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校本教研制度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8 15:03:34

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篇(1)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029―01

对学校而言,设计符合本校实际、符合教师需求、突出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成长,生成教学创新,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服务,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筑基的重要手段。只有构建适合而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才能创新启动教科研机制,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激发教师教科研潜能,使校本教研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使广大教师自愿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使教师以研促教的意识与能力与时俱进。

一、建设校本教研制度的原则

在学校层面,要实现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化,促进学校文化重建,提升学校办学的品质。在教师层面,要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逐步使教师成长为学习、反思、研究型的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发展。在学生层面,则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得到满足,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全面地成长。

二、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导向机制

1.制订学校教科研发展目标。学校领导和教师一起研究讨论确定出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远景、近期目标,主要内容应包括学校实施新课程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每一时期校本教研的主题内容、活动形式等。

2.每一位教师确定自我发展计划。教师从学校发展性目标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能够达到的远景和近期自我发展目标,一般包括规定时间内对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的具体要求,自己承担的任务的完成标准,规定时间内的自我研修主题等。

三、规范校本教研活动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1.明确校长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校长及领导成员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要有明确而详尽的教研工作职责,要整合各方的力量,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格局,要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要创造良好的教研环境与条件,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2.建立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学校教研室和教导处是校本教研工作的具体责任部门。学校制定完善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对教研的计划、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效果、评价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并由处室具体落实、检查,以保证教研效果。

3.建立教研组管理制度。学校要加强校本教研就要建立一种促进学校、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加强集体研究,促进学校、教师之间及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使学校、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4.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根本,同时也使广大教师进行的教学研究具有合法性和依据,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主要应包括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集体备课制度、上课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等。

5.建立和完善课题规划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实施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是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问题的重要途径。课题研究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要制订包括课题规划立项、开题研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档案管理等内容在内的管理制度,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6.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教研的交流制度。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这方面的制度主要有集体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师徒帮带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示范课及公开课展示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等。

四、构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性评价机制

1.校本教研评价制度。要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观念,对教师理论学习、教学反思、活动参与、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评价,适时总结反馈,规范教师校本教研活动,正确指导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制度篇(2)

(三)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观摩课、研究课、示范课、公开课,探索教学规律,推动教学改革,建立学科师徒队伍,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帮助新教师熟悉业务,协助老教师总结教学经验。

(四)有计划地了解掌握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定期抽查学生作业,了解作业分量、难易程度和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进行试卷抽查,了解、分析教学情况;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

(五)学校要组织多种形式的进修活动,每年都要制订文化学习和业务进修计划,小学中高级教师要制订教学科研计划,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校本教研制度篇(3)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研兴校”的方针。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教科研课题研究为先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教育科研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努力为学校的再创辉煌作出贡献。

二、主要目标

1、 围绕学校工作目标,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从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过程、评价、管理等方面,不断更新理念,拓野视野,改革方法,提高要求,进而确立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型课程价值观。

2、不断探索切实可行地校本教研工作途径、方式、方法。

3、 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着重组织好学术沙龙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认真做好学校课程改革实验的一系列配套工作,圆满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

4、继续开展好“十•五”立项课题的研究,扎实推进课题的深入实施工作。

5、继续开展好新课程的研究活动,学习新思想,实践新理念,建设一支教师队伍。

6、抓好校本教研的各项管理工作及资料建档工作。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步伐的加快,学习将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传播文化知识、传播人类文明的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不做时代的落伍者。因此,在当前的条件下,我们主要要学习好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调整教师的教育行为。本学期,拟从以下几方面和广大教师一起学习。

1、邀请有关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

2、组织教师阅读好一本理论书籍,夯实教师的理论基础知识。

4、继续组织好教师的业务学习,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

5、结合教育改革实践,由学校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研讨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交流。

(二)开展活动,提高实效,切实推进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作为提升学校教育的助推器,在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面对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因此只有更积极地开展好教育科研活动,不断地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在全市教育科研中奋勇争先,才能把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地推向新的高峰。

1、着力推进新课程的研究活动。新课程的实施,已在我市大规模推开,做为城区的一所小学,我们只有扎扎实实地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才会赢得主动。本学期中我们将分课题组、教研组开展学术沙龙活动,做好课程的评价改革工作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工作,同时全面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工作。

2、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目前,我校有市级以上课题2个,这些课题都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制定的,都已有一定的研究过程了。本学期,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及课题的研究要求,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①各课题组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好学期活动计划;②根据计划,各课题组要认真落实有关研究活动,要求至少围绕课题开展一次研究活动,形式不拘。③每人不少于一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研讨课要有先进的理念,要有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④做好课题的月汇报制度,要通过不断的反思来调整课题实施计划,提高研究的实效性。⑤各课题组要及时地做好活动的记录工作和资料的整理工作,以便资料的归档。

