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工民建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4:59:30

工民建毕业论文

工民建毕业论文篇(1)

一、综合应用型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

民办高校从学术型本科教育转换到综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经历了培养模式的转变、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改革的创新等一系列举措,在这个过程中,也凸显了民办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应对措施不力,直接导致本科(论文)设计的质量不高。

1、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每年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一般都是在第八学期初,这个时间通常和大学生求职就业、研究生复试和已找到工作的在单位实习的时间冲突,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毕业(论文)设计只能退而求其次。

2、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局限性比较大。学校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科研的起点、比重相对较低,教师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背景[1],直接导致教师在提出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时,有很大的局限性:理论型、闭门造车型、贪大型。有的题目甚至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差甚远、创新点不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不足。同时,毕业论文的选题难以满足众多毕业生的需求:工作需求、研究生专业方向等等。

3、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形同虚设。为了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高校通常都注重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但力度不足以对提高、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形同虚设。

4、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职称结构失调,导致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一人带毕业生人数超过十人以上、职称水平多为中级职称,难以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提高到新高度。

5、民办高校面临着就业率、毕业率的压力,导致在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过程中,指导老师不会轻易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的学生说“不”。

6、学校对指导教师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缺乏有效的奖惩制度。指导教师的其他教学工作量大,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所花的精力和时间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不成比例,无论做好、做坏,结果一样,导致老师带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视度不够、积极性不高。

7、毕业(论文)设计经费投入不够、教学条件不足,也是束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民办高校建立实验室的原则之一是利用率要高,不容许实验一年中只使用半年或更短。这样直接导致实践性、操作性的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缺乏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实验耗材,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二、综合应用型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探究

综合应用型民办高校的定位,从某种角度上解决了民办高校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特别是解决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面临的难题。

综合应用型的办学模式,将学校办学重心转移到综合应用上来,加强了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的力度、实验室建设力度、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更突显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向。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上实现了多样化、项目工程化。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形式多样化。指导教师指定选题、学生自拟题目、学生和指导教师相互商定后拟定(定制)。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多样化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之一-省级或部级学科竞赛相关、相似题目作为题目。这类选题的特点是:操作性强、作品指标明确,合理体现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既不超出专业培养目标,工作量饱满。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之一-校企合作项目。此类题目完全来自于校企合作的企业方,依据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就业方向,量身定做。

3)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之一-指导教师的校级或省级科研项目。让毕业生参与到指导教师的校级或省级科研项目里面来。

4)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之一考研的学生与指导教师协商。针对考研学生的不同专业方向,引导考研学生根据专业方向选定指导教师。

3、针对综合应用型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学院相关举措

1)加强专业教研室建设,将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归属到不同的教研室,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培训、参赛作为教研室常规活动之一。提高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和比例。

2)加强专业类考研课程如信号与系统、电路、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授课教师的培养,如进修、培训、公开课等活动。

3)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多方向、多专业的合作,从专业课程设置、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强化等手段切实体现综合应用型培养模式。部分学生直接由校企合作企业推荐就业。达到企业所需人才预先在校内培养的目的。

4)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成立由分管院长直接领导下的教学质量评估小组[2],结合学校给学院下达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监控的同时,负责选题、中期检查、后期督促、答辩审核等过程的监控。

5)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切实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到与社会企业所需人才接轨的高度,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进一步增强社会适应性。

三、结束语。切实落实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低年级开始,将毕业(论文)设计的理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做到毕业设计(论文)不流于形式,真正反映学生掌握学科基础及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工民建毕业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228-02

一、民族院校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选题大而空泛,与实践严重脱节

好的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选题方法,选题随意,选题范围重理论轻实践,或好高骛远、求大轻小。例如,金融专业的同学前几年喜欢选诸如“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等,去年甚至有同学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有些同学选题犹豫不决、随意换题,不少老师都抱怨学生选题不和导师商量,当导师不同意时甚至随意从网上直接下载论文,结果不但影响了选题的质量,又不利于导师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创新与分析问题能力不足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也应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即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实践中,不少学生只为交差过关了事,不仅相关文献阅读十分有限,如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网上转载的各类文章甚至博客文章等,笔者甚至发现有个别同学的参考文献竟然是学院自己办的内部杂志上的文章,既不权威又不准确,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几年前出版的教材等,对于文献调查等基本收集资料的方法不会运用。同时,论文写作过程中又缺少相关的调查和实证分析,要达到深入分析,甚至要有所创新自然就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三) 论文结构不合理、语言表述欠规范,极个别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限

按照我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笔者所在高校也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的相关规定,但不少学生却达不到这些要求。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在论文评阅环节要求:(1)内容:立论正确,方案设计、论证、计算正确;内容完整充实,论文结构合理;结论正确;工作量足、难度适当。(2)水平:有独特的见解与创新,或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对所学专业知识有较好地运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或应用价值。(3)格式:全文格式、中英文摘要、参考文献完整且符合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数据、图表完整,图纸规范。而不少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或者出现头重脚轻,即前面的概念、发展历程、问题现状等罗列较多,而后面的原因分析和相应的对策部分十分简略;或者是另一极端,前面的分析介绍简短,而后面列出的建议对策动辄十几条,甚至有的问题分析和后面的建议几乎没有直接关系,论文质量堪忧。笔者还遇到过极个别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有限,完成规范的毕业论文有相当的难度。

二、影响民族院校金融学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论文写作中投入精力十分有限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又遇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直到毕业,除了考研的同学外,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上面。而一般毕业论文撰写正好是这段时间。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都知道,毕业论文成绩对找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论文并不重视,投入的时间十分有限,甚至个别学生在答辩前两三周才与指导老师联系,论文写作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与提高。笔者每年指导的学生中,总有个别同学忙于实习或各地找工作,要等到最后才与老师联系,考虑到就业的压力等老师往往无法严格要求学生。笔者所在学院的老师还发现,对毕业论文投入较多精力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工作落实得较早的学生,自然毕业论文也写得比较规范;那些工作一直没有落实或落实较晚的学生,很难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毕业设论文撰写上,论文选题和质量自然存在不少问题。这在二本院校中应该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民族类高校。

(二)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投入不够

影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指导教师投入精力的多少。毕业论文指导一般从学生选题、拟订论文提纲、收集资料到规范写作、反复修改等过程中都要给予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而现在高校教师本身也存在攻读学位、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等压力,再加上论文指导的报酬通常都不太高,因而面临指导动辄10来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实际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指导论文的时间、精力必然相当有限。如笔者所在的学院,老师平均指导的学生通常在10个左右,甚至有些学院的个别教研室老师指导学生有时多达15个以上,教师的指导任务相当繁重。尽管毕业论文早就布置下去,但学生往往集中在最后时间才联系导师,这时在正常的教学、生活之外,导师的指导工作量突然增加。所以,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老师也是希望论文只要过得去就行,论文质量的提高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三)学校对毕业论文答辩等管理流于形式

与国外高校的“宽进严出”不同,国内高校多年来普遍实行“严进宽出”原则,只要学习成绩、学分修够了,很少有高校在学生临近毕业之际在毕业论文环节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对论文自然采取东拼西凑的态度,毕业论文答辩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尤其是现在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反过来使学校在论文质量把关和就业率压力之间偏重就业率的提高,自然就会更加放松论文答辩及其管理环节。因为高校每年都面临一次就业率的排名,甚至第二年招生指标、招生计划等的变化都与就业率直接相关,论文质量的提高也就被忽略了。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毕业论文成绩=评阅成绩(60%)+答辩成绩(40%),且答辩成绩不能低于60分,但在答辩中,即便对极个别答辩学生想给低分,考虑到就业形势以及民族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文化基础等综合因素,最后往往也是手下留情。

