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跳舞专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7 15:06:01

跳舞专业论文

跳舞专业论文篇(1)

跳舞,中国社会古已有之,但中国的传统舞蹈终未能形成一种社会现象。鸦片战争后,随西风东渐而来的西式跳舞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社会渐掀波澜。西式跳舞进入中国社会后,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二者间的冲突和融合折射出中国近代都市社会演变的曲折过程。同时,东来的西舞还催生了社交公开、男女平等、个人自由、享乐主义等思想和观念,是近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体现。笔者认为,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中国近代的跳舞问题能够一窥中国近代转型过程中社会风貌的变迁。

西舞虽东渐于晚清,但勃兴于民国。目前,史学界对民国时期的跳舞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虽已有学者对民国时期的大都市如上海、天津的跳舞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跳舞问题作为民国时期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理应成为学界进一步关注的对象。因此,笔者拟将社会文化史范同内关于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问题做一铺垫。

一、娱乐生活研究中的民国跳舞问题

娱乐生活研究是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跳舞又是娱乐生活的一种。民国时期,西舞在上海、天津、北京这样的都会城市中日益盛行,并渐成风气。 故而,在研究民国时期京津沪娱乐生活的论着中,几乎皆有对当时舞现象的论述。笔者现将这类研究中颇具代表性的论着作一综述略陈如下。

将整个上海娱乐业纳入视野并将舞厅业包含其中的两部典型着作,一是高福进的《“洋娱乐”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娱乐产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二是楼嘉军的《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文汇出版社2008年版)。高着中“室内娱乐:男女同舞同乐时代的来临”这一章,概述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交际舞传人上海的流变过程,但失之过简,且错误较多。楼着中,作者为佐证整个上海娱乐业的空间结构、经营主体、娱乐特征等方面,对近代上海娱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厅业的发展概况作了分析,但略嫌泛泛,不够深入。

李欧梵的《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一书,将舞厅作为一个重要的样本,探究了以“声、光、化、电”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城市尤其是上海的“现代性”,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着作。

扶小兰的《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娱乐生活方式之变迁》一文中的第五部分介绍了西方交谊舞在中国由初现到勃兴的情状,并认为交谊舞成为都市人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乃是近代社会发展之必然趋势,并彰显出其特殊的意义,但在笔者看来,作者以单薄的史料所得出的这一观点,有以偏概全之弊。

李少兵的《1927-1937年的北京娱乐文化——官方、民间因素与新时尚的形成》(《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一文,从官方、民间因素对娱乐文化的参与以及二者之参与同新娱乐时尚形成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介绍了1927-1937年间北平舞业的情况,但多侧重于北平当局对舞业的管理。此外,作者于1994年出版的一部着作——《民国时期的西式风俗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有一章专门论述民国时期的西式舞蹈,介绍了传统的中国舞蹈和现代西式舞蹈的主要区别,交际舞从传入中国到逐渐流行的过程,中国舞蹈家戴爱莲,以及洋人对中国洋舞的看法。其中诸多内容鲜见于其他研究民国跳舞问题的论着中,不失为该文之亮点。

其他论及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社会文化史论着还有很多,比如忻平的《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罗苏文的《沪滨闲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安克强的《上海-19-20世纪中国的和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魏斐德的《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许慧琦的《故都新貌——迁都后到抗战前的北平城市消费(1928-1937)》(台北学生书局,2008年版)等等,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具体评述。

二、民国跳舞问题的专项研究

目前,在社会文化史范畴内,对民国时期跳舞问题作专项研究的论文有十多篇,但着作屈指可数。笔者在此略作综述,以助后继之研究者了解此专项研究的概况。

马军对上海的跳舞问题研究得颇为深入。他的《1948年:上海舞潮案——对一起民国女性集体暴力抗议事件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以1948年上海反抗政府节约消费禁令而引发的暴力事件为研究对象,梳理出了这一事件演变的详尽脉络,并整理出珍贵的口述历史文本,研究较为深入。他的另一重要着作《舞厅,市政——上海百年娱乐生活的一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则系统介绍了交际舞从清末传人中国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再次出现的百年发展脉络。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导论中较为细致地梳理了国内外涉及上海舞厅、的研究,为后来者之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除此之外,马军还发表了《1948年上海舞潮案中的舞业同业公会》(《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从“舞潮案”看战后上海市社会局的处境和职能》(《老上海透视——中日青年学人的上海史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论1948年上海舞潮案》(《上海研究论丛》第14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上海舞厅业的消逝(1949-1954年)》(《国史研究参阅资料》,总第290期,2004年8月)、《几点钟打烊?——论旧上海两界三方围绕公共娱乐场所关门时间的交涉》(《城市史研究》第24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2月版)、《两界三方管理下的上海舞厅业——以1927至1943年为主要时段的考察》(《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等论文分别从舞业同业公会、社会局、舞潮案、舞业的取缔、舞厅的关门时间、舞业管理等方面对上海的跳舞问题进行了研究。

张艳的《激荡与融合: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国》一书,“主要探讨在近代百年间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西方舞蹈传人中国之后引起的舞蹈艺术、社会风俗、社会心态、价值观念、文化市场、政府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变化,透视国人认识西方舞蹈和西方文化的心路 历程,探讨多元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规律和特征。”

依笔者拙见,可将目前国内学界专门研究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十余篇学术论文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论述舞厅功能的文章。主要有:葛平的《交际舞场的交际功能和娱乐功能》(《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3、4期)和胡俊修的《近代上海舞厅的社会功能——以20世纪30年代(申报)广告为主体的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其中,胡文还指出了上海舞厅长久存在和兴盛的原因。

第二,从、都市化、现代性和公共空间的角度,论述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文章。主要有:陈文婷的《上海:以休闲报刊与小说为中心(1927-1949)》,万妮娜的《民国时期性质探析——以上海为中心》(《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4期),张金芹的《另类的摩登:上海的研究(1927_1945)》,赵凤玲的《交际舞东渐与近代都市女性的“摩登生活”》(《江汉论坛》2008年第5期),李从娜的《从(北洋画报)看民国时期都市交际舞业》(《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以及郭亮亮的《空间与想象——舞厅、和穆时英的小说》(《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第三,以禁舞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主要有:左玉河的《跳舞与礼教:1927年天津禁舞风波》(《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唐小兵的《象牙塔与百乐门——民国上海的大学生“禁舞”事件考述》(《开放时代》2007年第3期),赵巧萍的《1946-1948年广州禁舞及其失效的原因》(《传承》2009年第3期),以及前文所述马军的上海舞潮案的相关论文。

此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费嘉炯及该国社会学家保罗·克雷西亦曾对跳舞问题进行过专项研究,且其成果不容忽视,后继研究者理应仔细研读。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对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笔者认为尚有诸多遗憾。

其一,仅将跳舞问题作为近代娱乐生活的一个方面而有所提及的论着多于对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专项研究。对于民国时期的跳舞问题,前者的研究多失之泛泛,或者材料单薄,有以偏概全之嫌,而后者的研究对象大多为西式交谊舞,似乎近代以来东渐至华的西式跳舞只有交谊舞而别无其他。实际上,存在于民国社会的西式跳舞除了交谊舞外还有西方各国的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等等,它们都曾对近代国人产生感官刺激,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跳舞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 舞蹈基训 应用转型 实践

我在“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舞蹈专业的基础训练课程思考”一文中,曾经指出:“过去舞蹈基础训练课程存在的问题是,在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取向上,过于寻求舞种风格,造成了‘薄基础、大风格’的局面。”[1]我认为,过去的高等艺术舞蹈教育在“基训”课程教学中,一是过于求大求全,未能从普通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二是在注重学生艺术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忽视舞蹈艺术的技术技能特性。这两个方面认识上的缺失,导致舞蹈学生职业培养的应用能力偏弱。作为地方高校艺术学科舞蹈专业“基训”课程教学的应用转型,在教学理念上既要立足于舞蹈的民族文化传统,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等人文素养,又要着重于舞蹈动作技术技能的刚性需求,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职业应用能力。据此,以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为蓝本,结合地方高校自身教学特点,拟定一套纵向性基础训练教学大纲与教材实现应用转型的教学目标是一个较合理的选择与途径。

首先,中国古典舞是在继承和发展戏曲舞蹈艺术基础上,吸收了一系列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借鉴芭蕾、杂技、体操等科学训练方法,并最终从民族传统审美思想出发整合创新舞蹈身法动作韵律所构建的一个优秀的当代中国舞蹈种类。其文化的成因,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建立舞蹈文化自信与自立,构建“具有‘古典化’内在精神与‘民族性’外部特征的一个国字号舞蹈雅文化种类”的硕果[2]。其次,“合理性”的文化思维传统贯穿中国古典舞价值认识始终,“阴阳互补”的宇宙观在中国古典舞的人体运动之道里,被视为身体“内外、上下、腹背、左右等一分为二的离合始反”之理。它既是一种相互对立的矛盾运动,又是统一在中国古典舞动态审美结构内的基本功训练技法。再次,中国古典舞“基训”强调“跳、转、翻、控”四个方面技术技能的发展,比如:“掖腿转8至10圈”、“大跳接前空翻或侧空翻”、“旋子接侧手翻接旋子360”等,这些对跳、转方面和控制方面的改进,使控制能力、弹跳能力和旋转能力达到较高水准。实际上,中国古典舞舞蹈艺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个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舞蹈基础训练教材与教学方法,具备系统性、科学性、民族性等特点。这些民族独特的舞蹈技术技巧早已达到和超过世界水准,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种舞蹈形式相媲美。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确立大学以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为主体的“纵向性”教学大纲;围绕应用转型,重新梳理与认识“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块与教学目标;根据高校学生认识与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本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思想,在高校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实践上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尝试与改革。