 3、加强教育科研阵地建设活动。①继续做好枝江市教研室刊物《枝江教研》的组稿工作。②利用校园网和学校主页,积极引导教师参与论坛的讨论、交流。④举办1~2期“教科沙龙”活动,让教师的智慧在碰撞中迸发火花。

(三)、 严格考核,有效激励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要求各研究老师按着计划和资料目录开展研究工作和进行资料积累,把研究过程中的计划、实施情况、研究感悟、学生个案记录、阶段总结、论文、研究成果等积累并上交课题组,学期结束课题组将从研究过程、研究成效、取得成绩等方面考核,促进课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四、具体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教科工作计划。

2、召开课题组长工作会议进行课题选题工作,明确各课题负责人和研究人员。制定课题组活动计划。

3、召开教科工作会议,教师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4、新课程理论学习。

5、做好创建学校网站的教科方面的准备工作。

三月份:

1、召开课题组第一次月会,各课题组开展活动。

2、“走进新课程”课题课堂观摩研讨活动。

四月份:

1、召开第二次月会,各课题组进行资料交流活动。

2、开展课改质量月系列月活动

3、完成教育理论笔记。

五月份:

1、课题组长例会。

2、课题中期研讨活动。

3、教师学习笔记交流活动。

4、做好论文、课题的相关统计工作。

六月份:

校本教研制度篇(4)

一、鼓励、督促、检查本组成员认真钻研大纲、考纲和教材;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督促组内教师订出学期的教研专题,并付诸实施。

二、负责定期组织集体备课,确保集体备课内容落实,讨论深入,记录完整。

三、组织督促组内教师经常互相听课、观摩、互相促进、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

四、不断端正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具体落实第二课堂活动。

五、了解、检查、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集体备课严格考勤,做到时间、地点、人员和研究问题四落实,学期结束时将情况书面报教研组。

六、负责组织本组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督促教师及时完成研究任务。

七、负责审核与选择教辅资料,并报教研组审批,保证教辅资料数量关和质量关。

八、负责提前一周检查本组教师教案并签字。

九、负责完成教研组分配的其它工作。

备课组考核细则

为了认真落实备课组工作细则,把备课组真正落实到位,特制订本办法。

一、计划:计划合乎要求、便于操作。(10分)

二、备课组活动

1、研究制订备课组工作计划及教学进度,记录翔实。(15分)

2、讨论教学中实际问题,确定复习方案等,每周最少1次。(20分)

3、根据组内具体情况每月安排1次组内教师的公开课,并能认真做好评课工作,记录详实,真正直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目的。(20分)

4、听课每周不少于1节,并及时交换意见。(20分)

5、本组教师教案无漏签、无提前签等现象。(15分)

三、说明:考核以翻阅资料为主,每学期考核一次

鹤盛镇岭头中学备课组工作量化考核表

备课组名称

组长

评估时间

自评人

序号

评估要素

权重

评估等级赋值

小计

A

B

C

D

自评

考评

1

制订备课组工作计划,授课计划,并组织实施。

5

5

4

3

2

2

认真组织每次的集体备课活动,有主备教案,有记录,或参加学区、县有关教研活动,不无故缺席。

15

15

12

9

6

3

认真备课,组内所有老师的教案基本符合要求,检查合格,每课都要有教案。

15

15

12

9

6

4

作业批改认真,有批,有改,有评价,有订正。

10

10

8

6

4

5

听课满节数,填写听课记录及后记,其中要求听两节不同学科的课。

10

10

8

6

4

6

组内有课题、有课题研究计划,有发表的论文,在学区及以上教学活动中获奖。

10

10

8

6

4

7

组织好兴趣小组,学科竞赛辅导,定时间、人员,有教案、有成效。

10

10

8

6

4

8

做好期中,期末考试后要做好试卷质量分析,并填写质量分析报告。

10

10

8

6

4

9

收集信息,积累资料,把好资料订购关,能按时做好备课组资料上传。

5

5

4

3

2

10

能把备课组的相关活动信息及时在网上。

5

5

4

3

2

11

每学期能组织一次学生活动,并做到活动前有准备,活动后有结果。

5

5

4

3

2

考评等级

自评总分

校本教研制度篇(5)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5-0028-04

赵县石塔中学成立于2006年,是一所公办寄宿制完全中学。建校10年来,教学管理和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但近两年来,学校教学中存在这种现象:老师上课非常努力,辅导非常精心,但效果不是太好,教师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教师信心不足。面对教学中的一些困惑,面对社会的种种诱惑,大多数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感。针对这种现象,学校领导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深入教师中间进行调研,结果发现:(1)个别学生基础太差,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家庭教育跟不上,有的家长没有时间甚至没有能力教育孩子;(3)有的教师上课只关注结果,不重视过程,课堂效率不高。