三、完善民族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一些建议

在面临持续的严峻就业形势下,民族类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提高需要各方的努力。

(一)学校要加强论文质量的全过程管理

民族类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条件,努力探索切实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途径,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如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适当提高导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报酬,努力提高教师积极指导论文的积极性;又如,近年各省(市)教育厅(局)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抽查和评优等,在职称评聘、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向毕业论文工作有所倾斜;再如,进一步落实毕业设论文写作与实践的联系, 加强民族高校与民族地区生产部门、企业之间开展协调工作,为学生论文选题、写作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另外,民族类高校有些汉语水平确实较差的学生,可否采取其民族语言写作和答辩,至少不要和其他高校一样搞一刀切,真正发挥论文写作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考察和提升功能。

(二)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应早作准备

针对目前就业与论文写作的冲突,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也应宜早不宜迟。如果前面几年的学习中没有思想准备和材料积累,仅在几个月乃至最后一学期或一年的时间里,要完成从选题、研究到写作的全过程,确实很难指导或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如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就应先学习一些指导论文写作的有关论著,提高文字修养;还要选读一些本专业的优秀论文,从中学习写作经验和了解学术动态;掌握做简单的文献综述的方法和基本格式等;对本学科领域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些专题或方面,有意识地积累资料,为论文写作进行各方面的准备,还可适当缓解导师集中指导的繁重任务。

(三)学生要正确认识论文写作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客观地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生没有就业压力,可专心致志做毕业论文;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应聘时若已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工作会落实得较早、较容易。而毕业论文的写作,正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基本要求。所以,学生应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对其就业、毕业论文完成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工民建毕业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051-02

毕节试验区位于黔西北的乌蒙山区,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的攻坚突破期,各种社会矛盾呈现出易发、多发的态势。许多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难题。而贵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强调提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在全省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到2020年建成一个不含水分、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毕节试验区作为贵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在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目标,各种建设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态势。深入研究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建立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新机制则是破解难题的有效路径之一。其对有效推动真正实现毕节试验区“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作用,尽快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小康,奔向富裕、文明、幸福的新毕节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毕节部分如何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的研究,明确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分析当前采取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对其主要做法进行总结,提出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及其仅供参考的对策建议。

一、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1.毕节文化产业广义上是指符合毕节实际,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以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为特点的产业。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电影、电视剧的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2.其他产业指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以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与服务等的产业。

二、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

1.毕节拥有足以让毕节人自信和自豪的文化资源

1、独特秀美自然风光。毕节在广泛分布的碳酸盐类岩石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经过千百万年的溶蚀、侵蚀和堆积,形成了从地表到地下的奇形异状的岩溶地貌景观。鬼斧神工的“织金洞”、雄伟壮观的“贵州屋脊韭菜坪”、奇秀谲怪的“九洞天”、妍压群芳的毕节百里杜鹃、流水湍急的总溪河风景区、波光潋滟的高原明珠威宁草海、幽深静寂的油杉河、旷远宏阔的百草坪……成为毕节试验区最有魅力、最有竞争力的自然文化资源。2、令人神往的历史文化。黔西观音洞古文化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三个文化区之一,它向我们勾画出了远古人类活动的情景,是中国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的重要代表。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过程中的作用》发表100周年的时候,在这里拍摄了《中国古人类》科教影片;自从司马迁的《史记》问世以来,古夜郎就成为一个神话中的国度。200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赫章可乐考古,掀开了古夜郎神秘的面纱;200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威宁中水考古,填补了贵州史前文化遗存的空白,为研究中国史前时期祭祀活动和早期提供了新的资料;3、助推革命成功的红色文化。1935年2月初,、、、王稼祥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位于毕节城区东北部82公里处的林口镇,根据形势的需要,召开了“鸡鸣三省”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1936年,红军在毕节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历时半年之久,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成为革命先辈卓越功勋的历史见证。4、丰富厚重、璀璨绚丽的民族文化。毕节试验区这座风光如画的高原上,居住着56个民族中的35个民族。以奢香文化为代表的彝族文化、以“滚山珠”为代表的苗族文化以及精巧玲珑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构成了黔西北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5、悠久的史前文化。以毕节扒耳岩巨猿化石出土地点、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毕节大洞、扁扁洞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威宁中水遗址、毕节青场瓦窑村遗址、赫章可乐遗址为代表的夜郎时期文化;以大方宣慰府九层衙遗址、奢香墓、毕节大屯土司庄园、彝文碑、水西营盘群为代表的彝文化6、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毕节试验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6个。以彝族阿西里西、撮泰吉、铃铛舞,苗族滚山珠等代表的非物质文化,展现了令人陶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2.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毕节发展的必然要求

毕节是一个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切割面大,只见石头长,不见土地树木长,是典型的“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现状。扶贫攻坚难度大,多数人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人口多,素质不高,在这样环境条件下,被其他国家或地区错误认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一九八八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总书记,经过多次调研,提出创建“生态建设、扶贫开发”的试验区。自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市委、市政府各界领导带领毕节各族人民,始终坚持“生态建设、扶贫开发、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建设,按照当年同志“要发扬艰苦奋斗、扎实苦干” 的精神指示,力排困难,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使毕节从光凸凸的山坡变成绿树成荫;从破屋破房到现在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从过去的养牛为耕田、喂猪为过年、养鸡为了几个盐巴钱到现在规模养殖进入市场,从以前的泥泞场坝到现在明砖亮瓦的美丽乡村,从以前的手工作坊到现在的力帆骏马;从以前的背起小布包来把三块要到现在的上百亿税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10年末,试验区生产总值实现600.85亿元,比1988年23.4亿元增加577.45亿元;贫困人口(老口径)从312万人减少到31.84万人,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解决温饱的跨越;森林覆盖率从14.9%上升到40.03%……(《乌蒙论坛》2012年第2期)使试验区从沧海变成了桑田。从而有力证明了其他国家或地区认为毕节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环境的地方”的错误说法。毕节试验区发展至今形成了一种“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践行使命、勇于探索、艰苦奋斗、拼搏争先、苦干、求实、敢闯、奋斗”的文化精神和追求。“三大主题”所引领的奋进、和谐的力量使试验区改革发展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温饱、生态恶化、人口控制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在与省内比,毕节不是最先进,与发达地区比,差距更大,毕节人民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的目标,继续总结“三大主题”所取得的经验成果并加以发扬光大,走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则不失为一条绿色通道。

3.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现阶段毕节“中国梦”的可行性途径之一

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毕节与全国同步小康目标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八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如果抛开文化建设、忽视文化发展,小康社会就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如果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离开文化的支撑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纵观世界历史,中华民族为何历经磨难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有共同的精神家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内和发展的根本(《十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p100-102)。2013年2月7日,国务院批准了《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当前,《规划》的贯彻执行为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了契机。要抓住机遇,大力振兴毕节文化产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贡献。现在,毕节生态是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之一。其他产业如“力帆骏马”汽车制造业,煤化工业、塑胶业等的引进发展已初具规模,如何使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达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便成了新时期毕节工作思路和方法转变的迫切任务。

三、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和实践经验

1.毕节各县在开展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做法

毕节各县在开展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如,纳雍县抓住举办贵州省第七届旅游文化产业大会的契机,紧扣纳雍是“滚山珠之乡、“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玛瑙红樱桃之乡、中国诗词之乡”的独特魅力和文化特色,成功举办了“2012贵州?纳雍第二届生态旅游文化节”。通过此次活动,纳雍县委、政府成功与广东顺德心缘实业有限公司、北京市振华旅行社服务有限公司、贵州龙起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东莞市麦迪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广东中山市新雁模具厂、毕节市众隆建筑工程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签订了投资开发项目协议,使纳雍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培育了一批知名品牌。

