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有虎字的四字成语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1:21

有虎字的四字成语

有虎字的四字成语篇(1)

一唱一和 一呼百应 一干二净 一举两得 一落千丈 一模一样 一暴十寒 一心一意 一败涂地 一本正经 一臂之力 一尘不染 一见如故 一箭双雕 一脉相承 一目了然 一窍不通 一视同仁 一泻千里 一草一木 一成不变  一帆风顺 一鼓作气 一哄而散 一如既往 一丝不苟 一言难尽 一衣带水 一朝一夕 一针见血 一知半解 一表人才 一波三折 一步登天 一筹莫展 一触即发 一刀两断 一技之长 一蹶不振 一劳永逸 一鸣惊人 一念之差 一贫如洗 一气呵成 一清二白 一扫而空 一息尚存 一相情愿 略胜一筹  

数字成语:包含“两”的成语

两败俱伤 两虎相斗 两面三刀 两全其美 两小无猜 两袖清风 进退两难 三长两短 两天打鱼,三天晒网

数字成语:包含“三”的成语

三长两短 三生有幸 三思而行 三心二意 半夜三更 三顾茅庐 三令五申 三头六臂 三言两语 入木三分 火冒三丈 两天打鱼,三天晒网    

数字成语:包含“四”的成语

四海为家 四分五裂 四面楚歌 四通八达 四平八稳 危机四伏 四海升平      

数字成语:包含“五”的成语

五彩缤纷 五光十色 五湖四海 五花八门 五颜六色 五体投地 五脏六腑 五谷丰登 学富五车 五雷轰顶

数字成语:包含“六”的成语

六神无主    六亲无靠 六月飞霜 六根清净

数字成语:包含“七”的成语

七零八落 七拼八凑 七上八下 七手八脚 七嘴八舌 七窍生烟 七情六欲      

数字成语:包含“八”的成语

八面玲珑     八面威风 半斤八两 胡说八道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数字成语:包含“九”的成语

九死一生 九牛一毛 九霄云外 九牛二虎之力 含笑九泉

数字成语:包含“十”的成语

十拿九稳 十年寒窗 十全十美 十万火急 十指连心 十冬腊月神气十足      

数字成语:包含“百”的成语

两败俱伤 两虎相斗 两面三刀 两全其美 两小无猜 两袖清风 进退两难 三长两短 两天打鱼,三天晒网0

数字成语:包含“千”的成语

两败俱伤 两虎相斗 两面三刀 两全其美 两小无猜 两袖清风 进退两难 三长两短 两天打鱼,三天晒网1

有虎字的四字成语篇(2)

此钱的正背面都有图案。正面左右各两个童子,在屋前对立站着,童子腿脚偏下位置夹着一个“主”字,字体扁平,略带隶意;钱背铸一只雄鸡。肉冠高耸,雄姿威猛,恰似一幅栩栩如生的剪纸画。从包浆和磨损程度上看,不像新仿铸品,但从厌胜钱的种类分析,又不像传统的厌胜钱。此钱到底归属何类?这是谜之一。

从钱币风格观察,似清末私铸厌胜钱风格。清末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政治思想活跃,外来事物不断冲击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铸造厌胜钱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官铸品占相当大的比重,民间私铸也已有专门行业。这一时期铸制的厌胜钱,图案简洁明快,人物造型趋于年画化,常将人物“儿童化”。同时,清末流行猜谜语的文化活动,将谜语写在彩灯或贴在墙上,逢年过节,喜庆竞猜,很有乐趣。也有把谜语铸在钱币上的,如“内方外又圆,君王在上边,无手又无脚,为何天下传”谜语,谜底为“帝王方孔钱”。笔者收藏的这枚“主”字厌胜钱,是否也属谜语钱?这是谜之二。

就钱的鸡图而论尚可解读。清代民俗厌胜钱,常以物谐音寓意。如“仙鹤”寓“长寿”,“鲢鱼”寓“连年有余”等,而这只大雄鸡,恐怕就应该是“大鸡、大吉”了。但钱面上,那个扁平而笨拙的“主”字,是否也采用了清代谜语钱省笔、假借的方式出了一个谜语呢?笔者至今不得其解。现借贵刊钱苑将币图奉上,望方家泉友解谜赐教。(责编:丁丑)

一枚日本厌胜钱

去年,笔者收藏到一枚日本厌胜钱。此钱红铜质,锈色沧桑,包浆熟旧。经测径35毫米,厚4毫米,重20克(如图)。

有虎字的四字成语篇(3)

皇帝如是二名,两字须一一避讳,叫二名偏讳。唐太宗李世民是二名,“世”的代称字有“代、系、时、日、事、嗣、俗、太、势、政、中、祖”12个。《旧唐书·崔日用等传赞》:“开元之代,多士盈庭。”《史记》有“三代系表”。白居易《画竹歌并引》:“协律郎萧悦喜画竹,举时无伦。”王绩《裴仆射宅咏妓》诗:“早时歌扇薄,今日舞衫长。”《南史·陶潜传》:“僶俛辞事,使汝幼而饥寒耳。”《南史·袁湛传》:“陈武帝长女永嗣公主。”《南史·徐勉传》:“拨乱维武,经俗以文。”《宋书·礼志五》:“《晋令》,王公之太子摄命治国。”《梁书·元帝纪》:“随势污隆。”《后汉书·王符传》:“历观前政,贵人之用心也。”《南齐书·幸臣传》:“宋大明中出身为小吏。”《后汉书·杜乔传》李贤注引《续汉书》:“累祖吏二千石。”以上12例,均含“世”的代称字。“民”的代称字有“人、萌、士、臣、丁、氏、户、时、百姓、部”10个。唐郭湜《高力士外传》:“俗阜人安,中外无事。”骆宾王《对策文三道》:“士农工商,四萌各业,废一不可。”《晋书·段灼传》:“且夫士之归仁,犹水之归下。”沈约《临川王子晋南侯子恪迁授诏》:“子晋可左臣尚书。”《北史·北魏孝文帝纪》:“缘路之丁复田租一岁。”刘向《说苑·善说》:“晋献公之时,东部民有祖朝者。”向宗鲁校注:“《文选》注两引‘民’作‘氏’,当避唐讳。”《南史·刘凝之传》:“顿首称仆,不为百姓礼。”《旧唐书·职官志》:“户部尚书一员。”《晋书·乐志下》:“化若风行,时若草偃。”《北史·周畿传》:“明元即位,为左部尚书。”以上10例,均含“民”的代称字(词)。

