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优秀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8:49

优秀管理论文

优秀管理论文篇(1)

我们十多年来的课堂教学经验可以总结成三句话:追根寻源真一点,实验研究多一点,能力要求高一点,简称“三点”教学法,因此我们称自己的教材为“三点”法教材.

我们的“三点”法教学完全是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编写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不可能而且也不应该把课堂教学变成物理竞赛辅导,我们确确实实通过课堂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学生在高考和物理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追根寻源真一点

一个学生学习物理,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物理定律.因此,怎样搞好物理定律教学,必然是每个物理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进行某一物理定律教学时,我们有意识补充了大量的与这一定律的建立过程有关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溯源”教学.任何一个重要物理定律的建立,都有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探索定律的工作只所以能成功,这个定律最后只所以能够确立起来,其中一定有很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正确的推理思维方式,这些内容毫无疑问是属于物理学科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类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也是我们物理教学的宝贵财富.

在讲授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们从第谷对行星进行几十年的观测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起,然后是开普勒在拥有这些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计算总结出描写天体运动的经验规律(开普勒三定律),最后才是牛顿用定量的动力学原理对这些规律予以解释,终于发现了对天上、地上的物体具有普遍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学习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我们还着重向学生介绍了“归纳法”、“理想化”和“间接验证”三种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学习库仑定律的过程中,我们纠正了学生由于大多数教科书叙述笼统而形成的错误观念,使他们明白:1.库仑当年只用扭秤做了两个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实验,而未做两个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实验,因为在后一实验中的平衡有可能是不稳定的.库仑是用电摆来完成后一实验的;2.无论是扭秤还是电摆,精确度都是很有限的,根本无法确定两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更不是和距离的1.98次方或2.02次方成反比.当年的库仑(实际上还有更早的卡文迪许),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普林普顿等人都是用另一种实验方法将指数的精度逐渐提高,直至今天的2±3×10-16,终于使库仑定律成为当今物理学中最精确的定律之一.结合库仑定律的建立过程,我们还向学生介绍了“类比”和“演绎验证”的方法.

在学习欧姆定律的过程中,学生一开始都以为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之间的关系是不困难的,只要用电流表、电压表再加电源和可变电阻器等组成电路即可.可是我告诉他们,在欧姆那个年代,非但没有电流表、电压表等仪器,连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定义和单位都没有,欧姆所面临的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他到底是怎样得到这个电学中最重要的定律的呢?学生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欧姆定律诞生过程的同时,我们还结合欧姆的实践,介绍了用图线探究新规律的方法.

此外,我们还结合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了“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结合气体定律介绍了“分析法”,结合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介绍了“综合法”.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有的同学深有体会地说:物理定律是宝贵的,但研究物理定律的科学方法更宝贵.谁掌握了这些方法,谁就能不断地去探索大自然层出不穷的奥秘.

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某个定律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提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自学.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苏格拉底明确强调过:“好的、正确的教学不是传递,而是对学生的自学辅导”.我一贯强调学生要学会自学、讨论、研究.我教的优秀学生,学得的物理知识,最多只有一半是在课堂上听我讲的,其它一概由他们自学.到一定阶段,我开始指定几个学得比较好的学生轮流给其他学生上课.每次课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由主讲同学讲,后半部分由全体同学提问、讨论.像王泰然和任宇翔在高二阶段就给其他同学作过二十几次讲座,杨亮、谢小林、陈汇钢等同学也不例外.

我们这种自学讨论式教学还延续到学生毕业以后.获金牌或学有所成的学生进了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后,有机会还回来给小同学谈自己的体会.例如1994年暑假任宇翔从美国回国探亲一个月,来学校给95、96届学生讲了10次课.他向小学友介绍物理学中一些新进展、中美物理教学中的差异以及他们当年学习过程中曾激烈争论过的问题,使听课的学生大受裨益.1996年暑假,谢小林和陈汇钢两位金牌获得者又为97、98届同学讲了十多天课.他们既讲物理知识,又讲国家集训队队员奋发学习的感人事迹,使小同学们大开眼界.

这样的训练方法也得到了权威人士的肯定.1992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物理特级教师会议上,原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现全国中学物理竞赛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沈克琦教授在他的题为“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报告中说:“我听到两名得金牌的上海学生讲他们的老师如何培养他们的情况,我认为这个经验倒很值得推广.他们说他们的老师不是采取灌输的办法,而是启发引导,要求他们给同学讲课,这对他们搞清概念原理和科学地进行表达都非常有帮助.我想这可能是提高优秀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那么自学为什么会对提高学生的能力起这么大的作用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学与听课可能有以下两点不同:

(1)人类的思维活动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一个学生在自学某一个新的物理内容时,少不了理解、思考、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等工作,这里面充满了分析、综合、比较等过程.因此相对听课而言,自学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他们得到更大的锻炼.

(2)人们的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无意注意;有预定的目标,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有意注意.一个学生在自学的时候,他的目的一定是十分明确的,而且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否则难以坚持),因此学生在自学时,可保证在绝大多时间内都处于有意注意的状态,这一点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有的学生在自学中往往会十分投入,进入一种旁若无人的境地,而相对来说,这种情况在听课时就比较少.一个学生坚持自学一段时间之后,便能渐渐地从有意注意转化到有意后注意,即不需要意志努力也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长期保持在这项工作上.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它既有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用意志努力来维持,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需条件.学生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他们的物理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进步.

二、实验研究多一点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发现和确立主要依赖于实验.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方面的训练,无疑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条必由之路.

目前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安排了相对数量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不难发现,这些实验存在着某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教材中几乎所有实验是为配合所学内容而安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学生不易通过这些实验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

第二,课本中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都讲得十分清楚,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这样的实验只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不够的,也无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目前课本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学懂了书上的定律,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实验.这种安排违反了教育应该走在学生智力发展前面的原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实验教学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在实验内容的改革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增加实验数量.

不论是在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在学生实验或小实验方面,平均增加了60%的实验.其中有一部分新实验,学校没有现成的仪器,安排学生自己制作,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

(2)重视实验误差讨论.

物理实验离不开测量,测量是实验科学最本质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结果准确的实验就是成功的实验,反之就是不成功的实验.因此在培养优秀学生的过程中,应该让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实验误差的基本知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求学生们尽量消除实验的系统误差;在选择实验器材时要考虑它的精确程度;在处理实验数据时,要采用尽量科学的方法.

(3)加强重要实验方法教学.

在实验领域中有一些重要的方法,比如减小实验系统误差的方法、减小实验偶然误差的方法、实验探究规律的方法、迂回测量的方法等,这些方法不是在个别实验中,而是在许多实验中都有应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些方法一定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在必要时,我们甚至根据实验方法来安排实验内容,集中安排几个某种方法体现比较典型的实验,这样便于学生深刻领会和熟练掌握某一种实验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实验问题让学生研究.

在高中阶段,每周至少有4节物理课,充分利用物理课中碰到的各种各样问题,可设计一些供学生讨论的实验题目,并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探索、解决.

