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4:59:48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1)

1564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65 长江大学 湖北省 荆州市 本科

1566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6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教育部 武汉市 本科

1568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69 武汉轻工大学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70 武汉理工大学 教育部 武汉市 本科

1571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72 华中农业大学 教育部 武汉市 本科

1573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74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部 武汉市 本科

1575 湖北大学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76 湖北师范学院 湖北省 黄石市 本科

1577 黄冈师范学院 湖北省 黄冈市 本科

1578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本科

1579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省 襄阳市 本科

158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教育部 武汉市 本科

1581 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82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83 中南民族大学 国家民委 武汉市 本科

1584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北省 十堰市 本科

1585 湖北工程学院 湖北省 孝感市 本科

1586 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省 黄石市 本科

1587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省 咸宁市 本科

1588 湖北医药学院 湖北省 十堰市 本科

1589 江汉大学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90 三峡大学 湖北省 宜昌市 本科

1591 湖北警官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92 荆楚理工学院 湖北省 荆门市 本科

1593 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94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95 武汉商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596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597 汉口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598 武昌首义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599 武昌理工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00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01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02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03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04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宜昌市 本科 民办

1605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06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07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08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09 武昌工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10 武汉工商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11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荆州市 本科 民办

1612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荆州市 本科 民办

1613 湖北商贸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14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十堰市 本科 民办

1615 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十堰市 本科 民办

1616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本科 民办

1617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18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19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黄石市 本科 民办

1620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襄阳市 本科 民办

1621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孝感市 本科 民办

1622 文华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23 武汉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24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25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26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27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民办

1628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

1629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省 十堰市 专科

1630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31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黄冈市 专科

1632 长江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33 荆州理工职业学院 湖北省 荆州市 专科

1634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十堰市 专科

1635 鄂州职业大学 湖北省 鄂州市 专科

1636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37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孝感市 专科

1638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39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专科

1640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襄阳市 专科

1641 武汉工贸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专科 民办

1642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荆州市 专科

1643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44 仙桃职业学院 湖北省 仙桃市 专科

1645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46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47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省 荆州市 专科

1648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49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50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51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宜昌市 专科

1652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随州市 专科

1653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54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55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56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57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58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专科 民办

1659 武汉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专科 民办

1660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专科 民办

1661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专科 民办

1662 武昌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专科 民办

1663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专科 民办

1664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65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66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咸宁市 专科

1667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68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湖北省 潜江市 专科

1669 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70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71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黄冈市 专科

1672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73 黄冈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黄冈市 专科 民办

1674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75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76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湖北省 宜昌市 专科

1677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专科 民办

1678 湖北青年职业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专科

1679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省 黄石市 专科

1680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宜昌市 专科

1681 天门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天门市 专科 民办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2)

一、1987年3月-1991年9月(武汉洪山育才自修大学)

1987年元月一批从教育战线上退居二线的老同志,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为了发挥余热,开始筹建武汉洪山育才自修大学。当年3月14日,原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委员会发文(武洪教委[1987]15号文),批准正式成立武汉洪山育才自修大学,为武汉市有志青年提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服务。

二、1991年10月-2006年5月(武汉洪山自修大学)

1991年8月武汉市洪山区教委成人教育协会对武汉洪山育才自修大学进行了改组,在其基础上,由武汉市洪山区教委成人教育协会投资,经原武汉市教育委员会(武教职工[1991]41号文)批准正式成立武汉洪山自修大学。

为了规范高等教育助学机构名称,1998年8月13日,原武汉市教育委员会批准(武教社[1998]9号文),武汉洪山自修大学更名为:武汉洪山专修学院。在十多年的发展中,为洪山区的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学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三、2006年6月至今(武汉电子信息专修学院)

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建立规范办学行为的长效机制,2006年3月由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牵头,组织协调由武汉弘立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接管了武汉洪山专修学院。

2006年6月26日,经武汉市教育局批准,武汉弘立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对筹设的武汉信息工程学校与武汉洪山专修学院进行资产重组,成立新的武汉洪山专修学院。改变了学院单一的融资渠道和股权结构,成立新的理事机构和新的学院领导班子,校址迁往武汉理工大学腹地---武昌马房山武工大路特一号,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当年招生达2000余人,是武汉理工大学8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站中最大的一个。同时也成为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学实力较强的社会助学机构之一。

同年12月26日,武汉市教育局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落实省政府49号文件精神,规范高校办学行为督查工作的通知》(鄂教发[2006]46号)的要求,组织专家组对学院办学行为进行了督查,专家组和市教育局领导一直对学院办学实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

2007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教高〔2007〕9号文件,规定部属高校从2007年秋季开始停止招收成人脱产班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该院停止了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办学。并根据国务院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的规定,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率先开始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向社会招生。

重组后的武汉洪山专修学院在省市区三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艰苦创业、规范办学,短暂的一年时间里,打造出了“自考助学”的品牌,为学院带来了空前的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方针。学院依托地处武汉理工大学腹地的地理优势和湖北省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主的办学特色。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实际问题,学院把技能培训融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实训环节,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进行有机结合,实行了“本科+技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3)

3、民办本科高校(12所):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武汉东湖学院、汉口学院、武汉工商学院、武昌理工学院、武昌工学院、文华学院、武汉工程技术学院、武昌首义学院、武汉学院、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湖北商贸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4)

作者简介:柴修伟(1980-),男,安徽亳州人,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讲师;张电吉(1963-),男,安徽灵璧人,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院长,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3)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82-02

近年来,随着国民基础建设的稳定增长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采矿业作为经济基础建设的基石,既面临着行业发展的巨大机遇,又要迎接实现科技采矿的挑战。[1,2]科技采矿的提出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在逐年增加,对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采矿业发展的趋势是推动高校采矿工程专业的发展的原动力,针对当前矿业发展的需求,国内很多学者对高等采矿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从专业设置到教学方法、产学研的探讨等进行了探讨和改革研究,[3-5]认为全面推进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采矿工程高级专门人才是适应目前形势的迫切要求。[6-8]本文以武汉工程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基本情况为背景,探讨采矿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可行思路,加强“三基教育”,即“实习基地、实验基地、实践基地”教育,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观点。

一、武汉工程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概况

武汉工程大学矿业工程学科是培养化工矿山专业人才的学科,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矿业类行业处于低迷状态,学校对采矿工程专业进行停招。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矿产资源的需求及矿业技术的发展,对采矿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学校抓住机会,在2008年通过自愿调剂专业、自愿报名、专业老师面试选拔的方式在2007级理工类学生中选取26名其他专业的学生进入采矿工程专业,组建了武汉工程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停招后恢复的第1个采矿班――2007级采矿工程01班。

二、采矿工程专业实验实践平台现状

1.实验平台短缺

停招前采矿专业的实验仪器和模型,如采矿模型、运输提升模型、通风系统模型等大多已不存在,剩下一些大型仪器,如压力机等也基本丧失其功能,现在采矿专业的实验只能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来代替。

2.采矿专业矿山实习基地问题

由于长期失去与矿山企业的紧密联系,2007级采矿01班的各种实习多是通过专业教师的私人关系联系的实习地点,造成实习环节安排不能自主,如生产实习安排是大三暑假在南京梅山铁矿和大四开学前两周在湖北黄麦岭磷矿两个地点实习,对实习效果影响比较大。