校本教研年年搞,周周进行研讨活动,经常写教学反思,为什么还出现这种情况呢?仔细分析,深入研究发现,我们的校本教研还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真正调动起老师的教研积极性,仅仅是流于形式的听课、说课、评课,或者是找些资料组织老师学习学习,讨论讨论,但是都没有多大的效果。归根结底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尤其是教师的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改进了校本教研制度,做了几点有效的尝试。

一、制度约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几年的校本教研工作使我们认识到,若不加强对教研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教研工作将是随意的和低效的。为此,学校成立了教研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挂帅,主管副校长带头搞教研,教导处深入教学第一线指导教研,教研组、课题组落实教研。

为了给教师创造有利的研究环境,激发教师教育科研的主动性、创造性,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课题导向

教学研究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为了避免教师实践与研究脱节,必须明确研究方向,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领导小组结合本校承担的省级课题,根据教师在课改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制定了《立足校本教研提高课堂效率》子课题,要求教师人人选定认为最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课题进行研究,紧紧围绕实际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确立理论一实践一反思一再实践的正确研究方向。

(二)目标激励

学期初,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制定出校本教研工作计划、听评课计划,教科研领导小组成员分管各教研组,负责检查、完善、监督、落实。学期中,各教研组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科研领导小组成员深入课堂指导,并及时进行评价。学期末,学校开展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对优秀的教研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并把教研成绩与年终考核和职称晋级挂钩。

(三)制度约束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仅有课题导向和目标激励是不够的,还要构建和完善教研管理的约束机制,抓好落实。在研究过程中,制定《教研组教研活动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听评课制度》《教研奖惩条例》等规章制度,为校本教研的管理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二、文化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们要引领教师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享受读书的乐趣。读书是教师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此,学校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打造书香校园文化。

(一)组织跨年级教研

在主管校长的带领下,初高中教务处组织高一和初一语文组全体教师,就如何开展好阅读课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规定时间、列出书目、指导阅读、交流分享。

(二)每周举行专题讲座

任务分给各教研组,题目自定,目的是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打造校园书香文化。例如秦中军的《读书漫谈》、孙素琴的《此生做一个怎样的女子》、李朝坤的《立足基础,渗透变化》、史敏英的《人造卫星》等专题讲座均受到同行的好评和学生的喜爱。

(三)开展已“阅读点亮人生书香浸润燕赵”为主题的诵读活动

通过朗诵国学经典、师生书香共享、校园读书活动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师素质和文化修养,营造校园浓郁的书香文化,在校园内形成倡导阅读、推动阅读、热爱阅读、习惯阅读的长效机制。

除了开展以上活动外,学校还倡导教师每年完成一定量的书籍阅读,引导教师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空间,或注册自己的博客,将读写结合,加强交流与分享。教师不仅要阅读经典,还要侧重教育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等内容,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聚焦课堂,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本教研最终是以课堂为主要载体,课例研究利于发现教学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利于积累经验和改进方法。在多年的教学中,老师们一致认为课例研究是最受欢迎、效果最好的校本教研方式。因此,我们结合每阶段的研究课题,加大了课堂教学研究力度,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推门课

这种听课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的成员周听课量不少于2节,听课要有记录,有反馈意见。目的是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进行检查与指导,从而提高常态课的质量。推门课对教师平时良好教学习惯的形成,以及随机应变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研讨课

主要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相互观摩学习,交流教学经验。具体做法是:

(1)集体备课,形成预案

集体备课前,教研组每位教师都要深入钻研教材和《课标》,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上网搜索有关资料,形成个人教学方案。集体备课时,执教教师就教材、学情、教学方法向同组教师进行阐述。主要讨论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最后由备课组成员对讨论的意见进行整理,在备课本上形成整合性的集体备课教案。

(2)上课研讨,达成共识

由执教者选择一个班级进行第一次上课实践,其他教师进行听课,并按不同的分工做好课堂记录,如记录教师活动(包括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评价的方法和次数),学生活动(包括学生探究学习的时间、次数)。课后,组织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交流研讨,提出修改的意见。

(3)反复研磨,精益求精

按修改后的教案由执教者二次上课,再进行评课。教师自己上课实践,并结合两次上课情况从教学的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使用、教学各环节的安排、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经过反复研磨,反复实践,最终打造成高效课堂。

在整个课例研究活动中,每次作课都有作课人3分钟说课,听课人每人2分钟评课,学科组长或教学领导5分钟理论分析。通过反复研讨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我们要求各个教研组长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加强共同学习、合作研究,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要求全体教师人人上研究课,人人参与互动,从而探索出学科教学的新模式。

