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接缝施工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1:12

接缝施工论文

接缝施工论文篇(1)

狭义来讲,热接缝技术是指在路面材料没有降温前,就对其进行碾压,使其材料成型,之后再进一步铺垫沥青材料的接缝技术。热接缝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接缝技术,由于其操作简单,只需要两台机械就可以完成接缝操作工作。首先采用大型压路机在高温沥青材料路面上进行简单压实,之后调整压路机方向进行持续来回碾压,经过持续的碾压过程,沥青材料基本可以达到较高的整合度。较高的整合度可以使沥青材料坚实,减少离析可能。而且热接缝技术处理的接缝强度也较高,但是由于沥青材料是在完全高温状态下压实,其耐久性不强,路面的后续性能得不到保障,这也是热接缝施工技术的一大缺陷。

1.2冷接缝施工技术

冷接缝技术是与热接缝技术相对应的一种接缝技术,其技术原理与热接缝技术也大不相同,最主要的区别是碾压完成后,冷接缝技术需要重新切割沥青材料的接缝,之后再铺垫新的沥青材料。重新切割的环节加大了接缝的操作难度,需要使用切割机进行持续切割。除了具有热切缝技术的优势之外,冷切缝技术进一步保证了路面的耐久性和路面后续的工作性能。但是由于技术施工过程较为复杂,尤其是重新切割的接缝质量难以保证,冷切割技术目前的应用不是很广泛,但是在面积大、质量要求高的沥青路面,冷切割技术仍旧是主要的技术选择。

1.3接缝机施工技术

接缝机技术的原理是自动接缝,自动接缝装置是搭接沥青材料的反冲板装置,在没有压实的车道上进行接缝处理,接缝机技术能够形成强度较高,密实性较强的沥青路面,过程较为简单方便,但是其严谨性不高,容易形成多空隙、多杂质的沥青路面。在很多小型的二级公路上,接缝机施工技术由于其施工过程简单,方便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接缝处理分析、位置及技术选择

2.1横向接缝处理

横向接缝处理是沥青路面施工处理方式中最常用的方式,其关键步骤是控制沥青材料的温度,使其温度变化在一定的幅度之内,沥青材料温度过高,则使材料密实度不够,温度过低,接缝难以形成标准厚度。

(1)接缝位置选择。

在选择接缝位置时,摊铺机需要根据路面的地质情况和沥青的铺垫情况,进行细致的选择,确定好最合适的接缝位置。在施工结束时,摊铺机在接近端部约1m处将熨平板稍微抬起驶离现场,用人工将端部混合料铲齐后再予以碾压。

(2)接缝技术选择。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中、下面层的横向接缝可采用自然碾压的斜接缝,在上面层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其他等级公路的各层均可采用斜接缝。

2.2纵向接缝处理

纵向接缝两条摊铺带相接处必须有一部分搭接,才能保证该处与其他部分具有相同的厚度,搭接的宽度应前后一致。

(1)接缝位置选择。

纵向接缝位置与横向接缝位置相同,当时接缝位置选择的方式却不同,纵向接缝位置相对较深,难以确定,需要的机械操作性能也较高,一般需要全过程的人工协调才可完成接缝位置的确定工作。

(2)接缝技术选择。

纵向接缝主要是热接缝和冷接缝技术,目前,施工范围较广的高速公路大多采用热接缝,而对质量要求较高的市政道路,一般采用冷接缝。纵向接缝处理的施工方法相对较为复杂,由于其容易受到地质深度影响,需要提前测定好路面的可塑性深度。

3沥青路面接缝施工技术流程控制

沥青路面接缝施工需要经过几个关键的流程,每一个流程的管理都影响着市政道路的平整度和接缝质量,掌握好接缝施工技术是关键,而流程管理则是保证技术达标的基础。

(1)路面接缝前策划阶段控制。

接缝前策划阶段控制是技术实施的前提,系统完善的策划准备工作对于技术的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接缝前的策划准备工作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基石。具体的策划准备阶段管理工作可以概括为施工图纸设计管理、施工组织方案策划管理、施工人员调配管理等几项。

(2)沥青路面材料使用控制。

在材料管理方面,最为关键的是材料的选取和材料配合比设计两方面,材料的选取应以针入度、延度等指标进行确定,确保材料符合施工技术要求。配合比设计过程则相对比较复杂,需要考虑到材料的密实度、整合度等关键因素,精确的配合比对于保证后续的技术施工有着关键的作用,在配合比设计中,要进行施工现场的检验,确保其符合施工技术要求。

(3)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控制。

相比前两项控制过程,路面施工技术控制对接缝技术的要求更高,其施工技术要点大致分为摊铺施工控制、碾压施工控制以及接缝施工控制。摊铺施工需要根据实际的施工需求和道路的平整程度,来确定摊铺机的数量,一般而言,摊铺机的数量需要控制在三台以内,以达到节约场地的作用,在进行摊铺时,需要考虑到路面的厚度和宽度,厚度较大,宽度较宽的路面,宜采用分层多次摊铺的方式,这样可以保证摊铺的质量和路面的平整度。摊铺工作完成后,需要进行碾压工作,碾压工作的关键点在于多次碾压而又不造成路面的破坏,这就需要根据路面实际的平整度和密实度以及碾压机的压实率来确定碾压次数。

接缝施工论文篇(2)

大量工程结构震害实例表明, 框架结构节点普遍破坏较重,往往导致结构失效, 中外学者分析表明, 这是多方面的原因, 包括设计失误, 没有加强节点强度, 实现强节点强锚固等原因。同时施工中也存在施工质量弱点, 难于保证设计预期目标。施工中新老混凝土施工间隔期, 接续面方位, 接续面处理方法, 新老混凝土生熟配料及振捣控制质量都密切的影响着节点粘结强度, 因此在框架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每一层柱子施工中必然与下层柱子存在施工缝,怎样留置施工缝, 怎样处理施工缝, 使工程质量不受影响,保证砼结构的安全性,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及缺陷

(一) 早期在一般的框架结构施工中, 浇注完一层柱子后, 进行支模, 模板安装完成后才进入下道工序浇注上层梁混凝土, 因此根据施工工期及人, 材, 机等情况, 新老混凝土接续间隔期长短不一, 在浇注时一般节点随梁混凝土一起浇注, 并且节点混凝土强度等级按梁进行施工。

(二) 随着科研的发展及施工水平的提高, 尤其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开始针对梁柱节点施工质量薄弱的特点采取一系列措施, 在浇注上层梁柱时用钢钎进行凿毛处理, 浇注前对老混凝土进行浇水湿润, 并用高标号水泥砂浆铺在交接面上, 梁柱节点区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采用柱子,在浇注节点区时加强振捣并严格控制水灰比。经过一系列处理措施后, 施工质量得到了提高, 但梁柱节点区混凝土仍旧是施工薄弱区, 很难取得理想的接续效果。

(三) 虽然接续部位进行了处理, 但其缺陷是很明显的: 首先用钢钎进行凿毛处理, 极易伤及老混凝土, 以致老混凝土产生初始微裂缝, 严重影响新老混凝土的接续强度, 且凿毛处理难于控制处理质量标准, 浇注前对接续部位进行浇水湿润很容易适得其反, 从而增大了交接面处混凝土的水灰比, 而用高标号水泥砂浆铺在交接面上很容易由于高标号水泥砂浆与新混凝土浆体凝结及收缩不同, 从而使接续面更容易产生初应力和初始微裂缝。而节点区混凝土强度等级区别与梁, 从而使柱梁节点区实际产生了四个界面区, 在施工时很难控制振捣密度与时间, 很容易由于振捣过深而伤及老混凝土, 或者由于加强振捣而使本来水灰比就比较小的混凝土产生局部泌水现象, 从而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增长, 降低界面粘结强度。

二、梁柱节点区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要求

梁柱节点区的破坏, 大都是由于节点区无箍筋或少箍筋, 在剪压作用下混凝土出现斜裂缝甚至挤压破坏,造成纵向钢筋压屈成灯笼状。因此, 保证节点区不过早发生剪切破坏的主要措施是保证节点区混凝土的强度及密实性, 在节点区配置足够的箍筋。设计梁柱常常采用不同等级的混凝土, 施工时必须注意梁柱节点部位混凝土等级应该和柱混凝土的等级相同或略低。从而实现强节点强锚固。在竖向压力及梁端柱端弯矩, 剪力作用下, 节点区存在较复杂的应力状态。

从进行的节点实验可见, 节点的破坏过程大致可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通裂阶段。当作用与核心的剪力达到60~70% 时, 核心区出现贯通斜裂缝, 裂缝宽度约为0.1~0.2m m ,钢筋应力很小,这个阶段剪力主要由混凝土承担。第二阶段为破裂阶段。随着反复荷载逐渐加大, 贯通裂缝加宽, 剪力主要由混凝土承担, 箍筋陆续达到屈服,在混凝土挤碎前达到最大承载能力。设计时以第二阶段作为极限状态。

三、规范对施工缝留置及处理要求

为使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性, 混凝土的浇注应连续进行。若因技术或组织的原因不能连续进行浇注, 且中间的停歇时间有可能超过混凝土的初凝, 则应在混凝土浇注前确定在适当位置留设施工缝。施工缝就是指先浇混凝土已凝结硬化, 再继续浇注混凝土的新旧混凝土间的结合面, 它是结构的薄弱部位, 因而宜留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柱应留水平缝, 梁板墙应留垂直缝。论文参考网。

当从施工缝处开始继续浇筑混凝土时, 须待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1.2N /m m ⒉后才能进行, 而且需对施工缝作一些处理, 以增强新旧混凝土的连接, 尽量降低施工缝对结构整体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处理过程是: 先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 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 并加以充分湿润, 冲洗干净, 且不得留有积水; 然后在浇筑混凝土前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浇筑混凝土时, 需仔细振捣密实, 使新旧混凝土结合紧密。