三、采矿工程实验实践平台建设思路

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性及实习、设计环节多,大学四年学生需经过金工实习、地质实习、测量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及专业毕业实习等许多实习环节及许多相关课程的实验等,由于采矿工程专业中断的时间很长,很多实验实践基础都基本处于报废状态,恢复招生后学校又不可能将这些实验实践平台一次性全部配备齐全。采矿教研室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实验实践平台的建设。

1.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除了购置一些基本的采矿教学模型外,为配合采矿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建设和提高采矿工程专业科学研究的硬件设施,采矿教研室拟购建一套中型充填系统和一系列充填材料试验设备。既能给学生进行演示实验,也能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以及科学研究共同协调发展。

2.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积极推进与矿山企业紧密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模式,探索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归双方所有、由双方使用和经营的模式来实现实习基地的长期稳定发展,与大冶铁矿共同建设了武汉工程大学大冶校外实践教学示范中心。[9]

武汉工程大学黄石市大冶校外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地区,由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于2005年开始建设,属于校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并于2008年成功申报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中心主要依托黄石市大冶铁矿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为主体,并辅以大冶铁矿周边区域相关单位的实践教学资源,可满足我校采矿工程、选矿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等多个专业学科的各类实践教学需要。

大冶校外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学体系是按新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综合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以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来编制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计划,并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由浅入深、相互交融地合理设置实践教学项目。按此原则并结合中心实际情况,示范中心设置的主要实践教学项目内容具体包括相关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以及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这些实践教学项目均体现在各专业培养方案之中。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教学,不仅可达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工程实践训练的协调统一,而且可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校际交流合作

武汉市有三所矿类专业学校,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属于原来的武汉建材学院的,主要是针对建材类矿山;武汉科技大学原名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冶金行业特色的大学,其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去向多为以金属矿床为代表的固体矿物开采领域。武汉工程大学矿业工程学科是培养化工矿山专业人才的学科,全国化工矿山企业的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大多数出自该校。

2011年初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三校矿类专业建设交流会在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会议室召开,探索通过师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达到现有资源的充分合理应用,开展更为广泛的校际合作。其中武汉工程大学2007级采矿工程的“矿山运输与提升”专业课是聘请武汉理工大学的专业教师讲授,“爆破工程”实验课在武汉理工大学爆破实验室进行,“采矿学”实验课是在武汉科技大学的采矿模型实验室参观学习的。

四、结语

新形势下采矿业的发展为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也对采矿工程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采矿工程高级专门人才是适应目前形势的迫切要求。另外矿产资源开发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使得矿类专业的建设投入也逐渐增多,出现了采矿工程专业建设资金的相对宽裕,本着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通过师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可以达到现有资源的充分合理应用,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钦礼.中南大学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方法和途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11-13.

[2]高喜才,伍永平.西部采矿工程专业特色实验教学示范平台建设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5):27-29.

[3]弓小平,木合塔尔扎日,黄滚,等.我国采矿工程专业改革现状与问题[J].高等理科教育,2010,91(3):58-63.

[4]曹树刚.论我国采矿工程本科教育及其改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1):82.

[5]吴宝贵.关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思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3):115-119.

[6]陈清运,赵飞,张电吉,等.全球矿业发展趋势及采矿工程专业培养导向[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6):106-109.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5)

2011年2月,武汉市根据国务院制定并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结合武汉市的实际情况,了武汉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1―2020年),确立了武汉市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把武汉市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强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知识产权制度对城市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通过对武汉市知识产权人才现状的调查,发现武汉市在企业急需的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这一块仍然有很大缺口,同时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用人单位的预期有较大差距。本文以武汉市知识产权人才现状为切入点,从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现实需要出发,特别针对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专利工程师”培训基地为例,提出了培养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的若干建议,实现高校知识产权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一、武汉市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现状

根据武汉市知识产权局针对本地区知识产权人才状况专题调研的结果显示,武汉市有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约10505人。其中,各类知识产权人才1570人,约占工作人员总数的15%,分布如表1所示: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武汉市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不能够满足武汉市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企业知识产权人才问题

企业知识产权人才数量少。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处于“无专人管理、无规章制度、无工作计划、无专利申请”的“四无”状态。另外,企业迫切需要的实践型、复合型的知识产权人才严重不足。

2.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人才问题

目前,武汉地区从事专利、商标及专利信息服务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仅30余家,从业人员仅200余人,而且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等问题,与北京及沿海地区差距十分明显。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武汉市专利申请量逐年递增,十年来增加了近7倍。并且,武汉市现有专利人绝大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专利法》实施后培养的第一批专利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英语能力差等问题,且部分人员已陆续退休。

3.知识产权人才分布及其结构问题

一是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占比较大,人才集聚较多。二是企业专利和科技管理工程师少。可见,现阶段及今后应当大量培养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尤其是企业和中介机构这类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的实务型人才。因此,高校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现在应当向其倾斜,应当注重人才培养的实务性。

二、武汉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

笔者查阅了武汉市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情况,以及各高校的硕士、博士招生目录,发现目前只有五所高校招收知识产权方向的学生,具体情况如表2。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武汉市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存在着以下问题。

1.人才培养数量不足

2012年,武汉市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大关,发明专利申请量达6000件。但是,近十年来武汉高校培养出来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不足1000人。武汉市大多数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往往只有1~2个人,而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几乎完全没有人负责这项工作。知识产权人才的缺乏使得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保护作用。

2.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甚匹配

武汉市没有高校开设知识产权本科教育,知识产权双学位也只有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有设置,另外3所高校只有知识产权方向的硕士和博士教育。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本该是金字塔型的,即本科生、双学位较多,硕士生次之,博士生较少。而武汉市的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出现了一些层次结构上的倒置问题,毕竟,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是分层次的。

3.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武汉市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用人单位的预期有较大差距。从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上看,很多高校将知识产权学院或专业归属于法学系列,缺乏管理知识和工科基础知识的培养,这样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也局限于法律职业,但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总体供大于求,知识产权专业法律方向并没有太多的就业优势。

并且,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应定位于应用型复合人才,而高校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播,不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对实用技能的掌握,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能力,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并且战略的制定、知识产权操作技巧、知识产权诉讼等实务能力与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造成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满意度不高。

4.缺乏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知识产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掌握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技能。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知识产权理论专家较少或者很少从事知识产权实务,而知识产权实务专家较少或者很少进行知识产权理论研究。很多知识产权专业的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的实践经验。这些教师也许能在基础理论方面进行一些创新性研究,但却难以较好地传授给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途径探索――以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专利工程师”培训基地为例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实务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异常短缺,不足以支撑知识产权战略的顺利实施。而传统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由于其各方面的局限性,难以肩负起对知识产权战略所需实务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的重任。

针对这种现状,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联手武汉市知识产权局,共同探索定向培养“专利工程师”和“专利人助理”等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的新途径,签署了“武汉专利工程师(人)培训基地”共建协议,精心设计知识产权实务课程,首次在我国中部地区建立专门培养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的“高地”。