(三)示范课

这种课是从优秀的研讨课中经过年级教研组长推荐、教导处综合评价选拔产生的,是面向全校的公开教学。通过示范课活动,让授课教师受到了检阅也得到了再提高的机会,让听课教师受到启发。示范课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为提高全校教师的业务水平,搭建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四、注重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抓手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做到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

(一)课前备课反思

提高课堂效率,功在课前。反思内容包括三维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准确,教学内容的深度范围对学生是否适度,其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设计的活动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等。这样,把自己的课前思考、课前的教学预设与同伴交流、比较,并及时进行反思与矫正,可以达到扬长补短的功效。

(二)课中调整反思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时处于高度紧张活跃的状态,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准确判断学生的接受情况,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因素,因势利导,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与策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思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师生或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教学行为是否得当等等问题,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质高效。

(三)课后回顾反思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每次上完课后都要回过头来看看,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用了哪些评价方法;哪些是成功的;还有什么地方不足等问题。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归纳与取舍,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反思过程也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只有重视教学反思,才能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从而使教师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

五、经过我们一年多的努力。校本教研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建章立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为使我校的校本教研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我们制订了一系列的校本教研制度,并在实践中完善修订,使之逐步成为我校教研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这些制度明确了教研组长的职责,规定了教研管理办法,制订了教研奖惩条例,使我校的教研工作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扎实有序,有力地促进了我校广大教师观念的转变,并把课改理念融入到我校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强调体验性学习。改变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创设了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已不是纯预设的,而是动态变化的、鲜活的。

(三)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2015年初中部三项中考指标均居全县第一,高然然同学位居全县中考文化课总分第一名;高中部在市同级同类学校名列前茅,受到县教育局表彰。学校连续两年被县教育局评为中高考工作先进单位。

(四)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2015年省级3个课题立项研究,县级个人课题结题53项,立项24项。马蕾、张存辉获市评优课一等奖,赵丽娜获市微课评比一等奖,武芳的教学设计《完全平方公式》获市级一等奖,34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20篇教学设计获县一等奖,教师辅导学生获省市奖项18人次。

六、回顾我校的教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校本教研制度篇(6)

一、立足于校本,努力实现教师工作学习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学习主要是基于主动式的校本学习,概括为六个字,阅读――合作――研究。我们在构建校本学习和校本教研机制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1. 实践、反思性学习。教师需要学科专业知识,但更需要的是实践性知识。从教师成长的规律来看,教师的实践经历往往不可能自动生成为科学经验,也不可能自动成为教师学习和培训的资源,教师的经验实践加反思学习会使经验成为学习的资源,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绿园区有一支高素质的各层次骨干教师群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把这些经验比作宝库,那么开启的钥匙就是反思。反思是联系教师先前的教学经验与今后的教学行为之间的桥梁,能改进或指导今后的教学行为。近年来,我们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引领教师在实践中反思的:通过同行中的榜样教师,如导师、学科带头人及自己崇拜的教师来反思;通过对自己教学的回顾进行反思,如写教学叙事;通过学生的反应,如学生的课堂言行神态、思维状态、学习成绩变化等反思自己的教学;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观摩与研讨来反思,如备课组、教研组的听课与评课,课堂教学录像的分析与诊断;通过家长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教学,如面向家长的开放教学,问卷调查、满意度测评、座谈会等。

2. 以问题为中心的行动学习。在教学活动中促进教师反思性学习的基础是教育或教学问题的发现与探究。研究问题是教师学习与成长的必经之路,现在我们许多教师都不再回避问题,甚至会主动寻找问题,对问题持积极的态度,把问题作为学习的资源,发展的契机。

3. 同伴互助的合作性学习。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是对话。教师的合作学习可以促使教师之间互学互补,推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我们的做法是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制度化;邀请同事进行课堂观摩与诊断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同组教师竞上一节课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调研、反思性教学研究、反思性说课活动等。

二、开展区域性的大型教研活动,树立典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几年来,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有效教学”校本教研活动,由教育局签发文件,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具体实施,这项活动的开展为基层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注入了活水,为促进教师的发展搭建了舞台。我们以长春市第78中学“有效教学”的活动来反馈我们活动的开展情况:

1. 树立一个理念:以人的发展为理念,关注全体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2. 明确一个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全体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和研究上来,把质量作为双百活动的最终指标。

3. 制定一个主题:创新教学方法,构造教学模式,改善学习方式,改革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4. 坚持一个原则:百分百原则。即教师参与率达百分之百,领导听课率达百分之百,课堂达标率达百分之百,问题解决率达百分之百,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率达百分之百。

校本教研制度篇(7)

