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工贸毕业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5:02:11

工贸毕业总结

工贸毕业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144-05

近些年来,国贸专业供需矛盾加大,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与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问题并存,究其原因在于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重点推动人才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高校应以《纲要》为指导,从外贸人才需求出发,对国贸专业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体系等进行改革与创新,实现实践教学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与学生职业素养培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外贸人才。

一、巩义市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巩义市经济发展现状

巩义市作为“中原第一县”,连续多届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财政收入百强县(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等称号。巩义市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铝土矿、耐火粘土、高岭土、硫铁矿、石灰岩等。其中铝土矿、耐火粘土等储藏量均居河南省第一位,分别占全市总储量的82.65%、47.03%。目前巩义市已经形成铝加工、耐火材料、净水剂、地毯等支柱性优势产业。

2008―2015年,巩义市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GDP平均增长率11.14%。从产业结构看,在2012年之前第二产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见图1)。在第二产业内部,资源型产业占较大比重,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调整。从国民收入水平来看,2015年巩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105元,比2014年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7687元。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

(二)巩义市对外贸易情况

自2008年以来,巩义市外贸进出口额和利用外资额持续增长。据郑州市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巩义市进出口额为4.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进口0.6亿美元,增长17%;出口3.57亿美元,增长1.7%。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3.56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0.01亿美元;出口市场主要有欧盟、美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

(三)巩义市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

2014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好转,巩义市政府出台政策引导、鼓励和组织企业大力开发国际市场,并通过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有力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目前巩义市的对外贸易具有稳定的发展规模,形成了以铝制品、钢芯铝绞线、耐火材料、电线电缆等为支柱的出口产业。

二、巩义市外贸人才需求现状

通过对巩义市外贸企业和工业企业的外贸部门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巩义市外贸人才的需求情况。问卷设计引用了吴丹辉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中关于外贸人才需求调查的问卷。

(一)问卷的设计和说明

调查问卷分别从企业性质、外贸人才引进情况、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评价、未来国贸专业毕业生需求情况四个方面展开。调查问卷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90%。

(二)巩义市外贸人才需求分析

1.调研企业的基本情况

分别从企业的性质(问题1)、分类(问题2)、规模(问题3)对企业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从问卷统计结果看,被调查的45家外贸企业中以民营企业为主,大多数属于产销结合的贸易模式。

2.外贸人才需求情况

通过问题4-11对企业外贸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奈示硗臣平峁看,巩义市企业在招聘外贸人员时,还是首选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其次是外语专业和具备一定产品知识的毕业生;由于所调研的企业贸易规模较小,每年引进5名左右外贸人才的企业较多。这些外贸企业更看重学生的实践经验、外语能力、专业知识以及沟通交流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对学历的要求并不高,主要集中在本科生和大专生。在课业成绩方面,比较看重外语和专业课程成绩。在专业证书方面,企业根据具体岗位需要综合考虑,总体来说,企业比较看重报关员证书和单证员证书。企业具有多样化的外贸人才招聘途径,其中公开招聘仍是主要的人才引进方式。

3.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评价

问题12-17是关于外贸企业对招聘到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评价调查。从问卷统计结果看,国贸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跟企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欠缺;另外语言表达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也需进一步提高。大多数企业认为招聘到的外贸人员大部分能够胜任本职工作,但多数人员会在2-3年后跳槽,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是国贸毕业生频繁跳槽的重要因素。

4.未来国贸专业毕业生需求分析

通过问题18-19对未来国贸专业毕业生需求进行了调查。从问卷统计结果看,在未来3年内,巩义市多数外贸企业对国贸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仍会增加。根据岗位需求来看,对外贸业务员和跟单员的需求比较多。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巩义市外贸人才需求量较大。成功学院作为巩义市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每年毕业200人左右,然而调查显示,仅有30%的毕业生打算在巩义就业,其中愿意在巩义长期就业的毕业生不到10%,人员流动性较大。

三、国贸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商务运作中心”为例

(一)成功学院“商务运作中心”经验总结

2009年8月,郑州成功学院商学系与郑州恒骏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郑州保利达商贸有限公司和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以商学系大三的本科生为主体成立创业小组,利用恒骏商贸公司提供的阿里巴巴商务平台在互联网上从事外贸出动。

商务运作中心主要由教师和较优秀的国贸专业学生组成,中心成立若干项目小组,每个项目组由2名教师指导以及若干名学生组成,为巩义市企业提供外贸出口服务。商务运作中心的主要运作模式为:1.与恒骏公司合作进行内外贸交易;2.学生在淘宝网开网店;3.学生自主投资购买“诚信通”软件做内外贸交易。商务运作中心主要任务是利用实验室空余时间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创业平台,是一种实践教学新模式。通过这种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情况明显改善,就业率大幅提高,并且,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后,适应工作岗位快,工作质量高,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商务运作中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熟练掌握了贸易流程。学生通过在阿里巴巴网站寻找客户及与客户洽淡贸易合同,完全掌握了外贸合同的内容,以及出口流程中涉及的部门和相关问题。一笔业务做下来,出口业务的流程就熟悉了。

2.提高了学生外语水平。学生通过E-mail或MSN等形式直接与外商联系并洽谈业务,在业务洽谈中直接的商务函电往来提高了国际商务洽淡的技巧、外贸函电的写作、外贸专业用语的使用及外语口语的应用水平。

3.学生熟知了产品知识。商务运作中心的成员分为五个小组,每组负责不同产品,主要产品包括电线电缆、耐火材料、铝制品、净水材料和铁铸件。学生到工厂学习产品知识,并根据客户提出的问题,及时向工厂技术人员咨询学习,逐渐掌握相关产品的知识、方法和要点。

4.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商务运作中心作为创业大赛的培训基地,学生通过实际业务的操作,熟悉了现实的商业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在参加创业大赛的时候,打开思路,涌现创意。在这样的实践教学的影响下,成功学院商学系多次获得创业大赛大奖。

5.加强了国贸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并没有接触过具体的外贸工作,通过在商务运作中心内带领学生做业务,以及深入企业学习,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6.推动了国贸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在商务运作中心\行过程中,国贸专业教师积极进行调研,从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知识能力上短板角度出发,认真思考现有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差距,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

(二)成功学院国贸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外贸人才,成功学院国贸专业提出以创业带学习,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带动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将理论知识同实际的企业运营相结合,达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基于此,提出了校企合作模式下国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

成功学院国贸专业根据商务运作中心的实践经验,为适应社会需求,从教学计划入手,调整课程结构,修改教学大纲,挖掘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中能够提高学生能力的实践点,强化理论联系实际,保证实习实践和教学内容的统一,设置了6大模块课程体系。

优化后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结合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外语能力、商务沟通能力以及外贸工作所需要的产品知识,为学生实践和进入工作岗位提供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较好地完成了知识从低级到高级的储备,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方向,更适用于外贸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蔚兰.广西国贸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讨[J].高教论坛,2015(11).

[2]贾孝魁.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思路探索[J].企业导报,2013(2).

[3]徐书宜,孙楠楠.校企合作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优化研究――基于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国贸专业07级毕业生的抽样调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1).

工贸毕业总结篇(2)

2008年4月,笔者承担的院级重点课题《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正式启动由于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国际贸易,学生就业目标主要是珠三角地区的外贸企业,因此掌握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贸易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至关重要。课题研究团队的老师及我院07级国际商务专业2个班的学生共同参与,完成了对珠江三角洲近200家外贸企业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6份。

一、调查问卷说明

1.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类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总量需求,了解这些企业国际贸易岗位的设置情况以及这些岗位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为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建立提供依据,并以之指导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我院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的主体是从事进出口产品生产加工与贸易的中小型民营和三资企业。我们将从事进出口生产、加工与贸易业务的民营和三资企业中进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这类企业数相加,发现这类企业共有126家,占总体调查样本数的68%。这一数字与我们近几年对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跟踪调查结果基本吻合。这也说明本次调查对象的选取是合理的,对这些企业的调查结果完全可以反映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3.调查内容设计

调查问卷设置了以下7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外贸企业的类型,包括企业的性质、规模、进出口业务比重等;(2)外贸企业在今后三年内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3)外贸企业获得国际贸易人才的主要途径;(4)外贸企业设置的主要国际贸易业务岗位;(5)外贸企业对主要岗位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6)外贸企业对现有岗位人才能力、素质的满意情况;(7)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外贸企业国际贸易人才需求与来源分析

1.1总体需求分析

对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186家企业3年内对国际贸易岗位人才的需求数量为2076人,平均每个企业需求11.2人。根据这一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估算出未来三年内珠三角地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

