与视觉的艺术,对于欣赏者来说,声乐艺术中质朴通俗的歌词、优美的旋律、美妙的声音、个性化的角色造型和形体动作等通过最直接和最易接受的听觉和视觉的欣赏方式进入人脑的记忆空间,是最容易加强人的音乐记忆的艺术形式。在欣赏的过程中,各种旋律中主题音调的不断反复、变化再现等能加深听觉印象和记忆的存储方式,演员的声音特色,作品角色的塑造方式,动作表演方式都会有意或无意的直接进入欣赏者的大脑记忆空间,进而增强他们的音乐记忆,有助于他们对声乐艺术的鉴赏。例如:听过一位歌唱家的演唱后,她的声音特质,形体特征,歌曲表现等都会通过视觉和听觉很容易的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记忆表象,再听到这位歌唱家的演唱时就会唤起欣赏者的记忆再认,便能够鉴别出他的演唱表现。

总之,在声乐艺术中无论是音乐感知还是音乐记忆都是人们亲身体验的结果,人们只有通过反复亲身体验的积累才能提高音乐感知和记忆的敏感度。也正是因为声乐艺术较为简单朴素的各个音乐审美要素和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让人们很容易的对各个审美要素和歌唱表现产生感知和记忆,进而在艺术的美感效应体验中不断增强人们的音乐感知力和记忆力。 

二、声乐艺术的创造性审美教育特点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篇(5)

临床上AD隐袭起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行为异常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早期出现记忆力减退,以近记忆力障碍为主,并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严重时有空间定向障碍。AD病人常伴有情感改变和行为异常,出现焦虑、抑郁、情感淡漠和激越行为,病情常呈进行性加重,最终多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

2AD的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是应用一切音乐活动的形式(听、唱、演奏、律动等)来达到重建、维持及促进心理和生理健康的一种治疗方式。音乐治疗集音乐、医学、心理学为一体,由专业的音乐治疗师通过具有治疗效果的音乐干预来实现个体化治疗目标。音乐治疗分为主动音乐和被动音乐2种方式。主动音乐治疗需要病人主动参与演奏乐器或演唱歌曲;被动音乐治疗只需病人聆听音乐,不需要演奏或演唱。研究表明,与被动音乐治疗相比,主动音乐治疗更能调动AD病人积极性,使其更愿参与活动中[2]。音乐治疗通过影响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从而对AD病人发挥治疗功效。查小云等[3]曾从音乐治疗的方法、内容及其有效性等方面评估了音乐对痴呆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音乐治疗可有效改善痴呆病人的临床症状。

2.1音乐治疗对AD病人认知的影响

认知功能是病人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技能、记住新知识和从丰富的知识库中追忆知识的能力。AD的记忆障碍主要表现为记住新知识能力受损和回忆远期知识困难,早期以近期记忆力受损为主,最终近、远期记忆力均有障碍。情景记忆障碍是AD病人记忆损害的特征性表现614之一。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memories,ABMs)作为情景记忆的一部分,是对亲身经历过事件的一种远程回忆。音乐治疗有助于唤起既往事件及情感内容,有增强AD病人的自传体记忆功能。研究发现,与非音乐干预相比,音乐干预可以有效提高AD病人的自传体记忆[4]。并且,相对于听研究者选择的音乐,听自己选择音乐的AD病人自传体记忆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改善[5]。音乐治疗可以维持和改善病人的认知功能。Cec-cato等[6]给AD病人播放已录制好的音乐,结果表明该种方式的音乐干预可以改善其注意力及记忆力。Satoh等[7]研究发现,唱歌训练(每周1次,持续6月)可显著减少瑞文氏图形推理测验(Raven'scoloredpro-gressivematrices,RCPM)分数,有效改善AD病人的精神运动速度。Innes等[8]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音乐治疗可显著改善AD病人的主观记忆功能和客观认知功能。音乐治疗也可有效改善AD病人的语言功能,在提高病人的语言技能上很大程度依赖于认知过程。音乐治疗不仅作为晚期AD病人无法理解口头语言的一种替代交流方式,还可以提高AD病人语言记忆能力。Sara等[9]访谈并记录接受音乐治疗的AD病人,他们更容易在音乐的环境下与其他AD病人或看护者进行交流。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为期6周的音乐干预改善了AD病人语言功能[10]。

2.2音乐治疗对AD病人情感的影响

AD病人常常伴有焦虑、抑郁、淡漠等情感障碍。研究发现,音乐治疗可明显减少AD病人的焦虑[11]与情感淡漠[12],且音乐治疗较阅读干预更能改善AD病人的焦虑及抑郁状态[13]。AD病人情感状态由交谈内容、面部情感的表达及心情所评估。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音乐治疗前后AD病人交谈内容无显著的改变,但病人的面部情感、心情较前改善[14]。

