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5:36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篇(1)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是英国18―19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她一生短暂,但留下的作品从当时到今天200多年的时间里仍然受到各个领域人们的喜爱。她的小说在畅销榜上遥遥领先,小说中的情节和故事成为现代大众娱乐热衷的题材。在英国文学史上,奥斯丁因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被誉为“无与伦比的简・奥斯丁”。她的《傲慢与偏见》是一部脍炙人口,令读者交口称赞的佳作,直至今日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国内对奥斯丁研究具有引路人作用的学者是孙致礼教授,目前国内较权威的奥斯丁作品的中译本当推孙先生翻译的译本,他不仅将简・奥斯丁的作品全部翻译成中文,而且他对她作品的评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中国研究者的思路和方向。孙致礼先生对奥斯丁十分倾心,并对她的作品着迷,为奥斯丁“最精湛的语言”和处处洋溢的“机智幽默”所折服。孙先生“痴迷”于奥斯丁,陆续翻译出版了奥斯丁的六部小说。孙先生所推出的译本忠实准确、生动传神、晓畅自如,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孙致礼先生曾言:“我作为文学爱好者最喜爱的书是《傲慢与偏见》,而作为翻译爱好者最大的愿望就是翻译这本名著。”

孙致礼先生在翻译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他的翻译辩证观是其翻译思想的集中体现,渗透在其翻译作品的方方面面。本文旨在从《傲慢与偏见》孙译本探讨其翻译辩证观。

由于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译者在从事这项活动的过程中,会受到种种矛盾的困扰,经常处于一种左右为难、顾此失彼的境地。长期以来,中国的翻译界就存在着“艺术派”和“科学派”之争,西方翻译界则存在着“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的异见。不同学派各执一词,争论了两千多年,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而孙致礼先生系统地把哲学中的辩证法纳入了翻译理论体系,采取一分为二的哲学思维,提出了文学翻译的辩证论,对翻译的种种矛盾进行了自成一体的阐述。在《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一书的代前言“坚持辩证法,树立正确的翻译观”一文中,他把翻译中的各种矛盾归结为“十大关系”,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中,对翻译辩证法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释。

孙致礼将文学翻译中的各种矛盾归结为“十大关系”,即①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②保存“洋味”和避免“洋腔”的辩证统一;③神似和形似的辩证统一;④直译和意译的辩证统一;⑤“克己”意识和“创作”意识的辩证统一;⑥译者风格和作者风格的辩证统一;⑦忠于作者和忠于读者的辩证统一;⑧整体和细节的辩证统一;⑨归化和异化的辩证统一;⑩得与失的辩证统一。

在翻译性质的界定上,孙先生认为文学翻译是一项“具有很强科学性的艺术”,译者应该做一个“科学的艺术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本着“既忠于作者,又忠于读者”的思想,采取“可能时尽量异化,必要时尽管归化”的原则进行翻译,尽量把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传递给译文读者。为此,译者要充分把握好“克己”与“创造”的分寸问题。译者还应该在翻译中,善于找到一个最佳的“融汇点”,把“得”提高到最大限度,把“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孙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翻译的辩证论思想,在当时的翻译界无疑具有开拓性意义。和别的翻译言论不同,孙先生的翻译研究不是仅仅局限于语言文字层面的探讨,而是比较系统、全面地回答了翻译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涉及翻译的性质、翻译过程、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译者、读者、文化等问题。这些创见性的阐述无疑为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对深化翻译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

孙致礼先生总结的“十大关系”并不是相互孤立的;相反,这十大矛盾之间是相互关联,彼此牵制的。例如,孙致礼指出:“从历史上看,归化和异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因素。”孙先生还在指出:“异化法运用得当,便可充分传达原作的‘异国风味’……”所谓的“异国风味”亦即“洋味”。由此可见,这“十大关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从异化和归化、神似和形似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孙致礼是如何把握翻译的“分寸”或“度”。

1.形神兼备,琴瑟契合。

如何处理好“形似”和“神似”的关系,是许多译者面临的共同问题。译界“形似”“神似”之争相持多年,许多译者逐渐形成了“形神兼顾”方能造成理想译文的共识。但是在实践中往往过于极端,或因受原文词句约束过甚,处处机械死译,致使译文晦涩难懂;或因一味追求曲笔达旨,而将原文形式弃之不顾,结果流于随意之弊。孙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充分尊重原文的形式,追求形似基础上的神似。译者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一般说来,‘神形皆似’的译文,通常是直译的结果。因此,译者应该先从直译试起。”通览孙译本,我们可以看出译者保留了原作许多段落的句式句序和修饰手段,有时稍加调整,即能显示原文的风采姿致;有时几乎是字比句次地直译,亦能妙文妙句,与原文天然契合,神形皆备。例如:

①“...and by a manoeuvre of Mrs.Bennet had to wait for their carriages a quarter of an hour after everybody else was gone,which gave them time to see how heartily they were wished away by some of the family.”

贝内特太太耍了个花招,等大家都走完了,他们还又等了一刻钟马车,这就给了他们一个机会看看,主人家有些人多么渴望他们赶快走。(P:98)

贝内特一家人应邀参加内瑟菲尔德舞会。一心想将女儿嫁给宾利先生的贝内特太太散场后迟迟不肯离去,结果自取其辱,被主人家晾在一边,“gave them time to see”,孙译“给了他们一个机会看看”,与其结构对等,韵味相当到位,传达了原文含蓄、讽刺的情趣。

当然,直译并非处处可行。如果在“形”“神”实难两全的情况下力求形式对应,只能使文句只是形似,而韵味尽失。此时,应该“采取意译的方法,传其‘神’而舍其‘形’”这就要求译者摆脱原文特殊形式的羁绊,把原作的意思活脱传神地表现出来。孙译不乏这方面的范例。

②The subjection in which his father had brought him up had give him originally great humility of manner,but it was now a good deal counteracted by the self-conceit of a week head,living in retirement,and the consequential feeling of early and unexpected prosperity.

父亲的严厉管教使他养成了唯唯诺诺的习气,但是这种习气如今又给大大抵消了,因为他本来就是蠢材,一下子过上了悠闲生活,难免会飘飘然起来,何况年纪轻轻就发了意外之财,自然会越发自命不凡。(P:68)

这个长句介绍了柯林斯性格缺陷形成的背景。倘若拘泥于原文形式,势必罗嗦累赘。译者截长就短,从counteracted处断开,将by以后直至末尾的几个短语全部译成分句,再以汉语结构词“因为”、“难免”、“何况”、“自然”为纽带将其意义串联起来,气势贯通,意境明朗,使原文的风韵和旨趣毕现无遗。

2.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如何选用,在翻译界一直存在争议。异化派认为译文应保留源语文化,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同时让原文中的内容丰富目的语文化及表达方式,让翻译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归化派则认为译文应顺从目的语文化,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保持文章的顺畅通达,易于理解,以避免文化冲突及其导致的误解。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忠实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和风格,而文学原作的思想和风格都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因此,异化翻译是必不可少的。孙先生在他的《翻译的异化与归化》一文的最后说道:“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归化翻译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到了21世纪,局面将会有所改变,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随着各国人民之间的不断沟通,向作者接近的异化译法将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与归化译法取得平衡,甚至可能占上风。”在《傲慢与偏见》的孙译本中,恰到好处的异化翻译比比皆是。例如:

①As to Miss Bennet,he could not conceive an angel more beautiful.

