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地球上的水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5:01:22

地球上的水

地球上的水篇(1)

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0.8%。如果把地球上的所有高山和低谷都拉平,再把地球上的水全都包围起来,那么地球表面的水就深达2400多米,地球,真正变成一颗“水星”了。而太阳系的水星,至今没有海洋,上面也没有水。

地球上这么多水是从哪里来的呢?目前,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地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组成地球的物质逐渐脱水、脱气而形成的。地球是由星际尘埃凝聚而成的,在最初阶段,地球是一个寒冷的凝结团,是万有引力和颗粒间的相互碰撞,使这些星际尘埃物质紧紧地压缩在一起,形成原始地球。后来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不断蜕变,凝固团的温度不断增高,最终形成我们可以居住的地球。科学家对组成地球的地幔的球粒陨石进行分析,发现含有0.5%-5%的水,最多的可达10%。如果当初组成原始地球的陨石,只要有1/800是这些球粒陨石的话,那么就足以形成今天的地球水圈。问题是,当初是这样的情形吗?至今没有定论。

另一种解释,是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水。对今天活火山的研究,的确伴随滚滚浓烟,炽热熔浆的喷发,是有大量水蒸汽释放到地球的大气中。在喷出的气体中,水汽占75%,数量的确很大。如美国阿拉斯加有一座叫“万烟谷”的火山,在每年喷出的气体中,水汽就有6600万吨。自地球诞生至今,也不知多少火山喷发过,其次数也无法统计,喷出来的水汽就更多了。有的科学家甚至认为,至少地球上现有水的一半来自火山喷出的水汽。火山为什么能喷发水汽?因为地下深处的岩石、岩浆里含有相当丰富的水。火山一喷发,因为熔岩温度高,把岩浆里的水自然蒸发,逸出地球表面。这些水汽到了高空遇到冷气,凝结成水,最终落到地上,形成涓涓水流,进入海洋。据科学家研究,早期地球很热,大约在6亿年前,地球表面的温度才降到30℃,此时大气中的水汽有99%降落到地面,地球上才开始有海洋及江河湖泊。水是生命之源,只有有了水,地球上才开始有生物。

但是,也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冰陨石。什么是冰陨石?就是来自宇宙空间的以冰的形式落到地球上的陨石,因为它的组成主要成分是冰。关于冰陨石不仅美国、西班牙等国均有发现,而且在我国也有报道。如1983年我国江苏无锡市就有一块直径50-60厘米的冰陨石降落到地。落到地面的冰陨石比较小,大多在大气层融化掉,它们成了大气水蒸汽的重要来源之一。科学家说,地球一年之中可从冰陨石获得10亿吨水。

关于地球上水的来源的三种解释,都有一定事实为根据,但这三种解释同样存在偏面性。地球上的水到底是哪里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一定能找到最终答案。

地球上的水篇(2)

2.教法、学法分析

外国有位伟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程改革凸现了科学探究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从始至终我都注意到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基础,借以生动的课件演示,给学生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自己生动地去体会地球上水资源分布的广泛,但淡水资源却十分的缺乏,有效地激发学生保护水、珍惜水、节约水的自觉行为和良好习惯。

学法是教法的支撑点,没有学法指导,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更重视学法指导,在教学中以观察、交流、小组讨论、学生动手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感悟、深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虽然好动手爱动脑是孩子的天性,但是由于年龄较小,并且科学知识、生活经验的不足,都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受。

教具 玻璃杯、一瓶水、汤匙、玻璃片、滴管、空白世界地图、蓝色彩笔、课件。

4.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水污染的情况以及常用的节水方法。

能力目标 能善于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情感目标 能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从小懂得珍惜水。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先看一张图片,是关于黄土高坡的图片,用带有问题的小故事导入,“故事是讲在陕北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地区,有一位老大爷61岁了才洗过一次澡的事”,生动有趣地激发了三年级学生的兴趣,且符合他们的年龄段的特点。

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通过学生从身边找水,看课件展示地球上的水的图片,再让学生小组合作给地球填颜色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地球上水总量之大。

认识淡水资源的匮乏,观察图片,通过对资料的读、问、填等三个阶段的层层深入,由老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数字上体会可用淡水之少,最后形象的用一杯水、一勺水、一滴水来打比方,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可用淡水是那么少。

地球上的水篇(3)

A.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 B. 澳大利亚东部

C. 巴西东南部 D. 日本东部

2. 图2中的曲线为海洋表层海水等温线,箭头为洋流流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为南半球暖流 B. 乙为北半球暖流