与本名音同或音近的字叫做嫌名。同一本名可以有多个嫌名,都须避讳,叫做“嫌讳”。唐高祖李渊之父李昞,除正讳“昞”外,还有嫌名“丙、炳”。“昞”的代称字有“景”和“明”。《晋书·安帝纪》:“临海太守孙景击孙恩,斩之。”“孙景”当作“孙昞”。《隋书·柳裘传》:“父明,太子舍人。”“明”当作“昞”,并唐人讳改。“丙”的代称字有“景”。“丙”、“景”叠韵。白居易《太湖石记》:“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景丁品之。”“炳”的代称字有“秉”。“炳”“秉”音同。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古人秉烛夜游,良以有也。”古作“炳烛”。陶潜《饮酒》:“日没当炳烛。”“炳”者,明也。“秉”者,持也。义异而并存。宋仁宗名赵祯。避正讳“祯”,以“祺”代称。《宋史·礼制十五》:“天禧初诏以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一日天书再降内中功德阁为天祯节……寻以仁宗嫌名,改为天祺节。”避仁宗赵祯嫌名“贞”的代称字有“正”“真”。《宋史·礼制五》:“加上五岳帝后号,中曰‘正明’。”石刻中岳圣帝碑作“贞明”。吴曾《能改斋漫录·逸文》:“唐太宗真观十七年,以功臣图凌烟阁。”注:“真字避仁宗嫌名改。”本名如是多义词,还得按不同意义用不同的避讳代称字。《宋史·礼制十一》:“绍兴二年十一月,礼部、太常寺言:渊圣皇帝御名(即钦宗赵桓)见于经传义训者,或以‘威武’为义,或以‘回旋’为义,又为‘植立’之象,又为亭邮表名,又为圭名,又为姓氏,又为木名,当各以其义类求之。以‘威武’为义者,今欲读曰‘威’,以‘回旋’为义者,今欲读曰‘旋’,以‘植立’为义者,今欲读曰‘植’。若姓氏之类,欲去木为‘亘’。”苏洵《管仲论》:“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是以“威”代称“桓”。梅尧臣《邃隐堂》诗:“北望天波门,洹洹宗室宅。”是以“洹”代称“桓”。宋光宗绍熙《礼部韵略》卷首附《淳熙重修文书式》载淳熙绍熙时应避旧讳、诸帝嫌名即庙讳共计252字。数量如此之多,每字代称的情况又相当复杂,要完全掌握,正确应用,够麻烦的了,事实上也无法完全做到。

三、避讳本是一朝一代的事,某一朝代当避之讳,上一朝不会避,下一朝不必避。实际情况要复杂许多。

后代避讳往往追及前代,古代文献中的字常常因此而被改动失真。与此同时,避讳代称字的存留与消失也有不同的情况。

有避讳代称字存留而本名消失的。孔子弟子有漆雕启。《汉书·艺文志》:“漆雕子十三篇。”颜师古曰:“孔子弟子漆雕启后。”汉避景帝讳,改“启”为“开”。《论语·公冶长》:“子使漆雕开仕。”《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漆雕开字子开。”本名“漆雕启”则湮没不见。东晋置宿豫县。唐避代宗李豫讳,以“宿迁”代称“宿豫”。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十:“晋安帝立宿豫县,(肃宗)宝应元年,以犯代宗庙讳,改为宿迁县。”自后“宿豫”之名废,而“宿迁”之名至今存留。传说中月亮女神本为“恒娥”。《淮南子·览冥训》:“弈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之以奔月。”避汉文帝刘恒讳,改为“常娥”,又类化为“嫦娥”。李商隐《常娥》诗:“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蝶恋花》词:“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原名“恒娥”不再出现。前文讨论过的“国风”、“属国”也属这一类。

有本名保留而避讳代称字消失的。汉避景帝讳以“开明”代称“启明”。后世仍称金星为“启明”。“开明”是一个多义词,古今并存,但魏晋以后不再有启明星这一意义。“柷敔”是古代乐器,柷以起乐,敔以止乐。《书·益稷》:“下管鼗鼓,合止柷敔。”唐避哀帝李柷讳,以“肇敔”代称“柷敔”。《旧唐书·哀帝纪下》:“帝讳柷,天祐元年九月,中书奏太常寺止鼓两字乐器,‘敔’上字犯御名,请改为‘肇’,从之。”但后世不称“肇敔”,仍称“柷敔”。《明史·周洪谟传》:“笙镛柷敔为堂下之乐。”湖南武冈县,晋置,梁避简文帝萧纲嫌讳,以“武强”代称“武冈”。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九:“(邵州武冈县)梁天鉴元年,以太子讳纲,改为武强。”自唐朝恢复“武冈”之名,“武强”遂废。

有本名和代称名都消失而另有新名的。唐代朗州,宋避圣祖玄朗偏讳,改名鼎州。宋王存等《元丰九域志》卷一:“唐朗州……大中祥符五年改鼎州。”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一:“(宋)大中祥符五年避圣祖讳,改朗州曰鼎州。”宋以后“朗州”、“鼎州”并废而为“常德”所替代(即今湖南常德市)。一年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最早见于《逸周书》。先秦又名“启蛰”,见《左传·桓公五年》。汉避景帝讳,改称“开蛰”。魏晋以后,“启蛰”、“开蛰”并废,而“惊蛰”留存至今。

有本名与代称词都存在的。其中有的词义色彩和用法上略有区别。汉避吕后讳,以“野鸡”代称“雉”,至今两者并存。但“野鸡”是口语词,“雉”带有文言色彩。皇帝所居之宫为“禁中”。《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汉避元帝王皇后父名,改名“省中”。蔡邕《独断》上:“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孝元皇后大司马阳平侯名禁,当时避之,故曰省中。”后来“禁中”、“省中”并存,而义略别。《文选·左思·魏都赋》:“禁台省中,连闼对廊。”李善注引荀欣曰:“汉制,王所居曰禁中,诸公所居曰省中。”“京师”、“京都”,都指国都、首都。《公羊传·桓公九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晋避景帝司马师讳,以“京都”代称“京师”。《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黄初元年,京都有事于太庙。”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三国志一》:“晋史臣避景帝讳,称京师为京都。”两者都存留至今。晋避简文帝后阿春讳,以“阳秋”代称“春秋”,两词后世并存。1.指孔子所编的《春秋》一书。宋范仲淹《近名论》:“孔子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唐司空图《华帅许国公德政碑》:“虽乏润色之功,夙慕《阳秋》之义。”2.泛称史书。唐刘知几《史通·六家》:“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宋梅尧臣《和钱深推官见寄》诗:“无才不敢学阳秋,嗜酒时能问大酋。”3.褒贬。《晋书·褚裒传》:“季野有皮里春秋。”《世说新语·赏誉》:“褚季野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4.年龄。《世说新语·方正》:“天子富于春秋,万机自诸侯出。”《晋书·王献之传》:“陛下践祚,阳秋甚富。”