已经建立或正在建设的校本教研制度,主要包含3 方面的内容。

1. 调整上下关系的制度

在学校本位理念的主导下,重新调整教育行政部门、上级教研机构和学校之间的关系。这一正在进行中的调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明确提出“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并作为普遍要求写进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政策文件中。例如:山东省教育厅早在2004 年8 月,即与普通高中课改同步,下发了《山东省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把学校作为研究基地”、“把教师作为教学研究的主导力量”、“把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作为校本教学研究的核心”。二是政策意见的配套下发。不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有关校本教研制度的指导意见,而且市、县(区)相继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例如:江西省教育厅于2003 年颁发了《关于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意见》,2005 年又颁发了更加具体的《江西省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2005-2007 年工作计划》。随后,江西省上饶市教育局、南昌市西湖区教育局、广丰县教育局等均相继出台了本地区“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相关文件与实施办法。三是有关指导意见、实施办法,除了赋予学校及教师应有的教研职责,鼓励教研活动的创新外,还特别重视专门的教研机构的职能转变,强调“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咨询和专业服务”。有的地区还研制了专门的《教研员工作手册》,加强对教研员的管理。四是为使学校教研活动在启动阶段不致于放任自流,不少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还制定了“校本教研成果考核评价与奖励办法”、“校本教研工作评价体系表”、“优秀备课组、教研组评选条例”等,开展相关的评估活动,对校本教研工作的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给予奖励。

2. 调整内部关系的制度

这主要指在学校层面上,对校本教研的价值导向、目标任务、具体内容、运作方式、行动准则、组织形态、成果评价等作出规定,并付诸行动,使校本教研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其内容相当广泛,绝不仅仅局限于“同伴互动”、“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比如:有的学校教师写反思,校长批反思(校长针对教师的教学反思笔记写“批语”),按学习、工作、研究一体化的原则精心打造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课题组等教师团队,尤其重视备课组组长和教研组组长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有的学校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以学论教”,开展“基于学生行为观察的校本研修”,建立关于学生行为的观察、分析与辅导体系等;不少学校出台了校本学习制度、备课活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制度、名师工作室制度、成果交流与奖励制度等。

3. 调整横向关系的制度

这是指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开展合作研究,形成“联片教研”、“教研姐妹校”、“教研协作区”,结成“教学发展共同体”。例如:2004 年上海八个区(青浦、金山、宝山、静安、长宁、普陀、浦东新区和徐汇)签订协议,合作开展基于教学行动的校本研修,启动“八区联动”校本研修项目工作,打破边界,共同分享教研资源。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城乡教研交流,从过去的“教师进城”,到“送教下乡”,再到现在的“城乡联动”,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北京朝阳区同时推出校本教研的“自主模式”(区级示范校独立开展教研活动,并向周边学校辐射)、“联片模式”(音、体、美等小学科校内教研力量不足的学校,开展跨校交流研讨活动)、“支撑模式”(教研力量薄弱的学校寻求外部教研力量的支撑)。上海长宁区教育局推出教师“柔性流动”政策,要求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走班式教学”,打破长期以来优秀教师的“一校所有”制。此外,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支教制度,在一些地区也已经逐步建立起来。

对于整个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来说,上述3 方面的制度都是不可缺少的。其中,上下关系的调整是必要前提,没有这种调整,教研重心就不可能下移至学校,学校就不可能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校内关系的调整是主要内容和落脚点,调整上下关系乃是为了理顺学校内部关系,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导力量。横向关系的调整是重要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职能转变后出现的管理“空缺”,或者行政不便作为、不可作为的方面,需要民间的立场、非官方性质的校际互动力量加以补充与解决。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对传统教研体制的一种挑战。各地在建设校本教研制度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值得肯定的创新举措,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行政的不当介入

校本教研制度强调“以校为本”,但在不少地方,校本教研依然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强制推进。从校本教研的目标价值定位、任务内容的确定,到活动过程的展开,再到研究成果的考核、奖励等,都离不开行政力量。这种做法极有可能使教研工作回到“行政指令、统一要求、刚性约束、形式检查”的老路上去。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规划部门等多条系统的指令和种种形式化的检查皆汇集到学校,让学校疲于应付,大大压缩了学校的自主空间。

2. 内生性制度的缺失

从制度的制定过程来看,制度有外在性制度与内生性制度之分,前者遵循自上而下的生成路径,后者遵循自下而上的路径。从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过程来看,我们比较多地采取自上而下的路径,将校本教研的理念、办法强加给学校,或者移植专门化的科研管理办法,开展课题立项、中期检查与成果鉴定活动,导致校本教研制度与中小学已有惯例之间出现明显的对立与反差。教师口头上信奉的理论与他们实际运用的理论不一致,教科研活动成了一种点缀和包装,游离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外。

3. 实践之知的压抑

知识包含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谁知道4个方面。对于教学活动和实践性问题的解决而言,最关键的是“如何做”的知识。教师教育的难点、校本教研的重心理应放在“如何做”的知识,即实践之知的呈现、分析、梳理、积累、更