2.3音乐治疗对AD病人行为的影响

AD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激越行为是AD病人常见的行为障碍之一。研究表明,音乐干预2周后的激越问卷(Cohen-Mansfieldagitationinventory,CMAI)、神经精神症状问卷(neuropsychiatricinventory,NPI)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但音乐干预第4周及干预结束后AD病人的CMAI及NPI评分与音乐干预前评分相比无显著变化[14],说明音乐干预对AD病人的早期激越行为有改善作用。Ho等[15]在痴呆护理院应用CMAI评分观察音乐干预对AD病人激越行为的影响,发现进餐时播放音乐可改善AD病人的激越行为,但其效应持续时间较短。近期一项荟萃分析表明音乐治疗可有效减少AD病人激越行为,尤其在选择个体化音乐、主动音乐中较为显著[16]。

2.4音乐治疗对AD病人的其他作用

研究表明,音乐治疗除改善AD病人认知、情感、行为外,也可减轻病人心理压力,改善心情,增加其幸福感,提高睡眠、生活质量及减轻看护者负担[17]。Sara等[9]通过对AD病人及看护者对音乐治疗感受的记录,发现音乐可改善病人与看护者关系并减轻看护者负担,病人更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

3音乐治疗对AD的影响机制

音乐治疗对AD病人影响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神经可塑性、神经再生与修复、神经内分泌、抑制炎症与氧化应激等有关。音乐在AD病人脑神经可塑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8]。AD病人常常伴有严重的脑萎缩,以皮质区较为明显,包括内嗅皮层、海马、内侧额叶和额顶区等。音乐刺激可激活脑内特定区域如岛叶、扣带皮质层、下丘脑、海马、杏仁核及前额叶皮层等,改变神经结构,增强突触可塑性,调节神经递质水平。研究发现,音乐刺激可增加右角回和左舌回神经活动,也可促进脑神经再生和细胞修复[18-19]。音乐刺激可部分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内源性大麻素、多巴胺、一氧化氮等生化介质,使AD病人身心得到放松;促进类固醇激素释放,从而延缓AD的进展[19];刺激中枢释放多巴胺和其他神经递质,加强自主调节,改善AD病人临床症状[20]。炎症与氧化应激在A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血液中高浓度的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高敏C反应蛋白可以预测认知功能的减退[21]。音乐治疗可以减弱和逆转这些有害改变,间接通过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改善认知功能,延缓AD进展[8]。

4问题与展望

音乐治疗是一种简单方便、低成本、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AD的治疗,但目前关于音乐干预治疗AD的研究还存在样本量偏小,多中心研究不多,评价方法单一,且参与者的文化程度、治疗背景及既往对音乐的喜好程度不同,这些都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此外,音乐治疗时音乐类型及音乐曲目的选择对AD病人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今后还需要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并应用更严谨的方法学对其结果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Alzheimer'sDiseaseInternational.WorldAlzheimerReport2015:Theglobalimpactofdementia[R].London,2015.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篇(6)

临床上AD隐袭起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行为异常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早期出现记忆力减退,以近记忆力障碍为主,并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严重时有空间定向障碍。AD病人常伴有情感改变和行为异常,出现焦虑、抑郁、情感淡漠和激越行为,病情常呈进行性加重,最终多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

2AD的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是应用一切音乐活动的形式(听、唱、演奏、律动等)来达到重建、维持及促进心理和生理健康的一种治疗方式。音乐治疗集音乐、医学、心理学为一体,由专业的音乐治疗师通过具有治疗效果的音乐干预来实现个体化治疗目标。音乐治疗分为主动音乐和被动音乐2种方式。主动音乐治疗需要病人主动参与演奏乐器或演唱歌曲;被动音乐治疗只需病人聆听音乐,不需要演奏或演唱。研究表明,与被动音乐治疗相比,主动音乐治疗更能调动AD病人积极性,使其更愿参与活动中[2]。音乐治疗通过影响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从而对AD病人发挥治疗功效。查小云等[3]曾从音乐治疗的方法、内容及其有效性等方面评估了音乐对痴呆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音乐治疗可有效改善痴呆病人的临床症状。

2.1音乐治疗对AD病人认知的影响

认知功能是病人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技能、记住新知识和从丰富的知识库中追忆知识的能力。AD的记忆障碍主要表现为记住新知识能力受损和回忆远期知识困难,早期以近期记忆力受损为主,最终近、远期记忆力均有障碍。情景记忆障碍是AD病人记忆损害的特征性表现614之一。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memories,ABMs)作为情景记忆的一部分,是对亲身经历过事件的一种远程回忆。音乐治疗有助于唤起既往事件及情感内容,有增强AD病人的自传体记忆功能。研究发现,与非音乐干预相比,音乐干预可以有效提高AD病人的自传体记忆[4]。并且,相对于听研究者选择的音乐,听自己选择音乐的AD病人自传体记忆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改善[5]。音乐治疗可以维持和改善病人的认知功能。Cec-cato等[6]给AD病人播放已录制好的音乐,结果表明该种方式的音乐干预可以改善其注意力及记忆力。Satoh等[7]研究发现,唱歌训练(每周1次,持续6月)可显著减少瑞文氏图形推理测验(Raven'scoloredpro-gressivematrices,RCPM)分数,有效改善AD病人的精神运动速度。Innes等[8]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音乐治疗可显著改善AD病人的主观记忆功能和客观认知功能。音乐治疗也可有效改善AD病人的语言功能,在提高病人的语言技能上很大程度依赖于认知过程。音乐治疗不仅作为晚期AD病人无法理解口头语言的一种替代交流方式,还可以提高AD病人语言记忆能力。Sara等[9]访谈并记录接受音乐治疗的AD病人,他们更容易在音乐的环境下与其他AD病人或看护者进行交流。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为期6周的音乐干预改善了AD病人语言功能[10]。

