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励志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5:54

励志教育论文

励志教育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186-03

当前,高校大学生家困生群体中出现的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水平滑坡、自强精神减弱等现象以及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暴露出的重经济资助轻励志教育、励志教育内容与实际相脱节、励志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客观上需要着力加强励志教育工作。开展励志教育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励志教育理论研究,也有助于指导励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励志教育得到自我价值实现。

一、关于励志

《辞海》对于励志的解释是:“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现代汉语词典》中“励”有“劝勉”之意,“志”有“志向、志愿”之意。实际上,“励志”在汉语词汇中由来已久,《旧唐书》中“渤耻其家污,坚苦不仕;励志于文学,不从科举,隐于嵩山,以读书业文为事”的“励志”意为奋志,集中心思去实现远大目标。《曾胡治兵语录》(蔡锷 (民国) )也收录了曾国藩的语录,“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励志咬牙,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忝然自馁也。”《新元史》中“泰定二年卒,年七十六。秉仁励志读书,老而益笃,工书,古隶尤长。”意为以读书为追求,实现目标激励和意志砥砺的结合。

与汉语相对,励的英文词义为encourage,志可以意译为will;aspiration;idea。《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encourage的释义根据动词后宾语是人与物有所区分,当其后是人时意为give support, confidence or hope to sb(鼓励或支持某人),当其后是物时意为help sth to develop;stimulate(帮助某事物发展;激励;促进)。

现代教育中,励志越来越多地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许多学者围绕励志与教育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建构。谢灵运在《述祖德诗》中最早提出了励志的概念,称“惠物辞所赏,励志故绝人”。马奇柯在《如何对青年进行励志教育》中对古代的励志进行了研究,他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励志,并把是否有远大志向视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传统的尚志理论是我国社会精神动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二、关于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范畴,其立足点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核心就是激励,采用外部激励法等手段与方法激发和唤醒人的内动力,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弘扬人的主体地位,以使主体通过教育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形成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为实现自身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励志教育的由来

现在所讲的励志教育虽然与古代所提倡的励志在内涵上不尽相同,但其精神实质没有改变。三峡大学况荣研究了中国有史以来的励志教育,他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和孟子可以说是励志教育的始祖”,到南宋时,书院教育蔚然成风,那时的励志教育把内涵界定为“为人修己以敬的道德意识,为学一志于道的求索精神,为事一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励志教育发展到当下后则意为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二)励志教育的界定

我国对励志教育的系统研究始于21世纪伊始,许多学者对其定义进行了探讨。但是从总体上来讲,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分散,还处在成长阶段,尚未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的独立学科体系,成熟的研究方法、独立的研究内容和规范的学科体制还有所欠缺。具体而言,对励志教育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西华师范大学马静等认为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励志教育是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思想性和崇高性;二是坚定性和超越性;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四是主体性与示范性。

三峡大学况荣从两个维度阐述了励志教育,从学业上讲,励志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竞争氛围,励志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生活意义上讲,励志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激励学生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周彩虹指出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远大志向,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努力践行理想追求的教育。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张志勇认为励志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科学、系统的教育,唤起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自主意识,提升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

此外,彭月英、李茂平、赵博、刘晨光、寻金锭、石婧、王卫霞、张朝阳、王广元、王中对等也对励志教育的内涵进行了阐释。

三、关于励志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

(一)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整合

励志教育理论是关于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以及如何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励志教育理论研究是德育教育的需要,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者根据什么才能砥砺受教育者意志,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的问题,在心理学中激励理论、成功学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等奠定了励志教育理论的基础,现将这些理论按照研究内容侧重点的不同,进行陈述。

1.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认为积极的品质可以激发人类本身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积极的力量,从而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积极心理学明确提出了三个研究主题:一是积极情绪体验;二是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三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励志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积极的教育或外部手段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理与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使励志教育的开展更科学、更系统,同时而励志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2.成功心理学理论

成功心理学最初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它的研究对象为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研究内容为指导人们运用健康心态、积极行为而获取成功,研究目的旨在分析影响成功的心理成因及成功的心理要素和人生的具体事件以及陈宫的言语行动之间的联系。詹启生认为成功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揭示成功过程的心理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成功心理学的创始人唐纳德・克里夫顿指出,成功心理学是帮助人们实现个体最佳效能的一门科学。苏启文(2012:1-2)认为成功心理学旨在揭示个体或社会成功的各种因素,他还认为判定成功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有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优势。而励志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充分挖掘其自身的优势,积极地开发与利用,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正是遵循了人们的心理特征,探索个体成功的因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

1.激励教育

20世纪90年代,激励教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一门学科。张克杰基于天津市红桥区的激励教育改革实践指出,激励教育是教师采取激励这一方法和手段,从外部给予学生以适度的正刺激,使他们自觉地将教育要求内化为行动的过程。他认为激励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基础上,在遵循个体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统一的规律性的前提下,充分创造适合个体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其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励志教育与激励教育的这一目标是一致的,励志教育过程中也需要激励这一教育手段,激励教育过程也少不了励志教育的教育方法。

2.成功学教育

成功学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实现人生目标,获得成功的一门学科。成功学教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已日趋成熟,研究者们系统地研究了成功的方法、路径和规律,并借以富有哲理性的成功学教育理念和成功学经典案例激励受教育者达成成功愿望。李鸣认为成功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将成功学教育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教育理念的一次有益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学教育也称之为励志教育。成功学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经典理念、经典案例等教育方法和过程都具有较强的励志性,从这个层面来说,励志教育与成功学教育具有统一性,二者都是要使受教育者激发潜能、激励自我并获取成功。

(三)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有关励志的思想

作为励志教育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普遍联系的观点等为励志教育指点了方向。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有两个主张:一是自然界本身的变化是自然界本身内部矛盾的发展;二是社会的变化是社会自身矛盾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是其中最为根本的因素。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变化和发展的自觉反映,意识的变化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是一个原有观念不断更新并形成新的更符合实际的观念的过程。励志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通过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起量变,随着矛盾的增减,量变的升级,受教育者的思想由旧质态向新质态飞跃,自主实现思想的根本转化,这就是在把握了事物的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质量互变的应用。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事物与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相互关系。

励志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通过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起量变,随着矛盾的增减,量变的升级,受教育者的思想由旧质态向新质态飞跃,自主实现思想的根本转化,这就是在把握了事物的发展特点基础上对质量互变的应用。

(四)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两大要素,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建立在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的成长成才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逐步现代化,通过主体性教育,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的内在需求,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把学生培养为自觉认知与实践的社会主体。这一理论批判了传统教育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弊端,强调了受教育者本身自主精神与自我发展意识的重要性,使受教育者自主地进行自我建构与完善,进而发展成为更加全面自由的人。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励志教育等手段进行外在激励,不断使其转化为内在动力,使学生在主动了解世界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进取的学习要求和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四、已有研究的成就及启示

前人的研究对励志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不但开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在励志教育的理论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形式提供了新的视域和启示。

(一)励志教育的研究开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励志教育的提出,融合了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引入到了教育学的研究中,教育过程中的励志方法逐步实现科学化、系统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学理论研究新领域。另外,励志教育的提出有利于改进师生之间的传统关系,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二)励志由方法上升到了理论,成为德育教育研究关注的课题

励志教育的提出,使励志不再单单是一种教育方法,实现了向理论、体系的转变。励志教育在目前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贫困生教育。已有的研究改变了励志仅仅作为一个口号、一种手段的情况。