有虎字的四字成语篇(4)

司马迁也,暗示上古的语言不是汉语,他说看过一部很难懂的古书,“《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作为当时的一位大学者也不懂的书,尽管它今天已经失传,但是还是可以判定它不会是用汉语的文言,更不会是用汉语的口语,而只能是用非汉语写成的。

《尚书》是当之无愧的“上古之书”,可懂性或聊胜无懂的《百家》,但文意非常古奥。《史记》摘有大量《尚书》章句,明眼人看得出来,太史公也并没有把它们全部搞懂。本文试举几例《尚书》中的蒙古语成分,来证明官是产生于中原尚属戎狄的时代,而我们读到的《尚书》是汉语的译文。

《尚书》是译文

北方民族是从黄河流域出走的,以蒙古、突厥、女真为代表的北方民族三大语言,原本是上古中原的语言。汉爵是这些语言在南方藏缅式语言的影响下转型而成的。比较基本语汇,蒙古语“犬”是“腾格里”,“湖”是“淖”,“河”是“各”;突厥语“水”是“苏”,“车”是“高车”;女真语“山岭”是“阿林”,“年”字是“阿年”等,都表明汉语有“戎狄底蕴”。

因此,上古传说本是戎狄的故事。汉字创生后,一些兼通戎汉语言的知识分子就能用汉字来记录它们,《百家》可能与后世的《蒙古秘史》一样,是用汉字记音的非汉语故事;《禹贡》则是大禹地理见闻的汉语译文,里面有一些蒙古语的习惯称呼,譬如“岛夷”,当时大家都懂,后来大家都不懂了。

据说春秋时代流传着三四千篇上古文章,它们应该都是译文,孔子从中辑出几十篇编成《尚书》。司马迁比定了大量的文献,才写成先秦四大本纪。《尚书》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同时也转嫁了它的戎狄语言成分。譬如,《史记・周本纪》里的“虎贲”就是有据可查的蒙古字。

“虎贲”是“力土”

“虎贲”在《尚书》中出现4次,其中《牧誓》篇说:“武王戏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汉代大学者孔安国解释“虎贲”是:“勇士称也。若虎贲兽,言其猛也。”(《史记》第122页注2),这个望文生义的“若虎”之说在传统学术里蒙混了2000年。

其实,蒙古语“虎斯/虎思”是“强壮/有力”的意思。辽朝是契丹人建立的,契丹人是说蒙古话的,《辽史・国语解》提到这个字时说:“虎斯,有力称。”

而蒙古语的“人”是“浑/责”。“虎贲”乃是“虎斯・贲”的缩音,是“壮汉”或“力士”的意思,与老虎是没有关系的。

《尚书》另出现“贲”字三处:《汤诰》“贲若草木”,《盘庚》“用宏兹贲”,《大诰》“敷贲敷前人受命”。我猜测“敷贲敷”可能是“虎贲夫”的别写,但其余两处就只是“人”的简单意思。“兹贲”是“兹人”,“贲若草木”是“人丁若草木一般兴旺”。

《舜典》记载舜求贤时说的“有能奋庸熙帝之载”,此话于《五帝本纪》作“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能奋”音即“能贲”,意即“能人”。但是东汉马融释曰:“奋,明;庸,功也。”(《史记》第40页注3)我想,马融和司马迁都已经不明白“奋/贲”是“人”的意思了。

“昆”也与“浑/贲/奋”谐通,《仲虺之诰》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历代学者都认为“后昆”是“后人”,但没有人指出“昆”是蒙古语里的“人”。

“惟家之索”是“家道破败”

《周本纪》引有《尚书・牧誓》之名句:“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意思是“母鸡不司晨;母鸡若司晨,家道就破败”。这是隐喻商朝即将败灭。

孔安国则解释说:“索,尽也。喻妇人知外事。雌代雄鸣,则家尽也。”(《史记》第124页注11)

其实,汉语“索”的动词意义是“索取/勒索”,并没有“勒索至尽”的程度。它有一点“枯燥/空洞”的意思,如“索然无味”,但也不至于到“空洞至灭”的境地。因此“家索”不仅不可能是“家败”,连“家尽”电很勉强。

“索”的“破落,败灭”之意从何而来呢?蒙古语suidelehu(绥德勒胡)是“损坏/报废/破灭”,“索”是它的第一个音节suj的近音。

“九有”是“九国”

《尚书》和《诗经》出现四处“九有”,《咸有一德》“厥德匪常,九有以亡”,“以有九有之师,爰革夏正”;《玄鸟》“方命厥后,奄有九有”;《长发》“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这些文句非常难懂,其中最难懂的又是“九有”二字。

汉代《毛诗》解释“九有,九州也”。但从上下文来看,“九有”不是地方,而是种族或部落。然而,首先还须弄清楚“有”字的读音。

《国语・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的“而或专之”,在《周本纪》作“而有专之”(《史记》第141页);而《咸有一德》“以有九有之师,爰革夏正”的意思是“以吾(我们)九有的武力,革灭了夏桀的暴政”。此两例的“有”表现为“或/吾”的通假,当然应作“或/吾”或“乌/纥”之读。

按此读,传说的氏族名“有熊”就是“乌孙”,“有巢”就是“兀者”,“有扈”就是“回纥”,它们就有了戎狄的归宿,而“九有”当然就是“九纥”。再循“蒙兀/蒙古”、“东胡,东郭”、“仆和,仆骨”的音变规律,“九有/九纥”必是“九古/九国”,也就是“九姓”的蒙古式叫法了。而“以有(吾)九有之师”又表明商族是认同九姓的。

突厥语“九”是tughuz,突厥语民族是把“九姓”意译作“通古斯”的。古代“九/女/鬼/昭”等都读ju,因此“九姓”电叫“九氏/女直/女真”,而“九国”则变成了面目全非的“女国/鬼谷/昭武”。

周文王的两个伯父到江南建立“句吴”政权,后来才简称吴国,其实“周,句”(音ju)也是“九”的别写,“句吴”电是“九国”,因此商、周两朝的统治部落都是通古斯女真民族的同类,但是《尚书》和《诗经》记载的他们的语言却像是蒙古语。

“岛夷”是“九姓”