2.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

毕节各县市充分挖掘自己特有的文化资源,整合各方力量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积累了许多首创性和可借鉴的经验。如纳雍县成功举办“2012贵州?纳雍第二届生态旅游文化节”后,使纳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更大满足,文化与经济更加协调发展,得出了以下总结:1、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聘请省内外具有资质的设计公司规划设计2-3个文化产业建设项目,有序开展项目建议书、可行性论证报告、规划设计、全面开展建设工作。2、进一步加大对“滚山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扶持力度,打造精品,形成文化产业发展龙头企业。一是深化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视觉、听觉、内容“三改进”;二是举办能体现纳雍民族文化水准,具有引领性、原创性、民族性、经典性的剧目和作品展演;三是全力打造滚山珠《滚山珠舞台剧》,创新提高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技艺,培育一批原生态歌舞。3、建设2个(猪场乡湾子寨、百兴镇丫口村)生态文化传承基地,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挖掘整理工作。4、挂牌成立一批以“滚山珠” 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培育基地。5、大力扶持“滚山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厍东关乡彝族咂酒、贵州智源策划有限公司等文化企业创业发展。6、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鼓励并吸引县内矿产企业、房地产企业等投资发展文化产业;7、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一是充实丰富“纳雍书架”;二是举办大型文艺采风活动;三是出版发行一批产品质量高的文化(旅游)画册;四是打造推动以“滚山珠” 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企业,加以政策扶持和创新引导,深化改革发展文化生产力上进行品牌打造。五是壮大纳雍文艺,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发展群众文艺,从丰富创作、提升作品影响力上打造――“诗词之乡”文化品牌 。“滚山珠” 艺术团2011年获得了民间文化艺术的最高奖――山花奖,进一步确立了独一无二的品牌优势。纳雍新诗和旧体诗词创作在省内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众多作者创作出版了大量高质量的作品,为创建“诗词之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8、培育和提升纳雍茶文化水平,采取开发特色茶具、举办茶文化节、开展茶艺交流、建设特色茶庄等形式,努力开发“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茶文化产业品牌。

四、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不足与建议

毕节试验区的建立实现了毕节人民改变自己贫困面貌的强烈愿望。在进行文化产业融合其他产业发展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只要肚儿圆,管它钱不钱”“早上有酒喝,晚上有热被窝”的小农思想;“吃点麻辣烫,打点小麻将,跳点交谊舞,看点花录像”的小市民意识;待遇低、人员老化、能力不强等等,征对这些不足,就深入推进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提几点仅供参考的建议:

1.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2011年贵州学术研讨会在毕节市委党校进行。毕节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对参与此次活动的人员以不同等次的资金形式加以鼓励,尤其是对未如选的文稿作者也给予鼓励的做法,则大大提高了作者的积极性。由此看出,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使一切改革创新的观念得到尊重、一切改革创新的的举措得到支持、肯定,对推动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有重大作用。

2.建立平台、广开言路、兑现承诺

为广大文化工作建立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针对毕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科学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并给予不同等次的鼓励。可以将毕节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及其相关优惠政策到“微博”上去,鼓励其他产业来投资建设文化产业。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提出“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像 “商鞅变法”一样推出诚信出,人心归。

3.建设强有力的毕节文化产业队伍

毕节文化产业队伍是推进毕节文化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1、抓住全面推进毕节新一轮改革发展的良好契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毕节文化产业队伍建设进行系统考虑,把队伍的编制、结构、经费落实、人员老化,能力不强的问题一起抓。2、出台相关政策,凝聚制度合力。建设一只强有力的文化产业队伍,做大做强毕节文化产业从而较好地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协力推进毕节试验区后发赶超的跨越式发展,为毕节试验区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尽一份应有的力。

参考文献

工民建毕业论文篇(4)

一、民营企业在招聘高职生就业方面的问题

随着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融资难、人才短缺、创新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等主要障碍,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到人才的质和量的问题,人才问题已严重阻碍企业的持续发展。然而,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人才的优势是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为了缓解人才短缺问题,民企通过校园或者网络招聘吸纳各类贤才,企业已经意识到高职毕业生是其人才补充的重要来源。

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其吸纳高职毕业生提出了现实需求,但由于企业经营机制中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其在吸纳高职生就业和发挥高职生作用方面一些问题。民企在招聘高职生就业过程中,就暴露出种种问题:企业薪酬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权益没保障;新生代高职生就业预期提高,对工作比较“挑剔”;一些高职生自身条件、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符等等。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岗位缺口大。近些年,高职毕业生突然发现,找工作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这样,但却并不妨碍大学年年扩招。高职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创新高,与此同时高职毕业生的待业人数年年增长。在此严峻形势下,就业压力是相当大的,令人关注。

供需有矛盾。我国劳动力市场不仅总量供大于求,而且存在供需不对接的矛盾。一边是有人没事干,一边是有事没人干;一边是有事不会做,一边是有事不愿做。比如,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愿意选择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大型国企就业,而有很少数愿到有“用武之地”的广大中小民营企业施展才华。

服务不完善。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还不发达,中介组织不规范,信息渠道不通畅,一方面很多岗位“虚席以待”,另一方面很多高职生“求职无门”。就业指导和培训不到位,使高职生求职能力和职业技能难以提升,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政策不健全。由于户籍、社保等方面的政策壁垒还没完全打破,导致就业机会不平等。各种不合理的“土政策”、潜在的就业歧视、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等,抬高了就业门槛,限制了劳动者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流动,造成部分高职生难以就业。

二、促进高职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对策

当前,在高职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下,民营企业应建立起有效的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通过吸纳高职生就业,储备、培养和选拔高层次人才,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企业长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我们必须将促进高职生就业与市场、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社会的联动,从人才源头供给和社会需求两方面做出努力,更好地提高高职生就业质量。

(一)政府应尽快完善政策体系,鼓励高职生到民营企业就业。政府作为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控者和管理者,要出台更为有效的激励政策鼓励高职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制定完善促进高职生就业的地方政策法规体系,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保证到民营企业就业的高职生相关待遇的落实,构建保护高职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要尽快完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高职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心理安全,这样才能将高职毕业生引向更广阔的就业市场以实现充分就业;二是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改善用工环境,指导企业在用工、工资待遇、劳动保障及营造企业文化等方面向更加规范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以此吸引高职毕业生来民营企业就业;三是要在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服务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优惠政策和服务。对招收高职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优先安排扶持资金、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企业招收就业困难高职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保险补贴。高职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四是要为民营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牵线搭桥,提供支持,通过企业与高职院校的长期合作而建成 “高职生实训基地”,实现双方供求匹配、良性互动。一方面,实训基地学校将优先给实习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实训单位则将为高职毕业生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更好地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两难”局面,进而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拓宽高职生就业渠道,实现两者的“双赢”[2]。

(二)高职院校要分析就业市场,为高职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创造条件。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高职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为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用人的协调统一,提高就业竞争力,各高职院校要加快在民营企业中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拓展就业渠道。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了解企业最新人才需求,促使高职根据市场实际需要设置新专业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逐步实现为企业“量身定培”。[3]与此同时,还要通过举办“民营企业家进校园报告会”,“高职生就业服务月”和“重点企业招聘专场会”等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和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勇于到民营企业去就业,以此带动充分就业,尽快使他们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材。

工民建毕业论文篇(5)

一、民营企业在招聘高职生就业方面的问题

随着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融资难、人才短缺、创新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等主要障碍,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到人才的质和量的问题,人才问题已严重阻碍企业的持续发展。然而,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人才的优势是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为了缓解人才短缺问题,民企通过校园或者网络招聘吸纳各类贤才,企业已经意识到高职毕业生是其人才补充的重要来源。

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其吸纳高职毕业生提出了现实需求,但由于企业经营机制中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其在吸纳高职生就业和发挥高职生作用方面一些问题。民企在招聘高职生就业过程中,就暴露出种种问题:企业薪酬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权益没保障;新生代高职生就业预期提高,对工作比较“挑剔”;一些高职生自身条件、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符等等。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岗位缺口大。近些年,高职毕业生突然发现,找工作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这样,但却并不妨碍大学年年扩招。高职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创新高,与此同时高职毕业生的待业人数年年增长。在此严峻形势下,就业压力是相当大的,令人关注。

供需有矛盾。我国劳动力市场不仅总量供大于求,而且存在供需不对接的矛盾。一边是有人没事干,一边是有事没人干;一边是有事不会做,一边是有事不愿做。比如,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愿意选择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大型国企就业,而有很少数愿到有“用武之地”的广大中小民营企业施展才华。