至于说到贝内特小姐,他无法想象还有比她更美丽的天使。(P:16)

孙致礼将“angel”翻译成“天使”,采用的是异化法,保留了源语文化特征,忠实地传递原文之意,使目的语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外国基督教或天主教在其宗教生活中所占的主导地位,就如同中国的道教这样的宗教观念已经融入到人们的世俗生活之中,随处可见,密不可分。

②After amusing himself some time with their curiosity,he thus explained...

他拿她们的好奇心打趣了一阵之后,便解释说……

贝内特家即将到来一位客人,母女都好奇地向贝内特先生打探,他有意地吊她们胃口。“amusing himself some time with their curiosity”意思为用她们的好奇来娱乐,如果把它归化地译成“把母女几个在闷葫芦里又闷了一阵”,不但不好理解而且损害了原文的意思,没有忠实于原本;孙致礼先生以原文为依托,采用异化法,和原文十分吻合,更易于读者接受。

总而言之,翻译辩证观是孙致礼先生十几年来潜心翻译研究的理论精华,是其自成一家的理论体系,它破除了“一元论”的思维惯式,力争以客观的、辩证的学术态度分析研究客体。孙先生不仅在理论上提出翻译辩证观,在实践中更是自觉地贯彻辩证原则。从《傲慢与偏见》的译文可以看出,孙先生坚持翻译辩证法,灵活再现了原作的风貌,使读者深刻地体会了奥斯丁作品的艺术风格及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Jane.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2]简・奥斯丁.孙致礼译.傲慢与偏见.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篇(2)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翻译: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篇(3)

1.自由诗的内涵

所谓的自由诗,是指在音节和字数上没有一定的格式,也不拘泥于押韵的形式自由的诗歌。是与格律诗相对的诗歌形式。日本的现代诗很多时候指的是自由诗①。

2.日本自由诗翻译之难

以下是日本近现代名诗人三好达治的名作《大阿》译诗的一个版本。

原文:

大阿

三好达治

雨の中にがたっている

一二子を交じえたの群れが雨の中にたっている

雨はしょうしょうと降っている

は草を食べている

しっぽも背中もたてがみもぐっしょりとぬれそぼって

彼らは草をたべている

草をたべている

あるものはまた草もたべずにきょとんとしてうなじをたれてたっている

雨は降っているしょうしょうと降っている

山はをあげている

中丘のからうすら黄色い重っ苦しいがもうもうとあがっている

空いちめんの雨と

やがてそれはけじめもなしにつづいている

は草をたべている

草千里浜のとある丘の

雨に洗われた青草を彼らはいっしんにたべている

たべている

彼らはそこにみんな静かにたっている

ぐっしょりと雨にぬれていつまでもひとつところに彼らは静かに集まっている

もしも百年がこの一瞬のにたったとしてもなんの不思もないだろう

雨は降っている雨は降っている

雨はしょうしょうと降っている

笔者的译诗:

大阿苏山

马停在雨中

混着小马一两匹马群停在雨中

雨萧萧而下

马儿在吃草

马尾马鬃漉漉湿马背不觉已透淋

马儿在吃草

仍在吃草

仍是那匹不亲草儿呆呆然垂首而立

雨在下着萧萧地下着

山里烟雾腾腾升

打山巅而起弥漫而上泛点黄心生闷

阴云首尾聚

弹指无限连

马儿在品草儿

草生千里滨之丘经雨洗礼更绿马心

马儿静聚一处

任雨嬉戏不问何时静聚一处

纵使百年瞬间飞逝又有何不可思议

雨在下着下着

雨在萧萧地下着

参照原文读此译诗,笔者认为很空洞,与读原诗所产生的豁达感相去甚远,无异于读到了“庙堂文学”,而这种情况经常会发生。翻译原是一项难事,诗歌翻译当属难上加难。因为“诗歌是以叙情性的激烈为重要的特征的。诗的美感,是感知、理解、愿望、想象等诸多的心理过程通过感情这一媒介达成的综合统一②。正因为此,常有人感慨“诗歌是没法翻译的”③。

3.日本自由诗难翻译之因

3.1文化与历史背景差异。

中日两国文化与历史背景的不同,语言的象征性意义与让人产生的联想也不同。例如,“玫瑰(はまなす)”在英语里象征爱情,而在汉语里面则象征美丽。“荷花()”在汉语诗里面象征美丽与纯洁,而在英语里面则象征讨厌工作,贪图安逸。此外,说到花,日本人马上会联想到樱花,而欧洲人则联想到大丽花、郁金香,中国人最先想到的却是牡丹或者梅花。之所以这般不同,是因为各国的文化与历史背景有很大的差异。这可以从一些诗歌里窥见一二。如有日本古代俳句:“花のは上野か浅草が。”其中的“花”指的就是樱花。或许我国读者是难以联想到这一点。在此,特举日本有名的象征主义诗人西条八十的名作之一再次验证。

八仙花刚开时是白色,继而变成碧绿色,颜色再一点点改变,最后变成了紫兰色,所以又有一别称叫“七变化”。在这首自由诗里面,诗人借用八仙花多样的变化,赋予它象征青春期心境变化的意义。如果不了解这一差异,恐怕是读不懂日本诗人这一习惯表达的象征意义的。同样,如果译者罗兴典不了解这一文化的不同的话,准确的译文就不会诞生了。

3.2两国诗人的差异性。

两国诗人各自创作的构思、习惯的或喜欢的表达方式的不同也是导致诗歌翻译难的又一重大原因。这个原因与上一个原因紧密关联。当然,个人因素也包含在里面,但从整体上讲,不论是创作的构思还是习惯的喜好的表达方式,都是以作者国家的文化为最重要的背景的。日本人拥有的构思及表达方式中国人不一定有,反之也一样。而且,即使是同一表达方式,也不一定能产生一样的影响,或者达不到同样的艺术效果。同一命题,也不一定会引发同一联想。在此,还是要特别强调的是译者必须对原诗的本土(日本)文化有深刻的认识。