2.2音乐治疗对AD病人情感的影响

AD病人常常伴有焦虑、抑郁、淡漠等情感障碍。研究发现,音乐治疗可明显减少AD病人的焦虑[11]与情感淡漠[12],且音乐治疗较阅读干预更能改善AD病人的焦虑及抑郁状态[13]。AD病人情感状态由交谈内容、面部情感的表达及心情所评估。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音乐治疗前后AD病人交谈内容无显著的改变,但病人的面部情感、心情较前改善[14]。

2.3音乐治疗对AD病人行为的影响

AD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激越行为是AD病人常见的行为障碍之一。研究表明,音乐干预2周后的激越问卷(Cohen-Mansfieldagitationinventory,CMAI)、神经精神症状问卷(neuropsychiatricinventory,NPI)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但音乐干预第4周及干预结束后AD病人的CMAI及NPI评分与音乐干预前评分相比无显著变化[14],说明音乐干预对AD病人的早期激越行为有改善作用。Ho等[15]在痴呆护理院应用CMAI评分观察音乐干预对AD病人激越行为的影响,发现进餐时播放音乐可改善AD病人的激越行为,但其效应持续时间较短。近期一项荟萃分析表明音乐治疗可有效减少AD病人激越行为,尤其在选择个体化音乐、主动音乐中较为显著[16]。

2.4音乐治疗对AD病人的其他作用

研究表明,音乐治疗除改善AD病人认知、情感、行为外,也可减轻病人心理压力,改善心情,增加其幸福感,提高睡眠、生活质量及减轻看护者负担[17]。Sara等[9]通过对AD病人及看护者对音乐治疗感受的记录,发现音乐可改善病人与看护者关系并减轻看护者负担,病人更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

3音乐治疗对AD的影响机制

音乐治疗对AD病人影响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神经可塑性、神经再生与修复、神经内分泌、抑制炎症与氧化应激等有关。音乐在AD病人脑神经可塑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8]。AD病人常常伴有严重的脑萎缩,以皮质区较为明显,包括内嗅皮层、海马、内侧额叶和额顶区等。音乐刺激可激活脑内特定区域如岛叶、扣带皮质层、下丘脑、海马、杏仁核及前额叶皮层等,改变神经结构,增强突触可塑性,调节神经递质水平。研究发现,音乐刺激可增加右角回和左舌回神经活动,也可促进脑神经再生和细胞修复[18-19]。音乐刺激可部分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内源性大麻素、多巴胺、一氧化氮等生化介质,使AD病人身心得到放松;促进类固醇激素释放,从而延缓AD的进展[19];刺激中枢释放多巴胺和其他神经递质,加强自主调节,改善AD病人临床症状[20]。炎症与氧化应激在A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血液中高浓度的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高敏C反应蛋白可以预测认知功能的减退[21]。音乐治疗可以减弱和逆转这些有害改变,间接通过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改善认知功能,延缓AD进展[8]。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篇(7)

正确地选择曲目,对在考场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演唱水平,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如何选择曲目?选择曲目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首先要实事求是地选择,做到三个适合(适合于自己的演唱程度、声部、唱法类别)。第一个适合:选择曲目要适合自己的程度,不要比自己的演唱能力过高或过低。过高,自己的演唱技巧达不到。比如低音下不来,高音破。声音里出外进,欠统一,声嘶力竭,造成歌曲演唱不完整,会在考试中失败。在考场上考生能完整地演唱高难度作品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力,但由于考生的实际能力存在差异,曲目不是越大越好,重要的是要求考生能完整地演唱作品,体现考生的歌唱素质。如果考生考试时演唱技巧没有大毛病,音乐感觉比较好,能正确理解作品,投入意境,有激情,具有感染力,一定会给评委留下较深的印象。曲目低于自己的水平,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减少自己的竞争力。第二个适合:适合自己的声部。各个声部――男高、女高、男中、女中等,要选择适合于本声部的曲目或特定歌曲。比如歌剧选曲,有特定的人物和声部要求,必须按其声部和原调进行演唱。当然有很多中外艺术歌曲是男女共同的,同一首歌采用不同的调可为四个声部公用。第三个适合:适合自己的唱法类别。它分为美声、民族和通俗三个类别。要选择适合于自己唱法类别的歌曲,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演唱才能和演唱特点。