我在讲功率一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题目:要求测定一个人骑自行车的功率.在自行车由静止启动的过程中,人做的功除了增加人和车的动能之外,还要克服空气阻力和地面的摩擦力,其中哪些因素是主要的,哪些因素是次要的?学生根据自己骑自行车的经验,认为空气阻力是很明显的,不能忽略,而地面和车轮之间的滚动摩擦一般比较小,可以忽略.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测量人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顶风骑车时,骑得越快风的阻力越大,因此可以设风的阻力和车的速度成正比.车的速度怎样测?风的阻力和车速成正比的比例因数是多少?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被大家一个又一个地解决,终于找到了一个大家都比较满意的实验方案.接着全班同学兴高采烈地到操场上去做实验,最后再回到教室里,师生一起处理实验数据,作出图象,得出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实验题目是由老师提出的外,实验方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由学生讨论研究出来的,因此他们都觉得很有意思,收获很大.

(2)对课本中一些重要实验进行深入研究.

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现成的实验,有时可以对这些实验进行一些讨论和改进.

在做直流电路的实验时,我们让学生对伏安法测量导体的电阻这个实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用简单的伏安法电路,不论是采用电流表内接还是电流表外接,都有系统误差.结合这个问题,我给学生介绍了补偿的思想,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了电流补偿和电压补偿两种线路.补偿法解决了由于实验电路不完善带来的系统误差,但这个矛盾解决了,电流表和电压表不够准确的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怎么办?经过进一步研究改进,大家认为可以用准确度高得多的电阻箱来取代电压表和电流表,再辅以灵敏度很高的电流表,便可以明显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这就是常用的惠斯通电桥.接下来学生分别用简单伏安法、补偿伏安法和惠斯通电桥测量了同一个标准电阻,比较测量结果,可以证实先前的想法.在历史上,从伏安法到惠斯通电桥是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的,而在我们这堂实验课中,学生经历了这么一个碰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这样的实验课对增强学生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1)和(2)实际上都是不断地给学生提出新的目标,诱导他们提高实验水平,我们有时称之为“目的诱导法”.

(3)给特优学生安排一些特殊实验.

我校有一批进口物理仪器,性能比较好,涉及的实验内容面也比较广.这批仪器的说明书是英文或日文的,我指定一名学生准备某一个实验,要求他先翻译好说明书,准备好器材,然后带领其他同学做实验.这个主讲的学生还要准备好一些讨论题,在实验后供同学们讨论.学生对这样的实验非常感兴趣.此类实验虽然有时和高考、竞赛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种带有研究性的实验对优秀学生很有好处.

三、能力要求高一点

物理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解习题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习题教学的改革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就本质来说,物理习题是人们编制的一些假想物理场景.毫无疑问,物理学家是不会去做物理习题的,而他们是在研究那些真实的、尚未发现的物理规律.同样,发明家也是不会去做物理习题的,他们是在力图应用已有的物理规律去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做那么多人为假想的物理习题?目的无非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推理等能力.所以物理习题教学应该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

我们常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进行习题教学:

(1)按照解题方法组织习题教学

优秀管理论文篇(2)

摘要 2006年7月17号至10月23日这将近三个半月的实习期中,在大学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对现今旅行社管理怎样管理得到整体上的认识和提高。这次实习我非常荣幸的到潮州中国国际旅行社进行实习工作,期间的工作从前台的服务员到计调工作到导游中各项不同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以及收获甚多。对于这次实习,是我继去年一个月酒店实习后的又一个长时间的实习工作,我的实习目的在于从实习中考察自己对专业知识所掌握的情况,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实习结束后我对导游的基本工作以及对旅行社中接待工作和计调工作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以及对这次实习后总结了收获和体会。

对于现今突飞猛进的社会而言,企业的管理概念不仅仅在原有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有很多的创新而且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同而不断提高,随着外企的发展,国企的多方面情况都受到极大的影响,从基本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上就有很多的突破,在实习中我观察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对人力资源的利用,让我进一步了解了这方面的一些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了我的整个知识体系。

关键词

实习内容 实习收获、体会 存在问题和不足 建议 学历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 ···························1

目 录······························2

引 言······························3

一、前言···························3

(一)实习单位、实习时间···················3

(二)实习单位概况······················3

(三)实习内容(工作内容)··············3

二、实习主要收获和体会····················4

(一)实习收获 ······················4

(二)实习体会 ···················5

三、实习想法和建议······················5

(一)想法··························5

(二)建议··························5

(三)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6

四、结论···························6

引言

经过将近3个半月的实习,我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到很多课堂上和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我们一直强调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次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为我们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在带团实习过程中我不仅深刻了解了一名导游人员所扮演的角色和应有的工作,并在带团中吸取和总结经验,寻求适合自己以后工作的一套方法。而在旅行社的内部工作上,我不仅接触了前台服务员的接待工作也接触了旅行社内部运行工作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市场运作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学习。另外从我对旅行社日常的管理和计调上的观察,有助于对所学过的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等科目的深入理解,进一步完善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提高了自己的管理能力。对现今这个需要专业技术和全方位能力人才的市场中认识到了自己需要,取长补短,弥补和进一步学习,对我以后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前言

(一)实习单位和实习时间

我这次实习的单位是潮州中国国际旅行社,实习时间为2006年7月17日至2006年10月23日。

(二)实习单位概况

优秀管理论文篇(3)

2.战略项目管理情境对项目权力配置的影响研究——基于战略权变视角

3.项目管理技术在国家审计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4.领导干部需要具备现代项目管理的理念和知识

5.风险分担对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6.翻译项目管理与职业译员训练

7.我国IT项目管理研究及应用策略

8.项目管理信息化框架和模型研究

9.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及演进机理分析

10.初始信任、柔性合同和工程项目管理绩效:一个中介传导模型的实证分析

11.项目管理的发展及成熟度分析

12.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研究

13.建筑企业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 

14.四种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比较研究

15.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导图——以“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为例

16.项目管理的多维度集成创新模式研究

17.翻译项目管理流程介绍

18.基于WSR方法论的项目管理系统分析

19.基于多层次灰色理论的房地产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20.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21.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决策研究综述

22.企业战略管理与项目管理耦合研究

23.治理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实证研究——以企业型代建项目为例

24.合同柔性与项目管理绩效改善实证研究:信任的影响

25.建设企业多项目管理中的资源调度问题研究

26.企业集权度与项目管理成熟度匹配关系研究

27.基于BIM的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践教学研究

28.基于成熟度的科研项目管理评测及改进研究

29.基于战略视角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30.基于OPM3的组织项目管理能力体系建设的研究

31.政府投资大型复杂项目总体项目管理框架研究

32.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及其评价

33.不完全契约视角下工程项目风险分担与项目管理绩效影响关系实证研究

34.中国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探讨

35.多项目管理探究

36.项目管理在制药企业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探讨

37.中国农村扶贫项目管理效率的定量分析

38.基于物元分析法的施工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型

39.新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 

40.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41.协同产品开发环境下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

42.项目管理与项目治理的辨析

43.大数据挖掘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44.中外项目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45.关键链项目管理方法综述

46.项目管理中的人和组织因素研究现状综述

47.面向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整合管理体系研究

48.软件项目管理最新研究综述

49.项目管理的研究现状与研究前景

50.工程项目管理中应对不确定性的机制研究  

51.并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52.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

53.项目管理中BIM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54.浅论“项目—矩阵”复合式项目管理组织结构模式