据有关资料提供的数字,到目前为止,广东有近4万家加工贸易企业…。按这一数字计算,广东的外贸企业总数应在4万家以上。而这些企业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因此这些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基本能反映珠三角地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按照每家企业需求11人计算,可得出珠三角地区未来三年内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在40万人以上。而2009年广东共有各类型高校112所、在校大学生约133万人,近几年内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约40万人,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毕生每年不超过2万人,高职毕业生不超过1万人。即使考虑省外人才的流入和省内其他层次毕业生的就业等因素,珠三角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仍然可以为广东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1.2岗位设置与岗位需求分析

问卷结果显示:外贸企业设置的国际贸易岗位主要有外销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商检员等岗位。约65%的企业分别设置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约25%的企业则采取“一脚踢”的岗位设置方式,即由业务员兼做其他岗位的工作;还有约10%的企业只设置业务员、跟单员等个别重要业务岗位,单证、报关、报检等工作采取委托或外包的形式请他人代劳。大中型企业多采取第一种方式,采取后两种方式的主要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

问卷还显示,外贸企业对不同岗位人员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在未来3年预计需要招聘的2076人中,外销业务员1059人、跟单员374人、单证员270人、报关员166人、报检员145人、其他62人,分别占51%、18%、13%、8%、7%和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珠三角的外贸企业在未来3年中对各种岗位人员都有一定的需求,但需求的主体还是外销业务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应该是以外销业务员为典型岗位的包括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在内的岗位群。广东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这一目标岗位群对就业人员素质、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制定出合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1.3岗位人才来源与要求分析

在回答“企业获取国际贸易岗位人才的主要来源”这一问题时,186家企业有110家选择向社会招聘、61家选择院校毕业生、9家选择企业内部培养、6家选择其他途径,分别占59%、33%、5%和3%。在回答“企业主要录用哪一类院校毕业生”这一问题时,选择“硕士或以上研究生”的仅有2家、选择“大学本科生”的有66家、选择“普通大专生”的有61家、选择“高职大专生”的有50家、选择“中专或职中生”的有7家,分别占1%、35%、33%、27%和4%。

在回答“企业录用院校毕业生时,对人才的专业要求”这一问题时,有9家选择“必须是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151家选择“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优先考虑”、26家选择“不考虑专业背景”,分别占5%、8i%和1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首先,外贸企业获取业务人才的来源偏向于社会聘用,直接从院校招聘毕业生处于次要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外贸业务对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与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2)外贸企业的现职员工流动性较大、跳槽频繁,企业员工流失多,但从社会招聘也相对容易;(3)院校毕业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上手慢,不大适应企业的用人需要。

其次,大专层次的院校毕业生是外贸企业向院校招聘一线员工时的首选。调查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186家企业中有111家在招聘院校毕业生时主要面向大专层次的毕业生。这主要是外贸业务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因为外贸业务主要是操作层面的工作,企业对一线业务人员的学历要求并不高。

第三,高职大专毕业生在外贸企业的招聘中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能力。虽然外贸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偏向普通高校的本科和专科生,但愿意聘用高职大专生的比例也高达27%,与本科和普通大专相比差距并不十分明显。

第四,外贸企业招聘业务人才时普遍重视专业背景。调查统计显示,考虑应聘人员专业背景的企业占比达到86%。这说明外贸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有较高的要求。

2.外贸企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与满意度分析

为了了解外贸企业对业务岗位人员能力与素质的要求,问卷设计了适应国际商务环境、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等三大类共21个能力项目,还设计了敬业精神、忠诚度、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4个职业素质项目,要求接受调查的企业对这些能力与素质项目进行评分。每个能力或素质项目依据其重要性最高可以给10分,最低1分。

为了了解外贸企业对现有在岗业务人员能力与素质的满意度,问卷还就上述能力与素质项目要求受调查企业对现有员工进行评分,满意度最高值为l0分,最低值为1分。这两个调查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另外,我们还在每类能力及职业素质下提供了“其他”选项供企业补充和评分,但极少有企业增加能力和素质项目。因此,我们没有在表1中统计“其他”选项的得分。这也反映出列表中所选取的能力与素质项目基本涵盖了外贸企业对业务人员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

2.1重要性得分分析

首先,从表1可以看出,各项能力或素质重要性得分情况是:最低6.04分,最高8.91分,中值为7.57分,平均值为7.55分。以上数据和情况表明:这些能力与素质项目都比较重要,企业对所有的能力与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其次,表1得分在8以上的项目有运用外语能力、建立与维护客户关系能力、开拓新业务能力、商务谈判能力、敬业精神、忠诚度、吃苦耐劳程度、团队合作精神。这表明:外贸企业特别重视上述4种能力与4种素质;业务人员在注重综合业务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在运用外语进行客户管理、业务开拓、交易磋商等方面有突出的优势;业务人员在进行业务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个人职业素质的修养,改善自己的工作态度与人际关系。

2.2满意度得分分析

首先,从表1可以看出,各项能力或素质的满意度得分情况是:最低6.08分,最高7.94分,中值为7.22分,平均值为7.11分。以上数据和情况表明,外贸企业对业务员不同能力与素质的满意度差别不大且普遍偏低。

其次,表中数据显示,企业对业务人员适应国际商务环境的几项能力不太满意,这几项的得分没有一项超过7分。而企业对业务人员专业技能的满意度都在7分以上,在各类能力与素质中得分最高,说明企业对业务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是比较满意的。第三,表中数据还显示,企业认为非常重要的职业素质项目,企业对员工的满意度并不高。这表明员工在职业素质方面的表现与企业对员工的期望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3.院校毕业生使用中的问题与培养建议分析

问卷中设置了两道陈述题,希望企业就院校毕业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进行陈述。186家企业中有132家在问卷中提出了问题与建议。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和建议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不会做人的问题,包括职业忠诚度不高、频繁跳槽、浮躁不踏实、不虚心学习、人际关系差、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绝大多数问卷都提及这些问题,并建议加强学生的素质修养与职业道德教育。

3.2外语能力差的问题。132份问卷中有87份提到了院校毕业生存在外语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建议加强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

3.3动手能力问题。132份问卷中有66份反映院校毕业生的岗位专业能力不强,建议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证。

3.4适应能力问题。132份问卷中有43份反映院校毕业生适应能力差,不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建议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三、对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与建议

从上述问卷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同样的不足。对此,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作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除了要符合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外,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通过本次调查,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明确定位为:服务于广东外向型经济,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掌握国际贸易领域理论知识、具有进出口业务岗位操作能力、面向珠三角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一线业务人才。

2.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外贸企业在引进和使用人才时,对职业道德与素养的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而对员工在职业道德与素养方面的不满也超过了对员工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不满。因此我们建议在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与管理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3.根据外贸企业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业务岗位是一种操作性、技能性非常高的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但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

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据外贸企业业务岗位的设置和各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同时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4.加强学生职业资格考证工作

外贸企业的大部分岗位都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调查也反映出了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与适应性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证来加以解决。通过考证的培训,加深学生对行业与职业岗位的了解,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技能,有助于实现教学与就业“零距离对接”,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岗位的需要。

5.加强外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外语应用能力

本次调查反映出来的院校毕业生外语应用能力偏低的问题与我们对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前几届毕业生就业调查的结果是可以相互印证的。这说明我们的外语教育确实存在不足。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1)增加教学计划中外语课程的门类与比重,增强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2)增加专业课程中双语教学的比重,让学生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3)开展多种形式的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改善外语学习的环境。

6.改善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工贸毕业总结篇(3)

2008年4月,笔者承担的院级重点课题《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正式启动由于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国际贸易,学生就业目标主要是珠三角地区的外贸企业,因此掌握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贸易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至关重要。课题研究团队的老师及我院07级国际商务专业2个班的学生共同参与,完成了对珠江三角洲近200家外贸企业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6份。

一、调查问卷说明

1.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类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总量需求,了解这些企业国际贸易岗位的设置情况以及这些岗位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为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建立提供依据,并以之指导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我院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的主体是从事进出口产品生产加工与贸易的中小型民营和三资企业。我们将从事进出口生产、加工与贸易业务的民营和三资企业中进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这类企业数相加,发现这类企业共有126家,占总体调查样本数的68%。这一数字与我们近几年对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跟踪调查结果基本吻合。这也说明本次调查对象的选取是合理的,对这些企业的调查结果完全可以反映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3.调查内容设计

调查问卷设置了以下7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外贸企业的类型,包括企业的性质、规模、进出口业务比重等;(2)外贸企业在今后三年内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3)外贸企业获得国际贸易人才的主要途径;(4)外贸企业设置的主要国际贸易业务岗位;(5)外贸企业对主要岗位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6)外贸企业对现有岗位人才能力、素质的满意情况;(7)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外贸企业国际贸易人才需求与来源分析

1.1总体需求分析对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186家企业3年内对国际贸易岗位人才的需求数量为2076人,平均每个企业需求11.2人。根据这一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估算出未来三年内珠三角地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