2.选择有利于发挥自己长处的作品,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

(1)擅长高音的考生,可选唱《思乡曲》(夏至秋曲)、《乌苏里船歌》《再见了大别山》等,发挥高声区的优势。

(2)中低音区音色漂亮而高音吃力的考生,可选一些以中低音为主的歌曲。比如:《草原之夜》《阿瓦尔古丽》《阿玛丽莉》《啊,我那满腔的热情》《思乡》《叫我如何不想他》《塔里木河》等。

(3)有的考生音色甜美但音量不大,可发挥自己声音灵巧而抒情的特点,选唱一些艺术歌曲或抒情歌曲,比如:《我骑着马儿过草原》《甘吉河一片金黄》《胜利的胜利》《多么幸福能赞美你》等。

(4)擅长舞蹈的考生,可选唱一些略带舞姿的歌曲,以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加闪光点。比如《一杯美酒》《塔里木河》等。

3.选择表现力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

在选择歌曲时要特别注意选择表现力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有利于展现自己的声乐演唱才能,取得较好的演唱效果。如果歌曲的歌词和曲调都很精彩,表现力强、感染力强,作品本身会给演员施展自己的声音技巧和表演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一首好作品会给考生增加光彩,帮助考生取得成功。

4.注意歌曲搭配。

因考试时间有限,建议不要都选唱大而长的作品,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演唱一首大的或中等程度的作品,再配一首小歌。在考场上有一首歌能体现自己的演唱程度就可以了。在选曲时可以采取中外搭配、快慢搭配、不同情绪的搭配,不同类型(比如歌剧选曲、艺术歌曲、创作歌曲、古曲等)歌曲的搭配。这样可以从不同侧面展现自己的才能,提高应试效果,增强竞争力。

二、高考中声乐考试要求

准备报考声乐专业的考生们,会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我该如何准备、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能被录取呢?根据多年经验,评委老师会从以下方面去观察学生的能力。

1.声音条件和演唱技巧

(1)声音条件。包括音质、音色、音量和音域,要求声音本质好,也是一般大家所说的有没有好嗓子。这个有没有好嗓子不是从生理结构上讲的,即简单地看一个人的声音是否好听,而是指此人是否具有适于歌唱的嗓音。音质就是要求嗓音条件,是指声音是否干净、明亮、圆润、悦耳、结实而富有弹性;音色是指你的声音从低到高能有多少距离。每个人的能力各不相同,有的窄一些,有的宽一些,音域越宽广越好;歌唱的音量指声音的大小,有大号、中号、小号之分,小号仍要求有一定音量,不能声音出不来。

(2)发声技巧要求。发声技巧就是歌唱的发声方法。比如:歌唱的呼吸、共鸣、打开喉咙、歌唱语言、真假声的混合、高音的技巧等在发声中的应用,看它们之间是否能成为一个相互协调配合的有机整体,是否能进入正确的歌唱状态,发出美妙的声音,并具有声音的控制力、表现力,比如声音的高低、强弱、渐强、渐弱、声音的连贯性、力度,音色的变化等。考生在发声技巧训练上的程度不同,各院校录取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2.艺术表现力

艺术表现是歌唱的灵魂。声音是歌唱的表现手段。歌唱的艺术表现包括声音表现、音乐表现、语言表现和表演能力。艺术表现是建立在对作品的正确的分析与深入的理解之上,再通过以上几方面的艺术手段进行表达。

(1)音乐表现。为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要善于运用音乐的节奏、速度、强弱、力度的变化去表现歌曲。

(2)声音表现。歌唱的声音要明亮、圆润,但音色在歌曲中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表达什么情绪都是越高亢越好。音色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变的。有柔的、刚的、亮的、暗的、强的、弱的。音色的变化要从歌曲表现出发。

(3)歌唱语言表现力。

歌唱中的语言是声乐和器乐的重要区别。语言是声乐思想内容的重要表现手段。通过语言能与观众直接地进行感情表达与交流。歌唱语言比生活语言要夸张,演唱中首先要把字念清楚。字的清楚,首先要把字母念准。有些考生平翘舌部分或前后鼻音部分把握不准,这就影响了歌唱语言的表达。字要读得清楚准确,要做到字头清晰、字腹饱满、字尾清瘦、元音纯正。第二,要有预期,尤其要突出重点字和词。只有突出语言的表现力,才能把歌曲的内容表现得更清楚、更生动、更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3.舞台形象与歌唱表演

声乐表演专业培养目标是演员,要求有良好的形象(包括身高)。声乐教学专业培养目标是教师,要求形象端庄。不论报考什么专业,考生在舞台上都要注意自己的气质和形体姿态。

4.歌唱心理

考场评委对考生歌唱心理状态的考查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运动员或是歌唱者,只有把心理状态调节好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歌唱心理状态越好越有竞争力。特别在考试时要注意,在考场上不要进行自我批评。你不是歌唱家,只是一个考生,在考场上要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基本素质,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身在考场,你就要排除杂念、克服恐惧、充满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中去进行演唱,这样你的水平才会超常发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5.歌唱的完整性