一、科学规划教学大纲,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总纲要,科学、合理、系统地进行规划有利于“舞蹈基础训练”这门课的应用转型教学。所谓科学,对于“舞蹈基础训练”这门课程而言,就是用尽量少的训练动作,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系统地、全面地解决所有(尽量多)的基础训练教学问题。舞蹈表演艺术教育以舞蹈动作的技术技能训练与人文的审美风格训练为教学内容,大量舞蹈教学内容必须有的放矢地选择。“舞蹈基础训练”课程教学的问题是学生如何通过有效教学与训练,解决身体动作在“跳、转、翻、控”等方面的舞蹈基础能力的问题。

我们在大纲的总任务中明确提出学生要掌握“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艺术功能;掌握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技术技法,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舞蹈风格、韵律、音乐感和艺术表现力。具体要求为:第一,加强跳、转、翻技巧所需的柔韧与力量的训练;第二,跳跃、旋转、翻身各类技巧达到比较熟练和准确的程度;第三,强调舞姿在技巧与组合中的准确性、稳定性及半脚尖的能力;第四,在组合中贯穿民族身法、韵律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特点和条件因材施教。根据大纲的总任务与要求又制定了每个学期教学任务。如:第一学期,重点解决腰、腿的软开度与爆发力,同时,着重规整学生体态、基本舞姿,以及基本连接动作规格和正确的动作方法,并在期中后进行“跳、转、翻”技术技巧开法儿。第二学期,仍以基础练习为主,进一步加强本年级跳、转、翻技巧所需的柔韧与力量的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正确动作的方法,并加强“跳、转、翻、控”的单一练习。第三学期,进入以训练技巧为主的阶段。强化“跳、转、翻、控”单一技术技巧的训练,在速度与数量上有所要求,适当进行组合练习。第四学期,仍以技巧训练为主,打下较扎实的技巧基础。“跳、转、翻、控”技术技巧在速度与数量上有所突破,并在风格性组合中练习。第五学期,技巧训练进入巩固和提高阶段。“跳、转、翻、控”技术技巧相对成熟,进行表演性与综合性组合训练,并适当开展技术技巧复合练习。第六学期,技巧训练进入巩固、提高与编创阶段。“跳、转、翻、控”技术技巧比较熟练,学生开展综合性运用,并突出学生个体的特点与特色。

与此同时,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大学生在人格自立、生活自律、知识自W等方面都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在“舞蹈基础训练”这门专业技术性极强的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认识能力、理解能力的长处,积极开展“案例式”、“项目式”、“研究型”教学,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这样我们规划大纲时将“舞蹈基础训练理论与教学法”融入课程教学中,在大纲前四个学期中安排32节课时,分别讲授“中国古典舞基训概论”、“舞蹈课堂形式与结构”、“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形态”、“舞蹈的地面训练”、“中国古典舞的上肢动作”、“中国古典舞的腿部动作”、“中国古典舞的腰部动作”、“舞姿控制”、“旋转”、“跳跃”、“翻身”、“舞蹈术语”、“舞蹈基础训练大纲与教材”等理论内容。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实际上是改变了过去“舞蹈基础训练”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口传身授的较单一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理论引导,学生实训提问的“师生互动”复合式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文化与理念,达到“知其所以然”后自觉自发地进行舞蹈基础训练学习的目的与效果。

二、注重应用教学理念,实行舞蹈技能与舞蹈表演相结合。

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就是高校和专业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实际上,地方高校转型是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以培养产生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3]。舞蹈艺术学科高层次应用人才的转型培养是在教学理念上将舞蹈艺术学科的高等教育转向职业人才培养,将舞蹈艺术与社会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相联系。那么,舞蹈作为表演艺术,其职业显像是表演。舞蹈艺术职业高等教育要与舞蹈艺术的职业特性“舞台表演”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建立课堂到舞台表演的通路,这一通路最合适的选择是剧目教学。以往的剧目教学是单独开设为一门实践课程,它与舞蹈基础课程和风格课程尽管有一定联系,但在逻辑上不甚清晰。现在,我们将它与“舞蹈基础训练”课程教学结合在一起,根据每个学期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教学任务与进度,分别要求剧目表演的逻辑层序。如:在第一学期完成独舞规定曲目片段表演;第二学期独舞规定曲目表演;第三学期独舞自选曲目表演;第四学期双(三)人舞自选曲目表演;第五学期群舞规定曲目表演;第六学期群舞自选曲目表演。这样从表演片段至表演作品,从规定曲目至自选曲目,从单独的个体表演至群体的场面表演,既满足教师对规定技术技能教学要求,又侧重学生个性技术技能的表演潜质发挥,逐步过渡和发挥“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艺术职业教育功能。

三、培养应用型舞蹈艺术人才,执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应用型舞蹈人才的培养,最终是走向社会的职业化发展。在学校期间进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是必然的选项。这项内容主要是在剧目教学的基础上,主动向应用型教学实践转变。执行课堂走向社会,需要教师付出辛勤汗水与休息时间,需要教师对深化转型发展的高度认识。近几年,我校舞蹈专业作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学校与学院十分重视学生艺术培养与地方文化发展相结合,不断拓展校企合作模式,相继与省、市演艺集团和文化、经济投资公司等企业签订战略联盟。如“穿紫河风光带文艺表演”、“《古汉伊人》文化旅游舞剧表演”、“雅韵三湘高雅艺术巡回展演”等。同时,在舞蹈学科各门课程教学中强化艺术表演与创作的应用功能,开展“舞蹈十佳选拔”、舞蹈“三独”人才培养、“舞蹈技能课程考试”等教学的改革。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教育素养与能力。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舞蹈专业“基础训练”应用转型的实践,就是要抓住地方高校的教学特点,科学合理地规划大纲与教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变“教师为主”的单一方式为“师生互动”的复合方式,引导学生探求舞蹈基础训练的“所以然”,并将之运用到实践中,充分发挥大学生自立、自律、自学的主动性学习作用。同时,地方高校舞蹈专业“基础训练”应用转型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根据学科自身职业的特性,积极寻求课程教学与剧目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围绕应用转型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符合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哟斡τ眯鸵帐跞瞬拧

参考文献:

[1]钱正喜.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舞蹈专业基训课程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6(13).

跳舞专业论文篇(3)

国内广场舞迅速风靡社区,扰民问题凸显,极端新闻事件时有报道。如2013年8月30日北京“鸣枪放獒事件”[6],2013年10月23日武汉“粪袭事件”[7],2014年3月29日温州“高音炮事件”[8]。媒体以《广场舞扰民考验公共空间管理》、《广场舞扰民折射公共文明的缺失》、《广场舞与高音炮的和解只是开始》等为题进行广泛热议,关注度从2013年开始持续上升,直至目前热度不减。 

媒体的高度关注也引起学术界重视,以“广场舞”为关键词在知网进行文献检索共获得1520个结果。搜索结果显示学者主要从舞蹈、体育和文化三个视角进行关注,主要探讨现状、作用、群众健身和群众文化等方面。媒体报导数量和学术研究成果数量均从2013年开始显著增加,广场舞从新闻热点上升为学术热点的逻辑关系彰显广场舞研究的现实意义。 

以“广场舞”和“社区”共同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只有64个。这表明社区广场舞开展实践研究尚不充分。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上海体育学院、湖南科技大学和井冈山学院,主要讨论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广场舞作用和群众文化等方面。刘莹和朱其贤认为广场舞对于丰富和活跃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和增进居民间人际交往作用巨大,应积极引导广场舞在社区开展[9][10]。研究成果集中探讨广场舞扰民问题及体育管理、法律关系使用等。广场舞扰民问题归因于公共体育资源缺乏,公共资源分配,法律调整滞后等。提出空间规划,时间固定,音响改进,制度建设,法律法规程序前置等对策[11][12]。陈桥专门从法律角度分析广场舞扰民纠纷的成因和解决办法[13]。 

广场舞扰民纠纷产生的表面原因是参与者行为失当和受扰居民行为过激,本质原因是管理的缺失。对广场舞进社区开展有效管理,建立系统的管理机制是重中之重。以上研究文献触及到了问题的本质,提出的对策卓有成效,提出了要加强管理的建议,但研究呈碎片化,缺乏系统机制的整体研究,从政府对广场舞的管理而言显然还不够。 