3.3双关语、讽刺、含蓄等意义在译诗里的难以体现。

与其他种类的诗歌一样,诗歌里面的双关语是通过与汉字的音一样或者相近来表达的,比如,在“の赤帽子は肩が重い”这句中,“肩が重い”用来表达“片思い(单恋)”。同样,在“木曾の深山で木が多い”这句中,“木が多い”用来表达“が多い”。在这一方面,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出自于自由诗人金子光晴的《富士》里的末句了。

あらいざらした浴衣のような

富士。④

翻译时,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译成“像洗褪色了的浴衣似的富士”的话,不论推敲几次,也完全读不出讽刺和含蓄的意境。可见,是否对双关语、讽刺、含蓄等表达其内面意义的深刻理解,也是衡量译诗是否准确的一个尺度。

4.翻译日本自由诗时的注意点

4.1译者素养的需要。

这里强调的是译者必须在自由诗的鉴赏及创作面上具备一定程度的素养。

有人主张“不是诗人,就不能译诗”“诗歌的译者应该是诗人自己”等,不乏道理。对于翻译诗歌(当然,也包含了自由诗)的人来说,这种感觉是很亲切的。诗歌的翻译有一种现象:根据原诗字面意义,译成长短句,再以几处押韵结束。还有一种现象:不顾及原诗,凭自己的灵感来改造诗歌,甚至把脱离原诗的“改写”工作称为再创作。这两种现象都是不正确的。作为译者,首先必须阅读诗歌的理论及创作方法,这有益于鉴赏力的培养。如果是具备条件的译者,也可以尝试作诗,最好通过大量的创作练习,进而促进诗歌的翻译水平的提高。

4.2原诗里作者风格的再现。

不论翻译哪一类作品,都不该改变原作者的风格。译诗时,让原作者作品风格迁就于译者自己风格的事实并不少见。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译者必须好好品味原诗作者的概况,比如,作者的背景,作者的信息,以及有关作品的评价,等等。如果可能,应该阅读作者作品的选集或全集,以了解清楚作者的一生及其创作道路。换言之,要翻译什么,就必须做好相关的知识储备。不做知识储备就开始动手翻译,无疑要以失败告终。从前面所说的《大阿》失败翻译来看,这一原因是重要的。译者应时刻牢记柏林斯基的话:“「プシキンがゲテをしたら、彼自身ではなく、ゲテをさせると要求する。(普希金若翻译但丁诗歌,就要求译作再现的是但丁,而不是自己。)”

4.3原诗韵律的再现。

原诗里的反复、排比句应该译到“信、达、雅”的标准,即要忠实地、流利地、有美感地译出来。此外,有押韵的诗也可以译成自由的形式,但不能无视诗歌的原有形式,单纯译成杂乱的长短诗句。有押韵的诗歌的音乐美很突出,但不要为了押韵而押韵。如果单纯追求音乐美,过分强调音调韵律的话,会有损原诗的内容,让原诗的型也散了。

4.4译诗的形式及内容的辩证统一。

“诗是不可翻译的”、“要译诗特别需要融通性,可以肆意展开,随意增减”。不能说这两种说法就是合理的。无视等价再现的原则,过分偏向于形式或只聚焦于内容的做法都是失败的。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才是翻译诗歌(含自由诗)最重要的。正确的做法是诗歌的翻译要致力于其内容,即精神本质的再现,同时可以基于原则大胆自由地融通处理形式。因为诗歌的精神本质是包含于主题、意境与诗情的艺术印象,是原诗的生命。在处理诗歌的形式时,要始终保持原诗的特色――凝练、形象、音调的调和、鲜明的节奏与韵律。哪种形式最合适,源于这种形式能否表现出原诗的意境。例如:

原诗:

岩手山

そらの散乱反射のなかに

古ぼけてくえぐるもの

ひしめく微の深みの底に

きたなくしろくよどむもの

汉译白话诗:

在晴空光束的散射之中,

兀突着黑沉沉的嵯峨峻岭;

在那层厚厚的尘埃下面,

沉淀出白蒙蒙的嶙峋险峰。

汉译古体诗:

晴光荡漾处,峻岭兀突真。

历历尘埃杳,嶙峋驻碧岑。

汉译对联:

晴光荡漾兀突嶙峋险岵

霭色沉雄积淀峻峭峨岑

把原诗译成了这三种形式。不管读哪种形式,“对,就是那样!”有这种共鸣的读者不在少数。因为这三种译诗都牢牢抓住原诗的主题、意境和诗情的精神本质,形式上的处理很合适。在原诗上,自然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完美结合,相当协调。所以译成五言绝句,更凝练贴切。另外一方面,基于原诗里的首句和末句的对应关系,所以也可以译成中国传统的对联形式。只是,译诗会显得少许晦涩难懂,但原诗的精神本质不会受损。不管怎么说,这三种形式的译诗是内容与形式达到了辩证统一的佳作。换言之,诗歌的翻译绝对不是两种语言的对应,要把握好诗情与内涵的同一性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译诗。

4.6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思想必须是被传达的形态化的思想。没有用标点符号来形态化的思想只是模糊的堆砌,说不上含有明确的内涵⑤。这个说法在诗歌,尤其是在长的自由诗翻译领域里,有正确的一面。例如,在前面所讲的“给妹妹的信”的译诗里,如果自始至终都不用标点符号,诗歌的故事性会变弱,作者的讽刺、含蓄的心情就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标点符号的使用有利于情感的表述。我们可以透过池田大作的这首诗的前半部来加以证明。

作为读者,谁都可以从译诗整体受到鼓励。如果译诗里不加标点符号的话,诗人强烈的感情不仅不能充分表达出来,其原诗的强大感染力也会弱化。当然,也并非所有的译诗里都必须要加标点符号。比如,在前面所讲的《大阿》的译诗里,不加标点符号也不会影响内容的表达。

5.结语

综上所述,要翻译好日本自由诗,必须花大量的时间不懈地努力。进展不顺利的时候,最好思考一下是否已注意到语言的象征性意义,以及词语引发的联想问题,是否已经理解原诗的构思,是否读懂原诗里讽刺等问题。最后,在检查译作上,应该核对一下作者的风格、原诗的韵律、种类、标点符号的使用等方面是否已经达标。最重要的是要基于等价再现的原则,让译诗的内容及形式达到辩证的统一。

另外,在翻译自由诗的时候,译诗的措辞、诗句的顺序及结构等方面应该注意的地方,还没有分析到。笔者要将其作为今后继续研究的课题。

注释:

①自由とは、音の数や文字数に一定のパタンがなく、また、音を踏むなどもしていない、自由な形式でかれたである。定型にする用。日本における代は自由である合が多い。http://Japanese.省略/ja/uikipedia/e/e_/e_c_e_//.htm/,2004.5.8.

②企吴著.诗歌研究概述.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4.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5:118.

③英国有名的诗人S.Johnson.