它包括音准、节奏准确、读谱正确、歌词熟练,能正确分析理解作品,表现作品,能声情并茂。选拔考试当然不会苛求考生达到尽善尽美。也许有的考生的嗓音条件和发声技巧突出一些,有的考生在表演能力方面突出一些,但总体要求要具有歌唱的完整性。

三、声乐学习中的八种记忆方法

1.理解记忆

理解记忆是所有记忆的前提,只有通过用心的思考才能达到理解。就一首歌词来讲,首先要清楚地了解歌词与趋势结构,每一部分起什么作用,各部分之间怎样相互联系;然后要懂得歌词的内在含义,分析歌词的意境,以及情感的产生与发展;最后能入境、入画、把“我”投入到个中去,物我交融。

2.多通道记忆

我们记忆外部信息的通道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等,这种多觉参加的记忆叫做多通道记忆。多通道记忆法能够动员脑的各部位协同合作,共同接受和处理外来信息。

3.情绪记忆

声乐学习中,情绪的掌控是很重要的。有的时候我们无精打采,更为严重者像是“病中吟”。不管老师怎样激动,我们都毫无起色。这时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进行自我情绪激发,做到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生龙活虎地练声与演唱。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用宣泄或补偿的措施,把不良情绪排除出去,同时采取相应的办法使自己的情绪变得愉快、兴奋起来。不仅在课堂上要这样,课后自己练声练唱都应如此,这样才能取得学习和记忆的最佳效果。

4.听视记忆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对声音的记忆、对旋律的记忆,或者对歌词的记忆,除了通过视唱以外,声乐学习最好是多听歌唱家的录音以及现场观摩,还可以多看录像、电视、MTV等。我们都知道美好的旋律、动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最深最持久的。

5.读写记忆

我们在识记旋律、歌词、发声方法及发声要领的时候,最好是边读、边写、边记忆,借以提高记忆效率。这种边读、边写、边记的方法叫做读写记忆法。实践证明,这种记忆效率最高。当老师为我们选好一首歌曲,我们应该立刻工整地抄写,千万不能草抄了事,在抄写时要看、要读,抄歌的过程既通过视觉记忆,又利用了唇、齿、舌的运动记忆,还运用手指触觉记忆。当嘴读旋律或歌词时,又增加了耳朵的听觉记忆。因此,抄歌的过程至少调动了四种记忆,所以,我们要学好声乐,最好的方法是写声乐笔记和抄写歌曲,在写中读,读中记,看中唱,唱中抄,抄中记。这种学习方法不仅适合声乐,事实上也适合各种学科。

6.朗诵表演记忆

朗诵表演记忆的方法对于声乐学习有很神奇的作用,它可以调动人的众多感觉进行记忆。当我们背记歌词时,要一边朗诵一边表演。朗诵要通过眼看(视觉记忆)、嘴读(运动觉记忆)、耳听(听觉记忆)、手势动作(运动觉和方位觉记忆),这样众多感觉一起参入记忆,使记忆效果绝佳。手势表演动作对练声也有非常大的效果。声音出不来的,可以用双掌前推表演动作、双手张扬动作、手指压动作的记忆,把气息沉下去等等。

7.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在声乐技能训练中,对发声练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加深记忆,演员和学生可化身为歌曲中的人物形象,也可化为物的想象,如小草、一片云、浪花等。这种形象记忆是为了记住歌曲的情感,如果抓不住歌曲的形象,就无法体验歌曲的情感,也就无法进行歌曲表现。对形象的记忆就是把歌曲中的形象化为活生生的你,歌曲就是你说的话,歌中的话就是你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歌曲的情感就会永存心中。

8.刺激记忆

刺激记忆的方法是强化记忆,它包含着一种品质。有些人认为声乐学习很困难,因而很长时间也背不出歌词,一年也练不会一个母音,这样的考生可以实行刺激记忆的方法。如母音记不住,可以反反复复朗读。甚至可以进行自我惩罚。心理学家指出,自我惩罚是记忆和改正错误的强硬手段。我们首先要了解自身的记忆特点,遵循记忆的规律,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目的地培养记忆力,加深我们对声乐学习的认识,增强我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还要不断的丰富和充实我们的知识与经验。我们的知识与经验越多,形成的联系就越容易,理解的就越深,记忆也就越快。