新、共享上。当前的校本教研比较多地追问“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致力于种种正规的科研文本的生产,对实践之知如何呈现、积累、生产、交流等关注不够,对实践工作者拥有的教学技艺、教学智慧关注不够,致使教师的实践之知长期处于被压抑、被批判的默会状态,无法真正流动起来。

在校本教研中,问题意识比课题意识更为根本,不能用越来越空洞的“科研课题”冲淡乃至淹没真实的问题意识;实践之知比理论之知更为原本,更直接地切近教育教学的生态,呈现教学活动原本具有的鲜活、丰富与个性;自由空间比“科研规范”更为重要。校本教研追求内在的觉解、自我的敞亮与澄明,教师必须专注于高度的内在自觉与深层体验,而不致为过多的外在功利目的与偶像权威所困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独立思考的权利、淡定从容的读书心境、自由表达的空间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上海市北郊中学设立“咖啡时间”,让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在校内咖啡馆轻松地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每次教职工大会前20 分钟,让教师抽签上台进行公开演说;鼓励教师自由写作,只要真实就是文章;学校办了一本教师刊物《草根》,作为教师发表文稿和品味人生的园地。

校本教研制度篇(8)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谁看不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谁就是在本质上不理解教师的劳动;同样,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也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

“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对象,以学校中的领导和教师为研究者主体,专业引领人员和教师共同参与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制度。“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应用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出“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和重要策略。把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化”、“合法化”,目的在于要求教师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使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

当前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学校教学研究制度,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学研究机制,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及时解决教学实际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等。

二、转变教育观念,促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立

观念是行为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改变过去陈旧的教研形式,积极探索自下而上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逐步形成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改革,关注教育实际,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学习型的场所,而且成为教师终身学习的组织。

三、具体的工作措施、制度

1.责任追究制。建设“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师均为责任人。从校长以下,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者,教学有创新,教改有特色,教研有责任。

2.实行奖惩制度。教师既是教育者,又应成为教育的研究者。对在校本教研工作中做得好的、有突出贡献的,在教师量化时,可在期末最后得分中加2—10分;并优先考虑晋职晋升、评优评模等。对拒不执行本计划要求、甚至阻碍校本教研工作的,将上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处罚。

3.每位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学科理论。树立校本教研是自身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新的教研理念,在教改实践中探索创新,一人或多人合作制定并实施完成教研课题。学期初制订出年度学习和开展教学研究的计划,报学校或教务处审查通过,然后存入教师的个人业务档案,用作教师自我评价和年度发展目标考核的依据。

4.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校本教研。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实现“三维”课程结构的整合。教师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去发现并善用校本课程,对有创意的、切合当地实际的课程资源进行总结,推进校本教研的开展。

5.立足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三个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上。学会自我反思,加强合作,注重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运行,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和品位。

6.打破学科本位,改革教研组结构。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最基本的组织单位。打破学科本位思想,改革教研组结构,为强化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可进行学科之间、年级间的整合,改单一的模式为综合教研,增强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思想,加快融会贯通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7.学校将多方筹措校本教研经费,组织教师重视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多开展年级、校际间的校本教研的交流;选拔骨干教师到外地的先进学校参观学习,拉动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

校本教研制度篇(9)

校本教研的对象主要是课程及其实施,包括教学的内容、目的、手段、教学模式及其建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是教师全员参与的教研活动,其活动方式从单向走向互动,其行为主体从少数骨干教师走向全体教师。校本教研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致力于构建一种平等对话、理解互助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将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因此,校本教研又是建设学习型学校、组织和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继续教育的有效方式,是广大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新课程、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基本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

2.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与传统教研相比,校本教研创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教研模式,这种模式大致是:“发现问题(了解理论)——诊断问题(协助归因)——措施与行动(指导实践)——评估与反思(促进反思)”。在这种模式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自我反思是基础。反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检讨”,它是对观念、行为、目标设定、实施、教育智慧等方面内容的反思。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即将难以明确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诀窍、直觉、灵感、心智模式等外显,成为有价值的教学实践知识,这在传统教研中是很少提及的。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师走向研究性学习之路的重要学习方式,是教师由经验丰富的教书匠走向研究型教师乃至教学专家必须经历的基础环节。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同伴互助是关键。同伴互助是同学科、同年级、同学校、同区域(地域)的同伴之间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的机制。学校作为一个知识共同体,通过在校本教研中的对话、交流、协作以及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等形式,来实现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并实现学校的知识管理,提高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教师最需要的知识是教学实践的知识,而这类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同伴中习得的,也就是说,教师通过观察、学习、吸收其他教师的经验来提高自己。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凝聚力的重要标志,是学校集体主义精神的灵魂。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专业引领是先导。专业引领的实质是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榜样的引领,其主体可以是教育专家,也可以是有经验的教师、有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和教研员等。其实施方式要实现五个结合:一是坚持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相结合。以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各种具体教学问题为对象,以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自身的专业发展为目的。把理论培训有针对性地与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案例评价与教师讨论反思相结合。案例教学是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协同提升的一种教师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案例可以采用录像形式、文字形式,也可采用口头形式、现场表演形式,使教师从中有所感受和体会。学校或教研员、专家组织教师参加案例的评价、讨论,既强调教学理论的掌握和获取,又强调教学实践的改进和优化,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三是教师的授课与专家点评相结合。专家在点评中肯定教师的优点和成绩,指出不足,会使授课教师和参加听课、评课的教师同时受益。四是骨干教师、教研员做示范课与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相结合。专家型教师通过教学现场示范指导,发挥专业人士的专业引领作用,丰富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五是坚持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校或教师将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难点、热点问题上升为课题,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探索,通过“做中学”来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解决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