四、根据科研成果结合实际施工提出改进施工缝处理方法

(一) 首先大量实验表明接续面进行粗糙处理可以明显提高接续面粘结强度, 但粗糙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 接续面粘结强度的提高不再明显。论文参考网。用普通凿毛方法存在明显缺陷, 而采用高压水喷射处理可以得到较好的粗糙界面, 并且不伤及老混凝土, 但高压水设备造价昂贵, 技术含量高, 在现阶段从我国实际施工技术及施工水平来看, 应用高压水处理较少数量的施工缝不太实际。

在浇注下层柱子时, 待混凝土初凝后用人工方法使柱子上表面呈现锯齿状, 根据混凝土粗骨料粒径大小, 锯齿深度为粘结面老混凝土最大骨料粒径的1/4~1/2;切槽的平均宽度为粘结面老混凝土最大骨料粒径的1~1.5 倍。此法的最大优点是便于控制施工质量,使粘结面上的粗糙度具有良好的均匀性。这样既避开了凿毛, 避免伤及老混凝土结构, 又实现了接续面的粗糙, 且容易控制质量标准, 在接续时只用剥离松动的粗骨料。

(二) 为了减少节点区薄弱界面数量, 本人认为应在节点区二侧把梁断开浇注, 而节点连同上层柱子一起浇注, 这样使得节点区存在三个接续面, 柱子只有一个接续面, 有利于提高柱子混凝土的抗剪能力, 延缓柱子斜裂缝的出现。同时也符合抗震要求的强柱弱梁原则, 延缓柱子屈服的时间。因而使节点区同上层柱子构成整体。

接缝施工论文篇(3)

 

根据工程实践和统计资料显示,砌体结构常见裂缝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温度裂缝、一类是干燥裂缝也称干缩裂缝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产生的裂缝和其它裂缝。

1.裂缝产生的原因、部位、特征

1.1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部位及特征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会对墙体产生温度裂缝,由于混凝土顶板的温度比其下墙体温度高得多,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又比砌体大得多,故混凝土顶板与墙体之间存在温度变形差,变形差在砌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剪应力在墙体内分布为两端附近较大,中间渐小,顶层大,下部小使墙体产生裂缝。其常见部位是混凝土平屋面下两端的墙体上,门窗洞口边的正八字斜裂缝、顶层纵横墙交接处的阶梯形裂缝、混凝土屋面与墙体交接处或顶层圈梁与墙体间沿灰缝的水平裂缝、以及水平包角裂缝、屋顶女儿墙的不平裂缝。这些裂缝经过一个冬夏这后,会渐渐稳定不再继续发展,但仍会随着温度变化而略有变化。

1.2干缩裂缝产生的原因、部位及特征

对于混凝土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例如混凝土小型砌块是由碎石或卵石为粗骨料制做而成的,本身就具有混凝土的脆性,同时又存在着干缩的重要特性,在自然养护28天后,其干缩只能完成50%左右,干缩率为0.3—0.45mm/m,相当于25——40℃的温度变形,可见干缩变形的影响很大。对于轻骨料砌块来说干缩变形更大。免费论文。干缩变形的特征早期发展很快,以后渐渐减慢,几年后才能完成。但干缩后的材料受潮后仍会发生膨胀,脱水后会再次发生干缩变形,只是较第一次干缩变形小,约为第一次的80%左右,但仍会产生干缩裂缝。免费论文。烧结粘土砖及其它材料的烧结制品,其干缩变形虽然很小且变形完成也比较快,但在潮湿环境下会产生较大的湿胀,而且这种湿胀是不可逆的变形,其产生的裂缝同样属于干缩裂缝。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在建筑上分布较广,数量较多。裂缝的程度也比较严重,如房屋内外纵墙中间对称的倒八字裂缝,建筑底部一至二层窗台过的斜裂缝或竖向裂缝,在屋顶圈梁下的水平裂缝和水平包角裂缝,各楼层的窗过梁两端裂缝,窗台两角斜裂缝,大片墙面上的底部重,上部轻的竖向裂缝,不同材料结合处的裂缝等。

1.3温度、干缩共同作用引起的裂缝及其它裂缝

无论是烧结类砌体还是非烧结类砌体,在建筑物上都存在着温度、干缩共同作用下的裂缝。这两种裂缝的组合因具体条件不同而呈现的裂缝也不同,其裂缝较单一因素裂缝更为严重。另外,设计上的疏忽,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质量差,操作的过于简单,砌体强度不足等因素而产生的裂缝也是裂缝的重要因素。对于新型墙体材料没有针对性的构造措施,砌体表面杂物清理不彻底,材料堆放没有相应的技术措施,工人技术水平差,都会造成墙体水平裂缝。

2砌体裂缝的控制

2.1设计方面控制

提高设计者的设计理论水平,实践、实验能力。根据裂缝的性质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做出预防和控制裂缝的措施,在重视强度的同时增加抗裂构造措施,将多发裂缝区域抗裂措施加以说明,并明确交底,细化设计说明 ,提供相应的抗裂节点详图,尽可能的将可避免的裂缝消灭在设计当中。

2.2施工方面控制

施工前技术人员应仔细阅读图纸,做好施工前交底,砌筑工人持证上岗,加强学习,提高砌筑工人技术水平。所用材料必须提供进场合格证、准用证及复试报告。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配制砂桨。原材料必须符合要求。施工配合比必须计量准确,拌制砂桨的和易性良好,稠度控制在50—70mm。建立工序交接检查,质量专检,报检制度,杜绝野蛮施工,偷工减料现象,确保砌体质量。

3控制砌体裂缝的具体措施建议

3.1在控制裂缝观念上引入“防”、“放”、“抗”相结合的思想观念,使设计者在重视强度的同时, 同样重视抗裂构造措施,将先进的切实可行的构造作法编入《砌体规范》。

3.2控制混凝土屋面的温度变化与砌体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裂缝,应在屋面放置保温隔热层,在屋面设置排气道,将潮汽有效排出,找平层上设置控制缝,其间距不应大于6m,在挑檐板长度方向设置不大于10m的分隔缝,缝宽不小于20mm,用弹性油膏嵌缝,除温度伸缩缝外,宜在墙体适当部位设设置控制缝,其间距不宜大于30m。

3.3控制主要由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裂缝应在砌体上设置竖向控制缝

控制缝位置宜设在建筑物的一、二层和顶层;按墙体的高度、厚度有变化处;门窗口的一侧或两侧;距相交墙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的一半处。控制缝应作成隐式,与墙体灰缝一致,其宽度不大于12mm,内嵌弹性密封材料,控制缝间距不应大于8m或墙高的三倍; (无洞墙体)不应大于6m, (有洞墙体)不应大于4.5m

3.4在楼盖和屋盖处、墙体的顶部、窗台的下部设置直径不小于2ψ16,间距不大于2400mm也不小800mm的配筋带。在墙洞口上、下第一道和第二道灰缝;楼盖标高以上;屋盖标高以一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缝设置纵筋,直径不小于25,横筋间距不大于200mm的钢筋焊接网片,间距不大于600mm,伸入洞口每侧长度不小于600mm的灰缝钢筋。免费论文。配筋带及灰缝钢筋应通长设置,锚固在相交墙或转角墙内,其锚固长度不小于400mm,保护层上下不小于3mm,外侧不小于15mm,并应进行防腐处理。

参考文献:

1 肖亚明,砌体结构裂缝与控制问题研究综述,第三届全国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1994

2 范振方,砌体结构的局部配筋对裂缝控制和伸缩缝间距影响的讨论,《工程建议标准化》,1996

3 配置灰缝钢筋砌体的裂缝控制,第10届国际砌体会议论文集,1994

4 《砌体设计规范》

接缝施工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U416.2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为了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我国公路事业也在迅速的发展。沥青路面因其具有施工工期短、便于养护维修、行车安全噪音小以及适应性强等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但同时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由于沥青混凝土材料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受设计或者施工水平的影响下,其沥青路面就会经常出现坑槽、开裂、松散以及泛油等各种病害,一旦出现这些病害就会使行车速度与行车安全受到严重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汽车的磨损,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缩短。本文主要以沥青路面病害中的裂缝问题来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沥青路面出现裂缝的原因

造成路桥工程中沥青路面出现开裂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因行车荷载作用下所出现的结构性破坏裂缝,当在车轮的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的结构层底部所产生的拉应力比其它材料抗拉强度大的时候,就会出现开裂现象,而这种裂缝也被称之为荷载性裂缝。第二,因沥青路面面层温度的变化所出现的裂缝被称之为温度裂缝,其主要包括了两个内容,即温度疲劳裂缝与低温收缩裂缝,一般将其称作为非荷载裂缝。第三,在桥涵两端所出现的横向裂缝,或者在路段上产生的较长纵缝,通常称之为沉降裂缝,其主要是由填土固结沉陷或者地基的沉陷所引起的。

(一)横向裂缝

1.由于沥青路面面层自身的温缩所引起的开裂,一般称之为横向裂缝。

2.在面层施工的时候,没有处理好施工缝,造成其结合不良和接缝不紧密等也会出现横向裂缝;在某些基层开挖沟槽、埋设管线时没有按照施工要求来进行施工或在冰冻地区的因路基冻裂等也会引起沥青路面产生横裂现象。

3.桥梁、通道、涵洞两侧的填土出现欠固结或者地基沉降等也会造成横向裂缝的产生。

(二)纵向裂缝

1.填方材料自身的不均匀性,其填方的密实度没有达到要求,通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沉降,尤其在雨水浸泡以后,其路基的强度就会大大下降,沿边坡位置的路基承载力就会下降,从而产生纵向裂缝。

2.在施工过程中,前后摊铺幅相接位置的冷接缝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要求来施工。