四、艺考时声乐演唱的注意事项

1.曲目选择的要领

世界上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当然也找不出歌唱条件和素质完全相同的歌手。这种差异也就决定了不同的歌手适合演唱不同的歌曲。有的适于演唱抒情性歌曲,有的则更宜于表现感情强烈的戏剧性作品。一切都应该从实际出发,以适应考生本人声音本质、声部、音色、音域和程度能力的实际。考生在选择应考曲目时,应充分考虑到自身的条件与能力,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如抒情女高音,最好不要选唱强烈的戏剧性作品;反之,戏剧性女高音应避免选唱声音要求十分轻灵的作品。曲目选择最重要的原则是“力所能及”。盲目追求作品的大和难,这样容易导致考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产生沉重的压力和负担,从而很难发挥出正常的水平。考生如不能“量力而行”,也达不到歌曲应有的规格和艺术要求,反而会暴露出自己的毛病和弱点,导致考试失败。所以在考试准备阶段,考生必须与指导老师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客观地分析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出恰当的选择。

2.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有的考生考前准备非常充分,对于考试曲目的声乐技巧及艺术表现都很有把握,演唱也比较完整,但一到考场,由于各方面条件都不适应,如考场上严肃的气氛、不熟悉的主考老师、众多参考考生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功能失调。包括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感知模糊、思维活动减慢,甚至脑中一片空白,连歌词也都忘记了。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呢?常言道:“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这句话十分辩证地说明了高超技艺与良好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它对演唱(奏)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艺高人胆大”,顾名思义就是要在台下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刻苦的练习和科学的方法使演唱技艺不断提高、作品日臻成熟,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演唱者在台上才可能大胆地演唱。根据多次参加演出的经历,我发现:一般在台下练得比较娴熟、很有把握时,上台基本能发挥的很好;而如果准备不足,心中无数,则最容易导致考试的失败。其次,考试曲目难度不要太大,这样可以减轻思想负担和压力,使考生能愉快地完成演唱,逐渐增强自己的信心,掌握考试临场时的感觉。再则,注意劳逸结合,考试前要把作息时间安排好。要有计划、有目的、有节奏地安排练唱和休息的时间,并严格执行。考前几天,要注意休息好,保持安详平静积极的心态。综上所述,只有将歌唱与心理健康两者平衡发展,考生才能在任何的场合和条件下使自己的歌唱得到正常的、甚至是超常的发挥,从而使自己在声乐考试中取得成功。

3.如何丰富舞台表现力

老师在教学中讲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歌唱的表现不只凭优美的声音和高超的技巧。要用心用情去歌唱,再加上丰富的舞台表现力,才能把歌曲演绎得尽善尽美。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演唱中,培养自己良好的乐感,以及对音乐的感受度。歌唱的肢体语言要源于内心的感受,从作品的内容和感情出发,切忌在外形上故作姿态或手舞足蹈,身体随意晃动。在舞台上,一举手一投足都讲究形体美。除了平时的形体训练外,还要多观摩优秀的歌唱舞台演出。使自己声音、形象、台风、气质完美结合,增添自己的演唱感染力。在相同的演唱水平前提下,歌唱表现力强的同学往往更能切中评委老师的要求,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所以,丰富的舞台表现力在艺考中显得尤为重要。在音乐考试器乐考试中,很多同学的基本功本来是不错的,由于紧张和临考压力大等原因,往往不能发挥出正常的水平,这是很遗憾的。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篇(8)

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儿童时代的潜力是很大的,儿童时期的经验对以后的智力和能力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大脑的发育在出生前已经开始,婴幼儿时期脑的发展比身体的发育要迅速许多。成人的脑重约为1400克,新生儿脑重约350-400克,9个月时为660克,相当于成人的三分之一,2岁至3岁时为900-1011克,7岁时已接近成人脑重,约为1300克。人脑的发育在学龄前期已基本完成,特别是0-3岁是人脑发育的黄金时期,由此可见,开发脑的潜能应主要在学龄以前进行,早期教育应是人的一生中智力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适时地进行音乐教育对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音乐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和完善

大脑是神经活动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由大量的神经细胞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新生儿最初是以无条件反射的方式来适应周围环境的,以后逐步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慢慢建立起各种条件反射。而聆听音乐是以反射活动为基础,包括了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因此聆听音乐对条件反射的建立有促进作用。

一般来说,大脑左右半球在音乐活动中分工与配合的关系十分复杂。神经学家认为右脑控制感情和直觉,同时又是主管音乐、情感等方面的“音乐脑”,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用音乐促进婴幼儿大脑发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进行音乐活动不仅可开发人的右脑,还可促进左脑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左右脑的和谐均衡发展,使智能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利用。

二、音乐可促进感知觉的发展

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源于生命、源于自然,人的呼吸、心跳、走路、跑步等各种运动无一不是音乐的蓝本,内心各种细微的感受也无一不是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正因如此,人对音乐的感知绝不会只停留在听觉上,而是在听觉的带动下投入整个身心,使身体的运动与旋律、节奏产生共鸣。婴幼儿聆听音乐不仅可促进听觉和运动觉的发展,还可在有意或无意中丰富内心的情感感受。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相对落后于感知觉的发展,早期感知觉的充分发展对人以后的成长相当重要。据临床观察,听轻柔的音乐可使胎儿安静入睡,而听节奏鲜明、强弱对比强烈的音乐会使胎儿躁动不安,可见胎儿的内耳在妊娠中期已经完全发育,可以对各种声音有所反应。这个时期与胎儿交流的重要方式是通过声音来进行,聆听轻柔优美的音乐有利于胎儿听觉的发展。新生儿的前半年主要是通过感觉来认识事物的,特别是视觉和听觉的发展对心理其他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活动不仅可以促进人的听觉、视觉的发展,还可促进触觉和运动觉能力的发展。