2012年,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在第一次成功举办“专利工程师”培训班的基础上,根据武汉市企业及中介机构的人才需求现状,进一步改善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举办了第二期“专利工程师”培训班。这两期培训班培养了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实用性知识产权人才,为武汉市的专利工程师队伍充实、补充和选拔了人才,缓解了实用型知识产权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矛盾,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份贡献,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创新。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有效提高了就业率。

1.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设计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对知识产权实务人才的需求有不同的侧重方向,学生不同的就业定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应有所不同。因此,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法学知识特别是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设计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不同目标群体的需要。

(1)以专利人为职业导向

随着武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武汉市专利申请量逐年递增,不少外地知识产权机构进驻武汉专利市场,专利人的市场需求较大。因此,根据理工科基础扎实、外语基础好等条件,从机电学部、信息学部等多个理工科专业选拔对知识产权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建“专利人”培训班,安排在大四学年两个学期实施知识产权职业培训。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到优秀的专利事务所实习。

(2)以企事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为职业导向

懂经济、懂管理、懂知识产权、懂法律,能整体、协调布置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通过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综合实现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的人才,是当前企业较为亟需的。因此,从经济管理学部选拔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建“专利工程师”培训班,同样实施两个学期的知识产权职业培训。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实习。

2.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按照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要求进行,知识产权专业教师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外还应具备实务型人才的标准。因此,培训班强化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专利事务所等单位引进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让这些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除了法学基础知识由法学专业老师来讲授外,在知识产权专业方面,师资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1)本校知识产权专业教师。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现有知识产权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职称分布合理。7人都是具有工科背景的、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研究工作多年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背景教师1位,在实践部门从事过管理工作的2位。

(2)对于实务性较强的课程,一般邀请专利机构资深专利人、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授课。例如,对于专利文件撰写、专利文献检索等课程,聘请资深专利人授课。让具有丰富实务工作经验的人士参与学生培养,既让学生了解了实践需求,又提高了他们的实务技能。

(3)多次邀请知识产权领域的著名学者和专家开展专题讲座,让学员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优化了知识结构,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知识产权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高校的教学资源。

3.创建多个实习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针对知识产权专业实习的特殊性,培训基地借助武汉市知识产权局,与多个专利商标公司、企业知识产权部门合作,建立知识产权技能和管理技能方面的实习基地。目前,学院已先后在武汉多家知名的知识产权机构建立实习基地,派出学生进行常规性的实习,使学生掌握知识产权实务的基本技能,把专利、商标申请、专利产业转化、知识产权评估与投资、知识产权诉讼等重要的知识产权业务,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转化为深层次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进入职业环境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当从社会特别是企业的需求出发,提供更加多元化、开放性的课程设计,以及将不同的专题培训课程组合,以满足各类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甚至可以提供订单式的知识产权培训课程,根据武汉市知识产权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如产业技术领域的优势,由企业事先提出培训需求或培训目标,再由人才培养基地专门设计或优化组合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培训课程,建立具有地域特点、符合地方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在武汉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纽带的作用,为形成区域性知识产权人才集聚高地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费微,肖玉英,罗思荣.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29(02).

[2]冯年华,顾晓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创新型经济的发展――以南京市为例.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0,24(01).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6)

林阳春副局长1981年到市档案局(馆)工作以来,先后在档案管理利用、整理编目、业务指导等岗位上工作,历任科长、处长、副局(馆)长。她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档案理论、实践与领导经验,做出了显著成绩与贡献。特别是1984年她到业务指导处工作的十年以后,到过上千家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实践使她增长了才干,实践使她积累了经验。1996年,她被提升为副局(馆)长仍分管业务指导工作,进一步发挥了她业务指导的才干。多年的业务指导工作,使她精通了各种门类的档案工作,掌握了开展档案工作的规律和经验,成为了一位难得的档案业务行家。

善长总结提高

林副局长和大家在指导全市近五千个单位的档案管理达标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为把这些经验升华,她带领大家一道,从抓标准的制定入手,结合武汉市档案业务工作实际,主持制定《武汉市档案资料目录格式一般要求》、《武汉市档案装具的一般要求》两个标准,经多次论证修改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作为武汉地区地方标准颁布实施。这两个标准的制定,使武汉市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开始有了可依照的标准,在全国档案战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档案资料目录格式一般要求》,获国家档案局2001年度科技成果三等奖。她还针对行业、社区档案工作的特点,主持编纂了《企业档案工作手册》、《武汉市村委会、居委会档案工作手册》,通过印发实施,及时解决了企业、农业农村和城市社区居委会档案工作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受到了基层档案工作者的广泛欢迎。

勇于服务创新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7)

关键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岗位和需求;课程架构

会展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近几年来我国会展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会展教育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为配合湖北及武汉市重新走向全国会展经济的第一方阵,2005年就开始进行会展经济和会展教育的研究,2010年开始设立商务管理专业会展策划与管理方向招收三年制专科生,现将我们的做法进行如下思考,以期与同仁共同探讨。

1 会展行业的发展态势及会展策划管理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我国的会展经济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且近几年迅速崛起的一种新兴经济形式。截止2011年3月,我国已有展览中心245个,室内展览面积6511653米,室外展览面积3738520平方米,总展览面积10250173平方米,2010年举行各类展览5400多个,单就数量而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展览大国。我国展览业直接收入2005年65亿元,2006年80亿元,2007年140亿元,2008年145.03亿元,2010年,受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北京市会展业直接收入172.5亿元,浙江省会展业直接收入290亿元,拉动经济效应2610亿人民币。据上海世博局统计,截至2011年3月底,世博会运营收入累计为130.14亿元,其中门票收入7355亿,直接经济效益明显。世博会上海旅游直接收入800亿元人民币。据测算,世博会对上海GDP的贡献值达5%,对整个长三角投资的拉动将达40%到50%。我国会展业收入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递增,专家预计会展行业在未来5-10年将成为我国十大支柱行业之一。当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五大会展产业带,即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会展产业带,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会展产业带,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会展产业带,以大连、沈阳为会展中心城市的东北会展产业带,以成都、重庆为会展中心城市的中西部会展产业带,而武汉的中部会展中心城市地位处在与郑州、长沙等城市竞争之中,尚未得以确立。武汉作为华大经济中心,展馆建设较早,历史上曾和北京、上海、广州并为全国四大展览中心。尽管近20年来有所衰落,但是随着2011年10月展馆面积20万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的投入使用,武汉的会展场馆设施又重新回到了全国的前五位,国内一流的会展场馆设施和较好的会展比较优势为武汉会展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武汉举办各类会展170多个,拉动消费仅130亿元。湖北及武汉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视会展经济的发展,早在2004年,武政[2004]10号文发出了《关于加快武汉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1月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武汉要着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支柱的武汉会展业提出了“立足华中、辐射全国、面向世界,构建中部会展中心城市和中国会展名城”的战略,武汉会展将迎来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机。2012年在武汉中央商务区6万平方米“欧洲之门会展中心”将会建成,武汉会展将形成一主三辅的格局。“一主”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三辅”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汉科技会展中心、欧洲之门会展中心。5年后,武汉市展会数量将达到200个,并培育8到10个品牌展会,武汉将打造成为中部会展中心城市和中国会展名城。