《尚书・禹贡》有名句“冀州…岛夷皮服”和“扬州……岛夷卉服”,意思是冀州居民是穿兽皮的岛夷,扬州居民是披草卉的岛夷。《史记》和《汉书》分别将《禹贡》辑入《夏本纪》和《地理志》,后者还把“岛夷”改作了“鸟夷”,因此“岛夷”就是崇拜鸟图腾的“九姓”,而大禹时代夏人就知道冀、扬二州的东夷居民是“九姓/鸟夷”了。

《禹贡》之后,记载拓拔鲜卑建立的北朝历史的《魏书》再次言及“岛夷”,它提到的“岛夷桓玄”、“岛夷刘裕”、“岛夷萧道成”、“岛夷萧衍”,此四人既非海岛之民,也非鸟夷女真,只是南徙的汉人。称他们是“岛夷”,实质是将汉人视为“九姓/鸟夷”的同类。

上古中原强势部落除夏族以外,商、周、秦三族多为九姓,因此“九姓”成了中原的正统。把汉族视为“九姓”的北方民族还不止鲜卑一族,突厥语民族把中原叫做“桃花石”,实即“通古斯/九姓”。说蒙古话的拓拔鲜卑人和夏人相隔两三千年,但是他们把“九姓”叫为“岛夷”的意识却是一脉相承,拓拔鲜卑或许是被“岛夷”商族逐出中原的夏人的后裔。

结束语

有虎字的四字成语篇(5)

成语简拼: HLPC

成语注音: ㄏㄨˇ ㄨㄛˋ ㄆ一ㄥˊ ㄨ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 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 虎落平川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失势。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 近代成语

有虎字的四字成语篇(6)

1.在趣味游戏过程中回顾并掌握汉字“象形”“会意”“偏旁表意”等构字特点,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2.针对平时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区分音近、形近字。

【教学过程】

导语:2015年元旦快到了,汉字王国将举办迎新聚会,邀请小马虎和小朋友们一起参加(课件出示学习伙伴小马虎跟大家打招呼的画面)。活动过程中表现精彩的小朋友可以获得学习星,活动结束得到五颗星及以上的小朋友将获得“汉字学习小能手”称号。

一、好玩的汉字名片(复习“象形字”)

1.认识象形字名片。聚会入口处,有些汉字朋友拿出自己的名片,上面是一幅幅图画。小马虎犯迷糊了,你能帮他来认认这些汉字朋友都是谁吗?

2.感知象形字特点。复习回顾课本第46页上的象形字:把生活中看到的事物画下来,然后再慢慢把图画变成一个个汉字,就是“象形字”。这是古人造字的一种方法。

3.认读书写象形字。跟着图画认汉字,你知道它们是谁吗?请把它们的名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田字格里,并告诉小马虎。

(1)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

(2)反馈:

随机聚焦前测易错字:“鸟”“瓜”。

关注平时常见笔画易错字:“雨”(四点的写法)、“衣”(下面部分笔画的笔顺),联系“片、方.火、出、年”复习笔顺。

【反馈评价】同桌互评:12个汉字名片全部写对得一星,书写特别漂亮再加一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悄悄提醒。

二、有趣的汉字组合(复习“会意字”)

1.情境中感知会意字特点。

小马虎走着走着,看到前面有个“明”字就热情地迎上去,说:“日兄弟,月兄弟,你们好!”旁边的汉字朋友哈哈大笑说:“小马虎,你搞错啦!”小朋友,你知道他犯了什么错吗?(总结会意字特点:“两个或几个汉字组成一个新的汉字时就产生了新的意思。”)

2.复习并学习相关会意字。

(1)随机回顾课本第97~98页中出现的会意字。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帮小马虎理解下面几个字的意思吗?

“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

“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

【反馈评价】自我评价:解释对一个或两个字意思的加上一颗学习星,全部解释对的加上两颗学习星。

三、神奇的汉字偏旁(复习“偏旁表意”构字规律)

这时,小马虎知道汉字王国处处有学问,遇到新问题开始向别人请教了。他想问问小朋友:怎么有那么多汉字的身体有一部分是相同的呢?比如“打、拉、拔、拍、排、捉、找、报、把……”左边都是一样的,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引导得出“偏旁表意”——这些字的意思都跟手有关)

1.你还知道哪些偏旁也是表示意义的?(指名说常见偏旁的意思,如“足字旁”跟腿脚动作有关,“木字旁”“草字头”跟植物有关,“反犬旁”跟动物有关)

2.本册语文书中就出现了很多的偏旁,一起找一找都有谁。这些偏旁表示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3.小试牛刀填一填。

①棵②课③颗

(1)上()了,大家都走进了教室。

(2)这()小树已经长得很高了。

①他②她③它

(1)妈妈今天很高兴,我一进家门就看到( )在对我笑。

(2)我养的小兔子很可爱,( )的毛是白色的。

(3)男孩女孩都笑了,( )们都为小明的进步感到高兴。

【反馈评价】自我评价:做对一题给自己加上一颗学习星,全部做对加两颗学习星。

四、找找汉字双胞胎(复习“音近字”“形近字”)

现在出场的是汉字王国的重量级选手——四会生字朋友。它们中间有些样子长得很像,有些名字听起来几乎一模一样。请大家一起找出这样的“汉字双胞胎”,把它们请上台介绍一下。

1.瞧,小马虎已经找到一对双胞胎啦!(课件出示:“里——果”)

咱们听听他是怎么介绍这对双胞胎的:

里,下面一个“土”,泥土里面藏东西的“里”。

果,下面一个“木”,树木上面长果子的“果”。

2.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46页《四会生字表》,找到双胞胎汉字朋友抄下来,并试着介绍给大家认识。

3.出示根据平时常见错误问题梳理的形近字、音近字,组词运用。

形近:人——入 毛——手 子——了 无——天

音近:巾——今 目——木 耳——儿 生——升

【反馈评价】同桌互评:正确组词得一颗学习星,书写端正漂亮再加一星。

结课:你获得了几颗学习星?你是汉字学习小能手吗?跟小马虎交流一下你今天的收获或者思考。

【教学反思】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本课生字归类复习力图体现有趣、有法、有效的特点。

1.复习有趣。创设“汉字王国元旦聚会”情境,通过“小马虎”这个鲜活可爱的学习小伙伴串联每个学习单元内容,设计“汉字名片”“汉字组合”“汉字偏旁”“汉字双胞胎”等儿童化游戏内容,力争让学生在复习课上学得有趣。

有虎字的四字成语篇(7)