学龄前期的儿童(4-6岁)已具备从事音乐活动的能力,演奏乐器时可使幼儿在听觉和触觉之间建立联系,十指的运动不仅可起到健脑的作用,还可使手指的神经感应产生灵敏的感受性,提高指尖的鉴别和判断能力,产生触觉思维。

三、音乐可增强注意力

新生儿的注意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产生的,注意的发展开始表现在对新鲜事物有一定的集中,但很不稳定,1岁以后出现随意注意的萌芽状态。在前幼儿时期逐渐出现有意注意的萌芽。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欣赏者随着乐音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保持注意力相对稳定,才能对乐曲有整体感,才能基本了解乐曲的情绪及其意象。聆听音乐可以促进婴幼儿注意的形成和提高。

至于音乐的表演,无论是视谱、练习、演唱、演奏等都要求演唱、演奏者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稍不集中就会出差错,使演奏或演唱中断。事实证明,从小接受音乐教育(学习演唱或乐器演奏)的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紧张性比一般的同龄儿童要好。

四、音乐可增强记忆力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篇(9)

音乐中的节奏虽然形态多种多样,构成千变万化,但其基本形态归类并不复杂。只要认真思考,用合理的训练方法配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基本节奏开始学习,循序渐进,细心体会,要掌握好其他复杂的节奏并不是难事。

在一首曲子中,节奏的组合常常会有一些典型的意义。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组合,就是节奏型。音乐中常见的节奏型有:均分型、附点型、切分型、连音型、带休止型等。不同的节奏型则有不同的音响效果,如切分型能使节拍的强弱规律改变,使音乐变得有较强的起伏感;带休止型具有轻快、活泼的作用等等。

在节奏型的练习中需要加入有效的记忆方法,才能使节奏型的练习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感性记忆和理性记忆结合运用是增强节奏型记忆最有效的方法。感性记忆就是不假思索地将所给的节奏快速念出,这主要是凭借自己对节奏的律动感知。感性记忆主要适合于节奏模仿训练,但对太长的节奏型组合,感性记忆则显得力不从心。理性记忆就是将所给节奏进行快速分析,寻找规律加以记忆,这主要是凭借自己对节奏型的熟知程度及反映速度。对节奏型不熟悉或反映过慢则会跟不上节奏乐句的进行,导致遗漏节奏,使记忆发生错误。理性记忆不利于多种节奏型的组合记忆。因此,对于节奏型的记忆,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将两种记忆方式结合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不同的节奏型要根据其特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训练。在练习节奏型时,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带休止符的节奏型练习会造成内心的紧张感。在训练中要克服内心的紧张,以平常的心态来面对它,不要一遇到这种节奏就打乱原有的速度。要注意稳定内心速度感,加强对节奏的内心感受意识。练习它时,可以在内心默念出休止的时值,这样对于练习者来说,可以更准确的掌握休止的时值。

切分音的出现会改变节拍的强弱规律。在练习切分音时要注意,在切分音所在的节拍中,第一个音符并不是重音,重音转移到了第二个音符上,所以第二个音符的出现相对该节拍中的其他音符来说是强的。

附点节奏型常常在音乐中出现,如:× ×. 、 ××.等。对附点的时值,我们往往会忽略,常常在附点时值未延续够的情况下就停止了,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没延续够时值就停止的不良习惯。这会影响后附点节奏型在音乐中的特点,影响音乐的表现力,所以一定要把附点的时值延续够。

在连音的练习中,连音的节奏会在固有的节拍内显出它的特别。练习时注意节拍的时值,在固定的时值内均匀的分配音长,同时它与其他节奏的连接上应多加注意。

二、结合律动进行节奏训练

律动教学是“动”的艺术,是通过身体各种韵律动作来体验和感受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简单的身体运动或启发儿童设计生活中熟悉的动作。伴随着音乐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不仅能满足儿童好动、好玩的特点,也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素质的目的。如教学律动《愉快的梦》时,让学生手拉手、背靠背、随着音乐节奏轻轻摇曳,体会音乐表现的意境,再创作一些简单的动作(如小碎步、波浪手等),对学生进行舒展、轻盈的三拍子韵律的训练。

三、通过简单的节奏创作,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摹仿和抄袭。”启发学生进行节奏创作是手段,而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听后拍出节奏。