据有关资料提供的数字,到目前为止,广东有近4万家加工贸易企业…。按这一数字计算,广东的外贸企业总数应在4万家以上。而这些企业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因此这些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基本能反映珠三角地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按照每家企业需求11人计算,可得出珠三角地区未来三年内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在40万人以上。而2009年广东共有各类型高校112所、在校大学生约133万人,近几年内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约40万人,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毕生每年不超过2万人,高职毕业生不超过1万人。即使考虑省外人才的流入和省内其他层次毕业生的就业等因素,珠三角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仍然可以为广东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1.2岗位设置与岗位需求分析问卷结果显示:外贸企业设置的国际贸易岗位主要有外销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商检员等岗位。约65%的企业分别设置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约25%的企业则采取“一脚踢”的岗位设置方式,即由业务员兼做其他岗位的工作;还有约10%的企业只设置业务员、跟单员等个别重要业务岗位,单证、报关、报检等工作采取委托或外包的形式请他人代劳。大中型企业多采取第一种方式,采取后两种方式的主要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

问卷还显示,外贸企业对不同岗位人员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在未来3年预计需要招聘的2076人中,外销业务员1059人、跟单员374人、单证员270人、报关员166人、报检员145人、其他62人,分别占51%、18%、13%、8%、7%和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珠三角的外贸企业在未来3年中对各种岗位人员都有一定的需求,但需求的主体还是外销业务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应该是以外销业务员为典型岗位的包括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在内的岗位群。广东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这一目标岗位群对就业人员素质、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制定出合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1.3岗位人才来源与要求分析在回答“企业获取国际贸易岗位人才的主要来源”这一问题时,186家企业有110家选择向社会招聘、61家选择院校毕业生、9家选择企业内部培养、6家选择其他途径,分别占59%、33%、5%和3%。在回答“企业主要录用哪一类院校毕业生”这一问题时,选择“硕士或以上研究生”的仅有2家、选择“大学本科生”的有66家、选择“普通大专生”的有61家、选择“高职大专生”的有50家、选择“中专或职中生”的有7家,分别占1%、35%、33%、27%和4%。

在回答“企业录用院校毕业生时,对人才的专业要求”这一问题时,有9家选择“必须是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151家选择“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优先考虑”、26家选择“不考虑专业背景”,分别占5%、8I%和1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首先,外贸企业获取业务人才的来源偏向于社会聘用,直接从院校招聘毕业生处于次要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外贸业务对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与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2)外贸企业的现职员工流动性较大、跳槽频繁,企业员工流失多,但从社会招聘也相对容易;(3)院校毕业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上手慢,不大适应企业的用人需要。

其次,大专层次的院校毕业生是外贸企业向院校招聘一线员工时的首选。调查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186家企业中有111家在招聘院校毕业生时主要面向大专层次的毕业生。这主要是外贸业务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因为外贸业务主要是操作层面的工作,企业对一线业务人员的学历要求并不高。

第三,高职大专毕业生在外贸企业的招聘中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能力。虽然外贸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偏向普通高校的本科和专科生,但愿意聘用高职大专生的比例也高达27%,与本科和普通大专相比差距并不十分明显。

第四,外贸企业招聘业务人才时普遍重视专业背景。调查统计显示,考虑应聘人员专业背景的企业占比达到86%。这说明外贸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有较高的要求。

2.外贸企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与满意度分析

为了了解外贸企业对业务岗位人员能力与素质的要求,问卷设计了适应国际商务环境、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等三大类共21个能力项目,还设计了敬业精神、忠诚度、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4个职业素质项目,要求接受调查的企业对这些能力与素质项目进行评分。每个能力或素质项目依据其重要性最高可以给10分,最低1分。

为了了解外贸企业对现有在岗业务人员能力与素质的满意度,问卷还就上述能力与素质项目要求受调查企业对现有员工进行评分,满意度最高值为l0分,最低值为1分。这两个调查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另外,我们还在每类能力及职业素质下提供了“其他”选项供企业补充和评分,但极少有企业增加能力和素质项目。因此,我们没有在表1中统计“其他”选项的得分。这也反映出列表中所选取的能力与素质项目基本涵盖了外贸企业对业务人员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

2.1重要性得分分析首先,从表1可以看出,各项能力或素质重要性得分情况是:最低6.04分,最高8.91分,中值为7.57分,平均值为7.55分。以上数据和情况表明:这些能力与素质项目都比较重要,企业对所有的能力与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其次,表1得分在8以上的项目有运用外语能力、建立与维护客户关系能力、开拓新业务能力、商务谈判能力、敬业精神、忠诚度、吃苦耐劳程度、团队合作精神。这表明:外贸企业特别重视上述4种能力与4种素质;业务人员在注重综合业务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在运用外语进行客户管理、业务开拓、交易磋商等方面有突出的优势;业务人员在进行业务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个人职业素质的修养,改善自己的工作态度与人际关系。

2.2满意度得分分析首先,从表1可以看出,各项能力或素质的满意度得分情况是:最低6.08分,最高7.94分,中值为7.22分,平均值为7.11分。以上数据和情况表明,外贸企业对业务员不同能力与素质的满意度差别不大且普遍偏低。

其次,表中数据显示,企业对业务人员适应国际商务环境的几项能力不太满意,这几项的得分没有一项超过7分。而企业对业务人员专业技能的满意度都在7分以上,在各类能力与素质中得分最高,说明企业对业务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是比较满意的。第三,表中数据还显示,企业认为非常重要的职业素质项目,企业对员工的满意度并不高。这表明员工在职业素质方面的表现与企业对员工的期望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3.院校毕业生使用中的问题与培养建议分析

问卷中设置了两道陈述题,希望企业就院校毕业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进行陈述。186家企业中有132家在问卷中提出了问题与建议。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和建议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不会做人的问题,包括职业忠诚度不高、频繁跳槽、浮躁不踏实、不虚心学习、人际关系差、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绝大多数问卷都提及这些问题,并建议加强学生的素质修养与职业道德教育。

3.2外语能力差的问题。132份问卷中有87份提到了院校毕业生存在外语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建议加强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

3.3动手能力问题。132份问卷中有66份反映院校毕业生的岗位专业能力不强,建议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证。

3.4适应能力问题。132份问卷中有43份反映院校毕业生适应能力差,不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建议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三、对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与建议

从上述问卷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同样的不足。对此,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作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除了要符合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外,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通过本次调查,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明确定位为:服务于广东外向型经济,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掌握国际贸易领域理论知识、具有进出口业务岗位操作能力、面向珠三角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一线业务人才。

2.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外贸企业在引进和使用人才时,对职业道德与素养的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而对员工在职业道德与素养方面的不满也超过了对员工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不满。因此我们建议在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与管理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3.根据外贸企业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业务岗位是一种操作性、技能性非常高的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但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据外贸企业业务岗位的设置和各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同时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4.加强学生职业资格考证工作

外贸企业的大部分岗位都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调查也反映出了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与适应性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证来加以解决。通过考证的培训,加深学生对行业与职业岗位的了解,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技能,有助于实现教学与就业“零距离对接”,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岗位的需要。

5.加强外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外语应用能力

本次调查反映出来的院校毕业生外语应用能力偏低的问题与我们对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前几届毕业生就业调查的结果是可以相互印证的。这说明我们的外语教育确实存在不足。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1)增加教学计划中外语课程的门类与比重,增强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2)增加专业课程中双语教学的比重,让学生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3)开展多种形式的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改善外语学习的环境。

6.改善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工贸毕业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

据海关总署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海关总署统计司郑跃声认为,整个“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最好的五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指出,2010年外贸人才需求总人数预计达79万余人,可见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据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高校每年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只有13万人左右,人才供需缺口相当大。即便如此,仍存在着外贸企业招聘难、外贸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因此,培养“适销对路”的外贸人才显得尤为紧迫。

一、用人单位需要的外贸人才

1、优秀的外贸高级人才。随着外贸行业新一轮发展高峰期的到来,外贸单位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那些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国际经贸技能、精通外语和计算机、有较强的创新沟通能力,又熟悉我国国情、熟悉国际规则惯例、熟悉国内外经济法律法规的人才,在贸易进出口领域尤其畅销。目前,我国外贸专才中,以管理决策型人才、出口营销性人才和国际商务谈判人才最为紧缺。

2、复合型外贸人才。这类人才既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和专业最新动态,又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既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能力,又具备计算机实用能力,熟悉常用办公软件并能很快掌握相关应用软件;既熟悉国际贸易中的法律法规,又了解贸易相关行业的商品知识;既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又有实干作风与敬业精神。具备上述条件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在外贸企业热销。

3、应用型外贸人才。外贸企业对这类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外贸基础理论扎实,有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外贸业务流程,上岗速度快,实践能力强。持有国家外贸从业资格证书者受到青睐。目前,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名列1~6位的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都要求持有国家相关资证上岗。上述人才受到很多中小企业的欢迎。

