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4 15:07:39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168-02

注塑成型是塑料成型中最重要的一种工艺,它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一次成型结构复杂的制品,注塑制品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但注塑制品在成型过程中常会出现如:填充不足、凹陷、翘曲变形等各种缺陷。本文以高分子单招学生对注塑制品表面缺陷分析及对策的教学法为例,从影响注塑制品质量的几个因素(材料、成型工艺、模具设计)着手,分析注塑制品的表观缺陷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问题提出

由于注塑成型是塑料成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成型方法,能生产结构复杂、尺寸精确的制品,生产周期短,自动化程度高。塑料注塑制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建材、医疗器械等产业,推动了这些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塑料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塑料制品的产量、质量、效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使得我国跨人了世界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国的行列。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不论是塑料制品的花色品种和档次,还是内在质量及外观,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目前企业对于注塑工程技术人员及熟练注塑机操作人员的需要量大。为了适应21世纪我国塑料工业迅猛发展的要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轻工学院开设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并于2011年开始至今一直对本专业学生实行单招单考,即对中职毕业生、职业高中学生进行单招。

《塑料注射成型》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目标明确规定:“熟悉注射机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安全操作、保养维护;熟悉塑料注射成型工艺过程,掌握常用塑料注射成型工艺的特点,成型工艺条件的确定;能对注塑制品成型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起进行分析并能有效地解决。”该课程最根本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运用注塑成型理论知识,掌握注塑成型技能,在生产过程中能快速解决生产异常问题,提升良品率及生产效率。而通过单招这一门槛相对较低渠道进校的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学生,自身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对高分子材料专业学习兴趣不高,理解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相对较差。

针对高分子专业单招学生的状况及塑料注射成型课程的特点,如果按照以前有些老师常规的教学方法,将塑料材料成型加工的基础理论、塑料材料注塑成型特点、注塑成型设备及操作、注塑工艺及制品质量控制等内容学习完后,再进行两周注塑操作实习。无奈学生没有进行注塑生产过程的系统训练,很难将相关知识内容串联起来,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无法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以该课程目标为指导方针,依据高职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规格,确立以职业活动过程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教学,总结出了提高学生注塑生产实际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法。

二、制品缺陷分析及解决能力训练方法

塑料注塑成型课程标准是以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职业岗位发展为根本宗旨,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注塑成型理论知识及注塑成型基本技能,在注塑制品生产过程中能准确判断并快速解决生产异常问题,提升良品率及生产效率。而针对高分子单招学生要提高分析及解决注塑制品缺陷问题的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学习成就感,增强其对该专业课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对塑料注塑成型加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剖析,以典型塑料注塑制品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过程组织教学,改善教学方法,锻炼学生工作思路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归纳起来有:

1.调整课程结构,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塑料注塑岗位所需的理论和技能要求,整合教学内容,体现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理论知识遵循“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加工操作技能、塑料注塑制品质量控制、生产岗位的设备维护及故障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2.注塑车间作为教学主场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教学主场地由教室转为注塑车间,从塑料材料的成型特点与塑化情况,注塑设备的结构及作用,注塑模具的结构及上、下模具的操作,注塑机的安全操作,塑料制品的成型过程,成型工艺条件的调整,制品的缺陷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等模块知识及技能的教学过程均在实践操作中完成。

3.教师故障设定。为了还原注塑制品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事先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从原料选择、设备操作、模具安装、工艺参数调整等方面设置必要的故障,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

4.学生必要的归纳总结。在整个典型注塑制品生产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对每个环节的学习,均要求每个学生首先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然后每小组进行汇总,最后将各组总结进行全班性的点评。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加理解,技能操作更加规范熟练。

三、制品缺陷分析及解决能力训练内容

在注塑成型过程中,制品的质量与所用塑料原料质量、注射成型设备类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精度、成型工艺参数的设定与控制、生产环境和操作者的状况等有关,其中任何一项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制品的质量,使制品产生缺陷。

在注塑成型工学结合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以标准注塑拉伸试样制品为例,提供了HDPE、LDPE、PP、ABS、PVC五种原料,要求生产五种原料的标准注塑拉伸试样。从影响注塑制品质量的几个因素(塑料材料、模具、成型工艺)着手,锻炼和培养学生对注塑制品的表观缺陷产生原因的分极及解决能力。

1.塑料原料质量对制品缺陷的影响训练

注塑成型所用原料是否正确(品种、规格、牌号等);原料的色泽、颗粒形状及均匀性、有无杂质;原料的物理性能(熔体流动速率、含水量及收缩率等)是否符合要求等都会产生制品缺陷。如原料流动性太好,易出现溢边;而熔体流动性差,又可能造成制品充不满或凹陷;原料中水分过多又可能造成熔接痕、银纹、水花、气泡等;原料收缩率太大,可能造成凹陷;原料回收料过多,可能造成缺料、真空泡、裂纹等缺陷。针对原料对制品质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不同原料的成型特点进行严格的选料、检验、原料的干燥处理及物理性能检测等注塑成型准备工作,并对在成型过程中因原料造成的制品缺陷及时作出处理。

2.模具对制品缺陷的影响训练

注塑模具结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注塑制品的成型,特别是模具浇口位置与尺寸大小、流道尺寸、模具冷却系统、顶出系统、脱模系统等设计。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针对标准注塑拉伸试样模具设计中出现的浇口及流道的尺寸过小,而使制品注不满或凹陷,学生提出修改模具,加宽加厚模具的浇口及流道尺寸,经过修改后的模具解决了因模具设计问题而引起的制品注不满或凹陷缺陷;模具因无冷却系统而使制品打到一定数量后制品出现严重收缩问题,针对这种收缩现象,学生通过适当降低成型温度或停机一段时间再生产等方法解决问题;因模具安装调试等问题而出现溢边、制品拉伤、顶白等缺陷,学生通过调整模具的锁模力或锁模时间、顶出力或顶出行程等方法解决模具安装调试造成的缺陷。通过训练学生了解到合理的模具结构设计对注塑制品的成型及质量很关键,修改模具的成本很高,风险也很大,同时模具的安装调试也不容忽视。

3.注塑成型工艺对制品缺陷的影响训练

注塑成型制品常见的缺陷主要是由注塑成型工艺技术条件中工艺参数设置不当、配合不良、不能相互弥补和调节不当造成的,正确地把握缺陷的尺度和消除产品缺陷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施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不同原料的注塑成型特点,设置成型温度、加料量、注射压力、保压压力、保压时间、冷却时间、注射速度、开合模行程及顶出参数等工艺条件,根据预设参数打出制品,制品可能出现注不满、凹陷、气泡、熔接不良、溢边过大、翘曲变形、银纹、银丝、内应力过大、变色等外观缺陷,然后根据制品出现的缺陷分析哪个工艺参数设置不当或哪几个工艺参数配合不良等造成的,最后通过调整各工艺参数的尺度,从而消除产品缺陷。

四、结束语

笔者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对高分子单招学生进行注射成型工学结合、实施注塑制品缺陷分析及解决能力训练教学法,对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和提高解决注射成型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力有很大帮助。高材13级共3个班75%以上的学生,通过塑料注射成型课程的学习,对塑料原料(选择、检验、处理)、设备选择与规范操作、模具设计制造及安装调试、成型工艺条件的选择与控制等因素对注塑制品质量的影响有很明确的认识,能进行分析并有效解决制品缺陷,降低制品废品率。同时能通过自己努力而消除一个个产品缺陷,有很大的成就感,而对塑料注射成型加工技术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众所周知,现代注塑技术不断发展,塑料注塑制品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注塑成型的实用性和技术性的学习与提高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所有从事注塑行业的广大技术人员不断学习与实践,共同提高注塑成型技术,从而解决更多更难的实际问题。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篇(2)

现代工业产品零部件的60%~80%,都是依靠模具成形,模具已经成为机械、电子、汽车、家电、通讯、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等领域产品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是实现少、无切削或近净成形的重要工艺方法。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产品的制造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1-2]。尽管我国的模具工业近年来在不断发展,但模具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在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技术方面。模具工业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掌握先进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人才,而模具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职责。因此,近几年,不仅高职院校,国内很多高等本科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模具设计制造专业课程,争取为模具工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高等学校模具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内最早成立模具研究所的两所高校之一,先后开设了“精密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高分子模具设计原理”、“模具概论”、“塑料成型技术”、“模具制造工艺”等一系列模具设计制造专业课程,并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在模具教学和科研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模具专业人才。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发现,尽管包括我校在内的高等本科院校模具专业和模具课程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致使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不能满足我国模具工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的讲解,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通,致使学生不能对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无法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2)缺少形象生动的案例教学,教学方式过于僵化。尽管有些高校也引入了“案例教学”,但很多情况下更接近于“举例说明”,案例往往是辅助要点的讲解,学生不能对整个模具设计案例进行有效地掌握,致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