服务不完善。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还不发达,中介组织不规范,信息渠道不通畅,一方面很多岗位“虚席以待”,另一方面很多高职生“求职无门”。就业指导和培训不到位,使高职生求职能力和职业技能难以提升,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政策不健全。由于户籍、社保等方面的政策壁垒还没完全打破,导致就业机会不平等。各种不合理的“土政策”、潜在的就业歧视、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等,抬高了就业门槛,限制了劳动者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流动,造成部分高职生难以就业。

二、促进高职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对策

当前,在高职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下,民营企业应建立起有效的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通过吸纳高职生就业,储备、培养和选拔高层次人才,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企业长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我们必须将促进高职生就业与市场、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社会的联动,从人才源头供给和社会需求两方面做出努力,更好地提高高职生就业质量。

(一)政府应尽快完善政策体系,鼓励高职生到民营企业就业。政府作为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控者和管理者,要出台更为有效的激励政策鼓励高职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制定完善促进高职生就业的地方政策法规体系,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保证到民营企业就业的高职生相关待遇的落实,构建保护高职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要尽快完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高职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心理安全,这样才能将高职毕业生引向更广阔的就业市场以实现充分就业;二是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改善用工环境,指导企业在用工、工资待遇、劳动保障及营造企业文化等方面向更加规范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以此吸引高职毕业生来民营企业就业;三是要在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服务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优惠政策和服务。对招收高职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优先安排扶持资金、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企业招收就业困难高职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保险补贴。高职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四是要为民营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牵线搭桥,提供支持,通过企业与高职院校的长期合作而建成 “高职生实训基地”,实现双方供求匹配、良性互动。一方面,实训基地学校将优先给实习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实训单位则将为高职毕业生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更好地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两难”局面,进而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拓宽高职生就业渠道,实现两者的“双赢”[2]。

(二)高职院校要分析就业市场,为高职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创造条件。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高职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为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用人的协调统一,提高就业竞争力,各高职院校要加快在民营企业中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拓展就业渠道。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了解企业最新人才需求,促使高职根据市场实际需要设置新专业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逐步实现为企业“量身定培”。[3]与此同时,还要通过举办“民营企业家进校园报告会”,“高职生就业服务月”和“重点企业招聘专场会”等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和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勇于到民营企业去就业,以此带动充分就业,尽快使他们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材。

工民建毕业论文篇(6)

 

深化机关作风建设,是创业服务年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景德镇市直机关工委自活动开展以来,坚持“服务创业促进发展”为目标,牢牢抓住“建设五型机关、提高服务水平”这个载体,强化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毕业论文提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为创业服务年活动顺利有效开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引领,全面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下发了《关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引领创建学习型机关的指导意见》,中心组学习制度在各单位得到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坚持做到“五个带头”:带头抓、带头学、带头调研、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带头宣讲。在市委理论中心组专题网站《景德镇理论网》开办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网上学堂,聘请了10多位理论工作者担任网上学堂主讲。召开了“全市推进学习型机关党组织研讨会”,开展了“全市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博文大赛”、“党员干部谈学习”、“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理论网上行”等活动,形成了“处处是学习之所,人人是学习之人”的良好氛围核心期刊目录。

二是以“服务创业,富民兴市”为主题,全力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在全市机关开展了“机关干部下基层、基层群众评机关”活动,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企业创业者对机关服务创业的意见建议,组织群众就机关服务创业的意识、效率和质量等进行评议,找准机关作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开展了“三送”(送政绩、送服务、送温暖)、“三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三比三看”(比学习、看素质毕业论文提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比实践、看能力,比业绩、看贡献)活动。完善了“党务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党员承诺制”、“一岗双责制”等服务管理机制,明确了服务内容、时限和操作规程。健全了各类服务机制,切实做到工作职责、办事流程、收费标准、服务内容、举报电话“五个公开”,增强办事透明度。

三是以开展“四级联动,携手共建”活动为切入点,着力推进创新型机关建设。在全市机关组织开展了“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速瓷都崛起”调研活动,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影响本部门、本单位发展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深入开展调研,积极探求加快发展的新路子。深入开展“服务创业做表率,科学发展比贡献”实践活动,组织“创业创新谋赶超”大讨论133次,征集“我为创业、创新做贡献”建议988条。认真开展“四级联动、携手共建”活动,通过共建、共享、共帮、共创,增强了机关干部开拓创新、服务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毕业论文提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全市机关“五同”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四是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重点,扎实推进务实型机关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机制,积极推行和完善“首问责任、限时办结、责任追究、岗位责任、服务承诺、公开办事、公文处理、督促检查、考勤管理”等制度,对基层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进一步改进完善工作机制,将主要精力转向政策制定、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工作。进一步改进文风会风,提倡“短、实、新”,反对“假、大、空”,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削减“文山会海”核心期刊目录。打造了“民生邮箱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起覆盖全民、全企的高效公共服务体系,打通民政互动通道,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积极开展了“五联五送”活动。

工民建毕业论文篇(7)

自1999年扩招以来,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都在大幅增加。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2008年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59万,比2007年增加64万,2009年更突破600万。[1]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给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此外,毕业生还要承受着前几年积压下来的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三峰叠加”的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弱势文凭”在激烈的竞争中更是处于不利的地位。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民办高校毕业生总希望在较短时间内找到自己满意并且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工作,这就需要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企事业单位到学校来招聘时,他们总是通过各种测试来判断学生是否适合他们招聘的岗位,看谁才是最适合的。其实这就是单位根据就业岗位,在诸多充满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中挑选最具胜任力的一种判断。因此,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变现存用人观念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还能帮助民办高校毕业生认清自身的努力方向,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胜任力的相关理论背景

(一)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由竞争力理论延伸而来,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又称为就业竞争能力、就业竞争优势,是用人单位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仅是一个毕业生求职择业的能力,而且是他在就业岗位上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其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稳定的职业能力。[2]所谓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就是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二)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问题是当代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组织行为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上世纪70年代,作为心理学派系(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的代表人物,McClelland首次提出胜任力(Competency)概念,他认为胜任力是与出众的工作绩效因果相关的一系列知识、动机、社会角色、自我形象和技能的集合。[3]希望用管理胜任力指标来代替传统的智力测验,由它来预测工作绩效,由此构建胜任力模型。

胜任特征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承担某一特定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要素的结构化组合。胜任特征模型包括的3个主要要素,即胜任特征名称、定义(界定胜任素质的关键性特征)和行为指标及等级(反映胜任特征行为表现的差异)。[4]这些胜任特征常用水中漂浮的冰山来描述。这就是胜任力模型的著名的模型理论冰山模型(Iceberg competency model),各种胜任力特征被描述为水中飘浮的冰山,知识、技能属于表层特征,漂浮在水上,容易发现;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需要,属于深层特征,隐藏在水下,且越往水下,越难发现。深层特征是决定人们的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

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胜任特征模型逐渐从欧美发展、延伸,成为帮助企业从实现组织目标,提高业绩的角度出发,提高人员选拔、培养、调用、提升等方面的先进管理工具。胜任力模型以前主要应用于管理岗位,关注绩效管理和职位发展。[5]如今胜任力模型应用已覆盖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如行政人员的发展、招聘和遴选、薪酬管理、绩效考核、职业生涯发展、工作设计、组织设计、培训和发展、培训需求分析和继任计划。通过胜任力模型可以判断并发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组成因素中,引起大学生未来就业绩效好坏差异的关键因素,从而成为改进与提高大学生未来就业绩效的基点。

二、胜任力模型对培养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意义分析

随着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讨论如何培养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已经很多,大多数的对策建议聚焦于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工作技能,培养多方面能力,降低过高的职业预期,加大政府对大学生就业支持的投入力度,等等。但缺乏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导向分析基础,研究如何培养、提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对现实社会大学生培养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将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总体状况,普遍认为“难”,这其中包括民办高校,目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所引起的民办高校大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研究,是一个引起全社会讨论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那刊卫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6]

国家对就业问题高度重视,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只有拥有高质量的教学和高素质的毕业生,民办高校才会有良好的声誉、市场前景和生存条件。同时,大学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也关系到社会和谐问题,如果找不到工作,或者感觉实际工作与期望相去甚远的大学生达到一定数量,势必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给社会发展带来潜伏性危险。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培养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势的胜任力模型,有助于有效描绘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成长发展过程,促进民办高校毕业生作出准确的职业定位。