二、现实中外贸专业毕业生滞销现象及其原因

1、外贸专业毕业生滞销现象。外贸专业毕业生滞销现象表现在学生对口就业难与企业难觅意中人才两方面。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外贸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结果改行,造成人才的浪费。刘育松等于2010年对北京多所高校的国贸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当时调查对象的就业率达到73.17%的情况下,对口就业率仅32.52%;另一方面外贸企业苦于招不到中意人才。一些大公司和知名企业难觅各方面综合素质都很高的外贸人才,更多的外贸中小企业难觅急需的、合适的外贸人才。

2、原因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高校培养方面。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该行业已进入一个较高水平的运行状态,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必然水涨船高。而高校在外贸人才培养中有诸多环节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如课程设置上缺乏特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跟不上新的经济环境下外贸形势的变化与要求;特别是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不强,往往成为外贸专业学生就业时的软肋;国际化的教学内容缺乏导致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低下。这些都难以满足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毕业生就业观方面。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过程中眼睛只盯着沿海地区、大城市、大公司、大企业,过分关注工作环境、报酬待遇,缺乏与企业同创业、共发展的思想,对急需人才的中小企业不屑一顾。结果高不成低不就,自己理想的单位进不去,对他有意向的企业又不想去。这种现象无疑加剧了外贸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

再次,用人单位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毕业学校过于挑剔,使一些原本适应岗位要求的大学生失去就业机会。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为降低企业自身的培训成本,把有无实际工作经验、能否迅速顶岗实战,作为招聘人才的一个门槛,致使许多外贸专业应届毕业生被拒之门外。

三、高校培养“适销对路”外贸人才的对策

1、在培养层次上要“适销对路”。外贸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不同类型的高校培养的外贸人才需要适应社会需求。综合型重点高校具有师资、生源等诸多优势,侧重培养的是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外贸人才,其中有专业领域特长的高校还可以与相关企业培养“定制人才”,并随时能根据市场需要培养精通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等小语种的外贸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属于教学型大学,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目标,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从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着手,着力培养适合外贸企业各岗位群的应用型人才。

2、在培养模式上要“适销对路”。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培养目标上要定位准确。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和更新;结合学校实际,扬长避短,克服趋同现象,体现学校自身特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要改变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外贸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在培养能力上要“适销对路”。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良好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和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外贸工作的必备能力。高校要通过产学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验室仿真实训的功能效率,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加强实务性课程教学,增加学生体验外贸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相关从业资证的培训与考试等一系列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外语教学中,要积极引入双语教学,加强学生专业外语应用能力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具备外语交流与沟通能力。要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此外,高校还要注重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跨国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

4、在就业指导上要“适销对路”。高校要对毕业生加强就业指导。一是要对外贸专业毕业生进行外贸形势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开阔视野,增强就业信心;二是要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使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鼓励学生到急需外贸人才的中小城市和中小企业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开拓市场;三是要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艰苦奋斗、自主创业;四是及时为学生提供对口招聘的就业信息,吸引外贸企业到学校来参加招聘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工贸毕业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153-03

[作者简介]潘旭双(1980-),女,浙江乐清人,国际商务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我国加入WTO给中小企业也带来了走向世界的机遇,推动我国外贸获得了长足发展。据海关总署统计,截至2013年7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47万亿元人民币(折合235176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85%。外贸飞速发展对优秀的外贸人才产生巨大需求。

为了满足学校的发展需要,各大中职学校纷纷设立了国际贸易专业,仅温州市区的3所市直属学校每年就有300多名外贸毕业生。但据调查发现,近年来外贸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大都无法找到对口岗位。由于外贸岗位较多,适合中职学生就业定位的主要是单证员。因此,以“单证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该平台的培养,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并适应岗位要求,做到岗位零适应期,这也是本文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外贸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各大中小企业外贸单证员紧缺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国际商务单证员处于紧缺状态,广东省国际商务单证员的需求量达20余万人,浙江省缺口达15万人,上海市缺口超过15万人,江苏省单证员需求量达17万人。

以温州地区为例,近五年来,中职外贸毕业生数量达3000人之多,但很多企业仍然无法找到合适的单证员。究其原因,是外贸专业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如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弱,理论与实际操作有差距,而企业需要的是掌握高新技术、操作能力强、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并有发展后劲的高技能人才,而目前大部分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二)中职外贸毕业生被迫转行

据近几年对学生就业去向的调查发现,外贸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工作。除升入大专院校继续深造外,大量毕业生改行做内贸或者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如在亲属工厂里担任出纳,在当地超市担任营业员,在大型商场担任服装导购员等,有些毕业生甚至无法就业。大概只有不到5%的学生从事与外贸略微相关的工作。

虽然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复杂,有结构性矛盾,也有供求偏好矛盾,但排除毕业生个人的择业意向转移等主观因素外,造成这一局面的核心矛盾是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英语基础薄弱,难以胜任单证员岗位。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中考落榜生,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而单证课程采用的是英语教学,单证员制单的依据是由英语构成的信用证或中英文合同。

2专业知识不扎实,业务流程不熟悉。中职毕业生不熟悉具体交货流程,缺乏对各业务环节的连贯操作实践。

3不能准确缮制结汇单据,给企业收汇安全带来隐患。制单必须遵循“单证一致、单单一致”的原则,在外贸实务中,经常会遇到信用证软条款之类的陷阱,单证员处理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企业的收汇安全。据统计,中国涉外银行对出口企业结汇单据一次退单率为80%左右,这表明单证员处理单证水平亟待提高。

4在校期间缺乏实践技能操作环境。中职生对工作缺乏感性认识,在偏重理论培养的教学设计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难以融会贯通。

因此,单证员的供需矛盾归根结底在于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毫无疑问,这既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也浪费了教育资源。要有效地提高外贸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关键是提高其缮制单证的技能。

二、以“单证技能竞赛”为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核心技能

单证技能竞赛是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途径。通过竞赛可以促使学生从多方面去理解和熟悉相关实务,有效地缩短中职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差距。因此,提高学生的核心技能,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单证技能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综合应用能力。

(一)竞赛机制的理论依据

瑞士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学习者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知识,而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即获取知识的过程以及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在竞赛过程中,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这样的教学所培养的学生只能是机械的。以此理论为根据,实行以单证技能竞赛来提高学生核心技能是可行的。

(二)单证技能竞赛应遵循的原则

1以企业为载体的原则。单证员工作范围包括收证、审证、制单、审单、交单、归档等一系列业务活动,所以,比赛的过程必须有企业参与,比赛采用的信用证必须来自一线真实业务。竞赛要本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应着重选取本地区的企业。

2以专业知识系统性为原则。单证技能竞赛的内容,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把进出口贸易实务与进出口单证实务两门课程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使之形成一个科学的教学系统。

3以实用性为原则。本着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宗旨,选取信用证和考核内容要考虑其实用性,选择涵盖适用面较广的典型的信用证,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尽快提高职业技能。

4以可操作性为原则。选取的信用证实例应尽量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应具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能完成得较好,使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有成就感。

(三)竞赛的具体方案

第一阶段:教师整合信息,准备前期工作

该阶段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整合的内容包括进出口业务中常用的单据和证书。教师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还应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项目设计与指导能力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高技能。

第二阶段:宣布技能竞赛信息,学生备战

技能竞赛不是为了追求结果,更应注重过程的分享。首先,在班级内部通过初赛、复赛和总决赛进行选拔。在班级内部小范围试点,再扩大到同专业、相近专业,再扩大到兄弟学校。具体的竞赛信息应包括竞赛对象、竞赛时间、竞赛方式、竞赛内容、竞赛的奖励措施等。

竞赛对象应该是双语国际贸易班级、国际贸易(3+2)班级、国际贸易(3+1)班级等。竞赛时间至少应该提前5个月公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准备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及收获技能的过程。最理想的比赛方式:笔试+上机。在比赛初期,可以采用手工制单,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采用软件制单,比如商业发票和装箱单就采用WORD、EXCEL等软件制单,而原产地证书采用九城单证等专业软件制单。参赛内容应包括国际贸易学科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也应涵盖当今外贸前沿最实用的实践技能。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最理想的考试比例为理论与实践比例为3:7。预赛试题应该有基础理论知识考核,而实践的考核内容中信用证全部来自企业一线,并就信用证回答相关问题,审核信用证是否与合同一致,是否存在软条款等,最后根据信用证及相关资料,缮制全套结汇单据。

确定了比赛的各项信息和规则,学生进行积极的应战,在备战的过程中,分组讨论、协作,最终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实现实践技能的提升。