随着会展产业的飞速发展,会展策划与管理职业必将是一个市场需求前景广阔的职业。2010年世博会表明,会展专业是当前最紧俏的人才之一。据《国际商报》2008年报道,会展专业人才岗位空缺与求职者的比例为:上海10∶1、北京8∶1、广州8∶1,今后几年内我国会展市场需要的会展从业人员将达200万。湖北省会展商会会长张透露“现在武汉会展业专业人员不足300人,缺口高达70%”。武汉会展业人才缺口严重!2011年举办的武汉会展发展论坛上,湖北省节庆会展研究会会长王重农说,武汉会展业高层次人才匮乏,10万年薪都招不到一个高素质的会展项目经理。湖北省会展业商会会长张粗略估计,武汉每年会展人才缺口在1000人以上。

由此可见,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市场需求十分走俏的专业。

2 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面向的职业与岗位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适应我国会展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一门新型专业,主要为会展行业培养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人才、会展支持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到会展公司、会议中心、展览馆、博览会等组展企业担任项目经理和基层管理人员,也可到各类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等参展企业担任营销管理人员。根据市场的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面向的职业与岗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会展项目经理。主要工作任务是会展项目的选定,协调、组织和领导团队开展会展项目的策划,组织指挥会展项目的实施。

会展策划专员。主要工作任务是会展市场调研与分析、制定会展组织和营销策划方案、会展策划案的实施与修正。

会展营销专员。主要工作任务是会展环境及对象的调查与分析、制定会展营销活动方案、会展营销方案的实施与修正。

展馆管理及会展现场管理专员。主要工作任务是会展场馆经营与管理、会展现场管理、会展服务管理。

参展企业会展专员。主要工作任务是行业会展的调查与分析、参展企业会展策划、企业参展营销与服务、企业参展展后评价与跟踪。

3 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3.1 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武汉及华中地区乃至全国会展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掌握会展管理和会展策划知识,具备各类会展活动中进行策略构思、设计、实施、管理及控制能力,能胜任会展行业会展管理和会展策划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2 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

知识要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了解会展经济法规;掌握应用写作和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掌握普通话和英语的基本知识;掌握会展调查、资料收集整理的基本知识;了解商务会展部门的一般技术规律和经济运行规律;掌握一般管理、商务管理及过程管理和会展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会展策划的基本知识;掌握会展营销策划、公关策划、广告策划的理论和实务;掌握会展场馆管理和会展现场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会展策划文案写作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会展礼仪和展示设计知识。

能力要求。会写,具备一般的写作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说,熟练掌握普通话,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会展活动;具备会展调查、资料收集、策划整理的能力;具备一般的会展经济分析能力;具备会展活动组织、协调、指挥能力;具备会展策略设计的能力;具备会展策划与管理的公关交往能力;能进行简单的会展广告设计;具备综合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业务能力。

素质要求。具备较好的团队精神、服务意识、诚信意识、职业道德、礼貌礼节;具备较强的合作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自信坚强;身心健康、形象较好;养成良好的策划心态和习惯;养成策划人全面的思维素质。

4 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会展业务流程一般由项目选定、寻求合作、招展组团、开幕展出、展间管理、展后评估组成。参照业务流程确定工作岗位。由岗位到学习领域的转换路径是: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会展策划与管理的主要行动领域有商贸会展调查、商贸会展经济活动分析、商贸会展管理、会展策划、商贸会展沟通与礼仪。因此要具备以上能力,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公共知识模块的基础上,应包括商贸会展调查模块、商贸会展经济活动分析模块、商贸会展管理模块、会展策划模块、商贸会展沟通与礼仪模块。具体分析如下:

公共知识模块,即大学生基本修练模块。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职业素质和能说会写。对应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普通话、应用文写作。

商贸会展调查模块。商贸会展调查主要是完成商贸会展活动调查、商贸会展活动资料收集和整理、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调查方法和调查工具的运用、撰写调研报告等典型工作任务。其对应的课程有:统计学、会计学原理、商务调查与预测。

商贸会展经济活动分析模块。商贸会展经济活动分析主要是完成商贸会展活动的外部环境分析、商贸会展活动的内部条件分析、商贸会展策划的可行性分析、商贸会展活动的经济规律分析、商贸会展活动的技术规律分析等典型工作任务。其对应的课程有:经济应用数学、经济学基础、消费者行为学、商品学、会展学原理。

商贸会展管理模块。商贸会展管理主要是完成商贸会展的一般管理、商贸会展的综合管理、商贸会展的要素管理、商贸会展的过程管理、商务管理工具的运用等典型工作任务。其对应的课程有:管理学、商业企业管理、会展管理、会展法规、商务、会展服务、会展营销、展览现场管理、节庆管理、会展企业认识(考察)、会展综合实训。

会展策划模块。会展策划主要是完成会展组织和营销策划、会展广告策划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场馆布置与设计策划、撰写商贸会展策划书等典型工作任务。其对应的课程有:会展策划、会展广告与策划、PHOTOSHOP平面设计、会展营销与策划、展示设计、会展策划文案写作。

商贸会展沟通与礼仪模块。商贸会展沟通与礼仪主要是完成会展沟通、会展商务谈判,商贸会展组织形象的展示、商贸会展个人形象的展示等典型工作任务。其对应的课程有:会展英语、商务沟通、商务谈判、会展公共关系、会展礼仪。

参考文献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8)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50―02

现阶段,我国各个高校都在研究如何将人才培养与进一步发展地方经济紧密的结合,因为切准地方经济发展的脉搏、输送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是地方高校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武汉地区会展经济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充足的人才优势,应该在高铁经济时代来临和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充分发展会展经济走向国际化,因而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

1武汉会展经济现状

2013年9月,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在成都开幕时,第十四届机博会正在武汉举行。两场盛会的不同之处在于,华商大会是“世界级”,机博会是“国字号”,这或许巧合地显示出两个城市在会展业上的差距。(湖北日报2013年9月26日第013版)

从题为“江城会展盛宴难见大腕”的新闻报道中,不难发现虽然武汉所举办的会展数量非常之多,但是这个数字只是表面现象。大部分在武汉举行的展会或者展览性活动的规格并不高,特别是国际级知名的展会凤毛麟角。有数据显示,去年武汉会展业直接收入29.89亿元,拉动消费226.5亿元。而在同为中部省会城市的成都会展业直接收入50.2亿元,拉动消费超过420亿元。举办的展会数量多然而产值并不高这个事实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型会展占了主要部分。这说明,武汉的会展业并不是缺乏活力,与同为中部城市的成都相比较,缺乏高级别、高规格、高知名度的具有代表性的展会。深圳会展网的信息显示,截至2012年5月31日,我国取得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的展会共有58个,武汉并未位列其中,这说明武汉的会展业也缺乏国际认证的相关资质,与国际大都市的展会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

近些年来,因为城市核心地带中央商务区会展场地不足,使得武汉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客观影响,从今年7月份起,华东地区规模最大、设计最先进的会展展馆“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将开始投入营运,使得武汉举办大型会展的条件得到了全面地提升。虽然会展业的现状不容乐观,但是其优势也很明显突出:

第一,制造业基础雄厚。众所周知,武汉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得到政府支持的物流产业也已经成就武汉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物流中心;从建国以来就保持活跃的商业贸易,使得武汉的商品零售总额和资金流通总额一直处于同级城市的前列,还辐射影响周边城市。最近十年,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武汉市对“汉货精品”的培育收效良好。同时,还通过与武汉本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在光电子信息、汽车、钢铁、能源环保等支柱性产业中发挥了“中部崛起”的领头作用。特别是随着东风汽车公司总部迁入武汉,法国的标志雪铁龙集团,日本的日产、本田这样三大世界汽车巨头齐聚武汉,已经构成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武汉板块。作为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又称中国光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光谷的研发实力应该说已达到我国最高水平。在未来的五年规划中,武汉还将以“武汉光谷”著称的光电子信息及生物产业,“武钢”为代表的钢铁、化工及装备制造业、汽车及机电产业、食品共四大产业作为政府工业发展的主要对象,这些相关产业的兴盛繁荣,必将为武汉会展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会展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物流交通发展迅猛。由于靠近长江枢纽,又居于便利的铁路网线,在建国前武汉就是战略要地。建国后,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又使之成为华中地区水陆空交通枢纽。从中国的版图上来看,武汉距离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距离经济金融中心上海,都是一千公里左右。南往广州、西进成都、北往西安,武汉也可以承接东西,连贯南北。在有了高速铁路这一突破性的交通方式之后,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也在发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四小时经济城市圈已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城市间距离的理解,也成为武汉会展能够不断扩大其展会影响力、渗透力的重要条件。

第三,人才资源丰富。背靠有着优良教育传统的湖北省,武汉市是全国的教育大市,人才济济,密集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一直使武汉在科教综合实力方面在全国领先。武汉现有两院院士59人、政府科研机构100所、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部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8个,普通高校79所、在校大学生一百多万人。以高等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群,为武汉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的同时,也为武汉会展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武汉会展经济对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

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力量,GDP已经挤入全国前十强。武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吸引了海内外客商纷至沓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末,一季度全市利用外资12.7亿美元,同比增长18.1%;新引进4个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个3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全市5亿元以上再谈工业项目共130项,协议投资659.7亿元。

从商务厅获取的资料显示,一季度,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8个。其中包括3家世界500强企业。日本新日铁投资和武钢集团合资生产镀锡板,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在信息领域和武汉宝特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以及美国辉瑞公司投资在东湖开发区设立的新药研发机构。通过招商引资,合资办厂,武汉对外资强大的吸引能力还在不断的向外扩大范围,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通过武汉举办的各种展会了解武汉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机会,武汉的会展业也急需通过高级别、高层次的对外交流介绍推荐武汉的投资优势,在此过程中,对于熟练掌握外语(不仅英语)、熟悉对外交往、有一定的商务沟通能力的人才,是武汉会展经济非常有利的强心针。

3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向

2007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对外经贸大学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设置,提出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既全面了解和掌握国际商贸,企业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专门知识,又通晓这些专业的英语专门知识的复合型涉外人才。这也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更规范,更清晰的发展空间。之后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几乎在我国所有开设英语专业的综合类院校和外语专业院校进行,在此方面,广州外语外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外语专业院校积极创新,在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很多突出的贡献和革新,为商务英语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时存在的现实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商务英语的人才仍然无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出现了很多人才资源的浪费。如商务英语专业在区域内未能具备较强的专业适应性,专业性、技能型较低等问题的突出揭示出同质性是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问题实质。

4适应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我国学者认为,会展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涉及会议学、展览学、经济学、管理学、策划学、设计学、营销学、物流学、广告学、旅游学、接待学、公共关系学、应用写作学等众多学科,随着这些学科的发展,会展业也在不断加深其国际化进程。这必定对我国对外信息交流、贸易往来、文化沟通等方面起到重要的窗口作用。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语言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语言作为信息交流的媒介,承担了多个学科和专业综合知识与文化的有效结合。在语言的辅助下,会展业的实用性和服务性才能真正发挥实效,也只有通过恰当的语言,才能实现展会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按照以上的目标,为了更好的促进武汉地区会展经济发展,本地区的高校应该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方式上有着更加明确的侧重点,并且反映在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中。

4.1加强商务英语翻译、特别是商务英语口译能力的培养

随着会展业务的蓬勃发展,武汉所举办的展会在精通对外沟通技能的商务口译和笔译翻译人才方面缺口很大,而人才市场上此类人才本身量少,其中有很多又流向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所以在武汉地区就业能够提供给会展业发展的优秀人才数量很少。

4.2提高商务英语人才的第二外语技能

从前文的数据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武汉地区吸引外资比较突出的有日本、法国、德国等大型企业或者跨国公司,说明武汉地区经济往来比较频繁密切的国家除了传统与我国进出口贸易往来的大国美国之外,其他经济体与我国内地交往越来越多。在熟练掌握了一门英语作为外语进行对外沟通交流之外,虽然大部分的非英语国家人员都能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是如果能够使用对方国家语言进行沟通显然能够更快更好的拉近双方距离,提高沟通的效率,降低之间误解出现的几率。

4.3提高商务英语人才的专业方向性

商务英语作为派生于专门用途英语分支的一个专业,毕竟语言能力、语言技能、语言基础是其一直以来最为看重的基础,也是在培养过程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但是商务英语人才在社会工作中除了基本的商务往来之外,在会展整个程序中,经常需要与参展的相关行业产生联系,如国际性的机电博览会,肯定将接触大量的国际知名机电大企业,如医疗设备博览会,也会云集众多的医疗设备业内的专业人士,在这样的场合,完全不具备任何相关的专业背景、专业知识,会使得商务英语人才不知所措,因为他们的语言能力无法在专业环境里得到完全的释放和施展,就像被捆住了手脚一样。

5结语

语言既然能够间接的促进经济的发展,间接带来经济效益,那么对于语言的教育就更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出教育和经济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朱艳宁.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关联之研究――以衡阳市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1,(2).

[2]陈晓华,王红超.地方经济发展与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以邯郸市为例[J].科教文汇,2011,(11).