④陈生保,胡国伟,陈华浩编.日语(第六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78.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编.现代诗歌符号美学.中国文学年鉴1995-1996.作家出版社,1999:81.

参考文献:

[1]川口谦二著.「花と民俗.京美,昭和57年8月30日.

[2]武吉次朗.「中国翻・通ハンドブック.方店,1984.

[3]太田昭臣,大西忠治.「中学国の授.1986.

[4]刘蕙孙著.中国文化史述.文学艺术出版社,1997.

[5]陈生保,胡国伟,陈华浩编.日语(第六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日本研究中心センタ.「日本学Ⅳ.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研究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2):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3.

[8]日本国际学友会日本语学校编.张生林,孟宪凡等编译.学友现代日语Ⅳ.北京出版社,1984.

[9]迟军著.大学现代文选(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0]高烈夫编著.日汉译理论与技巧.商务印书馆出版,1993.

[11]梁传宝,高宁编著.新编日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篇(4)

⒈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字。

⑴魏武将见匈奴使()

⑵自以形陋( )

⑶不足雄远国( )

⑷魏武闻之()

⒉下面各句中加下划线字古今意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A.帝自捉刀立床头

B.魏王雅望非常

C.此乃英雄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

⒊ 翻译下列句子。

⑴魏王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 文中的“魏武”是指_______(历史人物),他为什么要“追杀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谒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

⒈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两处停顿。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⒉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字。

⑴谒门者( )

⑵既通()

⑶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

⑷人以其语语之()

⒊下列各组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司隶校尉

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B.我是李府君亲

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C.文举至门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

D.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⒋翻译下列句子。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文举说陈韪“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⒍本文写了孔文举的哪些事件?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⑴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⑵至以首抵触()

⑶庶几其一就惧()

⑷虎亦寻卒去()

⒉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而山不加增

B.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C.而儿痴,竟不知

D.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与“虎之食人”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B.虎熟视久之

C.而不惧之人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⒋翻译下列句子。

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请用一句熟语概括本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⒍读了本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两塾师

有两塾师邻村居,皆以道学自任。

一日,相邀会讲,生徒侍坐者十余人。方辩论性天,剖析理欲,严词正色,如对圣贤。忽微风飒然,吹片纸落阶下,旋舞不止。生徒拾视之,则二人谋夺一寡妇田,往来密商之札也。

⒈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⑴忽微风飒然()

⑵往来密商之札也( )

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方辩论性天()

⑵如对圣贤()

⑶生徒拾视之( )

⑷往来密商之札也()

⒊翻译下列句子。

⑴有两塾师邻村居,皆以道学自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忽微风飒然,吹片纸落阶下,旋舞不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床头捉刀人》

⒈⑴接见⑵以为,认为 ⑶用威仪震服 ⑷代词,代指匈奴使者的话

⒉ C

⒊⑴魏王怎么样?

⑵然而魏王座位旁边握刀的人,这个人才是英雄。

⒋曹操因为匈奴使者眼光太锐利,放他回去对自己不利。

(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⒈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⒉⑴拜见 ⑵已经 ⑶以……为奇,认为奇异⑷告诉

⒊C

⒋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不一定才华出众。

⒌你只是一个才能平庸之人。

⒍ 拜访李元礼 智讽陈韪

聪明伶俐,不卑不亢,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三)《小儿不畏虎》

⒈⑴洗⑵甚至⑶靠近,趋向 ⑷不久

⒉B

⒊D

⒋哎!老虎吃人,总是先施威让人害怕,可是对于不怕的人,恫吓也就无法施展了。

⒌初生牛犊不畏虎

⒍在困难面前,我们要有昂扬的斗志,不要被困难所吓倒,不要畏首畏尾,要敢作敢为。

(四)《两塾师》

⒈⑴sà⑵ zhá

⒉⑴正在、正当 ⑵对话⑶ 代词,它,指吹落的纸片⑷信

⒊⑴有两个私塾先生住在相邻的村子里,都以道学家自命。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篇(5)

项目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限定时间、限定资源),具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任务。项目式毕业设计的项目是指一个完整的毕业设计任务,可以是工作过程中真实完成的一项任务,也可以是一个模拟完成的与就业工作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项目最好来源于真实实习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例如,毕业生都是在外贸公司实习的,公司有产品宣传资料的翻译工作,那么就可以把这项工作视为一个毕业设计的项目。在这个毕业设计项目下面,学生一方面要完成翻译任务,另一方面要递交翻译过程中的翻译工作报告和一份翻译心得体会。指导老师可以根据这个项目把选题确定为“某某公司某某产品宣传手册的翻译及其研究”。

(二)项目式毕业设计的选题

项目式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在学生初步落实实习单位的情况下进行。这样才能使得选题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如果项目不能够来源于工作实际,也可以采用模拟真实工作任务的项目。例如,选题“某某公司外商来访接待工作安排与模拟实践”,学生是某公司的外贸部人员,某外商将于约定日期到企业参观厂房和产品,需要公司给他们安排住宿和就餐。这可以作为一个项目来实施,学生不仅要上交一份接待工作计划和人员安排表等,还要录制接待过程的模拟场景。由于此项目并不是一个小项目,可以让学生(假定3人)以团队的形式一起来完成。最后整个团队上交一份工作实施心得,指出自己接待工作完成的出色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

(三)项目式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

项目式毕业设计建议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根据项目的大小由2-4名不等的学生搭建团队一起完成。同一个团队内的成员相互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分工。指导老师要特别关注团队内成员的分工情况,一定要做好合理公正,不能出现有些成员大包大揽而有些成员搭便车的情况。而且,分工不能只是简单的任务切割,而应该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来分配任务,目的在于如何把整体项目完成得最佳。指导老师要指定一名团队负责人,负责协调整个项目的完成。项目式毕业设计在实施的时候要严把以下几关:一是开题报告;二是毕业设计成果;三是毕业设计答辩。开题报告要论证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项目式毕业设计的成果与论文式毕业设计成果应该有所区别。根据具体的项目,在开题报告的时候就确定下来需要提交的成果形式和内容。由于是基于实际工作的项目,所以成果最好体现可视性和展示性,鼓励成果的实物化或者视频化等。项目式毕业设计在答辩时要做到整体和个体的统一,即有项目整体完成情况的汇报也有个人部分完成情况的汇报。