二、社区广场舞扰民问题的管理办法思考 

1.专业化。缺乏专业化是社区广场舞产生各种扰民问题主要原因之一。社区居民广场舞活动开展的时间、空间、参与者、器材的随意化、碎片化容易造成扰民,是非专业化的表现。非专业化的社区广场舞锻炼行为会对社区居民造成困扰是不争的事实。在广场舞锻炼行为专业化管理上,深圳市宝安区首创的“文化钟点工”值得借鉴,该做法在目前看走在全国前面,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文化钟点工”是一种形象提法,是深圳宝安区的一大创造。其具体做法是:区政府向有兼职时间的广场舞特长者,舞蹈专业人员按“钟点”购买服务,使他们成为“文化钟点工”。“文化钟点工”按照区政府的安排,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向社区广场舞爱好者提供专业领舞和指导,控制音响,有效避免了扰民等诸多问题,通过政府的介入完美解决了广场舞锻炼存在的诸多问题。 

2.组织化。“文化钟点工”使广场舞锻炼成为组织化行为,能有效避免发生扰民问题。社区广场舞锻炼组织化是指通过政府的介入使散乱的锻炼群体形成有登记、备案、管理、评价的团体,使管理部门的管理对象由个体和个例转变成团体,使管理更加集约化,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有利于管理规章制度的形成与执行。广场舞锻炼群众自发锻炼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的无组织化必然导致巨大的混乱,早期无组织化的广场舞锻炼时常导致锻炼人群与居民矛盾,产生了许多极端事件,教训比较深刻,因此大规模的广场舞锻炼需求必须实现组织化。广场舞锻炼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市场化组织形式和事业管理组织形式两大类。由文艺人才、文创公司、体育培训机构等创办的广场舞锻炼团体属于市场化组织形式,实行登记备案,组织者或经营者负责制,如有矛盾产生,主管部门于居民和组织者之间进行协调,适用法律关系也比较容易和清楚,有效避免了扰民纠纷的出现。由“文化钟点工”组织的广场舞锻炼团体属于事业管理组织形式,同样进行登记,遵守相关制度规定。组织化了的广场舞锻炼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扰民问题。 

3.规模化。广场舞在中国具有广泛的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是社区开展最好的群众体育活动之一。强劲的需求和诸多条件限制使社区广场舞锻炼呈现四处开花的态势,容易造成扰民,也不利于活动的长期持续健康开展。主管部门应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要求下,制定管理制度,在组织化管理基础上,积极引导各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参与,集中散乱的锻炼人群进行市场化组织形式或事业管理形式下的规模化广场舞锻炼活动。规模化锻炼要求政府需做好场地规划,人才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使规模化的广场舞锻炼高效开展。

    4.制度化。按照专业化,组织化和规模化要求制定相应的社区广场舞锻炼规章制度,无论市场化主体还是事业管理主体都遵循同样的制度,引导广场舞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在专业人才指导下,使用符合要求的器材进行文明锻炼是主管部门应当并且能够做到的事情。锻炼者、经营组织者、居民三者在共同的制度约束下,互相尊重和理解,扰民问题必将得到有效解决。 

三、结论与建议 

解决社区广场舞扰民问题重在管理,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就是上述“四化”,管理的机制建立在于政府相关部门。建议管理部门应做好以下几点: 

跳舞专业论文篇(4)

跳丧,土家语称“撒叶儿嗬”。在曾经已有的几个解释中,根据谐音或根据丧事的主题,一般将其写为“散忧祸”和“三友台”,指的是土家人死后,朋友们合在一起为孝家驱散忧愁和灾祸的一种仪式。事实上,“撒叶儿嗬”是在跳丧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合唱和声,现在看来它更像一个衬词。

古老的“跳丧”一般是土家氏族集会或贵族家庭才能举行的祭祀仪式,在这种庄严肃穆的仪式中,人人皆为参与者,整个仪式场中的先民都沉浸在对死亡、对生命的敬畏和崇拜之中。土家跳丧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丧事当作喜事办,认为老人辞世是“顺头路”,表明人的一生走到了头是值得庆贺的,绝非忧愁和灾祸。

我曾在长阳的资丘镇上,观看到真实的现代土家跳丧。资丘跳丧以“四大步”为主,6/8拍子带切分音的强弱节奏打破了常人行进和跃动的惯性,选用独特的节奏,使歌与舞刚柔相济。掌鼓师叫歌的曲谱,都是当地人熟悉的民歌调子,根据歌词内容依字行腔。不过经验丰富的掌鼓师都喜欢现场编出极为押韵生动的唱词,风趣生动且带有荤笑话的色彩,因为正是这样看似夸张搞笑的唱词却能释放人们内心压抑的情感和现代社会带来的压力,所以,跳丧中唱词与丧事的反差,唱与跳的内容反差在此都成为最大的和谐。如土家先民对白虎图腾的崇拜、对先祖的送别怀念之情永远演化在酣畅淋漓的一步三颤中,大家嘴里唱着和着,在共同的欢笑中寄托的均是对新生命的期盼和民族繁衍的企求。

回看跳丧仪式的“剧场”,早先可能有专门的场地或氏族特定的法场,或土家贵族阶层家造的观场,但到了后期,土家族人门前一定规模的稻场便都成为了一次跳丧仪式的“剧场”。那时每个前来吊唁、帮手的人都在这一“剧场”中,他们浑然不知自己的角色时刻在改变:或导演,或演员,或观众……当日的轶事、孝家的传闻等等都变为延续这个场效的主要内容,直到下一次剧场的产生。

二、舞台艺术“巴山舞”

上世纪80年代,从西方传人的摇摆舞、迪斯科开始在中国流行,少数民族聚居地也不例外。被称为“巴山舞”之父的覃发池,他从专业舞蹈演员和民族仪式的继承者角度,想到让跳丧先走上专业艺术舞台。这种经过肯定再慢慢向民众推广的过程,是他在长期摸索中所总结出的经验,我认为是十分行之有效的。这种经过改造的跳丧可以说完全摆脱了丧葬仪式的禁锢,成为彻底的舞台艺术,参与者也变成专业的舞蹈演员。另外它在内容细节上更加固定和规范,由“半边月”、“靠身子”、“四台”、“风摆柳”、“喜鹊登枝”几节组成,结构上打破了原始“跳丧”中许多旧的程式和流行区域的界限,并通过提炼加工,吸取了各地的精华,实行综合利用重新组合。而在音乐上,它也保留了原始“跳丧”鲜明的节奏和有特色的鼓点,选用了当地人民所熟悉的与舞蹈情绪相吻合的山歌、民歌小调作为基调,并加进弦乐伴奏。可以说,至此,在长阳这个土家族聚居地传承了几千年的原始祭祀性仪式“跳丧”已经完全被一种新型的歌舞表演“巴山舞”所取代了。

将跳丧仪式改编并送上艺术舞台作为专业的歌舞表演而出现,现在看来不仅是一个迂回对策,同时也造成了现今几种奇特形式并存的状态。看来,人们似乎总有接收上的趋同性,即公共场合出现得越多,人们就会觉得它的可接收性是极大的。对于这种类似传播学理论中最有名的“沉默的螺旋”,巴山舞的推广手段便是应对了人们接收的这种惯性。因此,如何把土家跳丧仪式传承下来,如何把巴山舞迅速推广开来,只能通过这种公众的舞台艺术形式让人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同。如今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一些大型晚会、比赛等等的参与形式不就是最后传播开来才成为流行元素的吗?

此时“巴山舞”的观演关系很明确,表演不再是祭祀目的,而更多是作为艺术欣赏来演出。表演者不再是普通人民,已开始由专业艺术工作者来担当。他们的基本艺术素养和功底要求均开始专业化,比如歌调及舞步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这是过去“人死众家丧”时期所不能比拟的。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不再会为某家去世的人感到悲伤,而是纯粹艺术上的呈现,以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为单纯目的。与此同时,观众也不再会为自己不能参与祭祀而感到羞愧,他们跳脱出来,把整个仪式戏剧的表演作为自身审美体验的形式。所以,正因为这样观演关系的转变,才使得巴山舞能不受其特殊的民族性、仪式性所束缚,而成为普通艺术作品登上舞台。

三、大众健身“巴山操”

步入新的世纪,长阳土家文化连连在全国民族文化艺术舞台上绽放光彩,于是,长阳文艺工作者和老百姓便开始思考巴山舞在舞台上确实优美迷人,可只有舞蹈演员才能登上舞台,这种舞台与观众席的隔断使得土家人民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远,这样下去会不会导致巴山舞又一次的没落呢?