(3)授课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互动式的讨论和双向式的交流,以及自主式和合作式学习,学生研究和分析问题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4)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缺少课外、实物演示和生产现场教学环节。模具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凭课堂的讲解,会导致学生缺乏模具实物的认识,不能产生对模具三维空间实体的想象力,进而导致整体教学效果较差。

(5)考核方式陈旧,多数高校的模具课程仍然是期末笔试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评价方法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知识和问题的主动研究和分析思考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不能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模具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和研究,把教学、科研、实践在人才培养中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知识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统一,学生从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和研究式的主动学习,并在这种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训练思维能力、发展个性[3-5]。模具专业课程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即包括模具结构设计与优化,也包括模具制造工艺理论和方法,它不仅是多学科领域知识的综合,更需要有实践环节的真实体会。因此,通过选用典型案例,来映射模具课程内容的所有关键知识点,将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应用过程中的分析以及分析中需要研究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再结合实践进行研究型教学,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和主动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基于上述分析,对模具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传统的以模具成形理论基础模具成形工艺模具成形零件结构工艺性模具成形设备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为主线的知识灌输型课程讲解体系,以若干个典型模具设计和制造案例为研究对象,在课程初期即给出典型案例,以案例引发的问题为引导,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地展开课程基本内容的讲解,重点突出每部分内容的关键知识点,以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的分析方法为主线,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融为一体。

(2)从模具成形制品设计和制造问题的分析入手,按照实际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和方法,以模具的功能结构模块和设计制造知识为重点,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形成以模具功能结构为对象的若干知识点。然后从模具设计和制造整体优化的角度,研究功能结构设计和制造的合理性,提高学生对模具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模具设计师应有的把握全局的素质和能力。

(3)采用研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围绕授课内容提出能引发讨论和发挥想象力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分组讨论,给出模具设计方案。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设计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归纳总结出关键知识点并重点讲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同时,教师通过介绍模具设计和制造研究领域国际前沿的一些热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引出该领域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思维与主动探索过程中学习知识。

(4)针对模具课程的特点,采用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网络、现场实物并用的多介质、多手段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授课方法和手段。建立课程的动画、视频和网络资源库,将课程内容形象化、简易化和趣味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切实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要点。

(5)研究新的课程考核方法。模具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工程应用性,传统的通过一张试卷的考试方式存在明显弊端。现在我们尝试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办法,把重点放在平时的考核中,分阶段、分内容、分知识点进行考核,再以不同的加权平均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考试中增加了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内容,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探索和创新。

三、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

实施的教改课程包括“塑料模具设计”、“高分子模具设计原理”、“模具概论”、“精密模具设计”、“塑料成型技术”等模具设计制造方向本科生专业课。以“塑料模具设计”为例,采用了典型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为了确保课堂的教学质量,制定了典型案例分析教学实施计划,按照计划编制了具有模具设计课程特色的教学大纲,将原来的知识原理讲解为主的教学计划转变为以典型案例为主线、逐步引出知识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修改和完善。实践的内容包括:

(1)典型案例的分析与选择。注塑模具种类很多,各类注塑模具的设计既有共同点,又具备自身的特点,因此,必须对各类塑料模具设计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选择合理的教学案例。尽管塑料模具种类繁多,但按照模具结构分类,可分为两大类即单分型面的二板式模具和多分型面的三板式模具。当塑件中存在侧孔或侧向凸凹时,模具又需增加侧向分型机构,而浇注系统的设计尤其是浇口形式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注塑模具结构及其复杂程度。因此,我们选取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浇口形式作为典型案例,即直浇口、侧浇口及点浇口:

① 案例1:直浇口式单分型面二板式注塑模具。这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直浇口式二板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一模一腔,模具结构简单,装配图和零件图简单易懂,模具功能零件齐全,适合在授课初期作为典型案例讲解。

② 案例2:侧浇口式单分型面二板式注塑模具。这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侧浇口式二板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可以一模多腔,模具结构与案例1相似,但成型零部件的结构复杂,适合在授课中期作为典型案例讲解。

③ 案例3:点浇口式三板式注塑模具。这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点浇口式三板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可以一模多腔,多分型面,由于需要顺序开模,自动脱凝料,模具结构复杂,适合在授课后期作为典型案例讲解。

三类典型案例根据不同的授课阶段,由浅入深地引出,既保持了授课知识的整体性,又让学生容易接受,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根据典型案例,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整合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加减,而是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重新调整与组合。根据典型案例,将授课内容整合为模具总体结构设计、浇注系统设计、排气系统设计、温度调节系统设计、脱模机构设计、成型零部件设计和侧向分型机构的设计等几个功能模块。每一部分功能模块都结合典型案例讲解,便于学生对授课知识点的理解。

(3)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动画,制作用于教学的模具实物。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教改实施效果有很大影响,结构合理、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对原有多媒体课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增加了很多动画内容和图例。另外,还准备了30多件模具实物,为同学们在课堂上演示。

(4)基于典型案例,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和探索,以新的教学思路组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话、讨论、辩驳,形成“教师陈述问题,学生多人猜想反驳”的“对话共同体”课堂模式。重点章节的讲授由传统的教师一人单讲改为学生上台合讲,形成了“猜想与反驳”的课堂讨论气氛。主要讲述章节,教师首先简要介绍今天的知识点和问题,然后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多种可能性,然后在随后的教学中逐步将学生心中的疑问给予解答。教学手段上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放映动画,引用图例和演示实物,产生了一种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课后为学生布置思考题。

(5)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中期,设置1-2学时的参观实习环节,通过成形加工和模具制造的生产实习和教师现场讲解,使学生对模具企业生产与管理模式、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模具结构、模具加工设备和模具加工的工艺过程等知识有较全面的感性认识,为下一阶段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6)改革课程考核方法。采取了期末笔试、大作业和口试答辩相结合的方式。笔试中注意了试题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知识点,注重了对学生模具设计基本原理和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期末大作业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重点,对考察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考核根据模具课程的特点,结合典型案例,选择了一个带有侧孔的方形壳体塑件作为考核对象,分别让学生们设计三类注塑模具即带侧向抽芯机构的直浇口二板式注塑模具、带侧向抽芯机构的侧浇口二板式注塑模具以及带侧向抽芯机构的点浇口三板式模具,要求学生画出模具装配图并采用答辩的方式给出大作业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既让学生们系统地掌握了塑料模具设计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取得了很好的考核效果。

四、教改效果与展望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学生对校改实施效果的反馈信息。问卷调查涉及学生对授课方式、教学计划安排、课件和动画及实物演示、典型案例的选择、实践教学、教师授课水平、考核方式、校改效果总体评价等17个问题,并采用了无记名的方式,收回问卷118份。在学生认同度调查数据中,95%的学生对此次教改效果非常认同,5%的学生基本认同,他们一致认为案例式研究型教学方法对于提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能力给予了很大帮助。

通过基于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需要对这种全新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期望未来能够形成一种适合高等院校模具专业课程特点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为我国模具工业的振兴与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祁红志. 模具工业的发展与模具专业群的建设[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44-47.

[2] 刘全坤,王成勇,刘传经. 模具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重点[J]. 模具工业,2011,37(5):1-4.

[3] 郑伦楚,徐晓军. 论高校研究型教学的阶段性模式与深度推进策略[J]. 中国大学教学,2011(2):18-20.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篇(3)

1.引言

模具是现代生产中生产各种工业产品的重要工艺装备,它以其特定的形状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原材料成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模具行业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据统计,家电行业80%的零件、机电行业70%以上的零件靠模具加工。在汽车工业中,一个车型的轿车共需要40000多套模具,价值2―3亿元。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模具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数量型向技能型转变,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而模具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模具工业发展的“软肋”。

面对模具行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作为培养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高专教育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人才培养机制,《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高职高专模具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所以本课程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中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高校逐年扩招,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选择到高职高专学校学习的学生,除极少成绩较好,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兴趣能够增进、引起大脑皮层的积极状态。”“符合兴趣的工作就能够完成得轻松而有成效。”所以针对学生的状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欲就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工作岗位与岗位群的要求,对本专业的前景、目前的就业形势、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及用人机制有所了解,使他们一开始就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自然而然地形成自我约束意识。其次,因为学生对直观、生动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我们可以采取参观企业和观看企业现场生产录像的形式,着重介绍模具设计、零件加工、安装调整、塑料成形加工等方面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产生好奇,从而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的学习增添动力。最后,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所谓互动教学就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组织教学,学生参与、教师指导、综合评价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选题、共同实施、共同交流、共同评价。实施过程一般是将整个班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活动。要求每组题目,并与教师一起审阅,然后由教师选出两组题目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参与指导,每次课上安排一定的讨论时间,由小组的代表讲解做题思路,由出题小组代表或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这个阶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顺思路。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和相互合作的锻炼机会,而且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挖掘他们的个人潜能。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模具模型与挂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特别是有些章节的内容不能用现有的实验设备进行演示,如注射原理、注射设备等,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运用声像结合、动画模拟的形式,生动地展示模具生产中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并掌握要点,给枯燥的理论赋予活力,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而活泼。而对于典型的模具结构,教师要采用多媒体动画课件结合模具模型和挂图进行分析。