3.纵向沟槽的回填土压实质量比较差而引起沉陷,边坡值比设计值小,边沟过深以及边坡的压实度不够导致实际填土的高度增大而滑坡,从而引起纵向开裂问题。

(三)网状裂缝

1.路基局部的压实度较差或者基层材料局部松散不能成板体,导致路面承载能力下降而出现的裂缝就为网状裂缝。

2.沥青混合料和沥青质量较差,其沥青的延度较低,抗裂性低。同时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时间较长,其拌和的温度过高或者在储料仓的存储时间较长,导致沥青变硬而出现裂缝。

3.在行车荷载的重复作用下所引起的疲劳裂缝,或者因外界原因比如腐蚀或者污染等导致的局部网裂。

(四)反射裂缝

在已经开裂的旧水泥混凝土或者旧沥青路面层上所加罩的沥青面层,因其温度的变化,导致老路面裂缝继续的扩展,使处于温度收缩的新沥青面层上附加了一定的应力,导致新铺层在旧裂缝位置断开。

二、路桥工程中沥青路面裂缝的防治措施

(一)提高路基工作区的稳定性以及强度

路基作为路面的一个基础,路基工作区是受行车荷载影响比较严重的一个深度区域,该区域自身的整体稳定性与强度对于确保路面结构的稳定性与强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其质量没有达到要求就会出现不均匀沉降而导致路面出现开裂现象。对此,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路基工作区的强度以及稳定性等。

1.路基工作区自身的强度是在填筑阶段所形成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控制路桥工程路基的填筑工艺和填筑质量,确保其路基的强度达到要求。通常情况下,填筑材料首选石、砂和砾类土,其次再是选用包含砾和砂的一种低液限粘土,最后再选用低液限粘土。其中要注意的是粉质土与有机质土不可用于路基的填筑。由于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超载现象非常严重,笔者建议在路基施工的时候,路基工作区的深度控制最好大于路基工作区的实际设计深度,以此防患于未然。

2.反映路基强度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压实度和弯沉值。在保证路基填筑合格均匀材料的同时,填土层自身的厚度对于压实度也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在施工中应该插杆挂线,同时每一填筑层松铺厚度不能超过30cm,在检测压实度的时候,试坑必须要打入下一层的顶面,凡是其检测结果没有达到规定值的要实施相应的加压处理,或者推除重新进行填筑。

3.提高路基强度还有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降低其地下水位,由于路面底以下80cm的路床作为路基的关键部位,其直接承受与吸收路面扩散应力,因此必须要有足够的稳定性与强度。在开挖以后如发现其底下渗水,无论其流量的大小均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处理,在填方地段应采用比较好的材料来进行填筑,而土质较差的地段应该实施换填处理,以此确保其稳定性与强度。

(二)预防措施

1.在设计半刚性路面的时候,应该选用干缩系数与温缩系数较小、抗冲刷性能好和抗拉强度较高的半刚性材料来作为其基层。同时应该选用松弛性能较好的优质沥青来作为沥青面层。此外,沥青面层应该采用密实型沥青混凝土。

2.为了提高表面层的抗温度裂缝的性能,可采用聚合物沥青或者橡胶沥青在沥青混凝土的表面做一封层。

(三)治理措施

1.纵向、反射与横向裂缝的治理。第一,若其缝宽小于2mm的时候,可以不进行处理;第二,若其缝宽在2―5mm的时候,可以利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若超过5mm则应该用改性沥青灌缝。注意在灌缝之前,必须要将缝内和缝边的杂物清理干净,同时还要确保其缝内的干燥,在灌缝以后,应该在其表面撒上粗砂或者3―5mm石屑。

2.网状裂缝。若夹有软弱层或者不稳定结构层的时候,应该及时将其铲除;若是因为结构层积水所产生的网裂,应该将其面层铲除,同时再加设可以把路面渗透水排除到路外的排水设施,接着再重新进行新沥青混合料的铺筑。

参考文献:

[1] 许贵生,柳茵.路桥工程中沥青路面病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9).

[2] 孟翔.浅析路桥工程中沥青路面裂缝的预防措施[J].硅谷,2009,(24):94.

接缝施工论文篇(5)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特别是城市道路交通网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与其他类型路面相比,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坚实、无接缝、振动小、桑音低、行车平稳舒适,养护维修简便等优点。多年来,机动车道基本百分之百铺筑了沥青路面,使道路总体水平有了极大改观,大幅度提高了道路能行能力,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追求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但是,沥青路面也存在着抗弯拉强度底、面层的温度稳定性较差等缺点。沥青路面在铺筑使用后会产生各种各样裂缝,由于路表水的浸入,裂缝两侧的路面结构层和土路基的含水量增大,致使路基和路面强度降低。随着交通量迅速增加,特别是大吨位车辆行车荷载的作用,路基、路面承受不了超载车辆荷载的作用,加快路面的裂缝产生,大大缩短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为此对裂缝的形成与防治阐述如下:

一、沥青路面裂缝的形式:

就沥青路面而言,裂缝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荷载型裂缝和非荷载型裂缝。

荷载型裂缝主要是由于路面结构受到了行车荷载作用,低部产生拉应力大于其材料的抗拉强度而产生的裂缝。这种裂缝反映在面层上,是网状的、稠密的、互相联系的裂缝。这种裂缝随着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使路面裂缝逐渐扩大,甚至产生变形,出现车辙或沉陷。

非荷载型裂缝主要是温缩裂缝和干缩裂缝。对温缩裂缝而言,当气温大幅度下降时,沥青面层表面的温度迅速变化,而温度向沥青面层底部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沥青面层内部和底部的温度与其表面的温度存在着一个差值,从而在沥青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度收缩应力。当这个应力超过沥青面层混合料的抗拉强度时,面层的表面就要开裂。随着持续低温或另一次降温的到来,在裂缝的尖端会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使裂缝向下延伸并穿透整个沥青面层,甚至将基层拉裂。

干缩裂缝是由于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干缩而产生的反射裂缝。铺筑的半刚性基层随着混合料水分的减少要产生干缩应力。特别是刚刚铺筑的半刚性基层,水分散失的速度非常快,混合料产生的干缩应力也较大,此时基层的抗拉强度尚没有完全形成,若不能保证半刚性基层混合料的含水量,及时洒水养生,半刚性基层便会生产干缩裂缝。

二、沥青路面裂缝形成的原因:

①、设计因素:

1)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或厚度不足,路面厚度不能满足行车要求或者对路面设计年限内交通量年均增长率估计偏小,致使路面强度日趋不足,满足不了交通量迅速增长和汽车载重明显增大的需要。

2)地下管道设计深度不够,导致基层压实不平引起沥青路面的横向裂缝。

②、材料因素:

1)沥青结合料的温度稳定性差,延性低,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行车作用,极易造成沥青路面早期裂缝。

2)沥青混合料搅拌不均或者温度过高,也是造成沥青路面裂缝的因素之一。

3)沥青混合即油石比过低;集料级配不佳,石料偏少,配合比不正确。

③、施工因素:

1)路基或基层结构强度不足,路基局部下沉,路面掰裂。博士论文,形成。

2)半刚性基层在铺建时随着混合料水分的减少产生干缩应力,形成干缩裂缝。博士论文,形成。

3)基层混合料的离析或碾压不密实及机械组合不合理,造成基层上部1-2cm细粒料上浮,形成强度较弱的薄层,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易产生龟状裂缝。

4)半刚性基层养生不当或养生结束后,如果不及时洒铺封层或透层油,随着暴晒时间的增长产生干缩裂缝。

5)施工填土未压实,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陷,接缝处压实未达到要求,在行车作用下形成纵向裂缝。

6)沥青混合料摊铺时间过长,其表面温度低,内部较热,用重型压路机碾压易引起路面表层切断。

7)施工接缝处理不当、碾压方式不正确易产生横向裂缝。

8)沥青混合料分幅碾压力或纵向接茬时,由于接茬处理不当造成接茬开裂。

9)对于水泥稳定类的半刚性基层,若水泥用量过大,基层的强度就高,刚性就大。基层材料与下层材料的模量比就会增加,从而增大基层底面由行车荷载而引起的拉应力,容易使底面由行车荷载而引起的拉应力,容易使基层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开裂。

④、气候因素:

1)冬季气温下降,沥青面层或半刚性基层低温收缩易产生收缩缝或干缩裂缝,这种裂缝在路面重复荷载作用使沥青路面表面形成横向反射裂缝。

2)雨水等水的损害加剧了裂缝的产生。水分渗入到路面空隙和裂缝中,在外力作用下,导致沥青与集料之间粘结力降低并逐渐丧失粘结力。因为水分的不断侵入,在汽车车轮动态荷载的反复作用下,进入路面空隙裂缝中的水分不断产生动压力或真空负压抽吸的反复循环,水分逐渐渗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沥青膜从面料表面脱落,沥青混合料掉料、松散、开成网状裂缝并不断扩大。

三、裂缝的防治措施

1、 设计措施

1)在设计中,充分估计和预测远景交通量,适当考虑超载车辆的比例。在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路面结构层的标准。博士论文,形成。博士论文,形成。在设计半刚性路面结构时,优先选用抗压性能好,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小及抗拉强度高的半刚性材料做基层。博士论文,形成。

2)设计地下管线的埋深不能高于路面以下30cm。博士论文,形成。

2、材料措施

1)选择合适的道路材料和面层材料,进行合理的结构组织设计,确定沥青路面厚度。

2)在沥青混合料中添加石棉或木质纤维料或采用较厚的沥青面层减少或延缓由半刚性基层产生的反射裂缝。

3)面层沥青尽量选择底稠度、高延度、底含腊量的优质沥青,在满足稳定度要求的前提下,选择针入度较大的沥青,必要时可选用改性沥青:在沥青混合料中添加改性剂和木质纤维料或采用较厚的沥青面貌一新层,来减少或延缓由半刚性基层产生的反射裂缝。

4)严格控制半刚性基层碾压时的含水量,碾压成型后要及进覆盖洒水养生,确保混合料的含水量不受损失,切忌让基层直接暴晒;