古老的传统仪式与体育健身的相容,一直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创举。从古到今,抛开跳丧的祭祀性与忌讳不说,从跳丧到巴山舞,宗教与图腾意识虽然在不断弱化,但其拟虎拟兽的动作、一步三颤的幅度都有非常大的运动强度。这从很多资料图片可以看到,不论是温暖的季节还是严寒腊月,很多跳丧的人都是光着膀子挥汗如雨酣畅淋漓地大秀技艺在巴山舞的舞台上,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种舞蹈消耗体力的程度也都是绝对比普通人静止或走路散步的强度要大得多,所以根据高强度的跳丧改编而来的巴山舞的运动量之大肯定是勿庸置疑。

另外,从棺材中被解放出来后,人们不再忌讳巴山舞,看着舞台上优美的展示,大家也跃跃欲试,于是就有了长阳广场上自发组织的巴山舞小团体。当然,与此同时还有老年迪斯科队、太极拳队、扇子舞队等等,他们均根据个人兴趣和所需自由参与,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一群自发组织的人们开始有心向人展示自己的成果,因此便开始自费请文化馆的老师来纠正动作,参加一些诸如老年人运动会的比赛。尤其是后来长阳文化馆群文工作者的介入,使得这类团体的自发性变得更加有组织有规

模,最后成为群文工作的一部分。对此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巴山舞逐渐回归群众文化的一个佐证。

如今,“巴山舞”再次走进人民生活之中,也成为了一项全民能参与的体育运动,因为此时的观演关系已不复存在,它已回归到最原始正宗的强身健体的目的上了――人人都是参与者。当“巴山舞”被全民推广时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随处可见的广场上、社区活动中心甚至绿地草坪上,人们无意识地自发地锻炼。此时“巴山舞”已成为等同于跑步,跳绳等锻炼方式,并无表演的成分,所以更不用说有观众的存在。另外说到体验,就是指锻炼者自身疏活筋骨的切身体验,那种内心体验完全是天马行空自由自在的;二是作为体育竞技的比赛。自从国家体育总局把“巴山舞”列为全国广场健身舞之一,各地体育部门也掀起了以比赛促推广的活动。在这些比赛中,参与者不再是简单想要健康体魄的人们,他们开始变成专业运动员、想要争得比赛荣誉的人、完成单位分派比赛任务的人……参与者的目的开始不同了,他们同时站在体育比赛的舞台上,既有给群众、给评委表演的体验,也有了各自不同的内心体验,不再是集体无意识的了。这时的“巴山舞”比赛就如同戏剧表演一样有了观众,有了演员。因为,体育竞技和戏剧其实是同宗同源的,古代雅典竞技场的喧闹与紧张,就是成千上万的观众和表演者共同体验的经历。

四、体验经济与仪式剧场的结合

跳舞专业论文篇(5)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80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2人,博士10人,在读博士5人,在院硕士研究生及本专科学生1000余人。学院已形成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表演(体育艺术表演方向)三个本科专业,同时还承担着全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任务。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为特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团队为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学院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以及体育硕士点三个方向,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在自治区体育学科建设领域居于龙头地位。体育学科为博士授予权建设单位支撑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校级优先发展学科,学院还拥有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心。

一、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掌握表演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专业表演团体,表演性组织、学校、健身俱乐部及社区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编导工作的会演,会教、会编、会导的优秀体育艺术人才。

课程设置:表演(体育舞蹈)基础理论、艺术概论、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美学、艺术体操、健美操、啦啦操、视听练耳、音乐作品欣赏、形体训练等表演基本技能。

专业特点与就业范围:本专业设有体育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啦啦操等专业主修方向,学生毕业适宜于普通高校、各类中学、部队、社区、健身会所、文化(艺术)馆、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科研单位的教学、训练、指导培训、科研与管理工作。

专业门类:艺术学 学位:艺术学学士学位 专业代码:130301

二、招生专业

招生专业:表演(体育艺术表演)

招生地区:山东

招生计划:5人(汉语言,实际招生计划数以自治区教育厅最终公布为准)

三、报考条件

1.符合普通高考报名条件,且已参加普通高考报名的学生,方可报名参加我校艺术类专业考试。

2、身高要求

报考我校表演专业的考生男生身高要求168cm以上(含168cm),女生要求158cm以上(含158cm)。身高未达要求者不具备考试资格。国家一级以上运动员、全国比赛前八名、省级比赛前三名可适当放宽身高要求,以获奖成绩证书、成绩册、秩序册原件为准。

四、报名要求

1. 凡符合国家规定报考条件的考生,考生可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6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报考证》在相关报名点报名,填写报名登记表,查验身份证原件,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6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报考证》复印件及身份证复印件。

2. 交近期一寸同一底版正面免冠照片2张。(照片背面均需写考点、姓名)

3. 报名及考试费(考试报名及考试费按照当地招生考试要求收取)

五、报名考试安排

 

报 名

考 试

时 间

2016年1月19日-29日

网上报名

2016年2月17日

地 点

潍坊市招办

潍坊市招办

六、考试内容

(一)体育舞蹈

1、初试指标及比重 满分40分

身体形态、比例、形象及气质 10分

髋部柔韧性(左、右腿纵劈叉) 10分

肩部柔韧性(转肩) 10分

俯卧撑10次 5分

手 桥 5分

2、复试指标及比重 满分60分

体育舞蹈:拉丁、摩登舞种内各选其中一支舞进行考试。

(二)健美操

1、初试指标及比重 满分40分

身体形态、比例、形象及气质 10分

俯卧撑(男生夹肘侧倒10个;女生夹肘后倒10次) 5分

支撑(男生:直角支撑转体360°;女生:直角支撑转体180) 5分

跳跃(男生:躯体分腿跳连续十次;女生:科萨克跳连续五次) 10分

左、右腿纵劈叉 10分

2、复试指标及比重 满分60分

健美操:大众健美操、竞技健美操、啦啦操(加试前手翻、侧手翻)任选其中一项自编套路(时间限定为1分30秒)及健美操模仿进行考试。

(三)舞蹈

1、初试指标及比重 满分40分

身体形态、比例、形象及气质 10分

左、右腿纵叉 5分

俯卧撑10次 5分

手 桥 5分

横 叉 5分

跳跃(男生:双飞燕连续十次;女生:大跨跳连续三次) 10分

(四)街舞

1、初试指标及比重 满分40分

身体形态、比例、形象及气质 10分

各舞种基本功测试(Breaking基本步伐foot walk) 10分

俯卧撑20次(街舞BBOY:手倒立10秒) 5分

左、右腿纵叉 5分

跳跃(团身跳连续二十次) 10分

2、复试指标及比重 满分60分

专项技术能力:轻器械(扇子、纱巾、绳、圈、球、棒操等)成套动作或各类舞蹈(民族舞、现代舞、芭蕾舞、古典舞、踢踏舞、爵士舞、街舞)成套动作(时间限定为1分30秒)中任选一项及舞蹈模仿进行考试。

七、录取办法与条件

1. 考生可于4月中旬在新疆师范大学招生网(zhaosheng.xjnu.edu.cn/)上自行查询专业考试结果。我院文理兼收,考生应在户口所在地按规定参加高考文化课考试。

2. 根据填报志愿考生的专业成绩、高考文化课成绩全面考查,并参照自治区文化课投档控制线,按照计划招生人数1:1.5的比例划定我校文化课录取分数线,但不低于自治区相应批次的最低投档控制线;在文化线上,按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八、学费标准和入学待遇

1、学费标准:每生每学年(两学期)6000元。

2、奖学金设置:学校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明德奖学金等。

3、家庭经济困难资助措施:学校设有国家助学金、新疆政府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特殊困难补助及勤工助学岗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后,可根据学校规定申请国家助学金、新疆政府助学金等其它助学金和学校的特殊困难补助,也可根据规定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岗位。

九、联系方式

体育学院报名咨询电话:0991—4332095

联 系 人:况明亮 13609965030

学校招办电话:0991-4332596

学校网址:xjnu.edu.cn

学校招办网址:zhaosheng.xjnu.edu.cn

体育学院网址:tyxy.xjnu.edu.cn/

学校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医路102号新疆师范大学

跳舞专业论文篇(6)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80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2人,博士10人,在读博士5人,在院硕士研究生及本专科学生1000余人。学院已形成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表演(体育艺术表演方向)三个本科专业,同时还承担着全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任务。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为特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团队为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学院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以及体育硕士点三个方向,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在自治区体育学科建设领域居于龙头地位。体育学科为博士授予权建设单位支撑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校级优先发展学科,学院还拥有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心。

一、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掌握表演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专业表演团体,表演性组织、学校、健身俱乐部及社区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编导工作的会演,会教、会编、会导的优秀体育艺术人才。

课程设置:表演(体育舞蹈)基础理论、艺术概论、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美学、艺术体操、健美操、啦啦操、视听练耳、音乐作品欣赏、形体训练等表演基本技能。

专业特点与就业范围:本专业设有体育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啦啦操等专业主修方向,学生毕业适宜于普通高校、各类中学、部队、社区、健身会所、文化(艺术)馆、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科研单位的教学、训练、指导培训、科研与管理工作。

专业门类:艺术学 学位:艺术学学士学位 专业代码:130301

二、招生专业

招生专业:表演(体育艺术表演)

招生地区:山东

招生计划:5人(汉语言,实际招生计划数以自治区教育厅最终公布为准)

三、报考条件

1.符合普通高考报名条件,且已参加普通高考报名的学生,方可报名参加我校艺术类专业考试。

2、身高要求

报考我校表演专业的考生男生身高要求168cm以上(含168cm),女生要求158cm以上(含158cm)。身高未达要求者不具备考试资格。国家一级以上运动员、全国比赛前八名、省级比赛前三名可适当放宽身高要求,以获奖成绩证书、成绩册、秩序册原件为准。

四、报名要求

1. 凡符合国家规定报考条件的考生,考生可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6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报考证》在相关报名点报名,填写报名登记表,查验身份证原件,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6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报考证》复印件及身份证复印件。