C. 甲为北半球寒流 D. 乙为南半球寒流

3. 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快了海洋污染物的净化速度,缩小了污染范围

B.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主要是受寒流影响

C. 秘鲁沿岸寒暖流交汇处,形成世界著名的渔场

D. 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 读“某海域等深线和表层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则乙处洋流可能是( )

A. 加那利寒流 B. 西澳大利亚寒流

C. 加利福尼亚寒流 D. 千岛寒流

下左图为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为一河心沙洲,下右图为该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5~6题。

5. 该河位于我国的( )

A. 东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东南地区 D. 西南地区

6. 对于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P河道为该河主航道,则该河段的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

B. 若河流上游修筑水坝,则河心洲面积增长速度减慢

C. 若该河段为自西向东流,则Q河道将慢慢变浅

D. 河心沙洲常发育在河流上游水流较快的地方

下图为某河流局部水系及甲地平均径流量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7~8题。

7. 图中甲地河流搬运能力最弱的时期是( )

A. 11月至次年1月 B. 2月至4月

C. 5月至7月 D. 8月至10月

8. 甲地径流峰值显著滞后于降水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 蒸发旺盛 B. 河道弯曲

C. 地势起伏 D. 湿地调储

读某大洋局部环流示意图.完成9~10题。

9. 如果该海域完全位于东半球.那么下列洋流中属于图示大洋环流的是( )

A. 墨西哥湾暖流 B. 加利福尼亚寒流

C. 东澳大利亚暖流 D. 西澳大利亚寒流

10. 与图中②海岸相比,④海岸( )

A. 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小

B. 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大

C. 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大

D. 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小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 下图示意某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M附近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对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

1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8月13日壳牌石油公司英国分公司一处位于北海海域的油田发生漏油事故。

(1)海洋污染主要来源于陆地污染物的排放,以及海洋上的 和 。目前最严重的世界性海洋污染是 。

(2)该海域泄露的石油向东北方向扩散,原因是 。

(3)该海域有世界著名的北海渔场,其形成原因是 。石油泄漏可能会对海洋生物产生哪些影响?

(4)保护海洋环境要遵循 原则、以防为主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和 原则。

13.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箭头表示洋流的分布位置及流向。读后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显示的是 半球,判断理由是:

① ;

② 。

(2)A、B、C、D、E、F、G表示的洋流中,属于寒流的是 (填字母)。

地球上的水篇(4)

就在这时,一个外星人乘飞碟来到了地球,他看到了地球上的这片景象,不仅潸然泪下,说道:210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可到了现在,地球也要消失了,可惜啊,可惜 .......

地球上的水篇(5)

据有关的水据,地球上有80%是水资源,但只可以提供给人类的仅仅只有20%.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 m³降到1700-1800m³,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节约用水。在生活中我们家有很好的节约水的方法,希望大家也要向我们一样珍惜每一滴水。

有一次,我在家煮饭,无意中发现洗米的时候,第一次水是很浓的,很像奶的颜色。咦!这种水很像奶奶给菜浇的肥。于是我把水放了一个瓶子里经过几天的发酵,然后把水浇在家里的菜里。于是我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奶奶。菜经过一段时间的吸收,菜变的更翠绿,吃的时候变的更清甜。我要计算一条数,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个家庭每一天节省2升水,这样集中起来可以变成一条河。

地球上的水篇(6)

辅导老师:翟凤君

假如地球上的水都干涸了,天啊,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想象,透过这个恐怖层,我仿佛看见了满眼黄沙飞舞,到处枯枝败叶……

小河没有了往日的欢乐,树叶失去翠绿的外衣,花儿失去了娇艳的面容,树木在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枯黄的叶子在空中静静地飘落,就连被人们誉为最具有生命的小草,这时也低下了脆弱的头……

地球上的水篇(7)

①C―海陆间循环 ②B―海陆间循环 ③B―陆地内循环 ④C―陆地内循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 若乙为水汽输送,a、b、c、d的含义和下列地理现象成因相符的是( )

①a―四川盆地多夜雨 ② b―云贵高原多地下河 ③c―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④ 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由于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直接导致( )

A. 该区域降水增加

B. 该区域地表径流增加

C. 蒸发量不变

D. 地下径流增加

下图为某河流局部水系及甲地月平均径流量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4~5题。

4. 图中甲地河流搬运能力最弱的时期是( )