4.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

高职高专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第一线输送模具设计、制造和维修、冲压加工及数控加工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技术操作者。知识结构由三大模块构成:基础理论知识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专业基础知识如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等,专业知识有塑料成形工艺与塑料模型设计、冷冲压工艺与冲模设计、模具CAD/CAM等。在构建模具专业教学计划框架时,教师应紧紧围绕培养模具专业应用性人才这一目标,注重学生模具设计能力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做到广而简;专业知识强调专而精,针对性强。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学期总课时数,结合相应的能力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处理,突出实践性和针对性。如,热流道浇注系统的设计、聚四氟塑料成型工艺与冷压成型模具、泡沫塑料成型模具等内容由学生课后自学;对高分子聚合物的特性、压注模设计、压缩模设计、气动成型模具设计等内容进行适当的简化处理;重点讲解注射模具设计,增加部分传统教材没有但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注射机的选用与调试、塑料模具试模与修模的方法、塑件成型质量分析、塑料成型工艺流程介绍、注射模成型新技术等。

5.重视实训教学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因此实训环节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应结合能力目标、学校的实训条件制定相对应的实训目标,如注射模具安装与热塑性塑料注射成型实验、典型结构模具拆装实验、模具型腔加工实验、塑料模具的试模调试实验。课程设计上要求学生用所学Pro/E、UG和AutoCAD的知识进行塑料模具的设计,最后出图,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起来。

6.考核办法

考核的目的是使学生尽量掌握各课程知识点,而不是去简单比较他们学习的优劣,或挫伤他们对知识的兴趣。针对课程特点制定考核办法,教师可以更积极有效地发挥考试的作用。

(1)根据《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内容的特点,采用过程考核为主,辅以集中考核。过程考核的优势在于:第一,及时完善复习、回忆的学习环节,更易做到查漏补缺。教学过程中考核督促学生认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也能及时根据考核的反馈信息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第二,结合本阶段的知识主题进行考核,考核范围集中,目标明确,学生对考核内容准备充分,对知识的体会更具体、更深刻。

(2)根据《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考核应突出其实践性,可以实践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实践考核采取各种实验及课程设计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均以现场评分的方式成绩。期中、期末综合考核理论与实践,体现了《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只有学生同时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有可能获得好的成绩。

(3)根据学生就业需要,除了校内考核,还应引进社会化考核机制,将学校考试与社会考证接轨,如模具制造工、数控铣削高级工、线切削中级工、UG、Pro/E等认证考试,既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总之,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校真正学到一技之长,走向社会能独立工作。

参考文献: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篇(4)

关键词: 塑料模具;模块一体化;教学改革

Key words: plastic mold;module integration;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215-01

0引言

作为模具专业的主干课程《塑料成型模具设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开展。在本人长期从事《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模块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传统课程教学及存在问题

1.1 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教师根据教材或确定的内容系统地在课堂上讲授,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组织教学,并按一定的教学法(含已有的教学经验)讲课,目的是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较快和较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

1.2 存在的问题以上教学方法看似很有逻辑性,但整个看来教学的整个过程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学习的好坏,理解的程度教师只有在课程设计时才能了解,而且学生学习很被动,必须完全接受老师的灌输,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考试的时候也只是应付过关,不能把握课程中的精髓。

2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我校材料成型专业本科学生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开设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在这一学期学生的任务非常艰巨,压力很大,上课往往出现到课率不高,上课不积极等,若上课仍采取按部就班的方法上课,往往会上课学生不积极,影响老师情绪,教学效果极差。针对这种情况,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采用模块一体化教学,体现专业特色,使学生主动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模块一体化的内容根据教学计划,本课程分为理论课程教学、塑料件加工认识实验、模具拆装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内容,按计划应上理论课,在讲授一定理论之后,进行相应实验,理论完全结束后进行课程设计。采用的模块一体化的具体教学安排是:开课前,将最后每个学生要做的毕业设计的题目发给大家,给出设计零件的工程图及设计要求。另外给出设计塑料模具的设计步骤。①分析塑件(包括工艺性和塑料类型);②成型方法的选择;③注射机的选择;④塑料模具整体结构的确定;⑤成型工艺条件的确定;⑥模具各零部件的设计;⑦设备的校核;⑧绘制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这样使学生目标明确,在以后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主动学习,不但能很好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而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3 实验教学实验能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不能只在讲到某个理论的时候安排试验,比如在开课前学生对塑料模具了解很少,可以进行认识实验观看塑料件生产的设备和模具,使他们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在进行理论讲解,更容易理解,在以后的理论教学中,使实验室平时有开放的时间,学生可以自由实验。

2.4 讨论式教学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充分说明了集体的力量,由于本课程中在模具结构章节中,有大量的结构图,若老师满堂灌输,而且图形结构复杂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搞清楚每个零件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思维疲劳,影响教学效果。

2.5 多媒体教学《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这门课图形较多,若采用传统的模型和挂图,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不能达到动态的效果,比如上面提到的模具结构的问题可以将典型的结构做成FLASH动画,利用视频讲结构动作过程动态的展现出来,最后将学生的讨论进行动态化的归纳,另外理论课中还有很多知识点可以做成动画,使课堂教学直观、生动,提高了课堂效率。

2.6 成绩评定办法针对学生以往考试只在最后突击的特点,将成绩评定改成不只重视最后的理论考试,采取各个方面并重的评定方法。

2.6.1 注重平时成绩①平时上课情况:到课、发言。将每个学生的表现情况量化记录下来,作为学科成绩的一部分。②作业情况。每个章节留出课后习题的一部分作为课后作业,以便学生复习和总结,记录下来,作为学科成绩的一部分。

2.6.2 实验成绩:各个实验成绩的总和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记录下来他们的操作情况、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结合实验报告的成绩,得出实验的成绩作为学科成绩的一部分。

2.6.3 合理分配期终考试内容期末考试试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采用闭卷,时间为120分钟,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和图形分析题主,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考察基本知识的归纳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以上三个部分在课程成绩中所占分值为平时成绩占20%,实验占10%,期末考试占70%。

3课程教学改革前后学生成绩分布的比较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而且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已完全不成问题,下面就几个方面教学改革前后进行比较。

4结束语

从教学改革成绩看,教学效果明显,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模式进行。另外随着实验室设备的到位,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设计阶段做成的模具结合《模具制造工艺》实验由自己动手加工出来,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从实践中提高专业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篇(5)

计算机在塑料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较大程度的减少模具设计的时间,尤其是在应用了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后(CAE),弥补了以往塑料产品开发、模具设计、产品加工等环节中的不足。CAE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保证质量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但是有一点不能否认,无论科技怎么发展都无法替代专业设计师多年的设计经验。如何选择塑料模具的制作材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直接影响着塑料产品的设计成败。