(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励志教育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国内外的心理学、管理学领域,许多学者对励志进行了专门研究,并且已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励志教育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不仅有利于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拓宽教育研究领域,开辟全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使励志教育研究更趋科学化、系统化,为更进一步研究励志教育提供了开阔的思维空间。

五、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虽然励志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仍然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系统性也有所欠缺,有必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探索。

(一)研究历史不明确

纵观已有的励志教育研究,研究者对相关的基本概念衍生、理论的发展等问题表述不明晰,如励志教育理论的源起,励志教育的理论基础等少有研究者进行说明。

(二)研究领域狭窄

对励志教育的研究几乎局限于教育本身,没有更多地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且缺乏实际可实施的案例支持。

(三)研究深度不够

目前国内对励志教育的研究一种是心理学、管理学已有相关理论的套用,教育学科的原创性理论建构很少;另一种是单纯的应用于实践,探讨理论的内容匮乏,导致研究多是经验的累加。另外,我们还缺少对励志教育方法、途径的深入剖析,对励志教育的实施条件、可能性边界和负面影响还少有论及。

(四)研究缺乏创新性、系统性不足

已有的研究多以命题式的思考为主,对励志教育的研究只集中于某个有限的命题,内容都比较相近,得出的新结论、新成果较少,而且研究的观点都比较散乱,没有一个清晰地逻辑概念体系,缺少对教育的超越性的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贞志,马奇柯.如何对青年进行励志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6(8).

[2]赵博.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6).

[3]周彩虹,刘岩松.高校经济困难生励志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4]王卫霞.关于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4).

[5]张朝阳.浅论大学生励志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

[6]刘晨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研究――以南昌大学共青学院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1(11).

[7]王广元.高职院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现状研究[J].理论观察,2013(5).

[8]寻金锭,欧锴,李海珠.高校学生社团励志教育实践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

[9]王中对,潘玉驹,谢志远.温州人精神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35).

[10]张志勇,于淼.励志教育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11]詹启生.成功心理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12]苏启文.成功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3]李鸣.成功学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益路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13(11).

[14][晋]刘.《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一,http:///kcms/Detail/frame/GxdbSectton.aspx?BH=1422353

[15]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卷五・勇毅[EB/OL].http://k

/kcms/Detail/frame/GxdbSectton.aspx?BH=342093).

[16]柯劭.新元史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五[EB/OL].http:///kcms/Detail/frame/GxdbSectton.spx?B

H=268997.

励志教育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85-02

一 感恩励志教育的含义

1.感恩教育的含义

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地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感恩的态度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个体的行为习惯,成为个性品格的组成部分。

2.励志教育的含义

励志,《辞海》中的解释是“激励心志,集中心力干某种事业”,也就是奋发志气,振作精神,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远大目标。强调的是树立目标与志向,并为之不懈努力。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全面地培养成功的品质,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通俗地讲,就是勉励学生树立志向,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

3.感恩励志教育的含义

感恩是生命潜能的催化剂,励志是人生旅途的引路人。感恩励志教育,就是教育者兼顾地进行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既培养学生的品德、激发学生的潜能,又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立志成才,兼顾了品德与才干,以更好地成人、成才。要以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宗旨,以激发潜能自我实现为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爱心与善意,能够给他人以帮助,给社会以回报,而并不是要求他们一味地感恩。

二 实施感恩励志教育的意义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随之而来的是享乐主义盛行,贪图安逸、不愿劳动、不愿奋斗以及厌学逃学,生活无所追求,人生没有目标,精神空虚,无所事事,缺乏责任感等现象的出现。这些严重扭曲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健康发展,压迫、限制了人的旺盛精力和创造的精神与能力。现代生产与生活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给人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青少年学生因此而产生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建议》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感恩励志教育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感恩励志教育,不能只是针对贫困学生,要在学生中普遍实施,不能一味地说教,要落实在行动中。现代教育,包括德育,教人学会生存、消费、享受,其中就包含着教人奋斗,奋斗是享受的前提,也是享受和发展的内容和途径。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励志教育,使学生励志成才,为祖国作贡献。

在功利主义与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厌学、叛逆、网瘾、冷漠等问题日渐严重,那么实施感恩励志教育,走进孩子的心里、触动孩子的心灵,意义重大且十分必要。

1.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校教育往往以文化课为主要导向,中学生整天埋头于背诵和做题当中,对德育不够重视,感恩教育逐渐被边缘化。面对升学的压力,往往又是以考大学、上大学等狭隘的认知偏差为主,不利于青少年的长远发展。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感恩励志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感恩励志教育以唤起感恩、激发志向、培养意志和养成良好的品质修养、激励追求成功为目的,符合德育的内在规律,可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学生树立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健康地成长。

2.有利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实际中影响青少年自我实现的多是情感、归属以及尊重等需要的缺失。如果学生能以感恩的心态看待他人与社会,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潜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并积极完善自己,学生便易在与同学、朋友的关系中体验到关爱、友谊和忠诚,树立自尊,减少孤独、挫败感,进而追求自我实现。

3.有利于传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感恩、励志本来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诸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施恩不图报”“志不强者智不达”“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应当传承的。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它可以塑造学生更具相容性的品行,使学生更了解和认识自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进取心、事业心和冒险精神,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发扬优秀文化精神。

4.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和谐社会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个以感恩的眼光看待他人、社会、自然的人,一个志向崇高远大的人,可以正确地评价与定位自己,融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通过感恩励志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追求成功的志向,也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因为,有志之人必能积极进取,感恩之人必能乐于合作。

三 中学实施感恩励志教育的建议

1.树立感恩教育理念,重视励志教育

美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曾说过:“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恩之情。”所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不仅可以防止励志教育过于功利化,其本身也可以成为励志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和组成部分。

近年来“感恩励志教育报告大会”巡回演讲在全国各地学校推广开来。这种教育方式以“感恩的励志,励志的感恩”为主题,以传统文化为背景、语言和音乐为烘托,通过情境互动,旨在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自主意识,并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试图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探寻全成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德育模式。报告会往往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人性本质出发,利用身边催人奋进的真实事例,点燃学生奋斗的激情,树立成功的信念,以达到治心扶志的目的,让学生学会感恩,知恩图报,奋发图强。

这种巡回演讲的形式是实施感恩励志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有条件的学校,这种形式可以成为一种制度,定期举行活动,但不能开展过于频繁,那样会降低其效果。要把感恩励志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并探索更多的实施途径。

2.创造适当的感恩励志教育文化氛围

这种报告会的形式感染力强,但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性较大,影响范围有限。感恩励志教育的推行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甚至扩展到整个社会中,而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

第一,在家庭中,父母要营造和谐亲密的家庭氛围,从培养孩子的孝心抓起,养成孩子孝敬父母、善待他人的习惯。家长要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创设各种机会与条件,让孩子学会体谅他人,勤奋踏实。

第二,学校应优化物质环境与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环境,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富有激励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积极进取的班风与校风,熏陶学生,使之受到感染和鼓舞。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细小的进步与成就,教师、家长要细心观察,充分肯定,增强其成就感,激励其不断追求新的成就,特别是对幼儿和小学生,不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最基础的部分,感恩励志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必须依赖于包括课堂生活在内的所有社会生活。感恩励志教育要做到从“细微处见精神”,家长和老师要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勿以善小而不为。学校应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把感恩励志教育摆在德育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三,对社会来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应当在全社会倡导感恩和励志的理念,呼吁人们常怀感恩之心,树立崇高的志向,艰苦奋斗,在全社会形成感恩、奋进的浓烈氛围。