A. 11月至次年1月 B. 2月至4月

C. 5月至7月 D. 8月至10月

5. 甲地径流峰值显著滞后于降水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 蒸发旺盛 B. 河道弯曲

C. 地势起伏 D. 湿地调蓄

据悉,2011年6月22日9时至23日16时,重庆万州区出现了今年以来的最大的一次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山地滑坡,农田淹没,房屋倒塌,交通中断,损失较为严重。初步统计28个乡镇,123个村,18.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18亿元。据此回答6~7题。

6. 这次暴雨洪涝发生时,上图中的水循环环节出现异常的主要有( )

A. a,c B. b,c,d

C. a,b,c,d D. a,b,c,d,e

7. 河流与湖泊具有水源互补的功能,下列四幅小图中(箭头表示水源补给方向),正确表示河流汛期的是( )

A. a B. b C. c D. d

“花环式”海流发电站是用一串螺旋桨组成的,它的两端固定在浮筒上,浮筒里装有发电机。整个电站迎着海流的方向漂浮在海面上,就像献给客人的花环一样。下图为花环式海流发电机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 假如水轮机转子上部的凹面朝向南方,则借助的洋流可能是流经( )

A. 美国东岸的寒流 B. 澳大利亚东岸的暖流

C. 南美洲西岸的寒流 D. 亚洲东岸的寒流

9. 该洋流可能( )

A. 减缓北上海轮航速 B. 缩小海水污染范围

C. 降低沿岸地区气温 D. 增加沿岸地区降水量

10. 下图为四位同学分别绘制的某局部海域8月表面水温图(单位:℃)。四位同学绘制的图中,正确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读图,回答11~12题。

11. 图中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 图中③①②表示的地壳物质变化过程是( )

A. 从变质岩到岩浆岩 B. 从沉积岩到变质岩

C. 从岩浆岩到沉积物 D. 从岩浆岩到变质岩

下图为目前世界主要板块接触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 图中太平洋里的两大群岛都是( )

A. 火山岛 B. 冲积岛

C. 板块挤压形成的 D. 内力作用形成的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包含了六大板块

B. 板块的交界处都是消亡边界

C. 最深处位于大洋中脊附近

D. 大洋板块刚好和大洋边界吻合

15. 下图是沿甲―乙之间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P类岩石的成因最可能是( )

A. 岩浆喷发 B. 沉积作用

C. 变质作用 D. 侵蚀作用

16. 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 断层、向斜、背斜 B. 断层、背斜、向斜

C. 向斜、断层、背斜 D. 背斜、向斜、断层

17. 研究发现,长江干流江苏段河床在1985年前后平均冲淤状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淤积转变为冲刷。其主要原因是( )

A. 该河段平均流速下降

B. 该河段径流量减少

C. 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D. 上游来沙量减少

读沙尘暴的形成与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18~19题。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地的植被覆盖率比乙地高

B. 乙地风速小于丙地

C. 乙地的海拔高于丙地

D. 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19. 甲地常见的地貌类型是( )

某学校组织野外地质考察,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地貌素描图。读图完成20题。

20. 当地主要山脉的走向是( )

A. 南北走向 B. 东西走向

C. 东北―西南走向 D. 西北―东南走向

21. 读以下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左图中①河流与右图中②河流补给的差异是:①河流 ,②河流 。

(2)分别说出①、②两河经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点。

(3)请在下图模式图中选择两条竖线,画上箭头并注明水循环环节名称,以正确表示上图中丙地区大气与地面之间的水分交换。

22. 2010年8月4日,在经历重重波折后,14岁的荷兰少女劳拉・德克尔终于可以尝试独自扬帆环球航行。据悉,如果一切顺利,劳拉将于2012年9月20日抵达葡萄牙里斯本,完成整个航行,同时,她将创下环球航海的最低年龄纪录。阅读她此次环球航行计划路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劳拉从荷兰出发后,并未直接向西横渡大西洋,而是先向南航行再横渡大西洋,她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当劳拉航行到A处时,该地的气候特征是什么,请分析该地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3)若2011年1月劳拉航行至B海域,帆船速度 (较快、较慢),请说明原因。

(4)图中A、B、C、D四地能形成大型渔场的是 。

23. 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来自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水体面积及水位已连续6年呈递增趋势。监测显示的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321.07平方公里,水位为3193.8米。与2005年相比,青海湖水体面积扩大了70.82平方公里,水位上升了0.35米。