1塑料制品材料的选用对模具设计的影响

通常来讲,再好的材料用不到正确的地方都不算是好材料。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模具设计时必须先充分了解不同备选材料的性能,并对这些性能加以测试,分析各种不同因素对塑料产品的影响。本文以传统的塑料性材料为研究对象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说明。热塑性材料是注射成型塑料制品最常用的材料,通常分为两大类,一是无定型塑料、二是半结晶性塑料。这两种材料最大的不同在于分子结构与受结晶化影响的性能。无定型热塑性材料主要被应用于外壳,因为其不易弯曲塑性好;而半结晶性热塑性材料因其硬度高,较常用于机械强度高的地方。1.1根据填料和增强材料进行选择的研究热塑性塑料的种类主要分为这几类:未增强、玻璃纤维增强、矿物和玻璃体填充等。玻璃纤维增强就是用玻璃纤维来提高热塑性材料的强度、硬度以及应用温度;矿物和玻璃体填充的效果不如玻璃纤维好,它们主要用来降低塑料材料的翘曲程度。玻璃纤维会对塑料产品的收缩性和翘曲性造成影响,玻璃纤维增票材料制成的塑料材料一般不会发生尺寸改变的现象。流动方向决定了玻璃纤维的取向,如果取向不正确将会影响到部件的机械强度。为了证明这一点做了一个小试验:在添加了30%玻璃纤维增强的热塑性聚酯树脂的注射成型片中分别纵向、横向各自截取10个测试条,在拉力测试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对两种类型的测试条的机械性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纵向的拉伸强度比横向高出32%,其中纵向是流动方向,而纵向的挠曲模量比横向高43%、纵向的冲击强度比横向高53%。在对热塑性材料添加某种能够改变性质的添加剂时,需要认真查阅这些添加剂的作用和副作用,最好是仔细询问原材料厂家的建议,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材料。1.2湿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有些热塑性材料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尤其是PA6和PA66。吸湿性很可能会影响到材料的稳定性和机械程度,时间长了有可能发生形变。因此,在设计产品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性质会对产品造成的影响。制品的材料决定了模具材料,因此,在进行模具设计时应当对制品材料进行全面考虑,从而选择最佳的制品材料。1.3塑料制品模具材料的选择分析对不同类型的塑料制品进行分析后选择最佳作为模具材料。国内的塑料产业中用处最广且最适合用于热缩性模具材料有下面几种:渗碳型塑料模具钢、非合金型塑料模具钢、预硬型塑料模具钢、耐腐蚀型塑料模具钢、时效硬化型塑料模具钢、整体淬硬型塑料模具钢。制品材料的添加的填充剂种类、剂量等决定了其性质,这些性质决定了其用途。比如,硬型塑料模具钢常用于制作一些结构复杂的中型精密度塑料制品;时效硬化型塑料模具钢常用于制造一些工艺比较复杂、精密度较高、实用期限较常的塑料制品。当然这些选择条件也不是绝对的,还需要由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壁厚及相关注意事项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工程类塑料零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塑料制品的壁厚。通常工程对塑料零件有着很高的要求,塑料制品的壁厚是否符合工程要求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整体质量。塑料零件的壁厚影响着零件的生产周期、整体重量、零件的刚性、公差等。坚决不能使用生产不合要求的塑料零件,如有空隙、表面粗糙等。2.1塑料模具设计工艺中的基础要求设计人员在模具设计之处就应当考虑到选用的材料不合格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生产流程和壁厚比率会影响到模具空腔的填充程度。在注塑过程过,如果生产流程较常、壁较薄,那么聚合物必须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否则将会形成空腔影响模具的质量。为了进一步了注塑材料融化时的流动性,我能可以通过特殊的模具来进行测定。塑料模具的壁厚影响着其机械性能,从而影响着模具质量。在进行塑料零件生产时一定要使得注塑均匀。壁厚程度不一样则产品的收缩性也不一样,在加上产品的刚性不同,直接导致翘曲、尺寸偏差等问题的发生。为了保证模具的均匀程度,需要在壁厚处设置模心,主要目的是防止注塑过程产生空腔,并均衡内部压力,从而降低产品因压力作用产生形变的可能。一旦产品内部有空腔或者微孔,那么产品的横截面变窄,从而能加了内应力,最终导致产品的机械性能降低。塑料制品的壁厚不一样时对模腔的要求也会不一样。模具的模腔和脱模斜度要和成品的分模或分模面保持一致,不然既会影响外观又会造成尺寸不准。2.2热塑性塑料设计中的指标分析热塑性材料的延展性与弹性都比较好,而金属材料虽然刚性高,但是延展性与弹性都远远不如热塑性材料。设计人员的主观意识会影响到热塑性材料模具制品的生产投资,因此在保证产品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是可行的。通常商业对产品的尺寸要求是在标准条件下的误差不得超出0.25-0.3%的范围,精确的模具能够大大降低塑料制品的生产误差,从而为生产商节约更多的成本。总结来说,想要节约成本必须要尽可能的提高模具的精确程度。

3结语

塑料制品生产以后还存在着诸多和性能有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设计人员的不断努力。总而言之,能够影响到生产制品的因素有很多,在模具设计时必须全面考虑这些影响因素,综合利弊,最终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和最佳的生产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篇(6)

1.引言

模具被称为“工业母机”,机电新产品的开发往往取决于模具的研发能力。现有的模具学习模式主要是学生分批分组地进实验室动手操作,对于经费充足且学生生源比较少的学校,现有模式切实可行。但随着目前各大高校招生规模逐渐增加,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学生再像传统实训模式那样一个一个地走进实验室进行实训教学,显然会大大增加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塑料注塑成型过程中设备成本较高,少则十万左右,贵则五六十万,单一的设备不能满足实训教学的需求。以普通模具实训为例,选修该教学课程试验96人,每批学生8人,共需12批次。一个注塑产品从开始到冷却结束约需10分钟,一大节课90分钟,也就是说,每批次学生仅能完成注塑一个产品过程,完全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由验证性实验到设计性实验的实训出发点。如果减少每批次人数到4人,增大批次次数到24次,老师和学生的时间成本就会大大增加一倍。另外,塑料材料在注塑的过程中会发出刺鼻的味道,对使用者造成影响,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迫切需要对目前的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2.实训教学平台构建

2.1实训平台系统组成

该实训平台主要由教师模块、服务器模块和学生模块三部分构成。该平台中教师模块设有教师客户端和助教客户端,教师客户端主要用于向学生发出任务指令,指导学生对实训教学内容进行操作和学习,助教客户端用于教师助理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助理在教师缺席时行使教师职责。服务器模块主要用于对学生实训教学知识的获取进行指导、训练,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点的目的,该模块的实现基于虚拟制造技术来模拟模具成型工艺实际过程及模具设计实际效果。学生模块中的学生客户端主要用于对教师客户端任务指令的反馈。教师模块、服务器模块和学生模块三大模块通过网络连接组成一个闭环网络,教师教学通过教师客户端发出指令,学生在学生客户端接收到教学指令,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服务器模块上完成学习内容。客户端主要是电脑或手机等多媒体终端。

服务器模块包括五大子模块:理论学习子模块、实践教学子模块、实训子模块、创新子模块和考核子模块。这五大模块的连接顺序为顺序连接,采用MATLAB软件设计形成,每个子模块相互关联又可独立运行。服务器模块可以根据实训教学的不同内容选取配有不同内容的子模块。理论学习子模块,主要用于学生对模具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基础理论的学习,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基础理论学习,避免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学习进度一样,浪费时间;基础良好的学生可以选择略过此步骤,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快速对该部分知识进行掌握。实践教学子模块中包含视频、图片和文字数据库对模具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进行虚拟演示、说明,并对实际的案例给予讲解。实训子模块中包含详细的塑料注塑成型工艺虚拟过程演示及虚拟过程操作,且配有操作步骤语音提示,用于学生的实际案例训练。创新子模块主要是针对注塑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和解释,用于指导学生虚拟设计新型的模具结构,这是本实训平台的一大亮点,其他的教学方法不可比拟。考核子模块用于对学生的考评,学生可以依据考核的结果进行有选择的重复学习,教师也可在教师客户端看到考核成绩,并对学生学习成绩给予评定,同时对学生下一步学习进行指导。

该实训平台的另一亮点是学生可以申请多次考核,直到掌握知识点。子模块设有考试题库,学生可以申请进行考核,但总次数不能超过三次,教师考核时由系统随机选取出考试试题,测试平均值作为最后考核结果。

2.2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通过教师模块发生任务指令,如汽车灯罩注塑的学习,学生由学生模块接收到任务指令,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适合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如学生A欲选择周三下午七八小节进行学习,因为自己没有电脑工具进行该课程的学习,所以用手机向平台教师模块客户端发出预约请求,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或助教的时间安排反馈给学生A,学生A按照自己的预约时间进入平台服务器模块开始学习。