55.论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

56.神舟飞船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

57.国内外现代项目管理学科体系的发展

58.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

59.“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探索与实践

60.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MMM)研究与应用

61.项目管理办公室:概念、发展历程与职能

62.初始信任对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合同柔性、合同刚性的中介作用

63.汽车研发中的现代化项目管理

64.借鉴现代项目管理理论 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65.项目管理研究综述

66.项目管理技术在汽车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探讨 

67.风险分担对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的调节效应

68.科研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69.项目管理理论及其架构

70.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高校协同创新团队组织结构分析与设计

71.人力资源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72.项目管理与项目组织研究结构与分析

73.农民有效参与对农地整治项目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项目管理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

74.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问题

75.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76.创业教育导向下电子商务专业项目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

77.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新机制的实践与创新研究

78.基于项目管理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79.关键链多项目管理中能力约束缓冲大小研究

80.项目组合管理在企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81.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思想在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82.国内外项目管理研究的理论、框架及其进展

83.项目管理理论综述

84.中国项目管理发展的热点和趋势研究

85.基于中国传统的项目管理研究

86.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比较分析

87.项目管理的最新进展

88.缓冲估计与关键链项目管理

89.项目管理发展综述

90.BIM在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索

91.基于关键链方法的多项目管理

92.从组织行为学视角看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93.项目管理的研究前沿

94.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与探索

95.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综述

96.信任改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研究框架——基于情景模拟的行为实验

97.论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应用

优秀管理论文篇(4)

要想从事设计这个职业,必须先学会发觉美的东西,眼光的提升再来进一步解决表现的方式。美院的基础教育基本上让想从事设计的人了解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也大大提升想学设计的人的造型能力,但是就是美院的优等生往往也不能很好的完成一件另人满意的作品,这就取决于经验的磨练。

第二、社会经验积累

往往刚出道的设计师,内心充满憧憬,但是往往有机会上岗操作时又满脑空白,一点思绪都没有,或则表现的方式只往新、奇、怪的方向走,但是客户却不认可,纠其原因在于设计的量少、表现方式有限、不是最有效的、跟客户沟通少难以全面理解客户所要的、最可怕的是一味追求形式感跟市场脱离,这就需要反思、分析、积累经验。

第三、激发创意思维

客户是上帝,往往几年时间的磨练使得一些设计师摸索出一套对付客户的有效方法,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套路模式,不过有上进的设计师此时已经不能再满足自己的狭小圈子,不论是证明自己还是让更大的客户眼前一亮,只能不断的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创意,这其实只是成为优秀设计师的开始阶段。多多磨练自己的创意与市场尽快融合,这样让创意在经验中成长,从而丰富自己、活跃自己的思维。激发创意的最好方法就是行动起来。

第四、寻求个性再现

惟命是从的设计师是没有个性的。要想成就优秀的设计师就必须在自己的作品中流露出一种个性,不论是张扬的、含蓄的、色彩绚丽的等等,都是个性的表现方式,这就是设计师的标新立异的开始,与众不同必会让你的作品在别人眼前产生亮点,让别人发觉你的作品,承认你的价值。这样子你的设计师道路刚刚入门。

第五、创造完美价值

好的设计师必须学会创造价值,这种价值一方面是自身的价值,不要永远做一些基础工作,必须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想问题。这时的设计师就应该学会玩材料、效果,在客户充分信任下支配成本费用,这时的作品应该是一种玩的心境,在心情完全放松的前提下你会发现你的作品的随意性和超脱性,并且在市场上赞声迭起。

第六、提升综合能力

设计的过程往往到达一定的时期就会有新的瓶颈出现,这就需要更多的知识来突破自己。知识的积累必须在理性的吸收新的知识和文化,千万不要排除任何一种极端文化(如宗教、迷信、艳情、市井等等),往往通过设计师的理性理解转换成的设计语会把其优点提炼成艺术符号。建议多读杂书、研习艺术理论,理性的分析,要知道任何一种文化的纯在都有它的道理。

第七、策划先于设计

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其良好的设计基础和丰富的学识是不够的,必须学会合理调度、运用各种元素,这样就必须在设计之前先预估设计的结果,包括市场的反响、效益、连带关系、后续进展等。好的设计师必须能驾驭市场、引导市场、开发市场,这样就必须要很好的策划思想为前提,并且在市场的运做中调整策划方向,使得设计出来的作品对于客户是最有效的营销武器,帮客户赚钱才是硬道理。

第八、掌握时代技术

设计的行业是最时尚的行业,它融合目前全世界最精端的设备和软件,集合全世界最新的信息科技,在这网络高速发达的社会,其任何对设计有关的技术、设备、信息都必须了解善用,运用最有效的武器装备自己,集中最新的信息丰富自己,跟紧时代变幻步伐,使自己立于不败。

第九、证明自己能力

优秀管理论文篇(5)

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他认为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境界了,要求人在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他的这种中庸思想成为后人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要遵循适度原则,既要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度”,也要注意讲授时间的“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的依附性,防止牵强附会、“喧宾夺主”和消磨时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绝非游离于管理学科之外,而是由学科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决定的,因此,专业教师应认真研究,把握学科特点,不可将管理类课程变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那样将失去专业课的教学本质。[3]例如在讲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时,值得讲授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非常多,可以说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要注意不能急功近利,在专业课中不分场合过多地介绍传统文化的内容,过分渲染传统文化与管理学之间的联系并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如果在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花大量的时间,主次不分,就会事倍功半,因此,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不能刻意强调某节课、某个内容,更不能在整个专业课课程教学中过分实施,应把优秀传统文化中明显体现管理思想的精髓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管理思想的意义,力求达到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引导和启发的原则

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学会辨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传承和发展积极、进步的传统文化,摒弃落后、保守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管理思想之间的联系,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感受、理解管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掌握获取管理知识的科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富于想象、勇于创新和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按照“发现与思考———分析与探讨———总结与实践———验证与巩固”的程序教学,启发学生去发现、观察、思考、分析、探索,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与经验积累,理解和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灵活变通的思维能力、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善于剖析的研究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管理知识,还能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自主总结其中的管理思想,达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学习管理知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通过耐心地讲解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管理思想,再用专业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来加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只有把管理类课程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领会其中的管理思想。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在实践中自觉主动地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管理思想的作用,乐于用丰富的管理思想指导实践。通过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调查访问,或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践、顶岗实习,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管理的必要性,加强对管理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巩固学生的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选择实施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可以选择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很多,管理学中“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伦理”、“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方法”等很多内容中都可以根据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应地进行传统管理思想、优良道德传统、传统哲学思维的教育,然而如何有效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即如何更好地选择实施的切入点,便于学生对管理类课程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更好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合理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但前提是应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一定了解,否则生搬硬套只会适得其反,既没法给学生讲清楚管理学的知识,也达不到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管理学教师,应充分挖掘专业教材中蕴含的管理思想、方法、精神,并随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还应根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整理出管理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选择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以便在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中把握住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机。如在《管理学》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中可以选择切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就非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法家等经典如《论语》、《管子》里面就记载并体现了很多管理知识,孔子主张“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这种节用的思想不仅体现了管理学中的“成本意识”,也体现了“重人”即讲究用人之道的人本管理思想。又如,在第十六章“领导与领导者”中介绍了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为领导工作很易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即领导与领导者都是某种既定环境的产物,每个组织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条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动中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景的原则和方法,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权宜应变。这种权变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思想相对应,因此在权变理论的教学中切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优秀管理论文篇(6)