3.广泛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实践感恩,砥砺心性,磨炼意志,有助于学生在现实中把感恩之情、自我激励意识发展成为心理习惯,最终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因此,学校应广泛开展富有感恩励志教育特色的各种活动,比如,阅读感恩励志故事、开展背诵感恩励志诗词比赛、聆听杰出人士专题报告、唱感恩励志歌曲、观看感恩励志电影、发表感恩励志宣言,等等。其中像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科技馆、展览馆、名胜古迹、劳动工地等,可以以生动活泼的事实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立志刻苦学习、珍惜生活,从中受到教育。此外,还可让学生组建相关社团,比如感恩励志演讲团、感恩励志记者团、感恩励志文学社等。

4.语文课成为感恩励志教育的重要阵地

感恩励志教育的实施需要借助于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全方面渗透。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更易与感恩励志教育水融,语文教学可以成为实施感恩励志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如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志存高远、艰苦奋斗等贯穿到全过程。语文教师应善于从文本中挖掘感恩励志素材,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此外,还可以鼓励孩子把所见所闻的令人感动、受到教育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在班上宣读;让学生记住一些名言、警句、感恩励志诗词;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经典名著等,都可以让学生受到感恩励志教育。我们要寓感恩励志教育于实际生活中,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3]厉佳旭、崔国久.中学励志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12)

[4]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励志教育论文篇(3)

现今新时代,各个高校都充盈着各具特色,极具个性张扬的校园文化,而校园文化的最终的目标就是把文化所内在的真正意义的价值影响到校园中的每一个人,灌输到他们的生活中,从而形成他们个人可以随身携带着行走的能力,并潜移默化地以此形成其享用终生的学习和行动能力。有鉴于此,我们学校也把励志感恩教育作为学校校园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从上一级的关工委,到学校的党委以及全校的学工系统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系统工程,尤其近几年来,全校师生也感受到励志感恩文化的独特魅力,依托信息技术,孕育了优秀的学校品质,全校教师都渐渐形成立德树人的高尚品德,同事一届届学生也常怀感恩之心,励志前行,我们也以此探索出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与校园励志感恩文化教育整合之路。

1构建完善的信息化校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而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网络又是其中的基础环节。我院以校园信息网络建设为核心,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将励志感恩文化的核心、理念、诠释向学生进行宣传,让校园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传播平台。

1.1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网络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校园网络,包括校园网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基于校园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我们可以建立支持校园文化活动在线平台,为学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必要的物质基础,从而促进励志感恩校园文化建设。同时,校园网的建设可以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办公、管理都有一个校园网络环境,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学形式、方法的相互交流和改革。

1.2校园网络资源的开发网络的最大优势是资源的高度共享

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收集了大量关于感恩教育的资料放在了资源库中,为教师提供了便利的教学资源,使网络资源成为了一种校园文化传播途径,并使网络文化与感恩文化融合起来。

1.3教师信息意识的培养

为加强培养教师信息意识,加快建设校园网络化文化,我们需要尽快培养出一批应用型人才,他们既要精通学科教学,又能熟练运用现有的网络平台进行感恩文化的传播,因此,我校资助中心通过各系资助经办人,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感恩活动,组织感恩文化的讲座,诠释感恩文化的内涵。

1.4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

我校目前正努力建设感恩文化资源共享平台,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感恩教育的渠道,在学校和各系网站上设置了自己的感恩宣传专区,创建和管理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让网络环境已经成为促进我们学校的感恩文化,展示师生才华的重要窗口。

2建立励志感恩教育资源库

建立校园网上共享的感恩教育资源库是建设学校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从学校角度来说,建设感恩教育资源库是决教育信息化高投入低产出的一个途径,可以集中大量感恩教育资源,提供给校内的教师和学生浏览与学习;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建设感恩教育资源库是为教师传播感恩文化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素材,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及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感恩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感恩文化资源,使感恩文化可以更好的在学生群体中传播开来。因此我们根据感恩教育的教学目标,建立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感恩教育资源库,包括感恩教育素材库、感恩音乐、感恩动画、感恩课件、感恩活动等。2.1励志感恩故事资源库感恩故事资源库分为古代经典故事和著名的孝道故事,图文并茂,让学生能理解。如《二十四孝》《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学生可以把这个资源库里的故事作为自己的榜样,做到感恩常在心。老师可以作为教材教给学生孝礼文化,让学生学会感恩。2.2励志感恩名言资源库在资源库里,我们收集和感恩语录,供老师和学生随时上网,如"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这些感恩语录记录上传,老师可以选择这里作为他们生活的座右铭。2.3励志感恩音乐资源库在这个数据库里将收集了大量的关于感恩的音乐歌曲,通过欣赏和演唱的方式,学生可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对老师的尊敬,对一个美丽繁荣的国家深深的感情。2.4励志感恩动画资源库在这个资源库中,我们收集了漫画和一些教学课件。"弟子规”是主要的动画素材,我们买的弟子规光盘漫画中复制所有教师参考。同时,还积累了感恩教育课的课件。2.5励志感恩活动资源库励志感恩活动资源库搜集了我校感恩教育大型活动和班级活动的素材,便于回放,更便于师生观看,让学生可以循环回看,时刻见证自己的点滴进步。如学校大型活动感恩节活动、艺术节活动、读书节活动等,班级活动如:班级生日同庆、共度中秋、漫漫军训路等活动,这些活动资源库是学校宝贵的财富,它记录了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3开设励志感恩教育课程

每学年度开学和学期末期间为被评定为“贫困生”的同学组织开展“励志感恩”专题系列的教育课堂。课程的主要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掌握国家奖助学金的申请条件;掌握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和还贷步骤;学会感恩,诚信还贷,励志前行。通过在专任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模块化教学方法,用ppt将各个知识点做详解,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后,通过公众平台进行现场竞答;让学生根据任务在电脑上亲身操作贷款还款的全过程;观看感恩视频,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让同学在微信平台上发送感恩话语,让感恩话语呈现在课堂大屏幕,让同学根据感恩话语发表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并让学生现场发送感恩话语给最想感恩的人。通过本系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感受来自国家对于贫困生的全方位资助,自觉在生活中自信自立诚信感恩。课程教学中教学重点为通过课程内容让学生内化为励志诚信感恩的心,难点为助学贷款的申请和还贷步骤,让学生树立自信,诚信感恩的意识,本节课以学生掌握了解为技能要求,以学生自我实践操作最后成功为目的,但最终是要通过自身的参与体验,领悟诚信感恩的内涵,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在教学之前从网上和我们学校自己构建的资源库收集有关国家奖助贷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要兼顾有关诚信与感恩的事例和视频素材,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将它们根据教学要求整合在ppt课件上,确定好教学的流程和方式,将重点和难点加以注明。由于课程参与学员比较多,而且是思想的教育,事前让学生干部给现场布置了温馨的环境,并且期间需要运用网络和屏幕用作课程的准备。组织全体同学学习奖助贷相关知识,让学生全体参与知识竞答,观看感恩视频,最后,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并传诵感恩话语,教师进行点评,并进行总结。