[3]李东亮.服务地方经济培养专业人才――关于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新余高新开发区发展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杂志,2007,(11).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9)

关键词: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产业;对策措施

Key words: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logistics industry;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007-03

0 引言

现代物流业作为生产性的服务业的重要部分,对现代制造业、商贸业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自身发展直接关系到其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竞争力的提升。许多专家学者指出,城市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企业自身的产业调整和升级,还需要依靠的物流产业提供的服务,以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作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武汉开发区),能否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能否在全国各类开发区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其物流产业发展的进程。

1 武汉开发区发展概况

武汉开发区是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以来区内先后设立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国家电动汽车研发产业化及示范运营基地、部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部级生态工业园。2000年以来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到目前,开发区吸引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司在开发区投资。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建设,已基本建成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电子信息、电气机械、造纸印刷包装、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多元产业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工业新区,成为武汉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2 武汉开发区发展物流产业的必要性

2.1 开发区内的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物流业的支持 制造业是武汉开发区的主体产业和支柱产业。根据统计数据分析,2012年,武汉开发区实现制造业总产值约2020亿元,增长20%。但是与国外制造业的发展相比,武汉开发区的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还比较落后,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制造业物流,加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充分发挥物流业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才能保障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开发区内的制造业和商贸业竞争力的提升需要物流业的支撑 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仅仅需要企业自身业务的发展,还需要物流业的支撑,据调查显示,中国的商品90%以上的时间处于仓储、运输、搬运、包装、配送等物流环节。如何有效的缩短物流时间,以应对当今以速度为竞争的环境,是制造业和商贸业必须面临的问题,这就需要与物流业对接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充分利用他们的业务网络、运作设施和管理能力,提高运行效率和效益,而自己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在核心业务上,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 武汉开发区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3.1 物流产业概况 武汉开发区所依托的母城武汉在“建设全国重要物流中心”的战略部署下,积极制定了《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将现代物流产业确定为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的支柱产业,集中各方面的资源大力扶持。在武汉市物流业发展的大环境下,武汉开发区物流产业的发展也初见成效。

3.1.1 物流业规模有所扩大 “十一五”期间,武汉开发区物流业总体发展水平与质量大大提高,物流资源与服务整合能力有所加强。目前,武汉开发区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发展基金,扶持服务业项目的发展,其中就包括物流这个生产业,武汉开发区服务业占GDP比重从“十五”末的5.2%已经提升到8.3%。

3.1.2 物流企业有所增加 随着武汉开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抢滩武汉开发区,目前在武汉开发区经济发展局登记的物流企业达70余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专门服务于武汉开发区汽车产业链的捷富凯鸿泰武汉物流有限公司、本田物流株式会社、武汉东本储运有限公司和日通商事(武汉)仓储有限公司。另外,还有隶属于武汉塑料工业集团的武塑物流公司;在配送方面较有影响的武汉市共速达物流有限公司和武汉中铁伊通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内地知名的中邮物流武汉分公司、中外运-日新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等,还有海尔物流、锦龙物流这种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专业物流公司。

3.1.3 物流设施有所增强,物流园区不断完善 武汉开发区地处武汉城区西南,具有武汉其他地区发展物流产业不可比拟的区位优势,相应的物流设施和物流园区都有所完善。目前,区内已形成以京珠、沪蓉高速公路为骨干的道路网络。另外,部分道路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中,比如,地铁三号线已开工建设,四号线前期工作顺利开展,军山第一大道、车城大道等顺利推进,年吞吐量为13.9万辆的军山商品汽车滚装码头正在建设中。

根据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总体规划和布局, 将在军山建设开发区现代物流中心。2011年,位于武汉开发区的华中电子商务园沌口总部基地正式动工兴建。园区建成后将重点引进以电子商务企业,除自建品牌运营中心、产品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和培训中心外,还将引进知名网络企业如阿里巴巴、当当、百度等,并提供网银、物流等增值服务。

3.1.4 物流运营方式有所创新 武汉开发区打破一般商贸、传统运输为主的物流格局,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物流服务体系。2008年以武汉东本储运有限公司、捷富凯鸿泰物流有限公司为主的汽车物流供应链管理得到快速发展,基本具备了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的运输和配送等物流功能。

3.2 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武汉开发区物流业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但并未充分发挥出物流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的制约物流产业的良性发展。目前武汉开发区的物流企业规模小,缺少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物流产业现代化程度低,还停留在传统物流上,无法满足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与许多部级经济开发区相比,武汉开发区物流产业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①武汉开发区内的多数物流企业还处于企业寿命周期的幼儿期,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武汉开发区的物流企业多数规模较小,多为传统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低,物流服务单一,仅处于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服务环节,专业化程度不高,效率低,在物流供应链现代化服务管理还不完善,物流管理技术创新不够,无法提供综合性、现代化的物流服务,整体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从而造成物流企业无法提供先进制造业和商贸业所需要的物流服务,甚至会给有需求的企业带来连带风险。物流企业中,各种运输车辆、集装箱车辆、厢式车和各种专用车辆比重较小。各类仓库中,立体仓库、高层货架仓库和各种专用仓库等数量少;另外,多式联运的发展严重滞后。目前,武汉开发区的现代物流业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②武汉开发区缺乏科学合理的数据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武汉开发区并未将全区的物流业纳入常规的统计范畴,对物流业的统计调查数据不精确,无法真实的反映一定时期内物流业的发展情况,而且没有定期做好物流业的统计信息的工作。③武汉开发区物流管理体制还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中心地区的要求。武汉开发区物流业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不同方式之间的政策、法规、标准不衔接,部门之间难以有效配合和协调,造成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物流产业规划滞后等种种问题,导致开发区内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不足。

4 武汉开发区物流产业发展对策与措施

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武汉开发区应调整思路,迅速将现代物流业定位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具体建议如下:

4.1 立足现实,制定武汉开发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物流业的基本思路和功能定位 物流滞后已成为制约武汉开发区长远发展的重大因素,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武汉开发区主管部门可根据武汉市“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开发区内产业特色,制定出符合开发区实际发展需要的物流产业发展规划,运用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和对未来物流需求的预测,对武汉开发区内的物流中心布局、物流场点布局以及物流设施设备配置等物流节点做出合理规划,对物流信息平台以及支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措施做出规划意见。

4.2 迅速将武汉开发区的物流业纳入常规统计范畴,逐步建立科学的物流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 可由指定部门牵头,依照《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及方法》和《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完善物流产业专项统计体系,做好物流产业市场调研和专项统计工作。做好物流产业的统计信息工作,定期公布物流资源、物流优势以及发展前景指数,促进物流统计信息交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政府决策和行业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

4.3 着力打造“生产物流外包”工程,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 武汉开发区是汽车、电子电器等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地,拥有神龙、东风本田、东风自主品牌等7家整车生产企业,近2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和30多家汽车研发机构,以及唯冠科技、冠捷电子、名幸电子等为代表的电子电器企业。汽车产业、电子电器产业具有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能量强的特征,为整车、整机制造商提供零部件的各供应商数量众多,需要大量为制造业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因此,应依托武汉开发区先进制造业良好的产业基础,着力打造“生产物流外包”工程,加大现代物流的宣传力度,使现代物流意识深入到先进制造业中,引导先进制造企业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剥离低效物流部门及设施,搭建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合互动交流平台,促进物流业务分离外包,实现企业物流活动的社会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4.4 调整经营策略,拓宽服务领域,大量培育综合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经验证明,只有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50%以上,物流产业才能真正形成。日本和美国已达80%和75%,而我们国家的份额仅18%。目前,武汉开发区的第三方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数量少、且流于形式,为了使物流产业真正成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区要鼓励跨地区、跨行业以及多种经济成分的物流资源重组,支持物流企业的成长与发展,逐步实现由“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的转化。另外,针对开发区目前物流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可以考虑支持物流企业通过兼并、参股、合资、合作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增强发展能力和后劲。

4.5 制定相应的政策及金融优惠措施,为物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由于物流产业是一项投资大、回报慢,但综合效益高的特殊行业。从国外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的经验看,物流业的发展初期,离不开政府必要的鼓励和支持。政府应在规划用地、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良好的政策。