5)在半刚性基层上锯缝,缝深为厚度的1/3-1/2,将缝口清扫干净后,浇灌乳沥青,并跨缝铺高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可时显减少干缩裂缝。

3、施工措施

1)填土中不得含有淤泥、腐殖土及有机物等,压实度达到规定值。

2)严把沥青混合料质量关,使沥青混合料级配最佳,矿料拌合粗细均匀一致,严格按配合比控制油石比。

3)严格控制各结构层混合料的材料质量和施工配合比,选择最佳的碾压方式,严格按操作规程科学施工。

四、结束语:

接缝施工论文篇(6)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特别是城市道路交通网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与其他类型路面相比,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坚实、无接缝、振动小、桑音低、行车平稳舒适,养护维修简便等优点。多年来,机动车道基本百分之百铺筑了沥青路面,使道路总体水平有了极大改观,大幅度提高了道路能行能力,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追求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但是,沥青路面也存在着抗弯拉强度底、面层的温度稳定性较差等缺点。沥青路面在铺筑使用后会产生各种各样裂缝,由于路表水的浸入,裂缝两侧的路面结构层和土路基的含水量增大,致使路基和路面强度降低。随着交通量迅速增加,特别是大吨位车辆行车荷载的作用,路基、路面承受不了超载车辆荷载的作用,加快路面的裂缝产生,大大缩短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为此对裂缝的形成与防治阐述如下:

一、沥青路面裂缝的形式:

就沥青路面而言,裂缝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荷载型裂缝和非荷载型裂缝。

荷载型裂缝主要是由于路面结构受到了行车荷载作用,低部产生拉应力大于其材料的抗拉强度而产生的裂缝。这种裂缝反映在面层上,是网状的、稠密的、互相联系的裂缝。这种裂缝随着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使路面裂缝逐渐扩大,甚至产生变形,出现车辙或沉陷。

非荷载型裂缝主要是温缩裂缝和干缩裂缝。对温缩裂缝而言,当气温大幅度下降时,沥青面层表面的温度迅速变化,而温度向沥青面层底部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沥青面层内部和底部的温度与其表面的温度存在着一个差值,从而在沥青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度收缩应力。当这个应力超过沥青面层混合料的抗拉强度时,面层的表面就要开裂。随着持续低温或另一次降温的到来,在裂缝的尖端会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使裂缝向下延伸并穿透整个沥青面层,甚至将基层拉裂。

干缩裂缝是由于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干缩而产生的反射裂缝。铺筑的半刚性基层随着混合料水分的减少要产生干缩应力。特别是刚刚铺筑的半刚性基层,水分散失的速度非常快,混合料产生的干缩应力也较大,此时基层的抗拉强度尚没有完全形成,若不能保证半刚性基层混合料的含水量,及时洒水养生,半刚性基层便会生产干缩裂缝。

二、沥青路面裂缝形成的原因:

①、设计因素:

1)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或厚度不足,路面厚度不能满足行车要求或者对路面设计年限内交通量年均增长率估计偏小,致使路面强度日趋不足,满足不了交通量迅速增长和汽车载重明显增大的需要。

2)地下管道设计深度不够,导致基层压实不平引起沥青路面的横向裂缝。

②、材料因素:

1)沥青结合料的温度稳定性差,延性低,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行车作用,极易造成沥青路面早期裂缝。

2)沥青混合料搅拌不均或者温度过高,也是造成沥青路面裂缝的因素之一。

3)沥青混合即油石比过低;集料级配不佳,石料偏少,配合比不正确。

③、施工因素:

1)路基或基层结构强度不足,路基局部下沉,路面掰裂。博士论文,形成。

2)半刚性基层在铺建时随着混合料水分的减少产生干缩应力,形成干缩裂缝。博士论文,形成。

3)基层混合料的离析或碾压不密实及机械组合不合理,造成基层上部1-2cm细粒料上浮,形成强度较弱的薄层,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易产生龟状裂缝。

4)半刚性基层养生不当或养生结束后,如果不及时洒铺封层或透层油,随着暴晒时间的增长产生干缩裂缝。

5)施工填土未压实,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陷,接缝处压实未达到要求,在行车作用下形成纵向裂缝。

6)沥青混合料摊铺时间过长,其表面温度低,内部较热,用重型压路机碾压易引起路面表层切断。

7)施工接缝处理不当、碾压方式不正确易产生横向裂缝。

8)沥青混合料分幅碾压力或纵向接茬时,由于接茬处理不当造成接茬开裂。

9)对于水泥稳定类的半刚性基层,若水泥用量过大,基层的强度就高,刚性就大。基层材料与下层材料的模量比就会增加,从而增大基层底面由行车荷载而引起的拉应力,容易使底面由行车荷载而引起的拉应力,容易使基层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开裂。

④、气候因素:

1)冬季气温下降,沥青面层或半刚性基层低温收缩易产生收缩缝或干缩裂缝,这种裂缝在路面重复荷载作用使沥青路面表面形成横向反射裂缝。

2)雨水等水的损害加剧了裂缝的产生。水分渗入到路面空隙和裂缝中,在外力作用下,导致沥青与集料之间粘结力降低并逐渐丧失粘结力。因为水分的不断侵入,在汽车车轮动态荷载的反复作用下,进入路面空隙裂缝中的水分不断产生动压力或真空负压抽吸的反复循环,水分逐渐渗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沥青膜从面料表面脱落,沥青混合料掉料、松散、开成网状裂缝并不断扩大。

三、裂缝的防治措施

1、 设计措施

1)在设计中,充分估计和预测远景交通量,适当考虑超载车辆的比例。在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路面结构层的标准。博士论文,形成。博士论文,形成。在设计半刚性路面结构时,优先选用抗压性能好,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小及抗拉强度高的半刚性材料做基层。博士论文,形成。

2)设计地下管线的埋深不能高于路面以下30cm。博士论文,形成。

2、材料措施

1)选择合适的道路材料和面层材料,进行合理的结构组织设计,确定沥青路面厚度。

2)在沥青混合料中添加石棉或木质纤维料或采用较厚的沥青面层减少或延缓由半刚性基层产生的反射裂缝。

3)面层沥青尽量选择底稠度、高延度、底含腊量的优质沥青,在满足稳定度要求的前提下,选择针入度较大的沥青,必要时可选用改性沥青:在沥青混合料中添加改性剂和木质纤维料或采用较厚的沥青面貌一新层,来减少或延缓由半刚性基层产生的反射裂缝。

4)严格控制半刚性基层碾压时的含水量,碾压成型后要及进覆盖洒水养生,确保混合料的含水量不受损失,切忌让基层直接暴晒;

5)在半刚性基层上锯缝,缝深为厚度的1/3-1/2,将缝口清扫干净后,浇灌乳沥青,并跨缝铺高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可时显减少干缩裂缝。

3、施工措施

1)填土中不得含有淤泥、腐殖土及有机物等,压实度达到规定值。

2)严把沥青混合料质量关,使沥青混合料级配最佳,矿料拌合粗细均匀一致,严格按配合比控制油石比。

3)严格控制各结构层混合料的材料质量和施工配合比,选择最佳的碾压方式,严格按操作规程科学施工。

四、结束语:

接缝施工论文篇(7)

 

0.引言

大量工程结构震害实例表明, 框架结构节点普遍破坏较重,往往导致结构失效, 中外学者分析表明, 这是多方面的原因, 包括设计失误, 没有加强节点强度, 实现强节点强锚固等原因。同时施工中也存在施工质量弱点, 难于保证设计预期目标。施工中新老混凝土施工间隔期, 接续面方位, 接续面处理方法, 新老混凝土生熟配料及振捣控制质量都密切的影响着节点粘结强度, 因此在框架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每一层柱子施工中必然与下层柱子存在施工缝,怎样留置施工缝, 怎样处理施工缝, 使工程质量不受影响,保证砼结构的安全性,更显得尤为重要。

1. 当前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及缺陷

(1) 早期在一般的框架结构施工中, 浇注完一层柱子后, 进行支模, 模板安装完成后才进入下道工序浇注上层梁混凝土, 因此根据施工工期及人, 材, 机等情况, 新老混凝土接续间隔期长短不一, 在浇注时一般节点( 梁柱交界处) 随梁混凝土一起浇注, 并且节点混凝土强度等级按梁进行施工。

(2) 随着科研的发展及施工水平的提高, 尤其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开始针对梁柱节点施工质量薄弱的特点采取一系列措施, 在浇注上层梁柱时用钢钎进行凿毛处理, 浇注前对老混凝土进行浇水湿润, 并用高标号水泥砂浆铺在交接面上, 梁柱节点区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采用柱子( 一般柱子强度等级高) ,在浇注节点区时加强振捣并严格控制水灰比。经过一系列处理措施后, 施工质量得到了提高, 但梁柱节点区混凝土仍旧是施工薄弱区, 很难取得理想的接续效果。

(3) 虽然接续部位进行了处理, 但其缺陷是很明显的: 首先用钢钎进行凿毛处理, 极易伤及老混凝土, 以致老混凝土产生初始微裂缝, 严重影响新老混凝土的接续强度, 且凿毛处理难于控制处理质量标准, 浇注前对接续部位进行浇水湿润很容易适得其反, 从而增大了交接面处混凝土的水灰比, 而用高标号水泥砂浆铺在交接面上很容易由于高标号水泥砂浆与新混凝土浆体凝结及收缩不同, 从而使接续面更容易产生初应力和初始微裂缝。而节点区混凝土强度等级区别与梁, 从而使柱梁节点区实际产生了四个界面区( 虽然梁与节点区整体浇注, 但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不同, 因而也造成了薄弱界面) , 在施工时很难控制振捣密度与时间, 很容易由于振捣过深而伤及老混凝土, 或者由于加强振捣而使本来水灰比就比较小的混凝土产生局部泌水现象, 从而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增长, 降低界面粘结强度。