并非凡是带“龙”字的成语都有象征意义。“元龙高卧”、“百龙之智”、“伏龙风雏”、“龙阳泣鱼”中,“龙”是指人——陈登、公孙龙、诸葛亮、魏王的男宠龙阳。“鱼龙曼衍”中“鱼龙”是一种古代杂技魔术的名称。因此,这类成语中的“龙”所反映的文化与汉民族图腾的象征意义无关。

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中,“龙”象征意义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 “龙”字成语中“龙”的象征意义为正面、褒义的内容。如:

“龙”象征贵人、大人物、有权势的人、身居高位的人。这类成语有“攀龙附凤”、“望子成龙”、“白龙鱼服”、“亢龙有悔”、“云龙井蛙”等。

“龙”象征帝王。这类成语有“日角龙庭”、“鼎湖龙去”、“龙飞凤翔”等。

“龙”象征有才能的人。这类成语有“龙盘凤翥”、“龙兴鸾集”、“龙跃凤鸣”、“潜龙伏虎”、“潜龙勿用”、“龙驹风雏”等。

“龙”象征仪表出众的人。这类成语有“龙眉凤目”、“龙虎之姿”、“龙虎之威”、“龙章风姿”等。

“龙”象征贤良、贤者、强者、杰出的人物、英雄豪杰。这类成语有“麟凤龟龙”(“龟龙麟凤”)、“龙蛇混杂”、“一龙一猪”、“云起龙骧”、“人中之龙”、“卧虎藏龙”、“龙争虎斗”、“龙游浅滩”等。

“龙”象征佳婿、家长等。这类成语有“乘龙快婿”、“一龙九种”、“龙生九子”等。

“龙”象征快速地飞黄腾达。这类成语有“一登龙门”、“(鲤)鱼跃龙门”等。

“龙”象征珍稀、互为感应的事物。这类成语有“凤髓龙肝”、“龙肝豹胎”、“炮凤烹龙”、“龙吟虎啸”等。

“龙”象征书法、作文、刺绣、乐曲的形势。如:“龙飞凤舞”、“翔龙舞凤”、“浮云惊龙”、“游云惊龙”、“矫若惊龙”、“笔走龙蛇”、“龙蛇飞动”、“画龙点睛”、“文炳雕龙”(“文擅雕龙”)、“绣虎雕龙”、“雕龙绣虎”、“神龙见首不见尾”、“活龙活现”、“虎略龙韬”、“描龙绣凤”。

2 “龙”字成语中“龙”的象征意义为中性的内容。如:

“龙”象征热闹的场景。这类成语有“车水马龙”、“流水游龙”、“车马如龙”、“车如流水马如龙”等。

“龙”象征山势、地势。如:“来龙去脉”、“牛眠龙绕”、“龙蟠虎踞”、“龙盘虎踞”等。

“龙”象征时间。如:“岁在龙蛇”。

“龙”象征行事风格、处世原则。如“龙头蛇尾”、“枯木龙吟”。

3 “龙”字成语中“龙”的象征意义为负面、贬义的内容。如:

“龙”象征极其凶险:如“龙潭虎穴”。

“龙”象征强大的势力、恶势力、敌人。如“降龙伏虎”。

“龙”象征不切实际、没有用途。如“屠龙之技”。

“龙”象征外表易知、内心难测的符号意象。如“画龙画虎难画骨”。

从总体上看,“龙”的成语褒义词大大多于贬义词。可见,在汉语和汉族人民的心目中,“龙”多为正面、褒义的形象,稍有负面、贬义的形象,“龙”的形象具有双重性。“龙”既象征威猛、勇猛等优秀品质,也象征邪恶、霸道等恶劣品质;既象征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正面形象,也象征恶人、敌人等负面形象。“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虚构形象,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所以,人们赋予它的象征意义也以正面、积极、褒义居多;但也正是由于“龙”是人类无法操控的神异动物,所以,人们又赋予它一些在人力控制之外的中性、负面、贬义特征。从总体上,“龙”族成语反映的文化是褒扬的、积极的。

汉字文化圈与非汉字文化圈关于“龙”的不同文化意义

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五千年,“龙”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中国人激动、奋发、自豪。这种文化逐渐影响到汉字文化圈范围内关于“龙”的使用。所谓汉字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的区域的统称,又称为儒家文化圈,指“历史上受中华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曾经或现在仍然使用汉字,以汉语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文化、习俗相近的区域,包括日本、朝鲜、韩国、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

在中国的东邻日本,也有许多关于龙的传说。与龙有关的神话最早出现于记述日本历史的《日本书纪》中,在与中国秦朝大约同时期的“弥生文化”时代,传说中的“龙神”用神器创建了“大八洲”,也就是现在的日本列岛,被称为日本第一代天皇的神武天皇就是“龙神”后人。

“龙”文化对韩国影响深远。汉、韩两国语言中有很多关于“龙”的词语,在韩语中,“龙”的文化指向为“王”、“王权”、千变万化的水神、护国佛法,其象征意义为“权威”、“吉祥”。“龙袍”“龙位”“龙德”“龙床”“龙驾”“龙车”“龙飞”“龙位”“龙雷”“龙尾不如鸡头”等类似词在韩语中具有相近的文化内涵。与汉民族“龙”文化有所不同的是,韩语中有关“龙”的词语所指示的文化包含“风、雨、水”的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这与韩国古代社会的农耕文化受制于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密切相关。

在越南语中,“龙”的文化与中华文化趋同,引入了大量的汉语词汇,所以汉字的古汉语发音在越南语中保留得很好。越南人喜欢自称为Con rong chau tien(“龙子仙孙”),就好比中国的“炎黄子孙”,喜欢祝福新人Dau bae rhng long(“白头龙牙”),就如同汉语中的“白头偕老”。意思是活到头都白,牙还像龙牙一样那么坚硬。此外,越南语中也有一些关于龙的天气的农谚,如Rong den lay nuoc thi nang,rang trang lay nuoe thi mua(“黑龙打水天就晒,白龙打水天下雨”),表示农民预测天气的经验。

而在非汉字文化圈中,“龙”的文化却是截然相反的。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这来源于圣经中的故事。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dragon。因此,在基督教美术中dragon总是代表邪恶。英格兰的守护圣徒圣乔治(St,George)就以英勇除掉危害人间的龙而闻名,西方的“龙”(dragon)令人感到恐怖,所以很早就被用来作为战争的旗帜。在诺曼人征服英国以前,dragon是英国皇家的主要战争徽记。

“龙”(“rpaxoH”)在俄罗斯文化中是一种怪兽(“神话中生有双翅能喷吐火焰的蛇形怪物”)。在俄罗斯报刊文章中,亚洲四小龙均被译为亚洲四虎。

可以看出,汉字文化圈与非汉字文化圈在对“龙”的认识和解读上大相径庭,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误读。在语言教学中,应承担起认知和理解双方不同的龙文化的任务。

汉语成语中“龙”文化的教学

首先,应该明确,“龙”族成语教学的过程中不可回避文化因素。学习者对成语语义的理解是否正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汉语成语蕴含的文化因素是否了解。比如“望子成龙”这个成语往往令西方学生感到困惑,他们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一种凶残的怪兽?”究其原因,在于文化差异。

有虎字的四字成语篇(8)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黔之驴》,最初定位为读准字词,读准节奏,读顺课文。有教者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这样的要求是否略显模糊呢?是否过于套式化?是否有其提出的价值?