4建设励志感恩教育微信平台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师生的交流方式的途径,既秉承个人网站的言论自由,又融合了教师的经验和思考,是一种综合激发创造的新模式,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平台,引导学生励志感恩。因此,我们建设了感恩教育微信公众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指导学生进行励志感恩教育提供了便利。(1)公共励志感恩发言专区。主要是进行师生、生生沟通和交流。网友在这里畅所欲言畅谈问题,教育交流励志感恩教育经验,分享个人成长亮点。(2)微信公众平台。在微信公众平台,不定期会更新关于励志感恩的文章,师生们阅读完文章后可以在留言区留下个人的感想,并且后台会有相关的负责人进行回复和解答问题。主要上传教学活动中的感受和问题,在感恩思想的理解、体会等方面,通过励志感恩微信公众号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平台来探讨问题,提高了专业思维问题的深度;为教师提供深思的机会,提高探究能力,开拓思维,例如,有教师指出,有了微信公众号后,当你网上交流时,有时会有更多的人来帮助你,提供更好的建议。对我来说,最大的帮助是当我有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相互的讨论使我的头脑受益,不会受到限制。

5聆听励志感恩教育之音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洗涤学生心灵的钥匙。充分利用音乐的特殊教育价值,使学生快乐与音乐交朋友,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达到塑造和净化情感的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听音乐是培养学生励志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气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同时,音乐是艺术的声音,也是艺术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和情感的体验,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各种励志感恩音乐。我们安排了各种感恩和励志的歌曲或音乐。如早晨6点半和中午14点不断播放校园之歌《五进之歌》,催人奋发,促人上进。放学、休闲、课余时都播放不同的励志感恩的音乐。在这些歌曲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触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有丰富的经验和学生音乐兴趣会越来越浓,他们会有意识地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情的音乐。

6结语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基础,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是教育技术的真谛。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校园励志感恩教育文化,我们选择了一种合理的可视化技术,在先进的教育理论下,励志感恩教育理论在我校的多渠道多措施践行着,在师生之间无处不在地扩散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遍布着。

参考文献:

[1]张玉琴.信息技术为感恩教育插上腾飞翅膀——人教版《家庭小账本》教学案例[J].山西电教,2015(1).

[2]陆绮薇.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感恩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1.

[3]刘丽瑛.浅议技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97.

[4]张惠荣,宁丽萍.学科特色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感恩亲情”专题学习网站[J].山西电教,2008(3).

励志教育论文篇(4)

“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简单地讲就是指那些勉励学生树立志向,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

二、高职学校为什么要开展励志教育

1.励志教育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如何尽早培养学生的成功品质,如何为社会培养富有自我激励精神、敢于应对人生各种挑战、努力追求成功的年轻一代,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者眼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培养国家技术性人才基地的高职学校,及时引进励志教育,应当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2.学校的教育任务回归本源,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成功服务

教育家B.F.Skinner曾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千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个人在追求人生成功中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学校教育要想真正做到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就应该抛弃那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上。哈佛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生成就至多只要20%归诸智商,80%受其他因素影响,如意志力、自信心、情绪控制、人际关系、团队精神、自我激励、思考方法等。这些决定着学生终身发展的成功品质的培养有赖于励志教育的实施和开展。

3.学生特点决定了高职学校开展“励志教育”尤为迫切和必要

高职生在基础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学习能力、自我约束等方面与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网络文化的泛滥,网络游戏的诱惑;单亲家庭的日趋增加;隔代抚养教育的普遍增多;家庭教育的重分轻德等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道德、品行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令人担忧。

三、高职学校如何开展励志教育

建立励志教育教授系统,即对学生进行提高认识、教授方法、发现自我、确立志向的教育。通过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生成功从励志开始的道理,认识自身潜力,确定个人发展方向,做好个人成长规划,学会有计划、有目标地生活。

1.读书励志系统

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励志经典书籍,如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和拿破仑的《成功法则》、《一生要注意的5O个细节》、《人性的优点全集》等励志书。学校可以开展“读励志书,写励志报告,作励志演讲”活动。

2.课堂励志系统

课堂励志包括学科教学渗透励志、班团活动励志、开设专门的励志课程等。可以在教师中开展“励志教育论坛”,教师可以撰写励志教育论文和读书报告,懂得励志,懂得励志教育,使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励志理念。

3.励志教育报告

根据学生的特点,学校确定专题,邀请励志教育专家或者对此有研究的教师定期为学生做励志教育报告。以富有感染力的报告激励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成功经营人生的人。

4.建立励志教育环境系统

环境的育人作用不容忽视。学校应当重视并营造富有激励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来熏陶学生,让学生处处受到强烈的成就动机和成功要求。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生活、活动区域和其他一切设施宣传励志格言,宣扬励志理念,宣传励志事迹,树立励志典型,弘扬励志文化。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富有教育意义,富有激励作用。

5.建立励志教育实践系统

所有教育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上。培养学生成功品质,需要依赖于励志教育实践系统的建立和有效运作。

(1)活动实践系统。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励志为目的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把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励志教育结合起来,建立丰富多彩的学生励志社团,鼓励学生从文体活动中励志、从兴趣爱好中励志。

(2)生活实践系统。一个人的成功品质的培养,关键还是要靠日常生活中长期的有意磨练,要靠建立自我反省自我管理系统,在生活中励志,在励志中生活。

(3)管理实践系统。学校管理特别是学生管理,是励志教育的重要实践阵地。要把励志教育落实到学校的日常管理、班级的日常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中去。

6.建立励志教育评价系统

改革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体系,建立富有指向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的成功品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让档案袋准确地反映学生个人成长的过程。在评价学生的时候,重视肯定学生的进步,尊重并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几点思考

励志教育论文篇(5)

课 题:本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职“理实身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编号:1508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励志教育是中职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教育唤起中职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发掘其内在潜能,唤醒其内在动力,帮助学生走上成才之路。笔者从励志教育与中职学生成才的关系、励志教育对中职学生成才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励志教育帮助中职学生成才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励志教育与中职学生成才的关系

1.励志教育是引领中职学生成才的一种实践活动

如今的中职学生大多追求玩乐,抗挫折能力差。通过“大国工匠”等励志教育,可以引领学生走上成才之路。励志教育不能停留在课本里和课堂上,而要落在实处,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在公益活动中历练、提升自己。

2.中职学生成才需要励志教育的渗透

中职学生在成才之路上会遇到一些心理困惑,面对就业会茫然无措,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中职学生在思想上需要励志教育的渗透,中职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利己观念重、玩乐心重,所以必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中职学生在行为上也需要励志教育的渗透,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学生观察榜样的一言一行,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励志教育对中职学生成才的作用

1.对中职学生的思想产生作用

中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阶段,励志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对中职学生的思想产生正向积极的作用,引导中职学生走上成才之路。思想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思想,才能使人产生正确的行为,进而拥有美好的人生。

2.对中职学生的行为产生作用

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励志教育可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对中职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如何通过励志教育帮助中职学生成才

1.社会应加强理想信念建设,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

加强“大国工匠”的宣传和为建设技能强国而奋斗的理想信念,要发挥好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特别是通过互联网加大宣传力度。如今的中职学生大多都通过电脑、手机等获取信息,可以考虑通过这些平台的媒体加强对理想信念的宣传,帮助中职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追求。

2.学校应构建中职学生励志教育平台,形成励志教育的长效机制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励志方面的演讲和优秀学生的经验分享会,建立并形成励志教育的长效机制。学校可以通过邀请职业院校已经就业的明星学生回校做个人事迹演讲报告,并分析本校优秀学生的学习成长经验,用优秀学生的事迹激励在校生努力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励志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励志教育的重视。中职学生往往比较自卑、学习习惯不好,教师不应对他们抱有偏见和歧视,要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例如热情、好奇心强、乐于动手等。教师要因材施教,及时鼓励学生,努力把这些学生培养成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4.学生应参加实践活动,加强自我管理