2. 梁柱节点区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要求

梁柱节点区的破坏, 大都是由于节点区无箍筋或少箍筋, 在剪压作用下混凝土出现斜裂缝甚至挤压破坏,造成纵向钢筋压屈成灯笼状。因此, 保证节点区不过早发生剪切破坏的主要措施是保证节点区混凝土的强度及密实性, 在节点区配置足够的箍筋。设计梁柱常常采用不同等级的混凝土, 施工时必须注意梁柱节点部位混凝土等级应该和柱混凝土的等级相同或略低( 相差不能超过5M pa) 。从而实现强节点强锚固。在竖向压力及梁端柱端弯矩, 剪力作用下, 节点区存在较复杂的应力状态。

从进行的节点实验可见, 节点的破坏过程大致可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通裂阶段。当作用与核心的剪力达到60~70% 时, 核心区出现贯通斜裂缝, 裂缝宽度约为0.1~0.2m m ,钢筋应力很小( 不超过20M pa) ,这个阶段剪力主要由混凝土承担。第二阶段为破裂阶段。随着反复荷载逐渐加大, 贯通裂缝加宽, 剪力主要由混凝土承担, 箍筋陆续达到屈服,在混凝土挤碎前达到最大承载能力。设计时以第二阶段作为极限状态。

3. 规范对施工缝留置及处理要求

为使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性, 混凝土的浇注应连续进行。若因技术或组织的原因不能连续进行浇注, 且中间的停歇时间有可能超过混凝土的初凝, 则应在混凝土浇注前确定在适当位置留设施工缝。施工缝就是指先浇混凝土已凝结硬化, 再继续浇注混凝土的新旧混凝土间的结合面, 它是结构的薄弱部位, 因而宜留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柱应留水平缝, 梁板墙应留垂直缝。论文参考网。

当从施工缝处开始继续浇筑混凝土时, 须待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1.2N /m m ⒉后才能进行, 而且需对施工缝作一些处理, 以增强新旧混凝土的连接, 尽量降低施工缝对结构整体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处理过程是: 先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 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 并加以充分湿润, 冲洗干净, 且不得留有积水; 然后在浇筑混凝土前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浇筑混凝土时, 需仔细振捣密实, 使新旧混凝土结合紧密。

4. 根据科研成果结合实际施工提出改进施工缝处理方法及理论依据

(1) 首先大量实验表明接续面进行粗糙处理可以明显提高接续面粘结强度, 但粗糙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 接续面粘结强度的提高不再明显。论文参考网。用普通凿毛方法存在明显缺陷, 而采用高压水喷射处理可以得到较好的粗糙界面, 并且不伤及老混凝土, 但高压水设备造价昂贵, 技术含量高, 在现阶段从我国实际施工技术及施工水平来看, 应用高压水处理较少数量的施工缝不太实际。

在浇注下层柱子时, 待混凝土初凝后用人工方法使柱子上表面呈现锯齿状, 根据混凝土粗骨料粒径大小( 一般为2~4cm ) , 锯齿深度为粘结面老混凝土最大骨料粒径的1/4~1/2;切槽的平均宽度为粘结面老混凝土最大骨料粒径的1~1.5 倍。此法的最大优点是便于控制施工质量,使粘结面上的粗糙度具有良好的均匀性。这样既避开了凿毛, 避免伤及老混凝土结构, 又实现了接续面的粗糙, 且容易控制质量标准, 在接续时只用剥离松动的粗骨料。

(2) 为了减少节点区薄弱界面数量, 本人认为应在节点区二侧把梁断开浇注( 即使不断开, 由于节点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与梁混凝土, 也会产生界面薄弱层) , 而节点连同上层柱子一起浇注, 这样使得节点区存在三个接续面, 柱子只有一个接续面( 少了一个接续面) , 有利于提高柱子混凝土的抗剪能力, 延缓柱子斜裂缝的出现。同时也符合抗震要求的强柱弱梁原则, 延缓柱子屈服的时间。因而使节点区同上层柱子构成整体。

(3) 在留置梁施工缝时应留成斜向45°角( 梁底施工缝在柱子边) , 这样处理的结果一方面使节点区梁端剪力不与施工缝重合, 有利于抗剪抗拉, 延缓混凝土裂缝出现的时间。另一方面根据已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斜上补比斜下补粘结面强度高, 同理斜上补应比传统施工方法中的侧补强度高。论文参考网。最后, 由于施工缝呈45°角, 从而扩大了节点整体浇注区域, 有利于实现强节点的要求。

(4) 有条件时可以应用修补界面剂( 比如减缩剂, 已有实验及理论分析表明减缩剂比膨胀剂好) , 由于经济及其他原因, 实际工程施工中在小面积施工缝中很少使用界面剂, 从大多数现行施工来看, 应考虑改进并控制界面砂浆的应用。

(5) 由于节点部位梁柱钢筋交叉通过及箍筋加密, 锚固等因素使得节点部位钢筋稠密, 难以施工,因此建议使用小直径震动棒( 比如50 棒) 振捣节点部位, 这样不容易伤及老混凝土结构, 且容易控制振捣质量, 尽量减少泌水量,改善结合面的微细观结构, 有利于提高施工缝的粘结强度。

5.结论与展望

接缝施工论文篇(8)

 

随着高等级公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桥梁伸缩缝装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保证桥梁伸缩缝施工的使用寿命、路面平整度和行车舒适性,本文就公路桥梁伸缩缝的施工和质量控制进行了总结探讨。

1 桥梁伸缩缝重要作用

桥梁伸缩缝的作用在于调节由车辆荷载环境特征和桥梁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能所引起的上部结构之间的位移和上部结构之间的联结。桥梁伸缩缝装置是桥梁构造的一部分,如果设计不当、安装质量低劣、养护不及时等,都会在桥梁伸缩缝处引起跳车。桥头伸缩缝处跳车问题是目前国内公路较常见的道路病害。桥梁伸缩缝处出现破坏,接缝处下沉,路面损坏,出现了不同高低的错台,轻者使车辆通过时产生跳动与冲击,从而对桥梁和路面造成附加的冲击荷载,重者甚至引起行车事故。为了消除台阶,防止跳阵,保持良好的路况,有关部门及施工单位采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桥梁伸缩缝处跳车病害。其中桥梁伸缩缝的安装施工是公路桥梁建设中一项极为重要的施工项目,安装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行车的平稳性、舒适性和桥梁的质量及其使用年限。

2 伸缩缝的施工工艺

2.1开槽

根据施工图纸的要求确定开槽的宽度,准确放样,打上线后用切割机切割缝,锯缝线以外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应采用贴胶带纸或覆盖其他塑料布进行保护,以防止锯缝时产生的石粉污染路面。用风镐开槽,开槽深度应不小于18cm,将槽内的沥青混凝土、松动的水泥混凝土凿除干净,凿毛至坚硬层。并除去浮尘和杂物,以保证新旧混凝土的结合。将梁端间隙内的杂物尤其是混凝土硬块清理干净,理顺、理直槽内锚固筋。

2.2安装

①伸缩装置安装前,如实际气温与出厂时的温度有较大出入,应调整组装定位的空隙值,伸缩缝定位宽度误差为土2mm,要求误差符号相同。②安装>160mm的伸缩装置时,应依照伸缩装置位移保护箱的位置,切断发生干涉的预埋钢筋。③安装时,伸缩装置的中心线应与梁端中心线相互重合。采用龙门吊架和10mm×10mm的角钢进行定位。使伸缩装置上顶面紧密贴在角钢下面,以两侧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标高为准,控制伸缩装置的标高,然后对伸缩装置的纵向直线度进行调整。④伸缩装置的标高与直线度调整至设计要求后,可进行临时固定,能够保证抄平后的伸缩装置不再发生变位即可。伸缩量>160mm的伸缩装置抄平之后,应将φ30mm或φ25mm的钢筋焊接在保护箱紧靠边梁的两侧。焊接时,应检查异型钢的平整度然后将水平钢筋与锚固钢筋焊牢。⑤安装模板。模板多采用泡沫板、纤维板、薄铁皮等,且应做到牢固、严密,混凝土振捣时不出现移动,并能防止砂浆流入位移控制箱或梁端的缝隙内,以免影响伸缩。。如果预留槽的宽度>110cm,应在两侧布置钢筋网,放置时钢筋网顶部应低于路面标高3cm。

2.3浇注混凝土

浇注前。应将缝两侧铺上塑料布,以避免混凝土污染路面。混凝土的坍落度应<2cm,可掺入外加剂,减小水灰比,以提高早期强度,减少混凝土的表面收缩。混凝土振捣时应两侧同时进行,为保证混凝土密实,可振捣至出浆且不再有气泡为止。混凝土振捣密实后,用抹板搓出水泥浆,按常规分4至5次抹压平整为止,混凝土必须与伸缩装置的顶面平齐。

2.4养生

在水泥混凝土初凝前,用毛刷拉毛。然后覆盖麻袋或草苫子,严格洒水养生。养生期间严禁车辆通行。。经过养生,水泥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以上后,即可安装橡胶密封条。安装前,应将缝内的泡沫板、纤维板等清理干净,以免有漏浆的硬块夹在缝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允许通行。

3 伸缩缝的质量控制

伸缩缝在安装中一般存在以下质量问题:伸缩缝预留宽度宽窄不一,预留缝不顺直;因忽略竖曲线的因素,桥伸缩缝上下宽度不一致;预埋钢筋位置不准确、遗漏或缺失;伸缩缝预留槽施工时未立模板。使预留槽混凝土质量差;伸缩缝混凝土施工时,由于模板太薄、安装不牢固,导致混凝土漏浆、不密实。控制措施如下:

3.1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①进场的伸缩缝。异型钢材和橡胶条等配件应与设计相符。②异型钢材在运输和存放过程中,不能造成损坏或变形,并经送检合格后方能使用。③现场配合比及原材料、钢筋等试验结果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