2. 交近期一寸同一底版正面免冠照片2张。(照片背面均需写考点、姓名)

3. 报名及考试费(考试报名及考试费按照当地招生考试要求收取)

五、报名考试安排

报名 考试 时 间 2016年1月19日-29日网上报名 2016年2月17日 地 点 潍坊市招办 潍坊市招办六、考试内容

(一)体育舞蹈

1、初试指标及比重 满分40分

身体形态、比例、形象及气质 10分

髋部柔韧性(左、右腿纵劈叉) 10分

肩部柔韧性(转肩) 10分

俯卧撑10次 5分

手 桥 5分

2、复试指标及比重 满分60分

体育舞蹈:拉丁、摩登舞种内各选其中一支舞进行考试。

(二)健美操

1、初试指标及比重 满分40分

身体形态、比例、形象及气质 10分

俯卧撑(男生夹肘侧倒10个;女生夹肘后倒10次) 5分

支撑(男生:直角支撑转体360°;女生:直角支撑转体180) 5分

跳跃(男生:躯体分腿跳连续十次;女生:科萨克跳连续五次) 10分

左、右腿纵劈叉 10分

2、复试指标及比重 满分60分

健美操:大众健美操、竞技健美操、啦啦操(加试前手翻、侧手翻)任选其中一项自编套路(时间限定为1分30秒)及健美操模仿进行考试。

(三)舞蹈

1、初试指标及比重 满分40分

身体形态、比例、形象及气质 10分

左、右腿纵叉 5分

俯卧撑10次 5分

手 桥 5分

横 叉 5分

跳跃(男生:双飞燕连续十次;女生:大跨跳连续三次) 10分

(四)街舞

1、初试指标及比重 满分40分

身体形态、比例、形象及气质 10分

各舞种基本功测试(Breaking基本步伐foot walk) 10分

俯卧撑20次(街舞BBOY:手倒立10秒) 5分

左、右腿纵叉 5分

跳跃(团身跳连续二十次) 10分

2、复试指标及比重 满分60分

专项技术能力:轻器械(扇子、纱巾、绳、圈、球、棒操等)成套动作或各类舞蹈(民族舞、现代舞、芭蕾舞、古典舞、踢踏舞、爵士舞、街舞)成套动作(时间限定为1分30秒)中任选一项及舞蹈模仿进行考试。

七、录取办法与条件

1. 考生可于4月中旬在新疆师范大学招生网(zhaosheng.xjnu.edu.cn/)上自行查询专业考试结果。我院文理兼收,考生应在户口所在地按规定参加高考文化课考试。

2. 根据填报志愿考生的专业成绩、高考文化课成绩全面考查,并参照自治区文化课投档控制线,按照计划招生人数1:1.5的比例划定我校文化课录取分数线,但不低于自治区相应批次的最低投档控制线;在文化线上,按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八、学费标准和入学待遇

1、学费标准:每生每学年(两学期)6000元。

2、奖学金设置:学校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明德奖学金等。

3、家庭经济困难资助措施:学校设有国家助学金、新疆政府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特殊困难补助及勤工助学岗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后,可根据学校规定申请国家助学金、新疆政府助学金等其它助学金和学校的特殊困难补助,也可根据规定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岗位。

九、联系方式

体育学院报名咨询电话:0991—4332095

联 系 人:况明亮 13609965030

学校招办电话:0991-4332596

学校网址:xjnu.edu.cn

学校招办网址:zhaosheng.xjnu.edu.cn

跳舞专业论文篇(7)

近年来,幼儿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近三年幼师的男女比例和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人数男女比例来看,男生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并且呈逐年增加的势态。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内容和师资配备,都是面向女生的,男女生在生理和心理特征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男生的教育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及时作出调整,以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1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舞蹈学习现状

1.1男生对舞蹈课程没有正确的认识

从性别特点的角度出发,男生比较喜欢具有力量和爆发力的活动,大多数男生对舞蹈的认识程度较低,特别是学前专业的背景下,女生偏多,舞蹈教师也大多为女性,舞蹈课堂的内容都是女班的教材,对身体的柔韧性有一定要求,舞蹈姿态也比较柔美,充满女性色彩。因此许多男生都误认为舞蹈都是以柔为美,需要很高的身体柔韧性和软开度才能达到的,有些男生甚至觉得练习舞蹈会缺乏阳刚之气。

1.2男女生同班上课

虽然男生比例在增加,但相对女生而言男生数量较少,因此许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都是以男女同班的形式进行教学,没有分班上课,女多男少让男生在课堂上显得特别突兀,增加了男生的抵触心理。男女同班也造成了教师同样的动作要分男范儿和女范儿两种角度分别教学的苦恼,且大多数动作无论是示范、讲解都是以女生为主的,男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会受到被女性同化的影响。在舞蹈课堂里,男生无论是人数和关注度上都处于弱势地位。

1.3没有男班教材

由王印英老师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舞蹈》,全书共分5个单元,内容全面,知识体系完整,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主流教材;还有由王丽娟老师主编的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舞蹈》和由单亚萍老师编著的《形体艺术训练》均为学前教育领域里较为权威的教材,但上述教材均没有体现出男生的训练内容和方法,书中示例图片也都是女生。许多教师只能参考专业舞蹈课程中的男班教材进行教学,但是由于过于专业化,脱离了学前教育的实际,很难运用到教学中。

1.4考试结果分析

以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3级男生舞蹈期末考试为例:该年级总人数600人,其中男生16名,考试内容为维吾尔族舞蹈组合。考试共分两组,从考试结果来看,男生学习舞蹈的情况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对舞蹈学习兴趣较高的,他们动作认真,表情到位,有感染力,但因为学习的是女范儿,作为男生的舞蹈,缺乏阳刚之美,过于阴柔,与教学目标中对于男生的要求不符;第二类是对舞蹈学习兴趣不大的,只能基本完成动作,动作僵硬,没有表情,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从这次考试结果来看,无论学生对于舞蹈有无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都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2男生是否需要上舞蹈课

首先,幼师不同于其他老师,幼师的言传身教中,对于肢体语言的要求高于其他任何阶段的老师,因为幼师面对的是幼儿,幼儿的语言领悟能力和注意力处于初级阶段,他们接受的信息要儿化,要声情并茂,要手舞足蹈。而舞蹈课程,就是一门如何“用肢体语言说话”的课程。其次,舞蹈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是一门技能课程,它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在舞蹈方面取得任何成就,而在于舞蹈对于学生身体形态上的改善,对协调能力的锻炼,以及对肢体表达能力的培养。对于男生而言,舞蹈中的矫健之美、刚毅之美,也帮助他们今后在幼儿园中树立男性勇武阳刚的形象。

3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教学策略

3.1男女生分班上课

男女生在性别上有差异,在舞蹈课堂中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因此,舞蹈课应该分男女班进行授课,如男生人数太少,可以采取年级集中授课的形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男班舞蹈课也应当尽量由男老师教学,教学内容和课堂示范都是从男生的角度出发,形成男生舞蹈课程的教学体系。

3.2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第一,基础训练。由于男女生的身体结构和能力存在差异,男生在力量和弹跳性方面能力较好,因此,对舞蹈基训阶段的教学内容应当因材施教、扬长避短进行调整,降低对柔韧性和软开度的要求,比如下腰和下叉,突出跳跃和力量的训练,比如小跳、中跳、舞姿跳、踢腿等等。第二,民族民间舞。教学内容和教学舞种的选择要与女生区分开来,选择舞蹈风格较有男子气概的舞种进行教学。例如,同样学习藏族舞蹈,女生班级以弦子为主,藏族弦子连绵不断,圆润舒展的舞蹈风格较适合女生,男班可以以踢踏为主,踢踏动作简单,节奏感强,且风格洒脱奔放,适合男班教学;有的舞种还可以借助道具来体现男生舞蹈的特点,如蒙古族筷子舞、汉族鼓子秧歌等等。在民族民间舞学习的阶段,男女班教学内容可以作出如下调整:(如表1)第三,适当加入体育舞蹈和街舞。体育舞蹈和街舞的舞者男生居多,动作随意洒脱,热情且体现力量。同样可以训练身体直立感和协调能力,体育舞蹈和街舞却极少被引用到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这和我们的传统审美意识有关,也和师资的构成相关。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师大都是舞蹈专业生,毕业于严谨而规范的教学体系,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但缺乏学前专业系统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上也更加追求内容的深度,忽略了教学的宽度和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体育舞蹈和街舞也是舞蹈文化中的一员,对于身体协调能力的训练和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同样的效力和意义。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体育舞蹈和街舞,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能够丰富学生视野,拓宽他们的眼界。

3.3加强赏析,提高认识

许多男生认为舞蹈是女生的专利,舞蹈动作缺乏阳刚之气,都是因为对舞蹈的认识不足。我国有许多优秀的男子舞蹈作品,如《狼图腾》《走跑跳》《一片羽毛》《梅园梅》,这些作品不仅阳刚气十足,更体现了对生命、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通过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可以让学生最直观地感受到男子舞蹈特有的“阳刚之美”,也能引起对作品中情感的共鸣,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促进学生大胆、自信地学习舞蹈,展示自我。

4结语

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越来越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男生的舞蹈教学也一步步走向正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严谨的同时不失特色,教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印英.舞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单亚萍.形体艺术训练[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郑晓.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男女生差异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2.