作为励志教育的主体,中职学生要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励志思想。教师通过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励志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一个人的成功一定离不开强大的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的初级阶段,学生需要教师的帮助,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励志教育论文篇(6)

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其健康成长,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是高校和社会的重要任务。通过励志教育,激发贫困大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引导贫困大学生求真、崇善、趋美,培养贫困大学生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1.加强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于农村和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因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不好以及虚荣心趋势使他们的心理产生自卑,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存在着焦虑与抑郁交错、自卑与自尊交织、嫉妒与偏执共存的复杂心理状态,以至于精神面貌和思想状态出现了问题:学习动力不足,待人接物热情不高,人生目标不明确,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教育关注的重点。

1.1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勉励青年大学生“把正确的道德认识、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些重要论述为当代大学生指明了方向,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赋予了时代内涵,为高校深化创新德育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不能忽视的,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棘手,同时更是需要重点关注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群体,以励志教育提升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高度”是时代赋予的必然要求,更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1.2 培养贫困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需要

在全社会都在关心贫困大学生物质困难的同时,心理贫困现象悄然而生,强烈的贫富差距使挫折感在贫困大学生心灵深处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社会不公的矛盾、自卑与自尊交织、焦虑与抑郁共存、逆反与依赖互融、无奈与愧疚交错、自闭与幻想共生等等,甚至有部分同学成为身心“双困生”,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因此,在经济扶贫的同时,励志教育和精神教育也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利措施。通过励志教育让贫困大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闪光点,树立贫困大学生真正的自信、自强,培养成身心健全的当代大学生。

1.3 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膨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开始盛行,部分媒体为赚取点击率对“官二代”、“富二代”等现象过度报道,助长不良风气蔓延,使得贫困大学生出现严重“志力”不足、志向迷失,继续奋斗劲头逐渐消失,主要表现在:奋斗精神缺失,思想素养不高,心理问题高发等。要使他们成长成才,励志教育是贫困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1.4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据有关数据显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同时在高校大学生中存在一部分学生常常追求名牌甚至是奢侈品,导致贫富差距在高校中表现的十分明显。虽然这些学生在同一个校园、同一个教室、同一间宿舍,但他们的消费观、价值观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有些贫困生由于虚荣心的原因使其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攀比消费等行为,致使其自身价值观扭曲,发生偷盗、自杀等行为。因此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励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创造出一种和谐校园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

2.当前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淡薄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以贫困大学生当做励志教育的主体,将他们的利益为励志教育的出发点,以他们的实际需要为动力,从而在根本上体现出励志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关键。而现实生活中,高校学生不以学习为主,而以衣着、首饰、电脑、手机等的好坏为评标标准,加上部分老师激进的言语,负能量的传递,早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抛到脑后。

2.2 励志教育的内容不系统

励志教育以信念教育为导向、以教育激励为手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的道德教育,是让学生用自己的一致战胜挫折的赏识教育,是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的。而现实部分高校中,虽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拿励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使其成才,摆脱心理困境,其内容往往是谈心谈话、案例教育、群体游戏等等,根本没有成套的励志教育内容,更不会从学生励志教育体系、老师育人体系、班级课程体系和管理评价体系进行教育教学。

2.3 励志教育与其他教育相分离

部分高校把受励志教育者列为一类特殊的群体,在受励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可能受到同学各种非议,如家庭困难、身体残疾、心理不健康等等,这本身加重他们的心理扭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应该把励志教育融入到其他教育理念系统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渗透励志教育理念,让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时时感受到励志教育的存在,而不应该把励志教育和他们教学体系分开。

2.4 教学方法的滞后与单一

正如周远清教授所指出的“我国教学方法、教育方法不先进甚至落后为国人所共识,为世人所议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已成为一种常说、常写、很难做的常用词。”励志教育教学方法的滞后与单一表现更为突出。从说教式的教学过程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到教材建设相对滞后限制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再到多媒体教学手段被扭曲等等,无不体现出励志教育教学方法的短板。

3.加强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加强贫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贫困大学生更容易出现思想偏激现象,更严重的甚至出现有失道德行为发生。在经济上贫困并不可怕,可以通过高校的帮助使他们完成学习,但在思想上存在扭曲,就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发展。因此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就是使贫困大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树立自强不息的品质,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2 强化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鼓励贫困生正确面对人生暂时的困难,正视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不正确的观念,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在逆境中奋发成才。要让贫困学生认识到困难是实实在在的,但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行动,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说:“千金难买幼时艰”。老子说:“胜人者力,胜己者强”。只要有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百倍的努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现在各高校都建立了相应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再加上国家助学贷款,保障了每一位贫困生不因贫困而辍学,为他们减轻了经济压力和思想包袱,使他们能坦然地面对现实。此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疏导、排解渠道,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3 建立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系统

励志教育是学生成人成才、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建设的平台,要构建学生励志体系、教师育人体系、班级课程体系和管理评价体系。

学生励志体系是通过励志促进品德形成,突出之处是以励志为主导给学生以行为动力,如认知与朗读励志书,反思与成长记录,行动与自我评价等;教师育人体系要求老师以“生”为本,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从学习、生活到德育等各个环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用自己的意志战胜挫折;班级课程体系是有主题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和德育的一种课程形式,内容全面,活动多样,是对传统课程的继承与创新,不仅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道德知识,还要从学生发展需求的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出发,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管理评价体系是对已关注,有档案在册的贫困大学生的跟踪评价,对每一阶段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根据评价指标有专业老师对其进行评价记录,能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3.4 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

除了进行“奖、贷、扶、补、减”等多种资助方式外,开展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生活困难的重要途径和长远之计。学校应拓宽勤工助学领域,让学生在假期或课余时间做一定的社会服务工作来获取报酬,这不仅可为贫困生提供一定的经济来源,解决部分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让贫困生磨练意志,学会自立自强。要多渠道开辟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不仅让贫困生得到资助,还应让他们自己组织实施岗位工作,从而让贫困生感到这些工作不仅能挣钱,还能培养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3.5 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

目前,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新生入学资助、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等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同时要动员社会资金,拓宽资助资金的筹集渠道,如企业、个人的捐赠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特别少,据统计,2015年我国社会力量对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贡献仅有4%左右。

政府要提供各种政策和资金支持,提供不限于校内的助学岗位,学校要积极利用校友资源,如制定校友通讯录,定期举办校友会,加强校友之间的联系等,使有实力的校友能够积极捐资助学,全面推进各项资助计划,做到多渠道、多方法筹集资助资金。

3.6 营造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环境

高校要取得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理想效果,就必须营造好励志教育的文化氛围:其一是加强校园人文关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培养、人性的提升,而人文关怀关注人本身的命运和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关注贫困大学生本身,充分了解其个人的家庭环境、学习生活环境、心理状况及将来的发展意愿等,在此基础上给予关怀与帮助,并从着眼于培养人、塑造人的健全人格的角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二是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在励志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通过开展党性教育,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精神品格。其三是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励志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是引导、激励大学生的外在动力。加强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建设校园文化,要广泛利用网络等媒介,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使学生时刻感受自强、自立、向上的心理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激发贫困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潜质。鼓励贫困生积极加入班级管理组织、校园社团组织,将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寓于他们的自我管理之中。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论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2).

[2] 杨哲,李雪峰.励志教育的思想基本原则[J].教育方略,2008.

[3] 马静,刘利才.论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J].学术论坛,2008年第8期.

[4] 秦犹,陈立勇.关于高校学生资助与励志教育相结合的研究,高教高职研究,2009,(5).