省电大于2009年对电大开放教育集中实践环节进行了修订,并出台了新的教育实施方案,我市电大也对《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手册》作出了相应的修改、补充和调整。现将相关注意事项通知如下:

一、关于写作要求的变化

<一>本科:所有论文和实践报告均要求用A4纸打印,论文为三稿(初稿、修改稿和定稿),实践报告为二稿,电子版见山东电大在线或滨州电大在线。

1.法学专业:内容包括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为百分制。

2.汉语言文学(师范):

内容包括教学实习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教学实习又包括实习方案、教案和3000字以上的实习报告。教学实习的方案、教案和实习报告均可一次打印成型,具体要求见“实施方案”,教学实习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实习报告的打印参考实践报告的相关内容要求;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3.教育管理: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教育管理实践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实践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制。毕业论文不再要开题报告,成绩为百分制。注意不要把教育管理实践报告写成调查报告,另外,论文选题不能选学科教学,要紧扣教育管理内容。

4.小学教育: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社会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5.行政管理: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社会调查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6.英语教育专业:内容为教学实践设计。整个教学实践设计研究项目必须经过简短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和撰写4000字以上的鉴定报告几个阶段。

具体过程包括:项目启动、问题分析及方案设计、学生实施方案阶段、数据分析讨论、研究报告撰写过程。 要求:①每一步骤都要有书面材料;②要有4次教学研究记录或教学日记;③要有原始问卷或座谈的录音等。

研究报告一律打印,格式统一。详见省电大的《教学实施方案》。作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7.工商管理:内容为模拟实验和7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模拟实验要求附500字的模拟实验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论文的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8.会计学:内容为模拟实验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模拟实验要求详见省电大《教学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9.经济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0.金融学: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社会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内容为毕业设计。要求毕业设计有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论文书写规范、文字流畅、图表清晰、测试数据完整、结论明确;论文正文前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后附参考文献;论文要求打印,统一格式,统一封面,装订成册,详细要求见省电大新《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2.数学与应用教学:内容包括教育实习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对于正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要求:①提交所在学校对其教学工作情况的考核意见(有获奖证书者附上复印件,加盖印章)②提交两学时的中学教学教案,可以打印。③提交一份个人从教经历和体会(不少于3000字的打印稿)④由电大分校根据以上材料评定其实习成绩。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 1

及格、不及格四级。

13.土木工程本科: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部分。

课程设计要求从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建筑监理5门课程中任选一门,时间为3周,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生产实习时间3周,要求写出实习日记,成绩为及格、不及格二级。毕业实习2周以上,要求写出毕业实习报告,成绩为及格、不及格二级。毕业设计不少于8周,要求写出5000字以上的毕业设计报告,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二>专科:所有论文和实践报告均要求用A4纸打印,论文和实践报告均为二稿,电子版见山东电大在线或滨州电大在线。

1.汉语言: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2.法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3.教育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4.行政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5.小学教育: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6.工商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4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7.会计学: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4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8.金融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9.护理学:内容为毕业实习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实习内容主要有护理学原理、内科护理、重症监护、外科护理、手术室护理、急诊护理等六项,成绩为百分制,毕业论文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详细要求见省电大新《教学实施方案》。

10.旅游酒店管理:内容包括模拟训练和毕业论文两部分。

模拟训练要求有活动资料和照片,并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实践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要求5000-7000字,具体要求见省电大新《教学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11.计算机信息管理:内容包括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企业资源规划(ERP)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三项。前两项内容成绩均为百分制,第三项内容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2.建筑施工: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实训、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测量实习和毕业实践四部分。建筑实训2周,主要根据5次习题作业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可根据平时学习态度、实习进度等情况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测量实习不少于2周,成绩可按及格、不及格二级评定;毕业实践活动结束,要求提交:实习单位鉴定、实践日记、实践报告(技术论文),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

以上专业的社会实践,除护理学和计算机为百分制外,调查报告等成绩均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论文成绩除护理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计算机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级外,其他成绩均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

二、打印装订要求

优秀管理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157-03

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一直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优秀班风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影响以及班风建设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优秀班风的建设也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一、优秀班风的内涵

“优秀班风是班集体所持有的一种良好的风气,是在班集体全体成员间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整体风貌,是班级成员在思想情感、言行举止、行为倾向特征的基本体现。”[1]它是通过一个班级全体成员的思想、言行、习惯等多方面表现出来的积极的精神面貌,同时它也会影响群体成员的思想、行为和习惯。虽然优秀的班风看不见、摸不着、测不到,但班集体所有成员随时随地都能够感觉到这个具有很大强制性的力量。优秀的班风是巩固、发展优秀班集体的必要条件,也是优秀的班集体的综合性的标志。

二、秀班风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班级舆论

学生集体里的舆论力量是一种可以实际感觉到的教育因素[2]。在一个班集体之中,正确的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可以克服不良舆论倾向,压制歪风邪气,瓦解错误言行。培养正确的班级体舆论,把导入正确言论坚持下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优秀班风占据主导地位。

(二)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反映群体成员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态度理念。班级成员的行为习惯、班级人际关系、班级氛围等是它重要的构成要素。班主任要充分意识到良好的班级文化在优秀班风的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利用班级文化的暗示性和自我教育的功能潜移默化影响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把教育的理念融入整个班级环境,使班级文化发挥对人的积极影响。

(三)班主任

班主任是优秀班风建设的引导者。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传达者,是学生生活学习情况的管理者,能够对学生的各个方面做出最公正的评价,也是校方具体制度要求的执行者,班主任的这些角色都与优秀班风的建设密切相关。

三、优秀班风建设的途径

(一)学校方面

1.以优秀校风促进优秀班风。优秀班风的建设与优秀校风的建设密不可分,没有一个良好的校风也就无所谓优秀的班风。因此,要通过加强优秀校风建设来促进优秀班风的形成。学校应该将党的教育方针与学校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努力建设良好校风,为学校培养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另外,教师也要重视自身建设,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榜样作用,成为学生尊重和敬佩的对象[3]。让学生在严明的组织纪律和秩序的约束下普遍具有优秀的规范和言行。

2.召开优秀班风建设研讨会。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和时代特点,研究新时期学生对优秀班风建设的具体需求。召开优秀班风建设研讨会,明确优秀班风在学生人格塑造中的积极作用,明确研讨会的意义。其次要找准优秀班风建设的着力点,抓住关键环节。最重要的是明确当下优秀班风建设的新要求和如何建设优秀的班风,并就此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将各位老师的意见汇总,由各班班主任作为代表进行总结,得出最终结论并且制定方案,为优秀班风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3.开展评比“先进班集体标兵”活动。在学校开展“先进班集体”评比活动,由学校相关部门制定规范和标准。在每个年级组评选出各种先进班级。在每个星期的学校例会上对获得这些荣誉称号的班级进行表扬,并在每个学期末综合各个班级的表现,评出这几项标准的学期示范班,在学校大会上公开表扬并发放锦旗。“先进班集体标兵”的评比可以从小事中显现修养,细节之处突显文明。能够在班级营造良好氛围,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在为班级获得荣誉的动力之下,学生会在老师的管理和自我的约束下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监督其他同学的言行,共同促进优秀班风的形成和建设。同时,为了维护班级荣誉,巩固班级成果,班级成员必须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能够大大的促进优秀班风的建设。