材料2:青海湖流域图。

(1)青海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试分析布塔河的水文特征。

(2)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分析青海湖湖水高盐度的原因。

(3)试分析青海湖的水体面积及水位已连续6年呈递增趋势的可能原因。

24.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形:甲是 ,乙是 。地质构造:甲是 ,丙是 。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

(4)由于交通建设的需要,欲在甲、乙、丙三地建设东西向隧道,简要分析为什么不能选择乙、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

25.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11年9月14日,山东省政府印发《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意见》,拉开黄三角未利用地开发大幕,在黄三角地区,除了已经摸底调查过的792万亩未利用地,还有近1 500万亩的浅海面积,每年新生土地近1.5万亩。

材料2:

材料3:

(1)结合材料1、2可知黄河三角洲每年新生1.5万亩土地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2)黄河泥沙输送量只需要1 000多年的时间就可以将渤海填平,然而渤海却并未被填满,根据材料3解释原因。

(3)材料3中A、B和C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什么?

(4)渤海是我国重要的石油产区。当钻头位于下图中①、②、③层时,能分别探测到( )

A. 天然气、水、石油 B. 水、石油、天然气

C. 石油、天然气、水 D. 天然气、石油、水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2011年11月26日,第四届徒步穿越丹霞山活动在广东省丹霞山景区举行。丹霞山是中国第八项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的首要组成部分。

材料2:丹霞地貌和“中国丹霞”六个风景区所在区域图。

(1)分别指出六个丹霞地貌风景区所位于的省区:

①(赤水) 、②(山) 、③(丹霞山) 、④(龙虎山) 、⑤(泰宁) 、⑥(江山) 。

地球上的水篇(8)

1. 下列关于乌拉尔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径流主体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

B. 补给水源主要为季节性积雪融水

C. 径流量季节变化大而年际变化小

D. 全流域航运价值大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至③河段径流量不断增大

B. 蒸发旺盛导致①处径流量小

C. ①至②河段的结冰期最长

D. ②至③河段支流注入少、下渗量多

下图是我国某河流近30年径流量(m3/s)、蒸发量(mm)和气温(℃)之间统计关系示意图,完成3~5题。

3. 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是( )

A. 雨水 B. 冰川融水 C. 湖泊水 D. 地下水

4. 该流域位于( )

A. 温带季风气候区 B.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C. 热带沙漠气候区 D. 地中海气候区

5. 以下有关该流域开发的举措,正确的是( )

A. 中上游大力建造水库,发展能源生产

B. 下游建造大坝,加强防洪措施

C. 增加入海口,疏通河道

D. 注意合理排灌,减少盐碱化现象

读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完成6~7题。

6. 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区域( )

A. 降水量增加 B. 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C. 水汽输送量减少 D. 地下径流增加

7. 对该流域地表径流含沙量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不包括( )

A. 气温日变化及其年变化

B. 降水量及降水强度

C. 土壤类型及地形坡度

D. 土地利用状况及规模

读某大洋某季节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季节印度半岛为旱季

B. 图中寒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

C. ①附近沿海可能形成渔场

D. 图示季节马六甲海峡海水由东南向西北流

9. ②海区洋流向东流的主要动力是( )

A. 东北信风 B. 盛行西风

C. 西南季风 D. 东南信风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一个对比实验:①在两个底部装有纱窗的塑料槽A和B上,分别放置面积相同、厚度相当的带土草坪和小石块(如图);②分别在草坪和小石块上模拟雨点下落,轻轻地洒上500ml的水。回答第10题。

10. 2011年6、7月间,北京、南京等地连降暴雨引发积水,城市大范围被淹,和该实验有关的是( )

A. 人类破坏生态导致的极端气候

B.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 城市排放的热量过多带来的雨岛效应

D. 城市的绿化面积过多引起了排水不畅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新网2011年12月26日电,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今天下午13时45分宣布从三亚启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总航程4500海里,用时10天左右抵达任务海区。

材料二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航线示意图

(1)舰艇经过马六甲海峡时,风浪较 (大或小),其主要原因是 。

(2)经过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航线,运输的主要资源是 ,世界上该物资的最大输出地是 。

(3)三亚至亚丁湾航线附近陆地地区的气候类型有(双选题)( )

(4)图中正确表示该季节洋流流向的是 ,(A、B),其成因是 。

12. 下图为某国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年等降水量线①的数值,并说明理由。

(2)描述该国的自然地理特征。

(3)从水循环角度分析②湖从1908年至2008年的盐度变化过程。

13.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湖泊,与湄公河之间有洞里萨河相通,其面积和蓄水量季节性变化很大。湄公河的径流量季节变化亦大,其干流流量约1/4来自巴色至上丁段。根据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地球上的水篇(9)