跳舞专业论文篇(8)

2004年5月,由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系主创的第二版音乐剧《中国蝴蝶》在西亚斯国际学院五周年校庆上正式演出。《中国蝴蝶》的全部演员都是由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系在校师生担任的,该剧目要求学生既要能唱还要会跳。我们经过三年的培训,终于排出由我们学生自己表演的剧目。当时我们邀请国内知名的歌剧音乐剧方面的专家前来观看,受到很高的评价。借此我们也受到外国专家的真诚邀请,当然,此剧目还有许多地方不是很理想,现在仍然处于修改之中。

随着音乐剧在我国的兴起,21世纪社会人才的需求是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旧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广度和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也被作为一个重要改革提到了重点。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具有实用性、灵活性的市场竞争主体,全国已有的音乐院校大部分都建立了音乐剧训练班,因为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音乐剧是一种集演唱、舞蹈、表演于一体的高度综合艺术,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更为灵活的竞争能力。对学生演唱、舞蹈、戏剧表演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成为重点。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且将来走向社会即使不从事音乐剧表演,也仍然能学有所用。本着这个目标我们制定出一套教学模式。

一、教学体系的完善

第一,强化声乐的训练。在声乐训练上,我们采用的是武秀之教授的科研成果,“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训练方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是武秀之教授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声方法,主要的训练手段有:假声位置状态的训练,[:请记住我站域名/]低八度训练,憋气训练,倒吸训练,真声唱的训练。在声乐训练上,采用多种上课形式,一是大课,二是小组课,三是声乐个别课,即小课,是一对一的上课。首先是上大课, 由武秀之教授亲自主讲,主要讲授“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由来,什么是“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是如何结合的;训练“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时所使用的手段有哪些理论;讲述歌唱发生的原理,让学生认识、了解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等理论。其次是声乐小组课,声乐小组课是将学生按男女分开为五人一组,或者七人一组,按组上声乐小组课。通过一起训练,然后再进行逐个汇课,在汇课的时候再进行个别指导,这时其他学生在听别人唱的时候,可从中受到启发,共同受益。另外在小组课上,个别课的老师也参加小组课,主要是听课,因为在小组课上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毛病和问题,有的是呼吸问题,有的是共鸣问题,有的是吐字问题。通过对各种各样的毛病和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受益。学生在小组课上,不仅自己要唱,还要听别的同学唱;不仅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听到老师解决其他同学毛病和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这样不仅学生受益匪浅,老师也通过听课提高教学的综合手段。再次是个别课的训练,对每位学生进行发声技巧训练,教师除了要上小组课上的内容以外,还要重点训练歌唱状态、发声技巧、练唱声乐作品等手段。教师通过听小组课,为个别课的训练提高了教学效率。总之,通过这三种形式的训练,学生的演唱能力提高得很快。

第二,进行戏曲基本功的训练。本着对全能型歌剧音乐剧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聘请戏曲专业的老师来学校作为专职教师。我们的经验是从戏曲学校或剧团招收学生,因为戏校的学生经过了三年或五年的基本功训练,通过舞台上的唱、念、作、打和手、眼、身、法、步的严格训练,在舞台上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舞台调度,而且他们练就了做演员最基本的精气神,有了这点功力,演戏的点就找到了。因此,我们招收这样的学生,只进行声乐和舞蹈的转型训练即可。而现在由于戏曲的不景气,戏曲专业的生源越来越差,有的戏校甚至把戏曲专业变成表演、礼仪、舞蹈等来扩大生源,因此,我们现在的生源受到严重的影响。2002年招收的学生全部是中学生,别说表演,就连站姿都不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大胆提出教学改革方案,加大戏曲基本功的训练,从走远场、运手、台步、手绢舞、扇子舞等的训练,经过一年的基本功训练后,第二年进行戏曲片段的描红,通过演戏曲片断,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进行舞蹈训练。在进行戏曲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每周要安排四节舞蹈课,把学生的舞蹈按快慢班分开,针对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重点进行舞蹈形体训练,解放肢体,使身体能够整体协调放松,经过严格的把杆训练、芭蕾的五位练习,一年的时间使学生能基本上掌握要点。第二步进行舞蹈组合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素材,丰富学生的表现力。在学生进行舞蹈训练的同时参加学校的各种舞台实践,丰富经验,学以致用。这样经过一年乃至两年的舞蹈训练,学生基本上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

二、综合训练中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

要想做一个音乐剧演员,必须具备能歌善舞、边唱边演的能力。这也是音乐剧表演艺术的最大难点。因为将歌唱、舞蹈、戏剧表演三者集于一身同时展示,无论是身体上或在心理上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唱得好的一旦跳起来,唱得就不会很自然,有时甚至唱不出来。而跳舞好的要在跳的时候唱,他的舞蹈同样会受到影响,每每是气喘吁吁,更别说优美的表演了。往往是顾此失彼,苦不堪言。那么,怎样解决唱与跳、唱与表的相互矛盾呢?

无论是唱歌的时候要跳舞,还是跳舞的时候要歌唱,都会经过一个很不协调的阶段,因此必须经过练习一段时间后,才能真正体会到结合的不容易。但是此时,要记住一个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跳舞与唱都需要呼吸,也都需要起一个“范”。由于舞蹈的呼吸支点与歌唱的呼吸支点不同。找出这点不同,我们在训练的时候只要将舞蹈与歌唱的呼吸支点放在同一个支点上,而且要同时起“范”;当然,舞蹈的呼吸要求向上提气,而歌唱的呼吸要求向后、向下走气。但是舞蹈腰板是挺拔的,挺拔的腰板后腰处有一个用力的支点,正是这个支点才保持了后腰是挺的。我们在歌唱的时候,同样要求后腰挺直,把气息的支点放在尾骨上,而且在歌唱的时候后管要保持通畅。这时我们就要训练在挺直后腰的情况下,找尾骨的支点作为支点,让舞蹈的气息支点来适应歌唱的气息支点,在这种状态下,强化训练就会加快结合的步伐。笔者的学生曾经训练过一段边跳边唱的戏,刚开始的时候很不协调,跳着唱不出来,上气不接下气的,唱的时候跳不起来。但是经过一周的训练后,他已经能够边跳边唱了,到演出的时候,他能够很自如地演下来,当然学会边跳边唱还不够,还要会演戏。戏曲上手、眼、身、法、步的训练比较接近边跳边唱。特别是青衣、花旦、武旦等基本上是边唱、边舞、边演。例如《拷红》里的红娘的唱、舞、表的统一结合,就很说明问题,如“在绣楼我奉了,哪个呀海咿呀咳,我那小姐言命”……其中有一个跑圆场,充分体

现了唱、说、舞、演的完美结合。再如《中国蝴蝶》中,四九的一段唱《两个秘密》,这首曲子节奏感强,有旋律轻快的现代舞的感觉,这一段不仅要求能边跳边唱,还要把四九诚实里透出机灵的可爱感觉表演出来,这种情况下,戏曲上要求的心到眼到手到,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只有做到这点,在舞台上才显得有精气神,才能吸引住观众。总之戏曲上的精华,我们必须学会融化,只有这样,我们在舞台上的表演、唱、舞,才会有“点”,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培养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第一,专业分流,突出重点。由于任何事情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一些学生会因为自身的条件有缺陷,而在训练的过程中被淘汰。因此,面对现在的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首先要考虑到他们的毕业去向,把所有的学生进行两年的严格培训以后进行一些分流,对适合搞歌剧音乐剧专业的学生,继续加大专业的培养力度。把不适合的学生,进行其他的专业分配,可适当增加其他的知识学习,如艺术管理专业、化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舞台设计等。另外,还要突出重点、个别突破,针对一些条件特别好的学生,要给予重点培养。条件好的学生,往往是接受能力快,要给予重点训练,无论是在声乐的作品演唱还是戏曲身段的练习上,都要给予最强度的作业练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是重点不突出,在排戏的时候主演上不去,托大家后腿。条件一般的学生、有偏科的学生往往是情绪很高涨,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对于这样的学生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巩固基础,分清主次,重点击破,这样的学生是多数。如某学生的舞蹈感觉很好,唱得很一般,就可以重点练唱,舞蹈先不练,天天练唱;声乐好的学生,就可以重点练舞蹈,这样去个别突破。

第二,加强舞台实践,锻炼队伍。舞台艺术是一种实践艺术,教室里培养不出来歌唱家,必须加强舞台实践,多练多磨多合。只有在舞台上摸爬滚打,才能练出来真本事,有的学生在教室里唱得还好,但是,一到舞台上就跑样了,心理素质差的人一到舞台上就感觉很拘谨。这就提醒我们必须在舞台上锻炼学生,给他们排一些小节目在舞台上演,演十场下来他们的感觉就会不一样。再排一些大节目演,每次演完后再进行总结,给他们提出不足。这样既巩固了他们的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舞台实践能力。