(二)班主任方面

1.制定共同发展目标。班级共同发展目标是指班集体所有成员共同拥有的追求和期待所要达到的成果,是全班学生积极的人生导向,积极向上的班级发展目标也为优秀班风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学生在共同追求和实现班级发展目标时,会在积极的班级舆论影响下,主动把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尽可能的统一起来,把班级发展的每一个环节看作是自己的义务,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集体意识。

2.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班约。班规班约内容必须是明确的,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对优秀班风的建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强大的内驱动,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欲望,从而增强对自身的要求,让全体学生自愿地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从他律变为自律,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优秀班风建设的主人。

3.制造积极的班级舆论导向。积极的舆论导向是优秀班风建设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一种无形力量,它可以将班级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不良的风气准确地划分并隔绝开来。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促使积极的舆论导向形成。这些教学实践可以促使班级成员更好地交流,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团结的强大力量,促进集体意识的发展,形成积极的班级舆论导向。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表扬良好的行为,批评不良行为,以发展巩固积极的舆论氛围。优秀班风的建设要靠积极健康的班级舆论导向来支持,积极健康的班级舆论导向是优秀班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4.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精心设计能体现班级整体精神面貌和发展目标标语,用以对学生言行进行规制、劝诫或者防范,为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提供基本准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了班级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形成独特的个性和个人理想。这一切无声的工作,以他们独特的形式对学生的文化和内涵进行陶冶和提升,对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的形成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为优秀班风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5.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引导者和班级工作的组织者,但是班级管理相关事务异常繁杂,必须由班干部帮助共同完成。班主任对班干部要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管理班级的工作能力。要想培养能够自主工作的班干部,就要相信班干部,相信所有的学生,让学生去约束自己以及管理班级,使他们把班级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4]。要及时召开班干部民主评议会,对班干部的工作能力进行评价,根据他们的工作实际表现及时给予批评和表扬,让班级全体同学参与到其中,对班干部的工作表现进行公开评议。使学生在接受班干部管理的同时,也对班干部进行管理和监督,以另外一种形式参与到班级管理的相关工作。

(三)学生方面

1.做优秀班风建设的主人。在班集体中有许多游离于班集体之外的学生,班集体的发展也因为他们的游离被制约。在班级中每一个班级成员都应该学会在班集体中与他人交往,了解其他班级成员并且通过他人了解自己,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要保持一个豁达的胸怀,以满腔的热忱为班集体服务。与这些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逐渐使他们融入到班集体之中,增强集体意识。做优秀班风建设的主人,要求每个班级成员首先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即“我是集体主人,多为集体争光”,把班集体的一切工作事务都当作自己个人的事情来做,不求任何回报,真正把自己融入班集体之中。要有一种负责任的B度,即只为集体增添光彩,不为集体摸一黑。然后,要对班集体有一种强烈的捍卫意识,坚决抵制那些损害班集体利益的人和事,并且与班级其他成员和谐友好相处,共同促进优秀班风的形成与发展。

2.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制定班规班纪的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其中,保证制定出来的班规班纪具有切实可行性。在班规班纪确定以后,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地学习,严格执行班规班纪。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谨记自己的言行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还关乎到班集体的利益。要根据班集体的利益和实际要求去行动,并且保持互相监督,不仅做到“自律”还要做到“互律”,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共同为班集体做出优秀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2.

优秀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现实表现;成因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11-0010-05

优秀的党政干部资源是党执政的第一资源,着力促进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真正把最优秀的干部放到最关键的岗位上,才能实现这一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要达成这一干部选任目标,首要的问题在于对当前优秀干部难以脱颖而出的现实情况有个清醒的认识,对造成这种不合理格局的生成原因有个准确的把握。本文基于党政干部资源优化配置的分析视角,尝试着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

一、当前优秀干部难以脱颖而出的主要现实表现

经济学方法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称作资源“稀缺性”,经济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启示人们思考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当资源常常稀缺的情况下,人们应该如何根据需求轻重缓急之分来决定作出何种理性选择。如果我们把干部职位看成是稀缺资源,那么,领导职位的有限性与党政领导人才对领导职务需求无限性的之间就构成了基本的矛盾运动。在这个基本矛盾运动中,如何把优秀领导干部放在关键领导岗位上,使得相对有限的领导岗位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成为关键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我们可以对当前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现实表现进行重新审视。

1.“备而不用”现象造成优秀党政干部资源浪费

2002年7月9日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指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中选拔。”[1]11按常理判断,进入后备干部队伍理应成为大多数优秀领导干部脱颖而出的“必经之路”,这也完全符合《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的指导精神。然而,从现实干部选任实践来看,干部“备而不用”和“用而不备”的现象同时存在。一方面,干部“备而不用”问题严重。从全国范围来看,有大量的干部通过班子换届的契机进入到了后备干部队伍,但在许多地方真正能越过“后备之槛”被放到关键岗位的却是其中的少数;另一方面,“用而不备”成为常态。在全国许多地方和部门的干部调整过程中,大多数被放到关键岗位上的领导干部都不是后备干部。对于这两类现象,一些问题研究者援引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所提出的后备干部使用应坚持的“重在培养,同样使用;优进拙退,动态管理”的原则,认为后备干部只是一种任职资格,如果后备干部队伍中确实没有成熟的优秀领导干部,那么“备而不用”和“用而不备”现象同时存在即为合理。我认为这种看法确实认识到了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隐含条件,即后备只是一种可资参考的任职条件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见解本身存在严重问题,如果一些经过后备期重点培养的领导干部确被证实不具备放在关键岗位上的素质能力,那么自然可以“备而不用”;然而,如果大量经过后备期重点培养的确属优秀干部长期不能被放到关键岗位上,这种“备而不用”现象就要大受质疑。而问题恰恰在于,目前干部选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属于后者,这就说明那种强调“备而不用”和“用而不备”现象合理性的观点并没有抓住当前探讨问题的重点所在。人们常常从“蓄水池”的国家战略来定位“干部后备”的重要作用,这种认识本身显然重要,但恐怕仅仅把“干部后备”的作用锁定于此并不合理。其实,从党政领导人才资源科学配置的角度来讲,“干部后备”无疑应发挥一种针对性培养干部的“训练场”与重点甄别优秀领导干部的“竞技场”的双重作用,只有当“干部后备”发挥了这样的作用,才能说这个“蓄水池”仍然功能完备。实践中,大量存在的“备而不用”和“用而不备”兼具的现象充分说明,“干部后备”发挥不了这样的作用,这个蓄水池的功能正在逐步丧失,而这种功能丧失突出表现为许多优秀干部在长期“备而不用”的环境中,逐渐丧失了成长的动力。当然,“干部后备”的“蓄水池”功能的丧失根子在于后备干部越过“后备期”的路径阻隔,这在下面的原因分析中还将论及。总而言之,从优秀干部资源配置的视角看,长期的“备而不用”现象在造成优秀干部资源浪费的同时,其本身就是优秀干部难以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的现实表征。