我们玩得很开心,但玩得很脏。“笑?,我们先去洗一下

手,过二十分就要吃饭了。”欣对我说。“好啊!”我爽快地应

道。

洗手间一个人也没有。我洗完了手,一看表,“哎呀,该吃

饭了”我们快步走向食堂。在半路上,欣突然停下了脚步,好像

忘了什么事似的,跑回了洗手间。她拉着我的手说:“刚才我们

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你看。”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我

们 刚才洗手的水龙头没有拧紧,水“滴哒”、“滴哒"地有节

奏地落下,仿佛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正伤心地流着泪。我明白了

欣的意思,把水龙头关紧了。看着洗手间里的那块写着“节约用

水”的塑料板,我的心里舒畅多了。我们会心一笑,手拉手向食

堂跑去。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梦到我们生存的地球发生了

危机:大地上所有的绿色植物被人类毁坏了,变成了一片沙漠,

所有的湖泊和河流全部干涸了,不断龟裂的土地正张着干裂的嘴

巴,发出嘶哑的声音:“水,水......”一滴水落到了土

地上,那是人类的眼泪......

醒来了,我听到父母打开的收音机传出的充满哲理的广告

地球上的水篇(10)

以生命智慧赋予人的能洞见事物本源和本质的内心的眼光和思想来看,所有这些可怕的现状和趋势,还仅仅是水资源水环境危机中人们所能看到、认知到的一个方面!深层次的、涉及全球之水这一大体系的关乎全球水生态整体的问题,隐藏着更为巨大的危机!地球之水这一大体系的失衡和无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出现全球之水大系统的系统崩溃!全球水生态大系统的整体崩溃,将使地球、使人类和其他生命体的生存难以为继!……

我们用生命智慧的眼光看到:地球水资源水环境,存在不太被关注、大众认知程度有限的另一面,也是更涉及本质的一面,这直接关乎地球生态整体的生命状态、关乎人类整体的生存的一面,就是地球之水本身是作为一个精巧的生命整体,也赋予了地球以生命!在多如恒河沙数的宇宙星体中,之所以只有地球有生命的特征,是因为地球上有一种具备生命特征的巨大的生命体系,就是“地球之水”这一水的大生命体!。因此,“水”,不只是“水”本身的生命,还是“生命之水”,是能滋养生命的生命。

水覆盖着地球表面71%左右的面积,地球上万物的生命都离不开水。万物生命是水的大生命的不同的外现,万物生命由水构成、由水承载,靠水连接,靠水在特定生命体的循环来运行、来生存、生长。水是生命的本源,水是智慧的本体,水是生命的内含,水是生命的体现;水承载着生命,水维系着生命,水连结着生命,水联系着生命。

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泽、河流、冰川、雪山,以及大气、生物体、土壤和地层。这些水虽然很多不直接连接,但是水的渗透性、溶解性以及固液气三相转变的巨大可塑性,决定了全球之水是整体联系在一起的。这一整体是一个大的生命体,具备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推动下,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地运动着,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到大气中形成水汽,水汽随大气环流运动,一部分进入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雨雪等降水;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转化为地下水、土壤水和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到海洋,由此形成淡水的动态循环。

水资源是地球生命的“血液”。犹如血脉和经络之于人之生命的重要,水是地球本身及地球上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不仅参与所有生命的代谢活动,全球水循环还是联系地球各圈和各种水体的“纽带”,赋予“地球之水”生命的特征,使其本身成为生命存在。水循环串联起来的大大小小的水系在地球上蜿蜒,使生命和文明遍布全球。对于人体而言,水的代谢循环状态是人的健康状态的最直接反映;同样的,对于地球这一大生命体来说,地球水的整体代谢状态也是地球健康状态的直接表征。

在全球水循环这一而环环相扣的大生命循环体系中,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如果某一部分循环不畅,虽然水资源总量保持稳定,但是对于系统的运行来说,都可能造成整体的巨大影响。但是,从降水、蒸发和径流这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来看全球水循环,不难看出全球水循环已处于整体失调,地球之水这一生命体已受到各个层面上的深刻害伤。

生命之水的枯竭和污染,导致全球生态体系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地球生命体不断衰老。“生命之水”这一大生命体系已屡遭蚕食和重创……