首先学生A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进入理论学习子模块,了解、加深、巩固塑料基础知识,如聚乙烯、聚丙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然后对注塑机和注塑模具知识进行复习,再对注塑成型工艺知识进行课程学习的前期预习;然后是实践教学模块,搜索操作工程案例库,选择汽车零部件,找到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汽车灯罩,通过动画学习汽车前大灯的主要组成,包括近光灯、远光灯、示宽灯和转向灯等;在掌握汽车灯罩理论的基础上,进入实训子模块的学习,实训工艺流程中系统会提示马达是否加热等,当加热温度升高到250℃时,系统提示可以进行下步操作,学生根据上面对注塑工艺流程的知识掌握,依次进行合模、座台进、射出、保压、冷却、储料、射退、开模、顶出等工艺步骤来完成汽车灯罩产品的注塑;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流程出现操作失误,系统会进行语音提示,同时待样品注塑结束,系统会对注塑过程中涉及的核心工艺进行讲解;在实训的基础上,学生A可以进行下步创新子模块的学习,通过对自己注塑的汽车灯罩产品进行观察,发现有气孔和熔接焊现象发生,分析认为成型不良的原因可能与模具浇注系统的结构参数设计缺陷有很大关系或者是模具排气不良、脱模剂使用不当、塑件结构设计不合理等因素有关;学生A经过分析提出在设计过程中对塑件壁厚进行改善,减少浇口数目,对浇口位置进行改进及提出设置辅助流道等方法;在兴趣和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学生A也可以进行民生用品或工具螺丝刀、耳麦的学习;最后,学生A向考核子模块发出申请考核,教师客户端或助教客户端发出随机出题指令,学生A完成任务结束提交自己的成果,教师模块给出考核成绩,如果学生A觉得由于掌握知识点不到位,考核成绩不理想,可以再次申请学习和考核,教师也可在教师客户端看到考核成绩,并对学生A学习成绩给予评定,同时对学生A下一步学习进行指导,通过该实训平台反复学习,学生A完成模具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内容的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

3.结语

虚拟制造技术促进了学习交流方式的变革,该平台的设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操作性强、适合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并且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考核,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验过程无污染、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低,学生由“灌鸭式”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条件,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虚拟制造技术教学开创了教育改革的实验教学新局面,促进了人才的培养优化与拔高环节,目的在于培养杰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教育培养的核心理念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汤宏生.模具虚拟制造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研究[J].模具工业,2008,34(12):3-6.

[2]单岩,苗盈,赵悦.基于虚拟现实的新型模具专业教学与实训平台应用[J].模具工业,2013,39(2):70-72.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篇(7)

当代社会是多媒体和互联网发展时代,团队合作比相互竟争更为重要,特别是中职模具专业的学生如果不能把所学的模具知识与技能用于与他人的合作互动中的话,那么,他们所学习模具知识和技能将是无用的,他们所制造的模具质量是难以达到高水平和用户满意的,老师的专业素养教育也是失败的,因此,老师在教会学生模具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更要注重培养模具中职生,学会与同学、老师,以致于今后走向社会与不同人合作的基本能力,也是中职模具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现实情况却是,现在在校90后绝大部分中职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父母大多数忙于打工挣钱,与孩子交流沟通较小,这些中职模具生缺少管教,从小养成了自私、自由散慢的不良习惯,并且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自己想干啥就干啥,高兴时与同学或者老师交流,不高兴时就迟到、早退,甚至于旷课,对于扫地、擦黑板、做广播体操、拔河等集体活动不愿意参加,总觉得这些事与自己无关,他们这种意识和行为显然与团队合作意识背道而驰,通过多年模具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验,我针对中职模具生这种状况,模具专业课程标准应当有新的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即在模具综合实训课的学习中,我除了教他们学习模具专业知识和加工技能外,更要着重培养中职模具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模具制造过程中,我让学生敢于提出不同加工方法和见解,同时,也要学会尊重他人意见,乐于与老师、同学合作与沟通,以下是我在模具综合实训课中,培养和组织学生合作加工塑料模具的一些心得。

一、 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激发学生学习模具设计和编程的兴趣

我们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主动吸收和理解塑料模具的结构,而我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等功能再现塑料模具的工作原理,使学生轻松进入到塑料模具结构动作之中,多媒体技术无疑能为模具实训课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激发中职生学习塑料模具设计和编程的作用,为塑料模具的加工方法、装配、维修、调试提供良好技术支持,例如:我讲《管材挤出成型模具加工》的项目时,我运用课件演示塑料水管挤出过程,把学生带入到生产塑料管情境中,它的优势有:其一、增强了学生学习挤出模具的兴趣和感性认识,同时活跃中职模具生的思维,不用我过多讲解,再结合挤出塑料模具模型对其结构机头、口模、心棒、分流器与分流器支架有了更深刻感受和理解,解决了学生对挤出塑料模具这些专业术语理解和掌握、记忆。使挤出模具重点和难点得到了有效解决;其二、多媒体技术对于观察力不强、抽象思维较弱的中职模具生来说,借助网络及课件,再配以简要文字说明,更容易让学生对管材挤出模具工作原理和结构有了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利用UG软件进行挤出管材模具设计、编程就容易多了,以致于学生对挤出塑料管材模具铣削加工编程也水到渠成;其三、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也乐于帮助能力弱的学生,增强了同学间合作意识,为以后在数控铣床上加工模具零件的合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其四、我通过多媒体和UG、仿真技术,实现了学生对模具设计个性化的追求和学习主体与模具之间的有效沟通,达到了“主客融合,物我同境”的理想境界,引导中职模具生对塑料模具的感受、感悟、合作、体验和创新思维等过程,使中职模具生从中获得对模具设计、编程、加工等深刻认识与合作的体验,达到了事倍功半的目的。

二、 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增强中职模具生加工模具的合作信心和能力

我通过近年来《公差配合一体化》教学实践,在《模具综合实训课》中执行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中职模具生合作精神和团队观念及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能力,通过分组学习,学生面对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对模具的结构理解,并且讨论、交流,老师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对模具结构、各主要零件作用和加工工艺的理解,在分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习困难学生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但是,在《模具综合实训》课中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本人认为,老师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特点等制定相应教学方法和评定标准,在分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遵照自原的原则,对于组长要求能力强,乐于助人,有合作和组织能力,我采用方法:一是学生自荐,二是同学选举,三是老师指定或推荐,在模具加工中,我注重培养和提高组长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有效发挥组长的分配、协调、督促的作用,使每一个小组形成一个统一的团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模具加工学习后,我让学习小组每一个学生当一次组长,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了学生合作学习和自己加工模具的信心。

三、 让学生参与模具加工的准备,培养中职生合作精神

在模具综合实训课中,我经常让学生课前准备模具加工所需要的材料、刀具、加工模具设备情况、图纸、工具、量具等等,在这一环节中,我给每组学生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作用,并且都要参与模具编程、加工、和后续模具装配、调试准备之中,例如:我教《注射模具上模座板加工》这一项目时,我首先让学生用UG软件设计出不同厚度、不同材料的两个上模座板,用专业知识进行比较,指出它们有什么不同,最后确定方案,并且在组长的组织下,完成各自设计、编程及加工工艺,要求较好学生把各自方案的优缺点详细记录,由于学生课前准备充分,教学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比较准确掌握了注射模具上模座选材、编程、加工工艺的知识,并且达到了举一反三。为后面注射模及其他类型模具的成型零件和辅助零件的设计、编程、加工工艺确定打下基础,最后,我在新课结束后,让各组学生派一名代表说说为什么我们的学习活动进展得如此顺利,学生们一致认为,每一名学生充分准备和合作意识的加强是顺利进行的根本原因,学生们通过合作、沟通感到了自己在团队中重要性,因此更增强了他们合作学习的愿望。

四、 老师充分发挥中职模具生们合作功能,各组学生共建和诣课堂

《模具制造综合实训》课的一体化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和UG编程及模具加工的四维互动,中职生分组合作加工模具零件要想在实习车间课堂上发挥应有作用,老师应当紧密依托《模具综合实训》课中任务书的要求,为中职生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营造积极探究的氛围,激发中职模具生学习模具编程、加工的兴趣,培养中职模具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塑料模具成型零部件加工这一任务时,在学生正确理解冲压模具工作零件、结构零件的编程、加工、对刀及塑料模具上、下模座、垫板、支承板等结构件在塑料模具的作用、加工工艺时,我提出当分组加工塑料模成型零件时,从编程、加工、对刀等方面怎么下手时,有的学生想到了与其他同学合作来解决,若编程或加工中出现问题,请教其他同学或老师,然后本小组进行改正,并完成成型零件(凹模)加工,其他小组加工好各自零件后,老师集中学生在实习教室或数控铣床前进行反馈总结,并向学生提问:若让你们加工挤出成型塑料模具或其他类型注射模模具,你们能加工吗?这时,大部分学生回答“能够完成加工”。从而使中职模具生在实际注射模加工操作中感受到了模具编程、加工是那么有趣,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加工,坚定了同学间合作学习加工模具的信心和解决模具加工中出现问题,感觉到模具加工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是与设计、材料、刀具等准备工作相关的,体会到合作完成模具加工的优势的“甜头”,从此通过一体化教学点燃中职模具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和团队的重要性。