2.“能上不能下”现象导致党政干部资源效能衰减

从道理上讲,党政领导干部职位作为稀缺性公共资源,决然应该按照“效能最大化”原则进行配置,这也是本文多处强调“把最优秀的干部放在最关键岗位上”观点的理由所在。然而,道理之“应然”与现实之“实然”往往存在着较大差距。目前,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仍然在干部选任实践中大量存在。其一,从对关键领导岗位的竞争角逐来看,一些领导干部为了使自己尽快身居“要职”,不择手段,吃喝送请,跑官要官,严重危害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然而,这里需要反问的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选择以不正当方式角逐关键领导岗位?人们尽可以将这种选择归结为权力的“诱惑”,但我以为这样的认识仍然不够透彻,道理在于:为数众多的领导干部选择以不正当方式展开竞争说明,这种方式本身成功率更大;而且也显示出一个更为重大的问题,只要在重要领导岗位的竞争结果上能够“夺魁”,往往是“英雄不问出身”。说白了,现实中很少有已经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因为在曾经角逐关键岗位的过程中存在不良行径而被罢黜。其二,从目前处在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工作绩效来看,由于存在着一些干部通过不正当手段而晋升到关键岗位,一些领导干部“曾经优秀”过,但到了关键岗位则出现“干岗不适”和在工作中“不作为”等现象。这些情况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处在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工作绩效不高的情况大量存在,使得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工作绩效常常与党所要求的“勤政廉政”相去甚远。目前,对领导干部“无为问责”机制没有真正得以建立,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只要不严重违纪国法,只要不出现重大责任事故,即使是“太平官”往往也太平无事。其三,从过去一些被从关键岗位上调整下来的领导干部的去向来看,因重大责任事故的行政问责而被调整的领导干部(“一把手”居多),往往是平级调动、异地交流,基本上是“避开风头”后官复原职;因个人严重不良作风(多引起社会较大范围关注)而被调整的领导干部,往往是罢免现任要职,进而担任“虚职”,但其职级未有任何变化;因严重违纪国法领导干部,才被清除出党接受国法惩处。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对关键岗位上领导干部的问责和调整,根本不符合政治学所言“权责对等”理念,实际上对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问责的内容被框定在一个最小的程度。优秀干部要脱颖而出须具备两大先决条件:可供竞争的职位;公正的博弈规则。然而,以上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现状却从竞争扭曲化和职位被“占有”两方面凸显了党政优秀干部难以脱颖而出的现实表征。

3.“竞争择优”的践行悖论折射脱颖而出阻力重重

作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的唯一政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是其首要的执政目标。然而,政党毕竟是政治组织,它要实现好这一执政目标并不是要把自身作为市场的“主宰”,而更重要的是致力于发挥好自身政治作用,把政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领导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党自身充分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运行逻辑;另一方面,政党要努力搞好政治制度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与市场经济运行的配套协调,因为市场经济要发展,没有与之相偕行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显然不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化配置资源的最有效形式在于,通过合理有序的“竞争择优”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全方位多层次需求。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遵循“竞争择优”的运行原则,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在本质上就是“竞争择优”的必然要求。然而,逻辑上的论断常常仅表明一种历史发展趋向。从当前优秀干部难以脱颖而出现象观察,“竞争择优”陷入践行“悖论”,遭受到来自多方的严重阻力,主要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强调,干部选任应该按照政治自身的运行法则,决然不能把市场逻辑引入政治逻辑,搞干部选人机制的“市场化”;我国干部选拔工作有自己特殊的传统和国情,以“竞争”为主导难免会丢了传统;“竞争择优”固然是好,但在现实中根本无法推开,多是些理论工作者的“空想”。上述论断,无疑道出了现行竞争择优实践践行面临的困难,但毋庸讳言的是,发表这些断言的一些领导干部多有自身“既得利益”的考量,说到底,打心底难以接受“竞争择优”对现存利益格局的碰撞。关于一些领导干部为何惧怕竞争,道理倒也简单――权力影响使然,难以脱离权力“光环”;既得利益使然,难以跳出既有分配格局。这些从实践层面造成“竞争择优”践行悖论的见解,从现实层面折射出既得利益、特权思想和行为慵懒是目前制约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根子所在。

二、优秀干部难以脱颖而出的成因分析

从以上概括优秀干部难以脱颖而出现实表现时约略提及的某些因素来看,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深层次诱因实质上指向了组织管理、理论指导、制度安排和政治生态等不同向度。鉴于此,有必要就此切入对优秀干部难以脱颖而出的成因加以分析。

1.传统“官本位”政治文化中的封闭组织管理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深深打上“官本位”政治文化烙印的国度,这在根本上是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历史渊源所留下的“痼疾”。由于“官本位”文化从纵深影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事实已成共识,因而探讨“官本位”文化本身已少能谈出新意。但是,这一视角确能从更深层次反映出政治现象本身的内在运作机理。

若从组织管理视角来看,干部选任工作事实上是具有党政领导干部管理权限的组织人事部门根据自身具体权限所开展的组织管理活动。就干部管理的组织权限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管理体制的确立有两个标志性事件:1984年,党中央按照“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将干部管理权限由“下管两级”调整为“下管一级”;党的十三大强调应分别从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实际出发,建立党政干部分类管理的国家公务员制度。[2]这两大标志性事件无疑奠定了我国党政干部选任组织管理的体制性格局。

然而,由于受到“官本位”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一干部选任的组织管理格局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管理部门之间的互动来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组织人事部门之间协调对接不够,一定程度上阻塞了优秀干部在三者之间的合理流动;从干部选任组织人事部门的内部管理来看,从本系统、本部门内部选调领导干部到关键岗位者居多,按照干部资历和学历选拔干部到关键岗位者居多,凭借组织管理部门“一把手”意愿选任领导干部者居多。这种干部选任的组织管理格局可以称其为“‘官本位’政治文化中的‘封闭组织管理’”。为什么这么界定?有以下基本缘由:其一,“官本位”的实质在于“权力本位”,“权力本位”反映在组织管理上,即突出表现为干部选任的组织管理者之间的权力分布呈现出严重的“一把手”现象。“一把手”在干部选任工作上具有独一无二的“话语权”,而由于监督失之于软往往造成“一把手”主导格局中的“任人唯亲”;其二,“官本位”的根本特征是“本位主义”,“本位主义”影响下的干部选任基本上局限在本系统、本部门、本行业。这极大地妨碍选人视野的开阔,降低了选任干部的公信力;其三,“官本位”的主要表现是“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在干部选任中集中表现为,选任标准被降低、竞争择优被虚化,把干部选任搞成了高高在上、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形式化干部选拔。而这些无疑使得“官本位”文化影响中的干部选任组织管理最终走向“封闭化”。