先由老师拍出一组节奏,要求学生听后拍手摹仿出来。再由个别节奏感较好的学生即兴拍出一组节奏,其它学生摹仿出来。

2、给出几组节奏型让学生进行创编。

先要学生一一把节奏型边读边拍出来,然后给出拍号,让学生进行简单创编。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篇(10)

音乐教育可以增强注意力。音乐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的演唱和演奏来实施的,在演唱演奏的实践中,人们首先要通过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来背谱,然后用情感记忆来表现作品的内涵。这三种记忆同时结合运用,全面地增强了记忆功能。从小接受音乐训练的人,不仅有良好的音乐记忆力,而且连其它学科的记忆力也都非常好。

音乐教育可以调节大脑机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我们日常学习中,连续进行两小时以上的单一内容的学习,就会惑到疲劳。这是因为大脑对于某一事物的兴奋时间是有限度的,超出这个限度大脑就会产生抑制作用,即我们常说的“脑袋发木”,产生这种现象势必会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音乐教育”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出色表现已得到证明。辽宁锦州市城南小学的音乐加强班,每天至少安排一节音乐课,并配合一定的课外音乐实践演出。起初家长们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可考试结果显示全班成绩非但没降低,反而明显高于其它班级;北京清华大学理科学生在增设音乐选修课后,总结出8-1>8这一公式,既从8小时的学习中减去1小时进行音乐活动,其学习效果会大于8小时。上述实例说明,适当的音乐教育,可使大脑两半球轮流工作休息以保持其旺盛的活力。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篇(11)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123-01

在过去的教育中,由于受形象思维是低级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高级的思维活动,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对形象思维的研究很不够。形象思维活动只局限在幼儿阶段,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忽视了形象思维训练,即使象音乐这样一门主要是开发右脑功能的学科,也忽视了形象思维训练。音乐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在培养情感和联想、想象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过去的音乐教育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过多地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

根据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直觉能力、情感、联想和想象,音乐记忆力、创造力四个方面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一、丰富音乐的表象积累 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知觉的范围很广,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音乐是培养听觉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很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把音乐课简单地认作教歌的过程是片面的,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就要注意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

比如我们在教授《小纸船的梦》时不仅要让学生会唱,还要学生通过唱这首歌感到旋律的优美、节奏的舒展、力度的变化,以及伴奏中琵音的效果等。经常的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了。

熟悉更多的音乐作品是积累丰富的音乐表象另一种重要方式。作曲家之所以会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和他们有着丰富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有很重要的关系。

二、通过音乐培养丰富的情感形象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强烈的音乐感情因素影响下,形象思维则得到更大的发展。

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启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现在所提倡的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演唱和演奏就是表达内心感情的最好方式,因为演唱和演奏的过程就是内心情感抒发的过程,是内心情感更深层的流露,也是感情的一次升华。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情感和演唱、演奏是分不开的,投入了丰富的情感会使歌声(乐声)更富于感染力,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更为深厚、强烈的情感活动。

三、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

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他感兴趣的形象,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必然要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出发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尽管很遗憾,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我们往往不能,有时甚是不可能再回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但对音乐的情感感受却可能会是十分强烈而相似的。从同一情感感受出发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这正是培养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好机会。比如当我们听到一段欢快的音乐时,产生的想象会是多种多样的:朋友的聚会,节日的狂欢,丰收的舞蹈,郊游的喜悦等等。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这是引起联想和想象的必要条件。如钢琴的快速琶音好像流水,长笛三度音好像鸟呜,定音鼓的轮击好象雷声,快速半音阶下行的旋律好象下雨的形象等等。

(二)积累约定成俗的曲调。它可以使人产生对某一特定地区风土人情或特定历史背景的联想。如,听到《信天游》就可以联想起黄土高原的景象,听到《茉莉花》就好象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

(三)鼓励学生在特定情感基础上的“瞎想”。过去的观点是避免学生在欣赏音乐中编故事,如果在正确感受音乐情感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是否对发展形象思维有更大的好处呢?

(四)丰富学生各方面的感受,增加想象的深度和广度。

四、加强音乐记忆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形象记忆是右脑的功能之一,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发展。思维是非常依赖于记忆的,由于音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追踪和理解音乐就必须依靠己忆去完成。也就是当音乐的实际音响消失之后,在心里仍然要保留这个“音响”,这就是“内心音乐感”。这种能力的形成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的帮助。

记忆的方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抽象记忆,另一种是形象记忆,即把记忆同某种形象联系起来。凡是记忆力强的人,他们的形象记忆能力都很强。音乐家的记忆一般都很强,莫扎特能够凭记忆把多声部的《赞美歌》记录下来,门德尔松能把遗失的管弦乐总谱凭记忆再写出来。

在音乐教学中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

(一)听记旋律。教师弹奏一般旋律,学生用模唱式唱名唱出。

(二)旋律听记填空。如56│54│(32)│1-│,教师弹奏括号中的音,由学生填写。

(三)记忆主题。大量地记忆各种主题,提高音乐的记忆力。

(四)默读乐谱,训练内心音乐感加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