3.2预留槽槽口的质量控制

伸缩缝安装在桥面铺装完成后进行。预留槽槽口的顺直度和槽口处棱角的破损程度,直接影响伸缩缝的外观质量和使用寿命。①预留槽开槽前按设计尺寸在桥面铺装上弹线,切割前用2m靠尺对桥面铺装进行检测,槽口深度不宜小于50mm,宽度不宜小于500mm。②预留槽切割前在槽口外侧粘贴塑料布和土工布,用来阻止切割机流出的冷却水污染桥面。③为防止槽口不顺直,切割时一人操作,一人观测,并及时调整切割机的前进方向。

3.3预留槽内质量控制

伸缩缝预留槽内杂物、浮灰、油渍,凿毛和预留钢筋恢复情况,间接影响后期伸缩缝的牢固性,对伸缩缝施工质量十分重要。①人工凿除槽内桥面铺装层,使桥梁结构外露。②人工剔凿,凿毛程度为肉眼观察,结构混凝土内石子“七分含,三分露”。③人工调整伸缩缝预留钢筋,严禁切割、毁坏预留钢筋。

3.4安装质量控制

①伸缩装置一般应在15℃~20℃的温度范围内安装,安装定位值应通过计算决定,当伸缩装置的安装温度不同于设计图纸规定时,各项安装参数应予以调整。②伸缩装置安装焊接,先对伸缩装置进行钢筋头点焊J临时固定,再对伸缩装置一边进行加固焊接,伸缩装置上的锚固板钢筋与梁体锚固钢筋采用搭接焊,焊接长度不小于10d。然后,割开伸缩装置联接钢板,调整缝宽至设计要求尺寸,对另一边钢筋进行焊接,焊接时严禁在伸缩装置的边梁上施焊,以免边梁局部受热变形。

3.5钢纤维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

①浇筑前清理糟内杂物并洒水湿润,伸缩装置缝隙内密塞土工布,防止混凝土进入箱梁结构缝隙、变位箱和橡胶止水带预留槽内。②伸缩缝的混凝土应比沥青路面稍低1mm~2mm。③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及时进行面层处理。抹面时,操作人员随时对面层平整度及桥面铺装的顺直度进行检查,并及时整修。④面层施工完毕后,及时进行养护,养护期间严禁车辆、行人踩踏混凝土面层及伸缩装置,必要时可考虑采用临时栈桥。

3.6橡胶止水带的质量控制

接缝施工论文篇(9)

 

1前言

随着高层住宅楼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 发展 ,高层建筑质量水平得到提高。但目前因墙体裂缝、外墙框架结构梁柱与砌体围护结构间裂缝引起的房屋外墙渗漏、门窗渗漏、门窗与外墙交接部位渗水、饰面块材渗漏等现象,不但影响了房屋的功能和使用寿命,还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外观,并给维修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主要是由于在建筑施工中外墙防渗漏质量控制不严格及防渗漏施工工艺不到位造成的。在此,本文将主要从高层建筑外墙渗漏的原因、高层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这两个方面去论述,以供参考。论文参考,外墙砖砌体。

2高层建筑外墙渗漏的原因

2.1墙体的自身裂缝

(1)由于在剪力墙混凝土的浇筑过成中振捣不实,致使混凝土实体的密实度不够,从而形成渗漏通道。

(2)由于采用了墙、板同时浇筑的施工工艺,没有给墙体的混凝土留出足够的沉实时间,导致墙体沉实不够出现沉实裂缝。

(3)在混凝土的养护中,只注重混凝土墙的浇水养护,而对外墙面的养护不够,尤其在炎热的夏天会导致墙体内外温差大而产生裂缝;另外,对墙体的养护持续时间不够,致使混凝土产生收缩裂缝。

2.2外墙面抹灰层的裂缝

对于高层建筑物,由于结构施工时垂直度较难精确控制致使在外墙的找平抹灰中,部分厚度过大(往往大于25 mm,甚至在末端达到100 mm),容易开裂,增加了漏水的可能性。

2.3填充墙砌体砖的裂缝

在砌筑时,由于竖向头缝砂浆沙浆和易性差,收缩大,强度低、不密实;砌体墙未按施工规定将砖预先充分湿润;砌筑不当等原因,在温度变化和风荷载摆动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砂浆干缩开裂,产生缝隙。

2.4外墙施工中留下的各种孔洞处理不当

外墙施工中留下的模板穿墙螺干孔、悬挑脚手架预留槽钢洞等预留洞孔,特别是剪力墙中的孔洞(用于穿拉杆),在封墙时不密实,产生缝隙。

2.5外墙铝合金安装处理不当

在外墙铝合金安装过程中,由于窗框安装不牢固、组合窗中拼管连接不规范、在天盘处没有设置滴水槽、铝合金或塑刚窗框四周打胶塞缝不严、窗台处未做泛水和窗框四周粉刷咬窗框等原因,致使窗框周围塞缝不严、空鼓,造成渗漏。

3高层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

3.1框架结构墙体的施工

目前,框架结构外墙常见的渗漏部位为框架梁下与砌体交接处的开裂、渗漏;外墙找平层空鼓、开裂、渗漏;脚手眼渗漏以及阳台根部渗漏等,而其主要的防渗漏施工技术如下:

(1)在施工前,应严格控制好砌块的质量,按照《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规定,应选用抗压强度大于5 MPa、干燥收缩值不大于0.5 mm/m、出釜后须保证有28 d养护期的砌块;加气砼砌块施工时的含水率宜控制在小于15 %(对粉煤灰加气砼砌块宜小于20 %),以克服砌块自身收缩引起的裂缝。

(2)砌块进场时,应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堆放,并做好防雨措施;同时合理布设构造柱、梁、墙体拉结筋等构造措施。

(3)采用揉压法砌筑,即一铲灰、一块砖、一揉压的操作法砌筑,保证竖向头缝砂浆和水平灰缝砂浆的密实;施工前要严格按照施工规定将砖预先充分润湿。

(4)在砌筑过程中,不同干密度和强度等级的加气砼砌块不应混砌,其也不应与其他砌块混砌。

(5)施工中,框架结构墙体每日砌筑高度应控制在1.40 m以内,砌筑至梁底约200 mm左右处应静停7天,待砌体变形稳定后,再用同种材质的实心辅助小型砌块成60 °~75 °角挤紧顶牢;顶砖要按要求进行施工,必须充分紧实,勾缝密实。

(6)框架结构的柱边、梁底等交接部位,在施工时先要削除灰疙瘩,洗刷干净,随即用干硬1∶1水泥砂抹5 mm厚,浆填嵌密实,以避免交接处产生裂缝而形成渗漏。

(7)在不同材质交接处的抹灰前,为增加抹灰层的拉结力,应在交接处附加l层宽度为400 m的金属网;施工时,为使拉结效果达到最佳,应保持金属网与结构面保持3 mm~5 mm的距离。

(8)外墙部位最下一皮砖应满刷专用的面剂以确保不渗漏。

3.2外保温层的施工

(1)玻璃纤维网格布要选用质量好的,钢丝网应采用热镀锌的,布置时要充分的搭接长度,并做防腐处理。

(2)窗户周边及其角部集中部位应增设加强网,以分散其中应力。论文参考,外墙砖砌体。论文参考,外墙砖砌体。

(3)在结构变形缝处设置变形缝。

(4)保温抗裂保护层施工时,为保证抹灰与保温层的粘结强度,应选择优质的抗裂剂来配制抗裂砂浆。

(5)在保温层抹灰时,应分2次进行:第一次,应按楼层分段施工,其抹灰厚度控制在2 mm~4 mm,抹完一层待抗裂砂浆固化后,开始进行铺钉网施工,待钢丝网安装检验合格后,即可进行第二遍抗裂砂浆面灰施工;第二次的抹灰力度要大,以防止砂浆面层不出现裂缝,并增强与钢丝网的粘结力;两次抹灰总厚度应控制在5 mm~7 mm。论文参考,外墙砖砌体。

3.3外墙装饰面层的施工

(1)外墙抹灰前,应先做好基层处理,清除影响砂浆与墙面粘附力的松散物、浮尘和污物,并对墙面充分润湿,其含水率保持在10 %~15 %左右,以防止基层将抹灰层中的水分吸走而产生空鼓、开裂;有条件的可在抹灰前用水泥砂浆拉毛墙面,以加强结构层与砂浆的粘结效果;待稍干后检查墙面有无裂缝。抹灰完成后,应做好防雨防晒遮盖,应进行喷水养护。

(2)外墙装饰面砖镶贴前,应先清洗干净饰面块材,用水浸泡、晾干后再使用;应检查底灰空鼓裂缝,凡空鼓面积超过200 cm2,灰厚小于20 mm,收缩裂缝大于100 mm,深大于15 mm者均为渗漏隐患处,必须进行修补处理后,方可进行外墙饰面块料镶贴。

(3)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确保粘结砂浆饱满度,块料四周留缝宜6 mm~10 mm,先用勾缝器将粘结砂浆勾严溜实,再掺用素水泥浆,从黏结砂浆的表面再勾一次缝,凹入度不宜太大,最好勾成圆弧形平缝;要严格控制勾缝深,以1.5 mm~2 mm为宜;勾缝完毕后要注意湿润养护,密缝擦缝不得遗漏;拆架前应全面仔细检查灰缝饱满度。

(4)在涂料饰面施工前,应选用与涂料相匹配的腻子和封底涂料(如弹性涂料);应严格控制墙基体的含水率,必须控制不大于8 %,并选择透气性好、性能指标合格的、与外保温系统配套的外墙专用腻子刮对基底找平封闭。