2.现实“潜规则”政治生态中的畸形成长激励

如果通过政治合法性意义上脱颖而出的优秀干部选拔制度路径受阻,那么,许多干部就会本能的另辟“蹊径”――从现实情况来看,许多干部往往在非正式制度之外寻求出路。目前,对于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原因分析多集中于制度路径不畅的问题上,这无疑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然而,此种认识仅作为问题分析的原因罗列尚可,但若要真正着手解决问题,此种结论则缺乏洞察力,难以清晰界定问题的内在关联。

选拔优秀干部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更多的是强调干部自身所具有的能力,而能力本身又难有价值判断可言。问题的核心在于,现实的政治生态提供给了干部一种怎样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政治激励?从实践来看,一方面,由于我国干部晋升采取了“逐级淘汰的政治竞标赛模式”[3],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毋庸讳言的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跑官要官”和“买官卖官”的不正当竞争,而且确有一些领导干部在这样的竞争中得到晋升。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以非制度化“路径”“脱颖而出”的干部本身确实具有“竞争能力”,而且这些干部中许多原本都是“德才兼备”的干部,但问题是当这些干部以“不正当方式”得到重用之后,我们很难想象他们还能清白做官、干净做事、尽心为民。

在这里,借用吴思先生提出的“潜规则”一词来对目前优秀干部难以脱颖而出的政治生态原因加以概括:一些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本应该通过合法的制度路径,然而由于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存在着“潜规则”盛行的现象,正常的优秀干部晋升路径被阻塞,而任人唯亲、任人唯财的“潜规则”路径被“打通”,甚至公然的把正式制度路径演化为走过场的选任程序,这种“潜规则”政治生态只能提供给领导干部成长晋升的畸形激励,而这种畸形激励本身又会把许许多多原本优秀的领导干部引向“歧途”,从“优秀”到“贪腐”。简言之,现实中一定程度存在着的“潜规则”政治生态所提供的政治激励,是当前优秀干部难以脱颖而出的关键诱因。

3.长期“研用分离”模式下的隐性理论滞后

促进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而现实却是理论指导缺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能把创新性促进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经验“制度化”;另一方面,不能正视关于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理论研究,不愿意真正把理论研究的成果与党政干部选任实践有机结合。

具体而言,“研用分离”模式所导致的优秀干部难以脱颖而出的成因表现为:一是干部选任实践中长期对“党管干部”原则认识偏误。理论界的基本共识是,“党管干部”决然不是执政党事无巨细的管到具体人头,而是执政党应该通过制定科学的干部选任路线、方针和政策来选任优秀干部。但从干部选任实践来看,一些组织部门往往把“党管干部”与组织部门直接确定关键岗位干部人选划上等号,而这种做法本身显然是不尊重理论和干部选任规律的表现。二是在干部选任工作中将组织意图与民众意愿相对立。从理论上讲,作为来自民众、为了民众的执政党,其组织意图与民众意愿存在着根本的一致性,但是,一些组织人事部门往往陷入“唯组织意图”而忽略民众意愿的“怪圈”,常常以为“民众满意的干部并不符合组织要求”,这显然从根本上有违党的“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是不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思考问题的表现。三是干部选任实践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唯经验主义”倾向。一些长期从事组织人事工作的领导干部,认为“优秀的领导干部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没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资历的领导干部不应该也不能被放到关键岗位上”,这种以“工作经验”为标尺的“资历论”,实际上也是不注重和不善于从理论层面思考问题的表现,他们忘记了“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和对待个人名利”等亦是判断优秀干部的根本标准。总之,组织人事部门作为干部选任工作的关键部门,由于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忽视理论指导的倾向而使现有干部理论难以具有实践“试验”的机会。这种“隐性”理论滞后,当然也是当前优秀干部难以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4.传统的“制度观”指导下的单项制度设计

目前到底已经推出了哪些能够促进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制度?这些制度本身到底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目前的干部选任是在中国传统的“制度观”指导下进行的,因而要回答这两个重大问题,我们需要首先对传统的“制度观”本身加以反思。中国传统的“制度观”常常把制度仅仅理解成为约束人们行为而订立的规定,由于这种“制度观”的使然,当干部选任工作出现腐败行为时,人们往往立即想到应该针对特定问题出台相应的规定;而当规定出台后仍然存在干部选任的腐败行为时,人们就自然以为“制度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认为制度在中国情理社会中根本行不通,出现“制度无用论”的判断,不再从制度层面反思问题,而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执行层面。事实上,传统“制度观”指导下的制度设计本身实质上就是一种“就事论事”式的单项制度设计。

概括目前为促进优秀干部脱颖而出而推出的制度,其内容主要是:其一,推出了“破格”机制,《条例》中强调指出,“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1]11。“破格提拔”的制度规定是现实干部选任实践中利于促进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机制之一;其二,在传统选拔机制之外着力推出了考任机制、选任机制和聘任机制。考任机制基本确立了“逢进必考”的考任格局,选任机制将使得民众在优秀干部选任中的“话语权”得到尊重,聘任机制正在着力破解“铁饭碗”模式下的“大锅饭”绩效衰减问题;其三,推出了优秀干部选任的监督机制。2010年以来,中组部先后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检查办法(试行)》等一系列保障干部选任工作公平公正的监督办法,对于提高优秀干部选任的公信度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肯定目前这些机制创新成绩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说这些机制本身仍然存在不足之处。第一,“破格”机制缺乏与之相适应的配套运行机制。“破格”选拔作为灵活性较强的优秀干部选任方式,理应发挥完善现有干部选人机制的作用,但由于《条例》中所言“破格选拔的程序另行规定”[1]11,实际上并无相应规定,而一些地区尽管出台了破格选拔的相关办法,但也显然都是些原则性标准,根本上不能符合制度本身应该具有的“自运行”特征,因而无操作性可言。于是,破格规定往往在实践中不是促进优秀干部脱颖而出,而成为了阻碍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人治”之“论据”;第二,考任制、选任制和聘任制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完全推开,重要原因即在于这些机制本身的具体适用性以及这些机制之间的内在关联问题不完全清楚。这自然导致创新机制效用大大降低;第三,监督机制的功能多集中在事后责任追究方面,而且由于监督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不具体,因而靠谁监督?监督什么?如何监督?这些问题没有得以清晰展现。这些制度设计的不足,事实上就是优秀干部难以脱颖而出的深层次原因。

参考文献:

优秀管理论文篇(9)

主管单位: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济南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8256

国内刊号:37-1020/G3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科学与管理》(双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科学院共同主办的综合类科技期刊。全国公开发行,20年多来已出版发行100余期;曾荣获国家和省级多项大奖:1990年荣获国家科技期刊展评二等奖;1993年获山东省出版协会版式设计一等奖;1995年获山东省出版工作者协会优秀总体策划2等奖一项、优秀文章编辑奖一等奖三等奖一项、优秀装帧艺术编辑三等奖一项;1996年在山东省率先改为大16开国际标准版本,同年获省新闻出版协会颁发的优秀作品奖2项;1998-1999年被评为山东省自然科学技术优秀等级期刊;1999年被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科技厅评为山东省科技宣传先进单位。2001年荣获优秀总编、优秀编辑一等奖2项、2等奖2项;2002年囊括了“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颁发的优秀总编、优秀编辑等4个一等奖;2003年获“中国媒体新闻文化质量”优秀期刊一等奖。2000年创建了自己的网站,上网浏览人数达几百万。2003年成立了《科学与管理》杂志理事委员会,参会单位100多家。本刊的读者多为各地各级领导、科技管理工作者、科研人员、企业界管理层人士和大专院校师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优秀管理论文篇(10)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学生管理思想