五、 抓住时机,注重激励,以评价增强合作学习能力和意识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篇(8)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只有打破传统单一的试卷考试模式,采用项目化的考核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才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达到结果和过程考核并重的目标,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通过本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研究,可探索出具有我院特色的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考核方式,从而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掌握教学效果,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有必要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项目化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客观地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以考促教”的作用,从而达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近几年,不少院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在专业定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之而来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与之相辅相成的考核方式也需要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作为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塑料模具设计》,以模具结构基础知识为主,通过讲授常见的模具成型工艺、原理,注射机型号及选用、塑件设计要点、常见的模具类型、结构及主要零部件的作用和设计原则等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模具的主要结构及设计要点,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模具相关的设计、制造与维护等相关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通过此次考核方式的改革,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课程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1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的必要性

本课程一直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手段,后来结合了多媒体教学,引入了大量的动画实例,但由于条件、资源有限,缺乏真正的实践练习,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汇总起来有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知识点多,模具结构图也比较抽象,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试模式无法涉及所有的知识点,并且考试受题型、题量和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很难客观反馈学生的真实水平,导致考试成绩会有所偏差,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失去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导致学风的下降。其次,对于传统的期末考试,大部分学生是期末临时磨枪,在考试前的几周内对重点内容进行突击复习,这些应试型的学生虽然能应付考试,但考完就忘,不能及时反馈问题和总结经验,知识点根本没有理解透,更别说融会贯通了。考核方式改革后,可以督促学生对重视学习过程,并积极参与项目化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知识过程和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本次考核方式的实施,以项目化的方式引入考核内容要求,教学过程结合“模具设计过程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以某一塑料制品为例,以产品的模具设计为任务进行驱动,以模具的整个设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要求学生提出设计方案、优化方案、确定关键零部件结构及尺寸、最终完成设计的思路完成考核项目。通过模具设计过程加强理解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在设计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设计,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不仅能够客观的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以考促教、教考结合”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课程具体考核方案

2.1指导思想

项目考核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式,体现在考核过程中,与学习密切相关,是对学习态度、效果的一项综合考评,更能客观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能够帮助老师总结难点,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是一种可持续的考核方式,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2考核方案

按照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采用学习过程的开放式和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成绩认定方式由平时成绩和模具设计制作成绩两部分组成。

2.2.1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主要有由课堂出勤、作业、课堂表现及学习态度等几部分组成。根据了解理论知识、重在实践培养目标主要,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由课堂考勤、作业、讨论和课堂提问等项目组成:平时成绩=课堂考勤(40%)+作业(40%)+课堂表现(20%),老师依据学生表现进行不同的成绩评定。课堂出勤率保证教学环节的首要前提条件,也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严抓考勤,特别是自制力、约束力有限的学生,必须严抓、狠抓。因此在第一次课,就向学生说明考勤制度,并公布了本门课程的考核方案,以督促监督学生实现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人在课堂、心在课堂”的教学目标。并且在本门课的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辅导员的管理制度相结合,随时和辅导员沟通上课出勤实况,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完成作业和课堂的学习态度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在讲完模具设计基础这一部分内容之后,就采用了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作业,启动项目。首先是发散性的让学生自己想题目,汇报设计思路,然后老师对题目进行筛选,并给出建议与评价,最终确定题目及方案。对于作业及时上交并保质保量完成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这种人人参与的考核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作业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启发,更有利于筛选合理的题目和方案。另外,对于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加分奖励,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反之,学生若学习态度不端,缺课或作业量缺交,到一定程度便可按照学院的规定,取消其考核资格。须进行重修申请方能重新学习、参加考核。

2.2.2项目考核

项目考核即模具设计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60%: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老师根据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对某一塑料产品的模具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实行过程控制,按环节给分,具体操作流程环节及评分标准如下:(1)方案设计(20分)。根据老师下达的设计任务,制定出设计方案,要求方案合理,能清晰的体现出设计思路。(2)设计说明书(30分)。根据给定的塑料产品外观尺寸、生产纲领、工作条件等等要素,选择模具类型、确定型腔数目、确定浇注系统、推出机构等关键机构,并进行尺寸的计算和校核,并且以说明书的形式完整的展现出来。(3)图纸绘制(30分)。根据已确定的模具结构尺寸,绘制出模具装配图和主要零部件的零件图,要求总图纸量不低于2张A1图,绘图规范、技术要求合理。(4)教师评价(20分)。要求学生能清晰的表达出设计的思路、模具结构的设计原理等设计要点,并能表述出模具工作原理。展示任务实施结果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创新性及团队精神。

3项目考核效果

3.1课程实施项目考核的优势

课程本次实施项目考核之后,不仅反映出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考查了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容易查漏补缺,对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通过查阅课本、参考书的形式来加深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学习中的重难点。鉴于本次的考核项目是模具设计,内容多、任务重,学生在设计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还练习了UG、Proe、SolidWorks等绘图软件的使用,由于这些软件没有专门的讲授过,使用过程中需要查阅资料、讨论问题,所以也培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蹭进了感情、促进了相互间的友谊。由于对学生有绘制模具图的要求,在本次课程考核过程中还巩固复习了机械制图客、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等中的易混知识点,真正做到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同时,通过此次项目化的考核方式,教师真正参与到学生的练习过程中,也利于教师发现问题、总结难点,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最终达到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教学实践表明,采用“不断修正、不断改进”的项目考核方式,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科学设定考核项目

该课程的考核项目取自常见的塑料成品,并且是学生经过调研分析选定:如电脑音箱外壳、打印机外壳、电子秤底盘等常见的塑料制品,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从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这种灵活设定考核项目的考核方式,不仅大大能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真正实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起到“以考促教”的作用。

3.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课程考核采用项目化后,在教学开始阶段,仍采用随堂讲课的方式进行,先要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随着项目的引入,方案的细化和深入,需要学生自己的参与度越来越深,对问题的分析也越来越细,教师不仅要讲解知识点、管理课堂,还要把关进度,分析方案、结构,并且提出合理建议并反馈给学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到阶段性的工作完成后,还要进行点评,集中讲解一些难点和共性问题,以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错误和问题。并且,还要对学生的总体方案和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对教师的责任感和综合素养要求的更高。

3.4问题及解决方案

本次项目化的考核方式的实施,老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最终才顺利的完成了考核。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不同方面提高了学生了综合应用能力,但是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课时少、老师讲授时间有限,知识点不能面面俱到,并且没有消化时间,单纯的依赖考核来巩固知识点有所被动,并且时间紧、任务量大,难免会有所顾及不到,建议增设课程设计,通过练习巩固、理解知识点,这样就能和考核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教学的发展。

4结束语

本次机械类专业模具课程项目化的改革考核方式的革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参与其中、学在其中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动力,真正起到了“以考促教”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促进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石晓梅.浅谈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

[2]李学锋.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陈璟,谢帮灵等.过程性考核在《塑料成型模具拆装与测绘》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模具工业,2015.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篇(9)

一、当前中职模具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经验来看,近年来中职模具专业的热门程度越来越高,但同时模具教学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一,中职学生大多是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才无奈选择中职学校就读,相对来说其更加需要学校的教学支持,然而当前部分学校开设模具专业只是单纯迎合市场需求以取得经济效益,并没有为学生配备全面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教学体系,这就导致模具教学往往缺乏足够的专业性和目的性,学生也无法真正达到较高的模具制造水平,进而阻碍学生的长远发展[2]。其二,受应试教育等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当前大部分中职教师在模具教学中都是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法,侧重于将课本内容直接传授给学生,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行引导,这就导致学生的模具学习效率十分低下,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对模具课堂产生厌烦抗拒心理,进而使模具教学沦为空谈[3]。其三,模具教学涉及到的专业内容比较复杂,需要用到的实训设备也比较昂贵,而许多学校受资金限制都无法组织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实践操作学习,这就导致教师的模具教学被完全限制在课本上和教室中,学生的模具学习很容易与生产实践相脱节,进而使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降低学生的职业竞争力[4]。

二、模具教改中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具体策略

(一)创新传统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的教育核心问题是“是什么”和“为什么”,而职业院校的教育核心问题则是“做什么”和“怎么做”,其更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5]。因此在中职模具课堂中教师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避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积极创新教学模式,结合中职教育的实际特点与性质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模具学习能够保持在正确方向上。比如教学《模具零件加工》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将课本上枯燥的文字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学习项目,给学生布置钳加工、车削加工、铣削加工、磨削加工以及数控加工的层次性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使用数控铣、钻、电火花等设施加工出相应的模具零件,从而改变“教师讲授、学生接收”的固定模式,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新的路径,使学生能够在项目化体验中按照流程不断进行深入学习,促进学生达到循序渐进的良好效果。