试想:没能理解文意,何来感情?即使语感好的,朗读基本功扎实的能读出一点感情味,也未必是学生真正的情感体验。也有教者,先示范感情朗读,然后呢?学生硬逼着自己瞎仿;更有甚者,抛开文本,花大量时间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乍一听学生的朗读,确实不错,但是否与语境相符,正如音乐与舞蹈是否合拍一样,值得反思。所说的感情,是作者柳宗元的感情,还是文本角色当时的感情,还是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以“虎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为例,是读出作者对老虎如此果断行事的肯定与褒扬之感,还是老虎志在必得后的喜悦之感,还是学生自我朗读时的随性情感?

读出感情是不是要求朗读的最佳境界?

刚才一例,细细想来,字里行间好像未必藏着虎的喜悦之感。倘若要求读出当时的语境味,即结合动词“跳踉大,断,尽”,这样的细节描写,要感受到老虎动作的迅速,形象的威猛,要求学生语速加快,读得干脆利索,气势如猛虎扑来一样,这样的指导才是具体可操作的,有必要的,学生才能享受到朗读的真正乐趣。

课堂教学细节,不仅仅是一种过程,更是师生生命活动的状态。如果我们的指导不具有可操性,学生的课堂活动质量自然要打折,又何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品质?

二、 预设学生解读内容的引导细节

如何有效打开课堂教学突破口,关键在于教者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是否细致全面、深刻透彻,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有恍悟之感,进而充分享受文字的魅力,学习的快乐。比如:分析老虎的形象时,学生的确很容易总结出老虎是小心谨慎、机智勇敢的样子,但是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怎样的文字来体现的,学生往往很难说清楚。说到“终不敢搏”,学生只能读出老虎心里的“怕”。倘若扣住“始”字分析,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理解就更深一层了。“始”意味着老虎多次产生要与驴搏斗的念头,虽然老虎对驴进行了一次次的试探后,还是不能判定驴的本领是否真正“无异能”,不能确定自己的胜算有多少,所以再次试探摸清底细的心理一目了然,这是多么小心谨慎的老虎呀!

再引导,学生想想老虎一开始见到驴子的怕,比较后又会发现前面的怕是担心驴吃了自己,现在的怕是担心自己吃不了驴。同是害怕,形象却从被动变主动,弱势变强势,其智其勇,学生才能内化、顿悟,才能从心底产生对老虎的敬畏感,才会对柳宗元这个唐文学家产生佩服感,字虽少,却描写细腻,字字精练,句句皆形象。

课堂内容的解读引导可以渗透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比如:课堂结束语中可以隐藏着对主旨的解读引导。“一则寓言讲述一则故事,但一则故事洞察的却是整个人生。面对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我们要视它们为外强中干的笨驴,我们不但不会被它们吓倒,相反,定会像猛虎一样凭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把它们一个个摞倒!”这样无痕的解读引导,是不是更值得学生回味呢?

三、应对课堂教学问题的处理细节

这里所说的文章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指非预设性的问题,它是课堂生成的产物。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思维是灵活的而不是僵化的,所以,教者对问题的处理也应是活的。比如:学生提出如何理解“荡倚冲冒”这四个字。“初中文言文学习,要学会看注释哟!”很多老师第一反应就是:这四个字的理解,书下注解是有的。于是,简简单单的提醒,结束了。学生是真的没看见,还是看见了却没能读懂,悟透?是觉得4个字逐个翻译进行组合好,还是怎样稍加改变翻译更顺畅?再惑是觉得这样的翻译太难记忆而求助老师更好的理解?不得而知,也难怪做教师的常常感慨:这些内容,我都讲过了,怎么考起试来,学生还错呢?静下心来想想,讲过了,讲得有实效了吗?如果在课堂上,多问一次:“书下有注解,你觉得还有的困惑是什么?”然后,可以让学生简单做些相应的分析作,一起体会老虎当时动作的轻狂与性,我相信,这样的课堂就更有实效了。

课堂问题的处理细节,不是“蜻蜓点水”的表面功夫,也不是根据设计而刻意为之的生硬之举,更不是“跑龙套”,是教师对文本深入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灵活的处理,它不只需要我们用“眼”去观察,更需用“心”去揣摩。细察细揣,才能在过程中发现起决定作用的那一步,抓住转瞬即逝的教育时机,使细节成为教学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善疑善思善学的好习惯。

四、重视课堂教学自身的教态细节

这里所说的教态,不只是局限于平常所说的教学姿态,还有教者的心态。有人说,一个优秀的教者,站在学生面前,是循循善诱的指导者;站在学生后面,是和蔼可亲的组织者;站在学生旁边,是全神惯注的欣赏者;站在学生中间,则是亲密无间的学习伙伴。我想,用这样的说法来解读教学姿态和心态的细节,是相对明确了。弯下腰,在学生书本上用手指点着讲解;露出笑容,用鼓励与信任的目光与学生交流,深得其心;轻拍学生肩膀,以示师生关系的亲密……教态细节多得数不胜数,我想就运用课堂评价语的心态细节再来谈谈。

有虎字的四字成语篇(9)

_________死_________悲_________为奸_________丝_________迹_________不宁

2 今年是“虎年”,请写出含“虎”字的成语5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出下列“叫”的同义词

狮_________ 犬_________ 猿_________ 狼_________ 虎_________ 鸡_________龙_________

4 你能写出下面十个所以“然”吗?

(1)( )然而止

(2)( )然不屈

(3)( )然四顾

(4)( )然若失

(5)( )然而立

(6)( )然拒绝

(7)( )然无声

(8)( )然长逝

(9)( )然于心

(10)( )然不同

5 你能填出下列句子中的敬辞与谦辞吗?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为数众多的敬辞与谦辞。这些敬辞与谦辞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在同别人打交道时使用这些词,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请你填出下列句子中的敬辞与谦辞。

初次见面说( )好久不见说( )请人批评说( )

求人原谅说( )求人帮忙说( )求给方便说( )

麻烦别人说( )向人祝贺说( )求人看稿说( )

求人解答说( )求人指点说( )托人办事说( )

6 你能挑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吗?