二、基于项目的毕业设计的实施情况

2013年12月份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启动14届毕业设计工作,选取商英1131班作为项目式毕业设计的试点班级,同时选取了部分老师参与了基于项目的毕业设计指导。在进行分组和选题之前,对于学生与指导教师都进行了指导。最终根据学生的实习方向进行了分组,然后结合学生的意愿和指导老师的建议,确定了每组将要完成的项目。学生在接下来的三个星期内完成开题报告,在开题报告答辩会上确定该项目要完成的任务以及项目完成后需要上交的毕业设计成果形式与内容。最终确定的项目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翻译类工作任务。例如其中一个团队的项目是《某某某公司宣传资料制作》,由指导老师从校企合作企业拿来中文宣传资料,由学生翻译并且进行资料图片和文本的编辑,最终形成一本英文的宣传资料图册。二是实用英文手册的汇编。例如项目《酒店情景英语实用手册编写》,由项目组指导老师联系了当地两家以上中高档酒店,让学生到企业询问员工一些经常需要使用的英语场景和表达,根据这些酒店的建议来汇编这个实用手册。三是与实际实习岗位典型工作内容相关的任务。例如项目《英语培训机构教学研究与实践》是由几名到培训机构实习的学生所选取的,她们研究培训机构对少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堂课并且进行授课,在确定教学设计方案以后对这堂课进行授课录制,然后再一起研究分析授课过程对于教学设计的执行情况,以及根据实际课堂授课来反映教学设计的优劣,提出改进的措施。项目式毕业设计的成绩结合了平时表现、提交的成果以及现场答辩等各部分成绩。现场答辩要求团队成员都要参加,成员就各自完成部分进行综述和答辩,团队组长对整个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汇报。基于项目的毕业设计质量从整体上来讲比之前单个学生进行的毕业设计要好。一方面是由于团队合作完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合众人之力完成,能较好地保证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指导老师只要指导一至两个项目,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指导,这样一来也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项目式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项目团队合作完成的毕业设计能体现高职教育所要求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能使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提高。但是,如果在实施过程中,毕业设计的管理和过程监控不到位,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起反作用。从商英1134班全体项目式毕业设计来看,项目式毕业设计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项目式毕业设计以小组形式进行,个别学生参与不积极,进度比别的同学慢,影响整个设计的进度。

毕业设计项目和团队人数都应该适中。项目太大不容易完成,太小的话一个人就可以不需要以团队形式来完成。团队人数以2至4人为佳,因为毕业设计整个过程学生大多在企业实习,大家凑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人数一多就很难调控,有些同学就会搭便车不干活。

(二)项目同学之间有时候会意见不同而产生矛盾。

团队合作意识、沟通协调能力本来就是现代职场的必备因素。团队合作项目式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以便更能适应职场。对于出现摩擦而影响到毕业设计的同学,指导老师要充当好指引者和协调者的角色。

(三)项目式毕业设计的项目不是来自于企业的真实任务。

在校企合作积极推进的当下,由于企业以盈利和效率考虑为先,有些实际的工作任务他们不放心交给学生来做,所以不能做到真正的引进项目。例如,从企业拿来的翻译资料,学生的翻译成果并不会为他们所采用。这个时候,指导老师就要加强引导,要让学生像对待真正工作任务的态度来完成翻译工作。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篇(6)

第三步仔细揣读翻译好的白话文,看语句是否符合现代汉语习惯,需要补充哪些省略了的词语、删掉哪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助词,如果遇到词序上有问题的地方就调整一下词序。

在这三步过程中,要按以下六种方法翻译:

1.留。文言文中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量单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专有名词可照抄不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一句中的“庆历四年”“巴陵郡”都应保留,即可翻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做巴陵郡的太守。”

2.换。①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可翻译为“(他)悠闲恬静,少语寡言,不羡慕荣华利禄。”②古义换为今义。如“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观潮》)中的“岁”应换成“年”。

3.补。补充文言文中省略成分,以及虽不是原文省略,但应正确译出原意或合乎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或句子。如“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即“太阳刚出来大得像车伞一样,等到中午时却小得像一个盘子了。”

4.删。根据现代汉语习惯无法译出的某些文言词,可以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是文言文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应删去。再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中的“之”字只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并无实义,可取消不译。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篇(7)

“我知道,”她笑着说,“不过这另一位医生又是我。”

经过多月来的努力,我们的会计工作终于改用电脑处理。我得意地向一位同业宣称我们公司已经完成电脑化:“下个月起,我每天只需要两个小时就能够完成所有的会计工作了。”

“那真是一大进步,”她冷冷地说,“以前我用人工操作,每星期也只需要用两个小时。”

杂货站门外竖着块宣传减肥食物的美女纸板像,有一天刮大风,我正要去把纸板取回时,它被风吹倒了。刚巧有个青年进来,险些被纸板绊倒。我连声道歉,但他并不介意,笑着说:“没有关系,我不管走到哪,总有女郎为我倾倒。”

游泳班上我教儿童怎样浮,要他们想象如躺在床上一般。

“全身放松,闭上眼睛。”

一个小女孩在水上翻腾转身,我问她有什么不对。她叹了一口气说:“我怎么躺怎么不舒服……”

从事广播多年,我除了当节目主持,也常常外出采访,接触过不少各种姓氏的朋友。

某次采访时,有位先生和我见面握手后,掏出名片自我介绍说:“我这个姓很少见,李小姐以后一定会记得我。我姓习,练习的习。”我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对方正感疑惑,我说:“我姓李,习先生以后也一定会记得我,外子姓练,练习的练。”

每次到偏远地方去传教,我都要雇用翻译员。在南非讲道时,我言辞十分简短,翻译员翻译起来却滔滔不绝。我忍不住停下来问他:“我只讲了几秒钟,你的翻译却那么长,译得精确吗 ”“当然不,先生!”他洋洋自得地说,“我把你说的话改进了不少!”

我们来调查公司要找特定的调查对象。有位同事在电话中向一位男士自我介绍后,请教他的家庭状况:“先生,你家有十八岁到二十四岁的女性吗 ”

“没有,”他答,“我太太不准我带女人回家。”

农场收割时临时雇了位年轻的卡车司机帮忙。我们告诉他要选定一个路标,以便辨认去农场的岔道。他第一天上工,头两次往返农场都很顺当,第三次却迷了路。

“你没有选定什么标记好让你记得在哪儿转弯吗 ”我问那司机。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篇(8)