(二)合理拓展教学内容

中职模具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注塑加工等方面,但同时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有部分落后知识已然被弃用,而有部分新知识则逐渐兴起。因此在中职模具课堂中教师就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知识讲解,而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拓展,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使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够与行业发展趋势相一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动力。比如教学《塑料模的设计与制造》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解基本模具类型的整体概况,对于企业生产中最常用的注射模具,教师也应当补充教学模具加工装配、注塑成型工艺以及模具具体结构等深入知识,从而使课本重点更加突出,使学生的模具学习更加具有层次性;同时由于学生日后主要从事一线工作,在讲解塑料件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删减模板强度与刚度计算、成型零件尺寸计算等理论性内容,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减轻学生的畏难心理,使学生的模具知识体系能够更具实用性特点。

(三)积极引入新型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革新是模具教学改革中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教师打造多维课堂的最直接途径。因此在中职模具课堂中教师就要积极引入新型教学手段,突破传统黑板、粉笔等工具的客观限制,充分发挥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的技术优势,为学生从不同角度呈现模具知识,从而营造出开放热烈的课堂氛围,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思考与探究。比如教学《塑料模成型工艺》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注塑机操作流程制作成相应的Flash动画,指导学生边看书边看动画,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快速形成对成型工艺的具体印象;教学《冲压模具制造》这一较复杂的内容时,教师则可以将拆装测绘、选购标准件、加工冲压模具零件、检测冲压模具零件以及装配与试模等知识制作成相应的微课视频并发送给学生,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在课后进行复习,从而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使模具教学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并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职业教育本身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点,同时模具教学效果的唯一检验标准也在于学生能否真正制作出合格的模具零件。因此在中职模具课堂中教师就要注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中获得实践指导并在实践学习中巩固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更加系统完善,促进学生在不同层面取得进步。比如教学《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讲解完塑料性能、塑料成型分类、塑料用途等理论知识后,就可以指导学生使用CAD软件分别设计出生活中常见的手机注塑模具、杯子注塑模具以及放大镜注塑模具,而后再指导学生选购标准件、进行零件加工并完成最后的装配与试模,使学生不仅能用眼看知识、用脑记知识,也能够用手创造知识,进而使学生的模具学习得到不断深化,切实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篇(10)

第一部分 产品外观设计

产品外观设计是在实现功能的前提下,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及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且符合人体工学的新设计。

以下是产品外观设计的主要流程:

一、项目启动:了解项目属性和需求;明确设计任务,完备所需资料

二、设计调查:

1、企业内部调查分析:包括现有产品、现有设备工艺、产品销售市场和消费人群

2、市场同类产品调查分析:包括行业分析、市场走向分析等

3、相关类似行业产品调查分析

4、其它行业及社会趋势调查分析:包括设计流行趋势分析(材料、色彩、工艺等方面)

5、调查分析总结:包括产品设计方向,设计关键词,设计策略,设计中心指导思想。

三、创意发散:草图发散阶段(头脑风暴)

四、草图可行性评估:结构人员参与,对草图中的分件方案,外观可行性提出意见

五、草图深化绘制:确定每个设计方向中具有代表性的草图原型

六、草图方案评审:选定设计草图方案

七、线条图绘制:根据选定草图用平面绘图软件(gCoreDraw)勾出产品基本线条雏形,并对细节深化推敲,完菩平面效果图。

八、3D建模:将线条图导人工程软件(如Pro/E)进行三维绘制,调整局部细节,导出模型

九、模型渲染:为3D模型赋予材质,体现其表面质感,模拟产品实际效果

十、效果图的绘制和排版,并标注各部件的加工工艺说明

十一、结构可行性再次评估

十二、方案提交

十三、外观手板制作

十四、方案修改

第二部分产品结构设计

产品结构设计是针对产品内部结构、机械部分的设计。结构工程师在设计一整套关联结构件实现各项功能的同时,还要考虑产品结构紧凑、外形美观;既要安全耐用,又要易于制造、降低成本。因此,结构工程师既要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和特点,又要精通加工制造工艺及装配工艺。

以下是产品结构设计的主要流程:

一、了解产品设计需求:包括功能的实现,用户使用是否最佳。

二、参与外观设计过程中的产品可行性评估:包括制造加工工艺、材质选择、结构强度、出模方向等的可实现性。

三、与电子工程师配合确认器件规格(形成主要器件清单);PCB板的尺寸、器件位置、装配、电磁兼容性(EMC);天线的位置、面积等是否合理。

四、采用3D软件(ProeUG)实施具体的结构细部设计,设计中要注意结构件的强度、定位、安装定紧固方式、lP等级要求等,同时要考虑定制模具的难易、出模方式等,以及结构件制品量产制造的材料、工艺、成本。

五、设计输出:产品结构件BOM清单,3D,2D图,PCB板2D图(轮廓图、器件排布图、限高图)。

六、结构手板制作:通常2-3轮

七、结构设计评审:每轮结构手板都需试装,进行结构验证验证之后,做结构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做设计变更,最后一轮评审后做出结构设计确认。

八、结构件发出开模:正式开模前应与模具厂做详细的方案评估,细部讨论,做设计修改。

九、模具试模跟踪:对模具试模制品进行试装、检讨,发模具检讨书给模具厂通知改模,通过几轮修改和小批量生产,结构件才能基本定型,导人量产,结构设计也就基本完成。第三部分设计案例一MT70移动数据采集器

产品介绍:MT70是一款多功能、经久耐用的lP65工业级移动数据终端。3,5英寸大屏幕触控显示屏,支持室外阳光下显示功能,采用wincE,NET操作系统。PXA310 806MHz高速CPU、2GB大容量用户存储空间。MT70具有特色的模块化结构设计,方便客制化需求的扩展(包括三种条码识读头的互换,无线模块的互换)。具备wBluetooth,GPRs等通讯功能。在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现场服务、交通执法等领域均是一款能满足应用的设备。

以下是此款产品的主要设计过程:

一、MT70的外观设计:

1、外观需求:

-产品外观的设计力求有所创新、给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其外观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使用环境:设计要求至少要达到零下1 0度可以正常工作;

·工业等级:产品工业等级需达到lP65,抗振动、耐摔(具备1,5米高度的抗摔性);

-外形尺寸:W75xU60xH36mm(注:除背夹部分厚度H=36mm)。

·产品六面设计细则(略)

2、主要器件清单

3、根据外观尺寸要求和主要器件清单做内部结构堆叠草图:图中标有数字模块为清单中对应数字的器件,尺寸按器件规格书最大尺寸,具置、板间距等与电子工程师讨论:

4、按照内部结构堆叠草图和外观设计细则做三款外观效果图:

5、外观评审:选定A款;在A款基础上做多次修改,并做一轮外观手板,经评审最后定型

二、MT70结构设计:

1、 了解结构设计需求:

2、 结构设计:经多轮评审和2-3轮手板试装基本定型

3、 结构件BOM清单输出:按材质分为塑胶类、硅胶类、五金类、杂项类(辅料)

4、PCB板设计输出:(轮廓图、器件排布图、限高图)

5、 结构终审后图纸发出定制结构件(模具等)

三、MT70的设计实现:(新工艺,新材料)

1、双色模具:前后壳采用双色注塑(PC/ABS+TPU),设备1.5m跌落起缓冲作用。

双色模具是两种塑胶材料在同一台注塑机上注塑,模具系统上设有一个旋转机构,旋转机构旋转180度,互换型腔分两次成型,但是产品只出模—次。一般这种模塑工艺也叫双料注塑,通常由一套模具完成,且需要专门的有两个料筒的双色注塑机。双色模具这种工艺可以使产品的外观更加漂亮,易于换颜色而可以不用喷涂,但造价昂贵,技术要求高。

2、IMD技术:MT70主键盘采用lMD(1nMold模内注塑),色彩丰富,耐磨损。

IMD按键的字体、图案、色彩丝印在展平的PC塑料薄片(0.1mm)内表面,如同纸张印刷,丝印后的PC薄片冲压成型后放人注塑机与ABS塑料键帽一体成型,牢牢附着于键帽表面,此过程称为模内注塑。键帽切边后借助工装与硅胶件粘合为成品。传统P+R按键为塑料键帽表面喷涂镭雕上光油,易磨损,而且对于多色按键很难处理,而此类按键印刷于内侧面,不存在磨损问题,印刷多色也很方便。

3、镁合金:MT70内部采用镁合金支架,增加设备强度,防止跌落损伤,屏蔽电磁干扰。

镁合金制品优点:

·比重轻:镁在实用金属中是最轻的金属,镁的比重(1.8/cm3)大约是铝的2/3,是铁的1/4。它是实用金属中的最轻的金属,高强度、高刚性。镁合金的比重虽然比塑料重,但是,单位重量的强度和弹性率比塑料高,所以,在同样的强度零部件的情况下,镁合金的零部件能做得比塑料的薄而且轻。