天然林不断被毁,地球生命之水遭受破坏

地球不但是蓝色星球,还是绿色星球,地球上星罗棋布的森林,是隐形的“水库”。但是长期的乱伐森林、伐林造田等等人为的干扰和破坏,使得自然植被越来越稀缺,尤其是热带雨林的大量毁坏,其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被削弱,对全球水循环有着深刻的影响。植被破坏,导致森林水资源涵养空间被破坏,“大气水一植物水一土壤水一地下水”之间的小循环扰,森林对水的调蓄能力降低,致使旱涝灾害发生。而人类砍伐天然森林后,大面积发展的单一的人工林和农田生态系统,其生态结构单一,生态功能和环境影响有限,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气候和土壤的作用十分低下,甚至人为引起生态退化,导致区域自然灾害发生,加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地球植被减少、植被成分单一,太阳辐射的能量不能被植物充分吸收转化成生物能,直接炙烤大地,造成地表水大量蒸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

“地上水一地表水一地下水”循环减弱甚至循环链断裂,生命之水难以维系

地球上的水篇(11)

一、緒论

地球物理学界人士说地震是不可预测的,那是因为他们将地球肿瘤当作火山地震去进行研究,于是便出现了地震不可预测的假象。第一个困惑就是大型地球肿瘤发生后,为什么岩浆不会从地底下喷发出来?第二个困惑是地球肿瘤形成后,为什么其能量体是球体?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有的地球肿瘤发生时是双发型呢?第四个问题是每一个地球肿瘤发生后,其深度为什么都不一样呢?随着研究的深入,于是发现了地球肿瘤演变过程有七个演化过程和气场三力波现象以及蒸发水汽现象。地球肿瘤蒸发水汽现象,首先是从地球肿瘤中间开始,然后才分批次地向周边移动发展。第二个问题是人们所认为的地震实际分为火山地震与地球肿瘤。既然是地球肿瘤,那么其能量体为球体就不作为怪了。第三个问题出现双发现象是因为孕育过程时就是双卵型或重叠型的地球肿瘤。第四个问题是地壳运动后,所形成的地壳本身不是圆滑形的,实际是属于高低不一的凹凸型形状。但旧的困惑解惑了,可新的困惑又出现了。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变化以及山丘、火山和海洋的形成

地球刚形成时内部结构则分为内地核、外地核、冻态水(冻态水物质呈果冻状,包裹着整个外地核,起到保护地球不至于爆炸的作用)、软基层、地表等五个层次。在远古时代,由因第一颗当量力的行星突然撞击地球,结果外地核破裂,于是外地核内部的岩浆上涌、冲破冻态水层进入至软基层中。当上涌的岩浆在软基层处冷却后,软基层便形成了地壳。未冲破地壳的岩浆,则留于地壳下,形成了地幔。由此,地球的内部结构演化成了内地核、外地核、冻态水、地幔、地壳、地表等六个层次。

三、地球肿瘤成因与火山喷发成因以及火山地震的成因及其区分

地球肿瘤的成因是一项复杂性的过程,首先是地幔中的岩浆局部性地发生病变,然后才慢慢地孕育成地球肿瘤。地球肿瘤形成后,需要一个由病变体转化成核气体的过程。

地球肿瘤演化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地质条件、地下液态水储存量和地幔下的冻态水储存量。地球肿瘤初形成之时位于地幔中,当地球肿瘤由病变体转化成核气体时,地壳中的岩石圈便被核能所融化,于是地球肿瘤便上浮至地壳上部。火山喷发的成因是属于地球内部进行自我调节,岩浆从地核中通过火山柱和火山口进行喷发而达到废气释放所致的过程。

四、地球肿瘤的分类

地球肿瘤分为三类:病变性地球肿瘤、病原体病毒传染性地球肿瘤和病原体病毒感染性地球肿瘤。病变性地球肿瘤是因地幔中的局部性岩浆受到病毒体的侵入而发生病变,于是慢慢地孕育成地球肿瘤。病变性地球肿瘤发生后,其病原体的病毒便会流向周边区域,于是周边区域的岩浆便会受到这种病原体病毒的传染而孕育成地球肿瘤。此种地球肿瘤便被称作为病原体病毒传染性地球肿瘤。