解析勃洛克诗歌中的植物密码

埃兹拉·庞德汉诗英译中的意象体现

信息传递准确真实:科技翻译第一要义

大学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模式认知研究

对一则社会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解读

输入多模态、输入增显与词汇附带习得

《鹿鼎记》英译本的编译策略初探

英语多项选择阅读测试研究综述

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论国际海事条约的汉译

《茶经》的美学价值及其在翻译中的美学重构

莎剧两种译本中的汉语“欧化”现象描写与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

典籍互文翻译中多维度“视阈”的套叠与融合

外语教学中的“听说法”与“交际法”刍议

浅议《少女及妇女的生活》中黛儿的心理成长

《理想国》中诗性知识的对象及方法问题

TED模式大学生英语演讲课程任务设计与实践

大学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研究的审视与思考

顺应与重建:关于结构与语境关系的再思考

言语行为类别视阙下文学语篇的语用文体分析

电影《迎春花》中的文化渗透与文化侵略

从日汉对照的观点看/s/象声词的音象征意义

一项英语词汇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的实证研究

“小说阅读与戏剧表演”实践课教学的经典案例

爱丽丝·门罗《欲对你说》中的人伦美学与普世关怀

《无所属者》:苔丝·斯莱辛格的左翼知识女性小说

人称代词“我们”在研究论文中语篇功能的学科差异

基于文字与视频语料库的日语连贯动作句对比研究

艾丽斯·默多克《大海啊,大海》的美德伦理学研究

论奈保尔《自由国度》和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

OCPA模式下英语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发展的个案分析

人生选择与生存意志——《赵氏孤儿》的叙事内驱力

非理性中的理性与秩序:《墙上的斑点》中的创作技巧

昆虫学与形而上学——理查德·耶茨的双重作者立场

生存的抉择——北美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与印第安文学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研究生英语任务型教学中教师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

理查德·耶茨《建筑工人》中的真理、真实与想象力

科学与人文的交融——论罗蒂的科学文化哲学

论修辞论辩的力量——以奥巴马访华上海演讲为例

基于量化模型的幽默语言翻译研究:以小说《围城》为例

“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次说”观照下的课堂沉默对策研究

乔治·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总体观与历史人性

近代都市空间的视线文化解读——试评田山花袋《少女病》

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自然环境——《大川之水》等浅析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篇(9)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108-1.5

作为一位“为人生而艺术”的作家,茅盾用人文主义大笔关切着那个时代的芸芸众生,当然更包括着民族的希望―孩子。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茅盾积极思索、奔走呼号,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留下了珍贵的足迹。

茅盾的儿童文学创作数量不多,这数十篇作品在浩如烟海的儿童文学史中也许稍显单薄,却给当时荒芜的中国儿童文学花园培上了一片青苗,“为中国现代童话文学的真正诞生起到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这些作品以最直观的形式体现了茅盾的儿童文学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以及突破中国儿童文学困境的积极尝试。此外,茅盾翻译了大量外国儿童文学经典著作,推动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体裁的多样性。

一、有关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及儿童文学

的功能问题,茅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通过梳理中国童话翻译的发展过程,追溯中国儿童文学“带着镣铐舞蹈”的成因是“‘五四时代’的开始注意‘儿童文学’是把‘儿童文学’和‘儿童问题’联系起来看的”。尤其可贵的是,茅盾在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下,对于“儿童文学的功能”至今仍争论不休的问题,提出“儿童文学不但要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满足儿童的好奇好活动的心情,不但要启发儿童的想象力,思考力,并且应当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遗憾的是,今天的文学界片面地认为茅盾所持的是单一的“直面人生,正视现实”的观点,可见,茅盾的儿童文学功能论实际上包含了“娱乐”、“教育”、“审美”等多方面内容,可以说是相当客观、全面、符合当今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多元的功能”的。

二、茅盾五次撰写文章总结当时国内儿童图书

杂志创作出版情况,揭示弊端,找寻出路

以1935年为例,茅盾在《关于“儿童文学”》和《几本儿童杂志》中指出了当时童书创作出版科学和历史儿童读物稀缺,“叙述文字太干燥”,“总嫌带点‘讲义式’”,“故事的结构太简单,也没有热烈的情感,也没有丰富的想象”,“干净的有用的东西竟非常之少”等问题,相应地提供了一系列解决办法,如神奇故事与科学故事结合(现在我们称这种形式为科学幻想故事);改写、重写古代传说和民间传说;科学儿童读物应避免枯燥的语言和非故事;慎选外国作品,加强翻译技巧等等。这些谨慎客观的观察和研究为当时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路。

三、茅盾对“教育主义”有其独到的见解

他曾表示:“我主张儿童文学应该有教训意味”,这是“五四”作家的共同社会责任意识。他们寄希望于孩子,所以也给孩子背上民族国家的担子。因此,茅盾认为纯儿童文学作为教科书对中国孩子是不适宜的。然而另一方面,茅盾反对狭隘的、教人“怎样做一个健全的公民”“四平八稳的好人”的教训,主张儿童文学“会发生好的道德的作用”,教训的内容是“不但要满足儿童的求智欲,满足儿童的好奇好活动的心情,不但要启发儿童的想象力,思考力,并且应当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教训的方式为:不应采取正面的说教的姿态,要“有浓厚的文艺性”。此外,他还超前提出“中国缺乏科学教育”的事实,强烈呼吁更多优质科学读物的创作出版。

进入新世纪,茅盾对儿童文学的独到见解仍有十分值得借鉴之处,这位文学大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需要今天的儿童文学工作者们及童书出版者、翻译者们认真思索和研究。

茅盾十分重视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问题,鼓励童书翻译者打开视野,主张“译文既须简洁平易,又得生动活泼;还得‘美’”,而译本“不但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不但要能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并且要能给儿童学到运用文字的技术”。这就要求译本不但要把原著的意义与趣味完整准确地表现出来,还得把中国的语言词汇运动的优美、精当、恰到好处,让读者体会到中文的语言美。这些要求在放在今天的儿童文学翻译中仍然是受用的。值得注意的是,茅盾主张通过改写、修饰等方式“净化”外国儿童文学中个别的消极、观点不鲜明、迷信等不良因素,以原著为蓝本重编一个故事。这种翻译策略在此后“规范翻译”的年代曾广遭质疑,然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描写翻译学派和德国功能主义学派两支新生力量的涌现并逐渐传入中国,翻译研究开始从以源语文本为中心转向以目的语为中心,翻译者和接受者受到重视,也就是说,茅盾的“改写”“重编”即再创作策略重新得到了认可。

茅盾在七十余年前就开始大力呼吁少儿科学读物、历史读物的创作出版,更亲身实践翻译创作了一些优秀有趣的科学小说。今天少儿科学类和历史类读物已经成为童书市场上的重头戏,根据候颖对少儿科普图书中“畅销+常销”图书共性的总结,“经典型与现代性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通融;多变性与恒定性统一;人文性与科学性和谐”――这些竟与茅盾坚持的科学历史读物要涉及范围广、知识信息新、内容准确,语言生动活泼,能吸引人不谋而合。此外,茅盾提出科学读物要有故事性,即在“热闹而复杂”、“神奇”的故事中传递科学知识,点燃小读者追寻科学的好奇心。故事体的科学读物,至今在童书市场上仍是不多见的,相信茅盾的这一提议,会为当下竞争激烈的儿童书出版行业提供一个新思路。