(二)实践意义。

建立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胜任模型,对学生、学校、教育研究者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1.对学生个人而言,通过胜任模型,分析出就业竞争优势中的组成因素,可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时调整其内心对就业过程中压力的心理准备程度,对个人各方面技能的调动做好准备,争取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心仪的工作,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另外,现在有很多单位感觉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求职者众多,却少见从能力、知识、态度和情感各方面都非常适当的应聘者。因此,要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环节是探索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个人因素,能够用量化的指标进行测评,进而能进行干预。

2.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由于学校不具备公办名校的实力和声誉,在求职的起点上已经输了一程,在企业对人才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的今天,如果毕业生们自身能力、综合素质不突出,没有相对竞争优势,在求职的时候就会处于明显的劣势。厘清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找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将有助于民办高校培养目标的明确。尽管民办高校相比普教阶段更多侧重于素质,但对于素质培养的目标并未形成明确的看法。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建立使得对每个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量化评价成为可能,可以由此开发出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培训教育方法,促进大学生就业。

3.对于教育研究者而言,可以协助他们形成一套连贯的民办高校大学生能力培养理论。近几年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明显提高,大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都具有相关自学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但没有针对大学生最终就业时应具备的深层次特质如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等作出具体的培养规定,而这些深层次特征正是能够区分出高绩效就业的主要因素。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可以克服这些弊端,可以通过测量胜任力分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组成因素。

三、基于胜任力模型培养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优势的策略

根据胜任力素质模型,结合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文献分析、开放式调查问卷和理论分析,对在校大学生、已成功就业的大学生、高校管理人员、高校教师和企业招聘员进行调查,我们构建出民办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模型(图1),提出民办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策略。

图 1

(一)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的培养,是胜任力理论模型其他各个要素的支撑,民办大学生是民办高校培养出来的从事专业性较强工作中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专业知识应是其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科技人才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这就要求大学生对自己所要从事专业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不仅要有量的要求,而且要有质的要求,对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研究动态等都要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要兼顾其他知识领域。

(二)培养丰富的技能储备。

技能(skills)是指个体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个体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民办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科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精通自己的专业,掌握基本的外语、计算机应用技能,同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应变能力,适应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近几年,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的时候,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相关知识领域中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企业首先看中的方面。

(三)培养良好的职业认知能力。

自我概念是指对自己身份的认知或知觉,自信心、主动性、创造精神、奉献精神等。民办高校毕业生较公办本科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不断增强,自身定位较为合理,就业期望值相比一般本科生略低。根据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一项调查:44.32%的学生薪金期望值为1500―2000元/月,33.53%的学生表示只要符合当地一般情况即可,22.15%的学生薪金期望值为2000元/月以上;学生的就业区域意向,希望在省会城市的24.37%,地区级46.21%,地区和省会城市兼选的占14.87%,还有14.55%选择县级城市或者乡镇就业。[7]

从对择业的层次来看:据调查显示[8],民办普通高校毕业生选择“基层技术与管理”、“营销”和“基层员工”的总共为77.6%,其中基层技术与管理类是27.9%、营销类是19.2%、基层员工类是30.5%,而选择主管和经理项的分别只占4.0%和3.8%,大部分同学把就业岗位定在基层。这种良好的职业认知能力优势,令民办大学毕业生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正视择业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承受得住更大的挫折和失败,为培养其相对就业的竞争优势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四)培养合格的职业品质。

特质是指身体特征的行为方式,如善于倾听别人、谨慎、诚实守信、责任心、工作的主动性、竞争能力与适应能力等。大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入学前受到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因此同其他在职人员相比,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及很强的学习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比较强。56.25%的单位认为民办高校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熟悉工作较快”,只有9家单位感觉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一般,适应工作时间较长”,占比6.25%;在工作适应方面,69.69%的毕业生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没有毕业生始终难以适应。[9]同公办高校毕业生相比,他们性格更加外向,思维更加活跃,动手能力更强,人际协调能力、思考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较好,工作起来更加有激情动力,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文化更易融合,荣辱感更强。

(五)培养准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动机是指决定个人外在行为的内在思想,学生学习的动机、成才的目的形成了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联系了民办大学生就业竞争要素结构的其它所有要素,在就业竞争素质要素结构中起主导作用。学生的其他素质要素都以职业价值观为中心,凸显其“价值同心圆”的核心理念作用。职业价值观是学生在认识和评价职业价值和职业价值关系时所持的根本观点,它主要解决“干什么值”的问题。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在职业活动中的直接作用可以通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即为什么而学习知识,以及毕业求职后的乐业敬业、忠诚态度、责任感等方面得到体现。

以上这些知识、技能、能力的开发、培养会增加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竞争能力的作用效果,是他们在求职过程中价值实现与提升的催化剂。

从胜任力模型建构研究发现,由个体的深层次特征到表层的具体知识和技能,重塑的可能性逐渐增强,各竞争优势重塑所花费的时间也是由长至短。所以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开始注意培养自己未来的胜任力素质,锤炼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进行品行特质修炼;准确定位,塑造良好的职场形象;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增加自己就业筹码。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培养计划要从学生进校即开始,有针对性地及早进行,根据社会、企业、职业的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计划,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等方面适应社会、企业、职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月金.金融危机波及高端劳动力大学生就业寒意袭来[EB/OL].http:///Show News.asp?D_ID

=809.

[2]王瑞萍,楼旭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及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教师,2007,(S1):160.

[3]VAKOLA M,SODERQUIST K E,PRASTACOS G petency management in support of organisational chan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7,28(3/4):260-275.

[4]时勘,王继承,李超平.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评价的研究[J].心理学报,2002,34(3):306-311.

[5]RANKIN N.The DNA of performance:the twelfth competency benchmarking survey[J].Competency & Emotional Intelligence,2005,13(1):2-24.

[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C].北京,2007年10月15日.

工民建毕业论文篇(8)

该班是在南京市*区委、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和街道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为提高我区社区管理工作者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区委党校开办的针对性较强的省委党校函授本科班,是省委党校第一个培养社区专业人才的本科学历班。

*区委对这个班高度重视,区委组织部和街道出资16万作为学员学费(其中区委组织部出资占75%),学员个人在上学期间只出500元。区委党校对该班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试。学习期间,党校出资组织他们到井冈山、扬州、上海等地考察学习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党性锻炼。来自*各社区的41名学员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每学期到课率达到95%,每门课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弘扬了党校良好的学风和考风。

二、创新论文指导模式,论文工作呈现新特点

目前,该班的15门主要课程已经学完,本学期的重点任务是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毕业论文是学员完成学业的重要的必修科目。对于学员来说,这是调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某一论题研究,从中获得研究能力的一次科研训练;从我校来说,是对学员两年来学习成果的全面考察和衡量,是促使学员学以致用,提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的教育环节。为了使学员们运用所学得的知识,紧密结合当前工作重心,联系工作实际写出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区委党校专门制定《社区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意见》、《毕业论文实施计划》、《毕业论文工作规定》,并创新举措狠抓落实。专门成立由区委副书记陶世贤、组织部长纪增龙担任组长、党校常务校长王天喜、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袁校柠担任副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周密制定论文写作计划。

1、组建阵容强大的指导老师队伍。省委党校副校长、省社区研究会会长唐建中高度重视论文指导工作,对论文指导工作的各个环节均作出明确指示,并亲自指导一名学员。另外,我们还邀请了省民政厅刘广忠副厅长、基层政权处王元刚处长、仲锦副处长、法规处夏青春处长等4位领导。我们还邀请了省委党校行政教研部主任黄菡教授、李阳教授、宁凌教授,社会学教研部主任冯必扬教授、严翅君教授、尤佳教授、倪洪兰教授,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董连翔教授,市委党校教育长王玉珍教授、副教育长吴抒教授、管怀伦教授等11位知名教授指导学员论文,同时,我们也邀请我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姚坚、组织部长纪增龙等领导,另外还邀请了区、街中层具有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21位干部作为指导老师。为了保证论文质量,每个指导老师原则上只指导一名学员,最多不超过2名学员。