第三阶段:教师跟踪指导

在学生进行独立完成项目之前,由教师首先介绍一个跟学项目。学生独立完成的项目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有关企业、收集整理信用证和单据等资料、分析任务目标、任务路径,并制定实施计划,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真实业务背景下的各个独立项目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由教师配合指导、答疑、讲评,并给出成绩。

第四阶段:学校软硬件设备支撑

学生在备战过程中,不但需要教师的指导,更需要学校软硬件设备的支撑。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把学生从机械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理解知识,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在校内安排单证实务操作实验室,向学生演示直观、立体的进出口业务的处理。以出口企业为例,一笔业务的结汇单据,涉及到海关、商检局、外汇管理局、贸促会、银行等相关部门,学生可以把所学到的知识,系统、连贯地在电脑中仿真模拟。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参与技能竞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五阶段:引入企业参与竞赛活动

引入企业专业人员参与,按照岗位基本要求设置比赛项目。邀请企业外贸专业人员担任裁判,使得竞赛机制更为公开、公平、公正;引入企业软件制单,使得企业与学校教育零距离接触;参赛企业冠名,使得企业在此活动中获益;引入企业奖励机制,获胜者最高奖励是毕业后到该企业工作。

三、开展单证技能竞赛的意义

开展技能竞赛有助于形成教学激励机制,对实践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导向和引领作用。由于大赛要求真实的结果与数据,教师必须真干实做,并通过指导技能大赛找到实践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同时,竞争性比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表1是对开展单证技能竞赛前后,分别从学生、教师和企业三个主体之间培养模式、职业素养和就业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四、总结

总之,在外贸单证教学中实施单证技能比赛,推动了教学革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素养,检验了教学成效,激励教师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与时俱进。同时,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为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皮亚杰著皮亚杰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M]徐梦秋,沈明译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2]周友秀职业技术教育问题新探索[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工贸毕业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03-04

教高【2006】16号文件强调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的道路,指明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和途径。于是各高职学校都围绕这个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突出就业导向和工学结合。但实际的就业过程中,有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游离于专业之外,在专业以外的行业就业,凸显了就业导向和工学结合在实践中的不足。

一、技能——就业模式的局限性

本人在《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多技能教育模式的分析》一文中已经就高职专业要构建多技能教育模式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今天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本着技能——就业模式。基本上是沿用了“市场导向的专业设置——任务引领的课程开发——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多元综合的考核评价”(雷正光)这一模式。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报告中强调:“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并结合岗位任职标准选取课程内容、开发课程,根据岗位工作程序化课程内容。也就是,以外贸企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在企业专家的深入指导和参与下,基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构建了全新的‘工作过程导向’、‘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因为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是外贸业务员,从外贸业务员岗位技能出发,以工作技能的需求开发相应的课程。所以都是围绕着外贸业务员的岗位来设置相应的课程,训练相应的技能。

这种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技能为中心,开展职业教育,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应对变化的就业市场和多样化的就业渠道,以及多样化的就业岗位,特别是专业不对口的时候,这样的模式未免会有局限性。

在今天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就业中存在专业不对口似乎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一项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全国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57%,均较上届下降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前有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与2008届高职(61%)相比,专业对口率呈下降趋势。专业对口率偏低主要是就业市场上专业对口岗位数量少,部分毕业生只好在非专业岗位就业。

杨文兰以内蒙古财经学院的2009和2010年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对口率进行了统计分析,2009年只有四成在国贸相关专业就业,2010年有六成多在国贸相关专业就业,两年都有三成的毕业生就业在银行等其他职业。

我院2010年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一个班35名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国际贸易及其相关岗位的有22名,还有13名从事的工作与国际贸易不相干。

因此,如果沿用技能——就业模式的话,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同学毕业后,又面临着二次学习,也同时会给毕业生顺利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诸如上述学习国际贸易的毕业生到银行就业,银行的技能就可能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二、就业——技能模式探讨

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高职教育要培养高技能人才,要以就业为导向。指出高职教育的目标方向,高职毕业生就是要就业,要以就业为主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可以理解为我们的高职教育就是与就业接轨的。也就是要走就业——技能导向。为了就业,或者是将来就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今天我们的高职院校就要加大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努力提高学生这方面就业所需要的技能,而不能因为技能的缺陷,而影响到将来的就业。所以就要拓宽就业技能的种类,是多技之长,而不能一技之长。

美国在就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上,采用“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 大量开设跨学科专业”,“交叉专业大量增长, 主要有跨学科叉和学科群内交叉”,培养学科交叉型人才。这些交叉专业的涌现不仅促进了传统专业的提升与改造, 还培养了学生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受到众多企业的推崇。[1]同时“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学科渗透, 适应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发展需要。课程设置适应能力强, 灵活性大, 能较快地按照行业转换和主攻方向的变化, 而迅速调整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 以适应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培养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通用性人才。”[2]今天你学习的知识越宽,掌握的技能越多,那么就业方面的选择范围就宽了一些,就业机会和就业的成功率也增加了一些。

张启富在《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研究》中指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正在或即将发生深刻变化,包括高技术在内的知识性劳动者的就业岗位需求不断增加,单纯的‘能力本位’显然不适应此要求。以人为本,是将学生培养成同时肩负企业和社会发展责任的‘社会人’,而不是单纯的‘技术人’,是高职的长远目标。”

丁孟春,杨金谚在《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也提出要拓宽国际贸易的专业口径和内容,要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如辅修金融专业等其他专业。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方面,还涉及其他领域比如金融、销售、会计、电子商务等。另一方面教育研究者又同时都提出和强调拓宽专业口径和内容的重要性。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尤其如此。为了确保就业,在专业设计和课程设置上就应该以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为主,同时要辐射与专业相关的多个专业领域或职业领域,并通过增加一到几门该领域的核心课程,对这些专业领域或职业领域进行一个初步的技能训练,达到能够初步上岗的要求。形成既有一技之长,又有多能的专长,将来的就业,既可以在专业领域内就业,也可以在专业外的其他行业就业,确保真正的就业导向。

______________

1[1][2]赵宏, 陈梓佳.美国就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外国教育[J],2007 年第7期

三、国际贸易专业的多技能体系构建设想

1.厚基础、宽就业

孙伟在《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思考》中提出“厚基础、宽就业”。并且提出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变化,应该“在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的基础上,增设以下课程:国际营销学、国际融资与结算实务、报关实务、报验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实务、进出口单证操作实务等。通过以上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能看懂并分析各类英文进出口合同和信用证;根据合同和信用证能独立办理报验、报关、托运、投保手续等;根据合同、信用证及装运资料,制作所需结汇单证并送交银行,其中以报送、填制单证这两方面的能力为重点。”

从上述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达到了“厚基础”的目标,但是对于“宽就业”似乎不明显,因为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国际贸易相关课程,训练培训的都是国际贸易方面的技能和知识,没有能够拓宽专业,拓宽就业门类。

2.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计划

下面选取了某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专科专业(620304)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要课程。

表1 国际贸易实务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表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要是培养外贸业务员岗位的一个专业,因此开设的课程主要围绕外贸业务员的岗位技能来开设的,比如《国际贸易实务A》、《国际贸易》、《国际商法》等,同时还开设限选课和任选课,提供了外贸业务员技能训练的相关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毕业生大体上掌握了一个外贸业务员所需的一些技能,毕业后可以从事与外贸业务员相关联的一些工作,就业与专业对口,那么上手就会快,所学的课程就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但问题是如果该专业的毕业生将来没有找到对口的工作,一切都要从头再学,耗时费力。

如果实行了工学结合的话,学生学习的是外贸业务员这方面的理论,同时又在这个模拟的岗位上(或实际岗位)进行过实践操作,而结果在就业上却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那样的话,学生除了获得一张毕业证书外,对就业和工作是无益的。

所以本着就业导向,就应该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主拓宽该专业的专业计划,拓宽就业技能,同时也就拓宽就业渠道,实现毕业就业。

3.专业拓展计划

纵观上述教学计划,可以看出该计划中课程除了公共必修课以外,就是经贸基础课,如《经济数学A》、《经济管理基础》、《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除了这两类课程以外都可以算作是专业类课程了。我们就这些专业类课程进行一个拓展,拓展课程是围绕着拓展就业岗位来进行的,当然由于课时的限制,也不可能把一个岗位所有的课程都拓展上,只能选一至两门核心课程加以拓展,以使学生对该行业或该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大致学习和训练,掌握该岗位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达到能够从事与该岗位相关工作的能力就行,不追求广度,也不追求深度,掌握上岗的初步技能。

本着这样的理念,可以将该教学计划进行一个拓展,具体如下表:

表2 专业拓展计划表

经过拓展,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的核心技能得到了一个提升,同时在就业上由一个岗位到多个岗位的变化。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本身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增加了相应的课程和技能,真正做到一专多能,以一岗位为核心,多岗位技能训练,多方位发展。真正实现“厚基础、宽就业”。如果毕业生在外贸业务员上没有找到工作岗位,那么还有10个岗位都可以做,这样大大增加了就业的可能性,也充分保障了毕业生的就业,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技能体系。