在1960年的儿童文学大辩论中,茅盾对陈伯吹的“儿童本位论”持鲜明的反对态度。他坚持儿童是有阶级性的,这成为茅盾儿童文学观点中颇具争议的部分。茅盾始终把“阶级性”放在突出位置是作家社会立场的必然体现;而另一方面,他在翻阅当年儿童文学作品后,也曾严厉批评大部分作品存在“政治挂了帅,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文字干巴巴”的诟病,他强调政治性是应建立在文学性基础之上的。此外茅盾还强调了另一个今天仍争论不休的问题:作家自己是否也应该变成孩子?茅盾的观点是,作家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以孩子的视角进行创作,儿童文学作家仍以成人为主体,“不能不了解儿童,不能以你的主观去画你所以为是儿童的儿童”,“了解不同年龄的儿童、少年的心理活动特点”“找出最适合于不同年龄儿童、少年的不同的表现方式”。在“儿童本体论”得到认可的今天,茅盾的这些观点仍然是儿童文学创作理论的主流。

比起茅盾献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丰硕著作,也许他留给儿童文学的只是薄薄的小册,然而这小册里有先生振臂高呼“想想孩子们吧”的侧影,有对中国儿童文学的深情呼唤,更有为中国儿童文学从诞生到发展所倾注的心血及努力,茅盾无愧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开拓者。

【参考文献】

[1]王蕾.安徒生童话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孔海珠.茅盾和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

[3]王瑞祥.儿童文学创作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篇(10)

“下周又要出庭,我得提前做好准备。”唐帅说。

连续三年,唐帅都是在办公室过的除夕。今年前6个月,他已经受理案件70余起,平均每周就有2-3起。

如此忙碌,是因为唐帅肩负一项特殊使命――作为全市第一位手语律师,唐帅正致力于让正义的声音传遍无声世界。

夙愿

唐帅的双亲都是聋哑人。

“从小,我和父母只能靠手势和眼神交流。”唐帅说。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唐帅自小就练就了熟练的手语技能,这也让他从小就生出了一个愿望。“我希望帮助像我父母一样的聋哑人。”唐帅说。

唐帅上初中时,就常为相识的聋哑街坊帮忙,充当“传声筒”。

一天,聋哑邻居老王跑到唐帅家,拉着唐帅的手就往外跑。

经过手语交谈,唐帅知道了个中缘由。

原来,老王刚在一家商店买东西,付钱时掏了100元给店主。但当时一起付钱的顾客有好几个,店主分不清到底是谁没给钱、谁又该找补,就要求买主逐一说明。

然而,老王“说”不了,因此,店主一口咬定是他没付钱。

情急之下,老王想到了热心的唐帅。

“通过手语,老王告诉我,他那张100元的钞票上有明显的折角和标记。”唐帅说。

带着这些信息,唐帅跟老王来到商店,说明了情况。

店主找出了老王给的100元,误会也就此澄清。

从小到大,像这样行侠仗义的事,唐帅还做过不少。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聋哑人一遇到矛盾纠纷往往只能干着急。能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到他们,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唐帅说。

长大成人后,唐帅也找到了实现愿望的更大平台。

2012年11月的一天,唐帅接到了一个改变命运的电话。

“唐帅,你司法考试成绩是368分,恭喜了!”电话那头,好友小孙激动万分。

“太好了,我终于可以成为一名律师了!”唐帅激动地说。

自从确立了为聋哑人“发声”的目标,唐帅就一直在钻研手语技巧。

“手语主要分为两类:自然手语(方言手语)和普通话手语,二者之间的差别很大。”唐帅说。

说罢,唐帅伸出左手,食指弯曲,中指平伸,并将食指指尖搭在中指上。

“这在普通话手语中表示‘上’,有点偏象形。”唐帅说。

随后,唐帅又伸出双手:两个小指头互挂,做出“拉钩”的形状。

“这就是自然手语中的‘上’,和普通话手语差别很大,而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手语。”唐帅说。

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唐帅在学生时期就利用寒暑假钻研各地方言手语,并逐渐精通掌握。

大学毕业后,唐帅考取了手语翻译证书,开始担任司法案件手语翻译。

期间,唐帅结合自己的特长,熟练运用手语参与讯问取证,成功协助单位破获了上千件有关聋哑人的疑难案件。

然而,在司法系统工作中,唐帅也发现了当时司法手语翻译的一些短板:多数手语翻译人员毕业于专业学校,所习得的是普通话手语,面对聋哑人使用方言手语的情况,往往无法真正传达其意思;手语翻译人员基本都是非法律专业出身,对某些专业的法律术语不了解,在案件翻译工作中可能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从而影响判决的公正性……

面对这些问题,既懂法律又懂手语的唐帅,觉得自己肩头的责任又加了一层。

在这样的信念驱使下,唐帅开始努力准备司法考试。他希望成为一名手语律师,专门为聋哑人提供法律服务。

2012年,唐帅如愿以偿。

实战

2016年5月的一天,大渡口区鼎圣律师事务所。

一位70多岁的老人迈进唐帅办公室,开口就喊:“唐律师,求你救救我女儿吧!”

唐帅急忙起身,扶着老人就坐。

“老人家,不要着急,有什么话慢慢说。”唐帅安慰道。

“我听说你是律师,又懂手语,只有你能帮到我女儿。”老人边说边抹泪。

原来,老人的女儿是一位聋哑人,因为涉嫌盗窃被公安机关拘捕,即将被检察院。

“我女儿不可能偷东西,她又没法表达,一定是被冤枉了。”老人说。

了解基本情况后,唐帅决定接手这个案子。

“我当时就觉得,因为聋哑人面对法律事务的特殊劣势,该案嫌疑人可能无法充分地为自己q护。”唐帅说。

事不宜迟,唐帅立马奔向检察院查阅全案证据,特别是回看了公安机关讯问这位聋哑人的同步音像材料。

很快,唐帅就发现了疑点:“这位嫌疑人用手语提出的供述,与手语翻译人员的翻译明显有出入!”

唐帅将这个情况写入辩护意见,旋即提交检察院核查。

随后,检察院又找来其他3名精通方言手语的翻译人员,再次进行验证。

验证结果和唐帅的意见完全一致。

最终,检察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对这位聋哑嫌疑人作出了不予的决定。

成为手语律师以来,唐帅一直忙碌在聋哑人司法工作最前沿,处理相关案件千余件。

“我所要做的,就是尽力将案件正本清源,不放过一个坏人,也要还好人一个公道。”唐帅说。

“帮众”

2017年6月8日22点,唐帅正在办公室加班。

“叮”的一声,手机信息提示音响了。

唐帅拿起手机,看到了一条信息:“唐律师你好,我是大连人,我没有听说能力,我想咨询你法律方面的几个问题。”

唐帅随即用手机同这位聋哑人互动了起来。

“这是我请人研发的一款软件,叫‘帮众律师’。通过它,全国各地需要法律咨询的聋哑人都可以联系到我。”唐帅指着手机中的对话框,向笔者介绍说。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名手语律师,随着经手的案件越来越多,唐帅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不少外地人特别是聋哑人也经常跑到重庆,寻求唐帅的帮助。