迫不急待( )不容制疑( )一达照片( )感恩带德( )

唇枪舌箭( )五彩班烂( )天然屏帐( )黄梁美梦( )

情绪渲泄( )不了了置( )频临崩溃( )深刻印像( )

忧心冲冲( )穿流不息( )壮严时刻( )摇拽不定( )

7 成语接龙

明哲保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古人科举考试第一名叫_________,第二名叫_________,第三名_________。

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_________之年,三十岁为_________之年,四十岁为_________之年,五十岁为_________之年,六十岁为_________之年,七十岁为_________之年,一百岁为_________之年。

9 猜谜语

(1)巧夺天工(打一字)( )

(2)斧头(打一字)( )

(3)元首挂帅(打一字)( )

(4)少小离家老大回(打一字)( )

(5)山上有山,猜“出”不算(打一字)( )

(6)勤劳去百病(打宋代词人名)( )

(7)孔雀收屏(打《三国演义》人名)( )

(8)山东快电(打现代作家名)( )

(9)爷爷当先锋(打一中国古代数学家名)( )

(10)朱阁枕黄粱(打一中国小说名)( )

10 歇后语

(1)张飞穿针――

(2)骑驴看唱本――

(3)肉包子打狗――

(4)独眼龙相亲――

(5)刀切豆腐――

11 古代文学知识填空:

(1)四大美女“沉鱼”指_________,“落雁”指_________,“闭月”指_________,“羞花”指_________。

(2)《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四库全书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

(4)古人四兄弟从大到小排行次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配对题

A 将下列人名与他的号配对。

李白 香山居士

苏轼 青莲居士

白居易 六一居士

欧阳修 易安居士

李清照 仓山居士

袁枚 东坡居士

B 中国古代流传许多刻苦学习的故事,将下列故事主人公与他的行为配对。

孙敬 映雪

苏秦 囊萤

车胤 悬梁

孙康 刺股

匡衡 凿壁偷光

12 你能否依照例句,发挥想象,在下列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每句补写部分不得超过10个字)。

例句:事业说:人生就是建筑历史的一块砖石。

友谊说:人生就是帮助别人攀登的阶梯。

奋斗说:人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勤劳说:人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困难说:人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挫折说:人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趣味小练习》答案:

1 龙虎莺燕蛇鹊兔狐狼狈蛛马鸡犬

2 虎虎生威、如虎添翼、龙腾虎跃、龙争虎斗、狐假虎威等。

3 吼吠啼嗥啸鸣吟

4 (1)戛 (2)巍 (3)茫 (4)怅 (5)耸 (6)断 (7)寂 (8)阖(9)了 (10)迥

5 久仰 久违 指教 包涵 劳驾 借光 打扰 恭贺 斧正 赐教 请教 拜托

6,急―及 制―置 迭―叠 带―戴 箭―剑 班烂―斑斓 帐―障 梁―粱

渲―宣 置―之 频―濒 像―象 冲冲―忡忡 穿―川 壮―庄 拽―曳

7 身经百战、战天斗地、地动山摇、摇旗呐喊、喊冤叫屈……

8 状元,榜眼,探花。弱冠,而立,不惑,天命,花甲,古稀,期颐。

9 (1)人(2)父

(3)师

(4)夭(5)岳(6)辛弃疾

(7)关羽(8)鲁迅(说明:鲁是山东的简称)(9)祖冲之(10)红楼梦(说明:朱就是红,阁相当于楼。枕黄粱就是做梦)

10 (1)大眼瞪小眼 (2)走着瞧 (3)有去无回 (4)一眼看中 (5)两面光

11 (1)西施,王昭君,貂婵,杨贵妃。

(2)《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3)经、史、子、集。

(4)伯、仲、叔、季

(5)略。

12 略。

有虎字的四字成语篇(10)

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以乌苏里江和松阿察河为界,与俄罗斯联邦隔水相望,边境线长264公里。全市总面积9,330平方公里,人口31.2万,市辖7镇4乡,区内驻有两个森工局和六个国营农场,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生态极佳,是部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笔者于2010年7月28日至30日在虎林市伟光乡进行调查,调查地点选取的是幸福村。发音人张玉田,1929年生,82岁,祖籍辽宁省丹东市(原东沟),小学文化,务农。1969年因家乡修水库,移居到幸福村。

一、虎林方言岛概况

方言岛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指被另外一种方言(或语言)包围的方言。虎林话通行于虎林市境内,这里的居民大多是从辽宁丹东迁来的,因此虎林话可以看作是在丹东话的基础上形成的。黑龙江境内通行的方言主要是东北官话,虎林话是由辽宁移民带来的外来方言,被周围的东北官话包围,因此构成了虎林方言岛。

关于虎林方言岛的研究成果并不多,郭正彦(1986)和贺巍(1986)对虎林方言岛语音的描述是这样的:虎林话的声母、韵母和本省的东区方言相同,其主要差别是在声调上,从古今声调的关系来说,古平声浊音声母字和古去声同调,古入声清音声母字一般和古上声清音声母字、次浊声母字同调。聂志平(2005)对虎林方言岛的描述也沿袭了上述说法。根据我们的调查,虎林话的古入声清音声母字读上声,这一点和胶辽官话的特点相同;虎林话的浊声母平声字归去声,只有3个调类,这一点与胶辽官话等连片的烟台等地也相同。考虑到虎林话的来源,我们可以认定这是一个具有胶辽官话性质的方言岛。

由于郭正彦对虎林方言岛的调查距今已有二十多年,虎林方言岛如今可能又有了新的发展。2010年暑假,我们对虎林方言岛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调查前的摸底工作,我们认为虎头镇、宝东镇、伟光乡、珍宝岛乡四个地方的方言比较有代表性。最终我们选定了伟光乡幸福村作为本次调查的方言点,因为多数人认为这儿说话比较“土”,换句话说,这儿的方音更加纯正,更有调查价值。在调查材料的选择上,我们采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制订的《方言调查字表》(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年)。

二、虎林方言岛的声韵调

(一)包括零声母在内的21个声母

表1:虎林方言岛的21个声母

p八比 p?撇旁 m忙孟 f发富

t道当 t?太脱 n拿挪 l来浪扔乳

?左找 ??搓茶 s锁少

t?摘贼 t??尺丑 ?色受

t?加猪 t??掐处 ?瞎书说

k瓜贵 k哭亏 x花好

?若欧言

说明:

(1)古知庄章组字拼遇摄合口三等鱼虞韵、臻摄合口三等术韵、通摄合口三等屋韵时今多读[t?]组拼[y],如“猪、入”,例外字“竖”读[su42]、“竹”读[?u213]等。除此之外的古知庄章组声母多读[?]组声母,如“找、茶、少”等,少数读[t?]组声母,如“摘、受、肘”等。

(2)古精组字个别读[t?]组声母,如“则、贼、色”等。

(3)[n]拼细音时,实际读音为[?],如“年、娘”等。

(4)日母字多读[?],少数读[l]声母,如“扔”读[l??21]、?乳”读[lu213]、“锐”读[lei42]。

(二)韵母37个,不包括儿化韵

表2:虎林方言岛的37个韵母

?资齿 ?至世 i日泪 u谋乳付奴 y注如局

?耳儿

a岔他 ia虾鸭 ua挂刷

i?那惹猎 y?若说脚缺

?贼白棵 u?勺多落

ai来该 iai矮挨 uai拐崴

ei蕊脆眉 uei灰威

ao到少 iao绕条叫

?u漏抽 i?u柔流优

an短饭伞 ian圆染炼 uan管碗 yan软全

?n屯门 i?n人民 u?n困昏 y?n润侵云

ɑ?帮躺 iɑ?瓤杨 uɑ?匡王

??疼扔 i?影瓶

u?弄翁 iu?松绒

说明:

(1)没有[o]韵母,普通话读[o]的,虎林方言读作[?]。

(2)比普通话多了韵母[iai],例字有“矮挨”等。

(3)没有[u??]韵母,普通话读[u??]的读[u?],如“翁”。

(4)古端组、精组和知庄章组声母拼蟹摄合口一等灰泰韵、合口三等祭韵及止摄合口三等支脂韵时今绝大多数读开口呼,如“脆”读[??ei42]、“缀”读[?ei42],例外字有“税、追、坠”等。

(5)古端组声母拼山摄合口一等桓韵时今读开口呼,如“短”读[tan213]。

(6)古端组、精组和多数知庄章组声母拼臻摄合口一等魂韵、合口三等諄韵时今读开口呼,如“屯”读[t??n42]、“尊”读[??n21],例外字有“椿”等。

(7)曾摄开口一等德韵、梗摄开口二等陌麦韵都读[?]韵母,如“黑”读[x?213]、“白”读[p?213]、“麦”读[m?213]等。

(8)有些字读音比较特别,如“斋”读[??42]、“泥倪”读[mi42]、“说”读[?y?21]、“勺”读[su?42]、“脚”读[t?y?213]、“卧”读[?42]、“彼”读[pei213]、“披”读[p?ei21]、“臂”读[pei42]、“圆”读[ian42]、“寝”读[t??y?n]、“获”读[xu42]、“沃”读[u21]、“松” 读[?iu?21]等。其中很多字的读音应该是原语音系统的遗留。

(三)单字调3个(不包括轻声)

表3:虎林方言岛的3个单字调

平声 21 开高飞天

上声 213 使体口有

去声 42 是替时提

说明:

没有阳平。古平声浊音声母字和古去声同调。古入声清音声母字读上声,和古上声清音声母字、次浊声母字同调。

(四)连读变调

表4:虎林方言岛的连读变调

后字

前字

平声21

上声213

去声42

平声21 21+2121+35

(“东风”“开车”) 21+21321+42

(“中国”“中考”) 21+42

(“鸡蛋”“高兴”)

上声213 213+2135+21

(“北方”“火车”) 213+21335+213

(“法国”“指导”) 213+4235+42

(“写信”“可怜”)

去声42 42+21

(“肉丝”“别针”) 42+21355+42

(“户口”“师长”) 42+4255+2

(“教育”“算术”)

从表4可以看出,虎林方言的连读变调比普通话丰富的多、系统的多,除了平声和去声连读、去声和平声连读没有变调外,其他两声调连读时都有变调。

三、虎林方言岛的濒危处境

这次调查使我们意识到了虎林方言岛的“濒危”处境。我们的调查对象原有张海春和张玉田两位老人,但是相对于82岁的张玉田老人,65岁的张海春老人的话已经非常接近东北官话。他也坦承自己的话改了很多。在当地,要想找到一个能说纯正“虎林话”的人很难,我们遇到语音最纯正的只有张玉田老人一位。参照曹志耘《关于濒危汉语方言问题》,处于濒危型汉语方言的情况基本是这样的:老年人只使用弱势方言;中青年人弱势方言与强势方言并用,其中中年人以弱势方言为主,青年人以强势方言为主;少儿就基本上只用强势方言了。依此标准衡量,虎林方言已经属于濒危汉语方言了。对于虎林方言岛这种濒危处境的形成,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当地人对自己方言的语言忠诚度不够,他们普遍认为,跟东北话相比,自己的方音太土,别人不好懂,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原来的方言进行了“改造”,其中年青一辈则直接选择了放弃;另外,当地人口混杂情况严重,从辽宁丹东迁徙来的移民不是聚居一处,而是在各乡、各村零落散居。由此,来自不同地方、操不同方言人口的杂居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虎林方言的日趋濒危。

此次调查,我们基本整理出了虎林方言岛的音系情况,但是由于调查时间比较仓促、行程较为紧张,加之调查人员专业水平所限,我们未能对周边地点方言进行细致、全面的调查,期待不远的将来,更进一步的调查能够继续进行。

(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2E026],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专项项目[JGZ201201284]、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13YJ-15036,12-XJ14103]、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专项项目[2013JGZX0101,2013JGZX0093])

参考文献:

[1]郭正彦.黑龙江方言分区略说[J].方言,1986,(3).

[2]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J].方言,1986,(3).

有虎字的四字成语篇(11)

【奥妙无穷】:奥:深奥。指其中不易为人所知而奇妙有趣之处极多。

【枯燥无味】:枯燥:单调。形容单调,没有趣味。

【妙语解烦】: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妙语解颐】:解颐:开颜而笑。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庆赏无厌】:庆赏:欣赏;厌:厌烦。指某种事物或作品很有趣,令人百看不厌。

【饶有兴趣】:令人感到很有趣,并十分注意。

【谈论风生】:风生:谈话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形容谈话活跃而有趣。

【谈吐风声】:形容谈话活跃而有趣。

【相映成趣】:映:对照,映衬。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关于成语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