4.课时问题解决

当然经过这么一扩展,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时总数会大大的增加,就以每门课程40课时来算,就会增加400课时总量,总课时达到2190,显然是超过标准的。可以在三个方面进行调整。第一,公共基础课占的比重过大,可以削减150-200课时;第二,在学科基础课里面《经济数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进行整合,削减课时100-150课时;第三,在专业选修课和任选课里面减少100-120课时。这样在不减少原有课程门类的同时,通过削减的课时增加相应的多技能课程,既保证原来计划的完整性,又增加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表3 原计划中的学时分配比例

综上所述,在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中,应该从技能——就业模式中走出来,把学生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放在首位,即以就业——技能为中心,把学生将来的就业所涉及到的专业领域或者职业领域进行研究,既要以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为中心,又要积极拓展相关专业和技能的学习和培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就业为本,使学生毕业时候获得几门知识和技能,拓展毕业生的就业广度,顺利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 丁为斌.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多技能教育模式的分析.价值工程[J],20B年第10期

[2] 雷正光.基于“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发展观.大学研究与评价[J],2008年7

[3] 杨文兰,国际贸易专业就业现状及培养模式的探析.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J](综合版),20B年第9卷第1期

[4] 赵宏,陈梓佳.美国就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外国教育[J],2007 年第7期

[5] 张启富.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6 年第4期

工贸毕业总结篇(7)

关键词 企业调研;外贸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10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与外贸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通研究”(编号:GDGZ12Z018)和2013年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国际贸易实训课程工作任务导向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国家的政策优惠,珠三角外向型经济一直发展迅猛,已成为中国外向型产业密集的区域。据海关数据统计,珠三角区域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其中,2014年在全球经济疲软的背景下,珠三角九市的进出口额达到了6.3万多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外贸总值的25%。可见,珠三角区域外贸经济的持续发展急需大批会外语懂业务善管理的应用型外贸技能型人才。

作为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养主体,高职高专院校应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深入企业和市场调研,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动态,明确专业定位,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无缝对接”。

通过参考广东省教育厅的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珠三角地区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应届专科毕业生达到了1万多人,但根据毕业生的就业跟踪反馈信息,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并不高,不少学生想从事与外贸行业相关的工作并非易事。一方面,珠三角地区的外贸人才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困难,“人才荒”与“就业难”看似一个悖论,实则体现了城市人才吸纳能力和本土高校人才培养氛围的欠缺。基于此,本文试从企业和市场需求调研入手,探究珠三角区域外贸经济转型期对于外贸人才的需求状况,以便为高职高专院校外贸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一、珠三角外贸人才需求现状

1.珠三角外贸企业现状。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珠三角发挥了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吸引了不少外资,进出口贸易呈良好发展态势。在贸易主体上,珠三角企业大多以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主,而且中小微型企业居多;在贸易方式上,进料加工仍然是目前珠三角企业的主要贸易方式,但随着近年外贸产业升级,一般贸易规模正在逐年扩大;在产业分布上,珠三角外贸企业以进出口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服装和箱包为主;在贸易对象上,香港、欧美、日本仍是珠三角外贸企业的主要贸易伙伴,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珠三角外贸企业与东盟和韩国的贸易金额在逐年增长。

同时,近两年受人民币升值、次贷危机、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珠三角外贸企业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加工贸易升级或转型的不确定性会影响珠三角外贸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是以机电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为珠三角外贸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资源和能源压力;另外,珠三角九市的出口商品结构趋同化明显,势必会造成区域内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因此,随着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珠三角的外贸企业正在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网络外贸销售正成为外贸企业开拓国外市场的主要渠道之一。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即不仅具有外贸方面的相关经验,同时具有较高的电子商务技能。

二、基于外贸人才招聘广告的分析

作为用人企业的外在需求信号,外贸企业的招聘广告可以为我们提高强有力的人才需求参考依据。基于此,我们从前程无忧招聘网随机抽取了78家珠三角外贸企业的87条招聘广告,通过数据整理分析了目前用人市场对外贸人才需求的相关信息,具体如下:

1.在外贸行业分布上,如图所示,招聘企业在五金机械、电子产品、纺织服装和箱包饰品等行业(约占总数的75%)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巨大,这也和近两年珠三角区域外贸企业产业分布近况相吻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外贸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专业从事外贸电子商务、外包服务和物流等服务型外贸企业正在呈上升趋势,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多,这也为我们外贸人才的培养方向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2.在招聘岗位上,外贸业务员(62%)仍然是各家外贸用人单位最急需的人才,而且在招聘条件中绝大多数企业都强调外贸业务员需熟悉网络外贸平台如ebay,阿里巴巴和亚马逊等操作;紧跟其次的是外贸跟单员岗位(21.8%),而传统的外贸三大员之一的外贸单证员岗位却意外地没有出现在我们此次收集的招聘岗位数据中,但仔细审核跟单员的招聘条件,外贸用人单位都将负责单据制作归为了跟单员岗位的招聘条件。可见随着外贸单据电子化的实现,单纯地以制单审单为工作职责的单证员需求已逐步减少,而替代的是既能跟进客户订单、也能订舱出货和熟练单证制作的复合型外贸人才更能赢得企业青睐。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报关员报检员岗位上,这也是因为绝大多数外贸企业会将报关、报检、退税、保险等一系列繁琐的业务直接外包给货代公司、报关行或物流公司。

3.在具体的招聘条件上,对于学历的要求,明确注明本科学历以上的用人单位只有两家,而其余的只要求应聘者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可见学历并不是外贸企业用人的主要依据。此外,对于应聘者的英语证书要求,绝大多数用人单位还是认可大学英语证书,要求达到四级以上(86.2%)水平,而且一致强调应聘者英语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需流利,可见,口语和书写技能是外贸从业人员的必备技能。而对于职业能力证书,不少外贸企业也希望外贸从业人员能具备相关的职业证书如外销员证、跟单员证和单证员证等。另外,对于应聘者的经验年限,外贸企业普遍中意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外贸人才,但也有不少用人单位想培养外贸新人,学习能力强的应届生也是其接受的对象。

三、基于企业需求的问卷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对外贸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我们通过问卷星向校企合作单位和相关的外贸公司发放了“外贸企业人才需求问卷”共56份,有效回收问卷50份。

通过问卷统计分析,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信息:首先,企业认为外贸从业人员最应具备的三大能力依此为沟通协调能力、接单制单跟单能力、英语听说能力(见图3)。对外贸易是人与人交流的过程,沟通协调能力不言而喻是用人方最看重的方面,而接单制单跟单能力和听说能力是应聘者所需具备的基本的专业素养和语言技能,是从事外贸业务的基础。其次,针对“您认为贵公司聘用的应届毕业生工作时最缺乏什么职业能力或素质”问题时,外贸企业认为外贸新人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见图4)。这值得引起我们人才培养主体的重视。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扎实的外贸人才,而更看重的是人才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再者,这也能在“您认为目前高校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职业教育是什么”的问题中窥见一斑,企业认为目前毕业生较欠缺的职业教育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行业背景知识指导(94.9%)、职业生涯规划指导(92.3%)和职业道德教育(69.2%)。

由此可见,企业需要的外贸人才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素养,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尚的个人品质以及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的工作精神和态度。这也为我们培养新时期的创新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依据。

四、新时期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的途径

根据以上的调研,珠三角外贸人才市场仍处于供需两旺状态,但结构性矛盾也突显而出,一方面外贸专业技术强的岗位人才难求,另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却难于就业。矛盾的凸显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和模式不无关系。鉴于此,基于新时期外贸人才市场的需求特点,我们就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提出如下对策:

1.优化课程体系,再造课程模式。企业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也应该跟随市场需求的步伐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调整时,我们要调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找出其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从而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以外贸业务员为例,首先,其岗位发展对于毕业生来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见图5),刚就业时,业务助理可能是其从事的岗位,但经过几年的实践磨练,其职业生涯会朝着更高层次而发展。因此,在课程设置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持续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再者,通过调研了解外贸业务员的典型工作流程(见图6),我们可以得知外贸业务员要完成询盘发盘、接单订单、交易磋商、生产跟踪、租船订舱等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我们要将这些典型的工作任务转换到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而这些工作任务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工作任务可以单独成课程,有些需要归并成课程,有些则可以分解成几门课程。基于此,最终确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构“夯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外贸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实务化的理论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实务等)、实践化的实务课程(如外贸单证实务、跟单实务、报关报检实务等)、整合化的综合实训课程(如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和延伸化的顶岗实习(现场实习、毕业实习)构成,同时,灵活开设“商务”、“语言”、“电商”、“IT”等数个活模块课程,学生按照个人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期望自由选择模块学习。