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共同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教研模式。

3.校本教研的方法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教学研究制度,需要一定的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专家创造了“行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校本教研。

“行动教育”理论主张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通过共同经历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和新行为阶段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它的具体操作模式如下:(1)教研组通过事先设定共同关注的主题,围绕主题学习理论,形成理念高地。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寻找现实与理念的差距,设计如何改进以往做法的上课计划。(2)按照改进的计划上课,选择恰当的观察技术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观察课堂,共同诊断,引发对困惑的解释、分析和思考。(3)课后一起反省原有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在深入反思、讨论中,寻找改进策略,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一次上课,接着再讨论,把整个过程写成报告,如此一学期几次,逐步建立校本研修的知识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两次反思,首先反思已有行为与先进理念、先进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随后反思理想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行动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更新理念、调整行为的过程。教师正是在这个行动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收益。

二、校本教研的问题及原因

校本教研作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已经形成共识,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正在成为校本教研的灵魂,教研制度与活动创新开始出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但从实践来看,走向实践的校本教研遇到了制度缺失、内驱力不足和外部专业机构支持乏力等问题。

1.校本教研制度尚需完善

各地探索校本教研的途径有的是建立以课题为纽带的研究共同体制度;有的是跨学校、跨地区的合作研究,如联片教研、城乡互动;有的是开展校长论坛制度;有的是建立优秀课改成果展示制度;有的是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还有的是建立教师反思、写教师故事制度等。

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本教研的开展。但还存在着参与的群体不够广泛,不能持续,效果甚微和对教师规定的条条框框过多,使教师缺乏主动性。

2.教师缺乏内在的需求和能力

目前,影响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巨大阻力主要是教师的负担过重。一是分数仍然是教学成果的主要参照物,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围绕这些指标而奔波。调研发现,“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依然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而且随着学段的增高问题尤为突出。二是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反思。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不足,如有的教师仍停留在以职业为谋生手段的思想基础之上,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些教师不在少数,特别在广大农村,只有少数教师具有较高层次的需求,是以自我实现为动力的。总体看来,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和参与程度不高。

此外,教师缺乏研究的能力。调查研究表明,在目前的校本教研中,教师的“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最大的问题是没问题,即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没有质疑,没有提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讨论普遍存在,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另外,教师在知识共享上存在保守倾向,一些地方的校本教研开展一段时间之后流于形式。

3.忽视校本培训,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

理论培训的缺失造成低水平重复。目前很多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限于经验交流会的水平,时间一长,教师渐渐失去了参与的热情。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校本教研制度中缺乏校本培训的机制,没有形成校本研修的文化。由于教师得不到经常性的贴近教师生活的理论培训,所以他们的研究和交流也就仅限于经验的层次,难以逾越自身,长此以往,致使校本教研陷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已经成为校本教研发展的瓶颈。

4.农村中小学困难较大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广大农村中小学由于规模小,布局分散,无法形成学科教研组,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地处边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校本教研缺乏科学引导,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三、校本教研的发展趋向

校本教研是一个正在探索与发展的新事物,它的现存状态也许并不完善,但是它的价值追求是引人奋发的。它在积极创造一种学校的学习文化,引导教师自觉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作为教师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国地域之大造就了各地千差万别的情况,探索适应本地的校本教研方式将成为各校的追求,在千姿百态的校本教研经验中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规律性趋向。