1.以人为本。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就已经显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潮,西周时期三龙拥护一人的图形就展现了人的重要性,后来儒家思想也对这一理念非常推崇,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执政思想之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行业同样适用,即以学生为本,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实现教育的初衷。2.因材施教。孔子的弟子众多,但孔子坚持挖掘每个学生的特质,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和兴趣差异给予不同方向的引导,使学生们都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现代教育学习和借鉴的。3.修身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文化对每个七尺男儿提出的要求,做好自身的管理是闯荡事业治理国家的基础,是现代教育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儒家文化特别强调正己的思想,所谓正人先正己,教师的模范作用能够给学生健康三观地形成带来显著影响,因此修身正己的观念应该铭刻在每个教育者的心中。4.赏罚分明。早在先秦时期,法家就特别重视奖赏和处罚制度,这一观点随着我国朝代的兴替一直传承下来,成为有效的统治工具。赏罚分明在教育行业有非常恰当的应用,尤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教育者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赏罚机制规范学生言行,引导学生走向正轨。

二、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教育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在人口基数较大的中国,教育观念对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五千年历史的精华,将其融入高职学生管理之中有助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利于指引我国教育行业形成端正的价值观念。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应用于高职学生管理之中,不仅能够指导教学观念的树立,也能够发挥从上至下的作用,教育出道德品质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渗透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在复杂的互联网时代守住初心,更快地适应大量的信息冲击,形成良好的品质。

三、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

1.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学生管理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提升教学品质,完善学生的基础生活设施,提高学生对高职院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还要发掘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帮助学生寻找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发现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2.发掘学生的个体特色。因材施教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注重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引导学生走多元化健康发展的道路。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学生们选择,让学生在自身爱好的指引下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选择上的指导,避免学生在多样的选择中误入歧途。3.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修身正己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注重自己的言行,确保发挥正向的示范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汲取营养,增强知识积累,提升个人魅力;另一方面对待学生要做到言行一致,要严于律己,为人行事让学生信服。4.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赏罚分明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设立健全的学生管理规范,要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奖励形成正向刺激,对错误行为进行惩罚避免再次出现。此外,奖惩机制要把握好力度,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区分实施强制性的奖惩或缓和性的奖惩,以此优化实施效果。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厚积薄发的作用开展逐渐展现,在教育行业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修身正己、赏罚分明的学生管理思想,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应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的个体特色,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管理事业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

[2]迟会礼,吕长芳,陈福刚,张忠立,李洁,张翠,房玉春,徐艳梅.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德育途径——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理论前沿,2014

优秀管理论文篇(11)

为解决人才紧缺的燃眉之急,不少煤矿企业通过采取自主培养等措施,定向培养煤炭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层次的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延缓了煤炭企业人才断档的速度,但随着煤炭需求的不断增加,企业开工量增多,煤矿人才紧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为进一步加快我国煤炭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缓解煤矿人才紧张的状况,教育部批准中国矿业大学等七所高等学校部分专业单独招收“三校生”(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和煤炭企业优秀青年。单独招收煤炭企业优秀青年,是解决煤炭企业发展与人才短缺,促进煤炭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尝试,招生学校应高度重视,但如何将这些优秀煤炭青年培养成为合格的煤矿企业技术人才值得探讨。

一、煤炭企业优秀青年学生的现状

煤炭企业优秀青年是由所在单位按照所在省招生部门规定推荐报考,录取前与所在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毕业后回定向企业就业,是“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和体现。

煤炭企业优秀青年学生知识水平高低不等,尽管优秀煤炭青年学生是经煤炭企业推荐并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一样参加统一高考录取的学生。但是他们的录取分数线比较低,且《采煤概论》课程是单独命题,从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在山东,河北、河南三省单独招收的167名优秀煤炭青年情况来看,他们最高学历是专科,最低学历是技校生,文化基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煤炭企业优秀青年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年龄差异较大。由于大多数优秀煤炭青年来自煤炭生产一线,有的在井下干了十多年,深知煤炭一线工人的艰辛,他们想通过这次重返学校,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未来的工作环境,由于河北、河南两省对优秀煤炭青年没有年龄限制,因此,在这批学生中,最大年龄是34周岁,最小年龄为20周岁。年龄的差距直接导致着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

二、指导煤炭优秀青年学生树立全新意识

从煤矿到学校,每一个煤炭优秀青年都可以体会到新生活的挑战,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角色,新的任务,他们都需要一个适应、学习的过程,学校必须指导他们树立全新的意识。

首先要树立角色转换意识。从工人到学生的角色转换需要有一个过程,必须强化他们的学生身份,是学生就要和普通学生一样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针对学生来自企业的特殊情况,可提出适合企业青年的荣辱观,在班级内开展以“如何上好我的大学”为主题的思想大讨论,使同学们的角色尽快得到转换。

第二,要树立自律意识。由于他们工作多年,自我意识比较强烈,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组织纪律意识淡薄。入校之前,长期从事又苦又累且高危险的工作,或多或少的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惯,如:吸烟、喝酒。刚刚进入高校,上班时形成的习惯一时难以改变,抽烟、喝酒、酗酒闹事现象时有发生。又由于他们脱离学校、课堂太久,就存在着坐不住的现象。因此应在他们中提倡成人教育、“自律”意识。“自律”的管理方式就是要告诉学生,作为成年大学生,就必须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要以遵章守纪为荣,以违章乱纪为耻,他们是以“煤炭企业优秀青年”身份入学,因此,要强化“煤炭企业优秀青年”这个称号,时刻提醒他们言行举止要对得起“煤炭企业优秀青年”这个称号。在“自律”管理模式下,班级工作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如何管好班级,班级建设得好不好,全在于学生的“自律”意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三,要树立参与意识,参与意识是前两种意识的自然延伸。煤炭企业优秀青年作为学校的特殊群体,虽然他们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但脱离学校太久,对于学校的校园文化比较陌生,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具有校园特色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它对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鼓励煤炭企业优秀青年学生尽快融入学校生活。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策划与筹备工作,尽可能给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磨励品德意志,学会交往沟通,提高人文修养,实践组织管理,促进身心健康,构建和谐人格,在大学的各项活动中不断的去锻炼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能力和各方面的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四,要树立学习意识,煤炭企业优秀青年入校以后,为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学校,帮助他们尽快熟悉自己所学专业,尽快适应环境,融入大学生活,学校应组织有关老师为他们做详尽的专业介绍。由于学生的学历层次、工作经历、年龄结构、实践经验等方面差异较大,及时的专业介绍使同学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对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非常重要。另外,要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文化基础进行摸底调查。必须指导学生放弃依赖,学会主动学习,提高自学能力。使他们能够刻苦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全面提高自己专业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建良好的班风、学风,把自己培养成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煤炭企业优秀青年有较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但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学校应根据煤炭企业生产和发展要求,按照“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原则,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煤炭企业优秀青年学生的培养计划的制订要有别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它既要保证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培养相均衡,又要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教材的选用和开发也应符合学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