(5)涂料饰面施工时,为防止裂缝、提高砂浆密实度、增强抗渗能力,一般分3次分别抹压:一是底层,则待EPS板检查合格后,选用聚合物抹面砂浆薄抹,厚度控制在2 mm~3 mm,然后在翻包网格布及门窗口、大角等部位,将增强网格布压入砂浆中,以不露出为准;二是压网层,则先将大面积的网格布铺平,无皱褶,然后由中间向两边用高标号的水泥砂浆压抹,并注意养护;三是面层,则是在压网格布砂浆湿润状态下,再用砂浆压抹一次即可。

3.4外墙细部结构的施工

(1)窗台处,应做出2 cm的圆弧和2 cm的向外坡度,以确保窗边不积水。

(2)窗框周边应提位勾缝打胶,窗后塞口要塞紧密,窗顶作鹰嘴处理,滴水槽的宽度和深度均不应小于10 mm。室外窗台抹灰前充分润湿基层,并涂刷素浆结和层,厚薄均匀一致,抹灰挤压密实,下框企口嵌灰饱满密实。

(3)阳台面砖作45 °倒口后,用水泥砂浆(掺20 %益胶泥)做表面抹缝处理,并做到接缝平直、光滑,填嵌连续密实,宽度和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在外墙底部应设置200 mm高的现浇混凝土导墙,按每层控制在同一标高,以增强墙脚的强度和外墙体的抗渗性,增加房屋的耐久性且施工便利。

(5)穿外墙管道周边的孔洞(含外墙脚手架连墙杆拆架后的孔洞),在抹完前一定要严格按照防水要求,选用干硬性的砂浆,分2~3次进行封堵,不能随便处理,封堵厚度宜大于5 cm;封堵结束后,沿管周打上耐侯胶,预埋套管必须做成内高外低,形成泛水,并用膨胀水泥堵实。(6)外墙铝合金窗框周围的窗洞,应采用发泡聚氨酯塞缝,并分2次封堵,以确保发泡聚氨酯填满窗框的凹槽;待外墙施工完后,沿外框在其交接处打满防水密封胶,以确保其密封效果。

(7)屋面施工时,女儿墙墙根位置处砼应比屋面砼多浇注10 mm~15 mm,保证屋面女儿墙墙根施工缝高于屋面板。论文参考,外墙砖砌体。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外墙渗漏的原因很复杂,如墙体自身的裂缝、外墙面抹灰层的裂缝、填充墙砌体砖的裂缝、外墙施工中留下的各种孔洞处理不当、外墙铝合金安装处理不当等。建筑外墙一旦渗漏,不仅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影响建筑物室内装修质量,且维修非常困难,既耗资也耗时。论文参考,外墙砖砌体。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高层建筑外墙渗漏这一质量通病的防治,认真做好外墙的防水设计,并在施工过程中,狠抓施工质量管理,切实按规范规定要求精心施工,通过科学 、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有效的施工技术措施,并积极采用先进的新型材料,是可以有效控制高层建筑外墙渗漏问题的。

参考文献

1徐志玮.分析高层建筑外墙渗漏的原因与防治措施[J].广东建材,2006(4)

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3曹丽君.对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措施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9.35(12)

4江河.某高层住宅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与管理对策[J].福建建筑,2009(4)

接缝施工论文篇(10)

1.引言

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无论是基础、板、梁、柱还是墙等,均要求从上到下进行浇筑。而在浇筑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设计要求或是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有时不可避免要进行分层分段浇筑。不同时间浇筑的混凝土由于初凝时间的差异而形成的结合面即为施工缝。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的的处理方法和施工工艺进行研究, 对提高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施工缝如果妥善处理,结构的整体性能得到保证,不会影响其安全性和使用性,对结构的影响可以忽略。若处理不当,就会埋下隐患。如在汶川地震中,出现一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缝破坏现象,常见的有:框架柱施工缝处呈现一圈水平裂缝, 下截面处部分混凝土剥落, 露出柱横截面;楼梯距平台段三分之一处(留设施工缝处)出现水平裂缝[1]。其原因大多为施工缝处混凝土骨料集中、酥松、接茬明显、渗漏水等。因在施工缝处的处理不当,施工缝极易成为结构的薄弱部位,在荷载作用下结构的抗弯、剪能力及耐久性和使用功能降低,破坏很容易先在施工缝处产生,同时由于新老混凝土间变形不协调,引起很大的内应力,甚至会造成混凝土开裂。再考虑到施工质量易良莠不齐,能否对施工缝进行妥善处理,使工程质量不受影响,严格控制施工缝的留置和施工质量,是保障结构整体性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之一。

2.施工缝对结构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由于施工缝的存在,混凝土构件上形成一道天然的缝隙,无疑会对混凝土的连续性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施工缝的力学性能,Monks W L、沈蒲生等及Mattock Alan H均进行了一系列研究[2-4]。其中,有施工缝混凝土构件的抗拉强度经室内试验及现场试验证明,无论施工缝面是否铺砂浆层,在施工缝处去除乳皮, 微露粗砂, 表面粗糙的情况下,均不低于整体浇注混凝土;而有施工缝混凝土构件的抗压强度也没有表现出与整体浇注混凝土构件的明显差异。在纯弯荷载作用下,施工缝对构件的变形能力及极限弯矩均没有影响,构件的裂缝宽度也具有相似的特征,构件的破坏截面均不在施工缝处;然而,当构件上有施工缝时,其抗拉强度将被显著影响,施工缝面的抗拉强度为整体浇注混凝土截面抗拉强度的41%-86%。即使结构构造相当好, 施工缝处的抗拉强度也会低于一次浇筑的混凝土。无论使用何种施工缝面处理方式, 施工缝的抗拉强度都不可能完全恢复;同样,施工缝对混凝土构件的抗剪强度的影响也不可忽略。在施工缝处, 剪力通过黏聚力和摩擦力来传递。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间隔对抗剪强度只有轻微影响。虽然经适当的处理,如在施工缝面使用黏结剂及粗糙的施工缝面均能对构件的抗剪强度下降进行一定的弱化,然而无论处理得多好,有施工缝混凝土构件的抗剪强度也不会超过整体浇注混凝土的85%。并且,在循环剪力作用下,如果接缝面的黏结破坏, 剪力的传递性能会疾速退化, 能传递的剪切强度只有单调荷载作用下的 60%。因此,保障接缝面足够的粗糙度和良好的黏结是非常必要的。

3.我国相关规范的规定及对比

3.1《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新旧版对比

我国GB50204《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三版规范在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和处理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1992版的第4.4.19 条明确规定: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 应符合下列规定: 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MPa; 应清除已硬化混凝土表面上的水泥薄膜、松动石子和软弱土层, 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 且不得积水; 在浇筑混凝土前, 宜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水泥砂浆; 混凝土应细致捣实, 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2002版及2011版的第7.4.5条规定: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确定。综合上述三版规定,可以得出,新版规定对于施工缝的处理方式留出了更大的灵活度,而旧版规定则综合考虑了剪力较小和便于施工两方面因素, 可以作为施工缝留设位置及处理方式的参考。

3.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新旧版对比

我国行业标准JGJ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新旧版标准对施工缝的规定也进行了一定的变化。1991版第5.2.1条规定,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 5 MPa, 如超过时,梁柱节点区施工时应作专门处理, 使节点区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柱相同。然而在实际的高层建筑物结构中,为了达到“强柱弱梁”,要达成这条规定是不甚可行的。第7.3.4条规定,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应在梁底标高以下20-30mm处或在梁、板面标高处留设水平施工缝。在2002及2010版第13.5.8条中规定:混凝土施工缝宜留置在结构受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大体积混凝土及结构复杂的工程,应按设计要求留设施工缝。同时规程也指出,凡是梁柱节点之混凝土强度低于柱混凝土强度较多者, 皆必须仔细验算节点区的承载力, 包括受剪、轴心受压、偏心受压等, 并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当柱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于梁、楼板的设计强度时, 应对梁柱节点混凝土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并且把施工缝设置要求划出,归入《混凝土结构施工指南》中,作为指导性意见。

3.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

我国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9.7条规定,混凝土墙体、框架柱的水平施工缝,应采取措施加强混凝土的结合性能。对于抗震等级一级的墙体和转换层楼板与落地混凝土墙体的交接处,宜验算水平施工缝截面的受剪承载力。

4.施工缝常见处理方法及施工工艺

综合各新旧版规范,可以得出基本结论:施工缝应设置在受剪力、弯矩较小的部位,尽量避开钢筋锚固区及主筋搭接部位。同时还应考虑施工工艺限制,在指定部位设置施工缝,否则会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内在质量。还应充分考虑收缩变形和温度应力等因素,避免裂缝的产生。

4.1对于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的情况,我国规范没有明文规定如何处理施工缝与节点之间的关系,常见的处理方法有[5]:

(1)当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比梁高出不超过5MPa时, 将节点核心区和梁板一起浇筑, 使节点混凝土强度与梁板混凝土强度相同,将施工缝留设在柱脚或者梁底;

(2)当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比梁高出超过5MPa不超过10MPa,且柱四周有现浇梁时,将节点核心区和梁板一起浇筑,并对节点核心区进行抗震验算;

(3)当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比梁高出超过10MPa时,将混凝土交接面设在梁上,节点处混凝土先浇筑强度等级高的,再浇筑强度等级低的,并严格控制在节点混凝土初凝前浇捣梁板的混凝土,并在梁板混凝土处采用二次振捣法,以增加混凝土交接面处的密实性,减少因变形不协调产生的内应力。柱的施工缝可以留设在梁底或者梁板面, 当在梁底的柱的施工缝上继续浇筑混凝土时, 柱内混凝土要浇至板的上表面。

4.2处理施工缝时,常用的施工工艺为:

(1)混凝土浇注间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但其强度未达到1.2MPa 时,不能继续施工。此时继续施工会影响混凝土强度提高,破坏产生的裂缝将不可恢复,影响混凝土与钢筋的黏结, 严重影响施工缝的质量,永久性降低该部位混凝土的性能。但是, 由于在工程施工现场缺少可靠的检测手段和保证满足这一条件的技术措施,实际上很多时候施工缝处的混凝土还未达到 1.2MPa, 就又继续浇筑了。对这一问题, 施工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不够的现象, 常常被忽略[6]。