励志教育论文篇(7)

Abstract: at present, part of the family economic difficulties students confused political beliefs, fuzzy ideals and belief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learning problems in power shortage, their impact on the meaning of life, the pursuit of value target, resulting in a lack of motivational goals.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inspiration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to promote university family economic difficulties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tection of family, school,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Keywords: students inspirational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family economic difficultie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更多中学生有了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同时高校收费标准的不断提高,使得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有所增加,从而给高校招生、管理、教学等方面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当然,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学校与社会各界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主要在经济上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帮助。

一、励志教育的含义与特点

(一)励志教育的含义

“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

教育,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中国有很多经典著作都具有励志性质,如《论语》和《菜根谭》等,这些书籍强调气质精神,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故能长久不衰。

(二)励志教育特点

励志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崇高的思想性。励志教育的思想性,是指励志教育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的教育。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克服艰难险阻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使人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对自己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第二,坚定性。励志教育的坚定性,是指励志教育能够鼓励受教育者增强对理想信

念的坚持。人只有坚定理想,坚定信念,才能够脚踏实地生活,工作和学习。励志教育的坚定性,能够鼓励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观念是人们迈向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第三,先进性。教育是指向未来的,因此教育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具有超越现实的本

性。励志教育在继承了思想政治教育夯实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和发扬,采取更为先进,

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不仅丰富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更对其壮大和发展起到尤为重要的

作用。

第四,激励性。意为激发、鼓励,是一种推动人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激励性是励志教育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教育工作者通过具体教育方式鼓励学生学习,生活,关心和尊重他们,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二、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状态,心理状态以及行为表现,我国各高校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励志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我国的励志教育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励志教育的内容掌握,励志教育的实践探索还远远不够,在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一)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识不深入

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是提高励志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条件,然而部分

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识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首先,没有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分层分类。其次,没有认识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的多样化。他们需要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最后,没有认识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呈现复杂化的现象。归根结底,正是在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没有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变化进行认真的调查和深入细致地分析,才导致励志教育工作缺乏应有的针对性。

(二)人文关怀不够

人文关怀主要是体现人文精神,富有人情味,就是对人自身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

题的关怀探索和解答,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把人作为一切理论和

实践的主体和目标,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高校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欠缺人文关怀的表现有以下三点:

第一,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需求的差异重视不够。目前,部分教育者往往只看到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特征而忽视“个体”特征,没有顾及到不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心理实际,只一味从自己的主观理解出发安排各类资助或进行教育,因此造成资助的结果达不到预期成效,不能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觉到关怀和温暖,产生距离感。

第二,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多数思政工作者错误地认为,只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备比较健康的心态,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就已达到目的,而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方面没有下更多的功夫,这点也正好迎合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的弱点,只求学习成绩上的优异,逃避其他各方面能力上的锻炼。

第三,教育者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不足。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励志教育,必须发挥情感的先导作用,抓准契机,以高尚的情感、关爱的情怀去感染他们,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对他们进行励志教育的预期目的。

(三)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实践探索不足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探索也就十多年时间,真正使励志教育从理念转变为付诸行动,也就几年的时间。因而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的实践摸索不够,经验总结不足。

三、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对策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当前高校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一个细致、全面、深入的了解,找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一些有针对性,实效性强的特殊教育方法,进而从心理上、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

(一)深入了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状态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流是好的,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务实,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爱憎分明、热爱祖国,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但是家庭经济困难的生活对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人生价值取向的确定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

加强高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必须坚持人文关怀原则,关心每个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细心观察他们的成长,给他们自由、适度的空间,培养他们自力更生的意识,提升他们学历和工作能力,坚定他们信心和人生理想,进而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明确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赏识教育,发掘优点

在平时的励志教育工作中,主要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每一名学生,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引导每个同学都发现自己的长处,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发觉闪光点。

第二、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赏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他们自信。表扬和鼓励对于树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信心尤为重要。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才能,不以成败论英雄。

第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深化“赏识教育”。在活动中能培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种能力,以每次活动为契机,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树立自信心。把赏识的力量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体会成功的滋味,激励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随着社会的全方位进步,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将会更加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体现人文关怀,满足人的需要,激励人们奋进,给人的感觉将更加沁人心田、暖人肺腑,这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期盼的。

参考文献:

[1] 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2-63。

[2] 张晓琴,陈松.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83-88

[3] 田中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4)

[4] 刘永琴.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成因及其对策[J].高教探索,2001(1).

[5] 邱伟青.贫困大学生常见问题及应对思考[J].职业圈,2007(9).

励志教育论文篇(8)

[作者简介]杨文晴,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学讲师,图书馆流通服务科科长,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馆读者服务研究,广西南宁,530001;张武,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1-0105-0002

励志主要是给自己或他人以信心,或者说给予精神上的支持,给予坚持做好某件事的精神上的动力。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1]。励志教育对个体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贯穿于个体发展的全过程。据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基于榜样激励的青少年励志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全国8省(市)5800名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青少年认为所起励志教育作用最大的人和书籍分别是父母和名人传记[2];由此可见,励志图书在励志教育中占了较重的比例。

一、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高职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不少高职大学生中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想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3]。新形势下,受多元社会意识的冲击,部分高职生群体中存在着人生目标迷乱,学习动机功利、个人利益至上的消极倾向[4]。部分高职大学生一方面感觉未来生存压力比较大,对前途忧心忡忡、茫然无助;另一方面又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等问题[5]。而现行的教育体制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在为人处世的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职场经验的指导等方面整体缺位和乏力。这种状况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大,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这种教育模式会使得个人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缺少过渡性的教育和指导,进入社会以后常常在心理、生理上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另外,由于体制的原因,学校的一些相关教育常常缺少专业性和现实性,过分强调理想主义而忽视了潜规则的理解与内化,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不足,需要承受挫折和接受二次教育。

二、励志期刊在高职生励志教育的作用分析

励志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领人生。“励志教育”在德育方面主要有两个支撑点:一是责任教育,一是知耻教育。教育者对学生的励志,并不只是鼓励他们考上高中、大学,还包括激励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磨炼坚强的意志,树立迎难而上、永不言败、乐观进取的信念,在这方面,励志期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力量。获取“成功法则”其实并不简单,而读书便是其中最简捷的途径之一。一本好的成功励志图书不但可以教会我们很多成功的方法,更能启迪人生的智慧,让我们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充分地体现人生的价值[6]。

在定义上,励志期刊并没有严格的界定,泛指以鼓励人坚持奋进,激励树立志向或志气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文化类期刊,励志期刊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类:职场励志类、心理自助类、创富理财类;此外,这三类励志期刊又互相结合,出现了复合式的励志刊物[7]。典型的励志期刊如《中国青年》、《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对读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激励教育作用的期刊。励志期刊对高职生励志教育的作用主要有:

(一)磨炼情操意志

高职生由于生源的特点综合素质偏低,高职生在中学阶段成为落后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问题的积累不能解决和意志薄弱上,高职生普遍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善于学习,缺乏个人独立思想和自律意识,遇到困难很容易退缩放弃。改善这个状况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持续的阅读习惯,阅读励志期刊,可增强自信心,通过形象对比激励自身克服困难的决心;通过给高职生推荐阅读适合的专业期刊,可改善、提高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克服困难的办法和能力。

(二)增强情感心理承受能力

高职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亲情问题的困扰不少,进入大学阶段后,又面临个人感情问题的困扰,不少学生因为失恋单恋,又无处排解,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走不出痛苦的阴影,阅读是走出困境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三)提高社交处事能力