2.项目引领教学,创建高效课堂。根据珠三角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分析,企业需要的是能上岗更能站稳岗位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致力于职业能力导向的教学开发。具体来说,教学目标要以职业能力导向为目标,教学内容要以实践性为主,教学组织要以工作任务和项目来引领,教学方法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要以工作情景为载体,考核方式上要以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以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典型的以工作流程为主线的实务性课程,为此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的框架,按照实际的出口单证业务流程重组教学内容,分为单项学习和综合实训两大模块,涵盖十一个子项目,具体见下表:

可见,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根据课程特色,寻找“工学结合”的切入点,打破教材的束缚,将人才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融入到教学设计中,重组内容,再造课堂。对于本身缺少流程的基础课程,我们要按照核心岗位的能力要求,精心挑选知识点,围绕一个个工作任务来开展我们的教学,将理论课程转化为生动的以项目为载体的实务教学。而对于综合类课程,就要以专业核心业务为导引设计教学项目,对学生进行业务工作的系统全面完整的训练,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

3.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基于以上珠三角人才需求的调研数据,有相关外贸工作经验、实操能力强的人才更能受到企业的青睐。因此,我们在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时要将学生的技能培养放在首位,强化实践教学,实现课岗零对接。在实践项目的设置上,要以能力为本位,以可操作性、可考核性为原则,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实践教学评价上,可以将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法引入课堂,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和竞争的重要性。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拓宽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例如,我系在和外贸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特训班”的同时, 也积极开展“引企入校”工作,建立“校中企”,引进了两家外贸公司入驻,成立了海外零售研发班,企业提供设备、软件和培训人员,校方挑选优秀学生进行校内企业上岗轮训,“零距离”共育人才。研发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学生的外贸业务实战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共赢。

4.拓宽培养途径,提升职业素养。珠三角外贸人才市场数据显示,外贸企业希望应届毕业生在具有精良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具备沟通协调、主动学习、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我们在培养外贸应用型人才技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才的素质教育,这也是人才发展的软实力。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尝试:一是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全程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体来说,在新生入学阶段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大二阶段,通过校友论坛和企业讲座等方式,让学生能感性认识到良好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性;大三顶岗实习阶段,学生通过真实岗位锻炼切身体会职业素养的培养。二是将企业文化引进课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我们可以通过课堂环境企业化、课堂管理制度化和课堂项目仿真化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外贸企业职业环境,为学生营造外贸企业工作氛围,让学生体会外贸企业管理模式。三是将校园活动和素质教育培养相融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进行全方位渗透。学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员系列活动、德育大讲堂系列讲座、校企联谊活动和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全方位全过程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商务厅网站[EB/OL].gdcom.gov.cn/wjmtj/201

412.html.2015-01-22.

[2]2014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EB/OL].gdhed.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gdjyt/tzgg/201501/483286.ht

ml.2015-01-26.

[3]龚峰.珠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的现状、隐忧与发展思路[J].广东经济,2011,(9):39-43.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蔡善文,邓胜立.高职外贸实训教学对接外贸企业文化实践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5):62-64.

(编辑:郝婵)

教育快讯

刘延东:改革创新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

工贸毕业总结篇(8)

 

一、什么是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通常是指国家之间的商品、劳务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市场的交易活动,实现商品以及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达到互通有无,取得绝对和相对利益的行为方式和过程。一方面,国际贸易的规模和结构是由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一国对外贸易的状况又对本国经济发展速度和供求总量平衡的实现产生重要作用。

二、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总政策,特别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在于发挥本国优势: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利用国家力量扩大出口;另一方面,利用经济和其他手段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国内市场,达到平衡国际收支,扩大社会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要求。具体政策主要有:一、贸易保护政策,二、自由贸易政策。

三、国际贸易的绝对利益和相对利益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利益及其如何在贸易参与国之间进行分配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应当出口什么,进口什么,它与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相关;二是如何确定进出口商品要达到的目标,它是指在国际贸易条件下进行什么样的商品交换更有利。那些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国家,经济结构以国内分工为基础,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通常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满足需要为主要目标。而经济开放型国家则以国际分工为背景组织国内生产,国际交换突破了转换使用价值的局限,而注重贸易中的比较利益。依据比较利益原则确定其以何种方式参与国际分工,确定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和流向,通过对外贸易求得利益的增长。

1、国际贸易的绝对利益

从对分工极大地有利于老公生产力率的提高这一规律的认识出发,出现了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贸易,以致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贸易中得益。不同国家在具体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成本的差异。所谓绝对成本差异是指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 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

2、国际贸易的相对利益

通过对两个国家生产成本的比较,如果某一个国家并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而是居于绝对劣势,那么,国际贸易的结果,仍然可以使贸易双方取得贸易利益。只要各国商品之间的价格比率有所不同,在进行贸易时,每个国家都会有一种比较或相对优势。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生产任何商品的成本均比其他国家都高,然而,这个国家生产的某种商品的成本相对于生产其他商品的成本相对较低,那么,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商品上便具有比较优势,就应该生产并出口它,通过国际贸易来交换本国生产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从而取得相对利益。

四、国际贸易的供求关系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一样,是在一定的供求关系条件下进行的。毕业论文,绝对利益适应能力。国际贸易的供求关系对国际贸易的价格有着重大影响,也决定着一国对外贸易的战略、策略和进出口格局及结构。

1、影响国际贸易供求关系的因素

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贸易保护的影响、国际垄断的影响、国际或地区性经济事件或政治、军事局势的变化的影响。毕业论文,绝对利益适应能力。毕业论文,绝对利益适应能力。

2、增强对国际贸易供求关系变化的适应能力

国际贸易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于一个国家进出口业务、国际收支及国内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毕业论文,绝对利益适应能力。毕业论文,绝对利益适应能力。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通常根据本国国情和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适时调整对外贸易的战略和策略,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本国在生产上占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产品的生产,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绝对和相对利益。毕业论文,绝对利益适应能力。

五、结束语

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改变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最终途径还是要加快本国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经济实力,逐步增加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经济学基础(第三版)李明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8

工贸毕业总结篇(9)

 

一、什么是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通常是指国家之间的商品、劳务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市场的交易活动,实现商品以及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达到互通有无,取得绝对和相对利益的行为方式和过程。一方面,国际贸易的规模和结构是由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一国对外贸易的状况又对本国经济发展速度和供求总量平衡的实现产生重要作用。

二、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总政策,特别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在于发挥本国优势: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利用国家力量扩大出口;另一方面,利用经济和其他手段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国内市场,达到平衡国际收支,扩大社会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要求。具体政策主要有:一、贸易保护政策,二、自由贸易政策。

三、国际贸易的绝对利益和相对利益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利益及其如何在贸易参与国之间进行分配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应当出口什么,进口什么,它与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相关;二是如何确定进出口商品要达到的目标,它是指在国际贸易条件下进行什么样的商品交换更有利。那些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国家,经济结构以国内分工为基础,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通常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满足需要为主要目标。而经济开放型国家则以国际分工为背景组织国内生产,国际交换突破了转换使用价值的局限,而注重贸易中的比较利益。依据比较利益原则确定其以何种方式参与国际分工,确定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和流向,通过对外贸易求得利益的增长。

1、国际贸易的绝对利益

从对分工极大地有利于老公生产力率的提高这一规律的认识出发,出现了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贸易,以致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贸易中得益。不同国家在具体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成本的差异。所谓绝对成本差异是指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 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

2、国际贸易的相对利益

通过对两个国家生产成本的比较,如果某一个国家并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而是居于绝对劣势,那么,国际贸易的结果,仍然可以使贸易双方取得贸易利益。只要各国商品之间的价格比率有所不同,在进行贸易时,每个国家都会有一种比较或相对优势。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生产任何商品的成本均比其他国家都高,然而,这个国家生产的某种商品的成本相对于生产其他商品的成本相对较低,那么,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商品上便具有比较优势,就应该生产并出口它,通过国际贸易来交换本国生产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从而取得相对利益。

四、国际贸易的供求关系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一样,是在一定的供求关系条件下进行的。毕业论文,绝对利益适应能力。国际贸易的供求关系对国际贸易的价格有着重大影响,也决定着一国对外贸易的战略、策略和进出口格局及结构。

1、影响国际贸易供求关系的因素

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贸易保护的影响、国际垄断的影响、国际或地区性经济事件或政治、军事局势的变化的影响。毕业论文,绝对利益适应能力。毕业论文,绝对利益适应能力。

2、增强对国际贸易供求关系变化的适应能力

国际贸易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于一个国家进出口业务、国际收支及国内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毕业论文,绝对利益适应能力。毕业论文,绝对利益适应能力。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通常根据本国国情和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适时调整对外贸易的战略和策略,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本国在生产上占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产品的生产,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绝对和相对利益。毕业论文,绝对利益适应能力。