①实施优惠的土地政策。鼓励实施土地使用税优惠和补贴政策,对物流企业的土地使用税参照工业企业土地使用税征收及补贴办法实施。比如,建立重大物流招商项目用地优惠和专项工作机制,对于入驻武汉开发区的重点物流项目或是进入规划的物流园区(中心)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用地可参照工业用地价格进行优惠。②制定合理的税收和财政优惠政策。武汉开发区税务部门应针对物流产业不同的业态性质提出合理的、有利于物流产业持续和稳定发展的税目及税率。制定适合开发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物流企业给予支持。对于物流企业租赁制造企业的仓储等闲置物流设施,其租赁支出按税法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出台物流业用电、用水支持政策,建议重点物流企业用电、用水价格,按普通工业用电、用水价格执行。使用大型冷藏、冷冻和冷链加工设备的重点物流企业的用电,按大工业用电给予保障。对投资规模较大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可通过投资、财政补贴等方式参与建设。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杠杆调节作用,对重点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有规模、有市场、有效益的重点物流企业,要积极提供信贷资金支持,降低物流企业投融资成本。制定鼓励企业物流外包的财政扶持政策。③制定多式联运发展政策。支持物流企业建设先进、高效的多式联运中转设施与设备,鼓励物流企业投资购买标准集装箱拖车;支持生产企业、商贸企业和物流企业使用集装单元设备,推进物流标准化。④制定合理的准入制度。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规范竞争行为,垫高进入门槛,防止低水平的重复。

4.6 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构建现代物流平台奠定坚实基础 武汉开发区要加快军山出口加工物流园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强物流园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完善保税仓库的职能,拓展新的经营空间,形成湖北省加工贸易集聚区、中部国际物流集散地。加快一般仓库的建设,降低企业的仓储费用,满足生产一般货物的企业需求。

4.7 强化人才战略,强化研究协作,创新管理理念,支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为了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管理理念需要创新。管理方法上,可以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强与国际现代物流企业的研究机构的联系和合作,为武汉开发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出谋划策。另外,依托武汉现有的研究机构,加强现代物流的基础性研究、战略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结合物流产业瓶颈和企业技术难题,开展科研攻关。

在人才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武汉开发区母城武汉所具备的科研资源和教育资源构建物流专家储备体系。积极引进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按照国际同等待遇,引进物流跨国公司和国内外现代物流优秀人才,提高物流业的供应链能力。

参考文献:

[1]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B].2012.

[2]罗长刚,阮震.武汉开发区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0(3):131-140.

[3]秦远建,罗娅萍.试论开发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J].商场现代化,2008(1):27-28.

[4]王锡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产业经营模式的实证分析[J].物流技术,2008(10):54-58.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10)

创新模式 开拓职教发展新景

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

为此,武汉电院紧抓机遇,确立了以企业发展趋势为方向,以企业需要为导向,全方位、全过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提出了“根植行业、教培互举、质量立校、科学兴校”的办学理念;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坚持改革,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研培一体的开放性办学之路”的办学方针;确定了“突出和强化学院电气类专业基础厚与学生实操能力强两大优势,坚持走内涵、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创建特色鲜明的高职和具引领力的电力培训中心”的发展战略。

武汉电院积极走访用人企业,收集人才培养意见并及时了解、反馈企业需求。学院共开设了26个高职专业,覆盖电力的建、发、输、配、供、销、管,辐射机电、信息、建工等产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一批骨干专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已成为湖北省省级示范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测量与监理”、“供用电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等专业成为湖北省教改试点专业。2010年,武汉电院在全国率先开办了新能源发电技术专业,填补了国内高等院校在此专业的空白。

接轨社会 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近年来,武汉电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的办学方针,培养了一批高技能、高素质的“双高”人才。

2009年,武汉电院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开创了技能素质运动会,如今已成功举办四届。“运动会”以“突出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技能素质水平”为主题,涵盖集控仿真、电路仿真、登杆作业、才艺展示等40余个技能、素质比赛项目,先后吸引了阳光凯迪、武汉华科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无忧物流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事业单位到现场观摩。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仇小乐在现场观摩时曾这样评价:武汉电院举办的技能素质运动会,开创了湖北省高校技能素质教育的先河,彰显了武汉电院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的理念。

为丰富理论教学,武汉电院于2010年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和需求分析,来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热工自动控制设备》在课改后统一采用“项目式教学”,并运用“任务驱动式”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思考与学习。

“现在的课堂比以前活跃了,亲自动手操作使自己学习时更富有激情,每当完成一个小任务时都特别的有成就感,通过这种课改教学,让我们提前把电厂中的各种设备都认识了,对我们的自主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08221班的学生如是说。

此外,针对就业面试方式日新月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复合性越来越高的社会现状,学院的就业指导课也紧随跟进。武汉电院通过“工程”(党建工程、资助工程、培训工程、读书工程、宿舍文化建设工程、就业工程、文化立团工程、平安工程)的实施,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就业出现“双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2007年荣获“全国就业力十强高职院校”称号,2008年荣获“国家知名高职院校十大就业典范”称号,2009年再次荣获“全国就业力十强高职院校”称号。

构建互信 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武汉电院院长宋卫东强调: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必须体现以技能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观,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

以人才品牌打开局面。武汉电院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照“贴近实际、技术先进、开放共享、注重效益”的原则,采用实境化模式建设,营造与一线工作现场相一致的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其中,车间式实境课堂就是让学生如同置身“生产现场”、“工作现场”一般,不是以建筑的变化而是以空间的变化为教室,传授学生知识体系、演练工作流程及训练工作任务,三者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实现了在“做中教、做中学”的目的。

以实际行动显示真诚。2010年,武汉电院在全国高等院校率先开设了新能源发电技术专业,深受用人单位欢迎,首批学生还未毕业就被阳光凯迪纳入“订单班”培养计划,毕业后直接上岗。为此,学院先后抽调骨干教师,开发出了适合阳光凯迪生物质能发电机组的培训和专业教学配套教材,并制定职后培训方案;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给一线员工讲解理论课程;成立专门“校企合作办公室”,研究校企合作未来发展。

以奖励政策帮扶学生。随着武汉电院复合型人才的不断输出,许多企事业单位来学院提前预定人才,帮扶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2010年,武汉华科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在武汉电院设立奖学金,每年3.5万元,资助学生30名;2011年,新加坡金鹰集团与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提供每年5万元的奖学金和无息助学贷款。在全国范围内,武汉电院是继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7所高等名校后唯一一所与金鹰集团启动奖学金和助学贷款项目的高职院校。

以职后培训深化合作。武汉电院依托电力行业优势,大力拓宽职后培训市场,现年培训规模已达到10万人·天。学院既能从事职前教育又能从事职后培训的“双师型”教师,为培训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力量。

2011年7月,阳光凯迪首期生物质发电机组集控值班员培训班在武汉电院正式开班,培训后期还特意举办了提高生产管理组织能力的讲座及拓展训练,阳光凯迪对武汉电院的培训效果非常满意。该公司还把2012年近10期400人左右的员工培训任务全部交给武汉电院。