(2)混凝土浇注间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强度达到1.2MPa 以上: 高、低强度混凝土的交接面留设成垂直面和倾斜面,垂直面要在交接面处加封堵模板(钢丝网),混凝土浇筑前先将钢丝网用铁丝绑扎或点焊在附加钢筋上, 距离柱边缘500 mm或者距离与梁高相同的梁内, 该距离可视混凝土坍落度的大小适当调整。钢丝网的孔眼在 15 mm 左右。钢丝网可以形成高粗糙面,大大增加结合面的粘结力和咬合力,同时便于截成小片和钢筋穿插,又利于混凝土排水排气减压,增加密实度,浆液可以从网眼微冒,但不跑浆;钢丝网可以作为永久性混凝土模板留在构件中。

其具体实施步骤为:将钢筋上的水泥浮浆刷净,对先期混凝土施工缝进行凿毛处理,将混凝土面凿出不规则走向的凹槽,凿毛深度控制在 20mm 左右,以增加接触面积,提高咬合力;将原浇注混凝土表面上的水泥浮浆、松散的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等清理干净。可以采用表面涂刷缓凝剂进行处理,马上用钢丝刷或压力水在拆模后清洗表面水泥浆,使石子显露出来。做到“去掉乳皮,微露粗砂,表面粗糙”,以提高接茬部位黏结强度,避免影响新老混凝土的紧密结合;将旧混凝土表面用清水冲洗,使旧混凝土在浇筑新混凝土前保持湿润状态,但仓内不能有积水,否则会改变施工缝处的混凝土的水灰比,降低混凝土强度,增加混凝土的收缩;浇注混凝土前,在水平施工缝处先铺一层水泥砂浆,该砂浆厚度为10-15mm同标号水泥砂浆,这种做法可以避免石子在水平施工缝处聚集而影响混凝土强度。也应先在垂直施工缝处刷一遍水泥浆( 水泥:水=1:0. 4);浇筑混凝土时,应严格分层布料、细致振捣并综合运用二次振捣、模外振等方法将施工缝附近新浇筑的混凝土振捣密实,使其紧密结合。浇注复杂部位的混凝土时还应提前预留空间和高度标示已便于下料和振捣。浇注高大墙身时宜用串筒或振动溜管下料,避免混凝土离析。

5.结论

鉴于施工缝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以及施工缝对结构构件抗剪及抗拉强度的显著影响,正确地处理施工缝对于维持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不可或缺。虽然我国规范对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和处理方法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施工缝的处理方式在实际现场施工时仍然具有不确定性。在实际施工中,为对生命和财产安全负责,必须对现浇结构的施工缝进行仔细和恰当的处理。

参考文献

[1] 孙治国,王东升,李宏男等.汶川地震钢筋混凝土框架震害及震后修复建议[J].自然灾害学报,2010,19(4):114-124.

[2] MONKS W L.Treatment of construction joints[J].Concrete.1974, 8( 2) :28-30.

[3] 沈蒲生, 王济川, 韩建炎.施工缝预留方法的试验研究[J].建筑技术,1990, 17( 11) : 25- 27, 22.

接缝施工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当前,无缝线路已经成为轨道结构现代化的标志。随着当今铁路高速发展建设的需要,为适应运输需要,轨道机构重型化、无缝化,保证线桥结构现代化、合理化。跨区间无缝线路在现实生产实践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无缝线路设计中的锁定轨温和结构设计又成为重中之重,对现场施工起到了重要影响。

本人在长时间的无缝线路设计工作中,通过向有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并进行现场勘测,对锁定轨温、结构设计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层次的认识,结合跨区间无缝线路运营多年来的实际情况,深入现场实际、搜集数据材料、探讨施工方法等,积累的施工设计经验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1 既有线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前期中的几项重点问题

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前期工程,为满足技术要求,对轨下基础进行强化,包括更换Ⅲ型轨枕、清筛道床、补充Ⅰ级道碴等,进行线路平面、纵断面设计以达到加强基础的目的。

1.1 严格技术标准,在平面、纵断面设计中,对线路进行仪器测定,在不影响线间距及限界要求的情况下,曲线尽量采用整半径,并按规范要求设置缓和曲线;纵断面设计本着设计坡度不大于原有坡度,尽量改善原线路纵断面的原则。

1.2 加大道床断面,使道床饱满,满足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的线路要求。设计道床断面为:顶宽3.4m,枕下清碴厚度站内>350mm、区间>450mm、有碴桥>250mm,边坡为1:1.75,同时,道岔及道岔前后各14m,范围内碴肩宽度>0.5m,并堆高。

1.3 采取措施增强道床密实度,为了提高线路的稳定性,尽快使线路达到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的条件,清筛和换枕后,要求用大型养路机械整修线路3-4遍,使道床密实度>1.72吨/立方米、道床横向阻力>850KN/枕。

2 锁定轨温

2.1锁定轨温指的是施工锁定时的轨温。施工时,由于长轨条全部入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规定长轨条零应力为始终端落槽就位时轨温的平均值。设计锁定轨温亦称中和轨温。它是根据当地历史上最高和最低气温以及线路结构的具体条件,通过轨道强度和稳定性的检算所确定的轨温。在无缝线路的铺设施工中,很难再某一设计锁定轨温下把整段长轨条锁定。因此这就需要决定一个既满足强度条件,又满足稳定条件的锁定轨温允许范围。一般按设计锁定轨温t±5℃设定,称之为设计锁定轨温范围。

2.2 施工锁定轨温按单元轨节掌握。在铺设过程中应力求施工锁定轨温符合设计锁定轨温,严禁采取撞轨、顶轨等强制办法合龙口。要求单元轨节左右两股长轨的锁定轨温基本相同。如果不同,相差不得超过5℃。曲线上外股轨条的锁定轨温不得高于内股。相邻单元轨节的锁定轨温差不得超过5℃,整个跨区间无缝线路各单元轨节的锁定轨温差不得超过10℃。

根据《铁路轨道设计规范》第11.4.5条规定,隧道内距隧道口200m范围无缝线路的设计锁定轨温宜与两端区间无缝线路的设计锁定轨温一致。隧道口轨温过渡区段应加强锁定。

2.3 无缝线路的锁定轨温要通过钢轨结构稳定性和钢轨强度计算后才能最终确定。也就是说,锁定轨温要满足夏季线路不跑道,冬季钢轨不折断的要求。因此,在设计和铺设时采用正确的锁定轨温,在线路运营过程中始终使锁定轨温保持在设计锁定轨温允许变化幅度内,对保持无缝线路稳定性非常关键。但是诸多无缝线路应力放散施工表明,无缝线路在运营一段时间后其锁定轨温往往会降值。研究和探讨其降值成因,对确定无缝线路的锁定轨温意义极大。

3 结构设计及铺设施工

目前,跨区间无缝线路主要是在既有运营线上,利用施工天窗时间,通过线路大修换轨施工铺设的。跨区间无缝线路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焊接厂厂内焊接长轨条的长度;二是现场采用的铺设方法及一次施工完成的铺设长度,即一个施工天窗点内完成的铺设长度。

3.1 场内焊接一般采用闪光接触焊机,焊接后标准轨条的长度为499.20m。考虑到长轨车的运输能力,厂内焊接长度一般设计为249.60~499.20m。小于249.60m的厂内焊接长轨条可与邻近的短轨条并段运卸,但并段运卸的两长轨条相加后的长度不得大于503.00m。

3.2 现场铺设施工目前采用“连入法”。用这种方法铺设无缝线路时,将铺设的单元轨节同前面的单元轨节直接于施工时焊连。如图所示:

采用“连入法”施工施工我们一般掌握两相邻单元轨节的锁定轨温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并且能够控制铺设温度。根据现场施工经验和实际情况,探索出基本施工过程为:

1、施工人员提前到达现场,散料,把钢轨准备到位。准备连入焊接钢轨打磨。

2、接到施工封锁慢行命令,做慢行工作,拆除旧轨扣件,准备调试焊接机具。技术人员计算单元轨节拉伸量,锯轨。

3、接线路封锁命令。拆除旧轨,拨入新轨。同时松开已接好单元轨节终端25米扣件,锯掉连接用螺栓孔,打磨轨端备焊。

4、新轨入槽定位后立即做好终端搭茬,并扣紧25米线路,准备拉伸。

5、技术人员测量轨温,根据设计计算拉伸量,开始拉伸。在初压对位开始拉伸5mm时,在单元轨节中间隔300-500米辅助撞轨,以震动、均匀应力、拉伸到位保压。

6、开始点火焊接。在焊接顶锻时辅助撞轨,焊好后立即将始端距焊头处25米线路锁定,防止钢轨回缩拉开焊缝。

7、推凸,处理焊头,命令锁定扣件,要求先隔三枕拧紧一枕扣件,确保基本同时锁定。

8、线路全部锁定,检查轨距,达到开通条件,撤销封锁命令,放行第一列压道慢行列车。

9、两趟慢行(25Km/h,45Km/h)后,复紧扣件,做好施工记录,收拾工具,设备返回基地。

优点:(1)施工一次到位,安全优质。(2)低温拉伸完全能控制锁定轨温,确保无缝线路单元轨节温差小,过渡段短。(3)连入焊拉伸同时完成,省工省时。

不足:(1)一次封锁时间长一般需要180分钟。(2)适应于气温较低,能拉伸状况。

4 结束语

目前,全路已大量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数万余公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跨区间无缝线路的设计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无缝道岔的设计检算方面,仍没有统一的理论依据和规范性的技术标准。建议加快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尽快制定出有关技术标准,为跨区间无缝线路的设计理论和铺设方法创造条件,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