强度高:镁合金相对比强度(强度与质量之比)最高。比刚度(刚度与质量之比)接近铝合金和钢,远高于工程塑料。在弹性范围内,镁合金受到冲击载荷时,吸收的能量比铝合金件大一半,所以镁合金具有良好的抗震减噪性能。

·镁合金熔点比铝合金熔点低,压铸成型性能好,尺寸精度高,壁厚最小可达0.5mm,同时导热快,可满足产品设计的散热要求

·镁合金还有良好的加工性能,耐腐蚀性能,电磁波屏蔽性能,防辐射性能

-可回收:镁合金与塑料不同,它可以简单地再生使用且不降低其机械性能

4、MIM技术:MT70电池盖金属锁扣采用金属粉末注射成型(MIM)。

MIM是一种结合了塑料注射及粉末冶金优点的成型技术,此制程将微细的金属粉末与高分子黏结剂混合加热后,得到具流动性的射料,再经由注射机的注射成型,获得的成形坯经过脱脂处理后烧结致密化成为最终成品,即可以自动化、大量地生产尺寸精密、且具三维形状复杂的小型工件;此制程大大的减少传统金属加工的繁复程序与成本费用。

5、防水硅胶圈,硅胶塞:MT70前后壳、电池盖、背夹、液晶采用硅胶密封圈,内部多处采用硅胶塞达到IP65防水防尘等级。

6、MT70串口位置采用防水器件,同时采用点胶工艺达到IP65等级。选用胶水为全透明硅酮粘合密封剂,不含溶剂、无腐蚀、无污染,中等粘度,易填充。

7、MT70采用防水耐落(NYPLAS+NYLOK)组合螺丝。

NYPLAS是以特殊技术将特殊的防漏材料永久附着在扣件头部座面上,使其产生具有防止渗漏之功效,主要目的在防止空气、灰尘、水、水蒸汽、二甲苯、甘油(防冻剂)等之渗入或泄漏;以及吸收振动所造成的噪音。

NYLOK螺丝是以特殊技术将特殊的工程塑料永久附着在螺牙上,使其产生具有防止螺丝松动之功效。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篇(11)

随着现代模具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对其制品实际需求的不断增长,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进而加速了高校相关专业课程的发展[1,2]。为了使模具技术及其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传承性,高校相关专业课程不断涌现,其中也包括了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此课程是塑料成型控制工程和模具设计制造等专业的综合性课程,涉及聚合物熔体的流变学、流体力学、传热学、高分子材料物理学、模具结构等理论,是集机械、材料、化工等相关专业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可见,此课程难度较高,内容较复杂,学生不易掌握。为了使学生走出校门,便可适应工厂的生产与实践,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研究如何提高《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效果成为高校教育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1针对《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之所以很难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教学方式保守

大多数高校教学方式仍以“你教我听”为主,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甚至死记硬背,同样题目更改一下数据,学生便不知如何着手,所教内容让学生感觉无用武之地,枯燥乏味,甚至厌烦,更不用说实际应用了。这种应试保守的教学方式普遍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迁移能力。在学习《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时,学生原本拥有创新性思维,但“你教我听”的教学方式扼杀了他们萌生的新思路,在实践中不知从何着手,只能按部就班地去学习,学生没有主动性,自然也会影响其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管列举了大量实例,讲述本门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学生还是觉得所学知识没有生产实践依托,内容空洞,甚至塑料成型设备和模具是什么结构都不是很清楚,对塑料成型原理的理解也是很肤浅,导致学生不知如何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因此,很难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实用型高质量人才。

1.2考核方式单一

考试是检测和鉴定掌握知识水平的方法。但是,目前考试方式过于单一致使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实践是理论学习的目的,也只有实践才是提高能力和检验理论知识正确与否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现行高校考试制度存在考试目的上的偏差、形式比较单一、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等多种弊端,只强化了考试的终结性评价功能,流于形式,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性考核,对考试命题过程的科学性欠缺考虑,结果导致考试没有起到诊断教学效果的功能,出现了部分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这就需要从改变考试意义、考试观念、丰富考试形式、更新考试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改革试点。

1.3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几乎完全脱节

众所周知,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培养出实用性、专业性的人才。传授知识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能,而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但需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通过实践,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可以消化、验证和理解书本中所学的知识,会有思想性、经验性和规律性的收获[3]。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理论,两者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然而,在高校教师中绝大部分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甚至没见过塑料成型设备,更没有设计过一套完整的塑料成型模具,教学缺乏穿插生产实践环节,对所举实例讲述粗略,甚至模糊。在进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讲授时,仅凭借对教材中所列实例的理解和想象,进行纯理论知识的讲授,这样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学生自然难以理解,进而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逐渐减退。最终出现刚进入校园的学生学习热情十足,而一段时间之后,就出现厌学、混学、逃课等现象。因此,对于开设《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应用型院校来说,教师没有相关企业经验或者经验甚少以及缺乏相关生产实践条件,会直接影响其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很难培养出合格的现代化企业人才。

2针对《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改革建议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理论知识较复杂的一门课程。如果脱离实践,仅仅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讲述内容势必会枯燥乏味、难于理解,让学生产生厌烦感。针对《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采取理论与生产实践并举,尤其强化理论知识生产实践化,基于此目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建立实践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建立新的教学方案,教学目的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适用于企业所需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以实用性较强、复杂程度较高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为例,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学要从实践入手,脱离实践的理论知识是枯燥的、无用的。在进行理论课讲授之前,先熟悉生产场地、设备,了解生产工艺等实践环节。大量增加生产实践课,建立与理论课一比一穿插讲授模式,即一个完整章节的理论课结合一节生产实践课。这样上完一个章节理论课之后,就立刻上生产实践课,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设备,消化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学生感官认识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杨振宁院士说“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4]。”可见,实践对于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动手能力强弱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如果仅仅学会了理论知识,而不懂得将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践,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能满足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2.2增加实践能力考核方式

一种考核方式仅能考查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如笔试能够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多样化考核方式可以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如把卷面考试和实践能力测试结合起来便是较为综合的课程考核方式。目前,多数理工类高校也相应地开设了实验课,而这种“实验课”仅是简单验证理论的过程,也不需要最终考核,更无法检验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全面检测学生对《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理解的程度,就需要把实践能力考核方式纳入到考试系统中,考查学生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但是,实践能力测试不仅测试学生对设备的简单操作,还要测试理论在塑料成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塑料成型工艺等的实际应用,从而充分考核和发挥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考核的真实目的。

2.3将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训练模式应用于该课程的实践教学

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训练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技术指导下,自主完成对无碳小车的调研、材料选择、设计、制造、装配、调试,进而完成无碳小车比赛的整个过程[5,6]。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过程中,如果完成理论与生产实践一比一教学之后,再进行类似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训练模式的最终一环教学,势必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极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该模式具体生产实践实施如下:将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训练模式里无碳小车的制作过程改为简单模具研发,将学生分成几组,让每组学生自主完成对简单模具的调研、材料选择、设计、制造、装配、调试,然后由指导老师对每组制作的模具进行评价,择优奖励。这可使学生从产品设计到制作的整个过程都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对工艺、设计及优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也是一个设计、制造、装配至调试等并重的综合训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与能动性。进而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4提高教师整体生产实践水平

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提高高校教师生产实践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针对《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就如何提高教师整体实践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大力度引进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既有一定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目前,教师生产实践能力的“含金量”较低,他们中多数是毕业后就到高校任教,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缺少与企业沟通,对企业运转和用人需求了解较少,致使培养的人才不能和企业有效对接[7]。因此,引进在塑料成型方面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加大生产实践教学力度,将极大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2)聘请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对教师培训或者派送教师到相关企业实践学习。目前,在塑料成型方面,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高校教师少之又少,引进困难较大,所以对在岗教师进行技术培训或送教师到企业实践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同时,要求企业和工作单位对参加培训或实践的教师进行考核并取得相应证书。(3)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注重培养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注重在校教师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对接,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既可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可以丰富教师生产实践经验,实现学校与市场和企业接轨,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教师可以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交流与合作,将企业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再将教学中的科研成果回报给企业。在这期间,教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学到了企业的实践知识,而企业得到了研发的成果,提高了效益,实现了企业效益和学校教学质量的双赢局面。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的高校教育模式迫切地需要改革,当代的大学生急需与之相匹配的培养方式。新的教学改革中应着重增加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教学的比例,采取理论与生产实践并举,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付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激励机制优化研究—以沈阳市若干高等职业院校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2012.

[2]李文丽.区域性模具企业战略联盟的协同开发平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3]白逸仙,邢长燕.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反思与建构—基于实践知识的视角[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31-136.

[4]程娟.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5):47-48.

[5]陈海卫,范圣耀.关于大学生工程训练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