2、论文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即每位学员选配两位指导老师,一位是来自由省、市委党校专家和省民政厅的领导,区委领导、区委、区政府中层领导、街道领导等37人组成的外聘指导老师队伍,另一位由区委党校教师担任。双导师制对论文写作有着积极意义:一是有效地弥补了区委党校师资限制。区委党校目前只有11名教师,专业结构也有限制,研究社区问题的老师较少。专家、学者、领导的加入,给学员提供了专业对口,造诣深的指导老师,为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提供了智力保证。通过论文指导,省民政厅领导将在全国、全省社区建设大背景下,为*社区发展提供新思路;省、市党校专家、教授将为*社区建设灌输新理念;区委、各部门、各街道参与论文指导的同志也将在指导学员论文写作过程中深入研究社区民生、民主、民和等问题,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理论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二是扎扎实实地提高学员的素质。这些学员当初都是通过海选担任社区主任、书记岗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但文字表达较弱。通过论文写作将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为宣传*社区建设成果提供条件;三是区委党校将通过精心组织好论文写作工作,进一步深化社区研究成果,为社区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以此树立函授质量品牌,切实提高全体学员素质。

三、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为学员提供相对明确的选题

工民建毕业论文篇(9)

作者简介:魏传华(1978-),男,山东嘉祥人,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副教授;贾旭杰(1982-),女,河北保定人,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新办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全面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50-02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学士学位授予的一个重要依据。[1,2]然而,相较于其他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该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3]本文将以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为例,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找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本科专业设置于2003年,目前已有六届毕业生。经过学院和学校层面的努力,统计学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四成学生继续读研深造,就业的学生大都在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上,就业率一直在85%左右。

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在培养方案中是6个学分。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始选择指导教师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经过前6个学期的系统理论学习,统计学专业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了正确的统计思想和较强的统计软件应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等综合能力。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是统计学专业学生将上述基础和能力进一步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研究是必要和有意义的。[4]

一、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分析

从论文完成情况来看,每届的毕业论文基本都能达到论文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2007~2011年四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毕业论文及格率为99.18%。

从毕业论文研究的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理论研究型论文和实证型论文,理论研究型论文表现为总结和论述现有统计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实证型论文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运用所学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金融、医学、生物、工程、环境等领域进行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

从论文知识点范围的分析来看,学生论文绝大多数是统计专业问题,极少数是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分析,发现毕业论文中研究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占总数的6.50%,主要包括:一是其他科目的应用研究(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运筹学及空间解析几何等),占总数的1.63%。二是数学专业教育和数学思维的研究,占总数的4.87%。研究统计学专业问题的毕业论文占绝大部分,比例为93.50%,选题内容广泛且多为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医疗卫生、教育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由于受学校人文环境影响,很大比例的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民生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约占总学生人数的30.08%。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抽样调查、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方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常用统计方法。

此外,统计分析显示学生成绩普遍偏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尤其是实证类论文,存在着可以大量使用背景介绍和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的特点,因此,一些论文没有创新性和学术含量,但具有较大的篇幅,与理学院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成绩比较,其平均成绩相对较高,约80.42分。

二、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关系到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直接体现了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果,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论文和考评结果的具体分析,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创新性、理论深度及论文写作常识多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

1.创新性不够

学生的毕业论文表现为理论性研究非常少,大都是实证型论文,并且多是简单的统计方法应用,缺少创新性研究和思考。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理论研究型论文只占4.89%,与实证型论文的比例为119.45,比例悬殊,体现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大的选题过程中,避重就轻,缺乏创新的特点。如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选择“我国人均GDP的预测”这类针对某经济指标进行预测的题目,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ARMA、灰色预测或者趋势外推方法等一种或多种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做简单建模和分析,论文没有对指标本身的意义以及国内国际的社会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方法简单套用性质的论文占有很大的比重。

2.选题过大、内容空泛,缺乏深入研究,存在抄袭、拼凑现象

有些学生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往往不能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和社会实践情况进行准确定位,只是一味的盲目的选择一些过大过空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难以看到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本质。如有的学生针对CPI做研究,没有深入了解问题的实质,只是收集了一些文献,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研究角度,造成了材料堆积且过于散乱,论文变成了一些材料的简单拼凑。有些论文针对某一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的主题只是针对现有数据利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对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以及方法的适用性不做针对性讨论,对所得的结论也不结合社会经济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导致论文质量不高。

3.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

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统计分析能力没有实质性提升。学生论文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其中回归分析方法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约41.46%,其他各统计方法使用的比例分别为:聚类分析为5.69%,判别分析为7.32%,相关性分析为14.63%,多元统计方法为2.44%,时间序列分析为3.25%,极少有学生使用教科书外的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

4.论文写作上存在结构不合理、没有相关研究介绍、创新点表述不清、参考文献不会正确标注等问题

从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论文写作不规范,专业性差。主要存在论文形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题目含糊、有些论文杂乱无章、口语化严重、可读性差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统计学系通过对论文进行详细审查以及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座谈,发现毕业论文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论文不够重视

部分学生由于忙于考研学习而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研究,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忙于外出找工作、实习而无心认真撰写论文。论文撰写所需的必要时间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学生应付了事,从而无法保证论文的深度。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一个教学环节,与考研的好坏无关,存在只要写了论文,教师都会让自己通过的侥幸心理,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缺乏指导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指导教师所带毕业生人数过多,使得导师的工作量呈现超负荷状态,无法保证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从而致使部分学生的论文规范性较差,没有对存在的问题反复修改,使得学生论文存在诸多问题。

3.学生的专业训练还不够

大部分本科生没有经历过论文的写作训练,写作水平较低,不了解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及其格式,不知如何从科研的角度构思文章、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表达的观点不够准确清楚,论据亦不能很好地支持论点。另外,一些同学为了完成任务,直接将在网络中搜索到的资料不假思索的拼凑在一起,使得内容不成体系,观点混乱。

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和实践

1.加强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讲座、课堂传授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任何教学环节都不能替代的,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进行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2.选题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论文的创新性

在选择课题时,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指导教师协商,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制定课题方案。统计学专业的教师一般除了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这类对理论性和创新性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很多教师还主持或参加有相应的应用研究类项目。应用类项目大都需要实地调研(以及问卷涉及和数据分析)或者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引导学生参加这类项目来设计和完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潜力。此外,鼓励和引导一些成绩较好,如让具备保研资格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讨论班或者课题组,选择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具备了保研资格的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就能投入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中。

3.重视平时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尽可能早地接触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工作,切身体会到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了解本学科的实际业务,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专业知识的把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学生在大二和大三阶段参加校级和部级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申请“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以及研究报告的写作,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目前,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参与率在70%以上。此外,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有力地保障了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4.加强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训练

加强平时课堂上大作业的规范化,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通过平时的实践活动,如学生数学建模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等各类实践性项目来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5.实施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针对那些参与实际课题的学生,学院鼓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劳务费的形式给予其奖励,另外积极鼓励毕业论文质量优秀的学生进行投稿发表。此外,还需对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进行规范化,建立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以形成积极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6.加强教师责任心,建立完善的机制

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从开题到中期检查严格执行,指导教师严格把关。为了保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师生信息反馈机制改善师生分离状态,为师生提供便利的沟通渠道,同时设置适当的教师激励制度,中央民族大学目前对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有额外的课时补贴。

参考文献:

[1]白先春,朱龙杰.统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6,(1):74-81.