处于高中应试阶段的学生和学校一切以应试教育为主,把为人处世等放在次要位置,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需继续获得社交处事方面的指导,例如,与父母的沟通与理解,与同学师长的交流相处,恋人之间的理解相处,即将发生的同事上司之间的相处。这些问题摆在了学生日常的主要位置,除了老师同学的一些提示,更多地是需要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找到答案。

(四)减轻就业压力带来的困惑,提高就业能力

就业压力是即将毕业的高职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巨大压力,这个时候的高职大学生迷茫、失落、以及数次求职失败打击他们的信心,心理上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十分需要疏导。例如在实践中通过给高职大学生推荐阅读《职场》中文章,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寻找最好的自己》,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生是充满曲折和磨难的,要学会认清自己,不气馁。

三、适合应用于高职生励志教育的一些励志期刊

大学生励志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相结合,思想教育与生涯发展教育相结合,促使大学生励志成才。根据龙源期刊网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励志期刊将近百种,我国的励志期刊主管部门多为各级各地方共青团或教育局或大学,期刊质量相对稳定和保证。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现举一些励志期刊适合应用于高职生励志教育期刊,详见表1。

四、结语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自强意识、成功成才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是所谓的“天之骄子”。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最终目标。针对部分高职生表现出的信仰丧失、人生迷惑、精神空虚、责任缺失等不良社会现象,应坚持在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进行励志教育,利用励志期刊佳作与人格教育、发展教育和社团活动相结合,将励志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增强内驱力;从而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激发大学生执著、勤奋的求知热情,塑造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锤炼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

[参考文献]

[1]冯红新. 励志教育促农村孩子志向飞扬[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10,(11).

[2]李祖超,邵敏. 青少年榜样激励与励志教育现状研究-基于全国8省(市)青少年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60-63.

[3]张彦,耿晓棠.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J]. 北方经贸,2009,(11).

[4]袁琦兰. 浅谈提升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J].现代企业文化,2009,(23).

励志教育论文篇(9)

高校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不仅需要教导学生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必须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展大学生励志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关键,不过从目前来看,图书馆员对于励志服务的认识不足,尚处于不自觉的状态,使得励志服务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图书馆的相关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1励志服务的内涵

励志教育是现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要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以及自我效能理论,唤起学生本身的成就动机和自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鼓励其努力践行理想追求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激发个人潜能,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在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励志服务,主要是以励志教育为基础,通过文献服务、环境熏陶等活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励志。与一般的课堂教学相比,图书馆励志服务具有隐匿性的特点,主要是以借书育人为核心,在为大学生提供文献服务的过程中,引导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向其宣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现阶段,部分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一种逆反心理,对事物持否定态度,同时带有极端消极抵触的情绪,一些简单的说教往往不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而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主要是通过借阅图书文献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励志服务,不会引起大学生的抵触,能够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

2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励志服务的策略

2.1以图书文献为载体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励志教育一直都被看做人生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备受关注,而即使在现代教育中,励志教育仍然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手段。作为大学教育的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能够以图书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励志服务,在励志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图书馆应该主动去采购一些能够启迪人生、催人奋进的图书,并将其推荐给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身奋斗目标,确保励志教育的成效。同时,可以利用特色文献,开展相应的专题性励志服务,提升励志服务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

2.2以馆内环境为依托

以环境为依托,借助环境的熏陶,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开展励志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图书馆应该立足实际,创设出一种能够激发斗志、振奋精神的内部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激励。从目前来看,环境的营造和创设主要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利用艺术雕塑的形式,如汕头大学图书馆的“高瞻.仰俯”雕塑、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的著名航海家雕塑等,通过独特的艺术造型和深刻的寓意,能够给大学生以启迪和激励;二是文化软环境的营造,如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一层的“静―貌恭神定,宁静致远”、二层的“竞―物竞天择,愈挫弥坚”等,以及哈佛大学图书馆上的“Time the study is temporary, has not learned the pain is life-long”(学习时的痛苦时短暂的,没有学到的痛苦则是终生的)等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三是在图书馆内部营造良好的专业环境,例如,在医学院校图书馆,可以构架起医学院学生和图书馆之间的沟通,结合医院科室的管理方法,开展励志服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环境的营造,可以为图书馆增添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得读者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2.3以优秀校友为激励

素质教育的深化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高校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其自身的社会美誉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校的毕业生所作出的社会贡献以及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所决定的,同时,优秀校友所取得的成绩也往往都是在校学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因此,在高校图书馆以优秀校友为激励,开展大学生励志服务,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设置有专门的钱学森业绩展厅,其不仅是新生入学教育的指定场所,在平时也会向读者开放,钱学森所取得的业绩,赋予了西安交通大学传统以新的内涵,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同时,也有部分高校开设由相应的“院士墙”,对本校的院士进行宣传,或者收集本校教师学生所发表的论著,能够起到良好的励志效果。

2.4以读者活动为途径

在高校图书馆励志服务中,组织相应的读者活动,同样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举措。例如,大连海事大学图书馆在2008年,以北京奥运为北京,举办了“扬奥运精神,创学习校园”的演讲比赛,对奥运理念进行了宣传,对奥运精神进行了弘扬,同时以此为基础,对校园文化进行了丰富,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不仅如此,高校还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组织专题讲座、座谈会等活动,也可以结合校庆日、传统节日或者重大活动,举办一些书法大赛、美术展览等活动,确保大学生励志服务的有效开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增进其对于图书馆工作的理解,使得其对于学校的各种事务建立起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他们对于学习的责任感。

3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承担着服务育人的职能,在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励志服务,能够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增强励志服务意识,立足自身实际,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和创新,确保励志服务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励志教育论文篇(10)

所谓励志教育,就是通过教育,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取得进步的教育过程。励志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在中职学校语文课堂中开展励志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现代教育中,更加注重将读书与技能学习放在同等位置,教者教授技能,育者教书育人。但是,在我国的中职教育中存在过分重视技能培养而忽视学生文化课学习和学生品德与人格培育的现象。

一、充分挖掘教材,激发学生能动性

每一本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是多个语文人才智慧的结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适当的教学课程安排给教师提供了便利,要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例如,教材设置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板块,教师要经常利用这个机会组织课堂演讲比赛,把励志教育融入其中。对于课程中的口语要求,让学生就励志题材发表演讲,既锻炼了口才又能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一举两得。例如,以《看吧,我终于办到了》为题目,让学生讲述自己曾经认为难以做到的事,最后克服压力取得成功的实例,重点认识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二、运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变,但学生的主体性更应该得到全面发挥,不要把学生当成灌输的对象,而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师生互动、师生交流在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当我们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授课时,应该多提问,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畅所欲言,从而真正地了解各个学生的真实想法及真实情况。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提高对赏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学生的自尊心都十分强,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特别是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缺乏学习动力。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开展赏识教育,即通过对受教育者的赏识,激发其自身潜能和主动性,促进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肯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解答困难和疑惑,使之健康发展。