五、三类地球肿瘤的危害性大小和其孕育的复杂性

三类地球肿瘤中病变性地球肿瘤和病原体传染性地球肿瘤都是属于破坏性的,而病原体病毒感染性地球肿瘤(再生地球肿瘤),大多不具有破坏性。病变性地球肿瘤大多数级别较大,所以发生时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但个别病变性地球肿瘤,发生时虽然级别不大,但却会产生病原体病毒感染性地球肿瘤。产生病原体传染性地球肿瘤的主因是过去附近发生过大型地球肿瘤,因此受其病毒的传染而孕育成病原体传染性地球肿瘤。病原体传染性地球肿瘤大多数级别较大,因此都具有破坏性。病原体病毒感染性地球肿瘤分为二类,一类是繁殖型的病原体病毒感染性地球肿瘤,它是由病变性地球肿瘤演绎过来的病原体病毒感染性地球肿瘤,因此需要警惕,而另一类是属于普通型的病原体病毒感染性地球肿瘤,则不具有破坏性。

六、地球肿瘤的七个演变过程

地球肿瘤演变过程分为七个变化过程,即孕育、形成、潜伏、苏醒、晚期、发作、爆发。地球肿瘤孕育过程,我们人类在地面上是察觉不到的,但在气象卫星云图中却能看到。地球肿瘤形成后,几个小时便进入潜伏期,这种现象只有在气象卫星云图中观察得到。处于潜伏期中的地球肿瘤,大地上一切正常,人类根本就感觉不到地下有地球肿瘤潜伏。但是在气象卫星云图中,人类的眼睛能隐约看到潜伏期中的地球肿瘤。

地球肿瘤从潜伏中苏醒后,由因肿瘤区内部温度攀升,于是地下各种物质产生了化学反应;继而肿瘤区内部的液态水和处于地幔下的冻态水在核能作用下,从地表下被蒸发出来。地球肿瘤内部核能蒸发水汽现象,首先从地球肿瘤区中心开始,然后分批次地向地球肿瘤区邊缘移动。当蒸发现象移至地球肿瘤区外部时,宣告该地球肿瘤已步入至晚期。当地球肿瘤区内部残留水分被核能蒸发出来后,该地球肿瘤便步入即将发作状态。

七、地球肿瘤演变过程中所产生的气场三力波

地球肿瘤演化过程中,随着演化进程,自然地产生出气场引力回流释放波、气场旋转力释放波和气场回流推力波。当地球肿瘤形成时,大气中会产生出气场引力回流释放波,于是在气象卫星云图中(位于地球肿瘤区上空)便呈现出圆形体的围空圈。当地球肿瘤进行肿瘤活动时,肿瘤内部便会释放出气场旋转力释放波,于是大地上便形成了气流或旋转气流。地球肿瘤越大,所释放出的气场越强。换言之,全球的气流除季节性自然发出的气流外,其余气流都是由地球肿瘤在主导。当地球肿瘤步入晚期时,地球肿瘤区上空的大气便会出现气场引力回流推力波现象,于是在气象卫星云图中便会看到移动过来的云团或流云都会被反推出去的现象。

八、地球肿瘤演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六期地球肿瘤云形状

随着地球肿瘤的七个演变过程,从地下蒸发出来的地球肿瘤云也会跟着变化。六期地球肿瘤云即是指Ⅰ地球肿瘤云、Ⅱ地球肿瘤云、Ⅲ地球肿瘤云、Ⅳ地球肿瘤云、Ⅴ地球肿瘤云、Ⅵ地球肿瘤云。Ⅰ地球肿瘤云的征兆,就是气象学上说的从地下突然冒出来的暖湿气流。地球肿瘤形成后,便会进入潜伏期,因此这时所蒸发出来的水汽也已经很稀薄,于是这些水汽上升的高度也就更高(在气象学上,被错误地称为高积云)。当Ⅴ地球肿瘤云出现时,地球肿瘤已步入到了发作将段,而步入发作将段中的Ⅴ地球肿瘤云,其蒸发现象已移至地球肿瘤外部。由因地球肿瘤能量体就是球体形状,所以Ⅴ地球肿瘤云所释放出来的云状就成放射状。Ⅵ地球肿瘤云是一种雾气状的云,在地面上人类肉眼看不到,但在气象卫星云图中偶尔能看到。为什么人类肉眼看不到呢?这是因为地球肿瘤区地下已经没有水汽了,所以被蒸发出来的则是残留的yulu.cc水汽,而这些残留水汽蒸发出来后就成了雾状,于是雾状还未升入高空时,就已经散了。