工民建毕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阳光学院法律系法学专业,同学院其他专业一样,自2001年开始招生以来,已经招收8届17班,已毕业4届9个班516名毕业生,目前尚有在校学生8个班约500人。经过八年的改革探索,在实现自己培养目标上,努力打造高等法学专业建设新的模式,办出自己特色;在实施法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开拓、改革和创新,应对当前人才竞争的严峻挑战,取得较好的办学效果。4届毕业516名学生,被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法学院录取法学硕士研究生21名,被省、市各级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90名,录用事业单位70名,通过司法考试取得司法资格47人,截止目前以上“三考”达标人数为228人,占毕业生44.2%。尤其是05届57名毕业生中,当年就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等硕研3人,录用公务员16人,经过近三年努力,现先后被录取公务员35人,占61.4%(其中录用法院9人,检察院6人,司法行政及律师5人,公安、税务、工商等其他公务员15人);录用事业单位8人,占14%;到企业就业12人,占21%;出国、读博2人,占3.5%。国家司法考试通过11人。05届法学专业毕业生百分之百、高规格就业的佳绩为法律系法学专业建设打出了新的品牌。法律系法学专业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被学院确定为办学模式样板,得到全面肯定。他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实际出发,确定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法律专业人才

阳光学院是阳光(国际)集团与福州大学联合举办的民办高等学校。在性质上,阳光学院属于民办的独立学院,具有民办事业独立法人资格;在招生上,阳光学院为本科第三批招生,其生源录取分数线与一本的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法学院相差在100分以上,与二本的师大、农林大生源也有很大差异。这一差异性决定了阳光学院法学专业无论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上,还是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既要注意传承普通高等法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好的传统经验,但又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应当根据国家的规定、社会的需要和阳光学院的实际情况,以勇于创新、改革的理念,正确务实地设计和确定具有自己特色的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这就是通过四年学习,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实用型高级法律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所有学生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最后要达到取得“两证”,参加“三考”的目标,即取得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参加各级公务员考试、硕士研究生考试和全国司法统一考试,获取更多的专业就业机会和提高竞争综合能力。这样培养目标既具体明确,又务实可行,不仅为法律系正确设计实用性的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而且也成为法律系师生一起做好法学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动力。

正是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要求,系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一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开设14门核心法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变,作为必修课程严格执行;另一方面,从适应“三考”需要,开设一些诸如律师实务、法律文书、法律职业道德等实务性强的课程,为配合“公务员考试”需要,还开设了行政管理学选修课程,专门训练学生适应“申论”、“行政执业能力测试”两门公务员考试的课程,以应对公务员考试的现实需要。

二、专职教师队伍培养是建设特色法学专业的基本保证

在建院初期,法律系同其他系一样,基本上采取外聘的方法,从福州大学、福州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建行政学院等九个院校聘请了约30余名具有“双师型”职称的教师,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6名,讲师、硕士研究生10名,他们的丰富教学经验,不仅支持了法学专业教学工作顺利完成,而且可以使学生从多院校优秀教师多风格教学模式中获得更多教益,同时也为我们加强对系里专职教师的培养提高提供了条件。但这种教师体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外聘教师早来晚归难以承担法学专业建设和改革的重担,为此有计划引进一批专职教师,采取积极有效培养措施,促进专职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是必要的。根据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法律系从02年开始,先后积极稳妥地引进聘用15名专职教师。每名教师一到职,系里就根据新教师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从事讲授专业课程方向,制定培养计划,并采取“赶着鸭子上架”、“推着卒子过河”,“比着擂台打拼”等方法以及集体备课,编写教材,听课、交流、进行案例教学法研讨等措施,促使教师尽快成长,比较顺利地经过了教学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经过一年锻炼,04-05学年学生对教师的测评教学质量人均为76.4分,05-06学年以及06-07学年第一期学生和院督导组的综合测评人均为81.3分。学生和专家对法律系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持肯定的评价。二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量逐年增加。在03-04学年第二学期,我系专职教师全部都上公共课;04-05学年开始,专职教师逐步开始上专业课;05-06学年,两学期我系教师共开27门专业课,共完成3461课时,人均168课时,占全系专业课的53.8%;06-07学年第一学期共开专业课10门,合计1134课时,人均103课时,占全系专业课69.06%。教师已经走上专业课教学的主战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教师教学方法得到不断进步。法律系所聘用的教师,过去基本上都未站过讲台,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他们受聘后,系里首先安排他们在公共课讲台上锻炼,为了使他们更快熟悉教学环境和工作,系里组织他们集体备课,编写教材,听课取经,定期交流教学方法。在公共课教学上普通受到锻炼的基础上,逐步安排他们开设专业课,一来有一定讲课的实践经验,二来有老教师榜样和对比,三来有较为充分的备课过程,所以他们走上专业课教学就旗开得胜,普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巩固成绩,提高教学水平,系里又通过教学法研讨会,教学观摩活动,开展互相学习和交流,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活动,促进大家更用心地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四是教师科研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几年来,在学院科研管理政策的鼓舞和推进下,法律系教师在积极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同时,也努力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以肖义方、翁连金、王浩云等人申报、承担了阳光学院第一项省教育厅“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课题项目,并已完成结项。全系教师共同编写出版具有实用特色的第一部教材《新编大学法律基础》和四辑《法学教学案例汇编》,系主任陈训敬教授认真总结、撰写并发表教学改革系列论文6篇,其他教师也撰写发表学术论文9篇,开启并初步形成了全系法学学术研究、法学教学改革研究风气,这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有着积极作用,对教师今后职称晋升也打下坚实基础。系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所有成效,年轻教师尽快成长,直接为建设特色的法学专业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的保证。

三、课堂教学中注重案例教学法与开展法制视听课第二课堂建设

(一)加强教师教学法的研究,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系里采取集体备课,组织教师编写教材、选编案例,召开案例教学法研讨会,组织观摩教学活动等形式,加强对教师教学法的研究,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全系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系积极推行“讲法理、看法条、析案例”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目标的实现。首先,他们在选择教材上十分注意兼顾教材的权威性和适用性。其次,也重视配套相应的法律汇编和重点学科的案例分析资料,使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有可能在教师具体指导下,深刻分析一百例较为复杂的疑难案例和结合各个课程学习亲自分析一千例各种类型的典型案例,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够比较扎实地学习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和法律规定去分析处理各种类型的案件和社会上各种法律问题,使自己在法律素养和能力上都得到更大的提高和培养。三是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分量,不仅在教学计划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的门类和学分,而且落实到课任教师身上,结合理论教学,进行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模拟法庭等案例教学,使案例教学法得到全面推行和落实。

(二)充分发挥法制视听课作用,加强对学生进行“三种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学院的支持下,系建立起法制影视资料库和视听实验室,购置了一整套包括古今中外法制影视资料和庭审资料,共有五类百部千碟,为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化的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配合专业理论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并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三看”的具体做法:一是“必须看”,即在第一学年,针对新生的专业思想问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康乃馨》、《大法官》、《主诉检察官》、《被告》等电视连续剧,并结合写心得体会、召开专题班会,使学生在影视情结中增强对法制专业的认知和责任感,培养对法律职业的热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法律专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结合看”,即在第二、三学年各专业课教学中,结合实体法、程序法专业教学,由课任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民、刑、行政等法庭庭审实录案例,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各类案件诉讼程序,增加对司法实践的感性认识,起到旁听庭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三是“自由看”,即在第二学年以后,由年级、班级两委组织同学,利用课余、周末、节假日时间,自由选择观看其他各类法制影视资料片,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内容,活跃了课余文化生活氛围,而且寓教育于娱乐,潜移默化,不断地深化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广大学生牢固地树立“做合格的法律职业人”的理念和宏愿。

四、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与实习基地的建设

(一)注重抓好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活动,环环衔接,努力把学用结合贯穿教学计划始终

法律系不仅重视在教学计划中集中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内容和时间要求,而且充分利用假期安排一些有益的实践环节活动,使学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自始至终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在第一学年暑假,学生初步学了一些法律课程,系就结合学院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专业感性认知实习,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和调查发生在自己身边有关法治的人和事,并写出心得体会,在新学期伊始组织班会交流,培养学生从法治视角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加强专业思想,提高法治责任感;在第二学年的暑假,学生学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后,专门安排学生到司法部门见习一个月,进行初步的专业实习,通过见习,让学生熟悉司法环境,初步学习司法实践知识,由于做到去前有动员布置,返校有检查总结,评定学分,使见习起到加深学生对法治实践的认识,起到提高学习积极性的作用;结合第二、三学年的专业课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作业,模拟法庭,庭审旁听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努力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三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从第三学年暑假开始安排学生毕业实习、模拟法庭毕业设计工作,努力把这两类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带着毕业设计的课题到法院的实习基地有目的向司法实践学习,使毕业实习更好地为毕业设计创造条件,打好基础,通过系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实践教学环节工作,最后通过模拟法庭庭审毕业设计演示、考核,对学生的四年法学理论知识和运用理论的实践能力进行全面的综合性检验和锻炼,为学生毕业工作和“三考”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建立规范的实习基地,实行以集中实习为主的毕业实习模式