依托行业 开发仿真培训基地

依托行业办学的优势资源,武汉电院加大科研力度,科研成果硕果累累。从1988年参与研发第一台300MW火电机组仿真机开始,先后自主开发了200MW、300MW、600MW火电机组仿真机和220kV、500kV变电仿真机。2008年完成了1000kV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变电运行培训系统的研发工作并已正式通过验收,专家组认定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武汉电院正在着手开发1000MW超超临界火电仿真项目和变电站无人值班运行仿真项目等。

武汉电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在变电站运行仿真教学培训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是全国唯一具有1000kV特高压运行仿真系统开发能力和培训的专业;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覆盖全系列的火电运行仿真培训项目,在国内同类院校具有领先地位;水电厂运行与维护专业长期进行小水电机组控制系统开发与改造,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目前,武汉电院建有实习实训场所90多个,其中生产性实训设备超过60%,实训设备总值近8000万元,生均实训设备价值超过1.4万元,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矛;兴建了技术适度超前的继电保护、电网运行、电力营销三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该院2009年荣获“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2010年被国家电网公司遴选为全国仅有的6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之一。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11)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师;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中学体育教师承担着素质教育中体育工作的光荣使命,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一步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新课标》实施下,把握中学体育教师的发展现状,并结合体育院校的教师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武汉市531所中学的体育师资状况和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特征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2.1.1 性别、年龄结构 在所回收的518份有效问卷中,其中男教师429人,占体育教师总人数的82.82%,女教师89人,占体育教师总人数的17.18%,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约为4.8:1。

根据专家的意见,中学体育教师中女教师的比例占25%~30%比较合理,即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约为3:1较合适。由此可见,武汉市中学男性体育教师的数量相对偏多,女性体育教师的数量相对偏少,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有待改善。

从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状况可知,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太合理,其中41~50岁年龄段的教师比例相对偏大,占42.86%,而31~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比例相对偏小21.04%,占,这说明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潜伏着断层的现象。因此,应该合理增大青年体育教师的比例,为体育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保持体育教师梯队合理。

2.1.2 学历、职称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初中教师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高中教师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从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来看,已有研究生学历的体育教师充实到了中学体育教师的队伍,这是中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初中仍有6.14%的体育教师的学历未达标,高中有17.82%的体育教师的学历未达标(表1)。

根据上面的调查表明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亟待得到提高和优化,而武汉市城区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明显优于新城区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表明体育专业毕业生更倾向于进入城区工作,因此今后应大力鼓励体育专业毕业生到郊区甚至农村工作,以弥补郊区体育教师学历结构的弱势。

从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状况(表2)可见,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不甚合理,表现为高级教师太少,初级教师偏多。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有的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有限,有的体育教师极易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学校在职称评定中对体育教师存在不公正待遇的现象等等。因此,相关部门应对这一现状引起足够重视,加大力度优化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这对稳定体育教师队伍及培养学术学科带头人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2.1.3 对个人收入和工作状况的满意度 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对个人收入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表3),仅有33.01%的体育教师对个人收入持满意态度,有28.96%的体育教师持不满意态度,另有38.03%的体育教师持中立态度。体育教师对个人收入的满意度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职业态度、流动程度、工作积极性及努力程度等,进而影响着体育教学的工作质量。体育教师有75.17%是对工作不满意,调查得知,目前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的工作难度增加和工作量加大是影响体育教师对工作满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2.1.4 教师素质能力认识 本研究对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在现阶段素质能力的认识进行了调查。据调查发现,目前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认为急需提高的素质能力依次为科研能力、科学文化素养、创新能力、教学能力、学习能力(表4)。上述素质能力的急切需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师整体素质能力的匮乏,分析可知,科研能力是和教师的职称评定紧密挂钩,科学文化素质是与综合教育水平相联系,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而学习能力是教师不断适应学习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当然上述诸多因素主要是一般意义上的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是随着新的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原来的培养模式下的“造就”的体育教师素质已经很难应对新形式的要求。从2001年到现在,《新课标》已进入实施推广阶段,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必然对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院校提出了新的课题。

2.2 《新课标》下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分析 从武汉地区新《课程标准》的适应性的调查来看,武汉市的基础教育体育课教学设施、场地器械等硬件基本满足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占86.55%),而教师的理论水平、学历结构及对新《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理想,并且对工作状况感到满意的人数还较低(只占24.83%),说明很多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及体育教学工作重视的还不够。同样,就新《课程标准》实施状况,教师感到课程标准灵活性太强、实际操作难度加大、工作量增加的占调查总人数的绝大多数(73.3%),说明武汉市很多学校还没有独立编制课程的经验和能力,很多中学体育教师其理论水平及其学历结构还不够理想,让他们去独立设置课程,容易造成教材选编及教学的随意性,体育教学的盲目性。分析认为,目前武汉市中学现有的教师的理论水平、学历结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还不到位,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软件都没有得到夯实,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据对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的调查,以及对部分优秀中学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专家调查访谈,并结合上述分析,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依次表现为教学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素质(包括专业思想与专业技术技能等)、身体心理素质、掌握交叉学科知识的能力、学习欲望与能力等(表5)。

从上面的分析,上述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反映的正是当前及今后社会对合格的中学体育教师的要求,这无疑可为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调整与制定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是随着社会与教育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上述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也就不应是永恒不变的,而应该在保持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得以更新和优化。

2.3 新课标下高校体育教育人才素质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思路 通过调查及访谈发现,武汉市70%以上的中学体育教师均毕业于武汉市所在高校的体育院系,因此本次调查的结 果对于改进武汉市高校,乃至全国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而言,就显得颇具针对性。众所周知,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素质既决定于其职前教育,也取决于继续教育和自学。因此,高校体育专业素质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对于体育教师的素质能力的提升就占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的体育师资。由于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业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或形式,因而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目标要通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并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组织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来落实。因此,专业的课程体系就成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中介或媒体。而事实上,课程被认为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蓝图”、“煤体”,课程内容和结构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和知识结构。所以,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须通过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来实现,体育专业的课程合理与否决定着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基于前述对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素质能力倾向的调查分析,为培养体育专业人才良好的素质能力,本研究认为高校体育专业课程主要应作以下方面的改革:

1)调整“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增加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增加体育科研方法类课程: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相对减少必修课程,增设交叉学科类课程;适当增加选修课学时,减少必修课学时等。

2)课程设置要改变以往统得太死的局面,走出“行政主导型”课程的传统模式,增强院系课程设置的灵活性,突出院系培养人才的特色,以培养具有个性能力的体育教师。

3)从理论和实践上认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性,改变以运动技能学习为主的教学内容体系,向技能研究型转变,尽快更新《体育教育学》或《学校体育学》教材,增设《新课标》要求的各种素质能力的培养的课程内容。

4)体育专业学生应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应该在教学,科学训练、社会适应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所发展,有所突破,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更有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的需要。

3 结论与建议

1)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在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均存在一定不合理之处,有待加强改善和提高。另外,中学体育教师对个人收入和工作状况的满意程度较低,这是影响其队伍稳定和教学质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2)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急需提高的能力依次为科研能力、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教学能力、学习能力等。因此应阶段性地对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把握中学体育教师的动态,并据此对武汉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做出调整,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适应基础体育教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