九、地球肿瘤量数演化的多样性

地球肿瘤量数是属于不确定因素,但虽然是属于不确定因素,而实际还是能分为以下几种:独立性地球肿瘤、双卵型地球肿瘤、双边粘连性地球肿瘤、双边重叠型地球肿瘤、分蘖型地球肿瘤和增生型地球肿瘤。独立性肿瘤就是自形成至爆发都仅仅是单个性地球肿瘤。双卵型肿瘤就是我们人们常说的双震。双卵型肿瘤现象就是二个连体性的肿瘤,形状基本上与蛋类中有两个蛋黄相似,这种双卵型肿瘤发生时,基本上时间相隔很短。只是双卵型地球肿瘤是一种罕见性的地球肿瘤,几年中才能看到一次。双边粘连性地球肿瘤就是两个地球肿瘤的边粘连在一起,这种肿瘤只要有一个发生,另一个就会跟着发生。只是双边粘连性地球肿瘤也是一种罕见性的地球肿瘤,日常中也很难遇到。双边重叠型地球肿瘤,是指二个地球肿瘤的边是重叠型的,但它们又不是粘连在一起,因为两个地球肿瘤之间相隔着几米或十几米的岩层,如果上部的地球肿瘤发生了,那么地球肿瘤下面的岩层就会被前一个地球肿瘤震裂,于是下面的那个地球肿瘤也就跟着出来了。

十、地球肿瘤能量体面积的分布

地球肿瘤形成后,其能量体分布面积是很广的。一个3级的地球肿瘤能量体分布面积大约是一个县级行政区,4级是2个县级行政区。一个5级地球肿瘤能量体分布面积大约是3个左右县级行政区范围,6级地球肿瘤大约是4—5个县行政区。一个7级地球肿瘤能量体面积大约是7个左右或7个以上县级行政区,而8级地球肿瘤分布面积大约是二个半地级行政区。图6是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拍摄于2019年9月28日12:15分,从图中可以看到红圈的菲律宾棉兰老岛东南部海域的6.2级地球肿瘤现象。2019年9月29日10:02分,该地球肿瘤如期发生。从当时的地球肿瘤的能量体来看,这个6.2级的地球肿瘤能量体直径就达到300公里以上。

十一、地球肿瘤的周期

地球肿瘤周期取决于地质条件、地球肿瘤区内部的液态水储存量和地球肿瘤区底下的冻态水储存量大小。但是以上三者中,起决定性的还是属于冻态水储存量。环太平洋区域,由因远古的地壳运中,地下的凍态水已被蒸发,因此地球肿瘤的周期性较短。以强震与大震为例,地球肿瘤形成至发生,短则是3—6个月,长则1—3年。地球肿瘤断裂带是由病原体传染性地球肿瘤一个接一个连接而成,故而地下冻态水在列次地球肿瘤爆发过程中已被蒸发掉,因此地球肿瘤断裂带区域的地球肿瘤周期性也较短。地球肿瘤断裂带相邻区域由因靠近地球肿瘤断裂带,因此其地幔下的冻态水在地球肿瘤断裂带形成前就已被蒸发掉一部分或大部分,因此当该区域形成病原体传染性地球肿瘤后,其周期短则是1—3年,中则是4—7年,长则十年以上(具体周期看残留的冻态水储存量大小)。

十二、地壳运动结果导致了地球肿瘤爆发时深浅度的落差

为什么每一个地球肿瘤爆发时,其深浅不一,这个问题已经困惑了几代人。然而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不难,因为这个问题就在地壳运动后就已经铸就了这个落差。在远古行星撞击地球时,由因外地核破裂,故而从地核中上涌的岩浆冲入软基层,于是在软基层中形成了地壳。但因上涌的岩浆力度不一,结果所形成的地壳层就形成了高凸与低凹现象。地球肿瘤刚形成时,其位在地幔中,但地球肿瘤苏醒后,随着肿瘤内部核能的出现与加剧,地球肿瘤上部的岩层慢慢地被核能融化,于是当地球肿瘤步入晚期时,地球肿瘤已上浮到了地壳中。

十三、地球内部岩浆输送管与回流输送管

地球的生命依靠着地球内部的岩浆,而维持地球生命的是岩浆的流动,然而地幔与内核相隔着冻态水层与外核层,那么这是如何保持着流动的呢?地球内核输送管就是指直通地幔的岩浆输送管道。如果地幔没有新鲜的岩浆供给,那么位于地幔中的岩浆就会变成岩层。地球岩浆回流输送管就是指从地幔通向内核的管道。地球的岩浆循环就是内核向地幔供给新鲜岩浆后,然后岩浆又通过回流管返回至内核中。

十四、地球肿瘤由病变体转化成核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