第三,要培养音乐剧的“星”。我们的队伍中要真正的有那么两三位,即使是一位也好,唱、跳、演都非常棒,既有实力又有魅力,能一下子吸引住观众眼球的“星”。当然我们也必须像足球比赛那样团结一致,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可见音乐剧演员的“星”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就像一张王牌一样不可缺少,某一个演员因为某个剧而成名,而这个“星”自然也会给某剧带来明显的效益。

参考文献 :

[1]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上海音乐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跳舞专业论文篇(9)

2004年5月,由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系主创的第二版音乐剧《中国蝴蝶》在西亚斯国际学院五周年校庆上正式演出。《中国蝴蝶》的全部演员都是由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系在校师生担任的,该剧目要求学生既要能唱还要会跳。我们经过三年的培训,终于排出由我们学生自己表演的剧目。当时我们邀请国内知名的歌剧音乐剧方面的专家前来观看,受到很高的评价。借此我们也受到外国专家的真诚邀请,当然,此剧目还有许多地方不是很理想,现在仍然处于修改之中。

随着音乐剧在我国的兴起,21世纪社会人才的需求是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旧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广度和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也被作为一个重要改革提到了重点。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具有实用性、灵活性的市场竞争主体,全国已有的音乐院校大部分都建立了音乐剧训练班,因为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音乐剧是一种集演唱、舞蹈、表演于一体的高度综合艺术,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更为灵活的竞争能力。对学生演唱、舞蹈、戏剧表演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成为重点。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且将来走向社会即使不从事音乐剧表演,也仍然能学有所用。本着这个目标我们制定出一套教学模式。

一、教学体系的完善

第一,强化声乐的训练。在声乐训练上,我们采用的是武秀之教授的科研成果,“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训练方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是武秀之教授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声方法,主要的训练手段有:假声位置状态的训练,低八度训练,憋气训练,倒吸训练,真声唱的训练。在声乐训练上,采用多种上课形式,一是大课,二是小组课,三是声乐个别课,即小课,是一对一的上课。首先是上大课, 由武秀之教授亲自主讲,主要讲授“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由来,什么是“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是如何结合的;训练“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时所使用的手段有哪些理论;讲述歌唱发生的原理,让学生认识、了解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等理论。其次是声乐小组课,声乐小组课是将学生按男女分开为五人一组,或者七人一组,按组上声乐小组课。通过一起训练,然后再进行逐个汇课,在汇课的时候再进行个别指导,这时其他学生在听别人唱的时候,可从中受到启发,共同受益。另外在小组课上,个别课的老师也参加小组课,主要是听课,因为在小组课上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毛病和问题,有的是呼吸问题,有的是共鸣问题,有的是吐字问题。通过对各种各样的毛病和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受益。学生在小组课上,不仅自己要唱,还要听别的同学唱;不仅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听到老师解决其他同学毛病和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这样不仅学生受益匪浅,老师也通过听课提高教学的综合手段。再次是个别课的训练,对每位学生进行发声技巧训练,教师除了要上小组课上的内容以外,还要重点训练歌唱状态、发声技巧、练唱声乐作品等手段。教师通过听小组课,为个别课的训练提高了教学效率。总之,通过这三种形式的训练,学生的演唱能力提高得很快。

第二,进行戏曲基本功的训练。本着对全能型歌剧音乐剧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聘请戏曲专业的老师来学校作为专职教师。我们的经验是从戏曲学校或剧团招收学生,因为戏校的学生经过了三年或五年的基本功训练,通过舞台上的唱、念、作、打和手、眼、身、法、步的严格训练,在舞台上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舞台调度,而且他们练就了做演员最基本的精气神,有了这点功力,演戏的点就找到了。因此,我们招收这样的学生,只进行声乐和舞蹈的转型训练即可。而现在由于戏曲的不景气,戏曲专业的生源越来越差,有的戏校甚至把戏曲专业变成表演、礼仪、舞蹈等来扩大生源,因此,我们现在的生源受到严重的影响。2002年招收的学生全部是中学生,别说表演,就连站姿都不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大胆提出教学改革方案,加大戏曲基本功的训练,从走远场、运手、台步、手绢舞、扇子舞等的训练,经过一年的基本功训练后,第二年进行戏曲片段的描红,通过演戏曲片断,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进行舞蹈训练。在进行戏曲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每周要安排四节舞蹈课,把学生的舞蹈按快慢班分开,针对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重点进行舞蹈形体训练,解放肢体,使身体能够整体协调放松,经过严格的把杆训练、芭蕾的五位练习,一年的时间使学生能基本上掌握要点。第二步进行舞蹈组合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素材,丰富学生的表现力。在学生进行舞蹈训练的同时参加学校的各种舞台实践,丰富经验,学以致用。这样经过一年乃至两年的舞蹈训练,学生基本上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

二、综合训练中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

要想做一个音乐剧演员,必须具备能歌善舞、边唱边演的能力。这也是音乐剧表演艺术的最大难点。因为将歌唱、舞蹈、戏剧表演三者集于一身同时展示,无论是身体上或在心理上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唱得好的一旦跳起来,唱得就不会很自然,有时甚至唱不出来。而跳舞好的要在跳的时候唱,他的舞蹈同样会受到影响,每每是气喘吁吁,更别说优美的表演了。往往是顾此失彼,苦不堪言。那么,怎样解决唱与跳、唱与表的相互矛盾呢?

无论是唱歌的时候要跳舞,还是跳舞的时候要歌唱,都会经过一个很不协调的阶段,因此必须经过练习一段时间后,才能真正体会到结合的不容易。但是此时,要记住一个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跳舞与唱都需要呼吸,也都需要起一个“范”。由于舞蹈的呼吸支点与歌唱的呼吸支点不同。找出这点不同,我们在训练的时候只要将舞蹈与歌唱的呼吸支点放在同一个支点上,而且要同时起“范”;当然,舞蹈的呼吸要求向上提气,而歌唱的呼吸要求向后、向下走气。但是舞蹈腰板是挺拔的,挺拔的腰板后腰处有一个用力的支点,正是这个支点才保持了后腰是挺的。我们在歌唱的时候,同样要求后腰挺直,把气息的支点放在尾骨上,而且在歌唱的时候后管要保持通畅。这时我们就要训练在挺直后腰的情况下,找尾骨的支点作为支点,让舞蹈的气息支点来适应歌唱的气息支点,在这种状态下,强化训练就会加快结合的步伐。笔者的学生曾经训练过一段边跳边唱的戏,刚开始的时候很不协调,跳着唱不出来,上气不接下气的,唱的时候跳不起来。但是经过一周的训练后,他已经能够边跳边唱了,到演出的时候,他能够很自如地演下来,当然学会边跳边唱还不够,还要会演戏。戏曲上手、眼、身、法、步的训练比较接近边跳边唱。特别是青衣、花旦、武旦等基本上是边唱、边舞、边演。例如《拷红》里的红娘的唱、舞、表的统一结合,就很说明问题,如“在绣楼我奉了,哪个呀海咿呀咳,我那小姐言命”……其中有一个跑圆场,充分体现了唱、说、舞、演的完美结合。再如《中国蝴蝶》中,四九的一段唱《两个秘密》,这首曲子节奏感强,有旋律轻快的现代舞的感觉,这一段不仅要求能边跳边唱,还要把四九诚实里透出机灵的可爱感觉表演出来,这种情况下,戏曲上要求的心到眼到手到,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只有做到这点,在舞台上才显得有精气神,才能吸引住观众。总之戏曲上的精华,我们必须学会融化,只有这样,我们在舞台上的表演、唱、舞,才会有“点”,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培养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第一,专业分流,突出重点。由于任何事情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一些学生会因为自身的条件有缺陷,而在训练的过程中被淘汰。因此,面对现在的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首先要考虑到他们的毕业去向,把所有的学生进行两年的严格培训以后进行一些分流,对适合搞歌剧音乐剧专业的学生,继续加大专业的培养力度。把不适合的学生,进行其他的专业分配,可适当增加其他的知识学习,如艺术管理专业、化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舞台设计等。另外,还要突出重点、个别突破,针对一些条件特别好的学生,要给予重点培养。条件好的学生,往往是接受能力快,要给予重点训练,无论是在声乐的作品演唱还是戏曲身段的练习上,都要给予最强度的作业练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是重点不突出,在排戏的时候主演上不去,托大家后腿。条件一般的学生、有偏科的学生往往是情绪很高涨,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对于这样的学生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巩固基础,分清主次,重点击破,这样的学生是多数。如某学生的舞蹈感觉很好,唱得很一般,就可以重点练唱,舞蹈先不练,天天练唱;声乐好的学生,就可以重点练舞蹈,这样去个别突破。

第二,加强舞台实践,锻炼队伍。舞台艺术是一种实践艺术,教室里培养不出来歌唱家,必须加强舞台实践,多练多磨多合。只有在舞台上摸爬滚打,才能练出来真本事,有的学生在教室里唱得还好,但是,一到舞台上就跑样了,心理素质差的人一到舞台上就感觉很拘谨。这就提醒我们必须在舞台上锻炼学生,给他们排一些小节目在舞台上演,演十场下来他们的感觉就会不一样。再排一些大节目演,每次演完后再进行总结,给他们提出不足。这样既巩固了他们的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舞台实践能力。

第三,要培养音乐剧的“星”。我们的队伍中要真正的有那么两三位,即使是一位也好,唱、跳、演都非常棒,既有实力又有魅力,能一下子吸引住观众眼球的“星”。当然我们也必须像足球比赛那样团结一致,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可见音乐剧演员的“星”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就像一张王牌一样不可缺少,某一个演员因为某个剧而成名,而这个“星”自然也会给某剧带来明显的效益。

参考文献 :

[1]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上海音乐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10月.