“重庆的聋哑人找我很方便,但外地的聋哑人怎么办?”这个想法时常浮现在唐帅脑海中。

经过一番筹划,2016年初,唐帅拿出大部分积蓄,请人研发了一款名为“帮众律师”的APP软件。

截至目前,该APP下载量超过4万次,已成功解答了全国各地使用者提出的上千条法律问题。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篇(11)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026-0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普遍化与通俗化实践,它能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利益与愿望,切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从而更好地与群众打成一片。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与延安时期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从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的一种实践活动。延安时期,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与高度重视下,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实现。

一、系统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物质载体。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全面、系统、准确地翻译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条件

延安时期,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克服重重困难,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创造了有利条件,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系统翻译工作提供了保障。延安时期,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加强了对经典著作翻译工作的重视。一方面,他们创办了马列学院编译部、中央军委编译处、中共中央宣传部编译局、八路军抗日战争研究会编译处等大量专门的翻译机构及出版机构,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提供了有利的组织保障;另一方面,中央领导的直接参与及领导为推动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是中国革命运动迫切的理论需求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系统翻译工作提供了动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为迎接新时期的新的挑战与困难,迫切需要新的科学理论来指导。此时,以为核心的党中央认识到只有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才能彻底从思想根源上清除“左”倾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是大量海内外知识分子聚集延安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系统翻译工作提供了人才。延安时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与教育家王学文、吴亮平、艾思奇、王实味、何■麟、张仲实、何柏年等大批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及较高外语水平的青年知识分子汇聚延安,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水平较高的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队伍,为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二)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取得的成就

延安时期,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正确领导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较全面地翻译并出版了马、恩、列、斯的经典著作。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重点编译了以《马克思恩格斯丛书》为代表的马恩经典著作及以《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为代表的马恩经典著作单行本;编译了以《列宁选集》为代表的列宁经典著作及以《什么是列宁主义》为代表的经典著作单行本;编译了以《斯大林选集》为代表的斯大林经典著作及以《斯大林言论集》为代表的经典著作单行本。

二是较集中地翻译并出版了《资本论》等经典经济学著作。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资本论》的编译颇为关注,《资本论》的成功编译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翻译史上的一大建树。此外,大批的知识分子还相继翻译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读书偶译》等著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大众化的实现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文本。

三是较完整地翻译并出版了《军队》等经典军事性著作。《共产主义同盟史》《步兵》《炮兵》《骑兵》等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军事性著作大部分都是在延安时期被首次编译与出版,为延安时期党制定军事策略与方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是较系统地翻译并出版了《费尔巴哈论》等经典著作。《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实践在认识上的作用》等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编译与出版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三)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工作与其大众化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工作与其大众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1]。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其经典著作翻译工作指明了方向。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典著作翻译工作是以不同的实践需求为导向,延安时期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是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如何正确看待共产国际的指示与苏联的经验为内容,是为党在延安的中心任务而服务。另一方面,全面系统的经典著作翻译工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奠定了直接的理论基础。经典著作的编译工作为延安时期的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

二、搭建多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平台

延安时期,党中央的领导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搭建了多层次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平台。

(一)干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

干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环节,因为干部是执行党的路线与方针的主体力量,干部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贯彻执行的力度。在延安时期,抗战爆发后延安的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青年知识分子大量聚集延安的同时,党的抗战也面临着严峻的局势。对此,党中央全面开展了对农村、城市、老区、半老区、迎敌区、新区等不同地区的不同层次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内容的干部教育活动,为全面抗战提供丰富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

(二)社会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普及教育的主阵地

延安时期的社会教育是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以识字课本、戏剧、黑板报等具体的实际的丰富多彩的、灵活多样的、为普通大众所乐意接受的形式对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留守儿童、失学少年及青年进行了党的政策方针路线教育、文化教育等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道德素质及抗战意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国民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基础教育的主阵地

国民教育是指以培养未来的民族战士为目的,以提高青少年的政治素养与政治觉悟为目标的对适龄儿童进行正规化、制度化的中小学教育活动。延安时期党根据陕甘宁地区的实际情况,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实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教材方面,取消《百家姓》等不适合抗战的旧式教材,将《新中华报》及边区革命历史等有利抗战的资料作为补充教材,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在课程设置上,以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为指导,调整了课程设置,将统一战线与抗战政治教育及防空防毒等以军事政治为中心的内容作为中小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并增加了相关课程的教学课时;在教学方法上,灵活采用参观、实验、讨论等易被大众所接受的方法,如用群众所熟悉的方言来代替普通话的教学方式,在算术课上让学生们计算新四军打死多少敌人等将教育内容和实践运用相结合的方法。这些灵活的国民教育方式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础教育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一步实现。

三、构建全方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体系

构建全方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体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另一方面,要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及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愿望。

(一)报刊宣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重要渠道

延安时期,党中央领导以革命战争实践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以党报党刊为主要内容的宣传体系,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以党报思想指导健全多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体系。延安时期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党的报刊工作具有党在思想上对其高度重视、中央直接参与主办由分散转为集中、办好党报党刊的同时重点抓文艺类综合报刊的几个突出特点。这些显著的特点显示报刊的宣传工作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二是将党报党刊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载体[2]。《新中华报》全面地宣传了持久战的战术及战略、党的政治主张及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批判了妥协与投降主义,反击了的高潮,刊发了《纪念孙中山与马克思(社论)》等马克思主义文章。《解放日报》全面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与方针与思想,深刻揭露了反动派破坏和平企图发动内战的阴谋。新华通讯社通过播放《论持久战》等著作大力宣传马列主义与思想,通过对《抗日战争十大纲领》等著作的播放全面宣传了各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与政策路线。

(二)文艺宣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主要载体

在同志革命思想及延安时期党的文艺政策方针的指导下,掀起了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代表的主动适应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以诗歌、美术、音乐、戏剧等多种形式的大众化的文艺宣传实践活动,典型文艺宣传活动有以下两个。

一是新秧歌运动。秧歌运动是一种源于民间的社会生产生活受广大陕甘宁地区人们所喜爱的文艺活动。在延安时期,党中央根据陕甘宁地区的民俗习惯等具体实际情况对秧歌运动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革,将新秧歌运动转化成了传播党的政策、方针与理论、人们参与政治生活及表达思想愿望的文艺武器。新秧歌运动真实反映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的现实生活,严厉抨击了旧思想与旧道德观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是街头诗运动。街头诗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思想的指导下,在《论持久战》等著作的基本观点的影响下由延安知识分子自发形成的对广大陕甘宁边区民众进行精神动员的抗战启蒙运动。街头诗运动呼吁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持久抗战,保卫祖国,坚决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它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