五、结束语

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改变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最终途径还是要加快本国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经济实力,逐步增加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经济学基础(第三版)李明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8

工贸毕业总结篇(10)

1.1缺乏应用型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差

外贸企业招聘的人员主要倾向于那些操作能力强,对于进出口业务应用非常熟悉的毕业生,因为这样的毕业生不需要外贸企业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培训,就可以开展工作,而且工作能力较强,很容易打开局面。而现在相当数量的应届毕业生,除了理论知识扎实之外,根本就不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甚至连制作一张汇票、发票也不会。

1.2缺乏语言交流能力

做国际贸易的人员都清楚的知道,商品的交易从一开始的询盘、发盘、还盘到接受直至签合同,每一个步骤,都是靠双方语言的交流来完成的。很难想象两个完全不懂得对方语言的人,能很好地进行商务谈判。因此,外语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被摆在了外贸企业与应聘者之间了。很多外贸企业都有反映,能真正用外语进行流利交谈的应聘者为数不多。

1.3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商务与社交礼仪、风俗习惯不了解

商务与社交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或其他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当今的社会里,礼仪已不仅体现个人素质,同时,也体现一个优秀的外贸人员的业务能力,更成为一个外贸企业形象的延伸;而风俗习惯,更体现了对本国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尊重,这在国际贸易中商人之间打交道时就显得尤为突出了,有些国际贸易的失败其根源是对贸易伙伴国风俗习惯的不了解,因此,外贸企业对此尤为重视。但是在高职的教学中,很少有学校开设有关内容,学生也不注重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风土人情和商务礼仪的学习。

1.4总体感觉综合能力偏低

对于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这是外贸企业招聘时所考虑的重点问题,它包括自信心、诚心、意志力、执行力、对企业的忠诚度、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责任心、团队合作意识、职业道德、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仅仅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是达不到要求的,因此,综合能力也是外贸企业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现在的跨国贸易几乎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整套流程的操作。这就需要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在电子商务方式下的进出口业务操作技能,如根据IJC制单,本身外贸公司都是在电脑系统上完成,这就要求不仅准确无误地制作好全套单据,而且还要在电脑上快速完成。但相当部分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不具备这项操作技能。

2培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用型人才的方法

既然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各类专业化的实用性人才,这就要求既让学生掌握各种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具备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实现“毕业生与上岗的零过渡”,也就是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工作。减少甚至消除了企业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与毕业生实践能力之间的差距。所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建立一套优质合理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体系,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才能使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这就是我们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针对企业实际需要,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来增强学生的实务操作与动手能力。为企业培养好用的、顶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以下方法。

2.1聘请外贸专业人员进行讲座

对刚进校门的学生,为了让他们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有个感性认识,我们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外贸人员进行讲座。让学生懂得,作为外贸业务员除要具有国际贸易的知识外,还应具备语言能力(外语)、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有敬业精神、要脚踏实地、吃苦耐劳、要有与人的沟通能力、具有团队的合作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规避风险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加强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重点、难点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精心做好准备工作,案例的选择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内容精,尽量突出所选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并能体现出课程所学的内容。

例如我国某出口公司收到国外某公司开来的信用证,货物为40000只打火机,总价值为4万美元,允许分批装运,采用海运方式。后客户来传真表示急需其中10000只(总数量的1/4)打火机,并要求改用空运方式提前装运,并提出这部分货款采用电汇方式(T/T)在发货前汇至我方。遇到此类问题应该怎么做?

学生拿到此案例,不知如何处理,我们根据课上讲的有关分批装运和信用证的内容进行分析,由于对方开来的信用证允许分批装运,首先,收到T/T后立即空运10000只打火机;其次,在装运有效期内海运剩余30000只打火机;然后向银行递交全套单据进行议付。这时有的学生就会问到,“信用证上的金额4万美元与数量40000只打火机不符,银行可以拒付”。正是因为信用证规定允许分批装运,银行认为货物已经被分批装运,只要出口商所交单据与信用证完全相符,根据《UCP600》规定,开证行凭单证相符履行付款责任。这样就可以圆满解决这类问题。同时,还可以将问题延伸,假如该客户要取消其中10000只打火机,出口商也可采取类似的方法进行处理。

通过案例分析的教学,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多种能力。一是培养学生对环境、情境分析能力;二是把分散的知识点综合到一个案例中,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通过分析、讨论,使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思考能力,以及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等。

2.3专业课教学与英语教学紧密结合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与外语教学紧密结合必须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主体,构建科学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开设综合英语、外贸英语、外贸函电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外语的需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外贸英语和函电,书写要尽量口语化,源于现在许多外贸公司,通过建立自己网站,借助有关外贸函电的平台,向全球范围内潜在的客户,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吸引相关客户开展业务。

2.4重视对外商务与社交礼仪的培养

从外贸公司的反馈来看,以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只注重专业知识,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经过努力,好不容易要签合同了,由于不懂得外国的礼仪、风俗习惯、文化差异等问题,使到手的合同被取消了。为此,我们开设商务与社交礼仪课程,让学生熟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礼仪与风俗习惯,经常进行演练,使学生熟练掌握。

2.5引进进出口业务操作模拟平台

在学生学完所需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后,安排学生进入一家模拟的外贸公司。而进出口业务操作模拟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能力而开设的仿真实习,依托精心设计的课程平台,学生进入一家模拟的外贸公司,以公司实习生身份亲身体验一笔出口(或进口)贸易的全过程,通过自己动手完成每个操作文件并在线提交,将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做中学”,来实现“熟悉进出口贸易流程、掌握操作技能的课程目标。

进出口业务操作模拟课程的教学有着其自身的突出特点,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现实生活中的进出口业务操作就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师也应要求自己不断实践“做中学”,才能准确把握既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又能在教学中实现的教学应具备的特点。

2.6提倡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工贸毕业总结篇(11)

国发2号文件第二十三条指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贵州与周边地区物流大通道,规划建设贵阳区域性物流中心,遵义、安顺、毕节、六盘水等物流节点城市。”通过学习,远航公司全体员工一致认为:国发2号文件是首个从国家层面系统支持贵州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贵州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有关部门对贵州、对毕节的鼎力支持,同时也给远航公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们的信心是超越自我,我们的目标是超越别人。”远航公司董事长彭跃说,全公司上下要以学习国发2号文件精神为契机,认真把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在全省经济工作会上“加快毕节远航物流园区等物流重点项目建设”的指示精神落在实处;要把毕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吉勇“要抓好七星关区远航物流园区项目建设”的要求落在实处;要把思想统一到公司要求上来,树立“一切为了毕节远航现代商贸物流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要举全公司之力、聚全公司之财、集全公司之智、鼓足干劲,坚定信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远航现代商贸物流园建设工作中来。

推进园区建设 实现园区发展

认真落实“一个要求”,即用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公司全体员工的头脑,以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统一公司全体员工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公司工作例会制度和学习内容。结合实情,每周一用30分钟时间传达学习国发2号文件和贵州省2012年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毕节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毕节市一届一次人大会议精神,使公司全体员工在思想上高度集中、行动上高度统一。远航公司工程部要在每周五召开的远航物流园参建单位协调会中,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把安全和质量作为第一话题。通过学习武装思想,使大家在建设大商贸、发展大物流工作中做到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不动摇、不分神、不懈怠、齐心协力,用智慧、汗水和双手去创造远航物流公司辉煌的明天。

做到“两个确保”,即全力推进园区建设,确保2012年4月完成30%形象进度;加快远航家居建材博览中心项目建设进度,确保主体工程在2012年4月封顶,为全省第七届和毕节市第六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献礼。

实施“三个着力抓好”、实现“三个有利于”,即着力抓好园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的优化,实现一园(远航商贸物流园)、两区(A区即商贸物流市场区和B区即商贸物流仓储区)建设目标。使园区建设有利于商贸企业和物流企业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益运营的原则,把原规划位于七星关区鸭池镇甘海子村和庙脚村之间沿贵毕路北侧,约346667平方米项目用地调整为A区即商贸物流市场项目用地。在位于鸭池镇的石桥边即厦蓉、杭瑞高速公路交汇立交桥周边征400亩土地作B区即大型商贸物流仓储建设用地。把商贸物流市场与物流大型仓储分离,既减轻物流对城市交通的压力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又满足仓储建设大型化发展趋势的要求和满足货物联运发展的要求。发挥其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实现以商贸为主的多功能物流集结点,形成以商贸交易市场为龙头,以仓储、配送为主体的新型商业与物流模式,通过商品流来带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优化基础设施 完善城市功能

着力抓好电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使园区建设有利于入驻商家信息共享,企业间的交流更快捷,既降低商贸企业交易成本,又提高了物流行业的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运作的配套和系统化,成为现代化社会及企业的“第二利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