工民建毕业论文篇(11)

[作者简介]代国林(1976- ),男,云南祥云人,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94-02

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国家迎来了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高峰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来自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长期受贫困的经济条件、恶劣的生活环境以及传统的就业观念等因素影响,大多希望在大学毕业后能够立即摆脱个人与家庭贫困以及恶劣的生活环境,因而将就业单位锁定在社会地位高、待遇好、稳定性强的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这就使得这一本来弱势的群体面对更少的选择和更激烈的竞争。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指一些大学生从毕业时或从学生时代起,采取单干、合伙等方式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服务或者其他经营活动,依法获得劳动报酬并在大学毕业后成为职业的一种就业方式。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对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来讲是一条光明之路、希望之路,但同时也给大学生自身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大学生创业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除了具备必要的资金、知识、技术、经验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意志坚定、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品质。这些品质正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具备的优势,只要学生能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利用自身专业的或非专业的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也能扬长避短,在激烈的竞争中放手一搏,取得好的成绩。笔者总结适合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一些方向,希望能为解决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出建议。

一、民族语言应用方向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基础,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掌握民族语言显得尤为重要。民族院校具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特色专业,加之很多少数民族都保留了语言、文字等文化传统,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除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背景外,还具有掌握双语、三语甚至四语的优势,使得这些学生在民族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创业优势,可以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民族语言应用服务。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医院,由于缺乏掌握民族语言的医护人员,因语言障碍引发的纠纷屡屡发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医院的社会声誉及医疗护理整体水平。有的地区还出现过因为犯罪嫌疑人是少数民族,语言不通而无法对其进行庭审的例子,后来法院找到了某高校法律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担任翻译,才使得庭审顺利进行,审判取得圆满成功。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类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主动介入,通过开办语言学习班或创建民族语言翻译工作室的形式,向有关人员传授少数民族语言,提供民族语言翻译服务,使更多的人员了解、掌握当地少数民族日常交流语言,为无障碍沟通提供帮助。由以上列举的事例可以看到,少数民族语言应用在一些特殊工作环境下的重要性,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掌握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充分发挥自身语言优势将会大有作为,可以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农业信息中介服务方向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当地农民信息化意识比较薄弱,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信息相对闭塞。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和交流优势,通过网络可以轻松地获取各种农业信息,包括农产品市场价格、供需的变化及走势,会熟练使用电话、QQ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交流、沟通,能轻松在网站、论坛、QQ群里农产品信息。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创建农业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向农户提供农业信息中介服务。一方面,通过网络广泛收集各类农产品的需求信息,与买方交流沟通获取农产品的价格等相关信息,及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农户,达成协议后凭借现在发达的物流系统,帮助农户实现农产品网上交易;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当地农产品的种类、数量等相关信息,帮助农户对农产品进行宣传并提前接受产品订单。农业信息中介服务可以解决“买方”和“卖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打消农户农产品销路不好的困扰。

三、民族文化特色产品推广方向

在提倡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今社会,民族风越来越流行,很多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事物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民族特色建筑,包括藏族帐篷、傣族竹楼、哈尼族蘑菇房、白族庭院、侗族吊角楼、瑶族叉叉房等,相信对于艺术类和建筑学或在这些方面有专业特长的学生们来说,结合民族特色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民族特色餐饮近年来发展良好,如藏餐和傣味,但目前还没有发展到如狗不理、过桥米线那样的品牌化,如能将民族餐饮与健康时尚有机结合,很多民族特色食品也能在餐饮业打出自己的品牌来。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还可以通过当前比较流行的网店方式,将这些民族特色物品进行推广,这种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投资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作为少数民族毕业生自主创业项目比较适合。要选择适合的有充足货源的民族特色商品,如民族服装、饰品、染织刺绣、民族工艺品、舞具与玩具等;民族特色食品,如云南的米线、饵丝、粑粑、干巴、乳饼与泡菜等。当然这些特色商品也要进行一些适当的革新,如服装、饰品和工艺品等要添加现代时尚元素;食品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包装以及口味的改进。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采用促销等手段扩大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适应网络销售。

四、新型畜牧业生态养殖方向

很多民族地区畜禽养殖主要是农民小规模分散饲养,导致养殖成本高、收益低,加之农民的信息闭塞,不能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养殖调整。同时,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没有自己创办的、利益联系紧密的加工企业,动物疾病防疫知识欠缺使得养殖者在产业链中处于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地位。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再触及大众敏感的神经,使得普通民众也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各种生态肉、蛋、奶制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相关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知识获取能力,可以及时获取相关的畜禽养殖知识、疫病防治知识,使得畜禽养殖更加科学、规范、安全。有较强协作能力、市场洞察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扶持政策,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联合畜禽养殖、疫病防治等不同专业的人才,组建经营管理团队,按照“公司+农户”或“合作组织+协会+基地”的形式,凭借世代建立起来的和睦的邻里关系,取得当地农户的信任,带领广大农户创建大规模的生态养殖、加工、销售企业,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养殖,真正做大、做活民族地区的畜牧业及其加工业,并做出自己的特色。

五、民族生态旅游方向

随着旅游业的整体快速发展,国家加强了对旅游业的重视,把旅游业提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强调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渐丰富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环保意识开始觉醒,生态旅游受到推崇。生态旅游是旅行者在前往自然地区旅游的过程中,了解当地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并对旅游地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旅游中,旅行者体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趣,当地人则可以从自然资源和旅游自然中获得经济效益,这种旅游形式不断促进自然环境健康化,而健康的自然环境正是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民族生态旅游是指通过对某一民族的独特文化或生活方式的参与、观察和体验,来实现其审美需求的过程。将新型健康的旅游理念与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相结合可以产生“民族特色旅游”。相信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推广新型健康的理念。只要有想法有胆识,就一定能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将熟悉的民族文化与健康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将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引入良性循环,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民族医药研发方向

传统医药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受到重视与青睐,为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具有独特医药理论和丰富用药经验的中医药、民族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我国12807种药物资源中,85%属于民族医药。其中,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壮医药、苗医药、瑶医药、彝医药、侗医药、土家族医药、回回医药、朝鲜族医药等,但开发较好的仅是藏药和苗药。医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各个民族的医药都有自己的医学特点和专长,部分民族的传统医药的继承发展状况不佳,急需传承和发展。医药及相关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继承发展本民族的传统医药建立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或改进特色单方验方,或开发有效天然提取物,这不仅能解决个人就业问题,也可以为本民族医药、我国医药乃至世界传统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民族医药是个宝库,像未开垦的肥土地正等待着开发,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应该为民族医药的振兴添砖加瓦,并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以上针对少数民族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势列举了一些有前景的发展方向,从中可以看出自主创业不一定只能在城市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自然,接近自然,广大的民族地区贫穷落后,却也恰恰保留了原始自然的风貌,自主创业在基层、农村和民族地区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少数民族毕业生要摒弃只有在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面向基层就业,勇敢回到家乡、回到民族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专业、语言和性格的优势,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国家发展规划,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当地的区位和资源特色,找寻创业方向,加入到自主创业的队伍中,投身到发展家乡、建设家乡的大潮中,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既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也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从国.试论大学生自主创业条件、途径与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

[2]许中华,雷育胜.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3).

[3]姚桂莲,晏华,贾曦.民族地区医院护士掌握民族语言的意义[J].医学信息,2005(5).

[4]肖毅,魏斌.云南省当前畜牧业生产形势浅析[J].中国农业,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