四、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激励

激励教育必然不会缺少对学生的激励,但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时,必须明确学生的志向,为每位学生提供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激励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激励方法:动机激励法――人们的行为往往取决于内在动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健康的学习动机,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而要将自身的全面发展作为学习的目标,从而为梦想努力;兴趣激励法――当学生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此事物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自身的责任,并在教授语文知识时采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让中职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五、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主要指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顾大局、讲团结的合作精神。职业精神的培养过程是学生对社会崇尚的主流价值观内化的过程。语文教学也要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如教学《卖白菜》一文,我把重点放在“母亲”因儿子多算了别人一毛钱而蒙羞、流泪带给作者的震撼和忏悔这个段落,让学生深刻理解“做人要讲诚信,不占别人便宜”的道理,让学生接受“诚信是金”的职业精神教育。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则应从文史知识延伸到职场生存的重要原则:宽容他人、勇于认错、忠于组织、服务大局的意识,团结合作才能取胜的团队精神。同时还可以拓展一些学生熟悉的案例,如《西游记》中的取经团队,师徒四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但为了共同目标,各自扬长避短,忠诚履职,团结一致,最终取得了真经。类似这样的教学非常切合中职学生实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职业精神教育,教学效果自然好。

中职生一般正处于一个从少年到其青年的过渡阶段,因此具有自我意识。但是,有的中职生却自暴自弃,对自己的学业不重视。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肩上的责任重大,因此要刻苦地钻研教学,让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水平,不断推陈出新,总结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索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励志教育论文篇(11)

教师要在设计课程中引入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共同处于相同的环境,全面沉浸在自己设定的情景之中去感悟感恩,理解感恩产生共情,放大课堂中的情感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感恩的情怀。

一、感恩励志教育要注重小学生身心特点

感恩教育的效果不是一天两天出来的,想要感恩教育有良好的效果,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纪学生的发展特点、身心健康程度,多角度展开感恩励志教育。

(一)开展感恩励志教育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小学有六个年级,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牢牢掌握自己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语文授课中,明白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模式、认知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住感恩励志教育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例如,一个语文教师教的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此时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对家庭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姊妹之间的亲情励志教育;在面对三、四年级的中年级学生时,可以利用书本内容对学生集体意识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在面对高年级的学生时,教师可以灵活根据书本知识和时事热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勇敢承担社会责任的初步感恩励志教育。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方面的感恩励志教育,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是很有必要的。

(二)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要适应小学各个年级的个性心理需求小学六年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势必会发生变化,心理需求也是呈一种上升趋势的。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受到家庭、社会环境多方面因素影响,他们的情感、兴趣、爱好、性格和气质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应该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阶段相适应、相吻合。单方面的感恩励志教育的输出不仅得不到学生的好感和学习,反而会引起学生的不适与反感。例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授课时,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可能是直接点出学生对家庭应该时常怀感恩之情,教导他们如何在家里去表现自己对父母等亲人的感激;在面对中高年级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本或者课外文章的阅读,启发学生去寻找文中暗藏的感恩之情,而不是一味地单方面灌输。这样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需求阶段去进行感恩励志教育,效果将会强很多。

(三)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要贴合不同年级学生的体力水平小学一到六年级,学生身体都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虽然只有几年的差距,但是学生体现出来的体力水平是大不一样的。语文教师在走出课堂进行感恩励志教育的时候,要符合学生的体力发展水平,不能冒进。如在对于低年级采取身体力行的教育时,可以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如打扫卫生、捡拾垃圾、为家人端茶倒水、为父母洗脚等做起。在面对高年级的学生时,教师可以多多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家庭,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比如进入社区中参与社区卫生劳动、去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等具有一定社会性的活动,助力学生的感恩励志教育。

二、感恩励志教育要注重学生认知、感情与行为同步发展

感恩励志教育想要获得良好的发展效果,不仅要从学生的认识方面下手,也要注意学生在情感行为方面的发展,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情感与行为的综合协调发展。

(一)故事感化促进学生感恩认识水平的提高小学生的思维都是以形象的方式为主,这和他们的身心特点还有大脑的发展状态相适应。小学生普遍都比较喜欢看故事、听故事、讲故事,这是他们学习的一种方式。利用故事感化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促进学生对感恩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举一些传统的,带有感恩励志性质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感恩的认识、认知。例如,在讲到论语有关孝顺的语录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引用传统的二十四孝中的小故事或者童话故事去进行有关孝顺的感恩励志教育,用生动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使学生在感恩教育的课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心理感受,在故事中引导学生体会背后的哲理,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明白故事中的道理,体验人生的哲学,而不是呆板地、机械式地讲大道理。这样的课堂效果远远比直接说的效果更好,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使感恩励志教育融入学生的心中。在针对不同年级进行感恩励志教育的时候,我们可以层层递进,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心理能力重点展开。在面对高年级的学生时,教师可以不再主动讲故事,而是通过学生自己去讲解故事,让他们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去感受感恩,或者教师开展一些有关感恩故事的小比赛、小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更加深刻地把握感恩,促进学生对感恩励志教育的学习。

(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感恩情怀提升感恩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认知上的教育,他也是一种精神教育,一种情感教育,感恩教育的成效是通过教师的情感输出为主。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中更应该注重情感的传递、情感的投入,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去丰富他们的感知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自觉地融入课堂。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课文有关亲情的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回味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如父母每天早上给他煮的早饭,还有每天给他洗衣服,由细节引导学生理解背后的感动和关怀,让学生对父母的不容易产生理解,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这份细腻的关怀,促进学生增加对感恩这种情感的理解能力。又或者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具有感恩意义的集体活动,比如清明节去扫墓。在扫墓的过程中,采用心灵情感的策略对扫墓这种行为背后的意义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先烈的付出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感人。感恩教育活动中情感的层层递进,才能使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达到预想的效果,切勿急于求成使效果大打折扣。真实有效的情感体验,也需要激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的支持驱动才会使感恩励志教育更加有效地落实。教师在举行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时候,应该注重学生本身兴趣的选择和偏好,激发他们对感恩教育的向往,激发学生和感恩励志教育之间的火花,开启学生感恩的心灵之窗,大力引导学生在周边的平凡事情中去体验感恩,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去领悟感恩,鼓励学生对所进行的感恩活动展开分享,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相互交流,激发他们心灵中的感恩情怀,放大他们对生活中感恩的发现。教师在上课时也应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大力引入感恩励志教育内容,这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书本内容以及背后的哲理问题,还要求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有一个良好的设计,对教师本身的要求也有一定的难度。一个好的课程设计,离不开教师在课下的精心研究和对学生状态的整体把握。这也就要求教师上课时将学生作为上课的主体,而不是自己作为主体,不能将自身摆在一个我讲你听的传统教育状态。只有将学生摆在感恩励志教育的中心,才能让学生的感恩思想、感恩行为有质的提高。

(三)实践锻炼促进学生感恩行为发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进行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的,而要通过具体的落实实践,让学生切实参与进来,引导学生积极践行,在实践中去感恩,激发学生的自主感恩、感谢能力。感恩励志教育的实践有很多种形式,具体可以归纳到以下几种方式。

1.让学生为自己的感恩对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单元的总结时,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或者课外活动。如在学习到有关感恩教育单元的总结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份带有感恩之情的小礼物,送给自己周围想要感谢的人,鼓励他们对感谢方式进行积极创新,如可以送给想感谢的人一张小卡片,上面写满感谢的话;或者是给想要感谢的对象进行歌曲的演唱;也或者是对想要感谢的对象表演故事等。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去给感恩对象表示感恩。

2.鼓励学生将自己身边周围的感恩事迹讲述出来。生活中总是不缺乏一些感恩的事情,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其记录下来,以周记或者作文的方式,写在本子上,然后再在班上交流讨论演讲。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也能够通过交流的方式使学生二次回忆起发生在周围的感恩事件,加强对感恩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分享自己的感恩,也能收获更多份的感恩。利用学生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可以使感恩励志教育的效果更加深刻。