跳舞专业论文篇(10)

一、“舞蹈艺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扎实的舞蹈基本功

主要指身体的柔软度、肌肉控制力、动作协调性、弹跳力等,不论是跳民间舞、芭蕾舞、古典舞还是现代舞,都需要练好这些基本功,力求立、转、翻、弹跳等技巧动作达到头、手、脚、身体等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准确把握舞蹈动作的精、准、稳。因此考生在考前必须进行长期大量的基本功训练,只有使训练“量”达到一定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2.饱满的舞蹈情感

舞蹈作品中舞者饱满情感的抒发能更灵动地表达舞蹈作品的内涵和深蕴。如民族民间舞中蒙古舞的舒展、豪放、矫健和桀骜不驯,傣族舞的柔软、妩媚、安详和舒缓的舞蹈风格,都需要借助不同的情感来表现。情感练习的重点不是一遍遍的动作记忆,而是在把握舞蹈风格韵律的基础上结合该民族的民族信仰、生活习惯、地域特色、审美情趣等,将民族情感融入到舞蹈动作中去。全面了解民族特色,更有助于考生在舞蹈练习中准确地把握舞蹈情感,用肢体语言抒发出来,使舞蹈作品灵动感人。

3.良好的心理素质

舞蹈表演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表演时稳定发挥。对于一个舞蹈艺术考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毕竟招生考试是一次定终生的的测试,如果因为心理问题而发挥失常,就很难有第二次机会。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有先天的成分外,更重要的还有后天的舞蹈学习环境、舞台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考生在备考中要有意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如多进行舞台实践表演,多适应不同的表演环境,在舞蹈学习时提高自信心,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增强韧性和毅力,以保证考试时沉着冷静、理性应对。

4.厚实的文化基础

现行高考制度规定,舞蹈艺术类考生除了专业课考试过关外,文化课考试也必须上线,因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是学习和从事舞蹈表演的重要基础。有了较深的文化知识积淀,才会对舞蹈理论、舞蹈动作和舞蹈作品有准确、深刻的理解。理解到位,动作自然精准,表演自然生动。

二、“舞蹈艺考生”如何提高舞蹈基本素质

1.注重舞蹈基本功训练

首先要解放身体,加强对自然身体的改造,达到舞蹈考查的柔软度;要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拉伸韧带,进行把上、中间、地面训练,使动作规范性更强;每天都要保证有足量的训练时间和强度,全身各部位的开软度练习要有一定的力度,如耗腰、甩腰、压腰,或腿耗、压腿、踢腿、抱腿等,都必须经过压、踢、甩的组合练习,以提高韧带开合,提高身体柔韧程度。

其次,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肌肉控制力、弹跳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肢体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动作延展性训练。技术技巧展示也能更清楚地体现考生基本功的深浅程度,比如从跳跃技巧中可考察到考生的软开度、动作的协调性、腿部的控制能力和弹跳性。跳跃必须经过起跳、空中姿态的控制、空中姿态的延展、轻落地缓冲四个过程,每个过程都不是单一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所以需要考生经过科学、系统、长期的训练才能在跳跃中准确把握头、手、脚、身体各个部位的舞蹈美感。在基本功训练中要经过严格的擦地、推地、绷脚完成起跳,控制在空中的姿态,注意姿态延伸再轻轻回落,使技巧过程完整优美、有一定的可欣赏性。

2.注重自身艺术素质的修炼

跳舞专业论文篇(11)

(1.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400715;2.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摘 要:前体育舞蹈专项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如何能立于不败之地的角度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综述和分析了提高体育舞蹈专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和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以及我校体育舞蹈专项同学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对我校体育舞蹈专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对策进行了探讨,同时从就业方面和体育舞蹈专项学生自身方面提出了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体育舞蹈,学生,就业,竞争

一、本次论文分析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

1.本课题分析的理论意义

随着1999年第一次大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市场需求的暴露,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时代,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急需的宝贵人才资源,每年有数万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工作。据反映,受传统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舞蹈专项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体育人才的需求变化反应迟钝,应变性差,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品牌竞争的优势,从而在社会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二、体育舞蹈的起源、传播、分类以及经济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人将该舞蹈传播到全球各地,并形成一股跳舞热潮,至今不衰。标准交谊舞起源于古代士凤舞,经历了圈舞、对舞、行列舞、集体舞等演变过程,成为流传广泛的社交舞蹈。19世纪20年代后,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对原舞种、舞步、舞姿等进行规范整理,制定出比赛方法,开始形成第一届世界标准交谊舞锦标赛。现今已发展成艺术性高、技巧性强的竞技性项目。国标标准交谊舞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到20世纪80年展较快,曾先后与日、美、英等国家进行交流活动,1987年举办首届全国国际标准交谊舞比赛,1991年举行了首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

体育舞蹈按舞蹈的风格和技术结构,分为标准舞(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按竞赛项目可分为三类:标准舞、拉丁舞和团体舞(队形舞)。

体育舞蹈的经济价值表现在健身价值、健心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价值,体育舞蹈是一种国际流行的社交舞,它是沟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情感的一种世界“形体语言”,也是任何语言无法代替的艺术,它具有广泛的社交性。体育舞蹈大体上可分为自娱、表演、竞技等三个层次,自娱性的体育舞蹈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分东南西北,也不分男女老幼,都可在跳舞中互相交往,交流感情。

三、体育舞蹈的发展趋势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体育舞蹈这项体育运动,便迅速得到普及,体育舞蹈在中国发展不过十几年,20世纪80年代只有少数的广州和上海人会跳体育舞蹈,而大多数人还是在跳八十年代的交际舞,和现在真正的体育舞蹈有很大的差距,知道1986年11月,日本业余舞蹈竞技协会会长山口紫雄先生与中国对外友协联系,举办中日国际标准舞友好赛事,当时中国对真正的体育舞蹈还没有接触过,随即中国对外友协与中国舞蹈家协会联系,把握此次机会促成中日文化交流,中国舞协积极参与此次舞蹈交流工作,从1986年11月至1987年3月,重点培养一批体育舞蹈人才。

为使中国体育舞蹈尽快发展,山口紫雄先生和小林韩寿枝女士亲自来北京授课,培养24对舞者,其中摩登舞12对,拉丁舞12对,这些舞者都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大部分来自北京专业舞蹈院团和舞蹈学院。

20世纪80年代末,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曾担当一、二届全国标准舞大赛评审的王镇同志建议,成立中国舞蹈家协会国际标准舞总会,并请贾作光同志任会长。该提议很快得到当时的中国舞协书记处的大力支持。中国舞蹈家协会国际标准舞总会于1989年初正式成立。

1990年5月,由中国舞协国际标准舞总会在南京市体育馆举办了第四届“压力龙虎杯”国际标准舞全国锦标赛。

现在我国开始举办承办一些国际邀请赛或公开赛,使中国体育舞蹈的技术有了很大提高。

四、本人见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舞蹈已经逐渐产业化,据统计,全国每个省市都有相关教授体育舞蹈课程的老师,健身房和学校还有自己开设的舞蹈班是体育舞蹈老师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作为一名体育老师,专项是体育舞蹈,那么我就该学好体育舞蹈,将来有机会教授给我的学生,我的学生再教给他们的学生,让体育舞蹈事业得以传承。

体育舞蹈专项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一个核心,它的传播速度已经遍及世界,我很热爱舞蹈事业,不论是对舞蹈演员和教师都十分热衷。在校四年时间里我需要跟随老师从最基本的练习开始,具备好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好拉丁舞和摩登舞还有戏曲身段等知识;还需要具备一些简单的舞蹈编导能力。不过我仍然一直在努力的将自己的专业进一步的提高。对我来说四年的时间远远不够,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学习和同样的,从上述材料中的趋势分析可以总结出,体育舞蹈专项的学生有更好的就业竞争实力,社会正缺乏这样类似的人才,在好多中小学中,体育舞蹈这门科目还没有开展起来,就是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打破这种束缚,传承舞蹈的精华,作为一名老师,要敢想敢做,体育舞蹈的发展趋势不容小视,短短十几年时间的转变足以证明它的发展趋势是积极向上的,我认为我们自身就更加应该把自己的底子打牢,将自己所学的舞蹈传授给学生,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引发出一阵阵体育舞蹈的热潮。

五、分析的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

1.文献法。充分利用图书资料、电子文献检索系统和网络资源,搜集了国内外关于体育舞蹈专项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整理,详尽地了解关于高校体育舞蹈专项的核心竞争力,以作为本次统计的起点。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