1.校本教研将向规范化教学制度转变,使校本教研成为一种学校制度文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校本教研将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确立下来,促进学校的发展与提高。校本教研制度的建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教学管理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课题管理制度、教师学习培养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在制度层面之下,根据不同的群体要有不同的关注点。比如一线教师要关注教研技能和学习能力;教研员和教研组长要关注教研活动的策划和实效;校长和教学主管要关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关注学校文化和制度建设。制度建立之后又要有明确分工,建立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为创设一种新型的教研文化和学校文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2.教师将向自觉状态转变,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校本教研开展之初,遇到的突出问题是教师观念转变不够、技能准备不足,加之教师工作压力大,无暇对日常教学做深入思考和分析,所以出现无力应对校本教研的问题。在校本教研推进过程中,各地又不同程度地出现低水平重复和内驱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状态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非自觉的状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这种被动状态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使教师从非自觉状态走向自觉状态呢?正如有的专家所提出的那样,在校本教研制度的管理中要从刚性制度向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转变,学校要倡导一种教师研修、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制定一系列教师人力资源培训和持续教育的规定培训,使培养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将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成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从非自觉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同时,学校要统筹协调,建立同伴互助、知识共享的机制,让教师更多地感受到教研的快乐。

3.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将向常规性机制转变,使校本教研发展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机制

目前的专业引领作用发挥不好的原因在于:一是尚未形成专业引领机制,二是专业引领资源短缺。从长远发展看,必须解决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把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由临时性措施向常规性机制转变,使校本教研发展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机制。

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专业引领机制。必须建立教研与培训一体化的校本研修制度,把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定期的专家讲座、专业咨询、专业对话,使教师获得及时的理论指导,提高理论修养。第二,重视对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的培训、指导,不断壮大本地化的专业引领队伍。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举办高级研修班,通过专家报告、实践考察和主题交流(学员与专家的面对面对话)、现场考察和情境参与、专题论坛与经验分享等形式,使他们尽快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不断壮大专业引领队伍。第三,要认真解决教研员和教学实际相脱节的问题。对教研员应该提出新的要求,使他们成为先知者、先悟者、先行者、先思者。第四,要重视课题研究。结合工作实际,将较有价值的教育教学问题上升为课题,精心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使日常的教育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通过课题方式来组织教师参与重点问题的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使科研成为教师一种提高性的学习方式。

校本教研制度篇(10)

2.重视培训过程中的群体评价。通过其他教师的评价让每位参培教师的优势得到发挥,个性得以张扬,促进同伴间共成长。

3.重视研训片(组)的评价,发挥研训组的示范、引导、探究的评价功能,注重评价对教与学的反馈与激励作用,充分调动每位参培教师的积极性。

4.重视领导的评价。学校领导要用公平、公正、发展的眼光审视每一位教师、依据各方面的评价因素综合地、全面地评价每位参培教师,鼓励教师与时俱进,教学相长。

二具体措施

1.重视教师参加培训直接结果的评价。如:研究成果、教学反思、学术论文等。

重视在培训过程中的多种学习体验、实践收获及多种能力与品质的评价。如:培训过程的记实、培训中的体会、读书学习笔记、出缺勤记录等。

2.重视通过校本研训对教师专业素养及专业知识的评价。如:知识数量的扩增、大纲的把握、教材的处理、教师的教学机智等。

3.重视对教师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如: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三、评价形式、方法、手段多元化

1.重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充分调动参培教师学习、探究、积累的积极性。

校本教研制度篇(11)

2.教师教研活动的研究深度。校本教研把教师从单纯的课程被动执行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使之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创新者,从而提高了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但校本教研由于受区域、人员和理念的制约,导致校本教研研究内容的深度也就不尽相同:如校本教研的研究是以片面追求智育、单纯提高升学率为目的,还是以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为基础;教师的反思内容是否仅仅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是否有利于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具有较大的迁移性;是否促进教师素质和理论水平的提高等等。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就是教师的自我反思,即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所以,评价校本教研的深度,要从所体现出的教师素养的高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学校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和推广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3.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程度。校本教研要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重点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走上一条研究之路。因此校本教研的根必须扎在课堂,把校本教研与课堂教学做成一件事,让教师带着研究意识上课,围绕学校的整体规划在课堂上研究、改进和提升。这样,教师才能因课堂叙事、因课堂反思、因教学需要而进行理论学习,把课堂教学改革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也不会因为教研而增加工作负担。应该说,最有价值的课题,就是实践中产生的课题;最有价值的成果就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校本教研的活力,在于用各种现代教育理论给教学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对于校本教研与实际结合度的评价要围绕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鼓励广大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发挥集体力量联合攻关,并取得实际效果。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更要重视理论的指导,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使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4.教研成果的评比与激励度。校本教研真正落到实处,肯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而每一个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和教师的探索性实践,只有这两者有机结合,才会使校本教研产生质的飞跃,才会使教研结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反之进行教研成果的评比与激励也是促进校本教研更加深入的动力和保障机制。因此,加大力度对校本教研的成果进行评比和激励也显得更加重要,学校应该在物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多途径鼓励教师投身到校本教研之中。当然校本研究成果也是一笔宝贵的智慧资源,能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受益者肯定是学校的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